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國學人生范文

國學人生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學人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國學人生

第1篇:國學人生范文

國學經典,像指南針為你撥開成長中的迷霧,像吸塵器幫你清除成長中的紛塵。國學經典,似夏日的清泉澆灌了我們,似冬日的太陽照亮了我們。因為國學經典,我們成長;因為國學經典,我們成熟;因為國學經典,我們知道了該怎樣做人、怎樣做事;因為國學經典、我們學會了怎樣互相幫助、互相關愛。

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帶著我背《弟子規(guī)》《三字經》。還有一些淺顯易懂的古詩詞:像《詠鵝》《詠柳》《回鄉(xiāng)偶書》,它們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顆顆種子――對國文的深厚興趣,它們像一葉葉扁舟帶我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

上學了,老師引領我們學習那些更加深刻的國學經典:從岳飛慷慨豪邁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到文天祥堅定不移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陶淵明恬淡閑適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到曹操求才若渴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告訴我在知識的旅途中應該正確的對待自己的不足;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教會了我該怎樣珍惜身邊的朋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告訴我一件事物會有很多種不同的看法;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教我懂得正確地幫助身邊的人……

是夸父、精衛(wèi)、愚公教會了我堅持不懈,不斷追求自己的夢想;是花木蘭讓我領略了一代巾幗的風姿;是《桃花源記》、《三峽》、《小石潭記》給我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一次一次,我在國學經典下接受心靈的洗禮;一次一次我在國學經典中探索成長的道路。

第2篇:國學人生范文

那年女兒剛到美國7個月,上小學五年級,第一次參加學校情人節(jié)。我們全家“三個臭皮匠”一起討論該如何參與。女兒決定自己設計,親手制作賀卡,信封完全由中國元素組成:貼著中國國寶大熊貓、四川竹子、福娃等貼紙,漂亮極了。

情人節(jié)那天,女兒上學去得比往日要早,穿得比平時要好?;丶液笏f,那天正在上課之中,就有其他班的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到她班上,銷售他們自己的作品:繪畫、布偶、紙質玫瑰……誰喜歡,都可以買;當然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出售自己的作品。教室里一片歡聲笑語。同學們都展示出自己喜歡的、大多是自制的手工作品。

老師還舉行了投票評獎。全班幾乎每位同學都有獲獎,女兒作品獲得了“最佳特色獎”。老師還分發(fā)了盒子,希望每個人的盒子都能裝滿情人節(jié)卡片。

我問女兒:“玩得這么開心,你知道‘情人節(jié)’的來歷嗎?”她肯定地回答:“那當然。”并給我娓娓道來:“要說這個節(jié)日的來歷,應該有很多版本。其中一個傳說為: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了掩護其他殉教者,瓦倫丁被抓住,并被投入監(jiān)牢。在那里他治愈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這個奇跡后,非常害怕,于是將瓦倫丁斬首示眾。據說,在行刑的那天早晨,瓦倫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訣別信,落款是:寄自你的瓦倫丁。公元270年2月14日,他被處死刑。基督教徒為紀念為正義、為純潔的愛而犧牲的瓦倫丁,便把這天定為情人節(jié)?!?/p>

現如今在美國,情人節(jié)不僅是情侶的節(jié)日,學校也會組織孩子們來慶祝這個他們所說的表達愛和友誼的節(jié)日。老師會趁機給孩子們講述這個節(jié)日的壯美故事,引導孩子們去“愛”別人。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還會親手制作情人節(jié)禮物,這可是發(fā)揮他們想象力和動手能力的大好時機,各式各樣的情人節(jié)禮物,有些是大人無法想象出來的,竟然都出自這些可愛的孩子們之手。家長也會參與禮物的制作,并幫助孩子分析該把這些禮物送給哪些人。

第3篇:國學人生范文

孫權可謂三國中第一位能授權的行家。這是有其內在原因的。孫權的父親孫堅,其兄孫策都有好勇斗狠,孤身犯險的氣質。他們二人在沙場的名號一為“破虜”,一為“討逆”,可謂名不虛傳,其驍勇的名聲在戰(zhàn)場上天然就是一只響亮的號角。二人每有戰(zhàn)事,必親臨前線指揮,以一國之任而犯重險,結果都年僅壯年便遭橫死 (孫堅過江夏時遭劉表部將亂箭射死;孫策在攻襲許昌之前,在孤身打獵時被仇家的刺客刺死)。 孫權后來也想仿效乃父乃兄,至有合肥一役親征。然而這一戰(zhàn)張遼八百勇士破了十萬吳軍,孫權本人也差點讓勢若瘋虎的張遼生擒。此役之后,孫權絕足于疆場,只在后方選賢任能。每當大戰(zhàn)來臨,他先是召集群臣廷議,然后毅然決斷,選派大將,賜以假節(jié)(朝廷特授的權力,可對犯軍法者先斬后奏);自己則退居二線,督運糧草,任由前線主將發(fā)揮,絕不遙控指揮?!度龂萘x》中周瑜阻止蔣干勸降的話是對孫權充分信任屬下的良好注解,也是臣屬對信任自己的君主一個擲地有聲的回答:“瑜執(zhí)干手曰:‘大丈夫處世,遇知遇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 ”

