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文言文倒裝句范文

文言文倒裝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言文倒裝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言文倒裝句

第1篇:文言文倒裝句范文

一、弄清現代漢語一般語序

這一步是理解掌握文言倒裝句的關鍵?,F代漢語的一般語序如下:(定語)+主語+ [狀語] +謂語 +(定語)+賓語。

在現代漢語中,一般情況下狀語要放在謂語動詞的前面,定語要放在中心詞(主語、賓語)的前面,賓語要放在謂語動詞的后面。

例如:兒時的 我 非常 喜歡 布 娃娃。

定語 主語 狀語 謂語 定語 賓語

二、掌握文言倒裝句的分類

在文言句式中,主語、謂語的語序位置和現代漢語語序位置是一樣的,定語、狀語、賓語的語序有時與現代漢語的語序不同,根據定語、狀語、賓語的語序變化,把文言倒裝句分為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賓語前置句。

三、判斷文言倒裝句的方法

1.狀語后置

在現代漢語中,作狀語的介詞結構總是放在謂語前面,但在文言中經常把這個作狀語的介詞結構放在謂語的后面,相對于現代漢語狀語的位置變化,就叫狀語后置句。最常見有兩種情況:

(1)“于”組成的介詞結構,一般都后置。

例如:以其無理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乃號令于三軍曰(《勾踐滅吳》),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

(2)“以”組成的介詞結構,多數后置。

例如:何不試之以足(《鄭人買履》)。

判斷方法:文言句式中如有“于”組成的介詞結構或“以”組成的介詞結構并并且放在了謂語動詞的后面,可以判斷這個句式是狀語后置句,翻譯時要還原,放在謂語動詞的前面。

例如:文言語序:趙氏求救于齊(《觸龍說趙太后》)?,F代語序:趙氏于齊求救。

2.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總是要放在謂語動詞和介詞的后面,但在古漢語中有時卻放在了謂語動詞和介詞的前面,這種情況下可以判斷這個句式是賓語前置句。賓語前置可分三種情況:否定句賓語前置、疑問句賓語前置、陳述句賓語前置。

判斷方法:(1)如果文言否定句中有代詞且放在動詞的前面,那么這個文言句式就是賓語前置句。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未之有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寧信度,無自信也(《鄭人買履》)。

(2)如果文言疑問句中有疑問代詞(何、安、 焉等)且放在動詞或介詞(如:以)的前面,那么這個文言句式就是賓語前置句。

例如:沛公安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如果文言陳述句中有“唯(名詞或代詞)是(動詞)”、(名詞或代詞)之為(動詞)”、“何(名詞)之有”有這樣的句式,那么這些句子也是賓語前置句?!爸⑹?、之為”這些字安插在賓語與動詞之間是提賓標志,有時往往用“唯”放在前置的賓語前表示強調。

例如:唯命是從(《左傳?昭公十二年》),唯弈秋之為聽(《弈秋》),宋何罪之有(《公輸》),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3.定語后置

在現代漢語中,定語總是放在中心詞(主語、賓語)的前面,但是在古漢語中有時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主語、賓語)的后面,相對于現代漢語定語的位置變化,這種句式叫定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一般有兩種情況:形容詞作定語的后置,名詞、動詞及短語作定語的后置。

其判斷方法:

(1)形容詞作定語的后置。其一般規(guī)律為:名詞+之+形容詞,助詞“之”放在形容詞前作標志。

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巍(《離騷》)。

(2)動詞及短語作定語的后置。其一般規(guī)律為:名詞+動詞(動詞短語)+者,助詞“者”煞尾作標志。

例如:國之孺子之游者(《勾踐滅吳》),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織》)。

第2篇:文言文倒裝句范文

一、直譯

就是對文言文的句子做到逐字逐句的一一對應的翻譯。在高考考查題型中絕大部分的畫線要求翻譯的句子重點考的是直譯。直譯可以做到字字落實,不遺漏給分點。直譯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留

保留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詞,一般是做主語和賓語的名詞。如人名、地名、書名、官名、年號、季節(jié)、事物名稱等。

如: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陽樓記》)

翻譯: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

“慶歷”是年號,“四年”是數量詞,“春”是季節(jié)名稱,“滕子京”是人名,“巴陵”是地名。因為古今同義保留下來就可以。

2.換

有的詞語意義和用法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在古代這個詞這么解釋,到今天是另外的解釋,在翻譯時應該按照古義來翻譯,那么就需要替換成今天的合適的詞語。主要體現在古今異義和古代禮俗用詞上。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諸葛亮《出師表》)

“卑鄙”是古今異義詞,今天翻譯為“地位低,見識淺”文言中還有一些特殊詞語,即各個領域中的習慣用語,翻譯時也要換成現在的說法。

3.省

文言文中有的虛詞在句子里的意義是只有語法意義,不能翻譯出來或者無法將其翻譯出來。這時譯文中就省去了。

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韓愈《師說》)

“之”字在這里的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翻譯時就要省去。

4.補

補主要針對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來說的。文言文的省略情況特別多,翻譯時如果不補出來,按照今天的語法來講就不通順或者變成了病句。因此補充出必要的省略部分是必須的。

如: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保n愈《師說》)

翻譯:(那些恥笑別人學習的人)就說:“那個人與某個人年齡相近,修養(yǎng)和學業(yè)也差不多?!?/p>

這里“則曰”前面,省略了主語,翻譯時需要補充出來。

5.調

文言文中的語序和現代漢語的語序有很多不同之處,如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主謂倒裝等。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的語序進行調整。

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這是個賓語前置的句子,按現代語序應該是“主+謂+賓”的順序,該句省略了主語,只有謂語和賓語,但是用“之”字將賓語提前了,成了“賓語+謂語”的形式,翻譯時調成“謂語+賓語”的形式。翻譯為:不懂得句讀,不能解除疑惑。

