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初中歷史與高中歷史的區(qū)別范文

初中歷史與高中歷史的區(qū)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歷史與高中歷史的區(qū)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初中歷史與高中歷史的區(qū)別

第1篇:初中歷史與高中歷史的區(qū)別范文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和以往的有了區(qū)別。對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教師做的不僅僅是傳授還原歷史知識、保存歷史的真實性、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升華學生的情感,還需要老師加強學法指導。本文擬就圍繞高中歷史學習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進行闡述,旨在優(yōu)化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分析能力。

關鍵詞:

高中歷史;分析能力;能力提高

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歷史也不例外。學習歷史,更多運用到的是歷史的分析思維。歷史的分析思維,主要是針對當時的歷史事件、事件中所涉及到的相關歷史人物和當時的歷史現(xiàn)象,針對這幾個部分找出它們之間存在的絲絲聯(lián)系與本質區(qū)別。高中歷史需要的不再僅僅是可以準確的背出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主要人物,更多的是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一種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能力就是分析能力,這也是學生綜合素質提升體現(xiàn)的一個體現(xiàn),是高校進行選拔的一個重要標準。學生歷史成績的優(yōu)良不僅僅和學生的智力、學生的課上效率、學生的課下復習有關系,更多的是和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方法是有直接關系的。在新的高考體制下,更需要學生有一個轉變,那就是如何從“學會”到“會學”的一個轉變,想要完成這樣的轉變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配合共同努力。

一、建立成熟知識體系,創(chuàng)建歷史思維

1.1利用目錄記住歷史事件

充分利用課本的目錄,按照教材給的先后順序記住歷史事件。教材會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編排,這種思維也需要學生進行學習與掌握,與此同時要反復進行練習與背記,根據(jù)教材來形成一種相關的歷史框架與思維模式。

1.2根據(jù)特定歷史時段進行分析總結

學生可以根據(jù)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來進行分析與總結,這樣調理會更加清楚。例如,在時期還發(fā)生了中國電報開始興起、開平煤礦開始創(chuàng)辦、鐵路開始修建等等,這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可以一起記下來,形成一個完整閉合的歷史鏈。

1.3從結論出發(fā)反思過程

每一件事都會有一個相對應的結果,對于分析整個事件來說,可以分析前因同時也可以考慮分析結果。對于歷史事件,肯定是已經(jīng)有結果的事件。從結論出發(fā),思考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需要考慮當時的社會背景,當時的社會處在一個什么層次,社會文明到了何種地步,人們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環(huán)境的社會,經(jīng)濟基礎是否雄厚,統(tǒng)治者或者領導者是否有能力、是否有胸懷天下的胸襟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再反思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是否合情合理。

二、加強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2.1加強學生對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理解

從最近幾年的高考來看,對于歷史方面的考察更多的偏重對歷史事件、歷史材料的分析,通過分析解決相關問題。歷史唯物史觀和辯證歷史觀是有區(qū)別和聯(lián)系的,因此在高中歷史課上,教師需要更多的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唯物史觀思想的理解,讓學生學會運用這種方法來解決問題。例如在進行我國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就會運用到此方法。首先是工具器械的改變,春秋時期使用的鐵器、用牛犁地、“井田制”慢慢的瓦解、封建社會的逐漸形成。學生通過這樣的分析與理解會徹底的明白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與此同時也會明白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道理。因此說,加強學生對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僅幫助學生提高了學習歷史的課上效率,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一種分析能力。

2.2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高中歷史相對于初中歷史來說有了一個新的高度,對于語言的表述能力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對于回答材料分析題目時的語言要更為嚴謹、更為專業(yè)。因此,需要教師在課上多放一些比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上。學生需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去分析解決問題,對所要闡述的答案要進行高度的概括和升華,使所要給出的答案內容是有條理的、結構層次分明的、思想是得到升華的。

