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司馬光砸缸范文

司馬光砸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司馬光砸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司馬光砸缸范文

窮困潦倒

按現在的標準,司馬光長大以后是個很失敗的人。因為他很窮,而且越過越窮。到他老婆去世的時候,竟然要變賣家產才有錢辦喪事。

真是不可思議??!司馬光的老爸當年也是當官的,沒少給他留家產,他怎么就全敗光了呢?再說,司馬光20歲就中了進士當了官,后來還當過宰相,怎么可能窮到這種地步呢?

誠實的賣馬人

俗話說,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財不富。在古代,就算是當官的,不收點賄賂也富不了。所以,司馬光窮的原因就是他從不貪污受賄,做人還特誠信。

有一次,他讓管家去市場上賣馬,還特意交代一定要告訴買主,這匹馬有肺病,一到夏天就犯了。管家哭笑不得,有這么賣馬的嗎?說馬有病,還賣得出好價錢嗎?

司馬光可不管這個,在他看來,一匹馬賣多少錢是小事,要是對人不誠信,壞了名聲可是大事。

反對變法的老頑固

事實證明,司馬光雖然因為誠信吃了不少虧,不過從老百姓到宋英宗、宋神宗,沒有一個不敬重他的。

讓人想不通的是,被大家敬重的大忠臣司馬光竟然和北宋另一個大忠臣王安石是死對頭!王安石當年要變法,想讓北宋強大起來,司馬光就是不同意。最后,司馬光拗不過一心想要變法圖強的宋神宗,只好辭職回家寫書去了。

地下室里寫名著

司馬光當官的時候,本來就不富裕,辭職回家以后,就更是坐吃山空,越來越窮了。后來,他連大房子都住不起,只能窩在簡陋的地下室里寫書了。

雖然宋神宗賞過司馬光很多金銀財寶,可那些錢用來買點古書資料,再給當編輯的書生們發(fā)工資,就所剩不多了。再說了,他的書一寫就是15年,那點金銀財寶根本不夠用??!

就這么艱苦奮斗了15年,司馬光終于寫出了一本史上最著名的史書。宋神宗看罷非常高興,專門給書起了個名字,叫《資治通鑒》。

累死的宰相

《資治通鑒》寫成一年后,司馬光的死對頭王安石變法失敗,倒了。60多歲的司馬光被重新提拔當宰相。這時候,有人建議司馬光狠狠地教訓一下落魄的王安石。

司馬光可沒閑工夫整人,他知道王安石也是為了國家好,只不過是方法太冒進。他的當務之急就是收拾變法留下的爛攤子。于是,司馬光沒日沒夜地操勞,一年半以后就累死了。

第2篇:司馬光砸缸范文

摘要: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流傳至今,已八百多年,蘇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也有《司馬光砸缸》的課文。文本將以現存的缸與甕的相關史料和實物為依據分析司馬光沒有砸過缸。

關鍵詞:司馬光砸缸;真實性

在中國,司馬光是婦孺皆知的人物,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也是家喻戶曉。當代學者對司馬光的研究主要針對司馬光政治家和歷史學家的身份,如李金山的《重說司馬光》(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江永紅的《司馬光傳》(作家出版社,2015)。關于“司馬光砸缸”的文章和書籍也相對較多,筆者做了一個統(tǒng)計,在中國知網上,關于“司馬光砸缸”的文章共有161 篇,主要分為三類:《司馬光砸缸》的教案設計與分析、司馬光砸缸的原因、司馬光砸缸的啟示---逆向思維。在當當網上,書名為《司馬光砸缸》的兒童繪本共有45本。但是,并無探討司馬光是否砸過缸的學術專著或論文。在司馬光(1019一1086)生活的北宋,無論是史料記載還是實物都沒有足以淹死孩子的大缸。此外,《宋史》載:“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司馬光砸的是“甕”而不是“缸”。筆者將這從兩個方面分析“司馬光砸缸”的真實性。

一、缸的概說

七歲的司馬光選擇“砸”缸而不是從上面拉小孩的方式救人,說明缸很大,那缸至少有多大呢?《宋史》載:“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群兒戲于庭”。司馬光砸缸時應是七歲,“群兒”應在3-8左右,孩子太小,沒有能力爬缸,太大的孩子可以自救。

2015年中國青少年標準身高對照表1:

由此表可以看出,3-8周歲的小孩的標準身高在99.1-129.5厘米之間。在北宋時期,小孩的標準身高應低于2015年的最新數據,應在90厘米左右。因此,司馬光砸的“缸”的高至少90厘米。

