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普通話的由來范文

普通話的由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普通話的由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普通話的由來范文

關鍵詞:游學;普通話;教學

一、關于游學

(一)“游學”的由來

游學(Study Abroad),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中,最為傳統(tǒng)的一種學習教育方式。圣經中記載的東方五學士,祝賀耶穌基督誕生的故事,和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的游歷,都透露出古代東西方游學交流中所蘊涵的豐富信息。而中國民間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游學對人格養(yǎng)成和知識形成的重要作用,孔子率領眾弟子周游列國,增進弟子的學識,培養(yǎng)弟子的品質,開闊眼界?!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更是中國傳承至今家喻戶曉的教育古訓。

現代教育意義上的游學,是20世紀隨著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發(fā)展進程而產生,并逐漸成熟的一種國際性跨文化體驗式教育模式(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大中院校、社會機構和博物館等歷史文化單位通力合作,面向國內外青少年,開設游學課程,同時承認本校學生在國外及校外選修的游學課程學分,積極鼓勵并正確引導青年學生,到人類不同文明的文化環(huán)境中去探訪(Adventure Travel)、并沉浸(Language Immersion)其中,通過親自體驗而學習和理解,非母語或非本地的文化歷史傳統(tǒng),同時強化提高外語水平。

(二)“游學”的功能

從某種意義上講,“游學”作為全民參與繼續(xù)教育的多樣化形式之一,注重提高人的素質和理解力,開發(fā)人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終身教育理念的體現。游學有利于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文明素養(yǎng)和文化寬容精神,增進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尊重,也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和傳承,本民族和本土的文化與歷史傳統(tǒng),在語言強化訓練、思想道德教育、人格養(yǎng)成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語言的教育學習功能在“游學”中更是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三)本文“游學”概念

本文討論的“游學”,主要指來中國內地的港澳臺學生、海外僑胞以及來華的外國留學生,通過邊旅游邊學習的形式,了解華夏民族風土人情,學習漢語普通話,提高普通話水平,達到語言強化訓練的目的。

文中“游學”作為國家推廣普通話、學生學習普通話的新途徑,對普通話學習進行重新定位,在新型模式下重審與建構普通話的學習重點、教材編訂、學習興趣等若干要素。

二、“游學”中普通話學習的若干思考

(一)普通話教學的定位

以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已連續(xù)三年開展“”,也就是港澳臺學生和內地學生的夏令營和冬令營活動,學生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觀摩來增強體驗,特別是提高海外學生對內地生活的感性認識以及掌握漢語的運用技能。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與香港職業(yè)訓練局簽訂合作協(xié)議,把普通話的學習作為交流的部分內容。學校外事處與英、美、法、俄、日、韓以及菲律賓、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近50所院校、培訓機構簽訂合作項目,把語言學習作為重點,交換師資和生源。大部分海外學生來華“游學”,都希望提高漢語水平,在交際過程中熟練掌握普通話,而“游學“并不同于常規(guī)教學活動,不論是長期或短期行為,都需要參與者重新定位。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中心海外發(fā)展處處長葉眉生以歐洲為例,許多學校實施“三明治課程”,學生接受一段時間的正規(guī)課程后,需到國外印證所學,以補學習不足處,有些更是由科任老師帶領,有制度有規(guī)劃,成為正規(guī)教育的延伸,例如德國學生修法語課程,學生需有一年在法國上課,才能拿到學分。

眾所周知,游學活動對提升語言水平有幫助,在普通話語言環(huán)境中有很多操練機會。但是課程設計與本地學習時間有限。通常將游學的團隊分成幾個班,根據師資情況開展文化課教學活動,普通話教學時間有限,學生語言能力參差不齊,課堂內難以掌握學習進度。作為語言教師,進行2個小時的普通話知識講座,是遠遠不夠的。普通話水平的普遍提高,只有當它成為教學語言和重要的交際語言時,才可能實現。

在教學實踐上,我們利用本土資源,旗幟鮮明地提倡和鼓勵用普通話交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當地居民之間都應當使用普通話。文中教學的概念泛指游學活動組織者、參與者進行的一切活動。學習普通話的形式多種多樣,例如參觀展覽、場景交流、課堂講解、生活交際等。即使是普通話教師舉辦知識講座,也要濃縮精華部分,對海外僑胞的教學以正音為主,對外漢語教學則提綱挈領式地簡單講解,以培養(yǎng)學說普通話的興趣為主,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內教學,幫助學生梳理部分普通話知識,初步掌握運用普通話的技能。

1997年由香港課程發(fā)展議會制訂了《中小學普通話科課程綱要》,提出總的學習目標是:

1.培養(yǎng)聆聽、說話、朗讀等語言能力,以及自學能力;

2.增進與本科有關的語言知識,以及對中國文化的認識;

3.提高對本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不妨借鑒《綱要》中的部分內容,根據游學對象確定可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二)教學重點

普通話教學既包括了語言知識的傳授,又包含了言語技能的訓練。游學更是突出普通話訓練技能方面的體驗。普通話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必須以言語技能的訓練為中心,系統(tǒng)知識的學習主要為技能訓練服務。在聽說讀寫四種技能中,以說為重點,受大眾傳媒的影響,游學學生聽話能力明顯優(yōu)于說話能力。

(三)選用教材

各式各樣的普通話培訓教材層出不窮。傳統(tǒng)的語言學習選擇語音、語匯、語法三者合一、依次遞進階段性提高的教材;現代流行使用的教材則是包裝精美,彩頁圖畫,配MP3、CD光盤,有視覺和聽覺雙重體驗,然后依據交際場景分生活篇、交通篇、旅游篇等專題,進行專題訓練。無論采用哪種教材,提倡任課教師或組織者依據游學對象的實際水平和游學目的編寫講義,最好制作多媒體課件,隨堂講解示范,在游歷過程中加以操練。

(四)培養(yǎng)興趣

有的游學團隊配備隨行老師,課程外的參觀、用餐和娛樂活動安排得妥妥當當,學生沒有機會獨立自主,好像把學校的夏令營從一座校園移到另一座校園,把教室換成另一間教室。國家的語言文化是多層次的,真正的海外游學應該打破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圍墻。一方面學生可以從建筑、音樂、體育等多個方面入手,深層次、多角度地感受該國的文化,另一方面,離開校園,培養(yǎng)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團結合作精神等綜合素質大有裨益。而在所有的交際活動和思想交流融合方面,語言作為關鍵要素發(fā)揮積極作用。

作為組織者,應明確定點深入、有主題的學習,對教與學都有幫助。既然選擇到中國內地游學,就該深入體驗中國的文化與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豐富的語言文化,而不是上午去教室聽老師講語言課,下午走馬看花游景點去游逛。如果組織得當,在短短幾周的時間里,通過邊旅游邊學習的形式,足以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學說普通話的興趣,增強學生說好普通話的信心。

參考文獻:

第2篇:普通話的由來范文

前人對古音破讀問題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觀點不一。清初語言學家顧炎武認為,研究古音的目的是為“舉今日之音而還之淳古”,主張用古音誦讀古詩。清代音韻學家江永則認為,“古人之音雖或存方音之中,然今音通行既久,豈能以一隅者概之天下?”

當今學術界對古音破讀問題也一直存在分歧:一種意見認為,為正確區(qū)分破讀字的意義,準確理解古詩文的內容,能破讀的字就一定要破讀;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民族語言在不斷發(fā)展變化,本著古為今用的原則,古音沒有必要再進行破讀。

多年來使用的中小學語文教材對古音破讀問題的處理方式也各不相同,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們常常爭論不休,最終也難以達成統(tǒng)一的認識,總是不了了之。這一問題長期以來給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帶來了很大的困惑。因此,當前亟需解決中小學古詩文教學中的古音破讀問題。

當代著名古漢語研究專家郭錫良先生認為,“那些已經進入現代漢語或書面語中,有比較廣泛的群眾基礎,一般字典或詞典中也都注明它的讀音,自然應當去學習它、掌握它;對那些由于語音變化等原因,沒有保存在現代漢語里的破讀,則不必特別加以區(qū)分,就照現代習慣的讀音去讀?!保ㄖ靥枮楣P者所加,下同)筆者認為,郭先生的這種處理古音破讀的觀點是十分中肯的,對我們今天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和推廣普通話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那么,我們應當如何理解郭先生所言“現代習慣的讀音”呢?筆者認為,這個所謂“現代習慣的讀音”就是我們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古音破讀應為推廣普通話服務,以推廣普通話為目的,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語言發(fā)展的需要。

國家語委、前教委、廣電部曾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的通知》,明確規(guī)定:“文教、出版、廣播等部門及全國其他部門、行業(yè)所涉及的普通話異讀詞的讀音、標音,均以此表為準?!毙抻喓蟮摹秾徱舯怼吩凇罢f明”中指出:“在字后注明‘統(tǒng)讀’的,表示此字不論用于任何詞語中只讀一音?!?/p>

這就為解決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音破讀問題提供了重要依據。當前,我們推普或教學工作中的語音定位應以《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以下簡稱《審音表》)為標準,依托于當前通用的《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各類推普用書和教學用書應以此為依據,統(tǒng)一古音破讀的標準。

根據多年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應按照以下幾種方法處理中小學古詩文教學中的古音破讀問題:

一、以《審音表》審訂后的讀音為規(guī)范讀音,注明“統(tǒng)讀”的一律統(tǒng)讀

《審音表》注明“統(tǒng)讀”的漢字,即使該字古時有破讀現象,也應“統(tǒng)讀”。不必再復古考證,非破讀不可,給教師和學生增加不必要的負擔,給推普和教學工作設置不必要的障礙。例如:

①驢不勝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驢》)

②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③不求聞達于諸侯。(諸葛亮《出師表》)

④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北朝民歌《木蘭詩》)

⑤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司馬遷《陳涉世家》)

⑥翩翩兩騎來是誰。(白居易《賣炭翁》)

例①、例②中的“勝”字曾破讀為“shēng”,意思是“能夠承擔或承受”。而《審音表》中注明“勝shèng(統(tǒng)讀)”;《現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詞典》)中,“勝”作“能夠承擔或承受”的意項解釋時,所列詞條“不~”、“數不~數”等均注音為“勝shèng”。因此,我們再破讀為“shēng”,已經沒有根據,應當取消其破讀音,統(tǒng)讀為“勝shèng”。

例③中的“聞”字曾經破讀為“wèn”,《審音表》中注明“wén(統(tǒng)讀)”;《詞典》中,“聞”也只標注一音“wén”,詞條“~達”明確標注“wén dá”。據此,我們應將“聞”統(tǒng)讀為“wén”。

例④、例⑤、例⑥中的“騎”字曾破讀為“jì”,《審音表》中注明“騎qí(統(tǒng)讀)”,《詞典》中也只標注一音“qí”。因此,我們應當把此字統(tǒng)讀為“qí”。

二、《審音表》沒有列入,而《詞典》中只注一音的字,在古詩文中也不再破讀

例如:

①碧水東流至此回。(杜甫《望天門山》)

②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③遠上寒山石徑斜。(張繼《楓橋夜泊》)

④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北朝民歌《敕勒歌》)

⑤《靜夜思》(李白)、《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例①中的“回”字,例②、例③中的“斜”字,例④中的“野”字,例⑤中的“思”字,分別曾經破讀為“huái”、“xiá”、“y?!薄ⅰ皊ì”,但是《審音表》中均沒有列入,《詞典》中也都只注有一音,分別為“huí”、“xié”、“yě”、“sī”,我們就應當按《詞典》中的注音去讀這些字,不應該再去破讀。

