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第1篇: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92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直觀認識分數,形成關于分數的表象,會讀寫分數。

(2)過程與方法: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通過一系列操作、討論等數學學習活動,體會到認識分數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能積極主動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充滿探索與創(chuàng)造;能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理解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

【教學重點】會讀寫分數。

【教學難點】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

【教具準備】課件。

【學具準備】學具紙。

【教學設計】

一、故事引入

1.談話出示情境圖:猴媽媽拿著4個桃子要分給兩個孩子,一個給了1個,另一個給了3個,拿一個桃子的猴子在大哭,你知道為什么嗎?如果你是猴媽媽,你會怎樣分?為什么?

2.現(xiàn)在猴媽媽只拿了1個桃子,該怎么分?如何表示呢?

今天我們就來初步認識這個新朋友――分數(板書:分數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經歷由整數到分數的過程,著眼一個“探”字,抓住新舊知識間的連接點,知道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互動探究,認識1/2。

(1)體會分數的實際意義。

大家想想,半個桃子可以是1/2,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是這樣分的?

一個蘋果、一個蛋糕……(用生活實例完整地說一說1/2所表示的具體含義。)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2)動手折一折。

我們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上也都藏著 1/2,想不想把它找出來?請看要求(課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顏色)。

動手操作,動口說含義。

做完的同學同桌互相小聲說說,你是怎樣得到這張紙的 1/2 的?(學生把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

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fā)展自己,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的表象,著眼一個“動”字。要通過有意識的追問,使學生感受到: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斷:下面哪些圖形(略)里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通過反例沒有平均分的情況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設計意圖:進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2.類比遷移,認識1/4。

聯(lián)想:課件播放,走進生活,看到這些圖片(略),你想到了幾分之一?說說你是從哪張圖片想到的?

設計意圖:再次提供給學生自主創(chuàng)造的機會,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拓寬知識,認識新的分數;初步感受分子、分母所表示的意義。

3.讀寫分數。

三、拓展應用

1.聯(lián)想:五角星、巧克力讓你聯(lián)想到了幾分之一?

2.估計:嬰兒、成人、十歲左右的兒童的頭部占身體的幾分之一?

3.拓展:播放廣告,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廣告中動態(tài)的畫面讓你聯(lián)想到了幾分之一?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綜合練習,鞏固本課基本知識點。通過尋找身邊的分數再次讓數學知識回歸到實際生活中,從頭部占人體幾分之一的估計中,還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四、總結升華

這節(jié)課你感到快樂嗎?說出你的快樂和收獲讓我們一起分享吧!

第2篇: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

1.在一定情境中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會讀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一的分數的大小。

2.經歷觀察、操作、比較、推理和交流等過程,培養(yǎng)學生觀察、遷移、類推能力和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3.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與合作意識,體會分數在生活中的價值,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重點:

經歷分數的形成過程,初步體會幾分之一的分數含義,建立分數初步概念。

學習難點:

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和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演示教具、圓形、正方形紙片等。

學習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數理

1.激趣。同學們,你們喜歡看《西游記》動畫片嗎?你覺得其中的人物誰最有趣?(課件出示西游記片段)

(新課標提出:數學教學要“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西游記》作為課的開始,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課堂上來,為新知的探究開設了綠色通道。)

2.質疑。唐僧給豬八戒和孫悟空4塊餅,你會怎樣分給他們倆人?(說出分的理由)

3.自主交流。(依次交流4塊餅和2塊餅分給兩個人怎么分合理,并說出想法)(板書:平均分)

4.升華質疑。師:現(xiàn)在只有1塊餅,又怎樣分給他們倆呢?

