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項目教學法在小學信息技術課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側重于學生綜合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的培育,使用項目教學法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以開展項目的形式,明確課堂學習的主題和要求,學生也能夠從中受益。而相較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而言,項目教學也更符合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特點和教學要求,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水平。本文立足于當前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討論如何合理利用項目教學法,促進學生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當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學科重視程度不足。小學階段,家長和校方普遍缺乏對信息技術等相關課程的重視,錯誤地將其定義為娛樂課程、輔助課程。這就導致課時安排嚴重不足,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時間得不到保證,相對零散化的課程分布也不利于學生系統(tǒng)化地接受信息技術教育。
2.個體能力差異較大。學生的計算機運用能力個體化差異較大。受到成長環(huán)境和家庭條件的影響,部分學生能夠頻繁地接觸計算機,因此對計算機的熟練程度更高,同時對基本軟件的操作能夠完全掌握。但也存在一大部分家庭條件一般的學生,在計算機運用上基礎相對薄弱。這類學生在課堂上更容易表現(xiàn)出動手能力不足和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必然導致興趣的流失。
3.課堂教學形式化。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由于長期缺乏社會的關注和正確的引導,其整體教學態(tài)度和教學質量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生錯誤地將其視為娛樂課程,在上機實踐的過程中玩游戲、上網(wǎng)、看視頻。這就導致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難以得到高效利用。此外,信息技術課程特殊的上課地點使得課堂紀律的維護和管理相對困難,這就給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小學信息技術課程開展項目教學法的優(yōu)越性
1.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項目教學法更加注重培育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不同于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在項目合作學習中擁有更多探索知識的機會。通過發(fā)揮集體智慧,學生能夠切身體會到獲取知識的樂趣。開展項目教學,既能夠總結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
2.符合學科特點。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課程。傳統(tǒng)的課堂學習模式嚴重忽視了對學生實踐水平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純理論化的講解也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成長和綜合素養(yǎng)培育。通過合理地開展輔助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更深層次地明確理論學習和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同時,開放性的教學模式更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這一階段的學生,思維跳躍性強,通過項目教學能夠更好地開發(fā)學生智力和天賦,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興趣。
3.調整了教學體系。項目教學法更符合新課程改革標準下對學生全面發(fā)展所提出的要求。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課程興趣和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全新教學理念的提出,一方面有效提升了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規(guī)范教師在小學階段的教學行為。
三、項目教學法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項目教學法圍繞項目確立、計劃、實施和評價的過程展開,目的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輸出,讓學生最終能夠具備一定的小組協(xié)作能力和項目完成能力。
1.項目的提出與確立。合理地提出一系列的項目是成功開展項目教學的關鍵。首先,在項目的選題方面,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計算機運用能力和個體化差異,結合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要求,側重于提升學生某一方面的技能。以一個學期為項目周期,以一個星期為項目完成實施的分界點,在不同的學習周為學生制訂大致化的實施進度。教師應當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區(qū)域特色制訂學生感興趣、易上手的項目,如“保護環(huán)境”“我的夢想”等項目主題。
2.項目開展前的準備。在項目開展前,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完成分組。例如,某小學第一學期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重點是PPT(幻燈片)的認識與運用。教師需要運用兩到四周的時間向學生普及PPT的制作方法,同時向學生普及疑難問題的網(wǎng)上查詢辦法,提供給學生一些相關教學視頻。在分組方面,應當將計算機熟練度較高的學生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小組。在分組過程中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要求,又要做到學生整體能力的平衡。
3.項目計劃。各項目在開展前應當制訂系統(tǒng)化的項目計劃。根據(jù)項目要求和具體內容,各小組成員討論分配任務和開展進度。例如,項目開展第一周,A和B同學負責項目圖片和文字資料的搜集和整理,C同學負責項目視頻資料的搜集,D同學負責軟件和設備的調試。通過明確小組不同成員的分工,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項目的制作和完成中來。
4.項目實施。項目的實施可以是在課堂上,也可以是在課后。在課堂上,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反饋上來的疑難問題和技術難題進行講解,幫助有困難的小組,在不影響項目開展公平性的基礎上給予小組和個人適當?shù)膸椭M瑫r教師還需要密切關注不同小組的項目完成情況和開展進度,提倡由各小組組長在課堂上匯報最近一階段的項目進展。在具體的項目實施過程中,組內成員需要完成目標資料的搜集和分類整理,挑選出切合主題的、優(yōu)質的圖片和文字信息,將其合理化地整合在一起,合力完成作品的制作和優(yōu)化。
5.評價和展出。在項目周期即將結束的時候,各小組需要按要求提交作品。教師需要抹除各小組的相關信息,將項目作品下發(fā)到不同小組進行小組互評。同時h,教師也應當根據(jù)不同小組完成的質量和作品內容進行打分。在評分過程中,教師應當綜合考量小組的整體成績和不同學生在項目完成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進步情況。最后,對優(yōu)勝項目和優(yōu)秀個人、進步最明顯的個人予以表彰,并對優(yōu)秀作品進行全班展示。
6.回顧與總結。項目開展的形式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信息技術相關技能的學習中來,通過合作解決學習難題的形式,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時,項目結合法能夠將零散化的課程學習時間有效利用起來,提升學校和家庭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認識,讓家長看到孩子在項目合作中取得的成績,糾正傳統(tǒng)的錯誤觀念。總而言之,項目教學法在小學階段的運用還存在較大的上升空間。廣大一線教師應當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的變化靈活進行調整,讓學生能夠真正從信息技術課程中有所收獲,點燃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熱情和信心。
作者:吳秀玉 單位:福建省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