三、《審音表》沒注明“統(tǒng)讀”,而《詞典》中列有曾用于破讀的古音,可以繼續(xù)破讀,這說明破讀音已經保留在了普通話中

例如:①貧者語于富者曰:……(彭端淑《為學》)

②此中人語云:……(陶淵明《桃花源記》)

③陶后鮮有聞。(周敦頤《愛蓮說》)

④大楚興,陳勝王。(司馬遷《陳涉世家》)

例①、例②中的“語”字,《審音表》沒有列入,而《詞典》中列有曾用于破讀的“yù”音,便仍可破讀為“yù”。

例③中的“鮮”字,《審音表》雖然審訂“鮮(xiān)”,但未注“統(tǒng)讀”;而《詞典》中則保留有“xiǎn”的讀音,該字仍可繼續(xù)破讀為“xiǎn”。

例④中的“王”字,《審音表》沒有列入,而《詞典》中列有曾用于破讀的“wàng”音,便仍可破讀為“wàng”。

四、《審音表》沒有審訂,《詞典》也不再列有破讀時義項的字,可以參照有據可查的破讀音去讀

例如:

①曾觀弈者之不若也。(錢大昕《弈喻》)

②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愚公移山》)

例①、例②中的“曾”字,《審音表》沒有審訂,《詞典》中雖注有“zēng”音,但沒有列舉破讀音“zēng”的“竟、乃、并”的義項,我們便可以根據古漢語知識,繼續(xù)破讀為“zēng”,也可以讀現在通用音“céng”,不必過多考究。

五、如果《詞典》注音與《審音表》發(fā)生沖突時,應以《審音表》為依據

《審音表》是實施《國家語言文字通用法》的具體文件,任何詞典的編纂、修訂、出版均應以《審音表》為法律準繩。事實上,《詞典》在歷次修訂再版中,也在逐漸糾正與《審音表》不一致的讀音。

第3篇:普通話的由來范文

[關鍵詞]奉化市 母親 面稱

[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01-0030-03

奉化市位于浙江省東部,寧波市區(qū)南面。東瀕象山港,隔港與象山縣相望,南連寧??h,西接新昌、嵊州和余姚三縣(市),北與寧波鄞州區(qū)毗鄰。

在奉化市,有關母親的面稱詞一般有6個:“姆嬤”“阿妹”“阿姆”“姆媽”“媽媽”“媽咪”。這類稱謂由來已久,在奉化市有著非常高的使用價值和社會價值,我們將這6個稱謂歸為正式場合面稱。此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網絡用語的影響,近幾年也因此產生一些新式面稱,比如:“名+姐”“姓+女士”“美女”、直呼其名等,因為這類稱呼一般只會在私下場合才會使用,所以將其統(tǒng)稱為非正式場合面稱。對于母親面稱的差異性以及這些新興稱謂的出現,相信有其內在原因的,本文希望通過這次調查能夠窺視該地區(qū)母親面稱存在差異的原因。

一、對母親面稱的調查概況

為了解奉化地區(qū)母親面稱的情況,采取問卷調查和詢問調查相結合的形式搜集語言材料,考慮到年齡太小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將此次調查對象主要限定于10歲以上的奉化人,將調查對象分為7組:10-13歲,14-23歲,24-33歲,34-43歲,44-53歲,54-63歲,64歲以上。調查對象均居住在奉化市,排除了自幼喪母、在其他省市長大后才遷居奉化市以及常年不居住在奉化市的人,并且將調查對象分為城區(qū)和鄉(xiāng)鎮(zhèn)兩大類。發(fā)放了150份問卷,均為有效問卷。調查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姆媽”的使用人數是最多的,但是隨著年齡的減小,這種面稱詞的使用也在減少,10-13歲的居民已經不再使用“姆媽”稱呼母親,而是選擇用“媽媽”,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媽咪”這樣的面稱詞也新興起來。在10-43歲的年齡層里,是沒有“阿姆”“阿妹”“姆嬤”的稱呼方式的,這三種稱呼只出現在44歲以上年齡層,鄉(xiāng)鎮(zhèn)居民使用這三類稱呼的頻率明顯高于市區(qū)居民。

對于一些不在正式場合使用的母親面稱詞也做了統(tǒng)計,這類面稱詞的使用人數較少,只出現在14-33歲的年齡層,所以調查表格不再列入其他年齡層。調查結果見表2。

參與本次調查的14-23歲的人數共有20人,24-33的人數共有25人,根據表2發(fā)現,使用這些非正式場合面稱的人數占了一半以上。女性使用這些面稱詞的人數明顯高于男性。“名+姐”和“姓或名+女士”基本上是女性,而“美女”這個面稱詞是對母親的贊美,男性和女性都會使用。直接稱呼母親的名字在調查人數里只占了1例。

二、母親面稱的調查分析

根據表1表2可以發(fā)現,在奉化市關于母親的叫法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語言現象呢?語言是為整個社會的全體成員服務的,沒有階級性,但是由于習慣及社會生活環(huán)境等的差別,不同的社會群體所使用的語言會存在一些差別。在如何稱呼母親這個問題上,奉化市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地區(qū)、不同性別之間都會有所不同,除了這些因素外,還與說話人的社會地位、文化程度以及父母的影響因素有關。

(一)年齡差異

陳松岑在《社會語言學導論》中說道:“語言隨年齡不同而產生某些差異,幾乎是一切語言的通例。”①不同年齡的人群因為所處社會環(huán)境、時代的不同,對于詞匯的使用也會有所區(qū)別。在奉化地區(qū),對于母親面稱詞的選擇和使用,不同年齡層的使用就有很大的差異。

在調查中,筆者對錦屏中心小學、錦屏中學以及奉化中學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除了有三位學生選擇稱呼母親為“媽咪”,剩下的小學生和初中生無一例外地選擇稱呼母親為“媽媽”,在所調查的高中生中,除了少數選擇使用“姆媽”之外,其余都是選擇稱呼母親為“媽媽”。我們通過表1可以發(fā)現,“媽媽”這個稱謂只存在于33歲以下的人群中,而“媽咪”使用的人群范圍更小,只有少數而年幼的孩兒才使用?!鞍⒛贰薄鞍⒚谩薄澳穻摺眳s在中老年人群中被廣泛使用,而多數年輕人則表示都不會使用,甚至很多人表示沒有聽說過。

另外,在調查中筆者發(fā)現,由于年齡差距,在同一戶家庭中,同一位母親的子女對他們母親的稱呼也有所不同。筆者調查了西塢鎮(zhèn)上的一名鄔姓婦女,1966年出生,共有兄妹6人,她為最小。據她說,她的姐姐們(最小1952年出生)稱呼她們的母親為“姆嬤”,而她和她的哥哥(1962年出生)則稱呼她們的母親為“阿姆”,她的丈夫與她同歲,也稱呼母親為“阿姆”,她生有一女(1988年出生),女兒叫她“姆媽”。她的哥哥姐姐們的子女(最大的孩子1973年出生)已結婚生子,她們全部稱呼母親為“姆媽”,而她們的孩子則全部稱呼母親為“媽媽”。

由此可見,年齡確實是影響選擇使用如何稱呼母親的重要因素,通過以上調查發(fā)現在奉化對于母親的面稱詞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其變化過程按年齡段劃分大致是(從年齡小到大排列):“阿妹”“姆嬤”“阿姆”“姆媽”“媽媽”“媽咪”。

(二)地域差異

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也是造成說話人語言習慣差異的重要因素。市區(qū)和鄉(xiāng)鎮(zhèn)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其語言喜歡也有所不同。

在被調查的150中人,有25人選擇稱呼他們的母親為“媽媽”,其中有21人是市區(qū)居民,在選擇稱呼母親為“媽咪”的3人則都是市區(qū)居民。雖然這種地域差異不同在年輕一代中似乎已經越來越小,但在中老年一代卻尤為顯著。

在44歲以上的人群中,我們可以明顯發(fā)現市區(qū)居民和鄉(xiāng)鎮(zhèn)居民之間的差異。調查的75個人里,30人稱呼他們的母親稱呼為“阿妹”“姆嬤”,這30個人無一例外都是鄉(xiāng)鎮(zhèn)居民;另外,共有28個人稱呼他們的母親為“阿姆”,其中市區(qū)居民只占了35.7%,明顯低于鄉(xiāng)鎮(zhèn)居民;而在選擇稱呼母親為“姆媽”的20人中,鄉(xiāng)鎮(zhèn)居民僅占10%。由此可見,地域的差異確實會影響到如何稱呼自己的母親。

(三)社會地位的差異

社會地位的不同對母親稱謂的使用也有重要影響,比如父母的工作以及文化程度,這種差異主要存在于44-53歲的年齡層中。

出生于44-53歲年齡層的共計25人,其中“姆媽”使用者占了40%,使用“阿姆”“阿妹”“姆嬤”的分別占了32%、16%和12%。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分化?據調查,這些人使用什么稱謂,往往與其父母的工作和教育文化程度有關:父母如果有正式工作,領國家工資,文化程度較高,那么這個年齡層的人會選擇稱呼他們的母親為“姆媽”;反之,如果父母沒有正式工作而且文化程度較低,那么會選擇使用“阿姆”“阿妹”和“姆嬤”。(相關數據見表3)

在20世紀60年代,在對母親的稱呼上很大程度地反映出了一個家庭的社會地位的高低,稱呼似乎是身份的象征,當時的人們也能透過對母親的稱呼判斷這個家庭的社會地位。調查發(fā)現,“姆媽”的使用者的父母無一例外都有著一份正式體面的工作,文化程度也較高;而“阿姆”“阿妹”“姆嬤”的使用者的父母都是以種田為生,所接受的教育也比較低。

(四)受教育程度和普通話普及程度的差異

在同齡人中,自己本身所接受的教育程度的差異也會影響母親面稱詞的使用。對于那些沒有接受過學校教育,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過普通話的調查對象來說,他們不會使用“媽媽”的。

在被調查的150人中,35人表示既不會聽也不會講普通話,問到是否能夠接受“媽媽”這一稱呼時,20人表示不能,15人表示能接受但是不會使用。因為完全不懂普通話,所以從根本上是抗拒這一詞匯的使用的。而對那些能夠流利使用普通話的人來說,雖然大數人在日常生活中并沒有稱呼自己的母親為“媽媽”,但在問到是否愿意使用這一詞匯時,絕大多數表示還是愿意接受并去使用的。(相關數據見表4)

“媽媽”這一稱謂詞的出現明顯是受到全國普通話普及的影響,通過調查,我們也可以發(fā)現,學校教育會影響普通話的學習,而普通話的掌握程度會影響“媽媽”的使用。

(五)性別和家庭氛圍的差異

筆者在調查中發(fā)現,除了傳統(tǒng)的母親面稱詞外,近十幾年還出現了一些比較新潮的叫法,經統(tǒng)計,共有以下4種叫法:“名+姐”“名或姓+女士”“美女”、直呼其名。受訪者表示,一般只會在私下場合使用。這些叫法的使用人群的年齡都在14-23歲,24-33歲之間,相信這個年齡層的人對外接觸程度較高,而且容易接受一些比較時髦、洋氣的叫法。另外,在對這些人的性別統(tǒng)計時,發(fā)現女性使用這些稱呼頻率明顯高于男性(見表2)。男性表示不會跟母親有太過親密的接觸,并且覺得這種叫法太過肉麻。由此可見,男女之間的性別差異會影響這種叫法的使用范圍。

