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組討論意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高中 地理 課堂 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4)01-099-01
伴隨著新課堂模式改革的深化,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jīng)越來越不適應時展的要求,于是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層出不窮。其中,最常見的課堂互動形式要數(shù)小組討論法了,尤其是小組討論已經(jīng)成為公開課中的必需內容了。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模式,以盡快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是擺在廣大中學地理老師面前的一項有挑戰(zhàn)性的課題,是地理老師不能逃避的問題,所以我們唯有積極應對,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
一、小組討論教學的概念
小組討論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形式,許多學者均曾對其意義提出說明。比較統(tǒng)一的觀點是:小組討論是六到八人的學生組合,成員彼此交換意見的活動,其目的是用以協(xié)助達成教學目標。它需要五項基本要素,分別是:(1)一組學生(最好是4~6人)聚在一起;(2)共同的主題或問題;(3)過程中,組員彼此介紹、交換或評價彼此的訊息或意見;(4)朝向由參與者自己選擇的目標進行;(5)通過語言互動。
二、小組討論的必要性
首先,符合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程要求地理教師必須改變教學觀念,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搜集資料等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求,體驗學習地理的過程。其次,符合地理教材的要求。小組討論學習方便學生學習,也可增加課程的吸引力,提高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同時內容的減少也有利于師生、學生之間共同探究,多元體驗。再次,符合高考的能力要求。從近些年來的地理高考題型上看,材料型試題在整個考卷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這種題型主要考察的是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閱讀能力、概括能力。這些能力的養(yǎng)成在于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逐步培養(yǎng)起學生自己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最后,符合學生獨立性漸增和個體差異的心理特征。
三、實施小組討論的教學流程
(一)小組討論的實施流程可概分為以下幾個步驟:1. 分組:為進行小組討論教學,教師首先要將學生分組。小組人數(shù)可依班級總人數(shù)而定,依經(jīng)驗,以4~6位學生為一組是較恰當?shù)摹?/p>
2. 為討論做準備:小組討論前,教師宜對討論題目加以設計,最好有層次感,這樣可以讓所有同學都能參與,也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 呈現(xiàn)討論問題:呈現(xiàn)討論時,教師應將題目念出,并對其中的名詞或題意加以解釋,以使學生了解問題內容。
4. 探究問題所在:學生在討論的初期不在于忙著表達答案,而應該是去明確問題真正含義,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
5. 對問題交換意見:當學生理解問題后,即開始針對討論的問題交換意見。
6. 做小組結論:討論的目的在于形成某種程度的共識,小組交換意見后所協(xié)商達成的共識即是小組結論,這也是小組討論所欲達成的目標之一。
7. 小組展示:在小組討論之后,教師可請小組選派代表將討論結果對全班做展示,以使各組可以交換彼此的結論。
8. 教師對討論結果及過程進行評價:在整個學習活動后,教師應安排時間對小組的表現(xiàn)及個人進行評價,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激勵,以期小組有更好的表現(xiàn)。
(二)案例:以《西氣東輸》為例進行說明(該部分內容為學生的選學部分)。1. 把學生分成四小組(學生可按興趣自由組合)。
2. 確定任務:A組為“西氣東輸?shù)谋匾苑治觥保籅組為“西氣東輸?shù)目尚行苑治觥?;C組為“西氣東輸?shù)木唧w路線”;D組為“西氣東輸帶來的影響”。
3. 學生自學、獨立思考:教師可引導學生可以從相關資料、圖書館等信息,并對所獲信息進行初步整理、分析和歸納。
4. 小組內討論、交流:通過討論、交流明白自己的長處與不足,不足之處在交流中得以明白。
5. 小組之間交流:通過四組的交流或探討,學生對西氣東輸整個過程有了較深刻、全面的認識。
6. 小組展示:每組派個代表將小組討論的結論向全班進行展示,過程中可以利用班級里的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以期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小組代表展示之后,其他小組如有疑問可以提出,該小組要負責答疑。
7. 教師進行評價:最后教師對各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并總結問題解決的思路。
四、實施小組討論的教學原則
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很可能會因離題或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而造成浪費時間的情形。為減少此問題的發(fā)生,除了課前合理設計問題外,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對學生的活動思路給予明確的引導。教師要清楚告知學生活動的流程、所需的時間,要讓學生知道如何進行討論。
(二)老師應確定學生有足夠的背景知識。進行小組討論前,教師應確定學生有足夠的背景知識。
(三)討論時間不應太長且應把討論時間告訴學生。如果在討論前就明確的說明時限,那么學生就較不容易離題。一般而言,高中學生的小組討論時間最好把握在3~6分鐘內。
(四)要求小組成果。教師可透過要求小組成果來促使小組成員維持討論焦點并促進小組達成共識,小組討論的成果可以是向全班展示。
(五)教師必須觀察各組討論情形。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時,老師必須在教室中移動來監(jiān)控整個討論的活動,以確保每一小組都能扣準討論目標來進行。
(六)在小組討論過程,若發(fā)現(xiàn)學生有困難,應給予適時指導。
小組討論是合作學習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如何更好地發(fā)揮小組討論的作用,讓它更好地與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相融合,幫助我們在生物學科的教學上進一步發(fā)揮本學科的特色,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與研究。
