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土家族地區(qū)茶史茶文化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土家族地區(qū)茶史茶文化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土家族地區(qū)茶史茶文化論文

一、鄂西地區(qū)茶葉歷史悠久

鄂西土家族人喜愛喝茶與地形、氣候有一定關聯(lián)。鄂西地區(qū)崇山峻嶺,其氣多暖,夏季暑濕熱。史載“居高山者,寒多暑少,盛夏被不脫棉,晨夕必烘于炕。”“山中清晨,必有瘴氣,非霧非云,彌漫山谷,開早則雨,開遲則晴,四季占之不爽?!?卷28《風俗志》,P468)因此喝茶可以去瘴泄火。比如《鶴峰州志》云:“留駕司神仙茶園二處,所產(chǎn)者,味極腴,取泉水烹服,驅(qū)火除瘴,清心散氣,去脹止煩,并解一切雜癥?!?卷7《物產(chǎn)》,P483)《來鳳縣志》云:土人居“叢崖幽谷中,水泉冷冽,嵐瘴郁然,非辛熱不足以溫胃健脾也,故群然資之?!?卷28《風俗志》,P464)說明鄂西地區(qū)的土家族人或許最開始將茶葉作為藥引,用來去濕熱、治疾病,后逐漸發(fā)展,演化成為生活中的保健飲品,藉以養(yǎng)生護脾。而這一轉(zhuǎn)變,也使得茶葉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普通家庭的一種消費品,也使得鄂西土家族地區(qū)的茶史茶文化延續(xù)不絕。

二、鄂西地區(qū)與茶有關的地名繁多

地名是人們賦予特定地理空間的專有名稱,常常是由生息于此的土著民族以自己的語言來命名,是一地文化的象征,蘊含著獨特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同時,地名還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一個民族遷走之后,地名往往被保留;甚至于在新遷徙的地方,也以原來的地名來命名。而在鄂西地區(qū),許多地名都與茶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地名。翻閱鄂西土家族地區(qū)的地名志,筆者發(fā)現(xiàn),各個縣、市均有與茶有關的地名,比如《鶴峰土家族自治縣地名志》中,鶴峰的各個鄉(xiāng)鎮(zhèn)均有茶地名分布,總數(shù)多達31處?!秮盹L土家族自治縣地名志》同樣如此,下轄的各個鄉(xiāng)鎮(zhèn)、公社隨處可見與茶有關的地名,總數(shù)多達22處。其他各縣與茶有關的地名也不少,比如咸豐縣有23處,宣恩縣有47處,巴東縣有20處,長陽縣有17處。

可見茶地名是鄂西土家族地區(qū)的一個普遍文化現(xiàn)象。縱觀這些茶地名,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些規(guī)律可循,大致可分為以下七類:一是表示茶葉生長的環(huán)境,比如“茶園坡”、“茶子坡”、“茶樁坡”這類。“茶園坡,此山坡上辟有大片茶園,故名”。(P160)“茶園坡,此坡茶樹多而名”。(P68)“茶園坡,在石梁司,一在石板坡,距城一百一十里,產(chǎn)茶,味美?!?P415)表明茶葉長在深山間,地形多為山坡,與鄂西山區(qū)的地形條件十分吻合。但不僅山區(qū)種植茶葉,在鄂西的坪壩、河灣邊、山坳口等許多地形條件下,都有茶樹生長?!耙安杵骸薄ⅰ安柙浩骸?、“茶園壩”等地名表示茶葉在坪壩地區(qū)有生長,甚至還有野生茶樹存在;“茶園溝”、“茶樹坳”、“茶園醕”等地名表示在低洼的山溝、溝壑以及山坳上都有茶樹生長?!安鑸@醕,此地茶樹密集成園,故名”。(P131)無論是在山地,還是溝壑間、坪壩處,鄂西地區(qū)遍種茶樹。二是直接表明該地產(chǎn)茶,茶葉是當?shù)匾豁椫饕е?,所以“茶園”、“小茶園”、“茶園山”這類的地名,在鄂西土家族地區(qū)的各個縣、市均有分布。三是因生長茶樹而得名,比如“茶寮”、“上愛茶峒”、“大茶婭”、“茶林坡”等,“村附近坡上長有油茶樹,現(xiàn)已成林,故名茶林坡。”(P146)四是反映茶葉銷售和買賣情況,如“茶店子”,就是解放前商人收購紅茶的地方;“油茶鋪,因以前此地有一個小鋪子,專賣油茶湯,故名”(P47)“茶莊,盛產(chǎn)茶葉,過去有外地商人于此地設收購莊號,得名茶莊”(P368)。五是表明行政區(qū)劃單位,比如“老茶口”,是“老茶大隊公社駐地,地處兩溪交叉處,原名老岔口,后因此地出產(chǎn)油茶,故人們又稱為老茶口”。(P38)比如“茶園大隊,1958年公社化時,命名為茶園八大隊,1975年以管委會駐地板茶園更名為茶園大隊。”(P28)六是因與茶有關的故事傳說而得名,比如“茶時到虎”?!皞髡f古時,某年正月的一天,村民吃過飯,正集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突然跑來一只老虎,村民嚇得關門閉戶,故名茶時到虎”。(P79)七是以產(chǎn)茶知名之家而命名,比如“伍家茶園”、“神仙茶園”這類地名。與茶有關的地名,不僅僅只是這些包含“茶”字的地名,還有一類不含“茶”字,卻也與茶有關。比如“方家溝”、“巖蜂窩”、“姚家坡”、“楊家灣”等地名,該地的主要特產(chǎn)均有油茶、茶葉。這一類茶地名就太多了,其存在也間接證明了鄂西地區(qū)茶葉種植歷史的悠久和該地區(qū)普遍制茶,以茶為特色的風俗。從這些茶地名的來源看,鄂西地區(qū)不僅有野生茶樹,各地普遍種茶、售茶、飲茶,并且,與茶有關的故事也以地名的形式得以保存。

