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音樂表演下的國內聲樂藝術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表演下的國內聲樂藝術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音樂表演下的國內聲樂藝術

【摘要】中國聲樂藝術發(fā)展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研究、豐富、完善與革新中,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聲樂藝術,其中蘊含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其獨特而豐富的音樂表演形式,更是為世界聲樂藝術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新的方向。音樂表演作為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欣賞的中間媒介,表演水平的高低、表演感情的共鳴,將直接決定了一首作品的音樂本位和影響力。因此,研究中國聲樂藝術的音樂表演,對于中國聲樂的發(fā)展至關重要,音樂表演發(fā)揮著承前啟后的“頂梁柱”作用。

【關鍵字】音樂表演;聲樂藝術;象征符號;文化本位

音樂表演是聲樂藝術傳遞和表達的核心部分,它是介于作品創(chuàng)作和作品欣賞的中間部分,音樂表演一方面要結合音樂作品,對作品的情感、內容進行展現(xiàn),或是根據(jù)自身理解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另一方面要結合社會、時代和觀眾的審美需求和審美變化,為音樂表演賦予新的方式,更好地與觀眾特征和時代特征形成共鳴。

一、中國聲樂藝術表演的研究發(fā)展歷程

中國聲樂藝術的發(fā)展,根據(jù)研究的內容,大體上可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我國聲樂表演產生發(fā)展初期基礎性研究,主要是對中國聲樂藝術的發(fā)展和起源進行論述。我國聲樂藝術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詩經》《樂府》等都是聲樂藝術的前身??v觀我國聲樂表演,也是由最初的樂器演奏,演變到樂器與舞蹈融合,而后才出現(xiàn)歌唱形式,將樂器、歌舞、演唱進行融合,形成了聲樂藝術的完整表現(xiàn)形式。二是我國聲樂表演與國外聲樂的融合性研究,主要是對中國聲樂吸納融合西方音樂技巧進行論述。這一階段研究主要是從20世紀初開始,在嘗試以資本主義道路解救中國的同時,中國聲樂藝術也首次真正意義上與西方音樂藝術進行了碰撞,其中最典型的是以蕭友梅為代表的新型音樂家們,提出了“學習西方、改良舊樂、創(chuàng)造新樂”,炮火轟開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后,也轟開了很多中國文藝家的思想,讓中國文藝家首次睜開眼睛看世界,其中音樂藝術也是最受關注的一項。三是我國聲樂表演技術的綜合性文化式研究,主要是對國際化大環(huán)境下中國聲樂表演文化進行論述。國際化發(fā)展的日益加快,也為聲樂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國聲樂表演,因其所蘊含和展現(xiàn)出的中國文化特色而聞名世界,聲樂的表演已從“表演”范疇進一步擴大到“文化”范疇,賦予了表演更多的文化要求和文化趨向。

二、中國聲樂藝術轉換音樂表演的機制

中國聲樂藝術要以表演形式呈現(xiàn)出來,需要通過一定的轉換模式,模式的歸納、總結和沿用,最終形成了具有規(guī)律的轉換機制。聲樂藝術轉換為音樂表演,體現(xiàn)的是中國“和而不同”的思想,“和”突出的是意境之“和”、思想之“和”,“不同”突出的是音樂內容、表現(xiàn)方式和情感側重的“與眾不同”。一方面要“和”,將對聲樂藝術內容的大眾認知展現(xiàn)出來,該轉化過程可總結為歸屬性模型。根據(jù)音樂內容,按照其在人們心中應存在的固有形象進行轉換。該轉換重在將人們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轉化為可見式的內容。同時,音樂表演最終的效果是,通過表演,能夠讓觀眾溯源到聲樂藝術的本質內涵,從感官享受上升到文化共鳴。另一方面要“不同”,在“和”的基礎上,根據(jù)不同表演者的不同特征,該轉化過程可總結為轉化生成模型。該過程突顯的是如何將相同的音樂內容,通過表演形式,展現(xiàn)出不一樣的風采,是在“和”的背景下,給予表演者更大的空間,追求藝術真正的自在和自由。音樂表演的形式更加豐富,極大程度上拓充了音樂表演內容。對于中國聲樂而言更是如此,多民族的相互融合,跨越歷史的時間軸向,為中國聲樂藝術和相應的音樂表演提供了更多的素材、更多的形式以及更多的技巧,讓“不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絢麗多姿。

