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學教育管理研究(8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第一篇:國民時期中學教育的發(fā)展及啟示
摘要: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國民政府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中等教育法規(guī),中學教育得到了迅速發(fā)展。深入考察這一時期中學教育的發(fā)展,對我們當今的中學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南京國民政府;中學教育;發(fā)展
1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學教育的發(fā)展概況
1.1國民政府制定的中等教育法規(guī)。這一時期,國民政府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中等教育法規(guī),旨在促進中等教育的發(fā)展。1931年9月通過了《三民主義教育實施原則》,其中對中等教育的目標規(guī)定為:“(1)確定青年三民主義之信仰,并切實陶冶其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之國民道德;(2)注意青年個性,及其身心發(fā)育狀態(tài),而予以適當的指導及訓練;(3)對于青年應予以職業(yè)指導,并養(yǎng)成其從事職業(yè)所必具之知能?!盵1]1932年12月頒布了《中學法》,其對中學教育的目標規(guī)定為“繼續(xù)小學之基礎訓練,以發(fā)展青年身心,培養(yǎng)健全國民,并為研究高深學術及從事各種職業(yè)之預備?!盵2]1933年3月又公布了《中學規(guī)程》,對中學教育目標作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1)鍛煉強健體格;(2)陶融公民道德;(3)培育民族文化;(4)充實生活知能;(5)培植科學基礎;(6)養(yǎng)成勞動習慣;(7)啟發(fā)藝術興趣。”[3]1932年,教育部廢止綜合中學,分別設立普通中學、師范學校和職業(yè)學校,且高中不分文理科。1928年3月,大學院公布《中學課程暫行條例》,規(guī)定初高級中學教學科目,分必修及選修兩種。1929年8月教育部頒布《中小學課程暫行標準》,分別詳細規(guī)定了各學科的目標、教學時數、教材大綱、教法要點等。1932年11月,教育部修訂暫行標準,頒布了正式課程標準,其中規(guī)定了初高中教學科目及每周教學與自習時數。1936年2月,根據各地中學的實施情況,組織專家,修訂教學時數表及各科課程標準。
1.2中學教育發(fā)展概況。經過國民政府的大力提倡和各省的努力推廣,中學教育取得了飛速的發(fā)展。1928-1937年中學學校數和學生數如表[4]所示。中學的學校數和學生數總體上不斷增長,都增長了2倍左右。就中學學校數而言,1928年所占整個中等教育的百分數最大,1929年減為百分之五十八點零三,以后各年度雖有起伏,但基本都保持著百分之六十的比重。就中學學生數而言,歷年一直保持著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比重,最多時達到了1928年時的百分之八十點三六,可見全國中學生的數量之多,表明全國受中學教育的學生越來越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一時期教育的發(fā)展。總體而言,這一時期中學教育學校數量和學生數量增長很快,中學教育取得了巨大的發(fā)展。即使中學教育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中學的設置起初局限于一些城市,中學教育有時會侵吞小學教育的經費,影響小學教育的發(fā)展,而中學發(fā)展也不能保證應有的質量,但政府面對這些問題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從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2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學教育發(fā)展的啟示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學教育得到了迅速發(fā)展,總結其成功的經驗,可以為我們今天中學教育的發(fā)展提供借鑒。
2.1中學的設置應處理好與小學的關系及城鄉(xiāng)之間的關系。中學的設置應處理好與小學的關系,應在保證小學教育質量的基礎上設置中學,不能因為設立中學而影響小學教育的成功實施,同時要保證中學教育的質量,真正為學生的未來著想?!白孕聦W制施行以后,各省所屬各縣競辦初級中學,以提高地方文化水準相號召,侵占地方小學教育經費,而妨礙其發(fā)展,降低中學教育應有之程度,粗制濫造,養(yǎng)成多數進不能升學,退不足以謀生之中學畢業(yè)生?!盵3]針對此種情況,教育部于1931年命令限制普通中學的設立,讓一些中學逐漸改為職業(yè)學?;蜞l(xiāng)村師范學校。1932年12月頒布中學法,明確了各縣市地方辦理中學的分際,表明重視中學地位,而使中學教育逐漸趨于合理化發(fā)展。中學教育也應處理好其在城鄉(xiāng)設置之間的關系,不能一味地在城市設立,致使生活在鄉(xiāng)村的孩子接受不到平等的教育,中學教育在城鄉(xiāng)應該得到均衡發(fā)展。“過去各省公私立中學之設置,往往集中于少數通都大邑,內地小學畢業(yè)生之欲升學者,遠道跋涉,費用劇昂,中產之家子女眾多者已難使其同受中學教育。家資無力者更無論矣!至使城鄉(xiāng)文化水準差別,日陷深刻?!盵3]針對此種情況,教育部于1938年制定劃分中學區(qū)辦法,讓各省衡量自己省內的實際情況,主要依照交通、人口、經濟、文化及現(xiàn)有的學校情況,區(qū)內由省設立一個初高級合設的中學,同時區(qū)內各縣單設或聯(lián)合設立初級中學,使小學及初中畢業(yè)生都能就近升學。
2.2中學教育的發(fā)展需要立法和經費的保障。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作為百年樹人的基礎性工作,教育立法是教育工作健康有序進行的有力保障。這一時期,南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中等教育法規(guī)。1932年12月頒布了《中學法》,1933年3月又公布了《中學規(guī)程》,詳細規(guī)定了中學教育的目標、設置、經費等各方面的情況。1929年、1932年、1936年又在參考各方面意見及考察學校實際情況的前提下對中學課程標準進行了不斷地完善。除了法律的保障外,中學教育如果要正常地運行,還需要充足的經費支持,前述的這一時期中學教育的發(fā)展,是和國民政府的經費支持分不開的。據國民政府教育部的統(tǒng)計資料,中學教育的經費支出在這十年間始終占整個中等教育支出的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綜上所述,這一時期,在政府積極支持和教育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下通過了完善的中學教育法規(guī),確立了完整的中學教育制度,中學教育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雖然這一時期中學教育的發(fā)展存在一些方面的問題,但其成功的經驗無疑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甲編)[M].上海:開明書店,1934:18.
[2]教育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乙編)[M].上海:開明書店,1934:34,35.
[3]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革命文獻(第57輯《抗戰(zhàn)前中等教育》)[M].臺北:臺灣中央文物供應社,1971:111、2、2.
