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fā)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歷史上任何一種商品經濟,都是所有制性質一般和商品生產、交換方式一般的統一。反之,客觀存在的每種商品經濟,又都是一種具體的商品經濟,即是一定的所有制性質和商品生產、交換方式的統一。所以,作為對特定社會階段商品經濟的研究,都必須側重于本階段中商品經濟具體特性的分析。認識中國現實中的商品經濟,也一定要如實地反映它的現狀屬性。中國現實中的商品經濟,在總體上應稱之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商品經濟。這個范疇區(qū)別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更不能同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混為一談。因為,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除了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這些占主體地位的公有制經濟外,還有多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存在。僅以這一點說,就既有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又有非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把現實中的商品經濟,統稱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顯然是不恰當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商品經濟,既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種商品經濟形式的統一概括,又意味了這多種商品經濟形式間的對立和斗爭。以現實來說,這種斗爭是很復雜而激烈的。種種非公有制商品經濟形式,雖然程度不同地都具有為社會主義經濟服務的一面,但另一面卻都不斷地形成著對社會主義經濟的侵蝕和瓦解。在商品經濟發(fā)展的本身,多種經濟形式間的競爭也是很厲害的。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總是處在這種不斷的斗爭和競爭中,又是在同各種商品經濟形式彼此結合、相互滲透中實現的。表現在經濟管理上,就是要兼顧公有制商品經濟形式和非公有制商品經濟形式這兩個方面,并且通過這兩方面間的相互作用及其轉化,實現對二者比重關系的把握和全社會經濟發(fā)展趨向的調節(jié)。所以,作為商品經濟理論研究,就必須如實地反映這種現狀,并且提出相應的對策。然而過去的研究則不是這樣看問題的。人們通常的看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一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里暫且不談第二個等式能否成立,只就第一個等式說,它分明是對上述商品經濟社會結構作了抹煞。其結果,不僅造成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概念本身的不準確,而且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對各種商品經濟相互滲透、相互斗爭的研究,在實踐中產生了很不好的影響。簡言之,過去商品經濟理論研究上的一大缺陷,是它脫離開現實中商品經濟的復雜結構狀態(tài),孤立地研究所謂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因此,作為對這一缺陷的補正,就是要回到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中商品經濟總體狀態(tài)的研究上來。在范疇上說,就要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商品經濟這個大概念,明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與非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及其各自形式的區(qū)別。從而,深入探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多種商品經濟形式間的相互作用、滲透關系,并堅持在這種作用和滲透中,認識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促使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換句話說,我們就是要從只研究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純粹形式,轉變到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種商品經濟形式結構中的社會它義商品經濟和它的發(fā)展的如實研究。
(二)
過去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研究的第二個缺陷,是它忽視了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本身作為發(fā)展過程的研究。毫無疑問,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同樣是一個發(fā)展過程。它具有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從本質上講,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屬性有兩種:第一是公有制經濟;第二是采取商品生產和交換方式進行運行的經濟。叮是,公有制有低級形式和高級形式的不同,可理解為由低級形式向高級形式發(fā)展的過程;商品生產、交換方式也有不發(fā)達狀態(tài)(小商品階段)和發(fā)達狀態(tài)之別,又可看作是由不發(fā)達狀態(tài)向發(fā)達狀態(tài)的轉變過程。所以,不能認為只要是公有制的商品經濟,就是一樣貨色或一種狀態(tài);而必須懂得:處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除了都具有作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一般性外,還分別具有著它作為本階段發(fā)展狀態(tài)的特殊性。因此,以經濟理論研究說,不’司發(fā)展階段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都必須具有其相應的具體范疇和研究重點。既然如此,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商品經濟發(fā)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實際出發(fā),筆者以為有必要對以一「幾二個研究對象作范疇上的區(qū)分:
(1)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全過程,它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一切階段、狀態(tài)的總括;
(2)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即是現實中尚處在不發(fā)達狀態(tài)的公有制商品經濟;
(3)真正發(fā)達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也就是通過長期的經濟體制改革最終實現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成熟狀態(tài)。
如果說,第一個研究對象,即稱之表現社會主義公有制商品經濟一般特征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或許不會有多少異議的話,那末,如何看待后兩個對象的區(qū)分和其范疇的確定,則尚且是有待探討的課題。這里首先涉及到對所謂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歷史位置的理解問題。如前所述,在現在通行的認識中,社會主義有汁劃的商品經濟,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劃等號的。然而仔細推敲,這個等式同樣是不成立的。其一,從邏輯形式看,“有計劃商品經濟”是側重于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屬性特征進行概括的范疇,而不是對其實體概括的范疇。這就是說,它實則體現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fā)展某一階段的特征或某一方面的特征,不能當作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一般意義的表達。其二,從既定(尤其是十共大報告的規(guī)定)的意義看,有計劃商品經濟和它的體制,是經濟體制改革聽要達到的日標,自然不能以社一會主義商品經濟一般意義去理解的,更不能當成是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本身。其三,從范疇內涵規(guī)定看,有計劃商品經濟要求形成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運行機制,而這種“內在統一”機制,只有在商品經濟高度發(fā)達和計劃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之后才能實現,也就是說,它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高級形態(tài)的特征所以。所謂社會仁義有計劃商品經濟,應是指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fā)達階段或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形態(tài)的范疇。那么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范疇又應是如何呢?筆者認為可稱為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黨的十三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劃分,是與我國的特定國情直接相關的。我國是未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fā)展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因而雖然現在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仍無法越過“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fā)達”的階段。反過來,以商品經濟本身看,它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不能不具有這個“特定階段”的性質。這也就是說,我國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只是一種很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或尚處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初期階段。再以實際看,被劃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商品經濟和集體所有制商品經濟兩種形式。就公有制本身講,它們都還處在比較低級的狀態(tài),存在許多不完善之處。其次,以商品生產和交換方式看,其更具有著草創(chuàng)性。同時,從全社會說,一方面計劃方式,尚沒有從傳統的直接控制中解脫出來,以間接調控為主的計劃機制僅處在發(fā)育之中;另一方面,市場體系還很不健全,市場調節(jié)很不得力,市場機制的公正性和有效性還無法得到表現。所以,計劃和市場“內在統一”的經濟運行機制還遠遠不能形成,整個經濟的運行依然不得不靠計劃和市場兩種形式、手段的同時作用(“板塊結合,’),以至時而強調這個多一點,時而強調那個多一點,借以達到二者的互相補充。加之商品經濟發(fā)展所需其他條件和素質上的缺陷,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事實上只處在它自身發(fā)展的初期。事實是,過去由于未能把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和它的運行機制,同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及其運行機制作范疇上的區(qū)分,因而造成了許多原則性的差錯。比如,我們一方面把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和它的體制確定為改革的目標,另一方面又往往認為我國現實的經濟就是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同一東西,既作為改革的終點站,又當成起點站,不僅在邏輯關系上講不通,而且造成在設置改革方案時,以理想代替現實,把改革后方能出現的東西(“內在統一”的運行機制),當成現實中存在的東西。很難設想,這種連起點站和終點站都說不清楚的旅行,會不是一次十分混亂的旅行。因此,作為對過去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的又一補正,我們即要克服原先忽視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研究之缺陷,準確地劃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正確地說明階段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范疇界限,從而真正把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看作一個發(fā)展過程。不錯,過去也沒有誰否認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發(fā)展著的,然而作為理論研究,說商品經濟發(fā)展,就一定要通過能夠表現發(fā)展過程不同階段范疇的含義區(qū)別,和對這些范疇之間關系的分析,具體地體現出這種發(fā)展關系,說明商品經濟的歷史運動。
