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東西方教育差異論文范文

東西方教育差異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東西方教育差異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東西方教育差異論文

第1篇:東西方教育差異論文范文

關鍵詞:線條;小學教育;中西差異;聯系

中圖分類號:G623.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5-0207-01

線,或稱線條,是一種存在于現實生活或者美術作品中的視覺形態(tài)要素,由于它們往往是和形、體、色、光等視覺藝術同時并存的,所以,造型觀念中的線,往往和視覺上的概括提煉與抽象相聯系,然而這些能力的形成,又必通過美術欣賞和美術創(chuàng)造的實踐去訓練。如何加深對"線"的概念的認識并在實踐中藝術地去運用,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1.欣賞以線造型的中外美術作品,提高學生對"線"這一藝術形式的審美能力

對于我們現在的學校美術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原始畫家用黑線描繪出野牛、野馬、馴鹿等動物,可見線條在原始繪畫中的作用"。出自原始畫家之手的線條粗壯簡練、氣勢磅礴具有律動感,堅決肯定,散發(fā)著早期人類社會原始的野性。對于形象的概括更加生動,體現出原始人類社會對于生命對于自然的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熱情與崇拜。藝術是不會說話的啞巴,藝術必須用別的方式說話,原始人類我們的祖先就找到了用線條這種繪畫語言來表達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這更加說明了線條在原始美術中的重要地位。

線條是美術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構成視覺藝術形象的一種基本因素,無論平面的還是立體的作品;不論是寫實,還是裝飾;不論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在長期的美術發(fā)展過程中"線"作為美術家創(chuàng)造形象和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藝術語言,一直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來越顯示出豐富的表現力及藝術美感。中國著名繪畫大師吳冠中的《山水》一畫,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筆線條勾勒,但其中線條流暢自由,輕重虛實的變化,隨意性較強,具有濃厚的抒情意味和鮮明的時代感。法國后期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的《紅沙發(fā)上的》(油畫)以簡潔概括、富有感而又極富裝飾性的線,極為和諧、簡練地勾畫出一個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2.重點強調中國傳統美術中線的作用

中國古典繪畫藝術是線的藝術,使線條來具有一種生命力的,這種生命力既是國畫的精髓所在。中國繪畫選擇了筆墨語言,而筆墨語言又規(guī)定了用線的方式,那么就會有一定的原因。其原因在于線條雖然不能如實地表現豐富的色彩和明暗變化,卻可以表現這些變幻不定的表象背后所隱藏的實質性的東西DD骨,這就是中國畫中線條最主要的特征。自古以來,中國畫對于線條就有十分精到見解,比如說工筆畫中對于衣紋的處理并不是信手拈來,隨意而為之的,而必須按照人體的結構,身體的比例來進行一種對線條的組織,組織過后的線條會更加優(yōu)美,更加生動。

唐宋以來,隨著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興盛,線描藝術發(fā)展到一個。吳道子是唐代的線描大師,人們稱吳氏的線條為"吳帶當風",他畫中的人物,衣袖飄動,生動異常,體現了高度的"運動感"和"節(jié)奏感",充分發(fā)揮了線描藝術的效果。南宋畫家梁楷的《六祖斫竹圖》是一幅"寫意"線描的人物畫,畫中人物六祖為佛教禪宗六世祖慧能.畫家用寥寥數筆,把一個正在勞動中的老翁刻畫得十分生動,中國畫家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從"文人畫""院體畫"到民間畫,對線的運用各具風采(在表現物象的同時,還傳達出入的情緒),傳統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種線的生動畫法。

3.東西方繪畫用線的異同

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東西方繪畫的線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東方繪畫中的線注重表現情感,富于韻律感和裝飾美;西方繪畫中的線具有較強的理性特征,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應該指出線造型在東、西方美術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樣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多彩的藝術美感,只是由于欣賞習慣,繪畫造型的傳統觀念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表現方法和民族風格。從具體的作品來分析,東西方繪畫線的表現特點又往往交織在一起,如二十世紀初法國的馬蒂斯的作品就證明了這一點。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繪畫的優(yōu)良傳統,又吸收了東方藝術的特點,給人一種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國,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融合,中國傳統美術有了新的發(fā)展和變化,特別是近十幾年來,這一點更加突出。

任何國家和地區(qū)的藝術文化不可能獨立的產生和發(fā)展,西方古典繪畫中雖然講究塊面、光線,但是沒有線的存在畫面就會模糊一片。中西方對于如何用線,會有一些差異,同時也會存在相同點,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對線條的重視程度都是一樣的。

參考文獻:

[1]淺談中國傳統人物畫線描的表現功能與審美功能[J].肖龍,韓壯.職業(yè)時空.2007(13)

第2篇:東西方教育差異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根據文化學的觀點,價值是指人們心目中關于美好或正確的事物的觀念,人們內在的價值觀與外在的行為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以文化價值觀作為研究視角,通過對比中國教師與美國教師在教學行為方面的差異,重點對導致差異的內因進行分析,討論教師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對教學行為的影響。

教師教學行為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策略和行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包括教學陳述、教學管理、傾聽與提問、教學評價、表情姿勢等外顯的行為。從現象上看,這種行為多是有意后行為?!敖虒W行為是一種文化行為,即教學行為是以背景和教學實踐為基礎的行為,與教師自身的文化素質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系,并需要教師以其文化意識自覺對之進行關照?!保涿兰~斯《大教學論》)教師內在的文化價值因素影響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價值判斷,也決定了教學行為的發(fā)展方向。

漢語文化和英語文化分屬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不同的文化不僅影響了不同文化背景教師的思維方式,而且也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價值觀。由于受文化的影響,英漢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教師在教學行為方面有著不同的傾向。為了說明文化差異對教師教學行為的影響,文章著重分析造成美國教師與中國教師教學行為差異的文化價值因素。

一、教學行為中“問”與“答”的差異

課堂教學中,美國教師多鼓勵學生向教師發(fā)問,美國教師每節(jié)課都有10分鐘左右的時間留給學生自由提問,學生往往踴躍向教師發(fā)問,教師幾乎是有問必答,學生處于主動狀態(tài)。與此相反,中國教師習慣于向學生提問,以提問來組織教學。學生回答問題是來自教師的要求,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

這兩種不同的教學行為傾向反映出兩種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在美國文化中,人們的價值觀念是重平等,崇尚自由和民主。這種價值觀念是美國的《獨立宣言》中“人生而平等”這句話的體現。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師生關系是平等、自由的關系,教師是學生的朋友,學生可以直呼教師的名字(這在中國文化中是絕不允許的)。在教育方面,西方文化崇尚“求真”精神的培養(yǎng)。美國文化的價值取向,認知價值超過了道德倫理價值。

中國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是重傳統、重權威。人們最高的價值理想是古代圣人的人格,在行為方面,道德倫理壓倒一切。在這種價值取向的影響下,中國教育的傳統強調“師道尊嚴”,教師“聞道在先,術業(yè)專攻”,教師就是知識道德的化身,具有絕對權威。這種傳統的價值觀念仍然在潛意識中影響著當代的中國教師,中國教師雖然也接觸到西方文化,但是在行為上更多的是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教學方式上往往是習慣于“一言堂”或“注入式”,教師提問學生,而不習慣于學生的反問,師生之間缺乏雙向交流。