(學生由前面的4塊餅,兩塊餅的分配過程中已經建立了平均分這樣最公平的數學意識,所以當問一塊餅怎么分時,學生自然會想到一人一半最公平的分法,也為下面的新知探究引發(fā)了很好的教學資源。)

二、探索交流、抽象概念

(一)認識1/2

1.半塊該怎樣表示呢?小朋友們,你能用你喜歡的方法表示出一塊餅的一半嗎?(學生上黑板上畫出,有的用圓形紙折出……)然后請這些同學介紹自己的表示方法,解釋每種表示方法的含義。

2.半塊餅不能用學過的確1、2、3來表示,于是我們就要用一種新的數來表示(板書1/2)。

3.揭示課題:1/2是一個新朋友,誰聽說過這個數,你知道關于這個數的什么知識?在數學王國里,你知道這樣的數叫什么嗎?(板書:分數)

(其實分數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有的同學在生活中內過,也有的同學在課前已經預習這部分內容,此時讓學生說一說對分數的了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同時還給預習學生一種奮進的力量,培養(yǎng)他們更好的養(yǎng)成預習的好習慣。)

(二)認識1/4

1.創(chuàng)設質疑(課件顯示)唐僧和沙和尚也來分這塊餅。

2.質疑:4個人分一塊餅,你會怎么分呢?

3.全班交流:每一份用什么數表示呢?同學們用手中的紙折一折,分一分。

4.展示交流:學生在全班介紹自己的折法

5.找一找,同學們,你認為在分數王國里只有1/2、1/4嗎?你還能折出你想折的分數嗎?(展示并介紹自己折的是圖形的幾分之一)

(“找一找,折一折,折出你想折的分數”,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出現(xiàn),推動了學生主動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

(三)建立數感

師:同學們,你是喜歡1/2、1/4這樣表示方法嗎?

生1:不怎么喜歡。

生2:我還是覺得用畫圖或折紙的方法表示好。(大多數的同學都表示贊同)

師:那好啊,請你們用你自己的方法表示出一百分之一 。

生3:老師,這個分數太大了,畫起來太麻煩了。

生4:折也不好折,還是向1/2的表示方法好,那一百分之一就可以寫成1/100了。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既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現(xiàn)自己表示方法的機會,又通過巧妙地提問,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表示方法的特點,由此實現(xiàn)從自己的表示向數學表示的飛躍,同時極大地滿足了學生學習的需求。)

三、觀察比較、體驗方法

1.質疑:同學們,你猜一猜豬八戒是愿意吃這塊餅的1/2還是1/4呢?

2.小組交流:①分析比較1/2和1/4的大小。

A.學生猜想哪個分數大。

B.學生討論并交流。

C.課件演示1/2和1/4比較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

②分析比較1/4和1/3的大小。

3.小組討論交流:通過以上比較,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4.練習比較分數的大小

(由質凝――猜測――交流――驗證,學生的思維經歷了整個知識的形成過程)

四、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創(chuàng)設情景(課件出示師徒四人即將出發(fā)的情景,引出練習)。

2.課本第93頁練一練。

3.練習一第1、2題。

4.總結全課:像這樣1/2、1/4的數都是分數,你知道分數表示什么嗎?

師:今天我們學的是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都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

5.用分數說話。師:我們認識了這么多的分數,看書91面,你能用分數說一句話嗎?

(看書91面,看圖說,再自由說生活中的分數)

教后反思:

第3篇: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

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44、45頁。

教材及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即0~10各數的認識及10以內數的“分”與“合”,對“合起來”的意思也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就是將這一經驗與“加法”模型聯(lián)系起來。

現(xiàn)在修訂后的教材與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了一些變化,在主題圖的旁邊增加了這樣一句表述“3人和2人合起來是5人”,進而得到3+2=5這樣一個具體模型。很顯然,新教材在有意識地滲透“模型思想”。接著,教材通過變換不同的情境,讓學生模仿、嘗試建立模型,強化、豐富對“加法”意義的認識。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jié)課的重點不在于計算,而是初步建立“加法”的模型,理解“加法”的內涵,并學會計算5以內數的加法。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根據具體情境列出加法算式模型,理解“加法”的意義,積累建模的活動經驗。

2.能利用已有經驗自主理解5以內加法的口算算理,并能熟練計算。

教學準備

課件、圓片、作業(yè)紙

教學過程

一、 情境演示,引入模型

1.看圖說過程和結果。

今天我們先來看一段動畫片。

①動態(tài)出示圖1。

②在圖1中動態(tài)插入兩位小朋友。(合成圖2)

這個動畫片是什么意思?(原來有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小朋友,現(xiàn)在一共有5個小朋友在澆花。)

③指名說,同桌互說。(充分了解圖意。)

2.模型表達。

原來有3個小朋友,又來了2個小朋友,合起來是5個小朋友。這句話的意思在數學上我們可以用這樣一道式子來表示3+2=5(板書),你會讀嗎?(指名讀、齊讀。)

3.了解符號的意思。

“+”是什么符號?(板書:加號)它表示什么意思?(合起來的意思。)

3+2=5是什么意思呢?

