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濟糾紛解決的方法范文

經濟糾紛解決的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糾紛解決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濟糾紛解決的方法

第1篇:經濟糾紛解決的方法范文

一、 勞資、經濟糾紛的特點

(一)因追索勞動報酬、保險福利、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等經濟利益爭議居主導地位。勞動關系雙方對經濟利益的重視程度高于對其他權利的重視程度,由于勞動者處于勞動關系的弱者地位,個人很難為維護權利與用人單位抗衡,因此多從經濟利益方面找回損失,而用人單位對違約出走的勞動者,也大多以經濟賠償為由提出申訴。

(二)拖欠工資糾紛案件多。絕大多數勞資、經濟糾紛是由于勞動者的基本勞動經濟權益被侵害,而又長期得不到解決而致。勞動報酬是引發(fā)勞資、經濟糾紛的第一原因,其次是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再次是自動離職或辭職。

(三)集體勞動爭議上升幅度較大。主要集中在建筑施工單位和非公有制企業(yè)。集體爭議呈現突發(fā)性強、人數增多、處理難度大的特點。

(四)尋求解決的途徑轉變很大。弱勢一方的勞動者往往不自愿通過正當的法律途徑解決糾紛,而是采取集體上訪、封堵政府機關,甚至有集體堵塞道路交通的行為發(fā)生。

(五)涉及利益的人員多,規(guī)模不斷擴大。如20__年1月份來訪中有11批集體訪反映勞資、經濟糾紛問題,人員最多的達22人。

二、勞資、經濟糾紛產生的原因

(一)經濟萎縮,利益矛盾沖突復雜。一些合同無法履行,拖欠工程工資無法兌現。一些企業(yè)停產、倒閉礦產,債權難以實現等產生勞資、經濟糾紛。

(二)管理監(jiān)控環(huán)節(jié)薄弱。如有的企業(yè)用工不規(guī)范,無用工合同,有的工程是層層轉包。

(三)民工自我保護意識較弱。有的民工已半年未付工資,才來申訴,有的沒有工資結算單。

(四)承包商為轉嫁風險損失。有的承包商以未領到工程款為由,拖欠民工工資,把矛盾推向社會、交給政府。

(五)勞動關系雙方法律意識淡薄。有的用人單位忽視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制定一些違反國家勞動法律、法規(guī)、政策的管理制度,并付諸實施;有的用人單位在訂立勞動合同時條款顯失公平,導致勞資、經濟糾紛的發(fā)生。

三、解決勞資、經濟糾紛的對策

(一)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企業(yè)經營者和勞動者遵規(guī)守法意識。充分運用各種輿論工具和宣傳載體廣泛開展勞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促進勞資雙方依法履行權利義務,促進用人單位自覺規(guī)范用工行為。通過法律意識的增強,使雙方在用工時能自覺簽訂勞動合同,約定各自的權利義務,明確工資報酬數額或計算方法,避免產生勞資、經濟糾紛。同時,通過正反面案件的宣傳教育,使勞動者認識其采取堵路等極端手段的違法性和社會危害性,消除一些勞動者“打官司跑斷腿,不如集體上訪、上路攔車討錢快”的錯誤認識。注意發(fā)揮新聞輿論和人大、政協(xié)的監(jiān)督作用,對違反勞動法、用工嚴重不規(guī)范和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等方面的典型案件進行曝光和批評。

(二)切實加強管理,創(chuàng)新快速調解機制,依法高效化解糾紛。要求企業(yè)將合同文本送到勞動保障部門鑒證,以便及時檢查和糾正勞動合同中存在的問題,指導企業(yè)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簽訂勞動合同。對勞資、經濟糾紛發(fā)生較多的企業(yè),勞動保障監(jiān)察部門要予以建檔和進行重點監(jiān)控,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到這些企業(yè)中檢查企業(yè)執(zhí)行勞動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的情況,特別是在簽訂勞動合同、工資標準和支付工資、參加社會保險、工時制度、勞動標準以及勞動保護等方面的情況,督促企業(yè)糾正違法違規(guī)行為,并予以必要的處罰。同時建立職工欠薪保障制度,由相關部門制定實施辦法,要求企業(yè)每月按職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向當地勞動保障部門所屬的就業(yè)服務管理機構繳納欠薪保障金,繳費比例標準應與過去和現在企業(yè)支付職工工資的有關指標掛鉤。如果受保企業(yè)職工出現拖欠工資問題,可用該企業(yè)繳納的欠薪保障金向職工支付拖欠的工資,不足部分可通過變現企業(yè)資產來籌集。暢通訴訟、仲裁、、調解等渠道,創(chuàng)新健全調解機制,堅持完善下訪約訪等聯(lián)系群眾制度,及時掌握矛盾糾紛隱患。

第2篇:經濟糾紛解決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多元化;社會糾紛;解決機制

[作者簡介]黃嫻,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7)07―0089―04

一、引言

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實現社會和諧穩(wěn)定始終是人們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但是,在一切有利益追求的社會中,社會糾紛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荀子云:“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解,則不能無爭?!?《荀子?禮論》)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前提。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糾紛的產生與表現形式雖各有不同,但都是一定范圍的社會主體之間喪失均衡關系的狀態(tài),它威脅著現實的社會秩序,影響社會的發(fā)展。社會沖突與糾紛如果得不到有效、徹底的解決,人類社會就會處于不斷內耗的無序狀態(tài),社會發(fā)展就會停滯不前。為此,各國的相關部門都致力于完善糾紛解決機制,為公民提供有效和公平的糾紛解決途徑,我國也不例外。2003年以來,構建和諧社會成為了我國改革和發(fā)展的目標。社會要穩(wěn)定發(fā)展,人民要和諧相處,就得有高效和公正的社會糾紛解決機制。近年來,國內外政治學界對中國糾紛解決情況的研究方興未艾。學者們認為,透過中國的糾紛解決的制度和實際情況可以看到中國的民主化、政治改革、法制建設、現代化、公民社會興起、經濟發(fā)展狀況等等問題。不少學者呼吁要建立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以應對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而出現的種種社會問題和社會需求。同時,案件的飛速增長使得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糾紛的解決方式?,F階段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究竟對解決社會糾紛和矛盾有哪些實際效果?是否還需要進一步開辟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本文從大量調查結果對上述問題作淺顯的分析。

二、理論背景

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是指在一個社會中,多種多樣的糾紛解決方式以其特定的功能和運作方式共同存在所結成的一種互補的、滿足社會主體的多樣需求的程序體系和動態(tài)的調整系統(tǒng)。所謂多元化是相對于單一性而言的,其意義在于避免把糾紛的解決單純寄予某一種程序,如訴訟,并將其絕對化;主張以人類社會價值和手段的多元化為基本理念,不排除來自民間和社會的各種自發(fā)的或組織的力量在糾紛解決中的作用;目的在于為人們提供多種選擇的可能性(選擇權)。有學者認為,從根源上看,引發(fā)社會矛盾和社會糾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解決這些矛盾和糾紛的方式和途徑也應當是多方面的和多渠道的。在訴訟與非訴訟解決方式的功能嚴重失衡、訴訟解決機制具有局限性的情況下,建立與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擯棄將權利意識等同于訴訟意識的偏見,實現訴訟內外的各種糾紛解決機制的功能相濟、有機銜接與整合,將成為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建立和諧社會秩序的必然。還有學者認為,20世紀以來,訴訟案件的大量積壓是世界各國法院面臨的嚴峻形勢,而司法資源的相對不足使得不少國家在注重改革訴訟程序、提高訴訟效率的同時,都在積極探索調解、仲裁等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多元化的社會糾紛解決機制由此形成。也有的學者認為,完善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建立起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才能化解當前社會存在的各種矛盾;而完善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就應當完善人民調解制度、仲裁制度和制度。

關于如何有效解決日益增加的社會糾紛,現有的研究多數只停留在定性分析上,雖然建立多元糾紛解決機制與構建和諧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在理論闡述上比較清晰,但是實際效果是否真的如學者所想象的那樣:國家多開辟幾條糾紛解決途徑就能夠幫助百姓解決實際問題?在現階段,法院和政府為了方便人們處理糾紛的確設計了多種渠道(包括、仲裁、行政訴訟、法院調解等等),可是這些糾紛解決途徑在實際運作中是否真的有效?多種糾紛解決途徑的相關單位和機構之間是否權責分明、有機配合、互相協(xié)調?等等。如果忽視了這些問題,即使國家再多設計幾種糾紛解決辦法或多建立幾條解決渠道都于事無補,社會并沒有真正從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中獲益?;谝陨峡紤],本文借助大規(guī)模社會調查收集上來的數據,分析探討當事人所采用的糾紛解決辦法的總數,以及其所要解決的糾紛類型是否真的對其糾紛解決的結果和滿意程度有顯著的影響。