二、教學行為中“動”與“靜”的差異

美國教師注重運用啟發(fā)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課堂上,把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自由討論是美國教師普遍采用的教學方法。學生可更換座位,自由地參與自己喜歡的小組,可以七嘴八舌地討論,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而中國教師習慣于要求學生安靜地聽課,中國教師要求學生遵守課堂紀律,換座位和講小話被視為不懂規(guī)矩,在大多數中國教師眼里,順從、老實、聽話是好學生的標準。

一“動”一“靜”反映出東西方文化差異對教師學生觀的影響。英語文明源于古希臘,位于巴爾干半島南部的希臘三面臨海,海岸線長,島嶼多。航海貿易是古希臘人的主要生存方式,形成的是海洋文化。古希臘著名的荷馬史詩《奧德賽》正是這種海洋文化的充分展現。它是一部描寫航海生活和家庭生活的英雄史詩,描述了古希臘人心目中的英雄奧德賽在海上漂流十年,面對大海瞬息萬變、令人驚心動魄的自然現象,歷盡艱難,征服大海,才回到家鄉(xiāng)的故事。這種人與自然斗爭,戰(zhàn)勝自然,爭取個性解放,求變、求動的精神在人們心里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英語民族重視外向的行為和行動,喜好動、冒險和競爭。“動”和“做事”是英語文化中的重要價值觀念,正是這種“動”的價值取向影響了教師的學生觀。因此,美國教師通常更喜歡好“動”的學生和活躍的課堂。

中國文化是屬于“靜”的文明。任何文化的產生和發(fā)展都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首先,從中國地理環(huán)境的獨特性,我們可以找到形成中國文化的部分原因。中國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東北部是大興安嶺,西北部是沙漠戈壁,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在這個相對封閉的內陸地理環(huán)境中,中國文化保持了相對的穩(wěn)定性。其次,農業(yè)生活方式對中國文化崇尚穩(wěn)定的特點也有重大的影響。中國領土遼闊有良好的氣候和適宜的土壤,為農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中華民族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無需向外擴張就可以在土地上獲得生存所需要的一切條件。人們接受了“穩(wěn)定”的觀念,習慣于它,一旦穩(wěn)定受到影響,人們就感覺到無所適從。中國傳統文化“靜”的價值取向也影響了教師的學生觀,中國教師更習慣于聽話的學生和安靜有序的課堂。

三、教學行為中“好”與“壞”的差異

美國教師與中國教師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對學生個體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于那些曾經在中國和美國接受過不同教育的人來說,中國教師和美國教師在教學行為方面的差異給他的感受是最為深刻的,兩種不同的教學行為對他們的成長過程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結果是迥然不同的。張五常是全球華人中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然而,他在中國上小學和中學時,都不被認為是一個好學生,甚至被學校開除。后來,他到美國卻成了最受歡迎的學生,最終成為著名的經濟學家。他為什么會發(fā)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同樣一個張五常,在中國被認為是差生,而到美國卻成了優(yōu)秀生,正是美國教師的教學行為改變了他的人生。教師的教學行為的差異反映出兩種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念:(1)中國教師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學生面前總是要建立知識權威的形象,因此,當張五常提出“不該問的問題”時,中國教師就認為他是有意搗亂。在中國,老師可以任意提問學生,而絕不允許學生在課堂上提問老師,這是一種教師專制行為,這種專制行為是受中國“師道尊嚴”保守觀念影響的結果。而美國教師對張五常提問的贊揚行為則體現出了平等、民主的文化價值觀。(2)中美教師對張五常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反映出兩種教育質量觀的差異。中國文化的教育質量觀是重結果、看成績;美國文化的教育質量觀是重視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我們確定所謂的“差生”“后進生”,衡量的標準是什么呢?就是作業(yè)和考試成績。用作業(yè)和考試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是不公平的。實際上,人的才能表現在不同的方面,有的擅長抽象思維,有的擅長動手操作……正好滿足了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在我們的教學中,有多少學生因考試成績不佳而被認為是“差生”?這些被打入另冊的學生不是對這種不公正表示不滿反抗,就是對自己的一生喪失了自信。這是衡量標準的錯,不是學生的錯,衡量標準是由文化價值觀決定的,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衡量標準,通過比較,我們更容易看出我們的教學存在的問題。

教育需要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對中國教師而言,應該更多、更直接地接觸西方文化。中國教師在繼承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去深入地研究、比較英漢兩種文化并吸取西方文化的精華,融合東西方文化的有效成分,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對推進我國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陳玉琨,鐘海青,江文彬.90年代美國的基礎教育[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第3篇:東西方教育差異論文范文

   

一、新教程的優(yōu)越性:  

1、新教材的知識點帶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復性。譬如,“a bit of”這個短語,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第59課上才正式學習,而編者早就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一冊(下),第72課的Workbook上提前導入了,體現的“張思中英語教學法”中的超前引入規(guī)則。類似的,還有“sad”一詞,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一冊(下),第84課就出現了,而該詞卻要等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第77課,才正式學習。再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23頁第三段引入“Work must come first”(工作第一)這個句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第95頁第6題,再次呈現“Work comes first”這一短語,進行復習鞏固,體現其反復呈現的思想。  

2、新教材注重口語交際和語言表達能力地培養(yǎng),課文對話靈活化、多樣化,情景化。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流和應用,加大英語口語教學力度,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最佳手段。新教材在這方面的特點尤突出。課文對話旨在構建生生交際的形式,提供語言會話的模式或情景。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21課,Part1要求學生看圖介紹各個單位的方位,Part2是一則針對詢問方向內容的簡單對話,課文僅僅提供了介紹方位和詢問方向的組織模式,并沒有具體要求,新版教材之所以這樣設置,不但便于學生進行自主交互式的學習,而且可使教師針對學生的不同基礎有的放矢的開展異步教學。  

3、新教材注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適度點撥學生注意語言用語規(guī)范。英語交流中的困惑,不僅表現在詞匯量的多與寡,還表現在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上。新教材注意在原教材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內容。除了原教材中有關中英文姓名的差異、接受禮物時的差異以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還在仲秋節(jié)這一單元增加了感恩節(jié)的內容,講仲秋節(jié)(The Mid-autumn Day)同時進行感恩節(jié)(The Thanksgiving Day)的介紹,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對比了解兩個秋天節(jié)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既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又增強了學生的文化意識。再如在這冊書的On the farm這一單元,既介紹中國的農場,也介紹美國的農場,也是為了讓學生區(qū)別不同國度的人文風情。西方人一般重視個人的隱私,他們不愿意別人問及有關自己年齡、宗教、收入、婚姻狀況等情況。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下)第35課,課文注釋有關西方的忌諱話題的注解。  

