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人本主義 世界大學城 教學模式 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19
Space Teaching Mode Construction Based on Humanism Education
QIN Yangqing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s,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model has been dramatic impact and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aking humanism as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Education, with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nearly three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space world university city, try to construct the World University City space teaching mode, hoping can play a valuable rol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umanism; World University City; teaching mode; education information
1 人本主義教育觀理論內涵分析
人本主義教育觀認為:人這一個體是教育的對象,實現(xiàn)這一個體的全面發(fā)展是發(fā)展教育的目的,這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全人教育”的哲學思想。因此,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對教育對象有完整性的關注。人本主義教育家卡爾?羅杰斯主張尊重學生個體,鼓勵個體自主學習,認為社會互動是人本主義教育觀實現(xiàn)的重要方式。從人類行為選擇及其所處環(huán)境的關系來看,人本主義教育觀其實是在強調和關注如何將多種教學模式和多種教學手段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并通過這個教學體系來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大學生作為教育的主要受眾群體之一,從人本主義教育觀來看具有如下幾個基本特征:第一,形成較為成熟、完整的自我概念,思維方式和社會認知能力出現(xiàn)了變化,思維方式逐漸由形式邏輯思維為主向辯證邏輯思維為主過渡,社會認知能力隨著經歷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逐漸擴大和強化。第二,基于專業(yè)形成了以職業(yè)為中心的學習取向。大學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學習的專業(yè)性,大學生一進入大學就選擇了自己要攻讀的專業(yè)并成為其今后所努力的方向和亟需解決的主要“問題”。因此,大學生接受和選擇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職業(yè)傾向性。特別是對于高職院校中的大學生,他們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應著力解決當前或將來學習、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第三,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逐步增強。大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對知識和信息的接受、加工、儲存、提取和應用的過程,具有明顯的主觀能動性。另外,大學生在對所學知識逐漸理解、掌握和鞏固的基礎上,獨立思考、探索創(chuàng)造能力日漸增強。
此外,當代大學生處于一個社會急劇變遷和信息大爆炸的時期,這一個時代將他們置于一個多元化和開放性的教育環(huán)境體系當中。無論從主觀能力還是客觀環(huán)境來判斷,我們都認為大學生具備了自主選擇學習手段、學習方式的能力,也具有自主學習的需求。
2 空間教學模式建構人本主義實踐
世界大學城是一座網絡虛擬城市,在這座網絡虛擬城市中有豐富的視頻、音樂、課件、教案等教學資源,越來越多的院校引進世界大學城作為日常教學的新平臺,教師和學生在這個平臺能夠全天候無限制的相互溝通、全時學習、及時反饋等。
綜合國內外關于教育模式的相關認識,我們比較傾向于教學模式即教學方式,是基于特定的教學情景而選擇相適應的、帶有一定規(guī)律性的教學方法,是一定的課程目標得以實現(xiàn)的教學行為系統(tǒng)。下面將在人本主義教育觀指導下的世界大學城空間教學模式建構作出探討。
2.1 實施步驟
2.1.1 準備階段
教師的課前準備是教學工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即通常所說的“備課”。
(1)了解和認識學習主題。對學習主體的了解和認識,可以使施教者對教學對象的學習準備狀態(tài)及學習風格有一個了解,以便因材施教。一方面,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來把握大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態(tài):較為成熟、完整的自我概念,思維方式的轉化和社會認知能力的提升;圍繞專業(yè)形成了以職業(yè)為中心的學習取向。另一方面,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逐步增強。
(2)解構工作過程和建構學習資源。高職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與行業(yè)產業(yè)發(fā)展緊密結合,實行和強化工學結合的教學方式是其實現(xiàn)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應該按照行業(yè)企業(yè)工作標準,依托特定的工作崗位將具體的工作過程、工作任務解構成不同的、緊密聯(lián)系的工作單元,在教學實施中,將其轉換成對應的、具體的知識點、能力點和素質點。其次,根據某一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或課程體系的實際內容逐一建構所需的課程資源。
