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初中地理課堂內外多元化實踐探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地理課堂內外多元化實踐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初中地理課堂內外多元化實踐探析

摘要:地理是一門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要設計情境體驗,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進行合作探究,提高學生地理學習能力;開展地理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組織地理調查,提升學生課題調研能力;嘗試參觀考察,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索熱情,幫助學生扎實掌握地理知識,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地理教學;情境體驗;合作探究;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參觀考察;核心素養(yǎng)

密切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是學科教學的基本原則。地理是一門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強化實踐教學,對于調動學生學習熱情與積極性,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都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读x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指出,應積極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教師要深入貫徹新課改理念,認真落實《標準》要求,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實施多元化的課內外實踐教學模式,以達到教學做合一、學用結合,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一、設計情境體驗,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因此,課堂教學要善于設計一系列現實化的情境體驗,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播放與地理素材有關的新聞動態(tài)、教學資料等視頻,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動機和欲望。比如,在教學“交通運輸”一課時,教師可運用微視頻介紹我國“五縱三橫”鐵路干線網,“八縱八橫”高鐵網,播放改革開放以來鐵路、高鐵建設成就,讓學生了解南北、東西鐵路干線以及主要鐵路樞紐。還可以插播我國最新高鐵通車等新聞報道,介紹我國交通事業(yè)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yè)化發(fā)展趨勢。這種情境式體驗,能加深學生對我國交通事業(yè)的了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二、進行合作探究,提高學生地理學習能力

《標準》指出,注重對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倡導多樣的地理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積極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學方式,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組建學習小組,合作進行問題思考、集體探究、得出結論的教學模式,也是實踐教學的有效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一系列與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的現實化、生活化、本土化課題,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能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提高學習探究的針對性、實用性,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比如,在教學“人口”一課時,教師可先展示我國人口分布圖、地形圖。接著讓各個小組議一議我國東部與西部人口分布有什么不同,分析我國人口分布的特點(東部人口較稠密,西部人口較稀疏,人口分布極不均勻等)及其成因。最后根據各小組課前收集的本縣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數據,繪制出本縣各鄉(xiāng)鎮(zhèn)人口分布圖,并讓學生談談本縣人口分布的特點及成因,并將本地人口與全國人口的分布特點及成因進行對比,找出共性與差異性,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人口分布特點及成因。又如,在教學“南方地區(qū)之自然特征與農業(yè)”一課時,教師可先展示南方地區(qū)的地形圖,接著讓各小組進行分組討論,分析南方地區(qū)東部與西部地形有什么區(qū)別,探究為什么在冬季,四川盆地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氣候更加溫暖。經過小組探究,得出結論:地形對氣候產生重要影響。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探究活動,這不僅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理念、合作意識、集體主義精神。

三、開展地理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開展地理課堂實驗,不僅能讓學生獲得直觀的體驗,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感悟。比如,在教學“自然災害”一課時,教師可借助日常生活中的泥沙、草皮、瓶蓋、臉盆、水管、玻璃擋板及穿有許多小孔的塑料瓶等,準備好山體模型,開展“泥石流的發(fā)生與治理”的實驗活動。通過將水滲入泥沙的實驗,了解泥石流的形成過程及其影響因素;通過草皮放置、“引水槽”與“攔擋壩”修建等實驗,讓學生直觀、形象地體會到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啟發(fā)學生思考:遭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應該如何逃生?讓學生知道遇到泥石流時要往與其流向垂直的方向逃生,教育學生面對自然災害,要相互支持、相互援助,共同應對,增強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實驗演示不僅能讓學生在近距離進行觀察,親自動手實踐,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實驗能力,還能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四、組織地理調查,提升學生課題調研能力

調查是地理學研究中一種基本、靈活、有效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方法。教師要成立地理興趣小組,適度開展一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地理調查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比如,在教學“人口”一課時,教師可組織學生深入衛(wèi)生健康部門了解本縣、本鄉(xiāng)鎮(zhèn)人口增長及年齡結構特點,繪制當地人口變化圖、年齡結構圖;設計調查問卷,深入社區(qū)、車站、商場等場所進行抽樣調查,結合訪談法、實地調查法等方法,調查育齡夫婦的生育意愿,收集整理有關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影響當地居民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提出有關人口工作的合理化建議。調研活動的開展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礎,以客觀的教學環(huán)境為前提,以提高其針對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又如,在教學“土地資源”一課時,針對一些地方擠占耕地的事件,教師可指導興趣小組圍繞當地土地資源利用的現狀與對策等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分析當地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提出一些解決措施與對策,形成調研論文,參加鄉(xiāng)土論文比賽。優(yōu)秀論文可推薦給政府有關部門,以供決策時參考。地理調研活動的開展,不僅能促進學用結合、學以致用,提升學生的課題調研能力,而且能增強學生的人口意識、國土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五、嘗試參觀考察,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索熱情

《標準》指出,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進入社會,讓學生親身體驗地理知識產生的過程。因此,教師可根據初中學生的年齡、心理、認知特點,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地開展一些課外實踐活動,這有助于將課堂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建構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之間的聯(lián)系,既能提升學生社會實踐和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又能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索的興趣。教師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資源,利用周末或假日,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圖書館、檔案館、研究機構等場所參觀學習,深入工業(yè)園區(qū)、商貿集鎮(zhèn)、交通要塞等地進行實地考察。這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地理知識,而且有助于引導學生獨立行動、主動思考、自主認知,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激發(fā)學生探索熱情。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地理作為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實用性較強的學科,教學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做一體、學以致用,在學習中掌握知識,在實踐中應用知識、鞏固知識,在學做一體中培養(yǎng)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動力、提升地理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深入貫徹新課改理念,將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付諸教學實踐,不斷優(yōu)化教學模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tǒng)一,將課堂實踐與課外實踐相結合,達到促使學生知識內化,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李宗錄,劉立地,楊秀巖.地理實踐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地理教學,2017(07).

[3]張彥順.初中地理實踐力培養(yǎng)面面觀[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07).

[4]譚雯.初中地理課堂中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教學方式的研究與實踐[D].陜西師范大學,2014.

作者:張美蓉 單位:福建省安溪金火完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