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

摘要:在道德法治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即讓學生學會站在各種角度探究、認知、觀察各類問題以及社會現(xiàn)象,學習思辨的策略;讓學生在碰到道德沖突時會思考以及研究,做出正確的選擇與判斷,創(chuàng)建正確的價值觀,形成優(yōu)良的思辨能力。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思辨能力;培養(yǎng)策略

引言

思辨能力是發(fā)展學生潛力,培養(yǎng)其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獨立人格的接班人的一種重要素質。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要學會站在各種角度探究、認知、觀察各類問題以及社會現(xiàn)象,能對生活中碰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選擇與判斷,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以及理解自我、他人和社會,進而為學生參與以及適應社會,成為擁有良好個性品質、行為習慣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挖掘教材深度,實現(xiàn)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抓住思維空白點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大部分認識僅停留于問題的表面。教師要擅長抓住學生的思維點,進一步挖掘以及引導他們的潛在意識開展有效思考[1]。例如,在《讀懂爸爸媽媽的心》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材插圖中出現(xiàn)了父母批評孩子的畫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父母生氣的情景,并說出對爸爸媽媽的評價。有的孩子說自己的媽媽很兇,經(jīng)常打他罵他。教師不急著對學生的想法做出評價,而是認真引導讓學生談一談,媽媽在什么情況下打他或者罵他?再進一步幫他分析:媽媽表揚過你嗎?什么情況下會表揚你?媽媽又是在什么情況下打你?經(jīng)過分析讓他明白媽媽打他、罵他還是因為很愛他,只是有時候方法不正確。教師繼續(xù)請同學幫他提建議,怎樣讓媽媽改變對待他的態(tài)度與方法。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白了父母的苦心,并且學習到了與父母相處的方法。

(二)擴大矛盾沖突點

活動中最能引發(fā)學生爭論與思考的即抓牢他們在體驗進程中的內心感受,持續(xù)在思維碰撞中擴大沖突點。在《我愛我們班》一課“團結友愛的同學們”這個話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當你發(fā)現(xiàn)好伙伴身上有缺點時,你是否還愿意與他做朋友?當你與好朋友產(chǎn)生矛盾時,你是否還會維持你們之間的友誼?學生在此環(huán)節(jié)各抒己見,都可以按照實際情況來說自己與好朋友之間的故事,也愿意在課堂上分享他們的矛盾。交流初期有學生說“不交這樣的朋友”,教師立即指引他們進一步思考:既然是好朋友怎么可以輕言放棄?難道因為他有一個缺點你就不想再與他繼續(xù)做朋友了?怎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抓牢這一時機,擴大矛盾點,激發(fā)學生進行思辨,進而對朋友之間如何相處獲得了更準確的認識。

(三)巧用“兩難問題”

和以往的教材相比較,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中編排了不少“兩難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斷。例如,《大家排好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知道排隊要按先來后到的順序,不能隨便插隊。但在繪本故事中,卻出現(xiàn)了兩個插隊的人物——一位年老體弱的老爺爺和一個年幼的小男孩。針對這兩個畫面,教師向學生拋出了“該不該讓他們插隊”的問題。有的學生認為不該讓他們插隊,因為人人都要守規(guī)則;有的學生認為可以讓他們插隊,因為要懂得尊老愛幼。當出現(xiàn)這類兩難問題時,教師要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意見,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只要學生的理由充分,表述清楚,教師都應該肯定他們的判斷和選擇。在學生思考表達的過程中,讓規(guī)則意識成為學生生活的準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時積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tǒng)。

二、組織辯論競賽,實現(xiàn)思辨能力的提升

(一)立足教材內容進行辯論

教師要仔細研讀教材,挖掘課本中展現(xiàn)辯證思維的有關知識點,對情境進行設置,展開辯論活動。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將教材中的知識進一步內化成自身的道德思想,把實踐與理論進行結合,以達到重視知識運用、積極實踐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師在講解了《我們和誠信在一起》一課后,舉辦了一場辯論會,題目叫作“講誠信是否吃虧”。在辯論前,學生進行自由分組,依次按照各自觀點從價值、理論以及現(xiàn)象等方面搜集論據(jù)。在辯論過程中,學生詳細地考慮問題,以客觀事實說話,提升了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批判性及縝密性,進一步提升了辯證思維品質。

(二)捕捉課堂生成進行辯論

《道德與法治》課程主張讓兒童通過在情境問題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來提升辨別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還要善于捕捉學生道德判斷的模糊點,引導學生在思辨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判斷能力[2]。例如,在“吹向世界的中國風”這一話題的教學中,教師講到中國功夫——武術時,有學生提出“武術就是打架”的說法。如果教師沒有及時對這一說法進行引導,可能很多學生也會產(chǎn)生同樣的錯覺。教師應馬上抓住這一課堂生成點,拋出“武術和打架一樣嗎”這個話題,讓學生圍繞這一話題進行辯論。教師與學生一起閱讀資料,一起剖析人物事例。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分享、互動、爭論、合作,在碰撞和爭鳴中明白:中國功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講求禮、苦、超越。練武的人首先要知禮,這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而打架是一種違法行為,是惡人之道,是不文明的行為。通過這一思辨過程,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得到了提高,形成了正確的道德判斷觀念,還學會了用正確的價值觀指導自己的行動。

(三)關注生活資源進行辯論

學生思維活躍的前提就是豐富的生活內容。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是社會性發(fā)展以及優(yōu)良品德形成的前提。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生活積累,注重他們在生活中的各類體驗,使之變成珍貴的教學資源;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的所見所聞,仔細記錄校園生活的精彩瞬間,與同學、教師之間發(fā)生的各類感人事件,留意學習的焦點事件;參與家里的大小事情,做家庭的小主人,記錄自己的感悟。在課堂上,筆者常常與學生交流一些熱點的問題,在交流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思維發(fā)生了碰撞,這有利于他們認識生活以及社會,培養(yǎng)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例如,發(fā)生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后,可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公交車墜江是誰的錯?引發(fā)學生從乘客和司機兩方面的做法進行分析、思考、討論。經(jīng)過思辨,學生形成了正確的道德認識并以此指導今后的生活實踐。

三、重視課堂評價,提高思辨的實效性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不但要對學習的結果進行評價,更關鍵的是在整個學習活動進程中重視學生的體驗,尊重他們的感受,在學生思辨進程中開展實時指引與評價。評價語言既要指向學生道德品質方面的表現(xiàn),又要從學生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同時,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反思,客觀分析自己在學習活動中的具體表現(xiàn)來持續(xù)認識及提高自己。同學之間進行互相評價,在活動中獲得思考和啟發(fā)。

結語

從小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思辨能力,了解科學的思辨策略,有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推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及人生觀,為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些應該獲得廣大品德教師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邢秋紅.淺談在品德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J].山西青年,2017(22):118-119.

[2]王福珍.品德教學應重視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6(06):31-33.

作者:程曉梅 單位:福建省古田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