(3)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確定,可以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指明既定的方向,恰當?shù)慕虒W目標是有效開展課堂教學的前提條件。因此,在每門課程或者每一個課程單元,教師都要根據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課程標準確定教學目標。
2.1.2 操作階段
(1)設計教學環(huán)境。世界大學城空間教學環(huán)境,一般包括教師個人基本情況介紹、課程教學系統(tǒng)和主界面的留言互動系統(tǒng)等。課程教學系統(tǒng)一般又包括:教學/學習系統(tǒng)、教學/學習資源庫和教學/學習管理系統(tǒng)。這三大系統(tǒng)中,第一部分“教學/學習系統(tǒng)”是主系統(tǒng),包括網絡課程、自主學習、在線測試、課間討論、自動答疑系統(tǒng)、師生交互系統(tǒng)、基本WEB的虛擬學習系統(tǒng)等,構建了泛中心的學習環(huán)境和教學共同體。第二部分資源庫不僅可整合(電子)教材,還可融入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原創(chuàng)的、自主開發(fā)的素材和課件,包括教師對各種知識源進行提煉、加工和再創(chuàng)造的主題學習資源、優(yōu)秀的教學視頻、名師的學習策略與文化講座、教學案例、電子教案,富有創(chuàng)意的學生作品,師生交互資源、各種考試專題講座、在線測試等等。第三部分教學管理系統(tǒng)主要是通過網絡鏈接的方式將學生名單整合在一份電子表格上,教師不僅能夠通過鏈接了解學生姓名等主要信息,隨時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效果等,還可以和學生進行在線單個、群組式的互動交流。
(2)組織教學資源。依靠已有的網絡教學環(huán)境,圍繞教學目標,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提綱挈領的組織自己的教學資源,建立一個有益于施教和受教雙方主體、多角度全方位、體現(xiàn)學生個性和特色、能夠不斷更新和生發(fā)的課程體系,以及構建課內課外兩種教學地點兼?zhèn)洹⒓堎|電子多種教材形式并存、課堂面授和網絡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個性化課程資源模塊,這不僅滿足了課堂教學的需要,還可以滿足學生課下復習鞏固的需求,滿足其他專業(yè)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獲取知識的需求,從而有助于實現(xiàn)人本主義教育觀所倡導的“全人”發(fā)展,體現(xiàn)大學辦學中使學生獲得綜合性發(fā)展的理念和宗旨。
(3)實施教學過程。教師在上課之前依據學生特征、課程要求等設計和創(chuàng)建自己空間欄目,然后將與解構工作過程相對應的教學內容“打碎”之后再“裝入”各個欄目下的“資源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按照教學設計,首先向學生展示授課提綱,使學生建構一個“圖景式”的整體知識框架,然后教師扮演指導者或者“引路人”的角色引導學生理解具體的知識點,掌握對應的技能或者能力,同時注重學生基本素養(yǎng)的塑造。
2.2 實施原則
(1)靈活變通原則。教學模式是一種概括化、簡約化的教學范型,它只是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整體框架。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自己的授課風格和個人偏好等做出相應的調整或創(chuàng)新,實現(xiàn)教學的藝術性和創(chuàng)造性。其次,社會發(fā)展所建構的教學環(huán)境和我們所面對的教學對象千差萬別,教師在運用世界大學城空間教學模式時,應充分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等相關因素,恰當?shù)厝∩帷⒄{節(jié)教學模式的實施環(huán)節(jié)及各環(huán)節(jié)的具體實施步驟,使世界大學城空間教學模式更充分地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2)統(tǒng)一性原則。按照人本主義教育觀的目的即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來看,世界大學城空間教學模式的建構應該遵循統(tǒng)一性原則,主要包括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智商和情商的統(tǒng)一。具體而言,我們在注重學生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的同時,應警惕計算機技術對人性的消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情感的傳達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不可否認,人的情商或曰非智力因素比智力更為重要,因此,在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的同時,應重視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品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上述兩個方面,是世界大學城空間教學模式必須關注和克服的頑疾。
(3)互動性原則。無論從社會學的社會互動理論還是從傳播學的學科角度來看,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或者教學信息的反饋都顯得不可或缺。世界大學城空間教學模式一個基本特點就是提供了這種互動或反饋的廣闊平臺,從而滿足了學生、教師和教學管理者的各自需求,搭建了多方交流溝通的橋梁。
3 結語
世界大學城空間依托云計算公共服務平臺,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在場”體驗的嚴格的時空限制,構建了一種將傳統(tǒng)課堂教學和自主學習模式緊密結合的新型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了教學雙方主體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無差別的個性化學習和教學互動。我們應該理性地審視世界大學城空間教學模式,發(fā)揮其優(yōu)勢,克服其弊端,使其效用實現(xiàn)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楊晰.人本主義視野下對我國高等教育課程設置的超越[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2(2).