4.小結:3和2合起來是5,我們用式子表示是3+2=5。

設計意圖:從學生最能接受的動畫片的動態(tài)演示入手,引導學生將具體的生活情境轉變?yōu)槿粘UZ言表達,再從日常生活語言抽象為數學語言――加法模型,讓學生經歷加法式子的產生過程,為下面進一步豐富“加法”模型作準備。

二、 變換情境,豐富模型

1.情景一:

下面我們再來看兩幅連環(huán)畫。(連環(huán)出示圖3)

①第一幅圖什么意思?第二幅圖呢?你能連起來說說圖的意思嗎?(我看見一個小女孩來蕩秋千,又來兩個小男孩,合起來是三個孩子。)

②這句話的意思,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嗎?(在作業(yè)紙上寫一寫,然后指名說一說。)

(根據生回答課件出示:1+2=3。)

為什么用加號?(把一個女孩和兩個男孩合起來。)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是進一步理解加法意義的環(huán)節(jié)。因為有了前一個例題作為基礎,所以本環(huán)節(jié)情境展示由動態(tài)演示轉變?yōu)檫B環(huán)畫的靜態(tài)展示,減少了“動”的成分,在“連環(huán)”的情境圖中,理解“動”的過程有利于增強學生理解圖意的能力。加法模型的建立,不是靠一個例子就能完成的,需要在不同情境下連續(xù)理解,這是學生第一次模仿、建立特定情境下的加法模型。

2.情景二:

看到小朋友學得這么棒,青蛙一家也來向小朋友們學習了。(出示圖4)

①這幅圖是什么意思?

②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嗎?(在作業(yè)紙上寫一寫。)

(根據生回答出示2+2=4。)

③為什么這么表示?

設計意圖:只用一幅圖將動態(tài)過程表現(xiàn)出來,需要學生有一定理解能力,此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完成了由兩幅圖向一幅圖的過渡。

3.情境三:

除了青蛙一家,雞媽媽一家也過來了。

①圖5是什么意思?

②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嗎?(在作業(yè)紙上寫一寫。)

(根據生回答出示:3+1=4。)

③這里的3表示什么?1呢?4呢?(讓學生明白4表示4只雞,其中有3只小雞和1只母雞。)

設計意圖:這是一幅靜態(tài)實物圖,合起來的兩部分是1只母雞和3只小雞,這里的“4”代表4只雞,是對母雞、小雞的統(tǒng)稱,對學生來說是一次抽象。

4.情景四:

圖6什么意思?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嗎?為什么這么表示?

設計意圖:由實物過渡到方格模型,提高抽象程度。

5.情境五:

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圖7嗎?這里的2、1、3表示什么?

設計意圖:計數單位從“個”到“群”(捆),擴大了加法模型的應用范圍,加法模型的適用性得到了加強。

6.情景六:

在我們生活中用“加”表示的例子也有很多。教師請學生走到講臺前,要求學生:說說老師每次請學生上臺的過程及現(xiàn)在一共有幾人,再用算式表示。

①老師先請兩人上臺,再請一人。(2+1=3)

②再請一人上臺。 (3+1=4)

③再請一人上臺。 (4+1=5)

7.小結:剛剛我們經歷了幾件不同的事情,為什么都可以列成加法式子呢?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設計系列活動,從情境圖到生活中的事例,目的是豐富“加法”模型。通過小結,異中求同,突出“加法就是把兩部分合起來”這一本質屬性。

三、 解釋模型,根據模型求解

1.1+4=?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會用圓片擺一擺這道算式嗎?4+1呢?

