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材料作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秋節(jié)放假前,宿舍里幾個同學在七嘴八舌的議論著過節(jié)。
小張說:“什么過頭,就是吃那膩得不行的月餅,煩死了?!薄皥F圓節(jié)嘛,不吃月餅哪行?倒是我媽媽每年非要回農村的老家,條件那么差,愁人。”小李慢聲慢語地說?!按蟪源蠛燃由系焦珗@扭捏作態(tài)的照相就等于所有節(jié)日?!毙⊥踹呎f邊笑?!拔覀儜撓胂霝槭裁匆^節(jié)?”小趙若有所思的話讓大家陷入了沉思。對于同學們這些議論,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材料分析:節(jié)日是一種儀式,儀式表達的是一種敬畏,豈是吃吃喝喝、玩玩樂樂所能擔負的了的?本文就是要將當代浮躁之風引向踏實,將淡漠的情感引向真摯。另外,關注材料中“我們應該想想為什么要過節(jié)?”
確定話題:節(jié)日。
確定主題:節(jié)日是寄托、傳遞情感的儀式,傳承文化的載體
確定素材:①除夕、春節(jié):一年的結束和新年的開始,一家人一起除掉過往的晦氣,憧憬美好的未來。②元宵節(jié):一年第一個月圓之夜,祈盼賜福,慶賀新春的延續(xù)、團圓,思念家人,寄托對未來的美好愿望。③寒食、清明:祭奠先人,追慕先賢。敬祖意識、親情情結,民族的忠與孝,生命、生死觀。④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弘揚高潔人格。⑤七夕節(jié):有情人期盼團聚。⑥中秋節(jié):家人團聚,思念家鄉(xiāng)對月懷遠。
確定寫法:①只就中秋節(jié)來寫。②從以上節(jié)日中選擇兩三個節(jié)日來寫。③綜合各個節(jié)日來寫。
確定深度:中秋小節(jié)日,文化大意義。
所謂“追問法”,就是反復閱讀作文材料,通過不斷追問、自問自答,體會命題者意圖,從而確定立意。這在說理文別有用。任何現象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展開分析;有因必然導致果,會出現什么結果呢?可以展開分析;呈現出的現象是什么樣子呢?可以展開分析;怎樣去把握它呢?也可以展開分析。
“追問法”就是根據新材料作文的這些特點,圍繞“是什么”“為什么”“寫什么”三個步驟去追問問題,展開議論思路??梢哉孀穯枺部梢苑疵孀穯枺嘧穯枎讉€為什么,思路便會開闊起來。
例1:閱讀下面的材料,進行審題立意。
開會遲到,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公司每次開會,總有職員遲到。公司為此制定了種種獎罰措施,但是,開會遲到的現象依然普遍。
不久,公司新來了一位辦公室主任,公司會議多數由他主持。他發(fā)現,會議室平時有多余的凳子,每次開會,遲到者總不急不慢地進來就座。于是,有一次開會,時間一到,他就把會議室多余的凳子全部搬走。眾多遲到者像往常一樣陸續(xù)走進會議室。他們環(huán)顧一圈發(fā)現:一個多余的凳子都沒有。來晚的職員只得站著開會。第二次開會,遲到者明顯比上次少了。第三次開會,竟沒有人遲到。
【審題立意解說】
追問一:“是什么”,即作文材料“講的是什么”,考生審題立意時必須首先明確材料講的是什么,即材料的要點、內涵。
本道屬于“故事型”新材料作文題,審題立意時要注意由表及里抓住故事的核心。一般運用“抓關鍵詞句法”,捕捉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本道作文題的關鍵句:“開會遲到,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一句是本則材料的故事核心,“搬走多余的凳子”這是故事中的動作行為,“竟沒有人遲到”是這個動作行為產生的結果――“開會遲到,世界性的難題得以解決”。由此,捕捉到材料中的這些關鍵信息,我們就可以歸納出本則材料的要點內涵:要鏟除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問題才能夠得到解決。
追問二:“為什么”,就是對作文材料中的要點、內涵進行追問,通常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進行自問自答。比如本道作文題可以這樣追問:①為什么管理者最終能夠“解決一個世界性難題”――杜絕開會遲到的現象呢?這是因為管理者留心觀察、善于發(fā)現、講究方法、轉換角度、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②為什么遲到者最終不敢遲到呢?這是因為人的惰性來源于生活和工作的環(huán)境,當惰性的依附條件消失,人才會改變原來的的習慣,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通過這些自問自答,一般可以探求到作文材料的內涵所在,寫作的內容也就會越來越清晰。
追問三:“寫什么”,就是在追問“為什么”的基礎上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引申聯想到自我、人生、自然、社會等方面并尋找到對接點,以此體會命題人的命題意圖來確立寫作的主旨。
這則故事型材料主要有兩種人物:一是管理者,二是遲到者。可以有以下的寫作角度:
角度一:從管理者的角度
①抓住關鍵,解決問題;②善于發(fā)現,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③轉換角度,柳暗花明;④明察秋毫以智?。虎葜v究智慧和藝術;⑥方法決定成敗……
角度二:從遲到者的角度
①拆除溫床,釜底抽薪;②人都有羞恥之心;③讓錯誤者丟面子,改變原來的習慣……
角度三:從“管理者和遲到者”綜合的角度
①制度與面子; ②曝光錯誤,斷了后路……
追問法,可以使考生多角度地審視作文題目,發(fā)散思維,最終使中心論點周密而深入。
例2:閱讀下面的材料,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
一老僧見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掙扎,迅速將其撈起,怎奈,被蝎子刺傷。次日,這位老僧又遇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掙扎,不假思索,又迅速將蝎子撈起,又被刺傷。路人不解,問:大師為何不吸取教訓?如此毒蝎,由它去吧!老僧曰:蝎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蝎也;佛救蒼生于水火亦乃天性,不施救,失其性,非佛也!
