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增值稅會計范文

增值稅會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增值稅會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增值稅會計

第1篇:增值稅會計范文

關鍵詞:增值稅 視同銷售 確認收入 納稅調整

一、“視同銷售”行為在增值稅法、所得稅法和企業(yè)會計準則中的相關規(guī)定

(一)“視同銷售”在增值稅中的規(guī)定

增值稅暫行條例規(guī)定,單位或個體工商戶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如:將貨物交付其他單位或個人銷售的;銷售代銷貨物;實行統(tǒng)一核算的納稅人,將貨物從一個機構移送另一機構用于銷售的,但機構設在同一縣(市)的除外;將自產、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將自產、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集體福利、個人消費;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作為投資或分配給股東及無償贈送等八種行為,應作為視同銷售貨物行為計征增值稅。

(二)“視同銷售”在企業(yè)所得稅法中的規(guī)定

企業(yè)處置資產根據所有權是否分離分為內部資產處置和外部資產處置,外部資產處置應按規(guī)定作為視同銷售并確認收入,如:用于市場推廣或銷售、交際應酬、職工獎勵或福利方面;以及股息分配、對外捐贈和其他改變資產所有權屬等方面。企業(yè)發(fā)生的內部資產處置,如:將資產用于生產、制造或加工成另一產品;改變資產的結構或性能;改變資產用途;將資產在總分機構之間的轉移及其他不改變資產所有權屬的行為,不視同銷售不確認收入。

(三)會計準則和所得稅法對確認收入的規(guī)定

收入準則規(guī)定,企業(yè)銷售貨物只要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就可以確認收入:一是企業(yè)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二是企業(yè)既沒保留與所有權相關的管理權,也沒對已售出商品實施控制;三是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四是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yè);五是相關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所得稅法對企業(yè)收入確認的規(guī)定,從來源上看既包括貨幣形式也包括非貨幣形式,主要有銷售產品提供勞務、轉讓財產提供讓渡資產使用權、股息紅利等收入。此外企業(yè)銷售收入的確認,還必須遵循權責發(fā)生制原則和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對比會計準則和企業(yè)所得稅法對收入的確認是存在差異,會計準則確認收入強調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yè),而企業(yè)所得稅法對收入的確認不強調“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yè)”這一條。而對比增值稅條例和所得稅法對視同銷售的概念也是不同的,企業(yè)所得稅確認收入是參照所有權是否轉讓及實質重于形式,增值稅條例是按照貨物是否轉移和環(huán)節(jié)來征收的。也就是說,在會計核算上,如果一項銷售業(yè)務它的經濟利益不能確定是否流入企業(yè)時,在會計上是不確認收入的,只按成本結轉,而在增值稅的規(guī)定中,只要該行為是增值稅視同銷售貨物行為,即需要按計稅價格(公允價值)核算銷項稅額,如這一視同銷售行為也是所得稅視同銷售行為,則還需要進行所得稅納稅調整。再如一項銷售業(yè)務,滿足會計確認收入條件,則會計確認銷售收入,結轉銷售成本,同時核算應交增值稅的銷項稅額,若這一視同銷售行為也是所得稅視同銷售行為,則無需進行所得稅納稅調整。

二、 增值稅“視同銷售”行為會計與稅法確認的差異分析

(一)將貨物交付其他單位或個人代銷

增值稅暫行條例規(guī)定,將貨物交付其他單位和個人代銷,在收到代銷清單時,視同銷售貨物,按規(guī)定計算繳納增值稅;該行為符合收入確認條件,在會計上委托方應確認銷售收入,同時結轉相應的成本。而該項行為也符合所得稅法確認收入規(guī)定,不需進行納稅調整。

(二)銷售代銷貨物

增值稅暫行條例規(guī)定,受托方將貨物賣出時,即發(fā)生納稅義務,按規(guī)定計算繳納增值稅;銷售代銷貨物也符合收入確認條件,受托方在銷售時是不確認收入的,而是計入“應付賬款”,在收到委托方支付的手續(xù)費時才確認收入。該項行為也符合所得稅法對收入確認的規(guī)定,不需要進行納稅調整。

實行統(tǒng)一核算的納稅人,將貨物從一個機構移送另一機構用于銷售的,但機構設在同一縣(市)的除外。

增值稅暫行條例規(guī)定,對兩個以上機構(不在同一縣市的除外),將貨物從一個機構移送給另一機構用于銷售的,應當視同銷售行為,按規(guī)定計算繳納增值稅;在會計準則規(guī)定方面,該移送行為不能給企業(yè)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不確認收入;在所得稅法上的規(guī)定,因屬企業(yè)內部資產的轉移,其實質是所有權還在企業(yè)內部,不確認收入。由于會計和所得稅都不確認收入,因此不需要進行納稅調整。

(三)將自產、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非增值稅應稅項目

增值稅暫行條例規(guī)定,將自產、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非增值稅應稅項目,要計算繳納增值稅,從會計角度看,貨物在企業(yè)內部使用,貨物的所有權沒有發(fā)生改變,且不能帶來經濟利益流入企業(yè),不確認收入;所得稅也不確認收入,因此不需要進行納稅調整。

(四)將自產、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集體福利、個人消費

增值稅暫行條例規(guī)定,將自產、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集體福利、個人消費,要計算繳納增值稅,企業(yè)所得稅和會計準則對該行為均視同銷售,確認收入,因此不需進行納稅調整。

(五)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作為投資

增值稅暫行條例規(guī)定,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用于投資,要計算繳納增值稅,依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企業(yè)所得稅和會計準則對該行為均視同銷售,確認收入,因此不需進行納稅調整。

(六)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分配給股東

增值稅暫行條例規(guī)定,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分配給股東或投資者,需要計算繳納增值稅,該行為在會計和所得稅法規(guī)定中都視同銷售,符合收入確認規(guī)定,因此也不需進行納稅調整。

(七)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無償贈送

增值稅暫行條例規(guī)定,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無償贈送給其他單位或個人,要計算繳納增值稅;從會計準則上看,該項行為雖然貨物是流出企業(yè),但沒有給企業(yè)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會計上不確認收入;但所得稅法規(guī)定資產所有權一但發(fā)生轉移,需要確認收入,因為會計和所得稅法在收入確認規(guī)定有差異,該項行為需要進行納稅調整。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增值稅視同銷售的八項規(guī)定來看,增值稅的視同銷售不等于企業(yè)所得稅規(guī)定的視同銷售,有可能該行為在增值稅方面要計算繳納增值稅,但在計算企業(yè)所得稅時卻不用繳納。從會計和企業(yè)所得稅在確認收入方面看也存在差異,如果會計和所得稅確認收入同步,則不需要進行所得稅納稅調整,否則就需要進行所得稅納稅調整。通過下表1可以很直觀的發(fā)現(xiàn)這一差異。只有將自產、委托加工或購進的貨物無償贈送給其他單位或個人的業(yè)務需要進行納稅調整。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稅法》,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2]全國注冊稅務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教材編寫組.《稅務實務》,中國稅務出版社,20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制定.《企業(yè)會計準則2006》,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4]劉光英,王穎.《增值稅“視同銷售”會計與稅法確認收入再探討》,《中國證券期貨》,2012.09

第2篇:增值稅會計范文

一、增值稅視同銷售行為會計處理方法

目前增值稅視同銷售行為的會計處理方法有兩種,一是在視同銷售業(yè)務發(fā)生時按貨物的公允價值確認收人并按稅法規(guī)定計算增值稅的銷項稅額。會計準則與稅法無差別,稱為“統(tǒng)一法”;二是在視同銷售業(yè)務發(fā)生時按稅法規(guī)定計算增值稅的銷項稅額,但是卻不確認收入而直接結轉相關貨物的成本,計算所得稅時需要進行納稅調整。會計準則與稅法有差別,稱為“分離法”。由于新會計準則并沒有對所有增值稅視同銷售行為的會計處理作出統(tǒng)一的規(guī)定,所以增值稅視同銷售行為的會計處理方法較混亂。除第一、二、三種視同銷售行為的會計處理方法形成了較統(tǒng)一的看法之外,四至八項視同銷售的會計處理方法存在較大爭議。爭議的焦點集中在四至八項視同銷售行為哪些適用于統(tǒng)一法,哪些適用于分離法。現(xiàn)將目前較有代表性的4種觀點總結如表1。