4、新教材的對話與課文情景創(chuàng)設,更加貼近生活化。舊教材第一冊(下)介紹了一種玩具frisby,新教材換成了溜溜球yo-yo。新教材在食品上增加了coke(可口可樂),porridge(粥,稀飯),dumpling(水餃),tofu(豆腐)等新詞。另外,新版教材第一冊還增加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名片介紹的內容,通過名片的內容可以做多種與職業(yè)、地址、工作單位、電話、傳真、電子郵件等內容的有關練習。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英語教科書第二冊(上)第10單元,則通過一個虛構的搖滾樂隊(a Swedish Rock Band)“YESTERDAY”,介紹了音樂、旅行等內容,這適合現在崇尚現代音樂的小歌迷的心理。第5單元,利用有關動物園的話題,操練有關提建議的話題,像“Don’t feed the animals”(請勿投喂動物)、Let’s make it half past nine(讓我們定在九點半)等。第12單元,談論世界和中國各大城市的氣溫狀況。第二冊(下)第28單元,把著名電影大片《泰坦尼克號》的劇目搬上了教材,實在是別出心裁。這些都是生活中經常發(fā)生、經常接觸的情景,真實、實用,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  

第4篇:東西方教育差異論文范文

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文化對比教學理論的使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隨教學內容、學生反饋和教學方法的不同而適當調整??偟膩碚f常用的有教師直接對比法、按教學反饋對比法和激發(fā)學生主動對比法三種。

1教師直接對比法

比如在講到古希臘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柏拉圖時,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一一介紹柏拉圖的生平、思想體系和對后世的影響就會顯得枯燥乏味。筆者在談論到這部分內容前會布置學生查詢和閱讀中國古代圣賢孔子的資料,在課堂上教師主要介紹柏拉圖,當遇到其經歷或者觀點上與孔子有契合處時會邀請學生講解有關孔子的相關內容。譬如筆者提到柏拉圖在早年時期曾旅行至埃及、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最后苦于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開辦學校向青年們傳授他關于道德和政府的理論,他所創(chuàng)辦的“學園”成為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這時學生已通過前期準備了解到孔子的經歷,他們能夠指出孔子在一生中花極大的一部分時間來周游列國,在從政失敗,沒能找到賞識他建議的君主后從事教育興辦私學,開創(chuàng)中國私學之首。學生們此時會驚異于東西方兩位先哲在經歷上驚人的相似,因此對了解柏拉圖思想表現出強烈的愿望,教師這時由淺入深,在學生建立了對柏拉圖初步了解后引入較為難理解的這位哲學家的思想體系,筆者從兩位先哲對人之本性的觀點開始,學生通過提前閱讀了解到孔子認為所有人本質上是善的,或者說經過教化后可以成為善的。筆者在此解釋柏拉圖與孔子思想的迥異,柏拉圖認為大多數人容易被暴君或貪欲欺騙,因此他們需要被控制,而掌握控制權的人,即“護衛(wèi)者”能懂得普遍的真理[3]??鬃訌娬{的是廣泛的人類行為,他的中心思想是“仁”,即各種美德,以及由此引出的一套修身達人的倫理觀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觀念[4]。而柏拉圖則強調受過精心教育的統治階層的行為。通過解釋在人性看法上的差異,教師進一步擴展到他們各自對理想政府和社會規(guī)范等方面觀點的不同,并和學生一起探討他們對中西方文化產生的廣泛深遠的影響。讓學生在課堂講解中扮演一定角色能夠加強他們對目標文化的興趣和理解力。課程中師生的積極互動改變了傳統文化教學中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孤立學習的方式,將死板的教師“一言堂”變?yōu)檩p松活潑的“中西文化歷史小型研討會”。

2按教學反饋對比法

除了邀請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進程中和教師一起通過中西方對比探討西方文化發(fā)展的特點外,教師還應該時刻密切關注學生對所講授內容的反饋。當學生表露出對某些歷史現象的發(fā)生表示不解時,教師應該認識到這樣的原因往往是由于中西歷史發(fā)展上造成的文化差異構成了學生理解的障礙。筆者在開始講授古羅馬帝國時期時首先介紹古羅馬在進入帝國時期后從公元一世紀后期到西羅馬滅亡的三個多世紀內絕大多數皇是非正常死亡,這些貴為皇帝者的結局均十分悲慘,他們或被敵軍殺死,或被自己人殺死,抑或因絕望于別無選擇而自殺。學生對此表示非常驚訝和不解。這時教師應適時指出學生們之所以感到困惑是因為這一階段的羅馬皇帝與我國歷史上大多數皇帝的命運千差萬別,因此文化教學中初步的自身文化和目標文化的對比激發(fā)了學習者學習的興趣。教師需要進一步對比說明古羅馬帝王和中國皇帝主要的差別。首先,皇帝的出身和人選不同。羅馬帝國的元老院、禁衛(wèi)軍和軍團互相傾軋、不擇手段的把代表自己利益的人推上皇位,內戰(zhàn)由此頻仍爆發(fā),國無寧日。政局混亂導致皇位的風雨飄搖,帝王如同走馬燈似得更換。因此,對每一位羅馬帝王來說時刻都是危機四伏、性命攸關[5]。而中國從夏朝的禹開始實行王位世襲制到秦朝時確立了延續(xù)整個封建時代的帝王世襲制,這種世襲制通常有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兩種方式。雖然無法保障候選人有做明君的資質,但這一制度很大程度上確保了皇位的平穩(wěn)過渡和朝代的穩(wěn)定[6]。因此與古羅馬歷史相比,因為爭權奪位導致皇帝的非正常死亡在中國歷史上是較少的。在解釋完皇帝來源不同后,教師可擴展到皇帝權力方面,可以選取有代表性的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比如把開創(chuàng)羅馬帝國時代的屋大維和確立封建帝制的秦始皇進行對比說明。通過教師及時的講解和闡釋引發(fā)學生對目標文化的反思,能夠提升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客觀分析能力。

3激發(fā)學生主動對比法

第5篇:東西方教育差異論文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意識 西方文化 培養(yǎng)策略

課程標準在提到高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目標時特指 :“一種豐富的文化內涵的體現就是語言,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接觸和了解各國豐富的文化,有利于加強學生們對英語的了解,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對本國歷史文化的理解,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意識的跨文化的能力做了一定的基礎?!比魏我环N語言都是文化的載體,只有讓學生對該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掌握這門語言。為此,教師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充分利用課內外材料,立足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一、目前的教學現狀

從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很多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把詞匯、語法、語篇分析等講解作為主要內容,而對于文章所涉及到的跨文化知識一帶而過甚至只字不提。這種教育帶來的后果是學生看得懂單詞,也有一定的語法、語篇分析能力,但卻還是看不懂文章或句子所要表達的內在含義,對學生解題尤其是閱讀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同時,這種教育方式還導致了學生在用英語表達時依然習慣于母語思維而非英語思維方式,從而出現了很多的中式英語。因此教育領域的一些專家提出了: 英語教學要幫助學生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提高跨文化意識,把培養(yǎng)聽說讀寫能力和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為此,英語教學要突破傳統的以單詞詞匯語法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適當的引入外國的文化、風土人情、歷史背景及宗教發(fā)展等知識,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從而更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二、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語言生存發(fā)展的土壤(包慧欣. 2001)。但實際上,大多數老師對于詞匯的教學還只滿足于相關常用搭配的傳授,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只要能記住其與中文一一對應的意思。在平時的練習中,老師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了語法完型閱讀的訓練上,并注重相關技巧的傳授,短時能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到一定程度尤其到高三,學生成績便難以有更進一步的突破,究其原因就是跨文化意識的缺失。