目前,在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一些對小組討論這一形式的誤解、誤用和濫用。不少的教師認為,開公開課時,必須要有分組討論環(huán)節(jié),更有甚者,評價一節(jié)課,只要有分組討論環(huán)節(jié),就能套上“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的高帽,有的老師,不管上什么課,不管提出的問題需不需要討論,一律分組討論。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思考有效組織小組討論的策略,真正幫助我們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質量。對于小組討論,我們大致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①什么樣的課需要組織小組討論?②什么樣的問題需要小組討論?③如何組織小組討論?④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該做些什么?⑤對小組討論的結果如何評價?解決這些問題,有助于我們在課堂上組織有效的小組討論,讓這一教學模式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及突破點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如何組織有效的小組討論的問題,為廣大高中教師提供一個可參考的并且可以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然而,事實上,小組討論的過程并不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我們所追求的是小組討論的效果,優(yōu)于原先被動接受式學習的效果。因此,本課題主要是要研究:如何才能讓小組討論的優(yōu)點充分地發(fā)揮,如何把小組討論教學模式與我們高中生物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這一研究目標包含的內容并不只是小組討論的過程,而且還包含了對小組討論有效性的檢測。
本課題研究的突破點是認真研讀教材與教學指導意見,選擇適合開展小組討論的課題,通過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同類班級進行不同形式的教學對比,尋找有效組織小組討論的途徑;通過對學生進行課堂反饋檢測、問卷調查、階段性測評等,形成對小組討論簡單而有效的評價制度;通過在課堂上反復進行實踐、反思、再實踐的過程,尋找能提高小組討論效能的基本操作模式。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是針對高中生物教學的。研究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如何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或課題開展小組討論教學。
高中生有其自身的發(fā)展特點。在高中課堂上開展小組討論,是激發(fā)并釋放學生的思維靈感,讓學生在思想的碰撞過程中提高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從高中生的發(fā)展特點出發(fā),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分組討論,也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必須分組討論才好的。因此,就要求對提出的課題有所選擇。
2 怎樣對學生進行分組。
很多時候,分組往往是隨意的,由于教師在事前并未深入了解每個組的成員特點,也沒有分配任務到人,會導致學生中有的積極,有的偷懶,并且往往會形成以某個學科好生的意見為意見的“言霸”現(xiàn)象。目前有許多學者通過研究各類教育學,也提出了在分組的時候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即:小組的學生在性格、成績、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異性和互補性;組間必須是同質,即小組間盡量減小差異,使其各方面情況相當,特別是學習方面,盡量使小組之間的競爭公平、合理。這些當然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比較適合較為長期的小組合作學習,對于課堂上暫時性的小組討論卻未必實用。因此,在分組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應該具備哪些基本要素是我們需要探討的。
3 教師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承擔的責任和需要發(fā)揮的作用。
小組討論看似把任務由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自己身上,但其實教師需要承擔的任務更多了。作為老師,怎么做能對小組討論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怎么樣才可以了解到每個學生知識能力的發(fā)展水平來進一步促進我們有效地教學呢?這就需要我們思考。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我們作為教師,作為課題的拋出者,應該做些什么。
4 形成對小組討論效果的評價制度。
小組討論有沒有幫助我們達成教學目標?有沒有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以及掌握應用知識的能力呢?要回答這樣的質疑,就必須要有對效果的評價。而有效地評價方式能使不同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得到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在有些課中,小組討論只作為一個過程出現(xiàn),而沒有準確而有效的評價,這樣會使小組討論的效果大打折扣,雖然討論了,但是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有可能仍然是模糊的。評價不僅是對小組總體討論結果進行評價,也要對小組討論的過程進行評價。
一、思考而不討論,從盲目到理性
歷史課堂教學中,有些歷史老師完全不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材的難易度,盲目地開展小組討論。出現(xiàn)這種形式主義的原因是歷史老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片面理解,僅把學生之間的討論當成了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唯一手段,從而使得課堂表面熱鬧非凡,但效果卻是差強人意。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主體主動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歷史老師要能夠掌握學生的歷史基礎和水平,根據(jù)所教知識點的難易程度,精選一些有真正討論價值的知識點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這樣做的目的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更能解決學生心中存在的疑問,從而真正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質量和效果,使盲目的小組討論轉向理性的小組討論。