二、有明確規(guī)定的視同銷售行為會計處理

(1)長期股權投資。第一,企業(yè)合并形成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計量。一是同一控制下企業(yè)合并。在同一控制下企業(yè)合并,合并方以轉讓非現(xiàn)金資產作為合并對價的,應當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份額作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與支付的非現(xiàn)金資產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應當調整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即投資轉出的非現(xiàn)金資產不確認收人,直接結轉成本。二是非同一控制下企業(yè)合并。非同一控制下企業(yè)合并中,購買方為了取得對被購買方控制權而放棄的資產應按其在購買日的公允價值計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yè)合并涉及以存貨等作為合并對價的,應按照存貨的公允價值確認收入,同時結轉相關的成本。

第二,以企業(yè)合并以外的方式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計量。一是通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其初始投資應參照《企業(yè)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二是通過債務重組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其初始投資應參照《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2)應付職工薪酬《企業(yè)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應用指南規(guī)定,企業(yè)以自產產品發(fā)放給職工的,應當根據受益對象,按照該產品的公允價值,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當期損益,同時確認應付職工薪酬。即按照公允價值確認收人,同時結轉成本。

(3)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镀髽I(yè)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應用指南規(guī)定,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有商業(yè)實質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情況下,換出資產為存貨的,應當作為銷售處理,按照《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4號一收人》以其公允價值確認收入,同時結轉相應的成本;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具有商業(yè)實質或公允價值不能夠可靠計量的情況下,換出資產為存貨的,不作為銷售處理,而是結轉其成本。

(4)債務重組?!镀髽I(yè)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應用指南規(guī)定,用于清償債務的非現(xiàn)金資產為存貨的,應當作為銷售處理。按照《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的規(guī)定,以其公允價值確認收入,同時結轉相應的成本。

第3篇:增值稅會計范文

1.增值稅會計模式的問題

我國現(xiàn)行的增值稅會計從實質上分析屬于財稅合一的模式,以稅法規(guī)定的納稅義務和抵扣權利作為會計確認與計量的依據,會計核算過分依照稅法的規(guī)定,而放棄了自身的要求與原則,致使提供的會計信息不能客觀真實地反映企業(yè)的財務狀況。

2.增值稅會計確認方面的問題

(1)銷項稅額與進項稅額之間的配比問題。增值稅銷項稅額與進項稅額之間的配比,用會計的語言可表述為,將購貨成本中的增值稅與銷售收入中的增值稅相配比,即可得出應交稅款的數(shù)額(或者應退稅款的數(shù)額)。增值稅直接進行稅額的配比,為納稅提供便利,符合稅務機關對納稅人會計的要求。企業(yè)增值稅會計的關鍵在于對當期的進項稅額與銷項稅額進行確認,亦即在進項稅額、銷項稅額確認的過程中完成配比。但是,這種配比并不是會計意義上的配比。會計上的配比原則是指在會計分期假設下,按權責發(fā)生制進行收入與費用(成本)的配比。稅法上的配比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配比。雖說銷項稅額與銷售收入相關,但與進項稅額相關的是購貨成本,而非銷售成本。若為會計配比,配比后的余額應該是按銷售收入計算的銷項稅額減去與銷售成本相關的進項稅額。

(2)出口退稅清算差異的費用確認問題。所謂的出口退稅清算差異是指:在實際工作中,企業(yè)申報的出口退稅與稅務部門實際返還的出口退稅數(shù)額之間存在的差異。據估計,中國很大一部分的出口企業(yè)未能收回的應收退稅額大約在3%~5%之間。對此若不計提一定的準備金是違反謹慎性原則的。

3.增值稅會計對存貨成本計量原則的影響問題

違背了會計核算可比性原則的要求。從一般納稅人看,如果購進貨物時按規(guī)定取得了增值稅專用發(fā)票,其存貨成本就不包括付出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如果是取得普通發(fā)票或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不符合規(guī)定,其存貨成本則包括付出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同一企業(yè)的存貨,有的按價稅分離進行會計核算,有的按價稅合一進行會計核算,顯然缺乏可比性。另外,從一般納稅人和小規(guī)模納稅人的關系看,一般納稅人在取得符合規(guī)定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時,存貨成本按價稅分離核算,而小規(guī)模納稅人不論是否取得了增值稅專用發(fā)票,均按價稅合一核算存貨成本,從而又導致了不同類型企業(yè)的存貨計價缺乏可比性。

4.增值稅會計信息報告與披露方面的問題

(1)有關賬戶設置問題。在現(xiàn)行的增值稅會計制度中,沒有增值稅的費用賬戶,所有相關費用計入購入貨物成本或轉入“在建工程”、“應付職工薪酬費”等科目中,使得會計報表不能充分揭示增值稅會計信息。

(2)增值稅會計信息報告與披露缺乏可理解性。首先,在資產負債表中,待抵扣進項稅額本是企業(yè)資金的占用,在未抵扣前應作為一項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但按現(xiàn)行增值稅會計處理,待抵扣進項稅額作為應交稅金的抵減項目,直接沖減了企業(yè)的負債,從而違背了報表揭示明晰性原則的要求,降低了財務報表的可理解性;其次,在利潤表中,將不能抵扣的進項稅額直接或間接計入產品銷售成本,使利潤表中的營業(yè)利潤等項目缺乏可比性,不能真實反映企業(yè)的正常獲利能力。再次,在應交增值稅明細表和增值稅納稅申報表中,未反映不得抵扣銷項稅額的進項稅額,尤其是未詳細列示未按規(guī)定取得或保管增值稅專用發(fā)票、銷售方開具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不符合有關要求的情況。并且,應交增值稅明細表中未反映價外費用和視同銷售的銷項稅額。這種報表結構不便于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的納稅情況進行監(jiān)督,也不便于有關方面了解企業(yè)的財務活動。

(3)增值稅會計信息報告與披露違背重要性原則。增值稅抵扣、減免對企業(yè)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有重要影響,屬于重要信息,應當單獨披露。而現(xiàn)行增值稅會計處理方法將其計入銷售成本合并反映。二、增值稅會計改革構想:建立財稅分流、價稅合一的新模式

1.會計科目設置

可以借鑒所得稅會計核算體系,將增值稅作為一項影響企業(yè)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費用,在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中加以披露和反映。在會計上只設“增值稅”、“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和“遞延進項稅額”三個科目?!霸鲋刀悺笨颇亢怂惚酒诎l(fā)生的增值稅費用,其借方登記本期銷項稅額,貸方登記本期銷售成本中所含的進項稅額。借方余額即為本期的增值稅費用,期末轉入“本年利潤”科目?!斑f延進項稅額”科目借方登記本期銷售成本中所含的進項稅額與進項稅額轉出,貸方登記按稅法確認的本期進項稅額,貸方余額表示待抵扣的進項稅額。

2.會計核算方法

第一步,企業(yè)在購進貨物時,不論是否取得增值稅專用發(fā)票,均應按價稅合計數(shù)借記“材料采購”科目,貸記“銀行存款”、“應付賬款”等科目。企業(yè)在銷售貨物時,也一律按價稅合計數(shù)借記“銀行存款”、“應收賬款”等科目,貸記“產品銷售收入”科目。

第二步,期末時對增值稅費用進行核算。一、根據本期購進貨物的進項稅額,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貸記“遞延進項稅額”科目;二、根據本期銷售收入中的銷項稅額,借記“增值稅”科目,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科目;三、根據本期銷售成本中的進項稅額,借記“遞延進項稅額”科目,貸記“增值稅”科目。

第三步,在確認進、銷項稅額差異的基礎上進行差異調整,計算出本期應交增值稅。一、調整進項稅額差異時,借記“遞延進項稅額”科目,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科目;二、調整銷項稅額差異時(主要是視同銷售、價外費用等),借記“增值稅”科目,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科目?!霸鲋刀悺笨颇科谀┯囝~為本期增值稅費用,反映了增值稅的會計內涵;“遞延進項稅額”科目期末余額為待抵扣的進項稅額;“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期末余額即為本期的應交增值稅,體現(xiàn)了稅法的要求。

3.信息披露

重點應披露以下內容:(1)在資產負債表中分別反映應交未交增值稅和待抵扣進項稅額的信息;(2)在利潤表中反映增值稅費用信息;(3)在應交增值稅明細表中全面反映當期各種銷項稅額、當期抵扣的各種進項稅額、上期留抵的進項稅額、出口退稅額、上期未交稅額、當期已交稅額、期末未交稅額或留待下期抵扣稅額等信息;(4)在有關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按稅法規(guī)定不得抵扣而計入固定資產或其他項目成本的進項稅額、當期由于會計確認與稅法確認的時間不同而暫時未抵扣的進項稅額、當期由于會計收入與稅法收入的口徑不同而確認的銷項稅額等信息。

