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化學大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延遲判斷;高中化學;化學教學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12-0019-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07
現(xiàn)階段,很多高中化學教師還是選擇灌輸式的方式進行教學,盡管這種方式能節(jié)約教學時間,但是省略了問題分析過程,不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不利于學生充分理解知識,學生就無法靈活應用、遷移知識,教學效率也很難提高[1]。因此,為了確保高中化學教學的效果,教師有必要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適當引入“延遲判斷”,積極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主動參與到演繹、推理的過程中,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
一、“延遲判斷”的應用價值
“延遲判斷”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既強調知識形成,關注學生認知建構的重要性。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引入該理論,一方面要將直接的知識灌輸轉變?yōu)榻Y論推理,另一方面要誘導學生參與到結論推理的過程當中,使學生能夠通過獨立思考和自主分析,加深對理論知識的印象和理解,學會自主構建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和思維品質,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2]。
1. 有利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在“延遲判斷”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明確自身的引導地位,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不再通過直接灌輸知識和呈現(xiàn)結論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而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來完成課堂教學。這樣打破了“教師教”的傳統(tǒng)觀念,有利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樹立主動參與意識,更積極地去探索、體驗,進而在參與過程中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2. 有利于通過知識建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基于“延遲判斷”教學理念,教師不再只關注知識結果,更重視教學過程,即知識形成與學生認知建構這兩個過程[3]。為此,教師會鼓勵學生參與到結論演繹、推導的過程中去,使學生能夠自主探索、體驗,也就是說,學生能經(jīng)歷一個知識加工和建構的過程。因此,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原理、規(guī)律,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和認知。
3. 有利于學生獨立分析思考問題,提升思維能力
“延遲判斷”對鍛煉學生獨立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會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同時也會適時指導、幫助學生自主判斷、分析問題,以免學生走進知識誤區(qū)。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在教師引導下,樹立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意識,也可以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逐步提升思維品質和實踐能力。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延遲判斷”的應用策略
在以往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很容易因為灌輸式的方式而省略或簡化問題的分析過程,在開展化學概念和實驗教學的時候,學生就很難真正掌握化學知識的精髓,這樣既不能滿足學生對化學學習的需求,也不利于完成化學教學目標。接下來,本文將對化學概念和實驗教學中的“延遲判斷”的應用進行分析。
1. 化學概念教學: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知識點
在化學知識體系中,化學概念是基礎性的構成要素,學生是否能夠吃透化學概念,不僅對其化學知識認知水平的高低有著最直接的影響,在其化學知識網(wǎng)絡建構和拓展的過程中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4]。所以,學生要想提高化學成績,必須充分理解化學概念。在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下,教師通常是先直接呈現(xiàn)概念,然后對概念加以講解和剖析,最后讓學生進行針對性的習題訓練。此種教學方式具有“短平快”的特點,雖然在短時間內(nèi)來看是有一定成效的,但由于學生只停留在記住概念的層次,沒有真正理解知識點,從長遠角度來看,不能夠幫助學生有效提高化學成績[5]。
所以,為了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知識點,教師有必要將“延遲判斷”引入高中化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具體來說,教師要提供大量感性材料,引導學生將新的概念和認知結構當中已有的知識充分聯(lián)系起來,以便在順應、同化過程中,實現(xiàn)知識建構,加深對理論概念的理解。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化學知識的形成和建構過程就是學生理性分析的過程,因而能夠還原思維過程,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化學概念的本質,可以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轉變思維方式,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教師在教授“物質的量”相關概念的過程中,可以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中應用“延遲判斷”。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一滴水是由多少個水分子組成的?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交流和聯(lián)想:一滴水大概是由17萬億億個水分子組成的,對于這樣的粒子我們要用什么樣的方法對它進行計量?如果學生不能夠給出較好的回答,教師可以在必要時進行引導。試想,我們對鉛筆進行計量的時候通常是用“打”(十二支即一“打”),對紙張進行計量的時候用“令”(五百張即一令),同時,在化學領域,原子的質量是通過“相對原子質量”計量的。此時,教師就可以通過遷移來引出概念:當我們需要對大量的粒子進行計量時,可以采用“物質的量”這一概念,并適時向學生介紹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摩爾等概念。最后,要對化學概念進行鞏固:教師要從化學史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重溫知識,對物質的量這一概念的形成過程進行回顧,并通過比較多個物理量的單位,加深學生對摩爾單位的印象和認識。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沒有直接向學生拋出物質的量這一概念,而是通過提問和思考交流,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同時,在學生出現(xiàn)認知沖突的時候,使學生意識到概念對學習化學的重要意義,然后再借助“打”和“令”等感性材料,讓學生體會到集體概念(如物質的量)的優(yōu)勢,從而為學生建構知識提供必要的固著點,同時,通過相對原子質量自然而然地實現(xiàn)遷移,并引入概念,幫助學生自主建構概念,最后有必要對概念形成過程進行還原、重溫,從而有效鞏固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
2. 化學實驗教學: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就化學這門學科而言,化學實驗不僅是基礎性的教學工具和教學內(nèi)容,還是新課改背景下,改進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工作之一。因此,如何有效開展化學實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樹立科學探究的意識,轉變學習化學知識的方式,提高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是高中化學教師亟待解決的重難點問題。對此,高中化學教師應當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摒棄看實驗、畫實驗和講實驗的做法,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化學實驗教學當中,在為學生詳細講解實驗步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設計好實驗方案,重視學生對實驗過程的交流和實驗結論的討論[6]。
因此,教師可以將“延遲判斷”應用到高中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有足夠多的科學探究的機會,并適時給予引導、幫助,以便學生能夠在體驗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化學實驗對提高化學知識水平、完善化學知識體系的作用,并有效提升自身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
例如,在開展“過氧化鈉的化學性質”實驗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個實驗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過氧化鈉的化學性質。在開始正式的實驗教學之前,教師可以進行一個引入實驗:在兩個盛放可樂的燒杯中分別放入一小團脫脂棉和伴有一定量固體過氧化鈉的脫脂棉,發(fā)現(xiàn)前者無特殊反應,后者脫脂棉出現(xiàn)燃燒現(xiàn)象。然后,教師可以借此提問:脫脂棉為什么出現(xiàn)燃燒現(xiàn)象?過氧化鈉可能和什么物質發(fā)生反應?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兩種猜想假設:一是過氧化鈉有可能和水或二氧化碳發(fā)生反應,二是脫脂棉燃燒提示在這個過程中有放熱,并生成了氧氣。此時,就可以正式開始實驗教學,實驗一用來證明過氧化鈉和水的反應,實驗二用來解釋過氧化鈉和二氧化碳的反應。在實驗一中,要將酚酞滴加到溶液里面,當溶液先變紅再褪色時,教師可以問學生溶液為什么會褪色,并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想:氧氣、氫氧化鈉或過氧化氫導致溶液褪色;然后,再進行3個小實驗,說明不同濃度的氧氣、氫氧化鈉和過氧化氫會對酚酞的顏色產(chǎn)生什么影響;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解釋:溶液出現(xiàn)變紅、褪色現(xiàn)象的原因以及過氧化鈉和水會發(fā)生反應的實質。實驗二和實驗一的步驟基本相似,在實驗結束以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過氧化鈉和二氧化碳、水發(fā)生反應的過程中都會放熱,而且都會有氧氣生成,正因為這樣脫脂棉才會燃燒。最后,教師要對實驗教學進行反思評價。
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引入“延遲判斷”展開化學實驗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產(chǎn)生認知沖突,還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假設,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主動動手進行實驗,并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討論,從而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清楚地感知知識形成的過程,還有利于學生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高中化學教學存在一定不足,沒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忽略問題分析的重要性,在概念教學和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能很好地吃透化學概念和規(guī)律,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有必要在適當?shù)臅r候引入“延遲判斷”,積極引導學生樹立自主探究意識,增強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充分感受到化學知識的魅力,有效提升化學學習效率和水平,進而推進高中化學教學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喬羽嬌. 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合STS教育的策略研究[J]. 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100-102
[2] 劉艷,黃紫洋. 高中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構建[J]. 教育教學論壇,2014(9):62-63
[3] 單旭峰. 對高中課程標準中有機化學內(nèi)容的分析和思考[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56-58
[4] 楊水金,楊曉棠,呂寶蘭. 高中化學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方法的研究[J].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104-109
關鍵詞: 高中 化學復習 情境探究模式
高中階段,學生無一例外都面臨嚴峻的升學考驗,如果哪個學生在高中學習中出現(xiàn)偏科現(xiàn)象,無疑會對升學產(chǎn)生極大的負面作用,影響考試成績。由此可以看出,牢牢掌握化學這門學科對提升高中學生的綜合成績,確保其考上令人滿意的學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高三階段化學學習中,基本任務是復習前兩年學過的內(nèi)容,發(fā)現(xiàn)學習中的不足,對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鞏固和復習。值得重視的是,高三學習時間是有限的,要想以有限收獲無限,我們必須要做的就是提升化學課堂的復習效率。研究結果表明,情境探究模式在復習中的應用不僅能讓學生切身感受知識,還能強化師生間的聯(lián)系,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提升復習效率。
一、情境探究模式的內(nèi)容
情境,顧名思義,就是在有限的時間里多種情形合起來形成的一個總體的場景,主要特點是有較強的直觀性和可變換性。情境教學法大致包含以下三方面內(nèi)容:課堂教學情境、學生學習情境、社會情境。教學情境就是說教師應該以教學目標為依據(j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設置一些與所學內(nèi)容緊密相關的學習場景和課堂氛圍,換句話說,就是在以一定情感為基礎的教學環(huán)境中的活動。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边@句話的意思是實施教學前,教師最應該做的就是引導學生進入適合的學習狀態(tài),有吸引力的課堂導入是提升課堂效率的基礎。
二、情境探究模式在高中化學復習中的實施方式
1.將化學情境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知識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同時知識產(chǎn)生于生活。所有化學原理基本都是借助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進行不斷實驗和研究得到的。所以,高中化學復習中,化學教師應該最大限度把枯燥晦澀的化學理論知識融入現(xiàn)實生活中,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感悟化學情景,并發(fā)現(xiàn)一些化學問題,使學生以一種解決問題的心態(tài)獨立研究和解決問題,進而得到正確答案,有效加強學生對化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學好化學的自信心,形成較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比如,復習到離子反應這部分內(nèi)容時,雖然學生知道大概原理,但是依然感到很難真正理解這個概念。當教師向學生說明平常生活中有些人為了去除熱水瓶內(nèi)水垢就采用食醋去除法,這時就發(fā)生了離子反應,這樣學生經(jīng)過親身試驗之后,就會更真切地感受到化學反應過程,學生更容易接受并理解這個知識點。
2.實施化學實驗激發(fā)學習積極性
學習高中化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進行實驗,換句話說,高中時期化學教學就是化學實驗教學?;瘜W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只是簡單地教給學生一些化學原理,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借助化學理論進行化學實驗的能力。高中階段,學生要學習和復習的內(nèi)容繁多,任務艱巨,極易使學生產(chǎn)生厭惡學習的感覺,這時,化學教師可以借助創(chuàng)設相關化學實驗情境,使晦澀難懂的化學反應以一種直觀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更深入理解化學知識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有效提升高中化學復習效率。
3.借助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化學情境
化學是一門極其抽象的學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付出更大努力,相對比較吃力。那么,高中化學復習中教師引領學生復習化學公式和原理時,借助一些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化學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變抽象為直觀,降低復習難度。比如,復習鈉怎樣燃燒這個知識點時,化學教師可以播放一段關于鈉燃燒的視頻,讓學生認真觀察整個燃燒過程,并說出觀察結果,從而有效提升復習效率。
三、結語
情境探究模式在高中化學復習過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情境探究模式一方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做題正確率大大提升。另一方面,情境探究模式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重視的是,在之后化學教學中,化學教師應努力充實自己,選擇適合的情境探究模式,有效提升高中化學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魏軍超.2012年全國高考化學工藝流程題的特點與解題策略[J].廣州化工,2013(08).