有君主的充分信任,前方的帥才就能大展拳腳,屢立大功。三國的三大戰(zhàn)役之二:赤壁之戰(zhàn)和彝陵之戰(zhàn),東吳都是大贏家;而這兩場戰(zhàn)役都是東吳的兩個小輩英雄:周瑜和陸遜一手導出。孫權安坐銀鞍殿,前方高唱凱歌還,可見善于授權的用人者有福了。韓信對漢高祖的稱謂也非常適合孫權:“臣善將兵,陛下善將將?!毕嗳缑木鞑粫靼?,君主的才能和權力不是體現在親領大軍,耀武揚威于疆場;君主的才能和權力體現在戰(zhàn)前廟堂選將,戰(zhàn)后論功行賞。此即為“垂拱而治”。

孫權用人之時固然善于授權,然而他卻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不可共安樂的人。每當用人之際,唯恐施恩不厚,榮寵已極;而當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國無外憂之時,他對于賢臣的勸諫則不大聽得進去。陸遜是東吳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后的第四任大都督,對孫權的三分天下可謂有韓信、樂毅之功。陸遜不僅富有軍事謀略,對政事也每有真知灼見。其時孫權既立孫和為太子,又寵愛魯王孫霸,致使兩宮并立,朝臣各有依附,彼此不和。陸遜以國家為重,上書孫權,力薦保安太子,黜降魯王 。而孫權反疑心陸遜離間骨肉,遂將陸遜的親近左右放逐的放逐,下獄的下獄,致使陸遜這樣一位大功臣“憤賁而卒”。后來,陸遜的兒子陸抗頗有政績,孫權視其為可用之才,就又哭著對陸抗說,以前聽信讒言誤會了陸遜,要陸抗將他以前責問陸遜的詔旨全部燒掉。

讀書至此,不禁深喟帝王御人之術,也不禁想到諸葛亮對孫權的評價:“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賢乃一時之賢,盡乃一世之盡;諸葛亮觀人,可謂入木三分。

在那個君擇臣,臣也擇君的亂世,諸葛亮為什么最后選擇了劉備呢?在此,筆者不敢茍同裴松之所說:諸葛亮選擇劉備乃是“義不背本 ”,也不認為諸葛亮輔佐劉備是一心一意為了匡復漢室江山。(如果劉備不姓“劉”,不是漢室皇叔,諸葛亮就會另找一位姓劉的庸才輔佐不成?如果劉備真的不姓劉,只怕諸葛亮也要改弦易轍,閉口不提匡復漢室,而要義正詞嚴地宣稱“天下有德者居之”了。) 劉備贏得諸葛亮的真心輔佐,無疑是靠其人格的力量。對當時普天下的群雄諸侯,高臥隆中,心懷天下的諸葛亮必然都有過考察評價,其最后出山輔佐劉備,固然有感于劉備三顧茅廬的誠心,最重要的還是由于諸葛亮志向高遠,欲仿效伊呂、周公,但求造福黎民,不求聞達諸侯;因此必要輔佐一位仁君明主,以求能盡展所才。劉備當時雖然屢戰(zhàn)屢敗,但其“信義著于四海 ”,草廬一席談話,更覺君臣意氣相投,脾性相合,“遂許先帝以馳驅 ”。歸根結底在于劉備“寬仁有度 ”,能“盡”諸葛亮之才。

終劉備一生,不但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對所有投奔他的臣下都優(yōu)渥有加。因而劉備創(chuàng)建的蜀漢政權絕少有誅殺功臣,爆發(fā)內亂的事 (劉備曾獄殺彭羕,在于彭羕確實有謀反的企圖 ),比魏、吳兩國要穩(wěn)定地多。因而若說授權任人,在三國中劉備是施行得最為徹底的一位君主。(可能也是因為劉備除用人外,本身其他能力都比不上其臣下,不過他能做到不疑心,放心授權,就很不容易了。)

雖然說諸葛亮成就了劉備的三分天下,也只有劉備這樣的“寬仁有度”的君主,才能成就諸葛亮這樣的“王佐之才”。如果說蜀漢的諸葛亮與北魏的司馬懿、東吳的陸遜在智謀才干上不相上下,互見伯仲的話,則其中以諸葛亮的君臣機遇最為難得。他從未受到來自君主的牽制,更不用說猜忌和迫害了。劉備寬仁有度,劉禪乃中人之主,從而使得諸葛亮真正達到了“無天于上,無地于下,無敵于前,無主于后 ”這樣一種完全自主,不受製肘的局面,而超越司馬懿、陸遜的境界,將自己的智慧才能完全地發(fā)揮出來,最終成為“千古賢相”。