【審題立意解說】
這是一道寓意型新材料作文。寓意型新材料作文的審題,要分兩步走:第一步要弄清材料“言在此”的“此”的內容;第二步要找出材料“意在彼”的“彼”的內容。著眼于喻比性,切忌停留于文本的表層。寓意型材料的“意”埋藏的深度不一,必須有一個由表入里的讀解過程,才能切入“本質區(qū)”。
追問一:“是什么”。本道作文材料講的“是什么”呢?本道作文題,關鍵詞是:老僧、路人、蝎子。關鍵句是:蝎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蝎也;佛救蒼生于水火亦乃天性,不施救,失其性,非佛也!通過捕捉文中的關鍵信息,可以明確本則材料的要點:①老僧救蝎子反被蝎子刺傷,但仍不改救蝎子的初衷。②路人不解,老僧道出緣由,救人(物)是人的本性。
追問二:“為什么”。在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發(fā)點,又是歸宿點,文章的立意必須從材料中來。題目提供的材料有明顯的表面信息也有隱含的信息(如比喻義、象征義),而隱含的信息往往是更重要的。所以,我們一定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把握材料實質,多問幾個為什么。
對本則材料的要點內涵進行分析,追問原因,領悟言外之意(寓意)――老僧為什么被刺傷還救蝎子?(從老僧講的話語中可以找到原因)蝎子為什么蜇人?路人為什么不解?進而由此及彼,辨明是非(寓意),辨明材料陳述對象老僧、蝎子和路人的寓意。本則講的是“老僧救蝎子”的故事,表面上與當前的政治熱點、社會時事并無關聯,實際上小故事有大道理,命題者關注的是“善良本性與知恩圖報”這一核心問題,倡導堅守善良本性,走自己的路,不隨波逐流……其內涵深刻,而且可供發(fā)揮的空間很大。
追問三:“寫什么”。由此及彼,領悟了言外之意,就可以對接自我、人生、社會等方面確定寫作的角度:
角度一:從“老僧堅持救蝎子,不因被刺和路人的不解而改變”這些文字信息,由此切入,可提煉出以下觀點:
①行善不需要理由(或講條件),不能因怕受損失受傷害就拒絕行善。②做人要堅守善良的本性,堅持自己的原則、立場、操守、本心等等,不能因外在環(huán)境的不利(或外在壓力等)而改變甚至放棄。
角度二:從“老僧關于天性的論述”的文字切入,可以得出以下觀點:
①尊重其他事物的天性,不苛責于人;②順乎自己的好的天性,不隨波逐流。
角度三:從“老僧救蝎子的結果”的文字切入,結合路人的問話,可以提煉出以下觀點:
①行善也要看對象,講方法,行善要理性。②不適當的善行,不僅有可能給自己帶來傷害,甚至有可能是養(yǎng)懶與縱惡。
角度四:從“蝎子被救卻反刺老僧,結果受到路人指責”這一文字信息切入,可以得出以下觀點:做人要知恩圖報,決不能忘恩負義甚至恩將仇報。
自己的光芒
一個家庭組合十年,愛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把雞毛當令箭,不該激動的事激動,別人不夸自家夸。全不顧你的厭煩和疲勞,沒句號地要說下去。
我曾經問過許多人,你知道你娘的名字嗎?回答是必然的。知道你奶奶的名字嗎?一半人點頭。知道你老奶奶的名字嗎?幾乎無人肯定。我就想,真可憐,人過四代,就不清楚根在何處,世上多少夫婦為續(xù)香火費了天大周折,實際上是毫無意義!