三、中國聲樂藝術轉換音樂表演的主要組成元素

中國聲樂藝術的音樂表演在堅持“和而不同”的基礎上,有效利用了相對平衡和相對自由的創(chuàng)作理念,孕育出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激發(fā)了聲樂藝術的潛能。而在音樂表演創(chuàng)作中,經過前人的探索與總結,也得出了一定規(guī)律和模式,提出了聲樂藝術的音樂表演的五個元素,分別是聲部織體、調性、潤腔、音色、唱詞等。一是聲部織體。聲部織體主要受表演者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所影響,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聲部織體的習慣和側重是不同的。這既是地區(qū)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長期堅持形成的約定俗成的內容,也是受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是聲樂源于自然最真實的體現(xiàn)。如佤族的“玩調”,主要采用輪唱織體,高低起伏、縱向迭置;又如壯族的“山歌”,主要采用支氣性織體,原聲部和新聲部相互交錯、前后結合,一高一低中展現(xiàn)出雄渾厚重和高亢之感。二是調性模式。調性是音樂藝術的專業(yè)性術語,是主音與調式類別的總稱,是在音樂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中逐漸形成的音樂語法和音樂調式。從理論上說,調性模式應該具有固定的、統(tǒng)一的內容,但是由于音樂表演者的不同,其對調性的使用也會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聲樂作品,其在表演過程中,雖然能夠堅持作品主調性,但在一些細節(jié)處理上,會根據(jù)自身表演習慣進行變動,這也是為何同一首歌能唱出不同感覺的主要原因所在。三是潤腔模式。潤腔主要的作用就是對音樂表演內容進行美化和潤色,是在行腔的基礎上,將個人情感、個人理解融入其中,通過聲音的變化予以表達,最終達到突出的效果。潤腔是中國聲樂藝術的重要技巧和獨特內容,也是音樂表演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而聲樂藝術轉換為音樂表演,重在“表”和“演”上,其中“表”強調的就是表現(xiàn)力,也就是感染力,與潤腔不謀而合,“演”則側重于傳遞傳達,通過潤腔的渲染,才能使得聲樂藝術更好的傳遞給觀眾。四是音色模式。音色與其他元素不同,它是無法被明確界定和量化的特性。音色音域的范圍是不固定的,每類音色的界限是模糊的,更多的是相互交叉、相互影響的。音色主要取決于表演者個人,其中既有技巧原因,如表演者的演唱習慣、真假音混合、鼻音喉音的交叉等,又有個人先天音色音域原因,這類音色因人而異。同時,音色模式的不同,還與多樂器、多表演者的相互配合有關,這會形成新的音色模式。五是唱詞模式。唱詞是聲樂藝術的基礎,同時也是聲樂藝術中變化最為頻繁的內容。唱詞的表演和變化,主要是表演者對聲樂藝術作品的重現(xiàn)和革新。其中,表演主要體現(xiàn)在對原有唱詞的再現(xiàn),沿用作品的原始曲調和本來內容,是對聲樂藝術作品的直接重現(xiàn)。變化則主要是根據(jù)原作品的曲調,對唱詞內容進行改變和拓展,改變了作品的原始唱腔結構,進一步拓展聲樂藝術的內容結構。

四、中國聲樂藝術的音樂表演內涵

依據(jù)當前國際學術界對于音樂表演理論研究的探索和發(fā)展趨勢,中國聲樂藝術中的音樂表演內涵發(fā)展上有待于進一步的更新和重組?,F(xiàn)階段,國內的音樂表演研究多為以藝術規(guī)律為內容的探索式考察,音樂表演學科從性質上看比其他的音樂藝術具有更強的實踐性,音樂表演視域成為聲樂藝術發(fā)展的重要生長點。在音樂表演中,即便是演奏者們否定一些聲樂藝術規(guī)律的重要性,但他們也不能夠否認,在音樂表演實踐中,無論表演者的個人魅力有多么強,都要以聲樂藝術知識為基本功,遵循聲樂藝術規(guī)律進行演奏,包括在音樂表演的二度創(chuàng)作中,表演者要按照聲樂藝術的應用規(guī)律對表演作品進行二次雕琢、蛻變,在表演中展現(xiàn)聲樂藝術的高度和深度。一方面,音樂表演是為了將聲樂藝術的抽象內涵形象化。聲樂藝術的創(chuàng)作寄托著創(chuàng)作者的心理世界和感官認知,是創(chuàng)作者以音樂的形式對內心抽象感情的一種訴說和表達。而音樂表演是將音樂進行呈現(xiàn),將之傳遞給他人,在傳遞的過程中,既要保持音樂內涵的充分展現(xiàn),也要保持自我情緒的有效傳達,在不斷的展現(xiàn)中,將聲樂藝術所蘊含的文化內容、時代特征進行更加清晰的傳遞。另一方面,音樂表演是對聲樂藝術的內涵的再理解和再創(chuàng)作。有時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是同一人,他對所創(chuàng)作的聲樂內容內涵理解是一致的,是自我情感的延續(xù)性表達,但即便如此,創(chuàng)作者或者說表演者,也會因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心境不同,對原本的聲樂作品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更多時候,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并非一人,表演者在進行音樂表演時,首先要對表演內容進行深入解讀,把握聲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真意,而后再根據(jù)自我解讀,對作品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在表演中完成作品內涵的提升、豐富和加深,賦予聲樂作品新的活力和生命,而不是一味的效仿前人。

五、結語

在音樂表演的視角下,當我們關注中國聲樂藝術的發(fā)展規(guī)律,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聲樂藝術的獨特智慧,在中國聲樂藝術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過程中,沁透著中華精神的溫暖與中國文化的光芒,與西方音樂相比,中國聲樂藝術中的音樂表演所展現(xiàn)的獨特思維,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版塊,在聲樂藝術學習中,我們應倡導以音樂表演視角來審視中國聲樂藝術的發(fā)展,強調實踐音樂的本體創(chuàng)作,由表及里地探究中國聲樂藝術的發(fā)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劉桂珍.論中國民族聲樂學派——兼論美聲唱法的中國化問題[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3(1).

[2]唐曉琳.美聲、民族唱法的特點及中西聲樂表演藝術的相互借鑒[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8,(4):51-53.

[3]許講真.民族聲樂SO年的輝煌歷程[J].中國音樂,2000,(2):7-11.

[4]韓梅.淺論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科學性和民族性上的美學追求[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6(1):164-167.

[5]王雪燕.試論中國聲樂藝術發(fā)展的求同存異[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6(2).

[6]李琳.曲高也和眾—試論美聲藝術的現(xiàn)狀和出路[J].人民音樂,2003,(6):34-36.

[7]沈洽.描寫音樂形態(tài)學之定位及其核心概念[J].中國音樂學,2011,(3).

[8]楊民康.儀式音樂表演民族志:一種從藝術切入文化情境的表述方式[J].民族藝術,2016,(6):16-22.

作者:王澤怡 單位:哈爾濱音樂學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