作者:吳瓊 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院
第二篇:中學教育中教師德育職能研究
摘要: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兩項天然職責。目前看來,教師已經能夠很好的承擔起教書的重任,但是在育人方面教師還未能充分發(fā)揮其職責。教師未能發(fā)揮其育人的職能,固然有教師自身的原因,但也有社會環(huán)境和學校體制等方面的因素。針對這些原因,又提出強化教師德育職能的一些措施,如明確考試目的、嚴格教師選拔工作、轉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等。
關鍵詞:中學教師;德育;策略
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不僅僅要有扎實的學科知識,也必須要有先進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思想品德是人個性結構中的核心因素與動力因素,影響人的整個行為方式和智慧才能。德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的全面發(fā)展教育的核心就是教會學生做人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其中思想品德的健康發(fā)展是首要的。良好的思想品德會使人有博大的胸懷、遠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質變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今天,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網絡信息的快速普及,紛繁復雜的文化思潮的影響,中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也容易受到各種不良思想的侵蝕,所以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對個人,學生的德育工作都非常重要,不容忽視。
一、中學教師德育職能發(fā)揮現(xiàn)狀
德育是每名教師的一項重要職能。但是,由于種種因素,教師卻未能很好發(fā)揮其德育的職能,使得中學的學校德育現(xiàn)狀并不令人十分滿意,這些都能從中學生的在校表現(xiàn)和生活表現(xiàn)中可以看出。有的學生政治信仰不堅定;有的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出現(xiàn)偏差,學生中拜金主義橫行,虛榮攀比心理嚴重,甚至出現(xiàn)極端的個人主義。總的看來,中學教師雖然已經能夠承擔起一部分的德育職能,但是,從我國目前學校德育狀況來看,中學生的德育工作還存在很多漏洞,這正證明了中學教師的德育職能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揮。
二、中學教師未能充分發(fā)揮德育職責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環(huán)境因素
1.首先是考試目的存在弊端。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考試,而在于培養(yǎng)人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荚嚥⒉皇悄康模谟跈z測,在于查漏補缺。為了迎合考試,大部分教師只注重學生成績,忽視對學生其他方面的教育,長此以往,對學生的成長十分不利,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yǎng)也十分不利。2.相關教育部門監(jiān)管不力上面已經提到,自我國提倡素質教育至今已經有二十年的年時間,在這二十年間,我國的素質教育落實并不是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固然有新生事物難以被人們接受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在于落實過程中的監(jiān)管不力。分數就是學校的生命線,為了抓住這條生命線,許多中學只開設需要考試的科目,對提升學生素質的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統(tǒng)統(tǒng)取消,或者是雖然表面上說開設有,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沒有安排專業(yè)的教師來任教。所有上述問題之所以能在很多中學出現(xiàn),與該地區(qū)相關教育部門監(jiān)管不力有關。
(二)學校體制因素
1.教師選拔上存在漏洞。眾所周知,我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人情社會,許多事情也都是通過人情來辦成的。為了拿到教師這一鐵飯碗,許多人費盡心思,送禮托人,使得選拔的教師各方面素質達不到標準。有的是基礎知識不扎實,有的是沒有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教學技能,有的是個人素質達不到要求,選拔這樣的教師很可能對學生產生不利影響,阻礙學生的健康成長。2.教師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有的中學在教師管理方面比較寬松,對教師甚至沒有嚴格的紀律要求,甚至沒要求教師上交教案,不要求教師做教學筆記和教學反思。這樣往往使教師紀律渙散、精神狀態(tài)不佳,對學生產生不好的示范。相反,有的學校對教師的管理過于嚴格,對教師的要求頗多,布置的任務較多,這樣就使得教師疲于應付各種突擊檢查,而無法專注于教學,無法專注于研究各種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使教師無法發(fā)揮其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響。
(三)教師個人因素
教師教育思想觀念落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認為教學只需要教會學生知識,不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德、體、美等各方面素質。其實,教師的任務固然是教會學生基本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于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培養(yǎng)他們具有高遠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嚴格的紀律,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
三、強化中學教師德育職能的策略
(一)明確考試目的
國家教育部門應該明確教學目的,教師也要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明確考試的意義,改變觀念,明白學習是為了培養(yǎng)自己的各項能力,促進自己的全面發(fā)展。這樣,學生才能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相關教育部門要加強監(jiān)管
教育部門不僅要積極組織教師到實施效果好的學校參觀、學習,對那些只應付檢查,糊弄上級的學校要通報處理,嚴肅批評。還要要督促學校積極開設體育、音樂、美術等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的課程。
(三)學校要嚴格教師選拔工作
首先學校要明確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了解如果教師素質不過關可能會對學生產生的消極影響。在招聘過程中,不僅僅要進行專業(yè)知識的檢測,要對應聘教師教育學、心理學相關知識的檢測,更應該重視應聘教師教學技能、身心健康狀況以及自身素質的考察。
(四)加強對教師的管理工作
學校對教師的管理既不能過于嚴格,使大部分教師分身乏術,挫傷其教學的積極性;當然也不能管理的過于寬松使教師毫無紀律觀念,得過且過,沒有奮斗目標。同時,學校也要注意對教師的再教育,定期安排教師進行學習、進修,時刻保持教師思想上的先進性和創(chuàng)新性。
(五)轉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
學校要積極組織教師進行學習,明確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與角色。把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轉變教師角色,不再把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而要把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參與者。同時教師要明確學習的目的,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充分發(fā)揮實踐課程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不再把課堂教學作為教學活動的唯一形式。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不能采取粗暴的方式,避免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和示范。
【參考文獻】
[1]尹金欣.當前我國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河南科技,2011,7:15-17.
[2]馬向平.對中學生德育教育現(xiàn)狀的思考[J].現(xiàn)代教育教學導刊,2011,7:44-45.
[3]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30-33.
作者:任星星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
第三篇:中學教育管理樹立人本理念思考
