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大學生跨文化鑒賞力的培養(yǎng)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跨文化鑒賞力的培養(yǎng)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大學生跨文化鑒賞力的培養(yǎng)

摘要:外語學習的價值就是認識世界,走向世界;發(fā)展能力,完善思維;磨練意志,增強修養(yǎng);掌握工具,解決問題。然而,長期以來跨文化知識教學和對學生跨文化鑒賞力的培養(yǎng)在外語教學中并沒得到足夠的重視,外語教學依舊囿于符號、結構和功能,談不上對學生跨文化鑒賞力的培養(yǎng)。只有通過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鑒賞力,才能激發(fā)大學生學習外語的好奇心與興趣,反過來跨文化鑒賞力的培養(yǎng)將會使大學生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極大豐富,對進一步塑造他們優(yōu)秀的人格魅力、品德風貌、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鑒賞力是外語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外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外語教學;大學生;培養(yǎng);跨文化鑒賞力

近年來,國內外語言學家和語言教育工作者對外語教學及其文化傳播做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Kramsch的《語言教學的環(huán)境與文化》,凱姆尼茨大學米勒教授的《跨文化能力》等討論了理解和闡釋外語文學作品時的跨文化視角問題。拜羅依特大學赫爾曼斯教授的《雙重理解》,以外語文學作品的研讀為例,從跨文化的角度出發(fā)討論了“理解”這一人文科學的基本范疇。Widdowson的《TeachingLanguageasCommunication》,JaneArnold的《情感與語言》(Af-fectinLanguage,2000)等為人們揭示了語言的外延和文化內涵及語言與人的情感之間的關系?!霸谕庹Z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慣、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1]跨文化是指“對于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象、風俗、習慣等有充分正確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以包容的態(tài)度予以接受與適應?!盵2]通過外語課堂接觸和了解異域國家文學作品中的文化,有益于形成大學生的“雙向的視角”,有益于加深他們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擴大他們的視野,培養(yǎng)他們的世界意識,最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雖然外語教學早已注意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外語教學大綱也增加了文化知識的傳播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但長期以來跨文化知識教學和對學生跨文化鑒賞力的培養(yǎng)在外語教學中并沒得到足夠的重視,外語教學的重點依舊集中在語言知識傳授和語言能力培養(yǎng)上,過多的精力被放在了“枯燥無味”的語言符號解碼上,使高校外語教學寡然無味,費時低效。如何在外語課堂上貫穿育人理念,如何在外語課堂上自覺地、有計劃地、系統(tǒng)地導入跨文化知識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鑒賞能力,這是外語教學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抓住大學生可塑性特征,實時進行外語教學中的素質教育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期,“他們在生理上已經成熟,可以從事復雜、抽象的高級思維活動,然而,由于大學生社會閱歷不夠豐富,所以他們的心理成熟度還很不夠,在適應能力、挫折耐受能力、自我心理調控能力、人際關系適應能力等方面常有欠缺,因此,大學階段是形成他們良好品德、完成社會化和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盵3]高校外語教材“充分考慮到對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yǎng)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盵4]往往選文語言規(guī)范,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給人以啟發(fā)。故此,高校外語課堂不僅僅是簡單的“說文解字”,簡單的交際、交流,更要從人的心理需求層面出發(fā),挖掘語言符號后面隱藏的跨文化知識內涵;從人的精神層面探究語言符號后的深層文化,以滿足大學生探索、思考人生和世界的心理需要。例如,在學習“WritingforMyself”一文時,作者首先對自己早年學習經歷進行了回顧,最初對英語老師Mr.Fleagle的認知是:跟他學習的一年將是cheerlessyear———郁悶的一年。Mr.Fleagle給作者的影響是:du-llnessandinabilitytoinspire———乏味、缺乏感召力,同時他還veryformal,frigidandhopelessoutofdate.———非??贪濉⒐虉?zhí)和絕對的落伍??珊髞淼膶W習實踐證明他當初對英語老師的看法是多么的片面、膚淺。尤其那難忘的一課讓他銘記終生:英語老師在點評學生們的寫作,他說道:“Nowthat,boys,isanessay,don’tyousee.It’s———it’softheveryessenceoftheessay,don’tyousee.Congratulations,Mr.Baker.”[5]———孩子們,瞧,這是一篇文章,可不是嗎?寫得很棒,明白不?祝賀你,貝克先生!英語老師樸實的評價和肯定使作者思緒萬千,復雜的心情難以言表;雖然老師盡力不讓自己滿意的神情流露出來,但作者由衷快樂的是那個一向嚴肅的老師最后竟也未能抑制住他為此的驕傲。就在那時,作者發(fā)現了自己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方向,他感到那會兒是他學習生涯里最幸福的時刻。作者學習過程中的思想、情感變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課堂上的同學,使他們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地對自己的趣味學習經歷進行反思回味。這種情感上的共鳴是語言文化魅力之所在,是語言生命力再現的真實反映,對塑造青年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有極大的助推作用,也是實現外語教學目標最有效的體現。

