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病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呼吸系統(tǒng)疾病;真菌;感染
[中圖分類號]R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3(c)-110-02
The correlative factor analysis offungus infection from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ZHAO Li-ping1, FAN Hong2, LIU Jing2
(1.The Hospital of Cangzhou Medical College,Cangzhou 061001,China;2.The Cangzhou Hospital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Cangzhou 061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factors of fungus infection from respiration system diseas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rational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linical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fungus infection.Methods: We cultured sputum fungus for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patients,unambiguous fungus infection patients were 144 cases,analyzing the composing ratio of respiratory system different diseases fungus infection,the relativity of fungus infection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and age,course of diseases,antibiotic application.Results: In 144 cases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fungus infection patients,the composing ratio of different diseases fungus infection was chronic bronchitis tracheitis(42.4%)>lung tumor(25.7%),cor pulmonale(16.0%)>emphysema(9.7%),pneumonia(6.2%),every group had obvious difference(P
[Key words]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Fungus;Infection
呼吸系統(tǒng)疾病真菌感染率為22.8%,并呈逐年增長,平均年增長6.9%[1],真菌感染正成為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主要致病菌。為了探討造成呼吸系統(tǒng)疾病真菌感染的相關因素,我們對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通過痰液真菌培養(yǎng),對明確真菌感染的144例患者進行了臨床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通過痰液真菌培養(yǎng)后確診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真菌感染患者144例,男79例,女65例,平均年齡67(32~81)歲,其中,慢性支氣管炎61例、肺炎9例、肺氣腫14例、肺源性心臟病23例、肺腫瘤37例。
1.2真菌培養(yǎng)方法
1.2.1標本的留取要求患者在早晨起床后反復漱口,深咳留取第一次痰液送檢,并連續(xù)送檢3次。標本合格判斷標準[2]:痰液直接涂片革蘭染色鏡檢,白細胞>25個/低倍視野,上皮細胞<10個/低倍視野。不合格標本重新送檢。
1.2.2 真菌培養(yǎng)痰液標本留取后1 h內送檢,立即以常規(guī)方法接種于沙促羅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時間24~48 h,培養(yǎng)溫度35℃,真菌鑒定以分純菌落接種于VITEK細菌生系統(tǒng)YBC試卡(由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系統(tǒng)內讀數(shù)鑒定。質控菌株為ATCC 60193白色念珠菌菌株。
1.3真菌感染診斷標準
每例患者痰液真菌培養(yǎng)連續(xù)2次或2次以上陽性,經鑒定為同一真菌,并結合臨床表現(xiàn)可確診為真菌感染。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咳嗽、咳白色黏液絲狀痰或黏液膠胨樣痰或膿痰,重者痰液中可帶有血絲,甚至咯血、呼吸困難等。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呼吸系統(tǒng)不同疾病與真菌感染的相關性
144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真菌感染的構成比見表1,慢性支氣管炎>肺腫瘤、肺源性心臟?。痉螝饽[、肺炎,各組間有明顯差異性(P
表1 144例呼吸系統(tǒng)不同疾病真菌感染的構成比
病種 例數(shù)(例)構成比(%)
慢性支氣管炎61 42.4
肺炎 9 6.2
肺氣腫14 9.7
肺源性心臟病23 16.0
肺腫瘤 37 25.7
合計144 100.0