摘要:中學生正處于成長和學習的重要時期,身體和心理都還不夠成熟,優(yōu)質的中學教育事關處于這一時期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家庭和民族的未來。中學教育管理理念也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而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文章從中學教育的現(xiàn)狀出發(fā),分析了中學教育的問題和原因,提出當前中學教育中實施人本管理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人本理念;中學生;教育管理;教育改革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管理理論中的經典之作,運用到教學管理中同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學生教育采用人本管理就是因為人本理念把學生看作是教學的中心,圍繞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千方百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激勵學生、在全面發(fā)展和服務學生中挖掘學生潛能。
一、人本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的要求。學識豐富、人格健全、心理素質過關是學校教育人才的最終目標,但是目前初中教育中心理教育缺失嚴重,不少的學生出現(xiàn)了心理問題,嚴重的甚至出現(xiàn)了教學事故,中學生心理不成熟歸根結底都是由于人格不健全所導致的,學校未能給學生灌輸如何成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人生觀價值觀,學生缺乏正確思想指導自然就會做出不合理的舉動來。
(二)社會對專業(yè)化人才的亟需要求。社會發(fā)展越來越需要高度專業(yè)化的人才,但是國內學校對人本管理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大多數基礎性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天賦和性格特征,長期以來學生的特長沒有得到有效發(fā)揮,優(yōu)點反而被學校規(guī)章制度打壓,這嚴重影響到學生以后的專業(yè)化培養(yǎng)。
(三)淘汰原有落后測評模式的要求。目前學校教育的評價方式依然是以分數為依據,雖然政府一再強調給中小學生減負,但是學校和家長的面對升學的壓力依舊實施著原有的評價方法,對學生的多元化教育和發(fā)展極其不利。學校對老師和課堂的評價方法也沒有得到有力的執(zhí)行,因為最終的檢驗方式只有分數的權重最大,大部分教學老師也對建立多維度的評價模式充滿了失望。
二、中學教育實施人本管理的可行性
(一)人本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國家教育形式發(fā)生了重大改革,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的提出更是為構建教育體制改革打下了堅實的政策基礎。社會上上下下都對教育制度的缺陷抱有不滿但又無能為力,政府逐漸認識到改變現(xiàn)有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制定了一系列的重要教育改革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區(qū)和學校進行教學試點個改革。部分學校已經開始對學校原有的教學安排和教學方式進行了改變,老師在課堂上允許學生適度發(fā)表不同的言論和見解,增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自信,不斷增加學生和家長對學校和老師的信任和認可。所以學校實施人本管理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正確的發(fā)展道路。
(二)教育主客體特征適合于實施人本管理。人本理念認為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老師和學校是教學的客體,老師和學校應圍繞學生的需求制定教學計劃和開展教學活動。中學生有較強烈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我意識對現(xiàn)實中不同觀點敢于直言反駁,想要參加到學校的管理中來給學校更多的實際的建議,如果能對他們的行為加以正確的管理和引導,將有助于他們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性格。
三、中學教育實施人本管理的思路
(一)改革師生關系。學校教育重視師生關系的培養(yǎng)重視老師的地位,但是尊重老師并不能讓學生和老師之間形成一種對立的關系,學校和老師應該創(chuàng)造機會、利用機會不斷改進老師的管理方式,讓學生看到老師的嚴厲同時能夠理解老師的辛苦。首先,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中,增加學生發(fā)表個人意見的機會,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夠自由的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對不恰當的意見給予引導和善意勸導,其次,注意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及時對有學習上和生活上心理上困難的學生進行幫助,讓有困難的同學感受到老師的溫暖和關愛,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老師的認可和熱愛,更有利于提高學習的興趣。再次,作為老師不能僅僅只看到學生的學習,更要認識到自己的標桿效應,在學生面前要積極樂觀、胸懷開闊、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給學生立下良好的學習榜樣。
(二)重視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人本教育理論已經逐漸成熟了但是人本教育應用還很不成熟,只有將一線老師的理論和實際的人本教育管理實踐相結合才能不斷對理論的缺陷加以改正和彌補。從人本教育的理論中尋找解決現(xiàn)實教學中的問題,用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得出更切合實際情況的理論,這就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道理。鑒于此,學校要培養(yǎng)一批高素質的教師團隊,把專業(yè)知識扎實、學術能力突出、學習能力強的老師集中到一線的教學任務中來,不斷提升人本管理的水平。
(三)改革學生能力評價體系。建立對學生的發(fā)展性評價體系,中學生正處于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可塑性強不能憑借單一的評價體定性學生的各項成績和能力。要以能夠激勵和培養(yǎng)學生個性為原則,培養(yǎng)具有多樣化思維的學生,讓那些具備發(fā)展?jié)摿Φ膶W生脫穎而出,讓那些沒有特殊能力的學生找到自我的價值。發(fā)展性的評價體系,注重對學生的長期跟蹤和觀察,重視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評價的內容也不應局限于試卷成績,注重思維方式和能力的考察,重視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考察。
(四)改革教師評價體系。首先從老師個人角度出發(fā),給改革能力強,業(yè)績突出的老師在發(fā)展目標和培養(yǎng)進修和研究方面給以足夠的支持和幫助,提高一線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其次,對老師的管理也要具備人本管理理念,尊重老師的價值和選擇,鼓勵老師不斷的改革創(chuàng)新,提高老師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最后,讓學生參與到對老師的評價中來,這樣有利于教學老師收集真實的教學效果,有針對性的改進教學中存在的缺陷。
參考文獻:
[1]羅利建.人本教育[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2]張義泉,季俊昌.教師人本化管理的理性探討[J].當代教育科學,2004,(2).
[3]李志宏.主體性教育的理論和實踐[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吳德文 單位:廣西北海市北海中學
第四篇:農村中學教育教學管理分析
摘要:農村中學教育教學管理是精致管理的前提與保證,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學工作。學校管理的關鍵之處在于提高教育教學管理的有效性。如何落實學校的管理?中學是否需要管理?怎樣進行管理?對廣大學校管理者來說,似乎還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或理解存在過于簡單的話題。本文就這一內容提出幾點思考與認識,與大家交流。
關鍵詞:農村中學;教育教學;管理
1.提高教師的管理意識
從現(xiàn)代教學管理來看,教師不僅是教授者,還是管理者,一方面,教師承擔著管理學生、教學設備等管理工作,直接參與教學的管理;另一方面,每一位教師在講課、檢查學生作業(yè)、測驗等教學活動中,也要真正意識到自己不只是教授者,也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管理者,這對提高教學管理的有效性和教學質量是非常必要的。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師的素質是關鍵,師資隊伍建設是辦學永恒的主題,學校應該成為師資隊伍成長提高的基地。
(1)健全機制,強化教師主人翁責任感。學校要建立有效的教育引導機制,首先以思想教育為切入點,加強形勢任務、職業(yè)道德教育,使廣大教師認識到在當前家長、學生對優(yōu)質教育的高需求與教育發(fā)展緩慢之間日益突出的矛盾和學校間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必須樹立憂患意識,增強危機感、緊迫感和使命感;此外,學校要引導廣大教師熱愛教育事業(yè),無私奉獻,以學校發(fā)展大局重,自覺樹立“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觀念,與學校的興衰共榮辱。
(2)營造學習氛圍,倡導終身學習理念。現(xiàn)代教育呼喚素質高、業(yè)務精、能力強的教師,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chuàng)建學習型團隊成為學校的重要研究課題。因此學校要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第一,開展“校本培訓”,創(chuàng)設“促學”氛圍。學校要發(fā)揮好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示范作用,讓他們上好觀摩課、探討課,做好教案設計、教材分析示范,以供廣大教師學習借鑒,取長補短。
