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醫(yī)學檢驗病例分析報告范文

醫(yī)學檢驗病例分析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yī)學檢驗病例分析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醫(yī)學檢驗病例分析報告

第1篇:醫(yī)學檢驗病例分析報告范文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評價方法;留學生;病理生理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3 — 0153 — 02

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醫(yī)學留學生教育的規(guī)模逐步擴大。留學生教育質量成為評價大學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目前對于提高留學生教學質量,大家主要集中于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對評價體系的改革研究較少。而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不僅可客觀的評估留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對教學也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1〕。在我校留學生病理生理學教學實踐中,我們結合留學生的學習特點,不斷探索客觀、可行的學習效果評價體系,促使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

1.留學生教學面臨的問題

1.1 病理生理學的學科特點

病理生理學是溝通基礎與臨床的橋梁學科,主要研究疾病過程中功能、代謝的變化,闡明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機制。由于留學生之前尚未接觸過臨床,對疾病也知之甚少,因此與臨床疾病密切相關的病理生理學能激發(fā)留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復雜抽象的病理過程和發(fā)生機制又阻礙了他們進一步學習的熱情。所以怎樣使留學生始終保持學習動力是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

1.2 留學生的學習動機

我校留學生大多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等國,他們來華學醫(yī)的動機是在相對實惠的教育費用下獲得醫(yī)學本科學歷,然后回國通過職業(yè)醫(yī)師資格考試,實現他們臨床醫(yī)生的夢想。因此在注重考試成績的同時,他們還非常重視臨床能力的提高。而我們的教學和評價體系也應該與留學生的學習動機相適應,將重點放在培養(yǎng)臨床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上。

1.3 思維方式及學習行為特點

由于留學生從小受到西方教育模式的影響,大多思維活躍,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強,課堂上不懂即問,且課堂表現力強,他們喜歡輕松、趣味性高的授課風格,如果對教師授課不滿意,會隨時選擇離開。正是由于他們在學習行為方式上的隨意性,使得他們普遍對學校的考核方式(即期末筆試一錘定音的方式)難以適應。

1.4 與教師的語言交流障礙

留學生雖然來自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英語閱讀、理解和聽說能力普遍較高,但他們的英語有其獨特的構音和表達特點,與我們熟悉的美式英語或英式英語均有較大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與教師存在交流溝通障礙,這對于我們的教學和考核評價都是不小的挑戰(zhàn)。

1.5 學習紀律松散

受到不同教育模式和管理體系的影響,留學生學習行為的隨意性還體現在散漫的學習紀律上,他們時間觀念差,經常遲到、早退或缺勤,上課時還會隨意走出教室接聽電話。因此,要提高留學生的自律性必須進一步改善教學方法,同時加強考核評價體系。

2.形成性評價體系的構建

鑒于以上留學生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以單純的考試成績來評估留學生的綜合能力,顯然不利于他們積極性和主體性的發(fā)揮,也妨礙了留學生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我們在病理生理學留學生教學中,采用形成性評價對教學效果評價體系進行了改革。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動態(tài)評價和及時反饋,以便激勵學生學習,引導學生及時調整學習方式,并促進教師有效改進教學活動〔2〕。

我們的形成性評價體系各方面權重分配及具體實施如下。

2.1 病例分析報告

為了實現病理生理學在溝通基礎與臨床之間的橋梁作用,我們在2011?2012年留學生理論教學中引入了病例討論,重點章節(jié)導入時均以典型病例激發(fā)課堂簡短討論,學生自由發(fā)言回答病例的相關問題,然后帶著問題進入學習,該部分內容講解結束后,每位學生于一周后上交一份病例分析報告,要求找出疾病的病因和發(fā)生機制、及其與臨床表現的內在聯系,并根據發(fā)病機制設計合理的治療原則。最后教師將報告的評價結果、理由及報告的優(yōu)缺點及時反饋給學生。這部分權重占總成績的20%。

2.2 隨堂測試

為了督促留學生加強平時學習,檢驗學習效果,同時避免由期末考試一錘定音的弊端,我們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以選擇題的形式安排了4?5次隨堂測試,當堂完成,測試結果也會于下次課發(fā)放給學生。這部分占總成績的10%。

2.3 實驗考評

由于留學生回國后都要參加職業(yè)醫(yī)師資格考試,因此對他們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顯得同等重要。我們的做法是將實驗課學習效果評價納入形成性評價體系,占總成績的20%。實驗課考核指標具體包括出勤情況、實驗操作、實驗報告和值日等。

2.4 考勤

針對留學生學習自律性差,紀律散漫等特點,我們將考勤情況的權重設置為總成績的10%。每次課前由班長點名,遲到或缺席的學生標記1個“×”;而按時上課的學生標記1個“”;那些經常遲到或缺席的學生,如果能堅持長時間不缺課,也可以鼓勵性的給1個“”。期末時統計缺勤超過總考勤數1/3的學生取消期末考試資格,只能參加補考。

2.5 學生自評和互評

自我評估的目的是為了幫助留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強項和弱點,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學習;而學生互評可以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和向他人學習〔3〕。因此我們分階段用調查問卷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問卷包含很多指標,比如是否真正理解了課堂講授知識點、是否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臨床問題等,A選項5分,B選項3分,C選項1分。另外臨近期末時,還組織學生評選“學習之星”和“進步之星”,進一步激勵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這部分權重占總成績的10%。

2.6 期末考試

期末考試是檢驗學生對課程整體把握程度的考核方式,這部分占總成績的30%。由于留學生將來回國參加的職業(yè)醫(yī)師資格考試通用題型是選擇題,因此我們在期末考試中設置了50%的選擇題,其他主觀題如名詞解釋、簡答題和問答題共占50%。

3.形成性評價體系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為了了解這種形成性評價體系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我們對留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92.5%的留學生支持形成性評價,認為能全面、客觀、公平地反映他們的學習效果,充分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督促他們投入平時的自主學習,并激發(fā)自信和潛能,幫助他們克服懶散、自律性差的問題,有利于提高解決臨床問題和實踐能力。同時,還能促進教學過程的不斷完善,提高教學質量。

我們的形成性評價體系以促進留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為目的,在內容和形式上均與留學生的學習動機相適應,因此能極大地激發(fā)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真正發(fā)揮他們的學習主體效應,學習效果自然顯著提高。

另外我們還非常重視反饋的作用,調查結果也顯示68.2%的留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或同伴的關注和反饋。我們反饋的內容不僅包括對病例分析報告的評價結果、理由及報告的優(yōu)缺點,還包括各階段學生自評和互評結果、隨堂測試結果等。通過反饋可以讓學生看到已經取得的進步和需要進一步提高的地方,從而有效調整學習活動。比如在完成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的學習和測評后,有的學生發(fā)現自己對發(fā)病機制的理解不夠深入,因而可在下階段的學習中有針對性地訓練邏輯思維能力,加深對疾病機制的理解。另一方面,通過反饋的結果,教師也可以發(fā)現學生在測評中的一些共同問題,從而反省自己教學中的不足,以便不斷自我完善和提高。

我們也很注重激勵機制在評價體系中的作用。在評價過程中,盡量以激發(fā)主體意識、不打擊學習積極性為原則,比如在考勤評價時,每一位按時出勤的學生都可以得到1個“”,甚至那些平時經常遲到或缺勤的學生,如果能堅持一段時間不缺課,也可以得到鼓勵性的“”;而實驗課時積極動手、主動打掃衛(wèi)生的學生也以“”的形式來嘉獎;期末時對“學習之星”和“進步之星”的評選,其實也是激勵機制的體現。通過以上激勵方式,留學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自律性差的缺點,意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付出和進步是有價值的,有效調動學習積極性,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

綜上所述,我們根據留學生的學習特點,建立了一種全面、客觀的形成性評價體系,對進一步提高留學生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奠定了基礎。但由于一些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們的研究還存在一定不足,比如學生自評和互評缺乏相應監(jiān)督機制,使部分評價流于形式;由于缺乏臨床實踐,留學生對病例的分析報告普遍不夠深入;評價體系對教師的英語能力、工作量以及對課堂的掌控能力上均要求更高。我們將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完善,以探索一種更加適合留學生實際情況的評價體系,并使病理生理學充分發(fā)揮其橋梁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金勝紅,趙云,胡鳳琴.醫(yī)學留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方法實踐與探索〔J〕.基礎醫(yī)學教育,2009,11(5): 613-315.

