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品德故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所謂思辨,就是對一個問題從多角度、多方位進行深入思考,并反復比較與鑒別不同的回答,最后形成自己認識的思維方式。20世紀美國最有影響的道德教育理論流派之一,價值澄清學派認為教師不可能直接把價值觀教給學生,而只能通過分析評價等策略,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價值觀體系,因此,價值澄清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學習、分析、討論、評價和反思等手段,來有效發(fā)展學生的道德判斷、道德選擇和道德評價等方面的能力,幫助學生澄清其自身的價值觀,使其獲得最好的、適合于他們自身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價值觀。新課標也指出,“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他們的方式研究社會?!币虼?,貼近學生生活,又被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作為《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資源,它通過擇選,運用在教學過程中,能引起學生的思辨,可以無痕地引導學生的道德認知,規(guī)范學生的道德行為,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價值觀體系,讓品德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那么,在品德課堂中運用故事資源,引起學生思辨的策略有哪些?我們通過思考、實踐,認為有如下策略方法:
一.故事導入,激發(fā)思辨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思考、常創(chuàng)新?!币惶闷返抡n的開始,老師引入一個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能產生疑問,引起思考共鳴的故事資源作為導入,必定引起學生學習的愿望。而要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思辨的興趣,在故事資源的導入時,我們要關注:
1.捕捉生成資源。故事的導入引起學生的關注時,由于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比較緊密,學生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很正常。此時,教師只要認真關注在場因素,從這不同的聲音中敏銳地捕捉到信息,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就可以激發(fā)學生思辨的興趣和積極性。
如:四年級下冊《蘿卜的故事》一課,在老師和同學圍繞蘿卜的故事討論人們是怎樣通過農業(yè)勞動從土地上取得收獲時?有學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勞動不一定有收獲?!边@是教學中的不和諧聲音,但這恰恰是學生觀察社會某些現(xiàn)象后所獲得的真實體驗。老師此時沒有隨意否定,而是抓住生成的資源,提出以下問題供孩子們討論:人們?yōu)槭裁匆獎趧??勞動到底能不能產生收獲?學生就此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思辨的積極性也隨討論而激越。
2.整合典型教材資源?!镀返屡c社會》新課標指出: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應著眼于兒童現(xiàn)實生活的整體性,那些零碎的、分散的知識點不利于激起學生的興趣和研討,更不利于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因此,教師可以在融入學生生活實際,對那些典型教材資源進行有機整合,以學生喜歡的故事形式出現(xiàn)。這樣,空洞、分散的教材資源能夠充滿生機。在作為導入新課r,既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又能帶動思辨。
二.故事講授,體驗思辨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問題是引發(fā)我們思考的起點和動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故事資源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思辨的過程中來推動教學內容的展開,使課堂充滿智慧。
(1)逆向性問題情境。逆向性思維是一種啟發(fā)智慧的方式,有悖于慣常思維,可以解決很多靠正常思維不能或難以解決的問題,激發(fā)人們思維興趣。四年級的孩子喜歡新奇、思維經常出人意料,創(chuàng)設逆向性問題情境,學生可以更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體驗思辨。
如:四年級上冊《四通八達的交通》一課中,老師呈現(xiàn)“2008年冰災造成交通大動脈――京廣鐵路停運”的故事后,拋出問題:“如果我們的交通都沒有了的話會怎樣呢?”學生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這個逆向性問題引導下,紛紛聯(lián)系生活實際,甚至有學生聯(lián)系到自己或家人在2008年冰災時的真實經歷進行討論。在學生充分的討論、體驗中,不光“交通與人們生活、經濟,甚至國家安全的密切聯(lián)系”這一教學難點,水到渠成,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思辨的密度和效度,促成了學生自由思考,撥動了學生尋找意義的心弦。
(2)矛盾性問題情境。由于學生知識、經驗、能力及思維方式的差異,可能會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見解。教學中教師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或抓住學生對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認識理解的差異,挑起“矛盾”,引發(fā)爭論,而這正是學生思辨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獲得對事物的全面正確的認識,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與辯證思維能力的過程。
如:四年級下冊《餐桌上的發(fā)現(xiàn)》,本課通過學習要知道食物的來源與土地的關系,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土地的熱愛。課中老師引入科技發(fā)展,科學家進行無土栽培并改變我們的生活的故事,同時導入一段破壞土地的故事,并故意設計了這樣的矛盾問題:無土栽培技術這樣成熟,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甚至社會,你認為土地是可以破壞的嗎?我們還需要土地養(yǎng)育嗎?我們該怎樣做?這樣的問題恰恰是學生樂于討論的問題,他們學習情緒高漲,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討論中,學生的認識由直觀、膚淺,甚至模糊,向概括、深入、清晰的認識發(fā)展,通過思辨,對問題轉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起到了激勵作用。
