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債務風險論文范文

債務風險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債務風險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債務風險論文

第1篇:債務風險論文范文

針對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增長緩慢,通貨持續(xù)緊縮的經濟態(tài)勢,從1998年起,我國實行以增發(fā)國債為主要內容的積極財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內需的不足,拉動了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增長,有效地遏制了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局面。與此同時,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我國財政赤字和債務規(guī)模也在不斷擴大,2001年中央財政赤字達到2598億元,占GDP的比重為2.7%,債務余額15608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6.3%。雖然財政赤字率和國債負擔率都在所謂的安全警戒線以內,但我國財政基礎相對脆弱(兩個比重低),潛在財政債務風險很大,特別是我國財政債務風險有其特殊性,因此,不僅需要從數量關系上,更要從本質特征上把握財政債務風險問題。

1、國債發(fā)行額與財政赤字額的互動

財政赤字既可能是由被動發(fā)生收不抵支現象引起的,也可能是政府為刺激總需求而主動采用的一種積極財政政策。1997年以前,我國財政赤字主要是收入增長緩慢而支出膨脹引起的,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后,財政赤字的彌補,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用歷年的財政盈余;二是以貨幣融資形式向中央銀行借款;三是以債務融資形式向社會發(fā)行國債。我國1986年以來政府財政全為赤字,《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現已明確規(guī)定財政不允許向銀行透支。因此,財政赤字只能靠債務融資來彌補。從財政赤字與國債發(fā)行額的關系來看,赤字是原發(fā)性的,債務是由赤字派生的,二者在數量上具有正相關性,財政赤字高的年份,國債發(fā)行額也較高,近年來的實際情況也是如此(見表1)。但是,現在存在的問題是債務發(fā)生并不純粹是被動發(fā)生的,債務額與赤字額具有相互推動的發(fā)展趨勢。其中一個原因是由于宏觀調控政策的需要,把增發(fā)國債作為積極財政政策的操作工具,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其資金回報率較低,隨著國債規(guī)模的擴張,還本付息額也迅速增加,國債規(guī)模的迅速擴張反過來推動財政赤字的急劇攀升,陷入借新債還舊債的惡性循環(huán)當中,如1997年國債發(fā)行額為2412.03億元,同年的還本信息額為1820.40億元,還本付息額占發(fā)行額的75.47%,在財政收入不可能有較大增長的情況下,中央財政的償債成本和償債風險都相應增加。

2、低債務負擔率與高債務依存度并存

國債負擔率(國債余額/當年GDP)反映了負債規(guī)模與一國嘗債總體經濟實力的對比關系,這一指標對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實際意義,經濟發(fā)達國家的債務是建立在雄厚的財政經濟基礎上的,整個國家對債務的承載能力較強,其國債負擔率可以高些,如《馬約》規(guī)定歐盟成員國這一指標上限為60%,而發(fā)展中國家由于經濟規(guī)模和經濟實力較差,其債務負擔率也應較低,一般國家應不超過45%。我國的國債負擔率一直低于17%,2001年也僅為16.3%,遠低于國際警戒線。但是從動態(tài)分析,我國國債負擔率近年來增長很快,由1990年的4.5%,迅速提高到2001年的16.3%。

從財政對國債的依賴程度和財政承載債務的能力上看,則需要考察國債依存度和償債率兩個指標。由于我國國債的發(fā)行和償還都是由中央政府操作的,在分稅制條件下,真正能衡量國債所蘊涵的財政風險的應為中央財政的債務依存度和償債率,所以研究中央財政的債務依存度和償債率也更有實際意義。

中央財政的債務依存度是指當年國債發(fā)行額與中央財政支出(包括國債還本付息額)的比重,它反映了中央財政支出對國債的依賴程度。債務依存度過高,表明財政支出過度依賴于債務收入,財政處于相對脆弱的狀態(tài),因為國債畢竟是一種有償收入,高依存度對財政的未來發(fā)展形成潛在的威脅。國際上公認的控制線為25%-30%,而我國的財政依存度表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從1994年開始超出國際警戒線,1999年高達62.49%(見表1),是國際警戒線的兩倍多,也是美國、日本、英國等發(fā)達國家的3-10倍。顯然,中央財政支出有60%的資金來源于國債收入,財政風險較大。

表1財政收支與國債有關指標

附圖

資料來源:2001年中國統計年鑒

反映中央財政償還債務能力的指標是償債率,即當年國債還本付息額與中央財政收入的比重,這一指標越高,說明中央財政的還本付息壓力越大,償還能力越弱,國債的承受能力越差。從國際經驗來看,償債率的安全線為8%-10%,警戒線為22%,1990年我國中央政府的償債率為11.43%,1998年迅速攀升為45.91%,是國際警戒線的兩倍多,近兩年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國際警戒線(見表1)??紤]到我國財政收入大幅增長的潛力不大,加之國債發(fā)行期限多為中期,還本付息相對集中,國債的償還困難還是較大的。

上述分析表明,我國國民經濟總體應債能力相對較強,而財政本身特別是中央財政對國債的承載能力有限,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比重過低,既壓縮了國債繼續(xù)增加發(fā)行的合理空間,也說明潛藏著財政債務風險。

3、國債籌資成本硬約束與投資收益隱性化

國債籌資是有代價的,到期償還本金是不言而喻的,同時還要支付國債利息。國債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借貸形式,其發(fā)行主體是政府,在所有的本幣市場參與者中信譽最高,信用風險最小,流通性能好,變現能力強。正因為國債具有這些特征,西方國家一般都以國債收益率作為金融市場的基準利率,從投資者角度來看,投資是國家政權擔保的此種金融產品最安全,風險幾乎為零。因此,國債利率通常低于銀行同期存款利率。我國的情況與此正好相反,由于缺乏科學的債券定價方法和基準利率形成機制,債券發(fā)行定價反而比照銀行儲蓄存款利率,國債利率比同期存款利率高出1-3個百分點(見表2)。

表21990-1996年銀行儲蓄利率與國債利率表單位:%

附圖

資料來源:袁東:《中國證券市場論》,東方出版社,1997年,250頁。

近年來雖然二者利差在減少,但國債利率仍高于銀行存款利率。1999年發(fā)行的2、3、5年期國債利率分別是2.55%、2.89%、3.14%,而同期銀行存款利率分別是2.43%、2.70%、2.88%。使利率高低與風險大小相悖,同時也增加了國債的利息支出,1997、1998年的利息支出分別高達563.3億元和763.6億元。甚至有個別種類國債的真實利率高于產出增長率,如1998年第一期、第二期憑證式國債、30年期的特種國債利率偏高,從而增加了國債的籌資成本。

國債是信用性質的財政收入,是一種集借、用、還三者于一體的政策融資工具,其主要特點就是國債資金使用的有償性。國債資金的償還就要考慮它的使用效益。國債資金的使用效益包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方面:從社會效益來看,通過國債投資,可以增強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能力,改變社會消費與投資結構,促進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環(huán)境保護等,但這些溢出效應是隱性的,很難用投資收益率等指標衡量的,因此、在短期內不能作為國債的償還基礎。從經濟效益上看,國債資金主要用于彌補財政赤字和還本付息,用于生產建設上的比例很小,況且基礎設施投資的盈利水平較低,想用這些投資項目的盈利來償還國債是不現實的,國債投資的自償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4、隱性債務顯性化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和體制改革的深化,將促使以前的隱性債務顯性化。目前我國尚存在各種形式的債務,雖然在名義上不是中央財政的債務,但在性質上類似于國債的國家債務,在實際運作中將由中央財政承擔其中的大部分支付責任,最終構成中央財政的實際債務組成部分。

(1)社會保障資金債務。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的是低工資、廣就業(yè)、多補助的收入分配制度,養(yǎng)老、失業(yè)、醫(yī)療等社會保障全部由國家和企業(yè)承擔,個人未形成養(yǎng)老積累,也不承擔任何費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的社會保障制度也逐漸形成,這就產生了彌補歷史欠帳,支持國企改革,對原有職工的償債問題,這部分債務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取決于未來經濟增長率、實際工資率、利息率和人口因素等參數的變化。按照世界銀行1997年測算結果,我國養(yǎng)老金隱性債務為1994年GDP的46%-69%,即21468~32202億元,而他們最近的一項測算則認為在1998年中國養(yǎng)老金隱性債務占到GDP的94%(DorfmanandSin,2000)。即使最保守的估算,按下限計算這部分債務也達2萬億以上。

(2)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國家隱性債務。在我國的全部金融資產中,銀行資產占85%以上,但由于多種原因,我國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不良貸款比重居高不下,1995年末為21.4%,以后逐年有所增加,2000年末高達29.2%,國有商業(yè)銀行不良貸款總規(guī)模至少在27000億元以上;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在1997~2000年由于國有企業(yè)改制而核銷呆壞帳1829億;截止2000年末,在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開戶的企業(yè)中,逃廢債企業(yè)達32140戶,懸空銀行貸款本息達1851億元;三家政策性銀行的不良資產,根據朱民1999年提供的數據也在3000億元左右。而以上也僅是冰山一角。

(3)糧食企業(yè)在采購和流通中累積的虧損債務,目前高達2000多億元,這最終也將成為政府負擔的債務。

(4)截止2001年底,全國拖欠當年國家統一政策規(guī)定的工資65億元,占應發(fā)工資總額的1.8%。

我國國有經濟是由財政、銀行、國有企業(yè)三部分組成,政府財政實質上為銀行的不良貸款和企業(yè)債務提供擔保,為社會保障提供資金來源,在動員銀行和企業(yè)最大潛力仍存在缺口的情況下,上述隱性債務必將最終由財政負擔,其本質與國債是相同的。所以說,雖然名義國債負擔率低于國際警戒線,但如果在名義國債規(guī)模基礎上,再加上社會保障資金缺口、國有商業(yè)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的不良資產債務、糧食企業(yè)虧損掛帳、各級政府欠發(fā)工資等隱性債務計算在內,我國財政債務至少在5萬億元以上,占我國GDP的50%以上,即國債總體負擔率超過50%,財政債務風險是不言而喻的。