關鍵詞:高中化學 學習方法 預習
無論做什么事情,事先都應有所準備。有無準備,準備得充分與否,效果大不相同。學習也同樣道理,上課前就要做好課前的知識準備。預習,即課前的自學。具體地講,就是學生要在教師講解新課之前,自己先有計劃地獨立地自學新課的內(nèi)容,對下一節(jié)課老師要講的新課的內(nèi)容有一個初步了解的過程,是上課前做好接受新知識的準備工作。
一、預習的好處
1.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掃清課堂的知識障礙。在上課前通過預習準備好學習新知識時所必須的舊知識,不使它成為聽課時的“拌腳石”。
2.預習有利于弄清重點、難點所在,提高聽課水平。預習好的學生聽課時就能跟著老師講課的思路走,對這節(jié)課要講什么,重點是什么,自己哪些知識應該放上主要精力,要聚精會神地聽;哪些知識還不太明白,還要加強理解和消化等等,做到了心中有數(shù),提高了學習效率。
3.預習可以提高筆記水平。由于課前預習過,講的內(nèi)容和板書,心中非常清楚。上課時可以不記或少記書上有的,著重點記書上沒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師反復提醒的關鍵問題。從而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思考和理解問題上。
二、預習的方法
1.章略節(jié)詳法。這種方法是指在學習新的一章的內(nèi)容時,先大致瀏覽一下整個一章的大概內(nèi)容。在學習到具體的一節(jié)內(nèi)容時,再比較詳細地預習每節(jié)的內(nèi)容。
具體步驟是:首先粗讀這一章的內(nèi)容,把握整體,然后找出這一章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從而理出每一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疑點、難點如何理解,為什么這樣理解,換一個角度理解行不行,哪些知識是記憶性的,哪些知識看不明白,等等。這樣就為上課時搞清、搞懂、掌握、記憶所學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例如,在預習“氯氣”一節(jié)時,我們已經(jīng)對該章的內(nèi)容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再詳細閱讀這一節(jié),從而確定在聽這一節(jié)課時的重點、難點。
2.前后相聯(lián)法。
知識是相通的,在我們的教材中,每章中的各節(jié)知識都是有聯(lián)系的,我們在預習某一部分的內(nèi)容時,先看一看或想一想前面所學的內(nèi)容,然后再大略地翻一翻后面要講的內(nèi)容,把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由已知知識推測未知知識,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例如,如果學習有機化學時,對各類烴的定義和化學性質沒有掌握好,那么到了后面的烴的含氧衍生物的學習就很難做到有條不紊、運用自如了。
3.習題試解法。習題試解法是指在預習完教材之后,緊接著看一看課后的練習題,然后對照教材進行試解,這樣在試解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教材。教材后的試題,實際上是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是對教材的理解和運用。通過試解,就能檢測出預習的情況,是懂還是不懂。例如:對化學實驗方法一節(jié)來說,通過對教材的習題試解后,就可理出本節(jié)的重點內(nèi)容是:①過濾的操作要點,②分液的條件,③離子的檢驗方法,④實驗操作的安全問題。
三、預習的要求
1.要注重講究實效,不搞形式。要根據(jù)學習計劃安排時間,不能顧此失彼。預習一般要安排在新課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這樣,印象會較深。新課難度大,就多預習一些時間,難度小就少預習一些時間。應重點選擇那些自己學起來吃力,又輪到講授新課的科目進行重點預習,其他科目只需一般性的預習。
2.明確預習的任務。預習是通過初步閱讀,理解感知新課的內(nèi)容(如概念、定義、公式、論證方法等),為順利聽懂新課掃除障礙的。
具體任務是:(1)復習、鞏固和補習與新課有關的已學的舊知識。(2)初步弄清新課中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這些知識內(nèi)容在原有的基礎上向前發(fā)展了什么?并找出書中的重點、難點和自己費解的地方。(3)預習時要看、思、做結合進行??矗阂话闶前研抡n通讀一遍,對課本內(nèi)容能看懂多少就算多少,不必求全理解。然后用筆勾劃出書上的重要內(nèi)容。需要查的就去查一查,把沒有讀懂的問題記下來,作為聽課的重點。思:指有的時候要想,做到低頭看書,抬頭思考,手在寫題,腦在思考。疑難不必鉆深,但對牽涉到已學過的知識以及估計老師講不到的小問題,自己一定要搞懂。做:在看的過程中,需要動手做的準備工作以及對課本后的練習題要進行嘗試性的做一做。問答題答一答。不會做,不會答可以再預習,也可以記下來。等教師在授課時集中注意聽講或向老師提出。預習以后,還要合上書本,小結一下。這樣做能使自己對新教材有更深刻的印象。
四、結束語
預習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掌握新知識;預習可以使我們上課聽講更認真,注意力更集中;預習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自學能力,學習的好習慣。
總之,預習很關鍵,同學們在學習高中化學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
參考文獻
[1]劉知新 化學學習論[M].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一、做好初高中銜接
初中化學從啟蒙開始到畢業(yè)參加中考,時間僅有短短一年。而現(xiàn)行初中化學教材中的許多知識點與高中化學的內(nèi)容緊密相聯(lián),如:初中的原子結構的初步知識和高中的元素周期律。初中的酸、堿、鹽、單質、氧化物間的相互變化與高中的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質。初中的各反應物、生成物間的質量比與高中的各反應物、生成物的物質的量之比,等等。為了更好地學習高中的新知識,為了溫習鞏固初中的已有知識,我們選擇了在進行高中化學教學之前對初中的以下幾個知識點進行了銜接。銜接內(nèi)容如下:
1、初高中學習方法的區(qū)別(2課時)
教師介紹初高中在教材、學法、課時等方面的不同---1課時
座談會:請高三的化學優(yōu)秀生與同學們進行交談、經(jīng)驗傳授---1課時
2、化學基礎知識(2課時)
個體歸納與集體總結相結合
3、化學反應及其規(guī)律(2課時)
主要介紹初中的一些常見反應及類型
4、化學實驗(2課時)
布置實驗,學生自行設計方案動手操作
5、化學計算練習(1課時)
二、重視課前的預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預習是基礎。我們經(jīng)常說“向四十分鐘要效率”,如何要效率,課前預習便是提高效率的方法之一。在預習過程中,對即將要學習的新課能夠做到心中有數(shù),知道哪些內(nèi)容能夠自己弄懂,哪些內(nèi)容自己無法弄懂,聽課時,便可集中精力去聽那些自己沒弄懂的部分,這樣可以變被動聽課為主動聽課,變盲目聽課為帶著疑問聽課,使聽課變得更有針對性了,能夠更好地抓住課堂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例如:高一教材中“物質的量”的學習,如此抽象的名詞在沒有預習的前提下學生很難接受,很難理解,會出現(xiàn)知識的“攔路虎”,影響進一步的學習,但如果有了課前預習,學生就會大概知道“物質的量”也是一個國際通用的基本物理量,對它的概念和研究范疇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老師在課堂上的生動講述,學生也就會更容易理解這個內(nèi)容了。下面介紹常見的預習方法:
(1)專題單元結合預習法:首先粗讀整個單元、整個專題的內(nèi)容,把握整體,然后找出本單元、專題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理出頭緒。想一想每一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對難點和疑點應該如何掌握,如何理解?為什么要這樣理解?從另一個角度理解行不行?哪些知識是記憶性的?哪些知識是看不明白,等等。這樣就為上課時搞清、搞懂、掌握、記憶所學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習題試解法:習題試解法是指在預習完教材之后,馬上看一看課后的練習題和學案上的練習(化學課前教學先提供一份導學案),然后對照教材進行試解,這樣在試解過程中,就會檢驗出預習的情況,是懂還是不懂。例如:對化學實驗方法一節(jié)來說,通過對教材的習題試解后,就可理出本節(jié)的重點內(nèi)容是:①過濾的操作要點,②分液的條件,③離子的檢驗方法,④實驗操作的安全問題。
三、重視課堂的實驗教學
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有效手段。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源泉,學生學習最怕的就是沒有動力。而我們的化學實驗,反應產(chǎn)生的各種千變?nèi)f化的現(xiàn)象正是吸引學生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最佳良藥。
實驗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實驗具有千變?nèi)f化的現(xiàn)象,其中又蘊涵著各種化學原理,是喚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如:Fe2+和Fe3+之間的相互轉化,我設計為實驗教學,學生的興趣大大提高了,這部分知識點也理解得更加透徹了。用榨汁機把青蘋果榨成汁,果汁短時間顯淺綠色,放置幾分鐘時間,蘋果汁很快變成了較深的黃色,加入維生素C藥片粉末,攪拌溶解,蘋果汁很快黃色變淺或變?yōu)樵瓲?。該實驗來源于日常生活現(xiàn)象――蘋果汁的變色。內(nèi)含的化學知識:Fe2+和Fe3+之間的相互轉化,即蘋果汁中的Fe2+被氧化劑(氧氣)氧化為Fe3+,F(xiàn)e3+被還原劑(維生素C)還原成Fe2+。
實驗中,由于各種原因,有時實驗現(xiàn)象會與我們的預期結果出現(xiàn)反差,就是我們所說的實驗不成功了。其實,我個人覺得這并不會影響實驗的功能,甚至有時候我們需要故意做一些這樣的實驗來強化某些知識。就拿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書寫來說,總有一些同學不把反應的條件當一回事。酚酞遇堿變紅色遇酸不顯色,高中學生都知道,但在濃度高于2mol/L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酚酞,它會變紅,振蕩褪色;再滴加酚酞變紅色,振蕩又褪色;在濃度高于80%的濃硫酸中加入酚酞,溶液顯橙紅色,振蕩不退色。例舉該實驗不是想說明其中的原理,也不是說前面的結論有錯誤;我想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樣一個問題:“老師辛辛苦苦強調化學反應條件的重要性,而學生置若罔聞,時常在書寫方程式時把反應條件置于一邊給忘了”。而這個實驗會使我們認識到在實驗中,條件的改變會引起反應質的變化,關系到實驗的成敗。通過該實驗可以給學生一種震撼,讓學生體會并認識到化學反應中條件控制重要性。
四、重視課后的知識鞏固
做好課后復習,鞏固課堂知識,是學好化學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復習時經(jīng)過“回憶再現(xiàn)”,回憶不起來的地方,搞不清楚的問題,大部分可在課后再讀之中得到解決。復習時,我們應強調讓學生全面過目,對理解的、記住的部分不必花費很多功夫,對不理解、未能記住的地方要多花些時間。課后再讀也包括對課堂筆記的整理,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將不完全的筆記補齊,將記得不準確、不正確的筆記修改過來,力求筆記的完整、正確、實用。使之線索清楚、重點突出,成為適合自己的復習資料。