[2] 劉洪宇.空間革命―高職院校開放發(fā)展的新起點[J].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3).
[3] 楊楚欣.高職院校知識共享應用案例分析[J].職教論壇,2012(15).
[4] 謝泉峰.職教新干線空間群組與課堂教學互動學習模式[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
關鍵詞:課程知識觀;課程知識選擇;課程知識組織;課程知識呈現(xiàn);知識觀
一、課程知識觀的三維視角
胡森在《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中指出,課程知識是“在一門課程中所教授或所包含的知識(課程內容)和制定課程時所應用的知識(課程編制知識)”。本文使用其第一個層面的含義,即視為有助于實現(xiàn)既定教育目標,通過課程要向學生傳授的內容。
為確立課程知識的基本范疇,本文認為至少需要從課程知識的本體屬性、劃界問題及其內在關系三個層面進行探究和思考。首先,課程知識屬于知識的思想范疇,但能否成為課程知識則取決于特定社會的教育實踐準許何種知識進入教育場景。其次,課程知識直接以影響和發(fā)展人為目的,承載教育情境實踐下的價值追求,較非課程知識具有更強的目的性、方向性和工具性。同時,課程知識從廣義上講,必須具備意義與符號兩個要素。其中,“意義”是課程知識的內容,涉及橫向分類與縱向排序兩種組織結構,“符號”則指它的呈現(xiàn)形式。
課程知識觀中的“觀”,在漢語中,指對事物的認識或看法。結合上述課程知識基本范疇的探討,我們可知,課程知識觀從本體上反映了人們在課程教學領域如何看待課程知識,其中涉及的本質問題是如何選擇課程知識的觀點,即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yōu)榱颂囟ń逃康囊院畏N標準選用進入課程領域的知識;在此基礎上,本質問題又相應派生出了對課程知識的處理觀念,包括意義組織和形式呈現(xiàn)兩部分,其中前者涵蓋內容分類與教授排序兩方面。基于此,本文在課程知識觀的歷史透視中,將分別從課程知識選擇、課程知識組織和課程知識呈現(xiàn)三個維度進行剖析,從而把握典型課程知識觀的基本特征。
二、課程知識觀的歷史變革
1.柏拉圖理性主義課程知識觀
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創(chuàng)立的阿卡德米學園,被看作世界第一所大學,其辦學目的主要在于培養(yǎng)為治理國家出謀劃策的哲學家或最高統(tǒng)治者,一切教育活動都是圍繞如何通過有效的方法學習理性知識,從而獲得真理。
在課程知識選擇上,柏拉圖根據認識過程由低到高劃分的4個階段,即相信、想象、知性、理性,將后兩者劃歸為知識范疇,可作為課程知識。其中,知性知識是數(shù)學和科學研究的對象,涉及算術、幾何、天文、音樂,旨在促使靈魂轉向真理、養(yǎng)成抽象思維的基礎上,引導人們對美與善的追求;而理性知識則指辯證法研究的對象,意在培養(yǎng)統(tǒng)治者的辨證能力,使他們實現(xiàn)靈魂的最終轉向,獲得最高的“善的真理”。
在課程知識組織上,柏拉圖一方面基于發(fā)展受教育者理性的需要,將“四科”課程作為古希臘課程體系主干,并指出其訓練是辯證法學習的前奏和準備;另一方面,他秉承循序漸進、啟發(fā)誘導的原則,按照兒童年齡特征規(guī)定先學算術、幾何,再習天文、音樂――從可見到可知,由意見至知識,從而逐漸提升人的心靈狀態(tài),并經選拔,使少數(shù)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能夠接受最高形式的辯證法學習,實現(xiàn)靈魂轉向。
在課程知識呈現(xiàn)上,古希臘由于強調傳遞有關自然、社會和人生本源的形而上學的知識,以概念、范疇和語言為載體,并視所學具有絕對性和終極性,注重服從權威、引經據典,將古典語言――希臘語與拉丁語,看作唯一的教學呈現(xiàn)和研究語言。
2.夸美紐斯泛智論課程知識觀
生活在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的夸美紐斯,吸收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成果和哲學認識論的新發(fā)展,提出了著名的“泛智”教育思想,主張“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們”,從而奠定了近代資產階級教育體系的基礎。
在課程知識選擇上,夸美紐斯較早期人文主義教育,強調更貼近生活、更切合實用,培養(yǎng)社會生活的積極參與者,形成百科全書式的課程設置。具體來講,他在充實“七藝”的同時,將地理、物理等新興的自然科學引入課程,并加入自然科學史、經濟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常識、國語和手工勞動等。
在課程知識組織上,夸美紐斯將“周全”課程分為三類,包括語言、哲學和神學等主要課程,為更好掌握主要課程服務的歷史和各種練習課的次要課程,以及由各種游戲、娛樂和戲劇表演組成的第三類課程。同時,在泛智內容排列順序上,他主張“教育的自然適應性”,通過構建統(tǒng)一的學制系統(tǒng)和課程知識圓周式排列方式,使各級學?;螂A段所學知識完整、統(tǒng)一,程度漸進,適合學生年齡和理解力。
在課程知識呈現(xiàn)上,夸美紐斯通過明確提出“國語學?!彪A段,將本族語的地位大幅提升,體現(xiàn)了教育民族性與世俗性的增強。
3.斯賓塞科學主義課程知識觀
作為19世紀實證主義哲學的代表,斯賓塞敏銳地洞察到科學對社會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針對英國奉行古典教育乃至陷入“裝飾化”“形式化”的狀況,指出科學知識對人們成長和幸福生活具有重要影響,進而提出了科學主義教育思想及其課程觀。
在課程知識選擇上,斯賓塞指出唯一合理方法,就是評判一門教學科目為完滿生活做準備的程度,并由此形成了基本上包容近代自然和社會科學全部學科的課程設置。其中,數(shù)學和自然學科占極大比重,而且注重在與社會生產生活緊密聯(lián)系中,體現(xiàn)課程知識的實用性。