生集體操作,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擺的。

2.2+1=?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會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說一說這道算式的意思嗎?(師課件提示:它可能是2個 和1個 ,合起來是 。)

3.直接算出得數。

出示算式:

1+4 2+3 1+1 2+1 3+1

3+2 2+2 1+3 4+1 2+1

設計意圖:一個算式就是一個模型,是對某一具體情境中數量關系抽象的結果,它背后有著豐富的內涵,從模型出發(fā),想象具體的、不同的情境,是對模型的深刻理解過程。對于1+4=?4+1=?這一計算問題,啟發(fā)學生應用已掌握的“數的分與合”的知識去解決。最后通過一組題的練習,提高計算熟練程度。

四、 回顧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認識了加法,你知道“加”是什么意思嗎?

板書設計

加法

3 + 2 = 5

第4篇: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

一、回歸學生本真,注重貼近突出情感

小學生正處于天真爛漫的童年,他們有著活潑可愛的天性,有著豐富飽滿的情感,有著童言無忌的純粹,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立足小學生這份難能可貴、天然去雕飾的本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們熟悉、親切的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們真實、獨特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樂于學習,樂于思考。

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簡單的時間計算》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引用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中喜羊羊和灰太狼同時被困在洞穴里的片段作為素材進行教學設計。筆者首先跟學生說:“同學們,你們記得一次喜羊羊和灰太狼同時去一個地方探險,結果巖石塌下來,兩個人都被困在巖石底下嗎?”學生回答:“記得?!薄澳俏覀冎?,人被壓在巖石底下不吃不喝是不能支撐太久的,對吧?”筆者說,學生點頭?!叭绻惭蜓蚝突姨窃趲r石底下超過8個小時就會有生命危險,他們是上午11時被壓到巖石底下的,我們最遲要在幾點前將他們救出來呢?”筆者接著問,學生著急要算,一下子又算不出來,筆者笑著說:“我們這次課就來學習怎么算好不好?”學生都答好,興致勃勃。像這樣,利用學生喜歡的動畫片進行教學設計,貼近他們的情感體驗,將課程知識變?yōu)橥娴奶剿?,有利于學生參與課堂,主動學習。

二、回歸知識本真,注重還原再現(xiàn)過程

數學是一門邏輯嚴謹的學科,注重思維的演算與推導,強調知識的實踐性與過程化。在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多反芻,多思考,將我們認為簡單不過的知識設計成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內容,將抽象復雜的概念還原于便于理解、易于吸收的演算過程,讓學生們在過程化的數學學習中掌握解題技巧,形成符合自己的學習策略,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認識負數》這部分內容時,我們就要考慮什么是負數,為什么會出現(xiàn)負數,怎么還原負數意義,再進行教學設計,而不是單純圍繞“小于0的數是負數”來教,否則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效果還不好。筆者在進行負數教學時,是這樣做的:筆者先明確負數的出現(xiàn)其實就是因為生活中有一些相反意義的數,要讓學生理解就要再現(xiàn)這個過程。筆者問學生:“當你們身上沒有錢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你們的財產是0呢?”學生答是,筆者繼續(xù):“那當你們爸媽給你們10塊錢的時候,你們的財產是不是變成10了?”學生點頭,筆者最后拋出一個問題:“但當你們沒有錢,又想買東西,于是向同桌借了5元錢,你們的財產怎么表示?”學生說欠了5元錢。筆者笑著說:“這個欠5元錢專用術語說就叫做負數?!毕襁@樣,通過再現(xiàn)知識產生過程,有利于學生理解,提高效率。

三、回歸實踐本真,集體合作反復學做

數學不僅是一門思維發(fā)展的啟蒙學科,還是一門普遍運用的技術,它在人們的生活與生產實踐中有著十分廣泛、意義深遠的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將數學回歸實踐本真,讓活潑好動的學生們獲得實踐動手的機會與平臺,并有意識地指導他們在集體或者小組合作探究中,將枯燥的操練生動化,實現(xiàn)練習與活動兩不誤,從而教會他們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第5篇: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以學生為本;以學論教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215-02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參加教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觀察、分析、自學、表達、操作、與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發(fā)展,更要關注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健康和諧發(fā)展;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

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是新課程推進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也是教師將新課程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的一個基本落腳點。這一方面凸顯了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以學論教"的重要性,也提示教師在重教材研讀,重教學過程設計的同時,要加強對學生數學學習思維過程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前教學設計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新課程實踐過程中,對教學生成的討論一直是個焦點,究其實質,不少生成問題的背后都顯示了教師對學生數學學習思維過程缺乏必要、有效的研究。因此,教學設計應建立在"實然"的基礎上,即要建立在對學生數學學習思維過程準確把握的基礎上。

