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文范文

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文

第1篇: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 述賓短語 述語 賓語 研究綜述

引言

現(xiàn)代漢語述賓短語的研究自《馬氏文通》以來逐步發(fā)展,本文力圖勾勒出述賓短語研究的發(fā)展軌跡,以及研究中已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通過對相關論文的收集,《馬氏文通》至建國前的論文約有5篇,建國后至約40篇,大部分論文都出現(xiàn)在后至今的幾十年來約有千余篇。由此可見,述賓短語的研究逐漸被研究者所重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一、《馬氏文通》至建國前的研究

這一時期的述賓短語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述語和賓語的名稱及其在句中的地位

《馬氏文通》指出了句子的基本結構模式:“起詞――語詞――止詞”。其中“語詞”大多由“動字”充當,動字又可分為“內(nèi)動字”和“外動字”,“外動字”相當于述語,外動字之后是止詞,止詞近似于現(xiàn)代漢語的賓語?!秶姆ㄖ芯俊防锇咽稣Z稱為“外動詞(Transitive verb)”,把賓語稱為“客詞(object)”,這兩項都包含在“表詞”中,并認為“客詞”“必在特種動詞之下而后有”,所以不是“表詞”的主體,只是一種附屬品?!缎轮鴩Z文法》最早使用“述語”,“述語”是句子的主要成分,“賓語”是“述語”的連帶成分,是外動詞后面一定要帶的一種實體詞,呂叔湘認為“賓語”這個名稱是通過《新著國語文法》得到廣泛流傳的?!吨袊姆ㄒ浴穱@動詞把動作的止點稱為“止詞”,這與《馬氏文通》止詞的含義是不同的?!吨袊F(xiàn)代文法》認為及物動詞可以帶目的位者,即把述語認為是及物動詞,賓語為“目的位”。

述語和賓語的名稱和含義在這一時期是不統(tǒng)一的,與我們現(xiàn)代的名稱也是有區(qū)別的。如《馬氏文通》和《中國文法要略》都把賓語稱為“止詞”,但前者認為“止詞”是“外動字”所及者,后者認為“止詞”是動作的止點;述語都認為主要由“外動詞”即及物動詞充當,但各家的稱謂又有所不同。對于述語和賓語的地位,大都認為述語是句子的主要成分,然而賓語的地位各家看法不一:有的認為是獨立的,如馬建忠;有的認為是附屬于述語的,如金兆梓、黎錦熙。

(二)述賓短語的語義關系

《馬氏文通》中認為止詞位于外動字之后并又說“凡受其行之所施者,曰止詞”。這就從語義關系和語序關系兩個方面對止詞下了定義:首先止詞的位置應該在動詞之后,其次止詞是動作的受事?!吨袊F(xiàn)代語法》稱短語為“仂語”,述賓短語被歸在主從仂語里,王力認為主從仂語是一種修飾關系,修飾是對于意義范圍的限制?!稘h語語法論》中把述賓關系描述為“引導關系”,“當兩個有關系的詞語放在一起時,如果其中的一個表示一個事物,而這事物是歷程所歸止的方向”,分為“引導者”和“受導者”,“引導者必得是一個具有名詞功能的詞語,相當于一般語法學家所謂的賓語”。

由此看出,對于述賓短語的語義關系也是各持一詞,從不同的角度對述賓短語的語義關系進行了分類:馬建忠認為述賓短語的語義關系為施受關系,王力把它歸在修飾關系里,而高明凱將它放到引導關系中,賓語是引導者。

(三)主語賓語判定標準

呂叔湘(1946)《從主語賓語的分別談國語句子的分析》就對主語和賓語的辨別標準進行了研究。文章指出,和印歐語相比,漢語判別主語和賓語的標準只有位置和施受關系這兩項,但這兩項標準分析出的結果卻不總是一致的。通過十幾種句式的分析,討論了各種分析方法后,作者沒有下最后的結論,在文章最后提出確定主賓語的最好標準是“簡明、具體、容易依據(jù)。還要有些彈性,能辨別句子的多種類型”[1]。

二、建國至時期的研究

建國初期,國內(nèi)語法研究深受美國結構主義的影響,建立了新的語法體系,述賓短語的研究也隨著潮流建立了新的體系。

(一)《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的研究

1952年至1953年連載于《中國語文》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受美國結構主義的影響,把述賓短語稱為動賓結構,認為動賓結構屬于句法結構的一部分,認為“動詞后頭可以有賓語”“動詞、次動詞加賓語”是動賓結構,“拿位置作標準定主語和賓語”就可以解決問題。書中分析動詞可以分為帶賓語和不帶賓語的,帶賓語的動詞也不總是帶賓語,而次動詞總是帶賓語的。有時候動詞還可以帶雙賓語。充當賓語的成分大多是名詞和代詞,另外還指出形容詞、動詞、動賓結構和主謂結構都可以作賓語。對于動詞和賓語之間各種語義關系分出了很多種類[2]。

(二)主賓大討論中的賓語研究

1955年7月到1956年4月,由《語文學習》編輯部發(fā)起了主賓大討論,參加討論的有幾十人,在關于如何確定賓語的問題上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偏重于意義,認為確定賓語應以意義為主。傅子東(1956)《主詞和賓詞》、王宗炎(1956)《怎樣分辨主語和賓語》、顏景常(1956)《從意義與形式的關系上看漢語動句的主語和賓語》等人持這種觀點,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岑麒祥(1955)《討論主語賓語問題的幾個原則》中也認為完全用位置來確定主語和賓語,就否定了漢語的倒裝句,取消了修辭學,把漢語豐富多彩的表達方式簡單地列成了幾條死板的規(guī)律。

第二種,偏重于形式,認為確定賓語應以形式為主。如徐仲華(1955)《分析句子應該從語法標志出發(fā)》中認為分析句子以語法標志為主要標準在一般情況下,不管施事受事,在動詞前面就是主語,在動詞后面就是賓語。另外還有陳庭珍(1955)《分析主語賓語應該根據(jù)結構》、唐啟運(1955)《語法結構決定主語和賓語》等人傾向于這一觀點。

第三種,意義和形式并重,胡附、文煉(1955)《談賓語》、張志公《關于漢語句法的幾點意見》、周祖謨(1955)《關于主語和賓語的問題》、曹伯韓(1956)《主語賓語問題隨感》、高名凱(1956)《從語法與邏輯的關系說到主語和賓語》等認為不能絕對化看問題,結構和意義是統(tǒng)一的。胡附和文煉《談賓語》還結合意義和形式分析了賓語,認為確定漢語中賓語的范圍最好是先把動詞的后置成分通過分析分成若干類,然后再確定其中哪些類是賓語。

主賓大討論最后在確定賓語的標準上取得了一致,即兼取意義和形式,但偏重于形式,這使賓語的研究更進了一步。

三、后至今的研究

如果說前的述賓短語研究提出了整體的框架和體系,那么后的研究就是在其基礎上的充實和發(fā)展。

(一)視野不斷擴大的述賓短語研究

視野的不斷擴大在這一時期體現(xiàn)主要為兩方面:

一方面新的理論被不斷引進,為述賓短語的研究開拓了視野,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比如,配價理論的引進。動詞作為述賓結構中述語的主要成分,配價理論從新的視角,運用新的方法研究了動詞和名詞之間的關系,包括和名詞賓語之間的關系,解釋了漢語語法事實。如周紅(2003)《動賓式動詞配價分析》運用配價理論對動賓式動詞的語義和句法功能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并探索了動賓式句法功能變化的內(nèi)在原因。還有很多相關論文如張志英(2003)《從配價角度看不及物動詞帶賓語現(xiàn)象》、陳新義(2007)《二價動詞組成的動賓結構》、張國憲和周國光(1997)《索取動詞的配價研究》等。

還有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分析,如沈家煊(1995)《“有界”與“無界”》一文由探究數(shù)量詞對語法結構起制約作用原因入手,從認知角度分析了“有界”與“無界”對動賓結構的影響。黃潔(2009)《動賓非常規(guī)搭配的轉喻和隱喻透視》、張建理(2008)《單賓語句的認知構式語法研究》、吳為善(2007)《述賓兩字組的整合度高低及其層級分布》等,這些論文運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揭示了述賓短語組合背后更深層的認知支配機制。

“空語類”理論是喬姆斯基生成語法的課題,“空語類”在漢語中主要表現(xiàn)為“空主語”和“空賓語”,有許多專著和論文進行了空賓語的研究,如沈陽(1994)《現(xiàn)代漢語空語類研究》,徐烈炯的(1994)《與空語類有關的一些語法現(xiàn)象》,韓景泉(1997)《空語類理論與漢語空位賓語》。對空賓語出現(xiàn)的條件、形式、位置以及與英語中的空賓語的區(qū)別等進行了討論,目前空賓語的研究還不是很成熟。

另一方面,開始同其他語言的比較研究。如姚繼中(1997)《日漢動賓結構比較研究》、田文琪(1992)《動賓關系的俄漢對比》、李永燧(1984)《試論哈尼語漢語動賓詞序的異同》、袁焱(2008)《漢越述賓結構對比研究》等。從比較語言學的角度對漢語和不同語言的述賓短語的形式和內(nèi)涵進行的深入研究,不僅弄清了它們之間的異同及相互關系,還為高層次的教學提供了資料,更主要的是拓寬了我們的視野,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

綜觀這一時期,述賓短語的研究受外國理論的影響很大,我國學者將新的理論與漢語實際結合起來,與建國前的研究比較起來,這一時期的學者在借鑒的國外經(jīng)驗的同時,更加理智和成熟,緊密結合漢語實際,促進了漢語的健康發(fā)展。不僅重視漢語本體的研究,更放眼世界,比較語言學的述賓短語研究也被人們所重視。

(二)不斷加深的述賓短語研究

述賓短語研究不斷加深,主要體現(xiàn)在:

一方面,對述賓短語的句法、語義、語用的全方位考察,主要體現(xiàn)在專著對述賓短語進行的細致分析。如熙的《語法講義》把述賓短語分為“粘合式和組合式述賓結構兩種”,根據(jù)帶賓語的情況對動詞進行了仔細的分類,并詳盡地討論了八類賓語[3]。徐樞的《賓語和補語》對述賓短語進行了論述,包括:什么是賓語、賓語的構成、從述賓的語義關系對賓語的分類、動詞帶賓語的情況、雙賓語;在確定賓語時的一些問題、賓語的使用[4]。馬慶株《動詞和動詞性結構》討論了述賓短語的歧義,名詞性賓語的類別,現(xiàn)代漢語雙賓語構造等[5]。

另一方面,述賓短語中的小類研究不斷深入。如“動賓式動詞+賓語”是八十年代流行開來的,但對它的研究卻相當充分,主要集中在它的結構特點,所帶賓語的類型,動賓式動詞的特點及帶賓語的條件,流行的原因及規(guī)范化問題等。還有形容詞帶賓語的問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主要有四種觀點:帶賓語的形容詞就是動詞,如呂叔湘(1966)《單音形容詞用法研究》、王啟龍(1995)《帶賓形容詞的統(tǒng)計分析》等;形容詞帶賓語是活用,如呂冀平(1984)《現(xiàn)代漢語的意動句式》、邢福義(1988)《關于形容詞短語》等;形容詞帶賓語后仍是形容詞,范曉(1983)《關于形容詞帶賓語問題》、沈錫倫(1984)《關于形容詞的賓語》等;一些形容詞帶賓語是漢語的特點,一些形容詞帶賓語是動形兼類:許德楠和董浩(1980)《談形容詞帶賓語的幾個問題》等。

述賓研究取得了不斐的成績,不少問題達成了共識。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其中有不少問題尚待解決。對于述賓的名稱及界定目前并未達成一致意見,如述語的內(nèi)涵,述語的名稱,賓語的位置。對于述賓的關系的類別仍處于開放狀態(tài),目前還很難將其遍舉,語義關系千差萬別,難以進行窮盡式描寫。注重述賓共時的描寫,忽視了歷時和比較的研究。重視語法語義研究,忽視語用研究。述賓研究還有待于向更深更廣的層次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呂叔湘.20世紀現(xiàn)代漢語語法家――呂叔湘選集[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2:535,第1版.

[2]丁聲樹等.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M].上海:商務印書館,1961.12:12-39,第1版.

[3]熙.語法講義[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2.9:110-124,第1版.

第2篇: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現(xiàn)代漢語 雙賓語 英語語言學視角

引言

語言學涉及范圍廣泛,涉及了語言學、心理學、系統(tǒng)論等多種學科,這種理論認為在創(chuàng)建學習以及運用語言的過程中,都要通過人們的認知去對這些過程進行解釋。從英語語言學的角度對漢語的雙賓語結構進行研究,由于不同的語言存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差異,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一些負面影響。從“五四”運動開始,我國的漢語形式得到了全新的發(fā)展,白話文替代了傳統(tǒng)的文言文,形成了現(xiàn)代漢語。對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進行研究,有助于了解現(xiàn)代漢語的基本功能。在對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結構進行分析和了解的基礎上,國外很多語言學的理論以及研究的方法都能夠對漢語的研究起到相應的指導作用,但同時由于不同語言背景下的語言理論有所不同,因此也會對現(xiàn)代漢語結構的研究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雙賓句是語言學研究過程中所關注的一個重點項目,在對雙賓語結構進行研究時應該要對所利用的語言學理論的適用性進行分析。在研究漢語文學的過程中必須要以漢語文學為基礎進行研究,才能更加貼近現(xiàn)代漢語的特點。

一、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及其在雙賓語結構研究中的應用

在語言學基礎上對語言結構進行研究時一般會分為三個部分進行研究,即語音、詞匯、語法。在語法的研究過程中對于詞類以及語法成分的對應關系的研究較多,對于一個句子成分的研究比較多。即在分析句子結構時會考慮一個句子由哪幾種成分構成,哪些詞語在句子中擔任主語、謂語、賓語等。對于雙賓語結構而言,是現(xiàn)代漢語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雙賓語主要是對能夠進入雙賓語的動詞進行分類,不同的學者對于雙賓語有不同的定義。比如有的學者將其定義為一種外動詞,即人與人之間進行事物交換的一種動作,比如送、寄、贈、給、賞、吩咐等,一般都會有兩個名詞與動詞進行組合而形成的詞語結構就叫做雙賓語。另外有學者認為一個動詞的后面可以接兩個賓語,一個叫做間接賓語,即動詞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動作所影響的人;另一個是直接賓語,指的是動詞所代表的具體行為。雙賓語一般可以分為四類,即給予、取得、教授、借。如果以動詞為核心對雙賓語進行分類,則可以對動詞后面的兩個賓語進行很好的理解。當前有很多學者利用雙賓語的概念以及含義對古代漢語中的一些句子結構進行研究,這種研究的方法從很久之前就開始出現(xiàn)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在雙賓語的研究上對于雙賓語動詞的語義特征的研究較多,這些研究一方面拓寬了人們對雙賓語動詞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對漢語研究進行了細化。結構主義語言學研究的重點是對語言的結構進行描寫,對語義的考慮較少,因此對漢語雙賓語句子的研究,如果只是利用英語語法的理論和視角,則很難找到一種對現(xiàn)代漢語中的雙賓語結構進行解釋的合理的方法。