第2篇:醫(yī)學檢驗病例分析報告范文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對2005~2012年期間宜州市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進行分析研究。

結果:丙肝發(fā)病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慶遠鎮(zhèn)發(fā)病率最高,發(fā)病以青壯年為主,20~49歲占81.9%,0歲嬰兒病例占0~19歲年齡組的60.8%。發(fā)病多為散發(fā),無明顯季節(jié)高峰,在性別上無差異。

結論:近年來,宜州市丙型病毒性肝炎呈快速上升趨勢,宜昌市丙肝發(fā)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農民、待業(yè)人員是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應關注的重點人群,應加強健康教育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篩查,采取有效措施阻斷母嬰傳播和經血傳播。

關鍵詞:丙型病毒性肝炎 流行特征 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25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8-0452-02

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所致的常見傳染病,感染者多無自覺癥狀,但50%~85%的患者會轉變?yōu)槁?,感染?0年,肝硬化發(fā)生率為10%~15%,每年將會有1%~5%的肝硬化患者發(fā)展為肝癌。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命,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已在為全球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1]。近幾年,宜州市報告丙肝發(fā)病數和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為了解該市丙肝流行特征,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據,現將2005~2012年宜州市丙肝流行特征分析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來源。資料來源于2005~2012年國家《疾病監(jiān)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網格直報的丙型病毒性肝炎個案資料。人口資料來源于《宜州市統計年鑒》。

1.2 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

1.3 統計學分析。運用Excel 2003將數據錄入、整理,使用SPSS11.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分類數據采用X2檢驗,以P

2 結果

2.1 流行概況調查結果。結果顯示2005~2012年期間,宜州市累計丙型病毒性肝炎發(fā)病人數為597人,年平均發(fā)病率為11.67/10萬。各年發(fā)病情況呈上升趨勢,而到2012年發(fā)病率稍有下降。丙肝報告數占病毒性肝炎的比例自2007年起則呈逐年上升,2011年最高(25.3%),2012年稍有回落。(見表1)。

2.2 流行特征調查結果。

2.2.1 時間分布。一年四季均有發(fā)病,無明顯季節(jié)峰。其中12月份較少(31例),占病例數5.2%;7月份較多(61例),占病例數10.2%,見圖1。

2.2.2 地區(qū)分布。全市16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均有丙肝病例報告。慶遠鎮(zhèn)為暴發(fā)點,發(fā)病人數為289例,其報告病例數量最多,占總病例數的48.4%。

2.2.3 人群分布。

2.2.3.1 性別分布。2005~2012年宜州市丙肝男性發(fā)病率為98.2/10萬(355/36.15萬),女性發(fā)病率為87.0/10萬(242/27.82萬),男女發(fā)病性別比為1.1∶1,發(fā)病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2.1,P>0.05)。

2.2.3.2 年齡分布。各年齡均有發(fā)病,但以青壯年為主。20~49歲年齡組共報告丙肝病例489人,占丙肝發(fā)病總數的81.9%,0~19歲年齡組共報告51人,占8.5%,50歲以上報告84人,占14.1%。其中0歲組報告30例,發(fā)病率達42.9/10萬,占0~19歲年齡組報告病例數的60.8%。(如圖2)。

2.2.3.3 職業(yè)分布。不同職業(yè)均有發(fā)生,農民最多,2005~2012年共報告287例,占病例總數的48.1%,其次是家務及待業(yè),共報告61例,占10.2%。(如圖3)。

3 討論

宜州市2005~2012年丙肝報告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其增長速度是所有病毒性肝炎中最快的,表明宜州市丙肝防控形勢十分嚴峻。報告發(fā)病率不斷上升,主要原因:①隨著宜州市整體醫(yī)療水平的提升和《獻血法》的有效實施,基本杜絕丙肝通過輸血傳播的可能,但非法行醫(yī)、無證行醫(yī)的存在為丙肝的經血傳播提供了條件。②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的有效實施提高了傳染病報告的敏感性和及時性;③丙型肝炎在本市的逐年遞增與既往感染有關。丙型肝炎是一種隱匿性、持續(xù)性、進展性疾病,多在不知不覺中被感染,患者很少主動就醫(yī),近年來由于加強了門診和住院丙型肝炎項目的檢查,感染者不斷被檢出,致使本地的丙型肝炎發(fā)病率持續(xù)增高。

丙肝發(fā)病無明顯季節(jié)高峰,為全年散發(fā)之勢,符合血液傳播傳染病的特征,與文獻[2]報道一致。

在地區(qū)分布上,宜州市城區(qū)(慶遠鎮(zhèn))發(fā)病率遠高于偏遠鄉(xiāng)鎮(zhèn)農村,這可能與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和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等有關。是否與感染機會有關,需進一步觀察。

從丙肝年齡分布來看,丙肝病例主要集中在20~49歲人群中,且30~40歲是患病高峰年齡段。這一結果與國內其他學者的報道相吻合,也進一步證明丙型肝炎的發(fā)病人群主要集中在中青年人群,符合丙肝主要為血液傳播和性傳播的特點,該人群經?;顒佑谏鐣珡膱鏊?,暴露于危險傳播因素的機會增多,極易發(fā)生丙肝的蔓延,使感染和發(fā)病以及被發(fā)現的機會增加[3]。0歲組發(fā)病率達42.9/10萬,突出于低年齡組,說明存在母嬰垂直傳播。

在職業(yè)分布中,農民發(fā)病率最高,待業(yè)及家務列第二位。農民發(fā)病人數居高可能與農村人口基數大、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及自我保健意識較差、農村務工人員流動性大和經濟生活條件較艱苦等有關[4]。

丙肝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比重逐年上升,鑒于丙肝的嚴重危害性,為保護群眾健康,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針對宜州市丙肝疫情和流行態(tài)勢,建議采取如下防控措施:①加強監(jiān)測,全面掌握宜州市丙肝感染與發(fā)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傳播途徑等,制訂符合實際的防控策略。②進一步加強法定傳染病管理,提高傳染病報告質量,不斷提高疫情的真實性和準確性。③加大丙肝高危人群監(jiān)管力度,如靜脈吸毒者、有不良者、既往有償獻血者等,防止其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④加強丙肝防治知識的宣教工作,提高群眾對丙肝的認知程度和自我防護意識,做到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⑤加強婚前檢查和產前篩查,做好母嬰阻斷,避免垂直傳播。⑥加大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的投入,將丙肝檢測納入健康體檢項目。⑦重點關注人群:農民、家務及待業(yè)人員等。

參考文獻

[1] 邊靜,張鋒,陳博.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研究與教育,2012,29(1)80-83

[2] 董蒲梅.1997-2009年河南省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疾病監(jiān)測,2010,25(12):986-988

第3篇:醫(yī)學檢驗病例分析報告范文

資料與方法

標本來源:來自用EDTA-K2抗凝的門診及住院患者1378份血液標本。

儀器與試劑:BC-3000血細胞分析儀和原裝配套試劑,雙目光學顯微鏡,瑞氏-吉姆薩復合染液。

涂片制作、染色及鏡檢:①制作涂片的要求:根據具體情況和BC-3000血細胞分析儀的性能,參照其它較先進檢驗科室的顯微鏡檢查的血涂片標準進行檢查。儀器有報警提示: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三系計數異常;三系或二系或一系增加或減少而儀器未報警者(白細胞<2.5×109/L或>30.0×109/L;白細胞分類有異常:小型細胞比率<15%或>45%,大型細胞比率<45%或>75%,中型細胞比率>20%;紅細胞<2.0×1012/L或>6.0×1012/L;血紅蛋白<70g/L或>170g/L;血小板<60×109/L或>500×109/L;平均紅細胞體積<70fl或>105fl);臨床醫(yī)師有鏡檢要求的;與臨床診斷或提示明顯不符。②涂片標準:厚薄適宜,頭體尾分明,細胞分布均勻,血膜長度占玻片的2/3左右[2]。③血涂片的染色:用瑞氏-吉姆薩復合染液進行染色,染液按葉應嫵主編的《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3版的要求配置。④血涂片的鏡檢:先低倍或高倍鏡,觀察涂片全貌:染色、涂片是否合格[3],估計白細胞數是否與儀器結果相符,觀察外周血細胞大致分布及各類血細胞大致比例,特別要觀察涂片尾部有無巨大及異常細胞,選擇體尾交界處有核細胞與紅細胞不重疊處作為有代表性的油鏡區(qū)。油鏡觀察:細胞形態(tài)、比例、分類計數。觀察白細胞形態(tài)是否正常,有無異型淋巴細胞,有無毒性改變;觀察紅細胞有無大小不均、淡染區(qū)擴大及畸形,觀察紅細胞內有無異常結構,如卡波環(huán)、嗜堿性點彩紅細胞、染色質小體、寄生蟲等;觀察血小板數、形態(tài)及聚集性。白細胞分類計數100個,采用“城墻”式移動涂片進行分類,計數各類細胞的比例,觀察有無核左移、核右移,有無幼稚細胞、異常細胞[4]。血細胞分析儀血小板計數<20×109/L,儀器計數可信度差,可通過血涂片血小板計數法報告,即血涂片中血小板數(109/L)=計數100個白細胞時血小板的數量/100個白細胞×白細胞數(109/L),(注:白細胞數為血液分析儀的計數結果)[5]。

