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碳排放的意義范文

碳排放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碳排放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碳排放的意義

第1篇:碳排放的意義范文

(一)國外研究綜述

關于溫室氣體排放的會計問題最初被納入排污權會計框架內探討。美國財務會計委員會(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均出臺過排污權交易會計的相關處理草案或準則,試圖把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會計處理問題實行相對統(tǒng)一的規(guī)范。為了促進碳排放交易制度,歐洲25國開啟了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即總量控制與排放交易模式下排污權交易機制。為了針對這一項目IASB下的國際財務報告解釋委員會(IFRIC)于2002年啟動了總量———交易模式的排污權交易會計處理解釋項目,并且于2004年了《IFRIC3排污權》解釋公告,試圖規(guī)范總量———交易模式的排污權交易會計處理。但是該解釋公告有兩點欠妥之處:第一,計量屬性不一致。對于排污權的初始入賬按歷史成本入賬,但是卻按照公允價值確認環(huán)境負債。收入與費用的計量基礎也不一致。第二,后續(xù)計量上存在復合計量模式和報告模式。因此引發(fā)了理論界極大的質疑,被迫于2005年7月廢除。雖然此解釋公告的時效期間非常短暫,但是卻為排放權交易會計的發(fā)展提供了借鑒的基礎。直到2007年12月,由于碳會計處理方式的差異使得碳交易無法正常進行,統(tǒng)一碳會計處理規(guī)范又不得不被提上議事日程。IASB再次激活排污權交易機制項目,這一次IASB放棄了與FASB的沖突,提出了三種會計處理方法,這種多元可選的處理方式更適用于當前碳交易發(fā)展極不平衡的實際現(xiàn)狀。這些規(guī)范或是草案的提出,對于規(guī)范溫室氣體排放、交易等問題都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在積極發(fā)展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碳交易市場也隨之擴張,由此除了政府或非政府組織的報告,碳排放、交易與披露逐漸也引起了學者的關注。有學者指出,基于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碳會計事項不應僅僅局限在傳統(tǒng)的排污權框架內,而應同時設置一個類似于社會責任會計中的碳賬戶對其不確定性和風險進行確認和計量。2008年,StewartJones教授等將與碳排放、交易及鑒證等的會計問題稱之為碳排放與碳固會計,即碳會計。這是最早在研究文獻中獨立出現(xiàn)“碳會計”一詞。

(二)國內研究綜述

隨著溫室氣體相關研究問題的不斷升溫,我國學者也開始致力于碳會計的研究。但由于相關法律及會計準則的缺失,國內學者對碳會計的研究還很不成熟,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關于碳排放權的資產類別問題;另外一個是關于碳排放權如何在會計上確認計量的問題。王艷、李亞培(2008)認為碳排放權是一種有價值的稀缺資源,做為一種生產要素,有增值的可能性,屬于金融衍生產品,并且符合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目的,應將其確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張鵬(2010)認為我國的碳排放權是在簡單借用發(fā)達國家的相關名詞概念,是對CDM的簡單理解,應將“碳排放權”改稱為“碳減排量”。目前對于中國CDM項目而言,碳減排量主要是為了履行銷售合同而持有的,它的最終目的是銷售。因此,碳減排量應當作為存貨在會計上確認。[3]鄒武平(2010)認為碳排放權類似于其他排污權,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應該確認為無形資產。[4]呂能芳(2013)認為碳排放權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都具有特殊性,參考“生物性資產”和“油氣資產”的設置,可以單獨設置“碳排放權資產”,以體現(xiàn)其在會計確認、計量方面的特殊性。

二、碳排放權會計的核算

(一)碳排放權會計的確認

根據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2006)》,資產定義為“企業(yè)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企業(yè)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yè)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企業(yè)可以通過政府無償分配或者排放者買賣交易的方式獲得碳排放權,企業(yè)一經取得,便可以自主的決定是使用還是銷售碳排放權。如果是使用碳排放權,那么碳排放權做為一種生產要素,與其他資源共同發(fā)揮作用,為企業(yè)未來帶來經濟效益;如果企業(yè)銷售持有的多余的碳排放權,那么碳排放權和企業(yè)持有的其他資產一樣,也會給企業(yè)帶來未來現(xiàn)金流量。碳排放權完全符合資產的定義。除了滿足資產的定義,要確認為資產,還必須滿足下面兩個條件:第一,該資源產生未來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yè);第二,該資源的成本和價值能夠可靠的計量。就第一個條件看,政府分配的碳排放權所有權歸企業(yè)所有,因此企業(yè)可以控制未來的經濟利益。如果是企業(yè)自行購買的碳排放權,那么產生的經濟利益毋庸置疑歸屬于企業(yè)。就第二個條件看,隨著碳交易市場的發(fā)展,無論是免費分配的還是市場交易的碳排放權都會有市場價格。綜上所述,碳排放權同時符合資產的定義與確認條件,毫無疑問屬于企業(yè)的一項資產。對于碳排放權屬于資產理論界已達成共識,但是碳排放權屬于何種資產尚無定論。據有關調查顯示,企業(yè)將碳排放配額資產列示為存貨、無形資產、其他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為15%、65%和20%;對于外購的排放配額,這一比例分別為11%、58%和31%。從表面上看,將碳排放權列式為以上幾種資產類型,都有其合理之處。并且,無論將碳排放權確認為何種資產類型,并不影響企業(yè)資產總額。但是將碳排放權列示為何種資產,卻會影響企業(yè)的管理績效及決策方案的選擇。從深層次剖析,將碳排放權確認為存貨、無形資產或是金融資產都有欠妥之處。會計中對資產要素的分類和確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持有目的。對于不同的企業(yè),獲取碳排放權的方式不同,持有目的各異,不能一概而論。本文認為,碳排放權的確認和計量應該以企業(yè)的持有目的為依據具體分析。

(二)碳排放權的會計計量

1.企業(yè)自用的碳排放權

對于企業(yè)自用的碳排放權,本文認為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應該參照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方式來進行。

(1)政府免費發(fā)放配額

有研究者認為政府免費發(fā)放的碳排放配額不會影響資產負債表,所以不需要計量。本文認為,在一定時期,企業(yè)的碳排放總量是持續(xù)既定的,政府免費發(fā)放的配額與企業(yè)實際購買的配額之間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從企業(yè)內部管理的角度來看,應該對政府免費發(fā)放的配額予以確認。根據《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的規(guī)定:政府補助為非貨幣性資產的,應當按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義金額計量。因此,政府免費發(fā)放的配額應該以公允價值計入“無形資產———碳排放權”,對應科目設置為“遞延收益———政府補助收入”。當企業(yè)由于日常經營業(yè)務排放了溫室氣體,借記“生產成本”或者“制造費用”,貸記“累計攤銷———碳排放權”。另外,遞延收益還應該在碳排放權使用年限內進行分攤計入當期損益,借記“遞延收益———政府補助收入”,貸記“營業(yè)外收入”。在資產負債表日對碳排放權進行減值測試,計提減值準備。隨著各國環(huán)保意識的提升,企業(yè)都會努力的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最終,企業(yè)都會在減排目標限度內生產,碳排放權交易將會逐漸萎縮。所以,碳排放權雖然稀缺,但卻不會增值。會計期末無形資產減值,應該借記“無形資產減值損失———碳排放權減值損失”,貸記“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碳排放權減值準備”。

(2)企業(yè)自行購買配額

無論碳排放配額是企業(yè)從政府免費獲得,還是自行購買獲得,都是為了用于償付自身的碳排放量,而不是用于對外出售,相當于為了自己對環(huán)境造成的污染買單,碳排放權也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企業(yè)自行購買的碳排放權,按照取得碳排放權的成本借記“無形資產———碳排放權”,貸記“銀行存款”、“現(xiàn)金”等科目。企業(yè)自行購買的碳排放權后續(xù)計量同政府免費發(fā)放配額的處理方式。

2.企業(yè)用于出售的碳排放權

在企業(yè)持有碳排放配額充足、碳交易市場活躍的前提下,企業(yè)可以將持有的碳排放權出售,此類碳排放權資產基本符合金融資產的定義,可以參考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方式。

(1)交易性金融資產

企業(yè)將取得的碳排放權短期內出售,應該確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企業(yè)購買的碳排放權,按照取得時的公允價值入賬,為此產生的交易費用計入“投資收益”。會計處理為:借記“交易性金融資產———碳排放權成本”、“投資收益”;貸記“現(xiàn)金”、“銀行存款”等科目。資產負債表日公允價值變動,將該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公允價值提高時,借記“交易性金融資產———碳排放權公允價值變動”,貸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碳排放權”。公允價值下降,則做相反記錄。出售此碳排放權時,按實際收到的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現(xiàn)金”等科目,按碳排放權的成本貸記“交易性金融資產———碳排放權成本”。同時,如果公允價值提高,借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貸記“投資收益”。

(2)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企業(yè)取得的碳排放權用于非短期出售時確認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取得碳排放權初始確認時,按公允價值及取的該項碳排放權時的費用之和入賬,借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碳排放權”,貸記“銀行存款”、“現(xiàn)金”等科目。資產負債表日,按公允價值進行后續(xù)計量,其處理不同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不是計入當期損益而是計入所有者權益。如果公允價值高于賬面價值余額時,借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碳排放權公允價值變動”,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公允價值低于賬面價值金額時,則做相反方向的分錄。企業(yè)持有的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如果有明顯跡象表明其價值發(fā)生了減值,就應確認減值損失。但是對于碳排放權,本文認為不應該計提減值準備。我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尚出于起步階段,政府調控干預比較多。另外,做為發(fā)展中國家,我國現(xiàn)階段并不承擔強制減排的義務,但是這種狀況不會是一成不變。所以,碳排放權價格出現(xiàn)持續(xù)惡性下降的可能性不大。這與交易價格相對波動較大的證券市場有顯著不同,所以,對于碳排放權資產不計提減值準備。當出售該項碳排放權,具體的會計處理為,借記“銀行存款”。貸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碳排放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碳排放權公允價值變動”(也可能是借記)。另外將取得的價款與該碳排放權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借記或貸記投資收益。并且將之前計入資本公積的公允價值變動累計額轉入投資收益。

(三)碳排放權資產的會計報告

隨著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企業(yè)碳排放權對于企業(yè)的經營成果影響越來越突出,企業(yè)的利益相關者更加關注企業(yè)的碳排放權信息。根據碳信息披露的國際共識,披露內容至少應包括企業(yè)面臨的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與機遇、GHG排放及減排的定量信息、企業(yè)應對氣候變化的戰(zhàn)略信息及治理安排等內容,在形式上,主張與主流財務報告的融合。本文提出以下三種披露信息的模式,企業(yè)可以根據自身碳排放交易的情況與企業(yè)規(guī)模選擇。

1.在企業(yè)財務報告中披露

根據企業(yè)持有碳排放權的目的不同,在資產負債表中無形資產或金融資產下設立二級科目,用于反映企業(yè)所擁有的碳排放權。利潤表中碳排放權通過“生產成本(制造費用)”、“投資收益”、“營業(yè)外收入”科目影響企業(yè)的損益,揭示企業(yè)銷售碳排放權和實施節(jié)能減排導致的收益。在現(xiàn)金流量表中,將計劃自用的碳排放權所導致的現(xiàn)金流量計入經營活動產生的現(xiàn)金流量,將計劃銷售的碳排放權導致的現(xiàn)金流量計入投資活動產生的現(xiàn)金流量。在現(xiàn)行財務報告框架內披露碳排放權會計信息,可以維持原有的財務會計報告模式不變,非常符合人們的閱讀報表的習慣。但是這種披露方式使得披露信息比較分散,并且局限于按會計準則要求的貨幣化計量。

2.編制獨立的碳排放權報表

我國會計準則規(guī)定,企業(yè)財務會計報告由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組成。會計制度的規(guī)定的這種披露方式實際是以資金運動為主線,分別從資金存量狀態(tài)和流量規(guī)模、原因和結果兩個角度設置對應表格進行報告形式設計。獨立的碳排放權報表可以借鑒財務會計報告行使設計的存量與流量、原因與結果的模式,進行獨立的碳排放會計報告的設計。

3.低碳報告書

第2篇:碳排放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 碳排放;貿易自由化;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 X22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1-0043-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1.008

自20世紀中葉以來,大部分已觀測到的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于觀測到的人為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所導致,二氧化碳(CO2)是最重要的人為溫室氣體,在1970年至2004年間,CO2的排放量增加了大約80%,全球CO2濃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使用。[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高達9.8%,出口作為驅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為經濟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高速增長的背后帶來了嚴重的能源問題和環(huán)境問題。根據IEA[2]的統(tǒng)計數(shù)據,2007年中國CO2排放量60.71億 t已超過美國(57.69億 t)居世界第一位(見圖1),占世界總量的21%,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3(千克/美元),是世界平均值(0.73千克/美元)的3倍多,是歐盟平均值(0.4千克/美元)的5.8倍。

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國面臨著巨大的減排壓力,雖然大會未能取得實質性成果,但是作為負責任的中國仍然承諾單位GDP減排40%-45%,與此同時,能源價格不斷上漲,能源的緊缺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瓶頸之一。那么我國在承擔減排任務的同時,也要考慮與發(fā)達國家基于國際貿易的碳轉移問題。

本文在國內外相關問題的前沿性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就我國當前及歷史發(fā)展的現(xiàn)實問題,從規(guī)模、結構和技術三個方面,對我國經濟發(fā)展、出口貿易和碳排放之間內在依從關系進行研究,揭示它們之間的變化規(guī)律,從而有的放矢地提出相關的減排政策,對我國發(fā)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有著深刻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1 文獻綜述

作為主要溫室氣體之一的CO2,不僅是化石燃料過度使用的體現(xiàn),而且還是全球氣候災變的元兇。碳排放問題既是能源問題又是環(huán)境問題,從現(xiàn)有的文獻來看,關于環(huán)境問題的實證研究起源于90年代。