三、鄂西地區(qū)與茶有關的故事豐富

以茶為特色的風俗,在鄂西土家族地區(qū),還表現(xiàn)為與茶有關的故事豐富多樣。比如宣恩伍家臺的“貢茶”,就有一段故事。“相傳乾隆帝愛喝茶,并言‘君不可一日無茶’,于是地方官吏紛紛尋訪好茶進貢。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東舉人劉某時任宣恩知縣。聽說伍家臺的茶葉不錯,便令地方官吏選些上乘的給他來品嘗。在縣衙,他令人打來白鶴井的水為他沖泡,果然湯色碧綠,香味四溢。……于是向皇帝稟告。第二年年初,皇帝令茶官千里迢迢趕到施南府,親臨宣恩伍家臺督辦茶葉,那時就屬伍冒臣茶藝最好,所以制成白毛貢茶,獻給皇帝后,龍顏大喜,夸個不停。并御筆寫下‘皇恩寵賜’四個大字,令人制成金子匾,由地方官送到伍冒臣家,供在中堂上?!?P78)從此,伍氏茶葉名揚四方,得名“貢茶”。此匾至今仍珍藏在宣恩縣博物館內(nèi)。至于泡茶所用的白鶴井水,則又有另一個故事流傳,它與鶴峰的得名密切相關。“很久以前,容陽土司境內(nèi)有一口龍井,是東海龍王屬下的一條被貶青龍所幻化,用此井水所泡茶葉格外清甜,香飄四溢。香氣飄到武當山,太乙真人命弟子白鶴童兒尋訪香茶,學會這做茶的手藝。白鶴童兒化作年輕后生,追尋蹤跡到了容陽土司境地,拜當?shù)夭柁r(nóng)向長生為師,學習制茶工藝,深得師傅真?zhèn)?,名聲越來越大,傳到土司那里,土司命覃疤子查看,這覃疤子為人陰險,便故意坑害白鶴,要他為土司制作一碗能飄出白鶴的茶,白鶴施法辦妥,躲過一劫。

覃疤子不甘心,又故意刁難,說服土司強娶向長生之女茶姑,但白鶴與茶姑早已鐘意相愛,土司令人搶婚,兩人一起跳下龍井,化作兩只白鶴飛上了天,回到武當山,在太乙真人身旁奉茶。此后那口龍井便改名為白鶴井,容陽也因此改名為鶴峰?!泵耖g因此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白鶴井的水,容美司的茶”。這樣與茶有關的民間傳說還有很多,比如利川所產(chǎn)的“霧洞茶”,被認為是明朝皇帝所贊譽過的好茶,有明成祖朱棣題詩為證:“此茶生來出霧洞,弟兄結(jié)拜在虛空,今夜茗茶同飲后,品居滿園輔朝忠”。恩施的“玉露茶”據(jù)說因清康熙年間,芭蕉黃連溪的蘭姓茶商所創(chuàng)制,他所制的茶葉,外形緊圓、挺直、色綠,所泡的茶香鮮味美,毫白如玉,格外顯露,因此得名“玉露”。(P487)茶的故事傳說,一方面展現(xiàn)了土家族人制茶手藝的高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shù)禺a(chǎn)茶的歷史。鄂西地區(qū)的土家人種茶、制茶、愛茶、飲茶,代代相傳,形成了后來四道茶、民歌“六口茶”等許多新的茶藝、茶文化,至今存留。數(shù)據(jù)源自筆者對《湖北省宣恩縣地名志》(宣恩縣地名辦公室,1983年)、《湖北省咸豐縣地名志》(咸豐縣地名辦公室,1984年)、《湖北省巴東縣地名志》(巴東縣地名領導小組,1983年)、《鶴峰土家族自治縣地名志》(鶴峰土家族自治縣辦公室刊印,1982年)、《來鳳土家族自治縣地名志》(湖北省來風土家族自治縣地名辦公室編,1983年)、《長陽縣地名志》(湖北省長陽縣地名領導小組辦公室編,1982年)的統(tǒng)計。

作者:趙桅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