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古代文學亭意象審美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代文學亭意象審美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古代文學亭意象審美分析

一、造型之美

亭是一種有頂無墻、無門無窗、空間開敞、內外通透、形制靈巧別致、形象鮮明飄逸的建筑物。其自身形體的美被文人充分發(fā)掘出來,常被比附為君子傲視獨立的形象,代表一種開放的姿態(tài)和敞亮的空間與胸懷,其意象也因造型上的特征而具有卓爾不群、飄逸靈動的美,生發(fā)出通透、輕靈、飄逸、超拔等審美蘊涵,

1.有亭翼然———飄逸之美

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這樣描繪:“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盵1](P357)歐陽修以“翼然”來形容亭的外部特征給人的整體印象,不僅貼切而且傳神,因為中國的亭檐角斜出,靈動而絲毫不顯呆滯,這種造型上的特征使它在外觀上呈現一種翚飛多姿的美感,許多文人把它概括為飄逸之美。這種飄逸文人常借形象的事物以喻,如白居易《題西亭》“:何人茲造亭,華敞綽萬余。四檐軒鳥翅,復屋羅蜘蛛。”[2](P455)以鳥的翅膀來形容亭的檐角,言其翹檐就如飛鳥展翼,亭整體的造型“如鳥斯革,如翚斯飛”[3],這種比喻不光形似而且神似。另外,還有人用彎月、彎弓等物來喻檐角,也十分形象。中國的亭由于造型上的特點,給人靈動而不滯重的感覺,因此亭雖然是作為靜態(tài)意象出現于整體的布局中,卻具有舒展活泛的動態(tài)美,這種動態(tài)的美是生命力的表現,按尼采的說法就是:“美是生命力的豐盈在對象上的投射。”[4](P10)亭的這種富有生命力的造型特征也是符合中國的美學規(guī)范與傳統(tǒng)的,正如李澤厚等人所言:“即令是像建筑這樣一種看來是靜態(tài)的藝術,中國的藝術家也處處要使之靜中有動,給它注入一種舒展開闊飛動的力量和氣勢,單純的機械的靜止,缺乏內在的生命的形象,不論在詩文、書畫、建筑中,都被看作是藝術水平低劣的表現?!盵5](P282)亭的造型特征同時賦予了亭意象以靈動的氣質,而中國的山水意境大多講究凝而不滯。亭在山水中,造型優(yōu)美飄逸,打破了山水布局的呆板,給景觀效果增色不少,這也與文人所要描寫的山水園林的整體意境相契合。因此,亭意象在傳統(tǒng)詩文中常作為一種營造山水之境的重要元素。另外,亭意象的這種兼具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審美特征也使其成為一種調和的因素,借助亭的意象可以使作品中所造之境在動與靜中達到某種平衡。如明代薛應旂《石秀亭賦》:“聚秀鐘英,翼然有亭,檐阿翚飛,棟宇鳥驚?!盵6](P695)亭作為靜態(tài)的建筑,在詩句中卻極具動感,這種美感效果是亭“檐阿翚飛”的特征所造成的。

2.空靈覽翠———通透之美

亭四面迎風,玲瓏剔透,空間顯得開放通敞,可以周覽風景而無礙,相對于宮室館閣將人封閉起來,亭將人的視野引向宇宙自然,使人在獲得了安憩的同時,可以觀照外部宏大寬廣的世界。陸游《巴東令廨白云亭》中說:“常倚曲欄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盵7](P52)韓愈《諸亭》云“:莫教安四壁,面之看芙蓉?!盵8](P850)坐在亭中觀自然山水,因亭虛空四壁而不會遮擋視線,遠近景物皆在眼前,加之亭多建高處,通透的亭成為觀賞遠山近水的絕佳平臺,古人因此把亭賞景的功能發(fā)揮到極致,亭在詩文中也因此具有了高敞、空靈、通透的意象特征,宋梅堯臣在《覽翠亭記》就具體描述了在亭中觀覽景物的暢快。另外,還有宋楊萬里《晚登凈遠亭》:“簿書才了晚衙催,且上高亭眼暫開。野鴨成群忽驚起,定知城背有船來。”[9](卷七十二)言公務冗繁無趣,登高亭開倦眼,因亭的通透而使目光去除一切遮蔽,遠處生鮮活潑的景象盡收眼底,內心也因此變得開敞闊大;唐鮑君徽《東亭茶宴》:“閑朝向曉出簾櫳,茗宴東亭四望通。遠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聲中?!盵8](P35)亭因通透而可以極目四望,遠眺四周的城池山色而不受限制。明李東陽《南山草亭記》載:“邑人陳君德修居東北隅,嘗誅茅構亭適際山半以周覽宇宙,流觀江湖,憑幾據榻,則目迴頸,間有舟車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蓋茲山之尤勝者也?!盵10](卷三十一)在亭中而可“周覽宇宙”,放目四顧,可以看到“舟車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的風景,也是因亭的通透之故。又如唐劉禹錫《洗心亭記》:“余始以是亭環(huán)視無不適,始適乎目而方寸為清,故名洗心?!盵11](P84)亭因適乎目而適于心,目無阻攔而心中豁然清爽,亭的空靈能讓人的心洗盡覆在其上的雜塵,這就不僅僅停留在觀賞的層面上了,而是由目轉心,亭的通透之美感染了詩人,使壅塞的內心變得透亮。“寬敞的視域是自由的象征”[12](P165),文人樂于在亭中觀覽,源自內心對自由的渴望和去蔽的追求。