結婚生育,原本是極自然的事,瓜熟蒂落,草大結籽,現在把生兒育女看得不得了了,照儀器呀,吃保胎藥呀,聽音樂看畫報胎教呀,提前去醫(yī)院,羊水未破就呼天喊地,結果十個有九個難產,八個有七個產后無奶。
13年前,我在鄉(xiāng)下,隔壁的女人有三個孩子,又有了第四個,是從田里回來坐在灶前燒火,覺得要生了,孩子生在灶前麥草里。待到嬰兒啼哭,四鄰的老太太趕去,孩子已收拾了在炕上,飯也煮熟,那女人說:“這有啥?生娃像大便一樣的嘛!”孩子生多了,生一個是養(yǎng),生兩個三個也是養(yǎng),不見得癡與呆,腦子里進了水,反倒難產的,做了剖腹產的孩子,性情古怪暴戾,人是胎生的,人出世就要走“人門”,不走“人門”,上帝是不管后果的。
我長久地生活在北方,最憤慨的是有相當多的人為一個小小的官位爾虞我詐,鉤心斗角,到位上了,又腐敗無能,敷衍下級,巴結上司,沒有起碼的謀政道德。后來去了南方幾趟,接觸了許多官員,他們在位一心想干一番事業(yè),結果也都干得有聲有色。究其原因,他們說,不怕丟官的,丟了官我就去做生意,收入比現在還強哩!這是體制和社會環(huán)境所致。如今對兒女的教育何嘗有點兒不像北方干部對待官職的態(tài)度呢?人口越來越多,傳統(tǒng)的就業(yè)觀念又十分嚴重,做父母的全盼望孩子出人頭地,就鬧出許多畸形的事情來。有人以教孩子背唐詩為榮耀,家有客人,就呼出小兒,一首一首閉了眼睛往下背。但我從沒見過小時能背十首唐詩的“神童”長大了成為有作為的人。
社會是各色人等組成的,是什么神就歸什么位,父母生育兒女,生下來養(yǎng)活了,施之于正常的教育就完成了責任,而硬要是河不讓流,盛方缸里讓盛圓,裝圓盆中讓裝方,沒有不徒勞的,如果人人都是撒切爾夫人,人人都是藝術家,這個世界將是多么可怕!接觸這樣的大人們多了,就會發(fā)現愈是這般強烈地要培養(yǎng)兒女的人,愈是活得平庸。他自己活得沒有自信了,就寄托兒女。這行為應該是自私和殘酷,是轉嫁災難。兒女的生命是屬于兒女的,不必擔心沒有你的設計兒女就會一事無成,相反,生命是不能承受之輕和之重的,教給了他做人的起碼道德和奮斗的精神,有正規(guī)的學校傳授知識和技能,更有社會的大學校傳授人生的經驗,每一個生命自然而然地會發(fā)出自己燦爛的光芒的。
如果是寫小說,作家們懂得所謂的情節(jié)是人物性格的發(fā)展,而活人,性格就是命運。我也是一個父親,我也為我的獨生女兒焦慮過,生氣過,甚至責罵過,也曾想,我的孩子如果一生下來就有我當時的思維和見解多好?。槭裁次覐摹耙弧睂W起,好容易學些文化了,我卻一天天老起來,而我的孩子又是從“一”學起呢?
但是,當我慢慢產生了現在的觀點后,我不再以我的意志去塑造孩子,只要求她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只強調和引導她從小干什么事情都必須有興趣,譬如踢沙包,你就盡情地去踢,畫圖畫,你就隨心所欲地畫。我反對要去做什么家,你首先做人,做普通的人。
【評點】
本文的鮮明特色是,通過使用對比手法來彰顯文章的主題:將人們過去與現在的生育觀、北方和南方某些官員為官的心態(tài)、作者以前與現在的教育觀相比較,形象地展現出了順其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的重要性。這比直接議論更易于讓讀者理解和接受。
【寫作指導】
文題所給的材料是一段歌詞。我們仔細閱讀這段歌詞,可發(fā)現這段歌詞分三層意思:“想要像能多像/就算一模一樣/也只是偶像”,這一部分告訴我們,無論是模仿秀也好,還是超級模仿秀也好,我們完全可以做到“想要像能多像”,但這又能怎樣呢?也只不過是模仿偶像而已,還不是我們自己,顯然這并不是中華小姐環(huán)球大賽所倡導的,當然也不是我們每一個人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就算痛就算傷/不讓淚的邊疆默默逃出眼眶/肩膀有重量/心就會更有膽量/讓胸膛變成殿堂/我們讓夢發(fā)燙/發(fā)出光芒”,這一部分則是在向人們發(fā)出心的呼喚,在鼓舞人們的士氣,痛點傷點算什么,只要有志氣,有理想,有膽識,我們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夢想,讓我們的人生發(fā)出耀眼的光芒,理想并不太遠,也不難實現,它就在我們前頭,只要我們有頑強的追求精神,有不懈的奮發(fā)精神,就會實現理想,讓我們發(fā)出“光芒”,這是第三部分“遠方不在遠方/就在前方/我們磁場一樣/一樣倔強/最強的不是太陽/是還活著的心臟”所告訴我們的。綜合這三層意思,我們會從中提煉出材料的關鍵詞句,即:個性光彩、志氣膽量、理想就在前頭等。
一、細讀材料,把握內涵
新材料作文的出發(fā)點是材料,而在平素教學中和考試中都不難發(fā)現,很多學生對材料都是“一讀而過”,然后急切地進入寫作過程,結果因對材料理解不當而出現了偏題、跑題現象。因此,在新材料作文中,對材料的閱讀是基礎,而這也是立意的關鍵所在。