(3)開展崗位練兵,提高教師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有效的活動能凝聚人、激勵人、鼓舞人。學校要廣泛開展以“爭當崗位明星”“爭做創(chuàng)新能手”為主題內容的競賽活動。舉辦優(yōu)秀教案、優(yōu)質課、優(yōu)秀論文評比活動,在廣大教師中掀起比、學、趕、幫、超的工作熱潮。學校還可以深入開展骨干教師“帶徒傳藝”活動,對青年教師進行職業(yè)道德、教育理論、教學技能、教學研究的“傳、幫、帶、導”,促使青年教師盡快提高業(yè)務水平,早日走向“成熟”。
(4)創(chuàng)設和諧環(huán)境,增強教師的團隊意識。一個團體如果離心離德,各自為政,就會成為“一盤散沙”,失去戰(zhàn)斗力。因此,學校要把“以人為本”貫穿每項工作的始終,堅持輕“管”重“理”,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穩(wěn)人心的工作,形成良好的干群關系;通過文體活動、意見交流等形式,讓教師之間加強了解,促進團結,增進友誼,創(chuàng)設和諧的工作環(huán)境,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廣大教師的集體觀念,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整體、心中有大局,從而提高整個隊伍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
3.建立完善的約束、激勵制度
建立和制定規(guī)章制度,使學校管理有序、科學,讓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規(guī)范辦學行為,是學校管理應該追求的境界之一。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教師對民主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迫切。他們是不喜歡領導盛氣凌人的訓斥和簡單粗暴的管理,也不喜歡領導不負責,讓教師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的管理。因此學校管理工作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建立各種獎勵機制,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4.以人為本,管理學校
學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軟”管理相結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實現(xiàn)制度管理的三個結合,即科學管理與人本管理相結合,權力經驗管理與學術管理相結合,校內資源管理同校外資源管理相結合,這樣才能使一定的管理行為收到預期的效果。學校以人為本,師資是教育的脊梁,師資隊伍建設是辦學永恒的主題。學校應該成為師資隊伍成長提高的基地,校長最大的貢獻就是帶出一支好的教師隊伍。我們的管理在追求“工作認認真真,一絲不茍”的同時,更追求“工作創(chuàng)新有效,和諧共處”的境界,給我們工作的環(huán)境空間營造一種舒緩、寬松、和諧的氛圍。學校領導要與教師交往,做教師的知心朋友,關心教師的生活,盡力提高教師的物質待遇。學校領導還要給予教師充分信任,放手讓教師發(fā)揮創(chuàng)新才能,讓教師愉快地工作、學習和生活,從而增強教師的自我管理意識和對領導的信任感,達到“管是為了不管”的更高管理境界。
作者:矯立中華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吉林省大安市樂勝鄉(xiāng)古城學校
第五篇:中學教育管理人本理念分析
新課程改革以來,新的管理理念日漸深入人心,“以人為本”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所謂以人為本,實現(xiàn)人本管理,即要求管理者在認清學校工作特殊性的前提下,樹立一切活動以人為中心,把人視做能動性的主體,把調動人的積極性、挖掘人的內在動力作為最高宗旨和終極目的。管理者在管理中確立以調動發(fā)揮人的主觀性、能性、創(chuàng)造性和互補性為出發(fā)點,使管理對象在明確學校目標和自身職能的同時,自由發(fā)揮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然而,在具體管理實踐中,如果我們以人本理念去審視,則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一、中學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
人本管理理念是一種新型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并非是一種具體的管理模式。這一理念貫穿管理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各個層次,它在與管理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產生許多具體模式,如情感管理、民主管理、文化管理等。目前,中學教育管理存在很多有違人本理念的問題。
1.見物不見人的教育質量管理觀念
首先,升學制度催生的“應試教育”觀替代了“素質教育”觀,使高分低能現(xiàn)象相當普遍。由于缺乏較為科學而有效的評價制度,又加劇了教育目標的偏差程度。于是,為了達到升學目的而采取的(或存在的)一切活動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都無形中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認同,教育部門、學生及學生家長幾乎都卷入了“升學唯一”的怪圈中,而那些在升學考試的獨木橋上被擠下的人數龐大的青少年因缺乏基本的素質教育而很難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需要,且總體現(xiàn)狀仍在惡化。其次,教育理論失缺,實用主義盛行。認為只要達到一定的升學率,就是辦學成績。反映在教學活動中,為追求分數,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舉措變得冠冕堂皇,甚至作為經驗相傳。最后,教學手段古板陳舊、教學效率相對低下。理論的失落必然導致手段的畸形,由于考試是第一位的,成績高低決定教師水平高低這一逆循環(huán)“定理”的成立,使許多教師不講究教學藝術。于是,除課內滿堂灌外,還把大量精力投向課外,大量占用學生課外時間,學校管理有意無意地鼓勵這一行為。
2.人性化不足的管理制度
教學管理主要是教學管理機構和教學管理人員實施完成,管理的目的是把工作做得更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學質量,為管理對象提供更好的服務。管理主要依托教學管理規(guī)章制度完成,教學管理規(guī)章制度是否完善、健全,直接影響教學管理工作質量。目前,多數學校在制定教學管理制度的過程中忽視教師和學生的參與,許多制度和內容雖然適應了學校領導或管理者的主觀需要,卻往往缺失人性化成分,且管理越具體,強制力越高,而忽視柔性,管理的工具性大于人本性,其人本精神失去的就越多。這種僵化的體制不但束縛了教師的積極性,同時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3.僵化的教學管理模式
我國現(xiàn)行的中學教學管理模式多屬行政管理模式,是憑借行政權力實施行政職能并作為管理決策選擇依據的一種管理模式。表現(xiàn)在學校建立了系統(tǒng)的管理機構,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規(guī)章制度、條例、守則等。其特點是具有職責分明的層級權利線,各層級、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謀其政但也不越權;具有嚴格的指令性和權威性,強調上級的權威和下級的服從,帶有明顯的垂直等級性;具有一整套有力的行政手段和方法達到管理的目的。行政管理模式優(yōu)點是職、責、權明確,效率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管理秩序化、規(guī)范化。體現(xiàn)在教學管理中即為工作目標明確,便于操作和管理。但是其缺點也是明顯的,即容易產生“一刀切”的教條主義,容易互相推諉、扯皮,有時會耽誤偶發(fā)事件的隨機處理,甚至出現(xiàn)以權謀私的弊端。
二、人本理念下教育管理的途徑
中學教育管理要實現(xiàn)人本化理念,關鍵是教育管理者要不斷探索人本化管理的途徑與方法。實現(xiàn)中學教育管理人本化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樹立新的人本管理理念
以人為本理念的樹立是人本管理的根本,一切管理制度和一切管理行為都是管理者管理理念的產物。學校領導和教師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一是以學生為本,倡導尊重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根本的教育,它具有三個內容:(1)創(chuàng)建一個符合時展需要的教育體系,使教育在本質上成為善的。(2)創(chuàng)建一個有人性的新型人才培養(yǎng)機制,鼓勵和引導學生,使其潛能得到最大開發(fā)。人本教育模式強調學生主體性,相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后天發(fā)展的巨大潛能,一旦開發(fā)得當,就能發(fā)展成才。(3)創(chuàng)建一個師生共同得到發(fā)展的教育體系,鼓勵師生互動發(fā)展、教學相長。而“尊重的教育”這一理念的內涵,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尊重教育規(guī)律;尊重教育對象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學生的人格人性,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管理者必須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倡導和實踐“尊重的教育”。二是尊重教師,發(fā)揮教師的主人翁作用。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時刻期望得到學生的尊重和理解。同時,更希望得到領導的尊重和肯定。教師對精神的滿足要求比對物質的滿足要求反應更強烈。如果物質上得不到充分滿足,則可能只是發(fā)發(fā)牢騷,但工作照樣做;如果精神上得不到滿足,如領導不尊重、不肯定、厚此薄彼,就會極大地傷害教師的自尊心。管理者必須了解教師的內心需要,尊重教師主人翁地位,發(fā)揮教師主人翁作用,開發(fā)教師潛能,促進教師發(fā)展。同時應為教師的完善和發(fā)展提供條件和環(huán)境。三是完善校長的知識結構和人格。在中學人本化教育管理中,中學校長的管理理念、素質、人格、管理方法與手段、管理藝術直接關系到能否實行人本化管理、實施的程度、實施的效果。校長在學校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是知識分子集中的地方,對教師有影響力的是校長的學術水平、道德文化修養(yǎng)、教學經驗等,而不是所謂的權力。校長要加強內在素養(yǎng)的修煉,善于從繁雜的行政事務中解放出來,不斷學習、研究,開闊自己的知識視野。同時要求校長有涵養(yǎng),有人格魅力,樹立個人威信。校長還要把整體利益和公眾利益放在首位,辦事公正,不徇私情,有角色換位意識,設身處地地考慮教師學習、工作、生活中的一系列問題。