另外,根據調查,筆者也發(fā)現,家庭氛圍也會影響這種差異。在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權威占主導,父母與子女之間相處模式相對傳統(tǒng),雙方相處與交流比較刻板,那么子女也不會選擇這些比較看似違背傳統(tǒng)倫理常規(guī)的稱謂來稱呼自己的母親,相反,如果與母親相處得比較像朋友,家庭氛圍較民主、活躍,與母親關系比較密切,則會使用這樣的稱呼,在他們看來,這種稱呼能夠拉近跟母親的距離,顯得更加友好。

三、母親面稱的發(fā)展趨勢及原因分析

通過上述的分析,筆者發(fā)現,由年齡、地域、社會地位等原因所造成的母親面稱的差異逐步在發(fā)生改變,“阿姆”“阿妹”“姆嬤”在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為新興時髦的叫法,會發(fā)生這種轉變,筆者相信與以下原因有關。

(一)城鄉(xiāng)之間的距離在縮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城鄉(xiāng)之間將逐漸實現融合,城區(qū)的居民與鄉(xiāng)鎮(zhèn)的居民將實現資源共享,由城鄉(xiāng)地域所造成的面稱差異將也逐漸縮小。根據表1不難發(fā)現,“阿姆”“阿妹”“姆嬤”這些農村才有的叫法在中青年中已經不存在,“姆媽”雖然一度展現了城鄉(xiāng)之間的差異,但是到了34-43歲和24-33歲的年齡層中,這種差異已經不明顯,不管是市區(qū)居民還是鄉(xiāng)鎮(zhèn)居民都在是使用“姆媽”這一稱呼,已經不能用此來區(qū)分城鄉(xiāng)之間的差別。雖然在23歲以下的年齡層中,“媽媽”這一稱謂開始造成這種差異,但是幾十年后,這種差異也會跟“姆媽”一樣逐漸消失,最終實現不管農村還是城市都稱呼自己的母親為“媽媽”。

(二)文化程度的提高及普通話的普及

當全國開始推行實施義務教育時,奉化市越來越多的家庭也受到了影響,不管是城區(qū)的居民還是落后農村的居民都開始能夠進入學校接受教育。在學校接受教育時,因為都是使用普通話授課,這無疑推進了學習普通話的進程,因為普通話的推廣,在當地形成了強大的普通話社會語境,影響著當地的方言,在這種強大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下,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使用普通話“媽媽”一詞,從而放棄“阿姆”“阿妹”“姆嬤”。

(三)觀念的轉變

母親的面稱詞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的。20世紀60年代,由母親稱謂所表示的家庭社會地位是非常明顯的,“姆媽”不只是一個普通的母親稱謂,更是話語中一種有身份、有地位、有聲望的標記,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身份等級標記的痕跡也越來越淡。因為不管是農村還是市區(qū),不管是否是“皇糧族”還是務農者,都會稱呼自己的母親為“姆媽”。

在歷史進程中,語言一直在發(fā)生變化,由“姆媽”帶來的身份上的優(yōu)越感將被“媽媽”所取代,越來越的奉化人表示,“媽媽”才是屬于城市人特有的叫法。這種由稱謂所表現出來的階層差異不會到此為止,隨著時間的推移,只會由一個更加洋氣的稱謂來代替現階段的稱謂。

四、小結

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奉化市關于母親的面稱詞將會被“媽媽”普及,而“阿姆”“阿妹”“姆嬤”終將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市區(qū)和農村之間叫法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小,“媽咪”這樣的面稱詞雖然在現在僅僅是極少數人在使用,但是隨著社會的融合,對外接觸程度的提高,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接受并且使用。這種現象是社會語言發(fā)展的結果,也是當地時情、時展、觀念轉變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注釋:

①陳松岑.社會語言學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參考文獻】

[1]徐大明等.當代社會語言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

[2]葛燕紅.南京市“小姐”稱呼語的調查分析[J].中國社會語言學,2005(2):196-206.

[3]付義榮.社會流動:安徽無為傅村父親稱謂變化動因[J].中國語文,2008(2):168-1722.

[4]陳琦敏.莆田方言母親稱謂的調查分析[J].莆田學院學報,2009(6):96-100.

第4篇:普通話的由來范文

一、海外華裔學生漢語教育的歷史

問題的提出往往源于教學事實的產生,而教學事實的產生與社會、歷史環(huán)境的變化息息相關,其中移民現象的影響占據重要地位。中國人移民海外的歷史可以追溯上千年,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大規(guī)模海外移民始于四百多年前,范圍從東南亞延伸至美洲。而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港臺移民、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印支三國移民以及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的移民潮, 使得歐美地區(qū)華人社會結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華人一貫重視教育與文化傳統(tǒng),在華人聚居地區(qū),為了子女教育和傳統(tǒng)的延續(xù),華人華僑都會組織華文教育團體。1690年第一所海外華文教育機構――荷屬印度尼西亞的明誠書院成立,北美地區(qū)各國的華人華僑都陸續(xù)興建了當地華文教育組織。

二十世紀以前都是傳統(tǒng)的私塾、義塾、書院等。教師多從國內聘請落第秀才等。教學內容則有蒙學教材,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也有如四書五經等。學習的方法和國內也相似,以吟誦誦讀學習為主。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課程,如書法、珠算、尺牘。

二十世紀初,西學東漸??婆e被廢除,教育出現巨大變化,新式學堂取代傳統(tǒng)私塾,而讀經科也從新學堂課程中被取消。北美陸續(xù)出現同樣的變化。私塾、書院紛紛改為新學堂,采用新學制、學習新知識。文言文經典為主的傳統(tǒng)華文教育逐漸被白話文為主的華文教育所取代。

進入信息化時代后,海外華裔學生漢語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設施,教學方法都有了進一步的革新。近年來華裔二代逆向留學升溫,華裔學生大量歸國就學,漢語教學的陣地也轉向國內,對華裔的教學與對留學生的教學方法差別甚微。

二、海外華裔學生漢語教育的界定

1、幾個概念的界定

(1)漢語、方言?!皾h語”是漢民族使用的語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主要指普通話。

“方言”就是地方話,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區(qū)使用的語言。

(2)母語、第一語言?!澳刚Z” 是指父母乃至多代以前一直沿用下來的語言。

“第一語言” 是指一個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觸并獲得的語言。

2、海外華裔學生漢語教學性質的界定

海外華裔學生的出生地不在中國,他們的父母是持有各地方言或是普通話的華人華僑,據此,我們認為,海外華裔的漢語教學是一種以普通話為教學內容的母語教學。

三、海外華裔學生漢語學習的動因分析

為什么移居海外的華人華僑后代要堅持學習漢語,有的甚至歸國學習?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

1、心理學角度的分析――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原因,是激勵、指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個體自身所產生的動力,來自個體對活動本身的興趣和認識。外部動機是受外部誘因而產生的動力,來自別人的影響或教師的肯定、表揚和鼓勵。動機能對語言學習,尤其是漢語作為外語的學習產生較大的影響。

海外華裔學生學習漢語往往會被較為強大的內外動機所驅動。雖然在國外生活,但他們卻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與會說漢語的父母溝通、與國內的親人交流需要用漢語;在外國人眼中,有著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一定能說中國話,如若不會,華裔自己就會很羞愧。出于這些原因,海外華裔學生往往具備學習漢語的動機。

2、中華文化的影響

中國文化富于安土樂天的情趣。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樣追求冒險和刺激。中國古代一直是一個農業(yè)自然經濟的社會,人們愛土、敬土、安土、把土地當做自己的生命和依靠,因此,人們起居有定,耕作有時,總是祈求天下太平,豐衣足食,在戰(zhàn)亂的時候便夢想有一個“桃花源”。由安土樂天的心理產生了一種濃厚的鄉(xiāng)土情誼,凡是那些離鄉(xiāng)背井的人,一個個都要思鄉(xiāng),懷舊,尋根,問祖。

任何文化傳統(tǒng)都是歷史形成的。傳統(tǒng)一經形成,它就有巨大的惰性和慣力。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既有傳統(tǒng)的制約下生存。

海外華人華僑是華夏子孫,受到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熏陶,越是遠離故土越是思鄉(xiāng),越是要尋根,問祖。

同時,中國文化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沒有中斷過,它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連續(xù)發(fā)展的,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移居海外的華人華僑及其子孫后代亦不例外。

四、海外華裔學生漢語教育現狀及面臨的困難

1、現狀

華裔學生在海外學習漢語的歷史由來已久,但一直未能發(fā)展成大氣候,從目前的教學成果看來,海外華裔學生的教學并不優(yōu)于留學生的對外漢語教學,甚至在受關注程度上略遜一籌,教學活動收效甚微,學生漢語水平較低,我們歸納出華裔學生在漢語學習中的問題如下:

(1)中文聽力尚可,口語表達能力有待提高。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引導下,學生的聽力水平可以達標,但大多數華裔學生的口語表達滯后,這與他們身居國外,日常交際語往往不是漢語,日常生活對漢語需求量小有關。

(2)閱讀水平低下、寫作能力不足。華裔學生掌握的漢字數量不多,語法知識也相對薄弱,見得少用得少,導致學生讀寫困難。

(3)海外華裔子女對中國文化了解甚淺。身居海外,可以接觸到的顯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事物是有限的,同時,在海外學校就讀,受外族思想影響頗重,很難深刻體會隱形的中國文化,導致他們對中國文化認識不足。

2、困難

教學是一種社會性事件,教學效果的好壞受到教學環(huán)境的影響。海外華裔學生的漢語教學發(fā)生在海外,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對象都具有特殊性,較之國內的對外漢語教學,困難略大。如:

(1)生活地文化集團的影響。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反差,在西方文化環(huán)境中生活的中國人受當地文化集團的影響在接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時很困難。

(2)所學漢語不規(guī)范,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方言的影響。親屬所持語言大都為方言,華裔學生就很難擺脫方言帶來的不良影響,普通話的使用范圍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地區(qū),港澳臺地區(qū)則顯得鞭長莫及,而港澳臺移民又占到很大比例,致使粵語的影響范圍較大,華裔學生普通話學習環(huán)境不佳。②繁體字的影響。港澳臺地區(qū)的繁體字與大陸簡體字并存是這種影響存在客觀原因。簡繁難分為華裔學生的漢字認讀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

(3)漢語語言壞境的缺失是華裔學生漢語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他們所處壞境缺乏語言練習條件,所學難以應用。

五、海外華裔學生漢語教育的策略

1、積極推廣傳統(tǒng)中文教育

傳統(tǒng)的中文教學方式在中國延續(xù)千年,教育過世代學子,而如今,我們提倡教學改革,拋棄了這種“搖頭晃腦”的教學模式。然而筆者認為,針對海外華裔學生的漢語教學恰恰應當發(fā)揮這種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作用,因為這種教育模式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顯性表現之一,我們用中國式的教學模式去教授漢語更有中國特色,更加彰顯中國文化。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實施:

(1)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如吟讀,這是傳統(tǒng)的中文教學方式的首要標志,通過吟讀的方式來體味漢語獨特的韻律之美、含蓄之美;

(2)選擇傳統(tǒng)教材,如《三字經》、《千字文》等中國化的教材,將文化與語言知識融為一體。

2、加強文化熏陶

(1)積極組織學生參加 “尋根之旅”活動。1999年,國務院僑辦正式推出了以“中國尋根之旅”為品牌的系列夏(冬)令營活動,目的是為了幫助廣大海外華裔青少年學習中文、了解中國國情和中華文化、促進海內外華裔青少年的交流。主要內容有學習中國民族舞蹈和中華武術、學習漢語和中華文化常識、與中國青少年學生交流、參觀歷史文化名勝等。