(一)宋朝及宋朝之前的缸

許慎《說文解字》:“缸,也。似罌,長頸,受十升。罌,缶也。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jié)歌?!薄妒酚?貨殖列傳》:“醯醬千缸”。李商隱《蠅蝶雞麝鸞鳳等成篇》:“玳瑁明書閣,琉璃冰酒缸。”成都杜甫草堂里的唐代遺址中有一口缸,高約40厘米,口徑不足50厘米。現存歷史最久,器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缸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鸛鳥釣魚大缸,距今約6000年,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缸的器形和名稱遠古時期就已存在,是用來盛水、酒、調料的器物。就目前存世的史料和文物來看,缸在北宋時就已存在,但在器型大小上卻不足以淹死小孩的程度。

(二)宋朝之后的缸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雖發(fā)生在北宋時期,筆者通過明清時期的缸來探討缸的制作工藝之難、成本之大的特點,從而說明在宋朝時,由于技術等多方面的限制,并沒有能力燒制高度達90厘米的缸。

大缸以明代者罕貴。洪武至嘉靖年間皆有燒制大缸,《江西省大志?陶書》記載,在洪武間始燒的景德鎮(zhèn)官窯中,就有缸窯的設置,且數量較多,共32座。大缸出產當時已很寶貴,嘉靖龍缸尤甚。龍缸,是明代一種特殊的器皿,當是一類外壁裝飾龍紋的大瓷缸,該類器物器型較大,因此也有“大龍缸”之稱,又稱“魚缸”。

現存世的嘉靖大缸(部分)列表2:

從表2可以看出,現存體量最大的龍缸高和口徑均不超過70厘米。

至隆慶、萬歷時,生產依舊,但已沒有了昔日的盛況,產品也屢有新式,而體量不斷縮小,產量更是寥寥。萬歷二十七年,藩相督造龍缸,因多次燒制不成酷責工人。明世宗言,重啟大龍缸的造作敕令?!吧虾雒鼰蟾?,圍至六七尺,所用土料、青料既多,比入火,十無二三完好者。坐是為虛費甚巨,而人莫敢言?!币馈短諘匪?,御器廠出產的魚缸分大樣、二樣和三樣3種,大樣龍缸,應該高達2.8尺,制成坯重200斤,造作過程需耗用 180 斤官土、130 斤余干不土、50 斤坯屑、50 斤釉土、30斤煉灰、1 升石末、50 張石斛紙,并 3.2 兩青料。用工方面,造一口缸坯前后耗時約 30 天,入窯燒制需 19 天,且每個龍缸窯一次僅能容燒一口。缸坯尚且可以多派工匠星夜趕制,多寡可控,但燒瓷環(huán)節(jié)卻受限于窯,又加上“十無二三完好者”的極低的成品率,大缸數量極少。

清朝時,順治、康熙、雍正皇帝費盡巨大的人力物力燒制大龍缸,或無成而止,或體式更新,尺幅變小,終沒有達到明嘉靖時期的龍缸體量。清代雍正時期的督陶官年希堯在《重修風火神廟碑記》以及后任唐英在《火神童公傳》與《龍缸記》中都提到萬歷時期燒制龍缸難成,童公不忍同伴受苦,以骨為薪、舍身成器的故事。不管故事真假,也足以說明龍缸燒制之難。唐英《龍缸記》中的一段文字:“青龍缸,邑志載,前明神宗間造。先是累弗成,督者益力,火神童公憫同役之苦,激而舍生乃成。”《景德鎮(zhèn)陶錄》又記:“順治十一年奉造龍缸,面徑三尺五寸,墻厚三寸,底厚五寸,高二尺五寸,經饒守道董顯忠、王天眷、王A等督造未成”。

大缸之所以難以燒制,除了耗工耗時之外,最大的問題是技術上的限制。缸是底小口大、敞口的容器,這就要考慮到應力問題。缸是敞口,燒制時,尤其是用陶土燒制時,易裂開或變形。口徑大,胎薄易坍塌。因此,大缸的體量有限?!督魇〈笾?陶書》即記:“又如魚缸,玉器細膩脆薄,最為難成”。民間常用的大水缸有體量大者,但民用大水缸既不是陶器,也不是瓷器,而是一種叫做“石”的特殊器材。但是燒制這種容器的溫度要達到2000℃左右,在北宋時,窯內高溫約1280℃C1400℃。因此,大器做坯工藝和爐火控制都非尋常。

如今,我們卻可以看到故宮里排列整齊的大缸。最大的缸高達1.4米,口徑達1.8米。這是因為這些大缸雖都是明清兩代的,但明代的缸大都用鐵或青銅制成;清代的缸則多數是鎏金大銅缸。金屬,尤其是銅的延伸性比土強,制造工藝相對簡單。