實驗方法:①用EDTA-K2抗凝以真空采血技術從肘靜脈采血2ml,室溫放置,于采血后2小時內嚴格按照儀器操作手冊完成檢測。②將BC-3000血細胞分析儀檢測的1378份標本結果分析,對所有符合涂片檢查標準的228份標本進行涂片染色鏡檢。血涂片用瑞氏-吉姆薩復合染液進行染色,按照標準操作規(guī)程于普通雙目光學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分析(必須保證良好的涂片及染色效果)。從各方面仔細觀察:血細胞數量評估;白細胞分類計算與形態(tài);紅細胞大小與形態(tài);血小板大小與形態(tài);其它異常,如中毒顆粒、寄生蟲等是否與檢測結果相符。

結果

血細胞分析病例1378例,血涂片鏡檢228例,其中異型淋巴細胞增多癥2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3例、巨幼細胞性貧血8例、缺鐵性貧血10例、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3例、急性白血病4例,其余198份血涂片鏡檢結果與血細胞分析儀相符。

討論

血細胞分析儀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全血細胞分析的質量、精密度和效率,但是目前國內使用三分類都是根據白細胞體積大小而分類,不能區(qū)分幼稚細胞、嗜酸、嗜堿粒細胞,更不能識別異型淋巴細胞以及中性粒細胞毒性變,甚至將一些小粒細胞當作中間細胞,大淋巴當作粒細胞,大片成簇的血小板當作白細胞[6]。由此可見,血細胞分析儀只能作為全血細胞計數分析的一種過篩手段。當遇到可疑情況,尤其病理條件下其測定的結果并不可靠,需要人工涂片鏡檢復查,而現今各醫(yī)院檢驗科對全血細胞計數異常結果基本不或很少進行人工顯微鏡復查,這種現象引發(fā)了不少醫(yī)療投訴和事故。分析這類問題出現的原因:工作量大;檢驗人員缺乏臨床知識;部分臨床檢驗工作者對自己使用的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性能沒有全面掌握,認為血細胞分析儀檢測結果可靠,不需復檢;責任心不強等。急性白血病起病

急,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常以高熱、出血、肝脾淋巴結腫大和骨關節(jié)痛為特點,個別患者僅表現某一方面,部分檢驗工作者由于對非典型癥狀缺乏足夠的認識,思路狹窄,即便血常規(guī)報告異常,仍憑借主觀判斷,不做涂片鏡檢,盲目發(fā)出報告單,致白血病漏檢,所以臨床檢驗工作者應熟悉急性白血病的各種臨床表現特點,當血紅蛋白、血小板減少,白細胞超越正常參考值,或直方圖異常的血標本均應涂片鏡檢[7],防止各類白血病細胞漏檢。各類白血病的診斷主要依據實驗室血液和骨髓象的分析,為得出準確的結果,要求檢驗工作者必須有高度的責任心,在熟練掌握儀器性能、操作規(guī)程的同時,對血細胞分析報告審核時必須做到全面、細心,及時發(fā)現異常細胞。目前對全血細胞計數結果的人工復查標準、內容、方法及程序尚無明確規(guī)定。全血細胞計數檢測結果最終用于臨床患者的診斷、治療、預后監(jiān)測,或用于受檢者健康狀況的評估,因此當遇到檢測結果異常時,認真進行血涂片鏡檢,并進行綜合分析,不僅可復核計數的準確性,還可使多種常見的貧血、白血病、感染性疾病等得到及時、初步甚至明確的診斷。

綜上所述,血涂片鏡檢是血細胞分析的重要部分,是每一個檢驗工作者的基本功。目前好多醫(yī)院不重視血涂片,使好多年輕的檢驗工作者只認機器,不認細胞,不能更準確的反映患者的實際情況。檢驗界很多老前輩都講到“準確的白細胞分類不能完全脫離顯微鏡檢查”[8]。由此可見,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規(guī)檢驗中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 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3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2 衛(wèi)生專業(yè)技術考試指南.知識出版社,2002.

3 李文華.血小板形態(tài)學檢查的應用體會.中外健康文摘,2010,7(31).

4 張秀青,康翠娥.使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須同時涂片鏡檢.實用醫(yī)技雜志,2007,14(29).

5 王朝輝,張潔.血細胞分析儀血小板計數減少誤差因素54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21.

6 劉杰平.從Kx-21血細胞分析儀測得結果看血涂片的重要性.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0,5(10).

第4篇:醫(yī)學檢驗病例分析報告范文

關鍵詞:WebQuest,醫(yī)學素質教育,教學設計

 

一、問題的提出

治病救人是醫(yī)生的天職,這決定了醫(yī)學教育是一種精英教育,其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yǎng),臨床思維能力及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創(chuàng)新型、實用型醫(yī)學人才[1]。而醫(yī)學教學長期以來采用的是傳統的講授法(即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 ,lecture - based learning, LBL),這種以教師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 ,雖可系統地傳授基本理論知識 ,但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和分析解決臨床問題能力及自學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信息素養(yǎng), 而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高素質醫(yī)學人才,正是臨床教學的根本所在。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已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點。

隨著高等院校連年的擴大招生,教學資源和師生配比相對不足,特別是醫(yī)學院校,該矛盾非常突出,極大地影響了教學質量,而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和發(fā)展,是學校的生命,因此,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醫(yī)學人才是每個醫(yī)學院校教學科研的重點。

二、WebQuest教學模式

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探索中,基于網絡的Webquest主題探究性學習模式,是較為成熟的基于網絡應用的研究性學習模式,是美國國家課程標準推薦的模式。

它是一種學習者利用網絡資源獲取信息,以問題為導向的探究性學習活動。論文參考網。在這類課程計劃中,它通過一個預先擬定好的學習活動方案來組織學習者的活動主線,包括導言或情景→任務→過程→資源→評價→結論六大模塊,通過對信息的分析和綜合得出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方案。大量研究表明,WebQuest教學模式非常適用于發(fā)展學習者的高水平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這種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 ,明顯的特點是更有利于發(fā)展學習者的高水平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及自主和協作學習能力[2]。

目前,WebQuest網站在因特網上的數量不斷增多,并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喜愛,學科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我國也已經有不少中小學正在開展網絡環(huán)境下探究性學習的實驗研究,而在高等教育領域,該種嘗試卻非常有限。論文參考網。黃萍[3]在所統計的80個案例中,小學21個,占26%,中學51個,占64%,大專院校及其它8個,占10%。而應用在醫(yī)學領域卻少之又少。而作為精英教育的醫(yī)學生更需要高水平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及自主和協作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诰W絡的Webquest主題探究性學習模式,作為一種較為成熟的基于網絡應用的研究性學習模式,其卓著的優(yōu)點可為我國培養(yǎng)高素質的醫(yī)學人才提供一條有效途徑。

三、臨床教學 WebQuest的設計

WebQuest一般分為兩種 ,即短期和長期兩種形式。短期的為時1~3課時,長期的為時1周~1個月的教學時間[4]。下面以“有機磷中毒急救”為例,重點闡述為時2周的臨床教學中WebQuest教學設計的具體步驟。

(一)引言(introduction)

主題選擇是設計的第一步,設計者應首先花些時間思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利用的網絡資源,選擇出合適的主題和探究目標。WebQuest引言必須是一個開放性問題,這個問題設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標,內容應本著實用、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或提供背景信息的目的進行設計,激發(fā)其進一步探索的動機,且該問題能充分利用網絡,能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理解。

在臨床教學中可依據疑難病例或急救病例分析為線索,設置情境,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相關知識的構建,并運用所建構的知識分析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深層次的理解和高水平的臨床思維能力。例如:

病例分析是提高學生臨床階段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最好的方式之一。下面請你們小組作為醫(yī)生團隊對任務欄中這個病人進行急救,并根據出現的情況進行及時正確處理,最后寫出完整的病例報告,并分析可能的死亡原因。不能簡單地收集和羅列信息,而要針對該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綜合,給出切實可行的搶救方案。

(二)任務 (Task)

任務是高水平探究的核心,是WebQuest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課程教學目標的具體化。任務的設計應該是可行的、有趣的,并且能夠促進學生高級思維能力的運用。完成的形式提倡多樣化,它可以是治療方案、研究論文、調查報告、研究筆記、作品、網頁、設計方案等。由于我們的教學對象是醫(yī)學生,為了訓練學生的臨床思維和科研能力,要求最后以病例匯報、治療方案或研究論文的形式提交。