其他的倒裝句也是一樣,只要確定了倒裝句的類型,然后按照現代漢語的語序規(guī)范做出調整就行了。問題是能不能發(fā)現考查的句子是倒裝句,是哪一種倒裝句,這種倒裝句在現代漢語中是這樣的排列順序。要發(fā)現倒裝句在于平時積累,培養(yǎng)對倒裝句的迅速反應能力?,F代漢語中一個句子一般是“主+謂+賓”的基本形式,定語狀語則一般用于修飾,定語常常修飾主語和賓語,狀語常常修飾整個句子或謂語。積累了這些知識調整語序就不難了。

二、意譯

意譯是指對于一些不能直譯的句子,根據句子的意思進行翻譯,不拘泥于字字落實,而要做到符合原文意思。意譯的句子往往是那些使用了修辭手法(如互文、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的句子,如果直譯難以說過去,就得意譯。

1.互文

互文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

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fā),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如: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看似說兩個人(主人和客人),兩件事(下馬和在船),其實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fā),互相補充,說的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馬來到船上。這樣句子通順了,意思就完整了。直譯是不行的,只能意譯。

2.比喻

使用了比喻修辭的句子有時候要把比喻義譯出,就得注意意譯的問題。

如: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司馬遷《報任安書》)

譯:埋沒在污穢的監(jiān)獄中卻在所不辭?!凹S土之中”指骯臟的地方,不能直譯,應譯為它的比喻義“污穢的監(jiān)獄中”。

3.借代

用了借代手法的句子翻譯時應該譯出借代的本體。

如: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翻譯為:我認為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

句中“布衣”是借代手法,原是平民百姓穿的粗布衣服,代指平民百姓。

又如:終歲不聞絲竹聲(白居易《琵琶行》)

翻譯為:整年都聽不到彈琴的聲音。

句中“絲竹”是借代手法,原指絲線和竹子,是制作弦樂器和管樂器的材料,在這里指代樂器。

4.婉曲

婉曲就是不直截了當的表達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閃爍的言辭,流露或暗示想要表達的本意的修辭手法。翻譯時要譯出本意。

如: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譯:我六個月大的時候,父親去世了。長到四歲,母親改嫁了。

“見背”在這里是父親死了的避諱的說法,“舅奪母志”在這里是母親改嫁的委婉說法。翻譯時就得翻譯成本意。

5.用典

文言文中經常使用典故來表情達意,敘事說理。翻譯時直譯不過去的就要把典故所表達的意思意譯過去。

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譯:元嘉年間,宋文帝草率出兵,想象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yè),結果只落得自己倉皇逃跑,向北回顧追兵。

第3篇:文言文倒裝句范文

一、判斷句

1 有判斷標志的,包括判斷動詞、判斷副詞以及“……者……也”。

現代漢語中,“是”作為判斷動詞表判斷,可以作為判斷句的標志;文言文中,“是”也可表判斷,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赤壁之戰(zhàn)》)

但大多情況下,“是”在文言文中作為指示代詞“這”來使用,表判斷的情況相對較少。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蹲髠?寡人之于國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墩撜Z?為政》

這兩句中的“是”都在分句首,都有指代作用,不能直接譯為“是”,要譯為“這是……”“這才是……”。其實,這里的“是”是指示代詞,而不是判斷動詞了。原來,判斷詞“是”就是由指示代詞“是”發(fā)展而來的。在文言文中,“是”作為指示代詞更普遍些。

“為”作為判斷動詞表判斷,在文言文中相對就常見些了: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記》)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不過我們也要注意,“為”有時不是判斷動詞。

引以為流觴曲水。(《蘭亭集序》)

這里的“為”是一般動詞,“作為”的意思。

文言文中,除了判斷動詞外,還有用判斷副詞,如“乃”“即”“則”“皆”“素”“誠”等表判斷的: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史記?陳涉世家》)

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記》)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環(huán)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且相如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斯誠后死者之羞也。(《(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以否定副詞“非、未、弗、無、莫”等表否定判斷: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六國論》)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五人墓碑記》)

小惠未遍,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

“……者,……也”式的判斷句應該是最常見的了。有“者”“也”都有的,有單用“者”或者“也”的,這類判斷句相對簡單些。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六國論》)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阿房宮賦》)

2 沒有判斷標志的。有些判斷句什么標志都沒有: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秦,虎狼之國。(《屈原列傳》)

我們先分析一下判斷句的構成特點,判斷句中的謂語一般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比如上面的兩例:“劉備”、“秦”都是名詞,“天下梟雄”、“虎狼之國”都是名詞性短語。其實,準確看出判斷句,最可靠的方法可能還不是判斷標志,而是看謂語是不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

二、被動句

被動句可分為有被動句式和無被動句式兩種。

1 有被動句式的被動句較常見的有“為”字句、“于”字句、“見”字句和“被”字句。

“為”字句主要有“為”、“為……所……”或“……為所……”這樣幾種用法。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伶官傳序》)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于”與“見”字分別表被動,有時也會以“見……于……”的形式同時出現表被動。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被”字與“是”表判斷有類似的情況,在古漢語中很少表被動。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列傳》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記》)

在古漢語中,“被”多用為動詞,“覆蓋”、“遭受”之意。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論積貯疏》)

2 無被動句式的被動句因為沒有標志,只能從語句的結構與內容上去判定。這類我們稱之為語意上的被動句。

洎牧以讒誅。(被誅殺)(《六國論》)

戍卒叫,函谷舉。(被攻破)(《阿房宮賦》)