2.2 呼吸系統(tǒng)疾病真菌感染與年齡的相關性
144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年齡≥60歲的98例,占68.1%;年齡<59歲的46例,占31.9%,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
2.3 呼吸系統(tǒng)疾病真菌感染與抗生素應用的相關性
144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在真菌培養(yǎng)前應用抗生素藥物、抗腫瘤藥物和激素類藥<2周的9例,占6.3%;在真菌培養(yǎng)前應用抗生素藥物、抗腫瘤藥物和激素類藥≥2周的135例,占93.7%,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
2.4 呼吸系統(tǒng)疾病真菌感染與病程的相關性
144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原發(fā)疾病病程≥6個月的105例,占72.9%;原發(fā)疾病病程<6個月的39例,占27.1%,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呼吸系統(tǒng)疾病真菌感染可使病情進一步加重,并給臨床治療造成極大的困難,特別是白色念珠菌能抑制細胞免疫[3],并具有較強的致病性,可使患者病情急劇惡化甚至致命[4],真菌已日漸成為呼吸系統(tǒng)疾病感染的突出問題。本研究呼吸系統(tǒng)疾病真菌感染的特點為,一是真菌感染多發(fā)生于慢性疾病,以慢性支氣管炎構成比最高;二是真菌感染多發(fā)生于老年人,老年患者比其他患者真菌感染高2.1倍;三是真菌感染多發(fā)生于抗生素應用不當患者。造成呼吸系統(tǒng)疾病真菌感染的主要相關因素總結分析如下:
3.1 臨床醫(yī)師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掌握不嚴
本研究144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91.0%的患者在疾病發(fā)作后不進行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鑒別,首先使用抗生素,部分患者還同時應用2種或2種以上抗生素,甚至反復應用多種抗生素,應用時間超過2周以上。臨床醫(yī)師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掌握不嚴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試驗性抗生素的應用,應用抗生素治療時,采用由高級到低級、再由低級到高級的輪翻戰(zhàn)術,這種抗生素無效換用那種,那種抗生素無效換用這種,反復試用抗生素;二是經驗性抗生素的應用,臨床醫(yī)師往往以自身的經驗,想當然地應用抗生素;三是患者自主抗生素的應用,大多數(shù)患者錯誤地認為所有疾病均應抗感染治療,因此大小疾病自主應用抗生素。由于長期反復大量應用抗生素,體內正常菌群的生態(tài)平衡遭到嚴重破壞,而極易發(fā)生真菌感染。
3.2 臨床醫(yī)師的細菌培養(yǎng)意識淡薄
144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91%的患者在反復應用抗生素治療無效后,才進行痰液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其中有3例患者在應用抗生素無效時,不斷加大抗生素的劑量,反復更換抗生素的類型,以致聯(lián)合應用3種抗生素,而病情仍逐漸加重至死亡。在治療過程中一直未能進行細菌培養(yǎng),最后通過死亡前的痰液細菌培養(yǎng)才證實了白色念珠菌感染。多數(shù)醫(yī)師在應用抗生素治療無效時,只考慮抗生素應用的種類不正確,反復更換抗生素的種類,而不注重感染菌譜的檢查,這就增加了真菌感染率。
3.3 惡性腫瘤的放化療
由于惡性腫瘤患者需要長期放療或化療,惡性腫瘤的放化療可破壞患者機體的免疫功能,易發(fā)生真菌感染。本研究也提示腫瘤患者的真菌感染率較高。
3.4 預防性抗生素的應用
肺腫瘤患者在放化療治療過程中,為了預防因化療藥物造成機體免疫能力下降引起的細菌感染,同時應用大量抗生素[5],其實放化療治療所造成的機體免疫能力下降,本身就易發(fā)生真菌感染,再加上抗生素的大量應用,破壞了機體的正常菌群,更增加了真菌的感染機會。
3.5 濫用激素
激素的不合理應用也是造成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在一些基層醫(yī)療單位,特別是農村,盲目追求治療效果,任何疾病均應用激素類藥物,使激素成了常規(guī)用藥。
臨床上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預防真菌感染,特別是老年患者、慢性病和惡性腫瘤患者應注意避免真菌感染的發(fā)生,并做到及早發(fā)現(xiàn)和積極治療。因此,細菌培養(yǎng)監(jiān)測呼吸系統(tǒng)感染菌譜及合理應用抗生素是預防真菌感染的關鍵,尤其是對年老多病、身體虛弱、慢性疾病、放化療患者,更應慎重選擇藥物。同時嚴格掌握糖皮質激素的使用指征,加強基礎護理,注意病房和患者的個人衛(wèi)生,完善消毒隔離制度,減少院內交叉感染,也是預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范洪,鄭曉麗,石海香,等. 呼吸系統(tǒng)疾病住院患者痰液真菌培養(yǎng)結果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03,2(1):24-26.
[2]葉應嫵,王毓三. 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第2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7.387.
[3]蔣洪敏,韋超凡,陳利玉,等.白色念珠菌誘導小鼠胸腺細胞凋亡[J].中華微生物和免疫學雜志,1999,19(6):453-455.
[4]戴自英.實用抗菌藥物學[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46-255.