Grossman & Krueger[3]在分析北美自由貿易協(xié)議(NAFA)的簽訂對環(huán)境的影響時, 首次實證考察了環(huán)境―收入倒U型關系的存在,提出了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在這篇開創(chuàng)性的文章中把貿易對環(huán)境的效應歸結為三個效應:規(guī)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規(guī)模效應(Scale Effect)是指貿易自由化擴大了經濟活動的規(guī)模,隨著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會導致自然資源的使用量和污染排放量的增加,從而導致環(huán)境惡化。結構效應(Composition Effect)是指貿易自由化導致全球范圍的資源從新配置和專業(yè)化分工。根據

圖1 中國、美國、歐盟和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

Fig.1 CO2 emissions in China, USA, Europe and Japan數(shù)據來源:IEA(2009)。

李嘉圖的比較優(yōu)勢理論,參與自由貿易的國家會更趨向于在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部門進行生產。那么,結構效應對環(huán)境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如果一國在污染密集型部門具有比較優(yōu)勢,則結構效應是消極的,反之,如果一國在清潔產品部門具有比較優(yōu)勢,那么結構效應是積極的。技術效應(echnique Effect)是指貿易自由化加快了先進生產技術的流通,能夠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和降低單位產出的污染量,而且貿易自由化促進各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提高了人們對潔凈環(huán)境的偏好,這將使各國采取更加嚴格的環(huán)境標準和法規(guī),從而減低單位產品的污染排放量,對環(huán)境起到積極地作用。之后眾多學者對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進行了實證分析[4-5]等。其中大部分實證結論都支持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存在。

吳獻金等:貿易自由化、經濟增長對碳排放的影響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1年 第1期Copeland & aylor[6]在研究南北貿易和環(huán)境關系時提出了“污染避難所假說”(Pollution aven ypothesis,P),指出在開放經濟條件下,貿易自由化會使污染密集行業(yè)由發(fā)達地區(qū)向欠發(fā)達地區(qū)轉移,從而使發(fā)展中國家更多地從事“骯臟行業(yè)”(Dirty Industries)的生產[7],其結果是發(fā)展中國家成為發(fā)達國家的污染避難所。

Antweiler,Copeland & aylor[8]把環(huán)境污染引入自由貿易的一般均衡模型中,利用40多個國家的數(shù)據對貿易的環(huán)境效應進行了估計,通過對比規(guī)模、結構和技術效應,得出貿易自由化改善了全球的環(huán)境。Cole&Elliott[9]依照Antweiler et al[8]的思路,采用四種不同環(huán)境指標對貿易―環(huán)境的結構效應進行了分析,同樣得出了貿易對環(huán)境的改善有良好的促進作用。Levinson[10]對美國制造業(yè)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美國環(huán)境改善的主要原因是先進技術的使用,而國際貿易結構的改變對環(huán)境改善的作用不那么明顯。

近年來,由于我國碳排放量大幅增長,對我國碳排放增長驅動因素分析的文獻日益增多。

oltzEakin & Selden[11]在研究經濟發(fā)展和碳排放的關系時,發(fā)現(xiàn)碳排放持續(xù)增長的原因是產出和人口的迅速增長,特別是在低收入國家。Lantz & Feng[12]分析了收入、人口和技術對加拿大CO2排放量的影響,發(fā)現(xiàn)人口和技術存在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倒U型關系,但是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關系不顯著。

ang et al.[13]采用對數(shù)均值迪氏分解法對我國CO2排放進行分解,發(fā)現(xiàn)代表技術效應的能源強度能有效地減少碳排放,而能源結構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經濟增長則帶動了碳排放的增加。Shui & arriss[14]在對中美貿易中隱含碳排放進行研究時發(fā)現(xiàn),中國碳排放總量的7%-14%是由于中國向美國出口所產生的。hang et al.[15]對中國CO2排放量的驅動因素進行研究時,其結果表明經濟增長對CO2排放有最大的正向效應,而能源強度的降低能抑制CO2排放量的增加。

杜婷婷等[16]在對我國CO2排放量的庫茲涅茨曲線進行分析時,發(fā)現(xiàn)我國CO2排放量和人均收入并不呈現(xiàn)經典的“倒U型”,而是類似“N型”的三次曲線,意味著我國在同時推進經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上還處于過渡期,尚未達到兩者協(xié)同發(fā)展的階段。王鋒等[17]對我國1995-2007年間能源消費的碳排放增長的驅動因素進行了研究,得出人均GDP的增長能解釋絕大部分碳排放的增長的結論,中國的碳排放與經濟發(fā)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關。許廣月、宋德勇[18]運用時間序列模型實證分析了出口貿易、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量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出口是碳排放的原因,而碳排放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強度不斷增強。

2 理論模型

假設一個小的經濟開放體,用資本K和勞動L兩種要素生產兩種產品,分為X和Y,X為污染產品,為資本密集型,Y為清潔產品,為勞動密集型(大部分污染企業(yè)就是資本密集型參見Muthukumara Mani & David heeler[19]),P為X相對于Y的國內價格,因為存在貿易壁壘,國內價格與世界價格的關系可以表示如下:

P=βP(1)

β表示貿易壁壘,P為X相對于Y的世界價格,那么當一國出口污染產品X時,則β1。碳排放量可表示為:

=EδS(2)

代表碳排放總量,E為每單位污染產品X的碳排放量,δ為產品中污染產品X的比例,S為總規(guī)模,對(2)時進一步微分,得到

^=E^+δ^+S^(3)

其中E^代表技術效應,δ^代表結構效應,S^代表規(guī)模效應。規(guī)模效應用總產出來表示,結構效應通過資本勞動比k=K/L來表示,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技術和國民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也隨之提高,單位產品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必然下降,那么技術效應可用人均收入I表示。貿易自由化對國內的產品結構產生了沖擊,把國際貿易對碳排放產生的結構效應納入模型,貿易壁壘貿易β用貿易自由度表示。其中I代表人均收入,代表貿易自由度,那么得出模型

^=π1S^+π2k^+π3I^+π4^(4)

根據上面的理論分析,提出以下待檢驗的命題:

命題1: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產出水平不斷提高,帶動能源消耗的增加和碳排放的加劇,與此同時,經濟發(fā)展帶來的技術進步和環(huán)保意識的提高又從另一方面減少了碳排放量,目前規(guī)模技術的總效應還是導致了碳排放量的增加,但是增加的趨勢在不斷減少,最終能使碳排放的總量下降。

命題2:隨著我國產業(yè)結構的調整與優(yōu)化,工業(yè)在產業(yè)結構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時加大了能源的消耗,導致碳排放的增加,而服務業(yè)比重的上升卻減少了能源的消耗,導致碳排放的下降。

一個國家的貿易自由化對一國的碳排放量會產生怎樣總的影響呢?假設一個小的經濟開放體,生產兩種產品,分為X和Y,圖2橫坐標X為污染產品,縱坐標上半部Y為清潔產品,縱坐標下半部為碳排放量,圓弧半徑代表經濟規(guī)模,圓弧表示在同一規(guī)模在不同的產品組合,A點表示初始的經濟規(guī)模和結構,此時對應的碳排放量為a。

圖2 貿易自由化對碳排放的影響

Fig.2 Impa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carbon emissions隨著貿易自由化,出口貿易使得經濟規(guī)模增加同時伴隨著國內經濟結構的變化達到C點,A到B表示經濟結構的變化,B到C表示經濟規(guī)模的變化,而單位X所產生的碳排放量曲線由EX變?yōu)镋′X表示技術的變化。此時對應的碳排放量為d。

貿易自由化不僅會影響污染品X在總產出的份額及結構效應,還會對規(guī)模和技術效應產生影響,把貿易自由化對規(guī)模和技術效應的影響從總效應中分離出來,得到貿易自由化對碳排放的總效應,由于產出和收入變化的百分比是一樣的,因此可以把規(guī)模效應和技術效應合并。

dd=π1dSdS+π3dIdI+π4=(π1+π3)dIdI+π4(5)

根據以上理論分析,故提出以下待檢驗的命題:

命題3:隨著我國對外貿易迅速發(fā)展,我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發(fā)達國家的污染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企業(yè)向我國轉移,從而使我國更多的從事“骯臟行業(yè)”,成為發(fā)達國家的碳排放的“污染避難所”。

命題4:對外貿易的迅速發(fā)展,在改變我國的產業(yè)結構的同時,也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同時也把國外的先進技術引入到了國內,從另一方面降低了我國的碳排放量,但是我國出口貿易的總效應造成碳排放的增加。

3 實證分析

3.1 計量模型設計及相關計量問題

依照上述理論分析,本文根據(4)式,由于代表規(guī)模效應的國內生產總值和代表技術效應的人均收入之間有具有較強的相關性,于是把規(guī)模和技術效應合并,為消除異方差對各數(shù)據取自然對數(shù),得到實際計量方程:

lnyit=a1+b1lnGit+d1lnkit+f1lnit+εit(6)

在(6)中,我們假設表示規(guī)模、技術和結構效應的變量和碳排放存在線性關系,為了對命題1和命題2進行檢驗,依照Antweiler et al.[8]創(chuàng)建的貿易自由化與環(huán)境污染的一般均衡模型,得到如下實際計量方程:

lnyit=a2+b2lnGit+c2ln2Git+d2lnkit+e2ln2kit+f2lnit+εit(7)

y為碳排放量,G為人均GDP,k為資本勞動比,為貿易依存度用(出口額+進口額)/GDP表示。

對于計量方法的采用,首先采用Fest判斷采用常截距模型還是變截距模型,然后通過ausman est對固定效應模型(FE)和隨機效應模型(RE)進行甄別??紤]到本文所選用的樣本數(shù)據截面數(shù)(29)大于時期數(shù)(13)的特點,為了減少由于截面數(shù)據異方差性造成的異方差影響,因此固定效應模型采用截面加權廣義最小二乘法進行估計,同時采用hite穩(wěn)健標準差得到系數(shù)的t統(tǒng)計值。

3.2 數(shù)據來源

采用除自治區(qū)之外的我國30個地區(qū)1995-2007年的數(shù)據作為樣本進行研究。其中重慶市數(shù)據并入四川,自治區(qū)的部分指標難以獲得所以舍去。

3.2.1 中國碳省際排放量的估計

能源部門通常是溫室氣體排放清單中的最重要部門,在發(fā)達國家,其貢獻一般占CO2排放量的90%以上和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75%。因此,國際上碳排放量基本上是通過化石能源消費量推算出來的。IPCC[20]提供估算化石燃料燃燒中的碳排放方法,本文采用基于燃燒的燃料數(shù)量以及平均排放因子來估算碳排放量。碳排放的計算公式為:

C=∑iEi*αi

其中,C代表碳排放總量,Ei為能源i消費量,按標準煤計,αi代表能源i碳排放系數(shù)。表1為本文根據IPCC[20]估算的各類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數(shù)與4個研究機構確定的各類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數(shù)的比較。發(fā)現(xiàn)本文的碳排放系數(shù)與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采用的碳排放系數(shù)基本一致。其中各種能源的消費量來自1995-2008年的《中國能源統(tǒng)計年鑒》。

表1 各類能源的碳排放系數(shù)

ab.1 Coefficient of carbon emissions of different energy數(shù)據來源

he source of date煤炭

Coal石油

Oil天然氣

Nature Gas本文0.7560.5860.448DOE/EIA0.7020.4780.389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0.7560.5860.449國家科委氣候變化項目0.7260.5830.409發(fā)改委能源研究所0.7480.5820.4443.2.2 資本存量的估計

運用Goldsmith開創(chuàng)的永續(xù)盤存法。其基本公式為:

Lt=(1-δ)Kt-1+It

其中,Kt為第t年的資本存量;It為第t年的實際投資;δ為折舊率,設它為5%,初始資本存量K0=I0/(δ+g),其中I0為初始投資,g為樣本期間投資的平均增長率。

3.2.3 其它數(shù)據來源

本文收入采用人均收入指標來度量,更能反映真實收入水平對碳排放的影響,用地區(qū)人均GDP表示,數(shù)據由歷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整理、計算而得。

勞動力投入用各地區(qū)年末就業(yè)人員數(shù)表示,貿易量用各地區(qū)進出口總額表示,匯率、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shù)等數(shù)據均來自歷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

3.3 實證結果分析

利用Eviews6.0得到貿易自由化、經濟增長和碳排放量關系的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貿易自由化、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量回歸結果

ab.2 he regression resul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sVariableModel(6)Model(7)FEREFERElnG1.250***1.368***1.331***1.526***(13.791)(12.570)(15.876)(13.137)ln2G-0.341***-0.390***(-15.931)(-7.715)lnk-0.387***-0.415***-0.856***-1.033***(-8.150)(-5.843)(-18.125)(-9.905)ln2k0.143***0.178***(12.343)(6.290)ln0.076**-0.0020.046*0.003(2.285)(-0.046)(1.653)(0.081)C8.960***8.881***9.336***9.461***(133.528)(49.838)(131.739)(46.097)AdjR20.9860.7110.9870.751ausman est13.203***13.791**Fest715.408***803.694***Fstatistic841.897***303.594***861.690***225.627***Obs.374374374374注:1.***表示在1%水平上顯著,**表示在5%水平上顯著,*表示在10%水平上顯著。2.系數(shù)下方括號內hite穩(wěn)健性標準差。

從表2模型回歸結果中可以看出:

(1)模型的總擬合度較好以及F統(tǒng)計值,說明兩個模型均有較高的解釋能力。Fest回歸結果表明兩個模型都應采用變截距模型進行回歸,ausman est表明隨機效應與解釋變量之間的自相關顯著,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是適當?shù)倪x擇。

(2)代表規(guī)模技術效應的人均收入和碳排放量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模型(7)的系數(shù)估計和顯著性水平表明,我國存在碳排放量的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產出水平不斷提高,帶動能源消耗的增加和碳排放的加劇,與此同時,經濟發(fā)展帶來的技術進步和環(huán)保意識的提高又從另一方面減少了碳排放。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還沒有省份的人均GDP超過了碳排放量EKC曲線的轉折點,就全國而言,全國人均GDP離臨界值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仍處在碳排放EKC曲線的右邊,目前我國經濟發(fā)展還會造成碳排放量的不斷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卻在不斷地減少,這與我們的預期是一致的。