第4篇:國學人生范文

關鍵詞:外國文學;人文精神;經典;在場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高教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的外國文學學科建設和教學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但是,面對就業(yè)的重重壓力,無論是課程設置、授課內容,還是大學生們的學習重點,幾乎都是以是否“實用”為標準。這種幾乎固化的“教育理念”嚴重地影響了當代大學的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外國文學向學生打開了通向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但由于它的異源異質文化性質,學生在理解上往往會產生距離感、陌生感,造成理解、接受上的困難。好在外國文學一般是從大三開始安排教學,這時,學生已學完了文學理論和美學等課程,有了一定的文藝美學理論素養(yǎng),他們會結合自身對西方哲學、歷史、宗教、和習俗的良好認知去感受外國文學的人文關懷,通過對外國文學中的經典篇章的學習,努力培養(yǎng)自身勇于競爭、大膽懷疑、敢于批判、容忍失敗、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良好品質和完美人格,最終從生命、頭腦、靈魂的高層次上認識自我和“人”。

一、 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

把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外國文學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把人文精神與專業(yè)知識結合在一起,突出人與事物的主體作用和人對物的態(tài)度,使外國文學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使學生不僅得到相關的文史知識,而且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發(fā)現美、鑒賞美的能力。比如,我們講授但丁的《神曲》,我們往往醉心于作品的結構?!渡袂返慕Y構,很顯然就是藝術家的心靈結構,在從“地獄”到“煉獄”,再到“天堂”的心靈探險中,藝術家一次又一次地向讀者表演著絕境里的操練有多么驚心動魄;靈魂的張力有多么大;靈魂的機制是多么的復雜又是多么的單純;生命的卑賤與精神的高貴又是如何共同促成了那種特殊的律動。閱讀和講授這篇精神史詩,我們會深深感受到,現代藝術的所有要素都已經包含于其中。因此我們在講授這部作品時,要求學生多注意作品的“精神的結構”:從以感官為主的地獄到以精神為主的煉獄,這實際上是藝術體驗的兩個階段,在藝術活動中二者缺一不可。感官的敏銳和精神的強韌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這二者的發(fā)揮,在詩歌中達到了天才的極致。而“天堂篇”則完全是一種“神啟的體驗”:“我”探討了光與暗、靈與肉、美德與原罪、信心與證實、絕對意志與選擇、誓約與違反等等精神結構中的矛盾。這種有關在教學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原著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根據學生的學習取向,讓學生對作品有一個人文意義上的判斷,即作品是作者藝術理想的描繪。

事實上,外國文學最突出的核心內涵之一就是它的人文精神。從古希臘古羅馬的人本主義思想,到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精神和莎士比亞的人文關懷與探索;從歌德的人本求證,到浪漫主義的人本復歸;從巴爾扎克對人性的重新界定,到托爾斯泰的自然人本情懷;乃至于20 世紀現代主義文學對傳統(tǒng)人文精神失落的悲情與期盼復歸等等,文學在精神上貫穿著一條弘揚人文精神的主線。而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正是他們健全其人格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時期。因此,弘揚人文精神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應該作為外國文學教學的基本價值理念。外國文學教學作為體現大學精神的重要一環(huán),必須引進新觀念,必須幫助學生自我提高和完善,以形成其“與時俱進”的文化人格。具體落實到外國文學教學中,我們主要通過對文學現象的思辨分析,進行人生信念、道德范式、精神境界、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引導教育。比如在分析重點作家作品時,往往結合作家的審美理想、主觀態(tài)度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精神境界、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人生信念和道德范式等方面進行正反兩方面的評析,使學生能夠從中受到啟發(fā)、受到教育,或得以警示、進行反思。

依據目前的現狀,落實“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將外國文學課講精、做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外國文學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傳遞,通過課的設置與講授,不斷提高大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yǎng)等內在品質,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關照,教育引導大學生關注人、人的生活、人的生命及其價值,強調人性、人道、仁愛,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最終,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好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二、 重新認識文學經典的教育功能

文學經典給學生提供的生活和信息,不同于一般的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科學家為他們提供的那些不具人情味的信息、事實,文學經典的作用是,它不僅僅能傳播信息、事實,而且還能提供作家對這些信息和人性的了解。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就能捕捉并領悟到這些信息,從而增強對人性的理解,產生對經典作品以及人性的認同。另外,由于學生生活的范圍相對比較狹小,生活也比較簡單,文學經典的閱讀能使他們接觸到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態(tài)度、精神信仰和特殊的思維方法,使他們認識到社會的多樣性,各種生活方式共存的必要性,這樣他們就不易陷入一種偏狹的心態(tài),眼界與心胸自然也就開闊了。還有更重要一點是,在經典文學的閱讀中,當屬于學生的個體生存境遇與文學文本實現融合,人生意義就能在閱讀的瞬間生成,閱讀文本就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外國文學的很多經典作品其文本都承擔了這一使命。雖然現在我們處在電子媒介時代,了解作品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可能有些方法也比較簡單和快捷,但文學的根本畢竟是作品,文學的魅力、影響和意義也主要來自于作品。只有深入細致地閱讀、分析和發(fā)掘文學經典作品的意義和魅力,才能真正體會出文學的真義,文學的文本閱讀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當然,在學生閱讀文學文本的過程中,老師要進行適當引導和點拔。老師可以通過對外國文學發(fā)展線索、文學流派、文化背景以及社會政治因素等各方面系統(tǒng)性的梳理與介紹,使學生對外國文學的發(fā)展有大概的了解,然后讓學生把文本閱讀和具體國家和作家的創(chuàng)作結合起來,全面地了解把握作品,并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這樣,就能夠逐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細讀文本的興趣以及對文學經典的感悟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既是我們現在教學改革的旨歸,也是現在素質教育的要義所在。