【關鍵詞】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冠心病;腫瘤壞死因子α;白介素8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OSAHS)是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獨立危險因素。但其機制尚不清楚。本文觀察OSAHS患者及其合并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8水平的變化,探討細胞因子在OSAHS及其合并CHD發(fā)生發(fā)展中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就診患者,均主訴有白天嗜睡、睡眠打鼾,經多導睡眠監(jiān)測確診OSAHS診斷標準參考文獻〔1〕。其中OSAHS 35例,年齡28~64〔平均(57±2.3)〕歲。體重指數(shù)(BMI)(26±3.2)kg/m2;OSAHS合并CHD組30例,年齡30~68〔平均(58±3.6)〕歲,BMI(27±2.9)kg/m2,冠心病的診斷依據(jù)文獻〔2〕。對照組32例,年齡27~60(平均55±3.5)歲,BMI(25±3.4)kg/m2。除外代謝綜合征,神經肌肉疾病,腎臟疾病及近期急慢性感染性疾病。
1.2 睡眠呼吸監(jiān)測 采用美國偉康公司多導睡眠圖(PSG)監(jiān)測患者至少7 h睡眠時的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shù)(AHI),指端血氧飽和度(SaO2)
1.3 血清TNFα、IL8水平測定 所有研究對象在睡眠呼吸監(jiān)測結束,晨醒5 min內空腹抽取靜脈血3 ml,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于-70℃冰箱保存?zhèn)溆?。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試劑盒購自上海森雄科技實業(yè)有限公司,嚴格按說明書操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設計的t檢驗,以直線相關分析進行指標間的相關性檢驗。
2 結 果
2.1 各組血清TNFα、IL8水平比較 見表1。OSAHS組、OSAHS合并CHD組TNFα、IL8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增高,且OSAHS合并CHD組較OSAHS組明顯增高(均P
2.2 OSAHS及其合并CHD患者血清TNFα、IL8水平與睡眠監(jiān)測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OSAHS組患者血清TNFα與AHI、SIT90呈正相關(r=0.525、0.527,均P
3 討 論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炎癥過程,炎癥因子TNFα、IL8在CHD的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TNFα是一多向性前炎癥因子,可由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等多種免疫細胞產生,參與某些疾病的形成過程。IL8是由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產生的一種強大的趨化因子,使局部炎癥細胞聚集,加重炎癥反應。OSAHS患者最主要的病理變化是間歇性低氧,OSAHS患者反復的睡眠呼吸暫停導致低氧與再氧合的反復交替,類似于缺血再灌注損傷,引起氧化應激反應及活性氧簇(ROS)的增加,觸發(fā)大量促炎基因的表達〔3〕。另外低氧還可以導致其他轉錄因子如核因子kappaB(NFκB)的激活。NFκB控制編碼炎癥的細胞因子基因的表達,包括TNFα,IL6,IL8,黏附分子如ICAM1等,這些因子的升高可導致內皮功能受損,血管內皮功能異常表現(xiàn)為內皮依賴的血管舒張功能減退和(或)收縮功能增強,出現(xiàn)血壓的升高及動脈硬化的形成。Ryan等〔4〕研究發(fā)現(xiàn)OSAHS嚴重程度與TNFα與白介素8的升高程度密切相關,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OSAHS患者IL8的水平增加〔5〕,OSAHS患者氧減指數(shù)(ODI)是TNFα的重要的預測因子〔6〕。本研究結果與文獻報道結果一致,提示炎癥因子參與了OSAHS的發(fā)生發(fā)展。OSAHS也是一個炎癥過程,本研究結果說明OSAHS患者可能通過炎癥反應的加強而促進了合并CHD的發(fā)生發(fā)展。目前OSAHS患者的最佳治療手段是經鼻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CPAP)治療。研究發(fā)現(xiàn),OSAHS患者尚未出現(xiàn)明確的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腦卒中、心肌梗死等時已有內皮功能不全及炎癥反應,有效的CPAP治療可逆轉內皮功能不全及炎癥反應〔7〕,進一步證實炎癥反應在OSAHS及其合并CHD發(fā)病中的作用。Vgontzas等發(fā)現(xiàn)在過度嗜睡患者TNFα增高,而應用TNF受體抗體治療后TNFα下降〔8〕,減輕炎癥的干預治療能否為OSAHS的防治提供一個新的思路尚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分會睡眠呼吸病學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診治指南(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4):1958.
2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3102.
3 Dyugovskaya L,Lavie P,Lavie L,et al.Increased adhesion molecules expression and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leukocytes of sleep apnea patient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1;165(7):9349.
4 Ryan S,Taylor CT,McNicholas WT.Predictors of elevated nuclear factorkappaBdependent genes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6;174:82430.
5 Ohga E,Tomita T,Wada H,et al.Effects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n circulating ICAM1,IL8,and MCP1〔J〕.J Appl Physiol,2003;94:17984.
6 Ryan S,Mc Nicholas WT.Intermittent hypoxia and activation of inflammatory molecular pathways in OSAS〔J〕.Arch Physiol Biochem,2008;114(4):2616.
[關鍵詞] 卒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6(a)-0005-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1-year effect of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 and the risk factor for stroke recurrence. Methods 107 patients with stroke in Beijing Shijingshan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5 were randomly separated into CPAP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 compared the risk of stroke recurrence. Furthermore, we evaluated the risk factor for stroke recurrence using recepto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s. Results 107 stroke patients were enrolled. There were 51 patients in CPAP group and 56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Basic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arabl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HI, NIHSS, ESS and Barthel index between groups (P > 0.05). Additionally, rate of stroke recurrence was also markedly different between groups (P < 0.05). ROC curve showed that age (AUC 0.71, 95% CI=0.63~0.78,P=0.003), AHI (AUC 0.74, 95% CI=0.61~0.83,P=0.001) and hypertension (AUC 0.79, 95% CI=0.64~0.87,P=0.01) are the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recurrence.Conclusion CPAP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sleeping dysfunction, day sleepiness and neurologic injury. Long-term CPAP treatment might decrease stroke recurrence. Age, AHI and hypertension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recurrence.