二、先思考后討論,從形式到本質
歷史老師選擇了適合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教學內容后,不應立即讓學生進行討論,因為任何形式的有效討論都是建立在每個學生認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的。如果學生自己沒有對討論內容進行認真學習、歸納整理和獨立思考,就不會真正掌握論的內容,就不會深入地理解討論內容。
真正的、有效的小組討論是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進來,都能貢獻自己獨立思考的心得體會,都能從其他人的發(fā)言中學到知識,從而使小組討論達到使每個學生都能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與提高的目的。這就要求歷史老師在學生進行討論前,要給學生留夠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先思考、理解和消化討論內容,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新的思維和新的認識,使學生有話可說,有據(jù)可依,促使學生通過深入討論,激發(fā)起深層次思維,從而使小組討論從形式轉向本質。
三、討論中有思考,從低效到高效
在小組討論中,不發(fā)言的小組成員不能只是單純地聽其他人的觀點和意見,而是要積極地開動思維,思考別人的觀點正確與否,是否有合理的地方、不合理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從中獲取正確的觀點來補充和完善自己的觀點,以使自己能夠建構起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除了上面的考慮外,還要思考怎樣使自己的觀點融入小組的集體意見中,以及怎樣使小組的意見在全班的討論中被大家認可。
微軟公司的面試招聘被應試者稱為“面試馬拉松”。應試者需要與部門工作人員、部門經(jīng)理、副總裁、總裁等五六個人交談,每人大概一小時,交談的內容各有側重。除涉及信仰、民族歧視、性別歧視等敏感問題之外,其它問題幾乎都可能涉及。面試時尤其重視以下5點:
(1)重視應試者的反應速度和應變能力。
(2)重視應試者的口才,認為口才是表達思維、交流思想感情、促進相互了解的基本功。比爾·蓋茨每遇上口齒不靈的應試者,便會擺出滿臉不耐煩的樣子。
(3)重視應試者的創(chuàng)新能力。比爾·蓋茨曾多次說過,在高科技領域,用人之道并不在乎年齡、閱歷。微軟講究的是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沼薪?jīng)驗而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墨守成規(guī)的工作方式,這不是微軟提倡和需要的。
(4)重視應試者的技術背景,要求應試者當場編程。
(5)重視應試者的性格愛好和修養(yǎng),一般通過與應試者共進午餐或閑談了解。
樂觀測試
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一家人壽保險公司雇傭了5000名推銷員,人均支出培訓費3萬美元??墒牵荒旰笠话肴颂?,4年后只剩下1000人了。推銷員跳槽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在上門推銷人壽保險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被拒之門外,十分尷尬。為解決這個問題,公司請來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馬丁·塞里格曼。塞里格曼教授認為,樂觀精神對一個人的成長尤為重要。情緒樂觀者往往不怕失敗,而悲觀者則在失敗面前垂頭喪氣、束手無策。在塞里格曼教授的幫助下,該公司對新錄用的1500名員工進行了入圍資格甄別測試和樂觀程度測試,并對測試結果進行了追蹤調查。一些人沒有通過入圍資格甄別測試,但卻以“超級樂觀主義者”的好成績通過了樂觀程度測試。追蹤調查表明,“超級樂觀主義者”工作任務完成得普遍出色。與“一般悲觀主義者”相比較,他們第一年的推銷額高出21%,第二年的推銷額高出57%。
無領導的小組討論
在這種形式中,應試者劃分成每組4到8人不等,不指定負責人,大家地位平等,要求就某些爭議性比較大的問題,例如干部提拔、工作任務分配、額外補助金分配等問題進行討論。在某些情況下,還要求小組形成一致意見,并以書面形式匯報。每個組員都應在上面簽字,以表示自己同意所做的匯報。在無領導的小組討論中,主考官評分的依據(jù)是:發(fā)言次數(shù);是否善于提出新的見解和方案;敢于發(fā)表不同的意見,支持或肯定別人的意見,堅持自己的正確意見;是否善于消除緊張氣氛,說服別人,調解爭議,創(chuàng)造一個使不大開口的人也想發(fā)言的氣氛,把眾人的意見引向一致;看能否傾聽別人意見,是否尊重別人,是否侵犯他人發(fā)言權。還要看語言表達能力如何,分析能力、概括和歸納總結不同意見的能力如何,看發(fā)言的主動性、反應靈敏性等等。
作為應試者,在進行無領導的小組討論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自己充滿信心。無領導的小組討論雖然是求職競爭者之間的“短兵相接”,但也不是特別難對付的事情,因為應試者是公平競爭。
2、態(tài)度自然、有理有節(jié)。及時表達與其他人不同的意見,反駁別人先前的言論,也不要惡語相加,要做到一方面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立場,另一方面又不令別人難堪。
一、無領導小組討論的特點
無領導小組討論是指通過小群體互動的方式,在短時間內誘發(fā)應試者的角色行為,并通過對這些行為的定性描述、定量分析以及人際比較來判斷應試者素質特征和能力取向的人才測評方法。其操作方式是,5~8名應試者為一組,圍繞某一主題或情境進行一小時左右的討論,最終形成一個解決方案。小組成員在討論中地位平等,領導者自發(fā)產(chǎn)生。面試官通過觀察應試者在討論中的實際表現(xiàn),來檢測應試者的組織協(xié)調、口頭表達、快速反應、團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自信心、進取心、情緒穩(wěn)定性等個性特征,從中選擇出職位勝任者。
無領導小組討論作為一種有效的測評工具,與其他測評工具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1.高度仿真性。應試者置身于某種假設的、接近工作實際的問題情境中進行討論,競爭激烈,時間有限,其行為能夠表現(xiàn)出更多的真實性,大大減少了偽飾性。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怎樣得到他人的認可、怎樣處理不同意見,這些都能反映出應試者解決實際問題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外顯和潛在的個人素質。
2.人際互動性。在傳統(tǒng)的面試測評方式中,應試者只需接受考官的“盤問”即可,彼此間并沒有發(fā)生正面較量。在無領導小組討論中,應試者各抒己見、頻繁互動,競爭更為直觀,面試官能夠捕捉到紙筆測驗和單一面試不能檢測出的能力或者素質。
3.功能全面性。無領導小組討論的區(qū)分功能,能夠區(qū)分出應試者能力素質上的相對差異;評定功能,可以全面評價、鑒別應試者能力、素質和水平是否達到了規(guī)定的某一標準;預測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應試者的能力傾向和發(fā)展?jié)摿?,預測應試者在未來崗位上的表現(xiàn)、成功的可能性和成就。
二、無領導小組討論的難點
