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武術初級槍術教學范文

武術初級槍術教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武術初級槍術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武術初級槍術教學

第1篇:武術初級槍術教學范文

關鍵詞:傳統(tǒng);現(xiàn)代;武術學習;程序;規(guī)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07)04-0086-03

Abstract:By analyzing documents and interviewing with experts,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basic program and regular pattern of the martial arts. The research considered that, modern practice of martial arts i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practice program. Nevertheless, modern teaching of martial arts could not grasp its real value, or the process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is systemless. Only standing on this layer, the paper has made a thorough study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martial arts teaching.

Key words: tradition; modern; martial arts study; program; regular pattern; teaching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有組織或自發(fā)的參與體育活動的人數(shù)不斷增加,其中選擇武術作為鍛煉內(nèi)容的人數(shù)有增無減。據(jù)統(tǒng)計:目前習武人口多達6500萬,占我國體育人口的一半,武術館超過12000所,常年堅持習武的學員近千萬,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運動。對于這樣一個龐大的習武群體,除了加強系統(tǒng)的管理、嚴格的教學和訓練外,更重要的是遵循一條合理的、正確的、適合習武對象實際的學習程序和規(guī)律,為此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1 傳統(tǒng)習武的基本程序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尚武之風,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了一套較為固定的習武程序。在武術流派尚未形成的各個朝代,基本采用拳勇與力量并重,器械操練在后的程序。如秦時強調(diào)“習手足,便器械”?!傲暿肿恪北疽庥袃蓚€:一是活動手腳,即為基本功,二是演練徒手套子。同時提倡“勇力過人”。《三國志?蜀志?劉封傳》中有:“(劉封)有武藝,氣力過人”的說法。實際這與后來拳諺中所說的“練拳先站樁,大鼎添力量”、“練武不練腰,到老藝不高”、“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是一脈相承的,同前面相比更加條理化,這些也表明基本功的重要性及與練武的相互關系。明代以后,隨著門派的分立,習武程序更加明確,何良臣在《陣記?技用》中率先提出:“學藝先學拳,次學棍;拳棍分明,則刀槍諸技特易易耳”。戚繼光在《紀效新書?捷要篇》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即“大抵拳、棍、刀、槍、叉、鈀、劍、戟、弓矢、勾嫌、挨牌之類,莫不先有拳法活動身手”。強調(diào)練拳的基礎作用。也正是按照這樣的程序和要求,訓練出了強大的戚家軍,在歷次的戰(zhàn)斗中無往而不勝。

清初著名的理學家顏元在游學河南時,特意拜訪了名震南北的大俠李子青,在晚宴上李向顏說明了習武程序,即“先生如果想學刀法,那就要先學會拳法,拳乃十八般武藝的根基?!鄙倭治渖畟兺瑯油瞥纭叭瓰橹T藝之源”的道理,少林寺歷代宗師認為拳術是一切武藝之源,如果拳術練得好,手足身眼步法協(xié)調(diào),套路結構嚴謹,練久則手足靈敏,真氣充盈,呼吸自如,暴發(fā)力強,勁力實足。在此基礎上向技擊過渡,少林寺為提高弟子們的實戰(zhàn)功夫,往往從十套拳、百套拳中集中選出數(shù)百或上千精華招勢,編成打擂套路,授給弟子,專門訓練和提高其實戰(zhàn)技術,所以,少林打擂術的真正功夫大都來源于拳術。若想成為高手,必須練好基本功――拳術。概括地講就是“功源于拳,勢出于招”。通常練習實戰(zhàn)技術是由兩人攻防轉(zhuǎn)換,或師傅親自喂招來逐漸達到“真可搏打”的水平,拳譜云:“要想散打會,還得二人喂。從拜師入門到師滿出徒,整個過程大約需五、六年時間;倘若學得功夫上乘,恐怕至少得十年時間”;因此,有人稱“功夫者,工夫也”。提到“功夫,太極拳名家陳鑫將分為四個等級,由低到高依次為軟手、散打、好手、妙手”。