幾以不納死。(不被接納)(《(指南錄)后序》)

公之逮所由使也。(被逮捕)(《五人墓碑記》)

相對說來,語意上的被動句的確定有些麻煩,形式上與一般的陳述句沒有區(qū)別;但我們可以從內容著手,進行邏輯分析。從例句可以看出,不論是邏輯上推理,還是從內容上理解,李牧肯定是被誅殺,函谷關是被攻破,文天祥不被接納,周公是被逮捕。只要我們理清句意,再聯系上下文語境,“麻煩”就會解決了。

三、省略句

省略句一般省略句中的主語、謂語、賓語或介詞。

(廉將軍)不若(秦王)也。(前省去主語“廉將軍”,后省略賓語“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省謂語“為樂”)(《鴻門宴》)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介詞賓語“之”)

(《燭之武退秦師》)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介詞“于”)(《燭之武退秦師》)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見,我們在做文言文語句翻譯題時,務必要把省略的成份補完整。

四、倒裝句

倒裝句是文言文特殊句式中最復雜的一類,包括主謂倒裝、定語后置、狀語后置、賓語前置等。組成一個完整的句子的各成分之間的位置,一般是這樣的排列:

(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

哪一種成分的位置移動了,就會出現倒裝的現象。

1 主謂倒裝的目的是為了強調謂語的內容,于是把謂語提前。這種倒裝在文言文中出現的不多。

甚矣!汝之不惠?。ㄈ曛换萆跻樱ā队薰粕健罚?/p>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信陵君竊符救趙》)

2 定語后置是把修飾主語或賓語的定語成分后移。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利之爪牙、強之筋骨)(《勸學》)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高之廟堂、遠之江湖)(《岳陽樓記》),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有異態(tài)之山水)(《始得西山宴游記》)

求人可使報秦者。(可使報秦之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從以上例句看,“之”和“者”是定語后置的標志性特征?!爸笔怯迷谥髡Z(或賓語)與定語之間的,“者”用在定語之后。

3 狀語后置,是把修飾謂語的狀語移至謂語之后。這里的狀語是由介詞+賓語構成的,所以又稱為介賓結構后置。

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六國論》)

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阿房宮賦》)

狀語后置句在翻譯時一般要把狀語內容提至謂語的前面。

4 賓語前置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①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這里要注意兩個條件:一是否定句,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果不是否定句,或者賓語不是代詞,那賓語是不需要前置的。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如果把此句中的“余”改為“蘇軾”,那就要調整為“古之人不欺蘇軾也”;如果改成肯定句,就要調整為“古之人欺余也”。兩個條件少一個,都不會出現賓語前置。

②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這里也是存在兩個條件,疑問句、疑問代詞作賓語,缺一不可。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賦》)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用“之”和“是”作提賓標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用“是”作提賓標志的現象,在一些常用的成語中就有,如“唯命是從”、“唯利是圖”就是“從命”、“圖利”的意思。

此外,還有一種介詞的賓語前置: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這里的賓語“誰”只是介詞“與”的邏輯賓語,不是句中真正作賓語的。一般情況下,這種前置是與真正的賓語前置相區(qū)別的。

除了以上歸納的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與倒裝句,還有些固定句式,如“無以……”、“如……何”、“何……為”、“得無……乎”、“……之謂”、“得無……”等等。這些固定句式的翻譯也是相對固定的,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中要用心積累,熟悉例句。

第4篇:文言文倒裝句范文

一、 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 “……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此類判斷句有:

① 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④ 此三者,吾遺恨也。

⑤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2. 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肯定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p>

此類判斷句有:

①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②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 梁父即楚將項燕。

⑤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⑥ 非死,則徙爾。

⑦ 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⑧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⑩ 我乃楚狂人,風歌笑孔丘。

3. 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p>

此類判斷句有:

①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③ 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4. 不用語氣詞,完全由詞序來體現。

例:此人力士。

二、 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 “見”、“……見……于”、“于”表被動。如:“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

此類被動句有:

① 臣誠恐見欺于王。

②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 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④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時,學于余。

2. “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p>

① 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 為予群從所得。

④ 恐為操所先。

⑤ 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3. 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動關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動詞”或者“被(受)+動詞+于+主動者”。例如:

①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②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簡析]“受……于……”表示被動,可譯為“被”,“于”引出主動者“人”。這種句式數量較少。

三、 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

1. 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忌不自信”中的“自”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薄懊孔员扔诠苤?、樂毅,時人莫之許也?!?/p>

(3) 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薄白巫窝晌ㄟM修是急,未之多見也?!?/p>

(4) 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 定語后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于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逼渲械摹袄?、“強”都是后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 用“之”使定語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 用“者”的后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薄笆H然有聲者?!?/p>

3. 狀語后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于句后作補語。如“貧者語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 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小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 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⑤ 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⑥ 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

⑦ 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⑧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四、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 省略主語。

(1) 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p>

(2) 蒙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 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 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 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p>

3. 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 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p>

5. 省略介詞“于”。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p>

【小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 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 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 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⑤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 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⑦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第5篇:文言文倒裝句范文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說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成分省略等句式?!彼^“理解”是指能辨認出文言中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知道它們與現代漢語的區(qū)別;所謂“用法”就是指能夠用現代漢語準確地翻譯這些文言句式。

通過對近幾年江蘇及各省高考語文試題中文言句式內容考查情況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以下命題規(guī)律:①該考點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閱讀的重要內容之一。②對這一考點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③考查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裝句和省略句為主。

【知識匯總】

一、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①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師說》);②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常見。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③用動詞“為”或“是”表判斷。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或用“非”來表否定判斷。如“予本非文人畫士”(《病梅館記》);⑤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

