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國民經濟論文范文

國民經濟論文全文(5篇)

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國民經濟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國民經濟論文

房地產經濟國民經濟論文

1房地產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1.1房地產行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增長

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房地產行業(yè)的進步,從相關的資料中可以看出,我國房地產生產總值達到一個固定值的時候,會對國民經濟產生加大的推進作用,進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另外,房地產行業(yè)推動國民經濟的發(fā)展主要表現在不同的方面,比如,促進了社會經濟、就業(yè)發(fā)展等等。

1.2房地產行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社會財富的積累

房地產行業(yè)是社會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社會財富的積累創(chuàng)造了前提,還對國民經濟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房地產行業(yè)的發(fā)展主要是以獲得利潤和經濟效益為主,因此,在社會財富積累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國民經濟與房產經濟波動的主要經濟因素

上文中已經提到,房產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房地產的波動狀況也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從經濟的運行要素中可以看出,經濟支出、收入以及生產等環(huán)節(jié)是較為重要的。具有一定的因果聯系,組成了經濟發(fā)展的體系。

點擊查看全文

中國巨災模型國民經濟論文

一、我國建立巨災模型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我國一直以來就是一個災害頻發(fā)的國家。最近幾年的災害,尤其是大的災害頻繁發(fā)生,如08年5•12汶川大地震、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及近期發(fā)生的南方暴雨災害。頻發(fā)的災害暴露了我國長久以來巨災保險制度缺位的尷尬現狀,保險業(yè)在災害面前卻常感有心無力。08年5•12汶川大地震,預計損失高達5000億元,但在保險賠中,財產險基本上將地震列為除外責任,人身險預估賠償也不會超過5億元。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后,保險賠款僅占直接損失的5%左右。據統計,我國保險業(yè)年均承擔的自然災害損失賠款占自然災害總損失的7%,并且有下降趨勢。據民政部的統計報告,2005年我國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直接損失2042.1億元。而保險業(yè)支付的保險賠款僅為100億元左右,占比不到5%,遠低于36%的全球保險業(yè)平均水平。由于巨災保險的缺位,災害帶來的損失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救濟,如2007年全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經濟損失2363億元,2008年全國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1752億元,這其中絕大部分國家承擔。這一系列數字說明我國保險業(yè)經濟補償和社會管理功能在國家災害救助體系中的作用偏低,凸現了建立巨災模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二、對國外經驗的借鑒

從國際統計數據來看,國外巨災后,保險賠款可承擔30%以上的損失補償,發(fā)達國家甚至高達60%至70%。如美國“9•11”事件后,保險賠償高達350億至700億美元;2005年東南亞大海嘯后,保險賠償高達40億美元。下面以新西蘭、日本、美國為例,講述這三國值得借鑒的地方

(一)新西蘭強制征收地震巨災保險.一旦災害發(fā)生,地震委員會負責法定保險的損失賠償,房屋最高責任險金額為10萬新西蘭元;[2]保險公司依據保險合同負責超出法定保險責任部分的損失賠償;而保險協會則負責啟動應急計劃。

(二)日本也是一個多災害的國家,尤其是地震頻發(fā),所以在巨災保險的風險控制方面,日本形成了一種由政府和民間保險公司共同分擔的二級再保險模式,即家庭財產的地震保險業(yè)務先由民間保險公司承保,然后再全部分給由日本各保險公司參股成立的地震再保險公司,超出再保險公司與直接承保限額的部分,由國家承擔最終賠償責任。

(三)作為世界上最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政府面對巨災風險主要建立了政府主導推出巨災保險計劃、巨災風險與資本市場相結合兩種方式,巨災風險證券化,從資本市場籌集資金,抵御風險。美國“9•11”事件發(fā)生后,保險公司約賠付了420億美元,大大超過了聯邦政府200億美元的撥款,成為紐約市重建的主要財務來源

點擊查看全文

統計思想下的國民經濟論文

一、分組思想

在國民經濟核算中,分組思想不僅統攝指導著整個核算的基礎結構和主要方向,還滲透在每一種具體的核算內容上。譬如,國內生產總值及其使用核算對產品使用去向的劃分及最終產品價值核算,投入產出核算對中間消耗環(huán)節(jié)的劃分及具體計算,資金流量核算對社會資金按運動流程進行的交易項目劃分,國際收支核算對各種收支按賬戶組織形式進行的分類,資產負債核算對經濟資產按性質特征進行的類別劃分等等,都直接表現或是充分蘊含了分組思想的重要作用??梢哉f,沒有統計分組的思想方法,國民經濟核算將無從開展。