2.3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以致用,是我們從學習開始老師對我們的教導。歷史作為一門學科同時也是一門科學。相比較于其他的學科科學來講解決歷史問題需要的是專屬歷史的思維模式。學習歷史知識首先要保證歷史的真實性,學生不可以肆意的去篡改歷史,要以真實的虔誠的心態(tài)去對待歷史事件,無論是歷史事件是好或者是壞都要保證它的真實性。對于所學到的歷史知識,學生要學會學以致用,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有意識的在此方面多做一些相關的引導,讓學生逐漸的掌握這種能力學會運用此方法解決相關的問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在土地革面時期,首先廢除的是封建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把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者少地的農民,其次就是對牲畜以及使用工具的合理分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可以運用所學到的分給制度來解決如果進行分地的問題,以及如何進行合理分配的問題。運用此種方法解決問題,不僅僅會鍛煉學生此項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同時也會再一次鞏固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記憶,會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同時也會使學習質量得到提高。

三、結束語

總之,在高中的歷史教學中,如果一如既往的按照初中的標準來進行學習,那么得到效果勢必不是我們所想要的。對于高中歷史的學習,主要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一種分析能力,對歷史事件對歷史材料的一種分析能力,使學生學會熟練的運用此項能力來解決歷史這門學科所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汪明正.有效開展高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J].考試周刊,2013(97)

[2]劉蘇華.論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歷史感[J].吉林畫報(教育百家B),2013(11)

[3]王菲菲.高中生歷史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3

第2篇:初中歷史與高中歷史的區(qū)別范文

關鍵詞: 新課程 農村高中歷史教學 多媒體 教學策略

一、高中歷史教學的困難

高中歷史新課程似乎有一個“預設的前提”:學生經(jīng)過初中歷史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歷史學科基礎,但這種“預設的前提”與現(xiàn)實的差距很大,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學生歷史學科基礎薄弱。由于中考歷史科一直實行開卷考試,大多數(shù)初中學生對歷史科極不重視,思想上、態(tài)度上存在極大的問題,初中三年根本就沒有認真學過歷史,受見識水平的局限,也認識不到學習政治、歷史這些科目的作用,這對高中文科教育的沖擊相當大,學生進校讀高一時,歷史基礎知識極其薄弱,學科思維、學習方法、應試技巧還沒有形成,有的學生根本還沒有“入門”。

第二,時間的限制。我們農村學校都很重理輕文,學校在課時分配上都是向理科傾斜的,一周只有兩節(jié)正課,沒有自習,在這種情況下要順利完成教學進度很困難。學生進校讀高一,一開始就面臨九大學科的學習,而且新課程的每門學科都面臨課時緊的問題,所以學生在學校里的課余時間大都忙于應付那些“主科”的作業(yè)。

第三,教材的局限。新課程學習改變了以往很多傳統(tǒng)的觀念,教材不再是權威和根本了,而課標才是根本。人教版教材從結構體系、標題子目、內容詳略、邏輯思路、語言句式等方面都存在問題,學生和老師都難以適應,這也給新課程的學習帶來了不少麻煩。

二、解決辦法

在歷史新課程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大多是來自客觀方面的,我們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盡量克服困難。關于如何運用多媒體教學策略,結合我們農村高中的實際情況,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再現(xiàn)歷史情境,使學生從感受向興趣型狀態(tài)轉換。

做到這點需要教師以情感因素為動因,強化環(huán)境的感受性并引導學習者投入情景,充分地適身處地地從農村學生現(xiàn)有認知水平和能力出發(fā),從而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并從思維發(fā)展中折射出情感升華的效果。

如講授高中歷史必修一《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運用多媒體對戰(zhàn)爭形勢扼要地在演示圖當中再現(xiàn)戰(zhàn)爭過程,爆發(fā)了,八國聯(lián)軍也來勢洶洶,在此之前有沒有過這樣這種局面,這是怎么回事呢?當時的中國和時的中國有什么區(qū)別嗎?這可以算是一個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的題材,能激發(fā)學生內心的共鳴,更能對大局觀的培養(yǎng)有幫助,這樣由學生先自主討論,在學生講完后老師要做15分鐘內的評講,評講的組成部分是糾正錯誤、補充完善、分析講解重點難點、引導學生處理教材的語言句式,特別是讓學生們體會老師是如何對教材的語言句式進行處理的。