在課程知識組織上,斯賓塞通過完滿生活的五類活動劃分,相應各安排了一組必學知識。第一,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解剖、生理及衛(wèi)生學;第二,為獲得生活必需品而間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算術、幾何、物理、化學、天文、地質、生物學和社會學等;第三,為撫養(yǎng)和教育子女需掌握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等知識;第四,有助正確調節(jié)公民行為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歷史知識;最后,可供滿足愛好和感情的文學、藝術和音樂。同時,他以進化論為依據,吸收了夸美紐斯等人關于教育應“順應自然”的思想,主張課程教學和教材編排必須適合心智和能力演化的自然過程,進而提出由簡單到復雜、由不準確到準確和由具體到抽象等教材編寫和講授原則,力圖把教材的邏輯次序與心理次序統(tǒng)一起來。 在課程知識呈現(xiàn)上,一些特殊的概念、符號、范疇和命題被借助表達,而觀察和實驗也被看作判斷一種表述是否為科學知識的主要方法,故數(shù)學語言和觀察命題成為課程敘述的基本形式。
4.杜威經驗主義課程知識觀
杜威是20世紀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面對傳統(tǒng)教育對學生專門化、狹隘化的束縛,他重新釋義“經驗”為“有機體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的統(tǒng)一”,強調經驗的動態(tài)發(fā)展及人在其中的主動性,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了對原有課程觀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課程知識選擇上,杜威強調確立“社會價值的標準”,將“要素”,即社會方面最基本、和廣大社會群體共同參與的經驗有關的事物,放在課程設計的首位。因此,他提出課程中的各門學科必須代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標準要素”,并成為“啟迪社會價值的工具”。
在課程知識組織上,杜威認為應以兒童為中心,遵循知識的發(fā)展程序,由最初接觸反映日常生活經驗、關于如何做的知識,過渡到運用間接獲取的知識、經驗,并最終達至科學化、系統(tǒng)化知識。可見,他特別強調知識組織與兒童經驗發(fā)展的同步,并逐漸根據發(fā)展水平為其注入邏輯性。
在課程知識呈現(xiàn)上,杜威一方面反對學科課程中以簡單文字、符號傳授知識的做法,強調知識呈現(xiàn)與社會生活經驗的結合;另一方面又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活動作業(yè)”,認為多種知識應當以生動、實用、相互聯(lián)系和依存的形式出現(xiàn)在課程之中,從而將人、學科知識和社會統(tǒng)一起來。
5.布魯納結構主義課程知識觀
1957年,蘇聯(lián)人造衛(wèi)星的發(fā)射震動了美國教育界。布魯納針對經驗課程無視學科系統(tǒng)性、認識能力培養(yǎng)欠缺和分科課程缺乏結構化、真正知識未能掌握等弊端,以皮亞杰的發(fā)生學結構主義思想為基礎,探討課程改革,并建立了結構主義課程觀。
在課程知識選擇上,布魯納主張以學科為中心,提出“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即每門學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之間的規(guī)律與聯(lián)系。他強調摒棄零星經驗或知識結論的掌握,認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結構學習有助理解、記憶和遷移。
在課程知識組織上,布魯納提出“螺旋式課程”,即以與兒童的思維方式相符合的形式盡可能早地將學科的基本結構置于課程中心地位,并隨著年級的提升,使學科基本結構不斷擴展和加深。他強調學科基本概念或原理的連續(xù)性,指出依據學生認知發(fā)展階段特點,“階梯性”地組織知識。
在課程知識呈現(xiàn)上,布魯納給予對猜想、推測等直覺思維的強調,提出應注意描繪形成豐富的圖像,防止過早語言化。在此基礎上,他十分重視影片、電視、幻燈片等裝置的輔助教學功能,指出應與教師教學技巧緊密結合。
6.多爾建設性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知識觀
多爾在《后現(xiàn)代課程觀》一書的最后,提出了以4R――豐富性(Rich)、回歸性(Recursive)、關聯(lián)性(Relational)和嚴密性(Rigorous)為特點的后現(xiàn)代課程觀。他主張課程通過參與者行為和相互作用形成,具有建構性、非線性和不斷展開的動態(tài)性。
在課程知識選擇上,多爾提議3S――科學(Science)、故事(Story)和精神(Spirit)的結合,即課程內容體系首先包括培養(yǎng)學生科學理性及邏輯推理能力的科學知識,并賦予其故事性的豐富想象力,注重探索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個體感覺與體驗。為此,課程內容要求具有寬泛、豐富、一定非確定性和啟發(fā)性,以達成促進探索的課堂氣氛。
在課程知識組織上,多爾認為課程是所有參與者的共同開發(fā)和探索創(chuàng)造,強調個體反思及對反思的共同討論,并指出挑戰(zhàn)和干擾對這一自組織過程的變革具有重要影響,繼而使課程成為一種經驗轉化過程。
在課程知識呈現(xiàn)上,多爾推崇隱喻和描述性方式,提出通過一些假設、猜測以及疑問的呈現(xiàn),誘發(fā)學生參與其中,并使其歷經與文本對話中各種可能性的探討,意識到沒有唯一正確的知識,應尊重和鼓勵多元文化的發(fā)展。
三、知識觀視野下的變革解析
1.知識觀的先導影響
我們通常視知識問題為課程問題的基礎,而知識及其變化對學校課程的影響最終要經由人對知識的理解方可實現(xiàn)。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以怎樣的知識觀去對待知識,構成了課程的基礎。施良方曾從課程理論發(fā)展史出發(fā),將知識觀與課程的關系總結為:哲學中關于知識來源和性質的觀點,對課程理論和實踐,尤其是課程設計模式,起著直接指導作用;認識論中有關知識價值問題的探討,對課程內容選擇與組織關系甚大;認識論中有關知識形式與分類的觀點,在學校教育中“折射”為課程的類型與門類。對照前述課程知識基本維度的劃分,我們可將課程知識觀與知識觀緊密聯(lián)系的問題域整理為下表:
其中,知識的性質是知識觀本體問題,反映了人們對知識本質屬性的觀點――抑或形而上學的抽象、概括和終極性,又或者是近代認識論強調的客觀、普遍和中立性,繼而映射為課程知識存在的意義,即人們在課程教學領域如何看待課程知識。伴隨知識性質轉變引發(fā)的知識觀轉型,人們對其一般性質的觀點也相應改變。首先,知識的價值直接關系人們對待知識功用的態(tài)度,它一方面可作為判定標準,將所有“非知識”“準知識”排斥在課程內容之外,另一方面也可用于比較各種知識價值大小來選擇最有價值的課程內容,從而回應有限教學時間和空間下的教學需求。其次,知識陳述是在知識本質屬性下的符號表征,其在課程領域的存在方式也需符合相應時代背景下的知識呈現(xiàn)特點;同時,知識的類型源自對知識特征的本質區(qū)分,如亞里士多德根據認識中形式與質料的區(qū)分,將知識分為邏輯學、理論科學、實踐科學和制作四類,并折射在其呂克昂哲學學校的課程分類觀中。最后,課程知識作為人們日常獲得知識增長的主要載體,它的編排結構需適合認知學習過程,故人們對于知識來源與增長的觀點,將被巧妙地反映在課程知識的編排觀念之中。