(3)疑惑性問題情境。疑問是發(fā)現(xiàn)問題的信號,解決問題的前提,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的起點。有了疑問,學生就會在思辨中擺脫習慣、權威的影響,打破思維定勢,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并提出自己的見解。
如:四年級下冊《科學技術改變著農業(yè)》一課,當老師將落后的農業(yè)生產與科技帶給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通過事例、故事進行對比,讓學生了解到科技對解決我國人民吃飯問題的巨大貢獻時,老師創(chuàng)設一個疑惑性的問題情境:既然科技作出了這么大的貢獻,那么,屬于科技一部分的轉基因技術在農業(yè)生產中,為什么不受大多數(shù)人的接受?針對這一疑惑,學生興趣昂揚,他們通過自己對轉基因知識的了解,從科技認識、人倫、接受心理等幾方面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見解,通過思維碰撞,思辨火花四射,學生對科學技術在農業(yè)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
2.預置故事留白
品德課堂學習中,故事資源的利用要適當留白。這種留白讓學生有了思辨的機會:一方面為學生自由伸展思想進行深入思考提供機會,另一方面還可以吸引學生以思考統(tǒng)領行為,自覺擴展事先描繪好的疆界,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闡發(fā)。
如:四年級上冊《傳統(tǒng)與進步》一課,在學生了解了傳統(tǒng)工業(yè)的生a狀況與現(xiàn)代企業(yè)生產的區(qū)別后,老師利用教材與企業(yè)現(xiàn)實生產之間的差距,利用故事進行留白,講述了一個傳統(tǒng)的廣州個體服裝加工廠為了轉變,引進現(xiàn)代的生產技術,但是效果不理想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可能會是什么?學生在討論中提出并分析了很多種可能的原因,在思辨中明白事物在發(fā)展,但是又會生成新的問題。
三.故事延伸,升華思辨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想要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guī)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聯(lián)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環(huán)境中去感受、去體驗,而不是僅僅聆聽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因此,課后讓學生走進故事,真正體驗故事,學生的智慧、行為才能與思辨一起升華,才能喚醒學生的人格心靈,進一步完備價值觀念。
由于學校地處天河新區(qū),很多學生的籍貫是外地的,雖然從小在廣州長大,但由于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他們對粵語、粵文化等了解不多,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化好過粵文化。四年級上冊《鄉(xiāng)音鄉(xiāng)情》一課中,老師除了在課堂中引進有關粵文化的故事外,要求學生課后對粵文化的某一方面進行了解,采用走訪故事人物、聽粵劇、說粵語、吃粵式菜品等,他們驚訝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到粵文化的魅力是如此迷人。此時,老師再引導學生來思考、交流對粵文化的看法,他們就能客觀、辯證地思考、分析問題,認為作為文化,沒有高低之分,都是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更引發(fā)了他們作為一個新廣州人的自豪。
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老師利用故事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興趣,挖掘思辨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思辨的實效性,對于學生的分析、利用信息,促進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2.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修訂組.《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高等教育出版社
3.鄭英.《讓課堂煥發(fā)“思辨”的魅力》.《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參考》.2008.1
4.鄭金洲.《新課程課堂教學探索系列――生成教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一、借助成語故事畫龍點睛
成語故事語言生動凝練,形象鮮明,具有詼諧性和倫理性,蘊藏著十分豐富的知識和道理。這些故事不僅情節(jié)生動而且寓意深刻,在思品課的教學中可以根據需要借助成語故事進行教學,讓學生從成語故事中明白思品課的道理,成語故事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對思品課的教學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學習艱苦奮斗精神時可給學生講“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鑿壁偷光”、“聞雞起舞”等故事,學習誠信時可以給學生講“徙木為信”、“一諾千金”等成語故事,學習意志品質時可以借助“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等成語故事進行教學。通過這些成語故事的講述,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學生從生動的故事中感悟思品課的道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到培養(yǎng),成語故事起到的畫龍點睛之效果。
二、從歷史故事中受到啟迪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可見從歷史中可以吸取經驗教訓,使人變得聰明。在思品課的教學中也可以借助一些歷史故事進行教學,讓學生從歷史故事中感悟思品課的道理,學會做人做事,做個合格的公民,實現(xiàn)思品課的教學目標。
三、幽默故事使學生在快樂中學思品
林語堂先生說:“幽默是人類心靈的花朵”,學生喜歡風趣幽默的老師,也喜歡聽老師講一些幽默的故事,思品課的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老師通過幽默的故事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思品課的教學。
四、寓言故事啟迪學生的智慧火花