(3)代表結構效應的資本勞動比和碳排放量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模型(6)和模型(7)的回歸結果表明,隨著我國產業(yè)結構的調整與優(yōu)化,工業(yè)在產業(yè)結構中的比重不再上升甚至下降,將緩解我國碳排放量不斷增加的壓力,服務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也將進一步促進碳排放量的下降。

(4)從貿易依存度與碳排放量的關系來看,貿易所產生的結構效應是消極的,也就是說,發(fā)達國家的污染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企業(yè)向我國轉移,從而使我國更多的從事“骯臟行業(yè)”,成為發(fā)達國家的碳排放的“污染避難所”。但是這種關系的彈性系數(shù)不大,而且在部分模型下,顯著性水平也不是太高,這也說明了貿易自由化對我國碳排放量影響的復雜性。

(5)依照(5)式計算貿易自由化的總效應,根據回歸結果得到π1+π3>0,而π4>0,如果貿易自由化促進了經濟增長,及dIdI>0,那么貿易自由化的總效應也是消極的。對外貿易的迅速發(fā)展,在改變我國的產業(yè)結構的同時,也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同時也把國外的先進技術引入到了國內,從另一方面降低了我國的碳排放,但是貿易自由化的總效應卻使得我國碳排放量增加。

綜上所述,命題1得到了顯著的結果,通過了檢驗,命題2得到了部分驗證,命題3通過了檢驗,但部分模型結果并不顯著,命題4得到了驗證。

4 政策建議

根據對回歸結果地分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積極研發(fā)低碳技術,鼓勵技術創(chuàng)新。在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經濟規(guī)模仍將繼續(xù)擴大,對能源的消耗也將進一步提高,那么我們應該鼓勵技術創(chuàng)新,尤其是低碳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推廣,利用積極的技術效應來消除經濟發(fā)展必然帶來的規(guī)模效應,從而減低我國的碳排放量。

(2)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大力發(fā)展第三產業(yè),降低第二產業(yè)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和優(yōu)化所帶來的結構效應,對我國碳排放量的減低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降低鋼鐵、水泥等高能耗行業(yè)的比重,淘汰落后產能和技術,發(fā)展高新技術產業(yè)和現(xiàn)代服務業(yè),實現(xiàn)第三產業(yè)的總量擴張和比重提高。

(3)完善碳排放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建立低碳經濟的法律保障機制。歐盟國家的實踐表明,碳稅、能源稅、排放交易機制等財稅政策是約束碳排放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那么,我國應適當引入相關稅法,相對嚴格的環(huán)境法規(guī)和標準能有效控制發(fā)達國家的污染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企業(yè)向我國轉移,防止我國成為發(fā)達國家的“污染避難所”。

(4)轉變出口貿易結構,抑制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利用出口退稅政策對出口產品結構進行優(yōu)化,進一步降低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對于低效使用國內能源加工生產的產品降低,甚至取消其出口退稅,以控制其生產與出口數(shù)量,同時對于高效能源利用的產品應維持或者提高其出口退稅率,鼓勵其出口。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 [R].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2007.

[2]IEA.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R].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ead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Office, 2009.

[3]Grossman G M, Krueger A 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rade Agreement [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orking Paper 3914, NBER, Cambridge MA,1991.

[4]Grossman G M, 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5]Cole M A. rade, the Pollution aven ypothesis 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xamining the Linkag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8(1):71-78.

[6]Copeland B R, aylor M S. North-South 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755-787.

[7]ettige , Lucas R E B, heeler D. he oxic Intensity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Global Patterns, rends, and rade Polic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2):478-481.

[8]Antweiler , Copeland B R, aylor M S. Is Free 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4):877-908.

[9]Cole M A, Elliott R J R. Determining the radeenvironment Composition Effect: the Role of Capital, Labor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3,46:363-283.

[10]Levinson A. echnology, International rade, and Pollution from US Manufacturing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9, 99(5):2177-2192.

[11]oltzEakin D, SeldenM. Stoking the Fires? CO2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5,57:85-101.

[12]Lantz V, Feng Q. Assessing Income, Population, and echnologyImpacts on CO2 Emissions in Canada: here's the EKC?[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57:229-238.

[13]u L, Kaneko S, Matsuoka S.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Stagnancy of China’s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 from 1996 to 1999: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Change, Intensity Change and Scale Change [J]. Energy Policy, 2005,33:319-335.

[14]Shui B, arriss RC. he role of CO2 Embodiment in USChina rade [J]. Energy Policy,2006,34:4063-4068.

[15]hang M, Mu , Ning Y, Song Y. Decomposition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 over 1991-2006 in China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8:2122-2128.

[16]杜婷婷,毛鋒,羅銳.中國經濟增長與CO2排放演化探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7,(2):94-99.[Du ingting, Mao Feng, Luo Rui. Study o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CO2 Emissions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2):94-99.]

[17]王鋒,吳麗華,楊超.中國經濟發(fā)展中碳排放的驅動因素研究[J].經濟研究,2010,(2):123-136.[ang Feng, u Lihua, Yang Chao.Driving Factors for Growth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Du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2):123-136.]

[18]許廣月,宋德勇.我國出口貿易、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0,(1):74-79.[Xu Guangyue, Song Deyong.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Export rade,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ade,2010,(1):74-79.]

[19]Mani M, heeler D. In Search of Pollution avens? Dirty Industry in the orld Economy, 1960 to 1995 [J]. 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1997,April.

[20]IPCC.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Volume Ⅱ [R].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2006.

Impacts of rade Libe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n Carbon Emission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Scale, Composition and echnique Effects

U Xianjin DENGJie

(School of Economy and rade of 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unan 410079, China)

第3篇:碳排放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 碳排放配額;時變跳躍;跳躍強度;ARJI模型

中圖分類號 F830.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5)11-0012-07

與其它資本市場類似,由于離散隨機事件的發(fā)生,碳金融資產的價格可能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跳躍,因而準確研究這一特征,有利于碳排放市場的風險管理和產品定價,且能夠為我國在設計碳排放交易機制方面提供一定的經驗參考。近年來,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等的沖擊,歐盟碳排放配額的價格更容易出現(xiàn)波動。Bataller and Tornero [1]基于被截的均值模型,研究了在受管制規(guī)定及時事要聞等信息發(fā)出后碳交易市場價格的波動特征,發(fā)現(xiàn)在時事要聞公布當日及前幾天內,碳市場的價格受到明顯的影響,然而碳產品收益率的波動性卻并沒有影響。該項研究中,被截的均值模型無需考慮數(shù)據的跳躍。事實上,碳排放價格序列可能存在跳躍。據現(xiàn)有文獻,多數(shù)學者運用跳躍-擴散過程研究碳排放市場的跳躍。Daskalakis等[2]引入跳躍-擴散過程分析隨機游走的碳排放現(xiàn)貨價格序列,發(fā)現(xiàn)該序列呈現(xiàn)出非連續(xù)突變的特征且不穩(wěn)定,同時其收益率呈現(xiàn)顯著的尖峰厚尾現(xiàn)象,表明收益率序列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更多相關研究,如Borovkov等 [3]。最近,Chevallier and Sévi [4]基于Todorov and Tauchen [5-6]的activity signature function framework研究碳期貨價格的高頻數(shù)據,以證明二氧化碳期貨價格的隨機過程存在許多大跳躍和小跳躍。Sanin等[7]基于時變跳躍概率研究歐盟碳排放配額第II機制上的短期價格行為。與上述研究不同,Gronwald and Ketterer[8]基于Chan and Maheu [9]的自回歸跳躍強度模型(ARJI模型),研究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跳躍特征。從現(xiàn)有文獻看,國外學者大多引入跳躍-擴散過程及其拓展形式來研究碳排放市場的跳躍特征,僅Gronwald and Ketterer [8]采用ARJIGARCH模型來展開研究。據國內現(xiàn)有文獻,基于ARJIGARCH模型的碳排放市場價格時變跳躍特征的研究鮮見。鑒于此,文章選取2010年1月4日到2014年12月31日歐盟碳排放配額(EUA)現(xiàn)貨價格的日數(shù)據,基于ARJI模型對碳資產價格進行以下三方面研究:第一,構建常數(shù)跳躍強度模型,分別研究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的第二階段(2010-2012年)、第三階段(2013-2014年)以及整個樣本期的EUA收益率數(shù)據的跳躍行為特征。第二,采用時變跳躍強度模型來研究歐盟碳排放市場發(fā)生隨機跳躍的時變動態(tài)性。假設跳躍幅度的條件均值與方差都服從條件正態(tài)分布,并設定條件均值與條件方差與前期資產收益率存在函數(shù)關系,分別構建ARJI- Rt GARCH模型和ARJI Rt-12 GARCH模型來研究跳躍幅度及其方差是否對市場波動率存在敏感性。第三,構建ARJIht GARCH模型,分析跳躍幅度的方差對GARCH波動率的敏感性。這一研究,不僅拓展了ARJI模型在碳排放交易市場上的應用,而且有利于分析歐盟碳排放市場上資產價格的跳躍特征及其驅動因素,更為設計我國碳排放交易機制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1 基本模型與方法

1.1 ARJI GARCH模型

在資本市場上,金融資產價格時間序列大多都存在尖峰厚尾的現(xiàn)象,而引起這種現(xiàn)象的因素主要來源于市場上離散隨機事件的發(fā)生,這些離散隨機事件也造成了資產收益率的跳躍??紤]到GARCH模型能夠刻畫資產收益率的異方差特征,并假設這種跳躍服從于Poisson過程,Chan and Maheu [9]提出自回歸條件跳躍強度模型,即ARJI模型。該模型的形式可以表述為:

2 數(shù)據與實證研究

2.1 數(shù)據說明

與其它碳排放交易市場相比較而言,歐盟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發(fā)展歷史最長,交易制度也相對較完善,市場交易 產品更具有顯著的金融屬性。在資本市場上,資產價格很容易受到市場上離散隨機事件的沖擊,并發(fā)生跳躍現(xiàn)象。為了研究碳排放市場資產價格的跳躍行為,文章選取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下一級市場上的歐盟碳排放配額(EUA)現(xiàn)貨價格的日交易數(shù)據,樣本期為2010年1月4日到2014年12月31日。剔除缺失數(shù)據后,樣本量為1 260個。在實際研究中,將采用經調整后的收益率序列,即Rt=100?(lnPt-lnPt-1),這也是大多數(shù)國內外學者采用的數(shù)據處理常見方法。原始數(shù)據來源于歐洲能源交易所。

如圖1 所示,是價格(上)與收益率(下)的時間序列圖。根據圖1,2011年5月之前的樣本期內,碳排放交易市場EUA價格的波動相對較穩(wěn)定,波動幅度相對較小。在這一時期內,盡管碳排放交易市場表現(xiàn)相對較為活躍,世界各國積極參與碳減排項目,然而市場價格并沒有出現(xiàn)較大幅度的跳躍。這之后,EUA價格出現(xiàn)幾個月短暫的上升后出現(xiàn)持續(xù)下跌的特征,且?guī)缀醭尸F(xiàn)直線下跌的態(tài)勢,跳躍現(xiàn)象趨于明顯。出現(xiàn)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京都議定書》規(guī)定的減排目標進入后期階段,碳排放交易市場在2012年所面對的政策動向并不十分明確,加上世界經濟總體景氣程度不高,世界各國在減排力度的意愿上均有所減弱,更為關鍵的是,實際執(zhí)行減排項目的企業(yè)對碳排放權需求的減少。另外,由于市場長期處于低迷的狀態(tài),市場上碳排放交易額度的供給大于需求,也是造成碳排放權交易價格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種背景下,EUA價格很容易受到外界離散隨機事件的影響而出現(xiàn)一定幅度的跳躍。當然,這些跳躍包括正向跳躍和負向跳躍。

自2013年1月1日起,歐盟碳排放交易開始進入第三階段。由于存在碳排放配額的過剩和市場供需失衡的現(xiàn)象,使碳排放產品交易價格處于低位。在這一階段上,歐盟對碳排放市場的政策有所調整,市場價格在2013年出現(xiàn)更大的跳躍,且出現(xiàn)明顯的波動聚集現(xiàn)象,波動幅度也顯著增加,這與2013年12月10日歐盟最終通過的“折量拍賣”(Back loading)計劃有很大的關聯(lián)。該計劃,主要將碳排放配額的拍賣時間推后,通過減少短期的碳排放配額供給,以期提升碳價。但是,該計劃經歷過多次的討論和修改階段,給市場釋放了許多不確定性的信號,這就驅使碳市場價格呈現(xiàn)高跳躍的特征。

2.2 實證研究與分析

2.2.1 描述性統(tǒng)計

由于整個樣本期跨越了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的兩個階段,文章首先將全樣本(2010-2014年)劃分為兩個子樣本(2010-2012年、2013-2014年)??紤]到文章要研究跳躍幅度的方差是否對市場波動率也具有敏感性,這里也對收益率的平方做一些描述性的統(tǒng)計分析。如表1所示,描述了全樣本和兩個子樣本的統(tǒng)計分析結果。根據偏度和峰度系數(shù)發(fā)現(xiàn),在整個樣本和第二個子字樣本期內,歐盟碳排放體系下的EUA現(xiàn)貨交易市場出現(xiàn)顯著的負偏特征和尖峰現(xiàn)象,說明收益率序列的非正態(tài)特征比較明顯,而KS檢驗的結果也提供了證據。根據LB檢驗的結果顯示,各序列都存在很強的自相關效應,這說明此處采用GARCH模型過濾收益率數(shù)據并得到歷史波動率序列具有可行性,有利于刻畫序列的波動聚集特征。