三、資料分析

(一)數據來源

本文賴以分析的數據來源于北京大學于2003年組織實施的“中國公民思想道德觀念狀況調查”。該調查旨在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思想道德觀念、法律意識、維權行為方面的變化,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以及這些變化對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該項調查的研究主體為居住在全國(不包括香港、澳門、臺灣)31個省、市、自治區(qū)有固定住所的18~65歲居民,包括離開戶口所在地并且在現住地居住一個月以上的流動人口,共完成有效樣本7,714份。問卷中的問題主要集中于糾紛及其解決的相關態(tài)度和行為。此項調查首次將空間抽樣方法應用于國家范圍的調查,因此將流動人口這一使用傳統(tǒng)戶籍為抽樣基礎而無法觸及的人群包括進了總樣本。

(二)相關結果分析

1.糾紛類型

根據受訪人在過去的20年里所親身經歷過的民事、經濟、行政糾紛的情況歸納,我們得知分別經歷過三種糾紛的人數比例都沒有超過10%,其中經歷過民事糾紛的比例相對較高,而經歷過經濟糾紛和行政糾紛的人數比例則相差無幾。考慮到有些人可能會經歷過多種糾紛,因此我們又將全部有效樣本進行了細分,結果發(fā)現,沒有經過任何糾紛的人數占82.1%,也就是說,在過去的20年里,有17.9%的人曾經經歷過民事、經濟或行政糾紛,其中有2.5%的人曾經經歷過兩種以上的糾紛(詳見表1)。

通過進一步的考察,我們發(fā)現居住在城市和農村的居民所經歷過的某些具體的糾紛案例存在著一些差異,如表2所示。

從表2可知,過去20年來,農村居民經歷過鄰里糾紛的百分比高出城市居民一倍,而發(fā)生離婚糾紛的百分比則是城市居民的一半。在所經歷過的經濟糾紛方面,城鄉(xiāng)居民之間的百分比差異并不太

明顯。在行政糾紛方面,農村居民經歷過的計劃生育方面的糾紛遠遠高于城市居民,所經歷的拆遷糾紛則遠遠低于城市居民,均表現出中國城鄉(xiāng)居民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特點。

2.解決糾紛的辦法

通過此次調查收集上來的數據表明,中國老百姓解決行政糾紛的主要途徑是調解、找政府和上法院,這也是現有體制下比較常見的處理糾紛的三種辦法。相比之下,找政府和上法院是比調解更為制度化、正式和規(guī)范的糾紛解決途徑。調解主要是利用社會上的“關系”幫助調和具體的糾紛和矛盾。調查顯示,調解作為解決糾紛的方式在我國被廣泛運用,并作為一種制度文化深刻地影響著民眾的社會價值觀,“和為貴”在我國體現了傳統(tǒng)儒家文化追求自然秩序和諧的理想。“調解與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無訟’理想是一致的,從某種意義上,傳統(tǒng)的調解制度是儒家文化的產物?!蔽鞣綄W者將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調解稱為“時代的調解”,其特點是體現著政治化功能,滲透著斗爭哲學理念,全面承擔著社會調整職能,并且?guī)缀醪淮嬖谂c之相對照的法律體系。在某種意義上,80年代以前我國社會調解的空前發(fā)達和成功,恰恰是法制不健全的產物和象征。這說明,在從農業(yè)化社會向工業(yè)社會過渡的現階段,“關系”仍是中國老百姓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因素,這使得“沒有關系”的人客觀上損失了解決糾紛的資源,主觀上也減少了解決糾紛的信心。盡管90年代以來,我國法律專業(yè)化范圍不斷擴大,但是運用調解來解決法律問題仍然相當普遍。解決行政糾紛的行政途徑指的是當事人通過直接找相關政府部門或行政機關比如辦,按照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和程序來解決糾紛。這種方法的最大特點在于公民需要直接與政府部門打交道。法律方法解決行政糾紛是指公民上法院通過訴訟等司法程序來解決糾紛的辦法。這種民告官解決行政糾紛的司法途徑的確立,得益于1990年10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1999年10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也進一步為公民借助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解決行政糾紛提供了法律保障。問卷還調查了受訪人采取除了調解、行政辦法和法律辦法以外的其他辦法去解決行政糾紛的問題,這些其他辦法包括“雙方直接協(xié)商解決”、“找新聞媒體反映”和“找人大代表反映”等等。

3.糾紛解決的結果

數據顯示(表3),雖然采取了措施解決糾紛,但是還有相當部分的民事和行政糾紛當事人沒有解決糾紛。尤其是經濟糾紛尚未有結果的人數比例高,超過了民事和行政糾紛近20個百分點。在民事糾紛方面,因雙方各有讓步而解決了糾紛的比例比較高。在經濟糾紛方面,受訪人贏了的比例高于另外兩類糾紛中的同類情況;而在行政糾紛中,受訪人輸了的比例不僅在三類糾紛中最高,而且在行政糾紛的解決結果中也是最多的。行政糾紛的主體是政府(或其他行政部門)和普通公民,其特點在于公民在解決行政糾紛的過程當中需要跟比自己的個人力量強大得多的政府打交道。中國行政糾紛的常見類型是計劃生育、收費收稅和拆遷這類與平常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對于大部分公民而言,行政糾紛對他們的生活影響重大,因此,行政糾紛的解決結果和過程會影響甚至改變普通百姓對政府的認識、政治態(tài)度和今后類似情況下的行動選擇。此次調查收集的數據表明,在行政糾紛解決的結果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公民“輸了”是個有趣的現象,具體原因還有待進一步分析。

4.對糾紛解決結果的滿意度

從圖1可以看出,人們對民事和經濟糾紛解決結果的滿意程度比較高,相比對行政糾紛解決結果的滿意程度最低,有66.5%的人表示對行政糾紛的解決結果不太滿意或者非常不滿意。人們對于行政糾紛解決結果滿意度相對較低雖然不是本文分析的重點,但是筆者認為這個現象值得仔細分析,這有可能需要從行政部門辦事效率、干群關系和引起糾紛的具體政策問題人手分析。

四、實證結果

為了檢驗當事人采用的方法數和糾紛類型是否對其糾紛的解決結果有影響,以及當事人采用的方法數和糾紛類型是否對其糾紛解決結果的滿意度有影響,本文專門設計了兩個量化模型,采用定序回歸(Ordinary Regression)方法分析,最終結果表明:(1)控制住戶口類型、教育水平和年齡對于當事人糾紛解決結果的影響,方法數對糾紛解決結果的影響,只有在“沒有結果”與“其他結果”之間、“雙方各有讓步”與“其他結果”之間,方法數造成的差異顯著;除此之外的其他各種結果之間的對比當中,方法數帶來的差異并不顯著,也就是說方法數對于“我方輸了”、“我方贏了”和“其他結果”的影響差異是不顯著的;關于糾紛類型的影響,除了在“我方贏了”與“其他結果”的對比當中,民事糾紛比行政糾紛更容易造成負面影響之外,糾紛類型所造成的差異都不顯著。(2)方法數、糾紛類型和教育水平、年齡組對于糾紛當事人對解決結果的滿意度的作用并沒有顯著的統(tǒng)計意義。

五、結論

第3篇:經濟糾紛解決的方法范文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fā)展,經濟組織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現代金融工具的不斷創(chuàng)新,當代社會的經濟現象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在這背后也暗藏著大量的經濟犯罪和經濟糾紛,而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經濟犯罪的形式越來越多,手段更為高明,經濟糾紛也趨于多樣化和復雜化。由于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所以,法庭為妥善解決經濟糾紛,嚴厲打擊經濟犯罪,客觀、公正度量經濟損失,客觀公正地對經濟案件做出裁決,有時就必須要求會計專家來協(xié)助他們對經濟犯罪和經濟糾紛案件進行調查。

近年來,隨著涉及量化損失等經濟案件的增加,需要會計師參與法庭辯論、訴訟、調解和仲裁的事件日益增多。由于會計問題的專業(yè)性,會計資料的復雜性,對于非專業(yè)人員來說是非常難于理解的,只具備單純的法律知識并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如何將會計更好的服務于司法活動的問題就擺在了人們面前。作為對司法活動的公正性的要求,司法活動必須了解這些經濟活動,了解這些經濟活動所具有的本質和規(guī)律;但考慮到司法活動的效率性,司法活動并不需要自身具備了解這一切的功能,因為這既不經濟也不現實。作為這種內在矛盾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一種法律與會計的交叉學科就相應誕生了,這就是本文所討論的“法務會計”。