(三)
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商品經濟研究,核心是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及其發(fā)展過程問題。從總體上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商品經濟發(fā)展中的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包括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和發(fā)展、非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的計劃與市場關系和發(fā)展,以及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同非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間計劃與市場的融合或相互作用等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的計劃與市場關系和發(fā)展問題。而從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的計劃與市場關系和發(fā)展的研究說,筆煮以為急需樹立的一個重要觀點是:所謂計劃與市場“板終結合”和計劃與市場的“內在統一”,以及計劃與市場結合的其他一些模式①,雖然它們在作為改革目標的選擇上是相矛盾的,而在商品經濟的實際發(fā)展過程中,卻是密切相關的?!鞍鍓K結合”和“內在統一”,都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機制發(fā)展中的特定模式,后者是改革所要實現的目標模式,亦即未來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成熟形態(tài)的運行機制,前者則是向改革目標模式過渡中的模式,或現實中尚處在不發(fā)達狀態(tài)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運行機制。所以,如果說中國改革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上,將會經歷這樣一個全過程:“產品經濟”弓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分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那末它所對應的運行機制的轉變過程必將是:計劃與市場對立分計劃與市場獨立存在而配合使用(“板塊結合,’)今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從理論研究本身講,這里的關鍵是要對以下兩點進行重新確認或新的說明。第一,作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運行機制,主張計劃與市場的“內在統一”無疑是正確的。黨的十三大報告在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是計劃與市場的“內在統一”時,著重明確了三個基本觀念:
(l)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本質區(qū)別,在于所有制不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離不開市場的發(fā)育和完善,利用市場調節(jié)決不等于搞資本主義。
(2)必須把計劃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換和價值規(guī)律的基礎上。國家對企業(yè)的管理應逐步轉向以間接管理為主。
(3)計劃和市場的作用范圍都是覆蓋全社會的。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總體上來說應當是“國家調節(jié)市場,市場引導企業(yè)”。
這三點,是對所謂“內在統一”的具體解釋。無庸置疑,中國改革所要實現的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中的“商品經濟”,即是指同現代社會化生產相聯系的發(fā)達的商品經濟。而發(fā)達商品經濟是以企業(yè)作為商品生產或經營者的獨立性和市場調節(jié)機制功能的完整性為基本特征的。因為離開這兩條,企業(yè)就會失去在商品生產中的競爭活力,整個經濟就不能成為真正發(fā)達的商品經濟。所以,要建成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國家必須放手促使市場機制的發(fā)育和成熟,并把它看作是能夠覆蓋全社會的調節(jié)機制,必須使計劃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換和價值鋇律的基礎上,從而最終地實現向以間接管理經濟為主的軌道上轉變。雖然作為全社會經濟計劃目標的統一,到什么時候都不能沒有,雖然保留某些行政的直接控制手段干預經濟,到什么時候或許都是必要的,但以全社會經濟運行機制的整體性能來說,它無論如何都必須完成向間接管理為主的轉變。這正象生產管理者對他的生產流水線,可以規(guī)定生產多少產品、生產什么樣規(guī)格的產品,也可以對其組合形式作必要的調整,卻決不能破壞流水線內在的規(guī)律性,改變其正常運行機制一樣。否則,流水線的功能就不能很好地發(fā)揮,或者它不是原來意義的流水線了。發(fā)達的商品經濟也就不成其為發(fā)達商品經濟本身了。國內、國外,歷史和現實的經驗還表明,把計劃和市場作為兩種各自獨立而“板塊結合”在一起的手段調節(jié)經濟,腳踏兩只船,置企業(yè)于異向目的(來自計劃的目的性和產生于市場的目的性)的沖擊之中,常常是:一方面宏觀上的計劃與市場間的配合無法形成恰到好處,另一方面,微觀中的企業(yè)又不得不處于左右為難、無所適從的情況中,這樣是不能造成一種系統完整的經濟運行機制,以確保國民經濟長期、穩(wěn)定、協調發(fā)展的。這也從反面證明了把“內在統一”作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中計劃與市場結合目標模式的合理性。十三大報告在提出“國家調節(jié)市場,市場引導企業(yè)”的運行機制模式后,緊接著講到:“國家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調節(jié)市場供求關系,創(chuàng)造適宜的經濟和社會環(huán)境,以此引導企業(yè)正確地進行經營決策?!边@就告訴我們,所謂“國家分市場分企業(yè)”的模式,實質是說,國家對經濟的調節(jié),應主要地放在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經濟和社會環(huán)境上,然后放手企業(yè)在宏觀計劃指導下,進行獨立自主的經營,在市場機制作用下開展平等竟爭,從而實現國家計劃、市場功能和企業(yè)行為三者間的良性聯動。第二,必須把計劃與市場關系的實際發(fā)展過程,同理論上開展對計劃與市場關系發(fā)展目標的認識區(qū)別開來,更不能用后者否認或取代前者。作為對計劃與市場關系發(fā)展的認識,其確切的答案只能有一個。所以,僅就對計劃與市場關系發(fā)展目標的研究說,肯定了“內在統一論”,就是對“板塊論”等其他模式的否定。而且,在理論上由認為計劃與市場關系的發(fā)展目標是“板塊結合”,到“內在統一”,實現了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作為改革發(fā)展目標經濟形態(tài),同其目標運行機制的一致性認識,確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但是,以計劃與市場關系的實際發(fā)展過程說,它自然地包括了向目標模式轉化中的各種模式的存在。這些模式雖然都與目標模式有一定聯系,卻又都不能同目標模式完全一致,因而說“內在統一”是目標模式,并不等于說它是存在于實際發(fā)展過程始終的模式或唯一模式,也無法否認“板塊結合”等模式在向目標模式實際過渡中的合理性。事實是,隨著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一方面將使市場體系得到建立和完善,發(fā)達商品經濟的市場機制趨向成熟,逐步承擔起了對全社會經濟活動的有效調節(jié);另一方面,計劃的水平相應地得到提高,變?yōu)橹饕卦谧裱唐方洕▌t的前提下,實現對經濟發(fā)展的間接控制和宏觀方面的指導,基本上脫離開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涉。這樣,計劃與市場的關系,才會由兩種各自獨立的調節(jié)手段“板塊”式結合,轉變?yōu)橄嗷ヒ来?、相互滲透的“內在統一”式的結合。這將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發(fā)展過程。離開這個發(fā)展過程而空談所謂“內在統一”,甚至把它說成是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本身的特征,顯然是錯誤的??梢?,以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全過程看,采取計劃和市場兩種調節(jié)手段“板塊結合”,不僅具有它一定的合理性,而且是達到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目標運行機制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我們不但不應該把計劃與市場關系發(fā)展的目標模式,同向這個目標模式過渡中的模式混為一談,或簡單地對立起來,而且還必須是通過對這兩者間聯系的恰當認識,說明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實際發(fā)展。綜上所述,作為對過去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研究的又一補正,就在于要明確: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生成發(fā)展相一致,在計劃與市場的結合上,也有一個發(fā)展過程。這里的關鍵是應把理論上對經濟運行機制目標模式的認識,同經濟機制的實際發(fā)展區(qū)別開來,既肯定“內在統一”目標模式是正確的,又承認“板塊結合”在現實發(fā)展中是不可避免的,從而變過去對經濟運行機制目標模式合理性的空洞論證,為實事求是地開展向這個合理模式實踐過程的具體研究。
英文摘要: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the feudal Chinese society have remained an important issuein the study of commodity economy history.However,the explor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odi-ty economy in the feudal Chinese society must first depend on 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e situation of its own rather thanjust a simpl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feudal Chinese landlord system and the Western European suzerain system.The particula-rities of the feudal Chinese commodity economy can be seen inthe fact that it experienced three developmental peaks and thusformed a multi-dimensional pattem.During this course,commodityeconomy,though strongly interfered by political factors,has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society.