第4篇:增值稅會計范文

關鍵詞:財務會計;增值稅會計;財稅協(xié)調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5)30-0124-02

1 當前我國增值稅會計模式存在的問題及改革的必 要性

1.1 存在的問題

①理論基礎不合理。當前的增值稅會計模式建立在“增值稅說”的基礎之上。增值稅對流轉環(huán)節(jié)中的增值額進行征收,明顯的轉嫁性,最終稅負由消費者承擔,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稅實際上是企業(yè)代政府向消費者征收的稅款,企業(yè)繳納稅款只是履行征收繳納稅款的義務。增值稅本身并不構成各中間環(huán)節(jié)納稅人成本的組成部分,在其財務報表中也不表現(xiàn)為支出項目。但是“流轉性”不同于“轉嫁性”,“稅負轉嫁”并不代表“稅負完全轉嫁”,更不能由此混淆“名義稅金”和“實際稅負”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增值稅在流轉環(huán)節(jié)征收只是名義增值稅的實現(xiàn)過程,而非實際的稅負轉嫁過程,稅負最終能否轉嫁、轉嫁多少最終取決于商品的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F(xiàn)行的增值稅會計立意于稅務完全轉嫁,與實際情況不符,且缺乏科學依據。

②與會計基礎不相符。一是違背權責發(fā)生制。二是違背配比原則。三是違背可比原則。

③會計要素扭曲化。企業(yè)在銷售過程中產生的銷項稅即滿足收入的定義也滿足收入確認的基本條件,按照規(guī)定應并入企業(yè)銷售收入的一部分,而當前我國增值稅會計將增值稅作為企業(yè)的一種負債“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顯然有悖于會計要素的基本含義。仔細分析,購入資產的成本也是如此,購入資產所負擔的進項稅應計入資產購入成本,而當前我國增值稅會計將其作為“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的抵減項,扭曲資產的基本含義。

1.2 改革的必要性

當前增值稅會計模式亟需改革,一方面是由于上述羅列出的種種問題,這是改革的客觀原因;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自身重要性與制度匹配性的內在要求。增值稅長期以來都是我國最大的稅種,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即意味著在將其原來全部納入營業(yè)稅范圍的課稅對象改征收增值稅,隨著“營改增”擴圍,營業(yè)稅退出歷史舞臺已成既定事實。預計未來增值稅收入將占全部稅收收入的40%左右,繼續(xù)穩(wěn)固我國的第一大稅種的地位,其對經濟影響的廣度和深度將進一步加大。與此同時,營改增后,將對上述的我國增值稅會計模式的缺陷產生放大效應,進一步導致財務會計信息失真,扭曲財務報表質量,降低財務信息的可靠度、可比性,然而,對于企業(yè)而言,增值稅在企業(yè)稅務會計中占用重要地位,隨著資產市場的發(fā)展,企業(yè)涉稅信息對于了解一個企業(yè)真實財務狀況具有重要意義,是重大事項,應對其進行詳細全面的披露。因此,對我國當前增值稅會計模式存在的缺陷進行改革,構建新型增值稅會計模式,對資本市場的發(fā)展,完善企業(yè)經營管理,投資者、政府都具有重要意義。

2 增值稅會計模式改革的三種思路分析

2.1 當前主要的稅務會計模式及利弊分析

2.1.1 “財稅合一”模式

財稅合一模式是指財務會計服務于稅務會計,財務信息的主要目的是服務于征收繳納稅款,是以稅法為主軸的會計,即在會計核算過程中不允許稅法和會計存在差異,二者完全趨同統(tǒng)一為一體,當稅務和會計存在矛盾時,會計服從于稅法,按照稅法的要求進行核算。主要代表國家為德國和法國。該種方法的主要優(yōu)點是稅法和會計不存在處理上的差異,簡單方便核算,有利于政府對企業(yè)涉稅信息的監(jiān)督管理。缺點主要是:①扭曲了財務會計的真實目標,縮小了財務信息的使用者,使財務信息變得“僵硬”,降低其價值;②影響財務信息質量,不利于企業(yè)經營管理,以稅法為準繩核算財務會計,違背了會計可比性、重要性、配比等基本原則,未能真實公允反映企業(yè)狀況。

2.1.2 “財稅分離”模式

財稅分離模式是指將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分別建立兩種體系,建立兩套賬務系統(tǒng),依照各自規(guī)則分別進行核算,財務會計信息主要服務于投資者、管理人員,稅務會計信息主要服務于政府。當今世界主要代表有美國、英國等發(fā)達國家。此模式的優(yōu)點:①針對不同的服務主體進行核算思路明確,方法和信息有針對性;②承認財務和稅務的差異性是客觀性存在的;③財務和稅務單獨核算,兩者之間存在的矛盾較少。此種模式的缺點:①稅務會計的基礎仍然是財務會計,財稅分離割裂了財務與稅務之間的關系;②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在內容上有重疊,建立兩種體系進行核算,增加了企業(yè)管理、人力、培訓等方面的成本。

2.1.3 “財稅協(xié)調”模式

財稅協(xié)調模式存在的前提是允許稅法和會計存在的差異,這種差異通過一定的手段進行協(xié)調,稅務會計以財務會計為基礎,設立一個帳套,稅務會計在財務會計調整的基礎上按照稅收法律的規(guī)定進行調整納稅。該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日本。該模式最大優(yōu)點是體現(xiàn)了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的靈活性,即允許二者存在差異又通過恰當?shù)恼{整方式不影響各自的作用,滿足了政府和其他財務報告使用者的需求,銜接了財務和稅法。

2.2 新型增值稅會計模式改革的思路

增值稅會計是稅務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稅務會計模式是增值稅會計在會計范疇中的框架,只有首先明確了稅務會計模式才能更好地設計和把握增值稅會計模式。鑒于上述三種稅務會計模式框架,筆者認為,財稅協(xié)調模式既繼承了會計的基本精神又適當?shù)劂暯恿素攧蘸投愂盏年P系,是三種模式中最理想的稅務會計模式,也是我國營改增后最應該構建的增值稅會計模式。其理論依據有三:從發(fā)展的根源來看,稅務會計是依賴于財務會計發(fā)展起來的,即先有財務會計后有稅務會計,稅務會計體系的建設依賴于財務會計基礎之上,無論如何,稅務會計都不可能脫離財務會計單獨存在;二是從財務核算的范圍來看,會計基本準則第五條規(guī)定“企業(yè)應當對其本身發(fā)生的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稅收也是其本身發(fā)生的交易或事項,是真實存在的權利和義務,只不過此時的交易或事項比較特殊;三是從會計核算的范圍來看,會計核算的內容是可用貨幣計量的所有經濟事項,而稅收既是企業(yè)經營活動中發(fā)生的事項又能夠用貨幣準確計量,所以稅收會計在財務會計的核算范圍之內。有鑒于此,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不是對等關系,而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稅務會計只是財務會計中的一部分。增值稅會計模式改革要深入理解“稅收作為企業(yè)一項經濟交易或事項納入財務會計”的真實內涵。

3 新型增值稅會計模式的體系構建

3.1 新型增值稅會計模式應遵循的原則

①兼顧會計精神和稅法原則。②以會計為基礎,以稅法為規(guī)范。③統(tǒng)一核算,協(xié)調管理。

3.2 新型增值稅會計模式的設計構想

①確認和計量方面。第一,增值稅在會計范疇中具有費用屬性。因此,在銷售商品確認收入結轉成本和購進貨物確認產品購進成本時,將收取的增值稅與支付的增值稅計入收入或成本當中。第二,將企業(yè)的購銷活動視為會計核算的一種經濟活動,將由于購銷活動產生的增值稅納稅義務視為另一種經濟活動,二者分別核算,在總量上卻仍然一致。第三,建立與“所得稅費用”并駕齊驅的“增值稅費用”的會計核算雙軌制,營改增后,企業(yè)經營活動過程中主要涉及增值稅和所得稅兩大主體稅種,通過構建“增值稅費用”準則作為銜接二者的橋梁,核算問題迎刃而解。第四,明確增值稅的費用屬性,增值稅產生的納稅義務是企業(yè)實際發(fā)生的,并且是因為取得收入而產生的納稅義務即與取得收入有關的支出,因此,增值稅費用在理論依據上是可以稅前扣除。