5、外債風險雖小,但成本較高

財政債務包括國內債務和國外債務兩部分,近年來總的趨勢是內債規(guī)模大幅增長,而外債負擔相對減少,外債風險相對較小。一是外債余額增幅較小,由1995年的1056.90億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700余億美元,個別年份甚至絕對減少,如1999年。二是從外債風險指標上看,2000年我國外債的償債率為9.2%,債務率為52.1%,遠低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即償債率為25%,債務率為100%),2000年我國外債負債率為13.5%,也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三是從外債償還期限結構上看,2000年長期外債余額占全部外債余額的91.0%,而短期外債余額僅占9.0%。四是我國外匯儲備逐年增長,到2000年已達1655.74億美元,為外債償還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梢?,我國的外債規(guī)模、債務風險指標與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和外匯儲備比較起來,其負擔較為合理,均在國力可承受范圍內。

但是,另一方面,從外債借款成本來看,貸款利率較高的國際商業(yè)銀行貸款占主導地位,2000年國際商業(yè)貸款余額占整個外債余額的65%,而利率較低的外國政府貸款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僅占16.9%和18.1%,這必然導致我國外債的借款成本提高。從外債幣種結構上看,幣種單一,主要是美元和日元,外債幣種缺乏多樣化,增加了外債的匯率風險,因此,對外債風險同樣不能掉以輕心,仍需加強外債風險管理。

二、財政債務風險的防范

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應是雙重的,在充分發(fā)揮其促進經濟增長正面效應的同時,必須看到積極財政政策也導致國債規(guī)模有所擴大,進而放大財政債務風險的負面影響。為此,應針對財政債務風險的本質特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與化解財政債務風險。

1、適時淡出積極財政政策

一般而言,財政政策的行政色彩較濃,人為因素較大,往往側重于需求管理,是一種熨平經濟周期的短期措施。我國1998年制定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之初,只是把它作為一項應對東南嚴金融危機的特殊手段。而數年連續(xù)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已經使這一短期政策長期化了。但社會經濟及財政方面深層次的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卻積累了大量財政債務風險。因此,有必要適時調整財政政策,逐步淡出積極財政政策,控制財政赤字規(guī)模,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支出效率,深化預算制度改革,規(guī)范財政分配秩序,完善稅費改革。

2、控制國債規(guī)模,調整國債結構

發(fā)行國債既要考慮社會公民的應債能力、國民經濟的承載能力和財政的償還能力,更要注重國債資金的使用效益和運作成本,兼顧國債發(fā)行的可持續(xù)性,科學界定國債的合理規(guī)模。(1)加快“費改稅”進程,規(guī)范預算外收入和各種制度外收入,把它們納入到統一的財政收入中,使財政收入穩(wěn)步提高。同時,加強財政支出管理,合理調整分配結構,遏制行政經費膨脹,杜絕資金浪費,全面推行政府采購制度、零基預算、單一帳戶制度,以此強化支出約束,壓縮財政赤字,這是控制國債規(guī)模的最關鍵因素。(2)廣泛采用競爭性招標發(fā)行方式,降低發(fā)行成本;動態(tài)調整國債利率,形成科學規(guī)范的基準利率機制,適度調低國債利率,降低籌資成本,控制國債利息負擔;調整國債期限結構,增加短期和長期國債品種,均衡分布國債還本付息額度。(3)提高國債資金的使用效應,走出借新債還舊債的怪圈。對于投向非盈利性公共物品的國債資金,在選擇項目時要兼顧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并重的原則,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盡量降低成本,盡可能地發(fā)揮基礎設施的效益,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國債投資應逐步由基礎設施投資轉向有市場需求、有經濟效益的制造業(yè)領域轉移,加大用于競爭行業(yè)的投資比例,同時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縮短項目建設周期,項目建成后,采取公司運作方式,保證資產的保值增值,提高國債資金的自我償還能力。(4)為了使國債資金的籌措、使用和償還步入良性循環(huán)軌道,應建立國債償債基金制度,堅持基金有效運作,預算上單獨列支,閑置部分可以投資,確?;鹪鲋?,使國債償還有一個可靠的基礎。

表3國家外債余額及風險指標

附圖

資料來源:2001年中國統計年鑒

3、多元分散債務風險

當國債資金投向基礎設施項目時,一般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地方有關部門可能從中獲益,因此,這些國債的償還應按受益大小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攤;目前我國不允許地方政府發(fā)債,為解決地方政府使用債款,一般由中央統一發(fā)行國債,再從中轉貨一部分給地方政府使用,這實際上是中央政府替地方政府發(fā)債,所以按誰受益誰償還原則,這部分債務理應地方政府負擔;對于銀行不良貸款和壞帳損失,最終不應由財政全部“兜底”,而要以法律法規(guī)形式明確規(guī)定銀行破產后財政負擔償還儲戶資產的比例,按照利益與風險對等原則,規(guī)定財政、銀行、儲戶各承擔一定比例風險;對于地方政府債務,要嚴格界定責任,真正屬于政府的,由地方政府列入預算;對于商業(yè)性債務、有關政府擔保的企業(yè)債務,首先由債務人償還;對于社會保障資金缺口這種隱性債務,應由財政、企業(yè)及個人按比例分攤,財政和企業(yè)分攤部分可通過開征社會保障稅、國有股減持、出售轉讓國有資產等方式彌補。

4、強化外債管理,防范外債風險

由于外債具有特殊的傳導機制,一國外匯市場可能成為國際投機商追逐的目標,東南亞金融風險的教訓應引起我國高度重視。必須建立外債統一管理機構,結合國家的進出口政策、匯率政策,運用科學管理方法和現代化手段,統籌政府外債的借入、使用和償還;在合理控制外債規(guī)模條件下,降低借款成本,盡量多爭取外國政府貸款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對于國外商業(yè)貸款,一定要注重提高外債資金的使用效益,使外債本息償還有一個可靠的保證。同時,還要注意匯率風險,合理安排外債幣種結構,提高匯率走勢的預測能力,把外債風險控制在較低水平。

【參考文獻】

[1]徐利群,朱柏銘.論公債適度規(guī)模的評判[J].經濟評論,2002,(2).

[2]張文魁.私募資本市場:作用、風險與對詐騙的防范[J].經濟研究,2001,(5).

[3]宋永明.改革以來我國國債資金的支出方向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1,(30).

[4]劉迎秋.論中國現階段的赤字率和債務率及其警戒線[J].經濟研究,2001,(8).

第2篇:債務風險論文范文

關鍵詞:負債經營;財務風險;控制;籌資

負債經營是指企業(yè)通過銀行貸款,發(fā)行債券、股票、商業(yè)信用等方式來籌集資金的經營方式。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競爭越來越激烈,作為競爭主體的企業(yè),普遍采用負債經營方式參與市場競爭。負債經營在一定條件下可能為企業(yè)帶來額外的利益,但它同時又具有不利的風險一面,有負債就有風險,這種靠負債所籌集的資金來支撐企業(yè)發(fā)展而陷入困境的風險,我們通常稱之為財務風險,它是通過債務成本與全部資本的比率變化來體現的。并隨著企業(yè)負債負擔的加重而增加,負債負擔越重,企業(yè)生存所受到的威脅就越大,過度而不合理的負債將危及企業(yè)的生存,因此,對企業(yè)負債經營及財務風險進行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負債經營的作用

負債經營作為一種經營策略,它不僅是為了彌補企業(yè)的資金不足,滿足企業(yè)生產經營對資金的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為企業(yè)帶來許多其他的好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負債具有財務杠桿作用。不論企業(yè)經營成果大小,利潤多少,債務利息額是固定的,因而當利潤增大時,每一元利潤所負擔的利息就會相應減少,從而使自有資本所有者的收益大幅度提高,這種債務對所有者收益的影響稱作財務杠桿。

2.負債利息具有“抵稅作用”。負債的利息費用列入財務費用,與企業(yè)的收入抵扣,使負債經營的企業(yè)同全部采用自有資金進行經營的企業(yè)相比,成本費用增大,利潤減少,應納稅所得額隨之減少,從而減少上繳的所得稅,降低企業(yè)稅負。

3.在通貨膨脹時期,負債經營具有舉債效應。由于債務的實際償還數額以帳面價值為準,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所以,通貨膨脹會給負債經營的企業(yè)帶來額外收益,通貨膨脹率越高,企業(yè)因負債經營而得到的貨幣貶值利益就越大,這種因負債經營而可能獲得的收益,稱舉債效應。

二、財務風險的成因及控制

前已述及,企業(yè)負債經營是有利可圖的,那么能否無限制地借債經營呢?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負債經營有一定的風險,財務風險是伴隨著企業(yè)債務而存在的。企業(yè)財務風險主要是因企業(yè)資本結構的變化、企業(yè)盈利能力與債務資金成本的不確定性,舉債額和償還期限等因素影響而形成。

在企業(yè)資本構成中,如果資金全部由股東投入,無債務,企業(yè)除了經營風險外,無財務風險,一旦企業(yè)因資金不足,向銀行借款,企業(yè)的資本結構發(fā)生變化,企業(yè)就擔負著為自己所借債務還本付息的壓力,財務風險由此產生。如果企業(yè)因經營不善或其他原因難以償付到期本金和利息,企業(yè)便陷入財務危機。

負債的企業(yè),為了生存和發(fā)展,必須使盈利能完全補償借入的資金成本。否則,企業(yè)將無利可圖,更談不上發(fā)展。企業(yè)在生產經營中,必須保持一定的資金利潤率,并使其大于借入資金成本率。但市場變幻莫測,企業(yè)很難正確估算資金利潤率,因此就面臨著盈利能力與債務成本差額的不確定帶來的財務風險。如果盈利抵不上債務資金成本,企業(yè)就要面臨虧損,增加財務風險。

另外,企業(yè)負債越多,財務壓力越重,越有可能不能及時償還債務。即使企業(yè)盈利能力很強,也存在著過度舉債、利息包袱沉重而不能到期償還本息的財務風險。再是債務償還期限越短,企業(yè)償債時間越緊迫,面臨的財務風險就越大,極易出現償債危機。

針對財務風險形成的幾個因素,企業(yè)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控制財務風險。

1.要有強烈的風險意識。企業(yè)冒險總會存在風險,企業(yè)不能為了持續(xù)地追求高利潤,不計后果,大肆籌資舉債,增加財務負擔。利潤多少不是衡量一個企業(yè)強與弱的唯一標準。過度負債不僅會背上沉重的利息包袱,而且一旦再生產過程發(fā)生中斷、阻塞、資金周轉發(fā)生困難,不能按時償債,企業(yè)將面臨喪失信譽、負責賠償的風險,甚至導致破產。企業(yè)首先要考慮的是生存,然后才是高額利潤。應排除一切不利于生存發(fā)展的各種因素,不能冒生存受威脅的風險,要樹立強烈的風險意識來控制風險。