要真正做到正確理解材料,就需在細讀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然后再進行分析。例如:巴西足球名將貝利在足壇上初露鋒芒時,一個記者問他:“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說:“下一個!”而當他在足壇嶄露頭角,已成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進一千多個球后,記者又問道:“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個!”在這則材料中關鍵詞是“下一個”,而材料中“下一個”出現了兩次,結合材料內容來看,第一個“下一個”是主人公在“嶄露頭角”時所說,很明顯這是主人公對自己表現的期待。而第二個“下一個”則是在主人公事業(yè)“如日中天”時所說,其永不停歇的奮斗精神也就展現出來了。如此分析,材料的內涵也就全面了,再去寫作,也就不容易偏題了。
新材料作文的特點就在于材料的內涵較為豐富,而學生在對材料分析中往往會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病。因此,在引導學生分析材料時,如何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材料一:涇溪石險入懼驚,經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材料二:有人做過一個試驗,青蛙被突然放進沸水中,能迅速逃脫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熱的水中終被煮死。兩則材料都表現出了當矛盾以顯性形式呈現時,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相反,如果材料以潛在形式呈現時,容易被人們忽略。于是,寫作中也就可以從正方兩方面進行論證,也可選擇一方而闡述自己的觀點。
二、挖掘角度,標新立意
對材料進行了整理,接下來就需結合自己的實際來確定作文的主體,即立意。在新材料作文中不難發(fā)現,很多學生所寫作文都容易出現“大”“空”“泛”的現象。究其原因,雖然學生對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內涵有了理解,但又容易忽視自己的實際,從而出現了在作文中大話連篇的現象。其實,寫作更多的是要求學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或是發(fā)表自己的觀念,而無論情感抒發(fā)也好,觀點闡述也好,一是要結合材料,二是要結合自己的實際。
以2013年江蘇高考“山洞里的蝴蝶”為例,從材料的內容上看,立意點較多,如從探險者和蝴蝶角度而言,可從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立意;從探險者發(fā)現蝴蝶后停止腳步角度看,可立意為“關愛”;從后來探險者再次來到山洞而蝴蝶卻不見了這一角度看,蝴蝶之所以飛走,更多原因是人類“驚擾”了他們本有的棲息地(生存環(huán)境),那么,作為探險者是否又值得反思?如此想來,文章就可從“生態(tài)情懷”角度立意??梢?,一則材料會有多個立意角度,然如何結合自己的實際來立意就是關鍵。
在立意過程中,切勿“大”而“空”,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如上述材料以“關愛”為出發(fā)點立意,學生就需結合自己在生活中對關愛的理解和材料來展開論述。結合自己最熟悉的事件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這才是上策。其次,要緊扣材料來選擇立意。正如上述中的材料中的“生態(tài)情懷”角度立意,人文與生態(tài)是相互交織的,那么,在我們(學生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又哪些表現?蝴蝶見證了有良知的人類對自然生態(tài)的反思,那么,自己生活中是否又有這樣的現象?如此結合實際思路再來寫作,文章才能感人至深。
三、理清思路,構建結構
在對學生新材料作文的研究中發(fā)現,很多學生雖然把握住了材料的內涵,立意也夠新奇,但文章因缺乏一定的結構,讀起來總讓人感覺凌亂不堪,甚至有的學生單純地認為作文就是要語言美,于是在寫作中也就采用華麗的語言作為裝飾,毫不顧忌語言所要表達的思想,從而讓作文大打折扣。
新材料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學生寫作的自主性、開放性和多元性,其形式多樣、考點豐富,可達到讀寫并考的效果,又能防止搬套范文,同時能喚起考生的寫作欲望,具有正確的教學導向作用,因此備受各級考試命題者的青睞。