3.亭亭玉立———挺拔之美

亭由柱子支撐,雖然小巧,卻顯得俊雅挺拔,張孝祥在《一覽亭》中有句:“城中十萬戶,亭腳五千丈,小退雁鶩行,卻立云雨上?!盵13](P42)亭的挺拔其實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其對墻壁的虛化處理,去除了臃腫的效果,在視覺上顯得更為出挑。另外,亭不是像樓閣靠自身建筑體的高度來達到雄偉高聳的效果,它是借助于山勢或高臺的頂托高出平地,顯現出一種挺拔的姿態(tài)。唐沈亞之《題候仙亭》:“新創(chuàng)仙亭覆石壇,雕梁峻宇入云端。”[8](P1244)描述了亭在石臺上挺立的姿態(tài),給人一種峭拔脫俗的感覺;元代何中在詩中說:“蒼壁孤亭立,彫年獨上時。”[14](卷三)這是描寫亭挺立在絕壁之上的樣子。另外,亭在水邊借助倒影的效果,加上堤岸的較高地勢,也會顯得秀麗挺拔,明劉鈺《扶桑亭》曰:“虛亭立水面,問樹乃稱奇?!盵15](卷五十三)亭立于水面和岸邊的樹相互映襯,成為一道顯豁的風景。亭的挺拔也常常秀出于四周林木,加上周圍景致有意烘托,常會形成一種詩意頗濃的場景“:四柱茆亭立晚汀,花紅草綠山水靜?!盵16](卷二百二十四)古人也常借亭的這種孑然挺立的形象來比附卓爾不群、傲??穹诺尼?,這種比附將亭的形象與君子高風亮節(jié)的人格風范結合起來,使亭的造型之美被提升到道德人生的境界,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審美觀念的表現之一。