因此,本文就將在明晰知識觀在各層面演進背景基礎上,剖析課程知識觀念的各維度變革特點與趨勢。 2.課程知識觀變革脈絡
一是課程知識選擇:從普遍真理到存疑情境。古希臘柏拉圖為知識奠定了理性基礎,重視知識對于思維發(fā)展的功能,故確定了以數(shù)學為核心的“四科”及促進靈魂最終轉向的辯證法。到了近代,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喚醒了人們征服自然的信心和熱情,知識價值觀由人格陶冶轉向對自然的控制,實用價值訴求凸顯。在這一觀念影響下,夸美紐斯提出“泛智”教育,強調課程知識更貼近生活、切合實用;而之后的斯賓塞更以“為完滿生活做準備”為起點,構架了以自然科學為主體,強調同生產、生活緊密結合的實用性課程知識體系。伴隨知識的迅速增長與膨脹,人們通過不斷掌握知識來認識世界萬物的愿望已不現(xiàn)實,實用主義知識觀便提出,知識的價值在于為人們應付變動不居的環(huán)境提供有效工具。由此,現(xiàn)代社會的知識更多地被賦予了工具性,如:杜威將知識看作“啟迪社會價值的工具”,把與社會群體經驗有關的基本社會問題置于課程;而布魯納的以學科結構為中心,也源于他對基本結構巨大遷移作用的考量。不同于此,后現(xiàn)代課程知識觀深受建構主義和后現(xiàn)代知識觀的雙重影響,其強調主客體相互作用下的重新建構及情境影響,因而多爾的課程知識體系不僅內容寬泛多樣,而且注重非確定性想象空間的賦予,將課程知識選擇變?yōu)榭商骄康亩嘣榫吃O置。
二是課程知識類別上從等級層次到多樣分類。無論是古代西方以理性為尊的知識觀,還是科學時代斯賓塞在“什么知識最有價值”發(fā)問下提出基于人類活動的知識學習序列,學者們以往都站在不同知識觀立場下確立了人文、宗教抑或自然科學為“優(yōu)勢”知識領域,從而無形中將知識分類變?yōu)榉謱?,形成了諸如主要、次要等典型課程知識劃分。而后現(xiàn)代知識觀主張各類知識對于個體發(fā)展都具有同樣重要的價值,應更加“寬容”地包容與關注知識的“弱勢群體”。正如波蘭尼區(qū)分了可言與默會知識,使人們逐漸認識到個體知識的不可或缺性;又或者是利奧塔將知識分為敘事與科學兩類,防止人們以科學標尺抹殺敘事、民俗等信息的重要作用。不難看出,后現(xiàn)代課程知識分類的非確定化與不明確,恰恰源于其知識觀對于“弱勢群體”知識重視與關注的結果,表現(xiàn)出對課程知識豐富性與多樣性的尊重和認同趨勢。
三是課程知識編排上,從普適確定到開放建構。傳統(tǒng)知識觀將人類知識增長看作一種“個體”的認識過程,即強調在排除社會文化等“干擾”因素下,個人天賦、智慧、責任和勞動等在積累基礎上的理性突破。因而,從古至今,西方課程知識觀都強調遵循人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恰當編排,只是隨著學科分化及其特征的逐漸獨立,學者們日益重視學科邏輯與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協(xié)調。與上述強調由課程專家和專業(yè)設計人員精心組織、最優(yōu)編排的“自上而下”范式不同,后現(xiàn)代知識觀重視社會因素在知識增長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干擾對自組織過程及促成學生學習突變形成關鍵影響,故其課程知識的編排,隨著師生主體“自下而上”的共同建構而不斷修正、調整,具有開放、互動、生成和發(fā)展的特性。
四是課程知識呈現(xiàn)上從抽象絕對到多元描述。古代形而上學知識觀強調,真正的知識揭示事物本源屬性,具有終極性和絕對性,故其依賴邏輯而非感覺獲得,相應表述也被認定必須是由概念和邏輯所構成的命題。到了培根及其之后的科學時代,真正的知識要求既得到觀察和實驗證實,又得到嚴格邏輯證明,即“外在的證實”和“內在的完備”缺一不可。因此,知識借助特殊的概念、符號、范疇和命題表述,數(shù)學語言和觀察命題成為課程知識呈現(xiàn)的基本形式。之后,杜威的實用主義知識觀用“經驗”取代“真理”,強調知識呈現(xiàn)與社會經驗的結合,率先提出了“活動作業(yè)”這一將人、學科知識和社會聯(lián)系其中的綜合表述方式,并帶動了現(xiàn)代課程知識在多樣聯(lián)系和與輔助設備結合中呈現(xiàn)的思潮。而后現(xiàn)代知識觀則指出,知識陳述并不唯一,它們均應得到同等的尊重和認同,課程內容也相應鼓勵形成多元化的描述空間。
數(shù)學老師個人工作計劃1
為了順利完成本學期的教育教學任務,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特制定本計劃:
一、學情分析
我所教學的是高寺中學20xx級5班,現(xiàn)有學生58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24人;上期末數(shù)學考試最高分97分,最低分18分,平均分67,80分以上19人??傮w上看,學生的數(shù)學成績較差,及格的同學僅68.1%。在學生的數(shù)學知識上看,基本概念,基本計算,以及基本的空間與圖形知識都極其欠缺,數(shù)學的思維混亂,不能獨立思考,多數(shù)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能主動的學習,有70%的同學有上進心,但主動性不夠,需要老師的引導,這要求老師注意引導學生明確正確的學習目的,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方法;但也有10%左右的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一天貪玩好耍,不能積極主動的完成學業(yè),甚至不能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這需要老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專長入手,激發(fā)他們廣泛的愛好和興趣。有80%的學生心理素質較穩(wěn)定,思想健康,人格健全,性格開朗,能和老師溝通。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有10%左右的學生情緒波動大,怕吃苦,甚至個別的還有?!靶』实邸逼獾?,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端正,目標明確,上課能夠專心聽講,及時認真地完成課堂作業(yè),但是也有個別學生因為父母外出打工,自己留守在家,生活上無人照顧,學習上無人指導,產生厭學思想,生活自由,學習自制力差等現(xiàn)象!