國外會計理論早期對法務會計的研究,是隨著會計人員作為專家證人在法庭上作證這一現象的大量發(fā)生而產生的. 20世紀90年代以后公眾對法務會計尤其是舞弊調查的興趣和需求大大增加,會計執(zhí)業(yè)界開始更多的致力于舞弊調查準則的探索。雖然國外關于法務會計的研究起步較早,但是對法務會計的理論淵源和理論框架的探索則非常少.從國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它們更側重于對法務會計實務的探討.而在我國,目前已有不少學者教授開始涉足這一研究領域,并發(fā)表了一系列的論文。其中有李若山,蓋地,張蕊教授等等一批學者.他們在法務會計理論框架,法務會計市場,法務會計人員應當具備的素質要求,法務會計的制度建設領域等方面發(fā)表了各自的觀點和見解,為推動我國法務會計的研究起到了積極作用。

那麼究竟何為“法務會計”呢?美國人默瑞克派勒博特于1946年首次使用“Forensic Accounting”。“forensic”據《牛津詞典》解釋為“屬于、適合于司法法庭的”。而在我國,雖然對“法務會計”有各種不同的表述,但基本認同的看法是:“法務會計”是會計和法律相結合產生的邊緣學科,其工作主要是對涉及會計的法律問題進行解釋和處理,為法庭提供證據.

法務會計從學科角度屬于應用會計學之一。既然屬于會計學領域,那麼它就與一般會計有著廣泛的聯(lián)系,同時也具有明顯的區(qū)別。

首先,從學科角度講,法務會計屬于會計學的一個分支。會計學可分為理論會計學和應用會計學。而從法務會計的產生和發(fā)展來看,它無疑是屬于應用會計學之一。因此法務會計學要應用一般會計學的理論和技術,解決實踐中的有關問題。

第二,會計學原理是法務會計的理論基礎之一。法務會計理論研究的出發(fā)點是基于案件所涉及的財務會計業(yè)務具有可認識性和可鑒別性,法務會計理論在揭示這種可認識性和可鑒別性時,必須借助會計學原理才能實現。此外,大部分法務會計理論研究的成果需要對相關的會計對象進行表述,這些表述所需的會計專業(yè)術語只能來源于會計學原理??梢哉f,會計學原理是法務會計理論基礎中最重要的原理。

第三,法務會計一般以會計的假設為前提,遵循會計的原則、程序和方法。一般會計是法務會計產生的前提和基礎.

法務會計在與一般會計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同時,也有一些其本身獨有的特點。

首先,法務會計作為會計學分支之一,它側重研究的是如何運用會計學的專門知識,解決訴訟活動中涉及的會計問題。而一般會計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圍則比較寬,其中包括會計的產生和發(fā)展,會計的任務和作用,會計的原則和方法等等。

其次,法務會計與一般會計是性質不同是兩種社會活動。法務會計活動屬于訴訟活動,雖然它也可以通過司法機關的整體訴訟活動對經濟管理起一定的保護和促進作用,但它并不直接干預經濟過程的管理和監(jiān)督。而一般會計本質上是從事經濟管理的工作,即會計活動屬于經濟管理活動。

第三,法務會計的對象是案件涉及的財務會計業(yè)務或財務會計問題,一般會計的對象是能夠用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

第四,法務會計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查明案情,正確處理案件,而一般會計工作的目的是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第五,法務會計的方法主要包括尋找的方法和邏輯推理的方法,而一般會計的方法則主要是核算的方法和控制、監(jiān)督的方法。

第六,法務會計的手續(xù)較為簡單,主要是受理和提供證據;而一般會計手續(xù)較為復雜,包括憑證審核、制作記帳憑證,帳簿登記和報告。

最后,法務會計與一般會計在遵循的標準,控制的依據,服務對象及從業(yè)的人員資格方面都有所不同。另外,法務會計與審計也有著很多不同之處,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那麼,究竟法務會計有些什麼自身的特點呢?

通過以上對法務會計的產生背景及其與一般會計的簡單論述,可以看出法務會計有以下特點。第一,法務會計涉及的學科非常廣泛。法務會計既全面吸收了會計的基本原理,又遵循了法學原理,特別是證據學的基本理論,同時也吸收了審計學中部分審計的技術方法和統(tǒng)計學中的某些統(tǒng)計分析、比較分析方法。

其次,法務會計所關注的是經濟糾紛中的法律問題。由于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因此社會組織、經濟組織、個人相互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主要是以契約為紐帶。市場經濟同時又是法制經濟,合同的履行、契約關系的維系,必須要有法制做保證。為了妥善解決經濟糾紛,客觀度量經濟損失,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就必須強化法制建設,完善經濟立法、經濟司法及其支持體系。法務會計就是為了適應這一客觀需要應運而生的。它運用專門的知識,通過深入細致的經營調查和財務會計分析,為度量經濟糾紛、經濟過失和經濟犯罪等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系統(tǒng)、客觀、細致的會計證據,從而使法庭的裁決更為客觀公正,即維護了法律的尊嚴,又使經濟當事人的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最后,法務會計的目的是提出專家性意見作為法律鑒定或者用于法庭作證。在法律實踐中,訴訟當事人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僅提供有利于自己的證據。而律師由于缺乏專門的會計知識,難于深入開展經營和財務調查,在缺乏有效財務證據的情況下,很難有效維護受托人的權益;法官在缺乏有利財務證據的情況下,很難做出客觀公正的裁決。由于法務會計專家較熟悉經濟糾紛的性質和經濟損失情況,又比較熟悉相關的法律,可以幫助法庭作出公正的裁決。

第4篇:經濟糾紛解決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民間糾紛;民間調解;民事爭議;和諧社會

我國自古以來就追求“和為貴”、“內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濟”的良好社會和諧風尚。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泵献右仓鲝垼骸疤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边@種講和諧的價值取向及思維定勢,使人們遇到糾紛或爭端,自然而然甚至條件反射地尋求調和,這就為調解的運用提供了適宜的氣候和土壤。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矛盾層出不窮,大量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新時期人民調解工作如何適應改革發(fā)展大局的需要,進一步發(fā)揮“第一道防線”的作用,為創(chuàng)造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作出新的貢獻,有待于我們深入思考?,F從民間糾紛的新特點闡釋人民調解的現狀,以期專家和學者斧正。

一、民間糾紛類型

民間糾紛,是指公民之間有關人身、財產權益和其他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糾紛。從糾紛的性質上民間糾紛有以下類型:

(一)婚姻家庭糾紛

婚姻家庭糾紛,是指因婚姻家庭中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所引起的各類糾紛。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的活動天地不斷拓寬,價值取向也日趨多元化,由此而引發(fā)的男女戀人之間和夫妻之間的感情糾紛日漸增多。主要包括:夫妻不和、離婚糾紛,父母子女糾紛,婆媳、妯娌、兄弟姐妹糾紛以及夫妻之間因分家析產、贍養(yǎng)、撫(扶)養(yǎng)以及家務、家庭暴力等引起的糾紛。

(二)生產經營性糾紛

生產經營性糾紛,是指在社會生產活動中以生產為目的所發(fā)生的糾紛。主要是生產過程中因宅基地、園林權屬、水系利用、排灌抗災、生產操作而引起的糾紛。包括:種植、養(yǎng)殖、買賣等生產經營方面引起的糾紛,因地界、水利、山林果樹、草場、灘涂、農機具和牲畜等生產資料使用方面引起的糾紛。

(三)經濟糾紛

經濟糾紛,是指在經營和消費活動中因合同、債務、經濟往來、利益分配等產生的糾紛,包括:所有權糾紛、使用權糾紛、債權債務糾紛。所有權糾紛指對物質財富的占有、使用、處分權的爭議。使用權糾紛指對物的使用權的爭議,如租賃、宅基地糾紛等。債權債務糾紛債權人與債務人因債的履行所發(fā)生的糾紛。

(四)侵權性糾紛

侵權性糾紛,是指糾紛主體一方或數方不法侵害他人的人身權或財產權引起的糾紛,但必須是未構成犯罪的輕微違法行為所引起的。如情節(jié)輕微的損害他人財物,輕微傷害,損害名譽等行為以及由此給侵害一方造成直接或間接財產損失所引起的糾紛。