關鍵詞:商品經濟、中外比較、中國特點
commodity economy/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正 文】
人類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乃是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消長的過程。(注:李埏:《中國封建經濟史論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15頁。)因此,要全面而又科學地認識中國封建社會的發(fā)展,必須大力開展對商品經濟史的研究。隨著近20年來對中國古代社會形態(tài)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一點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商品經濟問題是重新正確認識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突破口,應強調重視商品經濟的研究。
大力開展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史的研究,首要的重大問題之一就是如何認識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特點。因為這關系到我們從什么樣的角度出發(fā)和以什么樣的思想為指導去研究商品經濟問題,并進而科學認識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這是一個事關全局的大問題。最近,寧可先生強調:"從中國社會形態(tài)的研究,尋求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特點,不能不注重中國經濟形態(tài)的特點,這里包括了商品經濟的特點和作用,而尋求中國經濟形態(tài)的特點,商品經濟的特點和作用也許能給我們以線索和啟示。"(注:寧可:《中國社會形態(tài)中應當注重的一個方面-商品經濟》("社會形態(tài)與歷史規(guī)律再認識筆談"),載《歷史研究》2000年第2期。)其意蓋在于此。
關于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特點,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揭示。但這并不能說明該問題已無探討的必要,而恰恰說明這只是一個重新認識的開端。下面,試就此問題略抒管見。
一
我們先從對已有的特點的分析談起。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商品經濟問題和探討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關系的論著中,都曾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特點問題。其中,姜守鵬先生的《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特點》(注:見《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1年第2期。)是有關此問題的專文。限于篇幅,以下圍繞此出分析。
在該文中,姜先生將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特點概括有三。第一,"土地私有,土地較早成為商品,可以自由買賣是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重要特征。"單從時間上看,中國在公元前359年商鞅變法之時,就確立起了"民得買賣"的地權原則,土地買賣逐漸盛行起來;而在西歐,到公元11世紀之后,"在大多數國家內,起初不能讓渡和不能分割的'貴族'土地,漸漸變?yōu)榭梢宰尪珊涂梢苑指畹?;實際上,它已被分割到漫無止境。"(注:[法]P•布瓦松納:《中世紀歐洲生活和勞動》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244頁。)土地買賣才發(fā)展起來。顯然,中國歷史上土地成為商品,可以自由買賣確實比西歐要早得多。進一步來看,在中西方土地可以買賣之前,土地都是不能任意買賣的。在中國,西周就確立起了"田里不鬻"的地權原則;而在西歐,由于土地處于高度穩(wěn)定狀態(tài),不能買賣,馬克思曾稱之為"不動產"。
關鍵詞: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牙人牙行;興盛原因
牙人,即貿易中介人;牙行,集貿易、住宿、倉儲于一身的貿易中介機構,也稱為“牙店”,在中國雖然產生很早,歷史悠久,但至明清時期才達到了自身發(fā)展的頂峰,行業(yè)極其興盛。明清時期的牙人牙行不僅數量眾多,分布廣泛,而且經營的商品種類豐富、分工細密。同時,隨著職能的逐步完善,牙人對市場的參與程度不斷加深,從商業(yè)中心城市到偏遠農村集市牙人都是商品貿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吸引了不同身份、不同階層的人紛紛加入其中。牙人牙行在明清時期大規(guī)模興起并達到頂峰,并不是偶然,明清時期的商業(yè)狀況和社會生活狀態(tài),為牙人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和發(fā)揮作用的舞臺。
一、商品經濟大發(fā)展環(huán)境下所帶來的長距離物流和市場開拓需求是牙人牙行興起的必要條件
隨著明清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國內市場對物流特別是長距離物流的需求大幅增加。明清時期驛站和水運比較發(fā)達,內河航運路線在之前就已經基本具有了近代的規(guī)模。南北運輸上,大運河在明代充分發(fā)揮了它的作用;清代大運河的利用雖不如明代,作為補償,海運比較發(fā)達,東西貿易方面亦有突破性進展,尤其是在清代,全面開發(fā)了長江一線。四川的移民和洞庭湖流域的開發(fā),長江的中上游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直接的結果是長沙成為四大米市之一,漢口由一個荒洲變成了“九省通衢”。
隨著商業(yè)物流線路的開辟和發(fā)展,刺激了長途販運物流行業(yè)的發(fā)展,南北商品的交流逐漸加強,“燕趙、秦晉、齊梁、江淮之貨,日夜商販而南;蠻海、閩廣、豫章,南楚、甌越、新安之貨,日夜商販而北?!蓖瑫r,商業(yè)網的廣度和密度也得到了進一步加深,萬歷年間的《鉛書》曾記載江西偏僻山區(qū)鉛山的商品市場,其中貨物卻都是來自四方,甚至還有來自海外者。同時全國性的市場也開始逐步建立,陜西漢中府的紙,“馱負秦隴道,船運勛襄市,華陽大小巴,廠屋簇蜂至”。
隨著明清商品的經濟和物流運輸業(yè)的發(fā)展,以及國內統一市場的發(fā)展,形成了規(guī)模龐大的長途販運商人,而牙人牙行最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是從事長途販運的富商巨賈和中小商人,無論是收購抑或出售商品,都需要經由牙人牙行之手。所以市場的拓展、交換的擴大、販運商人數量的增加都增加了牙人牙行的實際需求,牙人牙行的大量出現正是這種現實需求的結果和反映。而大量牙人牙行的出現,又反過來促進了各種商品的流通和互動,推動了明清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二、專業(yè)商品生產基地和商業(yè)城鎮(zhèn)的形成為牙人牙行的興盛提供了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
隨著明清商品經濟的大幅發(fā)展,促進了很多專業(yè)商品生產基地和商業(yè)城鎮(zhèn)的形成,而這些商業(yè)化基地和城鎮(zhèn)的形成,為牙人牙行在這些地區(qū)的興盛提供了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一些大規(guī)模集中化的商品生產基地的形成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促進參與市場交換的人數和交易量得到大幅增加,交易次數也變得更為頻繁。譬如,作為蠶桑絲綢基地的江浙四府湖州、嘉興、杭州、蘇州就有專業(yè)市鎮(zhèn)25個,包括盛澤、烏青、濮院鎮(zhèn)等。江蘇的蘇州、松江、常州三府作為棉花棉布產地也擁有52個專業(yè)市鎮(zhèn)。同樣,北方的棉布產地也形成了很多布市,如山東兗州府和濟南府,河北的肅寧,河南孟縣等①。此外,許多經濟作物也大量被種植,如煙草在湖南、廣東、四川、山東、陜西、浙江、甘肅、東北地區(qū)等都有相當數量的種植,其出產也都比較有名,行銷數省。花生、棉花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在一些地區(qū)甚至排斥了糧食作物。幾乎每個地區(qū)都有自己比較有特色的產品,作為商品而大量出產。如湖北崇陽龍泉山和宜昌鶴o的茶,四川保寧的“閬絲”,湖南衡陽的蓮實,浙江的枇杷、梅、李、楊梅、柑桔以及山東的蘋果、棗、柿餅、桃等都是商品化很高的產品,出產豐富。農民也不再滿足于男耕女織的經濟自給自足,而是與市場發(fā)生了密切的關系,他們把自己所種植的或生產的農產品、手工業(yè)品,拿到市場上出售,同時從市場上買回自己生活生產所需要的其他資料。明清時期長途運輸貿易的最大宗的商品是糧食,然后是棉布和棉花,都是普通民眾日常所需,而非上流社會的奢侈品②,所以,此時的相當一部分農戶,已經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是市場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部分。這樣一來,不僅參與市場交換的人數和交易量大大增加,交易次數也更為頻繁,這就為牙人創(chuàng)造了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