1.準確分析學生數學學習的思維過程,理清"學生可能會怎樣想"

很多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不會問自己"學生可能會怎樣想",而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武斷地認為"學生一定是這樣想的"。也有不少教師打心底里就不愿意去思考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煩",而為了解決這樣的煩惱,教師習慣于把教學問題切細,再切細,問題空間小了,學生就"只能這樣想"了。因此,要解決"一聽就懂,一做還是不會"的數學教學老問題,關鍵在于教師應善于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和思維空間的問題,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獨立探究、合作交流。準確分析學生數學學習的思維過程,理清"學生可能會怎樣想"便成了教學設計中一個必須面對的關鍵問題。

1.1 理清"學生可能會怎樣想",要分析"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教學設計,要分析學生的生活經驗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一位教師設計了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利用一張圓形紙片,折一折,創(chuàng)造一個角。在課堂觀察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學生簡單對折一次就馬上舉手,認為自己"已經創(chuàng)造了兩個角"。遺憾的是,當時的執(zhí)教者并沒有注意到這些學生的學習成果,反饋過程中只呈現(xiàn)了"對折兩次,產生一個角"這種正確的結果。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學設計時,教師對"學生已有的生活中的角的概念"缺乏思考和了解。實際上,在建立角的數學概念前,學生心目中的角就是那個"尖尖的、戳人很疼"的東西,知道了這些,教師才能敏銳地意識到角的兩個基本特征――"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中,"兩條直直的邊"是數學概念和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差異所在。那么,在設計上述富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同時,應該能夠預設到

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并將之轉化為教學資源。

其次,還要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學習新知識的影響。如"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估算"教學設計時,教師不但要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兩種估算方法,還需要思考:(1)面對"應該準備多少錢買票?"這一問題,學生會主動選擇估算解決嗎?如果多數學生選擇用豎式精算,那么怎樣組織交流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2)學生會選擇"104×49≈100×50"這一新的估算方法嗎?如果多數學生用"四舍五入"法進行估算,教師又該怎樣引導。教學實踐表明,以上兩種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完全可能出現(xiàn),因為這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只有把握學生的知識經驗,才能使教師的教學設計彰顯"以生為本"的思想,也才能使教師的教學引導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1.2 理清"學生可能會怎樣想",要分析"學生們會有哪些不同的想法"。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很多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常常誤認為"自己的教學對象只有一位學生",或者認為"只有一個層次的學生"。顯然這是錯誤的,也是教學設計的一個誤區(qū)。首先,教師教學的對象是幾十位有著獨特思維方式和思維起點的學生。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使他們面對相同問題會產生不同的想法,或正確,或錯誤,或全面,或片面。但這種差異就是教學中最好的教學資源,是合作交流的基礎。

2.透析學生思維障礙,努力突破教學難點

如何確定一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不同的教師主要有三種不同的做法。一是根據教學內容的分析來確定難點;二是根據教師已有的教學經驗來確定難點;三是在學生思維過程分析的基礎上,基于學生數學學習的思維過程分析來確定難點。強調要十分重視站在學生的角度分析教材,思考學生可能遇到的思維障礙,進而確定教學難點,并站在學生的角度尋找可能產生的錯誤,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并尋找解決辦法。

2.1 站在學生的角度尋找錯誤,分析產生錯誤原因。如在《三角形的高》的教學中,學生在畫鈍角三角形最長邊上的高時,經常出現(xiàn)錯誤。教學設計過程中,站在學生的角度,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我們認識到,這一方面是由于學生對高的概念的理解水平局限于定義水平。教師教學時,應將高的定義概念和表象概念建立充分的聯(lián)系,使學生掌握高的概念的兩個要素:從一個頂點出發(fā),畫對邊的垂直線段。另一方面,還發(fā)現(xiàn),學生認識高的概念時,垂直是一個穩(wěn)定的強刺激,而在復雜的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生在把握高的概念時容易產生的偏差?;谶@樣的分析,可以提出,在學生用三角板畫高前,還需要安排動手指一指高的位置的環(huán)節(jié),以幫助學生先建立高的正確概念,再進行操作,才能有效減少操作錯誤。