寓言故事雖然短小,卻能令人深思,發(fā)人深省,啟迪人的智慧。在思品課的教學中根據教學的需要適當?shù)牟迦胍恍┰⒀怨适?,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寓言故事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例如在學習“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這一課時,我用了一個寓言故事導入新課。小蝸牛問媽媽:“為什么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說:“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這個殼的保護!”小蝸牛說:“毛蟲妹妹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么她卻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說:“因為毛蟲妹妹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毙∥伵Uf:“可是蚯蚓弟弟也沒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為什么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說:“因為蚯蚓弟弟會鉆土,大地會保護他啊。”小蝸??蘖似饋恚骸拔覀兒每蓱z,天空不保護,大地也不保護?!蔽伵寢尠参克骸八晕覀冇袣ぐ。∥覀儾豢刻?,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我講了這一故事后,對學生說:“同學們,蝸牛媽媽說的多好啊——靠自己!那么你們有沒有想過靠什么立足于這個社會,立足于天地間?”學生從故事中受到啟迪,紛紛思考,各抒己見,很快得出結論我們要學會自立。寓言故事的講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啟了學生的智慧的火花。
五、在爭議的故事中明理
有些故事是有爭議的,在思品課的教學中老師可講一些有爭議的故事,讓學生討論、爭辯,在思辨中明理。例如學習《三思而后行》這一課時,我講了一個網癮少年的故事,一個叫明明的品學兼優(yōu)的孩子,自從迷戀上網絡游戲,再也無心學習,學習成績下降,受到家長的批評。他決心不再去網吧上網,可當他路過網吧門口時,又擋不住游戲的誘惑,對自己說這是最后一次了,于是又進了網吧,我問:“這真的是明明的最后一次了嗎?他還能從網絡游戲中走出來嗎?”學生對這一問題各執(zhí)己見,他們討論爭執(zhí),最后達成一致意見,明明能不能從網絡游戲中走出來取決于明明自己,如果他是個對自己負責的人,就會調整自己的行為,遠離網絡游戲。通過對故事的爭議,明白了思品課所講的道理。
六、走進真實故事在共鳴中學思品
在思品課的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更喜歡聽生活中真實的故事,生活中的真實案例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例如我講父母之愛的偉大時,講了汶川地震時一個感人的故事。一位母親用自己的身體保護了自己3、4個月大的孩子,臨死前在手機上給孩子留言:“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睂W生從新聞報道中知道汶川地震時的一些事,當老師講到這個母愛的故事時,學生產生了共鳴,深深受到感動。再如學習孝敬父母這一內容時,我講了徐州礦大附中學生邵帥捐髓救母的故事,邵帥作為學生身邊的同齡人,我講述他的故事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從學生的眼神了我看到了佩服。此時無聲勝有聲,只有學生對故事產生共鳴,才會有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 故事 激趣 思想品德課 以情明理
幾年的教學經驗,我發(fā)現(xiàn)學生中一常見現(xiàn)象:開學初學生目不轉睛地看著《思想品德》課本,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思想品德課枯燥無味"的埋怨便不絕于耳,從這種反差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興趣在于課本中的新鮮故事,為什么我在教學中不投其所好,讓每節(jié)課充滿新鮮故事,讓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長盛不衰。于是,故事情境教學法成為我在教學實踐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讓我的課堂充滿了活力!下面我就談談我在教學過程中常用的幾種故事情境:
1.歷史故事
所謂歷史故事是指與歷史上某一歷史事件、某一歷史人物有關的故事。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在他們的生活中的一些有趣事件,不僅可以使我們的課堂豐富多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一些優(yōu)秀歷史人物的高貴品質、堅強意志更是給學生以強大的感染力和榜樣示范作用。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由于生活條件的優(yōu)越,容易形成自私、攀比、享樂的壞毛病,通過講述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通過講述“,抗日英雄的事跡”,讓學生對“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如:在講“做自信的中國人”時,我講述了“徐悲鴻痛斥老外”的故事,讓學生思考“徐悲鴻為什么這么生氣?、”他約定和外國留學生比賽,說明了什么?通過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以情啟思,故事人物的愛國情節(jié)感染了學生,使學生思想產生共鳴,讓他們仿佛置身其中,拓展他們的思維,調動他們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達到“以情激趣,以情明理”的效果。
2.現(xiàn)代名人故事
新時代我們不能忽視中學生身上的“明星效應”,他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明星的影子,談論明星是他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面對這一形勢,圍堵、回避都不可能削弱學生對于明星的追捧,不如加以正確的引導,明星光鮮的背后總也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因勢利導,讓學生學會理性對待明星,相信“追星”現(xiàn)象不再會是父母、老師眼里的“猛虎”。如在講人教版七年級的“自強少年始”時,我舉例了當下學生最崇拜的周杰倫的事例,講述了周杰倫成名前的曲折經歷,引導學生討論“周杰倫的成功你覺得是必然還是偶然?說明理由?!睂W生一下子打開了話題,一個個想說、愛說、樂說,老師這時作為傾聽者,適時地對學生的觀點加以引導,引導學生去學習周杰倫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最后在學生合唱周杰倫的歌曲《蝸?!?,把課堂氣氛推向了。在充分了解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興趣,尊重學生的個性,在師生間架起一座情感和信任的橋梁,這樣才可以縮短師生間的距離,我們的教育才能深入到學生的心里。
3.百姓故事
中國的老百姓聰明、智慧、勤勞。無論是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在偏僻的山村,他們有著可敬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他們許多平凡的事跡感動著億萬中國人,這些對于鼓足學生信心、勇氣,培養(yǎng)學生學會珍惜,養(yǎng)成樂觀處事的人生態(tài)度,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如:在講“學會自我保護”時,我播放了“中國驕傲——小袁媛”遇險不亂智救父母的故事(Flash),然后請學生找出小袁媛的哪些作法是對的,說明理由;再引導學生討論從小袁媛身上學到什么?最后請學生假設是日常生活中還可能遇到的險情并設計巧妙的自救自護方法。學生個個都積極的投入到討論中,集思廣益 ,在討論中不斷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他們認識到自救的重要性并在交流中得出了許多自救的好方法。又如:多媒體展示“2005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洪戰(zhàn)輝的介紹,在不少學生都還沉浸在感傷的情緒當中時,我輕聲的問“洪戰(zhàn)輝感動中國的是什么?”以這樣的方式自然地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激發(fā)學生用心靈的語言去感悟、內化知識,學生自然而然的拿自己跟洪戰(zhàn)輝作比較,在感動之余也反思了自己,深刻認識到自強不息這一中華民族精神在當代的延續(xù)。讓學生有感而發(fā),引起他們心靈的碰撞,把空洞的說教變成精彩的畫面,使學生容易接受教育并對教育內容作出反應。