第二,滿足學生的自我表現(xiàn)欲,引導學生向自主型狀態(tài)轉換。

隨著高中生心理和生理的成長,雖然外界環(huán)境無法與相對發(fā)達的地區(qū)相比,但是他們的自我意識也不斷成熟,開始有了自己的主張見解,這一點和同齡人是共同的。他們對成人的意見不會輕易相信,不盲目肯定,會維護自己的觀點,甚至據(jù)理力爭。如果我們教師能夠把握學生的這種“自我中心”,讓其有選擇權,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給予他們表現(xiàn)的機會,這樣就容易激發(fā)他們探究歷史的熱情,就可以將過去教師的“控制型”,學生“接受型”的課堂轉變成學生“自主型”的興趣課堂,從而讓學生的自主獨立思考能力和處理問題能力得到發(fā)展和提高。

例如在講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五單元《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一課時,事先可以讓學生收集這方面的資料,雖然可能會受現(xiàn)代信息資源條件限制,但是可以通過向上輩人或者是祖父母輩了解并形成文字,還有可能有些家庭中有可利用資源拿來做直觀教具等,沒有條件或者條件不夠創(chuàng)造條件。然后在課堂上一方面由準備好了的學生向同學介紹或講述,再通過多媒體課件手段有層次地直觀展示在衣、食、住、行,以及習俗的發(fā)展演變,讓學生產(chǎn)生視覺沖擊,從而提出問題:這種變化是全中國大范圍的嗎?如果不是,那么為何出現(xiàn)這種差異呢?這就引發(fā)了深層次的問題上,單靠個人是難以完成的,這就可以組織小組進行探究討論,大家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最終力求準確全面地解決問題。這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自覺地、主動地探索歷史知識,激發(fā)學習歷史的興趣,自覺構建自己的歷史知識體系。

第三,運用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從“思考”向“探究型”狀態(tài)轉換。

歷史有獨有的概念、本質、特征,以及結構,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已有的歷史知識本身的基礎上,結合想象,“再現(xiàn)”史情與史實,使歷史解釋最大限度地接近歷史的原貌,讓學習者將已有的認知與新產(chǎn)生的體驗相結合,在歷史的空間中探索。

任何現(xiàn)代教育技術都是通過人來操縱、控制的,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其所起的作用也只能是輔的,無法取代教師的主導地位。運用多媒體只是為了更好地解決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歷史知識。總之,教師要結合高中歷史教學的特點及農村學生的自身特點,在認真研究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現(xiàn)有水平的基礎上,注意現(xiàn)代教育技術運用的適度性,恰當?shù)厥褂矛F(xiàn)代教育技術,才能確保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實現(xiàn)高中歷史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第3篇:初中歷史與高中歷史的區(qū)別范文

實踐表明,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歷史故事進行教學符合現(xiàn)階段我國新課程改革方面的教學要求,在課堂上用故事引導歷史教學內容,不僅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跟隨教師教學的步伐,其原因在于,歷史故事教學符合初中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它的應用具有一定的使用性質。因此,將歷史轉變成故事的形式講述給學生,對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課前收集歷史故事

歷史具有真實性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突出對歷史講解的真實性,往往會把學生帶入一個乏味無趣的氛圍中。故事性教學法把歷史事實通過故事述說的方式呈獻給學生,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首先去搜集一些歷史小故事來作為課堂學習的“熱身”訓練,收集歷史故事的方法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了解歷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把更多真實的歷史信息呈現(xiàn)給老師同學,加深了師生對歷史的認識、對歷史人物的敬畏,與此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1.要選擇生動、激趣動情的歷史故事