第6篇: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P38-39頁《角的初步認識》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是學生在初步已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通過主題圖校園一角——引導學生從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再通過讓學生實際操作。如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讓學生熟練這部分內容后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學情分析】

角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周圍許多物體上都有角,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的小學生,他們對角并不陌生,能夠很容易的在周圍的物體上找到角,怎樣引導學生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形成數學的概念和法則,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教學中將觀察,操作,演示,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guī)律,采取了找一找,摸一摸,畫一畫,比一比,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教學目標】

①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感知角的大小,會畫角。

②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讓學生經歷從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角、認識角的過程,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用直尺畫角.

【教學難點】

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角的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教學流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直接出示三角尺,問這是什么?你知道他為什么叫三角尺嗎?你能找到其中一個角嗎?(學生找角).了不起的孩子們.接著出示長方形紙張,鐘面,剪刀等讓孩子們找角.引出課題.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認識的圖形王國里的新朋友——角.

(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首先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有趣的學習情境,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喚起學生對已學圖形的回憶,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讓學生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p>

(二)觀察實踐,引導探究

1、聯(lián)系實際,找角。

(1)課件出示剪刀、鐘面、三角尺。

這些物品中都有角,你能找到角嗎?指一指角在哪?

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從實物中抽象出角。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xiàn)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現(xiàn)實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2、初步感知,指角

(1)師:說起角,只要我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你就會發(fā)現(xiàn)角就在我們的身邊,瞧,就連我們學習用的三角板里也藏著不少角呢!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拿出你的三角板,觀察上面的角,找出其中的一個角,像這樣(教師示范摸角的頂點)摸一摸,有什么感覺?再把自己找到的一個角,指給同桌看看。學生找角,同桌互相指)

(2)同學們做的可真帶勁??梢?,每個角都有一個尖尖的地方和兩條直直的線。數學家們給角的每部分都起了名字,這個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頂點,這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邊說邊板書)反問: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3)師再指課件上第二、三個角:誰來指出這個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4)判斷角

(5)創(chuàng)造角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從觸覺中感知角構造,進行自主探索知識,明白角的頂點是尖尖的,角的邊是直直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p>

(三)實踐操作,豐富認識

1、老師也創(chuàng)造了兩個角,你能比較他們的大小嗎?

2、游戲互動發(fā)現(xiàn)角的大小。

同學們可真聰明!做出了這么棒的角.

那我們就來做一個游戲,聽老師的要求:你能用活動角擺出一個較大的角嗎?怎么使它變小呢?(生隨教師要求活動變換角的大?。?/p>

同桌游戲:偷偷擺出一個角,然后拿出來比較,誰大誰就贏。

師生游戲:老師這里也有一個角,它的邊很長,你們誰敢來和我比?

(

師生互動游戲

)

教師小結(也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說):通過剛才的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而是和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叉開的口大,角就大,叉開的口小,角就小。

師;(課件出示)猜一猜,下面的兩個角,哪個角大,哪個角

???

(書42頁3題)

學生各抒己見,交流想法。(電腦驗證)

【設計意圖:通過創(chuàng)造角的實踐活動,進一步鞏固了孩子們對角的本質的認識,并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角的大小到底與什么有關,與什么無關,輕松攻破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p>

3、體驗感悟,畫角。

(1)師:你們看,角多神奇呀,你們喜不喜歡它?那我們把它畫下來,好嗎?

(2)微課學習畫角。

(3)追問:應該怎樣畫角呢?

小結:先確定角的頂點,從這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線,就畫成了一個角。

(4)你們會畫角了嗎?試試看。生畫,師巡視。并展示學生畫的角。

【設計意圖:觀察、敘述、操作,使學生盡快掌握畫角的技能。】

(四)鞏固應用,拓展延伸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里我設計了三個練習題:

第1題

判斷角。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些是不是角,是的請露出你的笑臉,不是的用哭臉表示。學生判斷再抽生說理由。(課件出示書第42頁的第1題。)

第2題

看看下面的圖形中各有幾個角。

第3題

一個長方形剪去一個角還剩下幾個角。

【設計意圖:素質教育要我們面向全體學生,盡最大努力體現(xiàn)到因材施教機坡度練習,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深化了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

(五)課堂小結,知識內化

孩子們,今天我們認識了角,誰愿意告訴大家,你知道了角的哪些知識?