2.建立規(guī)范化、民主化的管理制度
以“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不斷完善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建立全面性、規(guī)范性、操作性強的學校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設上,建立加強“情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通過定期的情感溝通、政治學習、思想交流,廣泛聯(lián)系群眾,縮短領導和群眾的心理距離,密切干群關系。在學校管理運行機制上,實行人性化的“嚴”制度、“軟”管理,嚴寬結合,情理相濟,注重工作效果;以教師、學生為本,從而形成一種融洽、和諧、寬松、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和育人環(huán)境。建立科學、完善、公開、公正、民主、透明的評價制度,不僅有常規(guī)檢查,還有期中、期末的總結檢查,把檢查考核評比結果同獎優(yōu)罰劣、獎勤罰懶結合起來,以形成教職員工講奉獻、比成績、爭先進的良好風氣。
3.建構以人為本的指標評價體系
評價是一所學校形成辦學模式的重要因素。推行以人為本的辦學模式,必然要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教育教學體系。(1)堅持以人的發(fā)展為本,以推進師生雙方主體性發(fā)展為最高準則,從根本上改變分數至上的傾向,淡化分數的終結性評價,而注重人的主體性形成。(2)堅持多元智力與多層次多維度發(fā)展的評價觀,知識獲得與能力培養(yǎng)相統(tǒng)一,思想能力培養(yǎng)與人格形成相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3)堅持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過程評價為主;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以學生評價為主;個體評價與群體評價相結合,以個體評價為主。正確處理紀律與自由、規(guī)范與創(chuàng)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不僅使學生在學校中得以成才發(fā)展,而且使學校名師薈萃,真正成為人才成長的搖籃。
4.做沒有管理的管理
教育管理有法,但無定法,這個有法就是管理要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思想。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作為新世紀教育管理的主要思想之一,從真正樹立到具體落實并發(fā)揮作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目標是達到沒有管理的管理。管理模式由治到不治,由管到不管需要經歷一個發(fā)展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提高自覺性、積極性與互動性,達成心理契約,最終推動學校教育管理向人本化管理方向發(fā)展。
作者:韓正榮 單位:蘭州市第八十六中學
第六篇:農村中學教育困境分析
摘要: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農村地區(qū)特別是一些邊遠、貧困地區(qū)的中學教育面臨較大困境。本文從當前農村中學教育困境的現(xiàn)狀及原因分析入手,闡明忽視農村中學教育的危害性,提出解決農村中學教育困境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中學教育;困境;對策
1前言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各地愈演愈烈的技工荒和用工荒使農民工收入普遍上漲,而與之相比,教育成本卻大幅上升、大學生就業(yè)困難、起薪點低,使讀書在農民心目中的地位大幅下降,農村地區(qū)產生所學無處用,所用非所學的論調,讀書無用的觀念在農村社會中普遍蔓延,并成為部分農民的共識。目前,農村中學教育已面臨較大困境,需要盡快采取應對措施,提高農村中學教育的吸引力,以扭轉不利局面,創(chuàng)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2當前農村中學教育面臨困境的現(xiàn)狀及原因
2.1農民家庭面臨經濟困難
根據2011年中國設定的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低于2300元人民幣/年的貧困標準,中國大約有8200萬的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13%,占全國總人口近十分之一。按照目前的生活標準,一個農村中學生的生活費、住宿費和學習及其他費用,每年至少需要1000元左右。這樣,對于貧困家庭來說,這是一個相對沉重的負擔,而且這還只是計算一個孩子的費用。假設一個農村家庭有兩個孩子全都上學,這將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目前有些貧困地區(qū)存在“不上學等著窮,上了學立刻窮”的說法,在普遍實行兩孩化的農村貧困地區(qū),中學教育費用的支出,已經迫使一些農民不得不做出人生中最為艱難的抉擇:保一個孩子上學,強迫另一個輟學,從而造成貧困家庭難以靠知識擺脫貧困的局面。
2.2農村家長忽視子女教育
在農村,有的家長意識不到子女學習的重要性,忽視對孩子讀書狀況的關注。在他們看來,讀書就是識幾個字,能算賬就行了。而且,多數農村家長由于家庭生計或者其他原因,對孩子的教育實行放羊式教育,不管不理,任之發(fā)展,讓孩子的學習隨波逐流。甚至,有些農村家長認為讀書讀到小學就可以了,多讀書沒多大用處,還不如早點出來打工,將來多賺點錢補貼家用。這些不良風氣不僅影響了孩子的身心成長,而且破壞了農村中學的讀書氛圍。
2.3讀書無法改變命運的觀念在農村蔓延
掌握知識是草根出生的農村學生“鯉魚躍龍門”的捷徑。曾經“知識改變命運”的信條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農村子弟以知識來武裝自己,締造了一個又一個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典范。但現(xiàn)在農村讀書致貧的現(xiàn)象卻層出不窮,教育花費成為城鄉(xiāng)居民致貧的首要原因。特別是農村貧困家庭,教育花費是他們的頭號家庭開支?,F(xiàn)如今,不用說中學生,即便是大學生也從“天之驕子”變成了“天之棄子”,大學生畢業(yè)找不到工作,工資收入低等現(xiàn)象比比皆是。根據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2012年7月26日的大學生收入報告,2011年大學應屆畢業(yè)生的平均初始工資為2719元。具體來看,69%的畢業(yè)生起薪不到2000元,最低為500元;起薪為5000元以上的畢業(yè)生僅占3%[1]。讀書無法改變命運的論調由此在農村蔓延開來。整個農村社會普遍都不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農村中學生也想盡早輟學踏入社會賺錢,從而影響了農村中學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3忽視農村中學教育的危害性
3.1將導致農村貧困家庭的代際傳遞
事實證明,人讀的書越多,其知識面就越寬,整體素質就越高。而整體素質較高的人,獲得的就業(yè)機會就較多,從而能夠獲得較好的職業(yè)和收入。同時,隨著信息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已經成為獲取財富的敲門磚,因而未來最有利的競爭優(yōu)勢是具備更快的學習能力,讀書則是培養(yǎng)學習能力和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忽視農村中學教育,將導致大量的農村學生未成年即已過早地踏入社會,因為文化程度低、認知能力差、缺乏專業(yè)技能,只能從事勞動強度大、待遇低的工作,未能徹底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處境,最終造成農村貧困家庭的代際傳遞。
3.2加劇社會階層固化
不讀書無法改變處于社會底層的命運。農民的短視行為會導致階層流動更加困難,加劇階層固化。中國城鄉(xiāng)差距依然存在,雖然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使農民的數量不斷減少,但并不意味著農民及其子女地位的提高。大多數的農民工,依然處于社會金字塔的底層。由于權力與財富的壟斷,就業(yè)機會的嚴重不均等,農村子弟通過接受高等教育實現(xiàn)階層流動的機會越來越渺茫。或許讀書不一定能馬上改變命運,但不讀書肯定更難以改變命運。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知識將會取代資本成為社會主要生產力。社會分層將由知識決定,只有受過高等教育,農家子弟才有更多機會改變命運,讀書必然會顯示出真正的價值,這是大勢所趨。忽視農村中學教育只會使農家子弟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從而喪失通過學習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技能獲取薪酬較好、較體面工作的機會,最終反而使其長期處于社會下層,從而加劇階層固化。