二、質感與色彩美

在對自然山水或園林景物的欣賞過程中,色彩顯得十分重要。俄國藝術理論家康定斯基曾說:“色彩本身便能構成一種足以表達情緒的要素語言,如同音樂的音節(jié)直接訴諸心靈一樣?!盵17](P33)景觀色彩之悅目不僅在于色彩的豐富,還在于其搭配的和諧。亭是重要的點景建筑,其本身就成為人們審美觀照的對象,它的色彩效果直接影響到整體景觀的面貌,如果亭的色彩處理得當,會給整個山水布局平添一份風姿與韻味。亭的質感是指亭的建造所用的材質所顯現出來的不同的視覺效果。亭的材質分為許多種,建造出來的有茅亭、竹亭、木亭、石亭,甚至還有銅亭,當然,有許多亭是由不同的材料混合而建成的,材質的不同會使亭的肌理、紋路、色澤等顯現出差異,給人不同的質感,這種質感的差異在近觀亭的時候會得到充分的體現。質料的特征有時會被油漆、苔蘚等覆蓋,但質感毫無疑問是亭的重要審美因素,質感的美與色彩美的聯(lián)想比較緊密,都是訴諸于視覺,因此在這里可以作為一個方面來分析。在整體景觀布局中,對亭的色彩質感的處理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凸顯,使亭的形象在環(huán)境背景中突出出來,成為觀景的焦點和亮點。明代史鏗《西村集》中詩句:“紅泥亭子開中央,朱闌碧甃周為防?!盵18](卷二)亭的色彩鮮艷,相對于周邊山水木石極為醒目。但也有的亭子雖然色彩艷麗,由于與周邊環(huán)境的色彩搭配處理得較好,顯得鮮妍可愛,就如詩句“霜葉艷亭幽相宜”[19](卷十四),紅白相間,更見自然造化與人的匠心兩相對照時所體現的契合。再來看毛滂的詞句:“綠水小河亭,朱闌碧甃,江月娟娟上高柳?!盵20](卷十五)河亭的色彩與江月、河水、柳樹等物形成了一幅明麗的畫面。另外還有唐代岑參詩句:“柳嚲鶯嬌花復殷,紅亭綠酒送君還?!盵8](P476)李白的詩句:“紅泥亭子赤闌干,碧流環(huán)轉青錦湍?!盵21](卷二十七)孫逖的詩句:“公府西巖下,紅亭間白云?!盵8](P275)清代曹爾堪的詞句:“杏花村渚倚紅亭,遠山平仲綠幽徑?!盵22](卷八)這些詩詞都把色彩艷麗的亭與周邊的景物對照,在色彩的鋪排與搭配中體現詩人對色彩與景觀審美的理解,傳達出一種詩意。亭的色彩的另一種處理方式是使其融入到環(huán)境當中,在色彩上毫不張揚,力求與周圍景觀保持一致,唐梁肅在《李晉陵茅亭記》中記述道:“思所以端已崇儉,乃作茅亭于正寢之北偏,功甚易,制甚樸。”[23](P4353)明程羽文在《清閑供》中提出“亭欲樸”的見解,提倡用沒有經過修飾雕琢的原始材料造亭,壘石為柱,刳竹為瓦,使其與周圍的山巖、竹林在質感、色彩上保持和諧,從而富有田園野趣。白居易在《自題小草亭》中描述道:“新結一茅茨,規(guī)模儉且卑。土階全壘塊,山木半留皮?!盵2](P736)簡潔樸素到極點,從中體現出文人返璞求真的審美情趣。從文化心理上看,文人的隱逸情結、江湖意識和對自然物的親近感,以及對“天然去雕飾”的審美追求,都為“亭欲樸”的審美觀點提供了某種前理解的心理結構;從視覺效果上看,亭的色彩與質感保持一種素樸的方式容易貼近周邊自然,不會刺激人的視覺感官,從而有利于放松精神,符合休閑文化的旨趣。唐詩人常建在詩句中說:“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盵8](P333)隱隱有道家的出世之意,如果亭的色彩過于富麗,那么其中的意韻和風姿就會折損許多。很多文人認為質樸而不張揚更加符合他們的審美愿望和品性,就如唐權德輿在《潯陽竹亭記》中所議論的:“故因數仞之丘,伐竹為亭,其高出于林表,可用遠望,工不過鑿戶牖,費不過剪茅茨,以儉為飾,以靜為師,辰之良景之美必作于是。憑南軒而望,沖然不知錦帳粉闈之貴于此亭也?!盵24(]卷一百二十)作者認為錦帳粉闈的富貴之色并不適于景,也不適于心,以竹和茅草作材料,不假修飾方顯本真,才是文人所向往的境界。這與文人返樸歸真的審美文化心理有關,也與文人對于天人哲學的理解相關聯(lián)。