縱觀近今年江蘇英語高考,考題早已脫離了對于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而是更傾向于對于所學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否取得良好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跨文化知識的掌握是否到位。同時,文化知識在高考試題中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充分體現在考題的設置上:1)要求考生不僅具有一定的語言基礎,還要會通過特定的語境來分析問題;2)無論在題材還是體裁上都涉及到西方的文化知識、風土人情、文學作品等等,要求學生能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為此培養(yǎng)學生相關閱讀技巧的同時了解與詞匯、習語、句子和篇章相關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學生英語解題能力的提升。

三、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的策略

新課標為文化意識確立了分級目標。根據新課標規(guī)定,“一個高中畢業(yè)生既要能理解英語中常見成語、諺語和俗語及其文化內涵,也要能理解英語交際中的常用典故或傳說;不僅要了解英語國家主要的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的經歷、成就和貢獻,而且也要了解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宗教傳統以及主要大眾傳播媒體等情況,更要了解英語國家的人們在生活方式、行為舉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與中國人的異同?!惫P者認為老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1.充分挖掘文本材料,加大西方文化的融入。高中牛津英語書本所涉及的文本素材相當豐富,涵蓋了西方的文學、藝術、歷史、體育等等,作為老師如果能夠充分挖掘文本材料,豐富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背景知識的輸入,就不僅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內容,還能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知識,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掃除學生解題時的文化障礙。 以模塊9 unit3 reading―Word power為例:

通過對于這兩部分的學習,學生會意識到英語中一些我們熟悉的單詞如顏色詞匯有著很多隱含的意義,而這種隱含意義來自于這些單詞背后的文化知識和歷史背景。事實上,影響學生解題的不是學生不會背單詞詞組或句子,而是無法理解這些詞匯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內涵,即我們所說的文化內涵詞匯。所謂文化內涵詞匯,常敬宇(王瑛. 2004.)指出:文化詞匯是指特定文化范疇的詞匯,它是民族文化在語言詞匯中直接或見解的反映,本身載有明確的民族文化信息。比如 blue :

同時,老師還可以利用對比法,讓學生注意到顏色詞匯的東西文化差異:在東方,紅色往往象征吉祥,紅火,熱鬧等褒義方面,而在西方文化中紅色的意義更為豐富,比如源于足球規(guī)則中,球員嚴重犯規(guī)會出示紅牌罰下場,為此 show someone the red care 解釋為被解雇而不是給人一張紅卡片的意思;中國則用黃色(yellow)來表示王權,而西方用紫色(purple)表王權,為此born to the purple表示出生富貴等。

2.充分利用網絡,讓學生更好的感悟西方文化

(1)新課標要求著重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英語的興趣、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倡導終身學習理念。當今的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利用網絡,老師可以讓學生做好課前的預習,課后的總結整理,這樣不僅使學生對課文內容中的文化歷史背景有個更為直觀的認識和把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牛津英語M2u3 The curse of mummy 為例

首先,在上課文內容前,把學生分成小組并分配一定的任務,讓學生自己上網去查閱相關信息,然后將查好的資料各個小組進行匯總整編:

Group A: to find out why people in ancient Egypt built pyramids?

Group B: to find out what were in the pyramids? And what happened to them during the history?

Group C: to find out what happened to those people after they entered the pyramids?

Group D: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pyramids and the Mausoleum of the Emperor Qin Shihuang

其次,在課上,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主講人,將其整編好的材料與大家共享并展開討論。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對其涉及的相關的背景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另外,近幾年的考試中還出現了對于習語的考查,這也是學生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它不像單詞有專門的歸納,僅靠平時考題或老師的補充是不夠的,它需要學生平時的積累。為此,老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每個人準備一個習語及其相關的故事,每天課上一開始給出三分鐘左右的free talk,讓學生輪流進行展示。這不僅對于習語的積累大有裨益,也有利于學生更好的了解西方宗教、神話等知識。

(2) 作為課堂教學的衍生,老師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讓學生欣賞國外原版電影、收聽BBC、VOA等英語廣播節(jié)目,學唱英文歌曲,讓學生置身于西方文化氛圍中,以便于他們更好的了解西方的生活方式、日常表達方式、人際相處模式、歷史風俗習慣等,從而增加跨文化意識。 比如在教授M8U1 Appreciating literature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觀看 Great expectations 的電影,從而更好的理解小說的人物關系及要表達的內涵。

3.充分利用西方原版文章,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 根據2013江蘇英語考試說明在語言運用的“閱讀”總體要求中 “要求考試能讀懂簡易的文學作品、科普文章、公告、說明、廣告以及書、報、雜志及各類媒體中關于一般性話題的簡短文章并回答相關問題。”近幾年的江蘇高考對這一原則也有所體現:2013年關于馬克吐溫,2014年D篇是關于母親寫給即將出生的孩子的一封信等。

同時,由于高中英語閱讀理解的體裁豐富多樣,包括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對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知識面有著較高的要求。題材方面涉及經濟、歷史、科技、藝術、教育、風土人情,其中科技和經濟需要一些專業(yè)術語,對學生來說有較大的難度(顧嘉祖,2002)另外,筆者在教書過程中發(fā)現,學生比較容易理解來自China daily 的文章,而對于來自英語原版雜志如Economist,The New York Times等的文章,學生在閱讀時就不是那么輕松了。究其原因是中西方文化歷史差異造成的思維方式的不同,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了表達方式的不同。

為此,在平時老師就要注重閱讀原版文章。老師可以引導并鼓勵學生購買相關的英語原版書籍,報刊雜志,同學之間可以互相交換閱讀;可以每周固定的開設閱讀課,并且要求學生做好一定的讀書筆記或寫讀后感。 這樣學生除了能更多的接觸到相關的文學作品,還能學會以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和思考問題,提升英語解題能力。

4.組織開展相關活動,讓學生能置身與西方文化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都市學生形成積極的態(tài)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币_到這一要求,就需要老師多組織相關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提高學習效果。而在提升學生跨文化意識方面,這些活動也能夠讓學生有機會親自體驗相關的西方文化。比如在萬圣節(ji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舉辦化妝晚會,讓學生扮演成西方歷史中的名人并用英語介紹自己,還可以在晚會中穿插“trick or treat”游戲, 便于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深刻地體驗西方文化并從實踐中提高交際能力。在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等節(jié)日時,老師可以組織相關的主題演講,通過演講的準備工作等,學生對這些節(jié)日及其由來會有更充分的理解,從而進一步認識到西方文化歷史的發(fā)展,拓展背景知識。

四、結束語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推進,跨文化意識必將成為英語學習的一個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同時文化背景對于學生英語學習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師應該利用一切資源,以多種形式盡可能的擴大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消除學習中的文化障礙。只要我們能堅持不懈的將西方文化知識融會到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定能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 實驗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東西方教育差異論文范文