②記錄方面。科目設置層面。設置“增值稅費用”損益類科目和“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負債類科目,增值稅會計核算核心公式為:借記“增值稅費用”,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其中,“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核算的是按照稅法規(guī)定繳納的稅款,繳納多少,核算多少,相應計入增值稅費用科目,數(shù)據必須與增值稅納稅申報表上納稅申報的數(shù)據相一致。

報表項目設置層面。將現(xiàn)行的我國報表項目中的“營業(yè)稅金及附加”改為“稅金及附加”,營改增后核算增值稅費用、消費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資源稅以及土地增值稅。

核算業(yè)務處理層面。一是在購入商品時,將實際支付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并入購入產品的成本中,借記固定資產或庫存商品,貸記應付賬款或銀行存款。購入商品的成本包含為取得該商品而支付的全部價款,即實際支付的金額,而不論是否取得增值稅發(fā)票。二是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時,將應取得的價款包含增值稅額貸記主營業(yè)務收入,借記應收賬款或銀行存款,同時結轉成本,借記主營業(yè)務成本,貸記庫存商品。三是根據每月增值稅納稅申報情況,計算當期應繳納的增值稅額,借記增值稅費用,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期末貸方余額為當期應當繳納而未繳納的增值稅,下期需補交,借方余額為當期進項稅額大于銷項稅額,可下期留抵的增值稅額,實際上也是因增值稅產生的當期增值稅收益,根據權責發(fā)生制,并入當期利潤進入利潤表。期末,對相應損益類科目結轉,基本賬務處理完畢。

③報告方面。稅費收支狀況可以反應企業(yè)的生產經營狀況,對于公司而言,屬于重要事項應進行詳細披露。報表附注中應披露如下事項:本企業(yè)是一般納稅人還是小規(guī)模納稅人,各經營活動適用的增值稅稅率,分別披露當期應當繳納的增值稅銷項稅額、進項稅額,視同銷售應當繳納的增值稅額等具體涉稅信息。

第5篇:增值稅會計范文

關鍵詞:增值稅;會計;問題

1引言

對于增值稅征收項目的開始,起源于我國的1983年,在1983年我國開始正式征收增值稅稅款。在經過了這么多年的改革和探索之后,對于增值稅的概念,已經深入到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角落里去,以目前的形式來看,增值稅已經是我國當前流轉稅收里的最大稅收種類。在目前,為了能夠更好地、準確地、平等地征收增值稅,我國的法律中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并且,在會計制度方面也要求相關的財務公司必須要對于財務信息做到真實、準確、不準弄虛作假。

2增值稅會計的含義以及目標與模式

2.1增值稅理論方面的概述

隨著近些年來我國對于增值稅相關會計理論體制的建立與推廣,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依舊還是未能夠形成一套完整的增值稅會計理論體系。因為我國對于增值稅增收方面的起步時間較慢,故而,目前我國對于相關的增值稅會計理論方面還是處于不斷實踐完善的階段。

2.2增值稅會計核算的意義

在會計工作上,增值稅會計與財務會計是相對的,都是以稅法法律規(guī)定為準繩,以流通貨幣為計算單位,使用會計學計算的原理和方法,對需要繳稅的納稅人所應該交收的增值稅進行申報、繳納和反應與監(jiān)督。同時,能夠向當?shù)氐挠嘘P稅務部門和公司內部的股東提供相關的數(shù)據與資料。

2.3增值稅會計本身的目標

增值稅會計的目標其實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增值稅會計向國家稅務機關提供所在企業(yè)完整的增值稅數(shù)據與信息,督促和監(jiān)督相關單位向國家繳納稅款。二是向所在公司的投資人和債權人提供必需的增值稅會計信息,方便公司在進行決議草案時的數(shù)據確認。

3增值稅會計實踐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

3.1增值稅會計核算模式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和短板

我國目前的增值稅核算模式,基本上是以“財稅合一”這方面基礎來開展進行的。其中,會有一部分的會計理論過分的去依照于稅收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這一點直接導致了現(xiàn)在一部分的增值稅相關會計在進行數(shù)據的列報和核算的過程中不符合其本意原則的真實性,重要性。

3.2增值稅會計在進行數(shù)額核算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增值稅會計在進行金額數(shù)目的實際核算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一定的漏洞和缺陷。對此,首先對于在應繳增值稅的并沒有增值稅的專用憑據。對于這些憑據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這些不按照規(guī)定所獲得的增值稅專用憑據可以幫助公司進行逃稅漏稅。而在應繳增值稅的水表中,并沒有獨立的去反映出來獲取價款外的費用和相關的銷項稅金額,導致了上報報表的內容不利于稅務機關對公司的檢查。而且在資產負債表等表格文件中,由于增值稅的扣款時間非常的嚴苛,所以對于還沒有進行認定允許抵扣的增值稅憑據會導致應交稅費科目項上出現(xiàn)借方余額,一旦這借方余額數(shù)目較大,那么就會導致資產負債表內的信息失去真實性,無法能夠更加準確的反映公司的資產財務情況。

4更好地完善增值稅會計的建議

4.1在“財稅合一”的模式下對于增值稅會計進行改進

我們可以這樣去認為,現(xiàn)行的增值稅會計是以一套會計理論和會計處置方法,同時依附于稅法的模式下進行的。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模式都會繼續(xù)存在著。因此,在當前“財稅合一”的會計模型下,為了能夠早開始核算的過程中進一步的加強應交增值稅的真實性,那么首先就需要在日常財務進行相關處理的過程中進行準確的登記和對于年末財務處置與稅法規(guī)定不一致的實現(xiàn)調整。使得增值稅相關的信息在滿足了稅法需要的前提下,也能夠去滿足企業(yè)本身的財務會計需求。

4.2加強提升對于增值稅在上交報表中的真實程度

在進行會計報表的規(guī)程中,既要對資產負債表中所出現(xiàn)的未繳增值稅和等待扣除進項稅金額的有關信息進行真實地反映,也要從增值稅表中公正的去反映出增值稅銷向稅。稅法中明確規(guī)定,不可扣除而計入成本、本月暫未扣除進項稅金額等。大力提高增值稅相關的會計信息保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建立增值稅“財稅分離”模型的構思,加強在“財稅分離”的過程中增值稅科目的設置。從根本上加強和改善增值稅會計核算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

5結語

綜上所述,在增值稅已經成為我國稅收體系中第一大稅收種類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加強增值稅會計的核算能力,在現(xiàn)行增值稅會計的基礎上,改正其所包含的不足和缺陷。在進一步完善“財稅合一”的過程中逐漸地去消除增值稅在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之間的差距。從而達到越來越完善的增值稅會計核算體系和為增值稅會計在具體實踐發(fā)展的過程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參考文獻

[1]杜永奎,初立明.我國增值稅會計研究述評與展望[J].財會月刊,2017(25).

[2]李彩芬.我國增值稅會計處理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品牌,2015(12).

[3]羅娟.我國增值稅會計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智富時代,2016(6).

[4]張雅君.增值稅會計理論與實務若干問題研究[J].遼寧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1).

[5]李賀.“營改增”背景下新型增值稅會計模式探究[J].納稅,2017(13).