(2)重視國學教育。近些年國內的大學出現了“國學熱”,在青年中開展大規(guī)模的國學教育有利于中華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也可以激發(fā)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在對身居海外的華裔學生的漢語教學中,國學教育更作用,應更加重視。

3、積極推廣普通話和簡化字

首先,明確華裔學生的學習內容是普通話和簡化字;其次,我們要擴大普通話和簡化字的適用范圍和影響力,使華裔學生學有所用。

第5篇:普通話的由來范文

一、 推動酒店企業(yè)文化建設,設立酒店學習園地充分利用酒店職工食堂墻面,在全酒店員工天天都到的地方,讓大家充分利用吃飯的空時間進行學習,進而拓寬和增加員工的知識面。學習園地的主要欄目有《安全保衛(wèi)》發(fā)表一些防火、防盜、防意外事故的安全知識;《案例精選》的內容時發(fā)表一些酒店日常接待服務中的案例,讓員工在案例中學到工作技巧和應該避免錯誤的事情發(fā)生;《工程維修》《客房世界》《餐飲天地》《公共營銷》的內容時發(fā)表各部門的專業(yè)知識,讓管理人員和員工加強記憶學習,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操作使用;《發(fā)表園》是培養(yǎng)員工的寫作意識,鼓勵員工發(fā)表自己的作品,進而增強員工的學習意識?!陡兄x墻》發(fā)表員工之間的感謝信,同事之間要互相幫助,被幫助人要一些干寫信的形式對幫助人提出謝意,以激勵全體員工發(fā)揚互幫互助、團結協(xié)作的團隊精神,營造一個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的溫馨氛圍。《光榮榜》《曝光臺》是激勵先進,鞭策落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酒店日常工作中出現的好人好事、工作積極的優(yōu)秀員工等都要在光榮榜上進行通報表揚,讓其成為學習的榜樣,號召大家進行學習!對違章亂紀的員工進行曝光,通報批評!樹立反面典型以教育全體員工?!痘顒蛹粲啊钒丫频旮鞣N活動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在員工面前?!豆?jié)日知識》一年之中,到了哪個節(jié)日,就把這個節(jié)日的由來、傳說、意義等知識發(fā)表出來,以擴大員工的社會知識面?!缎袠I(yè)報道》搜集恒業(yè)內最新的發(fā)展和報道讓員工學習,接觸新鮮事物,更新知識。

二、 對中層管理人員的管理措施

1、 工作計劃

要求各部門管理人員根據自己工作的實際情況,把自己的工作時間安排、工作內容列出計劃。作為管理人員工作必須有計劃,有目標,從上班開始到下班結束,根據工作時間,列出自己每天要做的具體工作,按計劃進行,避免像一只無頭蒼蠅一樣,不知東西,到處亂撞,見到什么抓什么,昏昏耗耗,一天過去自己也不知干了什么?根據工作計劃開展工作會井然有序,工作出效率。

2、 對中層管理員進行培訓

管理要從管理人員抓起,作為一名管理人員,對待自己的工作,對待自己的事業(yè),重要的是思想,思想不重視,干能工作就干不好。培訓管理人員首先就要端正管理人員的思想,要讓管理人員明白: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一個多變的時代、悟性的時代、眼光的時代。有位外國專家說:二十一世紀,不是一場技術的革命,也不是一場產品的革命,而是一場觀念的革命。二十一世紀,知識就是金錢,知識就是生產力。學習新的知識,攝取新的信息,儲存新的觀念,就是積累無形的資本,就是王自己的賬戶里面存錢,就是望自己大腦里面進貨。一個人可以沒有學歷,但不可以沒有學習,善于學習的人才能實現更大的成功!如今,知識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知識倍增周期越來越短。20世紀60年代,知識倍增的周期是8年,70年代減少為6年,80年代縮短為3年,進入90年代以后更是一年就增長一倍。人類真正進入了知識爆炸的時代,現有的知識每年以10%的速度更新。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任何人都必須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在培訓個管理員時曾明確提出“二十一世紀的選擇,要么選擇學習,要么選擇淘汰”讓大家明白學習的重要性,知道該如何對待學習和今后的工作。

針對管理人員培訓,我整理了《凱旋大酒大酒店管理人員培訓教材》,主要的內容就是教導大家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員,有‘管理人員的管理藝術’‘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部門管理員’等知識;有客房部、餐應部、營銷部、質檢部等專業(yè)知識進行培訓。為了不影響各部日常的工作,培訓時間定于每天下午的五點至六點,每天進行一個小時的理論知識培訓。為了提高和增加管理人員的學習興趣,我制作了幻燈片教材,讓大家更加生動地學習知識。為了培訓能夠有效果,特定于培訓結束后進行理論考核。培訓結束后,根據培訓的內容進行了開卷理論知識考試,80%的管理員能夠達到考核標準。

總結:

由于近段籌備圣誕節(jié)和培訓新員的工作關系,對管理人員培訓暫時停止??偨Y這次培訓,不到之處頗多,只灌輸理論,案例講解太少,再加上要考試的壓力,形成學員以寫、背為主,應付考試,沒有做到全面理解和學到心里面。此次培訓雖然有些效果,但效果不大,在實用上他們執(zhí)行力度太小,落實不到位。針對出現的問題和培訓的效果,再次培訓要改變現有的培訓模式,從管理人員的基本素質抓起,從小時培訓起,如:隊列訓練、服務意識、衛(wèi)生意識、普通話的使用、表達能力、演講水平等進行培訓以提高個人素質和綜合管理水平。

3、 開展“迎國慶演講比賽”

為了鍛煉管理人員的普通話水平和心理素質,在十月一日國慶節(jié)當天舉辦了一次“我如何做一名部主管”的演講活動。要管理人員針對自己管理的部門,如何開展下一步的工作,如何做一個合格的部門主管,在全體職工大會上進行演講。各位管理人員在會上進行了激情的演講發(fā)言,有些主管在上臺前看到下面的全體員工,心情很緊張,但是到自己演講的時候,都能很快地靜下心來,進入色角色,侃侃而談,發(fā)揮得很好。結束后,經詢問各位管理員,他們說通過這次演講,自己收獲很大,自己又戰(zhàn)勝了自己,心理素質上又提升了一步。

總結:

演講之前,大家都害怕演講,總恐怕自己講不好被別人笑話,但真到自己演講的時候,反而做得不錯,這是一個心理問題,對沒有做過的事情總有一種害怕做不好的心理,為克服大家這種的心理,在今后會舉辦各種演講比賽和文藝演出節(jié)目,在表演的時候管理人員要起到帶頭作用,以點帶面,發(fā)動全體員工進行演講和學習,進而創(chuàng)建“全員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酒店”

4、 培養(yǎng)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

要讓管理人員落實服務意識,就必須讓其先學習服務意識。針對ktv行業(yè)在服務意識方面做得很好,我申請了帶管理人員到自有曙光ktv量販進行了學習。量販在服務意識這方面確實做得很好,見到客人點頭微笑問好,使賓客有一種被尊重的感覺。通過這次學習,各位管理人員從中受到啟發(fā),回來后進行了落實。

總結:

落實后雖然見了些效果,但是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一是個別服務人員年齡偏大、不愿張口。二是基層管理人員的執(zhí)行力度不到,對沒有按照標準執(zhí)行的服務人員進行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服務意識比較突出的員工沒有進行表揚,沒有樹立榜樣!到現在還是問好不問好無所謂??傊锹鋵嵅坏綄嵦?,形成了服務意識沒有深入的想象。面對這種現象,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XX年,抓養(yǎng)成教育、抓素質教育是我的工作重點之一。

三、 完善各項規(guī)章制度、達到標準化、規(guī)范化

1、 對餐飲、客房兩部《工資加減細則》的修訂

兩部的《工資加減細則》還是XX年修訂的,在現實的操作過程中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如積分問題、獎罰問題等,造成了酒店同一問題而有不同的處理結果。針對這一情況,對各部《工資加減細則》進行了重新修訂,達到了酒店執(zhí)行標準統(tǒng)一化。

2、 出臺了《凱旋大酒店保衛(wèi)科管理手冊》

保衛(wèi)科一直沒有一本管理手冊,執(zhí)行紀律和培訓時沒有標準和依據。針對這一情況出臺了《保衛(wèi)科工作手冊》內容有‘保衛(wèi)科工資加減細則’‘保安員崗位職責’‘保安服務程序’等內容,進一步規(guī)范了保安管理,

3、 出臺了《凱旋大酒店質檢手冊》

為了使質檢工作執(zhí)行達到統(tǒng)一標準和增強質檢人員的業(yè)務知識和技能,特出臺了《酒店質檢手冊》其內容包括了酒店主要部門工作的檢查細則、工資加減細則和執(zhí)行標準;如何做一名質檢人員及工作的要求和規(guī)范;使質檢人員在工作中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執(zhí)行有標準尺度,避免不懂各部門業(yè)務而造成各項質量的無法控制。

4、 出臺了《凱旋大酒店員工行為規(guī)范》

酒店只有一本《員工手冊》和簡單的培訓來指導員工的日常行為,在現實工作中受到局限。為了使各部管理人員更加有效的培訓和規(guī)范指導員工的日常行為,特出臺了此《行為規(guī)范》。規(guī)范對員工的儀容儀表、工作態(tài)度、禮節(jié)禮貌、微笑服務、電話接聽等各方面提出了統(tǒng)一、具體的要求,使酒店的管理工作進一步規(guī)范。

總結:現在沒有做到位的是工程部和后廚的管理手冊沒有進行整理修訂,這也是我XX年的工作之一。

四、 營銷工作

1、 舉行“名片抽獎活動”

為了擴大收集酒店客戶消費群體的信息,建立酒店信息網絡和完善客戶檔案,更進一步增進酒店與客戶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為穩(wěn)定客源打基礎,特進行了“名片抽獎活動”,此建議得到了董事會的審批,通過這次活動,營銷部搜集完善了很多客戶的信息檔案,為下一步的營銷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總結:

名片抽獎活動正在進行中,到元月一日營銷部要根據收集的名片進行抽獎,真正的做到來源于賓客,回報于賓客。此次的活動不足之處在于名片收的太少,其原因是我們的員工參與度不強,沒有積極的和客人進行溝通交流,沒有把我們的活動信息詳細的傳達給賓客,進而讓客人參與到酒店的活動之中,和酒店互動。根據這些不足之處,我要和各部管理人員進行座談,設法彌補,以達到這次活動的目的。

2、 創(chuàng)建了酒店自己的短信平臺

短信發(fā)放,一種全新的媒體傳播形式,時尚、新穎!即時發(fā)放,瞬間萬人傳播,能精確鎖定我們的消費者,基本上達到了100%的閱讀率。充分利用名片抽獎收集的客戶詳細信息,在客人歡度佳節(jié)之時,送上酒店對客人親切的問候!在酒店舉行的各種活動或我們的產品宣傳時及時傳達給我們的消費群體,其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五、 新員工培訓

針對這次員工培訓,總結如下;