二、 被動句

常見文言文被動句式主要有四種,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動,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②用“見”或“見……于……”表被動,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用“為”“為……所……”表被動,如“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④用“被”表被動,如“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⑤沒有被動標志,語意上表被動,如“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三、 倒裝句

1. 賓語前置

常見的賓語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②疑問句中代詞做賓語(誰、胡、何、安、焉等)時,賓語往往也前置,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③有賓語前置標志詞“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標志時,賓語往往前置,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2. 定語后置

常見的定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形式,如“今戰(zhàn)士還者”(《赤壁之戰(zhàn)》);②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形式,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③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構成“中心語+之+定語”的形式,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3. 狀語后置

常見的狀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動+以+賓”的形式,如“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②“動+于(乎,相當于‘于’)+賓”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③“形+于+賓”的形式,如“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寡人之于國也》)。像這些“以”“于”等介詞構成的狀語在翻譯時大都要置于動詞前。

4. 主謂倒裝

為了突出謂語,使謂語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見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種:①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②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zhàn)》);③省略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④省略介詞,如“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鴻門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如“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在翻譯時,判斷句一定要譯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動句要體現出被動的關系,省略句要將省去的內容補全,倒裝句要將顛倒的語序理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例題講解】

例1 判斷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已?!保ā豆懦幷f》)

誤譯 是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與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標志的否定判斷句。“是非”不是一個詞,“是”解釋為“這”,“非”表判斷,“不是”;在翻譯時必須譯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這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例2 被動句:“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飲?!保ā吨泄盼难浴罚?/p>

誤譯 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一輩子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解析 引句的“終身不用”屬于語意上的被動句式。在翻譯時應注意體現出被動關系。解答此類題,要注意在翻譯時一定要體現出被動關系,它往往是一個賦分點。

答案 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終身不被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例3 賓語前置句:“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保ā度绞吓牍酚洝罚?/p>

誤譯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賓語往往提前。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倒裝語序調整為正常語序,

答案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語后置句:“從衣文之媵七十人?!保ā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

誤譯 使穿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七十個人。

解析 此句為定語前置?!捌呤恕睘椤耙挛闹簟钡暮笾枚ㄕZ,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定語還原到原來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個穿著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

例5 狀語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職也?!保ā稐盍覌D傳》)

誤譯 (抵抗的)力量不夠,死了,也是你的職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詞,相當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屬狀語后置,在翻譯時首先應將其調整成正常語序,可譯為“死在這里”或“死在這件事上”。在現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在翻譯成現代文時大多要提到謂語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夠,死在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職分。

例6 主謂倒裝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誤譯 在哪里呢,公子能夠為別人的困難著急的品質!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謂語成分,被前置了,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到主語之后。主謂倒裝是為了突出謂語,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成“主語+謂語”式。

答案 公子能夠為別人的困難著急的品質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保ā读凝S志異·郭生》)

誤譯 郭生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語“狐貍”,翻譯時應補出來。在翻譯省略句時,要將省略的成分補出來,這些需要補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個采分點。

答案 (狐貍)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方法歸納】

1. 借助語法分析

準確地理解句式,離不開對該句的語法分析(主要是主謂賓的分析)。一般按三個步驟:①查找全句充當謂語的那個詞(主要是動詞)。②分析動詞謂語的前半部分:主語是受動者,句子就是被動句;狀語是名詞,為詞類活用作狀語;不見主語是省略主語。③分析動詞謂語后半部分:及物動詞后無對象,可能是省略賓語;有名詞、代詞而不是賓語,可能省略了介詞“于”或者是使動用法;后面緊跟“介詞+名詞(代詞)”,可能是介詞結構(狀語)后置。

2. 抓住語言標志

文言句式常有標志詞,可參照前面的“知識匯總”部分。要抓住各種句式的實質,掌握規(guī)律,學得扎實、靈活,不要死記硬背。

現 場 練 兵

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楊公則,字君翼,天水西縣人也。時氐賊李烏奴作亂,攻白馬,公則固守經時,矢盡糧竭,陷于寇,抗聲罵賊。烏奴壯之,更厚待焉,要與同事。公則偽許而圖之,謀泄,單馬逃歸。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聞,齊高帝下詔褒美。

遷扶風太守,母憂去官。頃之,荊州刺史巴東王子響構亂,公則率師進討。事平,遷武寧太守。在郡七年,資無擔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眾軍次于沔口,公則率湘府之眾會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眾軍即日俱下,公則受命先驅,徑掩柴桑。江州既定,連旌東下,直造京邑。公則號令嚴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賴焉。大軍至新林,公則自越城移屯領軍府壘北樓,與南掖門相對,嘗登樓望戰(zhàn)。城中遙見麾蓋,縱神鋒弩射之,矢貫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則曰:“幾中吾腳?!闭勑θ绯?。東昏夜選勇士攻公則柵,軍中驚擾,公則堅臥不起,徐命擊之,東昏軍乃退。

湘州寇亂累年,民多流散,公則輕刑薄斂,頃之,戶口充復。為政雖無威嚴,然保己廉慎,為吏民所悅。湘俗單家以賂求州職,公則至,悉斷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諸州以為法。

時朝廷始議北伐,以公則威名素著,至京師,詔假節(jié)先屯洛口。公則受命遘疾,謂親人曰:“昔廉頗、馬援以年老見遺,猶自力請用。今國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驅,方于古人,見知重矣。雖臨途疾苦,豈可僶俛辭事。馬革還葬,此吾志也。”遂強起登舟。至洛口,壽春士女歸降者數千戶。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長史石榮前鋒接戰(zhàn),即斬石榮,逐北至壽春,去城數十里乃反。疾卒于師,時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舉哀,贈車騎將軍,給鼓吹一部。謚曰烈。