從諸家之說可以看出,武術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嚴格而有序的學習系統(tǒng)?,F(xiàn)概括為以下幾點:

1.1 遵循漸進規(guī)律

拳譜云:“舍本逐末瞎胡鬧,循序漸進最為高”。 吳殳在《手臂錄》強調(diào):“……且傳一法,練未熟,不教第二,第二法未熟不教第三,半載的學不多”??梢娗叭藢ρ驖u進的重視。

1.2 強調(diào)基本功法

習武通常有“下死功夫于根本者二年”, 將基本功學習貫穿習武的全過程,而且要持之以恒,做到“要想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早”,“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講的就是基本功的重要性。

1.3 注重套路練習

“其拳也,為武藝之源”,傳統(tǒng)上把練套路稱為“盤功架”, 講的是“架子天天盤,功夫日日增”。通過套路練習,使習武者身法活便 ,手法便利,腳法輕固,進退得宜,同時也求得內(nèi)外雙修,形神兼?zhèn)涞挠行緩健?/p>

4 一切為了實戰(zhàn)

傳統(tǒng)的習武目標十分明確:練為了戰(zhàn), 使“打練”有機地加以結合,這是戰(zhàn)爭與實用的需要。《吳越春秋》提倡“手戰(zhàn)之道,內(nèi)實精神,外示安逸,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古代與近代的武術家都有“打練”并用的風格和特點。

但是傳統(tǒng)的習武程序并非盡善盡美,仍有其歷史的局限性,諸如入門先站樁三年;太極十年不出門;練功必須面南背北;午夜練功最有效等,這種作法和說法都缺乏科學性。

2 現(xiàn)代習武的基本規(guī)律

武術發(fā)展到今天,各門派仍保留著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的、實用的練功方法和程序,說明從古延續(xù)下來的習武程序是有其傳承的價值和特點,但畢竟社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科學的,現(xiàn)代的東西必將滲透到傳統(tǒng)的習武全過程,使傳統(tǒng)的與現(xiàn)代的有機結合,并富于了鮮明的時代特征。根據(jù)體育學院普修通用教材《武術》的介紹,傳授的內(nèi)容和程序為基本功――基本動作――組合動作――拳術套路――器械套路和對練套路――攻防技術和博斗項目。這是現(xiàn)代共識的習武規(guī)律,與傳統(tǒng)習武程序相比更加明確具體,但仍未脫離“傳統(tǒng)”的框架,前者是后者的母胎。

在打練分途的80年代,武術界分別總結出了套路與散打?qū)W習階段的劃分。

2.1 學習套路的階段與任務

第一階段:基礎學習階段,進行武術的基本功、基本動作、動作組合和基礎套路的學習。此時一般以長拳為基礎,要求學會動作,明確動作規(guī)格,掌握學習方法,發(fā)展專項身體素質(zhì),提高身體的適應能力。

第二階段:在鞏固第一階段的基礎上,學習掌握刀槍劍棍等器械套路,掌握其動作方法,技法,特點等規(guī)律。

第三階段:學習不同風格的傳統(tǒng)拳術和器械套路,同時還要學會有代表性的對練套路以及散打技術。理論傳授同步跟進,以擴大知識面和指導技術的提高。

第四階段:在全面掌握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的個人技術特點,發(fā)揮所長,選擇項目進行訓練提高。

2.2 學習散打的階段與任務

第一階段:打好基礎階段。學習散打的基本動作(步法、拳法、身法、腿法、摔法、跌法等),掌握動作的要領,提高單個動作的實效性,借助輔助器械提高擊打和承受能力,了解一般的戰(zhàn)術原則,明確要害部位的基本防護,為組合技術學習準備條件,培養(yǎng)意志品質(zhì)。

第二階段:這個階段要全面地學習組合技術,從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掌握單招組合的規(guī)律。了解訓練、距離、著力點的特點。提高組合進攻、防守的準確性和合理性,進一步完善動作的規(guī)格,初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戰(zhàn)術意識。練習方法采用集體與個別、單人與有條件的交叉進行。