在大缸鼎盛的明朝都無高度達到90厘米的大瓷或陶缸,就連現在燒制大缸也不是易事,那北宋時期可想而知。所以,司馬光砸不到“缸”。

二、甕的概說

(一)甕的相關史料

《易?井》:“井谷射鮒,甕敝漏?!薄抖Y記》:“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百甕。”《莊子?天地》:“抱甕而出灌”?!妒酚?田敬仲完世家》:“且救趙之務,宜若奉甕沃焦釜也?!辟Z誼《過秦論》:“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痹S慎《說文解字》:“甕,罌也?!碑Y是小口腹鼓的陶制容器。《廣雅?釋器》:“甕,瓶也”。晉?葛洪《抱樸子》:“四瀆之濁,不方甕水之清”。唐?張|《朝野僉載?周興》:“即索大甕,以火圍之,起謂興曰:‘有內狀勘老兄,請兄入此甕?!彼?陸游《效蜀人煎茶戲作長句》:“飯囊酒甕紛紛是,誰賞蒙山紫筍香。”宋?王禹《安z丞g詩集》:“夜眠朝走不覺老,飯囊酒甕奚足云?!彼?坡《送南屏謙師》:“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甕鵝兒酒。”由此可知,甕是比較常見的,用來汲水、注水、盛酒的陶制容器。自東漢時,歷朝歷代均有記載。而在唐?張|《朝野僉載?周興》中就有“請君入甕”的典故,“君”乃來俊臣,甕能裝得下一個成年男子,也可裝得下一個孩子。從制作工藝來講,甕是收口,燒制時,應力不得釋放,能保持原型,因此,是比較常見的容器。此外,甕小口腹鼓的特性加大了掉入水中的孩子自救的難度,同時也加大了司馬光救人的難度。

(二)甕的相關文物

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已公布采集和出土蛋形甕(含殘部)的遺址地點有100余處。例如,戶縣馬營村出土的甕,通高108.8厘米。2003年,錫林浩特出土一件金元時期巨型陶甕,陶甕周長約2.5米,缸口直徑約0.54米,高約0.9米。2009年,新疆阿瓦提發(fā)現大量唐朝時期的大陶甕,其中,一個陶缸殘存高度超過一米,最大直徑1.5 米。晉陜間的黃河兩岸地區(qū)的遺址成為蛋形甕重要分布區(qū),而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就發(fā)生在河南光山?!端问贰份d:“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标冎菹目h即為河南光山。有一點值得注意,目前為止,并無高度超過1米的甕存世。單從翁的體量和遺址分布來看,司馬光砸的可能是“甕”。

三、結語

從缸的燒造工藝等方面來講,在北宋時并無高度和口徑超過90厘米的大缸,因此,司馬光并沒有砸過缸;從現存的甕的相關文獻及實物來看,司馬光砸的可能是甕。

參考文獻:

[1][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明]王宗沐.江西省大志[M].明萬歷二十五年刻本.

[3][清]朱琰.陶說[M].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4][清]藍浦,鄭廷桂.景德鎮(zhèn)陶錄[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5]肖豐.器型、紋飾與晚明社會生活[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43.

[6]陸建初.古陶瓷識鑒講義[M].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9,467.

[7]李亮.明代嘉靖朝龍缸考[J].史論空間,2015(5):265.

[8]萱草園主人.談明代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龍缸制作[J].收藏家,2005(5):56.

[9]連章.故宮的大缸[J].紫京城,1980(2):36.

[10]朱志升.新疆第一缸(甕)[N].阿克蘇日報,2010.

[11]張斌宏,楊巧靈.蛋形三足甕初探[J].文物季刊,1997(3):55.

第3篇:司馬光砸缸范文

“哈哈哈……”咦?這笑聲是從哪里傳來的?原來是從我們的教室里傳來的,干什么呢?原來是我們在玩繞口令的游戲呢!

老師先給我們出了一個題目—司馬光砸缸。頓時,安靜的教室變得熱鬧了,大家都七嘴八舌地練了起來。過了一會兒,老師微笑著說:“快速說三遍,誰來試試?”龔學自告奮勇地站了起來,快速地說:“司馬光砸缸,司馬光砸缸,司馬光砸缸?!彼尤徽f對了,大家都向她投來贊許的目光,黃懷民以為是小菜一碟,便站起來說,誰知一開口就說成了“司馬缸砸光”,同學們聽了都哄堂大笑起來:有的笑得前俯后仰,有的笑得直拍桌子,黃懷民的臉羞得通紅,不好意思地坐下了。