微課小結。

(六)板書設計

角的初步認識

第7篇: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

一、創(chuàng)設情境,準確找出物體表面的角

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上課開始,孫老師利用課件展示主題圖——學生熟悉的校園一角,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什么?找出呈現(xiàn)在各中圖形中的角;同時讓學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體上有角。通過找角的活動,使學生對角圖形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由具體到抽象,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xiàn)實性,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二、 充分放手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新知運用新知,培養(yǎng)能力

孫教師敢于放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為了讓學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師組織學生找一找、摸一摸、辯一辯,畫一畫的活動。

先讓學生找一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過程中,初步體驗到角這一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培養(yǎng)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解釋生活。

讓學生拿出三角板,任意摸一摸板面上的一個角,說一說有什么感受??偨Y出角的特征: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這樣為學生學習畫角找到了依據。

畫角這一環(huán)節(jié),孫教師通過用美麗圖畫打扮高密慶?!笆弧眹鴳c節(jié),引導學生想到需要畫角,激起學生很想學習畫角的強烈愿望。這里教師先讓學生嘗試畫一畫教師引一引的方法,解決了畫角這一重點。這里過渡比較自然。

在突破角的大小與其兩邊長短無關這一難點,孫老師先利用同學們比較喜愛的孫悟空與金箍棒的故事引入,以激發(fā)起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欲望,從而讓學生各顯身手獻計獻策,真正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充分利用電腦教學的優(yōu)勢,通過兩角的重合以及邊的變化來使學生進行直觀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

鞏固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把鞏固知識融于游戲創(chuàng)造性地讓學生在游戲中進行運用掌握,符合兒童的學習特點。真正體現(xiàn)了“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這一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三、 聯(lián)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課的最后,孫老設計由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用學生自由選擇材料做的角,在互相交流中進一步鞏固角有大有小而與邊的長短無關,這樣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guī)律,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8篇: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

一、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賦予教材內容以實際的心理意義,使教材內容更切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起他們的聯(lián)想與創(chuàng)意,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認識欲望,使教材內容與學生自身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及興趣相結合,貼近學生的生活,搭起教材內容通向學生生活世界的橋梁。教學設計時可從實際問題中引出學習的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展開學習,還可以將知識應用于實際情景。如在計算隔位退位減時,學生容易被被減數中的“0”捉弄,從而在計算時發(fā)生錯誤。教學設計時我考慮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fā),創(chuàng)設了童趣化的情境,來減少學生認知上的錯誤。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A同學向B同學借10元錢,可是B同學身邊一分錢也沒有,怎么辦呢?有的同學說那就不要借了,我說:“B同學雖然是個窮光蛋,可他卻是個熱心腸,想著要幫助他的同學解決困難,再給他想想辦法?!焙鋈?,B同學靈機一動,過來問我借了,我口袋里摸出1張百元大鈔借給他,他拿著一張百元怎么借給A同學10元呢?大家又開始給他想辦法,有同學想出,可以去小店將它兌換成10張10元,然后借給A同學10元就可以了,我問:“這時,B同學還有多少呢?”“90元!”這樣的活動,不僅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隔位退位減的算理,有助于學生的理解;而且由于其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容易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

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使教材內容問題化,把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嘗試、探索、調查、實驗以及和同學的合作交流一個個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問題,達到課程內容的不斷生成、創(chuàng)生和開發(fā),使給定內容不斷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課程”。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在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教材內在的矛盾因素和學生認識的特點,采用寓新于舊、伸延舊知、觀察和比較、操作和演示等方法來設置問題情境。如設計 “三角形內角和”的教學,就可以采用寓新于舊的方法來設問:正方形有幾個內角?四個內角和是多少度?長方形呢?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沒有規(guī)律呢?三言兩語,就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再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法可用延伸舊知的方法來設置問題情景:教學新課前,先復習同分母分數加法,然后讓學生試算+ ,學生運用原有計算經驗(同分母分數相加)不能計算這道異分母分數加法了,于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問題情境,引起了學生激烈的認知困惑,懸而未決的疑難驅動了學生從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喚起相關舊知——通分從而解決問題。