比如,我們在講美國黑人文學時,一定要講托尼·莫里森,要講她一系列的經典作品。作為第一個獲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黑人女作家,她一直致力于黑人創(chuàng)作,她的經典作品扎根于非洲黑人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探尋生活在充滿種族偏見的美國社會里的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內心世界,這里既有文化價值失落問題,即白人文明對黑人文化的侵襲,使黑人文化失去價值的自我體認,也有黑人文化的顯現的問題,即探索非洲美國人對自我和對自我文化之根的追覓。還比如講美國的猶太文學,美國文學一流作家中猶太人占比例較大,1976和1978年,貝婁和辛格分獲諾貝爾文學獎,其他如梅勒、馬拉默得、海勒、塞林格、歐文·肖、羅思等也都是屈指可數的重要作家,他們的經典作品形成了一連串的猶太主題:猶太地位、自我本質危機、孤獨、異化、歸化和沉淪等,而這些問題恰恰在西方當代生活和社會思潮中具有普遍的文化意義。這樣的教學構思與實踐,教師講起來非常具體、生動,學生學起來對此也非常感興趣。講授這些經典作品,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非常有好處。

所以,閱讀和講授文學經典,既可以讓學生走出“自我”理解他人、理解古人,也可讓他們走入“自我”真正在文學比較中認識自己。由于偉大作品常常使我們感到自己正置身于比自己現有或已知生活更廣的場景之中,感到自己正在遭遇比已有的閱歷更廣闊的思緒狂潮之中,因而我們在閱讀中(包括在具體的教學中)必須不斷拓展自己、拉長自己,渴望全力地延伸自己的思緒和感受,才能面對這樣的遭遇與挑戰(zhàn)。外國文學只有進入這樣的教學態(tài)勢中,學生們才能較愉悅的接地有關人文精神等意義上的教育引導,到這時,他們才愿意依靠自己的心靈去探索,去解脫自己面對強手的窘迫,去體驗自己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意義的驚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廣大學生獲得了幫助自己成長的關鍵要素,獲得對人生和自我的新的認識。他不僅慢慢體驗到巨大的快樂,而且還在自己的心底發(fā)現和開掘了歡樂的源泉。

三、 設計富有啟發(fā)性和探討性的問題

圍繞問題展開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在有限的時間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這是外國文學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教師的角色是幫助學生具體分析一部作品從民族文學的體系進入到世界文學體系的運作過程。如果還是以靜態(tài)的外國文學經典作為敘述和評價的主軸,即便增加了更多的文學篇章,在文化研究的視角下,這樣的外國文學學科體系還是存在問題的。外國文學課程不能僅僅局限于文本的分析,更應追問作品的經典化的過程,重視具體的案例分析,召喚一種更加精細的方法來解釋階級、性別、地域、族群、教育、年齡、職業(yè)和傳媒等變量在多樣化和不斷變動的世界文學結構的話語中是如何運作的,進一步將世界文學看做是特定歷史政治條件下的文化現象。通過個案研究,解釋跨文化讀者理解文本、賦予其意義的方式和視角,以及形成該方式的原因。

比如將手中世紀文學時,可以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框架問題:當一種宗教成為時代的精神支柱時,文學會顯現怎樣的狀態(tài)?然后有以下的問題:何為基督教?中世紀基督教的本質是什么?基督教文化與古典文化的對立表現在哪些方面?最后通過具體問題諸如中世紀四大文學現象、但丁《神曲》等的學習去詮釋“文化相對主義”與“文化普遍主義”之關系。

與此同時,我們應多倡導研究性教學。外國文學研究性教學,其核心是教師和學生角色轉換,由教師為主轉為以學生為主,這同樣也是建構主義理論在教學中的良好應用。這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目的是通過引發(fā)和指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促使他們自主地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研討中積累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比如,學生可以多接觸一些諸如象征研究法、精神分析研究法、新批評研究法、解釋學研究法、現象研究法、原型研究法、結構研究法、解構研究法、符號研究法、形式研究法、接受美學研究法,從而在外國文學的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和方法論意識,激活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這種模式強調教學重點與學術研究步驟相結合,通過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對有爭議的問題的探討、科研小組成果的展示、課外輔導等多種形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適應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需求,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也會有很多幫助。