2.2.2 常數(shù)跳躍強度模型參數(shù)估計

在資本市場上,離散隨機事件時有發(fā)生。由于這些隨機事件對市場產生的沖擊,資產收益率經常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跳躍。為了研究碳排放市場資產價格的跳躍特征,文章首先構建了常數(shù)跳躍強度模型。如表2所示,描述了常數(shù)跳躍強度模型的參數(shù)估計結果。一方面,此處對全樣本數(shù)據進行了常數(shù)跳躍強度模型的構建,并進行參數(shù)估計;另一方面,考慮到《京都議定書》的有效期于2012年12月31日到期,歐盟碳排放交易第二階段結束,并隨后進入不同的碳減排政策和目標的第三階段,文章分別對兩個子樣本進行碳排放市場的跳躍特征研究。分階段研究,可以對比分析不同階段上市場跳躍特征的差異。

很明顯,資產價格發(fā)生跳躍的次數(shù)具有不確定性。但在實際研究中,文章的模型均假定最大的跳躍次數(shù)為20,并采用BFGS算法來估計參數(shù)。如表2所示,描述了常數(shù)跳躍強度模型的參數(shù)估計結果。根據α+β的值可以看出,三個樣本期的時間序列都具有很強的波動持久性。這表明,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EUA的收益率受到離散隨機事件的沖擊而發(fā)生異常波動時,市場將會在一段時間內持續(xù)保持異常波動的狀態(tài),而市場不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消除這種波動。從跳躍幅度的標準差上看,在全樣本和第二個子樣本上,δ在10%水平上是顯著的,這說明跳躍幅度的方差對GARCH波動率在10%水平上具有顯著的敏感性,而在第一個子樣本上的敏感性并不顯著。

從跳躍強度上看,條件跳躍強度λ在兩個子樣本上存在較大的改變,即從2010-2012階段的0.001變化為2013-2014階段的0.206,而在整個樣本上的跳躍強度為0.003。這表明,在不同階段上,碳排放市場的跳躍存在動態(tài)的時變特征,因而下一節(jié)采用時變跳躍強度模型來進行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2.3 ARJI模型參數(shù)估計

考慮到市場發(fā)生隨機跳躍的時變動態(tài)性,文章構建自回歸跳躍強度模型,即ARJI模型,并采用AIC信息準則來選擇最優(yōu)的滯后階數(shù)。同時,此處假設跳躍幅度的條件均值與條件方差服從條件正態(tài)分布,并設定條件均值與條件方差與前期資產收益率存在函數(shù)關系,構建ARJIRt-12 GARCH模型。此外,文章也嘗試研究跳躍幅度的方差是否對市場波動率存在敏感性,而構建ARJIht GARCH模型。如表3所示,描述了各模型的參數(shù)估計結果。

根據四個模型中的AIC值容易發(fā)現(xiàn),引入動態(tài)跳躍強度的ARJIRt GARCH模型、ARJI Rt-12 GARCH模型、ARJIht GARCH模型均優(yōu)于常數(shù)跳躍強度GARCH模型的擬合效果,這表明引入跳躍并構建時變跳躍強度模型來研究碳排放市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外,在三種時變跳躍強度模型中,ARJI- Rt GARCH模型擬合效果更佳,卻無法描述跳躍強度與市場波動率、GARCH波動率之間的敏感性。根據λ0可知,條件跳躍強度在10%的水平上顯著,但在5%的水平上不顯著。盡管如此,此處仍然認為資產價格的時變跳躍特征不能忽略,且這種跳躍與整個市場的波動率、GARCH波動率之間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敏感性。根據參數(shù)ζ表明,其敏感度分別為1.635和0.378。

在時變跳躍強度中,參數(shù)ρ值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碳排放市場的時變條件跳躍強度具有一定的持續(xù)性,說明碳資產價格受到離散隨機事件的沖擊而產生的跳躍在很短時間內消除是不容易的。但實際上,跳躍的持久性也只是一種可能性。就ARJI- Rt GARCH模型而言,參數(shù)ρ的值為0.316,說明碳排放市場上此一時刻的強(或弱)跳躍在下一時刻仍然呈現(xiàn)強(或弱)跳躍的概率是31.6%。事實上,在無條件下,即在常數(shù)跳躍強度的條件下,跳躍具有不規(guī)律性。在運用ARJIRt GARCH模型進行實證分析中,根據λt=λ0/(1-ρ)可知,無條件跳躍強度為0.004,與常數(shù)跳躍強度GARCH模型中的結果(0.003)接近。

另外,根據跳躍強度對歷史離散隨機事件沖擊的敏感度系數(shù)γ值,敏感度僅為0.043,說明碳排放市場上歷史離散隨機事件所產生的影響程度較小,事件的沖擊并不存在持久性,這與近年來歐盟碳排放市場的活躍度有很大的關

系。盡管歐盟提出了一些碳排放交易體系結構性的改進措施,如推行“折量拍賣(Backloading)”計劃、提高碳減排目標與年度減排系數(shù)等,但仍然沒有在較大程度上提升市場的活躍度。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歐洲經濟增長乏力,對碳排放配額的需求降低。在較長時期內,歐盟經濟都處于全球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的陰霾下,增長乏力,從而減少了對碳排放配額的需求,降低了歐盟碳排放交易的活躍度。第二,碳減排的力度不強,配額總量過剩。在歐盟碳排放機制進入第二階段時,歐盟制定了能源氣候一攬子計劃,量化了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和能源消耗比例。盡管歐盟實現(xiàn)了所制定的相關目標,但由于減排的力度不強,積聚了大量的碳排放配額,這嚴重拖累了后期市場的活躍度。第三,歐盟面臨著嚴重的“碳泄露”現(xiàn)象。歐盟擁有先進的碳減排技術和較高的減排效率,為了達到既定的減排目標,存在大量的產業(yè)轉移現(xiàn)象,即歐盟將高碳排放的產業(yè)或工業(yè)活動轉移到其它區(qū)域,這就產生了“碳泄露”?!疤夹孤丁爆F(xiàn)象的出現(xiàn),減少了歐盟對碳排放的需求,造成了歐盟碳排放配額的過剩,也致使碳配額交易市場低迷。

實際上,從歐盟碳排放配額的嚴重過剩這一現(xiàn)象來看,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即調節(jié)機制不靈活。目前,歐盟市場自身難以消化掉過剩的配額。為了緩解過剩配額的壓力、維持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健康運行,歐盟進一步推行“折量拍賣”計劃并于2021年開始實行“市場穩(wěn)定儲備”機制,將在較大程度上緩解碳排放配額的過剩問題。尤其是“市場穩(wěn)定儲備”機制,能夠提高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市場調節(jié)機制的靈活性,提升碳排放市場應對外界沖擊的自我調控能力。

3 結論與討論

在資本市場上,離散隨機事件的發(fā)生,會給不同的資本市場帶來不同程度的沖擊,造成資產價格的異常波動,甚至出現(xiàn)較大幅度的跳躍。很多實證研究也表明,資本市場存在跳躍。隨著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發(fā)展,市場呈現(xiàn)出越來越明顯的金融屬性。于是,碳排放交易市場也就可能出現(xiàn)與其它資本市場相類似的跳躍特征。尤其是近年來,受到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等的沖擊,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價格更容易呈現(xiàn)出異常波動和跳躍的現(xiàn)象。歐盟碳排放市場,是世界上最為成熟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盡管如此,歐盟碳排放交易市場仍然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市場價格也可能發(fā)生跳躍。一些研究也表明,歐盟碳排放市場確實存在著跳躍的現(xiàn)象。

基于碳資產價格序列存在的跳躍特征,文章旨在進一步探討受到離散隨機事件的沖擊時歐盟碳排放市場是否呈現(xiàn)出時變跳躍的行為。于是,文章選取2010年1月4日到2014年12月31日歐洲氣候交易所歐盟碳排放配額(EUA)現(xiàn)貨價格的日數(shù)據,采用ARJI模型對碳資產價格的時變跳躍行為特征進行研究。首先,構建常數(shù)跳躍強度模型,分別研究不同發(fā)展階段EUA收益率數(shù)據的跳躍行為。研究結果表明:碳排放交易市場EUA收益率發(fā)生了異常波動,且這種異常波動的狀態(tài)將會保持一段時間;在不同階段上,EUA現(xiàn)貨市場的跳躍強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市場跳躍行為呈現(xiàn)出動態(tài)的時變性,其中歐盟排放交易機制第三階段上的跳躍強度要明顯強于第二階段。然后,假設跳躍幅度具有條件動態(tài)性,分別運用ARJIRt GARCH模型和ARJIRt-12 GARCH模型來研究跳躍幅度及其方差是否對市場波動率存在敏感性,采用ARJIht GARCH模型來分析跳躍幅度的方差對GARCH波動率是否具有敏感性。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引入動態(tài)跳躍強度的ARJIRt GARCH模型、ARJI Rt-12 GARCH模型、ARJIht GARCH模型,均優(yōu)于常數(shù)跳躍強度GARCH模型;碳資產價格的時變跳躍特征不能忽略,其跳躍強度的持久度為0.316,即市場上此一時刻的強(或弱)跳躍在下一時刻仍然呈現(xiàn)強(或弱)跳躍的概率;同時,這種跳躍與整個市場的波動率、GARCH波動率之間都存在顯著的敏感性,其敏感系數(shù)分別為1.635和0.378。此外,歷史離散隨機事件對碳排放交易市場產生的影響程度較小,敏感度僅為0.043,且事件的沖擊不存在顯著的持久性。

實際上,碳排放交易市場上存在不同的狀態(tài),且這些狀態(tài)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轉換概率,也可能存在著動態(tài)性的特征。鑒于此,在跳躍幅度具有條件動態(tài)性的情形下,還可以引入Markov機制轉換過程,研究基于狀態(tài)轉換結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跳躍行為,探討不同狀態(tài)結構下跳躍行為對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沖擊效應,這將是一個有意義的研究方向。此外,另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方向,就是可以引入Levy狀態(tài)空間模型,研究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動態(tài)波動率和無窮跳躍特征,這將為碳金融資產的定價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作為《京都議定書》簽約國之一,我國在2012年成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交易產品的供應國,并于2013年6月18日在深圳建立了第一個碳排放權交易所。隨后,我國碳交易發(fā)展迅速。截至2014年5月23日,我國碳交易市場已經發(fā)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場。但由于發(fā)展時間不長,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正處于發(fā)展的起始階段,更容易受到外界隨機事件的沖擊。因此,我國在發(fā)展碳排放交易市場時,一方面應該盡量保持相關政策的穩(wěn)定性,穩(wěn)步推進市場發(fā)展,減少市場本身所產生的非系統(tǒng)性風險;另一方面可以研發(fā)更多的碳金融產品,有利于抵御源自外部離散事件的沖擊而帶來的系統(tǒng)性風險。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Bataller M M, Tornero A P. Impacts of Regulatory Announcements on CO2 Prices [J]. The Journal of Energy Markets, 2009, 2(2):1-33.

[2]Daskalakis G, Psychoyios D, Markellos R N. Modeling CO2 Emission Allowance Prices and Derivative: 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Trading Scheme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9, 33(7):1230-1241.

[3]Borovkov K, Decrouez G, Hinz J. Jumpdiffusion Modeling in Emission Markets [J]. Stochastic Models, 2011, 27(1):50-76.

[4]Chevallier J, Sévi B. On the Stochastic Properties of Carbon Futures Prices [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14, 58(1):127-153.

[5]Todorov V, Tauchen G. Activity Signature Functions for Highfrequency Data Analysis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10, 154(2):125-138.

[6]Todorov V, Tauchen G. Volatility Jumps [J].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 2011, 29(3):356-371.

[7]Sanin M E, MansanetBataller M, Violante F. Understanding Volatility Dynamics in the EUETS Market [R]. CREATES Research Paper, 2015.

[8]Gronwald M, Ketterer J. What Moves the European Carbon Market? Insight from Conditional Jump Models[R]. CESifo Working Paper No.3795, 2012.

[9]Chan W H, Maheu J M. Conditional Jump Dynamics in Stock Market Returns [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2002, 20(3):377-389.

第4篇:碳排放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 安徽省 碳交易 啟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國家發(fā)展改革委于近期出臺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規(guī)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和運行。目前,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相繼建立或籌建區(qū)域性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其中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全球最大、最活躍,也相對完備,借鑒歐盟做法,對安徽省探索建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促進節(jié)能減碳、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及生態(tài)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概述

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以下簡稱EU―ETS)于2005年正式啟動,是世界上第一個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最大的溫室氣體交易市場,交易額占全球總交易額的27%。歐盟28個成員國以及冰島、列支敦士登和挪威等31個國家參與交易。

(一)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原理

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核心原理是“排放上限和排放配額交易”。排放上限是指為體系內受管制企業(yè)設置一定溫室氣體排放配額量。每個配額相當于一噸二氧化碳排放權限。體系內企業(yè)必須保證其排放量在配額限定范圍內,否則將受到懲罰(試驗階段為40歐元/噸,實施階段為100歐元/噸)。企業(yè)若通過技術手段降低碳排放量,可選擇保留多余配額供將來使用或將配額出售給配額緊缺的公司,即排放配額交易。

(二)歐盟碳排放權交易發(fā)展過程

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經過第一階段的試運行和第二階段的深化,目前已進入了第三階段。

第一階段(2005―2007年),為試驗階段,目的是“在行動中學習”,為下一階段積累經驗。交易涵蓋的溫室氣體只有二氧化碳,覆蓋的工業(yè)設備僅限于火力發(fā)電、煉油、鋼鐵、礦物加工和造紙等少數(shù)行業(yè)。該階段每年碳排放配額總量均為22.99億噸,各工業(yè)設備的碳排放配額按歷史法計算,單個設備三年的總配額一次性發(fā)放,全部為免費配額。第一階段結束后,剩余配額不能轉到第二階段繼續(xù)使用。

第二階段(2008―2012年),在第一階段所有行業(yè)的基礎上,將經營歐盟境內航空企業(yè)納入交易范圍,碳排放配額總量年均為20.81億噸。該階段大部分行業(yè)排放設備的碳排放配額仍然采用歷史法計算分配,同時在部分行業(yè)和地區(qū)開始試點拍賣,單個設備三年的總配額一次發(fā)放,期末剩余配額可以結轉到第三階段。同時,該階段引入了《京都議定書》中的“清潔發(fā)展機制(CDM ) ”和“聯(lián)合履約機制(JI) ”。