新材料作文的特點和命題要求決定了其立意應該是多角度的,但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學生往往囿于習慣思維,只看到材料的一個主要方面,也就是大多數學生首先想到的那個方面,所以常常沒有新意。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深入發(fā)掘材料蘊涵的多方面的寓意,從而提出新意。
先看下面材料:
在歌德的《敘事謠曲》中有一則發(fā)人深思的故事:耶穌帶著門徒彼得遠行,途中發(fā)現一塊破爛的馬蹄鐵,耶穌就讓彼得撿起來,不料彼得懶得彎腰,假裝沒聽見。耶穌沒說什么,自己彎腰撿起馬蹄鐵,用它在鐵匠那兒換來3文錢,并用這些錢買了十幾顆櫻桃。出了城,兩人繼續(xù)前進,經過的是茫?;囊?,耶穌猜到彼得一定渴得厲害,就讓藏在袖子里的櫻桃悄悄掉出一顆,彼得一見,趕緊撿起來吃。耶穌邊走邊丟,彼得也就狼狽地彎了十七八次腰。于是耶穌笑著對他說:“要是你剛才彎一次腰,就不會在后來沒完沒了地彎腰。”
如果單純分析這個故事的情節(jié),我們也可以提煉出一個寓意,進而在面對和這個寓意相關的話題時運用此則素材。但是,這樣的分析和運用沒有多少新意,在寫作中這則素材的作用也就有限。
從耶穌的角度來講,他的教育方式很獨特,他避免了空洞的說教,而是采用身體力行的方式。這樣的教育當然效果會持續(xù)得更久。耶穌沒有出于對門徒的愛把櫻桃直接交給彼得,卻采取了讓他費點兒神才拿到的方法,沒有“溺愛”的成分存在其中。學生在遇到類似教育方式的話題時,這則素材就非常有用了。
從彼得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得出類似“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寓意,在寫有關“大小關系”的話題時也可順手拈來。
如果再更換角度,我們還可以獲得其他的寓意。例如,“一件東西的價值往往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我們要善于發(fā)現它的價值”等等。
以上的新材料作文很好地詮釋了其立意的多角度性,而新材料作文代表著一種新的高考命題發(fā)展趨勢,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所以我們應該對這種類型的作文高度重視。筆者在這里特別要提醒廣大考生的一點是:不管什么作文,在審題立意時都要全面理解材料內容,把握主要傾向,抓住主要矛盾,選取最佳角度。因為矛盾有主次,角度有優(yōu)劣,立意有高下。許多新材料立意時宜綜合考慮,取其中心,不宜脫離主旨,如果草率地就某一方面立意,就會偏離題意,只有抓準了材料主旨,才能正確地確定文章立意。
因此,新材料作文的多角度立意還要根據不同材料,準確把握以下原則:
1.找準對象
有些材料可能會涉及到兩個甚至兩個以上對象,這幾個對象之間并無明顯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關系。所以,從理論上來說,每一個對象都可以提煉出至少一個觀點。如: 2006年全國卷(乙卷)作文,材料中涉及到的對象有烏鴉、老鷹、牧羊人和孩子,材料的主角是“烏鴉”,“ 烏鴉”的行為,涉及到“牧羊人”和“孩子”兩種不同的評價。由此就可闡發(fā)一系列的觀點。烏鴉角度:①盲目模仿;②缺乏自知之明。牧羊人角度,認為烏鴉“忘了自己叫什么”,由此可確立這樣的立意:①一味好高騖遠;②聰明反被。而孩子角度,認為“它也很可愛”,則可從以下幾個側面立意:①向強者學習,理應得到鼓勵;②拼命追求的精神;③模仿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
2.分清主次
一、關鍵詞與關鍵語句的挖掘與把握
很多材料在呈現中很明確的向讀者傳達出了某一個或幾個關鍵詞,甚至某一句或某幾句關鍵語句。這些詞句實際上就是命題人需要學生圍繞其進行表達的核心思想,學生需要圍繞這一主題思想選擇切入點進行創(chuàng)作。教師要指導學生從明晰的材料中“踩點”,只要把握了重點,就不會出現偏題漏題的現象,就會為作文的創(chuàng)作指明方向和提供材料。試分析下面這則材料。
著名球星貝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有記者問他:“你認為你踢得最好的一個球是哪一個呢”?貝利隨即回答“下一個”。當貝利總進球數達到了1000個以后,有記者再次問他同一個題目,他仍然回答“下一個”。
這則材料實際上是將“下一個”明確的傳達給了讀者,告知了學生本節(jié)材料需要圍繞“下一個”來進行理解。進而延伸的理解為“永無止境”、“不斷穿越”等。在創(chuàng)作作文時,應該以“永無止境”為創(chuàng)作基調,選擇材料和切入點進行切入。