盡管無領導小組討論在人才測評中擁有獨特的優(yōu)勢,日益得到重視,但具體實施起來卻并非易事,可能存在以下難點:
1.題目設計尺度不好把握。題目若太容易達成一致意見,則很難全面考察應試者;若太難則沖突太大,很難達成一致意見,應試者也可能因為壓力過大而表現(xiàn)失當,因此題目難度應適中,一道好的討論題目需要反復實踐和修改方可獲得。
2.測評維度的選取不易。在無領導小組討論中,通常面試官會根據(jù)行為尺度評定量表(BARS)對應試者進行評分,儀表、體態(tài)、組織協(xié)調能力、人際溝通能力、應變能力、決策能力、說服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移情能力和主動性、情緒穩(wěn)定性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特質都可能成為測評維度。不同的職位對人員能力素質的要求是不同的,能力素質要項也有不同的權重,這增加了測評維度選取的難度。
3.對面試官有更高的要求。無領導小組討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由多個評價者對多個被評價者進行評價,評價者的評分是否一致,對于測評的準確度有重要的影響,這就涉及到了無領導小組討論測評的可靠性問題。研究表明,評價者對不同的被評價者進行評定時表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性,且受過培訓的評價者比未受過培訓的評價者的評分一致性要高。這意味著,面試官必須接受專門的培訓,否則難以做出準確、有效的評定。面試官的主觀性、偏見和誤解,可能導致對應試者評價的偏頗或不一致性。
4.應試者表現(xiàn)受同組其他成員影響較大。一個思維清楚但不善言辭的人如果與幾個口頭表達能力很強的人分在一組,可能相形見絀;若分到一群同樣不善言辭的人中,給他更多發(fā)言的機會,很可能會脫穎而出。此外,應試者有存在做戲、表演或者偽裝的可能性,其經(jīng)驗或培訓經(jīng)歷可能也會影響其能力的真正表現(xiàn)。
5.現(xiàn)場掌控有一定難度。為了保證討論的有效進行和信息的順暢傳達,無領導小組討論與日常對話中一樣,需要參與者自覺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一次只能有一個發(fā)言人,說話人和聽話人角色不斷互換交替,保證會話有序;說話人輪流發(fā)言,保證會話持續(xù)。但由于無領導小組討論屬于“競爭性討論”,時間有限,參與者為了獲得更多的發(fā)言機會,脫穎而出,搶奪、控制話語權的行為十分頻繁,可能導致場面失序,影響測評效果。
三、無領導小組討論的實施要點
1.明確無領導小組討論的適用范圍。沒有哪一種測評工具是萬能的,不同的測評工具有不同的適用性,無領導小組討論也是如此。無領導小組討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人際互動性,應試者需要在與他人的溝通和互動中表現(xiàn)自己,其考察的維度也多與人際溝通有關。因此,這一方式適用于那些經(jīng)常與人打交道的崗位人員的選拔,而對于較少與人打交道的崗位,比如財務人員和研發(fā)人員的選拔,無領導小組討論可能并不十分合適。
2.根據(jù)職位要求,選擇恰當?shù)挠懻擃}目和測評維度。無領導小組討論常用的題型有五類,包括開放式問題、兩難問題、多項選擇問題、操作性問題和資源爭奪問題。一般來說,選擇能夠引發(fā)小組成員較激烈的爭論的題目比較好,設計討論題目應符合逼真性原則、針對性原則、熟悉性原則、具體性原則、適宜性原則、辯論性原則和多元性原則。測評維度要通過工作分析,根據(jù)職位特點,按照針對性原則、選擇性原則、內涵明確性原則、獨立性原則和操作性原則來確定。測評維度確定之后需要對各維度進行權重分配,明確測評的結果標準,即“擇優(yōu)”策略。題目和維度編好后,應先進行小范圍的試測和試評分,檢驗信度和效度,發(fā)現(xiàn)問題后及時修改,如此反復幾次后方可投入正式使用。
3.組織安排好應試者和測評者。事先分好組,每組5~8名為宜。競爭同一職位的應試者安排在同一小組,以利于相互比較,同一小組內的成員也應盡量是競爭同一個職位(或相似職位)的應試者。分組時,應把以前曾經(jīng)接受過無領導小組討論訓練或者參加過無領導小組討論,有此類經(jīng)驗的應試者放在一組,把沒有此類經(jīng)驗的應試者放在另一組,以保證相對公平性。測評者應該由競爭職位的管理者和人力資源專家共同組成,4~6名左右。在評分前,沒有經(jīng)驗的測評者應進行系統(tǒng)培訓,熟悉測評流程、評價標準、行為觀察技術和評分方法等內容,必要時還須進行模擬評分練習。必要時,可以引入專業(yè)測評機構參與。
4.嚴格按照實施流程進行測評。一次完整的無領導小組討論大致需要1小時,分為三個階段。開始階段:測評者宣讀注意事項和題目,應試者閱讀題目,草擬提綱。個人發(fā)言階段:應試者輪流發(fā)言,初步闡述自己的觀點。交互討論階段:應試者繼續(xù)闡明自己的觀點,同時對別人的觀點做出反應,完善個人觀點。最后形成一致意見,選派代表進行陳述。整個討論過程最好錄像,便于測評打分。
5.客觀公正地評分和總結。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測評者只在一旁觀察,依據(jù)評分標準為每位應試者打分,不能參與討論或給予任何形式的指導,注意把握時間進度和控制場面。應試者退場后,主測評者收集各測評人員的評分表,匯總后得到每位應試者素質要項的綜合得分。為保證測評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組織者開一次所有測評者參加的評分討論會,就應試者的表現(xiàn)充分交流意見,并給出一份評定報告,對應試者做出更加全面的評價。根據(jù)評定報告,測評小組可以做出最終決策,總分最高者將被錄用,其余則被淘汰。
無領導小組討論雖然目前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作為一種專業(yè)且較為復雜的人才測評技術,在實踐中,若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測評者應準確把握其特點、難點以及實施要點,不斷摸索,積累經(jīng)驗,總結出一套適合不同組織、不同部門、不同職位要求的模式,提高人才測評的有效度。
參考文獻:
[1]郭哲,黃蕊.無領導小組討論面試.紅旗出版社,2012(11)
[2]馬欣川.面試學:理論與實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
[3]馬欣川.人才測評:基于勝任力的探索.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8(9)
[4]任靜,翟洪昌.“無領導小組討論”在中國.管理觀察,2009(4)
[5]黎恒.無領導小組討論研究現(xiàn)狀和理論進展.人類工效學,2005(3)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是當代國際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一種新潮流和新思維,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qū)所接受。在班級授課制視野下,主要采取舞臺式教學組織形式。“小組合作學習”旨在構建合作互助的課堂學習小組,“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以學生為主體,在互動合作的人際交往和學習中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有力地促進學生集體觀念的形成和個性的發(fā)展。有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關鍵詞:合作;交流;發(fā)展