3.3危害國家和民族的永續(xù)發(fā)展
一個國家的復興、一個民族的崛起,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而且國家能否繁榮富強,民族能否興旺發(fā)達,不是完全由這個國家的精英數量和能力決定的,更多地是由大眾的整體素質決定的。文化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它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國家和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梢哉f,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日趨重要,已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標志。因此,農村中學教育的缺環(huán)無疑將嚴重收窄農民未來的生存發(fā)展空間,極大阻礙社會進步,從而危害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永續(xù)發(fā)展[2]。
4解決農村中學教育困境的對策
針對當前農村中學教育面臨的困境和現(xiàn)狀,必須盡早制定出相應的措施來扭轉不利局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4.1推進教育公平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為了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政府作為教育政策、體制、機制的制定者和維護者,理所應當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將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通過加大農村地區(qū)教育資源投入,提高農村人口受教育年限,縮小城鄉(xiāng)差距,讓農村學生享有與城市學生平等的教育資源。要積極構建以信息化手段來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漸縮小城鄉(xiāng)、區(qū)域、校際差距,還要建立起統(tǒng)籌城鄉(xiāng)義務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機制,實行公立學校標準化建設和師資交流輪崗。
4.2扶助困難學生
一是增加對農村戶籍學生的經濟補貼,降低農家子弟的教育成本。各級政府應通過制定標準,向貧困農村學生的家庭發(fā)放一定數額的現(xiàn)金補助,這既能保障農村中學生繼續(xù)接受教育,也是對農民家庭的一種補償。二是制定多層次的教育成本分擔標準,采用相應的政策,如國家貸款、國家津貼、獎學金、助學金、減免學費等,扶持各級各類弱勢群體學生。三是根據農民的年人均純收入制定合理的教育成本,盡量把教育成本控制在農民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抑制學校亂收費現(xiàn)象,使得農家子弟能夠用最少的支出,接受最好的教育,讓農民的血汗錢花得物超所值。
4.3完善中學教育管理模式
政府應建立合理的農村中學教師培訓機制,有計劃、有組織地對農村中學的教師進行培訓,提高農村中學教師的工資待遇和福利待遇,平衡城鄉(xiāng)師資水平,從而避免優(yōu)秀教師涌入城鎮(zhèn),讓農家子弟在農村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還應該盡快調整中等教育管理模式,穩(wěn)定發(fā)展規(guī)模、優(yōu)化結構布局、提升辦學質量。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形成政事分開、規(guī)范有序、責權分明的管理模式。實行分類管理和指導,完善財政撥款體制,支持農村中學建設,鼓勵農村中學辦出特色、辦出水平[3]。
4.4增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中學教育不應只是單純傳授書本上的知識,還應該結合社會實際,培養(yǎng)農村中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一是增強實踐性教學,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學校要多開展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并提供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實踐能力。二是加強農村中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的意識,從小培養(yǎng)吃苦耐勞精神,改造好逸惡勞思想,使農村中學生能夠正確定位自己,改造自我。三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改變過于注重理論學習的學風,要求學生聯(lián)系實際學習理論、運用理論,培養(yǎng)其對社會變化的敏感度,使他們能夠快速、主動適應社會。
4.5加大農村教育宣傳力度
鑒于一部分農村家長存在著“讀書無用論”的現(xiàn)實,筆者認為,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應該加大對農村教育的宣傳力度,讓農民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以及不能以經濟來衡量讀書的價值,轉變農民“讀書=鐵飯碗=功成名就”的舊觀念。引導農民樹立起正確的讀書價值觀,讓農民自覺抵制讀書無用的錯誤觀念的影響。通過加大對農村教育宣傳力度,重視“讀書有用”正面例子的宣傳,以社會力量推動農村家庭有關“讀書無用”的思想觀念的轉變,讓農民學會理智看待農家子女上學問題,保證農村中學教育不受各種社會不利因素的干擾。
5結語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fā)展,知識越來越成為經濟發(fā)展不可或缺的條件,成為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銳利武器。讀書成就未來是大勢所趨,讀書是每個人一生必不可少的路,而讀書的價值是無法用經濟來衡量的。因此,要盡快消除不利于農村中學教育的各種不利因素,在農村營造起重教興學的社會氛圍,使農村中學生能夠安心學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楊麗敏.“雙定生”培養(yǎng)模式破解貧困生求學就業(yè)難題[J].中國職業(yè)教育技術,2007(18).
[2]夏裕.對于農村中學教育和管理問題的幾點思考[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3]袁桂林.農村教育政策的誤區(qū)與建言[J].中國農村教育,2010(2).
作者:戴文波 單位:羅新中學
第七篇:中學教育目標思考
[摘要]教育目標作為觀念形態(tài)是主觀的,但就形成的基礎說,是客觀的。當前,各級學校、各科教材的教學目標非常具體詳細,但作為落實根本任務的育人目標卻只有一個總目標,如果育人總目標之下,分學段設立分目標,分目標之下又設立支目標,支目標之下再設立子目標,并且把這些目標深入家長、教師、學生之心,就能齊力培養(yǎng)合格的中學生。
[關鍵詞]教育目標;習慣;科學發(fā)展
目標是行動的指南,目標越清晰、越具體,行為操作就更準確,達到目的就更直接,成效就更美滿。中學教育目標是依據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科技、文化發(fā)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狀況而制定的,從我國實際出發(fā),立足現(xiàn)實。任何一個事物都處于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要正視其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中學教育目標存在不夠具體直觀的問題
我們國家早已以法律的形式,在國家意志層面,對我們各級各類學校明確地提出了教育的總目標———教育方針,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個總目標是從國家層面提出來的,但作為我們基層的學校來說,特別是面對未成年人來說,就顯得很大很抽象。對我們的基層教育工作者與管理者來說,也顯得不夠具體,更不能在實際中進行操作與評價,教育總目標存在著大而空的現(xiàn)象。所以在現(xiàn)實中就普遍存在學生只會背誦這個總目標,但具體的要求是什么不知道,與自己的日常行為不能很好地聯(lián)系起來。教育工作者如從家長的角度、社會的角度以及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進行深度的反思,可以發(fā)現(xiàn):從在實際中的可操作性看,在國家大的教育目標前提下,很有必要對學生提出讓他們更能直觀地理解的更具體細化的學校教育目標,并科學地采取多種形式,逐步實施,使學校的教育目標更能接地氣,而且能更好地加以落實。
二、具體細化的中學教育目標確定的設想
首先,應在國家總的教育目標前提下,要從人的一生成長中基礎的因素與影響成長的最重要的要素中去確定。對比一般的人與成功人士,在學習、生活及工作中最能起最基本作用的,能影響人一生的要素中去挖掘本質與最有用的要素,一般來說,主要有四項:身心健康,習慣良好,學習勤奮,發(fā)展科學。
1.身心健康是一個自然人生存并立足社會的最基本的前提。這一點很好理解。在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對此都有許多體會。因為,沒有身心健康,就不會成為一個健全的社會人,就會成為家庭與社會的負擔,也許還會成為一個家庭的災難。這方面有許多案例。比如有些大學生甚至名牌大學的學生,因為心智不成熟,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同學、朋友和老師之間的關系,常常發(fā)生矛盾,甚至做出過激行為,造成人身傷害,且付出血的代價。有些智商高的學生,因為身體素質不好,在校不能堅持正常的學習,畢業(yè)不能堅持正常的工作,甚至不能享受正常的生活樂趣。所以,身心健康是我們教育目標追求的最基本的前提。