三、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普遍提高了社會財富水平,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明清時期商業(yè)城鎮(zhèn)地區(qū)奢靡之風的盛行,進而刺激了牙人牙行等第三產業(yè)在商業(yè)城鎮(zhèn)的發(fā)展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在商貿活動頻繁地區(qū),社會財富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們能將更多的財富使用在享受生活上,進而就在很多地區(qū)產生了奢靡之風。這種風氣的形成,刺激了牙人牙行等第三產業(yè)在商業(yè)城鎮(zhèn)的發(fā)展。在經濟繁榮的城市、市鎮(zhèn)經常有人需要雇傭人力、租賃房屋、出行工具以及買賣田宅等,也就是說,服務性行業(yè)的需求有所擴大,而財富的流轉也更為頻繁。具有專業(yè)知識且掌握信息的牙人牙行不僅可以幫助有此需求的民眾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服務,也能保證交易的合法性及交易的順利進行。
在這種情況下,牙人牙行應運而盛,成為商品流通和市民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長途運輸的起點,長途販運商需要依靠他們進行收購,把一家一戶零星生產的產品匯集成批;在長途運輸的終點,又要依靠他們把整批的商品化整為零,銷售給小商小販或是店鋪坐賈。另一方面,已經與市場密不可分的農民或小手工業(yè)者,也需要依靠他們把手中的商品賣出去,小商小販也需要從牙行進貨,因此,牙人牙行在商品貿易中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凸現了出來。奢靡之風的盛行,使生活服務需求擴大,社會財富流轉頻繁,這都需要牙人牙行為之服務。正是因為這樣,牙人牙行才能隨著明清時期商品貿易的繁榮和市民生活的活躍而迅速發(fā)展壯大,成為物流環(huán)節(jié)和市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達到了自身發(fā)展史上的頂峰。
(作者單位:吉林化工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部)
注釋:
商品經濟是指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經濟形式,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是“自然經濟”的對立物,是商品的生產、交換、出售的總和。
商品經濟最早產生于第二次社會分工即手工業(yè)從農業(yè)中分離并進一步擴大,在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時出現了商品經濟的重要媒介即商人。
當商品經濟不斷發(fā)展,商品之間的交換主要由市場調配時,這種社會化,由市場進行資源調配的商品經濟就是市場經濟。
(來源:文章屋網 )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在這種體制尚未完全確立和不盡完善的情況下,經濟犯罪總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本文著重從四個方面論述經濟犯罪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一、經濟犯罪及其特征。1、經濟犯罪并不是一個法律術語,而是經濟和犯罪這兩個概念的相加與組合。經濟犯罪指在經濟活動中產生并與經濟活動直接有關或者具有財產內容的,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讓利法規(guī)定為犯罪,并且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2、特征:(1)在經濟活動中產生,并與經濟活動直接有關或者具有財產內容。(2)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3)被刑法規(guī)定為犯罪或者違反了刑法規(guī)定的行為。(4)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二、市場經濟及其法制特征。特征:(1)是權利經濟。(2)市場經濟是自主經濟。(3)是契約經濟。(4)是競爭經濟。(5)是法制經濟。三、經濟犯罪對市場經濟的危害。1、侵犯經濟活動主體的合法權益。2、擾亂市場競爭的有序、正常運行。3、妨礙國家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措施的落實。4、破壞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外部環(huán)境。四、抑制經濟犯罪對市場經濟危害的途徑。1、嚴格執(zhí)法是抑制經濟犯罪對市場經濟危害的根本保證。2、完善刑事立法是抑制經濟犯罪對市場經濟危害的基本前提。3、增強公民法律意識,養(yǎng)活經濟犯罪,是抑制經濟犯罪對市場經濟危害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經濟犯罪、市場經濟、法制、刑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健全,使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空前活躍。但與此同時,由于歷史的現實的各種原因,也由于商品經濟本身的各種負面效應,經濟領域的犯罪現象也不斷出現,這極大的阻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并直接或間接的引發(fā)了很多經濟犯罪,嚴重的妨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如何有效的預防和控制經濟犯罪也因此成為當前的突出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在這種經濟體制尚未完全確立或不完善的情況下,經濟犯罪總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思考探索經濟犯罪,市場經濟二者之間的關系,作為一名法學本科生,對于正確地理解和把握刑法的有關規(guī)定,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經濟犯罪及其特征和特點
絕大多數的犯罪行為,歸根到底都與經濟有關,但是人們通常并不把這些犯罪都稱之為經濟犯罪。一般情況下,人們只是把某些與經濟活動有關聯和具有財產內容的犯罪行為稱之為經濟犯罪。從嚴格意義上講,經濟犯罪并不是一個法律術語,而是經濟和犯罪這兩個概念的相加與組合,是在犯罪這一整體范疇中從經濟這一角度或者層面對犯罪中部分范圍的界定。而犯罪一般被認為是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違反刑法規(guī)定,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經濟犯罪中的“經濟”一詞本身是一個多義詞,在這里應該理解為,經濟活動或者財產。因此經濟犯罪就應該定義為在經濟活動中產生并與經濟活動直接有關或者具有財產內容的、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被刑法規(guī)定為犯罪、并且應該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梢娍闯鼋洕缸锏倪@一定義,3、具有以下四個層面的涵義:一是在經濟活動中產生并與經濟活動直接有關或者具有財產內容的行為。只有這樣的行為才可能是經濟犯罪,沒有這一特征的犯罪,只能是其它犯罪;二是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經濟犯罪直接危害著社會經濟秩序和其它秩序,并且這種危害性達到了一定程度,否則不是經濟犯罪;三是被刑法規(guī)定為犯罪或者違反了刑法規(guī)定的行為。這是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則所決定了的,刑法沒有規(guī)定為犯罪的不為犯罪,只有被規(guī)定為犯罪的才可能是經濟犯罪;四是應該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犯罪是嚴重的違法行為,當然要受到刑罰的處罰。這四層涵義密切相聯,共成一體,構成經濟犯罪的一般特征。經濟犯罪與其它犯罪的最大的區(qū)別是經濟犯罪的在經濟活動中產生并與經濟活動直接有關或者具有財產內容,這一區(qū)別也是經濟犯罪的獨有特征。另外,我們從經濟犯罪的這一特征入手,可以將經濟犯罪分為兩個類別,一是在經濟活動中產生并與經濟活動有關的經濟犯罪,它直接破壞著經濟秩序,可稱之為經濟活動犯罪;另一類是具有財產內容的犯罪,它破壞著經濟秩序,同時也破壞著其它秩序,比如我國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侵犯財產罪、貪污賄賂罪,可稱之為財產犯罪。