二、教材分析:
1、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共計五章:
第十二章數(shù)的開方由平方根和立方根開始,進而學習實數(shù)的相關知識,第十三章整式的整除主要介紹了冪運算、整式的乘法和除法、乘法公式、因式分解幾個基本的運算,主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第十四章勾股定理主要探索勾股定理及其應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模型的建立為主。
第十五章平移與旋轉主要介紹了圖形的`基本變換,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探索總結規(guī)律。
第十六章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介紹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特征以及幾類特殊的平行四邊形,使學生對幾何學有了初步的認識。
2、體系結構:
(1)數(shù)學內容的引入,采取從實際問題情景境入手的方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具有現(xiàn)實背景的素材,建立數(shù)學模型,使學生通過問題解決的過程,獲得數(shù)學概念,掌握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技能和方法。
(2)教材內容的呈現(xiàn),努力創(chuàng)設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情況和機會,適當編排應用性、探索性和開放性的,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自主探索、促進學生數(shù)學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教材內容的編寫,把握課程標準,同時又具有彈性,編入一些選學內容,以適應較高程度學生學習的需要,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發(fā)展。
(4)教材內容的敘述、行當介紹數(shù)學內容的背景知識與數(shù)學史料等,將背景材料與數(shù)學內容融為一體。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引導學生體會數(shù)學的文化價值。
(5)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教材中占有適當?shù)匚唬欣趯W生理解概念、自主探索、實踐體驗。
3、教材體例。
(1)教材的正文中,根據教材內容的實際需要,適當設置了一些相應的欄目;如“觀察”、“思考”、“實驗”、“想一想”、“試一試”、“做一做”等,給學生適當?shù)乃伎伎臻g,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獲得體驗和感受,掌握必要的知識。
(2)結合教材各塊內容,安排一些有關的閱讀材料,涉及數(shù)學史料、數(shù)學家故事、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數(shù)學趣題、知識背景等,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對數(shù)學的興趣,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人文主義精神教育。
(3)控制習題總量,降低難度,增加探索、開放、實踐類型的習題,按照不同的要求,編制不同水平的練習題,按課時給出隨堂練習,每一節(jié)設置習題,有必做題和選做題,每章的復習題設程度不一的A、B、C、三組,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發(fā)展需要。
(4)增強了研究性課題學習,給學生更多的發(fā)展空間,讓學生自己動手,提高解決問題與合作交流的能力。
(5)每一章的開始,設置有展現(xiàn)該章主要內容的導圖與導入語,以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
三、教學目標
第十二章數(shù)的開方
1、讓學生經歷又一次數(shù)系的擴展過程,進一步體驗數(shù)學發(fā)展源于實踐,又作用于實際的辯證關系。
2、理解平方根、算術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認識平方與開平方、立方與開立方間的關系;會用平方、立方的概念求某些數(shù)的平方根與立方根,并用根號表示,會用計算器求一個非負數(shù)的算術平方根及任意一個數(shù)的立方根。
3、了解無理數(shù)和實數(shù)的概念,知道實數(shù)與數(shù)軸上的點一一對應。
4、能估計某些無理數(shù)的大小,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感與估計能力,會進行簡單的實數(shù)運算。
第十三章整式的乘除
1、探索并了解正整數(shù)冪的運算法則(同底數(shù)冪的乘法、冪的乘方、積的乘方、同底數(shù)冪的除法),并會運用它們進行計算。
2、探索并了解單項式與單項式、單項式與多項式、多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法則,會進行簡單的整式乘法運算。
3、會由整式的乘法推導出乘法公式,了解兩個乘法公式的幾何背景,并能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4、通過從冪的運算到整式的乘法,再到乘法公式的學習,了解乘法公式來源于整式乘法,又運用于整式乘法的辯證過程,并初步認識到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特殊——一般——特殊”的一般規(guī)律。
5、探索并了解單項式除以單項式,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法則,并能進行簡單的整式除法運算。
6、了解因式分解的意義及其與整式乘法之間的關系,從中體會事物之間可以互相轉換的辯證思想。
7、會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過兩次)進行因式分解。
8、讓學生主動參與到一些探索實踐過程中去,逐步形成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習慣,培養(yǎng)思維的批判性、嚴密性和初步解決問題的愿望與能力。
9、通過本章一些生活實例的學習,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提高數(shù)學學習興趣。
第十四章勾股定理
1、經歷由情境引出問題,探索掌握有關數(shù)學知識,再運用于實踐的過程,培養(yǎng)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意識與能力。
2、體驗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掌握勾股定理,會用勾股定理解決相關問題。
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會運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決相關問題。
4、運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5、感受數(shù)學文化的價值和中國傳統(tǒng)數(shù)學的成就,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與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
第十五章平移與旋轉
1、通過具體實例認識圖形的平移變換,探索它的基本特征,理解“對應點所連的線段平行且相等”以及“對應線段平行且相等,對應角相等”等基本性質。
2、能按要求作出簡單的平面圖形通過平移后的圖形。
3、通過具體實例認識圖形的旋轉變換,探索它的基本特征,理解“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以及“對應線段相等,對應角相等”等基本性質。
4、認識旋轉對稱圖形,并能按要求作出簡單的平面圖形通過旋轉后的圖形。
5、通過具體實例認識中心對稱,探索它們的基本性質,理解“連接對稱點的線段都經過對稱中心,并被對稱中心平分”這一性質,并理解中心對稱圖形是旋轉角度為180°的旋轉對稱圖形。
6、了解圖形全等的概念,能識別全等多邊形(三角形)的對應頂點、對應角和對應邊,知道全等多邊形(三角形)的對應角、對應邊分別相等。能體會圖形的三種變換與圖形全等的關系。
7、靈活運用軸對稱、平移與旋轉或它們的組合進行圖案設計,感受和欣賞這些圖形的變換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運用。
8、在觀察、操作、推理、歸納等探索過程中,發(fā)展學生合情推理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說理的習慣與能力。
第十六章平行四邊形
1、通過經歷運用圖形變換探索圖形性質的過程,體驗數(shù)學研究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并得出正確的結論。
2、在對平行四邊形的原有認識的基礎上,探索并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3、探索并掌握幾種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和各自所具有的特殊性質。
4、掌握梯形的概念,探索并了解等腰梯形的有關性質,并會運用將梯形分解為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方法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5、了解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及梯形相互之間的一些關系。
6、在觀察、操作、推理、歸納等探索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說理的習慣與能力,并要求學生能熟練書寫規(guī)范的推理格式。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結合落實課標理念。將“合作分組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滲透于教學。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探究、討論、歸納,主動地進行學習。改進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掛圖,實物等創(chuàng)設情景進行教學,力求課堂教學的多樣化、生活化和開放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構建高效課堂。運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教學,積極更新教育理念,關心愛護學生,公平對待學生。
2、培養(yǎng)學生興趣和良好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給學生適時介紹數(shù)學家,數(shù)學史,數(shù)學趣題,補充數(shù)學相應課外思考題,擴充資源,通過各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教育關鍵就是培養(yǎng)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穩(wěn)步提高學習成績,發(fā)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習興趣與良好習慣培養(yǎng)。
3、創(chuàng)設和諧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構建,營造民主、和諧、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發(fā)現(xiàn)快樂的高效的學習課堂,讓學生體會學習的快樂,享受學習。引導學生寫小論文,寫復習提綱,使知識來源于學生的構造。
4、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學習方法、目標實施。引導學生積極歸納解題規(guī)律,引導學生一題多解,通過變式訓練,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充分利用現(xiàn)實世界中的實物原型進行教學,展示豐富多彩的幾何世界;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和主動參與,讓他們在觀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認識圖形,發(fā)展空間觀念;注重概念間的聯(lián)系,在對比中加深理解,重視幾何語言的培養(yǎng)和訓練。提高學生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習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5、做好課題研究。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把學生帶入研究學習中,學會探究,合作,自主學習,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興趣,提高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開展對奧數(shù)題的研究,課外調查,操作實踐,以優(yōu)帶差,培養(yǎng)學生探究合作能力,師生共同提高。
6、實行分層教學。關注各類學生,布置作業(yè)設置A、B、C三等,分類分層布置,因人而異,課堂上照顧好好、中、待轉化三類學生。發(fā)揮優(yōu)生的幫扶作用,打牢基礎知識,提升每一個學生的能力。
7、抓落實常規(guī),保證教育教學任務全面完成。
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強化治理,進一步規(guī)范教學行為,并力求常規(guī)與創(chuàng)新的有機結合,促進自己嚴謹、扎實、高效、科學的良好教風及學生嚴厲、勤奮、求真、善問的良好學風的形成。
從點滴入手,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查找資料,精心備課,努力創(chuàng)設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fā)愛好,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yǎng)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確有所得,向40分鐘要效益;分層設計內容豐富的課外作業(yè),教法切磋!