五、重視習題的精選及講評
練習是檢測知識掌握情況的有效手段。課程標準和新教材對知識點的要求降低了,現(xiàn)有的許多參考資料無法直接應用,過多的實行“拿來主義”,勢必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錯誤導向,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我們選擇作業(yè)時,要根據(jù)教學目標,精心編排練習題和測試題,做到選題科學,用題準確,注意從不同角度多練學生易錯、易模糊的知識點。另外,還應考慮到一個班的學生在方方面面的差距,對完成情況定出不同的標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jù)自己的程度獨立完成自己能夠完成的作業(yè),實現(xiàn)學習過程中真正意義上的“躬行”。
一、以化學史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課堂講授中添加一些化學史的內(nèi)容,不但能使教師講來娓娓動聽和學生聽來津津有味,還能使學生對化學概念理論的來龍去脈更加清楚,易于理解,便于記憶。同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如邏輯思維和科學研究的熱情,包括求實、批判、創(chuàng)新等內(nèi)涵的培養(yǎng)。例如:化學的發(fā)展史,從拉瓦錫的燃燒學說到道爾頓的原子學說,從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到我國的杰出制堿科學家侯德榜,到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李遠哲。以偉人的事跡來感染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鼓勵學生求實創(chuàng)新。
二、以化學工業(yè)基礎,引導學生走出課本,接觸社會
目前高中化學教材中有許多與化學工業(yè)有聯(lián)系的知識,如果不對這些知識進行恰當?shù)赝诰蚝脱a充,只是按照教程照本宣科,課堂氣氛就會很枯燥、無趣,就不可能把學生學到的化學知識應用到我們的社會、生活、生產(chǎn)實踐中來,這樣學生學習化學的求知欲就不可能得到激發(fā)。
高中教程中的化學工業(yè)方面的問題主要有:氯堿工業(yè)、鋁的冶煉、煉鐵工業(yè)、煉鋼工業(yè)、硫酸工業(yè)、合成氨工業(yè)、硅酸鹽工業(yè)、石油工業(yè)、煤的綜合利用等等。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引導學生去思考,尤其是工業(yè)不發(fā)達地區(qū)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對化學工業(yè)生產(chǎn)知識了解得更少。在學習化學工業(yè)的內(nèi)容時,要在學生對化工廠的已有的認識的前提下去分析所學內(nèi)容中可能碰到的情況。如:原料的選擇和處理及運輸、廠址選擇、生產(chǎn)規(guī)模、經(jīng)濟效益、副產(chǎn)品及其應用、環(huán)境污染及其防治等問題。雖然問題多而雜,但如果能夠考慮全面(即使是大概的),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會有很好的幫助,同時還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對學生接觸生活、了解社會也有很好的參考價值。作為教師當然也要為學生提供一些參觀化工廠或觀看錄像等機會。
三、與社會生活常識相結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生活離不開化學,化學也離不開生活。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讓學生感覺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從而引導學生學習化學,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如在化學教材中,小蘇打可以作發(fā)酵劑、碘的酒精溶液可以用以消毒、不慎吃入體溫計中的水銀可用新鮮牛奶或雞蛋清解毒、干冰可應用于人工降雨等。在介紹與生活內(nèi)容方面有關的化學知識時,要適當?shù)攸c撥學生從化學角度去觀察生活,甚至結合其他學科知識來思考現(xiàn)實中的問題。如,中學教材中講到硫酸鋇可用于鋇餐,可以問學生鋇餐喝下去后在醫(yī)院里是如何對其進行檢查的,為什么不能用碳酸鈣作為鋇餐,若服用,對人體是否有害,又怎樣排出體外等,從而激發(fā)學生去思索。
四、以環(huán)境保護為契機,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隨著化工業(yè)的發(fā)展,環(huán)境污染越來越嚴重,環(huán)境保護也成了“十二五”國家發(fā)展計劃討論中極其重要的一個話題。雖然中學生還不能夠系統(tǒng)地理解臭氧空洞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影響,長江三峽建設會有哪些弊端,赤潮的形成及其后果的來龍去脈。但是學生可以通過已經(jīng)掌握的化學知識來豐富大腦,提高意識。比如,在硫酸工業(yè)及硝酸工業(yè)的學習中,可以問學生什么是酸雨,酸雨有哪些危害,從而引出為什么要進行尾氣處理,為什么在環(huán)境問題得到解決的同時還能使原料的利用率得到提高等。在有機化學的學習中,這樣的問題更多,與我們的生活更接近,如乙醇汽油問題、問題、白色污染問題,以及這幾年出現(xiàn)的蘇丹紅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禽流感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圍繞這些問題和事件,我們教師可以把它們與課本知識適時地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去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加強學生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
五、以新型科技為背景,激勵學生的夢想
關鍵詞:CoRe;PCK;離子反應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1-0002-06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1.001
一、前言
PCK 是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簡稱,最初由美國學者Shulman提出。教師PCK的研究,有助于其學科專業(yè)知識向教育學知識轉化,形成易于學生理解的知識。目前國內(nèi)外學者主要研究PCK的內(nèi)涵、組成、發(fā)展和表征方法等,而對結合具體學科內(nèi)容的PCK(如話題PCK)研究較少[1]。尤其是涉及高級教師的具體學科話題PCK的研究,可以為教師教學提供一種評價工具和方法,幫助新手教師審視自己教學中的不足,促進其專業(yè)發(fā)展和成長。本研究以高中化學的重難點內(nèi)容“離子反應的概念及發(fā)生條件、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及意義”為話題,以7名高級化學教師為研究對象,基于Loughran教授提出的CoRe模型,結合訪談法、文本轉錄法及內(nèi)容分析法研究高級化學教師“離子反應”的PCK。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對象
“離子反應”建構起了研究水溶液化學原理所需的微粒觀和化學語言,是無機化學中電解質溶液、酸堿平衡、沉淀平衡等的學習基礎[2],具有微觀抽象等特點,是高中化學概念建構的重難點[3-5]?!半x子反應的概念及發(fā)生條件、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及意義”是該教學主題的第二課時,其教學設計和實施是教師建構離子反應單元教學結構的必要基礎,能夠體現(xiàn)教師在該單元的教學境界和水平,故能成為本研究的“話題”。以7位高級及以上職稱的高中化學教師為研究對象(見表1),他們均在西安及周邊城市的重點中學執(zhí)教,經(jīng)驗豐富,教學成績顯著,受到了學生、同事們的一致好評。
2. 研究工具
PCK是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形成的、面對特定學科主題、特定學生時所具備的相關教學策略及表征方法和理解學生學習的知識,也就是教師將特定的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的形式的知識[1]。目前PCK研究主要圍繞教學目的知識、學科內(nèi)容知識、課程知識、學生知識、教學策略與表征知識、教學反饋與評價知識等進行PCK維度的劃分[6-12],表征方法主要包括:概念圖、卡片分類和圖片表述,聚合和推理,復合測定法,教學片斷法和CoRe模型。本文基于CoRe模型對教師PCK的探究視角,以及學者們對PCK內(nèi)涵、組成的認識,決定采用的PCK維度為:內(nèi)容知識、課程知識、學生知識、教學策略知識、評價知識。
本文以Loughran教授提出的CoRe模型[13](全稱Content Representation Framework)為研究工具(見表2),對高級教師進行訪談并錄音,再將音頻轉成文本。將訪談文本依照上述維度進行整理,歸納出高級教師在各維度下的PCK。
表2中大概念的數(shù)量由教師自己決定,表示教師認為對學生理解某一主題至關重要的核心知識點。CoRe模型涉及8個問題,問題1是問教師對每個大概念要教什么;問題2是問教師,學生需要知道自己所講授的知識的原因;問題3是問教師此時不宜學習的內(nèi)容,是對課程組織情況的認識;問題4、5、6是問教師對學生在某一主題學習時的前概念、選擇性概念、錯誤概念、思維方式等的掌握情況;問題7是問教師的教學策略知識,包括教學順序、表征方式、重難點突破等方面;問題8是評價知識,包括評價維度和評價方式。
三、數(shù)據(jù)分析
1. 內(nèi)容知識
7位受訪教師分別從整體上介紹了離子反應主題的應授知識點(括號內(nèi)為提及的次數(shù))有:電離(4)、電解質(5)、非電解質(4)、強電解質(6)、弱電解質(6)、酸堿鹽概念(5)、溶解性表(2)、離子反應概念(7)、離子方程式書寫(7)、離子反應發(fā)生條件(7)、離子方程式意義(4)。例如T4教師談到“第一課時認識酸堿鹽的電離,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概念,電離的概念,易電離的物質寫成離子的形式,而且易電離,就涉及強弱電解質的概念。第二課時首先通過書本上的實驗體會什么是離子反應,然后就是離子方程式的定義及書寫,離子方程式的意義,復分解型反應發(fā)生離子反應的條件。”
對于第二課時“離子反應概念”,教師的教授內(nèi)容見表3??梢钥闯?,受訪教師主要是讓學生對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存在形態(tài)和行為方式進行理解,即全部或部分以離子形式存在,會電離和相互結合以形成更穩(wěn)定的化合物。此過程的宏觀現(xiàn)象是有難電離物質、難溶物質、易揮發(fā)物質、配合物生成或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從而造成某些離子濃度發(fā)生改變。另外,部分教師還會結合實驗或將實驗生活化,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T7教師談到“通過幾組實驗讓學生感受物質之間的反應實際上就是離子之間的反應。實驗結束后,把實驗現(xiàn)象和微觀粒子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其概念。” T6教師談到“清楚電解質和非電解質之后,再學離子反應。實際上這個課是從單一溶液到混合溶液的^渡,如AgNO3溶液與NaCl溶液混合后,離子在其中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形式?實際上Ag+和Cl-減少了,化學反應的實質在此時就可以生活化了。學生上學是為了穩(wěn)定,學生來學習首先是把自己將來的生活穩(wěn)定下來。離子雖然看不見,但是它們在溶液中實際上也有這個思想在里面,都是為了尋求一種比原來存在形式更為穩(wěn)定的狀態(tài),例如Ag+和Cl-結合生成AgCl,比原來的存在形態(tài)穩(wěn)定。Cl-與Ag+的結合,比與Na+穩(wěn)定。就是要生活化,學生就很有興趣,理論分析和投影展示相結合,得出離子反應的概念?!?/p>