除此之外,加強文本細讀也必不可少。學生可以根據老師的教學安排,對指定閱讀的作品的文本語言、結構、象征、修辭、音韻、文體等因素進行仔細細讀,從而挖掘出在文本內部所產生的意義。事實上,傳統(tǒng)的教學并不十分注重文本閱讀,而教師只是根據作品梗概進行分析,很多內容的閱讀視角只是老師個人的角度,學生不可能形成對作品的整體判斷。因此,精選文本,進行譯著和原著的對讀,再結合教師的講解及文藝學與美學方法的實踐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和批評能力。從我們自身的教學情況來看,適時、適量地向學生介紹經典作家作品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和研究成果,可以彌補教材單一研究模式的不足,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他們的思維。對眾多經典作家及作品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多方法的闡釋,構成了多元化的闡釋格局。這就使得整個外國文學的教學具有相當的理論深度和學術新意,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的培植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今天,我們已身處在一個各種文化多元并存的世界,許多大學的文學課開始關注人文精神的滲透,逐漸改變人文精神缺席的不利局面。在外國文學課中廣泛開展對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一方面是當下外國文學教學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對外國文學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內容的改革,學生也逐漸地喜歡學習外國文學,并深入到作品當中,真正了解文學作品,通過閱讀和研究外國文學作品得到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學生的確在學習和思考中培養(yǎng)了自身的人文主義精神,這是在文化語境下開拓外國文學教學廣闊空間之根本所在,其前景是美好的,其推廣應用價值是可以預見的。

第5篇:國學人生范文

然而,入學不久,學校保安就向輔導老師反映,說李杰有盜竊行為。監(jiān)控錄像里,輔導老師看到李杰從同學書包里抽出一個錢包,把現金和飯卡拿出來后,把錢包扔進了垃圾桶。學校給了他記過處分。這對李杰的打擊很大。從小到大,他聽到的都是贊揚,養(yǎng)成了強烈地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面對這樣的處分,李杰覺得很沒面子,認為學校是小題大做,故意和自己過不去。

從那以后,李杰迷戀上了武打和恐怖小說。那些虛幻的情節(jié)讓他著迷,那些恐怖的刺激讓他興奮。大二期中考試,他各科成績全部掛了紅燈。學校把李杰的表現告知了他父母,建議讓其休學。李杰的父親趕到學校,懇求老師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

然而,面對老淚縱橫的父親,面對苦口婆心的老師,李杰并沒改過自新。他又迷上了上網,從早到晚都泡在網吧里,期末考試,他的成績猩紅一片。

寒假回家,李杰網癮絲毫沒減。村上沒有電腦,他就謊稱去同學家補習功課,懷里揣著父親的血汗錢,跑到20多里外的鎮(zhèn)上,一頭扎進了網吧里。

為了讓他在學校能體面地念書,年過半百的父親一直在外打工,過年回來,直到大年三十還不見兒子,父親才懷疑兒子并非真在同學家補習,于是就動員親友到處尋找。在漫天喜慶的爆竹聲中,滿臉辛酸的父親在網吧里找到了李杰。

春節(jié)過后,李杰被父親軟禁在家里,然而,已經沉溺在網絡里的他,一心想逃出去。一天,趁父母不注意,李杰偷了900元錢后離家出走,只身來到資陽城里,租了一間平房住下來。

就這樣,他整天沉浸于網絡游戲里。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口袋里的錢漸漸變少。

一天,他回到出租屋,發(fā)現自己被盜,很少的現金都被偷走。偷過別人的李杰,對小偷憤恨不已,跳腳咆哮卻又一籌莫展。

沒錢吃飯,沒錢上網的他干脆蒙頭大睡。最后卻被餓醒了,一天多粒米未進的李杰已饑腸轆轆,這時候,他才知道了人的第一需要是生存!

怎么才能生存,他不能吃苦,不肯出力,十幾年來,除了念書答卷之外什么也不會做。想著想著,他腦袋里迸出一個邪惡的念頭,何不效仿武俠,做無本的買賣,搶點錢?他為自己的聰明開始沾沾自喜。搶誰呢?他把對象定格在出租車司機身上。

當天下午,他來到沱江邊,挑選了5個拳頭般大小的鵝卵石,幻想著這是自己的獨門暗器,又到街上溜達了一圈,選看了路線。晚11時,他把鵝卵石放進了挎包里,又把之前買來的水果刀藏在了衣袖里。

來了一輛出租車,李杰招手上了車,“師傅,去沱江新城?!崩罱苤笓]車子往他白天看好的地方開?;蛟S是司機有所警覺,車子在僻靜的巷口停下來,就在這時,李杰從包里摸出石頭,朝司機頭部使勁砸去,他又抽出水果刀扎向了司機,之后,跌跌撞撞地逃跑了。可沒跑多遠,在眾多出租車司機圍堵下,李杰被擒。