這部分設計為: 現在你們是某三甲醫(yī)院急救中心的醫(yī)生團隊成員,120急救車緊急送來了一位昏迷的中年女性病人,隨同來的家屬說,該患者喝了半瓶敵百蟲(一種有機磷農藥)自殺,對此病人你們需采取哪些急救措施?在急救過程中,患者突然出現了呼吸衰竭和休克癥狀,該如何搶救?在經過大家6小時的共同努力,急性中毒癥狀得到了緩解,生命征平穩(wěn),病人蘇醒過來,大家舒了一口氣,可24小時后病人突然死亡,該病人可能死于什么原因?其發(fā)生機制是什么?請大家各抒己見,分頭行動,最后以小組形式寫出該病例分析報告包括完整病例的書寫、急救措施、死因分析,經驗總結和教訓,并進行公開答辯。

(三)過程(Process)

在過程模塊中,教師應將完成任務的過程分解成循序漸進的若干步驟,并就每個步驟向學習者提出短小而清晰的建議。如:

1. 根據共同的興趣、愛好及研究方向組成研究小組,每組6人,并確定組長和組成人員。

2. 每個小組成員在對有機磷中毒相關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根據任務中所列問題確定小組每一成員具體的研究內容,分配行動任務,分工、分頭進行所需知識的搜集、分析和整理,定時舉行小組內討論會議進行匯報、組內交流討論,每次會議內容以日志形式記錄。

3. 整理、收集的信息、資料,每人對自己負責的部分寫出研究報告,提交小組進行探討,最后整理出該病人的病例分析報告,進行班級公開答辯與評價。

(四)資源(resources)

這部分主要包括一些學生完成任務所需要的資源??梢允怯∷⑵坊蛞曨l資源,當然最典型、最快捷、最豐富的資源還是基于網絡的。有關有機磷中毒的資源網上非常豐富,由于上臨床專業(yè)課的學生均為大三以上的學生,已上過檢索課,已掌握了一定的上網技巧和搜索引擎的高級規(guī)則,具備了一定的信息素養(yǎng),所以可只給出中國期刊網(202.116.41.231)、中文期刊數據庫(維普網202.116.41.232)、PubMed的網址(ncbi.nlm.nih.gov/entrez),和google(google.com)、百度(baidu.com)搜索引擎。

(五)評價(evaluation)

WebQuest要建立一套評價標準來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評價。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效果的評價,要做到評價主體、評價手段和評價方法的多樣性。評價的內容與學習的目標一致。由于是臨床學生,在教學別注意學生的高水平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可根據實際需要設計一套評價標準,采取學生自評、小組內評價、小組間公開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來保證自主學習的進度,最后以小組作為醫(yī)生團隊,以模擬現場情境考核學生診斷和處理疾病的臨床思維能力,通過定量評價來檢驗學習的效度。

學習結束,發(fā)放調查問卷,讓學生以無記名投票的形式對WebQuest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

(六)結論(Conclusion)

這是學生進行反思,教師進行總結的階段??偨Y由師生共同進行,每個人總結自己在活動中的收獲,小組代表總結小組活動的經驗教訓,老師總結自己在研究性學習中的體會以及鼓勵學生在臨床學習中,自覺地運用臨床思維,進行更深入領域的研究和探索。如:

通過急救情境的設定,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及小組協作學習,完成了有機磷農藥中毒急救各方面的探究。由于各成員的興趣與分工不同,因此所獲得的相關知識也不盡相同,但通過小組內各成員間的公開交流活動使每位同學都豐富了對有機磷農藥中毒急救的多方面的知識,通過完整病例的書寫、分析和公開答辯,較好地訓練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自然深化和擴展學習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通過答辯和模擬測驗等評價方法使學生鍛煉了現場應變能力、表達能力和協作共事能力,為今后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醫(yī)生打下良好基礎。

四、結語

基于建構主義的WebQuest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比如,要回答上述任務欄中的任務,學生必須對農業(yè)殺蟲藥中毒有關的章節(jié)進行自主學習,不但要掌握有機磷農藥中毒的治療原則和急救措施,如何迅速清除毒物,如何選擇性應用特效解毒藥和對癥處理等,還要熟悉殺蟲藥的種類、毒性、毒物的吸收和代謝、發(fā)病的機制、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等內容。隨著病人病情的演變,休克了該怎么處理?呼吸衰竭怎么急救?病情平穩(wěn)后,還要進行哪些檢查和治療避免病情反復?病人的死因可能是肺水腫、呼吸肌麻痹、急性腦水腫、休克、心臟驟停等,它們導致死亡的機制是什么等等問題,通過病人病情不斷的演變,引導學生不斷的自主建構相關知識,進行高層次的臨床思維訓練。

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多地去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并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上,易喚起學生的創(chuàng)新激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激發(fā)其勇于探索的精神,培養(yǎng)醫(yī)學思維方法和創(chuàng)新意識。

當然,所有的內容并不是一個人完成,而是小組根據個人愛好進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時又互通有無,使每位同學都豐富了對有機磷中毒急救的多方面的知識,通過自然深化的方式擴大了知識面,通過答辯和模擬測驗等評價方法鍛煉了的應變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團隊合作精神得到加強。

教師設置好WebQuest課程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協作學習的形式進行學習,最后的公開答辯和現場模擬測驗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個很好的監(jiān)督和促進,保證了整個學習過程的有效性,因此,該模式完全適合低師生比的大班進行學習[5],有效地突破某些院校師生配比嚴重不足的具體限制,又可以解決課時數少而教學任務多的矛盾。論文參考網。

通過臨床課WebQuest的學習,促使學生經歷一個醫(yī)生必須進行的臨床思維過程,使學生面對實際問題的時候真正做到“胸有成竹”。思維是行動的先導,臨床思維的訓練有利于在實際工作中處理實際問題。教學實踐發(fā)現,接受過WebQuest學習的學生在實踐技能操作考試中分析、處理問題的條理性,知識掌握的準確性、完整性,思維的清晰程度,現場應變能力等均比接受傳統教學法的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這種融知識建構、能力培養(yǎng)和素質提高為一體的能夠大范圍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高素質醫(yī)學人才的教學模式,值得在醫(yī)學教育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孫寶志, 滕衛(wèi)學. 新世紀醫(yī)學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國際視野及借鑒[J]. 醫(yī)學教育探索.2002,1(1):28-30.

[2] B.J.Dodge. The WebQuest Design Process [[DB/OL]. 2004,webquest.sdsu.edu/materials.htm.

[3]黃萍. WebQuest 學習環(huán)境設計的調查與分析.開放教育研究.2005, (3):90-92.

[4] 柳 棟.基于網絡應用研究性學習實施中一些問題的思考[[DB/OL].2005,being.org.cn/inquiry/webil.htm.

[5] Adam Garry,Parry Graham. How to Succeed withWebQuests [[DB/OL]. 2002,techlearning.com/db_area/archives/WCE/archives/adampary.htm

第5篇:醫(yī)學檢驗病例分析報告范文

【關鍵詞】 肺心病 心衰 中西結合治療 臨床藥學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以下簡稱“肺心病”)是呼吸內科病房中常見的病種,其病病程長,遷延日久,反復發(fā)作,一旦出現心衰,因心肌缺氧較普遍,控制心衰較難。我院臨床藥學組與呼吸內科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中西藥聯合用藥,治療肺心病難治性心衰26例(并設對照組予以驗證),現采用臨床藥學方法分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52例肺心病難治性心衰,全部為我院呼吸內科住院病人。均符合王吉耀主編的《內科學》相關節(jié)段所設立的診斷標準[1]。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肺瘀血、體循環(huán)瘀血表現,經抗生素、平喘祛痰、吸氧、小劑量強心劑、利尿劑等常規(guī)治療心衰,癥狀改善不佳者,納入本研究的對象。將52例病人隨機各26例,分成研究組、對照組。治療組男16例,女10例,年齡51-81歲,平均年齡63.1歲。對照組男15例,女11例,年齡50-82歲,平均年齡62.9歲,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心衰程度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統計學的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治療組,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本院自擬中藥湯劑葶藶瀉肺保心湯。方由葶藶子10克、桑白皮15克、大棗15克、五味子5克、毛冬青15克、水蛭3克組成??S色粘痰者去桂枝加魚腥草、黃苓;神昏、譫妄者加石菖蒲、郁金;心悸沉重者加酸棗仁、遠志;咳劇者加款冬花、紫菀。每天一劑,水煎兩次,分三次口服,二周為一個療程。