三、重視學生個性體驗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苯虒W設計時教師要通過教材內容的操作化,將教材呈現(xiàn)的“死”知識,通過學生的“活動”和“操作”,轉化為學生能切身體驗到的“活”知識,使其進一步內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經驗系統(tǒng)。要通過教材內容的操作化,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實踐操作、合作交流、聯(lián)系生活的過程,體驗“做數學”、“說數學”、“用數學”以及“再創(chuàng)造”的樂趣,幫助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建構知識的“意義”,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如:教學“一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設計成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

四、優(yōu)化教材內容

第9篇: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范文

一、了解前測,內化于心

前測是指在學校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上課前的一段時間內,通過不同的調查方式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預備和相關方法的預先測試,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學活動,并提出相應的課堂教學策略。開展課堂前測,能夠很好地了解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和已有經驗,了解學生的思維共性和認知差異。

1.前測是教學設計的學情基礎

對于教師設計的探究過程,如果學生不需要探究就明白了,那這種設計就是無效的;如果教師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難度很大,學生不能回答不能操作,新舊知識之間沒有建立聯(lián)系,那么這個設計也是失敗的。那么怎樣的教學設計才是有效的呢?第一,它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第二,它必須重視新舊知識的過渡。要做到這兩點,必須做好前測。

2.前測為教學行為提供數據支持

感性讓數學課堂更具人性化、更精彩生動,理性讓數學課堂多了一些數學化。在追求數學生活化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數學本身的東西,應讓課堂多一些理性,讓我們的教學行為更有效、更科學化。而前測就是讓數學課堂科學化的第一步。我們在設計教案時,總是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認識不到位。而做了前測,那分析統(tǒng)計所得的數據,就是我們科學合理設計教學的正確依據,它能讓我們的教學行為更有效。

二、設計前測,外化于行

為了在教學中做到心中有學生,教學設計有依據,需要我們走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真實認知情況,思維狀態(tài),以細致詳實的前測來加強教學活動設計的實效性。設計有效的課堂前測,能夠很好地了解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和已有經驗,這樣才能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讓學生開展適合自己的學習。

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設計不同類型的教學前測,通過前測去了解學生對已有的知識掌握得怎樣?有哪些生活經驗?這些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學生學習新知哪些影響?

1.預習分析法

教師安排預習內容,設計預習作業(yè)。教師通過分析預習作業(yè),了解學生對新知自學的情況:哪些問題自己能解決,有哪些問題似懂未懂的,還有哪些根本不能解決的問題。從而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如教學五年級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五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對長方形和正方形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掌握了他們的基本特征,并且具備了一定的概括推理能力。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征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由平面計算擴展到立體計算的開始,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學生們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之前已經知道了些什么?他們學習的起點在哪里?學生學習這部分的難點到底是什么?學生的空間思維怎么樣?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情況,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前,筆者對學生進行了前測。

2.個別談話法

這個方法主要用于后繼教材的教學,問題從舊知和新舊的連接點處設計,通過教師與各個類型、各個層次的學生代表的談話了解他們新知生長點的掌握情況,確定怎樣引導學生遷移或類推,從而選擇最為有效的教學方式。

如教學四年級“三角形的內角和”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過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類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性質,學好它有助于學生理解三角形內角之間的關系,也是進一步學習幾何的基礎。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一些基礎知識,會用工具量角、畫角,具備了探索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與基礎技能。我在課前了解到,已經有不少學生知道了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既然不少學生都知道了這個結論,那是不是不用教學了呢?答案顯然不是的。教師還要通過個別談話法,了解哪些層次的學生知道了這個結論?如何知道的,怎么證明?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情,預設教學過程,教師通過與學生個別談話進行教學前測。

教學前測如下:

教師在班級里選擇了6名學生,好、中、差各三名,進行訪談。

問題1:關于三角形你了解哪些知識?

問題2:你還能清楚地記得三角形分類嗎?

問題3:關于三角形內角和你了解什么?

問題4:知道三角形內角和的由來嗎?你獲得三角形內角和知識的途徑是什么?

問題5:你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三角形?你遇到過哪些生活中需要解決的關于三角形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