(五)納入人民調解的新型糾紛類型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社會不斷進步,經濟迅速發(fā)展,同時民間矛盾糾紛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內容,民間糾紛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人民調解工作在領域創(chuàng)新方面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從北京調解工作的實踐看,人民調解工作在領域創(chuàng)新包括:

(1)人民調解進派出所。2004年,北京城八區(qū)開展了人民調解進派出所活動,到目前,所以派出所都設立調解組織,加強了人民調解的聯(lián)合接待。

(2)物業(yè)糾紛調解。2007年,北京把物業(yè)糾紛納入人民調解的范疇,當年多數物業(yè)糾紛通過調解得到有效解決。

(3)勞動爭議調解全面展開。2009年6月,北京市全面推進首都和諧社會建設,進一步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wěn)定,北京市總工會、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和北京市司法局決定:建立三方勞動爭議調解的聯(lián)動機制,全面貫徹“預防為主、基層為主、調解為主”的方針,創(chuàng)新北京市勞動爭議調解制度,將勞動爭議處理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努力將勞動爭議化解在源頭和基層,建立和完善長效的勞動爭議的預防、預警制度。

(4)醫(yī)患糾紛的調解。近年來,“醫(yī)鬧”事件頻頻發(fā)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醫(yī)患關系的緊張,對社會的沖擊很大。中立的醫(yī)患糾紛調解中心人員,必須具備豐富的醫(yī)療執(zhí)業(yè)經驗,但卻不屬于任何一家醫(yī)療機構,同時設有嚴格的回避制或者異地“盲審制”。第三方調解中心實行免費服務,由專業(yè)人員直接面向患者和醫(yī)院雙方,根據條例分清責任,最終促成調解成功。

(5)道路交通事故的調解。隨著物流、車流和道路里程快速遞增,交通事故也與日俱增。在交通事故賠償引發(fā)的糾紛和矛盾日益突出的同時,由于基層事故處理民警警力嚴重不足、交警部門只能在當事人雙方都提出調解申請的情況下才能進行調解,而且只調解一次等交警部門處理交通事故的種種缺陷。人民調解員可反復多次調解、當事人不用上法庭即可調解解決糾紛。

此外,在農村鄰里糾紛也是民間糾紛的一種重要形式。鄰里間互不諒解,互不支持,以鄰為壑,搬弄是非,或因宅界、小孩打架鬧事處理不當等矛盾激化而引起的民事糾紛。

二、人民調解新方法

一直以來,人民調解員依靠社會道德的公約、民間智慧以及情感,調和中國社會的家長里短,起到了“息訟”的作用。中國歷史上素有由年高有威信的耆老和鄉(xiāng)官里正調解民間糾紛的習俗。從長遠的法制社會要求來看,人民調解員制度如何進一步發(fā)揮人民調解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第一道防線”的作用,給處于基層第一線的人民調解員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調解還依據善良風俗和社會道德。調解不僅依法調解,也應依情調解、依理調解,因此,人民調解員不僅要有豐富和扎實的法律知識,也應該熟悉傳統(tǒng)的社會道德和當地公序良俗,要把法律和道德有機結合,充分運用到化解矛盾的調解中去,把調解糾紛和法律宣傳、道德宣化充分結合,起到“調解一起、教育一片”的目的。

第5篇:經濟糾紛解決的方法范文

一、涉油侵權案件的基本情況 二、涉油侵權案件的成因分析

一是油田在征用土地補償、污染賠償方式方面的問題。長期以來,油田在征用土地補償、污染賠償等方面,由油田工農科與當地政府油區(qū)辦協(xié)商處理。油田對所征土地的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等往往通過政府或村委會轉手補償給當事人。但是這種賠償方式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因為油田補償損失是法律規(guī)定的民事行為,應由油田和被征用土地、污染的單位或個人協(xié)商,協(xié)商的內容包括賠償的支付方式、支付途徑、支付數額等。油田單方決定賠償款,沒有征求被賠償人的意見,且沒有直接支付給被賠償人,這種賠償方式容易引發(fā)矛盾。

二是村務不公開帶來矛盾。油田賠償款數額較大,群眾相當關注。但是個別村莊村務不公開,群眾即使拿到賠償款也認為賠償的數額少或者分配不公平。這種問題成為群眾阻攔油田生產的借口,有的借此與油田單位發(fā)生糾紛,阻礙油田生產。

三是新油區(qū)群眾不知如何處理油田賠償引發(fā)的矛盾較為突出。隨著油田生產開發(fā)范圍的拓展,形成了一些新的油區(qū)村莊。這些新油區(qū)的群眾對處理征地、污染賠償款方面的方法、途徑、賠償計算方法、數額等不了解,容易造成矛盾。有的當事人“漫天要價”,有的村莊男女老幼都參與到糾紛中。如勝坨海西村以油田施工影響其莊稼排水淹灌了莊稼為由強行阻攔油田生產,有幾百人參與了糾紛。

四是油田污染引發(fā)了新型的排污糾紛。如環(huán)境噪聲影響糾紛案件。有的群眾提出油田生產噪聲影響了其養(yǎng)殖的家禽、牲畜的生長,而油田單位不接受該類型的索賠。群眾往往采取阻攔油田生產、扣押車輛的方式來達到目的,使小糾紛引發(fā)成矛盾,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今年,墾利縣法院受理了2件此類案件。

五是個別村委領導班子軟弱渙散導致矛盾糾紛遲遲不能解決。涉油糾紛發(fā)生時,有的油區(qū)村莊村委不出面,任憑事態(tài)發(fā)展。參與糾紛的群眾更沒有統(tǒng)一、明確的處理意見,導致無法協(xié)商解決糾紛。

六是法律宣傳針對性不強,群眾法律意識淡薄。面向油區(qū)群眾的普法宣傳重點不突出,對涉油糾紛的處理途徑、國家對征用土地、排污賠償等方面的具體規(guī)定宣傳力度不夠。

三、解決涉油糾紛案件對策

三、解決涉油糾紛案件對策

油地糾紛的解決,必須本著“防重于治”的原則解決,否則經濟損失大,矛盾加深,訴訟成本也相應增加,應重點從以下方面抓起:

(一)理順油區(qū)綜合治理關系,成立專門處理機構。東營區(qū)政法委成立了專門處理油地問題的“油區(qū)治理指揮中心”,一切“涉油”問題均由其處理??梢越梃b東營區(qū)的做法,成立專門的機構,充分發(fā)揮統(tǒng)一的組織和協(xié)調功能,健全規(guī)章制度,逐步建立起處理“涉油”問題的長效機制。

(二)依法建立、健全、強化村領導班子。油地糾紛能不能順利解決,有一個代表民意的堅強的村領導班子很關鍵,因此,應進一步加強群眾民主政治建設,把那些有威望、有知識、有文化,識大體,顧大局的成員選進領導班子,并由有關部門進行指導,有助于涉油糾紛解決。

(三)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建立、健全人民調解組織,由司法機關幫助培訓、指導人民調解員,提高人民調解員依法調解的能力和水平,發(fā)揮他們在調解涉油案件糾紛中的作用。對發(fā)生的涉油糾紛,有關司法行政機關應主動及時地幫助指導,要充分發(fā)揮人民調解第一道防線的作用,防止事態(tài)擴大。

(四)建立油地經濟糾紛的新協(xié)商機制。改革傳統(tǒng)的賠償方式,在涉油經濟糾紛經常發(fā)生的村莊,盡力促成群眾選出代表,或有村委代表群眾出面,建立一個油田和地方的對話協(xié)商機制,把糾紛擺在當面,說在明處,使雙方在互諒互讓中解決。

(五)繼續(xù)深化村務公開制度。對群眾關注的油污賠償問題,由村委采取多種形式使村務公開、公正、透明。油地賠償的協(xié)商,要有受賠償人參加,村委成員可以提供協(xié)助。

(六)抓好宣傳教育,重點抓好對新油區(qū)群眾法制宣傳工作。

油地雙方可以對賠償標準、賠償范圍、賠償程序等問題,共同進行分析研究,制定統(tǒng)一的規(guī)范性文件,使各項問題規(guī)范化,有明確的依據,對征地、排污賠償方面的知識重點宣傳。在油田搞好開發(fā)建設前,必要的油污賠償宣傳工作更要走在前頭。把法庭工作職責、工作制度打印成宣傳材料,在農村集市上設立咨詢臺,分發(fā)宣傳材料。組織干警深入到油田企業(yè)以講法制課的形式進行普法宣傳,使他們初步掌握一些基礎性的法律知識。