從法的理論可知,作為權利的著作權,并不是絕對的權利,也不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永恒的權利。著作權法作為社會和科學文……

教育作為社會科學文化事業(yè)的重要方面,自然也應享受包括作者作者在內的一切人類文明的成果,而教育又離不開教材,離不開教科書,東西方各國著作權法是如何保證教材、教科書的寫作可從包括作者作品在內的人類文明中吸取有益的成份呢?概觀東西方各國的著作權立法,關此大都劃入“合理使用”范圍。由于東西方國家經濟、文化發(fā)展的程度不同,因而關于“合理使用”的規(guī)定又是參差不齊的。的寫作目的,主要就是通過對東西方國家著作權法“合理使用”中關于“教學目的”(或曰“教學之用”)的條款的比較、探討,以期加強對我國著作權法有關規(guī)定的研究,尤其期望能對教材的寫作有所幫助。一、東西方國家著作權法關于“教學目的”的規(guī)定及簡析

著作權法之所以限制著作權人的權利,其主旨在強調著作權人在享有著作權的同時,也應對社會、公眾承擔一定的義務,而允許社會、公眾合理地使用其作品,就是著作權人的義務之一。

所謂合理使用,是指著作權法允許在特定的條件下,如為了教學、新聞報道、司法等,社會或公眾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以復制等方式使用著作權保護期限內的作品。著作權法限制著作權人權利的另一種形式是“法定許可”使用,法定許可使用主要指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使用人可以不經著作權人同意而使用其已經發(fā)表的作品,只是使用后應向著作權人付酬。合理使用與法定許可使用的共同點是:兩者的使用方式都可以不經著作權人的同意,但均須說明作者的姓名、作品名稱及其出處,并尊重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兩者的區(qū)別是,合理使用可以不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著作權人聲明不許使用的,使用人仍可使用;而法定許可使用則不然,使用人使用后不僅須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而且著作權人聲明不許使用的,使用人不得使用。究其要者,二者雖均屬法律的普遍授權使用,但后者須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其原因在于,對法定許可使用,法律并不限制使用目的,使用者可以營利為目的使用,而且在通常情況下大都以營利為目的。所以,要求使用人支付一定的報酬也是合理的。

在分析比較了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使用兩概念后,為了分析東西方國家著作權法關于作品作用“教學目的”的規(guī)定,特將各國著作權法有關將著作權人的作品用于“教學目的”的條款開列于次。

(一)大陸法系國家的有關規(guī)定《德國著作權法》第46條規(guī)定:“為教學、學?;蚪虒W使用的匯編物:(1)如果著作的部分內容或小篇幅的語言著作在出版之后被用到匯編物中或將數人著作匯編成冊,并且根據上述著作的特性只為教學、學?;蚪虒W使用,則允許復制和傳播這類匯編物。必須在該匯編物的標題頁或相應位置明確標明其用途?!?/p>

《意大利版權法》第70條規(guī)定:“為評論、論述或教育目的,可以在符合上述目的限度內,摘錄、引用或復制一部作品的片斷或部分章節(jié),……?!?/p>

日本十分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培養(yǎng),其《著作權法》用4個條文闡述為教學目的而對作品的使用。該法第33條規(guī)定,為學校教育的目的,在認定的必要的限度內,可在教學用書中登載已發(fā)表的著作物;第34條規(guī)定:已發(fā)表的著作物可登載于學校教育節(jié)目的廣播教材中;第35條規(guī)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關中擔任教育工作的人,“為教學目的的使用時,可在認定的許可范圍內復制已發(fā)表的著作物?!保ǘ┯⒚婪ㄏ祰易钣写硇缘模怯?、美兩國著作權法的有關規(guī)定2、36條的部分內容。第32條規(guī)定:“(1)在教學或備課過程中復制作品不侵犯文學、戲劇、音樂或藝術作品之版權……;(2)在教學或備課過程中以制作影片或影片聲軌的形式復制錄音、影片、廣播或電纜節(jié)目的,在復制者為施教或受教者情況下,不侵犯被復制作品的版權?!钡?6條規(guī)定:“(1)依本條允許之范圍,教育單位或代表其利益者可為教學目的而從已出版文學、戲劇或音樂作品中影印復制一些片斷,此種復制不侵犯作品或其版面安排之任何版權……?!蓖ㄟ^以上對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國家著作權法中有關“教學目的”的規(guī)定的羅列,我們可以發(fā)現,英美法系國家規(guī)定的因教學目的而適用的范圍,要比大陸法系國家寬泛。這是因為英美法系國家的著作權立法側重于保護作品的使用者(包括公眾)的利益,旨在避免出現某一使用者壟斷作品的情況。而在大陸法系國家中,不少人批評這些限制作者權利的做法與作者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相悖,因為當作者發(fā)現曲解其作品的復制品時,傳播其作品復制品的行為已經發(fā)生,這時,作者欲維護其作品的完整性已為時太晚。正基于此,大陸法系國家把上述有關規(guī)定限制在最小的范圍內(只是日本相對寬些),如《法國著作權法》的上述第41條規(guī)定就比英美法系國家的適用范圍要窄得多。,

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fā)行?!保ǖ?1、12兩款則屬其他教育)可見,這一規(guī)定不僅遠不能同英美法系國家的有關規(guī)定相比,也較大陸法系國家受到的限制為多。至于同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同原社會主義國家的有關規(guī)定相比,其限制更是有過之無不及。2、7款分別規(guī)定:“在學術著作、評論文章、教學用書和政治教育讀物中,轉載個別已經發(fā)表的科學作品,文學作品、藝術作品和這些作品的片斷?!薄盀榱丝蒲?、教學、教育之用,翻印已經出版的作品……”等不屬侵權。另外,《匈牙利版權法》第18條也規(guī)定:只要為非商業(yè)目的,復制及出借均系合理使用。

二、關于我國著作權法用于“教學目的”規(guī)定的思考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制定《著作權法》的目的除保護著作權人的權利,鼓勵其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外,從根本點講是旨在促進文化的傳播、交流,推動文化教育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與繁榮。就推動社會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而言,中國《著作權法》自制頒以來,其“權利的限制”中關于“教學目的”的規(guī)定,并未達到其應達到的高度,相反卻還帶來一些不便。如欲出版一部編輯作品作教材,依《著作權法》,使用作品的人必須從編輯作品中每一作品的著作權人處取得授權并支付使用費。試想,偌大的中國,若要同數十位乃至上百位知名、不知名的分散于各處的作者取得聯系,是多么不易?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保證教材的及時出版和課前到書,是非常困難的,可以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便寫作一部教材,由于我國的《著作權法》在這方面的規(guī)定不如英國、日本寬,所以,寫作人往往擔心有侵權之嫌,這也往往導致教材內容落后于科學研究,也是我國教材體系陳舊、觀點陳舊等產生的重要原因。長此以往,必定不利于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不利于人才的培養(yǎng),影響我國在下個世紀的競爭力。