第三階段(2013―2020年),交易范圍進一步擴大,石化、有色金屬、石膏、氨、鋁制品等行業(yè)納入交易范圍,同時納入更多種類的溫室氣體,比如生產硝酸、己二酸、乙醛酸排放的氧化亞氮、鋁制品生產過程排放的全氟化碳等。起始年度配額為19.74億噸,以后每年減少3600萬噸。該階段電力行業(yè)配額全部須通過拍賣獲得,其他行業(yè)設備排放配額采用基準線法計算免費獲得,且免費配額占比逐年減少。

(三)配額分配機制

碳排放權交易配額首先由各成員國提交申請,由歐盟委員會審核確定后再反饋落實到每個設施,各成員國的分配總量必須和歐盟委員會的分配總量一致。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對新進者預留并免費分配排放配額,對停工的設施沒收原先分配的排放配額。分配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歷史法分配。主要應用于第一、二階段,即選擇過去一段時間的實際排放量作為分配排放配額的標準,通常是歷史活動和產能的指標,乘以一個統(tǒng)一的排放率,來確定分配給各個設施的配額。二是基準線法分配。該方法由行業(yè)內前10%溫室氣體排放效率最優(yōu)的設備平均值確定,且不受生產技術、燃料混合、規(guī)模、老化程度、氣候條件、原材料質量等因素影響。截至目前,歐盟共制定了涉及21個部門的52條基準線,囊括了EU-ETS約80%的免費配額發(fā)放。

(四)監(jiān)測、報告與核查(MRV)制度

歐盟于2004年通過了《溫室氣體排放監(jiān)測和報告指南》,指導第一階段的溫室氣體監(jiān)測和報告活動,2007年和2011年對該指南進行了修訂,用于第二、第三階段。溫室氣體排放的監(jiān)測和報告是實施排放交易的基本條件和工具,是衡量排放源是否達標的重要依據,也是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與其他國家或國際貿易機制接軌的必備基礎。為保證企業(yè)報告的真實性,避免企業(yè)通過低估排放量而獲益,所有納入排放交易體系的排放活動都要接受核查,通過核查后的排放報告于每年3月31日前提交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機構審核。企業(yè)逾期如未履約將被處罰,處以罰款、關閉設備、禁止轉讓配額等懲罰,情節(jié)嚴重追究刑事責任。

(五)碳交易登記注冊系統(tǒng)

碳排放配額量作為EU―ETS的核心交易產品,統(tǒng)一存放在登記注冊系統(tǒng)賬戶中。登記注冊系統(tǒng)負責跟蹤碳交易配額的流轉情況,并管理交易帳戶。參與EU―ETS的任何機構和個人都要在登記注冊系統(tǒng)中開設賬戶,登記其擁有的配額和交易記錄。2013年歐盟通過了新的登記系統(tǒng)法令,規(guī)定第三階段使用歐盟統(tǒng)一的登記注冊系統(tǒng),各成員國現(xiàn)有的登記注冊系統(tǒng)僅負責管理本國的賬戶。配額的簽發(fā)、轉移和注銷將記錄在歐盟獨立交易日志中,交易日志由統(tǒng)一的歐盟管理機構來維護。歐盟統(tǒng)一登記注冊系統(tǒng)通過交易日志網站公布可公開的信息,包括賬戶名單、國家配額分配表、運營商經核查后的排放量、上繳配額量、遵約狀態(tài)、交易量、交易類型等。

(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作

根據歐盟法律規(guī)定,EU―ETS產生的碳排放權可在二級市場進行交易,交易產品除了發(fā)放的配額外,還可使用一定比例的CER(清潔發(fā)展機制項目產生的核證減排量)和VER(自愿減排項目的核證減排量)來抵減其排放量,從而實現(xiàn)了EU-ETS與CDM、JI等機制的系統(tǒng)對接。目前,歐洲碳交易活動主要是在倫敦和萊比錫碳排放權交易所進行。企業(yè)和其他參與者可以在市場里直接交易,也可通過經紀人、委托交易所或其他市場中介開展場外交易。碳排放權交易有現(xiàn)貨支付、期貨支付和混合支付(現(xiàn)貨加期貨)三種支付方式。排放配額通常采取現(xiàn)貨支付。減排信用額度由于項目期長、預期風險大,往往采取混合支付。碳排放權交易所通過制定規(guī)則,規(guī)范買賣雙方支付的進度、條件和比例等詳細規(guī)則,確保期貨和現(xiàn)貨可以成功交割,整個EU―ETS實現(xiàn)穩(wěn)定運行。

二、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經驗與啟示

經過近十年的運行,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不僅成功實現(xiàn)歐盟范圍內整體的節(jié)能減碳,而且為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實施進行了有益嘗試,并對發(fā)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國際碳減排,建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提供寶貴的經驗借鑒。

(一)制定統(tǒng)一的法律與制度是前提

歐盟經過三個階段的反復實踐,通過加強立法和制度建設,制定了統(tǒng)一的法律框架和實施細則,建立了統(tǒng)一的登記注冊系統(tǒng)、碳排放監(jiān)測和第三方核查機構及人員認證標準,設定了歐盟統(tǒng)一的碳排放權配額分配計劃,確保了歐盟碳排放權交易的有序開展。

(二)科學設定交易總量是基礎

歐盟制定第二階段碳排放權交易配額時,由于對未來經濟增長前景過于樂觀,對企業(yè)生產開工率估計過高,導致第二階段ETS系統(tǒng)內投放的碳排放權過多,特別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第二階段末碳排放權結余高達20億噸,造成碳價一路下跌至6歐元以下,整個市場長期陷入交易萎縮狀態(tài)。為解決這一問題,歐盟研究提出了折量拍賣、市場穩(wěn)定儲備等方案,但這些溢出碳權的消化仍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三)成熟的碳金融服務市場是關鍵

為解決中小型公司和單個排放設備所有者缺乏資金和專業(yè)知識的問題,歐盟積極推動中介機構參與,促進了財務、咨詢等服務業(yè)的發(fā)展。廣泛的參與性增強了碳排放權交易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并催生出碳期貨、期權以及掉期交易等衍生產品,有助于形成更合理的碳市場價格,促進整個碳市場的持續(xù)繁榮。同時,參與的中介機構能夠對未來減排單位提供擔保,也滿足了碳排放權最終使用者的風險管理需要,增強了投資者交易的信心。

(四)嚴格的監(jiān)測、報告與核查制度是保障

精準的碳排放數(shù)據對于制定溫室氣體減排戰(zhàn)略和排放總量至關重要。因此,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正常運作需要健全的碳排放量監(jiān)測、報告及核查(MRV)制度作為保障。歐盟MRV包括監(jiān)測、報告、核查三個階段共14個環(huán)節(jié),涉及政府主管部門、參與企業(yè)、核查機構等多個利益相關方,是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的重要基礎環(huán)節(jié)。在歐盟MRV制度中,對核查者的監(jiān)管十分嚴格。核查由獲得認證的核查者獨立、合理和專業(yè)地進行,企業(yè)報告和核查報告都要公開,接受監(jiān)督,如發(fā)現(xiàn)弄虛作假,核查者與企業(yè)一并受罰。

三、對安徽省建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幾點建議

2011年10月底,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批準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計劃到2016年底建立全國范圍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安徽省碳排放權交易體系還處于基礎研究和能力建設階段,與歐盟發(fā)達國家和我國試點省份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探索建立安徽省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既要認真吸收歐盟好的經驗和做法,更要立足實際,開展符合省情的制度設計,扎實推進相關工作。

(一)準確把握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功能定位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具有市場化手段節(jié)能減碳、引導企業(yè)轉型升級,以及促進碳金融服務發(fā)展等功能。安徽省正處于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快速發(fā)展階段,今后較長時間內能源消費量和碳排放量將繼續(xù)上升,加快工業(yè)發(fā)展與降低能耗、保護環(huán)境的矛盾將更加突出,經濟結構調整面臨較大壓力。因此,安徽省碳排放權交易要立足市場化減碳功能,充分發(fā)揮碳交易市場在碳排放稀缺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使環(huán)境污染成本內部化,以最低成本實現(xiàn)減排目標,并達到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低碳經濟發(fā)展雙贏目的。根據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安徽省電力、水泥、化工、鋼鐵等行業(yè)企業(yè)規(guī)模較大、碳排放量較多,減排目標容易實現(xiàn),建議將這些行業(yè)首批納入碳交易市場的范圍。

(二)加快碳排放權交易相關制度設計

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是龐大的系統(tǒng)性工作,對安徽省來說是一項嶄新任務。建議抓緊組織專家隊伍,研究制定安徽省碳排放權交易總體框架,對企業(yè)歷史排放水平、配額分配方法、核證制度、登記結算平臺、交易市場和監(jiān)管制度等重大問題開展研究。根據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國家統(tǒng)一部署,盡快研究制定細化的操作規(guī)則和流程,確保安徽省在碳排放權交易中有統(tǒng)一的標準和依據。

(三)科學制定配額總量及分配方式

安徽省在制定碳排放權交易總量和配額分配方案時,要根據未來經濟增長預期,充分考慮能源消費總量增長趨勢和結構調整方向,適當控制配額總量,完善配額發(fā)放的彈性設計,以保證配額的稀缺性,保持市場交易活躍和碳價的相對穩(wěn)定。同時要設計合理的碳市場穩(wěn)定儲備方案,以降低經濟增長波動對碳市場運行的影響。當前,安徽省要加快建立重點企(事)業(yè)單位碳排放報告、監(jiān)測與核查制度,加強重點單位溫室氣體排放管控,為開展碳排放權交易提供數(shù)據支持,為安徽省2016年底加入全國統(tǒng)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做好準備。

(四)健全碳排放權交易相關保障措施

一是加大資金扶持。建議設立碳交易能力建設專項工作經費,保障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以及相關基礎研究和能力建設;待安徽省納入國家碳交易市場后,參照EU―ETS做法,從整個交易總量中拿出一定比例配額進行拍賣,所得資金再設立低碳發(fā)展專項基金,用于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二是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利用財政、金融等手段,優(yōu)先支持碳減排履約企業(yè)申報國家、省節(jié)能減排等相關政策支持項目;對不履約企業(yè),建立黑名單制度,各級發(fā)改部門不接受其申報國家和省相關財政支持項目;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將履約情況納入績效考核評價體系,與企業(yè)負責人的考核掛鉤。三是加強能力建設。針對相關部門和重點排放單位,加快開展報送流程管理、核算指南、監(jiān)測報告、第三方機構核查認證以及第三方管理等內容培訓。

參考文獻:

[1]賈茹.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運行及啟示與借鑒[J].吉林大學學報,2012(4)

[2]邱瑋,劉桂榮.借鑒歐盟模式建立中國碳排放交易體系[J].中國集體經濟,2012(5)

[3]公衍照,吳宗杰.歐盟碳交易機制及其啟示[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13(1)

[4]陳惠珍.減排目標與總量設定: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的經驗及啟示[J].江蘇大學學報,2013(4)

[5]溫巖.借鑒國際經驗構建中國碳交易體系的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2013(6)

[6]王文濤,陳躍,張九天,仲平.歐盟碳排放交易發(fā)展最新趨勢及其啟示[J].全球科技經濟t望,2013(8)

[7]周偉,高嵐. 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及其對廣東的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3(12)

第5篇:碳排放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碳交易;碳稅;復合排放權交易

2009年12月結束的哥本哈根聯(lián)合國氣候大會雖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果,但截止到今年二月,《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已收到55個國家遞交的到2020年溫室氣體減排和控制承諾,其總排放量占目前人類總排放量的78%,這意味著采取積極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雖然根據《京都議定書》的框架,我國在第一承諾期(2005~2012年)不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的義務,但是作為世界政治、經濟大國,從長遠來看,我國必將承擔沉重的減排責任,這就要求我國選擇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機制。

一、碳交易與碳稅的比較

(一)碳交易與碳稅的簡介

1.碳交易。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通過艱難談判,于1992年5月9日通過《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過了訟約》的第一個附加協(xié)議《京都議定書》,把市場機制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蹲h定書》建立了三種的國際合作減排機制:一是國際排放貿易:允許附件Ⅰ國家(主要是發(fā)達國家)之間相互轉讓它們的部分“容許的排放量”;二是聯(lián)合履行機制:允許附件國家從其在其他工業(yè)化國家的投資項目產生的減排量中獲取減排信用,實際結果相當于工業(yè)化國家之間轉讓了等量的“減排單位”;三是清潔發(fā)展機制:允許附件Ⅰ國家的投資者從其在發(fā)展中國家實施的、并有利于發(fā)展中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減排項目中獲取“經核證的減排量”,即允許附件Ⅰ國家出資支持無減排義務的國家通過工業(yè)技術改造、造林等活動,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并抵消附件Ⅰ國家的減排指標。

2.碳稅。碳稅是指針對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稅,它是通過協(xié)調各國之間商品價格、稅收、關稅等價格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通過對燃煤、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過程,按照其碳含量的多少進行征稅,從而實現(xiàn)對化石燃料需求的減少碳排放。碳稅是一種間接稅,也具有一般稅種的基本要素:稅收對象,納稅環(huán)節(jié),納稅人,稅率等。

(二)碳交易和碳稅的比較

1.有效性。征收碳稅會提高含碳產品價格,使私人成本增加,經濟主體將尋求降低生產成本的方法,促進綠色節(jié)能技術的產生,從而有效地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征稅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無謂損失,若將征得碳稅收入作為企業(yè)提高生產技術的補貼,無謂損失大大將會減少,甚至能夠獲得“雙重紅利”。此外,碳稅有利于價格信號正確地反應生產成本,促進市場資源的配置,提高經濟效率。同樣,碳交易也具有相當好的效果。