公則為人敦厚慈愛,居家篤睦,視兄子過于其子,家財悉委焉。性好學,雖居軍旅,手不輟卷,士大夫以此稱之。

(選自《南史·揚公則傳》,有刪節(jié))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烏奴壯之,更厚待焉,要與同事。

(2)高祖勒眾軍次于沔口,公則率湘府之眾會于夏口。

(3)為政雖無威嚴,然保己廉慎,為吏民所悅。

(4)今國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驅,方于古人,見知重矣。

(5)馬革還葬,此吾志也。

(答案見本期欄目“參考答案”)

(作者:葉有德,宜興市和橋高級中學

【考點分析】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說為:“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成分省略等句式?!彼^“理解”是指能辨認出文言中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知道它們與現代漢語的區(qū)別;所謂“用法”就是指能夠用現代漢語準確地翻譯這些文言句式。

通過對近幾年江蘇及各省高考語文試題中文言句式內容考查情況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以下命題規(guī)律:①該考點仍然是考查文言文閱讀的重要內容之一。②對這一考點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③考查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主要以倒裝句和省略句為主。

【知識匯總】

一、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①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師說》);②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常見。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③用動詞“為”或“是”表判斷。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或用“非”來表否定判斷。如“予本非文人畫士”(《病梅館記》);⑤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

二、 被動句

常見文言文被動句式主要有四種,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動,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②用“見”或“見……于……”表被動,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用“為”“為……所……”表被動,如“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④用“被”表被動,如“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⑤沒有被動標志,語意上表被動,如“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三、 倒裝句

1. 賓語前置

常見的賓語前置有如下形式:①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往往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②疑問句中代詞做賓語(誰、胡、何、安、焉等)時,賓語往往也前置,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③有賓語前置標志詞“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標志時,賓語往往前置,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2. 定語后置

常見的定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形式,如“今戰(zhàn)士還者”(《赤壁之戰(zhàn)》);②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形式,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③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構成“中心語+之+定語”的形式,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3. 狀語后置

常見的狀語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動+以+賓”的形式,如“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②“動+于(乎,相當于‘于’)+賓”的形式,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③“形+于+賓”的形式,如“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寡人之于國也》)。像這些“以”“于”等介詞構成的狀語在翻譯時大都要置于動詞前。

4. 主謂倒裝

為了突出謂語,使謂語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四、 省略句

常見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種:①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②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zhàn)》);③省略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④省略介詞,如“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鴻門宴》)。

【考查方式】

高考中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主要通過翻譯來實現,如“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在翻譯時,判斷句一定要譯成“……是……”或“……不是……”的格式,被動句要體現出被動的關系,省略句要將省去的內容補全,倒裝句要將顛倒的語序理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例題講解】

例1 判斷句:“是非真能好古也,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已?!保ā豆懦幷f》)

誤譯 是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與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解析 此句是以“非”作標志的否定判斷句?!笆欠恰辈皇且粋€詞,“是”解釋為“這”,“非”表判斷,“不是”;在翻譯時必須譯成“……不是……”的格式。

答案 這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罷了。

例2 被動句:“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飲?!保ā吨泄盼难浴罚?/p>

誤譯 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一輩子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解析 引句的“終身不用”屬于語意上的被動句式。在翻譯時應注意體現出被動關系。解答此類題,要注意在翻譯時一定要體現出被動關系,它往往是一個賦分點。

答案 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終身不被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例3 賓語前置句:“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冉氏烹狗記》)

誤譯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解析 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時,賓語往往提前。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倒裝語序調整為正常語序,

答案 我從前克制忍耐不殺它(的原因),是因為它在意外、緊急的時候可能有用。

例4 定語后置句:“從衣文之媵七十人?!保ā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

誤譯 使穿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七十個人。

解析 此句為定語前置?!捌呤恕睘椤耙挛闹簟钡暮笾枚ㄕZ,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定語還原到原來的位置。

答案 使七十個穿著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

例5 狀語后置句:“力不足,死焉,職也?!保ā稐盍覌D傳》)

誤譯 (抵抗的)力量不夠,死了,也是你的職分。

解析 此句的“焉”是兼詞,相當于“于之”,“死焉”即“死于之”,屬狀語后置,在翻譯時首先應將其調整成正常語序,可譯為“死在這里”或“死在這件事上”。在現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在翻譯成現代文時大多要提到謂語前面。

答案 (抵抗的)力量不夠,死在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職分。

例6 主謂倒裝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誤譯 在哪里呢,公子能夠為別人的困難著急的品質!

解析 “安在”在句中做謂語成分,被前置了,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到主語之后。主謂倒裝是為了突出謂語,翻譯時應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成“主語+謂語”式。

答案 公子能夠為別人的困難著急的品質在哪里呢!

例7 省略句:“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聊齋志異·郭生》)

誤譯 郭生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解析 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語“狐貍”,翻譯時應補出來。在翻譯省略句時,要將省略的成分補出來,這些需要補出的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考查的一個采分點。

答案 (狐貍)只是用濃墨灑成大墨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非常奇怪,拿著紙去告訴王生。

【方法歸納】

1. 借助語法分析

準確地理解句式,離不開對該句的語法分析(主要是主謂賓的分析)。一般按三個步驟:①查找全句充當謂語的那個詞(主要是動詞)。②分析動詞謂語的前半部分:主語是受動者,句子就是被動句;狀語是名詞,為詞類活用作狀語;不見主語是省略主語。③分析動詞謂語后半部分:及物動詞后無對象,可能是省略賓語;有名詞、代詞而不是賓語,可能省略了介詞“于”或者是使動用法;后面緊跟“介詞+名詞(代詞)”,可能是介詞結構(狀語)后置。