1.2.2對照組。給予吸氧、抗生素、平喘解痙、利尿強心、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guī)治療方法。并加用酚妥拉明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靜滴,每日一次。二周為一個療程。

1.3 療效評定。按全國肺心病專業(yè)會議修訂的“肺心病急性發(fā)作期綜合療效判斷標準”:顯效:心功能改善2級以上,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較治療前有改善,有效:心功能改善1級以上,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以上兩項總稱總有效率。無效、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均無明顯改善,病情加重或死亡。

1.4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以x2檢驗。

2 結果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顯示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3.1 此種病人,大多伴有嚴重的水、電解質紊亂,致利尿劑、強心藥的治療效果變差,因而常規(guī)治療方法常難以有較好療效。我的經驗是: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聯合治療,??扇〉酶玫男Ч?/p>

3.2 在中醫(yī)理論中,肺心病是歸入咳喘、肺脹、痰飲等的一類病癥,而肺心病心衰則是肺心病失代償期的一組病癥?!夺t(yī)學入門》記錄:“肺脹滿,即痰飲與瘀血礙氣,所以動則喘息”。肺受邪,水道失調,痰濁內生,壅阻肺氣,百脈不朝,不能助心行血,使血脈瘀阻,痰瘀。水皆源于肺,病久達于脾腎,最后影響到心,所以心肺脾腎氣虛為本,痰濁、血瘀、水蓄為標。并貫穿其中。臨床上常表現為虛實雜陣,所以治療宜標本兼治,以瀉肺滌疾利水益氣活血通脈為法。方中葶藶子、桑白皮瀉肺滌疾,利水消腫,使肺氣通,水道利,大棗甘溫和中,使瀉不傷正,車前子、伏苓利水滲濕消腫;桂枝通陽化氣;黃芪、黨參、五味子、麥冬補益心、肺、脾、腎之氣以扶正固本;毛冬青、水蛭則能活血散瘀,通脈導滯,諸藥合用,共起益氣固本、祛痰利水化瘀功效。

3.3 現代醫(yī)學研究表明,肺心病心衰主要是右心功能受損,其實左心功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損傷,在失代償的情況下,由于長期缺氧,造成紅血細胞繼發(fā)性增多,血流減慢,血粘度增高,形成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2],加之免疫功能低下,也是引致肺心病反復發(fā)作的主要原因之一[3]。所以單用西藥治療肺心病難治性心衰,是比較困難的。本文作者認為,本院自擬的中藥湯劑葶藶瀉肺保心湯配合現代醫(yī)學治療,能起到標本兼治,扶正祛邪的作用,使病情易于得到控制,心肺功能逐步得到提升。藥理研究已證實,葶藶子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的作用。與桑白皮同用,具有祛痰平喘利尿之功。茯苓、車前 具有利尿作用,以減輕心臟的負荷。黃芪、黨參、麥冬、五味子合用也有強心的作用,增加心輸出量,增強機體抗缺氧能力,并對多種細菌有抑菌作用。毛冬青、水蛭有抗紅細胞凝集、減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并能擴張阻力動脈平滑肌,減少體循環(huán)阻力,達到改善心肺功能的作用。桂枝則有利尿、抗病毒、抑菌作用,綜合成湯劑,治療肺心病難治性心衰,從研究結果看,確實優(yōu)于對照組(P<0.05)。

參 考 文 獻

[1]王吉耀主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

第6篇:醫(yī)學檢驗病例分析報告范文

摘要:醫(yī)院人員編制標準是醫(yī)院管理的基礎,醫(yī)院人員編制標準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醫(yī)院的診療技術發(fā)展、醫(yī)療質量和醫(yī)療安全保障、醫(yī)院的工作效率和運行成本的核算。我國現行綜合性醫(yī)院人員編制標準,經過28年的實踐運行,證明是科學實用的,但隨著醫(yī)院信息化和后勤管理社會化的改革趨勢,醫(yī)院人力編制標準需要調整。本文通過對國內幾家著名的綜合性三級醫(yī)院的人力配置現狀的調研,顯示原來的人員配置標準已不能滿足綜合性醫(yī)院臨床診療任務的需要,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對現行標準進行修訂。

關鍵詞:綜合性三級醫(yī)院 人員定編 探討

醫(yī)院人員編制標準是醫(yī)院管理的基礎,醫(yī)院人員編制標準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醫(yī)院的診療技術發(fā)展、醫(yī)療質量和醫(yī)療安全保障、醫(yī)院的工作效率和運行成本的核算。改革開放30周年來,中國的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新學科、新技術、新設備的不斷應用及醫(yī)院功能的拓展,原由衛(wèi)生部1978年頒發(fā)的《綜合醫(yī)院組織編制原則試行草案》文件中關于醫(yī)院編制的規(guī)定顯得滯后。衛(wèi)生部在2006年衛(wèi)生工作重點中指出: 要優(yōu)化人才結構,合理配置人才資源; 研究修訂衛(wèi)生事業(yè)單位編制標準;研究制定衛(wèi)生行業(yè)工資改革方案,完善衛(wèi)生事業(yè)單位的分配機制。

目前醫(yī)院信息化、后勤管理社會化等已成為當今公立性綜合三級醫(yī)院改革發(fā)展的主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公立性醫(yī)院雖作為一種財政經費核拔的服務性行業(yè),但承擔著社會公益性的、事關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重要功能,故也不能獨身其外。因此“科學設崗,精簡高效”是政府管理機構核定醫(yī)院編制人員編制的基本原則,同時也是當今醫(yī)院績效管理追求的目標。下面就目前公立性綜合性三級醫(yī)院機構人員定編作一些探討。

1 醫(yī)院人員定編的概念及影響因素

醫(yī)院人員定編是指醫(yī)院按照人事、衛(wèi)生行政主管部門崗位設置原則和專業(yè)技術職務結構比例及總量控制的要求,依據自身承擔的醫(yī)療工作任務、社會需求、衛(wèi)生事業(yè)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和梯隊建設等因素, 遵循“按需設崗、精簡高效”的原則科學而合理的設置崗位。具體來說,醫(yī)院人員定編包括醫(yī)院人員崗位總量、主體崗位的確定、三大系列人員(專業(yè)技術人員、行政管理人員、工勤人員)的數量和比例、及各系列人員內部高、中、初級職數的崗位結構比例。目前醫(yī)院床位設置規(guī)模及其業(yè)務發(fā)展狀況仍是各類醫(yī)院定編的主要依據。

一般來說,醫(yī)院人員定編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醫(yī)院的規(guī)模、業(yè)務發(fā)展狀況和學科建設水平;

(2)醫(yī)院的臨床二級科室的合理設置;

(3)醫(yī)院的診療流程是否科學;

(4)醫(yī)院信息化的程度;

(5)醫(yī)院承擔的科研和教學的工作量的情況;

(6)醫(yī)院承擔的政府公共職能任務的情況:如干部保健、下鄉(xiāng)支農、參與處置公共不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的救治;

(7)醫(yī)院社會后勤化的程度;

2 目前三級醫(yī)院人員定編的現狀及分析

醫(yī)院人員編制標準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醫(yī)院的診療技術發(fā)展、醫(yī)療質量和醫(yī)療安全保障、醫(yī)院的工作效率和運行成本的核算?,F行的醫(yī)院人員編制標準是1978年公布的,至今已28年。盡管標準是科學實用的,但是,隨著歷史發(fā)展進程,醫(yī)院的各診療學科領域有了很大的拓展。未來醫(yī)院發(fā)展的目標是提高工作效率、縮短平均住院日,發(fā)展新技術、提高診療水平,以病人為整體,加強醫(yī)患溝通,實施心理護理,從而達到提高醫(y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醫(yī)療費用的目標。目前三級醫(yī)院人員定編的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醫(yī)院的床人比呈增長趨勢

目前規(guī)模大的醫(yī)院,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醫(yī)院的床人比的增長是必然發(fā)展趨勢見表1。

附注:員工總數含編制外員工

(2)隨著醫(yī)院信息化和后勤管理社會化,衛(wèi)生專業(yè)技術人員占的比例增高,見表2。

附注:員工總數為編內在冊人員;資料來源2004廣東衛(wèi)生統計年鑒和浙江省綜合性醫(yī)院人員編制分析報告。

(3)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中專業(yè)技術人員中醫(yī)師所占比例增高見表3。

