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音樂藝術傳承機制的轉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藝術傳承機制的轉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音樂藝術傳承機制的轉化

本文作者:陶桂麗 單位:貴港市群眾藝術館

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與傳承,是當前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民間音樂藝術保護與傳承機制問題,是繼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遺產普查、挖掘、整理工作之后的又一關鍵性話題。廣西素有“歌?!敝Q,各少數民族能歌善舞。人們表達思想情感、表達對世界的認識、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都是用歌聲來完成,通過對歌來呈現。其中的關鍵在于,這種“歌”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代代相傳,從不間斷。甚至,有的民族歷史性生成了歌論(如侗族民間社會流傳“飯養(yǎng)身,歌養(yǎng)心”的說法),流傳至今。但隨著各少數民族社會經濟文化逐漸進入轉型期,生成于傳統(tǒng)文化土壤里的民間音樂,面臨著新的生活、生產關系的挑戰(zhàn)。筆者認為,民族民間音樂藝術保護與傳承,急需引入和培植“創(chuàng)造性轉化”理念。對于具體保護與傳承機制的設計與研究,則是一個更大課題。這里,只闡述在廣西民族民間音樂藝術保護工作中,給傳承機制運行程序引入“創(chuàng)新性轉化”理念的重要性與現實意義。

一、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發(fā)展的內在動因

創(chuàng)新,是以新思維、新發(fā)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轉化,是指在各少數民族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進入轉型期的視野下,對民間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能夠繼續(xù)為人們所重復利用和受益的元素,進行重新整合,以便更加適應當下人們的文化需求。眾所周知,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fā)展,都是在既有傳統(tǒng)肌體上進行的文化傳承、變革和創(chuàng)新。如果離開傳統(tǒng)、割斷血脈,就會迷失方向,喪失根本;如果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就會失去活力、走向衰弱。因此,文化的繁榮發(fā)展,最根本的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文化的本質特征,創(chuàng)新是社會進步的內在原動力。

二、歷史資源:廣西民間音樂“多民族元素—多元性主體”存在格局

廣西是“歌?!敝兀嵌嘣褡逦幕毓泊嫒谕ǖ拿利愐挥?。廣西地處中國云貴高原南麓、兩廣丘陵西部,南邊朝向北部灣,整個地勢為四周多山地與高原,中部與南部多為平地。境內的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個世居民族,世代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出別樣的、多姿多彩的八桂文化。廣西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且具備明顯的互通性。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壯侗語族(包括壯、侗、水、布依、仫佬等)各民族相互依存、和睦相處、共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豐富獨特的民族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戲劇音樂、民歌歌謠、民間曲藝音樂等不同形式,具體的諸如桂劇、壯劇、邕劇、侗戲、桂南采茶戲、彩調劇等戲劇音樂;諸如壯族末倫、壯族唐皇、苗族果哈、瑤族唱盤王等曲藝音樂;諸如侗族大歌、壯族三聲部民歌、瑤族蝴蝶歌、壯族排歌、平果嘹歌等民間歌謠;諸如壯族歌圩、苗族歌會、京族獨弦琴技藝、侗族器樂、壯族天琴藝術等民間音樂文化;等等??梢姡瑥V西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豐富至極,正如學界所稱道“:統(tǒng)觀廣西各族的民間歌謠,內容十分豐富,題材非常廣泛,從繁重的勞動生產到日常的人生禮儀,從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到當今世界的現實生活,可謂無所不唱,不所不包。”①顯然,多民族文化結構,多民族民間音樂,相互影響、相互學習,百花爭艷。換一句話說,廣西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呈多元民族元素共融、多元性主體互2通的資源分布格局。廣西各少數民族具有溫和性的民族性格,比較容易溝通,而且是一個善于向他人學習、借鑒的民族。正如著名社會學家、民族學界泰斗費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著名論斷所說的那樣,只有這種能“各美其美”,又能“美人之美”的博大胸懷與民族文化秉性,民族的文化發(fā)展才有強大的內在激活力。這為我們討論廣西民族民間音樂藝術保護與傳承的創(chuàng)新性轉化問題,提供了前提性的問題預設。