1、 紀律整頓,抓意識細節(jié)培訓

新員工到崗后,首先要做紀律整頓,按酒店個崗位現行的晨會模式標準進行要求。這次招的新員工中男孩大部分是退伍兵,我就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進行隊列軍訓,鍛煉和培養(yǎng)員工的服從意識。培訓從細節(jié)抓起,從每一位員工的言行舉止抓起,進房間要敲門、有事要打報告,起座要把椅子放好,見到同事、領導、客人要點頭微笑問好,走路排隊靠右走,在酒店內隨時都是一個整體,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意識;見到垃圾要隨手撿起扔到垃圾桶內,培養(yǎng)大家的衛(wèi)生意識等等,效果很好。

2、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這次培訓遵照董事長的指示,打破常規(guī)的教師在上面讀學員在鞋面寫的培訓方法,這樣的培訓會使員工感到枯燥無味,學不到心里面去,對學習失去興趣,起不到培訓的效果。實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邊講邊讓員工示范,讓員工作為主角,從而增加了培訓的趣味性,激發(fā)了員工的學習積極性。

3、使用普通話

(1)體罰

在我們商丘,普通話沒有普及,給我們的使用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何讓新員工堅持使用普通話,特對新員工規(guī)定如下:所有的新員工只要一進入酒店就必須用普通話交談,如果發(fā)現用家鄉(xiāng)話,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罰站軍姿10分鐘;第三次罰站軍姿20分鐘;以此類推!大家互相進行監(jiān)督。現在員工每說一句話之前都要考慮一下怎樣說才好。營造了一個使用普通話的良好氛圍。

(2)演講

讓員工到舞臺上面去做自我介紹、去演講。在舞臺上用話筒,面對大家大聲的演講和朗誦。有的員工剛上去的時候有些害怕,經過幾次以后能夠在臺上自由發(fā)揮,不要稿子邊想邊說發(fā)揮得很好。進一步提高了新員工的普通話水平和鍛煉了員工的心理素質,提高了員工的溝通能力。

(3)表演

為了迎接元旦聯(lián)歡晚會,我給新員工出了八個節(jié)目,讓他們進行排練表演。內容有朗誦、小品、歌曲、相聲、等,特別是小品《瓜子殼的故事》《毛巾風波》都是選材與酒店員工在服務中經常發(fā)生的故事,主要是通過事例來教導員工的把“客人當作上帝”“客人永遠是對的”服務理念,培養(yǎng)員工的服從與忍耐意識;再就是鍛煉員工的表達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與客人進行順利的溝通交流。

(4)讓大家談感想

培訓一段時間之后,給大家布置作業(yè),就是讓大家談一下培訓感想,寫出來并發(fā)言。從中鍛煉他們的寫作能力和找出培訓中的不足之處。

今后的培訓再采用一些團結已完成任務的游戲,來培養(yǎng)員工團結協(xié)作的團隊意識等等,對員工進行全面培訓,以提高員工的個人素質和業(yè)務素質,為酒店各崗位塑造合格人才。意這次培訓為試點,總結經驗,下一步要對全酒店員工進行輪訓,全面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

回顧XX年,我有太多太多的工作不到位,真心地希望董事會領導對我的工作多批評指導,我會嚴格要求自己,不到位的工作及時改正,多學習業(yè)務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以達到董事會領導對我的要求。更希望廣大的同事們多多支持我的工作,并隨時監(jiān)督我的工作,以使我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面對XX,任重而道遠!我的計劃如下:

一、 全員培訓,優(yōu)勝劣汰,打造精英團隊

提高服務質量的唯一法寶就是培訓,我計劃在XX年把培訓工作放在首位,達到全員輪訓。酒店推行普通話服務,加強服務意識、衛(wèi)生意識、服務技能等全方面的培訓。徹底貫徹落實董事會提出的“競爭上崗、末位淘汰”的指示精神,打造一只年輕化、知識化、專業(yè)化的員工隊伍。

二、 徹底推行和落實酒店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服務程序。

達到酒店管理標準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引進競爭機制,招納優(yōu)秀管理人才,實行“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讓”的用人原則。對那些執(zhí)行不力的管理人員硬起手腕,不在遷就,實行末位淘汰,換不了腦子就換人。

三、嚴格落實董事會提出的三樓改造計劃

四、建立節(jié)能型酒店

開源節(jié)流,節(jié)能降耗,降低成本,實行利潤最大化。

五、按照董事會的指示,招納人才,大力開發(fā)人力資源

六、建設酒店企業(yè)文化

第6篇:普通話的由來范文

關鍵詞: 網絡詞匯 方言詞匯 方言聲韻調 趨勢

在普通話普及的今天,有人擔心,方言是否就此走向衰落甚至消亡。一些事物的消亡需要時間去驗證,一些事物的存在時間同樣可以驗證。長時間與網絡接觸,我們發(fā)現,方言正在以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影響著我們的語言。本文研究的是網絡語言中受方言影響的網絡詞匯,有些已為人所知,如“母雞”代表“不知道”之意,來自廣東方言;有些還不為人知,如“油餅”代表“有病”,受到西北方言區(qū),如寧夏等地方言的影響,“蝦米”代表“什么”,從閩方言中借用而來。通過方言語音可以推斷有些網絡詞匯是受到某些方言的影響而演變而來的,如網絡中使用頻率較高的“窮銀”,意思為“窮人”,來自黑龍江、吉林兩省農村地區(qū)的方言。

一、網絡詞匯與方言的關系

網絡語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語言是指信息時代出現的,與網絡和電子技術有關的進行信息交流和信息處理語言符號,包括網絡術語、網絡流行語、網名用語和與網絡有關的詞語。狹義的網絡語言就是網絡流行語,即網絡使用者在互聯(lián)網上用來交際的約定俗成的習慣用語。

“漢語是一種形意合體,重形不重音,本質上是一種空間性語種,在不同的空間結構——筆畫、部首、偏旁中表達詞意。”這里強調的大體是漢字。但也有個別學者提出古代漢語中偶現“重音不重形”的現象。那么,說現代網絡詞匯出現如此現象,也不無道理。重的是方言的音,而非漢字的形。如“桑心”,此處“sāng”是s組和sh組混同地區(qū)的方言音,方言使用者無法用適當的字來代替這個發(fā)音并表達“傷心”這個意思,這時出現“?!弊謥硖娲皊āng”音組成“桑心”,“孩紙”也屬于同一種情況。方言音的使用使得網絡用語多了一份親和俏皮的感覺。

這類詞匯被稱為網絡諧音詞,關于網絡諧音詞,已有諸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看法。其中,不乏少數的學者將諧音詞的出現歸咎于計算機輸入法中出現在第一位的原因。但若以諧音詞已成為人們網絡交流的高頻詞匯為前提,則在各類輸入工具中諧音詞位于前列是必然的現象,如:打出“banzhu”時“斑竹”位于前列,是由于“斑竹”一詞已成為網絡論壇的流行詞匯,并被人們頻繁交流使用。王晶先生在《淺談網絡語言中的諧音生造詞》中將傳統(tǒng)語言與網絡語言生造詞現象差異作比較,認為網絡諧音詞的出現是由于網友的誤讀,“偶”與“我”是聲母誤讀,“稀”與“喜”為聲調誤讀,“表”與“不要”為生造合音字。

倘若從方言的角度來看,網絡詞匯的“誤讀”并不是偶然,“偶/鵝/藕”來自臺灣方言口語,在閩南方言中的“我”也發(fā)音為“偶”?!跋矚g”在粵語方言中讀“xī fàn”,后來網絡使用者借用“稀飯”代替這個發(fā)音。在江淮方言中,如揚州,方言中出現連讀現象,如“不要”連讀為“biáo”,后者借用漢語普通話中的“表”作為最接近這個音的字?!氨黹_玩笑”表達了“不要開玩笑”的意思,同時語氣輕快溫和,少一點命令,更易被人接受。

此類現象的出現,我們可歸咎于很多方言音在字典詞典中沒有所對應的字,為了表達這個聲音效果而借用了其他同音或音近的漢字。同時,同方言地區(qū)的人在網絡交流中,發(fā)現用相近的漢字代替方言音進行交流的方式更加親切新穎,從而廣泛流傳。而大多數網絡使用者為中青年人,具有開放性和兼容性,不受傳統(tǒng)語法規(guī)范束縛,容易接受新興網絡語言,即使是非同一方言區(qū)的人也很容易被這種帶方言音的網絡詞匯所吸引,促進很多“方言詞匯”在網絡中的廣泛運用。

二、受方言影響的網絡詞匯分類

方言對網絡詞的影響大致分為四類:從方言詞中直接借用的網絡詞匯,受方言聲韻母的影響的網絡詞匯,受方言聲調的影響的網絡詞匯,受方言合音詞影響的網絡詞匯。

(一)從方言詞匯直接借用

方言詞匯的直接借用,即普通話中不但沒有能夠與之音節(jié)相對應的字詞,而且沒有能夠恰好表達相同意義的詞匯。如:

“坑爹”,江蘇贛榆縣一帶的方言,也是山東地區(qū)方言,表示上當吃虧的意思,但這個詞匯本身與生俱來攜有一份鄉(xiāng)土氣息,語言幽默風趣,容易被大眾接受。

“有木有”,常出現在網絡流行的咆哮體中,“咆哮體”即使用者連續(xù)發(fā)問,同時用很多感嘆號表達強烈感彩的一種網絡語體,后來受到網友推崇和追捧。大多數網友是在湖南自綜藝節(jié)目《快樂大本營》中出現咆哮體后得知“有木有”的,《快樂大本營》廣受年輕一族的喜愛,這也正是活躍在網絡論壇上的人群。事實上,“有木有”并不是這樣憑空出現的,早在電影《瘋狂的賽車》中,徐錚就將這一口頭禪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而在陜西、河南、寧夏、甘肅等地區(qū)方言中,“有沒有”就發(fā)音為“yǒu mǔ yǒu”,“有木有”本身即為方言詞匯,在口語中早就存在,后來網友用相近音的字替代書寫,得到了廣大網友認可。

“淡定”,原意為“鎮(zhèn)定”,后多用于形容人淡泊平靜的人生態(tài)度,臺灣方言詞。后來又有“蛋定”“蛋碇”等寫法,都是根據“dàn dìng”這個音寫出的諧音網絡詞。

“菜鳥”這個詞,它原指電腦水平比較低的人,后來廣泛運用于現實生活中,指在某領域不太拿手的人,而其中“菜”有“不行,落后,較差,很笨”之意。在臺灣方言的閩南語中,菜鳥、菜鳥仔是當地的方言詞匯。在北京方言中,“菜”表示無能或廢物。

(二)受方言聲韻母的影響

受方言聲韻母影響的網絡詞,即,聲母或韻母發(fā)生變化,與原來含有相同意義的字詞的普通話發(fā)音不同。如:

“系”與“是”同意,來自閩南語,閩方言中的的sh通常讀為x。

“很開心”寫作“粉開心”,“非?!睂懗伞盎页!币膊⒉皇羌兇獾膼焊悖谒拇?、湖南等地區(qū)方言中,h和f的發(fā)音混同。再如:“胡子”會發(fā)音為“fú zi”。再如閩方言中沒有唇齒清擦音f,多半念成h。如:網絡詞匯“灰機”。

“捉急”代表“著急”,借用南京方言的語音,著“zháo”和捉“zhuō”同音。

“口憐”,謂“可憐”之意。湘方言中部分地區(qū)韻母e發(fā)音o,如:哥?!翱趹z”一詞之所以廣為流傳,是因為湖南地區(qū)電視廣播事業(yè)較為發(fā)達,收視率高,且多半為活躍在網絡論壇中的年輕一族。所以綜藝節(jié)目當中出現的方言詞匯,便很容易流傳開來。