第6篇:國學人生范文

關鍵詞 新聞傳播學 學生 媒介角色

邁入21世紀后,新聞學與傳播學由于其研究主體新聞傳播活動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雖然新聞傳播學在我國仍屬于較為年輕的學科,但目前已經逐步發(fā)展成為一門“顯學”,學習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yè)的在校學生成為了建設中國新聞事業(yè)的生力軍和后備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稱這些在讀的學生為“準”新聞人。

作為“準”新聞人,這些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對于新聞價值取向、媒介角色認知、新聞社會功能等這些新聞專業(yè)命題的認識不僅關乎以后新聞報道的風格和內涵,也會影響未來我國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變化。

其實,自從Johnstone、Slawski與Bow-

man在1976年出版分析新聞人員的經典著作《新聞人員:美國新聞人員與他們的工作之社會描繪》后,新聞人員研究就成為了新聞學者重視的研究課題①。其中,在國內較有代表性的是羅文輝、陳韜文、潘忠黨、李金銓等以港臺學者為主的研究人員,他們在2004年合作出版的《變遷中的大陸、香港、臺灣新聞人員》一書中,第一次比較了香港、大陸和臺灣新聞從業(yè)者的媒介角色觀差異。

一、研究方法

鑒于廣州暨南大學是一所面向海內外的僑校,就讀學生除廣東省籍外,還有來自內地其他省份和港澳臺地區(qū)的學生,調查對象涉及面較為廣泛??梢宰鳛橐环輼颖?,對了解他們對媒介角色的認知起到一點幫助。

在專業(yè)設置上,暨南大學對于新聞傳播學的專業(yè)設置較為齊全,有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傳播學等專業(yè)和傳媒經濟學方向;此外,人才培養(yǎng)體系涵蓋本科、科學學位碩士、專業(yè)學位碩士以及博士、博士后。因此本次調查的問卷主要選擇在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發(fā)放。

本次調查共派發(fā)問卷400份,回收370份,回收率為92.5%;有效問卷為364份,有效樣本比例為98.39%。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其中,男性占21.4%,女性占77%。受教育狀態(tài)方面,本科在讀占49.2%,碩士在讀占48.1%,博士在讀占0.8%。專業(yè)分布較集中于新聞學占41.4%,廣播電視學占16.5%,傳播學占7.6%,廣告學占6.5%,編輯出版學占3.5%,其他新聞傳播類(主要指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yè)學位)占22.4%。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問卷中考察新聞媒介社會功能所使用的量表,借鑒了羅文輝和陳韜文等學者針對臺灣、香港和大陸新聞從業(yè)者調查時所使用的量表②,并在此量表基礎上作出了符合實際需要的改動。一是,原量表中“成為市民的喉舌”改動為“為民發(fā)聲,反映民意”,因為在中國大陸地區(qū),關于“喉舌”普遍認同的說法是“黨和政府的喉舌”,而無“市民喉舌”一說,因此替換成了與此同意的其他說法,以免引起調查對象理解的歧義。二是,羅文輝和陳韜文使用的是5個等級的李克特量表,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對媒介角色的認知情況,本研究采用的是4個等級的李克特量表,刪除了“中立”選項。

1、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的媒介角色認知

數據顯示(見表1),總體上,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都認同量表中媒介所應承擔的18種角色。其中,學生們最看重的媒介角色首先是“推動社會改革”(mean=3.44),其次是“迅速地為大眾提供新的信息”和“對復雜的問題提供分析與解釋”(mean=3.43),再次是“對政府政策作出解釋”(mean=3.41)。相比之下,他們最不看重的媒介角色依次是“為市民提供娛樂和休閑”(mean=3.04),“報道最大多數市民感興趣的新聞”(mean=3.11)和“教育群眾,提高他們的知識與文化”(mean=3.12)。

由此可見,在讀學生偏向認同分析解釋、報道事實和提供信息的媒介角色,學生們較為接受媒介“宣傳者”的角色,媒介功能定位于替黨和政府向人民傳達和解釋政策,輔助政策的開展和實施。相對來說,質疑批評者的角色較弱,知識文化和娛樂的提供者角色最弱。

本研究與羅文輝和陳韜文對大陸記者的調查研究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他們的研究發(fā)現,受訪大陸新聞人員認為最重要的三種媒介角色依序為“迅速地為大眾提供新的信息”(mean=4.63),“幫助民眾了解黨和政府的政策”(mean=4.48),“依據事實報道新近發(fā)生的事件”(mean=4.46);最不看重的三種媒介角色依序為“質疑并批評工商界的言行”(mean=2.96),“質疑并批評政府官員的言行”(mean=3.05),“質疑并批評企業(yè)的言行”(mean=3.10)③。