二、聯想遷移與想象發(fā)揮
有些材料在呈現主體思想時較為“隱沒”,即材料看似是在呈現一個主題并不鮮明的故事,但實際上需要通過故事表現出的思想進行適當的延伸。在進行此類作文的教學時,要讓學生閱讀大量的故事和材料,并要求學生自主總結材料所表達出的含義及引申義,進而通過訓練完成對延伸思想的把握。請看下面這則材料。
美國有一位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講幾只蜜蜂放進一個瓶子中,瓶底有亮光,蜜蜂在進入瓶口后就一直朝著瓶底碰壁,在觸碰了無數次之后躺在瓶底奄奄一息;接下來教授將蜜蜂取出換成幾只蒼蠅,條件不變,不出幾分鐘,蒼蠅便飛出了瓶口。因為蒼蠅在進行一次碰壁之后會選擇其他方向再次嘗試。而蜜蜂則由于只認準一個方向,結局是不幸地葬身其中。
這個材料闡述了一個簡單的故事,即蒼蠅和蜜蜂在對待同一個困境時產生了不同的表現,選擇了不同的解決辦法。如果單從故事材料上看,淺層次的含義難免不能成為創(chuàng)作的主題。學生需要針對這一含義進行深入的理解延伸,尤其是要與人的活動進行聯系,進而產生“人生的選擇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這一命題。同時,學生還可以圍繞“遇到困難應該靈活選擇解決問題的路徑”這一命題展開論述。
三、由果溯因,尋找主題
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聯系的形式存在的,對于一些材料出現的事例和材料,需要學生從材料入手“由果追因”。在追溯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由淺顯的材料表意逐漸梳理出材料需要滲透和表達的更深層次意思,并附帶將文章的脈絡層次梳理清楚。這需要教師以此類型的材料對學生進行訓練,尤其是對文章脈絡層次的訓練尤為重要。有一則材料是這樣描述的:
有一個玻璃生產商生產一種強力玻璃,這種玻璃號稱堅不可摧,但是一直無人問津,或者難以得到消費者的信任。正在企業(yè)老板發(fā)愁之時,一位企業(yè)的策劃為老板出了個主意:用此玻璃制作一個玻璃室放在大街上,玻璃室中放著100萬美金。如果誰能打破玻璃,那么玻璃室中的現金就歸誰所有。一時間人頭攢動,很多人都一試身手但是終歸沒能實現。而自從活動推出以來,這種玻璃的銷量便急劇上升,企業(yè)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效益。
如果讀完材料,很多學生都會無從下手,不知道材料需要表達何種觀點。是“玻璃堅硬”還是“營銷手段的高超”?是“有付出就有收獲”還是“生產上的決策力”?如果陷于這種無端的信息的困擾,學生的作文自然不會有高質量的創(chuàng)作。這時指導使用“由果溯因”的方式選擇材料主題,就會很容易找到材料深層次的含義。這則材料的結果是商家的玻璃得到了暢銷,進而推出暢銷的原因:有的學生可能認為是“玻璃打不碎表明玻璃的質量的確過硬”;有的學生可能認為是“這種營銷方式比較前衛(wèi)和新穎”;然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探求到底是哪一種因素:從材料的著墨點來看,材料的一半以上都是敘述企業(yè)“制作玻璃室供民眾挑戰(zhàn)”的事實,可以看出質量好是次要原因,這則材料中更需要突出的是宣傳的因素,這種因素的確定就讓我們得出了最終的結論:“酒香還需好吆喝”。
一、品味語言,提煉觀點
一位商人發(fā)現并買下一塊晶瑩剔透的鉆石。他請專家檢驗,專家大加贊賞,但為鉆石中有道裂紋表示惋惜,并說:“如果沿裂紋切割成兩塊,能使鉆石增值;只是一旦失敗,損失就大了?!痹鯓忧懈钸@塊鉆石呢?商人咨詢了很多切割師,他們都不愿動手,說是風險太大。
后來,一位技藝高超的老切割師答應試試。他設計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導年輕的徒弟動手操作。徒弟一下子就把鉆石切成兩塊。商人捧起兩塊鉆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師說:“要有經驗、技術,更要有勇氣。不去想價值的事,手就不會發(fā)抖。”
――2013年高考新課標卷Ⅰ作文試題
單從材料語言方面看,商人和老切割師各說了一句話。商人的話語中揭示了鉆石切割的兩種可能:一是切割成功,鉆石增值;二是切割失敗,損失巨大。商人的話并不是本材料的重點,只是為后文情節(jié)發(fā)展作鋪墊,告訴我們:切割鉆石存在風險。在眾切割師不敢動手的情況下,老切割師與眾不同,他周密設計,親自指導,一舉成功,老切割師的一番話要仔細品味――“要有經驗、技術,更要有勇氣。不去想價值的事,手就不會發(fā)抖?!眰鬟_了這樣一些內涵:第一,面對風險,不能退縮;第二,成功需要具備諸多條件,如要有經驗、技術,更要有勇氣;第三,“不去想價值的事,手就不會發(fā)抖”則是從做事的心態(tài)方面闡述的,只有不計得失,不慮成敗,才能游刃有余。學生要由老切割師的一句“切割心得”放大到人生萬事,談勇氣、寫心態(tài)都是好的立意。