2. 抓住語言標志

文言句式常有標志詞,可參照前面的“知識匯總”部分。要抓住各種句式的實質,掌握規(guī)律,學得扎實、靈活,不要死記硬背。

現 場 練 兵

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楊公則,字君翼,天水西縣人也。時氐賊李烏奴作亂,攻白馬,公則固守經時,矢盡糧竭,陷于寇,抗聲罵賊。烏奴壯之,更厚待焉,要與同事。公則偽許而圖之,謀泄,單馬逃歸。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聞,齊高帝下詔褒美。

遷扶風太守,母憂去官。頃之,荊州刺史巴東王子響構亂,公則率師進討。事平,遷武寧太守。在郡七年,資無擔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眾軍次于沔口,公則率湘府之眾會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眾軍即日俱下,公則受命先驅,徑掩柴桑。江州既定,連旌東下,直造京邑。公則號令嚴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賴焉。大軍至新林,公則自越城移屯領軍府壘北樓,與南掖門相對,嘗登樓望戰(zhàn)。城中遙見麾蓋,縱神鋒弩射之,矢貫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則曰:“幾中吾腳。”談笑如初。東昏夜選勇士攻公則柵,軍中驚擾,公則堅臥不起,徐命擊之,東昏軍乃退。

湘州寇亂累年,民多流散,公則輕刑薄斂,頃之,戶口充復。為政雖無威嚴,然保己廉慎,為吏民所悅。湘俗單家以賂求州職,公則至,悉斷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諸州以為法。

時朝廷始議北伐,以公則威名素著,至京師,詔假節(jié)先屯洛口。公則受命遘疾,謂親人曰:“昔廉頗、馬援以年老見遺,猶自力請用。今國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驅,方于古人,見知重矣。雖臨途疾苦,豈可僶俛辭事。馬革還葬,此吾志也?!彼鞆娖鸬侵邸V谅蹇?,壽春士女歸降者數千戶。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長史石榮前鋒接戰(zhàn),即斬石榮,逐北至壽春,去城數十里乃反。疾卒于師,時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舉哀,贈車騎將軍,給鼓吹一部。謚曰烈。

公則為人敦厚慈愛,居家篤睦,視兄子過于其子,家財悉委焉。性好學,雖居軍旅,手不輟卷,士大夫以此稱之。

(選自《南史·揚公則傳》,有刪節(jié))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烏奴壯之,更厚待焉,要與同事。

(2)高祖勒眾軍次于沔口,公則率湘府之眾會于夏口。

(3)為政雖無威嚴,然保己廉慎,為吏民所悅。

(4)今國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驅,方于古人,見知重矣。

(5)馬革還葬,此吾志也。

第6篇:文言文倒裝句范文

一、倒裝句

我們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語序跟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子叫倒裝句。文言文中常見的倒裝句形式有四種: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

1.謂語前置,也叫主語后置。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如:甚矣,汝之不惠。

2.賓語前置。在古代漢語里,賓語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一樣,一般都是在動詞(或介詞)的后面,但為了強調賓語,在一定的條件下,就把它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賓語前置可以分為下面幾種: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如: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啊。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

3.定語后置。定語往往表示領屬性和修飾性,一般放在中心詞之前,但在文言文中定語卻常常放在中心詞之后,形成定語后置,常見的形式有三種,其標志是“之”和“者”。

(1)“中心語+定語+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報秦者。

(2)“中心語+之+定語”的形式。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中心語+之+定語+者”的形式。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擔。

4.狀語后置。也叫介詞結構后置,常見的形式有兩種。

(1)以“于”為標志詞。如:趙氏求救于齊。――趙太后向齊國求救。

(2)以“以”為標志詞。如: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

倒裝句在翻譯時應調整語序。也就是說,謂語前置句翻譯時,應把主語放到謂語前;賓語前置句翻譯時,應將賓語放至動詞或介詞之后;定語后置句則把修飾語或限制語放到中心詞之前;狀語后置句則把“于”或“以”所引領的狀語提到動詞謂語之前。總之,倒裝句的翻譯應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二、省略句

文言文中,某些詞或某些成分經常省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1.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權起更衣,肅追(權)于宇下。

4.省略介詞“于”。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省略句的翻譯原則同樣遵循現代漢語的習慣,在翻譯時,要將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使句意完整。

【同步突擊】

1.下列各句中,不是賓語前置句的一項是( )

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D.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2.下列各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 )

A.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甚矣,汝之不惠/悲哉,世也

C.沛公安在/大王來何操

D.微斯人,吾誰與歸/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下列各句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項是( )

A.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B.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

C.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D.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4.下列各句中,補充省略成分錯誤的一項是( )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漁夫)便舍船,從口入

B.豎子不足與(吾)謀

C.激昂(于)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D.戊申晦,五鼓,(余)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5.下列各句中,省略的成分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 )

A.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B.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D.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6.下列各句中,不是狀語后置句的一項是( )

A.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B.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D.皆不可限以時月。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

7.下列倒裝句形式與另外三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B.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

C.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

D.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8.下列各句中,省略賓語的一項是( )

A.今以鐘磬置水中

B.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

C.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D.明日朝,以告管仲

9.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是( )

A.秦,虎狼之國,不可信

B.桓公霸君也

C.故凡為愚者,奠我若也

D.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0.下列省略句中,省略的詞語與其他三句中不相同的一項是( )

A.今以鐘磬置水中

B.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

C.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

D.口技人坐屏障中

11.下面句子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②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③宋何罪之有④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⑤客何為者⑥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⑦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⑧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功⑨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⑩惟你是問