在歷史課程教學中,怎樣才能夠保證所選擇的歷史故事生動成為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換言之,教師在選擇歷史故事的時候,一定要確保歷史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情感,為此,歷史故事的選取是否能夠符合初中學生的興趣成了重點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2.歷史故事需要以課本為基礎

盡管用故事的形式教學,教師也不能脫離歷史課本,需要將歷史課本作為基礎,與教學內容緊緊相連,并且做到迎合學生學習興趣,避免出現(xiàn)為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而與歷史課程內容脫節(jié)的現(xiàn)象。

3.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節(jié)模式,以便推動學生的歷史思維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歷史故事教學其目的在于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并且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一定程度的鍛煉,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

二、歷史故事的重要性

1.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創(chuàng)新能力概括起來主要是指一種心理品質和能力,這種品質和能力能夠依據(jù)原有的知識儲備形成新的知識和能力。當今中國乃至于整個世界,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已經(jīng)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也是當今的一大趨勢。因為擁有創(chuàng)新能力,也就意味著這個民族和國家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可以永不枯竭地憑借自身智慧和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造更高的社會價值。而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歷史故事的重要作用,便在于能夠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之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歷史故事能夠有助于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歷史故事重在對學生思維的啟發(fā)和引導,重在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例如,在談到勾踐滅吳時,教師首先問學生四大美人中最早的是誰,這樣就會引導學生去思考。然后老師再給學生講述西施與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的故事,繼而回歸課本講述勾踐滅吳的史實。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思考與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鍛煉。

2.便于學生理解學習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將普及歷史常識作為主要的教學任務,讓學生通過對過去事實的了解學習到更多的有關歷史方面的基礎知識以及信息,并且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總結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經(jīng)驗。通常,教師在講授歷史課程的時候,最先應該做到的是向學生傳播歷史事件中的時間與地點、人物等,為此,教師在講述歷史故事的時候,一定要注重情節(jié)的設置,并且要確保具有一定的敘事性。所以,用故事的形式講述歷史事件,既能夠節(jié)省教學時間,還能方便學生理解歷史事件,掌握歷史知識,這與歷史學科發(fā)展的特點相符合。

3.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初中生正處于身體發(fā)育與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初中階段也是學生性格和人生觀形成的最主要階段??梢哉f,一個人的人生觀已經(jīng)在初中階段開始萌芽。若歷史教師能夠在教學課堂中多講一些比較激勵人的、正義的歷史故事,那么除了能夠讓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更深刻的了解之外,還有助于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歷史故事教學方法在高中歷史課教學應用中,要注意歷史故事應緊扣歷史教學大綱,另外,選取的歷史故事應注重史實,盡量避免文學化。因為歷史學追求的是歷史真實性,文學追求的是藝術的夸張性和典型化,雖然二者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社會,但是二者有根本性區(qū)別,所以,我們在歷史故事的選取上,要注意以歷史真實性為原則。

參考文獻:

第4篇:初中歷史與高中歷史的區(qū)別范文

關鍵詞:高中歷史 語文 整合 必要性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a)-0164-02

“自古文史不分家”,這句俗語道出了歷史與語文聯(lián)系的密切。隨著近年來高考制度的改革和高考歷史命題方向的轉變,我們越來越深切感受到歷史學習與語文整合的重要意義。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每年的高考歷史題目中有一半以上與語文存在關聯(lián),有的甚至直接用到了語文知識,比如,2014年的廣東卷選擇題中有直接用到造字法的相關知識:“宗”是一個會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宮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備選答案:A、祖先牌位 B、皇帝寶座 C、青銅兵器 D、鐵制農具;還有通過分析文學名著得出結論、選擇正確答案的的:《紅樓夢》中,賈寶玉的父親讓仆人轉告賈府私塾老師說:“什么《詩經(jīng)》、古文,一概不用虛應故事,只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睋?jù)此推出符合史實的結論是 。備選答案:A、理學居于統(tǒng)治地位,“四書”更受重視 B、孔子權威地位動搖,《詩經(jīng)》遭到輕視 C、科舉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棄儒從商 D、《紅樓夢》取材于現(xiàn)實,反映宋代生活。從這些題目中,我們深切感受到了語文知識、語文積累在歷史學習中的重要意義。