(七)對以身試法者從嚴懲處。在涉油糾紛案件的處理過程中,對妄圖索取巨額賠償,甚至借機鬧事的,對觸犯法律但沒有構成犯罪的,可由公安部門給予行政處罰,對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八)銳意創(chuàng)新,大膽進取,建章立制促穩(wěn)定。從以往油區(qū)中涉油案件發(fā)生糾紛的情況看,涉油案件往往是因污染、侵權、征用土地等而產生的糾紛,爭議當事人之間利益關系復雜,難以協(xié)調,有的糾紛甚至“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處理不好,會嚴重影響油區(qū)秩序的穩(wěn)定。因此,法庭為適應油區(qū)案件的特點,采取以下工作方法:一、巡回法庭審理油區(qū)案件中,除特殊情況外,一律適用簡易程序進行審理,審理周期要求簡易案件一月內審結;復雜案件三月內審結;二是油區(qū)巡回法庭在工作中本著急事急辦、特事特辦的原則解決糾紛,情況比較緊急的采取訴(庭)前處理的辦法;三是從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角度出發(fā)進行訴前調解,四是關于無理妨礙油田施工的糾紛,可以按照“停止侵害、排除妨礙”的訴訟請求予以提起民事訴訟。并可以申請先予執(zhí)行;五是在施工準備階段,經做工作當事人無理阻礙油田企業(yè)正常施工,可以按照“排除妨礙”的訴訟請求提起民事訴訟,并可以申請先予執(zhí)行。通過采取以上方法,旨在更好的發(fā)揮巡回法庭的審判、服務職能作用,充分維護油田企業(yè)的合法權益。油區(qū)巡回法庭在成立后,針對涉油案件多次召開專場分析會,了解涉油案件的事件起因、特點、矛盾焦點,為順利審理案件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涉油案件往往具有牽扯人數多,爭議數額大,利益關系復雜、難以處理等特點,對涉油案件重點調度,明確干警職責,以穩(wěn)定油區(qū)工作大局,促進油區(qū)經濟發(fā)展為工作的重點,初步制定出“調解為主,判決為輔,主動處理,化解糾紛”的工作目標,審判員多年來在油區(qū)腹地從事審判工作,積累了處理油地糾紛案件的豐富經驗,為充分發(fā)揮法庭職能打下基礎。2003年,我庭嚴格按照我院制訂的油區(qū)巡回法庭工作方針,認真審理涉油案件,慎處油地糾紛,力求既要保證油田的正常生產,又要不使矛盾激化。

油地經濟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是幾十年來雙方形成的良好的傳統(tǒng),必須正確對待新的經濟形勢下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油地經濟密切結合,共同發(fā)展的關系只能加強,不能破壞,否則對雙方都產生不利的影響。作為法院,更要全面分析涉油案件的新特點新情況,積極總結審判經驗,以良好的審判促使經濟的良性發(fā)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墾利縣人民法院)

第6篇:經濟糾紛解決的方法范文

所謂法務會計,就是指特定主體運用會計知識、法律知識、審計技術等解決經濟糾紛案件并以專家證人身份出席法庭就案件涉及的財務問題發(fā)表專家意見的一項特殊工作。法務會計的出現是當代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產物,這項職業(yè)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美國風靡一時,并迅速成為美國20大熱門行業(yè)中最為熱門的職業(yè)之一。相比之下,我國的法務會計就稍顯稚嫩,亦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務會計體制。尤其是面對串通舞弊等經濟案件的不斷發(fā)生,制度跟不上現實漏洞變化的背景下,很多內外部監(jiān)督機構形同虛設的現象并不少見,作為外部“經濟警察”的注冊會計師由于利益關系,在審計中也扮演著并不光彩的角色。因此,這也就迫切需要法務會計師在反舞弊斗爭中扮演更為嚴厲的“反面”角色。

法務會計的服務對象不僅僅局限于法律糾紛中,企業(yè)管理層、利益相關者以及個人都對法務會計存在著不同層次的需求,尤其是在企業(yè)舞弊的預防、風險管理等方面也都需要法務會計的介入。而從對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的角度上看,法務會計也是外部監(jiān)督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其對于完善會計準則制定、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加強會計信息披露水平等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貢獻。

二、法務會計對會計信息透明度的作用機制

毋庸置疑,會計信息透明度的研究是為了加強對投資者的保護,促進資本市場更為有效率地運行,但面對目前企業(yè)舞弊行為的越加猖獗,一系列的舞弊手段和案件的發(fā)生無疑對利益相關者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當下資本市場信息效率的缺失。因此,尋找更為合理有效的方法來預防和治理舞弊就顯得尤為必要。而法務會計師作為外部的獨立個體,在精通法律和會計等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對企業(yè)的經濟糾紛和特殊業(yè)務進行相應的判斷和分析,出具相應的鑒定報告,這無疑也從另一個角度詮釋著企業(yè)的會計信息透明度。

(一)以舞弊調查與預防角度的作用機制

作為法務會計的技術職能之一,舞弊調查與預防業(yè)務的執(zhí)行對于利益相關者了解并解決財務問題提供了一架橋梁,對提高企業(yè)的會計信息披露水平有一定的輔助作用。首先,在接受利益相關者的委托后,法務會計師要對利益相關者的委托目的、各方分歧原因法律訴訟支持是法務會計的又一項專業(yè)社會技能,它是指通過法務會計人員參與未決事項的調查、取證等環(huán)節(jié)的有效參與,協(xié)助律師、法院正確處理法律事項的專業(yè)工作。在訴訟支持中,法務會計師常常以專家證人的身份出現,就糾紛案件或法律的財務問題發(fā)表專家意見和判斷,并給出相應的意見。以及企業(yè)的內控狀況做基本了解,分清企業(yè)舞弊的種類(如管理層舞弊、職工舞弊等),同時搜集相關的財務數據、審核相應的財務事實,然后擬定工作方案,并實施具體的實質性工作程序(如分析證據、計算損失等),最后做出結論、出具報告、得出專家性的意見,同時將結果反映給利益相關者。在整個調查舞弊業(yè)務的活動中,法務會計師作為非審計行業(yè)的獨立第三方,對企業(yè)舞弊行為進行調查和分析,確定企業(yè)不同環(huán)節(jié)的法律責任,以及應當賠償的經濟損失等。這種業(yè)務不但可以發(fā)現內控漏洞和舞弊行為,而且可以在企業(yè)會計信息質量問題上提出自己的見解,敦促企業(yè)改進并完善內部控制設計,嚴格披露已被查出的舞弊漏洞,因此此角度可以作為一股外部“正能量”的作用機制為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做出貢獻,與此同時也可為對上市公司的相關評級機構提供更為公正、合理的財務信息。

(二)以法律訴訟支持角度的作用機制

法律訴訟支持是法務會計的又一項專業(yè)社會技能,它是指通過法務會計人員參與未決事項的調查、取證等環(huán)節(jié)的有效參與,協(xié)助律師、法院正確處理法律事項的專業(yè)工作。在訴訟支持中,法務會計師常常以專家證人的身份出現,就糾紛案件或法律的財務問題發(fā)表專家意見和判斷,并給出相應的意見。具體的業(yè)務內容主要包括:評估訴訟風險、審查財會事實、咨詢談判、損失計量、出庭作證等。此項業(yè)務技能過程通常較為復雜,涉及的業(yè)務范圍也較多,因此需要做的工作量也較大,得到的會計信息當然就更加透明和公正,也為案件爭端的最終解決奠定堅實的基礎。在企業(yè)出現的各類經濟糾紛案件中,作為獨立第三方的法務會計師的出現,往往對企業(yè)更為客觀披露信息起到監(jiān)察與防控作用。企業(yè)舞弊或違法犯罪行為一旦為法務會計師所發(fā)現,法律必將對此行為進行嚴懲,法務會計師也會對企業(yè),尤其是上市公司進行會計信息的強制披露。因此,無論是從損失,還是從企業(yè)形象以及公司未來發(fā)展上都會使得企業(yè)在會計行為中進一步規(guī)范自己,會計信息質量自然在法務會計師處理訴訟支持的外部機制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外部獨立監(jiān)督角度的作用機制