數(shù)學老師個人工作計劃2
初三學年下學期的復習教學,是整合升華學科知識、培養(yǎng)提高應試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復習教學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中考的成功與否。為保障畢業(yè)班復習教學取得良好成效,奠定今年中考勝利的基礎,結合本年畢業(yè)班工作實際,對初三復習教學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以復習課型模式研究,提高課堂效益為重點,面向全體學生,優(yōu)生優(yōu)培,中程生提高,困難生穩(wěn)中求進;依綱據本,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強化薄弱環(huán)節(jié);加強教情、學情研究,強化中考的研究,大面積提高教學成績,促進初三復習教學工作又好又快發(fā)展。
主要工作及要求、措施:
1、提高認識,全力以赴,進入沖刺狀態(tài)
首先,每位初三教師要充分認識復習教學的重要性,增強“責任重于泰山,質量壓倒一切”的責任感,樹立“認真就是水平,負責就是能力”的觀念,發(fā)揚關鍵時刻沖得上豁得出的拼搏精神,全力以赴,聚精會神,專心致志,真真正正進入沖刺狀態(tài),苦戰(zhàn)100天,用成績說話,堅決奪取今年中考的全面勝利。
其次,全體教師要以畢業(yè)班工作的大局為重,服從安排,聽從指揮,不管是級部的安排,還是各備課組的布置,都要扎扎實實貫徹執(zhí)行,將落實進行到底。紀律嚴明,政令暢通,是工作勝利的保障。要徹底杜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的不良作風。
第三,全體教師要增強精誠合作的團隊意識,實實在在搞好團結。團結出力量,團結出成績。在初三這個集體內堅決反對那種意氣用事,挑撥離間的行為。有意見、有矛盾當面說開,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有困難、有問題,大家齊幫助、共協(xié)商,形成一個和諧、融洽的工作氛圍。
2、周密計劃,科學安排
各學科現(xiàn)已完成教學進度,學期開始即轉入總復習階段??傮w時間安排是3月上旬—4月中旬45天左右為第一輪復習,以課本知識的疏理、歸納、總結為主;4月下旬—5月中旬30天左右,以課外拓展為主,5月下旬—6月中考前,主要是整合升華階段,訓練應試能力與技巧。
三輪復習的具體思路是:
一輪復習本著全面、扎實、系統(tǒng)、靈活的指導思想,一是做到“四個堅持”,即:堅持把復習的重點放在基礎知識上;堅持補弱糾偏,重在一輪;堅持改進課堂教學,提高復習效率;堅持面向全體,實現(xiàn)大面積豐收。二是落實“四個為主”,即以基礎知識的復習為主,以低中檔題目的訓練為主,以學科內綜合為主,以小綜合訓練為主。三是處理好“三個關系”,即:基礎和能力的關系(強化基礎,提升能力),揚長與補弱的關系,復習知識與做題的關系(做題的目的是回扣知識提升能力)。四是確保兩項常規(guī)的落實,即教師的教學常規(guī)和學生學習常規(guī)的落實。
二輪復習本著“鞏固、完善、綜合、提高”的指導思想,采取“專題復習加綜合訓練”的復習模式,突出“五個強化”,即①強化時間觀念;②強化研究:重點研究“兩綱”(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兩題”(綜合題和能力題)、“兩課”(復習課和講評課)、“兩生”(優(yōu)生和困難生)、“兩法”(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兩情”(教情和學情);③強化訓練:立足“三個講好”,增強“五個針對性”。“三個講好”:講好專題、講好試卷、講好練習;五個針對性:針對目標生講、針對中考新模式指向講、針對二輪復習能力要求講、針對反饋的問題講、針對典型題目講;④強化應試技巧與規(guī)范化,最大限度降低非知識性丟分;⑤強化學生心理調控,加強心理輔導,使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復習,以必勝的信念參加中考。
三輪復習以“回扣、模擬、完善、調整”為指導思想。抓回扣做到“四化要求”,即:回扣教材提綱化、回扣基礎系統(tǒng)化、回扣形式習題化、回扣時間具體化;抓模擬做到“四性要求”,即試題體現(xiàn)基礎性,考試體現(xiàn)模擬性,答題體現(xiàn)規(guī)范性,講解體現(xiàn)系統(tǒng)性。逐步達到完善知識體系,適應考試要求、調整教與學的方向、升華應試技能的目的。
3、細致研究教材、考試說明、中考試題,做到有的放矢。
各任課教師要加強對初中學段本學科教材的通研。教材是中考命題的依托,一方面要熟悉教材的整體編排體系,編寫體例、重點難點,另一方面又要熟悉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知識結構、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教法和學法等。要在通研教材的基礎上,把教材重新劃分若干個大單元,以利系統(tǒng)復習。
《考試說明》或學科新課程標準,是中考命題的基本依據。今年中考改革力度大,研究透徹《中考說明》及有關學科課程標準,是獲取中考信息的捷徑,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關鍵。教師要明白并教學生明白中考內容的范圍及試題結構,搞清“考什么,怎么考”的問題。
中考試題有很強的繼承性和連續(xù)性。加強往年中考試題的研究,有利于增強平日教學的針對性,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各科教師要在3月底研究好近3年的中考試題。要注重從以下兩方面做好研究:第一中考試題與教材、《考試說明》及學科教改要求的吻合程度,中考試題的知識覆蓋面;第二中考試題的難度分值比例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試題的分值比例,題型比例和本學科各部分內容的分值比例。
密切注意中考動向,注重中考信息的搜集與整理,保持與教研室、中考改革先進縣區(qū)、兄弟學校的密切聯(lián)系,提高應試指導的科學性、時效性。
4、組織好大型考試,搞好質量分析
級部組織的綜合拉練、模擬考試,要做到考務嚴密,分析透徹,補漏措施具體,使每一次考試成為學生學習的加油站,教師教學的里程碑,教學質量的大會診。開好三個會:
首先,級部開好質量分析會。級部要著重對考試暴露出的學科教學、班級管理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提出改進學科教學促進班級管理的意見和措施。各備課組、各班要認真貫徹執(zhí)行。
其次,備課組開好科教導會。各教師要仔細研究學生試卷,針對試卷中暴露出的知識缺陷、應試技巧不足等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定出補救措施,找出改進辦法。