A.①⑧/②⑥⑨/③⑤⑩/④⑦

B.①⑤⑧/②⑥⑨/③⑩/④⑦

C.①⑥⑧/②⑨/③⑤⑩/④⑦

D.①⑧/②⑤⑨/③⑩/④⑥⑦

12.下列倒裝句形式與另外三句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何功之有哉

C.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D.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13.下列各句中,與例句省略形式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A.有碑仆道

B成妻納錢案上,焚拜如前人

C.又試之雞

D.晉軍函陵

14.與“恐年歲之不吾與”賓語前置形式不同的一項是( )

A.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夫晉,何厭之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把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丑婦效顰①

西施病心而顰其里②,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③,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④;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⑤。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注釋]①選自《莊子?天運》。②西施:春秋時代越國的美女。顰:讀pín,皺眉。里:鄉(xiāng)里。③美之:意動用法,即“以之為美”。④堅:緊緊地。⑤挈:讀qiè,鍥,帶領。去:離開。走:跑。

(1)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

譯文:

第7篇:文言文倒裝句范文

關鍵詞:文言文;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9-008-01

時下,眾多教育專家對傳統(tǒng)教育越來越關注,尤其是對國學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對于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講,文言文教學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怎樣提高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呢,現就本人在教學工作中的一點感受歸納如下:

1、加強認識,提高興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都是通過書籍傳承下來的,要想了解古代文化知識,就必須學好文化被傳承的載體―文言文。對于興趣正濃,求知若渴的中學生來講,培養(yǎng)他們不同的興趣愛好,勢必對古代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比如我們在上《隆中對》時,可以將地理知識與歷史知識運用到文言文中來了解諸葛亮如何為劉備分析“三分天下”的論斷。在實踐證明中學生不僅回顧了地理和歷史知識,而且很好的理解了諸葛亮與劉備的隆中對策。

2、學習掌握文言文基礎知識。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包括: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特殊句式。其中,文言實詞又包括五個方面:①古今異義。語言是演變的,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有些詞匯古今沒有什么變化;有些詞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還有些詞在演變的過程中詞義出現了擴大、縮小、轉移、感彩變化、名稱說法改變的現象,成為了古今異義詞。②一詞多義。一詞多義的現象在文言文中相當普遍。把握一詞多義,需要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③偏義復詞。偏義復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語素合成,而用意卻偏在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起陪襯作用的復詞。④通假字。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規(guī)律是“同音代替”。在學習過程中,當我們用一個實詞的常見義項不能合理地解釋,而恰恰又能找到一個形近或音同的詞可以合情合理地解釋時,這個字便是通假字。辨別通加字不重要,關鍵是能合理的解釋,使上下文文意貫通。⑤詞類活用。包括:名詞活用作狀語;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文言特殊句式也可分為五大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疑問句。其中倒裝句又可分為主謂倒裝句、賓語前Z句、定語后Z句、狀語后Z句。掌握詞類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是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

3、由難而易,加強背誦。學生不僅要多讀文言文,而且對優(yōu)秀的文言篇目必須背誦下來。在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時,對四段內容可以作如下點拔背誦:秦王與安陵君的對話在第一段,秦王問一句,安陵君答一句,共一對問;秦王與唐雎對話在第二段,秦王問一句,唐雎答一句,共一對問;第三段,秦王問三句,唐雎答三句,共三對問;最后一段,表現秦王最終信服,秦王一句做結。在背誦過程中,指點學生化碎為整,簡學易背誦,學生記憶也快。

4、文言句子翻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要求學生對文章全部理解,尤其每一句都要會翻譯。文言文翻譯一般以“信、達、雅”作為翻譯的原則。信,就是要求譯文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減意思,也就是不“走樣”。“達”,就是要求譯文明白通順,符合現代漢語的表述習慣,沒有語病?!把拧?,就是進而要求譯文用詞造句比較考究,文筆優(yōu)美。文言文翻譯方法一般有直譯、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Z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文言文翻譯還可具體的采用“六字”翻譯法,即“留、對、換、補、刪、調”的翻譯方法。①疏通大意,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文章說什么,能夠復述故事梗概,這個時候要求學生識通大義即可;②字句細譯,結合注釋,運用聯系上下句文段來理解字詞句,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免冠徒跣,以頭搶地”,對“跣”“搶”理解,可以結合上下字詞句來理解,意為“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③從造字法來理解,許多實詞可以先看偏旁來揣測推斷其意,如“跣”為“足”“先”組合,可譯解為“光”,再理解為光著腳,“縞素”與“絲”有關,且有“素”意,意即為“未著色的絲織品”。在教學中適時運用這些方法,開啟學生的潛能是能夠起到積極作用的。

第8篇:文言文倒裝句范文

關鍵詞:文言

句法

分析 中學課本舉例

中學文言文教學向來是一個重點,特別是新教材實施以后,文言文教學更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學好文言文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詞法,還要熟練地掌握常用的句法。文言句法與現代漢語的句法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關系到對文言文的翻譯、理解,因此,文言句法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文言句法包括文言文中常見的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等。掌握了這些句法,懂得一些文言知識,具備了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繼承祖國的文化遺產,提高現代語言修養(yǎng),增加語言的表達能力。

所謂的特殊句式是相對于現代漢語而言的,在古代實際上是一種正常的句式,這些句式隨著語言的發(fā)展而逐步發(fā)生了改變,在現代漢語中就變成了特殊句式。這些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包括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等,這些句式在中學文言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現過。我就文言文中的這幾個特殊句式做一個簡略的分析。

