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發(fā)展歷程論文范文

發(fā)展歷程論文全文(5篇)

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發(fā)展歷程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發(fā)展歷程論文

AutoCAD在化學工程中的應用

摘要: 從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在國內化工行業(yè)的發(fā)展入手,查閱大量文獻,以文獻計量學理論為指導,進行了 Auto CAD 在我國化工發(fā)展歷程中的應用研究。基于中國知網數據庫,分別從文獻發(fā)表時間、文獻類型、關鍵詞、文獻來源等幾方面統計分析了大量化工 CAD論文,對比現有化工 CAD 應用趨勢,進而著重研究了AutoCAD在我國化工發(fā)展歷程中的應用研究?;谥袊W數據庫,分別從文獻發(fā)表時間、文獻類型、關鍵詞、文獻來源等幾方面統計分析了大量化工CAD論文,對比現有化工CAD應用趨勢,進而著重研究了AutoCAD在化工機械設計方面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AutoCAD;化工;統計分析

0前言

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各學科領域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愈發(fā)緊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對計算機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化學工程的發(fā)展也不例外。當前,計算機技術在化學工程中的應用已經深入到流程模擬、圖形繪制、化工計算等多方面。無論是通用型軟件,還是化學相關專業(yè)的專用軟件,多樣的計算機軟件使化學工程從教學到應用[1],都更加便捷。在圖形繪制方面,電腦繪圖軟件眾多。當前全球使用最廣泛的是美國Autodesk公司開發(fā)的自動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AutoCAD,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2]。本文以我國對化工CAD的探索歷程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中國知網收錄的1985~2017年間的相關文獻為數據來源,通過綜合運用文獻計量、詞頻分析等多種學科及理論,系統分析CNKI檢出文獻的總體結構,對文獻發(fā)表數量、發(fā)文機構、發(fā)表年限等進行統計,分別展開分析。此次檢索以“Auto-CAD”為檢索詞,在全文范圍內搜索并含“化工”的文獻,結果顯示相關文獻的起止年限為1985~2017年。

1文獻統計

1.1文獻來源

將檢索結果中的14558篇論文按來源數據庫分類,得到文獻類型分布如下:期刊文獻5135篇(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4962篇、特色期刊173篇)、博士碩士論文9129篇(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841篇、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8288篇)、會議文獻189篇(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161篇、國際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28篇)和報紙文獻105篇(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點擊查看全文

風景園林專業(yè)英語教學方法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際交流的增強,園林相關行業(yè)、領域對既懂園林專業(yè)知識又懂英語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盡管許多高校園林院、系開設了園林專業(yè)英語課程,以期提高園林專業(yè)學生的英語能力,但我國復合型園林專業(yè)人才匱乏問題依然突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學方法不合適,不能因材施教,缺乏針對性,不能適應復合型園林人才培養(yǎng)需求。因此,有必要對園林專業(yè)英語教學方法進行探析,以便更好地為社會輸送復合型園林人才。由武濤、楊濱章主編,徐鋒主審,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風景園林專業(yè)英語》(副主編是王霞、朱曉霞、陳宇、王潔,2012年9月版)一書,運用英語的表達方式介紹了風景園林的概念、園林演變史、近現代風景園林發(fā)展歷程、風景園林規(guī)劃設計理論與方法、風景園林建造技術與工程以及近十幾年來風景園林研究進程,旨在幫助風景園林專業(yè)學生綜合運用英語這門語言,幫助學生能夠無障礙閱讀相關國際文獻,用英語撰寫論文、綜述、報告等,其中關于英語詞匯、語法等知識的講解,對探討風景園林專業(yè)英語教學方法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通讀全書,具有以下幾大特征。

一、結構科學,內容豐富且客觀

該書圍繞風景園林發(fā)展歷程、風景園林設計理論與方法、風景園林工程技術等內容展開闡述,理論框架清晰,對讀者閱讀具有較強的引導性。全書共由七個部分組成,其中第一部分“風景園林概述”借鑒《風景園林導論》和美國風景園林師協會描述了風景園林的定義;第二部分“園林史論”通過西方園林史的一些論著回顧了世界風景園林發(fā)展的歷程;第三部分“近現代風景園林發(fā)展”運用近現代風景園林教育家、理論家的一些論述展現了風景規(guī)劃、公園、庭院在近現代取得的發(fā)展;第四部分“近現代風景園林任務、思潮及作品”介紹了瑪薩•舒瓦茨等人對風景園林發(fā)展的影響;第五部分“規(guī)劃設計理論與方法”主要闡釋了場地、景觀、生態(tài)等多個方面的規(guī)劃設計;第六部分“工程與技術”從技術層面和施工層面指出了風景園林設計及建造時容易出現的問題;第七部分“研究與動態(tài)”展現了當前風景園林的設計思潮及發(fā)展方向。從中不難看出該書內容豐富,不僅追溯古今講解了風景園林的前期發(fā)展與現在發(fā)展趨向,還詳細具體地講述風景園林涉及的多個方面知識,如設計、影響人物、建造技術。此外,該書內容具有一定客觀性,從微觀方面來講,該書所用的詞匯、語句都有根有據,且運用準確;從宏觀層面來講,該書所用的文章基本原理出自西方高校風景園林專業(yè)本科教材、專業(yè)團體文獻、核心期刊論文以及著名設計師著述,相比其他更具權威性與客觀性。