從中可以看出,以“90后”為主體的高校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與“60后”、“70后”、“80后”的新聞從業(yè)者對媒介角色認知的重要性先后次序不盡相同。造成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涉及成長環(huán)境、學習經歷、工作經歷等不同因素,這有待以后通過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進行更進一步探究和驗證。

對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的媒介角色各子項進行歸類,可分成五類:第一個因素由質疑企業(yè)言行、質疑社會團體、質疑政府言行3個子項建構成“批評與質疑”(mean=3.23,SD=1.49,Cronbach´salpha=.93),指新聞媒介和政府及企業(yè)呈現相對對立關系,具有批評與監(jiān)督的功能;引導公眾輿論、實現權力監(jiān)督、為民發(fā)聲、推動社會改革和聲援社會弱勢團體5個子項構成第二個因素“鼓吹民意”(mean=3.37,SD=1.19,Cronbach´s alpha=.87),指媒介應扮演引導民意、推動社會改革、聲援社會弱勢團體與實行權力監(jiān)督的角色;子項包括迅速提供信息、依據事實報道和阻止流言散播,形成第三個因素“資訊散布”(mean=3.40,SD=1.00,Cronbach’s alpha=.83),指新聞媒介報道新聞時應以中立客觀的立場,公正報道新聞,并盡力查證事實;第四個因素由解釋政府政策、幫助了解政策、討論形成政策、提供分析解釋4個子項構成“解釋政府政策”(mean=3.39,SD=1.02,Cronbach’s alpha=.89),指對政府的政策提出解釋,幫助民眾了解;最后一個因素“文化與娛樂”(mean=3.09,SD=1.21,Cronbach’s alpha=.85)由提供娛樂休閑、提升知識與文化、報道最多公眾感興趣的新聞組成,指媒介應提升民眾的文化水準,并提供娛樂和休閑。

結果顯示,對五種媒介角色因子的認知排序中,受到系統(tǒng)理論化教育的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最為認同的是“資訊散布”角色,對新聞報道社會功能的期待和自覺是以真實、客觀、準確記錄和傳播新聞消息為基礎的。在這一點上,“準”新聞人跟一線新聞從業(yè)者并無差別,羅文輝和陳韜文的研究發(fā)現大陸新聞人員認為最重要的媒介角色同樣是“資訊散布”(mean=4.46)④。可見,大眾傳媒傳播消息資訊的基礎功能獲得了大家的一致重視。

其次,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比較看重的是“解釋政府政策”;再次是“鼓吹民意”;與媒介認知各子項相一致,“批評與質疑”角色較弱,最不看重的媒介角色是“文化與娛樂”。

2、影響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媒介角色認知的因素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檢測性別對五種媒介角色認知的差異。由表2可見,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性別之間對“資訊散布”和“解釋政府政策”兩種媒介角色的認知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在“鼓吹民意”、“批評與質疑”和“文化與娛樂”三種角色認知上存在較大差異。

可見,基于男女生在大學專業(yè)學習上使用的教材理論大同小異、老師的理念具有一致的方向性、全國的學習環(huán)境大致相同等情況,對于媒介作為傳播信息的基本功能,以及媒體在我國作為黨和政府喉舌的定位等這些事實,學生們都具有相同的認識。

而導致學生們在其他三種媒介角色認知上差異的因素則有待通過深度訪談、焦點小組等質化方法進一步深入考察。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檢測受教育狀態(tài)對五種媒介角色的認知差異情況。調查結果顯示(見表3),本科在讀的學生和碩士在讀(含博士)的研究生對五種媒介角色的認知上沒有顯著差異,因此個人受教育狀態(tài)對媒介角色認知沒有顯著預測力。學生們并未長期參與到新聞崗位的一線工作,他們的媒介角色觀不因學習年限的長短而產生不同。

三、結論與探討

研究結果顯示,在五種媒介角色分類認知中,新聞傳播學在讀學生最為認同的是“資訊散布”角色,最不看重的是“文化與娛樂”。具體而言,學生們最看重的媒介角色首先是“推動社會改革”,其次是“迅速地為大眾提供新的信息”和“對復雜的問題提供分析與解釋”,再次是“對政府的政策作出解釋”。最不看重的媒介角色依次是“為市民提供娛樂和休閑”、“報道最大多數市民感興趣的新聞”和“教育群眾,提高他們的知識與文化”。

在探究人口因素對于是否影響媒介角色認知上,研究發(fā)現性別對“資訊散布”和“解釋政府政策”兩種媒介角色的認知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對“鼓吹民意”、“批評與質疑”和“文化與娛樂”三種角色認知呈現顯著性。本科在讀和碩士在讀的受教育狀態(tài)不對媒介角色的認識產生顯著差異。

“90后”的新聞學生以及未來的“00后”都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特別是在當今新媒體蓬勃發(fā)展的時期,更加不能忽視新媒體對他們的影響。因此,今后關于媒介角色的研究,要特別引入互聯網、新媒體等技術因素的影響。