一、判斷句式

《辭?!分羞@樣注釋判斷句:“用來判定主語所指和謂語所指同屬一物,或斷定主語所指的人或事物屬于同一性質或種類的句子?!蓖趿ο壬骶幍摹豆糯鷿h語》一書中是這樣定義的:“判斷句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的詞組為謂語,表示判斷的。”鮑善淳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中這樣認為:“判斷句,是謂語對主語作出判斷的句子,說明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屬于某一類或不屬于某一類?!倍a聯主編的《古代漢語》也是這樣認為“判斷句是根據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所謂判斷句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的句子,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彼耘袛嗑鋺撌菍κ挛锏男再|、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它應該包含以下三個條件:涉及事物的性質、情況或事物之間的關系;要作出判斷;是個句子(表肯定或否定)。

在現代漢語判斷句的主語和謂語之間,一般要用判斷詞“是”或“就是”、“正是”等,來聯系,如:“我是人民教師。”而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文言文中的判斷句的種類比較多,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一)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副詞加強判斷的語氣。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一冊 《寡人之于國也》)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三冊 蘇洵《六國論》)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三冊 蘇軾《石鐘山記》)

(二)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三冊 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一冊司馬遷《鴻門宴》)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三)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句中的“非”解釋為不是,做出否定的判斷。例如: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二冊 賈誼《過秦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三冊 蘇洵《六國論》)

(四)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燕王,吾所立。(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三冊 歐陽修《伶官傳序》)

判斷句在古代漢語中比較常見,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它可以判斷人或者事物的性質或作用;判斷或解釋事情發(fā)生的原因;判斷人的籍貫;判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些都是判斷句中主語和謂語間一般是同一關系或類數關系,但實際上并不都是這樣簡單,有的則是以判斷句的形式表達十分豐富的內容,這是判斷句的活用。由此可見,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功能以相當成熟了。

二、被動句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一)有標志的被動句。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1、“于”字句。動詞后用介詞“于”表被動,“于”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三冊 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二冊 韓愈《師說》)

2、“為”字句。在用介詞“為”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構成被動句。例如: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二冊 賈誼《過秦論》)

第9篇:文言文倒裝句范文

下面結合江蘇高考卷解析:

江蘇高考文言文閱讀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在翻譯題上,三小題共10分。從歷年得分看,學生間的成績差距很大,大多數的學生成績并不理想,翻譯失分的原因也五花八門。因此,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施教就顯得猶為重要。筆者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從訓練學生具備文言文翻譯的圈點意識入手。

一、圈點出高考大綱要求掌握的實詞與虛詞

高中文言文的虛詞和實詞的考查是重中之重。高考大綱內共規(guī)定了??紝嵲~120個,??继撛~18個。在2011年的全國及各地高考試卷中,實詞的考查卷卷都有,共涉及60多個,涉及文言虛詞也足有15個之多,并且將實詞虛詞的正確翻譯當作重要的采分點。所以我們做題時,也應樹立對高考大綱實詞虛詞的圈點意識,找出句中所包含的全部實詞虛詞,作重點翻譯,才能避免在采分點上的無謂失分。例如:

(江蘇2009)然而卒無補于明之亡也,何與?譯文:然而最終對明朝的滅亡沒有起到補救作用,為什么(什么原因)呢?

本題的翻譯要點:“然而”(雖然這樣,那么)、“卒”(最后)和“與”(通“歟”)上。

(江蘇2010)君所交皆一時賢雋,今與是人飲而歡邪?譯文:您所交往的都是當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現在竟與這種人喝酒取樂了?

本題的翻譯要點:所交、一時、邪(句末語氣詞,表疑問或反問)。

上二例中重要的實詞和虛詞,“卒”“然而”“與” “所”“邪”都是大綱明確要求掌握的,在課本內均設置有練習題,如果我們能夠回憶它們的各個義項,然后根據文章的前后聯系,不難推出它們在句中的具體意思。

二、圈點出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及通假字

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及通假字,歷年來均是文言翻譯考查的重點。2011年的語文高考試卷中,多個省的試卷涉及到詞類活用與古今異義詞的考查。所以,平時的復習中,首先,我們要熟練掌握各種詞類活用,尤其是五種最常見的詞類活用:名詞用作狀語,名詞、形容詞用作動詞、形容詞用作名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其次,凡是課本中涉及到的古今異義詞與通假字我們均應了熟于胸。這樣一來,在做文言翻譯時,我們只要存有清晰的審題意識,便能明辨文言句中所包含的各種詞類活用及通假字、古今字,翻譯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例如:

(江蘇2011)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譯文:剛剛不做巡撫待在家里,唯獨他(彭子篯)聽到這件事而感到驚奇。

這題得分要點在“家居”(在家居住)“異之”(認為他是奇特的)上。

(江蘇2010)使吾不以富貴貧賤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譯文:讓我不因為財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慮,這是妻子對我的幫助吧。

這題得分要點是:使、累其心、抑(副詞,表示語氣,相當于或許、或者)、判斷句。

三、圈點出特殊文言句式

對特殊文言句式的理解是文言翻譯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幾種特殊文言句式如: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被動句,我們翻譯時應該將倒裝的部分還原回去,所以我們在平時的復習中應熟練掌握各種文言句式,考試中,對翻譯語句逐個排查,看句中到底有無特殊句式,以便翻譯時有所體現。如:

(江蘇2010)殮以嫁時之衣,甚矣吾貧可知也。譯文:用出嫁時的衣服(給她)穿上入棺,我的貧窮超乎尋常,就可以知道了。

這一題的得分要點分別落實在“殮”、介賓結構后置、主謂倒裝句式“甚矣”上。

常見的文言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包括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詞結構后置句等)。每種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標志,我們要識記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歸納整理。文言文中還有一種極其特殊的現象:文言文固定格式,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點。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固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結構,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一旦你沒有準確判斷出固定結構,那么你的翻譯就會差之千里。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關熱門標簽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