4.自編故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實際。新課程也強調教學要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與生活體驗,回歸生活已成為新課程改革的一種共識。教師要根據教材的需要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我把學生中常見的一些行為習慣、養(yǎng)成習慣收集整合成一個個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既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又不傷及他們的自尊;又增加了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親身體會,使學生更容易把自己所學的理論與身邊實際結合起來,從而收到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自編故事的好處在于貼近生活,而續(xù)寫故事的任務一般我都是交給學生來完成的,學生最喜歡這一環(huán)節(jié),故事情節(jié)可以按學生的思路進行下去,老師會根據故事設計問題,同學們會圍繞它展開討論的,讓學生感到成就感,感受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這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5.故事情境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5.1 故事情境教學法中講述故事的方式應該多種多樣,可以是教師的深情講解,也可由學生講解;可以用口述方式,也可以借助多媒體,還可以編成課本劇由學生表演;等等。
5.2 故事情境教學法應該與其他教學法想結合,如:討論法、探究法。等
5.3 故事情境教學法不是為了熱鬧而熱鬧,應注意其教學目標的落實。
5.4 故事情境教學法要根據具體學生加以設計和修改,要因材施教。
總的來說,跟著學生的感覺走,關注、關照學生的需要、興趣、追求、體驗。通過一個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關注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中,潛移默化地獲得知識,提升認識,啟迪智慧,使課堂成為師生智慧的結晶,讓學生興奮,才能使課堂煥發(fā)生機。
參考文獻
[1] 《新課程標準》
[2] 《陶行知文集》
不合理的經濟秩序
全國治理超載第一天3個小時內,交警在323國道贛州段檢查了500輛貨車,90%以上存在超載問題。眾所周知,超載對交通安全是嚴重的威脅。車主、司機之所以明知故犯,就是因為一段時間以來運輸和貨車制造領域存在不合理的經濟秩序,簡單說就是不超載、不造超載車就賺不到錢,甚至賠錢。
業(yè)內人士指出,目前我國運輸市場比較混亂,惡性競爭導致運價體系極不合理,不超載必定賠錢,車主、司機養(yǎng)成了多拉超載、闖關逃逸的心態(tài)。部分汽車改裝廠為迎合這種不正當?shù)氖袌鲂枨?,對車輛進行非法改裝,違規(guī)甚至違法提高車輛運載能力,牟取暴利。為爭奪市場,一些整車制造廠竟干起了“大噸小標”的營生,從而使超載向規(guī)模化、產業(yè)化發(fā)展。不合理的經濟秩序讓守法的司機、規(guī)范的企業(yè)吃虧。
非法利益分配體系
許多事故背后都隱瞞著腐敗大案。之所以有人敢以他人生命為代價追求利潤最大化,根源在于他們暗地里編織了一整套非法利益分配體系,有人“關照”他們。而“關照”他們的人,即少數(shù)本該耳聰目明的監(jiān)管部門和主管官員,對安全隱患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終釀大禍。
震驚全國的南丹透水事故中,不法礦主與當?shù)匾恍╊I導干部沆瀣一氣瞞報情況,根源也在于這樣一張利益網。如果說個別不法官員的腐敗還好查處,那么另一種貌似合法的利益分配則更具隱蔽性和危害性。在“治超”行動中,業(yè)主、司機們大多反映負擔沉重,其中少數(shù)部門將貨車當成了“唐僧肉”,種種亂罰款逼得貨主不得不超載??梢?,少數(shù)行政管理部門出于利益驅動,以罰代管,收費放行,助長了超載之風。
管理制度缺陷
一段時間以來,小煤礦的爆炸聲不絕于耳,根源之一就在于小煤礦安全生產投入過低。例如大礦需要安裝兩臺主扇,一臺發(fā)生故障,另一臺馬上啟動。而小礦往往只要安裝一臺,一旦發(fā)生故障,井下瓦斯就會迅速積聚,就像一個火藥桶。
上世紀50年代,美國也曾小礦林立、爆炸頻繁。為此,美國成立了煤礦安全監(jiān)察部門進行專項檢查,加強和完善有關煤礦生產的法律建設,使小礦逐漸失去了生存空間。同時,政府還要求礦主事先交納足夠的事故處理保證金,每死亡1人要賠付數(shù)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使得煤礦再也“死不起人”。
我國有關部門下決心統(tǒng)一了大礦小礦的安全標準。下一步應當采用國際通用辦法,逐步實行資源有償使用政策,提高采礦準入的經濟門檻,使投入有保證,資源有人珍惜,安全有人負責。
“法恩法則”
關行安全的“海恩法則”認為,一起重大的飛行安全事故背后有29個事故征兆,每個征兆背后有300個事故苗頭,每個苗頭背后還有1000個事故隱患。開縣井噴事故就是這個法則再生動不過的注腳。我國石油行業(yè)類似事故傷亡人數(shù)最多的這次事故,正是一連串“漏洞”釀成的。
幾乎所有的災難都是多個漏洞的疊加。雖然現(xiàn)有的安全生產法規(guī)制度還有待完善,但只要認真落實已有的規(guī)則、規(guī)定,很多事故完全可以避免。多年來,某些地方和部門管理不嚴,對違規(guī)現(xiàn)象熟視無睹,使監(jiān)督檢查流于形式,一個個漏洞沒能及時彌補,一起起事故隱患終于釀成大禍。
關鍵詞:雇主品牌 員工最佳選擇 優(yōu)勢
1. Emotional Benefits
People’s emotional attachment to their employer tends to be driven by the value they derive from the total work experience, including the inherent satisfaction they derive from the tasks they perform,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feel valued by their colleagues, and their belief in the quality, purpose and values of the organization they represent. (Barrow and Mosely, 2005) It is more like a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nd people show more engagement and commitment to perform and achieve their results.