[Key words] Stroke;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Risk factor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也是腦卒中的并發(fā)癥。研究發(fā)現(xiàn),50%~75%以上的腦卒中患者會出現(xiàn)睡眠呼吸障礙,特別是OSAHS[1]。Dyken等發(fā)現(xiàn),男、女腦卒中患者的OSAHS的患病率高達77%和64%,而無腦卒中的患者男、女OSAHS患病率分別為23%和14%[2]。OSAHS不僅會影響腦卒中患者的神經、感覺和精神等功能的恢復,而且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的康復和生活質量,并增加腦卒中的復發(fā)率和病死率。因此,2014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與腦卒中診治專家共識認為,應對腦卒中合并的睡眠呼吸障礙進行篩查、早期診斷和治療[3]。既往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持續(xù)正壓氣道通氣(CPAP)滴定能改善腦卒中合并OSAHS患者的預后,并降低腦卒中的復發(fā)率。劉薇薇等通過對71例腦梗塞合并中重度OSAHS的患者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長期的CPAP治療不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情況,而且能降低腦卒中再發(fā)生率[4]。但是,Kim等通過對8項相關研究進行薈萃分析,發(fā)現(xiàn)CPAP有可能降低腦卒中發(fā)生率[5]。此外,既往研究分析多為隊列研究,缺少高質量的研究證據(jù),因此目前仍有爭議。因此,通過分析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該院住院治療的腦卒中合并OSAHS的107例患者的臨床資料,評價CPAP治療的短期效果,并分析影響腦卒中復發(fā)的危險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選擇該院神經內科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7例腦卒中合并OSAHS的患者。其中男76例,女31例,年齡53~80歲,平均年齡(64.3±14.2)歲。根據(jù)是否應用CPAP治療,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將患者分為CPAP組(51例)和對照組(56例)。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的腦血管疾病二級預防治療和康復訓練。該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標準,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獲得患者的知情同意。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所有腦卒中的臨床診斷標準均符合2014年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標準[6]。OSAHS的診斷標準均符合2014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診治指南[7]。排除標準包括:①有精神障礙;②年齡>80歲;③心、肝、腎等器官功能嚴重衰竭;④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導致難以應用CPAP治療;⑤未簽署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應用自動壓力模式CPAP,壓力范圍為4~20 cmH2O (1 cmH2O=0.098 kPa),每晚不少于4 h,連續(xù)治療直到隨訪結束。同時,應用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估(APACHE II)評分和格拉斯哥昏迷指數(shù)(GOS)評分評估腦卒中的嚴重程度,睡眠呼吸暫停指數(shù)(AHI)評估OSAHS病情程度,Epworth嗜睡量表(ESS)評分評估嗜睡程度,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及Barthel指數(shù)評估治療效果。
1.3 數(shù)據(jù)收集
應用我科自行設計的數(shù)據(jù)庫,收集所有患者的住院臨床資料及1年的隨訪資料,包括一般情況,臨床特征、病情評估和臨床結局。結局指標包括住院時間、腦卒中再發(fā)率、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和病死率。
1.4 統(tǒng)計方法
應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連續(xù)校正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各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 檢驗。應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性(ROC)曲線分析預測腦卒中復發(fā)的危險因素,以曲線下面積(AUC)和95%可信區(qū)間表示;并根據(jù)約登指數(shù)選取各參數(shù)對病死率的最佳預測閾值,并計算該閾值預測腦卒中復發(fā)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以P
2 結果
2.1 基本資料
107例患者中,男76例,女31例,平均年齡64.3±14.2歲。根據(jù)AHI,輕度OSAHS有11例,中度OSAHS有79例,重度OSAHS有17例。所有患者中,CPAP組有51例,對照組56例。腦出血患者共有37例,腦梗死患者有71例。兩組的一般情況、病因、AHI、APACHE II評分、GOS評分、NIHSS評分和Barthel指數(shù)評分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住院期間和1年隨訪情況