有鑒于此,我們建議:應當比照日本、意大利、英國、美國和《伯爾尼公約》及一些發(fā)展中國家著作權法中關于“教學目的”的規(guī)定,修改我國《著作權法》的相關內容:即將我國《著作權法》原第22條第6款合并規(guī)定的“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兩項內容,除去“為學校課堂教學”一項,成為“為科學研究……”的專款規(guī)定,新增“為學校課堂教學”一款。關于“為學校課堂教學”一款的內容,我們考慮是否可以擬定為:“為學校課堂教學的目的,可摘錄、引用、節(jié)選或復制已發(fā)表的作品的片斷或部分章節(jié)。”

我們之所以提出修改我國《著作權法》中關于“教學目的”的規(guī)定,雖有通過這一修改,使我國《著作權法》中關于“教學目的”的規(guī)定,能夠很好地保障教材寫作時吸納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使著作權人的最新成果很快反映到教科書中去,使學習者受益的目的,更有出于以下考慮:

其一,從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智力勞動者與社會公共利益的關系上看,“公共利益”這個概念本身包含這樣一種含義:多數人的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任何一個公民都應該為了全社會的共同利益而放棄個人私利。從著作權法的角度上看,極端嚴密的著作權保護會給社會帶來過分的約束,甚至窒息正常的社會生活,因而,有必要放松一部分事實上不易控制且使用者也不會借以營利的作品的自由使用領域。另外,作品作為社會精神財富的一部分,既是一種個人財富,同時也是一種社會財富,任何人的作品都是繼承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沒有社會所提供的良好環(huán)境,作者就難以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作品;沒有社會對作者的充分保護,作者的權利也就無法實現。如果過分強調作者的權利,就有可能阻礙社會對作品的公平利用,阻礙公眾傳播作品,最終必將違背《著作權法》的立法精神。這也正是各國著作權法均對作者的權利作了一定限制的原因。這樣做既達到了保護作者著作權的目的,又滿足了公眾利益,使作者權利與公眾利益達到了統一。

其二,我們之所以提出要放寬對用于“教學目的”使用著作權的規(guī)定,是因為著作權作為知識產權與一般物權的不同屬性決定的。勞動者用合法手段占有的物權,基本上是其個人勞動的成果,而作者所產生的知識產權的文學、藝術、科學作品,除了其個人的獨創(chuàng)勞動成果外,還繼承、吸收了已經成為公有財產或部分受保護作品的成果。作者在繼承、吸收已經成為公有財產的前人勞動成果時,也是無償的。這樣,在作者享受著作權保護的權利的同時,也應為社會盡一些義務,即在法定的條件下,允許他人無償地使用自己的作品,尤其像事關后人、事關未來的因“教學目的”而編寫的教材,更應允許無償使用作品的片斷或部分章節(jié)。

其三,從各國著作權立法的立法趨勢上看,首先,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參加了國際著作權組織,接受了國際公約的約束,立法的原則趨于一致。其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國際間文化交流更加密切,著作權立法因所屬法系不同、所屬地區(qū)不同而表現出來的差異正在縮小,當今,東西方各國著作權法中關于“教學目的”的規(guī)定均較我國為寬,所以,從與國際接軌的角度,我國也應順應大勢與各國有關規(guī)定趨同。

其四,從實際需要上看,我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文盲、半文盲的絕對數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多,即便大學教育也遠不能同發(fā)達國家相比,這就告訴我們,若想縮小這方面的差距,尤其今天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資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的情況下,若再不放寬著作權法中關于“教學目的”的規(guī)定,若再不放寬教材寫作人、編寫人對著作權人最新作品的吸納,甚至嚴于發(fā)達國家,勢必使我國的教育事業(yè)與發(fā)達國家的水平越拉越大。實際上這也是有違公眾利益,有違著作權法的立法目的的。對于那些嗷嗷待哺的受教育者來說,也是不公平的。我們

,其五,從教材編寫的本身特點來說,既有獨創(chuàng)性的一面,更是群體性的融合。即寫作者可以以其自身的知識、功力從內容到形式上表現出自己的獨創(chuàng)性,但更多是群體智慧的融合。因為,一部教材既要反映一個學科整體知識,反映該學科完整的知識體系,更要反映該學科的最新進展,而一個人或幾個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要想編寫一部好的、受歡迎的教材,除個人獨創(chuàng)的勞動成果外,還必須繼承、吸收人類社會以往及當今該學科的一切最新成果,否則,要想編寫一部能使學生受到教益的好教材是不可能的。而要繼承、吸收當今該學科的最新成果,又不使作者冒侵犯他人著作權之險,著作權法就必須放寬用于“教學目的”使用著作權的規(guī)定。

第7篇:東西方教育差異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語境教學法在中學英語中的應用

 

英語語境教學法是指通過模擬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英語學習的語言氛圍,激發(fā)學生潛能,倡導學生體驗、參與、合作與交流,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種教學形式。是以教學中的人際合作和互動為基本特征,突出了環(huán)境對人的心智活動的正遷移作用。英語對中國學生來說,有相當難度,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缺乏英語原材料等。為了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就要給學生提供能進行言語實踐活動的自然情景和教學情景。

1、課堂英語環(huán)境

語言首先是有聲音的,只有在有聲的環(huán)境中學習語言,才能培養(yǎng)和形成運用語言的能力。傳統的教學無法營造一種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多媒體能提供聲音、畫面、人物、情景、使學生置身于語言環(huán)境之中,如幽雅動聽的音樂,鮮艷奪目的色彩,五彩斑斕的圖畫,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計算機多媒體網絡課正好可以提供這種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滲透力極強的教育信息。

課堂內模擬表演,游戲情境創(chuàng)設。如老師一上講臺就不停的咳嗽并走路一蹶一拐,學生問:“What’s wrong with you,my teacher?’’老師;“I’ve got a bad and my leg hurts”并導入新課.

課前三分鐘播放英語動畫片和英語歌曲,其動人的畫面及純正的英語吸引學生中學英語教學論文,使之成為每個學生的“開心一刻”。

角色扮演法。讓學生學做一名天氣預報員、購物、現場表演打電話以及向別人借東西等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效果極佳。既能提高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又能練習他們的語音表達能力。

準備跟本節(jié)內容有關的道具。比如我在上“Internet’’這一課時,準備了mouse、keyboard,讓同學們邊學單詞邊認識shift、enter、capslock等跟電腦有關的單詞,體現了英語的實用性和趣味性,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英文書信、賀卡的寫法時,學生可以自制兩份信封、賀卡,一份用英語,一份用漢語,以作業(yè)的形式交給老師。他們既可以認識到中英文書信格式尤其是地址的不同,又鍛煉了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

簡單的日常用語、諺語和格言是英語教學的劑。每節(jié)課利用三分鐘的時間和同學們一起念一起學,既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也照顧到一些英語學困生的利益,何樂而不為呢?

在教學的熱身過程中設置歌曲、游戲、韻律操等讓學生唱一唱、跳一跳、樂一樂。這樣不但消除了疲憊之感,而且又激起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領悟語言,操練語言,運用語言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2.課外英語環(huán)境

英語是需要學生大量實踐的課程,只有全面地活動才能更有利于形成運用能力,所以教師除了在課堂上提供真實的語義、語言環(huán)境外,還要充分利用校園環(huán)境.