案例分析:我們大多教師在平時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時,可能會遇到以下一些問題。例如,小組進行討論時,學生亂作一團,唧唧嚷嚷的,時間到了卻沒有討論出任何結果來。十幾分鐘就這樣白白浪費了,一節(jié)課的任務也不能按計劃完成。還有就是一些學生借討論之機,在小組中閑聊,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秩序。這種現(xiàn)象如果不徹底消除,我們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就無法正常實施。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一、精心培養(yǎng)學科長在討論中的領導能力。
學科長在小組討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師分配好討論任務后,學科長立即組織成員進行討論。學科長先把問題分配到具體的同學身上,然后由該同學做中心發(fā)言,其他同學做補充或更正。這樣進行討論可以提高討論的質量和效率。每一次討論都是有序進行的從而避免了課堂上的混亂,及個別同學在小組討論時說閑話的問題。
二、小組討論形成規(guī)范,講求討論有實效性。
正所謂“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分組之后要制定相關的規(guī)則,一般情況下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既有學習能力較強的又有相對而言差一點的,那么就會導致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未等其他學生發(fā)言,就把自己的答案說出來,這樣那些相對成績差一點的學生相當于走了個形式,在小組討論中沒有經(jīng)過自己獨立思考就得到了現(xiàn)成的答案。這樣只會使得原來成績好的學生依然好,成績差的學生不僅沒有得到思維的鍛煉,而且容易養(yǎng)成懶惰的思想,只等著成績好的學生把答案想好了抄抄就行了,并沒有體現(xiàn)小組合作討論的價值,使得小組合作流于形式,所以需要教師事先作好安排.我自己在這些方面做了一些規(guī)定,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時間由學科長控制,然后在學科長的安排下,每個組員各自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大家一起再來討論,最終達成共識,討論出最后的結果。這樣使得小組中每個人都有了思考的機會和時間,每一個組員都得到了進步,不僅自己思考了這個問題,同時在別人的答案中找出了自己思考的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可能對于問題又會有新的認識,這樣真正體現(xiàn)小組合作討論的價值。
三、給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和參與討論的時間
教學中存在著這樣的問題:由于時間限制,沒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就要求學生討論;有時合作未能深入,教師已要求每組派代表匯報,草草收場,大部分學生沒有機會發(fā)言,從而喪失討論積極性。
在小組討論前,一定要給每個學生預留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準備發(fā)言,必要時可以要求學生按討論題目寫出發(fā)言提綱,這樣,在進行小組討論時,他們就會有話可說了。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怎么能在小組討論中提出自己的見解呢?
在討論和匯報成果時,我采用多種方式創(chuàng)造更多的發(fā)言機會,確保盡可能多的同學參與討論,讓每一個小組都能將本組討論的成果向全班同學展示。
四、充分發(fā)揮好教師在英語課堂上的主導作用。
1.教師要抓住討論的契機及時引導,在提出問題的同時,鼓勵學生尋找盡可能多的不同答案,而不是唯一的正確答案。
2.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一方面,教師不流露出對學生評價意見的贊成或反對,做到使所有的學生受到同樣的對待;另一方面,對錯誤又不能置之不理,應對學生中的自相矛盾的結論、錯誤的結論、膚淺的觀點,進行分析,并給予更正,但要采取適當?shù)姆绞?,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3.要讓全體學生參加討論,避免冷落個別學生。
4.要訓練學生和教會學生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如何把別人的意見歸納起來,怎樣在別人意見的啟發(fā)下完善和發(fā)展自己的觀點,怎樣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等。
關鍵詞:小組; 合作討論; 英語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2-016-002
一、問題的提出
新課程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討論(Panel discussion)作為小組合作(cooperative learning)學習的一種主要形式不僅受到了廣大教育者的高度重視,而且把小組討論視為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的本質特征,甚至把其列為判斷一堂課是否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的分水嶺。但是,隨著小組討論在課堂教學中的廣泛運用,眾說紛紜,貶褒不一。細察之下,矛盾的焦點集中在對于小組討論有效性的評價上。
小組合作討論難道真如一些教師所言,遲早會在課堂教學中受到冷遇,甚至會被拋棄嗎?其實不然。普遍得到世界各國認同的早在杜威時代就成為主流教學模式的小組討論本身沒有過錯。問題的癥結在于執(zhí)教者自身對小組合作討論的內涵一知半解,囫圇吞棗,機械照搬,盲目運用。
現(xiàn)在的初中英語教學以聽說訓練為主線,通過看、聽、說、演練、唱、動手操作等一系列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最基本的英語聽說能力,并在教學中充分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在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發(fā)展的同時,特別強調學生人格的發(fā)展和思維的發(fā)展。從教學內容來看涉及人文地理,前至遠古,后及未來,遠至外國,其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可供學生小組討論的素材,如果教師能夠抓住合理的切入時機,巧妙地安排開展小組合作討論,則對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意境、風土人情與人文精神大有裨益。那么,如果使小組合作討論教學方式得到充分的運用呢?筆者認為可以在影響小組合作討論效度因素分析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措施。
二、影響小組合作討論效度的因素分析
小組合作討論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式教學,其對教師、學生、環(huán)境的三要素要求更高。如果其中一個要素沒有正確的處理好,則直接會影響小組討論的效度。在小組合作討論中,教師是指導者,這是小組討論有效的前提。然而,實際教學中,我們的教師又存在哪些不足之處呢?