而分值頗高的材料分析題,所提供的史料大部分為文言文,更需要學生首先通過語文閱讀技巧了解材料的大意,然后結合歷史時代分析其反應的歷史現(xiàn)象。由此觀之,高中歷史學習與語文整合是不可或缺的學習手段。

1 歷史學習與語文整合的必要性

1.1 語文學習是歷史學習的基礎

高中歷史學習與初中歷史學習有著質的區(qū)別:徹底擺脫了對歷史時間、事件、意義的背誦,而是透過歷史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本質。因此,需要學生具備對語言文字的深刻理解能力,并具有聯(lián)想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學生對文字語言的把握和理解,對學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有著決定性的意義。高中學生經(jīng)過九年義務階段的語文學習和語言文字的積累,具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為理解、探究歷史知識奠定了基礎。因此,歷史教師要認識到語文與歷史的聯(lián)系,有意識地將歷史學習與語文學習進行整合,將與歷史相關的語文知識、文章內容引進到歷史課教學中,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覺將語文與歷史結合起來的學習習慣,讓豐富的語文積累成為歷史學習的堅實基礎。

1.2 語文學習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

語文是一門學習外延極廣的學科,對歷史知識涉及的尤為廣泛。語文教材中有大量歷史題材的課文,這些課文都是某一歷史事件的直接或間接敘寫,在學習過程中會在“寫作背景”、“作者簡介”等環(huán)節(jié)中滲透相關的歷史材料,學生會間接提取到大量的歷史信息,比如,《陳涉世家》、《阿房宮賦》學習中,會介紹秦朝相關的史實;《出師表》、《隆中對》學習中,會涉及到三國時期的歷史知識;《紀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會讓學生對中華民國那段歷史中的動蕩有深刻的了解。另外,語文是一門需要大量課外閱讀的科目。除了課標規(guī)定的篇目外,還需要學生廣泛涉獵各類體裁、各類內容的文章,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信息,對學生的歷史學習會有激活和補充的作用。因此,歷史教師要善于向語文借力,實現(xiàn)歷史學習的靈活變通。

1.3 借助語文能增加歷史學趣味性

歷史是一門相對“刻板”的學科。歷史規(guī)律、歷史本質的探究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教師如果借助語文學習來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會讓本來枯燥的歷史學習變得豐富多彩。比如,在向學生介紹“謚號”這一歷史現(xiàn)象時,教師讓學生回憶語文學習中歷代文學名家的謚號,并探究其含義。然后,向學生提供歷代皇帝不同類型的謚號,讓學生結合字義來探究這些謚號所包含的褒貶。學生不但能快速理解謚號的意義,且能夠幫助學生從謚號去推測某個皇帝的作為,極大增加歷史學習的趣味性。

歷史教師還可以將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作為史料,來引導學生分析某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特點,以及歷史事件背后多包含的發(fā)展規(guī)律等。歷史與語文的整合能幫助學生消除歷史的枯燥和時空的遙遠感,對幫助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2 歷史學習與語文的整合方法

2.1 借助語文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通過九年義務教育的語文學習,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有了較好的發(fā)展。這種思維能力對思考、解決歷史問題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例如,在思考“‘宗’是一個會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宮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边@個問題時,引導學生從歷史和語文兩個角度來綜合思考:會意字是由意思獨立的幾部分構成,因此,這個圖案很可能表示宮室屋宇之中的一個物?!白凇迸c“祖”字在歷史中最常用的是皇帝的廟號,如“高祖”、“高宗”、“中宗”、“玄宗”等,因此,這個圖案很可能與宗廟里的祭司相關。再聯(lián)系我們現(xiàn)在漢語中經(jīng)常使用的“祖宗”、“列祖列宗”、“光宗耀祖”等詞語的含義,“宗”字很明顯與先人相關。因此,從四給備選答案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祖先的牌位”這個答案。