第三階段:在上兩個階段的基礎上,要根據(jù)練習者的實際情況確立每人的發(fā)展方向,形成不同的特長,具備1~2種獨特的招法。獨特招法是長期訓練的結果,它必須與實踐緊密結合,實戰(zhàn)對象要多種,研究意外現(xiàn)象的補救措施,鼓勵練習者大膽實施預定的策略,使每次實踐都緊緊地為獨特招法的形成服務。

兩種階段的劃分,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①分階段學習,能使習武者有順序地、漸進地、連貫地、系統(tǒng)掌握基本技術和知識;

②階段劃分明確,任務規(guī)定具體,各階段聯(lián)系密切;

③重視技術與理論的同步學習,用理論指導實踐;

④在技術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突出個人特點進行學習和訓練。

整體看,現(xiàn)代習武規(guī)律更加明確細致,層次分明,任務具體,利于操作,科學性明顯增強。

3現(xiàn)代武術教學中與習武規(guī)律相悖的現(xiàn)象

3.1 關于武術中的學法問題

實踐證明,許多周期性變化的體育項目,一旦掌握了就可以終身受益,而武術學習則不然,這是由“三多”(動作多、方向變化多、每一個動作包括的因素多)所決定的,因此拳諺有“一日不練十日空”,“學拳三年,丟拳三天”。的說法。通過我們的觀察,體育院系武術專業(yè)的學生在校期間學習較好的,畢業(yè)后并不一定能勝任武術教學工作。原因就是忽視學法的教學,一旦忘卻了套路就難以恢復,所以在教學中除了教授其基礎套路外,更主要的是教會學生識圖和畫圖的方法,及套路間的變化規(guī)律。這些為離校后的自學奠定了基礎,而這一點恰恰是我們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3.2 關于套路和散打的加試問題

各體院自上世紀90年代初成立武術系以來,至今為止已培養(yǎng)學生近萬人。據(jù)統(tǒng)計,就套路和散打兩項而言,學生從小就習武的和半路出家的以及應試的各占1/3。前者有半數(shù)是先學套路,后學散打的,基本符合現(xiàn)代習武規(guī)律,其技術間出現(xiàn)了正誘導現(xiàn)象;中者完全是套路與散打的分離學習,基本違背了現(xiàn)代習武規(guī)律,其技術較為單一,兩項兼顧較差,后者就是為了應試,嚴重違背了現(xiàn)代習武規(guī)律,學習的“后勁”明顯不足。

3.3 關于套路間的相互聯(lián)系問題

武術素有:先拳后棍再刀槍的說法。習武也多沿用這種傳統(tǒng)的程序,但是這種程序是否科學合理,實證研究較少,最近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刀術與棍術(0.8206),劍術與棍術(0.7993)、刀術與槍術(0.7862)之間相關非常顯著,也就是說刀、槍、劍、棍四項先學任何一項技術都符合現(xiàn)代習武規(guī)律,。目前高級中學已將男子刀術和女子劍術列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主要教材,棍術卻被放棄了。而在這一點上我們的認識是不夠的,以致影響到教學和訓練工作。

3.4 關于同一技術的教學問題

對于武術專業(yè)學生來講,在全面提高技術的同時,進一步發(fā)揮個人特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現(xiàn)實的教學和訓練完全是“一刀切”,“齊步走”,無論是武英級,還是無等級的學生在套路方面一律以學習競賽項目為主;散打方面一律是踢打摔技術,使學生的個性和主體性受到壓制,效果不甚理想。根據(jù)我們的實踐體會,對于關節(jié)靈活、柔韌性好的學生側重于通背拳和象形拳及腿法的學習,而對于暴發(fā)力好的學生可選擇南拳,八極拳,戳腳,翻子及打法的學習,對于速度快的學生最好演練刀棍及摔法等。在這方面我們?nèi)狈Α皡^(qū)別對待原則”的理解和貫徹。