二、平衡思想平衡思想,即指統計利用對應相等的數量關系

來達到對現象總體內外部聯系的一種理性認識。關聯性、數量性和平衡性是平衡思想具有的主要特點。國民經濟現象及其活動間存在著眾多的聯系關系,表現在具體的統計核算上,就可以用數量對等方式來反映,從而發(fā)揮平衡思想的作用。事實上,平衡思想是整個國民經濟核算必須遵循的基本核算原則。因為,國民經濟核算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為了保障核算體系內在的邏輯一致性,就必須維持一定的總量平衡和結構對應關系。這種平衡思想在核算理論上的高度概括,就是通常所說的“國民經濟核算平衡原則”。在國民經濟核算中,平衡思想的應用主要體現為數量平衡等式和核算平衡表兩種方式。數量平衡等式,就是反映經濟現象有關數量方面平衡相等的關系式。數量平衡等式在國民經濟核算中的典型表現主要是: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的國內生產總量間的平衡相等關系,投入產出分析中“中間產品+最終產品=總產品”和“初始投入+中間投入=總投入”的平衡相等關系,資金流量核算中各機構部門及全社會的資金來源與運用的平衡相等關系,國際收支核算中遵循復式記賬規(guī)則形成的貸方收入性經濟行為與借方支出性經濟行為的對應相等關系,資產負債核算中資產與負債的對應相等及期初(末)存量與期內流量間的平衡相等關系,等等。這些數量平衡等式準確揭示了有關經濟現象及其運動過程的各種結構變化和其內在聯系關系。核算平衡表,就是一種反映經濟現象有關數量平衡關系的專門統計表。一切平衡表,都是以所研究對象內在的數量平衡為核心而設計的,它實質上是數量平衡等式的一種表格化形式的反映。國民經濟核算中,核算平衡表突出表現在各類核算大量應用的收付式、并列式、矩陣式結構的核算平衡表和復式記賬形成的國民經濟賬戶及其體系設計上。生產分配核算中形成的“國內生產總值總表”,以單一式平衡表形式反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生產、分配與使用三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基本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關系;實施產品流量核算的“投入產出表”,以矩陣式平衡表形式全面反映各部門“投入”與“產出”間的數量依存關系;“資金流量表”、“國際收支平衡表”和“資產負債表”,都以并列式平衡表形式分別反映社會資金運動過程、各種對外經濟關系變動、國民經濟各部門擁有的資產負債規(guī)模結構及其相互關系;而國民經濟賬戶則是復式記賬與平衡表相結合的一種“平衡賬戶”,它既有反映經濟現象內在聯系的表內平衡,又有以復式記賬規(guī)則為基礎的體現經濟現象之間的表外平衡。所有這些核算平衡表,都有著多種確定的數量平衡關系式。由此可見,平衡思想既是國民經濟現象及其運行內在關系的體現,又是順利組織和實施國民經濟核算的根本保障。

三、替代思想

替代思想,就是在一定條件下,用同類替換或類比估算的間接形式對經濟現象數量施行統計核算的一種理性認識。在統計核算中,有許多經濟現象及其關系都難以直接進行相關的定量核算。事實上,統計核算中的不少經濟現象本身就具有相似性或是關聯性,在具備一定條件時,這種相似性或關聯性就為定量核算中的互相替換或類比估計提供了現實可能,從而使得替代思想被廣泛應用在統計核算中,既解決了直接核算的困難,又節(jié)省了核算成本,提高了核算效益。替代思想表現在國民經濟核算中,主要有“產品替代”、“成本替代”、“收益替代”、“價格替代”和“變量替代”等五種具體形式。前三種替代方式主要發(fā)生在產出核算中,因為產出核算的一般方法是產品產量乘以相應的產品價格,對那些不具備產量或價格資料的產品,就需要使用相應替代進行產出的價值核算。出于化繁為簡和構建投入產出數學模型的需要,“變量替代”主要發(fā)生在投入產出核算中。因核算內容多會涉及到交易價格的確定,導致“價格替代”更多地出現在資金流量核算、國際收支核算和資產負債核算中。所謂產品替代,就是指國民經濟核算中用同類或近似產品做代替而實施的核算,如工業(yè)總產出核算中用折算的產成品核算“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差額價值”等。所謂成本替代,就是指國民經濟核算中用有關經濟活動的費用成本做代替而實施的核算,如在非營利性服務部門產出核算中,以提供服務活動的成本費用估算政府部門總產出;在非生產非金融資產價值增加的核算中,用支出的成本費用核算土地改良的價值等。所謂收益替代,就是指國民經濟核算中用有關經濟活動的經營收入或預期收入做代替而實施的核算,如旅游服務業(yè)以營業(yè)收入來核算其產出價值,地下資產存量和無形固定資產、無形非生產資產以預期收益折現方式進行核算等。所謂價格替代,就是指國民經濟核算中用相關產品或資產的價格做代替而實施的核算,如居民住房消費用“虛擬房租”核算,未上市證券價值用已上市證券價格核算等。所謂變量替代,就是指國民經濟核算中用有關變量做替代而實施的核算,如投入產出核算中用含有直接消耗系數的變量代替總產品變量建立的行模型、在“生產工藝相同”和“制造影響不變”假定下實施的相關推導計算等。顯然,替代思想在國民經濟核算中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由其形成的替代方法是施行國民經濟核算的有效工具。