2.建立最有利的資本結構。企業(yè)必須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對企業(yè)最有利的資本結構。以最低資金成本,最小風險程度,取得最大的投資收益,在風險和利益之間尋求最佳配合。在好的市場環(huán)境中,采取進取型策略,并對可能的風險有充分的估計和準備,可以適當多借入資金;在不利的環(huán)境中,應謹慎從事,耐心等待有利時機的轉化,以此組織調整資本結構,并做到胸有成竹,機動靈活,可以有效地控制財務風險。

3.選擇正確的籌資方式。在綜合考慮資金成本、財務風險、信息傳遞等各種因素的基礎上,企業(yè)應選擇以下籌資順序來控制財務風險,使企業(yè)財務風險降到最低,首先,企業(yè)籌資應選擇內部積累,這種方式籌資難度小,風險小,保密性好,能為企業(yè)保留更多的借款能力。其次,如果企業(yè)從外部籌資,應首選發(fā)行股票,因為普通股票發(fā)行成本高于債務發(fā)行成本,外部籌資最后的選擇是向銀行借款,把還本付息的財務壓力降到緊低限度。

4.采取適宜的借款策略。企業(yè)在借入資金時,不應將其作為一種簡單的財務實踐,應慎重考慮。雖然有時借款可以增加企業(yè)的利潤,有時可以改善現金流量,然而,不管在何種情況下,應明確在多變的企業(yè)環(huán)境中借款的預期收益。如果預期收益無法確定,企業(yè)就無借款的充分理由,企業(yè)必須知道何時應該借款,何時不應借款,只有這樣,才會控制企業(yè)的財務風險,不致因盲目借款而遭致財務失敗。

5.保持盈利能力。如果盈利不能滿足企業(yè)資金需要,企業(yè)就要靠減少現金余額,出售短期金融資產,或借入更多的債務等手段來彌補資金缺口,增加企業(yè)財務風險。因此,保持盈利能力,增加資金,減少債務,才能控制企業(yè)財務風險。

第3篇:債務風險論文范文

由于地方建設性融資需求過快增長,客觀上形成了地方政府性債務。為控制債務規(guī)模、防范金融風險,中央下發(fā)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約束性措施,分級次、分年度摸清政府性債務的規(guī)模、結構,深入分析債務成因和償債風險,揭示和反映債務管理中的突出問題,促進規(guī)范政府性債務管理,提高債務資金使用效益,健全風險控制機制。

地方政府性債務聽起來與普通百姓關系不大,實際上關系密切。比如政府進行的項目建設,特別是民生工程,多是舉債而來。但是,地方政府借債不一定是壞事,關鍵是看效果。對于地方大力舉債而且多以土地作為抵押的情況,這種形式目前已經很普遍。地方政府性債務的整體風險還在可以控制的范圍內,尚沒有達到危機狀態(tài)。然而,現在也必須開始介入地方政府債務的管理,以消除隱憂加強管理防范風險。針對大家普遍關心的“地方債有多大規(guī)模,將會造成什么風險”等問題,地方政府性債務的規(guī)模到現在仍然沒有權威的統計數字。這主要是地方政府性債務的認定標準還沒有形成一個共識,同時沒有統計指標體系。

從大量的審計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些地方政府性債務包袱日益沉重,債務風險日趨加大,給地方經費的持續(xù)發(fā)展帶來潛在的隱患。這是由于某些地市經濟基礎薄弱,自然環(huán)境惡劣,公共產品水平極其低下,經濟發(fā)展實力薄弱,產業(yè)結構單一,非農產業(yè)產出所占比重低下,地方經濟發(fā)展滯后,長期以來不斷投入發(fā)展,可產出效益不明顯,這是形成政府性債務的根本原因。另外,由于這些債務發(fā)生年代久遠,這期間單位領導及財務人員更迭頻繁,原欠債單位有的破產或改制,有的債務人已死亡或離開本地無法聯系,債權人模糊不清,合同約定的使用及還款計劃也不清楚,使債務清理核實起來很艱難。

通過進一步摸清地方政府性債務規(guī)模、結構、資金投向、管理現狀等情況,分析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償債責任歸屬,分類評價政府性債務的償債風險,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強和規(guī)范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債務風險、維護財政安全的審計意見和建議,為宏觀決策提供依據,充分發(fā)揮審計在維護經濟安全、防范財政和金融風險、保障經濟社會健康運行方面的“免疫系統”作用。

一是嚴格控制政府性負債建設行為。對政府性負債建設項目,由同級發(fā)展改革(計劃)、財政部門等對建設規(guī)模、籌資渠道、成本收益和償債資金來源等作評審論證,重大項目應通過社會聽證、公示等形式,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見,堅決杜絕盲目、違規(guī)舉債。

二是建立政府性債務歸口管理制度。對各級政府及其部門、所屬單位舉債,在政府統籌安排下,由同級財政部門實行統一歸口管理,努力扭轉多頭舉債、權責不清、調控不力的局面。各級財政部門負責政府性負債建設項目資金審核,承擔本地政府性債務監(jiān)督管理的具體職責。未經財政部門審核同意的,各級投資審批主管部門不得批準政府性負債建設項目。

三是科學編制政府性債務收支計劃。各級政府根據建設需要和承受能力,在編制年度財政收支預算的同時,要編制統一的地方政府性債務收支計劃,明確政府性負債建設項目、投資規(guī)模和償還本息等計劃。

四是著力完善政府性債務償還機制。按照“誰舉債、誰償還”的原則,嚴格確定償債責任單位,確保落實償債資金來源,并按合同規(guī)定按期還本付息。沒有穩(wěn)定、可靠資金作還債保障的項目,各級政府不得負債建設。要設立相應的償債準備金。準備金數額一般為年初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的3%—8%,有條件的可適當提高提取比例。償債準備金由財政部門實行專戶管理,不得截留、挪用。

五是加強項目財務監(jiān)督和績效評價。財政部門要及時、準確地掌握政府性負債建設項目貸款及配套資金等的使用情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稽核檢查,實行過程控制,嚴防項目舉債突破計劃規(guī)模。政府性負債建設項目完成后,財政、發(fā)展改革(計劃)等部門要對項目的社會經濟效益、功能作用以及債務償還能力等進行全面的績效評價。

六是構建政府性債務風險預警體系。建立政府性債務報告制度,對本級政府性債務進行全面、分類統計,定期編制報告,由政府主要領導簽字后,報上一級財政部門備案。建立債務風險監(jiān)測指標體系,以負債率(債務余額與當年地區(qū)生產總值的比例)、債務率(債務余額與當年可支配財力的比例)、償債率(年度還本付息額與當年可支配財力的比例)等為重點,對政府性債務的規(guī)模、結構和安全性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和評估。其中,負債率不得超過10%,債務率不得超過100%,償債率不得超過15%。

第4篇:債務風險論文范文

關鍵詞:資本結構;債務期限結構;融資決策

中圖分類號:F032文獻標識碼: A

一、文獻綜述

公司債務期限結構選擇理論的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由Modigliani和Miller的發(fā)表的開創(chuàng)性論文《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中,論文得出結論:在一個完美的市場中,與其他所有的融資決策一樣,債務期限決策與公司價值無關。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僅對權衡理論、成本假說、稅收假說和信息不對稱假說(信號傳遞和流動性風險假說)等債務期限結構理論進行簡述,以為后文中債務期限結構模型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一)權衡理論

企業(yè)債務期限結構權衡理論認為:最優(yōu)債務期限由短期債務展期成本和長期債務的高利率成本之間權衡所決定。

(二)成本理論

學者把關系定義為一種契約,在這種契約下,一個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人(即人)代表他們來履行某些服務,包括把若干決策權托付給人。

(三)稅收假說

債務期限結構的稅收假說源于債務的稅盾效應。各種期限的債務所產生的稅盾效應的差異使追求價值最大化的公司做出最優(yōu)的債務期限結構決策。債務期限結構的稅收假說從理論上解釋這種債務期限結構選擇行為。

(四)信息不對稱假說

在公司財務中,不對稱信息是指公司內部人,典型的是公司管理者,比市場參與者對公司投資機會、投資項目質量和信用質量擁有更多信息這一觀念。債務期限結構的信息不對稱理論主要包括兩種假說:一是債務期限結構的信號傳遞假說;二是債務期限結構的流動性風險假說。

(五)流動性風險假說

債務期限結構的流動性風險假說的主要論點是,考慮到再融資的流動性風險,公司會根據其信用等級選擇債務期限,信用等級高的公司偏好短期債務,而那些信用等級有些低的公司偏好長期債務,信用等級更低的公司只能發(fā)行短期債務。

二、企業(yè)債務融資決策影響因素分析

從廣義上來講,“債務融資結構”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債務類型、期限結構

和優(yōu)先結構。從狹義上來講,債務融資結構僅指債務融資總額中長期融資和短期融資之間的權衡關系。

(一)影響企業(yè)債務融資方式選擇的主要因素

1.融資成本

融資成本是企業(yè)融資決策是考慮的重要因素。以稅前成本衡量,銀行貸款的

主要成本是貸款利率,此外還包括貸款合同中限制性條款所錯失的機會成本和企業(yè)與銀行的談判成本。

(1)對于公司債券而言,債券的收益率表達式為:

(1)

其中,為企業(yè)實際籌資的金額;為t期的利息支付;為第t期的本金支付;為到期收益率。

如果企業(yè)有應稅收入,那么債務的稅后成本為:

(2)

其中,為債務的稅后成本;為企業(yè)所得稅。

(2)對于銀行貸款利率而言,國內目前貸款基礎利率在一定程度上由占的

貸款余額較大、占比較高的大型銀行所決定的,然而,隨著利率市場的提速,央行將構建目前以Shibor利率為基準的市場化利率調控體系,即當央行通過貨幣市場操作引導Shibor利率變化時,銀行也能夠將這種變化及時傳導至貸款基礎利率,從而最終影響實體經濟的利率。

2.融資期限

對于企業(yè)債務融資期限而言,公司債券的融資期限較銀行貸款期限長。這是

因為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由中期、短期銀行存款構成,出于資產負債的期限匹配及資產流動性等方面的考慮,銀行貸款也主要以中期、短期貸款為主,難以滿足企業(yè)對長期資金需求。企業(yè)為了獲得長期資金不得不以發(fā)行公司債券或者以借新還舊的方式滾動使用銀行貸款。為了比較兩者之間的成本差異,下面對兩者分別進行分析。