同學們說:“這個不算,換一個!”老師聽了,說:“好,沒問題?!闭f完,老師便又出了一個新題目—班干部管班干部。首次奪勝的龔學還想再威風一次,便又站起來說,誰知,她剛開口就說成了“班辦部管干旱肚”。同學們一聽,像炸開鍋似的又爆笑起來,教室里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

第4篇:司馬光砸缸范文

一氣:落水兒童家人之氣

當落水兒童小芳(化名)的家人知道了這事以后,一家子先是松了一口氣,緊接著其母親高興地說要去他家謝恩,還問其父親送什么禮物的好。其父親那個精啊,他搖頭晃腦了一番后說:“不忙不忙,先坐下,咱們想想。”其母奇怪:“有什么好想的,人家救了你的女兒,你不去謝他,還要打他不成?”其父親點頭說:“仔細想來,還是真該打他不錯。你想啊,若不是他把女兒推下水去的,怎么可能救人這么積極,思維這么敏捷啊突然??這下知道了吧。再說了,人家司馬光平時就對小芳有點圖謀不軌,有點要追她的意思嘛!你想,咱們家的千金怎么舍得嫁給他那個楞小子呢!走吧,我們去錘他!”說完他拔下門閂就氣勢洶洶地網司馬光家去了。

可憐司馬光那孩子,現在還在家里偷著樂:“嘿嘿,小芳的那個錢多的?。∵@次不給我1000算是小氣了嘛!”

二氣:缸主之氣

第5篇:司馬光砸缸范文

司馬光打小就很聰明,幼年時同伴不慎掉進水缸,眼看就要淹死,司馬光人小體弱,無力把他救出來,情急之下,搬塊石頭將缸砸破,水流了出來,同伴于是得救。“司馬光砸缸”,成為流傳千古的美談。他性情溫和,待人寬厚,及至做了宰相,也理循舊法,秉承祖制,主張“無為而治”,言辭有度,服飾得體,乃謙謙君子。

王安石從小書讀得很好,“名傳里巷”,他老成持重,年紀輕輕就不茍言笑。少年得志,官\亨通。執(zhí)掌朝廷大權,“嚴己律屬”。不愛洗澡,穿衣服相當不講究,經常頭發(fā)蓬亂就上朝覲見天子,號令文武。然而皇帝很欣賞他,依然“皇恩殊厚”,成為當朝宰相,銳意改革,推行“一條鞭”法,想方設法為大宋收稅,充盈國庫。

司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異,還是政敵,輪流做宰相。他們兩人的政治主張,相差十萬八千里。在廟堂之上,司馬光和王安石彼此都認為對方的執(zhí)政方針荒謬至極,都覺得自己比對方高明,比對方正確,比對方更了解國情。斗爭的結果是王安石獲勝,司馬光從宰相的寶座上被趕了下來。

王安石大權在握,皇帝詢問他對司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贊賞,稱司馬光為“國之棟梁”,對他的人品、能力、文學造詣都給了很高的評價。司馬光才得以從容地“退江湖之遠”,吟詩作賦,錦衣玉食。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王安石強力推行改革,觸動了皇親貴胄的利益,招致地方官的強烈不滿,朝野一片罵聲,逢朝必有彈劾?!霸鴧⒇M是殺人者,一日三報慈母驚。”皇帝本來十分信任王安石,怎奈三人成虎,天天聽到有人說王安石的不是,終于失去了耐心,將他就地免職,重新任命司馬光為宰相。

王安石被罷官,很多官員向皇帝告他的黑狀,一時間訴狀如雪?;实垡瓮醢彩淖?,征求司馬光的意見。司馬光懇切地告訴皇帝:王安石疾惡如仇,胸懷坦蕩,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風。陛下萬萬不可聽信讒言。

第6篇:司馬光砸缸范文

古人云:“舉手之勞,何足掛齒。”意思是說,這件事很小,沒有多大功勞,不必掛在嘴上??蛇@舉手之勞,究竟有多小呢?

看見地上有一塊香蕉皮,就彎腰把它撿起來,避免別人摔跤??匆娐放频沽?,就彎腰將它扶正,以便讓外國游客找到正確方向。路邊井蓋沒蓋好,就去把它蓋好,以免讓路人失足掉進水井。看見一個小妹妹在馬路邊不敢過去,就帶那個小妹妹一起過去……這些事都是小事,卻因為你做了,而使許多人解決了煩惱,這不是一件好事嗎?三國時期劉備說過一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善事雖小,卻能讓別人解決了許多煩惱,你又何樂而不為呢?