第6篇:增值稅會計范文

一、現(xiàn)行增值稅會計處理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1、銷項稅額與進項稅額之間的配比問題。增值稅銷項稅額與進項稅額之間的配比,用會計的語言可表述為,將購貨成本中的增值稅與銷售收入中的增值稅相配比。增值稅直接進行稅額的配比,為納稅提供便利,符合稅務機關對納稅人會計的要求。企業(yè)增值稅會計的關鍵在于對當期的進項稅額與銷項稅額進行確認,亦即在進項稅額、銷項稅額確認的過程中完成配比。但是,這種配比并不是會計意義上的配比,會計上的配比原則是指在會計分期假設下,按權責發(fā)生制進行收入與費用(成本)的配比。稅法上的配比雖說銷項稅額與銷售收入相關,但與進項稅額相關的是購貨成本,而非銷售成本。若為會計配比,配比后的余額應該是按銷售收入計算的銷項稅額減去與銷售成本相關的進項稅額。

2、增值稅會計對存貨成本計量原則的影響問題。違背了會計核算可比性原則的要求。從一般納稅人看,如果購進貨物時按規(guī)定取得了增值稅專用發(fā)票,其存貨成本應不包括付出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如果是取得普通發(fā)票或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不符合規(guī)定,其存貨成本則包括付出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同一企業(yè)的存貨,有的按價稅分離進行會計核算,有的按價稅合一進行會計核算,顯然缺乏可比性。另外,從一般納稅人和小規(guī)模納稅人的關系看,一般納稅人在取得符合規(guī)定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時,存貨成本按價稅分離核算,而小規(guī)模納稅人不論是否取得了增值稅專用發(fā)票,均按價稅合一核算存貨成本,從而又導致了不同類型企業(yè)的存貨計價缺乏可比性。

3、增值稅會計信息報告與披露缺乏可理解性。首先,在資產負債表中,待抵扣進項稅額本是企業(yè)資金的占用,在未抵扣前應作為一項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但按現(xiàn)行增值稅會計處理,待抵扣進項稅額作為應交稅金的抵減項目,直接沖減了企業(yè)的負債,從而違背了報表揭示明晰性原則的要求,降低了財務報表的可理解性;其次,在利潤表中,將不能抵扣的進項稅額直接或間接計入產品銷售成本,使利潤表中的營業(yè)利潤等項目缺乏可比性,不能真實反映企業(yè)的正常獲利能力;再次,在應交增值稅明細表和增值稅納稅申報表中,未反映不得抵扣銷項稅額的進項稅額,尤其是未詳細列示未按規(guī)定取得或保管增值稅專用發(fā)票、銷售方開具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不符合有關要求的情況。

4、增值稅會計信息報告與披露違背重要性原則。增值稅抵扣、減免對企業(yè)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有重要影響,屬于重要信息,應當單獨披露,而現(xiàn)行增值稅會計處理方法將其計入銷售成本合并反映。

二、具體操作中的應對

1、納稅人購進貨物或應稅勞務取得增值稅扣稅憑證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規(guī)或國務院主管稅務部門有關規(guī)定的,其進項稅額的會計處理。我國增值稅實行“以票管稅”,沒取得增值稅扣稅憑證或取得的扣稅憑證,不能抵扣進項稅額的。在這里我們注意到兩種核算方式,可以抵扣進項稅的,價稅進行了分離,不得抵扣進項稅的,價稅合一了,明顯不符合會計的可比性原則。我們可以在這里引入增值稅的費用概念,將不可抵扣的進項稅額計入相關費用科目進行歸集,科目設置可以參考所得稅的模式,“增值稅費用”或是更合適的科目,直接計入當期損益。期末,我們可以更加直觀的看到不得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的大小,多大比率,更加清晰明了,便于理解。

2、對于購入的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的會計處理。在2009年1月1日起,我國進行增值稅轉型改革,由生產型增值稅轉變?yōu)橄M型增值稅,在維持現(xiàn)行增值稅率不變(小規(guī)模納稅人統(tǒng)一按3%)的前提下,允許全國范圍內的所有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抵扣其新購進設備所含的進項稅額,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結轉下期繼續(xù)抵扣。應該說此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企業(yè)負擔,為進一步消除重復征稅,促進產業(yè)結構調整,應對目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發(fā)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也沒能解決會計處理上的問題,相對于改革前的生產型增值稅,只是加大了可以抵扣的進項稅的范圍,即一般納稅人取得固定資產支付的增值稅可以確認為進項稅額進行抵扣,在會計處理上沒有新的規(guī)定,基本上參照企業(yè)外購貨物的會計處理。

3、非正常損失購進貨物及其相關的應稅勞務以及非正常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的購進貨物或應稅勞務的會計處理。注意,這里的非正常損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的損失。

現(xiàn)行的會計處理是當發(fā)生非正常損失時,首先計算出在產品、產成品中耗用貨物或應稅勞務的購進額,然后作相應的賬務處理,即按非正常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的實際成本與負擔的進項稅額的合計數(shù),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科目,按實際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成本,貸記“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庫存商品”科目,按計算出的應轉出的稅金數(shù)額,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科目。既然要進入費用,我們就將轉出的增值稅直接計入專門費用科目歸集,不僅明晰,還可讓財務信息使用者了解相關費用中,發(fā)生非正常損失時轉出的進項稅有多少。

4、小規(guī)模納稅人的會計處理。現(xiàn)行的會計處理:小規(guī)模納稅人購進貨物或應稅勞務不得抵扣進項稅稅額,銷售貨物或應稅勞務時,按銷售額和適用稅率計算出應納稅額繳納增值稅。

改進的會計處理:將購進貨物或應稅勞務的進項稅額計入“增值稅費用”,不再計入購進成本中,銷售貨物或應稅勞務與現(xiàn)行會計處理相同。

總之,增值稅的會計處理應著眼于更好的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yè)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xiàn)金流量等相關的會計信息,稅務部門作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我們固然應該重視,但也不能忽視其他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社會公眾等增值稅會計信息的需要,在保證會計信息質量,不與會計自身的要求與原則相悖的前提下,協(xié)調各方面對增值稅的需求,更好的完善增值稅的會計處理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令第50號).2008.

第7篇:增值稅會計范文

關鍵字: 增值稅;說;費用說

增值稅“說”是否合理?

我國現(xiàn)行增值稅的會計核算體系是圍繞“說”而構建的?!罢f”認為,企業(yè)在生產經營各個環(huán)節(jié)所征收的增值稅都包含在消費者支付的商品的最終價格中,企業(yè)已繳納的增值稅最終能從消費者那里得到補償,消費者才是增值稅真正的納稅負擔者。由此在整個稅收過程中,企業(yè)只是起到了紐帶作用,為政府和消費者搭建一座橋梁,使得增值稅能有理有據地從消費者流向政府。增值稅與企業(yè)自身并沒有任何關聯(lián),不構成其成本的組成部分,所以在其財務報表中也沒有必要作為支出項目予以反映?!罢f”是否合理,我們可以從以下角度進行分析:

(一)從增值稅的征稅和扣稅原理分析

從《增值稅國際比較》對說的論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說”是政府部門基于征稅技術而非會計技術,為方便征收增值稅而專門構建的理論。政府往往不關心會計核算體系的健全合理,而更關心企業(yè)的納稅義務以及如何能更方便地為國家征更多的稅,從而忽視會計要求的收入與稅負的配比原則。此外,作為增值稅的征收方,稅務部門把增值稅當成了委托給企業(yè)銷售的商品,而進項稅和銷項稅則類似于它定期向企業(yè)支付的購貨款項和向企業(yè)收取的委托代銷商品款。所以,增值稅繳納的多少與企業(yè)自身的生產經營活動根本無關,企業(yè)當然沒有必要也不能把它作為費用計入利潤表。

(二)從增值稅的經濟學原理分析

“說”的另一個理論基礎是增值稅的流轉性和可轉嫁性。增值稅是否能夠全部轉嫁給消費者?企業(yè)又能否實現(xiàn)金蟬脫殼而將自身置之度外落得一個自在逍遙呢?我們可以從增值稅的經濟學原理分析一下。

由圖,E0和E1分別為征稅前后的供需平衡點,P0和Q0為稅前平衡價格和數(shù)量,PS(不含稅價)和Q1為稅后平衡價格和數(shù)量,PD為消費者支付的含稅價格,PS超過PD部分就是商品應繳納的全部增值稅。由圖PDP0由消費者承擔,P0PS由企業(yè)承擔。(增值稅采取價外稅且采用比例稅率征收,所以征稅前后供給曲線不變,需求曲線逆時針旋轉到D'。)

由此,說“增值稅能夠全部轉嫁給消費者而與企業(yè)無關”的理論依據是站不住腳的。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增值稅的轉嫁程度由商品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的相對值決定。供給彈性大于需求彈性,企業(yè)就能將大部分稅負轉嫁給消費者;反之,則不能大量轉嫁。

結論:以“說”為基礎設計征稅機制是合適且有用的,但是由于它的立足點過于偏向征稅方而偏離了事實,不能真實反映利潤的形成過程且違背了“真實性”原則,故而用于構建增值稅的會計核算體系是值得商榷的。

增值稅“費用說”是否合理?