2.管理成本。各國碳稅的征收一般是依據各國的稅制體系,比如可以利用消費稅體系,在石化能源的產生環(huán)節(jié),進口環(huán)節(jié)征收消費稅。因此,碳稅實際就是增加消費稅的稅目,并調整相應稅目的稅率,碳稅的管理成本較低。對于碳交易來說,初始排放權的分配,存在各方利益的博弈,需要經過一個較長時期的談判,且還需要建立排放權交易市場以及建立參與企業(yè)能源使用的報告機制、監(jiān)控機制與懲罰機制等,這些都需要較大的額外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碳市場的建立,產生了一個新的行業(yè),能夠增加就業(yè)崗位,創(chuàng)造出巨大的經濟價值,結果管理成本與經濟效益一起遞增。從這個角度來看,管理成本的提高并不意味著有較大的劣勢。

3.政策的可行性。政策的可行性主要從兩個方面加以考慮:第一,政策引起的分配效應是否損害了被認為不能損害的那部分人的利益,如低收入者:第二,是否會損害那些有較強政治談判能力的人的利益。碳稅本身的累退性是推行實施阻力大的原因之一,此外碳稅稅負主要集中在能源密集型企業(yè)。由于碳稅相比無償配給的排放權交易制度和行政指令標準,多了一塊可利用的碳稅收入,碳稅制度可以通過其收入的運用來增加其可行性,可以用碳稅收入來彌補對低收入者的負面影響;也可以通過補貼,促進企業(yè)、居民進行減排投資和減排技術的改進等等。

4.公平性。從公平性角度看,碳稅是優(yōu)選的政策。如果采用初始排放權免費配給制度,如前所述,它相當于將全社會的收入免費送給這些排放企業(yè),這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尋租的問題,一方面有關系的企業(yè)往往會先得到配額,沒有關系的企業(yè)則要加大公關投入,加重企業(yè)的額外負擔,造成企業(yè)之間競爭的不公平;另一方面這會強化政府在市場有效運行領域的行政干預,不利于經濟市場化改革完善,且容易滋生腐敗。如果采用拍賣等方式將排放權賣給企業(yè),這樣操作就有較大的公開透明性。由于產品在市場上流通,購買產品的人都會承擔部分成本,確保中高收入者的公平性,損害低收入者的公平性,故可將拍賣排放權所取得的收入以福利的形式分給低收入者。如果采用碳稅,則與初始排放權拍賣的排放權交易制度類似,但是碳稅本身被認為累退性比較大,故公平性不及前者。

二、復合排放權交易探討

1.復合排放權交易模型的優(yōu)點。一般而言,獲取永久排放權所需要的成本應該比周年排放權要低,否則永久排放權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它比碳稅更可行,且企業(yè)的選擇更大,面對市場,反應更靈活。又因為復合排放權給予企業(yè)一定的永久排放權,企業(yè)對市場碳交易價格的彈性會下降,故它同單一的碳交易相比,市場交易更具有穩(wěn)定性??梢钥闯觯瑥秃吓欧沤灰左w系在理論上克服了碳稅的過于死板和碳交易的過于靈活的特點。

2.復合排放權交易模型的缺點。復合排放權交易模型在理論和實踐上也有其缺點:首先這個復合模型與《京都議定書》和新興的碳排放交易市場不相符合。因為使用這個模型的國家用相同的價格購買周年排放權,即它建立在一個完全不同的國際體系之下,故這個模型只能被非《京都議定書》簽署國采用;又因為它規(guī)定不能在國際交易,所以無法利用比較優(yōu)勢,融入全球的碳貿易。其次模型產生的一個基本原因是潛在的碳價格變動會引起世界宏觀經濟的不穩(wěn)定,實際表明,這是過慮的。就像石油價格的變動并不會帶來全球貿易的崩盤一樣,國際碳排放權價格的變動也不會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

3.復合排放權交易模型的改進。由于復合排放權限制在國內使用,這樣不利于融入整個全球碳市場。因此,可以將周年排放權直接改成征收碳稅,碳稅的征收對象是企業(yè)的排放總量威去它所擁有的碳排放權的數(shù)量。這樣永久排放權就可以解放出來,參與全球的競爭。但是又有碳稅的存在,部分技術落后的國家可以防止碳排放權的大量流失。

三、結論

在短期內采用拍賣排放權的碳交易制度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方案,并可率先在一些大型的排放量比較大的壟斷企業(yè)中試行。碳交易制度給予企業(yè)較大的靈活度,可以幫助建立一個規(guī)范的碳交易市場,并與國際碳交易市場接軌。當今,歐洲的碳交易制度相對完善,如果現(xiàn)在我們不抓緊采取各種管理措施和法律方案來保持這個新興市場的建立和運行,就要在未來的環(huán)境革命中落后。根據《京都議定書》,其實發(fā)展中國家在碳減排方面具有比較優(yōu)勢,發(fā)展中國家在2012年之前沒有強制的減排任務,因此,應該抓住機遇大力發(fā)展。

參考文獻

第6篇:碳排放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對外貿易;投入產出;隱含碳排放

中圖分類號:X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69(2012)05001806

一、引 言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fā)展,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排放等環(huán)境問題日益凸顯。全球氣溫升高將導致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氣候模式的改變,會對人類社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和破壞。有研究表明,國際貿易是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2001—2007年,中國對外貿易額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長。2008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65.3億噸,占世界總排放量的21.5%,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由于對外貿易的快速發(fā)展,出口貿易量劇增,中國在贏得貿易順差的同時也因為出口而將大量的污染和排放留在國內,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發(fā)達國家,在消費由中國出口的商品或服務的同時也將這部分碳排放轉移給了中國。

《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13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3次締約方大會制定的“巴厘路線圖”,已將發(fā)展中國家承擔具體減排義務納入后京都進程。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和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始終處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風口浪尖,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必然會承擔起有約束力的減排責任。因此,客觀地分析中國在對外貿易中的能源消費和隱含碳排放,重點研究進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較多的行業(yè)部門,對國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避免碳泄露的發(fā)生等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也將有利于中國應對未來的國際氣候談判,為后京都時代中國減排方案及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國際貿易不僅是商品和資本的流動,也伴隨著在貨物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費以及溫室氣體排放轉移等問題。Dua和Esty認為全球貿易自由化會使得具有嚴格環(huán)境政策的國家將其骯臟產業(yè)向環(huán)境管制寬松的國家轉移。在各國除了環(huán)境標準之外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污染企業(yè)選擇在環(huán)境標準較低的國家進行生產,那么這些國家就成為了“污染避難所”[1]。因此,Dinda認為,發(fā)展中國家集中于生產污染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使得能源消費快速增加,同時又由于污染防治被忽視,最終導致大量污染排放的產生[2]。

目前,學者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在國際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進行了核算。Wyckoff和Roop選取了6個大量進口制成品的OECD國家——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英國和美國進行貿易隱含碳排放的研究[3];Machado等人分析了對外貿易對巴西能源消耗及其CO2排放的影響[4];Peters和Hertwich更進一步地應用多區(qū)域投入產出模型對挪威的貿易污染排放進行了研究[5]。結果表明,挪威進口隱含碳排放占其國內碳排放的67%,雖然從發(fā)展中國家進口產品的進口量只占挪威總進口量的10%,但是大約一半的隱含碳排放卻來自發(fā)展中國家。Wiedmann對2007年以來基于消費者責任原則并采用單國家或多區(qū)域投入產出模型測算CO2及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文獻進行了匯總歸納[6]。這些研究涉及的國家和地區(qū)有:西班牙、新西蘭、葡萄牙、印度、美國、中國、中國臺灣、荷蘭、芬蘭、德國、瑞典、英國、挪威、比利時、巴西和土耳其,測算的對象包括CO2、GHG、SO2、CH4、N2O、NOx、NH3、水資源、能源消費和空氣污染等等。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9月第12卷第5期 馬曉微,等:基于投入產出分析的中國對外貿易中隱含碳排放變化研究 國內外學者對中國對外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問題也進行了研究與討論。Peters等人指出,2005年中國約13的二氧化碳排放(1 700 Mt)是由于出口生產引起的;1987—2002年,中國為滿足出口需求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總碳排放量的比例由12%(230 Mt)增至21%(760 Mt)[7]。劉強等用全生命周期評價的方法,對中國出口貿易中三類共46種重點產品的載能量(隱含能源)和碳排放量進行了分析比較[8];齊曄等采用投入產出法估算了1997—2006年中國貿易中的隱含碳[9];周新應用多區(qū)域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十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國際貿易中隱含碳排放進行了核算[10]。從已有的研究結論來看,中國基本上都是隱含碳排放的凈出口國。作為受損方,中國卻承受了巨大的溫室氣體減排壓力,這些對正在發(fā)展中的中國來說是有失公平的。因此,在面對國際氣候談判和環(huán)境保護的重重壓力與考驗時,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也應該在節(jié)能減排的過程中發(fā)揮出重要作用。

本文基于投入產出分析方法,根據2002和2007年的投入產出表,對我國貿易中隱含的碳排放進行測算;從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量、重點排放部門及結構的角度,對我國對外貿易中隱含的碳排放進行分析;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研究方法

隱含碳的測算方法主要有生命周期評價法和投入產出法。生命周期法適用于特定產品的量化評估,數(shù)據需求量大,且計算過程復雜,可操作性較低。相較而言,投入產出法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對單個部門的直接和間接排放進行核算,并且能夠量化分析不同部門的最終需求變動對總排放或者部門排放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將基于一般的投入產出模型,進行相應調整,對中國2002年和2007年的貿易隱含碳排放進行統(tǒng)一標準的核算。

(一)貿易隱含碳排放的投入產出模型構建

投入產出模型的基本形式為:

第7篇:碳排放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 碳排放權; CERs; 會計確認; 會計計量

一、企業(yè)碳排放權的取得

碳排放權是一種排污權,在《京都議定書》框架下,聯(lián)合國為每個有強制減排義務的發(fā)達國家確定一個碳排放配額,并允許額度不夠用的國家向額度富余或者沒有強制減排義務的國家購買排放指標。這些國家再將聯(lián)合國分配給他們的排放配額分配給各個企業(yè),企業(yè)取得排放配額就可以在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中排污。由此可見,《京都議定書》框架下發(fā)達國家締約方分配到的排放配額,表現(xiàn)為一種排放權利,該排放權的稀缺性使其能夠進行交易,并具有市場價值。為使發(fā)達國家履行減排義務,《京都議定書》規(guī)定了聯(lián)合履行機制(JI)、清潔發(fā)展機制(CDM)和國際排放貿易(IET)三種溫室氣體減排的國際合作機制,JI和IET建立了發(fā)達國家之間的碳減排交易市場,CDM建立了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碳減排交易市場。

對于沒有強制減排義務的國家,企業(yè)可以不進行任何減排,也可以進行自愿減排。當企業(yè)處于自愿減排的市場時,企業(yè)應該將自愿減排所核定的碳排放額度推定為從政府取得的碳排放權,并按照強制減排市場一樣進行會計確認。2012年多哈氣候變化會議確定的2013—2020年為期8年的《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意味著我國在2020年之前仍沒有強制減排義務,我國目前的碳排放權仍是我國企業(yè)與發(fā)達國家合作,通過CDM項目產生的“核證的減排量(CERs)”的一個統(tǒng)稱。2020年之后我國承擔強制減排義務的可能性將非常大,這就意味著我國對碳排放權的會計處理在承擔強制減排義務前后是截然不同的。鑒于此,我們需要對企業(yè)承擔強制減排義務前后的會計處理分別進行研究,找出符合我國企業(yè)實際情況的會計處理方法。

二、企業(yè)碳減排量的會計確認與計量

在承擔強制減排義務前,中國的碳排放權問題基本上都和CDM機制有關,當CDM項目通過審批程序在CDM執(zhí)行理事會(EB)注冊成功后,CERs就可以作為碳減排量資產進行核算并出售,目前CERs仍是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的主要類型。在承擔強制減排義務前,我國企業(yè)的CERs與強制減排企業(yè)的碳排放權具有本質上的不同,所以我國通常將“碳排放權”改稱為“碳減排量”。

(一)碳減排量的會計確認

我國學術界將碳減排量確認為資產已達成了共識,但對確認為何種資產尚未取得一致看法。張鵬(2010)、曾鍇(2010)等認為CERs是為執(zhí)行銷售合同而持有的、可以在短期內變現(xiàn)的資產,應確認為流動資產存貨(無形資產自然被排除在外);王愛國(2012)、彭敏(2010)、邸利芳(2011)等則認為CERs類似于我國現(xiàn)行的土地使用權等,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故將其確認為無形資產;毛小松(2011)、王艷(2008)等認為CERs應確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張小英(2012)等將其確認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李晨晨(2010)通過區(qū)分具體的業(yè)務背景,將我國有強制減排義務之前的CERs確認為無形資產,之后的CERs則確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

對于目前中國的CDM項目來說,碳減排量就是為了執(zhí)行銷售合同而持有,它的最終目的必然是出售,這也是研究者將CERs確認為存貨的主要理由。但從“存貨是指企業(yè)在日?;顒又谐钟幸詡涑鍪鄣漠a成品或商品,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在生產過程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的定義看,存貨往往是生產過程中所必需的有形資產,而碳減排量是無形的,在我國非強制減排的大環(huán)境中,也不一定是生產過程中所必需的,因此將其確認為存貨并不合適。

碳減排量(或碳排放權)是CDM項目企業(yè)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tài)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這與其他排污權類似,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但企業(yè)持有無形資產一般和持有固定資產的目的一致,都是為了正常生產經營所需,且一般將其作為非流動性長期資產進行管理。目前CDM項目企業(yè)持有CERs的目的是為了最終出售,因此將其確認為無形資產也不合適。

將CERs確認為金融資產的觀點認為其符合企業(yè)持有金融資產的目的。實際上我國的CERs是根據《清潔發(fā)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修訂)》(以下簡稱《辦法(修訂)》)的規(guī)定執(zhí)行的,《辦法(修訂)》中對CDM項目報批時CERs的價格、CERs批準后的購買方、購買量以及成交價的底線等都有明確規(guī)定,并沒有完全將碳減排量拿到金融市場上去交易。另外,我國目前碳排放權市場非常不完善,所以確認為金融資產也不合適。