人的心中有兩個精靈,一個代表善,一個代表惡。當善的精靈戰(zhàn)勝了惡的精靈,你的心中就充滿了美好;當惡的精靈戰(zhàn)勝了善的精靈,你的心就又被惡毒占據了。

大家都聽說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吧!司馬光小的時候,和伙伴們在花園里玩耍。忽然,一個小男孩不小心從假山上掉下來,掉進一口大水缸里。別的孩子都害怕地跑掉了,只有司馬光沒有跑,撿起一塊大石頭,用盡全身力氣,向大水缸砸去,救了小男孩一命。

司馬光也不過是舉手之勞而已,它這一“舉手”,可就挽救了一條小生命呀!人一生中,也有許許多多小事,需要你去“舉手”。我相信,只要你肯做,你能做的一定還有很多。

生活中的小事,需要人去做;花園里的花,需要人去栽培;社會的安寧,需要人去維護,心靈中的枯地,難道不需要我們去澆灌嗎?只要你有這顆心,這顆心靈,生活就會變地更加美好!

第7篇:司馬光砸缸范文

“誠”是司馬光終生追求的信條,是他為人處事的準則。這個“誠”指的是為人誠實忠厚、講究信譽,做事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以“誠”命字

司馬光字君實,他用“君實”為字還有一個故事。幼年的司馬光是一個頑皮淘氣的孩子。在他五六歲時,別人給了他幾個青核桃,他求姐姐將外皮剝掉,姐姐擺弄了好一陣子,卻怎么也剝不開。姐姐走后,一個女傭把青核桃用開水一燙,那層青皮便脫落了。姐姐回來時見核桃皮已脫,就問是誰剝掉的,司馬光逞能地說是自己。這件事正巧被父親碰見了,父親訓斥司馬光道:“小小年紀就撒謊騙人,怎么得了!”父親的嚴厲批評給司馬光幼小的心靈打上了極深的烙印。

司馬光下決心再也不說假話,并用“君實”作為自己的字。司馬光想用自己的“字”提醒自己時時要“實”,處處要“實”。他一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以“誠”育人

司馬光不僅要求自己“誠”,而且用“誠”來教育學生。他晚年居洛陽,有個新科進士劉安世不就任朝廷授給的官職,專門趕到洛陽拜司馬光為師從學。他向司馬光請教做人最要緊的是什么?司馬光只回答了一個“誠”字。

劉安世思考了三天,仍然不得要領,便再次向老師請教:“前日蒙先生指教以‘誠’,然而從何門而入呢?”司馬光回答:“從不說假話入門。”后來,司馬光做宰相,來和他拉關系的親朋故舊很多,而劉安世卻一無所求,司馬光就推薦他擔任館閣學士。

以“誠”待人

司馬光一生為人誠懇,在交友過程中更是充分表現出這一品格。司馬光與王安石的政治觀點不同,但二人都光明磊落,從不在私下里說別人的壞話。王安石開始變法的時候,司馬光給他寫了一封三千多字的長信,希望王安石能領悟并改正。王安石變法失敗后,司馬光不從個人感情出發(fā),而是實事求是地評價他。

第8篇:司馬光砸缸范文

一、關注空白點,從未知到有識的獲智之趣

數千年來,人類通過各種途徑的學習不斷增長智慧,而幸福愉悅的獲得通常是在從無知到有識的探索之中。要相信知識、學問其實本來就是生動的、新鮮的、活潑的、趣味無窮的。

如在教學《司馬光》一課的生字中,我選擇了“缸”進行重點教學,因為“缸”字是一個特殊的形聲字:“工”的古音讀作“gāng”,表聲;“缶”表義。以上兩點,在一年級孩子的認知中均為空白點。尤其是缶字旁,是第一次出現的新偏旁,所以有必要引導孩子從“不會”走向“會”。

師:“缸”是什么旁?

(大多數學生認為是工字旁)

師:“工”在古時候不讀作“gōng”哦,而讀作“gāng”。(板書)看來“工”代表的才是讀音呢!

生:那偏旁是另一邊的。

師:對?。ǔ鍪荆后荆┻@個你們認識嗎?

生:fǒu。

師:(課件出示圖片)這就是缶,口子小小的,肚子大大的。古時候常用來裝酒,喝完還可以當樂器敲,發(fā)出好聽的聲音。“缶”是個象形字,上面的“午”代表制造的工具,下面部分就是缶的樣子。用“缶”作偏旁,代表“缸”也是類似的一種容器,不過缸比缶可大多了。這是老師找到的故宮門前的缸的圖片,很大吧?很多這樣的缸放在門前,像一片海,一般用來救火的,所以叫門海。

師: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缸。(配合課件出示相應圖片,引導擴詞,理解“缸”。)裝水的缸叫水缸,裝米的缸叫米缸,腌菜的缸叫菜缸,養(yǎng)花的缸叫花缸,現在啊,還有用玻璃做的漂亮的魚缸,有些小朋友家里可能還有浴缸。