三、傳統(tǒng)傳承:“家庭—師徒—社會”模式

傳統(tǒng)社會中,各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烙有深刻的時代性、歷史性。廣西民間音樂藝術,產生和發(fā)展于農耕社會文化背景,其傳承具有濃厚的農耕社會印記。這里,以侗戲音樂藝術的傳承方式為例,來例說①和陳述民間音樂藝術傳統(tǒng)傳承模式。侗戲音樂藝術主要流傳于廣西北部的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和龍勝各族自治縣三縣境內。在侗族村寨生活中,侗戲音樂藝術的傳承有家庭傳承、師徒傳承、社會傳承三種類型和方式。一是家庭傳承。侗戲音樂藝術的家庭傳承方式,是啟蒙式的傳承,起到啟蒙、教化的文化傳承作用。侗族學者吳浩先生將文化的家庭傳承關系描述為:“家庭傳承,常分父系傳承方式和母系傳承方式,父系傳承方式指祖父傳給父親,父親傳給兒子;母系傳承方式指外婆傳給母親,母親傳給女兒?!雹谠缤頃r間,農忙或家務活兒歇息時,家里的長輩會自然不自然地哼唱侗戲曲調、唱詞,晚輩會受到感染,時間長了,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唱戲。在學術界這叫做文化“習得”。換一個視角來說,長輩(戲師)言傳身教,后輩(子女)耳濡目染,就是家庭傳承方式的最好概括。二是師徒傳承。侗戲音樂藝術的師徒傳承,是侗戲音樂藝術社會傳播的主要方式。通過侗戲師傅的傳、教、帶,徒弟的學、跟,時間長了,徒弟也慢慢成長,變成師傅。一個戲師傅帶兩個徒弟,兩個徒弟成長成戲師后各帶兩個徒弟,就變成七個戲師傅了。以此循環(huán),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隊伍不斷壯大。三是社會傳承。在侗族傳統(tǒng)社會,戲師、歌師等“本土文化人”是非常受人尊重的社會角色,在社會文化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文化活動中,如過年過節(jié)時(時令習俗)的文化娛樂活動,戲師、歌師以發(fā)起人的立場和姿態(tài),組織和舉辦相關文化交流活動,如組隊赴歌會、趕歌圩等,通過社會活動的方式,傳播民間音樂藝術。

四、創(chuàng)新性轉化:“進課堂—產業(yè)化”保護與傳承機制

筆者認為,廣西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植入“創(chuàng)新性轉化”理念,是廣西文化建設工作發(fā)展的歷史必然。長期以來,廣西區(qū)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的保護、傳承工作力度。1980年代以來,在全區(qū)范圍內組織實施了一系列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保護工作,如開展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普查,搜集、整理和出版少數民族古籍,評選、命名“民間藝術之鄉(xiāng)”等。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正式提上工作日程后,自治區(qū)文化廳成立了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全區(qū)申報國家級、自治區(qū)級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實施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一十百千工程”,把博物館、生態(tài)博物館、傳承基地、傳習所等聯結成廣西獨特的民間文化保護與傳承網絡,為廣西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從傳統(tǒng)社會中逐漸剝離、轉化,向更有利于今天和今后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發(fā)展,提供了技術性的前提條件和工作基礎。民族文化進校園,是廣西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進行創(chuàng)新性轉化保護與傳承的成功實例。據有關資料說明,1980年代初,在廣西本土音樂家的大力推動下,廣西民族事務委員會、廣西文化局(今廣西文化廳)聯合舉辦廣西少數民族歌手學習班,招收廣西全區(qū)12個世居民族擅長演唱各類歌種的優(yōu)秀“歌王”、“歌后”組成短期培訓班,為少數民族地區(qū)培養(yǎng)文藝骨干。后經廣西區(qū)人民政府、區(qū)教育廳、區(qū)民委等相關部門的政策扶持和經費支持,歌手班轉為中等專業(yè)文藝班,列入國家招生計劃,實行統(tǒng)一分配,開啟了廣西民間音樂藝術保護與傳承正式納入國家教育體系的先河。③另外,通過實地調研了解到,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侗族大歌,從2000年開始編輯侗族大歌教材,開展“侗族大歌進校園”行動。該縣各中小學紛紛開設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敬酒歌等校園課程。一方面,讓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精品真正走進校園,激活課堂;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了侗族大歌的音樂魅力,為侗族大歌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傳播“土壤”。民間文化藝術的產業(yè)化(或準產業(yè)化)思路,是民間文化保護與傳承創(chuàng)新性轉化機制建立的有效激活劑?!拔幕a業(yè)”概念的提出起源于對“大眾文化”的爭議,是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THeodorAdono)和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在他們于1947年出版的《啟蒙的辯證法》①一書中首次提出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文化產業(yè)定義為:文化產業(yè)就是按照工業(yè)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在我們看來,民間文化藝術的產業(yè)化(準產業(yè)化)的實質性征,是加入了市場機制的激活成分,使傳統(tǒng)文化藝術中的精華元素,進一步適應當下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