四、對比思想

點擊查看全文

行政改革國民經濟論文

一、縣級政府行政改革的困難

我國縣級政府進行了數次改革,但成效不大。缺乏自主創(chuàng)新機制或許是主要原因。我國的縣域社會經濟狀況差異極大,但縣級政府的行政改革方案卻基本雷同。改革的集中領導方式使處于較低層級的縣級政府在歷次改革中承受著上級政府規(guī)定的制度框約和指標化壓力,指導行政改革的政策性文件往往明確規(guī)定了縣級政府改革的方案,包括機構設置和精簡比例。規(guī)制的統一性與縣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不平衡,一方面,造成一些縣級政府管理資源的嚴重浪費,另一方面,又導致一些縣級政府管理資源的嚴重不足。由于自上而下的統一性的改革往往很難真正解決縣域實踐中各地不同的問題,同時改革又往往觸及地方政府的自身利益,因此,縣級政府對改革常常持消極的態(tài)度,不少縣級政府行政改革只是搞形式,走過場,應付了事。比如,為了完成精簡指標,將行政編制人員分流到事業(yè)單位、將幾個機構象征性地合并到一個機構,等改革風頭一過,人員、機構又復歸原位,甚至變本加厲。因此,行政改革不能取得實效。歷次縣級政府行政改革之所以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效,關鍵的原因在于,沒有形成清晰的、綜合的改革戰(zhàn)略?;仡櫘敶袊姓v次改革,在市場化改革之前,行政改革主要停留在以精簡為目標的機構、人員撤并上,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市場化改革趨勢明朗,1988年的行政改革正式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職能的轉變成為行政改革的核心問題,并明確將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的“三定”原則規(guī)定為行政改革的重要指導原則。1992年及其以后的改革主要伴隨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進程展開,改革的方向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行政管理體制,并繼續(xù)將轉變政府職能作為行政改革的核心和根本途徑。

轉變政府職能是行政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切實轉變職能,機構精簡才能徹底,就像一個包攬全部社會事務的政府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有限政府一樣,這已為歷次改革實踐所證實。因此,1988年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標志著對行政改革內在規(guī)律認識的深化。然而,同時也必須認識到,轉變政府職能并不是行政改革的唯一途徑,因為政府職能背后實有更為深層的制約因素,或者說,只有在突破深層的制約因素之后,強調轉變職能在行政改革中的核心作用才具有實質意義。否則,所謂的“轉變職能”往往會流于口號或成為遮掩實質矛盾的借口。概括地說,所謂的深層制約因素主要包括權力結構與行政生態(tài)。從權力結構層面而言,職能的確定、職能的劃分、職能的配置、職能的履行都由權力主導或需要權力參與,政府職能的轉變往往是在既定的權力結構與權力博弈中尋求突破。如果權力結構沒有發(fā)生重大的調整,政府的職能轉變就往往很難取得實質性的成效。當前縣級政府行政改革面臨困境的一大根源就是沒有觸動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行政管理體制,從更深層上說,也就是沒有調整和改革傳統的權力結構。自上而下的改革路線圖表明了這一點,改革實踐中來自上級政府種種干預和壓力表明了這一點。從行政生態(tài)層面而言,政府的職能與行政生態(tài)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政府組織與宏觀、微觀的行政生態(tài)發(fā)生著信息和資源的交換和互動。不同的發(fā)展道路和發(fā)展階段對政府的職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對政府的職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地域文化、風土人情,特別是被管理者的素質也會深刻影響政府職能及其行使方式。也就是說,政府職能實際上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需要放置到歷史的、具體的行政生態(tài)中才能確定與理解的概念,相同的政府職能與不同的行政生態(tài)環(huán)境相配合,會產生不同的行政效果。相同的職能配置卻產生不同的行政效果,除了行政主體本身的原因外,差異的行政生態(tài)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行政生態(tài)分析對于行政改革的意義在于,自上而下、統一規(guī)劃的改革方案在豐富多樣的行政生態(tài)中必然會遭遇尷尬,成功的行政改革必然是對地方傳統文化、習俗、需求、期望乃至歷史記憶的適應與回應。

二、當前面臨的問題與挑戰(zhàn)

(一)定位不準確

雖然我們能夠從理論上指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職能是什么,但是不難發(fā)現,在現實中常常遇到不少行政行為越位、錯位和缺位的現象,存在該作為的不作為,不該作為的亂作為問題。特別是政府職能的條款如何從書本上的理論定位,變成在現實中較有操作性的現實定位,仍然沒法落實。

(二)轉移定位難

點擊查看全文

核算體系國民經濟論文

一、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發(fā)展概況:80年代以前為適應計劃經濟管理需要,采用MPS。1985!1992年,為了體制轉換的需要,依照1968年SNA,制定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既采納了SNA的一些內容,又保留了MPS的部分內容,于1992年8月在全國范圍內實施。1993年,聯合國新修訂的SNA正式出版,針對這套標準,我國也對《試行方案》進行了的修改,修訂的結果形成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該方案取消了MPS內容,基本上與新的國際標準相銜接。

二、主要的國民經濟核算統計指標

(一)國內生產總值(GDP)核算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是反映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主要指標之一,在宏觀經濟分析和管理工作中被廣泛使用。

1、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概念

GDP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所生產的最終貨物和服務的總價值。

點擊查看全文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