經濟犯罪嚴重的擾亂了市場經濟的秩序,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換過程中,經濟犯罪浮動呈現上升趨勢,有其以下特點:1、經濟犯罪發(fā)案率居高不下,犯罪金額越來越大。近年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大案要案不斷出現,犯罪金額在幾十萬元以上,甚至數百、上千萬元的大案時有發(fā)生。2、職務經濟犯罪以及非職務人員與經濟領域工作人員相勾結的共同犯罪呈上升趨勢。犯罪分子利用從事政府的公務或在經濟領域工作的職務之便實施經濟犯罪,其犯罪手段具有相當隱藏性,社會危害也較其他犯罪更為嚴重。3、單位犯罪已成為當前經濟犯罪的顯著特征。這類犯罪后果嚴重,查處十分困難,經濟犯法案范圍的加大,犯罪主體身份的復雜化,犯罪手段的智能化、隱藏性等特點,導致了司法機關對經濟犯罪的查處阻礙重重,十分艱難。
二
、市場經濟及其法制特征
商法即是解決商人之間經濟關系的法律,在商人經商活動中經常會產生一些糾紛問題,商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不得不采用通行的慣例來解決商人之間的貿易糾紛,而商人之間的這種慣例也最終發(fā)展成為了商法。商法起源于中世紀的歐洲,它以調整商事關系為主要對象,以保護商品交易者的權益為主要目的,包括商品經濟之間的交易規(guī)范、理賠、成立公司、票據等一系列的商事關系。傳統的商法是站在商人的角度來看待商業(yè)問題的,其具有一定的非公正性和狹隘性,它主要是以商人主義為立場的,保護特定階級的利益的法典。而現代商法主要以法國的商法典為形成標志,它擺脫了特定的階級立場,強調從商業(yè)行為觀念為立法依據,直接將商法與民事法相區(qū)分了出來,成為了獨立于民法的法律體系。商法的形成是源于商業(yè)活動的實踐基礎的,而并非由民事法分離。在中世紀歐洲商法典形成的的時期,民事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但是商法并不起源于古羅馬民事法典。鑒于商法在歐洲資本主義商業(yè)貿易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西方社會將商法當成是一種獨立的、完整的法律體系,去解決、處理商業(yè)貿易中的基本問題,維護資本主義的正常統治。我們的社會是商品經濟社會,無論是哪一個社會階段都存在商品經濟關系,因而商法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法律體系,它是維護生產關系正常化、秩序化的規(guī)范,但它也必須去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否則商法也將成為阻礙社會發(fā)展的法律。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商業(yè)貿易仍然是按照市場規(guī)律以及國際慣例來運行的,但是從我國的國家性質出發(fā),商法應該是調整、規(guī)范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中商事主體的商事行為,保護合法的商業(yè)行為,從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
對于民法與商法關系的爭論
民法與商法的關系在法理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爭論,無論是在實踐環(huán)節(jié)還是理論環(huán)節(jié),民商二法之間的關系一直眾說紛紜。有人主張民商分立,有人主張民商合一,還有的人說商法應從屬于民法,這些爭論對于國家法律的嚴謹性和立法的科學性具有一定的誤導性。在我國,民法與商法在學術上是相互獨立的法律體系,二者之間自成一個體系,我國社會主義民商法體系與一般法系國家雖有著許多的不同,但是,法律的基本特征即公平性已得到貫徹和體現。民法與商法兩者都是社會主義法典的組成部分,并且涉及到我國社會大眾生活生產的各個方面,與人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關。社會主義仍然是商品經濟社會的一個階段,社會大眾之間除了民事上的關系,還存在商品經濟上的關系,這個過程一直會伴隨著人類的各個階段。國家在立法方面也早已將民法與商法分別進行了立法,區(qū)分民事關系與商品經濟關系,不過二者之間雖然是相互獨立的法律體系,但是在現實上和本質上卻又互相的依存。商品經濟的執(zhí)行對象是以人為基本單位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被歸于民事法律之中,但是卻又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商品經濟關系,從這一點中我們可以看出民法與商法的立法對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同的地方,這也是為什么民法與商法之間的關系一直存在爭論的主要原因所在。關于民法與商法之間的關系爭論主要存在于大陸法系國家之中,一般普通法系的國家并沒有民事法的法律概念,因而也就沒有民商法律之爭。這些爭論匯集起來主要在于一點,即商法從屬于民法,是民法的特別法。其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商法的執(zhí)法對象為從事商品經濟的自然人,從屬于民法的適用范圍民法的出現要早于商法典的出現時間,先有人與人之間發(fā)生商品經濟關系,然后才形成商人與商人之間的潛在規(guī)范,民事法的執(zhí)法對象為所有的社會自然人,包括人與自身財產、權利、商貿關系等方面,而商法的執(zhí)法對象主要為商品經濟中的商事主體以及商事行為,其對象仍然要以人為主,因而也必須遵從民法的基本原則,作為民法的特別法來處理民法中人與商事行為的關系。
2.法典直接規(guī)定在西方的一些民商法典中,經常會有明確的規(guī)定其法律條款的適用范圍,例如日本商法典第一條:本法無特別規(guī)定的……適用于民法。這表明商法是從屬于民法的一個特別法律,而民法則是一般法,其適用范圍包含商法。
3.商法是適用于商人之間的私法,是民法的補充法律這種觀點一般產生于一些學者之中,他們認為商法僅僅適用于商人之間,為約束商事行為而制定的,是關于商事的特別法。而民法則是所有自然人與自身相關的權利之間的關系,它是對商品經濟所有者的法律關系所作的規(guī)定,它完全覆蓋商法的行為主體,商法僅是民法的補充、變更或者替代法律。
從科學角度看民法與商法之間的關系
民法與商法都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法律,為約束社會不同對象之間的公平關系而存在的共同規(guī)范條約,二者同屬于私法體系。從法律上來講,民法與商法都有著共同的目標,都為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為對象,而商法的基本原則在民法中都可以發(fā)現其存在的痕跡,這體現出了民法的兼容并包特性。我們判斷商法是否都具獨立的特性,其主要的依據在于商法是否能夠獨立地發(fā)揮作用并且不斷完善、發(fā)展,而不需要依照民法獨立存在。商法與民法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1.民法與商法的差異(1)價值取向上的差異性。民法與商法雖然都屬于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但是二者卻從屬于不同的法律部門,二者之間在適用對象與內容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而民法與商法在價值取向上的不同也是區(qū)分民商法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現在:民法在執(zhí)行過程中最基本的法律原則為公平原則,追求法律主體之間的公平性,在處理不同的民事糾紛時,若存在與其他基本原則相悖逆的地方,民法會優(yōu)先選擇公平性的原則。公平原則是所有法律法典的基本原則,但是在追求公平原則時,不同法律之間其追求的程度也不盡相同。商法在執(zhí)行過程中雖然也必須遵循公平的原則,但是其最高價值價值取向則是效益,其原則是效益優(yōu)先、兼顧公平,可見二者在價值取向上還存在著不同的追求。(2)民法與商法之間產生的經濟基礎存在差異。民法與商法都是生產關系的調整手段,并且隨著社會生產關系的發(fā)展而不斷自我調整、完善。在其產生基礎上,民法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產生而出現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特征便是社會分工以及商品交換,同時具有私有權和財產歸屬權。此時社會自然人才能與他人發(fā)生商品經濟關系,或者與自己私有財產之間的歸屬關系。而商法產生的基礎則是市場經濟,市場是商品進行交換的主要場所,也是調節(jié)資源供需的主要方式,商法則以市場經濟中的商事行為與商人之間的貿易關系為主要調整對象。
戰(zhàn)國秦漢以后中國進入封建地主制。我曾經提出,中國封建地主制經濟是由相互依存的小農經濟、地主經濟、國家經濟以及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和干預所組成的動態(tài)的體系;中國封建地主制經濟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也可以從這樣一個體系去分析和理解,考察小農、地主、國家在商品經濟發(fā)展中各自擔任的角色,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首先,考察小農的市場角色。