2. Financial Benefits
In the 2003 CIPD report, Martin and Beaumont argue that ‘branding has becomes the critical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many organizations’’ and that HR practitioners ‘have much to offer in the branding process’. (CIPD, 2003). They argue that employer branding activities help to increase the quality and loyalty of staff in order to leading better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Consequently employee and employer branding increase profits and market share.
3. Recruitment
《僅次于人的動物》;
這篇文章講了一位老獵人在年青是時追捕一只帶著兩只小狼崽的母狼,母狼像一座沙丘爬去,狼雖然爬的很快但人爬到坡頂狼就在也跑不掉了,過了一會,狼開始向反方向跑,獵人發(fā)現(xiàn)小狼崽不見了,當時顧不得多想,就追了下去,母狼跑的飛快,像貼著地皮的黑箭,夜晚才把它擊斃,獵人想:小狼崽呢?就去了沙丘,看到干駱駝糞下的小狼崽,地上有狼尾掃過的痕跡。
(來源:文章屋網 )
小品---農民工的故事
故事簡介
繼小品〈〈養(yǎng)鱉〉〉之后,劉老漢的養(yǎng)鱉廠被范縣長的小舅子不擇手段的爭去,劉老漢之妻受不了打擊不久辭世,同時村里通了高速路,建了部分商品屋,占去了不少耕地,劉老漢被迫進城打工糊口。在9號“麥沙”臺風到來的前幾天,工地被通知停工,劉老漢閑不著,抽空拾起他修鞋的手藝,來到某縣府住宅小區(qū)修鞋。不久碰上了下班回來修鞋的范縣長-----。
場景一:某縣府住宅版權所有小區(qū)門口。
場景二:范縣長的家中。
人物:劉老漢、范縣長、范縣長之子亮亮。
劉老漢:(背著修鞋工具箱進場)說:聽說“麥沙”臺風要來,工地停工了,可咱農民工不能停,一停一天的收入也就停了。一邊擺放工具一邊吆喝:“擦鞋、修鞋----------”。
這時,風風火火的范縣長走過來:“大爺,快給俺修一下鞋”。
劉老漢沒抬頭接過鞋看了看:“你這鞋是硬傷”。
范縣長:“可不是么!臺風馬上就要來啦,這不跑了幾個鄉(xiāng)鎮(zhèn),把鞋給撕了”。劉老漢熟練的修著鞋,頭不自覺的抬了下。
范縣長:“哎、哎、哎----這不是老老姑父嗎?你老怎么來這兒?怎么干這活?