“缸”是《司馬光砸缸》這一故事中出現的重要物件,但它已慢慢淡出現代孩子的生活。于是設計從“缶”講起,講到一般的“缸”,再講到現代的“缸”,目的在于拉近“缸”與孩子們的距離,使“缸”留在孩子們頭腦中的不僅僅是一個符號,而是一種形象,解決了“缸”這個漢字在兒童認知上的空白。

二、關注不足點,從薄弱到優(yōu)化的提升之趣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搭建臺階,引導學生從一個較低的起點走向更高點。當學生通過學習發(fā)現自己的薄弱之處得到改進時,往往會帶給他們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產生此趣味的前提是要發(fā)現或預測學生的認知不足,找準關鍵點,研究相應的對策。

如,《烏鴉喝水》一課的“課堂作業(yè)本”中,要求學生模仿“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的句式,完成“( ),到處( )”寫話。從作業(yè)中我發(fā)現,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媽媽到處找我”“小貓到處找魚吃”之類的錯誤答案,究其原因,關鍵是一年級孩子基本不能理解句中逗號該如何應對和處理。因此,我在后面一課《司馬光》的教學中,利用第5自然段的長句作了一個補救式的教學處理。

生:(齊)“司馬光沒有慌,他舉起一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幾下子就把缸砸破了?!?/p>

師:那么長的一段話,只用了一個句號??磥磉@是一個長句子呢!這樣的長句子要是沒有逗號會怎樣呢?(課件出示沒有逗號的句子,并將字符間距盡量縮小。)

生:司馬光沒有慌他舉起一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幾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生交流朗讀的感覺。有的說讀得喘不上氣來;有的說本來事情講得清楚,沒有逗號就變得像一團亂麻了。)

師:小小逗號作用大,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停頓,讓朗讀更輕松,而且也能把意思表達得更清楚。這段話其實就講司馬光做了兩件事:一是司馬光舉起一塊石頭,二是司馬光使勁把缸砸破了。(課件出示:司馬光舉起一塊石頭使勁把缸砸破了。)

師:讀一讀,你覺得逗號應該加在哪里?(請學生到電腦上加逗號,其余學生通過大屏幕觀察并點評。)

(生嘗試練習“______,使勁______?!保?/p>

這一教學設計,將文本作為逗號教學的例文來處理,從認知逗號的作用,到嘗試添加逗號,到最后在寫話中注意有無逗號的區(qū)別,難度一層一層增加。實踐發(fā)現,當堂課上仍有一些孩子不能完全掌握并運用,但通過這樣分層設計,該知識點得到了優(yōu)化。低年級就應該多一點這樣的小步走路、分步體驗,哪怕只為一個小小的標點,有時語文的奧妙往往就蘊含在點滴細微處。

三、關注扭曲點,從謬誤到正確的頓悟之趣

語文作為母語,其文章、言語、字詞所承載的意義無不與生活相關聯。學生學語文,常常可以聞其音而知其義,這是母語的優(yōu)勢,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尤其是學生自以為明白的,事實上很可能存在偏差甚至錯誤。及時發(fā)現這樣的扭曲點,引導學生從謬誤走向正確,當產生“哦,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時,那一刻必定是樂趣無窮的。

如《一去二三里》中有“煙村四五家”一句,基于學生對“煙”字普遍會產生偏差的學情預測,我借助圖片這樣引導教學。

師:學到這里,課文的12個生字都集中在黑板上了。咱們用它們來玩?zhèn)€拼圖游戲。這是一幅古詩拼圖,缺少的幾塊就在這個黑板上,得請大家找出來。

師:拼圖后面藏著什么呢?(擦除拼圖,顯示出兩幅風景圖)哪一幅跟你想象的“煙村四五家”比較相像呢?

生:我選的是第二幅圖,因為有很多煙。

生:我選第一幅。因為第二幅有很多灰煙,像冒火一樣。第一幅圖要好看一點。

師:看來,意見不統(tǒng)一哦!那我來問問吧,“煙村四五家”這個“煙”可能是怎樣的煙呢?可能是哪兒來的呢?