二、分析行為,提煉觀點
幾位朋友說起這樣一段探險經歷:他們無意中來到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因對洞中環(huán)境不清楚,便點燃了幾支蠟燭靠在石壁上。在進入洞穴后不久,發(fā)現許多色彩斑斕的大蝴蝶安靜地附在洞壁上棲息。他們屏住呼吸,放輕腳步,唯恐驚擾了這些美麗的精靈。但數日后再去,卻發(fā)現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遠遠地退到了山洞的深處。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環(huán)境也許更適宜吧,小小的蠟燭竟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
――2013年江蘇省高考作文試題
材料中主體對象有探險隊和蝴蝶,我們可以從兩者行為角度分析。第一,探險隊的行為。第二,蝴蝶的行為。
三、探究結果,提煉觀點
有一個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為人慷慨,熱心于慈善事業(yè)。一天,他了解到有三個貧困家庭,生活難以為繼。他同情這幾個家庭的處境,決定向他們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興地接受了他的幫助;一家猶豫著接受了,但聲明一定會償還;一家謝謝他的好意,但認為這是一種施舍,拒絕了。
――2013年廣東省高考作文試題
慈善是一種美德,富翁對三家的施善行為,卻有截然不同的三種結果。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可以去分析原因;三個家庭不同的選擇,是怎樣一種心態(tài),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等,都能提煉出新穎的立意。第一個家庭面對捐助是感激、高興,認為捐助是富人應該做的,是無償的,容易助長依賴、不自重心理;第二個家庭猶豫接受,聲明償還,體現較強經濟意識,能夠知恩圖報;第三個家庭謝謝好意,拒絕接受,注重尊嚴,有骨氣,有自強意識甚至對富人不信任。綜合起來看,同一行為,結果為何不一樣,我們可以試問:施善方式是否妥當,能不能既幫助到別人又考慮到受捐者的心理,施善是否應該僅僅停留在金錢、物質方面,有沒有一種精神關懷或能讓窮人學到技術走上富裕的方法,如何處好富人與窮人的關系,窮人不再有仇富心理而是與富人和諧相處等。
筆者通過普談了解到,上述同學有個共同的“癥結”――沒有在整體審題閱讀的基礎上深入思考材料語中每句話或者每個層次的中心指向,也沒在提綱中將審題立意的思維過程具體化,更沒有在下筆寫作前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反復比對潤色,就開始下筆千言了。直到文成筆擱重新回讀,才發(fā)現種種不妥,有些后知后覺的還要等到成績出來了才意識到審題立意的問題。
一、問題與對策
在新材料作文的傳統(tǒng)訓練模式中,“審題立意”的思考過程往往是不可見,而且教師和學生都更多關注作文成品,忽視作文的生成過程。然而,學生寫作的思維的發(fā)展并不來自于“一次次800字作文的累積”,而來自于“我手寫我心的思維方法和過程”。“每一次800字作文的訓練”只是增加學生“為完成作文而湊足800字文章的感性經驗”,而不能提高學生的“在審題方面時與材料語的契合度以及立意方面的思想深度和廣度解題能力”。因此,要提高新材料作文審題的訓練效能,我們就必須變“強調成品”為“強調成品的生成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把“看不見的”思維的過程清晰地呈現出來,更好地比對、斟酌、潤色,不斷地提升審題立意的思維力。
如果說作文成品是建筑,寫作過程是施工,那么審題立意就是繪制圖紙了。如果想讓學生寫出切合題意的較高立意水平的作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處理好“圖紙”與“施工”的關系,先施工再畫圖紙固然行不通,邊施工邊繪圖紙同樣也不行,只有在施工前將藍圖繪好了,做到心有成“圖”了,通過思考斟酌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扣著材料語基本做到真情、理性、負責。至于思路不清、思想膚淺的問題也會得到較好的解決。
那么如何在審題立意時繪制好“施工圖紙”呢?