CERs簽發(fā)后,在會計確認上首先需要回答確認為流動資產還是非流動資產的問題。流動資產是能在一年或一個營業(yè)周期內變現(xiàn)或被耗用的資產。第二承諾期的確定,意味著碳減排量被授權在2013—2020年八年期內都有效,因此應將CERs確認為非流動資產。至于該非流動資產的科目設置,可以考慮得長遠些,為我國2020年后可能的強制減排做準備。建議專設“碳資產”一級科目,二級科目視情況而定,例如,對于簽發(fā)的CERs,可設二級科目“碳排放權”①;對于購置的碳固長期性資產,可設二級科目“碳固非流動性資產”等。

(二)碳減排量的會計計量

對我國碳減排量會計確認的多樣性決定了對其會計計量的不同。張鵬(2010)等將CDM項目產生的CERs確認為存貨,對其初始計量是按成本計價的,后續(xù)計量按成本和可變現(xiàn)凈值孰低進行計量。將其確認為無形資產的學者按CDM項目實際發(fā)生的成本對其進行初始計量,后續(xù)計量則按以公允價值計量。將其確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學者按公允價值對其進行初始計量和后續(xù)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梢妼⑻紲p排量確認為哪種資產,其計量就一般遵循該類資產的計量規(guī)定。

因為我國的碳減排量有其自身的特點,對其會計計量方法的選取也必須考慮我國的實際市場環(huán)境。由于我國企業(yè)CDM項目主要進行的是原始碳減排量的交易,且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尚處在建設期②,因此碳減排量的公允價值無法獲得,故在現(xiàn)階段碳減排量的初始計量和后續(xù)計量都不適合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而應采用歷史成本計量,但隨著碳排放權市場的日益完善,可以在條件許可的將來采用公允價值計量。

1.碳減排量的初始計量

我國的CDM項目審批程序包括項目設計和描述、國家批準、審查登記、項目融資、監(jiān)測、核實/認證和簽發(fā)碳減排量權證等步驟,該審批程序順利完成一般最少需要3到6個月的時間,不論是否注冊成功,前期的設計、包裝、咨詢等開發(fā)費用投入一般都會超過10萬美元,所以CDM項目的開發(fā)成本比較高。由于只有碳減排量被EB批準后才能確認為碳減排量資產,所以企業(yè)可以借鑒無形資產研發(fā)的會計核算思路,設置一個新的成本類科目,即“CDM項目成本”科目,用來核算核準簽證之前CDM項目開發(fā)過程中發(fā)生的所有支出(不必像無形資產研發(fā)那樣細分為研究階段和開發(fā)階段)。若EB簽發(fā)了CERs而開發(fā)成功,將其轉入“碳資產——碳排放權(成本)”科目;若開發(fā)失敗,則全額轉入當期損益“管理費用”科目。

2.碳減排量的后續(xù)計量

后續(xù)計量即期末計量,采用歷史成本,企業(yè)應對其進行減值測試,其可回收金額可以通過市場上的市價進行計算=CERs存量×交易單價。若其賬面價值>可回收金額,兩者之差應計提減值準備,借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貸記“碳資產減值準備”科目。

3.碳減排量的處置

《辦法(修訂)》及《中國清潔發(fā)展機制基金管理辦法》明確規(guī)定CDM項目因轉讓溫室氣體減排量所獲得的收益歸國家和CDM項目企業(yè)所有,減排量收入由國家和CDM項目企業(yè)按照規(guī)定的比例分別所有。上交國家的部分是雙方收益中國家的分成,所以建議將其確認為“其他應付款——國家”;企業(yè)自己的收入部分則可以專設“CERs銷售收入”科目進行核算。當簽訂核證減排量買賣協(xié)議并收到付款,可以確認處置碳減排量收入時,借:銀行存款,貸:碳資產——碳排放權(成本),其他應付款——上交國家部分,CERs銷售收入。

三、企業(yè)碳排放權的會計確認與計量

由于CDM的核心內容是有強制減排義務的發(fā)達國家出資金和先進技術設備,在發(fā)展中國家境內共同實施有助于緩解氣候變化的減排項目,由此獲得經過公證的減排量,實現(xiàn)其在《京都議定書》中所作的減排承諾。當我國在將來的某年有強制減排義務時,不但通過CDM項目產生的CERs會銳減,有減排義務的企業(yè)還要在減排量有缺口的情況下到企業(yè)外的市場購買碳排放權。那時我國對碳排放權的確認和計量就應與目前有強制減排義務的發(fā)達國家的處理基本一致了。下面對有強制減排義務的國外企業(yè)碳排放權會計處理的分析,就是我國企業(yè)有強制減排義務時的會計處理。

(一)碳排放權的會計確認

國外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有強制減排義務的企業(yè)有償獲得碳排放配額后,應將碳排放權確認為企業(yè)的資產,具體可以確認為存貨、金融資產或無形資產。對于政府免費(無償)發(fā)放的碳排放權,大多數(shù)公司在實務中采用了凈額法,即只確認購買的碳排放權,而對政府免費發(fā)放的配額不予確認。

IFRIC的主要觀點是將碳排放權確認為無形資產。2002年,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下的國際財務報告解釋委員會(IFRIC)啟動了總量—交易模式下排放權會計處理的研究,并于2004年12月了《IFRIC 3——排污權》解釋公告,全面解釋了有關排放權的會計處理,該公告認為碳排放權應按照歷史成本初始確認為一項無形資產,按照《IAS 38——無形資產》進行處理,其限排義務按IAS 37號確認為負債。由于IFRIC 3存在計量基礎和報告的不一致,最終于2005年6月被撤銷,并由此產生了碳排放權會計處理方法的多樣化。2003年美國根據碳排放配額的年度交付性質,按取得的歷史成本將初始分配的排污許可證確認為流動資產存貨。有的研究者根據英國FRS 13的規(guī)定,認為碳排放權本身是一種金融衍生產品,排放配額具有與金融工具相似的特征,因此將其確認為“金融工具”。日本會計準則委員會(ASBJ)經過幾次修改,最終將排污權作為無形固定資產入賬,而以交易為目的的排污權則參照金融商品會計準則處理。

專業(yè)碳排放核算會計準則的缺失直接導致不同的公司對碳排放的會計核算方法不同,最終影響到碳披露信息的可比性。國際上的這種會計處理混亂行為促使FASB和IASB于2008年開始合作研究“排放交易機制”項目,該項目意在建立碳報告和碳排放核算模型,規(guī)范對碳排放的會計核算方法,并于2010年取得實質性進展。

實際上,由于碳排放權有著不同的交易目的,因此其會計確認應根據具體的業(yè)務背景進行具體分析。目前我國不進行自愿減排的企業(yè)持有CDM項目產生的CERs的目的是單一的,即出售。對我國將來有強制減排義務的企業(yè)而言,初始分配到的碳排放權是生產經營活動中必需的一項生產要素,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在對該排放權配額使用過程中,持有碳排放配額的目的則可能是多樣的,所以對其確認則可以根據其不同的交易目進行如下確認:1.政府分配給企業(yè),屬于企業(yè)生產經營所必需的排放配額,有償分配的,應確認為“無形資產”,并在持有期間判斷是否進行累計攤銷。2.若企業(yè)實際排放量大于政府規(guī)定的排放配額,企業(yè)需要從市場上購買碳排放權以彌補其缺口,該外購部分可以視同從政府有償購入而確認為“無形資產”;若企業(yè)未從外部購入彌補該缺口,則該缺口應作為“預計負債”處理。3.若企業(yè)實際排放量小于政府規(guī)定的排放配額而剩余的排放配額,根據管理目的分兩種情形進行處理:(1)若剩余部分結轉下年自用,而非近期銷售,應當確認為“無形資產”;(2)若準備近期銷售,且碳排放權具有活躍的交易市場,應確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4.企業(yè)僅僅為了近期銷售購買的排放配額,應確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即生產自用的,確認為無形資產;為了近期銷售持有的,確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

另一種思路是和非強制減排時的會計處理一脈相承下來,可以在一級科目“碳資產”下進行核算,對于生產自用的碳排放配額,確認為“碳資產——生產自用碳排放權”;對于近期銷售持有的碳排放配額,確認為“碳資產——銷售持有碳排放權”。

(二)碳排放權的會計計量

目前國外實務界主要采用歷史成本對碳排放權進行核算,而較少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對于生產自用確認為無形資產的碳排放權,一般應當分別情況進行處理:1.對于購買或拍賣取得的無形資產,可以按照成本法進行初始計量;2.對于無償分配獲得的無形資產,可以按照公允價值法進行初始計量。對于按成本法進行初始計量的,在后續(xù)計量中應當按照企業(yè)的實際排放量對無形資產碳排放權進行攤銷,這部分攤銷額應直接作為當期損益,計入費用科目。對于確認為無形資產的碳排放權,其價值波動將不計入損益或者所有者權益。對于應確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碳排放權,應當按照公允價值進行初始計量和后續(xù)計量,并將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當然,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fā)展完善后,公允價值計量將是最佳選擇。

【主要參考文獻】

[1] 呂能芳.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的會計處理研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3(2):46-49.

[2] 張小英.芻議低碳經濟下碳排放權的會計處理[J].中國外資,2012,10(上):136.

[3] 王軍,滕曄,董影娜.碳排放權及其會計處理問題研究[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12(3):90-92.

[4] 蒲春燕,孫璐.碳排放權的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研究[J].財會月刊,2012,4(上):3-5.

[5] 張彩平.碳排放權初始會計確認問題研究[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11(4):34-43.

[6] 邸利芳,陳毓敏.基于CDM的碳排放權交易會計問題探討[J].財會月刊,2011,6(下):52-54.

[7] 劉驍.低碳經濟條件下的碳會計學發(fā)展[J].國際經濟合作,2011(5):83-86.

[8] 李晨晨.不同市場成熟度下碳排放的會計確認與計量[J].財會月刊,2010(36):60-61.

第8篇:碳排放的意義范文

一、數(shù)據處理與分析

本文用于研究EUETS的數(shù)據是從其第二階段,即2008年之后截止到2013年6月28日的日序列,其中期貨交易的序列由于交易開始的日期不同而造成樣本量不同。如EUETSDEC2016從2011年12月24日開始,截止2013年6月28日,數(shù)據樣本僅為133個。用于分析CCX的數(shù)據從市場建立之初的2003年12月22日開始,截止2011年1月31日關停,樣本數(shù)共1800個。

1.GARCH分析對各價格序列進行一階差分得到收益率序列,r1對應ETS現(xiàn)貨收益率,r2對應ETSDEC2012,表示2012年12月交割的期貨收益率,r3對應ETSDEC2013,r4對應ETSDEC2014,r5對應ETSDEC2015,r6對應ETSDEC2016,r7對應CCX中2003年生效的CFI價格收益率。各峰度均大于3,且J-B統(tǒng)計量非常顯著,表明七組收益率的分布均呈現(xiàn)出尖峰厚尾狀。各序列ADF檢驗T值均顯著大于置信度99%的臨界值,全部平穩(wěn)。對七組收益率序列進行ARCH效應檢驗,結果表明除了r6,r7以外,其余收益率序列都可以拒絕異方差ARCH的原假設,即表明這五組收益率序列存在明顯的ARCH效應。將r6的殘差進行ARCH-LM檢驗,Obs*R-squared值為12.788,p值為0.001,表明r6實際上也存在ARCH效應。而對r7的殘差進行ARCH-LM檢驗,結果并不顯著,這表明r7存在一定的ARCH效應,只是并不明顯。在完成GARCH檢驗之后,本文對七組收益率序列分別建模,各模型中的參數(shù)估計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到r6的模型參數(shù)不顯著,表明上述的GARCH模型并不適合用來分析r6。對于r6,本文嘗試引入IGARCH檢驗,擬合后各項系數(shù)均比原有模型顯著,且ARCH-LM檢驗后同樣不能拒絕原假設。因此,針對r6本文單獨選用IGARCH模型,其參數(shù)詳見表2。對表1中最后的LM檢驗的結果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在七組收益率序列中,除r2以外,LM的Obs*R-squared的值均不顯著,不可以拒絕LM檢驗的原假設,即被檢驗序列不存在ARCH效應。這表明本文所選擇的GARCH模型有效地提取了收益率序列的異方差的信息。根據表1的數(shù)據,比較兩個市場的現(xiàn)貨和期貨交易收益率的沖擊衰減速度。沖擊衰減速度主要由β1系數(shù)判斷,系數(shù)大則表示沖擊衰減慢,受沖擊信息相對較少,市場反應不及時。先從EUETS和CCX的現(xiàn)貨進行比較,即r1和r7,兩者分別屬于強制性市場和自愿性市場。從β1系數(shù)上看,r1為0.802,r7為0.963,即EUETS現(xiàn)貨當前方差沖擊的80.2%在下一期依然存在,而CCX現(xiàn)貨當前方差沖擊的96.3%在下一期仍會存在。β1系數(shù)r1明顯小于r7,表明EUETS受沖擊信息較多,沖擊衰減較快,市場反應比自愿性的CCX更及時,更有效率。另外,兩個市場上不論現(xiàn)貨交易還是期貨交易,GARCH的系數(shù)β1都大于0,且Z統(tǒng)計值都是顯著的,說明收益有正的風險溢價。β1越大,表示市場上的參與者對風險的厭惡程度越高,即要求的風險回報越大。從現(xiàn)貨收益率r1和r7的β1值上看,自愿性碳交易市場CCX的參與者更厭惡風險。由于2012年期貨的收益率序列于2012年12月截止,而本文現(xiàn)貨的收益率序列選擇到2013年6月,所以兩者在市場沖擊信息的比較中會存在較大誤差,另外,2016年期貨的數(shù)據過于短,僅半年的序列,在GARCH模型的擬合中也單獨選取了模型進行擬合,所以在這里也不具有可比性。因此,選取r1、r3、r4、r5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期貨市場受到的沖擊信息越多,則市場交易者反應越快,市場交易更活躍,并且遠期交易的交割時間越長,其受到的沖擊信息更多,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表明碳市場的期貨交易波動較大,不穩(wěn)定性相對更高。EUETS和CCX的收益存在不對稱現(xiàn)象,上漲時殘差對于條件方差的影響程度為α1,下跌的影響程度為α1+φ。自2008年之后,在現(xiàn)貨市場上,強制易市場比自愿易市場價格的不對稱性更為明顯,且下跌的影響程度顯著地大于上升的影響程度。單獨從市場的角度看,歐洲碳市場的不穩(wěn)定主要是由于價格下跌引起的,而CCX市場上價格的下跌或上升對于市場的影響并不明顯。在EUETS期貨市場上,不對稱現(xiàn)象比現(xiàn)貨市場更為明顯,而且是遠期交易交割期越長,不對稱現(xiàn)象越明顯,并且下跌的影響比上升的影響高,這表明在期貨市場上,碳信用的期貨交易價格下跌對于市場的不穩(wěn)定有著更突出的影響。