3.其他因素

(1)融資額度

商業(yè)銀行出于分散風險的考慮,對單個企業(yè)的貸款額度有限,也許不能滿足

對資金的需求量。

(2)融資手續(xù)

公司發(fā)行債券手續(xù)比較復雜,需要經過的程序較多,資金到位的時間也長。

(3)企業(yè)對信息披露的態(tài)度

企業(yè)發(fā)行公司債券需要社會公眾披露公司有關信息,若企業(yè)對公開信息披

露持規(guī)避態(tài)度,則企業(yè)傾向于使用銀行貸款,因此,信息不對稱程度高的企業(yè)更傾向于使用銀行貸款。

(4)再融資談判的可能性

當企業(yè)遭遇財務危機時,企業(yè)更樂意通過與銀行進行重新融資談判去解決

財務困難,而不是進行破產清算。

綜上所述,企業(yè)對債務融資方式的選擇時,選擇銀行貸款還是公司債券的因素是多重因素共同決定的。主要因素有:融資成本、融資期限、融資額度等因素。

三、企業(yè)債務期限優(yōu)化模型設計

債務期限結構的內容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債務成本結構,另一方面是債務風險結構。又因為短期債務具有成本低、風險高的特點,而長期債務具有成本高、風險低的特點。

(一)模型假設條件

1.企業(yè)的債務融資已知,且在進行融資時僅考慮債務利息成本和債務償還所帶來的風險。

2.在金融市場上,企業(yè)融資時可以以任意的期限和金額組合融入任意組合的債務組合

3.債務期限以月為計量單位,且最長的債務期限為60個月

4.利率計算以復利計算

5.債務成本僅與債務期限和債務利率相關,與其他因素不相關。

6.債務風險僅與債務期限和債務規(guī)模相關,與其他因素不相關。

(二)模型優(yōu)化設計

設D為企業(yè)融資的債務規(guī)模、為期限為的債務額,為債務利率,為債務額為的成本函數,F融資債務成本函數,債務融資風險函數為G。

首先,債務成本,債務期限以月為單位,且利息按復利計算,則的利息可以下式表達:

1

那么整個債務期限結構的成本函數為:

(4)

在來研究風險,對于債務期限來說,期限越長,風險越小,然而風險與期限之間的關系不是一般的反比列關系。得出結論:風險的差分不相等,即:每一個月風險降低的程度不相等。所以,對于確定債務規(guī)模x,S是關于i的加速遞減函數,假設為S(i)。對于加速遞減關系可以用數學公式表示為:

(5)

對于i期限的債務風險要小于i-1期限的債務風險,所以出現小于零的結果。

定義: (6)

根據上式,可以設S(i)的微分方程為

(7)

求解微分方程:(8)

其中,為常數,為了保證S(i)>0,令>60

債務風險又隨債務規(guī)模擴張而增加,利用各債務額占總債務權重分析得到:

(9)

則整個債務期限結構的風險為:

(10)

顯然,在一定的債務規(guī)模下時,不能同時滿足以下兩式:

(11)

(12)

但是,企業(yè)在一定風險下,可以得到成本最低的債務期限結構,或者在一定的成本下,得到最低風險的債務期限結構。數學表達式如下:

(13) (14)

(15)

(16)

(17)

(18)

四、模型求解債務期限結構優(yōu)化

通過前文的討論,本文運用數學分析工具matlab,在r=0.002,a=1000000,a=4.5以及b=0.5、b=1、b=1.5、b=2、b=2.5、b=3、b=3.5、b=4的情況下,對本文建立的模型進行求解。并依次將解繪圖如下:

分析發(fā)現,b=4的債務期限結構圖在企業(yè)可承受風險固定的情況下,最小成本的債務期限結構的分布是具有規(guī)律性的。如在可承受風險為O.5時,最小成本的債務期限結構為:債務期限都為40個月以上,債務額隨著期限的增長而增加;在可承受風險為2時為:債務期限為1―9個月的債務,債務額隨債務期限增長而增加,債務期限10-37個月的,債務額隨債務期限增長而減小。

(二)、模型驗證,成本風險擬合

八種不同的風險,對應了八個最小的成本,見表7。為了驗證模型建立是否具有參考價值,我們對接下來對這八個風險與成本做一下統計分析。

表7 債務期限結構風險與成本表

用matlab對這風險、成本進行指數函數擬合。得到擬合函數:

(23)

計算擬合函數的估計值,并繪圖比較擬合值與原始。見圖17:風險―成本擬合比較圖,可以看出擬合度還是相當高的。

圖17:風險―成本擬合比較圖

五、結論

本文通過最優(yōu)債務期限結構模型的構建與求解,分別給企業(yè)設計了在企業(yè)可承受的風險下的最低成本的債務期限結構模型和在企業(yè)可承受的成本下最低風險債務期限結構模型,通過實證研究,本文得出債務期限結構中成本與風險成指數替代關系,進而證明了模型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Modigliani, F., and Miller, M.,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8, 1958, 261-297.

[2]Stiglitz, J. E., On the irrelevance of corporate financial policy[J]. The American Review 64, 1974, 851-866.

[3]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實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第5篇:債務風險論文范文

[關鍵詞] 早期資本結構;現代現代資本結構;新資本結構理論

一、早期資本結構理論

早期資本結構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大衛(wèi)?杜蘭特(Day-id?Durand)于1952年提出的,他認為資本結構可以按凈利理論、經營利潤理論和傳統理論來建立,(1)凈收益理論認為企業(yè)利用債務越多,則企業(yè)價值越大。當負債程度達到100%時,企業(yè)平均資本成本將至最低,此時企業(yè)價值也將達到最大值。(2)經營利潤理論認為資本結構與企業(yè)加權資本成本及其價值無關,其理由是:隨著債務的增加,企業(yè)會獲得節(jié)稅利益,而企業(yè)風險也會隨之明顯上升,權益資本要求增加風險報酬,使債務資本所帶來的好處正好被權益資本成本的增加所抵消,結果使企業(yè)加權資本成本仍保持不變。永遠保持為某一常數。該理論雖承認籌資風險對權益資本成本的影響,但過分的夸大了財務分先的作用,并忽略了資本成本和資本結構的內在聯系。(3)傳統理論是介于以上兩種極端理論之間的一種折衷理論,它認為財務杠桿的利益伴隨著財務風險,從而隨著債務成本和權益資本的提高而提高,同時綜合資本成本和權益負債資本比率密切相關,資本成本不能獨立于資本結構之外。企業(yè)最優(yōu)資本結構應是在債務資本的邊際成本等于權益資本邊際成本時的資本結構,此時,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低,企業(yè)價值最大。因此該理論認為最佳資本結構在債務資本的邊際成本等于權益資本的邊際成本那一點上。

二、現代資本結構理論

(1)MM理論。MM理論是由莫迪格萊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與1958年在其論文‘資本成本、公司財務和投資理論》中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在不考慮公司所得稅,且企業(yè)經營風險相同麗只有資本結構不伺時,公司的資本結構與公司的市場價值無關。1976年莫迪格萊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將公司所得稅引入理論,改變了最初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無關的結論。MM理論可以概括為無公司稅的MM理論和有公司稅的MM理論。它們都具有以下基本假設;一是風險是可以衡量的,且經營風險相同的企業(yè)處于同一風險等級。二是投資者對企業(yè)未來收益和風險預期相同。三是股票和債券在完全的資本市場上交易。四是負債的利率為無風險利率。五是投資者預期的息稅前利潤不變。(2)權衡理論。MM理論假定資本市場是完全的,沒有考慮到財務拮據和成本。1966年羅比切克(Robichek)和梅耶斯(Myers)探討了所得稅和破產成本同時存在時對企業(yè)價值的影響,提出了“權衡理論”。

三、新資本結構理論

1.理論。詹森(Jensen)和麥卡林(Meckling)在1976年率先提出了用成本的觀點來研究資本結構問題。將企業(yè)的成本定義為:包括為設計、監(jiān)督和約束利益沖突的人之間的一組契約所必須付出的成本,加上執(zhí)行契約時成本超過利益所造成的剩余損失。在后來的法瑪(Fama)和詹森(Jensen)又將成本的定義加上“成本也包括由于完全強制執(zhí)行契約的成本超過利益所造成的產出價值的損失”。兩種沖突就是股權的成本和債權的成本之間的權衡。

2.非對稱信息理論。MM定理的假設之一是充分信息假設。在實際中,該假設顯然是不成立的,因為雙方同時獲得充分信息幾乎是不可能的。比較接近現實的假設是公司經理比外部投資者更多地了解公司內部經營活動,因此,在與外部投資者的抗爭博弈中具有優(yōu)勢。顯然這是一個典型的非對稱信息環(huán)境。外部投資者往往根據經理的融資決策來判斷公司的經營狀況。1977年羅斯(rose)在《貝爾經濟學學刊》上發(fā)表了題為“財務結構的確定;激勵信號方法”的論文,提出了公司資本結構的信號理論,認為由于信息不對稱,高價值公司的經理人員無法將好消息簡單地傳遞給外部的投資人。這個問題的一個解決辦法就是高價值公司的經理人員可以采取一些行動或一些財務政策來把信息傳遞給投資人,而這些行動或財務政策對于低價值公司來說,由于成本高而難于模仿,從而被阻止進入同樣的市場。1984年梅葉斯(Myers)和梅吉拉夫(Majiluf)在《財務經濟學刊》上發(fā)表了題為“企業(yè)有信息而投資者沒有信息時的投資和融資決策”的論文,提出了資本結構的捧序假說。梅葉斯(My-ers)和梅吉拉夫(Majiluf)認為,資本結構的確定是為了緩和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公司投資決策的無效率,公司的資本結構是在公司為了新項目籌資愿望的驅使下形成的,融資現通過內部資金進行,然后再通過低風險的債券,最后才不得不采用股票。這就是融資的“先后順序”理論。