筆者經過近一學期的嘗試,概括出以下“五步走”理論模式:
第一步,思維導圖的繪制方法介紹。
第二步,借助導圖進行思維可視化訓練【以圖導讀、導思、導寫】,并在實踐過程中加深對思維導圖的認識。
第三步,給出新材料作文審題材料,學生獨立閱讀并繪制審題立意導圖【以圖導讀、導思】,組際分享與交流構思導圖【以圖導思】。
第四步,完善(拓寬、延展)構思導圖【以圖導思】。
第五步,導圖導寫,獨立成文【以圖導寫】。
繪制思維導圖方法介紹方面,筆者主要引進了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托尼?巴贊先生的思維導圖理論及典范的導圖圖片;方法習得方面,筆者將“以圖導讀,以圖導思,以圖導寫”的訓練常態(tài)化。
運用這種方法審題立意,可以按照以下思維流程進行:是什么(概括材料內容)――為什么(探究事件原因)――怎么樣(提出觀點看法)。如:
狼與羊在長達千年的爭斗之后,終于握手言和了。這對雙方來說都是求之不得的事。為了加強信任,雙方交換了人質:羊交出了牧羊狗,而狼則交出了狼崽。儀式進行得十分隆重,并且有公證人大象出席。轉眼間,小狼已經長大,它們個個嗜血成性,咬死了許多羊羔,并叼著跑回了森林之中。而作為人質的牧羊狗因為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語,在睡夢中遭到狼的襲擊,被狼撕成碎片,變成了冤魂。
解析:運用以上思維流程進行分析,可以自問:是什么(羊和狼握手言和,羊最終落得被吃的下場)――為什么(羊認錯了對象,被狼所謂誠意的假象所迷惑,錯把敵人當朋友)――怎么辦(不要輕信美麗的謊言;面對紛繁復雜的事物,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表象所蒙蔽,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和平固然值得珍視,但對言而無信的人只能針鋒相對,決不妥協(xié))。
“金鑰匙”之二:抓關鍵句
有的材料為了突出中心,往往會在字里行間設置關鍵句(如開頭句、結尾句、對話句等)。抓住這些關鍵句,我們就能準確把握材料主旨,全面理解材料寓意,以便迅速、準確立意。如:
在克羅地亞的海濱扎達爾,有一架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海風琴。這是一架經過精心設計的海浪管風琴,白色石階下暗藏35個大型風琴管,大海就是風箱。海水拍打和潮汐漲落會在風琴中自動形成氣壓變化,美妙的樂聲也隨之產生。海風琴建成于2005年,設計者是建筑師尼古拉?巴希奇。巴希奇生長在海邊,小時候就喜歡聆聽海浪拍打巖石的聲響,海風琴的設計靈感也來源于此。去年,海風琴獲得了歐洲城市公共空間獎。
解析:通讀材料,我們不難發(fā)現,畫橫線的句子是材料敘事的關鍵句。抓住“小時候就喜歡”和“獲得了歐洲城市公共空間獎”這些關鍵詞句,就可以立意為:興趣和愛好使人成功。抓住“設計靈感也來源于此”,就可以立意為:靈感源于對生活的細心觀察。
“金鑰匙”之三:明確關系
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聯系的。事物間的關系主要有依存關系、主次關系、取舍關系和條件關系等。明辨材料中的這些關系,有利于準確立意。如:
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實驗:用鐵鏈拴住一只狗,不一會兒,狗掙斷鐵鏈逃跑了。原來鐵鏈上的100個環(huán)扣中,99個都完好,只有1個銹壞了,結果整條鐵鏈連狗都拴不住。
解析:材料中的1個環(huán)扣和其他99個環(huán)扣之間,是依存關系。如果沒有了這個小小的“1”,那么“99”也就等于“0”。據此可以立意為:小小的過錯或疏忽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因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金鑰匙”之四:明辨是非
有的材料在敘述、說明或議論某個事物時,會顯露出作者的情感傾向,是非好惡一目了然。這恰好給了我們一把審題立意的金鑰匙。我們要善于從作者的情感傾向入手來審題立意。如:
當斷臂的維納斯展示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來了無數好事之徒趨之若鶩。他們提出種種接上斷臂的奇思妙想。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但迄今為止仍未有任何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贊賞。
解析:這則材料的情感傾向十分明顯。“好事之徒”“趨之若鶩”等詞語,貶斥之情顯而易見。很顯然,作者對想接上斷臂的“奇思妙想”持諷刺否定態(tài)度,而對斷臂維納斯持贊賞肯定態(tài)度。據此可以立意為:凡事應該順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他人;殘缺之美。如果不注意把握材料的情感傾向,立意為“堅持就是勝利”或“知難而進,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就難避偏題之嫌。
“金鑰匙”之五:比較異同
有的材料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子材料組合而成,這些子材料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共同揭示某種內涵。剖析這種材料的最佳方法,就是居高臨下,通盤兼顧,找出這些子材料之間的共性和差異,進而綜合對比,準確立意;絕不可任意“肢解”,斷章取義。如:
馬克思23歲被譽為當時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恩格斯21歲就著文批判當時德國哲學家謝林。列寧17歲就開始參加革命活動。26歲主編《湘江評論》。徐特立43歲留法,克服困難,學會法語。
解析:這則材料由五個子材料組成。這五個子材料都是敘述偉人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論,觀點就顯得片面,也缺乏深度。進一步分析比較就會發(fā)現,前四個還有一個共同點,即這些人青年時代就出成果,而第五個是講徐特立43歲苦學法語,學有所成,其年齡特點與其他四位偉人差異很大。綜合以上異同,可以這樣立論:青年時代是出成果的黃金時代,但是,年齡并不是成就事業(yè)的唯一條件;成功的關鍵在于具有堅定的志向和堅忍不拔的毅力。這樣的立意肯定是全面的、深刻的。
“金鑰匙”之六:尋求互補
針對沒有共同點甚至意思相反的幾個材料,要考慮它們的互補性,否則就會顧此失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