生:白白的煙,燒飯時有的。

生:灰灰的煙。

生:會飄來飄去的煙,村子里的人家,屋頂上冒出來的。

生:我吃過農村里的飯,煙囪里會冒出煙的。

師:我明白了。選了第二幅的小朋友啊,讀詩的時候眼睛可能就看到了一個字,那就是“煙”。而選了第一幅的小朋友啊,讀詩的時候眼睛一定是看到了一整句話、一整首詩。這首詩講的是兩個孩子出去玩,在郊外看到了美麗的風景,他們看到的“煙村四五家”,有可能是剛才小朋友說的(課件出現相應的畫面)“小村里,農家燒飯時,煙囪里冒出的淡淡的炊煙”,也可能是山間繚繞的水汽云煙,還可能是花如煙柳如煙的情景,但是,不太可能是像是爆炸一樣的可怕的濃煙。

四、關注泛化點,從模糊到清晰的突破之趣

孫紹振先生在講到經典文本微觀解讀時有過一段經典的論述:“語文教學難,常常是難在別的學科是只要將學生從不懂教到懂即可,而語文教師卻沒有這樣的便宜。他們面對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從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們感覺和理解上的盲點,再雄辯地揭示深刻的奧秘,讓他們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負了教師這個光榮稱號?!闭Z文教學,切忌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為借口,教一些泛化的碎片知識,從而導致課堂基本在孩子的認知起點上原地踏步,無所作為。

在寫話或寫作教學中,有教師常常會要求學生“把句子、文章寫具體”,其中的 “具體”,就是一個典型的泛化概念。沒有教給學生實現“具體”的方法、技能、路徑等,“具體”是無法達成的。

如在教學《小鳥和牽牛花》一課中,我曾嘗試 “具體”的教學突破。

1.出示:牽?;ò炎约旱穆麅豪p在榆樹上,使勁爬呀,爬呀。這一天,天剛蒙蒙亮,他終于爬到了鳥窩旁?!班粥?,嗒嘀嗒”,牽牛花吹起了小喇叭。

2.牽?;ㄊ窃趺慈ァ芭恪毙▲B的?(板貼:陪)讀一讀,找一找牽?;ǖ膭幼鳎阉鼈內Τ鰜?。

3.根據學生交流,隨機出示:纏、爬、爬、爬、吹。

4.交流體會動作在句中的意義及作用,尤其是三個“爬”的重復使用,感受牽牛花去“陪”小鳥這個過程的不易。

5.引讀,以板貼畫動態(tài)演示的方式重現“怎么去陪”的情景。

6. 發(fā)現:本來是一個總的動作“陪”,課文卻把它們分解成了一個一個的小動作,這樣寫讓你感受到了――(具體)??磥?,“分解動作”是把句子寫具體的一個小妙招哦,咱們也來試試吧。

7.練習:

院子里還有“絲瓜、竹子、蒲公英、青菜、葫蘆、蘑菇…… ”,如果他們也是小鳥的朋友,聽到小鳥的請求,又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呢?

選做題一:沒法陪

請模仿請求和回答,編一段對話??梢哉f一說,也可以寫一寫。

選做題二:可以陪

編一段怎么去陪牽牛花的故事,學著把陪的經過講清楚??梢援嬕划嫛⒄f一說,也可以寫一寫。

五、關注定式點,從偏向到正途的預識之趣

眾所周知,思維定式一旦形成,往往會產生正負遷移兩方面的作用,正遷移即積極影響,也就是平常所講的舉一反三,能大大提高解決同類問題的速度和能力。負遷移即消極影響,會因固定方法的限制妨礙對新內容的具體分析,甚至產生錯誤。教學不僅要注重定式的正遷移作用,同時不能忽視負遷移造成的不良影響。教師要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使學生很好地享受學習的預識之趣。

在識字教學中,很大一部分錯別字的產生就是思維定式的負遷移所致。就拿“猴子”的“猴”來說,受“候”的影響,許多學生在寫“猴”時也會加上一個小短豎。如何預防?南京市特級教師史春妍老師的做法就很值得學習。

1. 借助一段“孫悟空把金箍棒收進耳朵里”的小動畫,演示了小短豎飛走的情景。

2. 認讀“侯”,為什么“猴子”的“猴”右邊是個“侯”,猴子的名字有什么秘密?

3. 圖文結合,講述“侯”的演變及其意義。(看,古人正在比賽射箭,誰能射中靶心,這個神箭手就稱為“侯”,這就是“射箭封侯”。看這個“侯”字,左邊的單人旁就是射箭的人,右上的橫折橫就代表箭靶,右下的“矢”就是“箭”。“侯”在古時候代表著像神箭手這樣的特別聰明能干的人。那祖先為什么用反犬旁加“侯”來給猴子命名呢?)

4. 系猴子的“聰明、靈敏”等特點加深對“猴”字義的理解與字形的記憶。

第9篇:司馬光砸缸范文

A教案: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例子

1.通過上一課的學習,作者提出他的觀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作者把這句話對你們說十遍、百遍,你們相信嗎?應該怎樣你才會相信?

2.作者舉了誰的例子?為什么要舉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例子?