3.基于公司控制權轉移理論。20世紀80年代后期。有關資本結構的研究重點轉向探討公司控制權市場與資本結構的關系。由于普通股有投票權而債務沒有,因此資本結構必然影響企業(yè)控制權的分配。哈里斯(Harris)和拉維夫(Raviv)在考察了有投票權的經理控制后認為,一方面,對于經理來說存在著一種權衡:隨著經理股份的增加,其掌握控制權的概率增大,從而其收益也增大:另一方面,如果股份增至太大,則更有能力的潛在競爭者成功取代經理的可能性會減少,從而企業(yè)股權的成本增加,企業(yè)的價值以及相應經理的股份價值就會減少。所以,最優(yōu)的所有權份額是掌握控制權帶來的任何個人收益同自有股份的資本價值損失相權衡的結果。阿洪(Aghion)和波耳頓(BoRon)將控制權理論引入公司資本結構,在其模型中區(qū)別了三種情況:如果公司只發(fā)行帶有投票權的普通股,則投資者掌握剩余控制權:如果公司只發(fā)行不帶有投票權的優(yōu)先股或債券,則企業(yè)家擁有剩余控制權,前提是公司能按期償還債務,否則剩余控制權便由企業(yè)家轉移到投資者手中:最后一種情況便是破產,剩余控制權由債權人掌握。在其模型中證明,在不完全契約的條件下,企業(yè)的控制權配置應該是狀態(tài)依存的。融資結構的選擇也就是控制權在不同債券持有人之間分配的選擇,最優(yōu)杠桿率是在該負債水平上導致企業(yè)破產時能夠將控制權從股東轉移給債權人。

4.資本結構的產業(yè)組織理論。1986年.Btander與劉易斯(Lewis)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fā)表了“寡占與財務結構:有限責任效應”一文Btander與劉易斯(Lewis)的模型中,他們利用詹森(Jeltsen)和麥卡林(Meekling)的一個觀點,即杠桿率的增加使得權益持有人追求風險更大的投資策略為出發(fā)點,認為寡頭壟斷商通過更加進攻性的產出政策增加風險。因此,在接下來的古諾搏弈中廠商選擇正的負債水平。與單一壟斷商相比,寡頭壟斷商趨于有更高的負債。

第6篇:債務風險論文范文

一、論文(設計)選題的依據(選題的目的和意義、該選題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及發(fā)展趨勢等)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競爭的日漸激烈,會計所處的客觀經濟環(huán)境越來越具有不確定性。作為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國際通用的商業(yè)語言,會計信息全面、系統、正確地反映企業(yè)的實際情況,無論是對國家的宏觀調控,還是對企業(yè)的經營管理以及對投資者的正確決策,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會計信息使用者應更加重視與不確定性相關的風險信息的揭示。因此,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正確運用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謹慎性原則是指在有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做出判斷時,保持必要的謹慎,既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而是在會計核算中對企業(yè)可能發(fā)生的損失和費用做出合理預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yè)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風險,比如金融風波、債務人的死亡、企業(yè)破產、固定資產因技術進步而提前報廢、惡性競爭等情況,因此,采用謹慎性原則,對存在的風險加以合理估計,就能在風險實際發(fā)生之前化解風險,并防范風險。采用謹慎性原則,有利于企業(yè)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有利于保護所有者和債權人的利益,真實考核經營者,有利于提高企業(yè)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fā)展趨勢:謹慎性原則起源于中世紀財產托管人解脫其受托責任的策略,二十世紀初至三十年代前是一項占支配地位的會計原則,當時主要表現為對資產的低估;經濟危機之后,謹慎性原則所體現的內容擴大到對收益的確認和會計報表披露。隨著會計環(huán)境的變化,會計目標從報告經管責任向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轉化,謹慎性原則也逐漸成為對披露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質量特征的會計信息的修訂性原則。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中規(guī)定:會計核算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發(fā)生的損失和費用;在《企業(yè)會計制度》中規(guī)定:企業(yè)在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和費用,但不得計提秘密準備。由此我們看到,我國會計規(guī)范中關于謹慎性原則有以下幾個要求:

(一)謹慎性原則存在的基礎是不確定性,所處理的是“可能發(fā)生”的事項。

(二)對各種可能發(fā)生的事項,特別是費用和損失,在會計上確認和計量的標準是“合理核算”,對可能發(fā)生的費用、負債既不視而不見,又不計提秘密準備。而對“合理”的判斷則事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yè)判斷。

(三)運用謹慎性原則的目的是在會計核算中充分估計風險的損失,避免虛增利潤、虛計資產,保證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謹慎性原則在我國的運用開始于1992年,在近十年的應用中,可以按其運用程度和范圍的不同,分為三個階段:

一)1992年至1997年。1992年,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業(yè)會計準則》中首次明確了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yè)會計核算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發(fā)生的損失和費用。同時,在行業(yè)會計制度中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即存貨計價方法采用后進先出法、應收賬款計提壞賬準備、固定資產折舊采用加速折舊法。

二)1998年至2000.1998年陸續(xù)頒布的《投資》等一系列具體會計準則及《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中,謹慎性原則得到進一步的運用,具體包括;

1、在1992年會計準則和行業(yè)會計制度的基礎上,擴大了資產項目計提準備的范圍,即計提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和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同時,擴大了壞賬準備的提取范圍,在提取方法及比例上更加靈活。

2、對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加速折舊法的應用條件有所放松。

3、對無形資產、開辦費的攤銷期限作了修訂,由原制度中無形資產的“不少于10年”、開辦費的“不少于5年”,分別調整為“不超過10年”、“不超過5年”.

4、對結果具有不確定性的或有事項的會計核算及信息披露做出了規(guī)范,規(guī)定或有資產或有利得不予確認,一般也不予披露,或有負債不予確認,但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5、對于債務重組中涉及的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債務人確認為負債,債權人則不應確認為資產,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

6、對于收入的確認,在確認標準上更加謹慎。如無論是《收入》準則中關于收入確認的四個條件,還是《建造合同》準則中關于跨期合同引起的收入確認,均將相關經濟利益流入企業(yè)、結果能夠可靠計量等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

三)2001.2001年1月財政部頒布了《無形資產》《借款費用》、《租賃》三個新的具體會計準則,并同時修訂了《投資》、《債務重組》等五項準則;2001年2月頒布了《企業(yè)會計制度》。在這些新的準則和制度中,謹慎性原則體現為:

1、全面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中期期末和年末除了計提原有的“四項準備”外,新的企業(yè)統一會計制度和《無形資產》準則規(guī)定還應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和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2、在《企業(yè)會計準則--借款費用》準則中,改變了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標準,以“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tài)”作為借款費用停止資本化的標準,并明確了暫停資本化的條件,避免固定資產價值虛計。

3、改變了融資租賃固定資產入賬價值的確定方法,規(guī)定“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原賬面價值與租賃付款額的現值兩者中較低者作為租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改變了以租賃協議確定的設備價款、發(fā)生的運輸費、途中保險費、安裝調試費等支出確定租入固定資產價值的方法。同時,租賃過程中發(fā)生的或有租金一律計入當期損益。

4、在《無形資產》準則中,要求企業(yè)管理部門在判斷無形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業(yè)時,應對無形資產在預計使用年限內存在的各種因素做出謹慎的估計。

二、論文(設計)的主要研究內容及預期目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yè)面臨的競爭和風險日益加劇,不確定的經濟業(yè)務越來越多,所以會計信息使用者也越來越關心與不確定事項相關信息的揭示,關心企業(yè)所提供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對此,謹慎性原則的正確應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yè)的經營活動充滿著風險和不確定性,在會計核算工作中堅持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yè)的會計人員在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職業(yè)判斷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既不高估資產和收益,也不低估負債和費用,也不得設置秘密準備。文章以國際會計慣例為基礎,首先從會計結構的角度,分四個方面論述了會計制度采用謹慎性原則的必要性。其次,從資產的定義、收益的確認以及財務分析的角度詳細論述了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廣泛運用。謹慎性原則的運用,更能使會計信息全面、系統、正確地反映企業(yè)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最后,在采用謹慎性原則的同時,還要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加強其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加強企業(yè)在會計核算中的專業(yè)判斷,防止濫用謹慎性原則。

主要內容:

1.引言

2.謹慎性原則的含義及其必要性

2.1謹慎性原則的含義

2.2謹慎性原則研究的必要性及意義

2.2.1我國的會計結構中包含謹慎性原則的必要性

2.2.2謹慎性原則的提出及研究意義

3.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具體應用

3.1謹慎性原則在資產減值中的應用

3.2謹慎性原則在借款費用資本化的金額確認中的運用

3.3謹慎性原則在企業(yè)投資中的應用

3.4謹慎性原則在會計計量中的應用

3.5謹慎性原則在財務分析中的應用

4.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4.1謹慎性原則的相關條款會計人員在核算方法的選擇上具有主觀隨意性

4.2謹慎性原則與稅法政策不能協調一致

4.3謹慎性原則與其它原則的沖突

4.4公允價格難以取得對謹慎性原則運用的制約

4.5謹慎性原則導致企業(yè)的會計信息橫向不可比

5.合理運用謹慎性原則的措施

5.1增強謹慎性原則的確定性和可操作性

5.2縮小稅收政策與會計政策的差異

5.3完善市場信息報價系統

5.4對謹慎性原則的應用進行必要的約束

5.5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yè)水平和職業(yè)道德素質,增強其職業(yè)判斷能力

5.6加強審計監(jiān)督,強化內在約束機制

5.7將謹慎性原則的應用與會計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機地結合起來

6結論

參考文獻

預期目標:

畢業(yè)論文預期將于2016年3月2日前完成初稿,并上交導師,作進一步修改潤色;2016年4月12日前根據指導老師的修改意見,完成畢業(yè)論文第二稿,交指導老師審閱;2016年4月26日前根據指導老師的修改意見,完成畢業(yè)論文第三稿,交指導老師審閱。2016年5月10日前論文定稿并打印上交。預期字數達到學校所規(guī)定的字數。并按學校統一規(guī)格打印成文。

三、論文(設計)的主要研究方案(擬采用的研究方法、準備工作情況及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在導師的指導下選定論文題目。選題之后,利用課余時間尋找與論文題目相關的資料。擬采用的研究方法為:

1.歸納法針對這一研究領域通過閱讀大量的相關書籍文獻著作,充分利用數據庫,專題搜集相關資料,進行歸納整理。

2.分析法對國內外就該論題的主要研究成果、現狀及最新進展、研究動態(tài)等進行比較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綜合分析,對這一領域研究現狀做到充分了解。

3.比較分類法對已有的學術成果做比較分類,并在此基礎上勇于探索前人工作的不足,積極挖掘新的研究內容,不斷創(chuàng)新,闡述新的觀點和見解,以此作進一步的研究,發(fā)現新的理論價值。準備工作:已大量閱讀了與本論文有關的國內外參考文獻。主要措施:廣泛查閱資料,理清思路,草擬開題報告和著手文獻綜述,作好論文寫作的前期準備工作。然后草擬論文提綱,著手撰寫論文。

四、主要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Sanders,T.H.,Hatfield,H.R.,Moore,V.,1938:AStatementofAccountingPrinciples.