二、目的明確,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競爭力的加強,從事風景園林相關工作的人員和學習該專業(yè)的學生,都對英語的實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其不僅需要學會運用英語去了解國際風景園林的最新發(fā)展,獲取最新信息,還需要運用英語與國際相關專業(yè)的友人進行知識交流,增長見識?!讹L景園林專業(yè)英語》一書是以幫助風景園林專業(yè)師生和相關從業(yè)人員掌握風景園林專業(yè)英語詞匯、英語語法用法以及提高其綜合英語應用能力為目的。在此目的基礎上,該書在講解與風景園林相關的專業(yè)術語和常用詞匯時,會盡量選擇難易適中、覆蓋面廣的論文作為講解模板,以期學習者能夠通過此書盡可能多掌握一些專業(yè)術語和常用詞匯;該書在翻譯國外風景園林相關文章時,盡可能達到“信、雅趣、達”的要求,旨在告訴學習者不管是中文翻譯成英文還是英文翻譯成中文,都需要做到用詞準確、語法無誤,都需要做到文字流暢通順、辭藻優(yōu)美且忠于原文,只有這樣學習者的翻譯能力和閱讀能力才能提高;該書為幫助學者提高風景園林專業(yè)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較為詳細地介紹了撰寫英文摘要的方式方法,較為客觀地講述了風景園林設計的內容,較為系統地闡釋了查閱風景園林相關的英文資料的技巧。由此不難看出,該書不僅目的明確,可讓學習者能夠正視風景園林專業(yè)英語這門課程,同時圍繞“目的”而展開的講解對相關學習者來說也極具實用性??偠灾摃粌H結構科學、內容豐富,還具有較強的目的性與實用性,對風景園林、景觀設計、環(huán)境藝術等專業(yè)的師生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其中,該書關于風景園林英語詞匯、語法、翻譯、寫作等內容的講解,對探析風景園林專業(yè)英語教學方法具有指導作用。

作者:廖潔 單位:重慶房地產職業(yè)學院

點擊查看全文

民族音樂學研究經驗與方法

【摘要】民族音樂學是一門以研究方法與研究視域為核心建立起來的音樂學理論學科,它的形成與發(fā)展與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一百余年的學科構建歷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成果與研究經驗。本文對民族音樂學的發(fā)展歷程以及中國民族音樂研究取得的成果進行梳理,對民族音樂學理論與方法在使用上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與總結,探索這一學科蘊含的指導價值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民族音樂學;中國經驗;理論與方法