開展多元化的課外活動。如墻報、黑板報、時間表、課程表、班級門牌、花園警示牌設成英漢對照形式;開辟英語園地、英語角;校園廣播定期播放英語小笑話、小短文、小知識等,都是很好的語境載體;有的還可以用英語喊操。學生自編晚會:英文歌曲,英文小品,編排話劇,朗誦詩歌……此外還可舉行故事比賽,口語比賽,英語手抄報等活動,組織到位,學生樂于參加,從而使學生的真實運用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

組織學生觀看英文電影、英文經典大片,使學生更廣泛的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獲得生動形象的語感和對英語的感性認識,為學生的口語交際提供真實的素材。定期開展辯論比賽。話題可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如、中學生的交友問題、抽煙好處多還是壞處多、上網的利與弊等等。 舉辦一些有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專題講座和討論。如用餐(中國人喜歡用chopsticks,西方人用knife and fork)、收到別人的禮物、得到別人稱贊、收到別人的祝愿時的應答(thanks)的差異及禁忌語(西方人忌問女性的年齡)的差異。讓學生了解東西方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語言習慣。3、家庭英語環(huán)境

學校只是課外活動的其中一個場所,家庭也是學生實踐英語的一個重要場所。

看英語節(jié)目,可提高聽力水平;做英語游戲,可提升應對能力;將自己的房間布置成英語天地;日常用品貼上標簽;貼上英語掛圖,有衣服、蔬菜、水果等;一日三餐怎么表達;學用英語稱呼自己的親人和家里飼養(yǎng)的小動物,或讓學生將學校里學會的英語小詩,英文歌曲等朗誦給家長聽中學英語教學論文,表演給家長看;比如我在上“body”這一課時,讓學生課前準備畫一張自畫像,在人體各個器官上注上英文單詞,貼在床頭,每天看著自己,學習單詞。還可以引導學生打電話時用英語對話。將學校“英語課堂”延伸到“家庭課堂”,推進了家庭英語學習環(huán)境的建設,學生所學的知識也得到了實踐和鞏固。4、社會英語環(huán)境 學校、家庭只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小課堂,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用于日常交際。怎么樣讓學生走出去敢說、會說、樂于說,離不開社會這個大課堂。

每隔幾周上一次郊游課,利用周末帶學生到郊外放風箏,野炊等等。藍天、白云、綠草、莊稼、樹木、花朵、泉水都是很好的英語學習的素材。

建議學生到寒、暑假時,去游覽名勝古跡。鼓勵學生把打招呼、問候、抱歉、感謝、問路、看醫(yī)生、購物、介紹、建議、命令、警告等用于日常生活當中。如遇到外國人,可以試著用英語對話;初次見面,要說 Nice to meet you. How  do yo do! 吃快餐可以禮貌地說“May I have…?” 在得到幫助時不忘說聲“Thank you!”給人造成麻煩時道聲“Excuse me.”別人有困難時,主動詢問“Can I help you?”別人誠心道歉時也不忘道聲:“That’s OK.” 進別人房間要說“ May I come in ?” 這樣,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運用了英語,體會到了成功的樂趣和收獲的喜悅,增強了學生說英語的自信心。

鼓勵學生收集商品說明書、包裝盒;留心街道兩旁的交通標志;超市的出口和入口;服裝上的英文標簽;食品和家用電器,

也可以買一些中英文對照的書蟲或世界名著等等。

所以,我們要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英語環(huán)境,讓學生走出課堂的狹小天地,融入到多元化的課外活動中,融入到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中,從多方面培養(yǎng)中學生的語言技能和發(fā)展他們的多種能力,從而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

第8篇:東西方教育差異論文范文

1.體育精神是體育文化之本體育文化體系中最重要的資源是體育精神,是它構建體育文化的重要基石。體育文化要依托體育精神而構建,在構建的基礎上謀求新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不斷的追求和探索,使體育精神不斷汲取新的時代精神,使新的時代精神不斷融入體育精神,進而推動體育精神不斷地與時俱進,反之通過弘揚體育精神指導體育文化,引導人們在體育實踐活動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能結合時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不斷為體育文化體系增添新的內容和內涵;使體育精神的力量,深深地溶入到現實的體育實踐活動中去。

2.體育精神是體育文化之魂體育精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是體育文化體系的靈魂和核心。體育文化是體育運動發(fā)展的一面旗幟,而這面旗幟的靈魂正是凝聚著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樂觀自信和公平競爭的體育精神。體育精神是體育文化的深層內涵,上升到民族層面,它具有對內動員民族的精神力量,對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作用。對體育文化體系來說,其發(fā)展的精神動力首推體育精神,它可以凝聚體育生活中各方面的力量,從而形成推動體育文化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如果一個文化體系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失去了魂魄,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只剩下皮囊而已。因此在體育文化體系構建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強化體育文化理念的精神滲透。

二、體育精神在體育文化體系中的作用

1.體育精神的激勵功能激勵是一股內在的動力,它利用某種外部誘因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人向著所期望的目標前進的心理過程。體育精神能夠提供給人們各種途徑和手段來實現人們的多種精神需求,如友誼、尊重、拼搏、榮譽、審美等,從而形成一種連帶反應,促進人的精神發(fā)展,實現人的精神追求,使人產生巨大的精神能源,激發(fā)和推動人的行為。體育精神的激勵功能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它的教育作用,它作為一種隱形的體育表現形式,不僅對體育本身的存在狀態(tài)和發(fā)展具有科學的指導價值,它還是人類理性精神的集中體現,因此體育精神對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

2.體育精神的導向功能體育精神的導向功能是指它對體育文化的發(fā)展具有思想和理念的指引、導向作用。體育精神的導向功能受體育文化發(fā)展的目標和計劃的影響,是由體育運動發(fā)展的價值取向所決定的。正因為體育精神是體育文化價值體系的核心和靈魂,是人們追求體育運動最高價值目標的集中體現和表達,因此對于中國體育運動的整體發(fā)展而言,它指明了中國體育運動發(fā)展目標的評價標準,導向了一種能被東西方體育文化體系中所共同認可的最完美的體育精神價值觀念,反映了全人類體育運動發(fā)展的最根本的和長遠的利益和目的,是一種最高境界的價值觀念,也是全人類價值追求的最佳導向。

3.體育精神的凝聚功能體育精神的凝聚功能是一種由多種力量結合匯聚而成的合力,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民族整體對全體成員的吸引力、全體成員對民族整體的向心力、民族成員之間的親和力。這三種精神力量相輔相成,其中民族整體對全體成員是否具有吸引力以及吸引力程度的大小,都會對向心力和親和力的發(fā)展起著主導作用。體育精神以民族整體和國家的形象出現,是國家和民族共同的心理、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現,它所起的凝聚作用能夠維持各民族的團結和東西方體育文化的交融,增強它們之間的協調性,以保持整個體育文化體系的穩(wěn)定性,促進各國體育文化的和諧發(fā)展。