1.內涵理解不深刻
教師作為小組討論的指導者,應該著重把握滲透其中的團隊精神、責任意識、互惠思想與開放理念。但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依然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小組討論狹隘地定位于“制造主體學習熱烈氣氛的工具”,或是“教師用來調整自身教學狀態(tài)和講課進程的工具”。
例如,某位教師在《Go For it. Grade Seven. Unit 7,How much are these pants?》她根據(jù)教材內容用幻燈片拋出了 一連串的問題
1.What does Huaxing Clothes Store want to do?
2.What do they have?
3.What can the girls buy?
4.How much are the sweaters?
5.How much are the bags?
6.What color T-shirts do they have?
7.What can boys buy from the store?
8.How much are the socks?
9.Can anybody afford the price?
就這些問題而言,既沒有梯度,也沒有難度,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己思考,無須通過小組討論來解決。
2.環(huán)節(jié)設置不合理
小組合作討論并沒有嚴格固定的操作模式,但筆者以為,科學合理的課堂小組討論必然應該滿足兩大要素,即以充分的自主學習為基礎,以充分的組內交流為關鍵。
學生個體的充分自學,是小組交流討論的基礎,但遺憾的是有些教師根本無視學生自主學習的存在。不少教師實施小組討論的模式均為:教師出示討論題目,然后要求四人小組開展交流討論。這樣的程序安排學生既無精神狀態(tài),又無時間思考。其結果必然是:要么學生的討論流于形式,最后老師越俎代庖;要么極少數(shù)精英學生成主角,其他學生成配角。
3.評價反饋不科學
小組合作討論的結果體現(xiàn)于小組共同意見的形成與表述,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對各小組的意見做出合理的評價與反饋。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方面作出合理的評價與反饋。
3.1教師傾聽。在課堂中,教師要盡可能做到讓每個小組都來發(fā)表意見,這樣做既能調動更多學生的積極性,又能集思廣益,獲取最佳的課堂效果。
3.2同伴評價。教師要有意識地把評價權放手給其他的小組,引導其他的小組對此作出評價。如某位老師的《Unit1 What should I do?(Section A)》課例中,教師引導學生小組Discussion T: OK, just now, we talked about your lives, but I know your study, you still have some problems. For example, some of you think English is difficult. But I know all of you want to learn English well. What should you do? Please work in groups. Try to find some ideas and advice. Maybe it's good for your study. Then give a report. See which group has more ideas, they will be winners.(每組發(fā)一張紙,共同探討,并做好記錄,然后各組選一人做匯報。) 討論結束后,小組匯報討論結果。教師覺得有拓展的條件,自己沒有做出評價,而是把評價權拋給了其他的學習小組,讓他們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教師把一部分的評價權下放給小組,小組間生生互動,你一言我一語,時時飛濺著智慧的火花。
3.3教師的評價。在學生自評,他評的基礎上,教師要作出中肯的評價。小組討論的結果不外乎“對”與“錯”兩個選擇,但現(xiàn)在好像教師受鼓勵性評價的影響太深了,以至于出現(xiàn)對小組結果的評價一概予以肯定的現(xiàn)象。
三、提升小組合作討論效度的預設策略
從認識論的層面來考察課堂中的小組合作討論,學生是主體,是內因;而教師是指導者,是外因。誠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發(fā)揮其作用,但如果內因離開了教師這個外因的激發(fā),也會失去發(fā)展的必要環(huán)境。下面就教師在課前預設階段如何提升小組合作的效度問題,提出一些策略建議。
1.時機的把握
一堂課要不要安排小組合作討論環(huán)節(jié),或在一堂課哪個教學內容中安排小組合作討論,這是執(zhí)教者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體現(xiàn)執(zhí)教者是否能夠正確理解小組合作討論真正內涵的重要標志。小組合作討論的運用要符合兩種需要:一是教學內容的需要;對于教材中已經(jīng)明白表述的問題,學生自學便可以得到正確答案,則無需組織小組討論,可以“學生自學――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延伸”方式進行。確實需要小組討論的問題,可以細化切口,組織討論。二是學生學習狀況的需要。對于僅憑學生個體來解決有一定難度的內容,則要利用群體的智慧來群策群力,攻堅克難,運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
2.論題的設計與表述
筆者完成《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課例設計后,第一次試教時,拋出了小組合作討論論題為:“What influences does basketball have on our life?”從試教的結果來看,論題明顯存在兩大缺陷:其一,論題的跨度大,學生的思維跟不上,至于我們原本意圖讓學生合作討論“籃球對我們人與人之間乃至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中所起的作用”,學生在討論時根本沒有涉及。其二,論題難度高。由于初中生所掌握的詞匯量極少,有些學生即使想到了籃球,卻在交流中不會用英語來表述,因而在討論時也就只能依靠教材而言,自然不可能產(chǎn)生新的隨機生成。
后來,筆者把論題改為階梯式的系列問題:
1.Why so many people love playing basketball?
2.As a sport, what’re the keys to the success?
3.As a team sport,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keys to success?