二、實現外語教學從“語言符號”解碼到“跨文化交流”的轉變

盡管語言學研究證明:語言是由音義組合而成的一種符號系統(tǒng),其形式和意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但社會語言學家還是發(fā)現“意義源于語境,存在于意境?!泵绹祟悓W、語言學家薩丕爾和沃爾夫提出“語言決定論”,他們提出的假設內容是“我們所持的語言決定著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因此,也決定著我們思維的本質?!盵6]外語學習不僅是對符號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文化學習。語言對于思想、情感、概念的表達與語言符號并不是一對一的關系?!罢Z言是形式,文化是內涵,兩者不可分開?!盵7]在僵硬的外語語言符號表象后往往蘊藏著深厚的民族歷史和文化積淀。正如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說的那樣,“學外語,感性認識是基礎,要真正做到透懂,感性認識就必須提升到理性認識?!盵8]ClaireKramsch認為,“掌握一種語言并不僅限于學習語言本身,在語言學習中,目標語的文化知識不但是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其本身也是教育的要求之一?!盵9]例如,在學習“CapitalCities”一文時,透過語言符號表象,學生除了對羅馬、雅典、倫敦、巴黎四個城市有基本的認知外,需要更多地去分析和探索它們昔日繁榮、衰弱的歷史過程,深刻感受它們所承載的厚重歷史。在學習“RedefinetheImageandValueofBeauty”一文時,讓學生對東西方審美觀進行對比分析,對中國古典美和現代美進行分析,再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進一步找到生活中的真善美:現代文明不但體現在外在美,更體現在語言美和行為美。確立健康的人生審美標準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知識,也是他們的做人之本。事實證明,高校外語教學在選材上包含了西方人文文化的諸多優(yōu)秀特質———正直、坦率、樂觀、開朗、友善、敬業(yè)、自尊、自強等人格魅力,外語課堂是難得可貴的跨文化交際的優(yōu)質資源。外語教學中通過對人類共同思想、靈魂、情感、理智的挖掘,讓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苦樂觀、榮辱觀,引導他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使之成為他們的精神背靠和信仰,使外語語言學習成為影響他們形成正確人生觀的一大利器。