一、民族音樂學學科發(fā)展歷程

“音樂與文化并不是新名詞,但把它們結合在一起來研究、探討和認識是近五十年以來的論題,是人類音樂思想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促使這個思想或觀念轉折的動力并不是來自音樂領域本身,而是人類學。”[1]誠然,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是伴隨17世紀以來西方大規(guī)模殖民運動背景下產生的學科,特別是19世紀以來,在西方民族學、人類學研究發(fā)展的基礎上,由西方探險家、殖民者、學者在亞、非、拉等地區(qū)采集的音樂文化資料,為這一學科成長奠定了基礎。民族音樂學在形成初期經歷了古典進化論、比較音樂學等發(fā)展階段,尤其在1877年美國科學家愛迪生留聲機的發(fā)明和1884年英國數學家、語言學家埃利斯音分制(CentSystem)理論的提出,為這一學科的確立起到了推動作用。在比較音樂學發(fā)展階段,歐洲形成了以德國柏林大學為中心的“柏林學派”研究群體,涌現出施圖普夫、霍恩博斯特爾等著名學者,他們通過音響檔案館的建立,將由世界各地采集來的音響資料進行實驗分析,通過比較研究的方法,建立樂器學、文化圈等相關音樂理論體系。這一學科在美國的發(fā)展表現出濃厚的人類學傾向,在美國人類學家博厄斯提出的“文化相對主義”理論基礎上,強調不同文化在不同環(huán)境中體現出的特殊性原則,倡導在自身文化環(huán)境的背景下,考量其文化的價值與意義。美國學派相比柏林學派“扶手椅式”的資料分析,更加傾向于利用大量的田野調查,不斷充實自身的學術理論構建。1950年,荷蘭音樂學家孔斯特出版《民族音樂學》,首次使用“民族音樂學”稱謂,并呼吁替代以前的“比較音樂學”稱謂。1964年,美國音樂人類學家梅里亞姆出版《音樂人類學》一書,提倡研究文化背景下人的行為與音樂事項之間的互動關系,提出觀念、行為、音樂三維模式,形成了以人類學或文化背景研究為主導的人類學陣營。美國音樂學家胡德師承吉普•孔斯特提出“雙重音樂能力”理論,形成了以音樂學或音樂本體研究為主導的音樂學陣營。1986年,美國音樂學家賴斯在論文《關于重建民族音樂學的模式》中,針對梅里亞姆新三維模式,受人類學家格爾茲《文化的解釋》的啟發(fā),提出歷史構成、社會維護、個人體驗新模式。我們可以看出民族音樂學的發(fā)展歷程是以“他者的目光”對自己文化體系之外(主要為非西方藝術音樂之外)的音樂及其人類行為與文化背景進行研究的音樂理論學科,它在形成時與民族學、民俗學、文化人類學、語言學等學科保持了密切的關系,在這些學科中不斷汲取營養(yǎng),形成了一門注重實踐,注重理論方法運用,注重與時俱進的開放性學科體系。

二、民族音樂學在中國的實踐與經驗

中國民族音樂學學科的建立一直深受西方的影響,同時又與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相結合,形成了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中國經驗”。1916年,蕭友梅先生在德國完成博士學位論文《17世紀以前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的研究》,1934年,王光祈先生完成博士論文《論中國古典歌劇》,成為中國人在音樂學研究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兩篇論文。同時,王光祈撰寫了《中國音樂史》《東西樂制之研究》《東方民族之音樂》等重要著作,以宏觀的視角將世界音樂分為中國音樂體系(五聲體系)、希臘音樂體系(七聲體系)和波斯阿拉伯音樂體系(四分之三音體系)三大樂系,成為將西方比較音樂學理論引入中國的第一人。這一時期,除了具有留學經歷的學者將西方學術觀念引進中國之外,劉天華、楊蔭瀏等學者在傳統音樂的研究中做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貢獻。首先,劉天華先生學術生涯始終貫穿他的“國樂改進”思想,以二胡作為踐行樂器,對其進行一系列改革。除了對二胡形制、發(fā)聲進行改革之外,大膽引進小提琴演奏技法,對二胡演奏形成進一步完善。劉天華創(chuàng)作了二胡十大名曲以及多首練習曲等,開創(chuàng)了民族器樂現代化演奏與教育實踐的發(fā)端,為以后的民族器樂研究積累了成功的經驗。除此之外,劉天華重視民間音樂的記錄與整理,收集整理《安次縣吵子會樂譜》《梅蘭芳歌曲譜》等。楊蔭瀏先生是繼王光祈、劉天華之后我國民族音樂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完成了十番鼓、定縣子衛(wèi)村管樂曲、智化寺京音樂、無錫道教音樂、西安鼓樂、瀏陽孔廟丁祭等音樂種類的考察工作,形成了多份具有極高學術價值的研究報告,是中國民族音樂研究早期研究的經典范式,為我國近現代傳統音樂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除了個人研究之外,1930年代,以延安為中心聚集的音樂家群體成立“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對陜北地區(qū)的民間音樂進行采集,形成了冼星海《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安波《秦腔論》、呂驥《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提綱》等重要的學術著作。1946年,在重慶青木關“國力音樂院”,一批學生發(fā)起成立山歌社,以集體的形式收集整理本國音樂,引進西洋音樂理論知識,達到建立民族音樂的目的。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學者羅傳開先生根據日文譯名,將Ethnomusicology翻譯為“民族音樂學”,盡管當時這一名稱在學界引起了一些爭議,但仍保留至今并成為各大院校、研究機構通行的學科稱謂。我國的民族音樂學研究在改革開放之后得到了蓬勃的發(fā)展,很多國外經典著作在這一時期被翻譯并引入我國,為學者的研究思路帶來了啟發(fā),開啟了我國民族音樂學研究三十余年的實踐探索。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民族音樂學發(fā)端與成長是在西方理論積淀與成果的影響下,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學術結構與研究視域,它不同于西方對自身文化體系之外的“異文化”研究,而是吸收借鑒西方民族音樂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國人自身的音樂文化體系,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音樂文化研究自覺。