二、生成語言學理論與現(xiàn)代漢語的雙賓語結構

生成語言學理論是在1980年之后出現(xiàn)的一種理論,這種理論在現(xiàn)代的語言學研究過程中受到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是真正了解這種理論的人并不多。有學者認為,這種理論與英語一樣,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存在雙賓語和與格結構,而且雙賓語結構是由與格結構衍生而來的。經(jīng)過一定的研究可以看出,這兩種結構之間是沒有轉換關系的,但是從生成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語法結構之間有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這兩種不同的結構之分,在結構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但是得出雙賓語結構和與格結構之間沒有相互轉換的關系的學者,對于這兩種不同的語法結構的深層以及表層結構的敘述都不夠詳細,因此對于兩者之間的關系當前仍然在研究之中。在語言學的研究過程中,利用英語語法的理論進行研究,還引入了與格語法的理論,對雙賓語進行研究時可以看出,雙賓語結構中比較理想的動詞一般都是三價的,比如“施事+V+與事+受事”,其中一個動詞和三個名詞性的成分之間進行搭配,當動詞進入到雙賓語結構中之后就具有了三價動詞的特征。

三、從功能主義、認知學派的角度出發(fā)對現(xiàn)代漢語雙賓語結構進行研究

在英語語言學的研究過程中,認知功能是一種重要的基礎。從功能主義和認知學派的角度出發(fā)對雙賓語結構進行研究是英語語法研究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的方式,如果將其運用在現(xiàn)代漢語的雙賓語研究過程中還有一定的缺陷。英語語言學中的形式語言學對現(xiàn)代漢語的研究有很大的影響,對此功能主義語言學也開始積極滲入到現(xiàn)代漢語的研究過程中來。有學者討論了功能語法和現(xiàn)代漢語研究之間的問題,經(jīng)過研究指出現(xiàn)代漢語的使用者更多的表現(xiàn)出一種混雜的特征,這種特征在漢語里的表現(xiàn)變得更加明顯,比其他語言要顯著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個人過于相信自己的語言感受,在理解語言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偏差。在漢語研究過程中使用功能語法的理論進行研究,對于漢語的深入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功能語法更注重從語言的外部對語言進行研究,對語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視程度較高,但是對于語言研究來說,更多的不僅是要從外部環(huán)境著手,還要加強對語言本身特征的了解、對語言深層結構的理解,才能促進對現(xiàn)代漢語的理解和掌握。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對語言的研究開始加強了對語言現(xiàn)象的解釋,有的學者在對語言進行研究時還加入了更多心理學、哲學等相關的理論,形成了認知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試圖通過對人們認知情況的分析來揭示語言現(xiàn)象背后的一種深層次的原因,認知語言學對現(xiàn)代漢語的雙賓語結構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構式語法理論中。在構式語法理論中,從句式角度對漢語中的雙及物結構式進行研究,認為有的動詞之所以能夠進入雙賓語結構中,是因為在不同的句式中句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結構賦予功能,使得本身不具有該動作意義的詞語在特定的句式中也具有了動詞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動作含義。但是,由于“語言哲學觀模糊不清”,這種語言學研究理論本身就存在一種缺陷,在理論上還有一定的理論問題,因此用這種方法對現(xiàn)代漢語結構進行分析和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四、對現(xiàn)代漢語的研究應該要走獨立的道路

在現(xiàn)代漢語結構的研究過程中應該要走獨立的道路。其他語言學的研究過程中有的理論可以借鑒使用,但不同語言的產(chǎn)生本身就具有不同的背景,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也不能完全照搬其他語言的研究理論和方法。我國對于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研究,借鑒了英語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從傳統(tǒng)的語法理論到結構主義,然后到功能主義理論和認知語言學和英語語言學理論對現(xiàn)代漢語語法結構皆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這些理論并不能夠完全適用于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研究,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fā),任何一種食物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語言也是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產(chǎn)物,因此也具有這種特性。在西方語言學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各種語言學的理論,本身就是以西方形態(tài)的語言為基礎,對于漢語的結構并不一定適合,如果一定要用西方語言學的理論對漢語結構進行研究,則會對漢語語言結構內(nèi)涵的展示以及人們對漢語結構的理解產(chǎn)生一定的削弱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這些理論對于漢語的語義、語型、語言等方面的特點并沒有考慮進去,與漢語的事實之間會存在一種格格不入的問題。長期的研究表明,如果在研究過程中只是一味地引入一些國外的理論,并不考慮到現(xiàn)代漢語的基本結構和特征,就不能很好地了解現(xiàn)代漢語的本質(zhì)。語言作為一種人類認知以及表達認知的方式,任何一個國家的語言形成都會具有一定的背景,語言首先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民族的個性特征,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是哲學傳統(tǒng)、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內(nèi)容。人類的語言不僅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個性的差距。進行語言的研究,只有將語言之間的共性以及不同語言之間的個性進行有效地銜接,才能開辟一條獨立自主的語言學研究道路?,F(xiàn)代漢語研究想要走獨立的道路,也不能完全脫離西方語言學的研究理論,應該是在引入西方語言學理論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結合漢語的本質(zhì)以及內(nèi)涵對漢語的內(nèi)容進行研究。西方語言學理論中的一些對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的辦法也可以積極地利用。

結語

現(xiàn)代漢語的發(fā)展過程中有很多學者對漢語的結構、語義等方面內(nèi)容進行研究。在對雙賓語結構的研究過程中引入了很多西方語言學研究的理論,西方語言學理論的應用對于現(xiàn)代漢語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還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應該要辯證地認識這個問題,將英語語言學的理論與現(xiàn)代漢語的雙賓語結構進行結合,從而加強對漢語結構本質(zhì)的了解。

參考文獻

[1]吳克炎.漢譯英過程中正反轉換法的語用、修辭功能[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5).

[2]徐海.雙賓構式在英漢學習型詞典中呈現(xiàn)效果的實證研究[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

[3]莫啟揚.英語雙及物結構的認知語言學分析[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

[4]趙東升.英語雙賓結構后接不定式短語的句法和語義解釋[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04).

[5]張寶勝.與雙賓句相關的兩個問題――兼論“描寫”與“解釋”的關系[J].漢語學報,2006(02).

第3篇: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文范文

國內(nèi)的對外漢語教材基本上都采用“能愿動詞”這一名稱,但由于缺乏明確指導的統(tǒng)一大綱,對外漢語教材在實際處理能愿動詞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太一致的情況,對能愿動詞的名稱、范圍、詞性、習得先后順序、內(nèi)部分類以及各個能愿動詞意義和具體用法的講解等都不盡相同,這無疑給留學生習得能愿動詞增加了一些障礙。例如郭志良《速成漢語初級教程》收錄了17個能愿動詞,劉珣《新實用漢語課本》收錄了11個能愿動詞;楊寄洲等編寫的《漢語教程》能愿動詞的習得先后順序是“要-應該-會-能-可能-愿意-得(děi)-該-敢”,榮繼華《發(fā)展?jié)h語》中能愿動詞的習得先后順序是“想-要-會-能-可以-應該-得(děi)--敢-愿意-可能-該”。

     不同的對外漢語教材在處理同一個詞的時候也會出現(xiàn)不一致的情況,例如《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修訂本)》把“必須”一詞列為能愿動詞,屬于甲級詞,但是其他大部分語法專著和教材都把“必須”列為副詞,如呂叔湘先生的《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對“必須”一詞的解釋是:“必須,副詞,一定要;表示事實上、情理上必要。”4。又比如“愿意”,大部分教材認定其為能愿動詞,魯健驥的《初級漢語課本》認定其為一般動詞。

     教材對能愿動詞的外文解釋也出現(xiàn)了簡化的傾向,沒有注意到漢外詞語的細微差別。如“能”、“會”和“可以”的泰語解釋都是“???”,這樣會誤導學生,認為“???”的所有意義與這三個詞的所有意義對應,因此泰國學生出現(xiàn)了“他不舒服,不會上課。”、“你明天能在家嗎?”等偏誤。教材沒有對兩種語言意義交叉和細微差別部分加以特別解釋,這必將會導致學生因為泰語的負遷移而產(chǎn)生偏誤。教材及語法書應根據(jù)學生母語的特點和第二語言習得順序,由簡入繁,循序漸進,盡可能對漢語各個能愿動詞的意義和用法進行具體分析和講解。

     語法書中,我們幾乎找不到兩本語法著作制定的能愿動詞的范圍是相同的,多的有48個,少的只有12個,很不統(tǒng)一。趙元任的《漢語口語語法》中列了48個助動詞,胡裕樹的《現(xiàn)代漢語》和錢乃榮的《現(xiàn)代漢語》都只收錄了12個助動詞,《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修訂本)》中收錄了21個能愿動詞。大部分語法書都采用“助動詞”這一名稱,也有少部分語法書采用“能愿動詞”名稱,如范曉的《漢語動詞概述》、劉月華的《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等。

如何加強能愿動詞本體研究,對能愿動詞的義項和使用環(huán)境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加強語義相近的能愿動詞對比研究,從而為對外漢語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編寫提供充足的理論依據(jù),已經(jīng)成為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胡裕樹.現(xiàn)代漢語(重訂本)[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房玉清.實用漢語語法(修訂本)[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 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第4篇: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 :漢語句法 層次分析法 層次失位 層次對等

一、引言

“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又稱“層次分析法”或“二分法”,是美國描寫語言學派布龍菲爾德1933年在《語言論》(Language)中首次提出的析句方法。它通過對特定語言片段直接發(fā)生語法關系的兩個或幾個語法單位逐層順次的分析實現(xiàn)對該片段的結構研究,充分體現(xiàn)了語言系統(tǒng)層級性的本質(zhì)屬性,是一套科學、嚴謹?shù)奈鼍浞椒?。該方法?0世紀中期引入我國漢語語法研究領域以來,得到了學者的廣泛關注,其自身也在現(xiàn)代漢語句法研究的視角下不斷完善、發(fā)展,不斷適應漢語自身的語法特點。相比于之前的中心詞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對漢語句法結構的認識更加系統(tǒng)、全面,有力地推動了漢語句法研究的進步。在層次分析法的研究不斷深入的同時,一些看似細微但意義重大的理論問題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李強(2013)《層次分析法中一個被忽略的問題》一文,提出在運用“由小到大”圖解法進行層次分析時會產(chǎn)生“層次失位”的問題,導致同一層次的直接成分出現(xiàn)在不同層次或不同層次的直接成分出現(xiàn)在同一層次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途徑便是堅持“層次對等”原則。李強的這一發(fā)現(xiàn)對于啟發(fā)研究思維、加深我們對層次分析法中層級理念的認識、完善層次分析理論體系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其中一些觀點還有待完善。

二、國內(nèi)漢語層次分析法研究概述

層次分析法自進入國內(nèi)漢語語法研究領域以來受到了廣泛關注。學界對其研究的理論深度不斷加深,達到了比較完善的程度。最初是對層次分析法的引入和運用。大陸地區(qū)對層次分析法的運用最早見于1952年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語法小組的《語法講話》,后于1961年在丁聲樹等著《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中正式出版。20世紀80年代,層次分析法成為漢語句法研究的主流析句方法,并被大量語法學專著和教材采用。接下來是對其無法揭示隱性語法結構從而無法有效分化特定類型歧義這一缺陷的認識,由此相繼產(chǎn)生了彌補其缺點的結構變換分析法和語義特征分析法。結構變換分析法依照一定的原則,構造與原句語義相同但語法結構不同的句子,通過對比以揭示不同句子隱形語法結構上的差別,從而更好地分化歧義。語義特征分析法則引入語義特征(義素)的概念,對不同結構中關鍵的語言要素進行語義特征分析,進而揭示造成句子歧義的深層原因,有力地補充了結構變換分析法的功能。句子層次分析法、變化分析法和語義特征分析法共同構成了漢語句法研究的主要手段。近年來,學界對漢語層次分析法的直接關注雖然不多,但是并未間斷。利用“中國知網(wǎng)”,以“漢語層次分析法”為篇名進行檢索,可以看到截止2014年10月,已經(jīng)發(fā)表的以“漢語層次分析法”為直接論述主題的論文共有數(shù)十篇,大體可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綜述和總結,如張亞婷(2008)《現(xiàn)代漢語層次分析法述評》;第二類,對已經(jīng)探討過的問題的重新闡釋或補充,如張于(2010)《試論現(xiàn)代漢語中的層次分析法》,未春麗(2012)《淺談層次分析法》等。總的來說,這類文章中有突破性發(fā)現(xiàn)或成果的并不多;第三類是對前人成果的質(zhì)疑和對新問題的探究,如陳曼君(2012)《運用層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五個問題商榷》、南曉民(2012)《論現(xiàn)代漢語句法層次分析的拓展——基于構式語法的應用》、李強(2013)《層次分析法中一個被忽略的問題》等。

三、“層次失位”和“層次對等”理論的提出

(一)“層次失位”問題的發(fā)現(xiàn)

李強(2013)對“層次失位”和“層次對等”理論進行了建構。在論文的第一部分,作者闡明了層次分析應當遵循的原則和操作方法。在切分原則方面,他以吳競存、侯學超在《現(xiàn)代漢語句法分析》中提出的“結構、功能、意義”三項切分為標準。其中“結構”是說“切分出來的每個直接成分必須是能夠成立的語法單位”,“功能”是指“切分出來的兩個(或幾個)直接成分之間能夠按照語法規(guī)則進行組合”;“意義”是指“切分出來的每個直接成分都必須有意義,而且組合起來后與原結構體意義一致”[1]。操作方法上,主要是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兩種走向的框式圖解法。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提出了“層次失位”的問題:在以圖解法進行層次分析,尤其是用由小到大的方式進行層次分析時,容易導致層次混亂和失位,即同一層次的直接成分被置于不同層次上或者不同層次的直接成分被置于同一層次上。這一點作者用選自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和周建設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的多個實例進行了分析,在此僅選其中一例,如圖1所示:

在這一例子中,李強認為,句子中處在同一層次上的兩個直接成分“他弟弟”和“是個勞動模范”實際上沒有處在同一層次上:后者在第3層,而前者卻在第1層;另一方面,“他弟弟”和“勞動模范”并非直接成分,卻都處在第一層,從而導致2、3層部分空缺。李強還認為,對于層次失位這一問題,“學者們也并非都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只是談及者甚少,后來又不了了之”[8],因而尚未得到學界足夠的重視。

(二)“層次對等”原則的提出

在論文的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解決層次失位問題的層次對等原則,以作為之前提出的層次分析三項原則之外的補充標準:“直接成分的層級對等,就是任何結構的直接組成成分都必須處在同一層次平面上,它們在層級上是對等的?!盵1]至于這一原則具體應如何操作,李強提出:第一,要深刻領會層次和層次分析的內(nèi)涵和精神實質(zhì),關注分析中層級的高低以及同一層次上語法結構間的關系等;第二,采用從小到大的方式進行層次分析時,不能按照從左到右的書寫順序進行圖示標記,而是要先考察整個結構有幾個直接成分,并從組合層次最多的那里開始分析;第三,層次對等原則在運用上可以這樣理解和驗證:處在同一層次平面上的必須是直接組成成分或者互為直接成分的直接成分而非直接成分跟非直接成分;第四,可以用從大到小的分析方法對從小到大分析的結果進行檢驗,因為兩者分析結果應保持一致[1]。最后,作者舉出了數(shù)個遵循層次對等原則的分析實例,如圖2:

“偉大祖國”和“正在飛速前進”是這一單句中處在同一層級的直接成分,兩者在框式圖解中也正好處在同樣的層級中(第二層);“偉大祖國”和“飛速地前進”并非同一層級上的直接成分,在圖解中它們也處在高低不同的層級上(分別為第二層和第一層)。按李強的觀點來看,這樣便遵守了層次分析中的層次對等原則。

四、“層次失位”和“層次對等”理論評價

(一)理論意義

李強提出的層次失位和層次對等理論是有一定價值的。目前,學界對層次分析法的研究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但是對細節(jié)問題關注得并不多。作者以敏銳的眼光發(fā)現(xiàn)了用“由小到大”的方法進行結構分析時,可能存在層次不清的細節(jié)性問題,其細致認真的態(tài)度令我們敬佩。這一小問題實際上觸及了處于層次分析法中核心地位的層級理念。層次分析法的最基本要求是對片段逐級逐層切分,每一次切分出來的結構都是對應的上一級結構的直接成分,絕不可以隨意跨越層級進行切分。李強提出的這一理論有助于我們從思想上強化層次分析中的層級意識,形成更明晰的層級觀念,進而使層次分析,尤其是由小到大分析時的層次觀在形式上得到更清晰的體現(xiàn),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圖3、4分別展示的是對同一個單句進行的兩次由小到大的層次分析。圖3沒有遵循李強提出的層次對等原則,圖4則遵循了層次對等原則。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出兩次層次分析的不同之處。

如果僅從層級劃分的形式上看,遵循“層次對等”理念的劃分圖示與沒有遵循該理念的圖示相比,差別可能僅僅在于不同層級之間連線高度的不同,但這高度的區(qū)別并非單純形式上的“吹毛求疵”。形式上的差別反映出的是分析理念和分析思路的明晰和改進,同時也有助于保持由小到大分析法和由大到小分析法體例上的連貫性,凸顯了層次分析理論的科學性和嚴密性,而且一目了然,更方便教學。

(二)不足之處

應當看到,作者李強對“層次失位”的認識還有不足之處。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透過層次分析法的形式看到了潛在的層次意識模糊的問題,但實際上即便我們在形式上沒有嚴格遵循層次對等原則,也并不是完全沒有層次觀念,只是這種觀念是潛在的、非顯性的,不像由大到小切分時體現(xiàn)得那么明顯。對于已經(jīng)進行完層次分析的片段,沒有嚴格遵循該理念的框式圖解一般也不會導致誤讀。邢公畹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教程》在談到復雜詞組的層次分析問題時,舉出了一個采用由小到大方法析句的典例,如圖5(圖示中“狀心”即本文其它例子中的“狀中”,“定心”即“定中”,“介賓”即“介詞短語”):

如果嚴格按照李強的觀點,僅從這個短語的劃分形式上來看,這種劃分同樣是不符合要求的:“逐步加強和改進”與“對留學生的管理和服務工作”是這一短語的兩個處在同一層級的直接成分,但是圖中前者處在第2層,而后者卻處在第3層;“逐步加強和改進”與“管理和服務工作”不是同一個層級的直接成分,在圖中卻體現(xiàn)在同一層級上,由此形成層次空缺和混亂。但是,邢本《現(xiàn)代漢語教程》并不是沒有層次意識。在進行該項劃分之前,作者就強調(diào)擴展詞組中的詞“在組合中是按照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一層一層的組合起來的……內(nèi)部構造是有層次的,不是處在同一個平面上的。”[8](P338)因此,理性地說,邢本《現(xiàn)代漢語教程》決不會僅憑圖解的構造就認為“逐步加強和改進”與“管理和服務工作”是同一層面的直接成分。這只是層級理念和劃分形式間的一種不平衡現(xiàn)象。

由大到小切分符合一般的思維方式,人們操作起來也往往感到相對容易,結構的層次性也在形式上體現(xiàn)得比較充分;相比之下與之順序完全相反的由小到大的分析法與一般思維走向相反,因此人們在實際操作時往往在構圖上靈活處理,使之更符合人腦的思維習慣,更便于操作。經(jīng)過實際操作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嚴格遵循層次對等原則的分析法的思維強度要大于不遵循這一原則的分析法,由小到大切分時,這一點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五、結語

盡管李強提出的層次失位和層次對等理論的某些方面還值得商榷,但是其研究作為對層次分析法細節(jié)問題的深入關注還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結構主義研究方法最大的一個特點便是強調(diào)對形式和層次的關注;加強對可能出現(xiàn)的層次失位問題的關注可以更好地規(guī)范我們的研究思路,不斷深化、發(fā)展結構主義層次分析方法。當然,現(xiàn)代漢語層次分析中還有一些難題,如兼語結構的分析,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些難題無疑給層次失位和層次對等問題的研究帶來了困難。

目前漢語句法的研究,已經(jīng)擺脫了西方語言(主要是印歐語)語法模式的束縛,基本建立起了一套符合人類語言一般規(guī)則同時適應漢語自身特點的描述體系。不斷提高這一描述體系的深度和精度,可以為我們從現(xiàn)代語言學視角進行漢語言本體研究奠定扎實基礎。此外,該領域的研究成果也可為漢外語言對比、翻譯研究等方面的相關問題(如翻譯界對漢英語言“形合”“意合”問題的探討)提供有益啟示。

參考文獻:

[1]李強.層次分析法中一個被忽略的問題[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3,(2).

[2]張亞婷.現(xiàn)代漢語層次分析法述評[J].才智,2008,(13).

[3]張于.試論現(xiàn)代漢語中的層次分析法[J].青年文學家,2010,(16).

[4]未春麗.淺談層次分析法[J].語文學刊,2012,(7).

[5]陳曼君.運用層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五個問題商榷[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6]南曉民.論現(xiàn)代漢語句法層次分析的拓展——基于構式語法的應用[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7]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5篇: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文范文

摘要:在山西方言中,對“子”綴的語法結構和語法意義作了重點研究,其不足主要是缺少將山西省境內(nèi)各方言間的“子”綴進行整體的比較研究,以及較少將山西方言的“子”綴與其他周邊方言的“子”綴進行比較,更少將其放到北方漢語方言等的大背景下進行比較研究;山西省境內(nèi)晉語區(qū)的“子”綴的語音形式多有塞音尾,目前對其促化原因有一定探討,但結論紛繁,仍沒有統(tǒng)一認識。本文對“子”綴現(xiàn)象在近現(xiàn)代漢語和山西方言中的研究現(xiàn)狀作了簡單概述。

關鍵詞:“子”綴 研究 現(xiàn)狀 成果 不足

中圖分類號:H109.4 文獻標識碼:A

漢語里的“子”由實語素逐漸演變?yōu)樘撜Z素并成為一個附綴,而“子”綴在中古時期已經(jīng)成熟了?!白印本Y現(xiàn)象以其特殊性引起學術界的重視。本文將對近現(xiàn)代漢語和山西方言中的“子”綴的研究進行簡述。

一 近現(xiàn)代漢語中“子”綴的研究現(xiàn)狀

近現(xiàn)代漢語中“子”綴有很強的構詞能力,“子”綴的語法問題早已是學術界的熱點之一。近現(xiàn)代漢語中對“子”綴的性質(zhì)、功能、構詞規(guī)律等都有研究,“子”綴在近現(xiàn)代漢語(共同語)中的研究現(xiàn)狀大致可分以下幾個方面:

1 “子”性質(zhì)的研究。李榮在《北京口語語法》中提出了“子”是名詞后加成分。呂叔湘認為“子”是語綴中的后綴。王福霞認為“子”是一種形態(tài)構詞成分。蔣宗許在《漢語詞綴研究》中認為“子”是最無爭議的后綴之一等。

2 功能方面的研究。李琦認為后綴“子”能夠區(qū)分詞義、轉換詞性,可以表微小、表蔑稱、表愛稱等。楊秋玲的《現(xiàn)代漢語中“子”的作用》一文將后綴“子”的作用主要歸納為:構成詞形、區(qū)分詞義、轉換詞性等。秦堅認為后綴“子”的意義有:表示詞的某一意義類屬;表示詞的語法標記意義;構成復音詞等。

3 類型方面的研究。陸志韋的《漢語的構詞法》中把“單音節(jié)成分+子”分為:“名字+子”、“量字+子”、“形容字+子”和“動字+子”四類;把“雙音或多音節(jié)成分+子”分為:向心、并立和動賓三種類型。趙元任在《漢語口語語法》中,從詞根上分類將“子”綴詞分成“N一子一N”、“M一子一M”、“V一子一N”、“A一子一N”等十幾類,并對詞綴“子”進行了分類描寫。李琦《現(xiàn)代漢語名詞后綴“子”的用法探析》中依據(jù)“子”的不同用法將“子”分為作名詞詞尾的“子”、作動詞詞尾的“子”等類。秦堅《后綴“子”的類型和意義》一文則根據(jù)所附詞根的屬性將帶后綴“子”的詞分為:“名詞+子”、“動詞+子”等類型。

4 構詞規(guī)律方面的研究。蘭清在《現(xiàn)代漢語后綴“子”構詞規(guī)律研究》中指出現(xiàn)代漢語“子”綴的構詞規(guī)律:音節(jié)方面,能夠構成真正的純粹的“子”綴名詞的詞根大都是單音節(jié)的;詞類方面,“子”綴只與名詞性、動詞性、形容詞性和量詞性的語素結合構成新詞;語義方面,詞的特定的語義特征是詞能否與“子”結合成新詞的重要條件等。

5 語法化方面的研究。王力《漢語史稿》中提出:

“詞尾‘子’字比詞尾‘兒’字產(chǎn)生得早,至少可以說在上古時代已經(jīng)有了詞尾化的跡象……魏晉以后,到了中古期,詞尾‘子’字逐漸普遍應用起來了……在中古時期,名詞詞尾‘子’字已經(jīng)很發(fā)達了,并且它有構成新詞的能力?!?/p>

朱茂漢《名詞后綴“子”、“兒”、“頭”》中認為“子”從上古萌芽、中古正式形成、近古急速發(fā)展。蔣宗許在《古代漢語詞尾縱橫談》中提出“子”作為后綴產(chǎn)生在東漢,發(fā)展于魏晉,唐代開始大量使用,2009年在《漢語詞綴研究》中進一步指出“子”作后綴成熟于東漢,發(fā)展于魏晉六朝,在唐代以降已比比皆是。

6 語源方面的研究。王力認為小稱是“子”綴化的基礎;蔣宗許認為“子”作為后綴是從表示對人的尊稱逐漸虛化而來。2009年蔣宗許在《漢語詞綴研究》中進一步指出:

“‘子’作后綴,當是由其本義逐漸虛化而來,子,甲文即為生子,像一始生兒形,故可兼指男女。因為有子為可喜可賀,故引申出尊稱義,如先秦之諸子,第二人稱敬詞等;又因為‘子’本義指小兒,于是乎引申而有‘小’義,從專指表小兒而到泛指其它動植物之子;又因小則不足道,不足道則自然微賤。”

7 方言方面的研究。黃伯榮《漢語方言語法類編》對全國主要方言區(qū)的“子”進行了描述和總結;侯精一、溫端政主編的《山西方言調(diào)查研究報告》對山西方言的“子”做了較為詳細的報告;研究各地方言的“子”綴的論文也很多,主要是對當?shù)胤窖灾械摹白印本Y進行了分類描寫和論述。如:辛永芳的《河南??h方言的子變韻》、吳繼章的《魏縣方言的“子”尾詞》等。

近現(xiàn)代漢語中的“子”綴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不足之處是:研究主要集中在共時平面,歷時性的研究較薄弱,近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子”的歷時研究和解釋性研究很薄弱,近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子”綴大面積的系統(tǒng)的共時描寫和研究也較缺乏等。另外,對“子”的語源及語法化過程等的研究有待深入,如語法化的研究中已有研究多以“子”的整體語法化過程為研究對象,較少從“子”附綴化后它所能結合的成分及所能構成的“子”綴詞語的性質(zhì)等方面來進行微觀方面的詳細考察等。

二 山西方言中“子”綴的研究現(xiàn)狀

總結山西方言“子”綴研究的現(xiàn)狀,首先要提及的是侯精一、溫端政主編的《山西方言調(diào)查研究報告》?!渡轿鞣窖哉{(diào)查研究報告》除了在各方言音系的后面對“子”綴現(xiàn)象作了報告外,還在第九章的“山西方言的語法特點”中對山西方言的“子”綴、“子”變韻母和“子”變調(diào)作了專門的報告和研究,其中對“子”綴的語音形式、語法功能及“子”綴詞語的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都作了比較詳細的研究報告,并將山西方言的“子”綴與普通話的“子”綴作了比較研究等??梢哉f,《山西方言調(diào)查研究報告》是研究山西方言“子”綴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山西省方言志叢書41種如《大同方言志》、《平陸方言志》、《定襄方言志》等,以及山西方言重點研究叢書(已出版16種)如《應縣方言研究》、《靜樂方言研究》、《婁煩方言研究》等,都對山西方言的“子”綴有較為詳細的描寫。喬全生的《晉方言語法研究》、侯精一的《現(xiàn)代晉語的研究》、王利的《晉東南晉語語音研究》等,也都對山西方言的“子”綴現(xiàn)象作了較為細致和深入的描寫與研究。

侯精一的《晉東南地區(qū)的子變韻母》(1989)、辛菊的《翼城方言“子”尾的特點》(1999)、吳建生的《萬榮方言的“子”尾語文研究》(1997)、田希誠的《和順方言的子變韻母》(1989)、檀棟的《五臺方言的“子”尾》(2002)、沈慧云的《晉城方言的“子尾”變調(diào)》(1983)、王希哲的《昔陽話的子變韻母和長元音》(1997)等,用專題的形式對單點方言中的“子”綴現(xiàn)象作了研究。

已有文獻對山西方言“子”綴的語法研究主要從其語法功能入手,而“子”綴的語法功能則集中由“子”綴的語法結構和語法意義體現(xiàn)出來。簡單總結山西方言“子”綴詞語的語法結構:(1)從音節(jié)多少分析有單音節(jié)加“子”的形式,如太原方言“席子、桌子”;雙音節(jié)加“子”的形式,如洪洞方言“下巴子、地窨子”;多音節(jié)加“子”的形式,如長治方言“水圪洼子、晚西黑子”;重疊加“子”的形式,如臨汾方言“桌桌子、盆盆子”;還有A子B子的形式,如洪洞方言“馬子虎子”;四字格中嵌入“子”綴的形式,如洪洞方言“賊眉子鼠眼(的)”等。(2)從“子”綴所附成分的詞性分析有名詞性成分加“子”的形式,如婁煩方言“桌子、凳子”;動詞性成分加“子”的形式,如文水方言“剪子、推子”;形容詞性成分加“子”的形式,如大同方言“冷子、禿子”;量詞性成分加“子”的形式,如萬榮方言“條子、朵子”等。

山西方言“子”綴的語法意義豐富,可構成名詞、改變詞性、辨別意義,還可表一定的附加意義等。如:太原方言中的“桌、椅”不附綴“子”不能單說;動詞“推、擦”附綴“子”后變成名詞“推子、擦子”;洪洞方言中的形容詞“酸、壞”附綴“子”后,變成名詞“酸酸子、壞壞子”,且具有了貶義色彩。