地主制經濟體系下的主要產業(yè)部門是農業(yè),基本生產單位是小農家庭。封建地主制下的小農和封建領主制下的農奴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規(guī)模狹小的個體小生產,生產目的主要是為了自給。但前者較之后者,人身依附關系減輕,經濟獨立性增強,在個體家庭生產單位之上沒有一個具有內部生產分工和共同經濟生活的封閉的經濟共同體,其再生產所不能完全自我滿足的部分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需要直接從市場上獲得補充。所以,地主制經濟下農民與市場發(fā)生較為密切的聯系,流通成為小農經濟再生產過程中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戰(zhàn)國時代非常突出的兩種現象——集市的興起和商人插足小農再生產過程,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出現的。地主制經濟下的小農的這種經濟地位決定它必然是自給性生產與商品性生產的結合、農業(yè)與家庭手的結合。這是戰(zhàn)國以后商品經濟比較發(fā)達的最深層的根源,考察中國封建地主制下的商品經濟,不能離開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
在地主制經濟下,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不同階層的小農,其經濟中商品生產的成分或多或少,但一般而論這種商品生產都是以自給生產為基礎和依托的,其生產的主要目的是謀生,是取得使用價值。因此,小農的經濟行為并不完全按照價值行事,甚至主要不是按照價值規(guī)律行事。例如,農民種什么,不種什么,首先是根據自身消費和交納租賦的需要;他們經營的家庭副業(yè)往往視糧食生產的豐嗇為盈縮,而且是“不計工本”的;他們出售農產品的價格也往往低于其價值,等等。關于這個,學界已有較多的論述。
地主制經濟下小農的市場行為還有一些十分重要的特點,例如,小農一方面向市場提供農產品和手工業(yè)品,另一方面向市場購買商品,在他們向市場購買的商品中,不但有他們所不能生產的手工業(yè)產品(如鐵農具、食鹽等),而且有它們能夠生產的農產品(如糧食、種子等),這就是說,他們既是農產品的供應者,又是農產品的需求者;小農經濟再生產的產品進入市場流通的部分,往往遠遠超過其按勞動生產率自給有余的部分或商品生產的部分?!豆茏印吩浾f過,農民的生產是“年有余而月不足”。這是因為農業(yè)生產的基礎是再生產,它是以年為周期的。收獲季節(jié)有富余,播種季節(jié)和青黃不接時緊缺。這就導致在同一生產年度的不同生產季節(jié)中,農民與市場存在著不同的供求關系。中國又是一個自然災害發(fā)生比較頻繁的國家,豐歉無常,因此,在不同地區(qū)和不同年份中,農民與市場也存在不同的供求關系。同時,農民不但是生產者,而且是備受地主、商人和國家租賦、債利剝削的被壓迫者,這種情況大大加劇了農民與市場供求關系的不平衡。在收獲季節(jié)或豐收年份,農民為了完納租賦、清償債務,往往不得不賤價出售包括部分必要產品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這也和儲藏手段不足有關),在播種、青黃不接季節(jié)或歉收年份又不得不高價買進必須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為此,他們又要賤價出售其手工業(yè)產品,以至高息舉債。在這一進一出中,進入流通領域的商品量大為增加,但它卻不能反映勞動生產率商品生產率的真實水平。這就是說,在地主制經濟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商品經濟,商品流通和商品生產并不是完全對應的,在某種意義上說,甚至是脫節(jié)的。我們說封建地主制下的商品經濟包含某種虛假的成分,主要就是指商品流通和商品生產在某種程度的脫節(jié)。這種脫節(jié)導致一些“悖論”現象的發(fā)生: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農民的相對富足有時并沒有導致農民市場行為的增加,而是相反;貧苦農民比之富裕農民對市場的依賴程度似乎更大些;在一些封建王朝的后期,一方面是農業(yè)生產的萎縮,另一方面卻出現商業(yè)的畸形繁榮,等等。學術界對中國封建地主制時期農業(yè)商品率有不同的估計,有的高達50—60%,有的只有10—20%左右,重要原因之一是口徑和不同:前者一般是按農戶實際買進賣出在農戶總收支中所占的比例計算的,后者則往往是按農業(yè)生產能供養(yǎng)多少非糧食生產人口計算的。兩者都有根據的,后者更符合按勞動生產率計算的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水平,而它們的差額正可視為商品經濟中的虛假成分所占的比重。
其次,考察地主的市場角色。
小農生產規(guī)模狹小,他們對商品的需求有限,難以單獨創(chuàng)造出大的市場。事實上,在封建地主制下,除了市場基本上是為農民的再生產服務以外,其他的各級市場基本上是為地主階級的消費服務的。封建地主制下的“大市場”或“大流通”是以地主階級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欲望為基礎和動力的。因此,需要考察封建下地主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欲望與封建領主制下的貴族領主有什么不同。
封建領主制下實行勞役地租,農民不但要在領主的“公田”上耕作,而且要提供其他各種勞役服務?!肮铩焙汀八教铩庇泄潭ǖ谋壤骷夘I主貴族擁有“公田”(祿田)的數量由他所處等級所決定。這樣,各級領主的收入是相對固定的,由此決定的消費也是相對固定的,并且受到“禮”的種種制約;有人稱之為“凝固性”的消費制度。領主的領地是自給自足的封閉的共同體,一般的消費可以自身獲得滿足。較高級的領主也豢養(yǎng)一些為他們服務的商人,主要是遠途販運一些當地不能生產的珍奇物品,所謂“奇怪時來,珍異物聚”(《管子小匡》語)。
封建地主制下情況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地主主要收取實物地租,實物地租主要是谷物,這就產生了經君健先生所說的“使用價值形態(tài)收入的單一(少樣)性和需求多樣性的矛盾”,需要出售部分租谷來換取其他物資。在封建地主制下,不但貴族官僚可以占有土地,庶民也可以占有土地,占有土地的數量并沒有嚴格的等級限制,與此相應的地主階級的消費實際上也是不受限制的,起碼是沒有嚴格限制的。《鹽鐵論散不足》突出反映了封建地主制下各階層,尤其是富人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欲望的膨脹,完全突破了領主制等級消費的限制。在實行比較單一的實物地租的條件下,地主階級的消費資料,相當大一部分要從市場上取得。《史記貨殖列傳》描繪了一幅商品熙熙攘攘的繁榮圖景,他把欲望(主要是消費欲望)視作經濟的根本動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正是地主階級的消費欲望促進了戰(zhàn)國秦漢市場的繁榮。
在封建地主制下,地主是市場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不但一般要出售部分租谷,以換取所需的其他物資,而且往往直接從事的贏利活動。這種市場活動是建立在對農民剝削的基礎之上的。地主在市場上出售的租谷是農民為地主的需要而生產的,本質上是一種自給性生產;地主出售它實際上是把自給性產品轉化為商品。地主賤買貴賣的對象是個體小農,是地租剝削以外的商業(yè)剝削。
地主的市場角色還表現在它與商人的關系上。封建地主制打破了領主制下“工商食官”、商人完全依附于貴族領主的格局,出現了私人工商業(yè)者。不過商人與地主實際上是“通家”。新興地主階級的基礎是庶民地主,庶民地主是土地已經私有化、作為國家編戶齊民的自耕農分化的產物,首先是從商人兼并自耕農土地中產生的。商人地主是漢代豪民地主的主體。從戰(zhàn)國秦漢的材料看,工商業(yè)者往往經營土地,地主也熱衷于商業(yè)活動,庶民地主是這樣(仲長統有典型的描述),身份性地主也不例外(晉代江統的話可以作證)。甚至可以說,地主、商人、官僚早就三位一體了。把秦漢封建政權稱之為“商人地主政權”,是有一定道理的。
秦漢時代農村集市已經普遍存在,城市市場十分繁榮,區(qū)域內和區(qū)域間的商業(yè)粗具規(guī)模,在一定意義上說,區(qū)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亦已形成。但我同意唐文基的說法,這是一種“非統一的全國市場”。重要的一點是各地區(qū)的物價(尤其是糧價)相差懸殊,反映了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和地區(qū)之間經濟聯系水平的低下。在戰(zhàn)國秦漢的封建市場中,糧食和其他農產品是最重要的商品之一。由于糧食在商品市場上的重要性,對年成豐歉的預測成為當時商人進行商情預測的基礎;而政府亦有以平抑糧價為中心的“平糶”政策的出臺。不過由于運輸成本太高,戰(zhàn)國秦漢糧食還很少進入長途販運。長途販運的商品以各地的土特產品為主;其中既有供統治階級奢侈消費的珍異之物,也有作為“養(yǎng)生送死之具”的民生日用品,這和封建領主制時期的長途販運商業(yè)是有所不同的。
封建地主制下的商業(yè)是為封建統治者和地主階級服務的,帶有嚴重的封建性。這種商業(yè)雖然也有維持小農再生產的一定功能,但同時又利用小農的弱點和農業(yè)再生產的特點買賤賣貴,無情吮吸小農的膏血,獲取幾乎不受限制的高額利潤,從而加速了農民的貧困破產和“棄本逐末”。這就是說,在封建地主制下,商人與農民、商業(yè)與農業(yè),自始就存在著矛盾,這種矛盾,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的一種表現。
復次,考察國家的市場角色。