附注:護理人員未統計編外人員,故實際比例要高些;資料來源2004廣東衛(wèi)生統計年鑒和浙江省綜合性醫(yī)院人員編制分析報告。

(4)醫(yī)院高學歷、高職稱人才逐漸增多見表4。

附注:統計數據截止時間至2007年底。

(5)臨床醫(yī)療專業(yè)專業(yè)技術人員高中級結構比例失調,評聘矛盾突出。

3 新時代三級醫(yī)院人員定編的思考

(1)提高衛(wèi)生專業(yè)技術人員人床比。未來醫(yī)院發(fā)展的目標是提高

工作效率、縮短平均住院日,發(fā)展新技術、提高診療水平,以病人為整體,加強醫(yī)患溝通,實施心理護理,從而達到提高醫(y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醫(yī)療費用的目標。特別是規(guī)模大的醫(yī)院,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提高醫(yī)院的床人比是必然發(fā)展趨勢。據浙江省第二周期醫(yī)院評審標準調查報告顯示:考慮醫(yī)院實現后勤社會化的現狀,醫(yī)院全員床人比已不適應定編的要求,提出了“三級綜合性醫(yī)院衛(wèi)生專業(yè)技術人員床人比”標準:衛(wèi)技人員為1:1.15,護理人員為1:0.60;二級綜合性醫(yī)院床人比:衛(wèi)技人員為1:0.90,二級甲等醫(yī)院護理人員為1:0.55,二級乙等醫(yī)院護理人員為1:0.50;三級中醫(yī)醫(yī)院床人比:衛(wèi)技人員為1:1.13,護理人員為1:0.55;二級中醫(yī)醫(yī)院床人比:衛(wèi)技人員為1:1.00;護理人員為1:0.50。

(2)提高臨床醫(yī)師在衛(wèi)生專業(yè)技術人員中的比例。醫(yī)師崗位是醫(yī)院占據主導性的崗位,醫(yī)師是醫(yī)院的核心競爭力。隨著醫(yī)學診療模式的轉變、醫(yī)師診療工作站的建立、新學科、新技術、新設備的不斷應用及醫(yī)院功能的拓展,醫(yī)師承擔的角色、任務和壓力越來越繁重。住院醫(yī)師病房編制=科室病床數/8(每名住院醫(yī)師擔當病床工作量各科平均為8張床)已成為國內醫(yī)學專家的共識。同時隨著醫(yī)院信息化和臨床檢驗自動化,對藥劑、檢驗和收費人員的需求將減少。據浙江省對15家綜合性醫(yī)院人員配置現狀調查分析報告,所調查的15所醫(yī)院總床位5593張,職工總人數7949人,衛(wèi)技人員總人數6538人,占職工總數的82.25%。在衛(wèi)技人員中,醫(yī)師、中醫(yī)師2453人,占30.86% 。而廣東四家具有代表性的醫(yī)院的醫(yī)院醫(yī)師所占的衛(wèi)生技術人員的比例平均為35.52% 。

(3)人員定編時除要考慮醫(yī)院的規(guī)模外,還要結合醫(yī)院的醫(yī)療業(yè)務量、技術水平、醫(yī)療業(yè)務指標、醫(yī)院學科建設水平。建議參考以前對三級醫(yī)院評審的做法,對三級特等、三級甲等、三級乙等的人員配置應有差別,對三級特等醫(yī)院的人床比可配置到1:2.1∽2.3 。

另外對承擔教學和科研任務多的醫(yī)院可適當增加人員配置。教學編制國家規(guī)定為15%, 但各醫(yī)院、各科所承擔教學任務有輕有重, 統一比例缺乏科學性, 經測算按每年150學時配備1名醫(yī)師計算, 50學時以下不予配備。博士點科室可另增加1個編制??蒲芯幹浦赣猩霞壟鷾实难芯克目剖液椭攸c學科, 根據其功能和性質適當增加1~2個編制。

超床位使用率編制是指床位使用率超過93%, 且科室現有人員大于或等于應編人員數,可適當增加1~2個編制。

(4)對承擔干部保健任務的要按照干部保健規(guī)模、病床數等按衛(wèi)生部1978年頒發(fā)的《綜合醫(yī)院組織編制原則試行草案》的標準單獨核編。

(5)三級綜合醫(yī)院醫(yī)師職稱結構比例:主任醫(yī)師、副主任醫(yī)師、主治醫(yī)師、住院醫(yī)師的結構比例為1:2:4:7或1:3:5:7的“寶塔型”是最理想的。但隨著現行職稱晉升制度的改革,三級綜合醫(yī)院的醫(yī)師職稱大多呈現“漏斗型”的不合理結構,造成評聘矛盾突出,嚴重影響了醫(y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和諧。這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由于現階段三級綜合醫(yī)院臨床上使用大量的進修醫(yī)生和臨床研究生參與臨床工作。通過組織臨床高年資專家進行專家討論,確定3個研究生的工作量可以相當于一名住院醫(yī)師,2名進修生的工作量可以相當于一名住院醫(yī)師的換算比例。同時對實行臨床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的醫(yī)院,大量的住院醫(yī)師系非編制人員,加上進修生、研究生較多,醫(yī)院醫(yī)師結構可按主任醫(yī)師、副主任醫(yī)師、主治醫(yī)師、住院醫(yī)師的結構比按1: 3: 4: 2比例的實際情況崗位進行適當調整。

4 結語

核定編制是科學設置專業(yè)技術職務崗位的前提和基礎,而醫(yī)院床位數是計算編制的最基本依據。各臨床科室床位編制數按病源量和學科發(fā)展需求,進行科學而合理的核定,并經各學科專家進行反復論證。在核編的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按需設崗、精簡高效”的原則、“滿負荷運行”的原則、“依照床位功能”的原則、“重點突出”的原則??偟膩碇v,三級醫(yī)院定編的人床比為1:1.8∽2.3;專業(yè)技術人員不低于總編制的80% ,對信息化程度高和社會后勤化好的單位應不低于85%,其中醫(yī)師占衛(wèi)生技術人員的比例不低于30%,護理不低于50%,藥劑、檢驗等衛(wèi)生技術人員的比例可適當調低2—3% 。理想的三級綜合醫(yī)院醫(yī)師職稱結構比例(主任醫(yī)師、副主任醫(yī)師、主治醫(yī)師、住院醫(yī)師的結構比例)應為1:2:4:7或1:3:5:7的“寶塔型”,但對實行臨床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的醫(yī)院, 如同時擁有較多的進修生、研究生, 醫(yī)院醫(yī)師結構可按主任醫(yī)師、副主任醫(yī)師、主治醫(yī)師、住院醫(yī)師的結構比按1: 3: 4: 2比例的實際情況崗位進行適當調整。

參考文獻

[1]衛(wèi)生部. (78)衛(wèi)醫(yī)字第1689號.關于《綜合醫(yī)院組織編制原則試行草案》的通知,2004廣東省衛(wèi)生年鑒

[2] 方鵬騫,魏晟等.三級綜合性醫(yī)院住院醫(yī)師配置現狀分析與評介.中華醫(yī)院管理雜志,2006,22(10):709-712.

[3] 趙懷峰,應微微等.浙江省二、三級醫(yī)院和??漆t(yī)院組織機構編制現狀分析.中國醫(yī)院管理雜志,1999,19(5):33-34.

[4] 梁立強,趙懷峰等.浙江省綜合性醫(yī)院人員編制分析報告.中國醫(yī)院,2007,11(3):17--19.

[6] 傅征,王耀宗等.病例分型研究概述.中華醫(yī)院管理雜志,2000,16:389-391.

[7] ,張卓鳴等.醫(yī)院人員編制和崗位設置的探索.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05,6:342.

[8] Wang BB, Ozcan YA, Wan TT, et al. Trends in hospital efficiency among metropolitan markets. J Med Syst,1999,23:83.