侯精一、溫端政主編的《山西方言調(diào)查研究報告》及喬全生的《晉方言語法研究》和《山西方言“子尾”研究》等還對山西方言的“子”綴與“兒”綴、重疊等構詞手段作了比較研究,如太原方言的“子”綴與“兒”綴、重疊“一并作為不同的構詞手段來區(qū)別意義,如刀子泛指一般的刀,多指兇器、兵器一類刀。刀刀指小刀。刀兒指家用切菜刀。非常明顯,這里的‘子尾’詞,有特定的含義,兒尾詞并不表‘小稱’?!》Q’讓位給‘重疊’了。子尾、兒尾、重疊成鼎立之勢”。

山西方言“子”綴的語音研究主要是對其進行共時描寫,總結其語音形式聲母方面有塞擦音、擦音、塞音和鼻音、邊音等,韻母方面有塞尾韻、無尾韻和元音尾韻等。有的方言還有“子”變現(xiàn)象,目前報告有“子”變韻母的方言點為和順、昔陽、運城、晉城等?!白印弊冺嵞傅奶攸c是主要元音(有的是介音)讀長元音,有喉塞尾的一律讀開尾舒聲韻。王福堂專著《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中專門設了一章對“子”變韻母作了個案研究,介紹了“子”變韻母的分布、語音形式和合音方式,并探索了其發(fā)展規(guī)律;王洪君專著《漢語非線性音系學》第九章綜合非線性音系學的理論,則專門分析了“子”變韻母的演化,是目前最有價值的理論探討;而王洪君的《從山西聞喜的小方言差異看Z變音的衰變》(2004)更為山西方言的“子”變研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文中對“子”變衰變方式和演變路徑的探討,對所有研究“子”變現(xiàn)象的后輩都有重大的啟發(fā)作用。

山西方言中對“子”綴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但也必須看到,山西方言“子”綴的研究還有許多薄弱環(huán)節(jié)和不足之處。具體如:

1 目前有關山西方言“子”綴的語法功能、語音類型等的文獻主要是對其進行了共時平面上的靜態(tài)描寫,甚至有些文獻相互間還有矛盾之處,如《山西方言調(diào)查研究報告》記錄了昔陽方言“沒有子尾,韻母、聲調(diào)也無變化”,王希哲的《昔陽話的子變韻母和長元音》一文報告了昔陽話有“子”變韻母現(xiàn)象,“且數(shù)量多,每個基本韻母都有相應的子變韻母”,并已有文獻資料需要調(diào)查核實。

2 對“子”綴詞語作比較研究時,只與普通話比較,且只限于“普通話能加子,本方言也能加子”、“普通話能加子,本方言不能加子”、“普通話不能加子,本方言能加子”這樣的簡單比較,缺乏對山西方言和普通話“子”綴詞語的功能類型方面的比較,山西方言內(nèi)部“子”綴詞語的比較薄弱,對“子”綴詞語的功能類型也缺少深入挖掘和比較研究。

3 目前還沒有對山西省境內(nèi)所有縣市方言的“子”綴進行過全面系統(tǒng)的調(diào)查研究。一些邊緣地區(qū)方言點的調(diào)查基本處于空白狀態(tài)。

4 已有研究對山西方言“子”綴進行共時靜態(tài)的描寫,且多為孤立方言點的描寫,對山西省境內(nèi)各方言間的“子”綴進行整體的比較研究較少。已有研究關注山西省境內(nèi)代表性方言點之間的比較,很少將山西方言的“子”綴與其他周邊方言的“子”綴進行比較,更少將其放到北方漢語方言等的大背景下進行比較。

5 山西省境內(nèi)方言尤其是晉語區(qū)“子”綴的語音形式多有塞音尾,目前對山西方言“子”綴韻母的促化原因等有一定探討,但研究結論紛繁,說服力不強,對其仍沒有統(tǒng)一深刻的認識。

綜上所述,“子”綴現(xiàn)象在近現(xiàn)代漢語和山西方言中的研究已取得較大成就,“子”綴現(xiàn)象以其特殊性應予重視,但其研究仍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通過梳理其研究現(xiàn)狀,可以啟迪我們在研究“子”綴時選擇新的視角做出新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2004年版。

[2] 蔣宗許:《漢語詞綴研究》,巴蜀書社,2009年版。

[3] 喬全生:《山西方言子尾研究》,《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

[4] 王希哲:《昔陽話的子變韻母和長元音》,《語文研究》,1997年第2期。

第6篇: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 黃梅戲唱詞 語法規(guī)則 突破

一、引言

王藝玲(2007)指出:“語言是地方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戲的唱腔、唱詞、道白都與原生地或流行地的地域方言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研究、保護地方戲曲若不研究其語言、保護其語言生態(tài),這樣的研究是不科學的,這樣的保護是治標不治本的?!盵1]但是事實是“關于戲曲語言方面的研究較為鮮見”[1]。作為中國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不僅是安徽省的主要戲曲劇種,而且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我們很有必要對黃梅戲唱詞的語言進行研究。

語言的三要素是語音、詞匯和語法。但是從目前的文獻來看,討論黃梅戲唱詞語法的學者并不多,只有彭友明(2011)在文章中論述了黃梅戲中句型和句類的選擇對表意的重要性[2]。學者們對黃梅戲唱詞語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語音、語匯上,有的學者從方言角度入手,如鮑紅(2006)提出安慶方言語音、詞匯的使用是黃梅戲地方性藝術特征的來源[3]。吳功敏(2007)指出黃梅戲唱詞、念白的語音、詞匯都極具安慶方言特色[4]。鮑紅(2009)還詳細討論了安慶方言嘆詞在黃梅戲唱詞中的使用情況[5]。還有一些學者從黃梅戲唱詞本身入手,如江結寶(2009)討論了黃梅戲唱詞中俗語的結構、變體及修辭方式[6]。本文將黃梅戲唱詞的語法與常規(guī)漢語語法進行比較,尋找二者的差異,從而發(fā)掘黃梅戲唱詞語法方面的特點。

二、黃梅戲唱詞在語法方面的突破

1.賦格成分的缺省

生成語法理論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分支――格理論,格理論要求名詞短語在句中必須得到抽象格,并提出“格檢驗式”(Case Filter)限制無格名詞短語在句中出現(xiàn)。“格檢驗式”徐杰(2001/2004)稱之為“格位過濾器”,具體內(nèi)容如下所示[7]:

(1)*NP,如果有詞匯形式但是沒有得到格位指派

抽象格是一種純粹的句法概念,是對名詞短語所能占據(jù)的句法位置所做出的形式化的歸納,而抽象格能否在詞匯層面表現(xiàn)為形態(tài)格則因語言而異。比如俄語有豐富的形態(tài)格,英語只有一部分詞語有形態(tài)格,如人稱代詞有主格、賓格、所有格,而漢語則根本沒有形態(tài)格。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漢語句中的名詞短語雖然沒有顯性的格位標記,但是漢語句中的名詞短語同樣需要遵守格檢驗式。看下面的例句:

(2)*旅游我們。

例(2)之所以不合法是因為“旅游”是不及物動詞,不能給其補足語指派格位,“我們”在動詞后得不到格,所以違反了格檢驗式,導致句子不合法。

但是,奇怪的是,黃梅戲唱詞似乎可以違反格檢驗式,沒有獲得格位指派的名詞短語完全可以在句中出現(xiàn),而且不影響句子的合法性。如[8]:

(3)a.相公出此言誠心已定,為妻早有意家廟求神。(《下天臺》)

b.準備禮單,各駕祥云,靈霄走走。(《下天臺》)

上述例子中加點的名詞短語“家廟”、“靈霄”前面沒有能夠給其賦格的成分。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要在這兩個名詞短語前都加上動詞“到”,“家廟”、“靈霄”通過動詞“到”獲得格位指派。

由于賦格成分的缺省,使得例(3)中的名詞直接位于動詞前,在句法上變成了修飾動詞的狀語。

名詞做狀語現(xiàn)象不僅在古代漢語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而且在現(xiàn)代漢語中同樣大量存在,都允許處所名詞做狀語。如:

(4)a.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9]

b.散軍而郊射。(《禮記?樂記》)[10]

(5)a.你等著,咱們法庭見。[9]

b.咱們北京見。[9]

需要指出的是,不論是古代漢語還是現(xiàn)代漢語,名詞做狀語現(xiàn)象往往是省略介詞造成的,黃梅戲唱詞中同樣有這類結構,如:

(6)a.董郎前面匆匆走,七女后面淚雙流。(《天仙配》)

b.啊,我梁選進這里謝天謝地。(《下天臺》)

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要在例(6)的“前面”、“后面”和“這里”前加上介詞“在”。

而例(3)中的名詞做狀語現(xiàn)象則是動詞的缺省造成的,這是現(xiàn)代漢語所不允許的。

例(3)和例(4)、例(5)的相同點是動詞前面加點的名詞可以表示處所。張瑩(2011)已詳細討論過名詞短語表示處所的情況[11]。具體來說,例(3)中的“家廟”、“靈霄”既可以表示某一事物,又可以表示這些事物所處的位置。這或許就是例(3)中的名詞可以用作狀語的語義基礎。

黃梅戲唱詞中存在的這類因缺省動詞而形成的名詞做狀語現(xiàn)象很耐人尋味,一方面名詞做狀語的用法古已有之,現(xiàn)代漢語中也依然存在,所以例(3)這類結構的存在有法可依,另一方面黃梅戲唱詞對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有所突破,不僅允許省略狀語部分中的介詞,還允許省略表示處所的名詞前的動詞。

由于生成語法中,動詞和介詞都被看做是賦格成分,我們可以說黃梅戲唱詞中的名詞做狀語現(xiàn)象是省略賦格成分造成的。從這一點上看,與現(xiàn)代漢語相比,黃梅戲唱詞在允準名詞做狀語方面更加自由,現(xiàn)代漢語只允許省略原本就處于狀語位置上的介詞短語的介詞。黃梅戲唱詞中只要名詞與動詞在線性順序上直接相鄰,而且在語義上能夠做動詞的狀語,就可以省略名詞前的賦格成分,使其處于狀語的句法位置上,下面的例子更能說明這一點,如:

(7)話就一言,賢弟那里走來?(《下天臺》)

張瑩(2009)已經(jīng)指出漢語中的疑問詞具有名詞性[12]?!澳抢铩保茨睦铮┦窃儐柼幩囊蓡栐~,語義上具有[處所]特征,而且“那里”與動詞“走來”直接相鄰,因此可以省略“那里”前面的介詞“從”,從而形成名詞做狀語結構。

2.特殊的動賓結構

(8)我家住吉安府,吉水縣。(《羅裙寶》)

(9)相公打坐前堂!(《羅裙寶》)

由于例(8)和例(9)中的“住、打坐”在現(xiàn)代漢語中都是不及物動詞,是不能直接加賓語的,因此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例(8)和例(9)中的加點的“吉安府,吉水縣”、“前堂”前面應該加上介詞“在”,即“在吉安府,吉水縣”、“在前堂”。

由于上面例(8)和例(9)中的“住、打坐”在現(xiàn)代漢語中都是不及物動詞,因此我們很自然地認為這類結構都是省略了“介詞”。不過,必須指出的是,很多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不允許帶賓語的動詞在黃梅戲唱詞中都是可以帶賓語的,如:

(10)回娘家理應商量年尊。(《羅裙寶》)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商量年尊”應該表述為狀中短語,即“和(跟)年尊商量”。

我們把這類結構看做是黃梅戲唱詞中的一類特殊的動賓結構,其特殊之處就在于在現(xiàn)代漢語中無法賦格的動詞在黃梅戲唱詞中可以作為賦格成分出現(xiàn),也就是說“住、打坐、商量”等在黃梅戲唱詞中被用作及物動詞,能夠給其后的名詞短語賦格。

這類不及物動詞帶賓語的現(xiàn)象也是對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則的一種突破。

3.沒有動詞的句子

(11)話說一言,賢妻那里。(《下天臺》)

(12)前面什么地點?(《大辭店之六張德和辭店》)

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例(11)中加點的名詞前應該加上動詞“在”,即“在那(哪)里”;例(12)中“前面”和“什么地點”之間應該加上“是”。

鄧思穎(2002)已經(jīng)詳細討論過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動詞的句子,他將沒有動詞的句子分為三類:(一)名詞謂語句,其中“名詞謂語陳述主語的性質(zhì)和情狀”,如“今天星期日”;(二)空系詞分句,指“名詞+了”這類結構,這類結構只能做分句,其中包含一個語音為空的系詞,如:“?大姑娘了,要注意整潔!”;(三)空動詞句,這種結構中的兩個名詞之間的關系需要通過一個沒有語音形式的動詞來連接,如:“每個人三本書”,“他五次,我一次”。[13]

黃梅戲唱詞中沒有動詞的句子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空動詞句最相似,例(11)和例(12)的兩個名詞之間都有一個沒有語音形式的動詞。雖然例(12)中省略的是系詞“是”,但是整個句子可以獨立使用,不是分句,所以與空系詞分句不能歸入一類。但是它又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空動詞句不同,黃梅戲唱詞沒有動詞的句子都是疑問句。

綜上所述,黃梅戲唱詞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都存在沒有動詞的句子。不同的是,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動詞的句子往往是陳述句,而黃梅戲唱詞中沒有動詞的句子則是疑問句。

4.單數(shù)人稱代詞指代復數(shù)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人稱代詞“我、你、他”指代單數(shù),而“我們、你們、他們”指代復數(shù),分工明確。但是在黃梅戲唱詞中,人稱代詞“我、你、他”除了指代單數(shù)之外,還可以指代復數(shù),比較:

(13)a.龜蛇二將聽旨,與我將兩個孽畜打下凡間受苦。(《下天臺》)

b.慈悲大士,你莫非與孽畜講情?(《下天臺》)

c.奴丈夫不立業(yè)逢場作戲,奴本是女流輩能說難為。他不管店房中缺少柴米,又不管奴身上缺少寒衣。(《柳鳳英修書》)

(14)a.我是金秀童子到河傍。(《下天臺》)

b.原來你是北極翁門下金秀二位童子。(《下天臺》)

c.啟奏王母,這兩個孽畜,在殿前冒犯王母,理應斬首,念他受了千年煙香,打下凡間受苦去吧?。ā断绿炫_》)

例(13)中的人稱代詞“我、你、他”指代的都是單數(shù),而例(14)中的人稱代詞“我、你、他”則指代復數(shù),如例(14a)中的“我”指金云、秀云兩位童子;例(14b)中的“你”指代的是下文中的“金秀二位童子”;例(14c)中的“他”指代上文的“這兩個孽畜”。

呂叔湘(1979)指出:“指別和稱代是不同的句法功能?!薄爸竸e”是代詞“不同于他類詞的主要特征,至于稱代,反而不是這類詞獨有的功能,數(shù)量詞組合也可以代替名詞,的字短語也可以代替名詞”[14]。黃梅戲唱詞中的人稱代詞指代復數(shù)的現(xiàn)象恰好可以證明呂叔湘的這一論斷。由于黃梅戲唱詞中人稱代詞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指別,因此不要求人稱代詞與其指別的成分在數(shù)量上保持一致。在現(xiàn)代漢語中人稱代詞單復數(shù)系統(tǒng)已經(jīng)建立,人稱代詞與其指別的成分在數(shù)量上必須保持一致,而正是這種數(shù)量上的一致使得人稱代詞的稱代功能逐漸增強。

換個角度思考,可以說人稱代詞單復數(shù)系統(tǒng)的完善是人稱代詞發(fā)展出稱代功能的必要條件。黃梅戲唱詞中人稱代詞復數(shù)的使用比較混亂,有時通過添加“等”來表示復數(shù),有時則通過后加數(shù)量短語來表示復數(shù),如:

(15)a.“我等回去了?!保ā断绿炫_》)

b.“我二人同下坡去,指告他等道路,好給他二人下凡去也!”