4.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fact that the number of foreign players in NBA has increased recently?(友情提示:communication between nations, friendship)
通過四個梯度逐步遞增的問題的設計,加深了學生對籃球給我們生活帶來影響的理解,即運動的精神“強身健體、努力拼搏、團隊合作、增進友誼”。
3.時間的安排
教師在課前預設時就應該對整堂課的用時進行通盤的考慮,要么不使用小組合作討論,如果決定使用,就必須保證小組合作討論的時間。
對于“What influences does basketball have on our life?”這個小組合作討論環(huán)節(jié),我們在事先已經(jīng)做過比較詳細的時間統(tǒng)籌,各環(huán)節(jié)的用時規(guī)劃如下:學生自主思考――3分鐘;小組交流溝通――3分鐘;小組意見反饋――3分鐘;機動――2分鐘。綜合整個小組合作討論的用時約為11分鐘。確定了小組討論的用時,我們再去統(tǒng)籌課堂教學的其他環(huán)節(jié),就能確保45分鐘能夠得到充分、均衡的利用。
4.小組分工與整合
小組討論不是休閑聊天,無拘無束,散亂活動,不是由少數(shù)幾個人主宰的“新聞會”,不是問答形式的簡單交流,也不是例行公事的“客套的討論”。幾個人在一起學習,與單個人的行動不一樣,由此產(chǎn)生的結伴效應,有正向的,也有負面的。“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說的就是結伴引起的負效應。
因此要對小組成員進行角色分工,讓每個成員都有事做,每個成員都能夠感受到肩上的責任。教師要把相鄰兩座的四位學生分成一個討論小組,每個小組選出director、recorder、reporter等,director負責組織協(xié)調;recorder負責記錄小組每個成員發(fā)言的要點;reporter負責將小組討論成果向全班同學匯報……從而有效地保證小組討論得到有序的開展。
四、對小組合作討論的再思考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使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教學方式,的確能夠體現(xiàn)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教學理念,但其前提是:必須保證小組合作討論的有效性。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使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教學方式,必須考慮到教學的“成本――效果”的性價比。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使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教學方式,必須要提升教師自身各方面的素質。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使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教學方式,教師必須明確這種選擇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嗎?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確也應該慎用小組合作討論!
參考文獻:
[1]張暉.新課程的教學改革,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2]郭華.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論假設與實踐操作模式,中國教育學刊,1998年5月
關鍵詞:小組討論;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1-0179-01
由于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時代對學生的合作意識與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合作學習得到教育界的大力倡導與推行。如實施得法,確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若組織不力,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一、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對小組討論法定位不準。隨著課改的推進使合作學習的觀念已深入基礎教育中相當部分教師的心中,大家都在教學中力爭體現(xiàn)這種教學方法。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在教學中體現(xiàn)出的合作學習就是小組討論。因為在課堂上,合作學了小組討論外幾乎沒有其他形式。許多教學研究資料上也同樣這樣認為:只要使用了小組討論法,便就是采用了合作學習的方法。其實小組討論法與合作學習之間是不能劃等號的。
小組合作學習可以被認為是與小組教學同質的,它是指“把一個班級暫分為若干小組,由教師規(guī)定共同的學習任務并由學生分組學習的班級教學組織形式”。顯然小組合作學習凸顯的是對生際交往的重視,它重視的是小組成員之間的協(xié)作、對話與溝通。
小組合作學習可以發(fā)生在課內,也可以發(fā)生在課外,而小組討論法主要發(fā)生在課內。若將小組合作學習與小組討論等同,一方面不能使小組合作學習發(fā)揮應有功效,另一方面會過分夸大小組討論法的作用。
(二)小組討論法在使用中缺乏實效性。小組討論法之所以備受關注,主要是因為對學生的發(fā)展有特殊的作用。而在現(xiàn)實教學中,常常是課堂呈現(xiàn)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而學生的收效甚微。
在幾乎所有的課堂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小組討論式的合作學習。這說明,教師已經(jīng)有意識地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但是仔細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教師一宣布小組討論,前排的同學唰地回頭,教室里都是嗡嗡的聲音,各個小組里,人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幾分鐘后,老師一喊“?!?學生立即安靜下來,站起發(fā)言的學生一張嘴就是:“我怎么看”?!拔矣X得應該如何如何”。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么樣”。此種情況是目前基礎教育教學中小組討論法使用現(xiàn)狀的生動寫照,雖然形式上很熱鬧,而實質上卻沒有效果。結果是為了使用小組討論法而使用小組討論法。
(三)小組討論法在實踐中被泛化。小組討論固然是一種好的教學方法,但它也有自己的使用范圍和界限。在現(xiàn)實的教學中只要上課,差不多就有小組討論法,至少每次公開課是如此。當然其中不乏使用的好的情況,但它卻給人一種印象:小組討論可以適用于一切課程一切班級。實際上并非如此,小組討論法的泛化現(xiàn)象正如前文所述,乃因為對其定位不準所致。
二、小組討論法的應對策略
(一)正確認識小組討論法的利與弊。小組討論法相比于班級授課制有自己的優(yōu)點,但也有自己的不足。要正確運用小組討論教學法,必須對它的利弊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小組討論法的主要優(yōu)點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與組織領導能力;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促使學生民主參與、合作精神的形成;有利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領域的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利于中后等生的進步。
小組討論法的主要不足是:教學控制較難,各組的進度與目標很難一致;學習效率較低,各組內成員之間要交換觀點與意見,費時較多。
(二)抓住時機,高效完成教學任務。正由于小組討論利弊兼有,要發(fā)揮小組討論的效用,必須在適當?shù)臈l件下使用。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教師要充分掌握合作時機,適時合作,既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又要加強指導。指導學生選擇有價值的、自己關心的、有興趣的、不懂的問題,特別是有關積累、理解、運用語言方面的問題;教師要善于示范,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問題讓學生討論,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當遇到問題含有多解性時,應發(fā)動學生展開爭論,訓練多向思維,使學生的悟性、靈性得到解放。