第7篇:醫(yī)學檢驗病例分析報告范文

關鍵詞重組人干擾素霧化吸入兒童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以柯薩奇A組16型(CoxA16)、腸道病毒71型(EV71)多見)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fā)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fā)病率最高。患者和隱性感染均為傳染源,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普通病例表現:發(fā)熱,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砂橛锌人浴⒘魈?、食欲不振等癥狀。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多在1周內痊愈,預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現不典型,如:單一部位或僅表現為斑丘疹。潛伏期多為2~10天,平均3~5天。少數重癥病例表現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huán)障礙等,危機生命,及時收入重癥醫(yī)學科(ICU)救治。重點討論是普通病例,2011年4月~2012年9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兒107例,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對53例普通病例采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霧化吸入治療,療效滿意。現分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兒107例,男60例,女47例;年齡1~6歲。對象均符合小兒手足口病的普通病例診斷標準:①有流行病學的資料。②伴或不伴有發(fā)熱,多表現為中等程度的發(fā)熱,偶爾有高熱,體溫39℃以上。③手、足、口、臀部皮疹,以手足口皰疹為主特征,皰疹基底部有紅暈,部分病例皰疹發(fā)生在臀部。④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正?;蚪档?,部分病例血肝功可有輕度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心肌酶譜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本組患兒凡具有以上臨床表現普通病例納入標準,年齡1~6歲。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3例,男28例,女25例;對照組54例,男33例,女21例。

方法:所有患兒根據需要給予支持及對癥處理,①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②適當休息,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③退熱,口腔痛的用喉友氣霧劑局部處理等;④對照組給予支持及抗病毒利巴韋林10~15mg/(kg·日)靜滴治療,連用3天,佐以口服中成藥;⑤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增加重組人干擾素α-1b霧化吸入治療。重組人干擾素1~2μg/(kg·次)加生理鹽水3~5ml,霧化吸入每次10~15分鐘,2次/日。

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48小時內體溫正常,72小時內不流涎,能進食,正常玩耍;②有效:72小時體溫正常,一般狀態(tài)好轉,5天不流涎,能進食,正常玩耍。③無效:治療4天仍發(fā)熱,流涎,進食受限,口腔黏膜充血,潰爛明顯,合并細菌感染,或出現并發(fā)癥。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0.0軟件包中隊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結果

兩組療效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有效率92.5%,對照組70.4%。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

兩組主要癥狀體征改善情況比較。觀察組在發(fā)熱消退時間,口腔、手足皰疹消退時間,治愈時間上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

討論

抗病毒作用是重組人干擾素α-1b具有廣譜的抗病毒及免疫調節(jié)功能,它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誘導細胞產生多種抗病毒蛋白,從而抑制病毒在細胞內復制,可通過調節(jié)免疫功能增強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對靶細胞的特異性細胞毒作用,有效地遏制病毒侵襲和感染的發(fā)生,增強機體抗病毒能力。小兒受到病毒感染后,內源性干擾素水平顯著降低,重組人干擾素α-1b能及時補充外源性干擾素。運用于重組人干擾素霧化吸入治療手足口病也有諸多優(yōu)點:①作用直接,與藥物接觸面積大;②有多種藥物受體:干擾素受體、β2腎上腺素受體、膽堿能(M)受體、糖皮質激素受體與組胺受體等;③不經過血循環(huán)直達病灶,局部藥物濃度高,起效快,療效好;④避免或減少全身用藥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而且方法簡單,無創(chuàng),家長與患兒易接受,同時也避免了重組人干擾素肌肉注射后的不良反應,如引發(fā)高熱。霧化吸入時應注意加強手足口病的知識宣教及口腔護理。文章結果顯示,小兒手足口病給予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加用干擾素霧化吸入,總有效率92.5%。優(yōu)于對照組,其退熱時間,口腔,手足皰疹消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因此,重組人干擾素霧化吸入治療兒童手足口病安全有效,且病程短,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698-705.

第8篇:醫(yī)學檢驗病例分析報告范文

[關鍵詞] 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分析;合理用藥

[中圖分類號] R9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1)12(b)-163-02

隨著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ADR)和報告工作的不但加強和深入,ADR在患者進行藥物治療過程中帶來的危害性已引起醫(yī)務工作者和患者的高度重視。重視和加強對藥物ADR的了解,對于醫(yī)療機構來說,不僅可避免對患者的傷害,縮短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同時對改善醫(yī)患關系起到很好的溝通作用?,F將本院2008~2010年收集的符合報告要求的274例ADR進行分類統計和分析,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以本院臨床藥學室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從各臨床科室收集的274例符合ADR報表要求的內容為基礎,并對報告數據進行必要的規(guī)范。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依據ADR報告表,分別對274例ADR所涉及的患者一般情況、給藥途徑、藥品種類、具體藥品以及引起的ADR臨床表現、ADR的歸轉等進行分類統計和分析。藥品分類方法、ADR累計器官和(或)系統及臨床表現描述、不良反應報告類型的劃分依據分別為:《新編藥物學》(第17版)、《WHO不良反應術語集》、《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jiān)測管理辦法》附則。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Excel進行數據統計,由SPSS 15.0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年齡、給藥途徑分布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274例ADR患者中,女143例(52.19%),男131例(47.81%)。年齡最小7個半月,最大82歲。50歲以上的患者發(fā)生ADR比例較高為167例(60.95%),提示老年人用藥更易發(fā)生ADR,發(fā)生ADR的年齡分布見表1。

2.2 引發(fā)ADR的給藥方式

引發(fā)ADR的主要給藥途徑為靜脈注射共209例(76.28%),提示臨床靜脈給藥應加強監(jiān)護,發(fā)現ADR應及時處置,注重靜脈給藥的合理性。不同給藥途徑引發(fā)的ADR例數及構成比,見表2。

2.3 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

274例ADR報告中以皮膚及其附件器官損害最多為168例(52.01%);其次為消化系統反應55例(17.03%);排第三位的是神經系統反應47例(14.55%),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統情況,見表3。

2.4 ADR涉及的藥物種類

274例ADR報告涉及的藥物中,居首位的是抗微生物藥,為140例(51.09%);其次為中藥制劑51例(18.61%),其中主要為中藥注射劑,ADR涉及的藥物種類及構成比,見表4。

3 討論

3.1 ADR與患者年齡、性別的關系

274例ADR報告顯示,ADR可發(fā)生在各個年齡段人群,但50歲以上人群發(fā)生ADR的比例較高,60歲以上ADR發(fā)生率為32.48%,位居首位。這主要是因為老年患者往往患有多種疾病,合并用藥較多,同時老年人組織器官老化和功能減退,對藥物的代謝減慢,對藥物的耐受性降低,易致藥物積蓄。男女性別比為1∶1.09,女性患者多于男性,與文獻報道相似[1-2]。因此,在臨床的診療用藥過程中,對老人和女性患者應加強藥學監(jiān)護,使用藥物應注意藥物相互作用及與醫(yī)源性疾病的關系,對用藥劑量、間隔時間等方面多加考慮,以減少和避免ADR的發(fā)生。

3.2 ADR與給藥途徑的關系

引發(fā)274例ADR的給藥途徑中靜脈給藥占76.28%,其原因為靜脈給藥直接進入血液,無首過效應,靜脈注射液的pH值、滲透壓、微粒、內毒素等均是引發(fā)ADR的可能因素[3]。因此建議醫(yī)師在臨床診療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給藥途徑,做到能口服給藥達到治療目的的,盡量不要靜脈給藥,可以小劑量多次給藥的,不要一次給予大劑量,這樣盡可能地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4]。

3.3 ADR累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

本院274例ADR涉及多個器官或系統,皮膚及附件器官損害占52.01%,位居首位,臨床表現為皮疹、瘙癢、紅腫等,這類癥狀較易發(fā)現,報告病例數也相對較多。其次為消化和神經系統,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頭昏、頭痛等。本院ADR報告大部分來源于住院部,從記錄中發(fā)現,ADR發(fā)生后一般都能及時被發(fā)現,在經停藥或給予抗組胺、激素等藥物處理后,癥狀均能消失,大部分癥狀輕微。

3.4 ADR與藥物種類的關系

表4統計數據顯示,抗菌藥引發(fā)ADR的構成比和涉及品種居各類藥物首位,為140例(51.09%),抗菌藥物在本院臨床使用量大,本院臨床藥學室統計的住院患者抗菌藥物的使用率一般都不低于80%。抗菌藥物的大量使用是導致ADR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抗菌藥在臨床的合理應用顯得尤為重要。引發(fā)不良反應占第二的品種是中藥制劑,為51例(18.61%),其中主要為中藥注射劑,這與中藥注射劑的應用現狀及發(fā)展趨勢密切相關。近年來,中藥注射劑的品種繁多,而且大量上市,由于其臨床研究資料不完善,使用后出現了較多的ADR。中藥注射劑由于提取組分復雜,質量標準研究受局限,使得中藥注射劑靜脈輸注時易于發(fā)生ADR。近年來不斷有中藥注射劑所致的不良反應和嚴重不良反應的報道,受到了醫(yī)藥界的高度關注[5-7]。

3.5 ADR的轉歸

多數ADR能被及時發(fā)現,一般癥狀輕微,停用可疑藥物后并給予對癥治療都會好轉或治愈,出現的死亡病例是院外轉診的嚴重ADR病例。本院274例ADR報告中,治愈245例,占89.42%;好轉28例,占10.22%;嚴重致死ADR 1例,占0.36%。

4 小結

通過對ADR的監(jiān)測和報告,使我們在臨床合理用藥方面有了較大的提高。雖然ADR不可預測,但大多數ADR可以通過臨床醫(yī)生和藥師在用藥之前做好前期工作,諸如問清患者的ADR史、家族過敏史、藥物配伍禁忌、合理的給藥劑量和時間間隔、靜脈注射劑的滴注速度等,盡可能地降低ADR的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 邢玉柱,畢娟,陳汛,等.2008-2010年我院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1,11(6):558-559.