劉老漢:(驚訝的表情)“你是范縣長?看你沒怎么發(fā)?!?。
范縣長:“可老姑父瘦了,看你真老了不少。我說老姑父,你不養(yǎng)鱉啦?”。
劉老漢:(悲哀的表情)“唉,說來話長,還是不說的好”。邊說邊把修好的鞋遞給范縣長。
范縣長:“老姑父,咋回事?好!老姑父,到家坐坐,咱爺倆好好敘敘”。
劉老漢推辭不去:“不了,老姑父,哦,范縣長,不了”。范縣長強行收拾修鞋工具:“走吧、走吧,家離這兒不遠”。劉老漢默許,跟著范縣長進了家。
范縣長的兒子亮亮:“爸,爸你可回來了,我正有幾道題要問呢?”。
范縣長:“亮亮,來來來,快叫姑老爺,他是咱家的老親戚”。
亮亮(不情愿、不高興、不支聲地拉過其爸)小聲:“爸,你怎么把一個修鞋的領到家來了”。
范縣長(生氣的樣子):“修鞋怎么啦?你看,這孩子,你爺爺還是修鞋的那?當年,你爺爺就是用修鞋掙的錢供你老爸上的大學。去,去,去,去,自己做題去。(兒子不高興的走出,轉過身客氣的面對劉老漢)。好,好,好,老姑夫快請坐,你看,現(xiàn)在的孩子越來越忘本啦”。
劉老漢(尷尬地、不好意思的、有些緊張的坐在沙發(fā)邊上):“縣長,修鞋的是你爹?,不,爹是修鞋的?!?/p>
范縣長:“可不,當年,他和你一樣,也在縣城修鞋,這,你老不知道。哎,老姑夫,村里的生活還好么?”。
劉老漢:“好,說好真好,如今農村,農業(yè)稅全免了,孩子學費不用咱了,商品屋蓋滿了,高速路通過家門口拉,耕地眼看著變少了,生活是好了,可農民還是沒法養(yǎng)老啊”。
范縣長:“老姑夫,一些地方確是存在違法占地,亂建亂蓋。國家已經出臺政策加以限制和整頓了。也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勵農民種糧耕田,農村醫(yī)病、養(yǎng)老問題也會逐步解決和落實,你老請放心吧。哎,老姑夫,你老養(yǎng)的鱉怎樣了?”。
劉老漢(悲傷的表情):“唉,還養(yǎng)什么鱉呀!全讓你小舅子給放血啦?!?/p>
范縣長(驚訝的表情):“怎么回事?你老說是怎么回事?”。
劉老漢:“你走后,你小舅子靠上了新上任的鄉(xiāng)長,在來年招標中做了手腳,硬是把俺踢出了局”。
范縣長版權所有:“有這么回事?你老咋不來找我?”。
劉老漢:“哪敢啊!要找你,說給我們放血”。
范縣長:“你看看,你看看,我怎么就一點不知道呢?這太不象話啦。老姑父,你放心,我馬上匯報縣紀委,把這事情查個水落石出。”
劉老漢:“算了吧!都過去兩年啦,我也老啦,這鱉我也養(yǎng)不了了”。
范縣長:“那不行,那可不行,這必須給你老一個公正的交代,哎,可是老姑還好嗎?”。
劉老漢:“好哇,她是真好,不用受罪,也不用受累了”。
范縣長:“老姑,她怎么啦?”
劉老漢:“自從養(yǎng)鱉廠被你小舅子搶去后,她是又氣又恨,積勞成疾,走啦”。
新的學期一開學我因為忙著準備廣西電子競技巡回賽南寧總決賽,加入FB車隊的事情又被耽擱下來。雖然這次只是作為表演項目,但是我還是刻苦地練習,每天晚上都和朋友[EW]SPD練車到凌晨。大家都希望能取得好的成績,因為畢竟在廣西的比賽太少了。由于SPD是用手柄跑的,所以鍵盤的劣勢一下全部暴露出來,特別在高速地圖中,我和他的差距非常大,跑到最后在小地圖都看不見他了。后來我才了解到手柄的搖桿可以控制車輪的轉向角度,這樣才能在不同的彎道上控制車子轉向的幅度,避免過大的轉向。所以相對鍵盤來說,在彎道的速度損失很少,出彎后速度就比鍵盤快了,而且搖桿的轉向很靈敏,比起鍵盤來說,反應快很多,失誤也少。鑒于手柄的諸多優(yōu)點,在離比賽還有一個月多點的時候,我匯錢給SPD,叫他在南寧幫我買個手柄寄過來,因為好手柄在桂林沒有賣的。
誰知道我第一次郵購手柄就讓我體會了無限等待的焦急,快遞公司耽誤到我去南寧那天也沒把手柄寄過來。雖然等待手柄到來的一個月中我瘋狂練習,手指都按痛,但是鍵盤和手柄跑出的成績相差還是很大,總是被SPD拉得老遠。沒辦法,我只有帶著鍵盤去南寧參加比賽,也想著親自帶回還沒發(fā)貨的手柄。萬萬沒想到,等到比賽那天。賽事組委會宣布:因為“極品飛車”參加比賽人數(shù)太少,取消這個項目的比賽。這個消息讓我和SPD及其他參賽選手幾乎崩潰。回想之前數(shù)月的刻苦練習,又大老遠地跑來異地參賽,而換來的是這樣的結果,我除了無奈,還是無奈。
回到桂林后,我從失落的心境中掙脫出來,決定練好手柄,然后申請加入FB車隊。雖然自己已經對手柄了解不少,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困難重重,主要是不適應搖桿控制方向。剛開始,在直線上都控制不了方向,不是左撞,就是右撞,跑完個地圖都非常吃力,不過在過彎是手柄的確比較容易,而且速度也快。由于是線性操作,所以在過彎時,搖桿要慢慢地推動,然后再慢慢地推回來,推動搖桿多少行程,車就對應轉動多少角度,切不可一下猛地推到底,慢慢地我熟悉了搖桿行程和轉向的比例。就這樣我練習了快一個星期,基本適應了手柄的操作,后來快到一個月的時候,已經可以隨心所欲去操控車輛,做到了想跑哪就跑哪,單圈成績也比用鍵盤跑快出2-3秒。
終于,一路坎坷后,我正式申請加入FB車隊。在考官的監(jiān)考下,我順利地完成考核,并通過一個月綜合考察后,正式成為FB隊員。從此,每次聯(lián)網賽車時,我都會自豪地輸入我的ID:[FB]Ly2。
融入車隊后,在[FB]Venus等前輩的幫助下,我的各方面都有不少的進步,特別是對這個圈子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對“極品飛車”多了一份責任,讓我深深感受到只有讓更加多的人關注和加入到“極品飛車”才是最有意義的。自己年齡雖然不大,但是做為“極品飛車”的先驅者,只有在自己有限的時間里為中國“極品飛車”發(fā)展做出自己應該做的貢獻,讓更加多的人超過自己,才不枉過自己多年的“極品飛車”生涯,
“絲絲楊柳風,點點梨花雨”是劉庭信元曲[南呂?一枝花]《春日送別》中的詩句,賈仲明《錄鬼簿續(xù)編》說它“語極俊麗”。細品起來,其語言有幾個特點:一是,“絲絲”。點點”兩個疊詞的運用,不僅使曲詞音韻和諧,而且把春天特有的輕柔、甜美的韻味也透露出來了。二是形象鮮明,風、雨、楊柳、梨花相互映襯。以風寫柳,以顯其風流,以柳寫風,以顯其輕柔;以雨寫梨花,顯其圣潔,梨花帶雨,則分外纏綿。既描繪了一幅形象生動的春景圖,又切合送別的主題:趁風的柳條是送別的象征(古人折柳贈別),而梨花帶雨,則是送行者的形象寫照(白居易《長恨歌》用“梨花一枝春帶雨”形容淚痕滿面的楊妃形象)。品出了這兩點,也就品出了“語極俊麗”的詩韻。