(《下天臺》)

少數(shù)情況下,還通過后加“們”表示復數(shù),如:

(16)b.我們?nèi)プ鲲埑粤?。(《羅裙寶》)

a.各位鄉(xiāng)鄰,你們太客氣了。(《下天臺》)

這里順便指出的是黃梅戲唱詞中“們”主要用在名詞短語后表復數(shù),如:

(17)a.今日孩兒滿周歲,夫妻們理應當去酬神靈。(《下天臺》)

b.老者們來求神求福求壽;少者們來求神求子求孫。(《下天臺》)

c.只因爺娘生壽,孩兒們應當與爺娘上壽。(《羅裙寶》)

三、結論

通過本文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黃梅戲唱詞中所使用的語法規(guī)則和現(xiàn)代漢語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同現(xiàn)代漢語一樣,黃梅戲唱詞中也存在名詞做狀語現(xiàn)象,而且做狀語的名詞在語義上都能夠表示處所或方位。不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名詞做狀語現(xiàn)象是省略介詞所致,而黃梅戲唱詞則打破了這一條件限制,允許省略介詞和動詞這兩種賦格成分,從而產(chǎn)生名詞做狀語現(xiàn)象。

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不及物動詞在黃梅戲唱詞中可以用如及物動詞,作為賦格成分給其后的名詞短語賦格,從而生成不及物動詞帶賓語的特殊動賓結構,如“商量年尊”。

黃梅戲唱詞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都存在沒有動詞的句子。不同的是,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動詞的句子往往是陳述句,而黃梅戲唱詞中沒有動詞的句子則是疑問句,而且內(nèi)部分類也不同。

人稱代詞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指別而非稱代,由于黃梅戲唱詞中人稱代詞的單復數(shù)系統(tǒng)還不完善,因此能夠用單數(shù)人稱代詞指代復數(shù)。由于現(xiàn)代漢語中人稱代詞單復數(shù)系統(tǒng)已經(jīng)建立,因此人稱代詞與其指別的成分在數(shù)量上必須保持一致。

總而言之,黃梅戲唱詞中語法規(guī)則的突破是有限制的,通過與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則的比較,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根據(jù)生成語法的觀點,二者相同的地方應該是普遍語法原則的反應,而差異之處則是參數(shù)變化。

當然,對黃梅戲唱詞語法的發(fā)掘,本文的討論只能算是觸及冰山之一角,要還原黃梅戲唱詞的語法系統(tǒng),還需要更加細致與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王藝玲.談談地方戲的語言研究[J].東岳論叢,2007,28(6):78-80.

[2]彭友明.論黃梅戲的語言藝術[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3):266-267.

[3]鮑紅.黃梅戲語言的藝術特征和修辭技巧[J].中國戲劇,2006(10):62-64.

[4]吳功敏.從黃梅戲的語言風格論黃梅戲與安慶的淵源關系[J].黃梅戲藝術,2007(4):28-29.

[5]鮑紅.黃梅戲中安慶方言嘆詞的運用[J].池州學院學報,2009(2):57-61.

[6]江結寶.傳統(tǒng)黃梅戲俗語構成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9,28(2):59-66.

[7]徐杰.普遍語法原則與漢語語法現(xiàn)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004:91.

[8]安徽省文化局劇目研究室.安徽省傳統(tǒng)劇目匯編?黃梅戲(8)[G].安徽省文化局印,1958.

[9]劉慧清.名詞作狀語及其相關特征分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5):28-34.

[10]蘇穎.古漢語名詞作狀語現(xiàn)象的衰微[J].語文研究,2011(4):19-24.

[11]張瑩.弱勢特征的激活與“代詞/名詞+時間處所詞”結構.語文研究,2011(3):15-21.

[12]張瑩.從“修飾語+代詞”結構看代詞的性質(zhì)和功能[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13]鄧思穎.經(jīng)濟原則和漢語沒有動詞的句子[J].現(xiàn)代外語,2002,25(1):1-13.

[14]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43.

第7篇: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現(xiàn)代漢語 語法 詞類 句子

論文摘 要:本文選取胡裕樹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重訂本)》和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增訂三版)》兩套教材,試從語法體系、詞類、短語(詞組、結構)、句子以及其它語法層次方面入手,進行語法方面比較研究,以期對今后的教學研究有所幫助。

現(xiàn)代漢語是中文專業(yè)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而關于這方面的教材也種類繁多,且各有優(yōu)劣。本文就選取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胡裕樹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重訂本)》(以下簡稱胡本)和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增訂三版)》(以下簡稱黃廖本)這兩套現(xiàn)代漢語教材,從語法部分進行比較研究,分析它們的異同,試從語法體系、詞類、短語(詞組、結構)、句子以及其它語法層次方面入手,評述兩套教材的理論指導和編寫特點,以期對今后的教學研究有所幫助。

一、兩部教材版本介紹

(一)胡裕樹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重訂本)》

本書第一版最早成書于1962年,由教育部組織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教育學院和復旦大學六所院校協(xié)作編寫。1978年修改再版,增加安徽大學為協(xié)作單位?!冬F(xiàn)代漢語(重訂本)》吸收了語言學界一些新的科研成果,并根據(jù)使用單位和讀者的意見,對原書做了必要的增刪和改動。

(二)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增訂三版)》

本書是編者原“蘭州本”《現(xiàn)代漢語》的增訂三版。1991年出版的增訂版對原來的蘭州版做了大幅調(diào)整,增補了如句群、語體風格等大量內(nèi)容。1997年的增訂二版,有吸收新的科研成果,在語法章增加了語義、語用和變換分析等內(nèi)容。而增訂三版在增訂二版的基礎上調(diào)整了部分章節(jié),使教材編排顯得更加合理科學。

這兩本教材,胡本編寫的特點是簡賅扼要,通俗易懂,突出重點,方便初學者了解現(xiàn)代漢語這門課程概況。本書出版早,流傳廣泛,影響深遠,是學習入門的好教材。而黃廖本是目前發(fā)行量最大的一種教材,影響也較為廣泛。本書與胡本比較,可以看出其編寫詳細,幾乎囊括所有現(xiàn)代漢語研究的內(nèi)容,而且構建的現(xiàn)代漢語系統(tǒng)也很嚴密,能夠更好地為讀者提供幫助。而且本書的修訂一直不斷,作者能夠適當?shù)匚招碌难芯砍晒?,對書中的?nèi)容做出刪改,特別是在句法分析上,基本能夠為句子分析提供合理的解釋,跟上時展的潮流。

二、語法體系比較

在胡本中,是這樣定義語法體系的:“所謂體系,包括兩層意思:第一,它不是單一的東西,是許多較小的單位組成的;第二,這些單位不是孤立的,它們互相聯(lián)系,處于一定的關系之中?!薄罢Z法體系這個術語,也可以用于另外一個意義上,那就是指‘語法學家對于語法現(xiàn)象的觀點,及其根據(jù)這些觀點作出的一切闡述?!?/p>

黃廖本認為語法體系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語法系統(tǒng),即客觀存在的語法事實、語法規(guī)律的系統(tǒng)性。一是指語法學說的系統(tǒng)性?!八茄芯亢徒忉屨Z法事實時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分析術語等的系統(tǒng)性。”

從兩本對于語法體系的定義不難看出,二者對于語法體系在概念上看法大同小異,都認為語法是一個系統(tǒng)結構,由其下位結構單位組成,這些單位相互聯(lián)系,具有規(guī)律性。其次,我們所說的語法體系,實際上是語法學家用來分析客觀存在的語法現(xiàn)象所采用的一套理論體系。

三、詞類比較

胡本認為語法上的詞類,“指的是詞在語言結構中表現(xiàn)出來的類別?!薄罢Z法上區(qū)分詞類的目的是為了指明詞的外部機構關系,說明語言的組織規(guī)律,因此分類的基本根據(jù)是詞的語法功能?!辈⒄J為詞的語法功能首先表現(xiàn)在能不能單獨充當句法成分上,能夠單獨充當語法成分的是實詞,不能單獨充當句法成分的是虛詞。

據(jù)此把詞分成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實詞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副詞、代詞等七類;虛詞分為連詞、介詞、助詞、語氣詞、嘆詞、象聲詞等六類。

黃廖本認為詞類是詞的語法性質(zhì)的分類。分類的依據(jù)是詞的語法功能、形態(tài)和意義,主要根據(jù)的也是詞的語法功能。認為單獨充當句法成分,有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是實詞;不能充當句法成分,只有語法意義的是虛詞。

實詞下位有名詞、動詞、形容詞、區(qū)別詞、數(shù)詞、量詞、副詞、代詞、擬聲詞、嘆詞等十類;虛詞下位有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等四類。

從二者對于詞類劃分的標準來看,黃廖本主要依據(jù)詞的語法功能,同時以詞的形態(tài)和詞匯意義為輔助標準。而胡本在劃分上一般是詞的語法功能即以能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為依據(jù)。黃廖本認為“語法功能”指詞在語句中充當句法成分的能力,以及詞與詞或者短語的組合能力。胡本也基本是這樣表達。二者都采用兩分法,把詞類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但是,由于對詞的語法功能內(nèi)涵的把握和采用其它輔助標準的側重點不同,因此兩家對實詞和虛詞所包含的范圍有不同的看法。具體表現(xiàn)為:

(一)胡本把實詞分為七類,虛詞六類,詞類總共十三類;黃廖本把實詞分為十類,虛詞四類,總共也十四類。

(二)黃廖本從形容詞中分出區(qū)別詞,而胡本不獨立出來。

(三)胡本把嘆詞和象聲詞歸為虛詞,黃廖本歸為實詞(象聲詞在該本中為擬聲詞)。黃廖本依據(jù)是嘆詞可作獨立成分和單獨成句;擬聲詞可以作狀語、定語、謂語、補語、獨立語等,也可以單獨成句。而胡本認為雖然它們可以獨立成句,但一般不與其它實詞發(fā)生關系,故認為它們是虛詞。

四、短語(詞組、結構)比較

胡本認為詞組是實詞和實詞組合起來的語言單位?!皬膹V義說,詞和詞的組合都可以叫做詞組。但是,詞和詞的組合,可以是實詞和實詞的組合,也可以是實詞和虛詞各為一方的組合。我們這里所講的詞組是狹義的,即專指實詞與實詞依靠一定的語法手段(如‘虛詞’‘語序’)組合起來的語言單位?!倍S廖本把詞組叫做短語。認為短語是意義上和語法上都能搭配而沒有句調(diào)的一組詞。

比較可知,胡本認為詞組是成句單位,而黃廖本也認為短語是漢語句子的備用單位。二者都認為短語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結構類型,,一種是功能類型。

胡本按照詞組內(nèi)部的不同結構方式,把詞組分為偏正詞組、后補詞組、動賓詞組、主謂詞組、聯(lián)合詞組、同位詞組、連動詞組、兼語詞組等。除上述八種,還有其他的一些詞組,如數(shù)量詞組和方位詞組等。此外,胡本把實詞和虛詞各為一方的組合叫做結構,如“的”字結構、介詞結構等。與詞組是從不同的層面上來講的。從功能類別上把詞組分為名詞性詞組和非名詞性詞組等類型。

而黃廖本從短語的內(nèi)部結構關系上,把短語類型分為主謂短語、動賓短語、偏正短語、中補短語、聯(lián)合短語、連謂短語、兼語短語、同位短語、方位短語、量詞短語、介詞短語、助詞短語(“的”字短語、比況短語、“所”字短語等)等十二類。從功能類別上把短語分為名詞性短語和謂詞性短語兩種。同時,黃廖本還根據(jù)不同的標準將短語分為固定短語和臨時短語、單義短語和多義短語、自由短語和不自由短語、一層短語和多層短語等。

比較二者異同可知:

(一)胡本的詞組概念略窄,它與結構一起相當于黃廖本中的短語,胡本中的“的”字結構、介詞結構等相當于黃廖本中的助詞短語、介詞短語等。

(二)胡本中的后補詞組相當于黃廖本中的中補短語,除上面所講的結構外,其他詞組與黃廖本中的短語大致相當。

(三)胡本在短語的結構分類上所采用的術語與詞的構造分類不相對應,講詞組的功能類別時也使用“名詞性詞組”“非名詞性詞組”“動詞性詞組”等詞法術語,不能相互形成一個嚴密的系統(tǒng)。而黃廖本在短語的結構分類上使用聯(lián)合、偏正、動賓、主謂等術語,這與詞的結構分類所使用的術語盡量一致。從功能類和其他方面采用劃分出的短語,也盡量做到兩分法,如“名詞性短語”與“謂詞性短語”、“固定短語”和“臨時短語”、“單義短語”和“多義短語”、“自由短語”和“不自由短語”、“一層短語”和“多層短語”等。

(四)二者在短語的分析方法上都采用層次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相結合的直接層次分析法,而在歧義句的分析上,黃廖本還引進動作的施事和受事等語義分析,更好地解決直接層次分析法的缺點。

五、句子比較

胡本認為句子是語言的基本運用單位,具有一定的結構成分、結構方式和特定的語調(diào)。按照句子的語氣,可以分成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等,并把它們稱為句類。按照句子的結構和格局,把句子分為單句、復句、主謂句、非主謂句等,這些就稱為句型。主謂句的下位類型是根據(jù)謂語的結構來劃分的,基本的類型是名詞性謂語、動詞性謂語、形容詞性謂語。此外還有特殊的主謂謂語。又從謂語的結構方式上把復雜的動詞性謂語分成動賓謂語、動補謂語、連詞謂語、兼語謂語等。

黃廖本認為句子是具有一個句調(diào)、能夠表達一個相對完整意思的語言單位。根據(jù)語氣分出來的句子類型叫做句類。有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等。根據(jù)句子的結構分的句子類型叫句型。首先分出單句和復句。單句又可以分為主謂句和非主謂句。根據(jù)謂語的構成材料,主謂句分為名詞謂語句、動詞謂語句、形容詞謂語句、主謂謂語句等。

根據(jù)全句主要詞語的詞性,非主謂具有可以分為名詞性非主謂句、動詞性非主謂句、形容詞性非主謂句、嘆詞性非主謂句、擬聲詞非主謂句等五種。認為句法成分是短語和句法結構的組成成分。有主語、謂語、動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中心語等八種句法成分。認為主語和賓語有施事、受事、當事三種意義類型。

胡本認為句子成分除了基本成分還有特殊成分。所謂的特殊成分是指全句的修飾語、提示成分、獨立成分而言?!斑@三者的特色是:附麗于句,不能離句而獨立,但又不是句子所由組成的直接成分,所以管它叫句子的特殊成分?!庇腥湫揎椪Z、提示成分和獨立成分三種。而提示成分又分為稱代式提示成分和總分式提示成分兩種。

而黃廖本同樣認為句子成分存在獨立語,即句子里的某個實詞或短語,跟它前后別的詞語沒有結構關系,不互為句法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獨立語有四種:一是插入語,二是稱呼語,三是感嘆語,四是擬聲語。