與“說”相對應的是增值稅的“費用說”。所謂“費用說”,是指增值稅本質上同所得稅一樣,是企業(yè)需要負擔的一項支出。依據該理論,增值稅并非與企業(yè)無關,而是在企業(yè)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均與企業(yè)利潤存在密切關系,是需要企業(yè)承擔的一項支出,因此需要列示在利潤表中,并與收入配比?!百M用說”是否合理,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分析:

(一)“費用說”能揭示增值稅的費用實質

我們可以從以上的經濟學分析看到,增值稅實際上是需要企業(yè)和消費者共同負擔的。從這個層面上講,增值稅無疑是企業(yè)的一項費用,需要在企業(yè)的日常核算和財務報表中予以重視和體現(xiàn)。而“費用說”恰恰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增值稅的這種費用實質,不易讓人產生誤解。

(二)“費用說”能反映增值稅會計的雙重目標

增值稅會計是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的交叉領域,因而肩負著實現(xiàn)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的雙重目標的重大使命。增值稅會計的稅務目標是,協(xié)調稅法和會計準則規(guī)定的差異,為企業(yè)繳納增值稅提供相關報表和資料,更好地實現(xiàn)企業(yè)的納稅義務;其會計目標是對企業(yè)生產經營過程中涉及到增值稅的經濟業(yè)務進行確認、記錄、計量和報告,從而為信息使用者提供相關信息。只有建立在“費用說”理論基礎之上的增值稅會計才能更好地反映以上的雙重目標。

(三)“費用說”能增強財務報表的可比性

“費用說”將增值稅作為一項費用列示在企業(yè)的利潤表中,這樣就能夠清楚地看出增值稅對企業(yè)利潤形成的影響過程,還可以據此分析評判各個行業(yè)之 (下轉第41頁)(上接第39頁)間以及各個企業(yè)之間的增值稅的水平。這不僅增強了財務表提供信息的縱向和橫向的可比性,提高了財務信息的質量,而且會對政府調整增值稅政策有很大裨益。另外,“費用說”也使得本期增值稅費用與本期銷售收入實現(xiàn)配比,更好地體現(xiàn)了配比原則。

(四)“費用說”減少了稅法對增值稅會計處理的干擾

增值稅的會計處理受稅法的影響過大,就會使得增值稅會計信息無法忠實地反映企業(yè)的經濟事項,從而使其利用價值大打折扣。隨著增值稅稅制原理和會計處理的不斷完善,增值稅的會計處理已經越來越復雜,這無疑加重了企業(yè)會計人員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費用化使得增值稅不必為了遷就稅法而過于繁瑣和復雜,也給會計人員的處理帶來了方便。

構建新型增值稅會計核算體系設想

綜上,目前以“說”為依據的增值稅會計處理模式存在著很多弊端,而“費用說”恰好能夠彌補這些弊端。基于增值稅和企業(yè)所得稅有著類似的費用本質,再加上現(xiàn)如今世界范圍內企業(yè)所得稅的發(fā)展較增值稅更加完善和深入,因此我們可以借鑒目前企業(yè)所得稅的處理方法來構架增值稅的核算體系。關于這一體系的構建,值得會計界所有專家和學者共同努力,這樣才能將“會計”從“稅法”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又能把二者相互協(xié)調起來,共同為我國經濟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蓋地.增值稅會計:稅法導向還是財稅分離[J].會計研究,2008(6)

[2]呂志明.增值稅會計處理模式改進[J].財會月刊(理論),2008(3)

[3]蓋地,梁虎.轉型后的增值稅費用化會計處理方法探討[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2)

第8篇:增值稅會計范文

因此,全面推開“營改增”后,《規(guī)定》是所有行業(yè)納稅人增值稅業(yè)務會計處理最重要的依據,為使財務人員更好理解和把握《規(guī)定》,本刊特作系列解讀。

八、期末結轉和申報繳納

從業(yè)務類型看,所有納稅人發(fā)生轉讓金融商品和代扣代繳增值稅業(yè)務(含計提、抵減和繳納)均通過“應交稅費――轉讓金融商品應交增值稅”和“應交稅費――代扣代交增值稅”明細科目核算。貸方反映計提,借方反映扣減或繳納,因此這兩類業(yè)務不存在期末結轉的問題。

本部分主要討論其他業(yè)務的期末結轉和繳納。

(一)應交增值稅的結轉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明細科目所屬10個專欄中:

“已交稅金”專欄是用于一般納稅人當月已交納的應交增值稅額。具體包括兩種情形:

一是財稅〔2016〕36號文附件一第四十七條特指的“增值稅的納稅期限分別為1日、3日、5日、10日、15日、1個月或者1個季度。納稅人的具體納稅期限,由主管稅務機關根據納稅人應納稅額的大小分別核定?!?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為1個納稅期的,自期滿之日起5日內預繳稅款,于次月1日起15日內申報納稅并結清上月應納稅款”。

二是國稅發(fā)〔2010〕40號文第九條“輔導期納稅人一個月內多次領購專用發(fā)票的,應從當月第二次領購專用發(fā)票起,按照上一次已領購并開具的專用發(fā)票銷售額的3%預繳增值稅,未預繳增值稅的,主管稅務機關不得向其發(fā)售專用發(fā)票?!?/p>

因此,凡當月稅款在下月或下季度申報繳納的非輔導期的一般納稅人,不適用本專欄。

“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和“出口退稅”專欄適用于有出口退稅業(yè)務的一般納稅人,無此業(yè)盞牡ノ豢煞獯嬲飭礁鱟欄。

“轉出未交增值稅”和“轉出多交增值稅”是專用于結轉業(yè)務的專欄,只在月末結轉時使用。沒有“已交稅金”業(yè)務,就不會出現(xiàn)多交增值稅的情形,“轉出多交增值稅”專欄也就失去了用途。

這樣,對絕大多數(shù)一般納稅人而言,期末結轉工作,是圍繞“進項稅額”、“銷項稅額抵減”、“減免稅款”、“銷項稅額”、“進項稅額轉出”等五個專欄展開的。

例19:A房地產開發(fā)公司只有一個開發(fā)項目甲,適用一般計稅方法計稅,該公司2016年10月“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明細科目期初借方余額15萬元。其中“進項稅額”專欄借方余額15.918萬元;“減免稅款”專欄借方余額0.082萬元;“進項稅額轉出”專欄貸方余額1萬元。本例不考慮預繳業(yè)務。

2016年10月發(fā)生下列業(yè)務:

1.可抵扣進項稅額20萬元,已計入“進項稅額”專欄借方,月末余額35.918萬元;

2.進項稅額轉出2萬元,已計入“進項稅額轉出”專欄貸方,月末余額3萬元;

3.土地價款扣減銷售額對應的銷項稅額10萬元,計入“銷項稅額抵減”專欄借方,月末余額10萬元;

4.銷項稅額110萬元,計入“銷項稅額”專欄貸方,月末余額110萬元。

期末結轉前,“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明細科目余額為所屬五個專欄余額自然相抵的結果:(110+3)-(35.918+0.082+10)=67萬元(貸方)從納稅申報的角度看,A公司10月應納稅額為:

本月銷項稅額110萬元-(本月進項稅額20萬元+月初留抵進項稅額15.918萬元-本月進項稅額轉出2萬元-月初進項稅額轉出1萬元)-月初未抵減減免稅款0.082萬元-本月銷項稅額抵減10萬元=67萬元。

這個67萬元反映的是A公司10月應納稅額,應于11月申報期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繳納,在繳納之前需要通過“轉出未交增值稅”專欄進行結轉: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轉出未交增值稅) 67萬

貸: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 67萬

此筆結轉分錄作完后,由于“轉出未交增值稅”專欄借方增加了67萬元,導致“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明細科目借方也增加了67萬元,從而使該明細科目期末余額變成了零。

再往前看,A公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明細科目10月期初余額為借方15萬元,為什么9月末沒有把它結轉為零呢?道理很簡單,借方15萬元反映的是留抵稅額和未抵減完的減免稅款,在我國實行留抵制度而非退稅制度的情況下,這個15萬元只能反映在“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明細科目內,直到被以后的銷項稅額抵扣完畢。

小結:月末結轉工作完成后,一般納稅人“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明細科目,要么是借方(留抵),要么是零(納稅)。

這種結轉方式帶來了一個新問題,盡管“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明細科目期末余額要么為留抵稅額,要么為零,但其所屬各專欄的余額卻是一直累計的,在廣泛采用信息化核算的情況下,相關余額會自然結轉至下一會計年度,導致各專欄的余額越來越大。