下面簡單談一談對中國古典詩歌進行品讀的技巧。
一品:“詩家語”
中國古代的詩歌,隨著近體詩的出現(xiàn),徹底改變了語言結構及其表達形式。宋代王安石將詩歌中詞語的某種特殊表達稱為“詩家語”。這一命題的提出,突出了詩歌語言藝術的獨特魅力。我們在詩歌鑒賞中就要懂得詩歌中語言的變形。
1,語序的顛倒
語序倒置是“詩家語”中最為突出的語法現(xiàn)象。由于格律平仄的限制,或為了特殊的修辭需要,有時調整詞語組合的順序。
我們先品讀一下南宋志南和尚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浩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p>
詩的前兩句是說自己在古樹蔭中系上小船,然后拄著拐杖到橋東去。詩后兩旬中的“杏花雨”“楊柳風”已經很有中國詩造詞新奇的特點,寫出了雨潤杏花、楊柳拂風的春天特色,而作者又將“杏花雨沾衣欲濕”、“楊柳風吹面不寒”的語序倒裝。從表意上講,既是接上文作者的出游,從人的主觀感覺角度寫景,又突出了春雨細柔“沾衣欲濕”、春風煦暖“吹面不寒”的特點。真是新穎別致,無怪乎會被廣為傳誦。
其他典型的例子還有:
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應理解為(遠望)晴朗的原野上漢陽樹清晰可見,鸚鵡洲上芳草萋萋。
李白《聽蜀僧?彈琴》中的:“客心洗流水,余晌入霜鐘?!本湟鈱崬椋毫魉纯托?,霜鐘有余響。
2,詩詞中的省略、跳脫
由于字數(shù)的限制,也為了表意的凝練或韻律的需要,詩詞中常有省略。如《蜀相》中有“映階碧草自(生)春色,隔葉黃鸝空(有)好音”,均以副詞連接前后詞組。杜甫《江南逢李龜年》的上聯(lián)“岐王宅里尋常見(汝),崔九堂前幾度聞(歌)”,也是如此。
當然詩歌中的簡省決不僅僅是詞語的省略,還包括語義的跳脫。
歐陽修《蝶戀花》中的三句詞“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既有時間和景色的描寫――三月的一個黃昏雨橫風狂,又含有對女主人公行為和心理的描寫。“門掩黃昏”決不能理解為主謂賓這種陳述和被陳述的關系,而是女主人公在黃昏時分不忍看雨橫風狂,春意橫遭摧殘,而欲掩門,流露出一種愛春、惜春而又無可奈何的心緒。詩意的空白需要我們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去填充。
當然,“詩家語”這種特殊的表達還包括其他情況,如詞性的改變。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中的“紅”“綠”是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從動態(tài)中展示了顏色的變化,同時包含著光陰似水的人生感喟。詞性的改變,達到一種特殊的修辭效果。這里不再贅述。
二品:意象
詩歌的語言是形象化的,是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的。讀詩必須先品意象。古典詩詞中,意象數(shù)量繁多:春光秋露、啼鳥鳴蟬、柳絮榆莢、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銀燭青燈、晨鐘暮鼓、古寺幽徑、橙黃桔綠、小荷殘菊、鷓鴣杜鵑、山水煙花雪月風,包羅萬象。
品意象需要注意三點。
第一,意象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形象生動、意蘊豐富、使用靈活、表現(xiàn)力強,有些意象還具有象征意義。如:梅蘭松竹菊柏,喻堅貞、孤傲的節(jié)操;鷓鴣,喻離愁別緒;鴻雁可代指書信,也可喻游子思鄉(xiāng)懷親和羈旅傷愁;楊柳有惜別懷遠之意;杜鵑的哀鳴,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等等。品意象時重在品出“象”中所蘊含的意思,甚至是象外之意、言外之旨。
在不同的詩詞中,即使運用同一個意象,作者所寄予的情感有時可能很不相同。
唐代有詠蟬“三絕”一一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蟬》,境界就很不同。虞世南官高位顯,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他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他筆下的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被后人評價為“清華人語”;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是“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寫盡他在“露重”“風多”的環(huán)境壓力下,政治上不得意、言論上受壓制的境況,被后人評為“患難人語”;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寫出作者宦海浮沉、屈居幕僚、官小祿微、生活清貧的處境,被后人評為“牢騷人語”。
第二,有些詩句為了達到極濃縮的表意效果,意象使用非常繁密,甚至省略全部動詞,進行純意象疊加,純名詞組合。品讀時要將這些意象“泡開”,如同將上等的茶葉加水沖泡,方可品其芳香。“沖泡”的過程就是展開想象,將意象進行拼接、組合、補充的過程。
最典型的有兩個例子。
其一是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按句意當為:聞雞聲,出茅店,但見殘月一輪;上板橋,踏秋霜,留下一行足跡。這里“聞…出”“見”“上”“踏”“留”等動詞是我們在理解詩意時加上去的,而原詩僅用了一些意象,卻激發(fā)我們展開想象,編構出這樣一個場景:一個游子夜宿茅店,聞報曉的雞鳴便急急早起,頂著尚懸空中的殘月,踏上鋪著一層秋霜的板橋匆匆趕路了。