封建國家直接經營某些生產事業(yè)、直接參預市場活動,并負擔著某種經濟職能,這是封建地主制經濟的重要特點之一。以前我們對國家管理和干預經濟的活動,對國家的市場行為和市場角色,對國家財政政策對市場和流通的等不夠,近來一些學者著重在這方面進行了很有意義的論述,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戰(zhàn)國以后的流通是由市場的流通和全國性物資流通組成的,而后者則是由統一國家的財政所組織的物資流通及由此誘發(fā)的遠距離流通中形成的,因而可稱之為“財政性物資流通”。這一觀點十分新穎,它提醒我們應該主意國家財政在封建商品經濟中的作用,不過似乎把國家財政的作用夸大了。因為第一,中央集權的統一封建國家的建立雖然對全國性流通的發(fā)展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但從根本上說,不是中央集權統一封建國家創(chuàng)造了全國性的流通,而是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地區(qū)局限的“全國性流通”的一定程度的發(fā)展為中央集權統一封建國家的建立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例如,在荀子時代,由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北?!薄ⅰ澳虾!?、“東?!?、“西?!钡耐撂禺a品,中原地區(qū)“可得而有之”。又如由于各地區(qū)之間商品流通的發(fā)展,各地區(qū)的金屬鑄幣已經出現“相通”或“趨同”的趨勢,秦始皇統一貨幣只是順應了這種趨勢。第二,在統一國家的財政收入中,直接進入流通領域的部分是很小的,它拉動流通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賦稅,賦稅的主要負擔者是農民,它是地租的再分配,農民所交的賦稅本質上是農民為了國家的需要而生產的自給性產品。國家的賦稅收入主要是滿足統治者的直接消費,支付皇室消費、官俸、軍餉和其它各項開支。貢賦進入流通領域的只是一小部分。例如實行“平糶”法或“常平”法時,以部分租谷為底本,視市場上糧食或其他商品的豐嗇而拋售或購進,用以平抑物價。又如實行均輸法時,將各郡國運往京師的貢物的一部分折合為當地土特產品就地交給均輸官,再由均輸官運到價高地區(qū)出售,實際上是把部分貢納轉化為官營商業(yè)經營的物資。不過這部分在貢賦中所占的比例是有限的,貢賦的絕大部分是直接消費而不進入市場。貢賦對市場的作用還表現在它迫使農民為了完納貢賦而把更多的產品投放市場,西漢貢賦中貨幣稅占的比重很大,這種情形就更為明顯,甚至可以說西漢商品經濟相當大程度上是賦稅拉動的。不過,西漢賦稅貨幣化的政策雖然在一定時期內增加了商品經濟表面繁榮的程度,但由于它超出了以自給性生產為主的小農經濟的負荷能力,到東漢中期以后就難以為繼了。 因此,從總體上看,我們不能說中央政府的財政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國性的流通或全國性的市場。中央政府的財政確實促進了全國性的物資流動,如各地貢賦和漕糧向中央的調運,京都或各地的糧食和其他物資向邊防地區(qū)或受災地區(qū)的調運等,但這些都是依靠行政調撥,基本上不通過市場進行。一些日本學者喜歡用“物流”這個詞,如果用它來表示封建社會中不同于市場流通的物資流動,這倒是一個比較貼切和有用的概念。“物流”對商品流通會有所帶動,但作用不宜夸大。
封建國家直接經營的生產事業(yè)基本上也是自給性的生產,如屯田收入主要是為了供應邊防軍的需要,官營紡織業(yè)主要是為了滿足宮廷和百官的消費。鹽鐵等的官營情況與此有別,除國家機器自給部分外,主要是供應民間的,這就是所謂“專賣經濟”,它主要屬于國家對經濟的控管的范疇。專賣經濟的確不同于自由市場經濟,國家權力起主導作用,價值的作用是微弱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弊端。不過,不同時期不同部門專賣經濟的作用,還需作具體。如《鹽鐵論》對漢代的鹽鐵官營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御史大夫和文學賢良各執(zhí)一詞,或褒或貶,但從西漢中期實行鹽鐵官營以后耦犂獲得推廣,牛耕從此普及看,它的作用恐怕不完全是負面的。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在這種體制尚未完全確立和不盡完善的情況下,經濟犯罪總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本文著重從四個方面論述經濟犯罪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一、經濟犯罪及其特征。1、經濟犯罪并不是一個法律術語,而是經濟和犯罪這兩個概念的相加與組合。經濟犯罪指在經濟活動中產生并與經濟活動直接有關或者具有財產內容的,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讓利法規(guī)定為犯罪,并且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2、特征:(1)在經濟活動中產生,并與經濟活動直接有關或者具有財產內容。(2)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3)被刑法規(guī)定為犯罪或者違反了刑法規(guī)定的行為。(4)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二、市場經濟及其法制特征。特征:(1)是權利經濟。(2)市場經濟是自主經濟。(3)是契約經濟。(4)是競爭經濟。(5)是法制經濟。三、經濟犯罪對市場經濟的危害。1、侵犯經濟活動主體的合法權益。2、擾亂市場競爭的有序、正常運行。3、妨礙國家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措施的落實。4、破壞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外部環(huán)境。四、抑制經濟犯罪對市場經濟危害的途徑。1、嚴格執(zhí)法是抑制經濟犯罪對市場經濟危害的根本保證。2、完善刑事立法是抑制經濟犯罪對市場經濟危害的基本前提。3、增強公民法律意識,養(yǎng)活經濟犯罪,是抑制經濟犯罪對市場經濟危害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經濟犯罪、市場經濟、法制、刑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健全,使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空前活躍。但與此同時,由于歷史的現實的各種原因,也由于商品經濟本身的各種負面效應,經濟領域的犯罪現象也不斷出現,這極大的阻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并直接或間接的引發(fā)了很多經濟犯罪,嚴重的妨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如何有效的預防和控制經濟犯罪也因此成為當前的突出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在這種經濟體制尚未完全確立或不完善的情況下,經濟犯罪總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思考探索經濟犯罪,市場經濟二者之間的關系,作為一名法學本科生,對于正確地理解和把握刑法的有關規(guī)定,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經濟犯罪及其特征和特點
絕大多數的犯罪行為,歸根到底都與經濟有關,但是人們通常并不把這些犯罪都稱之為經濟犯罪。一般情況下,人們只是把某些與經濟活動有關聯和具有財產內容的犯罪行為稱之為經濟犯罪。從嚴格意義上講,經濟犯罪并不是一個法律術語,而是經濟和犯罪這兩個概念的相加與組合,是在犯罪這一整體范疇中從經濟這一角度或者層面對犯罪中部分范圍的界定。而犯罪一般被認為是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違反刑法規(guī)定,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經濟犯罪中的“經濟”一詞本身是一個多義詞,在這里應該理解為,經濟活動或者財產。因此經濟犯罪就應該定義為在經濟活動中產生并與經濟活動直接有關或者具有財產內容的、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被刑法規(guī)定為犯罪、并且應該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梢娍闯鼋洕缸锏倪@一定義,3、具有以下四個層面的涵義:一是在經濟活動中產生并與經濟活動直接有關或者具有財產內容的行為。只有這樣的行為才可能是經濟犯罪,沒有這一特征的犯罪,只能是其它犯罪;二是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經濟犯罪直接危害著社會經濟秩序和其它秩序,并且這種危害性達到了一定程度,否則不是經濟犯罪;三是被刑法規(guī)定為犯罪或者違反了刑法規(guī)定的行為。這是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則所決定了的,刑法沒有規(guī)定為犯罪的不為犯罪,只有被規(guī)定為犯罪的才可能是經濟犯罪;四是應該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犯罪是嚴重的違法行為,當然要受到刑罰的處罰。這四層涵義密切相聯,共成一體,構成經濟犯罪的一般特征。經濟犯罪與其它犯罪的最大的區(qū)別是經濟犯罪的在經濟活動中產生并與經濟活動直接有關或者具有財產內容,這一區(qū)別也是經濟犯罪的獨有特征。另外,我們從經濟犯罪的這一特征入手,可以將經濟犯罪分為兩個類別,一是在經濟活動中產生并與經濟活動有關的經濟犯罪,它直接破壞著經濟秩序,可稱之為經濟活動犯罪;另一類是具有財產內容的犯罪,它破壞著經濟秩序,同時也破壞著其它秩序,比如我國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侵犯財產罪、貪污賄賂罪,可稱之為財產犯罪。