對離子反應發(fā)生條件所要教授的具體內(nèi)容,T1、T3、T5教師在訪談中未明確提到相關內(nèi)容。T4、T6和T7老師強調在介紹離子反應發(fā)生條件時,主要是基于復分解反應。具體內(nèi)容為生成難溶物、難電離物質或易揮發(fā)物質。其中T2教師談到“主要是結合離子能否共存來分析,離子之間結合生成難溶物、弱電解質、氣體、配合物和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就不能共存,即為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梢钥闯?,T2教師對離子反應發(fā)生條件的理解是從“離子”角度進行的,歸納的比較全面;而其他三位教師是從“反應”角度解讀的。
大多數(shù)受訪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寫拆刪查”四步法進行離子方程式書寫的教學。在此過程中教師們十分重視建構學生的微粒觀,引導學生分析電解質溶液存在的具體形態(tài)。而T5教師則較直接拋開“寫拆刪查”程式化的訓練法,明確談到“離子方程式的書寫這一塊,先讓學生寫初三就熟悉的化學方程式,再分析哪些離子濃度可能會改變,然后根據(jù)這個本質寫它的離子方程式,如氫氧化鈉和鹽酸的反應,因為生成了水,使得氫氧根和氫離子濃度改變,所以反映本質是氫氧根和氫離子結合生成水。離子反應是表示化學現(xiàn)象的一種方法,高中階段更直觀體現(xiàn)了物質反應的本質,那么如何去表示這個反應過程呢?就有離子反應方程式”。可以看出,T5教師更注重從學生理解離子反應過程與本質的角度來書寫離子方程式,這樣一來離子方程式就是上述過程的化學語言表達。
受訪教師還一致認為離子方程式不僅代表一個反應,而且代表一類反應。
綜上所述,整理出高級教師“離子反應的概念及發(fā)生條件、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及意義”的內(nèi)容知識:①高級教師要讓學生擁有的離子反應概念是對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存在形態(tài)和行為方式的理解,即會電離成離子,會相互結合形成更穩(wěn)定的化合物;②離子反應發(fā)生條件是離子之間能否相互結合形成難溶物、難電離物質、易揮發(fā)物質、配合物或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等;③離子方程式書寫主要是基于寫拆刪查四步法?;驅﹄娊赓|在溶液中的主要微粒存在形式的分析,考慮哪些微粒之間會發(fā)生反應,造成濃度的改變,最后寫出對應的離子方程式;④離子方程式的意義是不僅代表一個反應,而且代表一類反應。
2. 課程知識
受訪教師對離子反應第二課時的內(nèi)容,圍繞課標、考綱、與其他課程內(nèi)容關系、學生生活以及此時不宜學習的內(nèi)容等方面進行了闡述。例如T1教師強調“離子反應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認識電解質在溶液中的性質或行為,用離子反應的知識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或科研中遇到的問題。如草木灰為什么不能和氮肥共同使用?為什么氯化銨可以除去金屬表面的鐵銹?”T3教師談到“離子反應在前面物質的分類和后面氧化還原反應、元素化合物教學之間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甚至在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中大多數(shù)化學反應是離子反應,所以這節(jié)課在高中化學中占據(jù)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人生活在社會中到處都是電解質,人體本身就是一個電解質,人體的電解質紊亂就會生病。去輸液,醫(yī)生把藥物加到食鹽水中,目的是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平衡。人類做尿檢、血檢或處理水垢等都與電解質溶液有關。”T4和T6教師談到“離子反應可以讓學生認識化學反應的本質,同時是學習水溶液中電離平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礎?!盩5教師談到“首先這節(jié)課有課標的一個要求,必修1的前兩章是基本原理,而離子反應屬于化學基本原理部分,三、四章是元素及其化合物,而元素及其化合物是使用基本原理來解釋其組成性質的。高考考綱主要是針對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T7教師提到“離子反應可幫助學生建構微粒觀。”
對于此時不宜教授給學生的知識點,受訪教師認為此時還不宜給學生引入較復雜的氧化還原反應、與量有關的離子反應、電離平衡常數(shù)等。例如T3教師談到“較復雜的氧化還原反應型的離子反應,學生接觸的不多,認知水平和知識能力接受不了,如KMnO4氧化HOOCCOOH等?!倍康闹R,受訪教師認為此時也不宜給學生引入,比如與量有關的離子反應。但是,T1教師談到“從知識的延伸來講,應當把電離度這個知識教給學生。因為這樣電離的百分率就能夠計算,電離程度大小就能進行比較了。否則有些問題只能硬性地給學生灌輸,那么知識的形成過程與演繹推理過程就沒了,學生就只能機械式記憶,化學教學的魅力也會更淡了?!?/p>
綜上,高級教師對離子反應主題第二課時的課程知識為:從課程價值角度考慮,離子反應是學習元素及其化合物、水溶液中的電離平衡的基礎,體現(xiàn)化學反應的本質,同時對于生活生產(chǎn)而言,離子反應的知識也隨處可見,還能幫助學生建構微粒觀。從課程組織角度考慮,不宜給學生引入較復雜的氧化還原反應和與離子反應有關的定量內(nèi)容。
3. 學生理解知識
本文從學生的前概念、學習困難、錯誤概念、學生思維以及其他會對教學產(chǎn)生影響并與學生有關的因素等方面來呈現(xiàn)受訪教師的學生理解知識。
受訪教師一致認為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步驟――“拆”是學習難點,即學生不知道拆哪些?怎么拆?對于難點背后的原因,多數(shù)受訪教師認為“學生的化學知識容量太小,元素化合物知識太貧乏,且不知道哪些鹽溶于水,哪些鹽不溶于水”。另外,T3教師談到“學生沒有學習化學鍵等結構知識,空間想象能力有限”。T4教師談到“關鍵還是由結構決定的,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所以無法理解。內(nèi)容較多,只能以定論的形式記憶,無法從根本上理解”。T6教師談到“對強、弱電解質的電離不講這個結構的話,學生還是很難理解的,只能死記硬背”。可以看出,受L教師認為造成學生對“拆”存在困難的原因是:對物質的分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物質溶解性知識的欠缺;化學鍵等結構知識的空白。學生錯誤概念也是基于對上述內(nèi)容的掌握情況而出現(xiàn)的。例如,對于怎么拆的問題,學生對于酸式鹽的拆分會出現(xiàn)問題,對于微溶物的處理會出現(xiàn)問題等。同時,對于電解質、電離和離子反應概念理解不到位,也會造成將某些非離子反應當成離子反應,例如實驗室制氨氣的反應。所以,此時高級教師就會給學生強調,中學階段所出現(xiàn)的離子反應都是在水溶液中,幫助學生正確判斷哪些反應是離子反應。
關于學生的思維,受訪教師主要從學生已有的思維習慣、是否建立起微粒觀和需要學生具備的思維方式三個層面進行了解讀。例如T1教師認為“學生會存在一個思維習慣――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物質間的反應,因為學生沒有理解強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行為是什么樣。即沒有從微觀粒子的角度去認識物質,沒有建立起微粒觀”。T5教師談到“借助多種不同的手段讓學生去感知和理解,把不直觀的現(xiàn)象變成直觀的現(xiàn)象,仔細感受反應的變化過程。微觀想象思維和類比遷移思維很重要”。T6教師談到“抽象思維、空間想象能力很重要”。
在問及與學生有關的其他影響教學的因素時,受訪教師從不同的方面進行了闡述,主要有學生的記憶力、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師生之間的情感、學生的研究能力等。學生的記憶力在離子反應概念建構教學中顯得較為重要的原因是,基于學生所儲備的知識有限,要拆分正確,需要記憶大量的新物質、物質的類別、物質的溶解性和拆分原則等。
綜上,高級教師對離子反應主題第二課時的學生理解知識,認為學生需要儲備的前概念主要包括:電離、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物質的溶解性、酸堿鹽知識、化學用語的正確使用等。造成學生對“拆”存在困難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對于物質的分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物質溶解性知識的欠缺;二是化學鍵等結構知識的空白。學生錯誤概念也是基于對上述內(nèi)容的掌握情況而出現(xiàn)的。對于學生的思維,高級教師主要從學生已有的思維習慣、是否建立起微粒觀和需要學生具備的思維方式三個層面進行解讀。而影響學生理解知識的其他因素有:記憶力、W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師生之間的情感、學生的研究能力等。
4. 教學策略知識
通過整理7位教師對“離子反應”主題在教學順序、表征方式及難點突破的教學方法,并結合他們對課堂的組織和管理手段,得到受訪教師對該主題的教學策略知識。見表4。
實驗、對比在教學順序方面,大部分受訪教師采用概念―條件―書寫―意義的順序。在表征方式方面,考慮到離子反應概念的抽象性,受訪教師采用實驗和多媒體動畫,將電解質在水溶液的行為顯性化,同時在理論闡釋時采用類比、舉例、證明等表征方式建構離子反應的概念。例如T5教師談到“有顏色的實驗,有沉淀生成,學生知道化學反應發(fā)生了,到底是哪些離子濃度改變?我會以動畫的形式把這個展示出來,如氫氧化鈉和硫酸的反應機理是什么?首先是鈉離子與氫氧根離子在一起,然后就分開了。學生通過動畫知道到底哪些離子會在一起,哪些離子不會在一起?這時給學生講,弱電解質、難溶物質是不會松開的”。T1教師提到“新課教學必須伴隨化學實驗,因為實驗現(xiàn)象直觀明了,如BaCl2+H2SO4/Na2SO4、Ba (OH)2+H2SO4、K2SO4+Ba (NO3)2最后都能得到白色沉淀BaSO4”。T6老師用國家需要穩(wěn)定來類比離子在溶液中也需要穩(wěn)定,解釋離子反應的實質是為了尋求一種比原來存在形式更為穩(wěn)定的狀態(tài)。用個子高矮類比酸性強弱,用身高的差異性類比酸電離氫離子能力的差異性。除此之外,受訪教師還會采用生活中的實例來證明“電離”“離子”的存在,讓學生用親身經(jīng)歷來建構微粒觀。例如T1教師引用初中水溶液導電性實驗中“為了增強溶液的導電性,通常向溶液中滴加硫酸鈉或氫氧化鈉”,說明電解質在溶液中為什么是以離子形式存在。進一步解釋:為什么加入這些物質后,溶液的導電性就增加了,產(chǎn)生氫氣和氧氣的速率就快了?因為這些物質溶于水后,變成了離子,溶液導電靠的是離子的定向運動,外加直流電源后,陽離子向陰極運動,陰離子向陽極運動。定向運動的離子多了,溶液的導電性就強了,通過溶液的電流強度也大了,電解的速率也快了。同時聯(lián)系生活中電器著火不能用水澆滅所蘊含的電離知識,讓學生從離子角度去認識物質,引導學生建構微粒觀。高級教師在課堂組織和管理上已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與科學的管理方法,會根據(jù)課型和學生特點,采用不同的課堂組織形式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5. 評價知識