作為外部獨立的專業(yè)機構力量,法務會計師與注冊會計師審計有著不同的作用和影響,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工作范圍主要是針對其所出具的審計報告意見進行專業(yè)判斷,而法務會計的工作范圍則廣泛得多,其監(jiān)督的范圍往往涉及到企業(yè)經營活動的方方面面,如企業(yè)的違法犯罪、危害社會安全等活動。因此,法務會計師的監(jiān)督往往可以為利益相關者維權提供更大的幫助。從對會計信息透明度的作用機制上來看,筆者認為,法務會計師可以接受利益相關者的委托,對企業(yè)的業(yè)務活動以及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做更進一步的調查和鑒定,利用自身的專業(yè)技能和法律偵探手段判斷企業(yè)是否與注冊會計師存在利益關系和聯(lián)合舞弊的行為,一旦出現可能的行為,及時反映給利益相關者以及法律監(jiān)管部門。同時,法務會計師應當從法律角度單獨出具相應的業(yè)務報告,以更加客觀、公正地反映企業(yè)的業(yè)務活動行為和會計信息,并為相關的會計信息質量評級機構提供一手的資料。由此可見法務會計在會計信息透明度研究中的作用,這種外部機制不但可以有效監(jiān)督企業(yè)行為,有時甚至會左右企業(yè)披露的會計信息質量,使提供給企業(yè)股東、董事、管理者的數據更加真實可靠,對于提高我國資本市場更有效率的運行起到積極作用。

三、結語

第7篇:經濟糾紛解決的方法范文

隨著兩岸經貿往來的熱絡,兩岸經貿糾紛層出不窮,近年來更是呈快速增長趨勢。兩岸經貿糾紛,是兩岸公民、法人在經貿領域所發(fā)生的民商事法律糾紛、行政糾紛和刑事糾紛。依據糾紛的標的或涉及對象,參考臺灣?;鶗慕y(tǒng)計,兩岸經貿中常見的糾紛類型主要有:

(一)投資糾紛。包括合資糾紛、合同糾紛、股權糾紛、土地使用權糾紛等。

(二)貿易糾紛。包括產品瑕疵、貸款糾紛、因貿易糾紛衍生人身安全事件等。

(三)知識產權糾紛。包括知識產權權屬糾紛、知識產權合同糾紛、不正當競爭糾紛等。

(四)稅務行政糾紛。

(五)臺商人身安全糾紛。

(六)勞動糾紛。

(七)大陸赴臺投資糾紛。

另外,根據“臺灣工業(yè)總會”2007年度調查,臺商在大陸投資面對的投資糾紛有五大問題:

1、勞資糾紛(占55.7%);

2、與當地政府之糾紛(占39.6%);

3、財務糾紛(占33.0%);

4、合作伙伴心存詐騙(占11.3%);

5、利潤分配不均(占5.2%)。

兩岸經貿糾紛種類繁多,背景復雜,影響廣泛。它既具有大陸經貿糾紛的屬性,又帶有涉外經貿糾紛的某些特點,具有雙重性。涉臺經貿糾紛包括兩種情況,一是以香港或外國公司名義與大陸進行經貿活動而發(fā)生的糾紛,二是以臺商名義在大陸投資而發(fā)生的糾紛。無論前者或后者,都存在較復雜的涉外關聯(lián)。

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臺胞投資保護法》實施以來,從1995年至2005年7月,辦直接受理臺胞投訴案1941件,結案1233件,結案率63%。另據初步統(tǒng)汁,2002年以來,各地累計調處臺胞投訴案件10966件,已辦結9526件,平均結案率為86.2%。此外,2005年7月辦成立投訴協(xié)調局以來,截至2006年12月31日,直接受理臺胞投訴案件728件,已結案628件,結案率86.3%。同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及中央各部門、各地政府也審理或調處了一批臺胞投訴案件。2003年以來,人民法院依法共審結涉臺民商事案件16130件,同比上升85.27%。

此外,在臺商投資的主要地區(qū)江蘇,僅2005年,江蘇省臺辦就接到涉臺經濟糾紛投訴84起,且大多數為比較復雜的案件。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所審理的涉臺經貿糾紛案件,涉及股權糾紛、基層政府引資承諾糾紛、企業(yè)內部管理糾紛、合同糾紛等多種情形。

兩岸經貿糾紛及其解決,小而言之,將折射當地的投資環(huán)境,左右對臺商的招商工作,影響當地經濟發(fā)展;大而言之,則將牽動兩岸經貿往來,影響兩岸關系發(fā)展。

二、仲裁成為兩岸解決糾紛的重要途徑

糾紛解決,涉及四個基本要素:糾紛的主體、糾紛的客體、糾紛的解決者以及解決糾紛所依據的規(guī)則。根據這四個要素的不同特征與組合,糾紛解決可分為協(xié)商、調解、仲裁和訴訟等四種基本方式。而仲裁是當今國際上公認并廣泛采用的重要方式之一。

仲裁是基于糾紛主體的合意,由法院外中立第三者作出有法律約束力和執(zhí)行力的裁決的一種爭議解決方式。

大陸《仲裁法》對現行仲裁制度作出了詳盡規(guī)定。

仲裁的基本原則是:

1、自愿原則。主要是是否提交仲裁、選擇仲裁機構、具體仲裁事項、仲裁庭的組成、審理方式、開庭形式等事項,均尊重當事人共同意愿。

2、仲裁獨立的原則。主要是仲裁依法獨立進行,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此外,仲裁體系中的仲裁協(xié)會、仲裁委員會和仲裁庭三者相對獨立。

3、根據事實、符合法律規(guī)定、公平合理解決糾紛的原則。這是公正處理民事經濟糾紛的根本保障。

與訴訟相比,仲裁具有鮮明的特點:

1、當事人意思自治?!吨俨梅ā返谒氖艞l規(guī)定:當事人申請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和解協(xié)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xié)議作出裁決書,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請。

2、裁決具有法律效力?!吨俨梅ā返诹l規(guī)定:“當事人應當履行裁決。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zhí)行。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zhí)行?!?/p>

3、一裁終局。《仲裁法》第九條規(guī)定:裁決作出后,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不公開審理。此舉可以保護當事人的商業(yè)秘密,使當事人的商業(yè)信譽不受影響,也使當事人在感情上容易接受,有利于日后繼續(xù)經貿往來。

5、獨立、公平、公正。仲裁員都是公道正派的著名專家,斷案更具權威,而且處于獨立的第三人地位,而非當事人的人,由其居中,更具公正性。

同時,為保證仲裁的效率,仲裁與調解程序結合緊密,在仲裁庭主持下可通過調解解決糾紛,所制作的調解書與裁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而為保證仲裁的執(zhí)行,仲裁又與法院強制執(zhí)行程序相承接,可申請法院強制執(zhí)行。

總之,與訴訟相比,仲裁具有收費低,結案快,程序簡單,氣氛寬松,當事人意愿得到充分尊重等優(yōu)勢,從而成為經貿糾紛解決的重要方式。

以仲裁方式解決糾紛,優(yōu)勢明顯。兩岸仲裁合作,共同解決經貿糾紛,則大有可為。仲裁基于當事人意思自治,屬于私權力、私法范圍,不具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在兩岸政治分歧一時難以消弭的情況下,仲裁合作事宜更易靈活處理。

實際上,兩岸近年來在糾紛仲裁領域非?;钴S,兩岸仲裁界逐步深化合作關系,有力推進了兩岸經貿糾紛的仲裁進程。2001年,由大陸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簡稱“貿仲會”和臺灣“中華仲裁協(xié)會”共同舉辦的經貿仲裁研討會在上海舉行,這是兩岸知名仲裁機構首次聯(lián)袂合作。此后,兩岸仲裁界每年定期研討,推動解決相關問題。例如,2004年第4屆海峽兩岸經貿仲裁研討會協(xié)商決定:今后兩岸所做的仲裁結果均可在對岸產生效用。臺商可向臺灣的4個仲裁機構請求協(xié)助,所做裁決在大陸有效;臺商也可在大陸170個仲裁點就近尋求法律幫助,裁決結果適用臺灣。

目前,兩岸仲裁合作進展順利,為兩岸經貿糾紛的仲裁解決提供了良好條件。

首先,兩岸仲裁立法已逐步健全。在大陸方面,1994年《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中規(guī)定臺商糾紛“提交仲裁機構仲裁”。同年,《仲裁法》頒布。1999年《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實施細則》對仲裁規(guī)范明確規(guī)定,“大陸的仲裁機構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聘請臺灣同胞擔任仲裁員”,為涉臺仲裁的提供了法律保障。此外,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關于人民法院認可臺灣地區(qū)有關法院民事判決的規(guī)定》,對認可臺灣仲裁機構裁決的申請,適用此規(guī)定,這極大地推動了兩岸仲裁合作。2006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若干問題的解釋》開始施行,進一步健