三、景觀與意境之美

亭是點景建筑,多處與山水林泉的自然環(huán)境之中,亭的景觀布局是不拘一格的,或佇立在山崗之上,或隱藏在花木之間,或漂浮于水池之畔,“雖由人作,宛自天開”[25](P168),和周圍的環(huán)境互為襯托,相映成趣,處處成景。亭使得景色的層次更為豐富,增加我們在觀察景物時的縱深感。從觀景的角度出發(fā),亭與周圍的自然形成一種特有的空間關系,山巔高遠,水畔開闊,林際幽深,各具空間的張力與美。比如有詩句曰:“高高亭子郡城西,直上千尺與云齊。盤崖緣壁試攀躋,群山向下飛鳥低。”[8](P469)描寫了亭處山崖之高“;林下路,水邊亭,涼吹水曲散余酲?!盵26](卷三)描繪了水邊亭的清新之美;“園中風物水中亭,消得兩娉婷。”[27](卷二十九)寫的是亭在水中與園林其它景致相互依托,顯示出其美妙的風姿;張耒《秋日登海州乘槎亭》:“海上西風八月涼,乘槎亭外水茫茫。”[28](P381)則是描寫亭在海邊的景致,以亭之小,襯滄海之遼闊無邊;“牡丹亭榭花如繡,巧對紅兒瘦初開?!盵29](卷八)描繪了亭在花木映襯之下的艷麗風姿,此外,亭常常孤立于自然山水之中,也別有一番景致:“宿雨南江漲,波濤亂遠峰。孤亭凌噴薄,萬景逼舂容?!盵30](P1004)在景觀畫面中,亭與亭之間的巧妙布置可以產生相互呼應的效果:“一徑義分三亭,鼎峙小園。”[31](卷二十四)園中三亭之間形成了巧妙的空間關系,在整個畫面中體現了一種美感,唐代白居易在《冷泉亭記》中也有類似的表述:“五亭相望,如指之列,佳境殫矣,雖有敏心巧目,復何加耶?”[2](P944)亭與亭之間隔山相望,本身已構成一景,給自然山水平添了許多情趣,雖是人工布置,卻似天意安排,使作者不得不感嘆其中的萬般精妙。亭的意象在作品所描繪的景觀畫面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值得探討的話題。亭本身處在自然環(huán)境之中,與周邊的花、樹、山、水、竹、石構成景觀,形成一種整體的景觀意象,而亭往往成為一個環(huán)境空間中視線的集中點或放射點,常在意象群落中處于突出的位置,成為整體景觀中的點睛之筆,亭本身就是一個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致,比如曹丕《于明津作詩》“遙遙山上亭,皎皎云間星”[32](P402),就把亭與天上的星相對而談,亭在這里雖遠且小,形象卻十分顯豁,給山水增添了許多亮色。再看李白的詩:“船下廣陵去,月明征虜亭。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盵33](P1010)詩人在船中觀岸邊景色,亭在明月的光照下顯出別樣的情致;又如詩句“江面峰頭巧著亭,澄波玉宇兩爭清”[34](卷二),在峰頭的突出位置安亭,似乎在澄波與玉宇之間形成了一種聯(lián)結的點,在水與天的背景上處于一個極為醒目且突出的位置,也就等于給整體的景觀做了一個“眼”,正是這些細微精巧之處使得整個畫面鮮活起來。因此,如果說自然山水是一幅幅畫卷,那么亭就如一枚枚小巧玲瓏的篆刻圖章,恰到好處地印在畫卷的一角。明代計成在《園冶》中說“:安亭得景,蒔花笑以春風?!盵25](P183)講的就是亭的點景作用,徐鏈在《浚渠亭記》中也有一段描述:“斯亭之作,山增其輝,水益其媚,信有徵乎?”[35](卷一百三十)亭可以使山水增色,也就說明亭的意象在詩文所描繪的景觀中往往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古人常把亭放在整體的景觀中來審視,由于中國的美學傳統(tǒng)講求和諧,因而亭更多的還是體現與周邊景觀的和諧之美,比如有詞句曰:“江山如畫,無限野草閑花,旗亭小橋景最佳?!盵36](卷五)在江山畫面中,自然界的野草、閑花與人文建筑旗亭與小橋構成一幅和諧的畫面,給人以美的感受。亭在這里作為意象群落的一個構成元素,所承擔的角色功能只是融入畫面,為整體的造境服務,這樣才能體現景觀的和諧,形成優(yōu)美的意境。古代文人用亭意象在作品中構成景觀畫面,意在表達一種心境,通過包括亭在內的意象群體來呈現出心靈妙運的萬千氣象,達到意境的審美層次。關于意境,宗白華先生曾有過一段精彩的表述:“藝術家以心靈映射萬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現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這靈境就是構成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意境’。”[37](P151)聯(lián)系古人所說的“境生于象外”,因此“意境”可以理解為起于“象”而超出“象”之外的審美境界,“意境”應于“象外”來體會,然而又不能脫離“象”,這就是中國古代高度靈活而玄妙的藝術辯證法。如前所述,亭在周邊環(huán)境中具有極強的適應性,與周圍其它景致構成一種景觀之美,而這種美只是一種顯像的美,如果把這種審美更進一步融入到深層次的審美文化經驗和對生命的深刻體驗中去,就能超出這種顯像而體會到一種更為深入的意境之美,這是一種真正的詩意審美。亭意象在中國古代文學中被文人反復描寫,成為文人表達審美理想、造境抒情的一種手段和寄托,具有豐富的美學意蘊,是我國審美文化的重要礦藏,需要我們進一步從深度和廣度上探尋其審美蘊含,挖掘其背后所潛藏的文化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