住院期間,共有4例患者發(fā)生腦卒中復發(fā)(3.7%)。8例患者死亡(7.5%),其中4例死于再發(fā)腦卒中(3.7%),2例死于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1.8%),1例死于膿毒血癥或濃毒性休克(1.8%),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1.8%)。出院前,兩組患者間的AHI、NIHSS、ESS、Barthel指數(shù)均有顯著差異。隨訪1年時,又有15例患者再發(fā)腦卒中(14.0%)。12例患者出現(xiàn)心血管事件,其中5例為心力衰竭(4.7%),4例為心肌梗死(3.7%),3例為心源性死亡(2.8%)。同時,又有10例患者死亡,其中5例死于再發(fā)腦卒中(4.7%),3例死于心肌梗死或者心力衰竭(2.8%),1例死于嚴重肺部感染(1.8%),1例死于大出血(1.8%)。兩組患者病死率和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腦卒中復發(fā)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3 腦卒中復發(fā)的危險因素
將卒中合并OSAHS的所有臨床資料,包括基本資料、基礎疾病、病因、AHI、APACHE II評分、GOS評分、NIHSS評分和Barthel指數(shù)評分等做對卒中復發(fā)的ROC曲線分析,發(fā)現(xiàn)年齡(AUC 0.71, 95% CI=0.63~0.78,P=0.003)、AHI(AUC 0.74, 95% CI=0.61~0.83,P=0.001)和高血壓(AUC 0.79, 95% CI=0.64~0.87,P=0.01)為預測腦卒中再發(fā)的危險因素。其中,年齡≥73.5歲預測OSAHS患者腦卒中復發(fā)的敏感為77.3%,特異為63.8%;AHI≥22次/h預測OSAHS患者腦卒中復發(fā)的敏感為81.3%,特異為63.8%;高血壓預測OSAHS患者腦卒中復發(fā)的敏感性為83.4%,特異性為72.3%。見圖1。
3 討論
腦卒中患者容易合并OSAHS。根據(jù)2014年我國卒中指南[6],1/2~3/4的腦卒中患者存在睡眠呼吸暫停,主要有三種形式:中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HS和混合性睡眠呼吸暫停,其中OSAHS最多見(72%)。Brown等發(fā)現(xiàn)腦干卒中患者的OSAHS的發(fā)生率是非腦干卒中患者的3倍[8]。腦卒中可通過直接腦損傷、合并的心肺疾病、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多種機制導致OSAHS的發(fā)生。而OSAHS可通過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交感神經的激活、睡眠片段化等多種機制,增加腦血管疾病的風險[9]。同時,長期患有OSAHS的患者,既可通過降低腦血流量、間歇低氧、心房顫動、激活凝血功能等途徑,也可通過其合并的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基礎疾病,導致腦卒中發(fā)生[9]。此外,OSAHS也是卒中復發(fā)的危險因素。Yaggi等證實,OSAHS的嚴重程度與腦卒中發(fā)生明顯相關,OSAHS約嚴重,其相關性越強[10]。我們研究發(fā)現(xiàn),AHI是OSAHS患者復發(fā)腦卒中的危險因素,AHI≥22次/h預測OSAHS患者腦卒中復發(fā)的敏感為81.3%,特異為63.8%。因此,腦卒中和OSAHS相互作用,共同導致病情加重,嚴重影響預后,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腦卒中復發(fā),改善預后。
CPAP可降低腦卒中復發(fā)率。研究發(fā)現(xiàn),腦卒中后1年內復發(fā)或死亡的患者達到15%,至第三年可高達40%~50%[9]。通過采用氣道內持續(xù)正壓通氣,使上氣道通暢,防止塌陷,保持呼吸順暢。劉薇薇等發(fā)現(xiàn)長期的CPAP治療能降低腦梗死合并OSAHS患者的腦卒中再發(fā)生率[4]。國外研究也發(fā)現(xiàn),CPAP治療可改善腦卒中患者再發(fā)風險達20%[9]。此外,CPAP還可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高曉剛等通過對78例卒中合并OSAHS的患者進行隨訪,發(fā)現(xiàn)自動壓力模式的CPAP能顯著改善隨訪28天時的NIHSS評分和Barthel指數(shù)評分,中重度OSAHS患者獲益尤為明顯[11]。部分研究還發(fā)現(xiàn),CPAP有利于降低OSAHS患者的心律失常風險和精神、認知障礙[12-13]。我們的研究也證實CPAP有利于降低腦卒中急性期的AHI水平,改善日間嗜睡情況,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同時,腦卒中恢復期長期的CPAP治療能降低腦卒中的復發(fā)率。因此,2014年我國睡眠呼吸障礙與腦卒中診治專家共識推薦應用無創(chuàng)CPAP通氣對合并OSAHS的腦卒中患者進行干預[3]。
高齡、高血壓也是腦卒中復發(fā)的危險因素。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腦卒中復發(fā)與年齡明顯相關。李菁晶等通過對中國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研究數(shù)據(jù)庫的843例卒中患者進行隨訪,發(fā)現(xiàn)年齡>75歲為隨訪1年時卒中復發(fā)的獨立預測因素[14]。占亞平等通過對300例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高齡、高血壓等均為腦卒中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15]。我們的研究結果同既往研究類似,證實高齡、高血壓也為腦卒中復發(fā)的危險因素。因此,需針對高危因素,降低卒中復發(fā)率。
總之,CPAP治療能減輕腦卒中急性期的睡眠呼吸障礙,改善日間嗜睡情況,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同時,恢復期長期的CPAP治療能降低腦卒中的復發(fā)率。高齡、高血壓和AHI為腦卒中復發(fā)的危險因素,通過早期識別不良預后的危險因素,有利于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 孫晴晴, 李佳, 吳小丹, 等. 腦卒中與睡眠呼吸障礙 [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 35(19):5677-5679.
[2] Dyken ME, Im KB.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stroke [J]. Chest, 2009,136(6):1668-1677.
[3] 中國神經內科相關專家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與卒中診治專家共識 [J]. 中華內科雜志, 2014, 53(8):657-664.