全了仲裁立法。

臺灣1961年頒行“商務仲裁條例”。1992年的“兩岸關系條例”第74條規(guī)定:“在大陸地區(qū)作成之民事確定裁判、民事仲裁判斷,不違背臺灣地區(qū)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得申請法院裁定認可。”“前項經法院裁定認可裁判或判斷,以給付為內容者,得為執(zhí)行名義?!?997年,臺灣頒布了修訂的“兩岸關系條例”,根據第74條規(guī)定,臺灣法院在相關的前提條件下,可以認可及執(zhí)行大陸做出的民事仲裁裁決。1998年臺灣公布“仲裁法”,擴大了提交仲裁的范圍。

其次,當事人仲裁意識逐步加強,仲裁案件明顯增長?!百Q仲會”是解決涉臺經貿糾紛的主力軍。2007年,“貿仲會”北京總會受理的12件涉臺仲裁案件中,臺灣當事人作為申請人提請仲裁的有6件,作為被申請人的有6件。另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在1995年至2000年的5年間,僅“貿仲會”一家仲裁機構受理的大陸公司和臺商之間仲裁案件就達200多件,其中85%以上為投資糾紛。這還不包括以在香港或外國注冊的公司之名義發(fā)生之仲裁案件。

再次,兩岸聘請對方的仲裁員逐步增加。1999年,上海仲裁委等5家仲裁機構率先試點聘請臺灣地區(qū)16名專業(yè)人士擔任仲裁員。之后,逐步增至16家大陸仲裁機構共聘請48名臺灣人士擔任仲裁員。2007年12月,辦宣布,大陸將在原有基礎上,增加21家仲裁委員會,增聘48名臺灣專業(yè)人士擔任仲裁員。此外,廈門市還成立“涉臺仲裁中心”,為解決兩岸經貿糾紛提供國際認可的法律服務,并擬將聘請臺商擔任仲裁員。同時,大陸也在積極推動臺灣仲裁機構吸納大陸仲裁員。

最后,兩岸仲裁裁決已獲得對方認可與執(zhí)行。大陸認可并執(zhí)行臺灣仲裁結果的首個案例,出現于2004年7月23日。案由是兩位臺商因在廈門投資高爾夫球俱樂部而發(fā)生債權債務糾紛,經臺灣“中華仲裁協(xié)會”裁決,其裁決結果由廈門市中級法院裁定予以認可并執(zhí)行。據統(tǒng)計,自1998年以來,大陸各級人民法院依據《關于人民法院認可臺灣地區(qū)有關法院民事判決的規(guī)定》,受理申請認可臺灣地區(qū)民事判決、仲裁裁決調解書、支付令等案件已達200余起,處理結果得到臺商認可。

臺灣認可并執(zhí)行大陸仲裁裁決的案例也逐漸增多。2004年臺商國騰電子狀告上海海鈺建筑工程公司及其保證人臺商坤福營造,未依合約完成廠房一案,經過“貿仲會”仲裁,認定臺商坤福營造須賠償國騰電子損失,臺北地方法院在確認裁決“不違反臺灣公共秩序或是善良風俗”后,代為執(zhí)行臺灣業(yè)者在臺資產扣押事宜,并于2005年執(zhí)行完畢。這是第一起“臺商糾紛、大陸仲裁,臺灣執(zhí)行”的案例。

此外,兩岸律師展開業(yè)務合作共同解決經貿糾紛,已漸成氣候,這有助于兩岸經貿糾紛仲裁的實務操作。另外,大陸也開放臺灣居民報名參加大陸司法考試,如獲得資格證書,即可在大陸執(zhí)業(yè),從而便利臺商在大陸參加糾紛訴訟。早在1995年的開放境外港澳臺人士參加律師考證中,就已有3位臺灣人士通過考試。

三、仲裁解決兩岸經貿糾紛的困難

仲裁解決兩岸經貿糾紛取得了積極進展。然而相較而言,在解決經貿糾紛時,臺商訴諸仲裁的較少,而多尋求協(xié)調(包括人際關系方式)解決。詳見下表。

為何會出現臺商較少選擇仲裁解決糾紛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仲裁本身也有諸多局限。主要是仲裁的自主性是一柄雙刃劍。被訴方出于種種原因,可能惡意利用程序權利,形成程序侵權,而仲裁機構對此卻難以采取有力對策,致使仲裁庭的效率大打折扣。另外,仲裁協(xié)議不能約束第三人,從而增加處理爭議的成本。仲裁員不同于法官,權力有限,難以掌控復雜局面。

其次,兩岸認可和執(zhí)行對方仲裁裁決還存在不少障礙。雖然兩岸對彼此的仲裁裁決的認可和執(zhí)行都已有法律保障,并有較好開端,但仍存在不少問題。

1、大陸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認可臺灣地區(qū)有關法院民事判決的規(guī)定》規(guī)定申請人應提交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的臺灣法院民事判決證明文件。這致使法院判決書或仲裁裁決書上只要出現涉及“中華民國”的文字,就可能被大陸法院認定為違反“一個中國”原則而不愿受理。

2、大陸1999年《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實施細則》對臺商糾紛“提交大陸的仲裁機構仲裁”的規(guī)定,使臺商無法選擇臺灣為仲裁地,或適用臺灣法律仲裁。這使臺商對仲裁的“靈活性”和“民間性”認同大打折扣。

3、1997年“兩岸關系條例”第74條關于仲裁裁決和法院判決“得申請法院裁定認可”的惟一條件“不違背臺灣地區(qū)之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之規(guī)定,非但不能簡化執(zhí)行裁決的環(huán)節(jié),反而使事情變得更不確定。這有待補充與完善。

4、“兩岸關系條例”關于大陸仲裁裁決認可和執(zhí)行“對等認可和執(zhí)行”的先決條件,將使大陸仲裁裁決的認可和執(zhí)行實際處于無保障的地位。

最后,大陸仲裁實務操作存在諸多需改進之處。

1、地方仲裁機構行政色彩較濃。盡管《仲裁法》明文規(guī)定:仲裁依法獨立進行,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但大陸仲裁源于蘇聯(lián)模式,發(fā)展歷程與行政機關密切關聯(lián)。官方的財政支持讓事業(yè)編制的仲裁委員會無法截然擺脫斷案過程中的官方影響。

2、仲裁過程保全困難?!吨俨梅ā窙]有賦予仲裁庭采取臨時保全措施的權力,而規(guī)定由法院行使,但對具體操作流程與期限沒有明確。這導致仲裁中的“證據保全”和“財產保全”程序繁瑣多變,存在仲裁庭和法院相互推諉的情形,容易產生時間延誤和裁決錯誤。

所幸的是,在沒有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時,江蘇等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切實努力,對仲裁中保全問題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2008年7月25日,江蘇省高院《關于審理民商事仲裁司法審查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頒布實施,其中第四十四條至第四十九條對“證據保全”和“財產保全”的操作流程與期限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這無疑將有助于提高仲裁的效率。

3、仲裁過程證據規(guī)則不一。仲裁證據規(guī)則體系包括取證、舉證、質證、認證等,但《仲裁法》和各仲裁委員會仲裁規(guī)則中對于證據的運用缺乏明確規(guī)定,以致臺商在仲裁過程中無法就仲裁證據相關問題得到統(tǒng)一回復,質疑仲裁的公正性。加之在大多數情況下,法院審理案件的證據規(guī)則,即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被仲裁庭完全借用,也使臺商認為仲裁受司法影響過甚,違背初衷。

四、發(fā)揮仲裁優(yōu)勢,共同解決經貿糾紛

以仲裁解決兩岸經貿糾紛的比較優(yōu)勢十分顯著。當前,盡管存在許多困難,但不能因噎廢食,兩岸有關方面應共同努力,充分發(fā)揮仲裁優(yōu)勢,推動涉臺經貿糾紛的有效解決。

首先,各級臺辦、司法機關、臺資企業(yè)協(xié)會等相關組織都應加強法規(guī)宣傳,充分提供法律咨詢服務,加強仲裁制度的宣導,使臺商知之行之,合理利用仲裁方式。

其次,規(guī)范仲裁實務操作,提高仲裁的效率和獨立性。仲裁委員會應端正民間服務角色,相關法律應明確規(guī)定臨時保全措施的程序,尤其是仲裁委員會與法院之間的銜接窗口與期限。同時,規(guī)范仲裁證據規(guī)則,本著公平、合理的立場,適當適用臺灣法規(guī)。