第三,各班開好班教導會。班主任要對本班的班級管理措施、考試的綜合成績、四類生(特優(yōu)生、優(yōu)秀生、中間生、困難生)的分布及變化等班級情況作詳細的總結、分析。任課教師要對本學科教學作分析說明,同時提出對班級的意見和建議。班主任、任課教師要群策群力,掌握好學情、教情,搞好學生及班級管理。
數(shù)學老師個人工作計劃3
一、指導思想
以《小學德育綱要》為依據,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以養(yǎng)成教育為基本內容,在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上下功夫,“三加強結合”教育,推進素質教育,為培養(yǎng)跨世紀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要點
(一)抓好“三個結合”教育
1、加強學校、家庭、社會的聯(lián)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做好家訪工作。
2、學生在家、在校的學習常規(guī)要求,使孩子在家長指導下,加快常規(guī)養(yǎng)成。
3、結合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校外教育活動,了解家鄉(xiāng)變化,感受祖國的騰飛。
(二)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1、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影片,開展好紅領巾讀書讀報和影評書評活動。
2、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線,當前,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十分迫切,我們不僅要告訴學生為什么愛國,更要告訴學生怎樣做才是愛國,愛國首先要從愛父母、愛親人、愛老師、愛同學、愛學校做起。
3、堅持周一升旗儀式,努力提高升旗儀式的效果,改革升旗儀式的國旗下講話的形式和內容,“養(yǎng)成道德好習慣”為主題,開展系列演講活動,力求做到內容詳實,針對性強,有感而發(fā)。
4、圍繞學生“知識+能力+魄力”的育人目標和規(guī)格高、質量優(yōu)、特色顯著的辦學目標,實施周小的育人工程,結合重大節(jié)日、紀念日適時地組織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三)加強養(yǎng)成教育
1、養(yǎng)成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基礎,要抓好《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周小學生禮儀常規(guī)要求》、,圍繞學生“知識、能力、魄力”的培養(yǎng)目標,實施“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育人工程,逐步貫徹“五小”行動。
2、把養(yǎng)成教育有機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之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其實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設想通過各種學科的教學和活動,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受到美的熏陶,發(fā)展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1)思想品德課是學校進行養(yǎng)成教育的主要渠道,任課教師要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為依據,對學生提出適當?shù)男袨橐?。強調思品課與晨會課、文體活動課等,對學生作分享訓練和指導,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
(2)語文課要學生打好基礎,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感受到用詞造句的語言美、人物塑造的形象美,表情達意的情感美,環(huán)境場合的意境美
(3)數(shù)學課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數(shù)學基礎和基本技能,發(fā)展思維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的邏輯美,幾何圖形的對稱美,數(shù)理演算的推導美,習題運算的思維美。
(4)英語課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平日樣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感受語言語調的韻律美、字母書寫的線條美、詞匯積累的意志美。
3、加強紅領巾值日崗力度,讓紅領巾禮儀隊員對校園衛(wèi)生、交際禮儀、課間秩序、路隊紀律等方面的良性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
4、養(yǎng)成教育融于對活動中,結合班隊課,傳統(tǒng)節(jié)日、紀念日開展豐富多彩的少先隊養(yǎng)成教育的系列活動。
5、重視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讓學生終身受益。
6、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如信息角、爭章園、作品展示角、教師贊美角、榮譽角等,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樹立班級形象,爭創(chuàng)班級特色,開展“紅旗”班評比活動。
(六)抓好陣地建設
1、根據每月教育重點和班級實際生動活潑的上好每一堂晨會課,有計劃地組織好每周一次的班會課和主題隊會課。
2、增強育人意識,把課堂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陣地,結合學科特點,有機滲透德育。
3、充分利用宣傳櫥窗、黑板報、廣播臺宣傳校園文明佳事,樹立榜樣。建立一直學生、教師通訊員隊伍,及時采集學生間、教師間的好人好事,加大宣傳力度。
4、利用墻壁張掛教育標語,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