[4] 劉薇薇, 陳國芳, 劉雷婧, 等. 長期CPAP治療在腦梗塞合并中、重度OSAHS患者中的應用 [J]. 中外醫(yī)療, 2014, 33(35):59-61.
[5] Kim Y, Koo YS, Lee HY, et al. Can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Reduce the Risk of Stroke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PLoS One, 2016,11(1):e0146317.
[6]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會腦血管病血組.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 [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5, 48(4): 246-257.
[7]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診治指南(基層版)寫作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診治指南(基層版)[J]. 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 2015, 14(7):505-519.
[8] Brown DL, McDermott M, Mowla A, et al. Brainstem infarction and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in the BASIC sleep apnea study [J].Sleep Med,2014,15(8):887-891.
[9] Lyons OD, Ryan CM. Sleep Apnea and Stroke [J].Can J Cardiol. 2015,31(7):918-927.
[10] Yaggi HK, Concato J, Kernan WN, et al.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s a risk factor for stroke and death [J].N Engl J Med, 2005,353(19):2034-2041.
[11] 高曉剛, 李毅, 席剛, 等. 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療效評估[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3, 15(3):284-287.
[12] 郭紅璐. 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對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合并心律失常的影響[J]. 中外醫(yī)療, 2014,33(32):16-17.
[13] 張小冬, 李偉榮. 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 中外醫(yī)療, 2013, 32(24):102-104.
[14] 李菁晶, 鞠奕, 王春雪, 等. 缺血性小卒中1年卒中復發(fā)的相關因素分析-來自中國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研究的數(shù)據(jù)[J]. 中國卒中雜志, 2015, 10(8):643-649.
一、概述
豬的呼吸道疾病已成為養(yǎng)豬生產的主要問題,發(fā)病率在30% ~ 80%,死亡率5% ~ 30% 以上,造成的經濟損失很大,也是養(yǎng)豬疫病防治中十分突出、棘手的問題,在豬的各個日齡段,從母豬、哺乳仔豬、保育仔豬、育肥豬都存在呼吸道疾病的危險。
二、常見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分類
1. 細菌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主要有支原體肺炎(豬喘氣?。?、豬放線桿菌胸膜肺炎 、豬鏈球菌、傳染性萎縮性鼻炎、豬肺疫、副豬嗜血桿菌等;
2. 病毒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主要有豬繁殖與呼吸系統(tǒng)障礙綜合癥、豬偽狂犬病、豬流感、豬瘟等;
3. 細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主要有豬呼吸道疾病綜合癥、豬斷奶后多系統(tǒng)衰竭綜合癥等;
4. 寄生蟲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如由蛔蟲、后圓線蟲、肺絲蟲等引起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
三、癥狀
各個豬只因病原菌不同,所以癥狀也不盡相同,大體上可以概括為:體溫升高、眼鼻分泌物增多,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廢絕、咳嗽、呼吸次數(shù)增加,甚至喘氣、呼吸困難,重癥呈犬坐姿勢; 豬只生長發(fā)育緩慢或停滯、消瘦、死亡率增高。不少急性病豬在打針治療后病情有所好轉,但沒有完全康復,生長明顯受阻,逐漸成僵豬。剖檢癥狀主要是肺臟病變,呈胰樣變、肉樣變,間質水腫,纖維素性肺炎。嚴重者肺臟與胸壁粘連,甚至出現(xiàn)纖維性心包炎、腹膜炎、關節(jié)炎。