從二者對于句子的定義以及所采用的分類標準來看,二者區(qū)別不大,都有“句型”和“句類”這兩種劃分標準。而如果具體地分析,可看出二者存在以下幾點異同:

(一)都把句子分為主謂句和非主謂句兩種。根據(jù)謂語,大致都把主謂句分為名詞性主謂句、動詞性主謂句、形容詞性主謂句和主謂謂語句。黃廖本劃分更詳細,還對非主謂句進行下位分析。

(二)在句法成分上,胡本只有傳統(tǒng)的六種成分,即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等六大成分,而黃廖本增加了動語和中心語兩個成分,這樣顯得更加嚴密,因為謂語是與主語相對的,動語是跟賓語相對的,中心語是與定語、狀語相對的。

(三)對于主語和賓語的分析,二者都注意從語義和語用平面入手,形成句法、語用和語義三個平面的語法分析。黃廖本進一步分析了主語和賓語在句子語義上是施受關系,指出主語、賓語與施事、受事不是同一個層面的內(nèi)容,把它們分為施事主語(賓語)、受事主語(賓語)、當事主語(賓語)三個意義類型。

(四)兩本教材都把“把”字句和“被”字句作為動詞謂語句的特殊形式做了深入的講解,但在黃廖本中還有連謂句、兼語句、雙賓句、存現(xiàn)句,在胡本中把連謂和兼語這兩個放到動詞性謂語中講,比黃廖本顯得簡略一些。

(五)胡本所說的特殊成分跟黃廖本的獨立語相當,其中的全句的修飾語,一般是作為狀語分析,屬于黃廖本中的插入語,其他兩項相當于稱呼語、感嘆語、擬聲語。

(六)在句子分析上,二者采用差不多的分析法,即采用層次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綜合起來的直接層次分析方法,與短語分析相對應。

在復句章節(jié)中,胡本認為一個復句包含幾個分句,分句與分句之間有一定聯(lián)系,而這種聯(lián)系是通過一定的語法手段——語序和關聯(lián)詞語——來表示的。按照分句之間的關系,把復句分為聯(lián)合復句和偏正復句兩大類型。認為聯(lián)合復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平等地連接起來的,分句之間的關系是并列的,分不出主次。而偏正復句是由偏句和正句構成的,正句是全句的正意所在,偏句從種種關系上去說明、限制正句。按照分句間的關系把聯(lián)合復句分成并列、連貫、遞進、選擇關系四種復句,把偏正復句分為因果、轉折、條件、讓步關系四種復句。

黃廖本認為復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上相關、結構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句子即分句組成。分句是類似單句而沒有完整句調(diào)的語言單位。根據(jù)分句間的意義關系可把復句分為聯(lián)合復句和偏正復句兩大類。聯(lián)合復句內(nèi)各分句間意義上平等,無主次從之分。偏正復句內(nèi)各分句間意義有主有從,也就是有正句有偏句。聯(lián)合復句又分為并列、順承、解說、選擇、遞進五小類。偏正復句又分為轉折、條件、假設、因果、目的五小類。

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二者對復句的大體認識相同,但在分句間的關系上存在著一些差異,胡本認為有八種復句,而黃廖本認為有十種。胡本的連貫復句相當于黃廖本的順承復句,胡本的讓步復句歸入黃廖本的轉折復句中,而假設復句又從胡本中的條件分出來。此外,黃廖本還另外分出解說和目的兩種復句。

胡本把分句間的停頓取消了,或者有一些詞語省去的復句叫做復句的緊縮形式。而黃廖本直接用“緊縮句”來表示這種形式,不過胡本只提到偏正復句的緊縮形式,而黃廖本包含聯(lián)合和偏正復句這兩大類。

黃廖本里還有句群這一說法。它由前后連貫,共同表示一個中心意思的幾個句子組成。根據(jù)句際關系,可以把句群分成并列、順承、解說、遞進、選擇、轉折、因果、目的、假設、條件等等。這與復句關系有對應關系。本書把句群編入語法部分,是從學習復句和連詞的用法角度來考慮,掌握句群知識有助于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而胡本不在語法篇章中考慮這些問題。

六、結語

上述兩部教材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繁簡與通俗的協(xié)調(diào)上,各有千秋。由于教學對象、教學目的的不同,這兩部教材的編寫在體系框架、語法點的選擇與分析上都有各自的特點。在上述比較中我們可以做出下面一些小結:

二者在大的語法框架上,基本一致,都能吸收新的語法研究成果,對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系統(tǒng)做出較為科學合理的解釋。其次,它們又有不同的特點,相對黃廖本,胡本較為簡約。特別在句子成分的介紹上,黃廖本用了大量的篇章來構建這個系統(tǒng),建立起相對嚴密的系統(tǒng),并在邏輯推理和劃分標準上盡量做到一致,使其能夠量化,可操作性更強。再次,胡本采了用許多傳統(tǒng)術語,并進行了一些創(chuàng)新,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為大家所采用,而黃廖本在術語的規(guī)范性上更加科學合理。胡本提出的句法、語義、語用三平面的嘗試,現(xiàn)在也為大家所采用,這在黃廖本中更進一步做出論述。在實用角度,胡本體系清晰,而黃廖本有大量的例釋,并配有詳細的圖解,具有一定的價值,能夠更好地理解教材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胡裕樹.現(xiàn)代漢語(重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孫建強.論黃、廖《現(xiàn)代漢語》(增訂本)的語法體系[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3).

[4]許光烈.黃廖本《現(xiàn)代漢語》求疵[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1).

[5]徐曉琳.四本高?,F(xiàn)代漢語教材語法部分之比較[J].東南傳播,2007,(10).

[6]肖 鋼.幾部通行現(xiàn)代漢語教材語法部分的比較分析[D].吉林:延邊大學,2003.

第8篇: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文范文

[關鍵詞] 現(xiàn)代漢語 調(diào)查法 主動學習

現(xiàn)代漢語課程是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該課程除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性知識外,還必須培養(yǎng)學生具有初步的觀察、分析和解釋漢語語音、詞匯、語法現(xiàn)象的能力。

近幾年來,現(xiàn)代漢語教材建設不斷出現(xiàn)新成果,先后出版了一批既新又實用的教材,如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增訂二版、增訂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胡欲樹主編《現(xiàn)代漢語》(重訂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張斌主編的《新編現(xiàn)代漢語》(復旦大學出版社);錢乃榮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江蘇教育出版社);邵敬編的《現(xiàn)代漢語通論》(上海教育出版社)等。相對于現(xiàn)代漢語教材的建設和發(fā)展步伐,現(xiàn)代漢語的教學方法卻是基本停滯不前、一成不變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普遍對語言學課程的興趣不及文學類課程,究其原因,一是語言學理論色彩濃重,學生不易掌握運用;其次是教學內(nèi)容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其三是教學方法滯后,沒有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將乏味的理論演繹地生動。如何將教材更好地通過教學途徑,使?jié)h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有效地掌握現(xiàn)代漢語這門專業(yè)基礎課,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1 將現(xiàn)代漢語教學最大限度地延伸到課堂之外

現(xiàn)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對現(xiàn)代漢語語音、詞匯、語法以及文字等知識的系統(tǒng)講授,使學生了解語言規(guī)范化的基本要求,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分析現(xiàn)代漢語的能力,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正確使用語言,為將來從事語言文字工作和科學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但目前高等院校的現(xiàn)代漢語課程計劃周時數(shù)一般是3:3或3:2,對這一門既要講授基礎知識,又要培養(yǎng)基本技能的課程來說,課時遠遠不夠。一般教師們只能根據(jù)經(jīng)驗側重重點、難點教學,忽視語言學基礎理論學習的系統(tǒng)性和周密性,基本技能的訓練只能停留在可數(shù)的幾次作業(yè)上,即使是講解作業(yè)也常常以貼答案或精選典型實例講解草草解決。即便如此,課程經(jīng)常還處在趕進度狀態(tài)(如詞匯和語法部分),學生們也只能囫圇吞棗,對概念、定義似懂非懂,基礎不扎實,一觸及具體語言實例分析,問題就暴露出來了,不知如何下手或應付了事,這樣不僅不利于基礎知識的學習,更不利于技能的培養(yǎng),特別是學生對現(xiàn)代漢語課程容易產(chǎn)生畏難心理,經(jīng)常處在半知半解的狀態(tài)下,而漢語的自身的結構特點決定漢語的學習經(jīng)常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這樣造成的不良循環(huán),使現(xiàn)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難以較好完成,還影響學生對語言學后續(xù)課程的學習。

目前,現(xiàn)代漢語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講授為主,輔之以練習,通過分析練習達到鞏固課堂講授內(nèi)容的目的,課堂講授一般要占總課時量的70%-90%。這種方法使用較為普遍。一種則是只講授基本原因,布置大量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對原理的學習。這種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地實踐又促進學生提高這種能力。后一種方法更為先進,但它是建立在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分析思辨能力的基礎上,這對現(xiàn)在剛從中學走入大學的大多數(shù)大一學生來說是有困難的,也易使他們產(chǎn)生厭煩感。從這個意義上說前一種就顯得穩(wěn)妥得多??偟膩砜矗壳斑@兩種方法都還是很好地完成了現(xiàn)代漢語的課堂教學任務,但對課堂之外的空間都重視不夠。

我們認為,除了緊張的課堂學習,大學生課后的語言學習也是很關鍵的。相對于廣泛的文學閱讀而言,大學生課余主動學習或關注語言學的時間是很少的。往往一個學期可以閱讀幾本或十幾本文學作品,卻很難看完一部語言學專著,圖書館中語言學方面的雜志、報刊也少有人問津。即使有些愿意學習的,也只是通過課余語言學專著和語言學類期刊雜志了解語言學的發(fā)展動態(tài),很少參與實踐活動,或者說不知道如何去關注身邊的語言現(xiàn)象,可以說除了課后布置的練習外,學生幾乎沒有實踐能力的機會,而且這種課后練習往往還處在被動的應付之中,即為了完成作業(yè)才上圖書館查閱一些資料。

2 將調(diào)查法應用于現(xiàn)代漢語課程教學之中

調(diào)查法是對某一社會現(xiàn)象通過訪問、座談、測驗或發(fā)放問卷等方式獲得調(diào)查指標,以達到分析、研究的目的。調(diào)查法在漢語言文字學科中應用的比較成功的是在漢語方言研究方面。自1924年北京大學成立語言調(diào)查會,開始運用現(xiàn)代漢語言調(diào)查方法進行方言調(diào)查,至今已有80個年頭了。這期間從1928年我國第一部現(xiàn)代漢語方言調(diào)查著作――趙元任的《現(xiàn)代吳語的研究》出版以來,陸續(xù)出版了一系列調(diào)查研究漢語方言的專著,如《湖北方言調(diào)查報告》(1948)、《云南方言調(diào)查報告》(1968)、《湖南方言調(diào)查報告》(1974)、《四川方言調(diào)查報告》(1984)、《珠江三角洲方言調(diào)查報告》三卷(1987、1988、1990)、《云南方言志》(1989)、《閩語研究》(1991)等,乃至一些只是記錄、描寫一縣一市一村一鎮(zhèn)方言土語的研究專著。調(diào)查法在漢語方言研究中的成果是引人注目的。

近幾年來,調(diào)查法的應用已不局限在漢語方言語音上,還涉及方言詞匯、語法;其次,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數(shù)理統(tǒng)計語言學等新興語言學科的興起,為調(diào)查法在漢語文字學研究中的廣泛運用打開了大門。我們認為將調(diào)查法應用于現(xiàn)代漢語教學,是提高現(xiàn)代漢語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首先,無論是在理論和實踐方面,調(diào)查法在漢語言學研究中都已成熟,完全適宜而且能夠為現(xiàn)代漢語的課堂教學提供豐富語料。其次,調(diào)查法運用在現(xiàn)代漢語教學中,只是一種研究性學習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它可以為今后的科學研究提供經(jīng)驗和素材,其本質(zhì)還是一種學習方式,這種方式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社會語言現(xiàn)象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目、或是教師有目的地設置調(diào)查研究專題,讓學生在調(diào)查研究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學會選擇、判斷解釋和應用,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索和求知的積極欲望。這種學習方式能使學生更接近生活實際,讓生活中活生生的語料去激發(fā)學生分析研究的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地、積極地基礎知識,以滿足分析和解決語言問題的需要,從而提高實踐能力。這時這種學習方法也有利于學生邊探索邊學習邊積累,彌補現(xiàn)代漢語課堂教學的不足,以課外促課內(nèi),提高學習效率。

3 現(xiàn)代漢語教學如何應用調(diào)查法

3.1 注意與方言調(diào)查的區(qū)別

應用于現(xiàn)代漢語教學的調(diào)查法,其調(diào)查的目的、范圍,都不同于方言調(diào)查。方言調(diào)查的目的是對某一地區(qū)或民族的語言進行詰音、詞匯、語法全方面的記錄,達到描寫、分析和比較目的。其調(diào)查的范圍一般設定為某一特定的地域,和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層次的人群。而應用于現(xiàn)代漢語教學的調(diào)查法,則是以收集語料,應用課堂所學去發(fā)現(xiàn)問題和分析問題,達到更好地消化課堂教學內(nèi)容為目的的,對大一的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其調(diào)查范圍會隨著調(diào)查的目的、內(nèi)容的不同而不同,有時甚至可以是自己身邊的一些同學、家長,對調(diào)查對象的選擇沒有很高的要求。

3.2 注意把握語言調(diào)查的原則

對于剛入學不久的大學生而言,他們的語言學習理論很薄弱,自主的調(diào)查分析有一定的難度,一般無法自己設計調(diào)查的內(nèi)容,也缺乏調(diào)查所應具備的理論知識,這就需要先講清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些基本原理,講深講透。課堂中的練習是十分必要的,是調(diào)查的實戰(zhàn)培訓。這種練習也可以先從同學之間的相互調(diào)查開始,先使他們有所發(fā)現(xiàn),進而引導他們進行一些簡單討論或是寫一些評論性的總結,幾句話或是體會都可以,主要是激勵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問題,有問題才會有解決問題的需要,才會將問題帶入課堂,引發(fā)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同時,那些親身體會也可以作為課堂例證的有力補充,基礎知識的學習又能很快地應用到實踐中,讓他們領略現(xiàn)代漢語課程學以致用的實質(zhì)。因而調(diào)查的原則應把握:①重過程,即重在學習過程而非研究成果。調(diào)查法在現(xiàn)代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其本質(zhì)是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并獲取知識,積累語料;②重體驗,即讓學生自主參與調(diào)查分析研究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漸形成在日常生活中樂于觀察、捕捉,并分析和研究語言現(xiàn)象的學習習慣,激發(fā)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積極欲望;③重參與,即強調(diào)學生集中參與,相互探討、相互促進;④重思考,即注重學生對語言現(xiàn)象的分析和研究,培養(yǎng)思考的習慣,在思考中發(fā)現(xiàn)自方言語法使用調(diào)查、自身知識體系的不足,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3.3 注意語言調(diào)查形式的多樣化

語言調(diào)查的內(nèi)容可以涉及現(xiàn)代漢語的語音、文字、詞匯、語示等方面,也可以從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等學生們關注的角度入手,如規(guī)范用字調(diào)查、語音規(guī)范調(diào)查、方言詞匯使用調(diào)查,招牌店名用字調(diào)查、中小學生錯別字調(diào)查等。調(diào)查的時間主要是利用課堂外的時間,周末或節(jié)假日,可以組織3-5人的小組,分區(qū)調(diào)查,如進行招牌店名的用字調(diào)查時分成若干個小組,對城區(qū)、近郊、遠郊、縣城的不同情況,各小組討論后寫出總結報告;也可以個人進行家族內(nèi)方言詞匯使用情況的調(diào)查等等。調(diào)查報告的設計要簡潔,一般分為兩個部分,調(diào)查內(nèi)容和調(diào)查總結。調(diào)查內(nèi)容必須詳細記錄調(diào)查的時間、地點、被調(diào)查人的具體情況;調(diào)查總結包括調(diào)查的心得、遇到的問題、自己已經(jīng)能夠解決的問題,今后學習方向。對指導教師而言,應強調(diào)調(diào)查的科學性、真實性、理論性,防止學生將之作為個人調(diào)查;在學生需要時給予適當?shù)慕ㄗh,引導他們認真細致地完成調(diào)查。當然對于那些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可以讓他們自主設計調(diào)查內(nèi)容,調(diào)查報告以小論文的形式完成。

總之,調(diào)查法旨在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yǎng)科學的態(tài)度和科學道德。在他們豐富的感性認識下,主動構建起對現(xiàn)代漢語課程的基本認識,并把認識應用到本學科和語言學后續(xù)課程的學習中,提高學習興趣和效率,并為將來從事語言學教學和研究積累豐富的材料。課外的語言調(diào)查既能培養(yǎng)興趣又能培養(yǎng)基本技能,變課堂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又能很好地達到教學目的,彌補教學中的不足。

參考文獻

[1] 黃伯榮, 廖序東. 現(xiàn)代漢語[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2002.