[2]WattsR.L……ConservatisminAccountingPartI:ExplanationsandImplications[J].AccountingHorizons,2003,17,(3)

[3]陳今池?,F代會計理論[J].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45-176

[4]陳瑋。充分應用穩(wěn)健原則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一份穩(wěn)健原則問卷調查表的啟示[J].會計研究,1995,3

[5]范宏浩?!吨斏餍栽瓌t在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遼寧財稅,2001年9期,-35-35頁

[6]費倫蘇。關于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若干問題的思考[J].財會通訊,2006年03期

[7]何光明。淺談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J].交通財會,2009,07.

[8]李軍。略談<新企業(yè)會計制度>中的謹慎原則[J].武漢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9]李娜。淺談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J].財經論壇。

[10]馬文娟。會計實務中的謹慎性原則[J].甘肅科技,2010年12月,第23期。

[11]馬義華。淺議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幾點應用[J].商場現代化,2010年4月期刊。

[12]潘娜,朱衛(wèi)東?!秾χ斏餍栽瓌t的思考》。財會月刊(理論版)2007年10期

[13]湯云為。實證會計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會計研究,2001,(5)

五、論文(設計)研究工作進展安排

2015年9月28日畢業(yè)論文動員會。

2015年10月10日前確定論文題目和提綱。

2015年10月12日上交論文選題。

2015年10月20日之前接受導師下達的《畢業(yè)論文(設計)任務書》。

2015年10月25日前完成文獻綜述。

2015年10月29日前完成開題報告填寫。

2015年11月2日開題答辯。開題后正式著手撰寫論文。

2016年3月29日前完成論文初稿。

2016年4月12日前完成論文二稿。

2016年4月26日前完成論文三稿。

第7篇:債務風險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會計師事務所以盡職調查凝聚核心競爭力的案例研究

 

今明會計師事務所[①]在創(chuàng)立之初,清醒地認識到作為一個新成立的會計師事務所,如果把所有業(yè)務重點放在傳統年報審計中,由于年報審計的勢力范圍已基本固定,進入市場的成本大,而且事務所在聲望和技術上尚不能與做年報審計市場資格老的會計師事務所相抗衡,缺乏競爭優(yōu)勢。于是,今明會計師事務所根據事務所擁有許多能夠熟練運用外語、同時精通兼并重組法規(guī)和商務運作的注冊會計師這一特征,把戰(zhàn)略定位集中在發(fā)展精品業(yè)務――為國外機構或組織在中國境內并購活動作盡職調查業(yè)務,經過幾年的發(fā)展,客戶數量雖不多畢業(yè)論文格式,但近三年平均主營業(yè)務收入達到1004.21萬元。

盡職調查也稱審慎調查(due diligence),是指在收購過程中買方對目標公司的資產和負債情況、經營和財務情況、法律關系以及目標企業(yè)所面臨的機會以及潛在的風險進行的一系列調查。今明會計師事務所在其發(fā)展戰(zhàn)略指導下,致力于盡職調查業(yè)務的開拓和積累,他們基于但不局限于傳統審計方法和技術,凸現價值特征,針對不同公司的具有特性的委托,今明會計師事務所組成攻關小組研究針對性的調查方案以及報告形式,經過多個項目的磨合,已經逐步形成了凸現專業(yè)性的盡職調查業(yè)務流程、風險控制以及報告模版,并擁有了具有豐富項目實踐經驗和精干的專業(yè)團隊。事務所建立的并購目標企業(yè)盡職調查規(guī)范的流程指南包括:

1.了解企業(yè)基本情況、發(fā)展歷史及結構

2.了解和評價企業(yè)人力資源,如管理架構(部門及人員)、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的簡歷、酬薪及獎勵安排、員工的工資及整體薪酬結構、員工招聘及培訓情況、退休金安排等

3.了解評價企業(yè)市場營銷及客戶資源 ,如產品及服務、重要商業(yè)合同、市場結構、銷售渠道 、銷售流程、定價政策、信用額度管理 、市場推廣及銷售策略、促銷活動、售后服務、客戶構成及忠誠度。

4.了解評價企業(yè)資源及生產流程管理,如產房、生產設備及使用效率、研究及開發(fā)、采購策略、采購渠道、供應商、重大商業(yè)合同等。

5.了解并評價企業(yè)經營業(yè)績 ,如會計政策、歷年審計意見、三年的經營業(yè)績、營業(yè)額及毛利詳盡分析、三年的經營及管理費用分析、三年的非經常項目及異常項目分析、各分支機構對整體業(yè)績的貢獻水平分析等

6.對公司主營業(yè)務的行業(yè)狀況分析,如行業(yè)現狀及發(fā)展前景、中國特殊的經營環(huán)境和經營風險分析、公司在該行業(yè)中的地位及影響

7.對公司財務情況分析,包括三年凈資產審計 、資產投保情況分析、外幣資產及負債、歷年財務報表的審計師及審計意見、最近三年的財務預算及執(zhí)行情況 、固定資產、或有項目(資產、負債、收入、損失)、無形資產(專利、商標、其他知識產權)等。

8.進行利潤預測,主要包括未來兩年的利潤預測、預測的假設前提、預測的數據基礎、本年預算的執(zhí)行情況等

9.進行現金流量預測,包括資金信貸額度、貸款需要、借款條款

10.了解評價公司債權和債務,包括債權、債務基本情況明細、債權/債務有無擔保及擔保情況、債權/債務期限、債權/債務是否提起訴訟

11.詳細描述公司的不動產、重要動產及無形資產土地權屬 ,包括房產權屬、車輛清單、專利權及專有技術、資產抵押擔保情況的底稿

12.了解并評價公司所有或有事項

13.其他情況說明底稿,包括公司股東、董事及主要管理者是否有違規(guī)情況;公司有無重大違法經營情況;上級部門對公司重大影響事宜

14.列示企業(yè)經營面臨主要問題及對策的底稿。

今明會計師事務所建立起質量控制體系,約束所有承辦盡職調查的項目小組嚴格按照業(yè)務流程指南執(zhí)業(yè),尤其重要的是畢業(yè)論文格式,事務所把每一單盡職調查的項目都當作一個重要的攻關課題來做,不僅委派具有相關專業(yè)特長的注冊會計師組成項目小組,利用頭腦風暴的方式討論其風險以及特殊事項,形成針對性的調查結果和報告;而且會結合項目的特征尋找事務所內外相關的專家,對盡職調查業(yè)務中反映的特殊或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和審定,保證每個項目的價值增值性。正是由于今明會計師事務所對每個盡職調查項目的盡職盡責的專業(yè)性表現,讓委托方和其他報告使用者、甚至被調查方對注冊會計師的職業(yè)技能和專業(yè)精神都贊嘆不已,日后,他們有什么需求都會毫不猶豫地再次聘請今明會計師事務所來承辦站。另外,今明會計師事務所對于在每一單盡職調查業(yè)務中發(fā)現的被調查者的潛在服務需求,都會委派專門人員跟蹤研究,以此拓展相關的鑒證或服務業(yè)務。

二、事務所執(zhí)行盡職調查業(yè)務的屬性及其內容

作為企業(yè)并購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降低并購風險的重要手段,盡職調查已經越來越得到了企業(yè)及其管理決策者的高度重視。在并購開始前對目標公司進行調查是為了了解目標公司各方面的情況,提高并購的效率,這樣的調查工作比較專業(yè),需要委托專業(yè)機構進行,可以委托給律師,但也可以委托給會計師事務所。由于在收購過程中,買賣雙方談判的時候更多是從價值的角度討價還價的,因此,基于凈資產審計,并從價值角度提出調查的情況畢業(yè)論文格式,更能夠滿足委托方的需要,為此,如果委托方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做盡職調查,將會獲取更大的增值服務,當然,在會計師事務所委派的的項目小組中,應當配有熟悉法律的專業(yè)人士。

一般,客戶如果聘請包括注冊會計師、律師、注冊資產評估師等組成的團隊一起做盡職調查,注冊會計師主要負責凈資產審計,但要特別關注哪些無法在財務報表中表示但卻影響目標企業(yè)未來財務狀況的所有或有事項及其影響,要詳細地在盡職報告中予以說明。如果委托方把整個目標企業(yè)的盡職調查都委托給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就不能把此簡單做成凈資產審計,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把該項業(yè)務做成融合鑒證和咨詢的綜合的業(yè)務:

1.企業(yè)基本情況調查

主要調查企業(yè)收購業(yè)務的動機;被收購企業(yè)的外部經濟環(huán)境;被收購企業(yè)的歷史沿革及股權結構;被收購企業(yè)的組織架構和管理層信息。

2.企業(yè)財務管理體系調查

主要調查被收購企業(yè)的財務組織架構和財務人員信息;會計核算系統和財務報告體系;被收購企業(yè)的內部控制制度(含財務授權體系、資金管理流程、業(yè)務控制流程);財務預算體系和執(zhí)行情況;被收購企業(yè)所采用的主要會計政策。

3.企業(yè)會計報表和重點報表項目審查

主要包括:(1)企業(yè)會計報表整體分析,如比率分析;趨勢分析;行業(yè)分析等。(2)盈利能力分析,如損益表及其相關附表的可靠性審查(是否虛增收入與利潤);被收購企業(yè)利潤的來源(主要來自哪些產品);被收購企業(yè)的收入的來源(主要來自哪些產品);被收購企業(yè)利潤及收入來源的地區(qū);主要產品銷售收入和毛利率波動及其原因;被收購企業(yè)的大客戶情況;經營費用波動情況及其原因,費用可控項目情況;管理費用波動情況及其原因,費用可控項目情況。(3)現金流量分析,如現金流的質量分析;現金流結構分析;現金流入及流出主要驅動因素分析;現金流預測分析等。(4)資產質量分析,如貨幣資金限制性分析;應收款項的可收回性分析;存貨價值分析;固定資產新舊程度及技術含量分析;無形資產原始價值及估值分析等。(5)重點報表項目審查。