通過整理7位教師離子反應主題第二課時的評價維度和評價方式,得到受訪教師的評價知識見表5。
四、結論
(1)高級教師注重利用離子反應建構學生的微粒觀,強調離子反應概念是對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態(tài)和行為方式的理解。離子方程式是描述上述過程的化學語言,不僅可以表示一個反應,而且可以表示一類反應。
(2)高級教師對該主題的學生知識掌握全面。學生在學習離子反應時應具備微觀、抽象、類比思維。強調學生的記憶力對該主題學習的影響較大。
(3)高級教師在該主題教學步驟的設置、表征方式的選擇、重難點的突破、課堂的組織與管理都緊緊圍繞學生的認知基礎、認知特點來進行。高級教師會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jīng)驗,來加深對要建構概念的理解。高級教師會組織小組實驗、演示實驗、小組討論、課堂提問、觀看多媒體動畫等多種方式來開展教學,且在教學過程中會隨時根據(jù)學生的響應情況來調整教學步調。
五、啟示與建議
(1)學生知識是高級教師PCK的核心。高級教師都十分重視且擁有豐富的學生知識。因此,教師要注重研究學生,從知識、思維、興趣、愛好等方面建構自己的學生知識,并以此作為教學設計的依據(jù)。
(2)高級教師會依據(jù)主題知識和學生思維來選擇多種表征方式進行教學。注重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基礎上開展教學。因此,教師要研究生活,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并以此作為教學素材,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
(3)高級教師注重在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學科觀念的構建,注意進行知識的統(tǒng)整和遷移。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觀念,促進學生學科思維的養(yǎng)成,以利于知識的遷移和應用,提高問題解決能力。
(4) 高級教師對PCK維度中的評價知識關注度普遍較低。而有效評價能影響課堂教學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發(fā)展,提高課堂效率,有時甚至能影響學生一生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注重評價知識,發(fā)揮其在教學實踐中應有的促進作用。
⒖嘉南
[1] 張小菊,王祖浩. 學科教學知識的結構化―敘事表征――內(nèi)容表征―教學經(jīng)驗模型 [J]. 外國教育研究,2014,41(3):50-57
[2] 北京師范大學無機化學教研室等編.無機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95-384
[3] 王霞. 高中化學新手型教師與經(jīng)驗型教師PCK比較的個案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2011
[4] 何鵬,鄭長龍. 新手-熟手教師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比較研究――以“離子反應”為案例[J].化學教育,2015(1):1-5
[5] 丁永霞. 學優(yōu)生與學困生概念內(nèi)部表征的差異研究――以離子反應為例[J]. 化學教育,2014(23):25-28
[6] Shulman,L.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6,15:4-14
[7] Shulman,L.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87,57(1):1-22
[8] Park,S.,Oliver,J.S. Revisiting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PCK as a conceptual tool to understand teachers as professionals[J].Res Sci Educ. 2008,38:261-284
[9] Berry,A.,F(xiàn)riedrichsen,P.&Loughran,J. Re-examining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Science Education[M].London:Routledge Press,2015
[10] Hashweh,M.Z. Teacher pedagogical construction:a reconfiguration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J].Teachers and Teaching:Theory and Practice. 2005,11:273-292
[11] Tamir,P. Subject matter and related pedagogical knowledge in teacher education[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988,4:99-110
一、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現(xiàn)狀和不足
1.忽視化學學科教學的根本價值,夸大考試大綱的指揮作用
一些教師備課的主要工作是熟悉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練習題、考試題,從如何幫助學生懂得答好這些題目的角度選擇和設計教學內(nèi)容。這種教學往往可以讓學生在短期內(nèi)獲得比較理想的考試成績,但并不能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學科的樂趣和價值從而喜歡上化學這門學科,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運用化學學科的觀點和視角分析問題的能力。另外,由于教學過度關注考試,教師常常忽視重點主干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的思維被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所謂考點所拖累,最終無法構建完善的學科知識體系。
2.缺乏對中學化學課程內(nèi)容的整體把握,局限于孤立的章節(jié)或課時內(nèi)容
長期在初中任教的教師不熟悉高中化學的教學內(nèi)容和要求,同樣一直任教高中的教師對初中化學的教學現(xiàn)狀也不太關心,這是很常見的現(xiàn)象。而且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內(nèi)容設置注重概念的螺旋式發(fā)展,同一主題內(nèi)容在不同的模塊和年級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不能把每一個章節(jié)、課時的教學放在整個中學化學課程體系和中學化學總體教學目標中進行思考和設計,往往給人感覺教學缺乏靈魂,而且很容易發(fā)生難點知識一步到位、重點知識不到位的情況。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內(nèi)容鮮活、欄目豐富,吸引了很多教師開展對教材欄目教學功能的挖掘和研究。這種教學研究方式總體來說是積極的、有效的,但這種研究如果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誤區(qū),也會使一些經(jīng)驗缺乏的教師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用于一些非重點問題的探究上,造成教學目標出現(xiàn)偏差。單獨看一節(jié)課也許會認為有新意、有思維深度、有探究力度,但從整個課程目標的達成看也許價值并不大。我們更倡導在找準核心教學目標的情況下發(fā)掘教材的功能和價值。教材有幾種版本,不同版本內(nèi)容的設置、活動的設計有很大差異,但都是服務于相同的課程標準,這一事實也告訴我們孤立地深挖教材欠妥。
3.曲解新課程理念在實踐中的作用,架空教學目標的導教、導學、導評作用
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教學目標必須有導教、導學、導測評的功能,但在新課程理念的沖擊下,很多教師的教學目標設置逐漸與課堂實際脫離,成為教學設計中一頂華麗的“帽子”。其中最主要的幾個誤區(qū)是:(1)認為課堂教學必須有完善的三維目標陳述,把課程目標誤用作課堂教學目標,導致目標達成情況無法評價,教師們被迫把一些空泛、大概念的詞語放入課堂教學目標中,如“嚴謹求實”“勇于創(chuàng)新”“科學精神”“探索能力”等。(2)認為三維目標就是在落實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還要加入方法、情感的目標,不理解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都是滲透在具體的知識和技能學習之中以及教學方式的轉變之中。所以會在現(xiàn)在的課堂中聽到教師把“方法”“能力”“態(tài)度”“精神”“觀念”等詞語常常掛在嘴邊,唯恐聽者不知,卻沒有真正讓學生在思考具體問題時充分體驗和養(yǎng)成的策略,學生也能感受到課堂的怪異和做作。
二、對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目標和任務的看法
1.長期的、最終的教學目標不同于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
有人說,新課程理念下中學化學不僅要教會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能力是什么?布盧姆、加涅等教育心理學家在對學習結果進行分類時并沒有“能力”的提法,而代之以具體的言語信息、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等廣義的知識,這些分類使教學更具操作性。能力是客觀存在的,但無法在短時間里、在一件事情上就能發(fā)展起來,可以說能力是教學的最終目標,就好像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一樣,它也是最終的目標,但并不適合作為課堂目標使用。而教學是由一個個課堂組成的,課堂教學必須有具體的可以達成的目標,即使要滲透一些思想和方法也要轉化為具體的活動和任務。
2.化學核心觀念在中學化學教育中的重要價值
學生通過化學課程的學習,根本目的是形成從化學的視角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即植根于學生頭腦中的化學基本觀念。山東師范大學畢華林教授將化學核心觀念作如下分類(見附圖)。
該分類體系清晰簡潔,將學生學習的中學化學基本內(nèi)容和學習的方法有機呈現(xiàn)出來。通過學習中學化學,人們可以理解世界萬物都是以若干種元素(原子)為基本單元構成的,可以透過宏觀物體“看到”其微觀構成,能理解宏觀物質為什么有相關的性質和用途,能理解一切自然界沒有的新材料何以制造出來,也能理解有的物質為什么會逐漸失去它的性質,能理解周圍的陽光、空氣、水在物質的變化中起著什么作用;學習中學化學,人們能學會更有效地處理生活中大量復雜的信息和數(shù)據(jù),具備透過事物外表認識其本質的思維習慣;學習中學化學,人們可以了解化學在創(chuàng)造五彩世界中的作用,可以糾正化學破壞了環(huán)境的片面認識,理解科學之于人類的意義。
3.實施化學核心觀念教育在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具體作用