[2] 邵敬敏. 現(xiàn)代漢語通論[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xiàn)代漢語教研室. 現(xiàn)代漢語(重排本)[M]. 上海: 商務印書館, 2004.

第9篇: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文范文

提到“體”(aspect),一般認為它是一種語法范疇?!墩Z言與語言學詞典》中說:體是“動詞的一個

語法范疇,用添加前綴、后綴或變化中間元音的方法來表示?!w’表示的時間概念不多,而是表示所敘述

的動作的類型和動作是否持續(xù)?!保ǖ?0頁)《語言學和語音學基礎詞典》說:體是“對動詞作語法描述

的一個范疇(與時和語氣一起),主要指語法標志動詞表示持續(xù)或表示活動類型的方式?!保ǖ?1頁)在

現(xiàn)代漢語中,一部分形容詞也有體的分別,所以《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說:“體的范疇表示動作(

或狀態(tài))的過程”。(第471頁)

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不是有在體的語法范疇?有不少語法學家對此作了肯定的答復。王力把體稱為“情貌”,

他在《中國現(xiàn)代語法》中認為:“大致說來,人們對于事情和時間的關系:第一,著重在事情是何時發(fā)生的

,不甚問其所經(jīng)過時間的遠近,或長短;第二,著重在事情所經(jīng)過時間的長短,及是否開始或完成,不甚追

究其在何時發(fā)生。前者可以羅馬語系(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等)為代表,后者可以中國語為代表?!?/p>

(第151頁)高名凱在《漢語語法論》中說:“漢語語法構造,則沒有時間,而有‘體’?!保ǖ?89

頁)由張斌、胡裕樹給《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撰寫的條目中認為:現(xiàn)代漢語同古代漢語的差異,在

詞類上的表現(xiàn)之一是“動詞時態(tài)范疇的出現(xiàn)?!保ǖ?78頁)龔千炎在《談現(xiàn)代漢語的時制表示和時態(tài)表

達系統(tǒng)》中說:“現(xiàn)代漢語只有‘體’的語法范疇而無‘時’的語法范疇?!保邰伲菹啾戎拢穸ǖ囊庖?/p>

不多,但確實存在。徐烈炯在給《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撰寫的條目中說:“漢語沒有時的形態(tài)范疇

。有些語法學家認為它有體的形態(tài)范疇,例如‘著’表示進行體,‘了’表示完成體等。但是這樣的分類是

不夠精密的,例如‘臺上坐著主席團’的‘著’字表示的是一種靜止的狀況,而‘屋頂上蓋著一層厚厚的雪

’的‘著’字表示的是動作遺留下來的狀態(tài)。至于‘了’,它確有完成體的功能(做了一件好事),但有時

‘了’和‘著’卻很難區(qū)分。例如‘開著窗戶睡覺’:‘開了窗戶睡覺’,‘著’和‘了’在這樣的上下文

里幾乎是同一意義。因此,漢語語法學家沒有采用體的范疇,而把這一些詞作為動詞詞尾或語氣詞來處理。

”[②]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有影響的語法教材和論著在涉及到這個問題時的下述做法:不明確斷言體的

語法范疇的存在,但又介紹體助詞。比如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增訂版)中,是在說明動態(tài)

助詞“著、了、過”的時候才介紹由它們表達的幾種體。熙《語法講義》中認為“了、著、過”是動詞

后綴,分別表示動作的完成,動作或變化的持續(xù),曾經(jīng)發(fā)生某事或曾經(jīng)經(jīng)歷某事,他也不提及體、時態(tài)或動

態(tài)。大家知道,除去少數(shù)人之外,國內(nèi)語法學家如果承認現(xiàn)代漢語中存在詞的語法范疇,那么體便是唯一的

范疇。對于這樣一種語法范疇,上述教材、論著的作者為什么要采取避而不談的態(tài)度呢?我們揣測,這可能

是為了控制教材的難度,也可能是服從整體的基本框架,但是不是他們也覺得直截承認體是語法范疇不太合

適呢?看來未嘗沒有這個可能。

承認現(xiàn)代漢語中存在某些虛詞,它們表示體的意義,這幾乎是不可抗拒的。如若不然,對“了、著、過

”這些助詞又作何種解釋呢?然而,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承認現(xiàn)代漢語中存在體的語法范疇,則如上文所

述,就有分歧了。從表面看來,這種分歧并非原則性的。因為不管怎樣,畢竟大家都承認現(xiàn)代漢語中有表示

體意義的手段,承認體意義是有幾種類別,這就夠了。至于它們是否上升為語法范疇,盡可以仁者見仁,智

者見智。但是若能透過表面現(xiàn)象作一深入的思考,就會意識到,這并不是一個可以輕視的問題。體能否成為

一種語法范疇,這個問題本身或許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對它的探討涉及了對現(xiàn)代漢語語法學分類框架賴以構

建起來的幾條重要規(guī)則的反思,循此探求下去,我們得到的收益可能是極為重要的。退一步說,如果我們僅

僅把注意力限制在體本身的范圍內(nèi),那么這種探討也不是無足輕重的。初步的考察表明,即使我們目前尚不

能對現(xiàn)代漢語中的體能否概括為語法范疇作出明確的答復(因為它涉及的是一個全局性的思考),我們也能

透過對此而作的辨析和思考,對現(xiàn)代漢語中的體概念有一個更為深刻、更為全面的認識。

在《理論語言學引論》中,萊昂斯區(qū)分了三種語法范疇:首要(primary)語法范疇指詞類,次要(secon

dary)語法范疇指時、式、格等,而主語、謂語、賓語等屬于功能范疇(functionalcategories)。按照這

樣分類,體若作為語法范疇屬于次要范疇。次要語法范疇又可稱為狹義的語法范疇。如高名凱所說:“以狹

義的意思來說,語法范疇則指一般語法學家在詞類下所討論的名、動、形容等詞所有的形態(tài)變化所表示的那

些語法意義的概括?!保邰郏葸@種觀點,和前文所引《語言與語言學詞典》、《語言學和語音學基礎詞典》

的說法都相吻合。顯然,它們的共同性源于對普通語言學理論的遵守,眾所周知,這種理論得以建立的材料

基礎是有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主要是印歐語。

正是在這方面,現(xiàn)代漢語吳現(xiàn)出另外一種面貌。正如呂叔湘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指出的:“漢語

語法的最大特點是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我國某些兄弟民族語言和西方語言里邊用形態(tài)成分來表示的概

念,漢語里邊或者不作表示,或者用半獨立的詞來表示?!保ǖ?頁)這些半獨立的詞(即虛詞)在語法上

往往有這樣的特點:經(jīng)常附著在實詞之上,全也經(jīng)常附著在自由短語之上。

利用半獨立的詞來表示體意義,是現(xiàn)代漢語表示體的主要語法手段。這一點,在各家的研究中都有反映

。王力在現(xiàn)代漢語中分出七種情貌,除了普通貌是零形式之外,其他六種都用情貌成分表示。這些成分按今

天的一般說法,包括助詞“著、了”,趨向動詞“起來、下去”,語氣詞“來著”和動詞重疊。高名凱認為

現(xiàn)代漢語中有三種體,“這些詞,除了疊動和加強是重復或連用詞外,其他的則由補助詞表現(xiàn)之。進行體和

起動體的虛詞加在具有動詞功能的詞之前,這些虛詞多半還帶有規(guī)定者的意味。完成體和結果體的虛詞則是

加在具有動詞功能的詞的后面的,這些虛詞都是實詞變來的,其本身本來可以具有動詞的作用?!保邰埽莞?/p>

名凱所說的虛詞,今天分別稱為副詞如“正在、剛、才、恰”,助詞如“了、過”,動詞如“到、中”?!?/p>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提到了五種體,其中三種用助詞“著、了、過”表示,短時體(或嘗試體)用

動詞重疊表示,可能體例如“說得清”“聽不懂”。“說得清”“聽不懂”之類,按呂叔湘的看法,是由在

復合動詞中插入“得、不”構成的。龔千炎在文章中分出了八種體,分別由時態(tài)副詞如“曾經(jīng)”,準時態(tài)副

詞如“就要”,時態(tài)助詞如“了”,準時態(tài)助詞如“起來”和語氣詞如“來著”表達。

以上各種表示體的手段,除去動詞重復、連用、零形式以及動詞“到、中”等之外,都是或多或少地具

有附著性的詞,其中體助詞或語氣詞是公認的半獨立詞(熙認為“了、著、過”是詞綴),至于時態(tài)副

詞之類,有人不同意它們是半獨立的詞,但它們具有附著性是不能否認的。

概括地說,現(xiàn)代漢語中用半獨立的詞表示體的意義時,它們的附著對象可以是動詞、形容詞,也可以是

謂詞性短語,又可以是一個句子。例如:

①屋里的燈還亮著。(“著”附著在形容詞后)

②師傅們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批評幫助過他。(“過”附著在謂詞性短語后)

③程斌終于找到一個沒人坐的座位了。(“了”附著在句末)

④洗干凈了一盆臟衣服。(“了”附著在謂詞性短語后)

⑤今天星期一了(“了”附著在名詞性謂語句末)

這種現(xiàn)象表明,即使我們承認半獨立的詞表示體的意義是外部形態(tài),也無法把有關體的形態(tài)變化看作是

漢語動詞、形容詞所獨有的特性。這意味著如果在現(xiàn)代漢語中存在體的語法范疇,它并不僅僅屬于動詞、形

容詞。由上文可見,一部分語法語學家在給現(xiàn)代漢語建立體的語法范疇的時候,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一種把該范疇

擴大到謂詞短語乃至句子之上的傾向,只是由于他們尚未對此作出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概括,這一點目前表現(xiàn)

得并不明朗。這一做法一旦變得明朗,則勢必導致對體一類次要語法范疇的定義作出重大的修正。果正這樣

的話,其影響無疑是重大而廣泛的。

徐烈炯認為現(xiàn)代漢語中不存在體的語法范疇,其理由不外乎相應的概括缺乏一貫性。應該承認,徐烈炯

所指出的現(xiàn)象的確存在,它們的存在也不是偶然的。比如“菜熱著、上著石膏、晾著衣服”都可以或者表示

運動、動作正在持續(xù),或者表現(xiàn)運動、動作造成的結果正在持續(xù)。又如“他當了三年主任”和“他當過三年

主任”意思不同,但是“北京他去了三次”和“北京他去過三次”意思差不多?!爱嬃艘环嫛焙汀爱嬛?/p>

幅畫”意思不同,但是“穿了這件衣服真好看”和“穿著這件衣服真好看”意思差不多。另外,還有一種現(xiàn)

象徐烈炯沒有提到,即有時候用不用體助詞意思也差不多。《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曾指出:表示復數(shù)的“們”

,表示完成的“了”等半獨立的詞,“它們的主要特點是缺少普遍性:有的場合一定要用,有的場合可用可

不用,有的場合甚至不能用。……‘你看見〔了〕沒有?’和‘我已經(jīng)知道〔了〕,你甭說了,里邊的加括

號的‘了’都可以用可以不用的。”(第1頁)在新聞報道尤其是新聞標題中可用而不用體助詞主要是“了

”這種現(xiàn)象,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例子幾乎可說俯拾皆是:

⑥浦東開發(fā)又有一個新題目(新聞標題)

⑦由市委、市府召開的上海市教育工作會議今天上午拉開帷幕。(新聞正文)

有時候標題不用“了”,正文則用“了”,如:

⑧英重新關閉與愛爾蘭通道(新聞標題)

⑨英國警方5日重新關閉了愛爾蘭與北愛爾蘭之間的三條通道。(新聞正文)

根據(jù)普通語言學理論,語法范疇的建立是有條件的,“構成語法范疇的基礎是對立關系,因此,范疇必

須包括兩個(或者更多)相互處于對立關系的同類語法意義?!保邰荩荼热缤瓿审w和未完成體的對立。茲維

金采夫認為:“語法意義用語言中具有體系性的某種標志來表達,這就使語法意義變成了語法范疇?!保邰?/p>

]對此我們的理解是指語法形式必須系統(tǒng)地表示語法意義,如果不系統(tǒng),就不能概括出語法范疇。用這樣的

標準衡量,現(xiàn)代漢語中的體的語法意義似乎無法上升概括為語法范疇,因為甚至像“了、著、過”這類體助

詞在表示體意義時也缺乏一貫性,又何談系統(tǒng)性呢?不過,我們也應該進一步提出這樣的問題:一貫性是否

意味著無例外。如果承認一貫性并不排除例外現(xiàn)象,那么結論就可能不同了。

弗·帕爾默在《語法》中說:“英語的過去時不只是指過去的時間。它還有另外兩個功能?!保ǖ?1

3頁)即除指示過去時間,如Hecameyesterday.(他昨天去的。)之外,還能一、用于間接引語,以便符合

“時的呼應”這條規(guī)則,如HesaidhewenttoLondoneveryday.(他說他每天去倫敦。)二、表示“不

肯定”,不太可能或不可能,如Couldyoupassmethesalt?(您能否把鹽遞給我?)IwishIknew.(

我希望我知道(某件事))IfJohncame,Ishouldleave.(如果約翰真會來(這是不可能的),我就走。

)盡管存在上述兩種用法,但是它們并沒有阻礙語法學家從英語動詞的形態(tài)變化中概括出“時”的語法范疇

,其原因在于英語動詞的這類變化在本質(zhì)上和現(xiàn)在時、過去時的表達存在系統(tǒng)的相關性,其他與此不一致的

現(xiàn)象是非本質(zhì)的,并且是有條件的,可以得到解釋。

在俄語中,大部分動詞構成完成體和未完成體的對立;但也有少數(shù)動詞是單體動詞,要么屬于完成體,

要么屬于未完成體;另外還有兼體動詞,其中的大多數(shù)形式既可用于表示完成體,也可用于表示未完成體。

如果使用兼體動詞,有時候體的意義“只能根據(jù)語句的總的意思來確定,例如:

(附圖[圖])

盡管如此,但因為動詞的大部分有體的對立,因此這種對立成了“體的體系性的范疇特征”,[⑧]并

且使得語法學家得出“體的范疇囊括一切動詞”[⑨]的結論。

由此可見,在有形態(tài)的語言中確定諸如“時”、“體”這樣的語法范疇時,國外語法學并沒有把一貫性

等同于無例外。在這里起決定作用的是:表示對立意義的不同形式之間的區(qū)別是否有基本的,或者說本質(zhì)上

系統(tǒng)的區(qū)別。現(xiàn)在我們不妨對本節(jié)開頭所說的三種情況也作一番考察,看看它們反映的是什么性質(zhì)的問題。

以下順序討論。

情況一、“著”有時表示運動、動作的持續(xù),有時表示運動、動作造成的結果的持續(xù)。這個現(xiàn)象其實不

難解釋,問題和“著”無關,而和動詞有關。根據(jù)馬慶株《時量賓語和動詞的類》一文的說法,“坐”這一

類詞是強持續(xù)性動詞,“蓋”這一類詞是弱持續(xù)性動詞中的“掛類”。前者帶時量賓語時表示動作行為持續(xù)

的時間(左按:如能帶“著”,則也表動作行為的持續(xù)),后者加“著”既能表示動作行為本身的持續(xù),又

能表示動作行為造成的狀態(tài)的持續(xù)??梢?,不論情況如何,“著”表示持續(xù)意義這一點并沒有變化,其他意

義的變化僅和動詞的語義特征相關。

情況二、“了”和“過”,“了”和“著”有時可以互相替換而意義基本不變。對這個現(xiàn)象目前似乎還

不能作出全面而準確的解釋,但它大體和句子的時相有關,特別和動詞的語義特征有關,則似乎是能夠肯定

的。這里我們先提出下列三條可作進一步修正的規(guī)則:

一、當后帶動量成分并且該動詞可后帶“了、過”時,非持續(xù)動詞后面的“了、過”可以互換,如:

⑩去了一次——去過一次

①①傷了兩回——傷過兩回

①②合并了一次——合并過一次

二、當表示一種特征或伴隨方式時,弱持續(xù)動詞的一部分,即馬慶株所說的“掛”類動詞后面的“了”

和“著”可以互換。比如:

①③穿了這件衣服真好看——穿著這件衣服真好看

①④開了窗戶睡覺——開著窗戶睡覺

三、在存現(xiàn)句中,持續(xù)動詞后的“了”和“著”可以互換,如:

①⑤床上躺了一個人——床上躺著一個人

①⑥盆里栽了花——盆里栽著花

情況三,體助詞“了”可用而不用。我們對此的解釋也是初步的,可作進一步修正和補充,其條件如下

一、當動詞具有完成的語義特征時,后帶的“了”才可能不用。如“金融市場出現(xiàn)危機”。但是這一點

和整個句子的時相有關。如“金融市場將出現(xiàn)危機”因時相制約,該句不能加體助詞“了”,也不能表示完

成的意思?!白睙o完成的語義特征,但在“他坐一會兒就走了”中,卻因時相制約而帶上了完成義。

二、當滿足條件一時,如果是單音節(jié)動詞,大都仍須后帶“了”,若是雙音節(jié)動詞,則大都可能不用“

了”,如:

①⑦小張丟了一把傘——小張丟一把傘

①⑧小張遺失了一把傘——小張遺失一把傘

三、若補語是表結果的雙音節(jié)動補短語,也可能不用“了”,如:

①⑨隊員們登上峰頂

四、若非充當文章標題,以上不用“了”的可能性要成為現(xiàn)實,往往還需要滿足以下兩上條件中的一個

1.有后續(xù)句,如:

②⑩小張遺失一把傘,小王也遺失一把傘。

2.句未使用否定副詞“沒有”或語氣詞“了”。如:

②①小張丟傘沒有?

②②隊員們登上峰頂沒有?

②③小張丟傘了。

事實上,條件四中的第2項小條件具有很強的約束力。若符合該條件,即使動詞不具有完成的語義特征

,也??刹怀sw助詞“了”。其原因自然在于“沒有”表示的是對完成的否定,而語氣詞“了”則表示對變

化的肯定。

以上分析表明,情況一其實不能證明“著”在表體意義時不具備一貫性,情況二、情況三則很可能是有

條件的,它們并不能在根本上動搖“了、著、過”之間的分工,也不足以消除用體助詞“了”和不用“了”

即所謂的“零形態(tài)”之間的區(qū)別。因此欲憑此據(jù)來證明在現(xiàn)代漢語無法概括出體的語法范疇,其說服力是不

強的。

以往的討論的特點是大多把體當作一個語法范疇、語法概念看待,其實,對體應該從語義、語法(詞法

和句法)、語用三個平面來看待和研究。如果我們能夠這樣放開眼界,那么對問題的認識可能會更為全面、

準確和深刻。

首先,體是一個語義概念。即使像俄語那樣存在體的語法范疇的語言,其中的動詞之所以有體的語法特

點,也是因為它們具有體的語義基礎。如果某種語言無法在形式有系統(tǒng)地、有區(qū)別地表示不同的體,該語言

中就不具備成系統(tǒng)的語法上的體,那么就更加有必要給語義體以更大的關注。韓忠誥在《德語動詞的體》中

認為:“在德語中,動詞的體沒有固定的語法特證,沒有形成獨特的語法體系,而是從語義角度出發(fā),用不

同的語言手段表示出來。因此,在德語中,體屬于動詞的語義范疇,表示出動作行為的特征”,[⑩]當代

英語中有沒有體的語法范疇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把be、have等看作助動詞的語法學家認為英語中存在體

的語法范疇,但如果把be、have等看作鏈接動詞(catenativeverb),則應該承認英語中不存在體的語法范

疇。Huddlesfon和Rodney認為,在英語中體意義與其說是語法的,不如說是詞匯化的,為了避免術語“體”

在意義上的混淆,有必要把語法體和語義體區(qū)分開來。[①①]

國內(nèi)語言學家在研究動詞時,用“完成”、“持續(xù)”、“狀態(tài)”等語義特征給動詞分類,在本質(zhì)上就是

對語義體的一種分類法。

其次,體也是一個語法概念。當某種語言中使用某一些語法手段、語法形式來表示不同的體意義時,體

就同時成了語法問題。自然語言中表示體的語法手段可以是詞法范圍的,比如俄語中的ⅡPOPeB3a(完成體)

——ⅡPOPe3aя(未完成體)(剜穿、切穿);也可以是句法范圍的,比如漢語中的“了、著、過”等;又

可以是詞法、句法兼有的,比如若把be、have等當作助動詞,則英語中的be、doing(進行體)——havedon

e(完成體)(干、做)就是這樣構成的。

在語言研究中區(qū)分語法體和語義體有很大的必要性,這不僅因為歸根結底語法體是在語義體的基礎上建

立起來的,而且因為作了這種區(qū)分之后,十分有利于防止在研究中把語法分析和語義分析混淆起來。在漢語

研究中,防止混淆這一點尤為重要。陳平在《論現(xiàn)代漢語時間系統(tǒng)的三元結構》中說,他討論的時間系統(tǒng)“

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一個語法范疇?!保邰佗冢菘墒沁@個時間系統(tǒng)賴以建構的三元中,有兩元都是語義性質(zhì)的結

構:句子的時相結構由句子成分的詞匯意義決定,時制的九種基本形式是一種邏輯分類。時態(tài)結構(即體結

構)是什么性質(zhì),作者沒有明說,但從其陳述看,恐怕仍在是語義結構。這樣一種類型的系統(tǒng)還說是語法范

疇,其可靠性是令人懷疑的。

上古漢語中沒有體的語法范疇,也沒有像“著、了、過”那樣比較純粹的表示體的虛詞等,但這并不說

明上古時候說漢語的人不能意識到體的區(qū)別,不能在說話時表達這些區(qū)別?!坝梢?,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也

?!保ㄕ撜Z)一句中,對動作完成的肯定和否定,是能過句來語氣詞(矣)和否定詞“未”表達的?!凹仍?/p>

歸止,曷又懷止?”(詩經(jīng))中,完成的意思是用副詞“既”表達的。上古漢語缺乏的是語法體,不是語義

體的表達手段。研究上古漢語所能表達的語義體,是語義研究,研究上古漢語是怎樣在句子中用詞匯等手段

表達語義體的,是語法研究。注意研究中的這個差別,對于把握好現(xiàn)代漢語中體的多層次分析,同樣具有重

要意義。

體又是一個語用概念。這主要表現(xiàn)在有些人們不太注意的體的類別和人們怎樣使用句子即怎樣實施以言

行事行為有關系這種現(xiàn)象上。這方面的情況現(xiàn)在研究得很不夠,本文也不想展開討論,這里打算說一下兩個

處于語用、語法、語義邊緣上的問題。

一、有些體意義的表達看來和語句內(nèi)部的上下文有關。我們曾經(jīng)提到過:體助詞“過”在“我吃過粽子

”中表示“經(jīng)歷”,在“我吃過粽子了”中表示“過去完畢”,區(qū)別就在于前者句末沒有帶語氣詞“了”,

后者句末使用了語氣詞“了”。[①③]這說明體意義的表達有時會產(chǎn)生變化,而條件可以是話語內(nèi)部上下

文的變化。

二、有時候,所謂的體的語法意義其實是語用性質(zhì)的意義。曲衛(wèi)國的談論英語中現(xiàn)在完成體的意義時認

為,過去對這個體的研究都囿于語法或語義層面,把本來的語用含義當成了語法意義。他說:“所謂的‘現(xiàn)

時關聯(lián)’,‘不確指’或‘延伸’并不是語句的語義表征(semanticrepresentation),因為它們不是現(xiàn)在

完成體這個結構內(nèi)在的、一定有的語義,它們借助于語境,經(jīng)過推導所獲得的,正如Mcloard所指出的那樣:

‘它們是由說話者在一定的交際語境里賦予的,并取決于人們對事件和后果一般和特殊聯(lián)系的理解?!保?/p>

①④]因此現(xiàn)在完成體是一個語用推理的觸發(fā)器。

類似的情況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存在。動詞重疊表示的意義,有的認為是短時態(tài),有的認為是嘗試態(tài),都屬

于體的范圍,[①⑤]比如:

②④下班后逛逛街。(表時量短)

②⑤他揮揮手表示告別。(表動量短)

②⑥你去摸摸,看它燙不燙。(表嘗試)

我們認為動詞重疊表示的語法意義只是短時態(tài),嘗試態(tài)不是語法意義,而是在短時態(tài)的基礎上形成的語

用意義。這樣分析的主要理由在于:基本上動詞重疊具有短時的意義,可以說是無條件的,而嘗試義的形成

卻是有限制、有條件的。以“摸摸”為例,在例②⑥中,它當然表示嘗試,可是短時的意義仍然存在。然而

在下句中,“摸摸”只保留短時義,不具有嘗試義:

②⑦你去摸摸菩薩,會有好運的。

動詞重疊而產(chǎn)生的嘗試義是句義制約的產(chǎn)物。人們正是根據(jù)句子的意義來推斷其中的動詞重疊是否表示

嘗試義的。馬慶株指出“自主的持續(xù)性動詞可以重疊,非自主動詞和自主的非持續(xù)性動詞一般不能重疊”,

[①⑥]他的說法基本上符合實際。這就為解釋在短時義基礎上怎么會產(chǎn)生嘗試義提供了一個方便:重疊動

詞在句中充當謂語主要成分時,它的主語常常是有生的,極可能是人,而生物實施短時動作總有原因,一個

基本原因便是嘗試,當談論的是打算實施的動作時就更是如此了。

觀察表明,在這方面,主語的類別對于形成特定的句義制約起了重要的作用。比如:

②⑧車輪轉轉又不轉了。(表短時)

②⑨他轉轉車輪,很沉。(表嘗試)

當主語都由指生物或指人的詞語充當時,句中其他成分的語義制約作用就凸現(xiàn)出來了。如:

③⑩你要是不信,就再去看看。(表嘗試)

③①你要是有空,就去家里看看。(表短時)

由此可知,動詞重疊后表示的嘗試義是語用推理的結果,動詞重疊形式在這里的作用相當于一個推理觸

發(fā)器。過去的研究忽視了從語用的角度看問題,不僅使得解釋復雜化,而且未能抓住本質(zhì),不能不說是一個

很大的缺陷。

談到體,首先想到的就是它是動詞的一個語法范疇,其實這一種限定對現(xiàn)代漢語而言是很不合適的。現(xiàn)

代漢語是一種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它表達體的方式,同印歐語系諸語言有較大的甚至很大的

不同。如果我們承認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有體的語法范疇,那么為了保持邏輯上的一致性,也就得對其他的次要語

法范疇如“式”、“數(shù)”等作相同的處理,這樣,就會導致分類框架的大變動。同樣,如果我們能對“了”

的用與不用,“了”和“過”可有條件地替換的現(xiàn)象等作出合理、概括、系統(tǒng)的解釋,并對其他的半獨立詞

的類似用法也作出同樣有效的解釋,那么我們所描繪出的現(xiàn)代漢語就很可能不同于今天所描寫出的面貌。正

是在這個意義上,對體的研究具有超出其自身范圍的價值。

從研究的角度看,現(xiàn)代漢語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形態(tài)變化也許是一件好事。因為缺少形態(tài)變化,就促使我

們更加關注漢語的語義層次;因為半獨立的詞在運用時比較靈活,難以捉模,就促使我們更加關注它們的使

用條件;因為形式相對難以把握,意義和形式之間的關系顯得紛繁復雜,便促使我們多從語用的角度,結合

對句子的理解策略的研究去尋找原因。為了較深刻地了解現(xiàn)代漢語中的體概念,我們或許不應該首先在語法

范疇這個問題上多糾纏,而應該如上所述的那樣,在語義、語法、語用三個平面上對現(xiàn)代漢語的體進行全面

研究。在這種研究基礎上形成的體概念,概括出來的體的構成系統(tǒng)和表達方式,以及或許由此而建立起來的

體的語法范疇,可望能更準確地反映現(xiàn)代漢語的面貌,因為說到底,人們在語言交際活動中表達出來和理解

到的體意義,本來就是語義、語法和語用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產(chǎn)物。

①載《中國語文》1991.4.第252頁。

②第471頁,左按:“語氣詞”似為“助詞”之誤。

③見《漢語語法論》第104頁。

④見《漢語語法論》第198—199頁。

⑤見《漢語語法修辭詞典》第497頁。

⑥見《普通語言學綱要》第386頁。

⑦⑧⑨見《俄語語法》第350頁、第348頁、第34頁。

⑩載《現(xiàn)代外語》1993.4.第35頁。

①①見EnglishGrammar第73頁。

①②載《中國語文》1988.6.第401頁。

①③第四屆現(xiàn)代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關于動態(tài)助詞“過”的幾個問題》。

①④載《外國語》1994.2.第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