四、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致病因素
1. 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在不同的豬群中可通過接觸傳播,也可通過空氣向不同豬群中傳播。引起藍耳病的病毒可通過傳播。有些呼吸系統(tǒng)疾病如肺炎支原體和豬呼吸系統(tǒng)冠狀病毒等經空氣傳播。許多氣候因素,如風向、風速, 可以促進豬群間疾病的傳播擴散。
2. 環(huán)境及發(fā)病的季節(jié)。周邊地區(qū)有屠宰場及肉食品加工廠,存在呼吸道疾病疫情,對豬場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豬舍小環(huán)境控制不良,如粉塵大、氨氣濃度大于5 0PPM,二氧化碳含量大于0. 2 %等,可造成呼吸道黏膜損傷和血液中有害成分增加,導致肺充血、淤血、炎癥。飼養(yǎng)密度大、轉群等應激因素都會成為呼吸道疾病發(fā)生的誘因,引起呼吸道炎癥。
3. 飼養(yǎng)管理水平。豬呼吸道疾病的發(fā)生與豬群的飼養(yǎng)管理水平有著密切關系。在外引豬種有時會引起整個豬群感染呼吸道疾病;豬舍通風不良、溫差大、濕度高、轉群或混群應激、非全進全出的飼養(yǎng)方式等,都可能成為呼吸道疾病發(fā)生的誘因。
五、豬呼吸道疾病的危害
1. 仔豬成活率降低。嚴重時保育豬死亡率可達60% 以上。
2. 育肥豬生長緩慢。飼料利用率下降,出欄時間延長20 ~ 50 天。
3、母豬流產、死胎,不正常,配種率降低。
六、豬呼吸道疾病難以控制的原因
豬肺炎支原體是定居在豬呼吸道中的一種病原體,可以破壞豬氣管黏膜上的纖毛,從而影響了有效免疫清除機制,使豬的抵抗力降低,從而促進續(xù)發(fā)行感染,導致豬呼吸道疾病綜合癥的發(fā)生。支原體無細胞壁,易變形,這一特性決定了該病原容易產生耐藥性和疫苗的防疫效果不確切。一些豬場對這一特性不了解,亂用抗生素,用藥程序不對,只有控制繼發(fā)感染,而忽視它的原發(fā)性疾病,所以控制效果不理想。
七、綜合防控措施
1. 杜絕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堅持自繁自養(yǎng),謝絕外來人員入內,嚴禁從發(fā)病豬場、地區(qū)購進仔豬。
2. 做好環(huán)境衛(wèi)生消毒工作,常規(guī)消毒每周1 次,疾病流行期每周2 ~ 3 次;消毒池每周更換2 次,密封環(huán)境可以熏蒸消毒。
3. 注意防寒保暖、防賊風,協(xié)調通風保暖之間的關系。
系統(tǒng)/疾病
主要內容
要點
一、呼吸系統(tǒng)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概述
(2)臨床表現(xiàn)和病程分期
(3)治療和預防
(二)支氣管哮喘
(1)概述
(2)臨床表現(xiàn)
(3)診斷
(三)肺結核
(1)臨床表現(xiàn)
(2)臨床類型
(3)治療原則
(四)肺癌
(1)病理分類
(2)臨床表現(xiàn)
四、女性生殖系統(tǒng)
(一)妊娠與分娩
(1)妊娠診斷
(2)影響分娩的因素
(3)分娩的臨床經過
(二)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1)分類
(2)診斷
(3)處理原則
(三)產后出血
(1)病因
(2)診斷
(3)處理原則
(4)預防
(四)產褥感染
(1)病因
(2)臨床表現(xiàn)
(3)診斷
(4)處理原則
(五)子宮頸癌
(1)病因
(2)臨床分期
(3)臨床表現(xiàn)
(4)診斷
(六)子宮肌瘤
(1)分類
(2)臨床表現(xiàn)
(3)診斷與鑒別診斷
五、血液系統(tǒng)
(一)造血系統(tǒng)疾病
(1)概念
(2)分類
(3)臨床表現(xiàn)與實驗室檢查
(4)診斷
(5)治療原則
(二)輸血
1.合理輸血
(1)輸注血液成分的優(yōu)點
(2)常用血液成分的特性
(3)合理輸血的原則
(4)輸血適應證
(5)血液保護
2.安全輸血
(1)輸血基本程序
(2)輸血不良反應
六、內分泌系統(tǒng)
(一)總論
(1)概念
(2)病因及診斷
(3)治療原則
(二)糖尿病
(1)定義
(2)臨床表現(xiàn)
(3)診斷與分型
(4)綜合防治原則
七、神經系統(tǒng)
神經系統(tǒng)疾病概論
(1)神經系統(tǒng)疾病常見病因
(2)常見癥狀、體征及其臨床意義
八、運動系統(tǒng)
骨折
(1)臨床表現(xiàn)
(2)X線表現(xiàn)
(3)急救目的和急救固定的目的
(4)治療原則
九、兒科疾病
(一)感染性疾病
小兒常見發(fā)疹性疾?。檎?、風疹、幼兒急疹、水痘、猩紅熱)
(1)常見呼吸道發(fā)疹性疾病的病因
(2)各種皮疹特點和出疹規(guī)律
(3)常見并發(fā)癥
(4)治療與預防
(二)小兒結核病
原發(fā)型肺結核
(1)臨床表現(xiàn)
(2)診斷
(3)治療
(三)消化系統(tǒng)疾病
小兒腹瀉病
(1)病因
(2)臨床表現(xiàn)
(3)診斷與鑒別診斷
(4)治療
(四)呼吸系統(tǒng)疾病
小兒肺炎
(1)肺炎的分類
(2)急性支氣管肺炎的臨床表現(xiàn)與并發(fā)癥
(3)幾種不同病原體所致肺炎的臨床表現(xiàn)
(五)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
先天性心臟病概述
(1)先天性心臟病的分類
(2)幾種常見先心病的臨床表現(xiàn)、診斷與鑒別診斷
十、傳染病
(一)病毒性肝炎
(1)病原分型
(2)臨床分型
(3)甲、乙型肝炎的血清學診斷
(二)流行性乙型腦炎
