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歷史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從重視歷史的時序性,重視歷史的空間性、充分利用情境教學、綜合考察歷史發(fā)展四方面論述了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時空觀念的具體策略,其中重視歷史的時序性包括重視歷史的時序性、正確計算歷史時間問題、善用歷史年表。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時空觀念
一、重視歷史的時序性
時序性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歷史時序性強調在時間背景下把握歷史發(fā)展,在歷史敘述中樹立時間意識,學會運用時間來陳述歷史,在分析歷史時重視歷史敘述中時間表達的價值與作用[2]。
(一)準確理解表述專業(yè)術語
歷史教學中有較多時間術語,如世紀、時代、公元、紀年、中葉、中世紀等,這些專業(yè)術語看似簡單卻有著特定的含義與使用范圍,教師應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專業(yè)術語,正確表達,合理使用,使學生借助專業(yè)的語言對歷史事實進行準確理解、描述與分析,形成歷史時空觀念,進行歷史學習。
(二)正確計算歷史時間問題
歷史時間的計算是初中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雖然是簡單的加減法運算,但是也有著特殊之處。兩個時間都是公元前或公元后的時間計算,可以直接相減。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成立,至2019年時已建國70年(2019-1949=70)。如果計算的年代涉及公元前后,需要將數(shù)字相加后減1。例如,西漢在公元前202年建立,公元9年滅亡,它持續(xù)了210年(202+9-1=210)。
(三)善用歷史年表
歷史年表是幫助學生有效把握歷史時序性的常用方式,它包括歷史大事年表和時間軸。歷史大事年表是把某一單元或某一階段的重要史實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排列,它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歷史事件發(fā)展的時間順序和發(fā)展脈絡,形成對歷史事件的清晰認識,同時避免遺漏重要的知識點,全面掌握歷史知識,從而構建歷史時空觀念。例如,在講授七年級上冊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tǒng)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時,因為本課朝代更迭頻繁,學生容易混淆各個朝代,教師可利用歷史大事年表使學生一目了然。歷史時間軸是歷史年表的一種,它把數(shù)學中的“數(shù)軸”概念引入歷史學習中,把數(shù)字轉化為時間,使時間線索更形象地呈現(xiàn),幫助學生樹立時空意識,梳理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和內在聯(lián)系。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涉及的時間、事件較多,學生容易混淆,就需要教師建立時間軸,讓學生清楚地掌握戰(zhàn)爭開始與結束的時間,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分析教材,重視歷史知識的時序性。
二、重視歷史的空間性
歷史空間觀念主要通過歷史地圖來培養(yǎng)。歷史地圖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可明確指出具體的地域空間,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事件,識別歷史地圖中的各種信息,而且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構建清晰的時空觀念。教師在解讀歷史地圖時,需要完成以下三個步驟。第一,關注地圖的圖名。歷史地圖的圖名不僅說明了地圖的主體,而且包含了重要的時間信息。即使是同一地域的歷史地圖也會因制作的時間不同而在范圍、名稱等方面有所不同。例如,今天地圖上的黃河與長江,在東漢時期的地圖上則標位河水與江水。因此,在解讀地圖時,要讓學生通過閱讀圖名確定地圖反映的歷史事件的時間范圍。第二,閱讀圖例。圖例是地圖上各種符號的解釋說明,不同的符號有著不同的含義,在閱讀地圖主體之前,學生要明確各個圖例的具體含義,否則無法正確解讀地圖所要表達的信息。第三,閱讀地圖主體。解讀地圖主體信息要依據(jù)不同的主題而各有側重。只有讓學生學會閱讀歷史地圖,能夠準確解讀歷史地圖蘊含的信息,學生才能形成正確的歷史空間觀念。例如,在講授七年級上冊第16課“三國鼎立”時,由于本課涉及三國時期兩次較大的戰(zhàn)役,所以戰(zhàn)爭形勢圖就非常重要。官渡之戰(zhàn)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zhàn)役之一,教師通過對“官渡之戰(zhàn)形勢圖”“東漢末年軍閥割據(jù)形勢圖”與“三國鼎立形勢圖”的講解,讓學生明白關鍵地理位置對于戰(zhàn)勝勝負的重要作用,讓學生觀察官渡之戰(zhàn)前后軍閥勢力范圍的變化,從而提升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情境教學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針對具體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情境,運用插圖、地圖、表格等直觀材料,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培養(yǎng)其學習能力,從而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觀念[3]。例如,在講授七年級上冊第10課“秦末農民大起義”,提及秦的暴政與農民起義的關系問題時,教師可創(chuàng)設以下情境:假如你是秦朝末年的一位農民,生活在嚴苛的賦稅和殘酷的統(tǒng)治之下,日常溫飽無法保障,生存也受到威脅,你會怎么做?面對這些問題,學生普遍會積極參與,很多學生都會回答起義或反抗,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秦的暴政與農民起義的關系,進而認識到陳勝、吳廣起義是為了反抗秦的暴政。在講到陳勝吳廣起義原因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景:如果沒有暴雨,工期也沒有延誤,還會有這次起義嗎?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明白起義不僅僅是因為陳勝、吳廣因為走投無路而冒險起義,遭遇大雨而耽誤期限只是一個導火索,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通過歷史現(xiàn)象來發(fā)掘歷史的本質,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時空觀念,也提高了學生歷史學科的綜合能力。
四、綜合考察歷史發(fā)展
歷史現(xiàn)象發(fā)生的時空是相互交織的,歷史教學要遵循歷史發(fā)展的縱向和橫向規(guī)律,讓時間與空間相結合,使學生建立全球意識,這樣才能準確找到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教學中,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是分開的,這很難讓學生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進行有效對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歷史時空交集,加強中外歷史的比較,綜合考察歷史發(fā)展。例如,在講授九年級下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及其后果”時,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教學本身具有很強的時空性特點,歷時四年,涉及30多個國家,教師可利用這一特點,以時空為重點展開教學,通過時間軸和表格等形式幫助學生理清戰(zhàn)爭過程,使其掌握關鍵戰(zhàn)役,從而建立歷史時序性;通過不同時期地圖的比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戰(zhàn)前和戰(zhàn)后世界格局的變化,了解世界戰(zhàn)爭的過程,使學生形成全球性的歷史時空觀念,進而讓學生對于戰(zhàn)爭的認識上升到理性層面,認識到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和痛苦,讓學生在時空框架下認識、分析歷史現(xiàn)象,樹立全球意識,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總之,時空觀念是歷史認知的一項基本能力,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也是深入進行歷史探究的基礎,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就成為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但是時空觀念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教師利用多種途徑綜合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魏恤民,吳美娟.初中歷史教學關鍵問題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于友西,趙亞夫.中學歷史教學法[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張劍 單位:寶雞文理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