這種借助語文思維能力去理解歷史知識和概念的學習方法,能幫助學生走出死記硬背的機械學習模式,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前后聯(lián)系、融會貫通,不斷擴展歷史學習和思考的外延,將歷史問題放到更加廣闊的文化背景下去思考,更加全面去思考歷史問題,進而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2.2 借助語文積累提高解決歷史問題能力

到了高中階段,語文課標對學生的閱讀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通過課內外閱讀,尤其是課外閱讀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這些知識涉及到歷史、地理、政治、軍事、科幻甚至物理、化學等各個領域,能夠成為各科學習的有益拓展。在這其中,很大一部分與歷史有交集,成為學生思考理解問題的背景。如果歷史教師能從分利用學生在語文閱讀中積累的知識來解決歷史問題,勢必會事半功倍。比如,在學習“”相關內容時,讓學生思考以這一時期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并思考其主題是什么?學生自然能夠想到魯迅的《故鄉(xiāng)》、《阿Q正傳》、《藥》等熟悉的作品,當然馬上會想到它們都是從不同角度反應“”不徹底性。然后,讓學生結合歷史課本總結“”的意義和局限性。這種借助語文感性資料理解歷史知識的學習方法,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當學生在考試中,遇到反應“”不徹底的材料時,學生馬上能找到問題的方向和突破口。

當然,很多時候學生借助自己的閱讀積累,還能夠直接解決歷史問題。比如,面對“《紅樓夢》中,賈寶玉的父親讓仆人轉告賈府私塾老師說:“什么《詩經(jīng)》、古文,一概不用虛應故事,只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據(jù)此推出符合史實的結論是 ?!边@道選擇題,學生結合全書中賈政數(shù)次數(shù)落賈寶玉不務正業(yè),專在詩詞上下功夫,以及賈寶玉應付父親檢查時所讀的書目,很明白就能看出當時的教育是“理學居于統(tǒng)治地位,‘四書’更受重視”。

2.3 重視通過材料分析獲取歷史信息

通過閱讀獲取信息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學習歷史、解決歷史問題的重要途徑。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本上的材料來理解相應的歷史知識外,還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分析歷史資料、文學作品、觀看影視資料等渠道來獲取相應的歷史信息,還原歷史原貌。在我國,前的史料和文學作品都是文言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語文課上學到的文言知識來解讀材料,并根據(jù)材料的時代和內容來分析材料中所包含的歷史信息,以及這些信息的普遍性和局限性,從而指導學生全面、客觀、公正地認識歷史,得出結論。比如,讓學生閱讀林覺民的《與妻書》,結合歷史課本分析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其代表的民主人士最求的革命目標是什么?文史的結合,增加歷史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從鮮活的史料中感受富有生命力的歷史。當學生對自己熟悉的語文教材從歷史角度進行解讀時,學生會將在語文課堂上體驗到的認識和情感融入其中,能夠喚起學生更加深切的情感體驗,對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政治等因素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對解答歷史題目有直接的推進。

因此,教師要善于將語文教材中與歷史相關的材料引進歷史課堂,讓學生嘗試通過閱讀材料,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從歷史角度進行解讀和思考思考,提高學生獲取歷史信息和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

總之,歷史學習與語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甚至有很大的交集。很多知識既屬于歷史又屬于語文,它們既有各自科目的屬性和特征,又有語文和歷史都需要的本質屬性。因此,歷史教學也需要樹立大歷史學習觀,將高中歷史學習融入到語文學習的廣闊背景中,讓學生借助語文積累、語文思維甚至語文學習的某些方法和技巧去思考歷史問題,促使歷史學習與語文學科有機整合,改變歷史學習方法、開闊歷史視野。