有一個經(jīng)典的比喻:“沒有基本觀念統(tǒng)領的知識教學是把‘種子’磨成‘面粉’的教學?!币馑际侵袑W化學教學的學科知識是有限的,學生應該借助這些有限的知識形成終身有用的思想、觀點和方法,把這些知識當做啟發(fā)思維、訓練思維的“種子”,而不在于要把知識本身嚼碎記牢。所以,具有實施化學核心觀念教育理念的教師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實施化學核心觀念教育,必然注重知識與核心概念的認知過程,必然強調概念間的聯(lián)系和知識遷移,必然會引導教師關注整體、把握本質,引導學生不要過分注重細節(jié),超越具體事實,從本質上認識和理解所學知識。
與不可捉摸的“能力”相比,化學核心觀念更容易與具體的化學知識相互滲透和融合,教師落實三維課程目標便有了抓手,素質教育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強。
三、基于化學核心觀念教育的教學內(nèi)容分析和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框架及其解釋
我提出分析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設計的思路框架是:1.分析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2.分析教材具體的知識本體及其主線;3.分析學生相關的原有認知和后續(xù)認知;4.分析教學內(nèi)容承載的化學核心觀念、思想和方法。
課程標準將課程劃分成若干模塊,每個模塊提出若干個主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主題與教材的章題并不是一致的,主題注重體現(xiàn)學科價值,章題注重體現(xiàn)知識邏輯,但主題下的具體內(nèi)容都能在教材的某個章節(jié)找到。所以課程標準最突出的功能是首先指出了具體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即課程標準中的內(nèi)容標準告訴教師為什么要教這個內(nèi)容;其次課程標準對某一主題知識在中學各階段要達到什么目標層次作了規(guī)定。因此,看課程標準看什么?一看這個內(nèi)容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教材中,二看同一主題的內(nèi)容在中學教材中出現(xiàn)了幾次,要求有什么不同。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如果我不得不將所有的教育心理學原理還原為一句話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根據(jù)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睂W生要理解新知識必須將新知識納入到原有認知結構中去(或上位學習,或下位學習,或并列結合學習)。我認為,現(xiàn)在的新知識也必將成為今后學習的“原有認知結構”,所以教學也要著眼于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和發(fā)展。
在畢華林教授對化學核心基本觀念的解釋中,我從影響學生學習的角度提出這些基本觀念中最應該落實的重點(見下頁附表),這些重點應長期支持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學習。
四、應用實例
1.案例一:人教版必修1“氧化還原反應”
(1)分析課程標準。
九年級:“二、身邊的化學物質——(一)地球周圍的空氣——2.知道氧氣、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質和用途,認識氧氣能跟許多物質發(fā)生氧化反應?!?/p>
必修1:“主題3 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5.根據(jù)實驗事實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的轉移,舉例說明生產(chǎn)、生活中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
選修4:“主題1化學反應與能量——4.體驗化學能與電能相互轉化的探究過程,了解原電池和電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寫出電極反應和電池反應方程式。5.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常見化學電源的種類及其工作原理,認識化學能與電能相互轉化的實際意義及其重要應用。6.能解釋金屬發(fā)生電化學腐蝕的原因,認識金屬腐蝕的危害,通過實驗探究防止金屬腐蝕的措施?!?/p>
分析課程標準內(nèi)容,得到以下認識:初中學習氧化反應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氧氣的性質,只需要形成一種觀念:一定條件下氧氣能與大多數(shù)金屬單質和非金屬單質反應生成氧化物。必修教材放在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這個主題下,顯然是告訴我們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元素化合物的性質,是在準備一種學習工具。選修4是氧化還原反應這一工具更深入的應用且與生活生產(chǎn)緊密聯(lián)系,因此對生活中常見的電化學現(xiàn)象要理解并會用化學語言解釋。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在整個中學課程體系中是螺旋上升的:表面現(xiàn)象概念的本質概念的應用。
一、預習
預習是為了使學生對欲學知識做作好心理準備。
課前預習的一般方法有:閱讀新課、找出難點、溫習基礎。
1.閱讀新課
依照教師的預習要求,主動對知識性教材進行閱讀,大體了解新課的基本內(nèi)容,形成大概的知識框架;對實驗性的教材,應明確實驗目的、要求、原理、操作要點和安全注意事項,并寫出實驗操作提綱。
2.找出難點
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標記,為有目的、有所側重地聽課做好準備。
3.溫習基礎
這是學習新課的知識鋪墊。做到對與本節(jié)新課相關的概念、公式等知識進行復習鞏固,以便更輕松順利地接受新課。
比如我們在學習水的離子積這節(jié)新課前,在仔細閱讀教材之后,應該對之前所學習過的強弱電解質的判斷、電離方程式的書寫等內(nèi)容認真復習,而在閱讀過程中我們還應對①Kw不僅適用于純水,還適用于稀溶液(酸堿或鹽);②表達式中H+和OH-不只是水電離的,而是溶液中存在的所有H+和OH-等疑難問題作為聽課時的重點加以標記;最后試做本節(jié)對應習題,如:
下列各種敘述中正確的是:A.在任何條件下,純水的C(H+)=C(OH-)=1×10-7mol/L B.在任何條件下,純水都呈中性。C.在100oC時,純水的C(H+)<1×10-7mol/L。D.PH=7的溶液一定呈中性。通過思考,對答案有疑惑,引發(fā)一些思考,如影響水的離子積的因素是什么,通過以上預習,我們就很容易明確聽課的目的。
二、聽課
聽課是學生學習的最主要形式。集中注意力聽課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知識的獲得,除了學生自學之外,大部分是通過聽老師的講解間接獲得的。因此,要想學習好就必須學會聽課。
在課堂上,只有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跟上老師的思路、抓住知識的重點。聽課時,眼睛要盯著老師的板書,對重點和教師補充的內(nèi)容一邊思考,一邊速記筆記;老師講解時,眼睛要盯著老師的動作與表情,認真領會教師的意圖。但學生還應改變對學習的陳舊認識,變被動接受為主動享受課堂。也就是說,要提高聽課效率,就要對老師的講解進行思考、積極發(fā)言,提出問題相互辯論,發(fā)揮個體的能動作用,大膽展示自己的觀點特長,挖掘自己的閃光點,樹立自信,激發(fā)對學習的興趣。
在實驗課上,為了使物質之間的變化過程更直觀形象,老師往往會做演示實驗。學生要認真觀察,積極動手參與,充分調動眼、鼻、耳、腦等器官協(xié)同作用。例如,在做乙醇和銅絲反應生成乙醛時,老師會將繞成螺旋狀的銅絲反復多次的在酒精燈外焰上灼燒后插入乙醇溶液中(學生思考這樣做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應觀察到銅絲顏色由紅色到黑色又到紅色,溶液則產(chǎn)生了新的刺激性氣味。從而可以得出銅絲只做了催化劑。
習題課時,學生應學習老師對題目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以便使自己的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爭取一題多解,做到舉一反三,使知識的領會進入更高級的境界。
不要挑剔老師。個別學生對老師的挑剔比較多,認為老師專業(yè)水平不高、講課表情不豐富、動作不恰當、衣著不夠時尚等等,帶著不滿情緒上課,這樣必然會嚴重影響學生對該老師所講授的知識的接受與吸收,結果導致常常出現(xiàn)偏科現(xiàn)象。
三、復習
復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這里所說的復習是指把新學到的知識及時吸收、小結,并與原有的知識進行聯(lián)系,查漏補缺,使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
首先,反復閱讀教材,此時對教材的閱讀不再是形式上的走馬觀花,而是細細咀嚼,修正自己預習時把握不準的地方,強化理解和吸收聽課時的疑難之處。
其次,掌握看書的“由薄到厚”法。我國著名的數(shù)學家華羅庚認為讀書有兩個過程,一個是“由厚到薄”,另一個是“由薄到厚”。由薄到厚的過程是知識的不斷豐富、積累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抓住綱要,理出知識主線,總結規(guī)律并將它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使自己的知識結構融會貫通。
及時復習的好處是加深和鞏固學習內(nèi)容,防止知識遺忘,忌在學習之后很久才去復習。這樣,所學知識會遺忘殆盡。及時對每節(jié)、每單元進行總結,如物質的性質、制取方法和鑒別,重要的化學方程式、計算公式、變化規(guī)律等,以便對知識體系有更深刻認識。
四、作業(yè)
如果說聽課環(huán)節(jié)側重于對知識的理解,那么作業(yè)就是側重于對知識的消化與鞏固,作業(yè)不僅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教學信息反饋的重要渠道,還是使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必要途徑。在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待作業(yè)的態(tài)度是非常錯誤的:有的學生認為作業(yè)是老師下達的必須執(zhí)行的一項任務,做作業(yè)只是為了應付老師和家長,這種觀點之下的作業(yè)顯然不能達到做作業(yè)的真正目的;有的學生則迷信“題海戰(zhàn)術”,認為學理科,作業(yè)當然是多多益善,因此盲目地花費大量時間做了許多練習作業(yè),但是收效甚微。
做作業(yè)是為了及時檢驗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水平,還可以為復習積累資料,所以作業(yè)題應經(jīng)過有目的的篩選,做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習題。那么如何做好作業(yè)呢?
學生通過復習,認真回憶老師課堂上所講的內(nèi)容,已經(jīng)有了一個簡要的提綱,弄清了知識的來龍去脈,做題時還要注意:
1.認真審題
審題是答題的基礎,審清題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細心答題
做題是表達思路的過程,這個過程要求手腦并用,仔細推敲,做到思路正確,邏輯嚴密,從而逐漸形成一個良好的解題習慣,做到得心應手。
3.獨立完成作業(yè)
一、電子管的線性比晶體管好嗎?