三、外語教學應重視對跨文化知識的深層挖掘與探究

“在外語的學習中探究英、美人民和中國人民過去和現在的生活內容與生活方式,以及在此基礎上所產生的思想內容和思想方式,這就是英語學習的深化?!盵10]拉多(R.Lado,1964)在《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一書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盵11]語言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的智慧,通過語言學習,人們就可以了解到該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思維特點等文化特征。例如在學習“TheScholarshipJacket”一文時,作者首先呈現的是德克薩斯州一所小學及其校規(guī):“...everyyearduringtheeighthgradegraduation;abeautifulgoldandgreenjacketwasawardedtotheclassvaledictorian,thestudentwhohasmaintainedthehighestgradesforeightyears.”[12]———每年八年級的畢業(yè)典禮上,一件漂亮的金綠相間的夾克衫將獎給班上的某一位畢業(yè)生,而這個學生必須是八年來成績最佳的學生。作者當年十四歲,是八年級的一位畢業(yè)生。自一年級以來她一直是全優(yōu)生,而且她渴望在最后一年里能贏得那件羨慕已久的珍貴夾克衫。作者的父親是一農民,掙不來足夠的錢去撫養(yǎng)八個孩子,沒錢給孩子們買學校的運動夾克衫,所以獲得獎品夾克衫是他們全家唯一的希望。這段外語語言符號解碼后的深層文化含義是:外國和中國一樣,都有貧困戶;對孩子們來說,父母和家庭是無法選擇的,只有努力奮斗拼搏,才有望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作者的勵志故事無疑對當代大學生是一種激勵和鞭策。然而,即便作者當時非常優(yōu)秀,復雜的社會、復雜的人不會讓她輕而易舉地得到心目中的夾克衫。作者聽到歷史老師和數學老師在激烈爭吵,歷史老師爭辯道:“Irefusetodoit!Idon’tcarewhoherfatheris,hergradesdon’tevenbegintocomparetoMartha’s.Iwon’tlieorfalsifyrecords.”[13]———我拒絕那樣做,我不管她的父親是誰,她的成績壓根就不能與Martha相比,我不想撒謊,也不想篡改成績。歷史老師的這番話無疑對作者未來的人生有深刻的影響,想必她在極度難過和悲傷的同時,也會被歷史老師的正直正義所打動,同樣,學生們也會被這位歷史老師的責任心和擔當所感動,他們對歷史老師不畏權貴的精神喝彩,這對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無疑有強悍的助推作用。再如,當父親問Martha獎品夾克衫的含義是什么時,她抱著僥幸的心態(tài)告訴父親:“Itmeansyou’veearneditbyhavingthehighestgradesforeightyearsandthat’swhythey’regivingittome.”———八年來取得的優(yōu)秀成績是他們授予我夾克衫的原因。接下來父親的話讓Martha恍然大悟,不再賭氣。父親告訴Martha:“Thenifyoupayforit,Martha,it’snotascholarshipjacket,isit?TellyourprincipleIwillnotpaythefifteendollars.”[14]———如果要花錢買它,那它就不再是獎品,對不?告訴你們的校長,我不會花十五美元買它。農民父親的話多么接地氣,多么擲地有聲,多么有骨氣。女兒終于明白了獎品夾克衫的真正含義。樸素的語言,平淡的話語卻包含著做人的道理、育人的技巧和策略。當課文學到精彩之處時,學生們被深深感染,他們的情操得到了陶冶。由此看來,外語教學決不能簡單停留在語言符號和結構功能上,必須要從跨文化的視角,對外語語言所表達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層挖掘和探究,這樣才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他們批判性思維意識,提高他們的鑒賞力,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人文情懷。

四、外語教學應從跨文化視角培養(yǎng)大學生的跨文化鑒賞能力

對已經儲備一定文化知識,具有一定人生觀、價值觀的高校學子而言,他們對外語學習中的文化鑒賞需求遠遠超出了語言表面的學習范疇,過去那種解碼式的“語言符號”教學抑制了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阻礙了大學生與作者和主人公“心”與“心”的交流和溝通,致使他們的思維和思想游離于外語語言文化,不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外語語言所表達的文化語境和社會生活環(huán)境,更談不上對他們跨文化鑒賞力的培養(yǎng)。例如,在學習“ParadiseLost”一文時,學生們了解到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新大陸的美景與歐洲自己故鄉(xiāng)的景色很不相同:他從未見過鮮花盛開、鳥兒歌唱得如此美麗的世界。同時讓學生感到痛惜的是,如此的美景現已不易見到:世界雨林面積大幅度減少,環(huán)境污染嚴重,異常氣候變化已威脅到了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安全。通過此課的學習,使學生對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對自己所承擔的責任有進一步的明確:保護地球,愛護家園從我做起,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環(huán)境保護緊密結合起來:爭做一個光榮的地球衛(wèi)士!在學習“DilemmaforScience”一文時,首先讓學生明白科學發(fā)展在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發(fā)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人們在推崇享受科技發(fā)展成果帶來的紅利的同時,科學遇到了窘境:克隆技術、試管嬰兒、美容術、互聯網信息等高科技可能會被一些不法分子所濫用,成為危害社會安全與穩(wěn)定的毒器。通過學習,同學們深刻意識到在學習、掌握科學技術的同時,多了一份責任與擔當。在學習“America’sVisionforaDigitalFuture”一文時,學生更多地了解到歷史上美國經濟的發(fā)展與科學技術之間的緊密聯系,以及美國對數字世界未來的展望。只有知彼知己,方能百戰(zhàn)不殆。只有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才是硬道理,才能讓一個民族站立起來,才能實現強我民族的夢!大發(fā)展、大交流、大融合的世界格局告訴我們,如果外語教學依舊囿于符號、結構和功能,那么外語教育中跨文化交流、跨思想交流、跨心靈交流的文化魅力就會喪失。只有通過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的鑒賞力,才能激發(fā)其學習外語的好奇心與興趣,使大學生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極大地豐富,對進一步塑造他們優(yōu)秀的人格魅力、品德風貌、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打下堅實的基礎??傊囵B(yǎng)大學生跨文化鑒賞力是現代外語教學發(fā)展的必然,也是外語教學改革的必然。

作者:朱海麗 梁新惠 單位:甘肅中醫(yī)藥大學定西校區(qū)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