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中醫(yī)特色護理對中風患者的影響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yī)特色護理對中風患者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醫(yī)特色護理對中風患者的影響

關鍵詞:中醫(yī)特色護理;中風;康復效果;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中風患者120例,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男女比29∶31,年齡45~73歲,平均(57.55±2.53)歲。研究組:男女比30:30,年齡44~74歲,平均(57.56±2.13)歲。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予以臨床常規(guī)護理。以患者病程、年齡、心理等情況為依據(jù)制定康復方案,并重視對于患者的主導運動以及臥床運動的指導。

1.2.2研究組

研究組予以中醫(yī)特色護理。①穴位護理:不同偏癱部位,按摩不同穴位。上肢偏癱患者,按摩手三里、肩貞以及肩井等部位;下肢偏癱患者按摩絕骨、環(huán)跳等穴位。②熏洗護理:煎煮伸筋草、紅花等藥材后,取適量湯藥熏洗患者偏癱部位,保持湯藥溫度在40~50℃,熏洗時配合足底按摩,每次熏洗時長為20min,1次/d。③飲食護理:運用中醫(yī)辨證思想對患者的飲食進行監(jiān)護,叮囑患者多食用蔬菜和瓜果,適量食用肉、魚、蛋、奶等,禁止使用辛辣刺激食物,脾胃氣虛患者應該多食用糯米和紅棗,脈絡阻滯患者應多食用柑橘和胡蘿卜等。④運動護理:護理人員叮囑并指導患者開展患肢和關節(jié)鍛煉。上肢偏癱患者外展外旋、內轉內旋、屈曲肩關節(jié),開展指間關節(jié)和肘關節(jié)運動;下肢偏癱患者下肢外展外旋并活動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前2d保持25~30min的訓練,2~3次/d。第3d起開始練習坐立,選擇軟硬適宜的座椅進行鍛煉,時間為15~20min,3~5次/d。⑤刮痧拔管護理:取患者足脾俞、三里、關元、天樞、大腸俞、氣海等穴位皮膚映射區(qū)進行刮痧拔管護理,刮痧選擇專業(yè)刮痧油和牛角刮痧板,對上述穴位皮膚區(qū)域進行輕刮,直至皮膚出現(xiàn)紅色粟粒狀態(tài)。拔罐用鑷子夾住酒精棉球并點燃,于罐內繞一圈后排出空氣抽出,而后將罐罩相應部位吸住,留置5~10min。⑥膏藥敷貼:取患者肩髃、環(huán)跳、曲池、懸鐘、外關、足三里、合谷、陽陵泉等穴位進行膏藥穴位敷貼,24h后取下并清潔皮膚,避免出現(xiàn)紅腫或是過敏反應。⑦同病異護,異病同護,三因制宜。應用同病異護,異病同護,三因制宜原則對患者進行護理,依據(jù)發(fā)病時間、病員機體反應以及地區(qū)的差異,在不同的階段,采取適合的護理方式。在患者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若出現(xiàn)相同病機,可采取同樣的護理方法,護理過程中要做到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和因地制宜。

1.3療效觀察指標

①兩組肢體平衡功能,采用Beng平衡量表進行評價。包括:坐立站起、無支撐站立、無支撐閉眼站立、轉身360°、座位無靠背雙腳離地或者放于凳子上、由站轉坐、單腳站立、移動等。每項目由難至易可分為0~4分,總分越高表明恢復越佳[2]。②兩組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shù)進行評估[3]。滿分100分,可分為重度依賴(低于40分)、中度依賴(41~59分)和生活自理(60~100分)。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收集整理臨床數(shù)據(jù),建立數(shù)據(jù)庫。采用統(tǒng)計軟件包SPSS19.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先做正態(tài)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頻數(shù)、構成比等表示,采用χ2檢驗。四格表資料改用Fisher確切概率。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肢體平衡功能對比

經(jīng)護理,研究組患者的肢體平衡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

Barthel評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的Barthel評分均高于護理前,其中研究組患者護理后Barthe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所有比較差異均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中風又被稱為腦卒中,本病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相關研究指出,中風患者及時地采取有效康復鍛煉具有重要作用,不僅能夠縮短患者語言康復時間,而且可以縮短患者運動康復時間[4]。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120例中風患者的臨床資料,針對其中60例采取中醫(yī)特色康復護理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進行分析,以探討中風采用中醫(yī)特色護理在促進患者康復方面的效果。本研究通過對兩組患者的肢體平衡能力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經(jīng)護理,研究組患者的肢體平衡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結果表明,中風患者經(jīng)中醫(yī)特色護理后的肢體平衡能力得到顯著改善,可見對中患者采用中醫(yī)特色護理的效果顯著。推測上述結果的產(chǎn)生原因,可能與從穴位、熏洗、飲食以及運動等方面對中風患者進行護理有關。中醫(yī)特色護理重在實現(xiàn)活血化瘀、通經(jīng)活絡,促進機體全身血液循環(huán),進而達到縮短患者肢體康復時間的目的。熏洗護理可以化瘀止痛、加快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穴位按摩護理可以增強患者臟器功能。飲食護理可以幫助患者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以防止出現(xiàn)食物間、食物與藥物間的相克[5]。刮痧與拔罐也是中醫(yī)的一個特色,刮痧可以起到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軀體代謝以及排毒祛濕的功效,拔罐也有著相同的作用。中藥穴位敷貼是通過穴位導入藥性,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而中醫(yī)理論中的同病異護,異病同護,三因制宜原則,可以確保護理措施符合患者的個體差異,提高護理的針對性。中風患者多存在眼歪口斜、四肢麻木等臨床表現(xiàn),患病后生活自理能力相對較差。本研究通過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情況,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自理能力評分均有所上升,可見采用中醫(yī)特色護理可改善中風患者的生活能力。但研究組護理后Barthe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護理后,該研究結果進一步證明予以中醫(yī)特色護理具有改善中風患者康復效果的功效。但受到樣本選取例數(shù)等因素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還需要日后進一步的研究予以驗證。綜上所述,中醫(yī)特色護理可顯著改善中風患者的康復效果,促進患者運動恢復,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故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鄭麗華.中醫(yī)康復護理在腦梗死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探究[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8,22(6):812-813.

[2]陸明.針藥并用護理缺血性中風后丘腦痛的臨床觀察[J].天津中醫(yī)藥,2014,31(5):269-270.

作者:王荔弘 馬玲 單位:烏魯木齊市友誼醫(yī)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