經濟犯罪嚴重的擾亂了市場經濟的秩序,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換過程中,經濟犯罪浮動呈現上升趨勢,有其以下特點:1、經濟犯罪發(fā)案率居高不下,犯罪金額越來越大。近年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大案要案不斷出現,犯罪金額在幾十萬元以上,甚至數百、上千萬元的大案時有發(fā)生。2、職務經濟犯罪以及非職務人員與經濟領域工作人員相勾結的共同犯罪呈上升趨勢。犯罪分子利用從事政府的公務或在經濟領域工作的職務之便實施經濟犯罪,其犯罪手段具有相當隱藏性,社會危害也較其他犯罪更為嚴重。3、單位犯罪已成為當前經濟犯罪的顯著特征。這類犯罪后果嚴重,查處十分困難,經濟犯法案范圍的加大,犯罪主體身份的復雜化,犯罪手段的智能化、隱藏性等特點,導致了司法機關對經濟犯罪的查處阻礙重重,十分艱難。
【摘要】從利益與法律之間的關系上看,個體利益的追求史促使民法的產生與完善,而社會利益的追求史促使經濟法的產生與完善。社會個體在追求利益時出現了沖突,從而希望有固定的規(guī)范來予以協調,民法便是保障個體利益的法律規(guī)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個體利益的追求達到一定程度后,新的社會利益訴求的出現,必將產生經濟法作為保障新訴求社會利益的實現;在法律體系中民法與經濟法之間的關系背后暗含著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
【關鍵詞】個體利益;社會利益;民法;經濟法
一、個體利益追求與民法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地球上留滿了個體追求利益的足跡,我們也很慶幸自己活在這個無數代人追求利益的動力下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當前世界,我們也可以看到人類追求利益的成果。然而,我們應該思考,我們擁有的有形的物質或是無形的“財富”為什么在常態(tài)下總屬于我們?這一定是個體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習慣規(guī)則(民法)在保護著我們的利益。
(一)個體利益追求發(fā)展史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人們總是在追求所想要得到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在原始社會,雖然氏族與部落內部都是同吃同住,但并不影響他們對食物與生產資料(利益)的強烈追求。正是因為這種強烈的追求,迫使人類腦力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揮,從而促成鐵器的產生,從而導致私有制的出現。隨著私有制的發(fā)展,人類社會總體上進入了(農耕社會)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個體在與自然界斗爭的時代,個體常常得到自然界的物質利益,從而培養(yǎng)了個體的精神動力,個體對利益的追求越來越強烈。造紙術、印刷術,尤其是火藥與指南針的發(fā)明,這些個體性的發(fā)明,更加增強人們對利益的追求欲望。中國國內的小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各地之間對彼此之間所擁有的物質的追求從來都沒有間斷過。就在這個時代的地中海沿岸和西歐,個體對利益的膨脹追求正在形成一股強大的資本主義潮。而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時代,社會發(fā)展中每個人都在購物、參與交易,享受服務,這都是個體在追求利益的結果且在不斷地進行中。總之,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在不同的階級社會有著不同的定義)都在追求利益,這種利益包括有形的利益和無形的利益。正是個體不斷追求利益,才促進社會不斷發(fā)展。
(二)個體利益追求與民法的關系
社會中的個體在追求利益發(fā)展進程中,初期的商品經濟社會是一個典型的個體組成社會。個體追求利益的的營利活動成為當時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原動力。這些個體都是平等自主的人,他們可以根據意思自治,通過相互平等的協商,解決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而,在形成市民法時,意思自治(私法自治)成為市民法的基本原則。根據意思自治原則(私法自治),只有在社會主體之間出現糾紛不能通過協商解決的情況下,才可通過相關機關出面對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進行裁決。法院進行裁決時以當事人的約定為基準,不得對當事人的約定任意變更。在小商品經濟社會中,私法領域以意思自治為基本理念,堅持以權利為本位的市民社會。在當時,這樣治理社會有著特殊的意義,它運用意思自治原則,權利本位原則來有效地保障社會個體的權益與商品經濟的繁榮,同時,這樣又限制國家任意干預商品經濟,有效控制國家權力的濫用,實現國家權力與個體權益的平衡。在隨后個體追求利益的商品經濟過程中,逐漸地形成了民法以“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平等交換”、“契約自由”為基本內容,為當時商品經濟法治化作了科學的構建,使商品經濟獲得完整的法治基礎及成熟的法治模式。
民法是個體追求利益的商品經濟過程中的產物,也可以這么說,民法規(guī)則是個體追求利益過程中為了保護追求利益的順利進行而形成人們普遍遵守的規(guī)范。為此,民法中所說的個體并不僅指自然人,而是指能獨立參與民事活動且在民事活動中具有平等地位的主體,而民法所追求的目的就是個體能在自由、平等與有秩序的條件下追求利益。民法強調和保護個體利益,但民法并不認為個體利益可以凌駕于社會利益之上,它也不能實現個體在追求利益時會得到相同的利益回報,民法注重的是給予社會上每一個體平等的權利資格。
二、社會利益追求與經濟法
個體在追求利益中產生了民法規(guī)則保護他們所追求到的利益,我們必須承認,就是在這種追求利益與民法規(guī)則完善的相互作用下,個體開發(fā)自然界的能力在穩(wěn)定地增強,少數個體的財富急劇膨脹。然而,社會發(fā)展到這種程度,自然界與另一部分個體都想擺脫這種嚴重失衡的社會現象,為此,新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利益這種新的訴求的出現理所當然。任何一種社會關系和訴求最終都要法律來保障,由此,伴隨而來的是經濟法對社會利益的保護。
(一)社會利益追求發(fā)展史
盡管民法有自由平等的內涵,也有追求效率的內涵,但是這些都是為了對個體追求利益的保護。然而,當個體對其利益的追求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部分個體利益的持續(xù)獲得,使他們的個體財富膨脹,此時,社會的財富利益主要集中在少數個體的手中,然而,絕大多數個體只獲得極少的利益。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利益分配不平衡,貧富差距拉大。此時的大多數個體都在喚起要追求社會利益來平衡這種利益分配不均且在拉大的現象。當民法的價值作用在擴大時,人們追求社會利益的愿望就越強烈,人們也越來越需要引進“外力”來實現追求社會利益。而作為個體集合的國家絕不會袖手旁觀,它依靠自己所擁有的權力對市場經濟進行干涉,從而更好地追求社會利益。其實,國家追求社會利益是社會利益追求史的重要成分,因為國家作為階級社會的產物,它本身就具有追求社會利益的功能。為此,國家運用其特有權力追求社會利益,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給個體更好地追求利益,而個體追求利益的同時又幫助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
總之,社會主體在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時,需要社會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為此,要想個體利益最大化,個體也要追求社會利益,這兩者互相依賴。當個體和國家在追求社會利益的追求中,他們都渴望借助一種“外力”來保障追求社會利益。法律規(guī)范的方式是這種“外力”的主要方式。
(二)社會利益追求與經濟法的關系
在當今的依法治國體制下,任何利益的追求都需要法律的保障,尤其社會利益的追求更需要法律的保障。然而,作為以個體利益為主要本位的民法無法有效保障社會利益的實現,此時,社會需要一種以社會利益為本位的法律來保障社會利益的實現。伴隨著這種渴望的增強,為以社會利益為本位的經濟法的產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同時,在對社會利益追求的升級中,也為經濟法成為獨立的部門法創(chuàng)造了強有力的地位。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