“帥鍋”,意為“帥哥”。在江淮方言片中,如在老南京方言中,哥與鍋音近。且吳方言地區(qū),哥雖然不讀“guō”,但仍為同音,讀作“gū”。便出現了“帥鍋”這樣很有方言味道的諧音詞。

“腫么了”,是山東棗莊一帶的方言。而部分東北人和天津人會把“qióng rén”發(fā)音為“qióng yín”,也就是網上比較火的“窮銀/”的來源。

“廢材”寫作“廢柴”,平翹舌不分地區(qū)發(fā)音的變相寫照。

“淚流滿面”寫作“內牛滿面”,此類方言區(qū)較多,如南京方言、通泰方言等。

“么得”,指“沒有”,南京方言。

“這個”寫作“介個”。zh與j混同地區(qū),詞類發(fā)音現象多半出現在尖團音不分的方言中。如:“雞”在江淮方言中的鹽城方言、泰州方言均發(fā)音為“子”。

童鞋:同學。廣西方言中韻母ie和ue混同。

9494:就是就是,方言中z組和zh組不分導致,如:江蘇、浙江、湖南等地方言均出現此現象。

(三)受方言聲調的影響

大蝦:“大俠”的通假,指網齡比較長的資深網蟲,或者某一方面(如電腦技術,或者文章水平)特別高超的人。一般人緣聲譽較好才會得到如此稱呼。在山西地區(qū),窮,難,急等陽平字,調型均為高平調,調值為44,所以這里的大俠讀為“xiā”。

斑竹:版主。負責維護發(fā)展網絡板塊的人。南京方言中兩詞頗為音近。

美眉:妹妹,臺灣方言中與“美眉”同音。

果醬:過獎。音調發(fā)生了的變化。陜西方言中上升聲調的調型為降調,調值為53。

除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變化之外,網絡詞匯也受到方言中的入聲的影響,但漢語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網絡詞匯便借用與之讀音相近的數字來表示。如:

8錯:不錯。8為在江淮方言中讀入聲調,和“不”同音。

7飯:吃飯。揚州話中7和吃同音,均為入聲字。

(四)受方言合音詞影響

表:不要。江淮方言中合音現象較為普遍,揚州方言中除“表”,還有“苗”,意為“沒有”。

醬紫:這樣子。閩南語中的連讀,在臺灣、福建等地方言中使用頻率較高。以此類推,如“娘紫”,意為“那樣子”。

另外,網絡中出現“你們上哪去哈?”“好玩哈?”“努力哈!”等句子末尾加上“哈”字,也很有可能是受到了方言影響。在四川、廣東、山東等地方言中句末語氣詞“哈”使用頻率較高。此外,崇明方言開口必有哈,人稱“崇明哈”。

三、對方言影響網絡詞匯發(fā)展趨勢的推測

這些都是網絡上流行的新詞語,雖然網絡的發(fā)達促使其能廣泛流傳,但能否被普通話詞匯系統(tǒng)所吸納需看其能否經得起時間的歷練。方言對網絡詞匯的影響暗示了一個趨勢,方言語音對網絡詞匯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力。方言詞匯正以各種形式影響著網絡用語,網絡作為現代重要交流工具,成為其發(fā)展的催化劑。

分析網絡詞匯的發(fā)展趨勢,可以推測網絡中會出現越來越多帶有方言特色的網絡詞匯,如直接從方言中借來的詞匯“得瑟”,會走下網絡并在人們生活中長期使用過程中,越來越多地被其他社會成員所接受,最后也可能成為漢語共同語的一部分。而有些使用諧音頗具娛樂效果的詞匯,如大蝦(大俠),油餅(有病)等詞僅僅會在人們的網絡交流中短暫停留。

注解:

本文所定義的網絡詞語是頻繁使用于網絡的詞語,其中論壇包括西祠胡同,百度貼吧,天涯等,社交網站包括qq空間,人人網,新浪微博,豆瓣,開心網等。

參考文獻:

[1]易中天.大話方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2]王萍.漢語修辭文化[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3]山東省網絡文化辦公室網言網語[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4]王晶.淺談網絡語言中的諧音生造字[J].商業(yè)經濟,2010(2).

[5]許結玲.試論粵方言新詞語的特點及其成因[J].湛江海洋大學學報,VOL26(2).

第7篇:普通話的由來范文

贛榆縣第一中學 高三(23)班 鄭珂薪

每天早晨雞鳴響起,他披上衣服推開門,一頭扎進晨曉的山嵐。秋季的山嵐氤氳著層層水汽,他頂著這份溫漉漉的寧靜,輕車熟路的穿行于基地,心中哼唱著屬于他自己的歌謠。

他做了二直多年的守陵人,保留下一個習慣,就是每天見“雞”行事,他說,早晨聽雄雞鳴就去巡晨陵,傍晚聽雌雞叫就去巡暮陵。

他與老伴常年住在后山腰的一間平房。山前是抗日山風景區(qū),山后便是抗日陵園。巡完晨陵就和老伴兩人挑著擔子,一前一后向山頂進發(fā)。

我第一次遇到他們是四年前的秋日,我獨自一人前往,從風景區(qū)入口行至山頂,一路瞻仰烈士遺跡。來到山頂,已是四肢酸痛,精疲力竭了。看到山頂的石亭附近有人擺了攤點,就過去買瓶飲料并與攤主攀談起來。那正是風景區(qū)的旅游淡季,游人稀落,可是她依舊神采奕奕,微笑相對,攤主是一位60多歲的農村婦人,紺色臉龐,頭發(fā)過早灰白,穿一件灰色粗布上衣,但是講起話來卻談笑風生,絲毫不亞于年輕人。她講一口東北口音的普通話,講起話來不時伴有手勢,講到盡興時便哈哈大笑,眼睛同魚尾紋瞇成了幾條孤度優(yōu)美的曲線。她說她是東北人,嫁到這里以后,在村莊生活了幾年就搬到這山上當起了守陵人。丈夫與她常年在這山頂擺著攤點,給行至山頂的游人提供方便。她說本是因為生活困難村支書就給找了這份差事,說多少有個進數,一開始要每天早出晚歸,因為家里還有讀書的兒子和年事已高的父親。后來父親過世,兒子考上大學,就干脆搬到了山上,結果這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如今已離不開這里了。

我聽著她講述這些事情,無論是艱苦還是歡樂,都被她汩汩如泉涌的語言串成一串,沒有對世事的感慨和抱怨,仿佛她是講述別人的事情,惟有她臉上的笑容和爽朗明確無誤是她自己的。中午她留我吃午飯,我?guī)椭昭b好物品,便隨她下山去。

在山腰的那間簡易的平房,我見到了他。他使我第一次這么近距離地感受到《父親》中那古銅色的氣度給人的沖擊。只是看著他,那種汗水的味道、土地的味道、麥香的味道、甚至龜裂的嘴唇滲出的絲絲腥甜味,都彌漫開了。我想這大概就是陽光的味道。雖是初次相見,卻完無陌生主客間的寒暄與拘謹,仿佛在那一刻,我們內心有著共同的認知,我們是土地和陽光的孩子。

那天他對我講起了他留做守陵人的另一原因,是他的哥哥。他大哥是軍人,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后便回到家鄉(xiāng)過起了戴月荷鋤的生活。那時省里下發(fā)過文件,說安排老軍人到縣城安渡晚年,但是他拒絕了。大哥說,我是農民,我應該做的就是守護這片土地。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也正是這件事讓我明白,我們要守護這片土地上曾經發(fā)生過的故事,雖然已是往事但是火焰未滅。他端起緊握的茶水,輕輕啜了一口,接著說,就如同我默默守護的抗日陵園,我守護的是一種不滅的精神,不需聲音,我只是做我該做的事。他抑起頭,看著我笑了,露出被煙草醺黑的牙齒,他說,我沒上過幾天學,不懂什么大道理,見笑了……

我聽一位農民的人生哲學,如同聆聽禪師的參解;手里握著一杯漂浮著蔥味和油花的白開水,卻如品味一盞香茗,那次即興的春日出游不曾讓我想到會有如些際遇,它給我?guī)淼母杏|余韻尚在。

第二次去那里是一年后,我以本地一家晚報小記者的身份跟隨報社前往,那次是清明節(jié)前夕,人潮涌動。當我們報社一行十幾人到達山頂之時,我立刻被那淳美爽朗的東北普通話吸引,我循聲望去,看見他正拿著一個擴音器給圍觀游人介紹抗日山的歷史及景致:建于哪一年,曾名為馬鞍山,山名由來,歷史事跡,記念塔上的書寫,整個風景區(qū)共有多少級臺階……

我想他說得對:我們做的是自己的事,默默的不需要聲音。再后來,我在省里一家報紙上看到了對她的報道,圖片中她手拿擴音器,紺色臉龐,泛著爽朗笑容,標題為“六旬老婦無償為游人講解抗日。

第8篇:普通話的由來范文

關鍵詞:現代漢語 網絡語言 個性特點 影響

引言

在電腦和手機普及的信息時代,網絡語言應運而生。它不僅在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里蓬勃發(fā)展,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廣泛使用并日漸普遍。網絡語言是一種求新求異、不斷推陳出新的語言,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可以脫離一般語言。現代漢語網絡語言中的一些常見形式是在一般語言基礎上發(fā)展形成的,因此,它和一般語言會有相似性,當然它也有獨特的魅力。

一、現代漢語網絡語言的個性特點

(一)隨處可見的數字諧音現象

數字諧音具有很強的能產性。其中有經典的、一直被沿用的,如:1314表示一生一世,著名歌手沙寶亮有一首歌就叫《1314》,也是利用了諧音,表達的是一生一世,網上流行的一句話“如果2013年1月4日我們都還在,那就結婚吧”,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情侶已經這樣做了,可見“1314”已經深入人心。除此之外,網絡上還有很多臨時的組合,因為基本數字畢竟只有十個,很多人會隨意根據自己的口音任意排列組合,這就可能造成音不準,不利于交流,這就屬于負偏離現象。

(二)數字與字母的組合方式

數字和字母的混合構詞方式是網絡語言中獨有的形式,而且是利用諧音形成的。如“啤酒”在網語中會用“P9”來表示;再如英語單詞“thanks”,由數字3和英語字母ks的組合“3ks”表示;還有“3Q”代替“thank you”。這些組合形式簡單,有很大的隨意性,只憑相似的讀音就可以代替原詞,可能會造成歧義或語意不明,因此其中很多組合是不規(guī)范的,只適用于網絡。

(三)形象直觀的網絡符號

網絡上有很多模擬人的面部表情的各種符號,它們沒有語音,只有意義,是對一般語言的完全偏離,如:“:(”:嘴角向下,看上去是一副傷心的表情;“^_^”:眉毛彎彎,看上去就是一張笑臉。這些通過模擬形成的網絡語言,都需要調動人們的視覺與想象,都以形象直觀為特點,可以彌補文字表意的不足。符號的組合形式和數字的組合形式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且可以隨意變化、任意表達。這些詞雖然偏離了一般語言,卻流行于網絡,而且適用于國際交流。對于沒有共同語言的人,只能通過手勢、表情來交流,所以在網絡虛擬世界里,符號是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具有國際性。