參考文獻

①②③④羅文輝、陳韜文:《變遷中的大陸、香港、臺灣新聞人員》[M].臺灣巨流圖書公司.2004:305-307、187-188

第7篇:國學人生范文

當我們拿花送給別人時,首先聞到花香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抓起泥巴拋向別人時,首先弄臟的也是我們自己的手。一句溫暖的話,就像往別人的身上灑香水,自己也會沾到兩三滴。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p>

與人相處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個體,時時刻刻都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尤其是我們萬里的學生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了一起,這是一種緣分,我們應該加倍珍惜,更應該學會與他人相處。

記得開學不久,班主任譚老師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脾氣很壞的男孩,他爸爸給了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次發(fā)脾氣或者跟人吵架的時候,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根。第一天,男孩釘了37根釘子。后面的幾天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脾氣,終于有一天,他一根釘子也沒有釘,他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爸爸說:“從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fā)脾氣,就可以在這天拔掉一根釘子?!比兆右惶煲惶爝^去,最后釘子全拔光了。爸爸帶他來到籬笆邊上,對他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子洞,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復了。就像你和一個人吵架,說了些難聽的話,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個傷口,像這個釘子洞一樣,無論你怎么道歉,傷口總在那兒。要知道身體上的傷口和心靈上的傷口一樣都難以恢復?!?/p>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控制自己,在生活中一定要讓自己豁達些,因為豁達的自己才不至于鉆牛角尖,也才能樂觀進取。舉一個例子,當你正在做作業(yè)或正在休息,你的同學突然一聲大叫。即使這樣,你是不是在責備他之前,保持冷靜,讓他先認識到自己的對和錯呢?

古語說得好:“退一步海闊天空”。以寧靜平和的心情去感化他人的淺薄行為,以高尚人格去感染別人的無理之舉。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報的人,往往容易獲得成功。而那些自私吝嗇,斤斤計較的人,不僅找不到合作伙伴,甚至有可能成為孤家寡人。要學會與人相處首先就要與人為善。如:關心他人,當朋友遇到困難的時候,主動伸出友誼之手;尊重他人,不去探究他人的隱私;不在背后議論、批評他人;善于和別人溝通、交流;善于與那些與自己興趣、性格不同的人交往;對于錯誤要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等等。

第8篇:國學人生范文

同學們,每天我們都生活在學校這個大集體中,學校如同我們第二個家。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我們的朋友,這里的一磚一瓦都是我們的伙伴??吹秸麧嵉男@,我們仿佛看到了同學們辛勤打掃的身影。但是,仔細觀察,總能發(fā)現很多問題。校園的墻壁上,不知是哪位藝術家,硬是要在上面加幾個黑印。有些小畫家們,特別喜歡在桌椅上涂涂畫畫。草坪里,路面上也少不了垃圾的身影。試想,在臟兮兮的校園中,我們能快樂地學習,健康的成長嗎?

那么作為東小的一員,我們要怎么來愛護我們的家園呢?有這樣一個故事發(fā)生在我們的鄰國日本。1945年美國為迫使,分別在廣島、長崎二座城市投下了二顆原子彈,使二座城市變成一片廢墟,極少有老百姓幸存。60年過去了,為了紀念死于這次戰(zhàn)爭中的死難者,一百多萬人聚集在廣島,舉行紀念活動,時間是一天,一天過后,廣島的街頭與平時沒什么區(qū)別,地面保持干干凈凈,沒有亂丟亂吐現象,不能不讓我們敬佩。從這個故事中,同學們應該都發(fā)現了,要保持學校干干凈凈并不是難事。學校是我們的家,我們是學校的主人,學校的衛(wèi)生要靠我們共同努力。只要我們不亂寫亂畫,不亂扔垃圾,不做校園衛(wèi)生的破壞者。只要我們看到地上的垃圾都能彎彎腰拾起來,我們的校園肯定會變得格外的美麗。

同學們,雖然這些都是身邊點點滴滴的小事,但一舉一動都包含著我們對學校的愛。只要我們攜起手來,從我做起,愛護我們的家園,做一個學校衛(wèi)生的保衛(wèi)者,我們一定能把我們的東小裝點的更加亮麗。

第9篇:國學人生范文

招生項目

簽約參考人數

備注

民樂類

笛子

4

嗩吶

2

柳琴

2

中阮

3

古箏

2

二胡

12

同時具備高胡、中胡演奏能力,且演奏水平較高的考生優(yōu)先

西洋

管樂類

巴松

2

薩克斯

2

小號

2

圓號

4

西洋

弦樂類

小提琴

6

中提琴

4

大提琴

4

低音提琴

3

打擊樂類

民族打擊樂

3

西方打擊樂

2

鍵盤樂類

鋼琴

2

含合唱伴奏

手風琴

4

舞蹈類

民族舞、古典舞、現代舞

12

不包括體育舞蹈、街舞

聲樂類

女高音

3

僅限美聲唱法考生報考

女中音

2

男高音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