2.習慣良好可以讓一個人終身受益。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育就是一個人把學校所學的具體的知識都忘記后剩下的東西。那么剩下的東西是什么呢?當然只有是在學校教育中所形成的良好習慣。美國《成功學》創(chuàng)始人拿破侖•希爾通過對500多名成功人士研究后指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培養(yǎng)具有良好的性格、習慣的人是任重而道遠的。從某種層面上來講,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性格,將會決定學生的一生,是學生未來成功的基礎。美國注重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習慣、性格,讓孩子自強;我們要把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作為我們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的目標。而且良好的習慣是完全可以通過后天培養(yǎng)的。理解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通過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來完善一個人的良好性格。
3.學習勤奮,其中的關鍵詞是“勤奮”。學習的最后結果如何,是由許多的主觀和客觀的因素來決定的,如個人的興趣、先天的接受能力和后天的學習基礎、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等等。在諸多因素中,有的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有的是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實現(xiàn)的,其中個人的努力就是勤奮。因為,勤奮是一個人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而更多的情況下,對一個人的成長與成才來說,態(tài)度決定一切。
4.發(fā)展科學才有可能讓一個人循序而有個性地成長。發(fā)展是硬道理,但發(fā)展要講科學,不科學的發(fā)展就是亂發(fā)展,不科學的發(fā)展是有害的。首先,科學的發(fā)展,必須是循序的發(fā)展。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遵循這樣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低級到高級。人的教育發(fā)展更應遵循這個規(guī)律,否則,必會受到規(guī)律的懲罰。反思當前的教育,是不是我們的家長和教師因急功近利而揠苗助長呢?分析一個優(yōu)生在某個學段的品行和成績突然滑波,是不是揠苗助長造成的斷鏈現(xiàn)象呢?其次,科學的發(fā)展,必須是個性的發(fā)展。面對世界的多元化的發(fā)展,對人的發(fā)展需要也應是多元化的。由人的智能的多元理論可知,人的智能是不平衡的,即我們所說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特長。反思我們的家庭教育,周末逼孩子參加這樣或那樣的興趣輔導班,這到底是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還是打擊他們的興趣呢?是張揚個性還是泯滅個性呢?再反思我們中小學教育和高校自主招生,真正的“因材施教”做得如何?真正的“不拘一格選人才”又做到幾分?因此,在身心健康、習慣良好、學習勤奮的前提下,要根據個人的智能長處與興趣,揚長避短,這樣才是科學的發(fā)展。
三、中學具體教育目標在學校的實施
1.落實身心健康的教育目標。一是在身體的健康上,要求學生按要求確保每天進行一小時的陽光體育活動,從而確保學生的身體健康。二是為了將來進一步提高生活的質量,在學校期間最好能培養(yǎng)出一項自己喜歡的體育與藝術類項目。一方面是為了健身,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將來的生活品質。三是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健全人格,抓好文明禮儀教育和開展勞動教育,讓學生能投身社會實踐,明確社會責任。要教育我們學生陽光、向上、開朗,不能封閉自我,要學會大方地與同學進行陽光交流,善于溝通,善于通過正確的途徑自我排解不良情緒,從而確保學生的心理是平衡的、陽光的、健康的。
2.落實習慣良好的教育目標。首先讓學生了解習慣有好與壞。好的習慣才是我們一生用之不盡的人生財富,而壞的習慣會阻礙人的科學發(fā)展。教育工作者要給學生指出良好的習慣是什么,提出在學習、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良好習慣的具體要求。如獨立思考、提出問題、課前預習、遵守公共秩序、講文明禮貌等等。并且讓學生明白習慣的形成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讓習慣成自然。學校在日常的教育中,要做好督促檢查工作,與學生家長保持一致,使學生在生活、學習、休息、交往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逐步讓學生理解并體會到習慣的神奇力量。
3.落實學習勤奮的教育目標。一是要給學生營造一個以勤奮刻苦學習為榮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在學校里,在教室里,都要有相關的標語內容。教師也要通過各種方式來積極傳遞這種精神,比如可以設一個表揚“勤奮、刻苦學習”的專欄,定期評比,進行獎勵,以鼓勵和激勵學生勤奮刻苦學習。也可以組織一些以“勤奮、刻苦學習”為主題的活動,讓每個學生融入這種氛圍。教師還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二是要因人而異確立學習目標。這個目標,在整個奮斗過程中需要學生家長、教師的監(jiān)督和鼓勵來實現(xiàn)。有了目標的壓力和動力,那么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將會有了方向,他們才會為達成目標而開動腦筋,付出努力。三是要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幫助學生制訂科學的學習計劃和方法,讓不同的學生都能獲得自己的成功,保持勤奮學習的勁頭。
4.落實發(fā)展科學的教育目標。要求每個學生尊重自身的條件與興趣,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揚長避短,有個性地發(fā)展。一是要重視對基礎學科的全面學習,這是科學發(fā)展的大前提,防止學生過早地出現(xiàn)偏科現(xiàn)象。二是在基礎年級配置更好的教師任教,防止學生因教師的原因而產生偏科。三是按國家要求開齊所有的課程,但放低要求,力求讓學生學得有信心有興趣。四是在開齊開足所有課程的前提下,力求滿足不同興趣與特長學生的要求,使學生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特長。五是充分建立各種興趣小組,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
作者:汪根林 單位:婺源縣天佑中學
第八篇:中學教育生命哲學研究
摘要:基于生命哲學,中學生生命具有無限可能性、綿延性、直覺性的本質特性。而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存在漠視中學生的生命特性,壓抑其生命,使其學習“勞動”被異化,迫使中學生生命無法自由綿延的現(xiàn)象。倡導回歸生命,釋放生命沖動,才是中學教育的根本。
關鍵詞:中學生;生命沖動;生命綿延;“勞動”異化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尊重生命、追求人的自由和諧發(fā)展日益成為人們心中的教育理念。關注中學生的生命本質———生命的綿延,逐漸成為現(xiàn)代教育的內在要求與必然趨勢。然而,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校教育使得學生的“勞動”被異化,無法自由綿延。于是,教育生命化再次成為教育界關注的主題。本文在分析中學生的生命本質特性的基礎上,反思了當前中學教育教學的生命異化現(xiàn)狀,并由此提出了生命綿延理論下的中學教育的建議。
一、中學生生命的本質特性
1.生命的無限可能性
伯格森認為:生命猶如爆炸彈,炸成碎片后,碎片又各自炸裂,如此以致無窮。生命整體呈現(xiàn)為一個巨大的波浪,這一波浪從一個中心開始,向四周擴散。不斷炸裂的碎片,向四周不斷擴散的波浪都在表明生命的運動的可能性是四面八方的,而不是某種必然或僅限于一種可能,這意味著生命的無限可能性。中學時期是學生由幼稚期向成熟期發(fā)展的一個過渡階段,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由不成熟向成熟發(fā)展,即生理和心理生命兩方面的發(fā)展。其生理生命成熟的標志顯而易見,而心理生命逐漸成熟使其生命發(fā)生質的變化,產生了與童年期截然不同的心理。這種變化源于內在生命中不可遏止的“生命沖動”。生命沖動每一刻都在發(fā)生變化,所以生命處于不斷的生成和建構中,即生命充滿著無限的可能。
2.生命的綿延性
在伯格森的生命哲學中,綿延是指一種“生命”的活動過程,這里的生命是一種心理意識活動?!耙庾R、或毋寧說超意識是生命之流(即生命沖動)”,這是一種純粹的流動,并不斷迸發(fā),不斷地飛躍。就如伯格森所說:“事實上,我們在不斷變化,狀態(tài)本身也在變化之中?!薄皩嶋H的‘綿延’既指不可分割的持續(xù)性,也指創(chuàng)造性?!彼ㄟ^“生命綿延”闡述了人的存在的創(chuàng)造性和潛在的多種不確定性。中學時期是學生心理生命迅速發(fā)展的時期,而其中自我意識的發(fā)展應該說是發(fā)展的核心內容。這里中學生自我選擇性的“生命綿延”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自由的勞動”,是一種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此時,中學生思維活躍,開始脫離兒童時期那種單純幼稚的想象,能將客觀事物與豐富的想象相結合。又沒有成年人的陳規(guī)陋俗,這些使得他們在“自由勞動”中不會感到乏味與艱辛,而是體驗到無限的創(chuàng)造沖動、生命樂趣和精神愉悅。所以中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的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
3.生命的直覺性