參考文獻

第5篇:初中歷史與高中歷史的區(qū)別范文

關鍵詞 圖片教學;新航路開辟;歷史與社會

一、《歷史與社會》教材與試題的特點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新教材把圖片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極大地增加了圖片在教材中的份量。與傳統(tǒng)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表達方式上明顯已由過去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向文字與圖片相結合、圖文并重的方向轉變。以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八年級(2006 年6 月第2 版)為例,其選用大量的歷史圖片。除中外大事年表外,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兩冊就有454張圖片,其中第四單元有圖片108張,第五、第七單元圖片各80張。

面對這么龐大而又珍貴的課程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棄之不用或者不充分利用,都是不可想象的資源浪費。“置圖于右,置書于左,索象于圖,索理于書。”(鄭樵《通志》)道破了文字敘述與圖片之間的關系,即文字敘述在于說理,圖片的作用在于使說理形象化,二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密不可分。圖片能以其視覺力量與文字互補,用富有感染力的畫面喚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另外,從近年的《歷史與社會》中考題來看,圖片試題越來越多,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大。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特別注意指導學生去分析、掌握圖中所包含的知識要點,對學生進行解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觀察圖片、聯(lián)系比較、想象和議論等多種能力。

二、初中生的特點

感知是認識活動的先導,是對學習內容的直接反應。初中學生的感知力雖比小學生要強,注意力也能夠持久,但多體現(xiàn)在具體內容的學習上,尤其是對生動、具體的歷史事件過程和歷史人物的事跡,接受起來困難不大,對形象化的學習材料也容易把握,也會比較關注一些具體的細節(jié),但他們的觀察還是有不穩(wěn)定性和片面性,要全面、深刻地感知歷史的整體面貌和本質特征還需要教師的啟發(fā)和引導。感知是對事物的直接體驗,而思維卻是學生理解知識的重要載體。初中生的抽象思維較小學時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形象思維仍占較大的比重。他們形象思維中的聯(lián)想和想象,往往是片段式的,自由式的,殘缺的。而運用歷史地圖輔助教學,有利于學生形成比較具體、完整的空間概念;使用歷史填圖冊,能夠使學生加深對相關教學內容的理解、消化,起到鞏固的作用。不管是初中生的感知能力還是思維能力均表明圖片教學在課堂中應用的重要性。

此外,從心理學上講,學生對圖片的信息接受時間要比對文字的接受時間短。一般而言,要表達清楚一個信息,通過語言描述所需時間為28 秒,利用照片所需時間為9—12 秒,通過實物僅需7 秒。因此,教師利用圖片進行課堂教學時,其意義就不單純是增加課堂的豐富性,更為重要的是提供一個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跨度內接觸最多歷史信息的平臺。

三、圖片教學的應用

伴隨著讀圖時代的到來,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以及學情分析,在教學中如何運用圖片教學,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智能、引導學生探究、提高教學效果的目標,防止“快餐化”、“淺閱讀”傾向,成了每個歷史教學工作者都面臨的重要課題。

接下來,以《歷史與社會》八年級第五單元第三課第一目“新航路的開辟”為例,談談筆者在教學中將如何通過圖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歸納分類能力、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多元思維的。

1.歸納、分類,理清歷史思路

為了更好地進行歷史圖片教學,必須對歷史圖片進行分類。歷史圖片按其表現(xiàn)內容可分為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內容;按形式又可分為插圖、畫像、實物、模型、照片等。具體到某一章節(jié),應根據(jù)教材和教學需要進行歸納和分類。

引導學生對圖片進行歸納、分類,幫助學生理清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脈絡,同時設計新穎的個性化標題,這有助于學生感知歷史,增加對歷史的體驗,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聯(lián)想與此相關的人和事,從而提高學習質量。而這也大可證明利用圖片教學能夠串聯(lián)片段的知識,優(yōu)于單純的文字講解。