第8篇:經濟糾紛解決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房地產 商品房銷售 計量標準 對策和建議

十年前,為規(guī)范商品房銷售市場行為,建設部、國家工商總局聯(lián)合印發(fā)了《商品房買賣合同示范文本》,明確了在商品房銷售中可以使用的四種(建筑面積、套內建筑面積、套及其他)計價方式。該規(guī)定出臺后,有效減少了房地產市場中的買賣糾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消費者消費理性的提升,新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來。在市場經濟中,如何科學、合理地確定計量(價)標準、保證交易的公平性,不僅是購房者所關心的事情,也是房地產市場健康、規(guī)范發(fā)展的基本保證。本文僅對商品房銷售市場中,計價(量)方式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討論,并根據市場慣例及交易的公平性原則提出意見和建議,以期促進商品房銷售市場公平、規(guī)范商品房銷售市場行為。

一、商品房計價方式的種類及特點

1、計價方式的種類

按建設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聯(lián)合印發(fā)的《商品房買賣合同示范文本》第四條之規(guī)定,現行計價方式可以有如下四種:

1)、按套內建筑面積計算:

即:套內建筑面積=套內使用面積+套內墻體建筑面積+陽臺建筑面積;

2)、按套(單元)計算:

即:等于是買賣雙方的協(xié)商價,與面積無直接關系;

3)、按建筑面積計算:

即:建筑面積=套內建筑面積+公共分攤建筑面積。

4)、其它:

除以上三種方式外,買賣雙方另外之約定。

2、幾種計價(量)方式的區(qū)別及特點:

主要從“包含的因素”與“使用面積”的關系、“可比性”等幾方面分析、討論、對比,從而看出無論哪種計價(量)方式,均與“使用面積”相關(詳見下表)。

幾種計價(量)方式及相關指標對比表

從表中可見,前三者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主要表現在:一是前三者“包含的因素”各不相同;二是均與“使用面積”相關、但不相等(即:“共有因素”相同);三是前三種計價方式作為購房人對所購房屋的計量面積均無法測量,即沒有“可操作性”和“透明度”。實際上,不可操作性(透明度低)正是交易雙方發(fā)生糾紛的焦點所在、也正是本文力圖解決的關鍵問題。

二、確立使用面積為商品房銷售計價標準

實踐證明,計價(量)方式的多重性,是房地產銷售市場秩序紊亂的內因:計價(量)方式的不可操作性(無透明度),是發(fā)生經濟糾紛的必然結果。因此,合理的計價方式必須滿足“唯一性”、“可測量性”等基本要素。從以上分析可見,三種計量方式的共有因素為使用面積,也只有使用面積是購房人關心的,并且可以實際測量的唯一一個指標。

1、房款總額與使用面積的關系

房款總額=建筑面積×單價

又建筑面積=使用面積×K

房款總額=使用面積×K×單價

其中K為大于1的系數,即K=建筑面積/使用面積。不難看出,對一套房屋而言,在房款總額確定的情況下,使用面積單價大于建筑面積單價。

2、確立使用面積為計價方式的的標準

從以上分析可見,將使用面積作為計價方式標準,幾乎克服了用建筑面積、套內建筑面積、套(單元)作為計價標準的所有弊端,并且符合市場交易中的公平性準則,具有可測量、透明度高等優(yōu)點。從市場慣例上看,使用面積作為計價標準,確保了計價方式具有唯一性和可度量性的特點,用使用面積作為計量標準,克服了買建筑面積(無法測量)、用使用面積(不是計量標準)的雙重標準的痼疾;從而使之更加符合市場規(guī)律,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等基本要求。

第9篇:經濟糾紛解決的方法范文

一、經濟法發(fā)展的憲法基礎

憲法是根本大法,經濟法的發(fā)展需要依靠憲法。在大力發(fā)展經濟同時,要注重經濟法的完善,經濟法的完善需要依據憲法為基礎,經濟法是保障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法律基礎,經濟法促進了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憲法規(guī)定了經濟法的規(guī)范要求,實現法律的整體功能。經濟法是解決經濟問題法律,要根據經濟發(fā)展實際情況,結合憲法制定一個科學的法律,讓其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經濟法在經濟實踐過程中,存在一定問題,要針對問題,以我國憲法為基礎,進行科學的進行經濟法完善,以適應現代經濟發(fā)展需要。經濟法要取得較大發(fā)展,就必須充分重視其憲法基礎,從中汲取營養(yǎng)并獲得支撐。同時,推進憲法的全面實施,也必須重視經濟法的發(fā)展,因為憲法的許多原則規(guī)定,都需經濟法來加以落實;如果經濟法的發(fā)展不充分,就會影響憲法目標的實現。事實上,經濟法的發(fā)展,既是憲法規(guī)定的要求,又是憲法發(fā)展的要求,它對憲法的發(fā)展同樣具有推動作用。經濟法在發(fā)展與完善的過程中,也對憲法的發(fā)展提出新要求,憲法是根本大法,但也不是不變的,根據社會的發(fā)展需要,也是在不斷完善與發(fā)展,為其它法律提供基礎保障。

二、經濟法的發(fā)展對憲法發(fā)展的推動

(一)經濟法的發(fā)展有助于豐富和完善憲法的內容,進而推進憲法的發(fā)展

法律是一種約束,也是對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保護作用。憲法是根本大法,憲法也是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完善與發(fā)展。現在是全球經濟高速發(fā)展時代,經濟糾紛是一種常態(tài),必須要用經濟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經濟高速發(fā)展,出現的問題也是層出不窮,經濟法必須發(fā)展與完善,用來適應經濟問題的出現,對企業(yè)的發(fā)展起到法律保護。經濟法在修改完善的過程中,要不斷進行修改,要考慮經濟全球化發(fā)展需要,有時候可能需要跟憲法出現不一致情況下,有必要的時候需要進行憲法修改,這樣有助于經濟發(fā)展,提高中國企業(yè)的知名度,因此經濟法的發(fā)展與完善,進而推進憲法的發(fā)展,為憲法的發(fā)展提出了新要求。

(二)經濟法的發(fā)展對憲法發(fā)展的推動,在不同國家的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顯現

我國憲法簡單明了,只是一個總則,對其它法律約束較少,經濟法的發(fā)展與完善對憲法影響不大,憲法改動很少。但在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憲法條文很明確,比如在美國,經濟法的改變,必須修改憲法,要就違背憲法的條例,經濟法的改變對憲法的影響是很大的,同時促進了憲法的發(fā)展。

三、經濟法與憲法在發(fā)展中的協(xié)調

(一)憲法與經濟法所共有的“經濟性”,是兩者能夠協(xié)調發(fā)展的重要前提

憲法與經濟法都涉及經濟領域中的法律條文,這是二者的共性。隨著憲法中經濟性規(guī)范與日俱增,憲法的“經濟性”日益凸顯。經濟憲法的不斷豐富,體現了時代需要和發(fā)展要求,而且從發(fā)展趨勢上看,經濟憲法可能仍會與日俱增。要落實和體現這些經濟憲法,就必須大力推進經濟法的發(fā)展。反之,如果一國的經濟法不能得到實質的發(fā)展,則不僅其憲法的規(guī)定不能落實,而且還可能在實質上損害其經濟發(fā)展。事實上,各主要國家都曾經或正在努力構建較為完備、發(fā)達的經濟法制度,這對于推進其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非常重要。經濟發(fā)展促進國家其它領域發(fā)展,憲法是各個領域的基本大法,提供法律支持。

(二)憲法與經濟法所共有的“規(guī)范性”,為兩者的協(xié)調發(fā)展提供了規(guī)則基礎

經濟法制定是依據憲法的法律條文,其“規(guī)范性”是一致的,這是二者協(xié)調發(fā)展提供了規(guī)則基礎,也就是其形式是一樣的,經濟法在修改過程中,促進了憲法的發(fā)展,反之,經濟法的修改與完善需要遵循憲法,就是二者互相促進,協(xié)調發(fā)展,共同為全球經濟發(fā)展提供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侯作前.論財政稅收法研究中的憲法之維[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5(05).

[2]周剛志,馮理.論中國財政憲法的實施:條款、機制及評估[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5(05).

[3]苗連營.納稅人和國家關系的憲法建構[J].法學,2015(10).

[4]肖巧平,曹正龍.監(jiān)察委試點后,如何獲得憲法“通行證”?[J].人民之友,2017(01).

[5]李少文.憲法工程:一種憲法學方法論[J].法學評論,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