(四)網語中的特殊語體

網絡語言的影響力非常大,其中很多特殊的語體具有極強的可模仿性。在一般語言中,無論是書面語還是口語,我們一般都不會用這樣的方式說話。如2011年出現的“咆哮體”,以使用大量感嘆號為顯著特征,它沒有固定內容或格式,常以“傷不起”、“有木有”結尾,很多網友還會給感嘆號排序,從而引起強烈的視覺感受。從“咆哮”二字就可以看出,它是在表達激動、憤怒心情的文體。咆哮體一般出現在網絡聊天或帖吧中,不會出現在一般語言中。這些語體都是片段式的,不在乎是否符合漢語語法規(guī)范,類似語文中的填空造句,只追求時尚幽默的效果,互動性強,流行得迅速,消失得也快,很多形式在你還不熟悉時就已經過時了,生命力不強。當然網絡中也有生命力很強的語體,比如淘寶體,其中稱呼語是最大的亮點。由此,“親”這個字紅遍了大街小巷,其復數形式是“親們”,常與語氣詞“哦”連用,構成“親,……哦”句式。這個句式已經走出網絡,邁入了現實社會生活。

二、網絡語言的影響

現代漢語網絡語言是對傳統(tǒng)漢語的創(chuàng)新、補充和發(fā)展,它既保留了一般語言的某些形式,又有自己的獨創(chuàng)形式。它雖然和一般語言有相似之處,但其中很多相似點在一般語言中只是偶爾出現,僅作為一種修辭方式,為了取得更好的表達效果時運用。但在網絡中,這些新詞新語走上了穩(wěn)定發(fā)展的趨勢,使用頻率非常高,適用范圍也極其廣泛,因此它才能被人們如此關注,成為一種新的語言現象。新的言說方式產生后,總會對傳統(tǒng)的語言產生影響,現代漢語網絡語言也一樣,它來勢洶洶,對一般語言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一)豐富了一般語言

網絡中產生的新詞新語層出不窮、極其豐富,有些已經闖入人們的生活,融入一般語言,有了名正言順的地位,如“給力”,不僅成為口頭交際語,在正式的場合、書面語也用。人民日報就有《江蘇“給力”,文化強省》(2010年11月10日,第一版)這樣的標題,湖南衛(wèi)視曾開播過一檔叫《給力星期天》的娛樂節(jié)目?!敖o力”的由來眾說紛紜,但不管來源于哪里,總之它在網絡中走紅,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已成為一般詞匯的一員。還有上文中提到的“詐彈”,它常出現在各種新聞標題中,如2012年9月4日《中國青年報》有一則新聞標題是《“詐彈”頻出,誰擾亂了公共安全》,2012年11月29日《京華時報》有一則新聞標題是《一月四州遭詐彈》??傊?,只要是表達“謊稱某地有炸彈”之意,一般都直接用“詐彈”表達。舊詞賦新義同樣豐富了現代漢語的詞義,如數詞“二”,在網絡中失去數詞的性質,變成了形容詞,表示“可愛的傻、愣”,著名歌手那英性格大大咧咧,生活中很“二”,在2012年最火的娛樂節(jié)目《中國好聲音》中,她帶的班就叫“小二班”;還有時下流行的“萌”,本是“萌發(fā)”之意,網絡中“萌”變成了形容詞,表示可愛,2012出現了“賣萌”,表示裝可愛,形象貼切,深入人心。網絡為諧音詞匯提供了很好的可視平臺,因此網絡中諧音詞極多,受它的影響,生活中很多人也會巧妙地利用諧音,故意使用錯別字,如“醉美瀘州,筑夢酒城”和“醉辣重慶老八鍋”,在這里他們故意用錯別字“醉”代替“最”,從而取得了積極的、新穎的表達效果。

對于現代漢語中有很多不常見的成語,我們往往會望文生義,有些甚至根本不知其意,而網絡中的新詞新義因為形象易懂,因為各種傳播媒介聯(lián)系密切,因此慢慢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更有利于交流,能提高表達效果。如果離開這些詞語,很多話我們不知如何表達,或表達程度不夠,而這些轉義的網語恰好能夠準確地表達出來。

(二)沖擊著一般語言

推廣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是我們的重要任務,各地方言是對普通話推廣工作最大的障礙,我國有七大方言區(qū),各地有各地的講話特色,而網絡又是各地方言相互滲透的最好平臺,像“系不系”、“木有”、“帥鍋”、“匿鳥”、“偶”等都是通過網絡讓全國各族人民熟知的,而且現在已經達到習非成是、約定俗成的地步。要改變地方口音,說標準的普通話,本來就特別難,現在又受網絡語言的影響,很多人為了時尚,為了特立獨行,故意說方言網絡語言,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推廣和普及普通話的工作。

文字又是交際工具,因此它不僅要求自己明白,而且也要求對方理解,所以文字要統(tǒng)一,不能讓人隨意改變。網絡中經常根據諧音寫錯別字,將錯就錯,這其實是運用了飛白修辭格。運用的恰當,當然會給人強烈的新鮮感和幽默感,可是使用飛白,也必須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語境,如果濫用飛白,會讓別人誤認為語文水平低下,尤其對于網絡,它的傳播速度之快,傳播范圍之廣,一旦運用不當,就會使不規(guī)范的漢字流傳與普及。比如上文提到的“炸彈”與“詐彈”,它們是一對典型的同音形似詞,上述新聞標題用“詐彈”效果更好,但如果不管適不適合,都用“詐彈”代替“炸彈”,這就是極其錯誤的做法,還有人用“衣衣不舍”代替“依依不舍”,用“孩紙”代替“孩子”,這樣的錯字還有很多,久而久之,人們會分不清其正確用法。對于早被人遺忘的古體字、生僻字,國家已經規(guī)定不再用了,像這樣特殊的除外,其他曇花一現的,不利于人們學習與應用,它們的再現也只是開放中的倒退;對于數字、字母的隨意組合,更是對規(guī)范漢字的沖擊,對交際與語言發(fā)展沒有積極意義。

結語

作為新興的言說方式,網絡語言存在的價值是推動一般語言的發(fā)展。雖然它至今沒有精確的定義,但它的范圍是肯定的,定義絲毫不會影響它的產生和迅猛發(fā)展。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網絡語言是對一般語言的補充和創(chuàng)新,不僅有“灰?!?、“傷不起”、“躺著也中槍”這樣的普通新詞新語來豐富漢語詞匯,還有各種數字、字母甚至符號組合而成的網絡新語在輔助我們交流。在未來,網絡語言可能會在更多方面出現偏離與創(chuàng)新,它的正面效應會豐富語言的表達力,成為網民甚至非網民交流的一種時尚;而對于它的沖擊力,我們更要認真對待,進行規(guī)范,由此,網絡語言才能夠健康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云輝.網絡語言語法與語用研究[M].北京:學林出版社,2010.

[2]劉海燕.網絡語言[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3]郝新星,鄰,李靜.網絡語言的語言偏離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S1).

[4]史塵封.漢語古今修辭格通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第9篇:普通話的由來范文

關鍵詞:“江湖十八本” 語義 語音

一、前言

劇目“江湖十八本”曾在清代盛行幾百年之久,且一直流傳至今。該劇作代稱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稱號,因其產生、傳承和發(fā)展的過程為人所忽略,多有學者學人對其進行探討研究。據期刊網提供的信息,2008年以來有多部著述論及,如黃偉的《越劇源流新探——以“江湖十八本”為考察對象》(《學術研究》2009年第3期),白海英的《贛劇“江湖十八本”考》(《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2期;)、《論江湖本的傳承模式——以經典戲文為例》(《藝術百家》2008年2期)及《論“江湖十八本”在民間演劇史上的地位》(《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1期)。這些作品主要基于戲劇文學的角度展開研討。但有些問題用文學的觀點可能不好解釋,而從語言學角度似乎可以進行分析。本文即試圖從語音、語義兩個方面對“江湖”和“十八”進行探討,從側面揭示“江湖十八本”流行的原因,同時也展示民眾的某些審美意向。

二、“江湖”“十八”語義辨析

(一)“江湖”語義辨析

1.詞匯意義

關于“江湖”的詞匯意義,辭書和網絡的說法不一。這里概括對比一下,先看辭書的解釋:《辭源》(商務印書館,1998年7月版)中的“江”本指“長江”,引申為“江河的統(tǒng)稱”?!冬F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以下簡稱《詞典》)“湖”常指“被陸地圍著的大片積水”。兩個詞組合成“江湖”后,引申出多種意義。

關于“江湖”的詞匯義,《辭源》里有兩個義項:

①指江河湖海。如“(范蠡)乃乘扁舟,浮江湖,變姓名,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

其實,這個義項是值得商榷的,準確一點說,“江湖”僅指“江河湖”,而不能包括“?!保驗橹袊鴥汝憶]有海,這個問題準備另文討論。

②泛指五湖四海各地。如唐杜牧《樊川集外集遣懷詩》:“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讖細掌中輕”。

增補本《詞典》也有兩個義項:

①舊時泛指四方各地。如:闖江湖、流落江湖。

②舊時指各處流浪靠賣藝、賣藥等生活的人。也指這種人所從事的行業(yè)。

可以看出,《辭源》的義項②與《詞典》的義項①基本相同,泛指各個地方。綜合《辭源》《詞典》的解釋,辭書中的“江湖”有三種意義:江河湖海、四方各地、流浪各地的藝人。

再看辭書以外對“江湖”的解釋。百度等網絡流傳的意義更加復雜,大致包括以下幾種:

①江河湖海

②泛指四方各地

③指民間

④舊時指隱士的居處。例如,清代方文《寄懷魯孺發(fā)天門》詩:“江湖常有廟廊憂,逢人好談天下事?!?/p>

⑤引申為退隱。例如,宋代王安石《和王勝之雪霽借馬入省》:“超然遂有江湖意,滿紙為我書窮愁?!?/p>

⑥黑社會

⑦有人的地方

稍微斟酌可以看出,上述幾種解釋有些隨意,可以合并歸類。其中⑦“有人的地方”應該屬于②“四方各地”;④“隱士的居處”應屬杜撰,其例子“江湖常有廟廊憂”中的“江湖”,應理解為“在江湖”;⑤的“超然遂有江湖意”應理解為王安石想辭朝官,歸隱民間(后來王安石的確辭官到南京,并沒有成為隱士),其“江湖意”應為“民間意”。可見“隱士居處”與“退隱”的說法不可靠。⑥的“黑社會”的意義倒是存在。例如:

(1)中新網12月4日(2012年)電 據香港《明報》報道,曾經在澳門掀起滿城風雨的黑幫頭目尹國駒,坐了逾13年監(jiān)后昨清晨刑滿出獄。……有崩牙駒手下早前廣邀港澳各路江湖人物,指崩牙駒出獄當晚為他設宴洗塵。

(2)尹國駒曾于1998年接受《時代周刊》及《新聞周刊》采訪,并提及澳門黑社會及承認自己是“江湖人士”。

上述二例中的“江湖”可以理解為“黑社會”。

還有著述以“江湖”為“非官方、非正式、流動”等義。如《民間戲曲的重要傳承——“江湖十八本”考釋》一文的“現實生活里人們經常會接觸到這樣的語匯,如‘身在江湖’‘游走江湖’‘江湖郎中’等。從這些語詞的相關語境揣測,可以看出‘江湖’具有‘非官方’‘非正式’‘流動’之義”。其中的“非官方”其實與“民間”接近,如“游走江湖”中的“江湖”;而“非正式”“流動”應該屬于“民間”的引申義,或者說是“民間”的變體義。

這樣看來,網絡的“江湖”,語義比辭書多了“民間”和“黑社會”兩種。其實,“黑社會”也應該是從“民間”引申出來的義項。

綜合起來,“江湖”包含的語義有“江河湖海、四方各地、流浪各地的藝人、民間、黑社會”5種。

那么“江湖十八本”中的“江湖”究竟是何義?不妨先用代入法一試其語法形式:

江河湖海十八本?