三、民族音樂學理論與方法的實踐

點擊查看全文

語言變遷和現代文學轉型的關系

【提要】文學語言在一次一次的變遷過程中,每次轉變都能折射出現代文學形式發(fā)展的本質。文學形式從五四時代就在思想與文學上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文學體系構建了以語言革命為武器或載體的文化體系。尤其是白話文系統影響了中國文學未來發(fā)展走向,這種影響不但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方式時,更多的是追求對普通語言的疏離。本文說明了語言變遷在現代文學轉型中的重要性,闡述了語言變革對中國現代文學形勢發(fā)展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關鍵詞】語言變遷現代文學轉型的關系淺析

一、語言變遷在現代文學轉型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在歷史發(fā)展中文學語言的變化與文化發(fā)展史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從我國整個文學發(fā)展歷程分析來看都有著其各自的顯著特點?!啊焙桶自捨倪\動大大體現出文學語言的豐富和多樣性?,F代白話文語言體現的是語言的鮮明性、直接性和諷刺性,這個時期對文學界產生了深刻影響,從而推動了藝術思想的深刻變化。地方性語言受各地不同的地形、習俗、文化、習慣等客觀因素影響,不同地區(qū)作家寫出的文學作品影響了整個中國現代文學的表現形式。雖然一些地區(qū)所具備的地域性文化依賴于地方語言進行生動的描寫,只有應用這些語言才能深化作品的文學思想。中國各文學流派的主要領軍人物對民主和人文主義追求更為強烈和高漲,他們利用白話文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促使語言變革成為了中國近代文學的開端。啟蒙思潮從各個方面進一步推動了新文學題材形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設計。

2.推動了文學內容的多樣性

從我國整個文學發(fā)展歷程分析不同時期的文學內容中所反映社會的現實情況也各不相同。文學語言大大體現出文學語言的豐富和多樣性?,F代白話文語言對文學界產生了深刻影響,從而直接推動了不同地區(qū)作家寫出的文學作品帶有鮮明的地方性特點。這種語言是文學作品各個人物、細節(jié)以及情節(jié)全面展示的重要基礎。雖然在一些地區(qū)所具備的地域性文化深化了作品的文學思想。這些先進的革命群體成為了中國近代文學的開端,語言的變革更加突出作家的特色和主人公個性。

點擊查看全文

醫(yī)學期刊的類型分為?

一、什么是醫(yī)學期刊

醫(yī)學期刊匯集著醫(yī)學工作者的醫(yī)藥經驗和工作成果,反映了醫(yī)藥學的進展及水平,是醫(yī)藥學研究的重要的情報來源。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可借以掌握該學科的現狀和動態(tài),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開展新的研究。它在傳播和交流學術思想,溝通情報信息方面,起著紐帶和橋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出版的科技期刊約12萬種,年發(fā)行近30億冊,其中25%為生物、醫(yī)學期刊約3萬種,發(fā)行量在7億冊左右。與圖書相比期刊的特點為出版周期短、專業(yè)性強、選題機動靈活、作者眾多,具檢索性能。

醫(yī)學期刊在30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品種由少到多,內容由最初的綜合性發(fā)展為??粕踔劣趯n}。今天已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從發(fā)展速度看,自1679年第一種醫(yī)學期刊出現到1862年近200年間,世界生物醫(yī)學期刊僅僅20種,到1962年約為6000種,現已達35000種,近30年中增長6倍,平均每5年增長一倍,是整個科技期刊中所占比重最大,增長速度最快的一類。今天,每個醫(yī)學??凭凶约旱膶I(yè)期刊,甚至某一器官、某一種重要疾病以及治療心臟病的起搏裝置和治療腎臟病的透析療法,都有專門的期刊。

中國公開發(fā)行的醫(yī)學期刊,1981年為173種,1982年為200種,1983年為224種,1984年為246種,1988年為497種,截至1990年底,已達516種(其中檢索性期刊64種)。從載體形態(tài)看,過去只有單一的印刷出版型,又出現了縮微型、視聽型和機讀型。當然印刷出版型仍為今天主要的載體形態(tài)。

二、醫(yī)學期刊有哪些類型

1從出版周期上可分為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雙月刊、季刊、年刊等;從使用文字上可分為中文期刊、英文期刊、法文期刊等,從出版或編輯機構上可分為學術團體出版的期刊、政府機構出版的期刊、出版社或廠商出版的期刊;從載體形態(tài)以及文獻加工程度上分為一次文獻、二次文獻、三次文獻等。

2按內容又可分為:

點擊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友情鏈接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