4.需要關注的重大事項審查

主要包括關聯方關系識別及關聯方交易審查;帳外負債及或有負債審查;無形資產及研發(fā)費用審查;有形資產的所有權歸屬審查;在建工程建設情況審查;貸款及擔保情況審查;員工社會保險繳納情況審查;未決訴訟情況審查;資產負債日后事項審查等。

5.稅務及稅務風險審查

主要審查企業(yè)現行稅負構成;企業(yè)所享受的稅收優(yōu)惠;納稅及扣繳義務的履行情況;稅務風險(未履行納稅義務的風險)等。

6.人事及薪酬制度審查

主要調查企業(yè)執(zhí)行的薪酬體系;關鍵管理人員薪酬和激勵機制;員工薪酬水平分析;勞務合同的簽訂及解雇賠償約定;員工社保繳納情況及分險分析。

三、事務所以盡職調查業(yè)務凝聚核心競爭力的技巧

運用安德魯的SWOT分析法,今明會計師事務所的優(yōu)勢就是擁有能夠熟練運用外語、同時精通兼并重組法規(guī)和商務運作的注冊會計師,劣勢就是成立時間短,沒有更多的年報審計客戶;機會是外國機構或組織以及外商投資企業(yè)在國內購并時需要外語比較好的專業(yè)人才;威脅是一些律師事務所的盡職調查業(yè)務已經開展的比較成熟。把以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綜合比較分析后,今明會計師事務所提出了自己的戰(zhàn)略目標――發(fā)展高端客戶的盡職調查畢業(yè)論文格式,在戰(zhàn)術上采用基于但不限于會計審計的技術方法,凸現價值判斷優(yōu)勢,進軍具有一定品質的在國內外市場進行并購活動的外商投資企業(yè),不僅提高業(yè)務的品質,也避免了在底端客戶層面與律師事務所“肉搏”的局面。分析今明會計師事務所以盡職調查凝聚核心競爭力的技巧有:

1.選擇高品質的客戶群。會計師事務所只有選擇具有較強內在需求、對服務品質較其他敏感、成長性強、能夠理解和認識盡職調查報告價值的客戶群中開拓盡職調查業(yè)務,才能把盡職調查做成高品質業(yè)務。試想,如果今明會計師事務所把盡職調查的目標市場定位在行政“拉郎配”的國有企業(yè)改制業(yè)務中,在外部壓力和不理解中,不僅盡職調查的收費很低,最主要的是盡職調查報告僅僅是擺設或是“市場經濟的標簽”,注冊會計師根本沒有時間和動力提高該業(yè)務的品質和價值站。

2.提高規(guī)范操作和有價值的專業(yè)判斷份額。今明會計師事務所之所以能夠把為外國機構或組織和外商投資企業(yè)提供盡職調查做成事務所的標桿業(yè)務,是依靠會計師事務所研究開發(fā)的以價值增值為核心的技術模版以及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精干的專業(yè)隊伍,這既保障了所有的盡職調查業(yè)務都按照規(guī)范的流程操作,提高盡職調查業(yè)務質量的穩(wěn)定性,也保證針對具體問題注冊會計師能夠作出高水平的專業(yè)判斷,增加盡職調查業(yè)務超越期望價值的質量品質和差異性,這樣,今明會計師事務所開拓的盡職調查業(yè)務才具有競爭優(yōu)勢。

3.把盡職調查業(yè)務樹成標桿業(yè)務,以此標桿業(yè)務輻射開拓更多的鑒證或相關服務業(yè)務。事務所樹立的標桿業(yè)務,應當具備以下特征:(1)由具有優(yōu)勢的以價值增值為核心的技術模版支持。(2)由具有專業(yè)特長的注冊會計師團隊參與。(3)能夠得到客戶、被調查者、或報告使用者好評,以此能夠贏得公眾的信賴和尊重。這種屬性的標桿業(yè)務具有輻射性,能夠給客戶、被調查者留下深刻的專業(yè)印象,并贏得了客戶、被調查者信賴和敬佩畢業(yè)論文格式,這是利用標桿業(yè)務輻射型開拓業(yè)務的前提條件。注冊會計師在執(zhí)行盡職調查時,如果能夠透過數字和表面查證清楚背后的財務、經營、市場和技術等方面的真實情況,為報告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增值價值,報告使用者會繼續(xù)委托事務所承辦其他業(yè)務,這時,只要注冊會計師留心跟進研究,就能夠進一步為盡職調查的客戶及其委托人提供更多的其他鑒證或相關服務業(yè)務。

第8篇:債務風險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并購因其能夠為企業(yè)帶來諸如規(guī)模經濟、資源配置、組合協同等效應而為"3-今世界各國企業(yè)所追逐。企業(yè)并購財務風險是由于并購定價、融資、支付等各項財務決策所引起的,是企業(yè)并購成功與否的重要影響因素。通過對企業(yè)并購財務風險的界定,剖析了企業(yè)并購財務風險的來源,對企業(yè)并購財務風險的控制與防范提出了建議,以期降低并購風險,提高企業(yè)并購活動的成功率。

1企業(yè)并購財務風險的界定

關于企業(yè)并購的財務風險,已有多種定義。趙憲武認為,企業(yè)并購財務風險是指并融資以及資本結構改變所引起的財務危機,甚至導致破產的可能性,同時,并購導致股東收益的波動性增大也是財務風險的一種表現形式。杰弗里.C.胡克認為,企業(yè)并購的財務風險是由于通過借債為收購融資而制約了買主為經營融資并同時償債的能力引起的,“財務風險由用以為交易融資的負債數額和將要由購買方承擔的目標企業(yè)的債務數額等因素決定。”一:從風險結果來看,上述定義的確概括了企業(yè)并購財務風險的最核心部分,即由籌資決策引起的償債風險。但從風險來源來看,籌資決策似乎并不是引起償債風險和股東收益風險的唯一原因。在企業(yè)的并購活動中,與財務結果有關的決策行為還包括定價決策和支付決策。

首先,企業(yè)并購是一種投資行為,然后才是一種融資行為,投資和融資決策共同影響著并購后的企業(yè)財務狀況;”2第二,企業(yè)并購是一種特殊的投資行為,從策劃設計到交易完成,各種價值因素并不能馬上在短期財務指標上得到體現,而必須經過一定的整合和運營期,才能實現價值目標;第三,企業(yè)并購的價值目標下限也決不僅僅是保證沒有債務上的風險,而是要獲取一種遠遠超過債務范疇的價值預期目標,實現價值增值。因此,如果僅僅用融資風險作為衡量財務風險的標準,則在一定意義上降低了并購的價值動機。所以,從公司理財的角度看,企業(yè)并購的財務風險應該包含更寬泛的內涵,包括“由于并購而涉及的各項財務活動引起的企業(yè)財務企業(yè)并購的財務風險應該是指由于并購定價、融資、支付等各項財務決策所引起的企業(yè)財務狀況惡化或財務成果損失的不確定性,是并購價值預期與價值實現嚴重負偏離而導致的企業(yè)財務困境和財務危機?;蛘哒f,企業(yè)并購的財務風險是一種價值風險,是各種并購風險在價值量上的綜合反映,是貫穿企業(yè)并購全過程的不確定性因素對預期價值產生的負面作用和影響。

2企業(yè)并購財務風險的來源

一項完整的并購活動通常包括目標企業(yè)的選擇、目標企業(yè)價值的評估、并購可行性分析、并購資金的籌措、出價方式的確定以及并購后的整合,上述各環(huán)節(jié)中都可能產生風險。并購財務風險主要源自以下三個方面:

2.1定價風險

定價風險主要是指目標企業(yè)的價值評估風險。即由于收購方對目標企業(yè)的資產價值和獲利能力估計過高,以至出價過高而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能力,盡管目標企業(yè)運作很好,過高的買價也無法使收購方獲得一個滿意的回報。目標企業(yè)的估價取決于并購企業(yè)對其未來收益的大小和時間的預期,對目標企業(yè)的價值評估可能因預測不當而不夠準確。這就產生了并購公司的估價風險,其大小取決于并購企業(yè)所掌握信息的質量,而信息質量又取決于下列因素:

2.1.1目標企業(yè)是上市企業(yè)還是非上市企業(yè)

如果目標企業(yè)是上市企業(yè),由于它必須對外公布企業(yè)經營狀況和財務報表等信息,因此,并購企業(yè)容易取得目標企業(yè)的資料進行分析;目標企業(yè)若是非上市企業(yè),則并購企業(yè)必須通過與目標企業(yè)的合作來獲得相應信息。

2.1.2并購企業(yè)是善意收購還是惡意收購

如果并購企業(yè)是善意的,并購雙方則能夠充分交流和溝通信息,目標企業(yè)會主動地向并購企業(yè)提供必要的資料。這有利于降低并購的風險和成本,同時可避免目標企業(yè)管理層有意抗拒而增加并購成本。如果并購企業(yè)是惡意的,并購企業(yè)將無法從目標企業(yè)獲取其實際經營、財務狀況等主要資料,給公司估價帶來困難。

2.1.3并購準備的時間

并購企業(yè)準備階段越長,獲取目標企業(yè)的間點相關資料就會越詳盡充分,目標企業(yè)的估價越準確。

2.1.4目標企業(yè)審計與并購的時間點的長短

如果并購時間離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時間越遠,并購企業(yè)從年審報告獲取的信息越不能代表目標企業(yè)并購前的經營和財務狀況,據此得到目標企業(yè)的估價就越不準確。

2.2融資風險

企業(yè)并購需要大量資金,但由于我國目前資本市場發(fā)育還不完善,銀行等中介組織也未能在并購中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使企業(yè)并購面臨較大的融資風險。融資風險主要表現在能否及時獲得并購資金,融資的方式是否影響企業(yè)的控制權,融資結構對并購企業(yè)負債結構和償還能力的影響。比如,融資結構包括企業(yè)資本中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結構、債務資本中短期債務與長期債務結構等。在以債務資本為主的融資結構中,當并購后的實際效果達不到預期時,將可能產生利息支付風險和按期還本風險;在以股權資本為主的融資結構中,當并購后的實際效果達不到預期時,會使股東利益受損,從而為敵意收購者提供機會;即使完全以自有資金支付收購價款,也存在一定的財務風險,一旦企業(yè)的自有資金用于收購而重新融資又出現困難,不但造成機會成本增加,還會產生新的財務風險。