伯格森認為,“所謂直覺,就是一種理智的交融,這種交融使人們自己置身于對象之內,以便與其中獨特的、從而是無法表達的東西相符合”?!翱茖W圍繞其對象,盡可能多地從外面考察其對象,把對象拉過來,而不是深入對象。但是直覺能把我們引到生命的內部,即本能是無偏向的,能自我意識,能思考其對象和無限地擴展其對象”?!爸庇X通過它在我們和其他生物之間建立的感應聯(lián)系,通過它得自我們的意識的擴張,把我們引入生命的固有領域,這個領域是相互滲透的,有無止境的連續(xù)創(chuàng)造”。中學生具有精力充沛、求知欲強、好奇心強的特點,隨著年齡的增長易于接受新事物。因此,他們的興趣不斷轉變,但是他們喜歡參與、體驗、感受的特點沒有改變。此時,中學生初步掌握了一些有關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理解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也不斷提高。所以生命的沖動引導中學生的直覺體驗更能夠到達生命的深處,使其利用天地萬物來豐富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
二、現(xiàn)實中的教育:中學生“勞動”被異化
人是社會的存在物,人對自然具有改造作用,實踐和勞動是人的類本質特征。所以勞動作為自由、自覺的活動恰恰能體現(xiàn)人之為人的本質。馬爾庫塞認為,“由于經濟上的貧困和克服這種貧困所需的勞動,要造就文化就必須對愛欲作一定限度的限制、克服或延遲。這是一種基本壓抑”?!霸谖拿饕蟮幕緣阂种獾?、為維護特定統(tǒng)治形式所需的勞動”是“額外壓抑?!薄皠趧訉と藖碚f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边@里說的是額外的壓抑(即異化的勞動)使工人失去了人的尊嚴和應有的滿足。馬克思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認為勞動最終應該成為最自由的活動,人的解放首先是勞動的解放。個體的需要和勞動、勞動和自由活動最終應該達到高度一致。只有自由勞動才能完成人的自我實現(xiàn)、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超越,才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中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是通過與環(huán)境和其他主體的互動實現(xiàn)的。中學生的“勞動”,即“互動”很大一部分是在學校中發(fā)生的。而學校中相當一大部分“勞動”是受教育。在受教育過程中,中學生通過交往互動認識自然、認知社會,構建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努力使自己得到自由向上的發(fā)展。然而,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中學生的“勞動”在“額外壓抑”(比如來自課程學習、課業(yè)等負擔,以及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等過高期望的壓力)作用下被異化,因而他們無法得到自由快樂的發(fā)展、綿延,這顯然不利于其自由發(fā)展。為什么不能夠考慮中學生生命特性,給他們以自由、開放的空間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在當前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校這所大工廠把中學生當作商品來“塑造”。在專制面前,中學生的生命受到壓抑,勞動被異化,創(chuàng)造性被扼殺,生命的本真也在漸漸喪失。
三、中學生生命的回歸
為實現(xiàn)生命意義的中學教育,應著眼于關懷中學生生命,呵護中學生的生命沖動,使其能夠得到內在的、自由的、可持續(xù)的發(fā)展。
1.釋放中學生的生命沖動,使其“綿延”
在伯格森看來,生命沖動給予世界萬物不斷的創(chuàng)造和進化。然而,如何使得生命沖動迸發(fā)?只有“自由勞動”。所以,教育要解放中學生的“勞動”。解放學生的“勞動”,就要必須接受學生的“差異性”。每一個學生的整體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應該尊重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考慮學生不同的特點,大體將學生分為幾個不同層次,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定不同層次目標。最開始設定目標時,要降低標準,首先把學生的信心建立起來,把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之后,以鼓勵方式步入正軌。當然,在這期間,也要施加懲罰,有些學生需要教師規(guī)誡。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回答。小組討論時,采取高層次幫低層次,結合教師給予低層次點撥。在教育評價中,采取多樣性評價手段。紙筆試卷測試只是評價體系中的一部分,要結合他評與自評的方法。評價內容中,不僅有知識、能力的評價,還要包含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評價。教師命題時,應結合學生情況,考察層面要廣,并設計一些選做題,以面向全體學生和關注每個生命個體。本著對學生生命的關注,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在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下“自由勞動”。只有在自由(非放縱)環(huán)境下“勞動”,中學生才能釋放生命沖動,綿延發(fā)展。
2.發(fā)展中學生的無限可能,引領其自由發(fā)展
中學生是一個生命體,應該讓其認識到自己本身生命的無限可能性。教師每天面對著的是具有無限生命力的學生,在日常的教學和管理活動中,應經常與學生親密接觸,想學生所想,思學生所思,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把握學生的生命特點,以制訂出切實、合理的教育方案,引領學生發(fā)揮其主體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從“被動”轉向“主動”。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在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充當“他控”的角色,目的在于調動學生“自控”的能力,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自控學習”習慣。在自主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從以前聽從教師提問與解決問題的狀態(tài)中,轉變到自身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與教師交流,并積極解決問題的狀態(tài)中,不再等待被灌輸,反而去質疑,去思考,從而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教學中,教師應設計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討論過程中大家可以集思廣益,反思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長處,以增加生命進化和完善的內涵。在教育活動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本身生命的獨特性和無限可能性,成為一個自由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完整的人。
3.拓寬中學生直覺的空間,讓其體驗
如果想認識事物,把握規(guī)律,需要進入事物的內部去感受、去體驗,而不是站在外面進行研究。所以體驗在教育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作為中學教育引導者的教師,應該積極引導中學生參與活動,引導中學生用直覺愉悅地理解和建構。第一,課內加強實驗教學。科學課程的教師,在理論教學時,盡可能以演示實驗方式代替多媒體視頻的呈現(xiàn)。在科學實驗課堂中,教師主要起指導和點撥的作用。就像美國數學家哈里•科勒打的比方:我們不能像那些無知的牧童,只憑性子硬牽著牛的鼻子走路。我們要學習那些有經驗的農民,他們牽牛時,直到拐彎的地方才抖動一下繩子。教師要給予學生體驗的空間,讓學生自由選擇、體驗、踐行,只需在“轉彎處”像農民一樣抖動一下繩子。第二,課外開展實踐活動。中學教師要將課程內容引入到現(xiàn)實中,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把學習變成中學生自身生命的需要。如組織學生去郊游,讓他們在大自然的空間中體驗、感受多種多樣生物生命的奇特;利用社會、家庭資源,組織學生參觀食品加工過程、污水處理流程等;鼓勵學生走進敬老院幫助孤寡老人,進社區(qū)宣傳科普知識等,這些均是切實可行的實踐體驗活動。如此,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同時也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內在價值,實現(xiàn)了自身的變化與發(fā)展,成為有益于社會的公民。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從中學生的生命特性出發(fā),遵循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尊重其生命的本真,在自由、開放的和諧環(huán)境中凸現(xiàn)中學生的主體性價值,促進其不斷創(chuàng)新和超越。
參考文獻:
[1]全增嘏.西方哲學史(下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534.
[2](法)亨利•柏格森.創(chuàng)造進化論[M].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6-9、178、179.
[3]張傳開.西方哲學通論下卷現(xiàn)代西方哲學[M].合肥:安徽大學出社,2003:84.
[4]赫伯特•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7,54.
[5]孟慶男.論教師對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指導方略[J].教育探索,2006(4):63.
[6]劉田芳.論柏格森生命哲學思想的教育學價值[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4):126.
作者:賈章榕 閆亞非 朱玉芳 單位:蘇州大學基礎醫(yī)學與生物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