2.在險值分析(1)靜態(tài)分析。本文先計算各收益率序列的靜態(tài)在險值,利用EVIM的matlab工具,通過繪制平均超限圖以及Hill圖,輔助以LM檢驗反推,確定閾值μ,進而估計ξ和β。對于兩個市場的七組收益率序列分別對其上漲和下跌的兩組序列估計ξ和β,計算靜態(tài)VaR和ES,最終結果如表3所示。以r1上漲的靜態(tài)VaR為例,r1上尾的靜態(tài)VaR=1.4465,其經濟學含義是在2008~2013年,EUETS現(xiàn)貨有95%的可能由于市場價格帶來的價格上漲損失率不會超過1.4465%。r1上尾的ES值為5.0433,表示一旦r1上漲的幅度超過度量值水平時,其期望的損失應為5.0433%,即r1上漲幅度超過了1.4465%,其超過的幅度平均值應為5.0433%。根據測算的靜態(tài)VaR在正常的市場波動中的風險情況,比較強制性市場和自愿性市場,r7的在險值相對較小,進一步驗證了前文對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的交易者更厭惡風險的判斷。在市場正常波動的情況下,在芝加哥氣候交易所交易面臨的風險相對較小,同時也表明自愿易市場的投資者對于收益的期望不高。在碳交易市場中,下跌的在險值比上漲的高,表明碳交易市場下跌的風險更大,也進一步證實了碳交易市場的不對稱性。另外,期貨交易的在險值偏高,但遠期交易交割越長,其上漲的在險值越小(除r4以外),其余期貨序列下跌的在險值也表現(xiàn)出這個規(guī)律,只是不如上漲的在險值表現(xiàn)的那么明顯。這可以說明在正常的市場波動中,投資期貨是可以對沖風險的。根據測算的ES值,在極端情況下歐洲碳排放交易系統(tǒng)的下跌風險小于芝加哥氣候環(huán)境交易所,這表明強制性的市場比自愿性市場更穩(wěn)定,出現(xiàn)極端情況時風險損失小。在現(xiàn)貨交易和期貨交易的比較中,依然可以看出在極端情況時期貨交易的損失風險比現(xiàn)貨交易的損失風險大,但與正常波動情況不同的是,隨著交割期的延長,期貨在極端情況下?lián)p失風險加大,這表明EUETS的參與者如果出現(xiàn)政策變化或者其他不可控的極端情況,投資期貨比交易現(xiàn)貨面臨的風險損失更大。(2)動態(tài)分析。在靜態(tài)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GARCH-EVT-VaR模型測算各序列的動態(tài)VaR值,計算結果及LR驗證結果如表4所示。以r1為例,r1上漲的動態(tài)VaR的平均值為4.928,最小值為1.255,最大值為37.701,失效個數(shù)為62,失效率是0.049,LR值為0.040;r1下跌的動態(tài)VaR的平均值為-5.638,最小值為-43.128,最大值為-1.551,失效個數(shù)同樣為62。LR值服從χ2分布,在95%的置信水平上其臨界值為3.84。因此,在95%的置信水平上不能拒絕原假設,這表明估計碳市場的GARCH-EVT-VaR模型是有效的。根據表4對比各收益率序列,r3、r4的下跌VaR估計的LR檢驗值均偏高,下跌的檢驗值甚至超過臨界值,這表明本文選用的模型對于其下跌風險的預測已經失效。在EUETS中交割期為2013年和2014年的期貨下跌風險較大,超過模型預測,結合r5的模型并未出現(xiàn)失效的現(xiàn)象,可以分析出r3、r4失效的原因是受外界因素干擾較大。首先,r3開始的日期正好是2009年底,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歐洲經濟發(fā)展緩慢,排放配額需求降低,造成配額存在超發(fā),導致市場下跌風險驟然增大。其次,通過對r3、r4收益率與其各自上漲VaR和下跌VaR的對比,失效點主要集中于2012年上半年,由于EUETS的第二階段在2012年結束,歐盟對于過剩配額的處理以及第三階段配額分配的方法一直沒有出臺相關規(guī)定,航空行業(yè)征收碳稅等政策并未成行,市場的不確定性凸顯,市場參與者普遍對期貨交易沒有信心,市場下行壓力也變大。而2015年交割的期貨是從2011年底開始,其主要交易集中在2012年之后,在政策逐漸穩(wěn)定之后,模型對于市場正常波動的預測依然有效。這說明GARCH-EVT-VaR盡管對于極端風險有一定的估計能力,但是在外界因素的強力干擾下,依然會出現(xiàn)失效的情況,如金融危機和政策變革。另外,r6的LR檢驗值和失效率明顯偏高,由于r6序列樣本數(shù)明顯小于其他收益率序列,這表明GARCH-EVT-VaR模型在分析小樣本數(shù)據時效果不如分析大樣本數(shù)據時好。從分析動態(tài)VaR的結果基本上可以得到與分析靜態(tài)VaR結果類似的結論。但是從r7來看,其下跌的動態(tài)VaR在平均值和中位數(shù)的絕對值均小于上漲的動態(tài)VaR的平均值和中位數(shù),這與靜態(tài)VaR分析時不同。這是由于r7本身波動造成的。前文已經證明該模型在衡量成熟有效的碳市場收益風險時是有效的,從這一角度看,芝加哥氣候環(huán)境交易所的市場自身調節(jié)難以抵御外界的極端情況,市場收益率的波動受到外界因素影響過大,運用市場模型很難對其下跌和上漲的風險進行合理的估計和預測。

二、政策建議

第9篇:碳排放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建筑;給排水;安裝;注意事項

給排水的問題與人們的生活關系密切,因此對于建筑中的排水設施的設置,人們比較重視。在進行設計施工中,要保證排水管道的材料和地漏的設置等因素,做到不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并且盡量保證對資源的能耗達到一定的標準。如果排水設施出現(xiàn)問題就會給后期的維護和保養(yǎng)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

1 給排水的施工順序

熟悉圖紙和有關技術資料施工測量放線溝槽開挖及管溝砌筑配合土建預留孔洞及預埋鐵件管件加工制作支架制作及安裝管道預制及組成管道敷設安裝管道與設備連接自控儀表及其管道安裝試壓及清(吹)洗防腐和保溫調試和試運轉竣工驗收。

2 給水設備的安裝工藝和注意事項

2.1 室內給水系統(tǒng)的組成和安裝要求

室內給水系統(tǒng)是由多個部分構成的,其中包括引水管、水表節(jié)點、水泵等等。只有安裝的質量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能保證工程的供水具有可靠性。因此,設備的使用壽命才能夠得到有效地保障。在安裝的時候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在進行設備的安裝之前,要根據有關的數(shù)據和資料和標準來對其進行嚴格的檢查和核對,保證安裝的合理和科學性。

其次,安裝設備中不能出現(xiàn)有損壞或者是銹蝕等現(xiàn)象,并且,不能出現(xiàn)異常的聲音。這都會是設備出現(xiàn)質量問題的表現(xiàn)。

再次,設備機組的安裝要根據水泵的型號、機組的長度進行合理的安裝,注意其位置和形式。留出一定的空間來進行修理和安裝。

最后,對于引放管的安裝更應該加強重視。與其他的管道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特別是污水的管道和電纜等。

2.2 給排水管道的安裝要點

2.2.1 傳統(tǒng)的給排水管道都是采用金屬材料,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給水管和排水管都采用了較為先進、環(huán)保的材料。如PP-R管或者UPVC管,這些材料和傳統(tǒng)的材料相比,其耐腐蝕性和安全程度都明顯增強,并且使用壽命較長,而且操作較為簡單。

2.2.2 對于給水管的安裝一般都采用熱熔連接的形式。因此在進行連接的時候要將管道上的灰塵進行徹底的清理。然后將管道插入高熱套管中,使其達到一定的深度。在達到一定的熱度時,要及時將管子從加熱管中取下,同樣快速的達到相應的深度。如果在安裝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錯誤,還可以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對其進行改正,但是一定不能進行旋轉。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加熱的時候要對加熱時間進行控制,如果加熱時間過程就會對材料的厚度有所影響。而且,連接完成之后要保證管子的冷卻時間,這樣才能保證連接的牢固性。

2.2.3 排水管要用排水膠進行連接。在進行粘結劑的使用時,首先要將其搖勻。要將管道和插口等部位清理干凈,要對承插的間隙進行控制,一般來講越小越好。然后要用砂紙等工具將承插口處打毛,在承口內刷一層膠,在口外刷兩次。等待膠干之后插入到相應的位置,而且要根據氣候的變化來增減膠干的時間。需要注意的是在粘結的時候不能沾水。

2.2.4 在安裝完畢之后要進行給水管道的試壓,檢查管道或者閥門的部位,必須要保證這些部件達到標準的規(guī)定,將不適合一起試壓的配件拆除掉。然后換上臨時的短管。在進行試壓的時候要采取應急的措施。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出現(xiàn)了任何的異常要進行及時的終止。只有試壓合格之后才能進行正常的使用。

2.3 在給水系統(tǒng)的施工中應注意問題

2.3.1 給水試壓。給水試壓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最容易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如果不進行試壓就會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

2.3.2 在施工的時候有很多塑料水管的存在,這些塑料水管沒有進行遮光或保溫的處理,一旦出現(xiàn)建筑物的沉降,就會出現(xiàn)某些部位的漏水或者破裂的現(xiàn)象,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

2.3.3 分水器的設置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通過塑料管的冷水和熱水會對管道造成一定的破壞。特別是用水量較多的空間。

2.3.4 對于生活用水的處理,要對水池的溢流管進行選擇,特別是管徑的尺寸,同時防污染的相關措施要及時采取。

2.3.5 給水系統(tǒng)中的減壓閥前后應設置閥門,否則會造成減壓閥無法檢修。在給水系統(tǒng)中的減壓閥前后均應設置閥門,以方便減壓閥的檢修;減壓閥前還應加過濾器,以便過濾除去水中雜物。

2.3.6 水表、閥門的安裝要符合要求,水表應安裝在便于檢修、不受暴曬和污染的地方,且須水平安裝。

2.3.7 給水管道、水箱等貯水設備布置輻射在易受污染處,造成水質污染,影響身體健康。

3 排水管道的安裝和注意事項

3.1 排水管道的安裝要點

3.1.1 排水塑料管必須按設計要求及位置裝設伸縮節(jié),如設計無要求時,伸縮節(jié)間距不得大于4m。

3.1.2 排水主干管及水平干管管道均應做通球試驗,通球球徑不小于排水管道管徑的2/3,通球率必須達到100%。

3.1.3 生活污水塑料管道的坡度必須符合設計或規(guī)范要求。

3.1.4 排水通氣管不得與風道或煙道連接,安裝應符合規(guī)范。

3.2 排水系統(tǒng)施工中應注意的事項

3.2.1 要合理安裝地漏。地漏安裝不符合要求,安裝偏高或偏低。地漏設置的位置要求地面要有0.005-0.01的坡度坡向地漏,地漏的頂面標高應低于地面5-10cm,且地漏水封深度不小于50mm,防止臭氣反冒。

3.2.2 坐便器排水口位置的選擇應該注意。在設計和施工中應盡量選擇合理的位置,以便適應多種坐便器型號對排水口位置的要求。坐便器排水口位置選擇經常出現(xiàn)的問題多為以下兩點:一是坐便器排水口距墻面距離不夠,二是有的工程由于設計沒有注明潔具間距,施工人員將排水口偏向中間甩口,導致住戶無法安裝淋浴。所以經統(tǒng)計,排水口距墻面的距離多數(shù)為300mm,考慮裝修前的墻面的距離宜為340mm。

3.2.3 施工過程中將室內雨水管道接入生活污水管道或天面雨水與陽臺合用,導致雷雨季節(jié)超出生活污水管道的排水能力,污水外溢,影響環(huán)境衛(wèi)生。建筑物雨水管道應單獨排出,而且天面雨水應與陽臺分開。

3.2.4 UPVC排水管道穿越樓板、屋面、基礎、地下室外墻、頂板處未設置套管,或加設的套管不滿足防水要求,存在滲漏隱患。排水管道在穿越上述部位時均應加設、預埋剛性防水套管,當排水立管管徑大于或等于110mm時,在樓板貫穿部位還應設置阻火圈。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對建筑工程中給排水系統(tǒng)進行設置的時候,要對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嚴格控制,找到施工的重點。只有保證施工的質量,進行科學的管理才能保證給排水管網的高校運行。同時技術人員應該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學習,采用先進的技術。這有這樣才能使得給排水系統(tǒng)更好的服務于人。通常情況下,進行建筑給排水施工首先應該從管材的選用出發(fā),然后采用科學合理的鋪設技術,并且隨施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進行深入研究,并找出科學合理的應對措施。因此,為了提高建筑給排水的施工質量,必須加大對建筑給排水施工方法和注意事項的研究分析力度。而本文建筑給排水施工中給排水管材的選用出發(fā),對間給排水的施工方法和注意事項進行探討,并且對其施工方法和注意事項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討共同提高,進而為我國今后的建筑給排水施工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