(三)正確掌握小組討論法的操作技術
1.分組方法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如何分組關鍵在教師。45人左右的班級分組應以5至6人為宜,并根據(jù)學生個性、水平、能力、興趣愛好、性別等合理搭配,每小組男女比例近3:2,學習成績高、中、低的比例為準2:3或1:3:1。這樣條件均衡,優(yōu)勢互補,利于組內合作和組際競爭。組內要形成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學風,使每個同學都敢說、敢想,能虛心聽取別人意見,能幫助學困生釋疑解惑,實現(xiàn)問題共解,過程共同經(jīng)歷,結果共同分享的合作目標。
2.訓練合作技能,教會學生探索
小組合作學習要有章可循,學生從聽老師講到自主探索、合作學習,要有一個訓練的過程。訓練時可布置一些有難度的謎語、思考題等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體驗怎樣合作,從中學會傾聽,補充或否定;有分歧時,大家分析比較,歸納形成共識;小組之間的合作方式、方法,師生之間的合作要領、討論目標也要訓練。教師要明確告訴學生討論時應選的問題,教師要深入各小組,做到心中有數(shù),并能指點個別;各小組所選問題要精當,要著重商討有廣度、難度的問題,老師要點撥、組織小組篩選問題,深入探索,高質量地進行合作學習。
3.合理評價,鼓勵到位
所謂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3~4人為一組,將同一班級的學生按學習成績、能力水平、性格特征諸方面的差異組建成若干個最優(yōu)化的合作學習小組。結合我班的實際情況,作了如下嘗試:
一、合理搭配小組成員
首先應對全班學生進行合理的安排座位。為保證各小組內的公平競爭,在分組中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成績、能力、興趣愛好、性別等幾方面的因素。合作學習小組通常以前后桌四人為一小組,小組內設小組長一人,記錄員一人,匯報員一人,資料員一人,每星期輪換一次,讓每個小組當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二、落實具體的學習內容
合作學習是一個主動的、積極的、有意義的過程,要使小組合作具有價值,教師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開合作的學習目標,安排恰當具體的活動內容、學習材料和探究任務。一般來講,在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處可設計一些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如學習經(jīng)濟全球化時,我則要求學生首先到校園內的商店進行調查,看看商店里出售的商品是本地生產(chǎn)的,還是外地調運的,并說說它們的產(chǎn)地是哪里。學生往往不敢獨自前往,需要小組合作解決,所以,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分小組合作解決。
三、布置難易適當?shù)娜蝿?/p>
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難易要適當,若太容易,學生不需要他人協(xié)助也能完成,就會失去合作學習的意義,學生的合作也會失去動力;若太難,小組通過一定的努力仍不能達到目標,便會飽嘗失敗的苦果,逐漸失去學習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興趣和主動性。教師設計的討論題既要有利于學生的思維活動,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內容的難易應確定在學生“跳一跳摘桃子”的層次。這樣才具有挑戰(zhàn)性,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個體的主動性,以及小組合作的積極性,才能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
四、分組討論課堂內容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討論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小組討論能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有更多的交往、互動的機會。教學實踐證明,課堂討論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重要措施,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fā)展的有效途徑。但合作討論也有弱點,在表面熱熱鬧鬧的討論下,難以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在積極的參與,可能在討論的過程中,會有渾水摸魚者,在小組合作交流過程中,有的同學不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就顯得非常重要。
首先要設計好討論的內容。討論內容既要針對教學目標,又要突出討論特點,應具有啟發(fā)性、探索性和開放性。例如,在教學環(huán)境保護時,組織學生討論:假如你是開發(fā)者,你將如何開發(fā)和建設山區(qū)?談到開發(fā)山區(qū),學生首先從山區(qū)的優(yōu)勢談起,然后根據(jù)山區(qū)的優(yōu)勢提出了各種開發(fā)山區(qū)的方案,有的想法確實非常妙,從而不斷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爾后應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組合作的規(guī)則。小組成員在討論前先獨立思考,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后討論,最后形成集體的意見。這樣每個人都有思考的機會和時間。小組討論時,教師要深入到小組當中,關注討論的進程,了解各組討論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shù),以便及時點撥,適時調控。教師要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如:在《東西部差異》一節(jié)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東西部大比拼,在辯論前先讓學生進行討論,老師參與討論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對中國的地形和氣候還不很清楚,于是,教師向學生展示一下我國地形圖和氣候圖,讓學生有感性認識,再讓學生進行討論,效果就完全不同,從而引導出其他差異。
最后,教師還必須做好小組討論后的匯總工作。通過各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討論結果的形式,鍛煉學生總結、歸納、概括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也有利于各小組之間的相互學習與交流,鞏固和擴大小組討論的成果。在新課程中,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充當“管理者”、“促進者”、 “顧問”和“參與者”等多種角色,以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
五、培養(yǎng)良好的合作意識
學生的合作技能的形成與發(fā)展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它需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與訓練。在學習中,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傾聽別人的發(fā)言,敢于修正他人的觀點,善于采納別人的意見,修改和補充自己原來的想法。比如,別人說話時,自己應如何注視對方;有不同見解不能統(tǒng)一時,如何學會保留自己的意見。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體會別人的看法和感受。只有具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才能保證合作的效率。記得在人口狀況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討論人口分布的特點及原因時,各組都發(fā)表了本組的討論結果,但有的同學沒有認真地聽取別組的意見,后來在答題時,回答不夠全面。另外,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要舉行辯論賽,有的同學很喜歡,也顯得很激動,往往沒等其他同學回答完,就迫不急待地私下嘰嘰咕咕,害得課堂紀律不好,只知道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而不清楚別人的觀點,更不知道自己存在的缺陷。
六、進行合理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