2.觀察、探究,形成讀史的良好習慣

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讓學生沿著“形象—概念—形象”思維軌跡思考,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結合,觀察圖片就能較好地實現(xiàn)這一過程。在“新航路的開辟”教學中,筆者先給學生示范:在圖“歐洲航海家們在研究如何去更遠的地方探險”中,有一個地球儀,從圖片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航海家們相信地球是圓的,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地圓說”奠定了新航路開辟的思想基礎。那么,這張地圖中還有其他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呢?你能從中推斷出什么呢?學生們立即忙碌起來,他們發(fā)現(xiàn)還有航海家,還有羅盤針、與遠航有關的圖書等,得出結論“當時已具備了遠航的技術條件和航海知識”。最后,筆者進行了引導性小結:觀察圖的關鍵是抓細節(jié),如說明性文字、背景以及人物的動作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理解這些圖片蘊含著的意義,才能以“當事人”的心理走進逝去的年代。觀察圖片,既使學生形成觀察圖片的習慣,提高觀察圖片的能力,又掌握了觀察圖片的方法,可謂一石多鳥。

在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后,讓學生利用圖片去“還原”歷史,通過合理的想象、無窮的思考,把原本殘缺、距真實面目較遠的歷史形象還原成相對完整、接近本來面目的歷史形象,形成自己的觀點。比如讓學生觀察B圖,筆者問學生:“哥倫布等歐洲人與印第安人他們的身材有何區(qū)別?”學生回答:“歐洲人高大魁梧,印第安人又矮又小?!惫P者追問:“這些高大魁梧的歐洲人手上拿著的是什么?”學生說:“十字架、劍”。通過對圖的觀察,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歐洲航海家到其他地區(qū),用宗教傳播以及武力入侵,給印第安人帶來了毀滅性災難。新航路的開辟為殖民者掠奪印第安人開辟了新途徑。于是,學生的民族主義情感得到激發(fā),維護和平成為每位學生心中的吶喊,圖的引思功能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3.聯(lián)系、拓展,構建對歷史的解釋評價體系

圖片是靜態(tài)的,而歷史是動態(tài)的,如果不對歷史圖片進行動態(tài)處理,不去尋找彼此間的聯(lián)系,不利于學生全面分析和深入把握歷史的“線”和“面”,使理解歷史產(chǎn)生困難。在“新航路的開辟”教學中,筆者嘗試讓學生根據(jù)課本的內容,用透明的描圖紙描繪出遠洋航行各條路線以及發(fā)現(xiàn)的新大陸,并結合B、I圖,請學生小組組織討論,分析“發(fā)現(xiàn)的時代”和“世界的交流”兩個主題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以及“世界的交流”主題下的兩張圖片又有何關系。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得出因果、并列兩層關系。說它們是因果關系,是因為通過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的遠洋航行,使世界由分散的文明走向了聯(lián)系與交流;說它們是并列,是因為它們的遠洋航行,在使世界走向整體的過程中,讓其他的落后民族受到了殘酷的殖民。通過對比聯(lián)系圖片,學生也在這過程中明白新航路開辟帶來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影響,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就有跡可循。

通過學生自己畫圖,手腦結合,從反方向鞏固提高學生對圖的理解能力;通過筆者對歷史圖片的引用和示范,學生懂得了學習歷史不僅僅要對客觀資料進行發(fā)掘、了解和掌握,更要對已有資料作出判斷、分析和運用,進而認識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構建個人對歷史的解釋體系。

英國現(xiàn)代美術史學家貢布里希曾說,我們的時代是一個視覺的時代,我們從早到晚都受到圖片的侵襲。而歷史圖片的功能決不是簡單地為了調劑視覺、刺激感官,而是為了直接而形象地呈現(xiàn)歷史的真實狀態(tài)。運用大量真實、直觀的歷史圖片不僅可以作為調節(jié)學生精神疲憊的有效資源,而且可以作為搭建學生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不僅在視覺上給學生以強有力的沖擊,而且在心理上帶來真實可感的震撼,從而吸引學生去關注圖片隱含的歷史信息。只要我們在運用時注意有效性、科學性、針對性等原則,就能使圖片教學在《歷史與社會》課程中得到較好的運用,達到教學課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