[2] 任劍雄.我院243例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7(24):117.

[3] 孫定人,齊平,勒穎華.藥物不良反應[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740.

[4] 劉心惠.我院394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10,21(38):3622.

[5] 劉文,汪曲,孫愛華.我院209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10,19(3):134-137.

[6] 劉艷.我院440例藥品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1,11(7):646-648.

[7] 吳虹,梁健成,黃義昆,等.藥品不良反應442例的分析報告[J].廣西醫(yī)學,2011,33(8):1050-1052.

第9篇:醫(yī)學檢驗病例分析報告范文

關鍵詞:A群輪狀病毒;嬰幼兒腹瀉;廈門;

A群輪狀病毒為RNA病毒屬, 屬于呼吸病毒科的成員之一, 可分為A - G 7個群, 只有 A、B、C 群可以感染人類, 其中常見的是A群輪狀病毒, 主要引起嬰幼兒腹瀉[1-2]。RV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最主要病原體,在腹瀉嬰幼兒中由A群輪狀病毒引起的占整個腹瀉病的1/4。無論在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A群輪狀病毒(RV)引起的腹瀉都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幾乎所有兒童在5歲前都感染過RV[3]。RV腹瀉有明顯季節(jié)性,多發(fā)生在秋冬季。臨床表現為腹瀉、嘔吐、發(fā)熱,嚴重者可伴發(fā)腸套疊、Reye綜合征、心肌炎、彌漫性血血管內凝血(DIC)或血清轉氨酶升高等[4]。RV感染是全球性的疾病,我國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2月份是高發(fā)季節(jié),不同省區(qū)、不同年份高發(fā)季節(jié)略有所不同,隨氣候變化略向前后推移[5-10]。

為了解本地區(qū)嬰幼兒RV感染的感染發(fā)病情況,對本院2009-2011年間A群輪狀病毒(RV)的檢測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資料 2009年1月-2011年12月來我院門診就診的嬰幼兒腹瀉患兒共2581例,其中男1356例,女1225例。

1.2 檢測方法 采集每例患兒的腹瀉糞便標本,及時檢測A群輪狀病毒抗原。糞便A群輪狀病毒抗原檢測采用膠體金法,試劑由北京萬泰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提供,具體檢測原理及結果判斷如下:采用免疫層析雙抗體夾心法,在檢測板結果判讀區(qū)的硝酸纖維素膜上包有A群輪狀病毒抗原抗體,在檢測板樣本加樣區(qū)的濾紙上吸附有用膠體金標記的A群輪狀病毒單克隆抗體[11]。檢測時,將糞便標本用樣本稀釋液進行稀釋,然后滴加2-3滴混勻后的樣本至測試卡加樣端中心,5-10min內可判斷結果。如果樣本內含有A群輪狀病毒時,樣本中的病毒可與試紙前端的“膠體金-抗體”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復合物沿膜帶層析移動,并在包被了抗體的檢測區(qū)形成一條紅色線,判為陽性,如樣本內不含有A群輪狀病毒時,檢測區(qū)不會形成紅色線,判為陰性[12-15]。

2 結果

2.1 A群輪狀病毒感染率2009-2011年共采集幼兒腹瀉糞便標本2581份,共檢出RV感染陽性標本787份,陽性率為30.5%。其中男性患兒415例檢出A群輪狀病毒,陽性率為30.6%;女性患兒檢出372例,陽性率為30.4%;男性與女性的陽性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05),見表1。

表1 2581例患兒A群輪狀病毒檢測結果

The infection rates(%)of the distribution of RVInfection diarrhea in the male and the female

2.2不同年齡腹瀉患兒感染率12~24個月組感染率最高,為35.6%。 ≤24個月的腹瀉患兒共736例,占93.52%,為腹瀉的主要對象。見表2。

表2 各年齡組腹瀉患兒A群輪狀病毒感染率(%)

Table2 the infection ratesTable2 the infection rates of distribution of RV infection diarrhea in all age groups

of distribution of RV infection diarrhea in all age groups

2.3不同季節(jié)腹瀉患兒感染率 全年各季均可見A群輪狀病毒感染的腹瀉患兒,以10月-1月份為腹瀉高峰期, 10月-1月份的A群輪狀病毒腹瀉患兒共500例,占全部感染數的63.5%,12月份的陽性率為最高,達51.1%;其次為1月份和11月份,分別為42.2%和38.9%。見表3。

表3 不同月份腹瀉患兒A群輪狀病毒感染率(%)

Table3 the infection rates(%) of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RV infection diarrhea

3結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男性與女性的陽性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全年各季均可見。A群輪狀病毒感染的腹瀉患兒,以10月-1月份為腹瀉高峰期,本地區(qū)RV感染流行高峰在12月份,與新疆、昆明、山西、北京不同,與廣州、汕頭、珠海、深圳、南寧相比高峰期相似。本地區(qū)處于一個溫度與濕度均偏高的地理環(huán)境,其流行高峰出現在寒冷期來臨前(我市的寒冷期出現在1月份至2月份),與國內其他城市流行高峰大多出現在寒冷期內有所不同。本研究結果還顯示,<2歲的嬰幼兒是輪狀病毒感染的主要對象,占93.52%,與相關報道基本一致。這與嬰幼兒胃腸道免疫系統發(fā)育不完全有關。12個月至24個月的嬰幼兒感染陽性率又比六個月至12個月的嬰幼兒略高,這與這個階段嬰幼兒比較好動,又不懂的洗手有關。RV感染一般是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因此對嬰幼兒較難預防,對付RV感染最有效的預防手段是免疫接種。作為家長要注意做好嬰幼兒的飲食和生活衛(wèi)生,室內注意通風透氣,讓幼兒勤洗手,注意飲食衛(wèi)生。在高發(fā)季節(jié)應少帶孩子去公共場所,以減少傳染機會,做好預防工作。臨床上應重視腹瀉病原的檢測,以明確診斷,防止濫用抗菌藥物以避免導致菌群失調。

參考文獻

[1] Parashar UD, Hummelman EG, Bresee JS. et al. Global illness and death caused by rotavirus disease in children [J]. Emerg Infect Dis, 2003, 9(5): 565-572.

[2] Grimwood K, Huang QS, Cohet C. et al. Rotavirus hospitalisation in New Zealand children under 3 years of age [J]. J Paediatr Child Heath, 2006, 42(4): 196-203.

[3] 吳曉蓮. 2012例急性腹瀉患兒糞便A群輪狀病毒檢測結果分析[J]. 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 2010, 20(6): 1490-1491.

[4] Gleizes O, Desselberger U, Tatochenko V. et al. Nosocomial rotavirus infection in European countries : a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y, severity and economic burden of hospital-acquired rotavirus [J]. Pediatr Infect Dis, 2006, 25(1): 12-21.

[5] 陸惠強, 李曉萍, 姜妍妍, 等. 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檢測及結果分析[J]. 中華醫(yī)院感染雜志. 2010, 20(2): 210-212.

[6] 趙丹洋, 鄒寶蘭, 陳雄敏, 等. 兒童醫(yī)院感染輪狀病毒經濟損失的病例對照研究[J]. 中華醫(yī)院感染雜志. 2009, 19(18): 2426-2428.

[7] 楊學磊, 任燕, 賈娜爾, 等. 2006年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監(jiān)測分析[J]. 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 2010, 11(10): 1021-1023.

[8] 李梅. 南京兒童醫(yī)院腹瀉患兒輪狀病毒感染情況[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7, 22(19): 1463-1464.

[9] 王清華. 嬰幼兒輪狀病毒感染狀況調查[J]. 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 2011, 27(24): 3827-3828.

[10] 陳紅敏, 屈富玲, 王花敏, 等.輪狀病毒性腹瀉流行病特點分析 [J].醫(yī)藥論壇雜志. 2011, 20(32): 91-92.

[11] 馬蘭, 姜麗娜, 劉曉紅, 等.小兒輪狀病毒腸炎51例臨床分析 [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11, 10(24): 1949-1950.

[12] Desselberger U, Wolleswikel-van den Bosch J, Mrukowicz. et al. Rotavirus types in Europe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vaccination [J]. Pediatr Infect Dis, 2006, 25(1): 30-41.

[13] Fang ZY, Yang H, Zhang J. et al. Child rotavirus Infec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acute gastroen teritis in two Chinese sentinel hospital [J]. Pediatrics International, 2000, 42(4): 406-410.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