2.3支付風險

主要是指與資金流動性和股權稀釋有關的并購資金使用風險,它與融資風險、債務風險有密切聯系。支付風險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2.3.1現金支付產生的資金流動性風險以及由此最終導致的債務風險

現金支付工具自身的缺陷,會給并購帶來一定的風險。首先,現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是一項巨大的即時現金負擔,公司所承受的現金壓力比較大;其次,使用現金支付工具,交易規(guī)模常會受到獲現能力的限制;再者,從被并購者的角度來看,會因無法推遲資本利得的確認和轉移實現的資本增益,從而不能享受稅收優(yōu)惠,以及不能擁有新公司的股東權益等原因,而不歡迎現金方式,這會影響并購的成功機會,帶來相關的風險。

2.3.2杠桿支付的債務風險

杠桿支付的債務風險即杠桿收購所產生的風險。杠桿收購指并購企業(yè)通過舉債獲得目標企業(yè)的股權或資產,并用目標企業(yè)的現金流量償還負債的方法。杠桿收購旨在通過舉借債務解決收購中的資金問題,并期望在并購后獲得財務杠桿利益。由于高息風險債券資金成本很高,而收購后目標企業(yè)未來資金流量具有不確定性,杠桿收購必須實現很高的回報率才能使收購者獲益,否則,收購公司可能會因資本結構惡化,負債比例過高,付不起本息而破產倒閉。

3企業(yè)并購財務風險的防范措施

3.1改善獲取信息的質量,采用合適的目標企業(yè)價值評估方法

財務會計報表是被并購企業(yè)所提供信息的核心部分,因此,并購企業(yè)在并購前取得詳盡真實的財務會計報表是并購企業(yè)在對被并購企業(yè)未來收益能力做出預期前的必要步驟。在實際操作中,應該特別重視并購中的盡職調查,它貫穿于整個收購過程,主要目的是防范并購風險、調查與證實重大信息,它是現代企業(yè)并購環(huán)節(ji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并購的成功與否。另外,政府應該實行資產評估的行業(yè)準人制度,規(guī)范評估業(yè)務準則。對于那些資質佳、信譽好的評估機構和從業(yè)人員,頒發(fā)行業(yè)準人許可證并使其成為真正的資產評估行業(yè)市場的主體,杜絕不具資質的機構和人員從事資產評估。合理調節(jié)資產擁有單位、評估人以及同資產業(yè)務有關的權益各方在資產評估中的關系。

我國企業(yè)并購中定價問題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由于企業(yè)并購中雙方的動機和考慮的因素不同,所采用的價值評估方法也不同。采用不同的價值評估方法對同一目標企業(yè)進行評估,可能會得到不同的并購價格,企業(yè)價值的定價方法有貼現現金流量法、市盈率法、市場價格法、同業(yè)市值比較方法、帳面價值法和清算價值法。并購公司可根據并購動機、收購后目標公司是否繼續(xù)存在,以及掌握資料信息的充分與否等因素來決定采用合適的評估方法。并購公司也可綜合運用定價模型,如將運用清算價值法得到的目標企業(yè)價值作為并購價格的下限,將現金流量法確立的企業(yè)價值作為并購價格的上限,然后再根據雙方的討價還價在該區(qū)間內確定協商價格作為并購價格。

3.2拓展融資渠道,保證融資結構合理化

企業(yè)在制定融資決策時,應視野開闊,積極開拓不同的融資渠道。政府有關部門也要致力于研究如何豐富企業(yè)的融資渠道,如完善資本市場和建立各類投資銀行、并購基金等,優(yōu)化企業(yè)的融資結構。融資結構既包括企業(yè)自有資本、權益資本和債務資本之間的比例關系,也包括債務資本中的短期債務與長期債務的比例關系等。合理確定融資結構應遵循以下原則:一要遵循資本成本最小化原則;二是自有資本、權益資本和債務資本要保持適當的比例。在此前提下,再對債務資本組成及其期限結構進行分析,將企業(yè)未來的現金流人和償付債務等流出按期限組合匹配,找出企業(yè)未來資金的流動性薄弱點,然后對長期負債和短期負債的期限、數額結構進行調整。

3.3增強杠桿收購中目標企業(yè)未來現金流量的穩(wěn)定性

第9篇:債務風險論文范文

摘要:地方財政風險作為國家財政的有機組成部分,雖然發(fā)生在局部地區(qū)和對區(qū)域性經濟產生直接影響,但是地方財政系統的穩(wěn)定運行間接影響中央財政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

關鍵詞:財政風險;地方政府;分稅制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開始紛紛重視財政風險問題,財政風險的研究也成為一個重要的理論前沿。地方財政風險作為國家財政的有機組成部分,雖然發(fā)生在局部地區(qū)和對區(qū)域性經濟產生直接影響,但是地方財政系統的穩(wěn)定運行間接影響中央財政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

第一章 、我國地方財政風險的概念和類型

財政風險是指政府擁有的公共資源不能履行其承擔的支出責任和義務,損害到經濟、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結合我國地方政府的定義,地方財政風險的含義為:省級以下各級地方政府擁有的公共資源不能履行其承擔的支出責任和義務,損害到經濟、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具體指因經濟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融資環(huán)境等因素的變動,地方財政無力提供基本公共品和公共服務,給整個地方經濟生活帶來損失。地方財政風險表現為:財政長期持續(xù)赤字、財政支出相對于收入的過快增長、地方政府無力承擔社會公共風險等。

按照世界銀行對財政風險的分類和我國財政部門的實際情況,地方財政風險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地方政府主動舉債形成的顯性債務風險為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包括規(guī)模風險、結構風險和效益風險。規(guī)模風險是債務規(guī)模過大導致的到期債務不能完全支付的風險;結構風險指地方政府債務中不同種類的債務對地方財政構成的威脅;效益風險是地方政府舉債后對整個社會經濟帶來的各種效應。

(2)地方財政收支風險

地方財政收支風險指因地方財政收入不能滿足支出的需要而對地方財政平衡帶來的風險,包括地方財政收入風險、赤字風險和支出風險。

(3)地方財政公共風險

地方政府具有穩(wěn)定社會經濟的職能,需要解決公共領域中各種不穩(wěn)定因素。我國目前地方政府承擔的公共風險包括地方自然性風險、地方國有企業(yè)風險、地方金融機構風險和地方社會保障風險。

第二章、我國地方財政風險的現狀

1、地方政府債務加重財政負擔

我國實行分稅制以來,由于中央和地方在財權、事權的不清晰和中央對地方政府舉債的限制,地方政府不得不通過非正規(guī)渠道舉債填平財政赤字。另一方面,出于政績考慮,很多地方政府不顧地方財政的承受能力和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大量舉債搞“形象工程”, 使地方財政陷入困境

2、地方財政收支矛盾加劇財政風險

我國地方財政風險除政府債務負擔外,還表現在地方財政財政收支矛盾激化、財政赤字規(guī)模大和財政收入缺乏穩(wěn)定增長的機制等特點。地方財政巨額赤字導致地方政府不斷膨脹的債務規(guī)模,地方政府債務的巨額利息支出又反過來進一步擴大赤字規(guī)模,使地方財政赤字風險和地方財政債務風險相互轉化并不斷提高。

3、我國地方財政風險轉軌特征

我國經濟轉軌過程中,中央承擔的的各種風險逐漸向各級政府和居民分散。地方政府隨著決策權的擴大,承擔的責任更加明確,地方政府要履行維護經濟秩序的穩(wěn)定、籌措經濟建設所需資金、維護社會治安等職能,但是地方政府的“財權”沒有與“事權”同步增大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種手段舉借債務。

第三章、地方財政風險的影響因素分析

地方政府財政收支不平衡、財政赤字等導致地方政府舉債,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也是財政風險的集中體現。同時,地方財政體制的落后、財權和事權不統一、地方財政自給能力低下等原因,也威脅地方財政的正常運行。

1、地方財政收入因素

由于我國各地區(qū)的社會和經濟發(fā)展水平差異極大,因此短期內無法消除地方政府間的財政收入與增長速度的巨大反差,因此穩(wěn)定的地方財政收入增長機制是導致地方財政風險的一個重要因素。再加上不少地區(qū)的產業(yè)結構落后、企業(yè)競爭力不強等原因造成的地方稅體系不健全,因此難以提供穩(wěn)固的稅源。

2、地方財政支出因素

從目前我國現實來看,越是行政級別較低的地方政府,其政府預算管理制度越是缺欠,管理約束越是弱化,其催化財政風險的現象越是嚴重。地方政府近些年的財政支出呈剛性增長,財政職能弱化,支出管理松弛,從而使財政支出在運行中給地方政府帶來風險,同時由于目前的行政和干部管理體制,不僅造成了債務的激增,而且目的性短期化。

3、地方政府財權事權因素

(1)中央與地方政府財權事權

我國的分稅制改革界定了地方財政的收入范圍,但是沒有界定地方政府的政府的事權和支出范圍,未確定規(guī)范的轉移支付制度,造成了各級地方政府的財權和事權不統一。從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來看,一方面中央介入了地方的事權范圍,例如中央干涉各級地方政府的預算支出標準,造成了地方政府的被動。另一方面,地方應該承擔的某些支出責任卻通過種種非正式途徑轉嫁給了中央,例如地方政府往往采取“跑部要錢”等手段從中央政府獲得額外的資助來進行地方性的能源、環(huán)境保護和基礎項目。

(2)省級以下政府財權事權

目前,省級以下各級政府的的財權事權的劃分更不規(guī)范。在我國四級地方政府中,鄉(xiāng)鎮(zhèn)承擔著為農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的重任,因此鄉(xiāng)鎮(zhèn)財政的困難更容易加劇二元經濟結構的矛盾。特別指出的是,地方財政一直存在上級的“拼盤、釣魚”項目,即上級部門安排部分資金,地方財政須相應地落實配套資金,混淆了各地政府財政支出的界限,加劇了財政支出壓力。

第四章、結語

本文從地方財政收入、地方財政支出以及地方財政事權財權的劃分三個角度探討了地方財政風險形成的因素,認為我國目前財政風險形成的原因在于地方財政收入增長機制缺乏穩(wěn)定性、地方財政支出缺乏管理、分稅制后的地方政府財權事權沒有進行相應的調整等。

參考文獻:

[1] 陳景耀.對當前中國財政可持續(xù)性的探討.經濟科學.2000(4).5-13

[2] 靳俐、楊志勇.財政風險與國債管理――從國債再融資的角度分析.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3(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