民間文化藝術的市場傳承方式,是當下現代社會關系中的主要產物之一?!笆袌觥币辉~,并不能完全看作是經濟學概念的“市場”術語,而是將其詞義拓展到民俗文化空間范疇,指涉到民間民俗文化空間中來,審視民間藝術的社會傳承現象。這種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被賦予了市場性征。再以侗戲音樂藝術為例說明。前文陳述侗戲音樂藝術的“家庭—師徒—社會”傳統(tǒng)傳承模式,暗含著其在當下的創(chuàng)新性轉化現象,即諸如社交民俗活動(“月也”)、商業(yè)巡演和網絡傳播等傳承(傳播)方式的出現。

一是“月也”傳承傳播方式?!霸乱病?,是侗族地區(qū)一項隆重的社交民俗活動,指在“團寨”范圍內,一個村寨的民眾前往另一個村寨去集體作客,舉行侗戲表演唱、對歌等文化娛樂項目,目的在于促進村寨之間的文化、情感交流和友好往來。

二是文藝小團隊各地商業(yè)巡演傳承方式。田野調研中發(fā)現,近十幾年來,廣西侗戲流行區(qū)涌現出個別規(guī)模不大的文藝表演小團隊,到侗鄉(xiāng)各鄉(xiāng)鎮(zhèn)進行商業(yè)巡演,一方面是傳揚、傳播了侗戲音樂藝術,另一方面能賺到一些勞務費,增加群眾收入。

三是現代傳媒傳播的傳承方式。人們可以通過因特網,看侗戲、學侗戲,甚至排演侗戲,傳播侗戲音樂,既方便又快捷??梢?,有了“市場”的激活,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擴增了工作空間,適應了群眾文化需求,無形中增強了民間音樂藝術的內在生命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廣西民族民間音樂藝術保護與傳承的創(chuàng)新性轉化,核心在于:從豐富的傳統(tǒng)民間音樂文化資源機體中,挖掘出具有新的增值意義、新的實踐、新的經驗且正在不斷被新環(huán)境激活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元素,進行新社會機制內的激活與塑造,以更能適應人們的文化生活需求,服務社會。那么具體來說,一是民間藝術人才培養(yǎng)機制的原有突破,不僅僅局限于“家庭—師徒”的傳承培養(yǎng)模式,得拓展到現代學校教育、民間文化活動習俗、現代市場勞資方式等各種新生領域;二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設置廣西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圖、音、影像資料數據庫,并多渠道進行社會傳播和流布;三是積極開展當下各少數民族轉型期社會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市場的研發(fā),培植和探尋新的藝術創(chuàng)作、表演和傳揚的空間。據此,對其實行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措施,將會更科學、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