二、解讀事例,探尋勤奮

1.走近司馬光。

(1)從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你知道司馬光是個怎樣的人?

(2)自讀課文,討論:司馬光勤奮表現在哪些地方?

(3)長大后他更加勤奮體現在哪里?文中“警枕”是什么?司馬光為什么要用警枕?他想提醒什么?

(4)小結。

2.走近童第周。

(1)學生自讀課文,完成下列思考題,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有關的詞句畫出來:

①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

②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③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為什么他同樣取得了成功?

(2)抓住重點詞體會童第周的勤奮。

(3)簡介“青蛙卵剝離手術”體會“高難度”,讓同學們想象他是怎么勤奮的,練習說話。

(4)討論“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含義。

(5)練讀第三段。

(6)小結。

3.回歸總體,提出要求。

(1)自由讀第四段,思考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根據第四段的內容,完成填空。

司馬光只有(),才能()。童第周只有(),才能()。()只有(),才能()。

4.小結。

三、鏈接生活,延續(xù)勤奮

1.在生活中,這些觀點常常讓我們充滿困惑,下面就這些觀點同桌討論,聯系自己的實際說說看法。

(1)天資聰明的同學也許稍微認真一些就能取得好成績,難道一定要很勤奮嗎?

(2)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學如果非常勤奮,能趕上那些天資聰明的同學嗎?

2.學習幾句與勤奮有關的名人名言,選一兩句你喜歡的讀一讀。

3.好書推薦《中華勤學故事》。

B教案: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直奔例子

我們今天繼續(xù)學習《說勤奮》,作者在第一段提出自己的觀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并用了兩個事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二、解讀事例,探尋勤奮

1.走近司馬光。

(1)從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你知道司馬光是個怎樣的人?

(2)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他是怎樣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邊讀邊畫下有關詞句。

(3)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向學生簡介《資治通鑒》,進一步了解成就之大。司馬光取得這么大的成就容易嗎?從哪個詞可看出來?怎樣讀好這一句?

(4)自讀課文,討論:司馬光勤奮表現在哪些地方?

(5)換句對比,體會具體描寫。(出示:小時候,司馬光讀書非常勤奮)

(6)對比中體會勤奮:抓住“每當”、“卻”、“一遍又一遍”等關鍵詞來體會。

師生對話,指導朗讀:春天,春色滿園,燕飛蝶舞――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就出去玩了。他卻……

(7)長大后他更加勤奮體現在哪里?文中“警枕”是什么?他想提醒什么?

(8)小結。

2.學習童第周的例子。(用第二段找關鍵詞,讀悟勤奮的方法來學習第三自然段)

(1)理解“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含義。

(2)說一說發(fā)生在你身邊的同學或朋友的勤能補拙的故事。

3.小結。

4.回歸總體,提出要求。

(1)總結引出第四自然段。

(2)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小結。

三、鏈接生活,延續(xù)勤奮

1.將積累的勤奮名言說一說。

2.學習幾句與勤奮有關的名人名言,選一兩句你喜歡的讀一讀。

3.好書推薦《中華勤學故事》。

教后感悟:

一、引入要實效,直奔勤奮

用A教案教學,師談話導入風趣自然,師通過談話讓學生知道舉名人事例論證最有說服力,但是本班級均為鄉(xiāng)鎮(zhèn)學生,閱讀和積累較少,所以說法不一,耗時7分鐘。經修改后用B教案教學開門見山,簡潔明了,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用時2分鐘,有效地把握了導入時間,為下文的學習空出更多的思想空地。

二、品讀感悟,探尋勤奮

A教案和B教案的教學都經過精心設計,把第一個事例作為重點來教學,引導學生品析重點詞句來體會勤奮。但B教案在A教案的基礎上設計了換句對比,用“小時候,司馬光讀書非常勤奮”和文中具體描寫的句子對比,讓學生體會了具體描寫的重要性,這樣對于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的培養(yǎng)更有效。B教案設計了一個情境對話:“春天,春色滿園,燕飛蝶舞――每當老師講完課,哥哥、弟弟讀了一會兒就出去玩了。他卻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這樣回環(huán)復沓的引讀,司馬光的勤奮在學生心中成了一幅生動的畫面。

三、訓練需扎實,勿成課堂的虛設

A教案在教學第二個事例時設計了一個說話訓練讓同學想象他是怎么勤奮的,看似不難,可是學生的說話都停留在表面上,可見訓練沒有立足學生實際水平。練習填空部分,學生都能填“勤奮”和“成功”二詞,這樣不經思考能解的答案有何意義。所以B教案在修改后省略了這兩個訓練,不刻意地追求讀寫,顯得簡潔、樸實。

四、拓展有度,延續(xù)勤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