4.體育精神的整合功能體育精神作為一種特殊倫理文化現象,它與體育文化的關系,實際上就是體育精神與構成它的體育文化要素之間的關系,因此,體育精神在其整合過程中必須經過體育文化的設計和傳遞,大到不同的民族、地域,小到不同的社會階層、群體和個體,都存在文化差異,對體育精神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其精神動力存在著差異性、分散性和多樣性。但是,從總體上看,全人類對于體育理想、體育道德的價值追求是趨于相同的。體育精神的整合功能就是要對不同的、分散的和多樣化的精神動力加以協調統一,通過整合使多樣化的精神動力趨向統一,從分散走向集中,從分化走向融合,有效促進整個體育精神的生成與發(fā)展,形成一個大于個體和群體之和的新的體育精神動力,最終使體育精神成為一種國際化的倫理認同。

三、結語

第9篇:東西方教育差異論文范文

【關鍵詞】語言文化差異英語教學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一)文化的產生及內涵

由于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存環(huán)境、等不同, 導致了中西方語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從而出現了文化學習與交流的多種困擾因素。要了解和掌握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必須先從文化談起,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

(二)表現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huán)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中西方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 以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 中國文化卻提倡謙虛謹慎。然而, 中國式的自我謙虛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這種謙虛, 在西方人看來, 不僅否定了自己, 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

(2)在西方文化中,與“自我”(self) 相關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如“self-absorption (自我專注 )、self-admiration(自我贊賞) 、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養(yǎng) ) ”等等 。西方社會盛行的是個體主義 (individualism),強調個人自由 、不受約束。而中方文化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先利民,再利已” 的話語隨處可見。

2、社會關系的差別

(1)稱謂及稱呼:英語中的稱謂比漢語中要少得多。例如,cousin 一詞,對應漢語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漢語把表親關系區(qū)分得非常嚴格,要說出性別,還要分出大小。而英語中的稱謂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 等幾個常用稱謂,其它的幾乎不用。在英美國家,小孩子不把爺爺奶奶稱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這在中國人看來有違情理且不禮貌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yè);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唐秘書”“張護士”稱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在美國,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子女一旦結婚, 就獨立生活,父母不再資助子女。這種做法能培養(yǎng)年青人自力更生的能力, 但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 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家庭成員互相依賴幫助, 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 這種生活方式不利于培養(yǎng)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3、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來打招呼,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蓪ξ鞣饺藖碚f,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認為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Morning!”或“Good 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A nice day, isn’t it?”

在中國,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只講究其營養(yǎng)的搭配和保護。中國人殷勤好客,敬酒讓菜,西方人常覺得太過熱情。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 please! ”中國人送客人時常說: “再見, 走好??! ”“慢走”等。而西方人只說:“Bye! ”“See you later!”

4、社會習俗的差異

中西方人接受贊揚、祝賀時的反應也有明顯區(qū)別。中國人聽后會說一些謙虛之詞,而西方人則會毫不猶豫地說:“ Thank you”。根據西方人的習慣,當他們贊揚別人時,總希望別人以道謝或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則他們會誤解為對方懷疑自己的判斷力。而東方則比較謙虛、謹慎,即使心里非常高興,也不會坦然接受對方的贊揚。 又如發(fā)表學術文獻或論文,漢語文章的標題往往有表示謙虛的字眼。如“淺談…”、“試論…”等,而英語文章的標題常常直截了當,不加修飾,如“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學與技術》) 。

5、生存環(huán)境方面

英語中與水產、航船有關的詞語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 (緣木求魚 )、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錯過機會)”等。漢語中這類詞語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國四周環(huán)水,航海業(yè)發(fā)達,所以多此類詞語。而在中國只有沿海地區(qū)才有漁民結網捕魚,所以該類詞語相對較少。要表達“用體力負運東西”有:“扛、挑、擔、抬、馱”等。在英語中卻只有carry來泛指這個動作。漢語中我們會遇到“像老黃牛一樣干活”、“氣壯如?!钡仍~ ,英語中要表達同樣的意思,會說“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6、方面

漢英語言中涉及宗教的詞語數目龐大,如“天公”、“陰陽”、“菩薩”等。語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兩種截然不同的宗教詞匯是兩個民族宗教觀念迥異的寫照。隋唐之前,儒道兩教在中國居統治地位,漢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多與此相關,如“太極” 、“道”等;隋唐時期,佛教傳入,大量佛教詞語隨之而來,這樣儒、佛、道三教在中國占有絕對主導地位。隋唐時期,大量佛教傳入,大量佛教詞語隨之而來,其輪回報應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這樣儒、 佛、道三教在中國占有絕對主導地位。在英國,則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該教于597 年傳入英國。在隨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大量與此相關的詞語陸續(xù)匯入英語行列。這里既有古英語時期由拉丁語滲入英語的詞 、如angel (天使 )、monk (僧侶 ) 等,又有中古時期從法語借用的詞 ,如 religion (宗教) 、dean(教長) 等,還有現代英語時期從其他外來語中借來的大量的詞,結果英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遠比其他語種來得多。

7、歷史典故方面

典故是每個民族日常交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常常在不自覺間運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遺產的典故,比如中國人會說,"真是馬后炮"、 "原來是個空城計啊 ! " 西方人則會講 That all Greek to me.(我對此一竅不通。) 、He’s a Shylock (他是個守財奴) 。一談用典,對對方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國人大多感到相當費解,顯然這是因為各民族以化遺產不同的緣故。中國人的典故多源于《紅樓夢》等古代四大名著、民間傳說神話以及中國傳統的體育娛樂項目,如象棋、戲劇等。前兩個例子一個來自中國象棋,一個來自《三國演義》。而西方人的典故則多出于莎士比亞戲劇和以后英美文學中的許多其他人物或名稱、希臘、羅馬神話、《圣經》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傳統的體育項目,如美國的棒球、橄攬球等。后兩個英文例子便來自莎士比亞戲劇。

二、英語教學目的

英語教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學習、研究語言本身,還是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要打好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進行嚴格的聽、說、讀、寫訓練的基礎上,培養(yǎng)為交際初步運用外語的能力。而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須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外語教師從第一天起,就要隨時注意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東西方的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應把這種識別和介紹與語言教學同步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我們學生真正具備交際能力。

三、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

在學習、使用外語時,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文化意識,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蘊含。教師應適當拓展有關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以解釋這種差異的現象的由來。

(一)從英語詞匯中探究文化涵義

英語詞匯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涵義,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防止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評價??蛇m當擴展知識內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等。

(二)教師鼓勵學生自發(fā)尋找和積累英語國家的文化素材

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途徑和渠道,如創(chuàng)造一個文化語言環(huán)境,開展一些語言實踐活動;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文化知識和風土人情;利用電影電視引導學生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情況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強化學習西方文化的意識,其用英語思維的能力也會相應提升。

綜上所述,語言是社會的產物, 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 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大的文化差異。教師應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 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 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質量,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語言。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鄧炎昌, 劉潤清. 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9.

[2]方文惠. 英漢對比語言學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