既然作者談的是非線性失真,我想簡單的把這三種器件的情況介紹一下。由于電子管和晶體管的種類繁多,而且電子管一般是工作在高電壓小電流狀態(tài),晶體管一般是工作在低電壓大電流狀態(tài)。失真又和使用曲線的范圍有關,屏極供電為300V的電子管,輸出5VP-P值時的失真,肯定比集電極供電為6V的晶體管輸出同樣幅度時的失真小。所以相互比較一定要在完全相同的外部環(huán)境下才有意義。另外失真也和器件的工作點有關,下面是在甲類狀態(tài)下,分析增益隨器件工作電流的變化情況。
1、電子管的失真
電子管的確存在定律,它是在二極電子管中由泊松方程推出的屏流和屏壓之間的關系,實際曲線基本上符合它;三極管當柵壓作為參變量固定時,則屏流和屏壓之間的關系也大致符合它。
三極管的輸出電壓Vo和輸入電壓Vi之間的比值為增益A:
A= -Ra×μ/Ri
其中μ為電子管的放大系數(shù),Ra為屏極負載電阻,Ri為電子管的內(nèi)阻,μ/Ri就是電子管的跨導S 。Ra為定值,所以S隨屏流Ia的變化就決定了放大器的線性。S的線性是由控制柵產(chǎn)生的電場的均勻程度而定的,而陰極表面氧化層的平整度、控制柵柵絲的直徑及繞法、柵絲和陰極之間的距離等因素都影響電場的均勻程度。
我們常用的都是柵壓為負的左特性管。從柵壓為零屏流最大,到較負使屏流接近截止的過程中,S一般是由大到小。五極管的增益計算以及跨導S的變化規(guī)律與三極管相似。
我們?nèi)绻诠茏拥钠翂篣a―屏流Ia曲線圖上作負載線可以看出,輸入正半周時進入大屏流、低屏壓區(qū);而輸入負半周時進入小屏流高屏壓區(qū)。而以柵壓為參變量的曲線簇之間的距離隨著屏流的提高,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所以輸入正半周時的S較大,負半周則相反,即正負半周的S值不同。我們在設計時,都是把工作點置于線性區(qū)的中點。這樣在Vi較小時,S值變化不大,Vo 和Vi之間的關系基本是線性的。Vi較大時會出現(xiàn)Vo正負半周幅度不同、寬窄(肥瘦)不同的情況;Vi過大時,會使Vo的正負半周都出現(xiàn)削波而幅度不再增加。試想不同的電子管,其結構不同,曲線的線性好壞差別很大,失真情況怎么可能一樣?RCA的6336A和WE-300B都是三極管,屏耗是30~40W,WE-300B推挽不加任何負反饋,輸出25W時THD為1%,6336A行嗎?還有五極管呢,F(xiàn)U50的屏耗亦是40W,它的失真情況也和300B一樣嗎?
2、雙極晶體管的失真
說雙極晶體管的輸出―輸入是指數(shù)關系,這還是第一次聽說。作者說的大概是雙極晶體管的基極輸入電流Ib,隨基極輸入電壓Ub變化曲線在起始部位的關系吧?這關系倒有點接近指數(shù)關系。同上,Vo和Vi之間的比值為雙極晶體管的增益A:
A=-βRc/(Rs+hi)
其中β為晶體管的電流放大倍數(shù),Rc為集電極負載電阻,Rs為信號源內(nèi)阻,hi為基極輸入阻抗。
當集電極電流IC從0開始增加時,β增加而hi隨之變小,A隨之增加。而IC增加到一定值時,β和hi的變化就會減小而進入線性區(qū)。在線性區(qū)內(nèi)β和hi的變化都不大,A基本保持不變。當IC增加到一定值時,β開始下降(國產(chǎn)晶體管的最大集電極電流,一般是定義在β下降到最大值的絞鋇鬧擔i并不同步下降,所以A開始減少。因此A隨集電極電流IC(而不是Vi) 的變化規(guī)律是:IC小 ――快速上升、IC中等――近似不變、IC大――下降。和電子管類似,在一定的信號范圍內(nèi),Vo和Vi之間的關系基本是線性的;Vi 過大若進入β下降區(qū)時,對應其正半周A開始下降,即此時集電極輸出的負半周幅度會減?。辉俅骎o就削波了。這怎么會是指數(shù)關系呢?
3、 場效應管的失真
目前常用的功率場效應管一般是VMOS增強型的。即對于N型管而言,其柵極需要加入2―4V正偏壓才能工作。由于其輸出特性曲線和五極電子管相同為飽和型的;而輸入阻抗也是高阻的,是電壓放大器件。所以其增益A為:
A=gm×RD
其中gm為VMOS管的跨導、RD 為VMOS管的漏極負載電阻。gm的變化規(guī)律為當漏極電流較小時,它快速隨其上升;從漏極電流達到某值起直到其最大額定值,gm是基本不變的,所以其線性比雙極晶體管要好。它的增益A隨漏極電流(而不是Vi)的變化規(guī)律是:剛開始快速上升,以后就近似不變了。所以Vo 和Vi也不是平方關系。
由于從理論上進行器件之間的非線性對比較困難繁雜,也不直觀,為了直截了當?shù)牧私馄骷木€性好壞,筆者設計并且實踐了電子管和晶體管的對比測試:
電子管為常用且工作屏壓較低的北京電子管廠6N11及俄羅斯SOVTEK 6922,兩半管并連。晶體管為NEC 2SC2690A,其耐壓BVceo 實測為200V左右。
信號源為ZQ1035 低失真信號發(fā)生器,失真儀為meguro MA-6571T,輸入電壓用TD9205三位半數(shù)字表監(jiān)視。由于輸出電壓失真較大,所以用FLUKE 8840A真有效值五位半數(shù)字表監(jiān)視。用Tektronix 465M 100MHZ雙蹤示波器監(jiān)視有無高頻寄生震蕩。系統(tǒng)的剩余失真加噪聲干擾≤0.01%
屏極及集電極供電電壓均為151V(用WY1穩(wěn)壓)、屏極及集電極電阻均為10KΩ、增益均調到28dB左右、工作點均調到最大輸出電壓時失真最小、測試頻率為1KHz。由于6922的線性明顯比6N11好,所以只采用6922的數(shù)據(jù)。
由測試數(shù)據(jù)繪出的輸出Vo和輸入Vi (均為RMS值)的關系見圖(1),由圖(1)可見電子管6922的Vo和Vi關系的非線性是很明顯的,即增益A不是常數(shù)。而晶體管2SC2690A的Vo和Vi的關系幾乎是完全線性的,筆者在畫圖時,用直尺就把2SC2690A所有的數(shù)據(jù)點都連上了。THD(總諧波失真)和輸出電壓Vo的關系見圖(2)。從圖(2)可見,在同樣輸出電壓時,晶體管2SC2690A的THD,不但比電子管6922小一個數(shù)量級(注意圖中右側縱坐標為晶體管),而且THD的上升速度也沒有6922快。
我想,事實勝于雄辨!以上的實驗數(shù)據(jù),已經(jīng)很明確的說明了電子管和晶體管的線性哪個好。那種認為晶體管放大器的失真之所以小,完全是靠深度大環(huán)路負反饋壓出來的看法是沒有根據(jù)的。眾所周知,現(xiàn)代的優(yōu)秀放大器為了減少TIM失真(瞬態(tài)互調失真),都采用了減少甚至取消大環(huán)路負反饋而加深本級負反饋的方案。這樣末級功率晶體管自身的線性,對于整機的失真大小就有明顯的影響。這些放大器的失真,不是照樣比施加了10~20dB大環(huán)路負反饋的膽機低嗎?
二、電子管的噪聲比晶體管低嗎?
孫文說:“怎樣理解膽機的聲底干凈,音色純正呢?聲底干凈可以認為是噪聲低的緣故……晶體管(含場效應管)工作原理基于半導體內(nèi)部的電子(空穴)遷移。電子(空穴)在固體的晶格之間實現(xiàn)遷移時,任何結構上的缺欠……都將導至電子(空穴)的無規(guī)則運動,從而形成噪聲。這就是所謂的閃變噪聲?!懝苤校婵罩械碾娮舆\動基本上不受限制,除了受輸入信號控制,基本上不發(fā)生無規(guī)則運動。當然不存在閃變噪聲?!阅懝艿脑肼曇话爿^低,制作放大電路可獲得較高的信號噪聲比……通常,使用膽機,揚聲器中的沙沙噪聲是聽不到的。而石機在揚聲器中聽不到沙沙噪聲者卻很少有。”
受篇幅所限,筆者在這里不想討論晶體管和電子管的噪聲微觀形成機理,只想宏觀討論它們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電子管是電壓放大器件,它的噪聲是用等效輸入噪聲電阻來表示。其物理意義是將輸出的噪聲電壓等效為在一定溫度下,其控制柵上的電阻因電荷起伏而形成的噪聲電壓被放大。等效輸入噪聲電阻用Ω表示,阻值愈高則噪聲愈大。在300K(27℃)時,常用的6N8P其等效輸入噪聲電阻為1KΩ左右、三極接法的6J1為0.4KΩ左右。而晶體管的噪聲一般用噪聲系數(shù)來表示。其物理意義是放大器輸出端總的噪聲功率與被放大后的信號中原有的噪聲功率之比,用dB表示。0dB表示無噪聲,即輸出端總的噪聲功率就是被放大后的信號中原有的噪聲功率,器件沒有給輸出增加新的噪聲。應該指出,場效應管是多子器件,其噪聲一般比少子工作的雙極晶體管小一些。由于電子管和這兩種固體器件的噪聲參數(shù)表示不同,所以無法從數(shù)據(jù)上直接進行比較。
對于同一輸出電壓而言,撇開放大器的增益單獨去比較信噪比是沒有意義的。這道理也很簡單:假設第一級的等效輸入噪聲電壓為1μV、要求輸出電壓為1V。 對于0.1V的輸入信號,單級20dB的增益就夠了。由于噪聲電壓被放大為10μV,所以輸出信噪比為100dB(不計權,下同);但是如果輸入信號小到1mV,后面就需要再接有一或兩級放大,總增益為60dB。同樣輸出1V時由于輸出噪聲電壓被放大為1mV,所以信噪比就降到60dB了。一部用于MM唱頭放大的膽前級,輸入信號為毫伏級,信噪比很難高于85dB;更不用說輸入信號為微伏級的MC唱頭放大器了,所以MC唱頭一般都要加升壓變壓器來提高信噪比。
那么電子管和晶體管哪一種更適合微小信號放大呢?筆者在十年前曾經(jīng)為國內(nèi)某音響公司研發(fā)過膽前級。當時借助先進的音頻綜合測試儀(那時就要人民幣10萬元),把輸出噪聲降到了0.1―0.15mV(RMS)左右,再也降不下去了。因為這時剩下的完全是電子管的白噪聲,要再降低就只能換管子。但這又牽扯到增益和音色的問題。據(jù)我所知,在當時國內(nèi)生產(chǎn)的膽前級中,我這款輸出噪聲算低的了。但如果相對其20V的最大輸出電壓,信噪比也不過100多dB;如果按后級所需要的2V計算,那就只有80多dB了。
晶體管又怎么樣呢?半導體技術日新月異,使用的材料從鍺到硅到砷化鎵再到今天的碳化硅(想想電腦CPU的更新速度吧?。>瓦B廣播電臺上百KW大功率發(fā)射機的末級也都固體器件化了!筆者沒有用最近生產(chǎn)的固體器件研究過小信號放大器,所以沒有發(fā)言權。去年年底恰好外地一友人來訪,他在一家著名的大型電聲企業(yè)工作,而電容話筒又是其拳頭產(chǎn)品。由于電容話筒頭的輸出阻抗極高,所以需要用場效應管或電子管來進行阻抗變換、放大。這兩種產(chǎn)品該企業(yè)都生產(chǎn)。據(jù)他說,就輸出噪聲電壓的絕對值而言,電子管一般要比場效應管高6dB、最好的電子管也要高2dB!我想他的回答,比較權威的解決了我們的問題。
三、電子管的空間電荷有益嗎?