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建議,相關企業(yè)可在12月份結轉工作完成后,12月31日之前,再作一筆年末專欄對沖分錄。不存在留抵稅額或減免稅款的,將所有專欄對沖至余額為零;存在留抵稅額或抵減稅款的,保留“進項稅額”和“減免稅款”專欄余額中留抵稅額和可抵減稅款部分,將其余部分和其他專欄對沖至余額為零。

(二)預交增值稅的結轉

“應交增值稅”的結轉是將應納稅額結轉至“未交增值稅”的貸方,根據現(xiàn)行增值稅政策,納稅人預繳的增值稅可以抵減其當期應納稅額,抵減不完的,結轉下期繼續(xù)結轉,因此存在預繳情形的企業(yè),月末還需將預繳的增值稅自“預交增值稅”明細科目貸方結轉至“未交增值稅”明細科目的借方。具體方式可參見本刊2017年第1期《增值稅會計處理規(guī)定》解讀(二)中的“五、預繳增值稅”。

(三)繳納業(yè)務

繳納業(yè)務相對簡單,根據《規(guī)定》,當月交納當月應交增值稅,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已交稅金)”科目(小規(guī)模納稅人應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

前已述及,當月交納當月增值稅只適用于處于輔導期的一般納稅人,以及少數(shù)以短于一月為納稅期間的納稅人。

當月交納以前期間未交增值稅,借記“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科目(小規(guī)模納稅人應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

這種情形最為常見,經過前文所述月末結轉程序,一般納稅人一般計稅方法計稅項目的應納稅額已經反映在“未交增值稅”明科目貸方,申報后繳納時,在本明細科目借方核算。

九、期初調整

《規(guī)定》關于期初調整的原文如下:“全面試行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前已確認收入,此后產生增值稅納稅義務的賬務處理。企業(yè)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前已確認收入,但因未產生營業(yè)稅納稅義務而未計提營業(yè)稅的,在達到增值稅納稅義務時點時,企業(yè)應在確認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同時沖減當期收入;已經計提營業(yè)稅且未繳納的,在達到增值稅納稅義務時點時,應借記‘應交稅費――應交營業(yè)稅’、‘應交稅費――應交城市維護建設稅’、‘應交稅費――應交教育費附加’等科目,貸記‘主營業(yè)務收入’科目,并根據調整后的收入計算確定計入‘應交稅費――待轉銷項稅額’科目的金額,同時沖減收入?!?/p>

(一)《規(guī)定》的調整方案

上文說的是營改增期初賬務調整的方法,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2016年4月30日以前,納稅人在會計上已經按照會計制度的規(guī)定確認收入,但由于當時尚未達到營業(yè)稅的納稅義務發(fā)生時間,從而沒有計提營業(yè)稅及其附加,2016年5月1日以后,達到增值稅納稅義務發(fā)生時間,應在確認銷項稅額或應納稅額的同時,沖減當期收入。

這種情況實際上說的是營業(yè)稅下的“會計先于稅法”,舉例說明:

例20:A旅行社為一般納稅人,2016年1月1日對外出租一棟不動產,合同約定,租金為240萬元,承租方于2016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各支付120萬元。

A旅行社1~4月按月確認會計收入分錄如下:

借:應收賬款 20萬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20萬截至2016年5月1日,累計確認收入80萬元,由于尚未達到營業(yè)稅納稅義務發(fā)生時間,未計提營業(yè)稅及附加稅。

A旅行社在營改增以后,針對此項租賃業(yè)務選用簡易計稅方法計稅并備案。假定5月和6月仍沿襲1月~4月收入確認模式:

借:應收賬款 20萬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20萬6月30日達到增值稅納稅義務發(fā)生時間(無論是否收到租金),增值稅應納稅額為 120萬元÷1.05×5%=5.71萬元。調整分錄為:

借:主營業(yè)務收入 5.71萬

貸:應交稅費――簡易計稅(計提)5.71萬

調整之后,租賃業(yè)務的收入為:120萬元-5.71萬元=114.29萬元,為除稅收入。

第二種情況是在第一種情況的基礎上,納稅人本不應該計提營業(yè)稅及其附加,由于種種原因實際已計提但尚未繳納,則應在達到增值稅納稅義務時點時,先將已經計提的“兩稅兩費”計入“收入”,然后以調增后的收入為基數(shù)計算銷項稅額或者應納稅額,并確認為“待轉銷項稅額”,同時沖減收入。

例21:B物業(yè)公司為一般納稅人,2016年1月1日對外出租一棟不動產,合同約定,租金為240萬元,承租方于2016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各支付120萬元。

B公司1月~4月按月確認會計收入和計提稅金分錄如下:

借:應收賬款 20萬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20萬

借:營業(yè)稅金及附加 1.12萬

貸:應交稅費――應交營業(yè)稅 1萬

――應交城建稅 0.07萬

――應交教育費附加0.03萬

――應交地方教育費附加0.02萬

截至2016年5月1日,累計確認收入80萬元,計提營業(yè)稅金及附加4.48萬元。B公司在營改增后,針對此項租賃業(yè)務選用簡易計稅方法計稅并備案。

假定5月和6月仍沿襲1月~4月確認模式:

借:應收賬款 20萬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20萬

借:營業(yè)稅金及附加 1.12萬

貸:應交稅費――應交營業(yè)稅 1萬

――應交城建稅0.07萬

――應交教育費附加0.03萬

――應交地方教育費附加0.02萬

6月30日達到增值稅納稅義務發(fā)生時間(無論是否收到租金)時,首先將已經計提的“兩稅兩費”6.72萬元計入收入:

借:應交稅費――應交營業(yè)稅 6萬

――應交城建稅 0.42萬

――應交教育費附加0.18萬

――應交地方教育費附加0.12萬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6.72萬

然后,以調增后的收入126.72萬元(120+ 6.72)為計稅依據,計算出應納稅額為:126.72萬元÷1.05×5%=6.03萬元,再將這6.03萬元計入“應交稅費――待轉銷項稅額”科目,同時沖減收入:

借:主營業(yè)務收入 6.03萬

貸:應交稅費――待轉銷項稅額6.03萬

經過上述處理,B公司1月~6月主營業(yè)務收入實際發(fā)生額為126.72-6.03=120.69萬元。

這就是《規(guī)定》的處理方案。

(二)對《規(guī)定》處理方式的不同意見

從例20和例21的處理看,同樣的業(yè)務,由于營業(yè)稅的處理方式不同,導致結果大相徑庭。如果說對第一種情況的處理方案還可以接受的話,第二種情況的處理方案存在嚴重缺陷。

從現(xiàn)行增值稅政策看,計算應納稅額或者銷項稅額的基數(shù),是銷售額的概念,都是納稅人實際收取或要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規(guī)定》將錯誤計提的營業(yè)稅,不僅在會計制度上允許增加收入,還將“虛增”的收入作為稅法上的銷售額。我們知道,財會〔2016〕22號文是會計處理規(guī)定,而不是稅收政策,這種做法不僅有越俎代庖之嫌,從其表述的意思看也與現(xiàn)行增值稅政策相違背。

從一般會計原則的角度看,第二種情況實際上是一種會計差錯,既然是差錯,就應該根據《企業(yè)會計準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的精神來處理?!兑?guī)定》允許將錯誤計提的稅金調整計入“主營業(yè)務收入”,不符合會計準則體系所稱的收入概念?!兑?guī)定》在《附則》中指出:“本規(guī)定自之日起施行,國家統(tǒng)一的會計制度中相關規(guī)定與本規(guī)定不一致的,應按本規(guī)定執(zhí)行?!币虼?,這種做法實際上起到了顛覆現(xiàn)行會計準則體系的副作用,筆者對此持不同意見。

筆者建議:第一種情況可按照《規(guī)定》的方案處理。第二種情況根據《企業(yè)會計準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的規(guī)定,屬于“本期發(fā)現(xiàn)的與本期相關的會計差錯”,應按準則規(guī)定,調整本期相關項目。

1.在2016年12月31日前:

借:應交稅費――應交營業(yè)稅等

貸:營業(yè)稅金及附加

2.達到增值稅納稅義務發(fā)生時點時,根據現(xiàn)行增值稅政策計算得出銷項稅額或應納稅額,并分別計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或“應交稅費――簡易計稅”科目,同時沖減前期確認的收入。

仍以例21為例:

6月30日達到增值稅納稅義務發(fā)生時間,首先將已經計提的“兩稅兩費”6.72萬元沖減營業(yè)稅金及附加:

借:應交稅費――應交營業(yè)稅 6萬

――應交城建稅 0.42萬

――應交教育費附加0.18萬

――應交地方教育費附加0.12萬

貸:營業(yè)稅金及附加(稅金及附加)6.72萬

然后,以已確認的含稅收入120萬元計算出應納稅額為:120萬元÷1.05×5%=5.71萬元,將其計入“應交稅費――簡易計稅”科目,同時沖減收入:

借:主營業(yè)務收入 5.71萬

貸:應交稅費――簡易計稅(計提)5.71萬

這樣就保證了兩種情況的調整結果一致。

對于建筑業(yè)企業(yè),由于其執(zhí)行的是《建造合同準則》,收入確認模式較為特殊。達到納稅義務確認增值稅銷項稅額或應納稅額時,對應沖減的科目應為“工程結算”科目,而不是“主營業(yè)務收入”科目。

十、減免稅款的處理

《規(guī)定》關于減免稅款的處理,共有三處:

一是對于當期直接減免的增值稅,借記“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減免稅款)”科目(原文如此,應為“應交稅費”),貸記損益類相關科目。

此處特指一般納稅人一般計稅方法計稅的直接減免的稅款。一般納稅人銷售免稅貨物或發(fā)生免稅行為時,應首先按規(guī)定計算銷項稅額,再將直接減免的稅款計入當期損益,建議計入“營業(yè)外收入”。

對于一般納稅人選用簡易計稅方法計稅直接減免的稅款,筆者已在本文第四部分《簡易計稅》建議,直接借記“應交稅費――簡易計稅(減免)”科目,貸記“營業(yè)外收入”科目,不通過“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減免稅款)”科目核算。

二是按現(xiàn)行增值稅制度規(guī)定,企業(yè)初次購買增值稅稅控系統(tǒng)專用設備支付的費用以及繳納的技術維護費允許在增值稅應納稅額中全額抵減的,按規(guī)定抵減的增值稅應納稅額,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減免稅款)”科目(小規(guī)模納稅人應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貸記“管理M用”等科目。

《規(guī)定》取消了原增值稅會計規(guī)定中的“遞延收益”處理方式,發(fā)生上述費用時,借記“管理費用”等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申報抵減時,一般納稅人計入“減免稅款”專欄,小規(guī)模納稅人計入“應交增值稅”明細科目借方,同時沖減管理費用。

第9篇:增值稅會計范文

【關鍵詞】 運費; 價外費用; 進項稅; 混合銷售

一、引言

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增值稅暫行條例》及《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中涉及運費的有:

1.價外費用中的運費,但不包括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代墊運輸費用:(1)承運部門的運輸費用發(fā)票開具給購買方的;(2)納稅人將該項發(fā)票轉交給購買方的。凡是價外費用,不論企業(yè)會計制度、會計準則規(guī)定如何進行核算,均作為含稅收入并入銷售額計征增值稅。銷項稅額計算公式:

銷項稅額=運輸費用金額÷(1+17%)×17%

2.購進或者銷售貨物以及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支付的運輸費用,按照運輸費用結算單據上注明的運輸費用金額和7%的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進項稅額計算公式:進項稅額=運輸費用金額×扣除率

3.混合銷售或者兼營中的運費。從事貨物的生產、批發(fā)或者零售的企業(yè)、企業(yè)性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的混合銷售行為,視為銷售貨物,應當繳納增值稅(此情況運費視同價外費用處理);納稅人兼營非增值稅應稅項目的,應分別核算貨物或者應稅勞務的銷售額和非增值稅應稅項目的營業(yè)額(此情況運費按照交通運輸業(yè)處理);未分別核算的,由主管稅務機關核定貨物或者應稅勞務的銷售額(此情況運費視同價外費用處理)。

4.屬于下列情況的運費:(1)用于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免征增值稅項目、集體福利或者個人消費的購進貨物或者應稅勞務;(2)非正常損失的貨物及相關的應稅勞務;(2)非正常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的購進貨物或者應稅勞務;(4)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guī)定的納稅人自用消費品;(5)銷售免稅貨物。

5.委托加工等業(yè)務發(fā)生的運費。本文主要針對上述1、2兩種情況進行說明。在一項涉及運費經濟業(yè)務中,運費的最終負擔方要么是銷售方要么是購買方,下面分這兩種情況以實例進行分析說明,下文中涉及的企業(yè)均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

二、銷售方承擔運費

在此情況下,無論是銷售方企業(yè)自身的運輸車隊負責運輸,還是委托承運方負責運輸,運費實質都是銷售方為銷售貨物服務的,應當按7%的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

例1,甲企業(yè)銷售貨物給乙企業(yè),雙方約定由甲企業(yè)負責將貨物運輸?shù)街付ǖ攸c,甲企業(yè)自身車隊負責運輸發(fā)生運輸費用1 000元。

甲企業(yè)會計處理:進項稅額=1 000×7%=70(元)

借:銷售費用93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70

貸:銀行存款 1 000

例2,承例1,甲企業(yè)委托承運方丙企業(yè)負責運輸,其他條件不變。

甲企業(yè)會計處理如上;丙企業(yè)會計處理,收到運費時:

借:銀行存款1 000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1 000

計算繳納營業(yè)稅時:

借:營業(yè)稅金及附加 30

貸:應交稅費――應交營業(yè)稅30

三、購貨方承擔運費

相對銷售方承擔運費來說,此情況的會計處理要復雜些,下面按照運費經濟業(yè)務中涉及到的會計主體不同再細分進行說明。

(一)業(yè)務涉及購銷雙方

此情況下,運費是銷售方向購貨方收取的價外費用,銷售方要按照含稅收入計算銷項稅,購貨方則應當按7%的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

例3,甲企業(yè)銷售貨物給乙企業(yè),雙方約定運費1 000元由乙企業(yè)負擔,甲企業(yè)負責將貨物運輸?shù)街付ǖ攸c。

借:銀行存款 1 000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854.7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45.3

乙企業(yè)會計處理:進項稅額=1 000×7%=70(元)

借:材料采購 93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70

貸:銀行存款 1 000

(二)業(yè)務只涉及購貨方一方或購貨方和承運方雙方

此情況下,運費是因貨物由購貨方自行提貨而發(fā)生的,購貨方按7%的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會計處理前面已有類似說明,不再贅述。

(三)業(yè)務涉及銷售方、購貨方和承運方三方

此情況下,貨物由銷售方委托承運方負責運輸,運費由銷售方先墊付。

1.如果承運方開具的運輸發(fā)票的抬頭為購貨方,并且銷售方將此發(fā)票交給購貨方,則此時的運費滿足《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中代墊運輸費用的兩個條件,要按照代墊運費處理。

例4,甲企業(yè)銷售貨物給乙企業(yè),雙方約定運費1 000元由乙企業(yè)負擔,貨物由甲企業(yè)委托承運方丙企業(yè)負責,并墊付運費,丙企業(yè)開具的運輸發(fā)票的抬頭為購貨方乙企業(yè),并且銷售方甲企業(yè)將此發(fā)票交給購貨方。

甲企業(yè)會計處理:

借:其他應收款――乙企業(yè)1 000

貸:銀行存款1 000

收到款項時:

借:銀行存款1000

貸:其他應收款――乙企業(yè)1 000

乙企業(yè)收到運費發(fā)票支付運費時會計處理:

進項稅額=1 000×7%=70(元)

借:材料采購93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70

貸:銀行存款 1 000

丙企業(yè)會計處理:收到運費時:

借:銀行存款1 000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1 000

計算繳納營業(yè)稅時:

借:營業(yè)稅金及附加 30

貸:應交稅費――應交營業(yè)稅30

2.如果承運方開具的運輸發(fā)票的抬頭為銷售方,銷售方另開發(fā)票向購貨方收取運費,運費是銷售方向購貨方收取的價外費用,銷售方要按照含稅收入計算銷項稅,購貨方則應當按7%的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此時的購銷雙方的會計處理同例3,不再贅述。

四、小結

增值稅中有關運費何時作為價外費用繳納增值稅、何時要計算抵扣進項稅,首先要分清運費是由誰最終負擔,如果由銷售方負擔,則運費實質是銷售方為銷售貨物服務的,銷售方應當按7%的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如果是由購貨方負擔,則還要看業(yè)務中涉及到哪幾方,然后再分情況進行處理即可。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S].國務院,2008-11-10.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