其二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名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時已深秋,一位遠離故鄉(xiāng)漂泊天涯的游子騎著瘦馬,冒著西風,在荒涼古道上奔波。在他眼里是纏繞著枯藤的老樹,黃昏倦飛的烏鴉,內心的凄涼和倦怠可想而知。小橋流水、自適的人家,油然勾起他的思鄉(xiāng)之情。但詩人只提供情景畫面,這時就需要讀者自己根據個人的生活經驗去拼接組合、想象補充。
第三,意象使用有優(yōu)劣高低。好的詩“象”和“意”是連著的,意象豐富而不累贅。李白有《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敝刑圃娙诵炷矊懥艘皇住稄]山瀑布》。詩云:“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入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場景雖也不小,但還是
給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轉來轉去都是瀑布、瀑布……顯得很實,很板。比起李白那種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靈,相去實在甚遠。無怪蘇軾說:“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雖不無過激之處,但稱徐凝詩為“惡詩”還是很能表明蘇子的見地。
三品:詩眼
詩眼就是一首詩或某聯(lián)、某句中最能體現(xiàn)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tài)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動性或情趣性的,能籠罩全篇、全聯(lián)或全句的詞語,它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若在名詞上,則一般是名詞活用。當然也可能是數(shù)詞等其他修飾語,甚至是一些特殊詞如疊詞、擬聲詞、表顏色的詞等。五言詩詩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詩詩眼多在第五字。
古詩講究“煉字”,多是在錘煉詩眼。詩眼基本有三方面的特點。
第一,它是最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該事物、該情境的特征的。
如王國維評價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因為作者寫盡了紅杏枝頭的萬般春意。又評價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因為張先極敏銳的捕捉到了風起云開,月光透露出來,花被風所吹動竟自在月光臨照下婆娑弄影的美姿。
再如王維《過香積寺》“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冷”也很值得品味。寫流泉,不用“流”“淌”“瀉”等詞語,一個“咽”字很貼切的寫出山間流泉因在危石中流淌不暢而似嗚咽的特點?!袄洹弊指窍鹿P驚人。日光不給人暖意,反覺其冷,這是只有親身在密林中行走過的人才會真切感知到的黃昏的余輝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的感受。
第二,詩眼往往能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使詩意表達更形象生動。
王建的《十五望月》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一個“落”字,新穎妥貼。本是望月引發(fā)秋思,卻說成“秋思落誰家”,不僅將秋思形象化、具體化,而且給人以動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
第三,詩眼能恰當?shù)乇磉_作者的思想情感。
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有這樣一段唱詞:“你記得跨清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p>
曾是六代的南京遭受明末動亂的洗劫,已是今非昔比。長板橋本是歌伎集居之地,風景優(yōu)美,如今卻美景全消。不但昔日跨清溪的半里長橋如今已沒有一片紅板,而且秋水長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見剩下的一株彎彎的垂柳。夕照殘柳相互映襯,愈顯冷清。一個“剩”字,尤其意味深長,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事過境遷、感時傷懷的無限凄涼。這里只略加點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畫面,把人帶入十分悲涼的意境,用筆極簡,造境極佳。
四品:技巧
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1)修辭方法:包括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2)表現(xiàn)手法:包括記敘、議論、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也包括賦、比、興和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lián)想等文藝表現(xiàn)方法。(3)篇章結構:包括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對這些表達技巧,我們需要有充分、透徹的理解,才會在詩歌鑒賞中真正把握作者的詩意及行文技巧。
如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痹~的上闕中詞人就運用了多種表現(xiàn)手法來表現(xiàn)離恨苦。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