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校園暴力行為的看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暴力傾向; 學校; 家庭; 社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10-010-001
我發(fā)現我校近幾年校園內各類暴力事件發(fā)生率在上升,詢問兄弟學校,得知這儼然成為了一個普遍現象,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廣大師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響到校園的安全穩(wěn)定與和諧校園的建設。因此,學校必須了解引發(fā)暴力傾向的主要因素,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培養(yǎng)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了解引發(fā)暴力傾向的主要因素
(一)學生個體因素
1.人格發(fā)展不健全。10多年的德育教育經驗告訴我,如果個體情緒控制能力較差,在憤怒或受到挑釁時會毫不猶豫的使用暴力,目的是讓對方受到身體或心理的傷痛而一泄心中不快。
2.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差。部分學生個體受挫折后,不能通過一定的方式發(fā)泄內心的不滿,那么內心將保留遺留的挫折,并時刻有一種準備發(fā)泄或攻擊的狀態(tài),此后,隨著挫折的不斷積累,達到某一飽和點后,會激發(fā)更劇烈的反應。
3.對挑釁缺乏理智。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學生在遇到挑釁時會表現為克制怒氣,以后找機會再向對方說清楚,但是少數學生則會表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觀點。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教養(yǎng)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談舉止、為人處世及人格特征等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并通過內化的方式成為兒童及其成年后的思維定勢。如果家庭對兒童過分溺愛,對其行為放任不管,則致使兒童道德觀念薄弱,法制意識欠缺,是非不分,沒有正確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做事一意孤行,為所欲為,社會適應困難,在此環(huán)境下長大的個體往往和同學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2.家庭沖突和暴力。如果個體從小生長在充滿暴力攻擊和沖突的家庭中,通過觀察父母的暴力行為及后果而潛移默化為自己遇挫后的首選策略。
(三)社會因素
經常觀看暴力性影視節(jié)目,極有可能改變個體的人格結構和日常交往方式。當暴力影視節(jié)目中的場景在現實中再現,個體就會無意識的沉醉于劇情中并模仿劇中人物,從而導致暴力行為的增加或發(fā)生。
(四)學校因素
對學生平時發(fā)生的人際矛盾和心理摩擦不能及時發(fā)現或進行疏導化解;對具有暴力傾向、惹事生非、打斗成風等特性的“問題學生”不能及時排查或開展心理教育;對校園周邊環(huán)境不能及時進行整治和管理;忽視中學生社交技能、公德意識、法律意識等方面的培養(yǎng),從而為校園暴力事件的發(fā)生埋下禍根。
二、學校如何教育有暴力傾向的學生
1.學校要努力提升學生個體認知水平,如果個體在社會交往中總是抬高自己而貶低別人,就會導致盛氣凌人、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相反就會卑躬屈膝、畏畏縮縮、自愧不如。因此具有暴力傾向或攻擊行為的中學生個體,應將注意力更多地轉移至文化學習、業(yè)余愛好等方面,并不斷深刻剖析自我,認識自己的不足,明確自己的職責,以實際行動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來滿足自尊。
2.學校應加強學生之間友誼交流教育。在校中學生發(fā)生暴力事件或攻擊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同學交往能力,良好的同學交往能力有助于他們免遭對抗性事件、暴力事件和攻擊行為的傷害。因此,學校要有意識地對具有高攻擊傾向的中學生個體進行同學交往能力訓練,讓其掌握人際交往的技能,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必將減少暴力事件或攻擊行為的發(fā)生。
3.學校要豐富法制教育課堂內容,強化中學生法制意識。如果學校僅僅想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來豐富中學生的法律知識,提升法律意識,可以說是事倍功半,對于“問題學生”更是杯水車薪。因此學校應通過定期組織學生參加法制講座、法院庭審、集體觀看法制影視資料等活動,使中學生能夠在耳濡目染中更加深刻了解國家法律、法規(guī)知識結構,明確其威嚴性,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生活中能夠自我認識、自我領悟和自我矯正其錯誤言行,從而不斷提升個人法律意識。
4.學校要加大理想信念教育力度。當代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青春激揚、激流勇進、勇于拼搏等是他們此階段的特點,他們是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少年,當理想與現實交叉閃光時,無疑會激發(fā)他們的斗志,從而為實現理想人生而努力學習。因此學校應定期開展“我的未來不是夢”等為主題的講座來激勵中學生;開展“路在腳下”為主題的才藝表演等,把理想信念教育和文化學習結合起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5.學校應使用有效心理疏導方法,消除中學生心理障礙。心理疏導是通過環(huán)境、說服、解釋、啟發(fā)、教育等手段,減輕或消除學生的焦慮、抑郁、強迫、恐怖等不良心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環(huán)境適應能力的一種心理引導方法。班主任應深入學生內部,把握學生心理動向,對具有暴力傾向、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進行排查并開展心理疏導工作,使其學會魯莽行事之前先設想后果,從而促使自己內心醒悟,自覺消解怨恨,恰當的處理同學間矛盾,防止暴力事件的發(fā)生。
6.學校應及時、適度懲罰校園暴力事件的肇事者。學校對于做出暴力或攻擊行為的學生個體或群體應分別給予及時、適度的懲罰,以此警告其他預謀實施暴力事件的學生個體要懸崖勒馬,以此為戒,從而起到懲前毖后,殺一儆百的作用,避免暴力事件的發(fā)生。
7.努力構建完善的家校合作體系。家校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讓孩子充分享受來自老師和家長的關懷,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及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等,以便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生的思想工作教育。家長應以身作則,注重言傳身教,及時關注子女心理變化,雙方做好溝通并及時做好疏導工作,使其正視困難、擺正心態(tài)和糾正心理偏差,從而避免暴力事件或攻擊行為的發(fā)生。
8.學校呼吁社會關注,發(fā)揮大眾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通過新聞特報、網絡游戲、網絡博客等宣傳社會公德和人間正義,使中學生在視線范圍內所看到和聽到的都是人間美德,從而凈化心靈,從思想上驅除暴力、攻擊等不良行為,培養(yǎng)良好的公德意識和人格品質。
總之,學校教育有暴力傾向的學生,需要與家庭、社會及其個人等各方面的相互協(xié)作、共同努力,只有各環(huán)節(jié)齊心協(xié)力、相輔相成,才能促進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才能構建和諧穩(wěn)定的校園氛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