四方各地十八本?

流浪藝人十八本?

民間十八本?

黑社會十八本?

從形式上看,上面幾種說法均無語病,但意義上是否說得通,還有必要了解“江湖十八本”的內容。

維基百科解釋,“贛劇‘江湖十八本’除表演承自南戲傳統(tǒng)的家庭劇題材之外,還有英雄演義等劇碼?!肚嗝窌贰豆懦菚烦鲎浴度龂鴤鳌罚弧抖ㄌ焐健烦鲎浴墩鳀|傳》;《風波亭》出自《岳飛傳》;《龍鳳劍》出自《封神傳》,等等”。由此可推知“江湖”并非指江河湖海、四方各地、流浪藝人或黑社會,而是比較接近“民間”,可以理解為“民間生活十八本”。

但“江湖”并非單指“民間”,因為其中十八本包含了英雄演義題材,多涉及政治、軍事,如有出自《三國傳》《征東傳》《岳飛傳》等。顯然,“江湖”的意義遠不僅限于“民間”。

筆者認為,“江湖十八本”的“江湖”可用“社會”一詞來解釋。這里的“社會”,是指一定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其外延可大可小,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國家。該“社會”不妨理解為“任何為某種或多種特定的目的而結合在一起的人的群體”。(郭熙,2003:1)

“有人的地方”也比較接近“社會”這個概念,但獨木不成林,單個人或數個人不能稱為社會。歷史上,社會一直與集團有關,社會應該以人群的存在為基礎。

“社會”的概念指稱范圍廣泛,除了“江河湖海”之外,“流浪藝人、四方各地、民間、黑社會”等意義均可用“社會”統(tǒng)稱?!敖钡摹吧鐣敝阜Q也與漢英詞典的解釋“all corners of the country(直譯大概為‘國家的各個角落’)”(嚴英,1995:259)比較接近。

2.文化意義

另外,人們用“江湖”指代“社會”還與“江湖”的文化意義有關聯(lián)?!吧鐣迸c“江湖”二者存在多方面相似之處。

一是地理上我國的“江河湖”比較多,國人自古伴水而居,“江湖”的概念由來已久。這一點可以得到旁證,“‘中國’這個概念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逐步擴大的。春秋時所謂中國,僅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此外就不算中國了。以后逐步擴大到了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也包括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范圍”。而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包含了今天的華北平原。“華北平原上曾經有很多湖泊,在《水經注》中還記載了不少,但以后基本上都消失了?!保ㄍ趿Γ?987)可見,中原地區(qū)在古代曾經屬于水鄉(xiāng)地區(qū),“江湖”觀念的形成當屬自然。要是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等干旱地區(qū),恐怕不會有類似的概念。二是“江湖”一般面積比較大,與此類似的是人類生活的社會區(qū)域范圍廣大,中國以中原地區(qū)為源地不斷擴展成為一個面積巨大之國。三是江湖之水比較深,水深則復雜且具危險性。中國歷來人口眾多,人際關系錯綜復雜,也給人以不安全感。也才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嘆。

那為何不叫“江?!被颉敖蟆保恳驗椤昂Q蟆钡挠^念產生得很晚。

早期的人們,久居中原,距海較遠,沒有海洋的直觀意象,自然缺乏海洋的概念;加上農業(yè)定居的生活方式也導致人們陸地觀念濃厚,對發(fā)展海洋事業(yè)缺乏興趣,很難產生遠洋開發(fā)的意識。因此古代有“江湖大盜”“江湖大俠”的說法,而沒有“江海大盜”的稱謂?!敖蟠蟊I”應是很晚后出現的新鮮事物。

如此看來,“江湖十八本”中的“江湖”應理解為“社會”或“社會生活”為宜。且“社會(生活)十八本”,讀起來也順口。

(二)“十八”語義辨析

1.“十八”的詞匯意義

“十八”是一個基數詞,表示確定的數量,又可虛指,表示數量較多,不過這個較多的數字不會距離十八太遠,常指十八左右。

“江湖十八本”中的“十八”,兼表實質和虛指。

舉例說,據白海英《民間戲曲的重要傳承——“江湖十八本”考釋》一文浙江婺劇高腔、昆腔、亂彈均有“十八本”之稱。

高腔十八本實際包含18個劇目:《古城會》《七星針》《白鸚哥》《合珠記》《葵花記》《蘆花雪》《槐蔭樹》《金瓶和》《三元坊》《白兔記》《賣水記》《紅梅閣》《鯉魚記》《白蛇傳》《雙比釵》《全拾義》《雙貞節(jié)》《雙鹿臺》。

昆腔十八本實際包含17個劇目:《荊釵記》《琵琶記》《金印記》《摘桂記》《白蛇傳》《火焰山》《通天河》《花飛龍》《鐵冠圖》《興周圖》《金棋盤》《搖錢樹》《太平春》《雙獅圖》《九龍?zhí)住贰峨p比釵》(雙本戲)《內琵琶》(雙本戲)。

亂彈十八本實際包含18個劇目:《粉紅郎》《白鶴圖》《三仙閣》《三代榮》《四平山》《玉麒麟》《珍珠串》《蓮花陣》《金蘭閣》《合連環(huán)》《九更天》《龍鳳釵》《悔姻緣》《繡鴛鴦》《玉蜻蜓》《日旺牌》《奇雙會》《繡花球》。

川劇高腔十八本實際包含18個劇目:《幽閨記》《彩樓記》《木荊釵》《玉簪記》《白羅帕》《百花亭》《葵花井》《鸞釵記》《白鸚鵡》《三孝記》《槐蔭記》《中三元》《聚古城》《鐵冠圖》《全三節(jié)》《漢貞烈》《五貴聯(lián)芳》《藍關走雪》。

上述的“十八本”分別指18、17、18、18,可見,“江湖十八本”的“十八”可以等于或小于十八,既可實指,也可虛指。在虛指時表示數量較多,局限在十八左右,不會離十八太遠。如果不到十八的一半或超過十八的一倍,還說稱“十八”就明顯牽強了。

這種“十八左右”的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較常見,如“十八羅漢”“十八層地獄”“胡笳十八拍”“十八般武藝”“十八路反王”“女大十八變”等等?!笆肆_漢”在原典中只有十六位。到了五代之際人們想方設法給它添了兩位,變成了“十八羅漢”。附會之說成為了約定俗成?!笆藢拥鬲z”并不是確指有十八層樓高的那種物體,而是指苦難深重。

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僅表示較多,如要表示很多,人們常用十八的倍數加以代稱,如“三十六計、七十二班變化、一百零八將”等等。

2.“十八”的文化意義

人們用“十八”代稱沒有或者超過十八的數量,除了表示數量較多,還與“十八”的文化意義有關。

在中國的數字文化里,“十八”是三、六、九的倍數。而“以三為全”的觀念早就出現在中國文化史述中?!叭彪m然是最小的數單元,表達的卻是數量較多,例如“三三兩兩、三五成群、三妻四妾”都是表示多個,并非確指三個或四個?!笆恕睘椤叭钡牧?,同樣虛指數量較多,當然比“三”的多還要多。“十八”在社會生活中廣泛運用,還表現在一批“十八”的倍數具有同樣指代多的作用,如“三十六計、七十二變、一百零八將、三百六十行”等等。這些“十八”倍數的數字,和“十八”一樣用來表示“多、廣”,當然在數量上遠遠大于“十八”表示的多。戲曲中的“十八”具有同樣的文化含義。在戲曲中常提到這樣一些名目,如《十八答》《十八相送》《十八扯》《十八摸》之類的短劇。其中的“十八”,其指代意義早已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用來指代“多”“廣”之意了。

3.“八”的文化意義

人們愛用“十八”來表述數量較多,還與“八”的諧音意義有關。

在一些方言區(qū),比如粵方言,“八”與“發(fā)”諧音,人們都喜歡帶8的數字,尤其是電話號碼。這種諧音關系在其他方言區(qū)同樣存在,比如贛方言吉茶片、西南官話等等。愛說八,就是想發(fā),這個“發(fā)”就是“發(fā)財”的意思。國人窮困已久,急盼脫貧,財欲比較明顯。

三、“十八”語音特點辨析

人們愛說“十八”,除了能夠表示數量多以及表示發(fā)財意義外,還因為“十八”比較順口,特別是“八”的發(fā)音比較省力經濟。

從經濟的角度說,該舌面前a比舌面后a更加省力。

“八”的普通話發(fā)音應該是[pa55],韻母a在舌位上屬于舌面前低元音[a],雖然舌面中元音[A]最自然省力,但在日??谡Z或書面語的交流中,單說的[A]幾率遠比舌面前元音[a]與舌面后元音[ā]少。這在普通話聲韻表里面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與前[a]組合的韻母有8個,與后[ā]組合的韻母有3個,與中[A]組合的韻母有2個。而發(fā)舌面后元音[ā]時,舌頭需略向后向上拉升,舌位靠后,發(fā)音部位更緊張一些;舌面前[a]則避免了這些麻煩。

這里不妨作個對比。相比普通話的其他六個舌面元音,a的舌位低平,而其他的舌面元音,均需不同程度的抬高和后拉舌頭,并且唇型改變明顯,雙唇肌變圓或拉伸,發(fā)音器官更加緊張,發(fā)音成本更高。比如:o屬于舌面后、舌位半高、圓唇元音;e屬于舌面后、舌位半高、不圓唇;i屬于舌面前、舌位高、不圓唇;u屬于舌面后、舌位高、圓唇;y屬于舌面前、舌位高、圓唇元音(邵敬敏,2003:25)。相比之下,a的發(fā)音屬于最自然、最省力的方式。

有意思的是,多種方言里的“八”,其發(fā)音與普通話十分相近,比如贛方言吉茶次方言的“八”,聲韻與普通話基本相同,僅調值略有差異,有的發(fā)為短促的陰平,有的近似陽平。而粵方言中的“八”近似入聲,調值略異,聲韻與普通話并無明顯差異。

相比北方方言,其他方言更多地保留了古漢語的發(fā)音特征,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古代(至少不遠的古代)的人們就已經習慣用舌面前[a]作“八”的韻母了。

從常理來說,人們總是本能地選擇最簡單、最省力的方式進行言語交際。舌面前[a]成為“八”的韻母,也許正因為其發(fā)音更容易。據說嬰幼兒最先說出的詞為“媽媽”或“爸爸”,此說得到驗證,筆者小兒第一次用詞是“爸爸”??梢娚嗝媲癧a]也成為嬰幼兒的入門語音。

我們再看“十”的發(fā)音?!笆钡穆曊{是陽平,發(fā)音特點屬于升,不曲不降,發(fā)音順口,所以“十八”組合一起的發(fā)音也十分自然。

四、結語

從語言學的角度看,人們喜用“江湖十八本”存在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意義方面,“十八”可以表示數量較多及寄托發(fā)財致富的心愿;二是語音方面,“十八”的發(fā)音經濟省力,朗朗上口。

參考文獻:

[1]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嚴英.小小漢英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3]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7.

[4]白海英.民間戲曲的重要傳承——“江湖十八本”考釋[J].戲曲藝術,2007,(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關熱門標簽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