3.5 關于術科評定問題

學生的學習情況主要是通過考核加以確認的,目前我們在技評時存在較大問題。一是在武術專修學生的評定中一直采用絕對的評分方法,很少考慮學生的基礎情況、訓練水平、個體差異、等級差異等,常常將一名武英級或一級運動員與無級別的學生用同一的標準和尺度來衡量,這顯然是違背教學原則的,以致出現(xiàn)一些隱形的消極現(xiàn)象。如起點高的學生不用多練就可以順利達到標準,自然形成一個高枕無憂型的小群體,而起點低的學生無論怎樣努力也很難達到高標準,自然形成一個努力無望型的小群體。久而久之,兩種群體都會向事物的相反方向轉(zhuǎn)化,即放松學業(yè)與隨波逐流。由于采取的是一種絕對技評方法,學生間缺乏可比性、競爭性和激勵性,使一部分學生的技術水平下滑,甚至畢業(yè)成績不如入學成績,應引起我們的反思。

二是在普修學生的評定中一直采用“競技武術”的規(guī)則和方法,這顯然也是脫離實際的。學生普遍反映:評定標準和方法不明確、自我演練效果與標準不易對號、自學進程難以把握、考試氣氛過于壓抑。針對上述情況,建議在普修評定中適當降低標準,采用在音樂伴奏下的3~4人小組合演練與師生共同評定的方法。專修評定應采用學分制和相對的評分方法,按入學后的等級分為基礎組、鞏固組和提高組,并分別制定相應的評定標準,實施浮動管理。

3.6 關于武術教學大綱的修訂問題

從武術內(nèi)容看,建國以后至今,我國學校體育教學大綱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武術內(nèi)容做了多次的修訂,這里列舉四個主要時期的變化情況(表1)。

從表中看,小學階段以基本功、武術操、動作組合、簡短套路為主;初中階段以拳術為主;高中階段增加對抗內(nèi)容和器械套路,而且男女內(nèi)容有別。從整體看,不同年級教材或多或少都有其彈性和選擇性。另外,1990年和2000年修訂的教學內(nèi)容更加豐富。而高等學校普通體育課在1978年以前有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其內(nèi)容為:武術基礎知識、基本功、基本動青年拳攻防對練或初級長拳(男);初級劍術或簡化太極劍(女);簡化太極拳或太極劍六段選(醫(yī)學院使用)。90年代以后國家教育部頒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使高校的武術內(nèi)容增加了選擇性和自主性。

從上述情況看武術教學內(nèi)容已經(jīng)向著規(guī)范化的方向發(fā)展,但從表1來看作為武術中較為實用的搏擊(散打、短兵等)內(nèi)容幾乎沒有體現(xiàn)。近年來,學校武術的教學始終受著國外武技的沖擊(如跆拳道、空手道等)。直接造成學生選擇武術學習的興趣下降,根據(jù)筆者對北京市10所普通高校中的500學生的調(diào)查,結果顯示影響武術學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①學生認為通常的武術課通指套路,套路動作復雜,實用性不強是主要原因;②散打雖較為實用但普及不廣泛,其影響力不如跆拳道等武技;③武術段位制所實行多年但在學校中并沒有較好的實施;④武術(散打、套路)缺乏統(tǒng)一的服裝來包裝。

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教武者對武術教學大綱的理解和對現(xiàn)代習武規(guī)律的把握是分不開的,鑒于上述情況進一步完善教學大綱的修訂,摒棄教武過程中與習武規(guī)律相悖的現(xiàn)象將是今后武術教學中的重要課題。

4 結束語

現(xiàn)代習武規(guī)律是對傳統(tǒng)習武程序的繼承與發(fā)展,二者都具有由低向高,由淺入深,由外向內(nèi),由剛而柔,依次漸進的特點,以拳術為基礎,展開其他器械及對抗項目的學習。傳統(tǒng)的與現(xiàn)代的相比,前者是一種框架結構,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后者屬于遞近結構,任務具體,層次分明,我們應當遵循現(xiàn)代習武規(guī)律,并以此來判斷習武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德虔. 少林打擂秘訣[M].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