“……因此膽管不可避免地存在電子在固體中遷移所具有的噪聲……實際膽管陽極噪聲測量也說明,膽管的確與晶體管(合格品)噪聲水平相當。那么為什么膽機中就是聽不到沙沙的噪聲呢?……其實,這是因為膽管中的空間電荷效應的結果……由于電子云處于陰極表面(電場)拉力與能級外沖的平衡狀態(tài)之中,發(fā)生噪動與不規(guī)則運動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所以不產(chǎn)生噪聲?!m然膽管陽極噪聲可能不低于晶體管,但是由于虛陰極的存在膽管工作時的噪聲卻遠遠小于晶體管,也低于場效應管……空間電荷效應是膽機奇異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也是膽最可貴而又獨特的性質……目前其他固體器件尚無法具備?!?/p>
1、首先,電子管是一個整體。怎么可能把電子流過屏(陽)極的噪聲,從總噪聲中分離并單獨測量出來?這簡直是匪夷所思!測得的噪聲只能是各種噪聲機制的綜合結果,即電子管工作于電路中的最終噪聲水平。何來電子管工作噪聲遠小于晶體管一說?
2、空間電荷真的能象電容濾平紋波那樣,基本平息陰極發(fā)射電子的噪動與不規(guī)則運動,從而使電子管的噪聲大大低于晶體管嗎?我認為其作用是有限的。所以正象我前面所說,工程實踐表明電子管的噪聲一般要大于固體器件。而被孫先生認為是好聲關鍵的空間電荷,更多的卻是影響了電子管的正常工作。
空間電荷現(xiàn)象其實早在電子管發(fā)明不久就被發(fā)現(xiàn)了。由于它產(chǎn)生的減速電場屏蔽了屏極的加速正電場,使電子管的屏極電壓不得不提高;而且降低了柵極的控制能力,即減少了跨導S。而電子管的噪聲是和跨導成反比的,對于三極管而言其等效噪聲電阻為R=2.5/S(單位為Ω)。因此,空間電荷現(xiàn)象非但對降低噪聲無益,反而使噪聲特性惡化。
一部電子管的發(fā)展史,其實就是S提高的歷史。小功率的收信管,控制柵電壓每變化一伏,屏流從變化幾百微安發(fā)展到如今的幾十毫安(筆者手中有一對SOVTEK的6C45P其S=45mA/V),使電子管的放大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早在1913年就有人提出:為了消除空間電荷的影響從而提高跨導,在陰極和控制柵極之間,加入一個帶正電位的輔助柵極。用它的正電場,去抵消陰極附近的空間電荷產(chǎn)生的減速電場,從而增加陰極電流、加大跨導。這個輔助柵極被稱為陰柵或空間電荷柵。
二戰(zhàn)前,荷蘭PHILIPS公司就生產(chǎn)了帶空間電荷柵的電子管A141,工作時屏極電壓只需要6V。由于此管比較難找,解放初我國的科技人員就利用RCA公司的五極管1LN5的第一柵極當作空間電荷柵,第三柵極作為控制柵加入信號,做再生式收音機。12V的屏壓即可正常工作,代替了一般要用45V屏壓的設計。20世紀50年代的某些雜志上,也刊登過用北京電子管廠生產(chǎn)的1A2五柵變頻管,第一柵當空間電荷柵來裝低壓收音機的文章。如果空間電荷對消除噪聲真的那么有效,這些消除空間電荷的措施豈不會使噪聲大增,收音機還能夠正常工作嗎?要知道,收音機的輸入信號比合并式功放的輸入信號可低多了!
為了消除空間電荷的影響,從而提高跨導,近代的電子管也加入了空間電荷柵。我國生產(chǎn)的6J20銳截止五極管的第一柵就是空間電荷柵,固定加6V電壓,注明用途是寬帶高頻電壓放大(見無線電通信用電真空器件手冊,1984年版249頁)。這種為了增加跨導而消除空間電荷的措施,如果按《膽聲》一文作者的觀點,會使得噪聲大大增加。那豈不是得不償失,為什么還會生產(chǎn)、使用它?
四、為什么膽機開機時間長會好聲
“……這個現(xiàn)象可以理解為:隨著工作時間延長,膽管噪聲顯著降低……在高溫下電極材料也會析出氣體。所以膽管內(nèi)均裝有吸氣劑……吸氣劑是溫度越高,化學性質越活潑,吸氣作用越佳。所以隨著膽機開機時間的延長,膽管內(nèi)溫度上升而趨于穩(wěn)定,使吸氣劑能充分發(fā)揮作用。從而使管內(nèi)氣體分子數(shù)充分減少,真空度提升。使膽內(nèi)電子與氣體分子的碰撞的噪聲消除……而空間電荷的形成與溫度密切相關。只有達到相當溫度并穩(wěn)定時,空間電荷才能穩(wěn)定。而穩(wěn)定的空間電荷存在則是低噪的原因。……”
隨著開機時間的延長,膽機的聲音究竟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是否膽機剛開機時的沙沙聲比熱透后的沙沙聲大?我的感覺是隨著時間的延長,聲音更加通透、松弛、自然,而不是白噪聲的變化。我認為首先這和旁熱式電子管(即使放大器末級使用直熱管,前面的管子一般也是用旁熱的,否則交流聲難處理)的特性有關。旁熱式電子管由于熱絲和陰極之間的絕緣層使熱阻較大,需要較長的時間二者的溫度才能夠一致。只有溫度一致后,陰極電子的發(fā)射才能穩(wěn)定、陰極氧化層的電阻才能最小,這樣電子管才能進入最佳狀態(tài)。
其次,膽機電路中大量使用電容器。由于電解電容的絕緣介質是鋁電極上的氧化層,隨著加電時間的延長,該氧化層更加完善,使漏電電流及損耗均減少。這就是電解電容存在的加電后賦能的現(xiàn)象。該氧化層介質屬于半導體性質(記得筆者小學時,曾用鋁片浸在硼砂溶液中做整流器來充蓄電池),本身具有明顯的非線性。所以其性能的改善對聲音的影響較大?,F(xiàn)在一些發(fā)燒友DIY膽前級,電源濾波使用扼流圈。由于濾波電容可取值較小,故干脆用薄膜電容來取代電解電容,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膽機級間耦合用的薄膜電容,其絕緣介質的性能也會受外電場極化的影響發(fā)生一些變化,由于地位重要,所以一般也會使聲音產(chǎn)生某些改變。
不僅膽機,晶體管(包括功率場效應管)功放、非膽輸出的CD機都有開機要煲一段時間聲音才會好的情況。特別是甲類晶體管功放,煲的時間特別長。一直要到散熱片發(fā)燙了才好聲,我的印象中比膽機需要的穩(wěn)定時間還長。而它們用的都是固體器件,沒有什么空間電荷吧!
五、電子管內(nèi)究竟有多少氣體分子?
“……雖然,絕對的真空,技術上還是達不到的,電子在運動中還有可能與管內(nèi)的殘余氣體分子碰撞而產(chǎn)生噪聲,不過這種碰撞的幾率很小。打個比方說,殘余氣體分子的密度只相當于一個房間中幾只飛行的蚊子。有心與蚊子相碰,怕都很難……”
從高中化學我們知道,含有6×1023個分子的任何物質(包括氣體)被稱為1摩爾(mol),1摩爾的氣體在標準大氣壓及0℃時的體積為22.4升。若電子管內(nèi)真空度為10-7~10-6毫米汞柱(這是電真空業(yè)用的油擴散泵一般所能達到的真空度),則一升體積內(nèi)的氣體分子數(shù)量大致為3.5×(1012~1013)。其密度為1cm3有35億個到350億個氣體分子(以上溫度均為0℃)。這個密度可不是“房間中幾只飛行的蚊子,有心與蚊子相碰,怕都很難”了!這種環(huán)境,實際可以看作是由氣體分子所形成的“霧”,電子就是在這氣體霧中穿行。如果屏流為10mA,則電子管內(nèi)一秒鐘有6.3×1016個電子飛向屏極。而氣體分子也在做溫度越高,運動速度就越快的熱運動,所以就會有大量殘余氣體分子和高速飛行中的電子碰撞而產(chǎn)生電離。膽機開機后,某些電子管在黑暗中可以看到被屏極所包圍的空間內(nèi)有藍光出現(xiàn),有的還隨音量大小閃動。而這藍光正是殘余氣體分子電離時發(fā)出的,我們從發(fā)光的顏色、深淺可粗略判斷真空度。
電子管內(nèi)的藍光,充分證明了電子管內(nèi)大量殘余氣體的存在。某雜志的廣告中,有個國外品牌的KT88以真空度比通常的要高一百萬倍作為賣點。不知道該品牌真空度是否真的能高這么多,但這也說明了目前一般電子管內(nèi)的真空度不盡人意。某些國產(chǎn)品牌的功率電子管,管壁上吸氣劑消失的速度驚人,就是明證。
讀完《膽聲》一文后,我感覺作者的一些觀點很費解。比如“……由于人耳的特性,對于遠低于信號的噪聲根本是感受不到的。這就是人耳的掩蔽效應……”作者想說明什么呢?是不是石機工作時這個“掩蔽效應”就不存在了?又如“實際膽管陽極噪聲測量也說明,膽管的確與晶體管(合格品)噪聲水平相當。那么為什么膽機中就是聽不到沙沙的噪聲呢?”儀器能夠測量出而人耳聽不到,難道電子管產(chǎn)生的白噪聲會有什么特別嗎?再如“……這造就了膽管放大器具有較高的真實度,雖然失真度指標也許還高于晶體管機。膽聲讓我們感到耐聽,其實是源于電子管自身的高傳真特性?!惫P者感到奇怪:高保(傳)真特性就意味著失真度小,這是業(yè)界公認的準則。怎么承認膽機的失真度大,還說電子管自身有高保真特性,這不矛盾嗎?膽機的失真度高于晶體管(包括功率場效應管)機,這也是業(yè)界公認的。膽機耐聽和高保真是兩碼事:單端放大的300B、845被認為是膽機中的極品,它比KT88的推挽機耐聽吧,但它的THD比后者大!沒人說上萬元的膽機比幾千元的石機THD低,但前者比后者耐聽;就象有人說Spendor的箱子比Dynaudio的箱子耐聽、音樂味好,但沒人說前者比后者保真度高是一樣的道理。事實上Dynaudio的失真、染色更小些,更接近真實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