(1)臨床表現(xiàn)
(2)診斷與鑒別診斷
(3)治療原則
(三)傷寒
(1)臨床表現(xiàn)
(2)診斷與鑒別診斷
(3)治療原則
(四)腎綜合征出血熱
(1)病原分型
(2)臨床表現(xiàn)分期
(3)診斷依據(jù)
(五)細菌性痢疾
(1)病原
(2)急性細菌性痢疾的臨床表現(xiàn)
(3)糞便檢查特點
(4)診斷依據(jù)
(六)霍亂
(1)臨床表現(xiàn)
(2)診斷與鑒別診斷
(3)治療原則
(七)瘧疾
(1)瘧原蟲生活史
(2)典型間日瘧的臨床表現(xiàn)
(3)診斷依據(jù)
(4)主要預防措施
(八)日本血吸蟲病
(1)急性血吸蟲病的臨床表現(xiàn)
(2)診斷依據(jù)
(3)病原治療
(4)主要預防措施
(九)艾滋病
(1)病原學
(2)傳染途徑
(3)臨床表現(xiàn)
(4)診斷
十一、性傳播疾病
(一)淋病
(1)病原體及傳播途徑
(2)臨床表現(xiàn)
(3)診斷
(4)治療
(二)梅毒
(1)病因
(2)分期及臨床表現(xiàn)
(3)診斷及治療
十二、其他
(一)無菌技術
(1)滅菌、消毒概念和方法
(2)手術中的無菌原則
(二)急性中毒
(1)中毒的概念
(2)病因
(3)臨床表現(xiàn)
【關鍵詞】 兒科; 呼吸系統(tǒng)疾?。?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0090-03
兒童的免疫力極低,呼吸系統(tǒng)疾病也是兒童易患的疾病,大都是在春季發(fā)病,主要癥狀有咳嗽、喘息、發(fā)熱、缺氧、呼吸困難等,且大都是急性的,如不及時治療,對兒童的呼吸系統(tǒng)有極大的危害,甚至會導致幼兒發(fā)生哮喘。通過科學的臨床治療,能夠使兒童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得到控制,病情得到改善,但是想要徹底康復,臨床護理也是非常關鍵的[1]。本文筆者對兒科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不同臨床護理方法的護理效果進行分析,希冀能夠探索出科學、有效的兒科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護理方法,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對象是筆者所在醫(yī)院2012-2013年接收的200例兒科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其中男115例,女85例;年齡3個月~7歲;喘息性支氣管炎84例,哮喘52例,小兒肺炎35例,咳嗽變異性哮喘11例,急性喉炎18例。筆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0例患者分為兩組,各100例。其中觀察組男55例,女45例;3個月~6歲,平均(4.7±1.1)歲;喘息性支氣管炎35例,哮喘32例,小兒肺炎17例,咳嗽變異性哮喘7例,急性喉炎9例;基礎癥狀評分(4.3±1.2)分[癥狀評價標準為呼吸困難(指吸頻率>35次、發(fā)紺、三凹征)記3分,喘息記2分,咳痰或咳嗽或發(fā)熱(腋溫>38 ℃)記1分]。對照組男60例,女40例;年齡6個月~7歲,平均(5.1±0.9)歲;喘息性支氣管炎49例,哮喘20例,小兒肺炎18例,咳嗽變異性哮喘4例,急性喉炎9例;基礎癥狀評分(4.1±0.9)分。兩組患者年齡、基礎癥狀評分、病情等各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筆者所在醫(yī)院首先對兩組患者進行了常規(guī)檢查及診斷,并根據(jù)病情對兒科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進行了抗感染、抗病毒等藥物的綜合治療,其中抗感染平喘藥應用的是普米克令舒和博利康尼,抗感染化痰藥是60萬U紅霉素、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10 mg地塞米松配成的溶液,將5 ml此溶液和1支α-糜蛋白酶進行融合,利用面罩或者噴嘴對兒童進行噴霧,將氧流量調至5~7 ml/min,再利用噴射式的氧霧微粒隨兒童呼吸進行呼吸道、肺部,每次進行10 min,2次/d,3~7 d為一療程[2]。通過相同的治療方法,保證了兩組患者各項條件的相同。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的100例兒童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筆者采用的是常規(guī)的護理方式,即對病房進行清理、定期對兒童進行檢查等。而對觀察組兒科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采用的是人性化的科學式護理方法,包括環(huán)境的護理、語言行為的護理、并發(fā)癥的護理等,具體如下。
1.3.1 環(huán)境護理 為了促進兒童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康復,筆者所在醫(yī)院護理人員將病房溫度控制在8 ℃~20 ℃,而且還定期清理病房,保證病房的空氣清新、無煙、無塵,每天都對病房進行紫外線消毒1次,并對病房進行通風換氣[3]。
1.3.2 兒童呼吸道護理 兒童呼吸道護理就是通過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觀察,根據(jù)患者病情對其采用相應的,并及時清理兒童口鼻內的分泌物,保持兒童呼吸系統(tǒng)的通暢,減少他們的呼吸困難狀況[4]。
1.3.3 心理護理 除了做好常規(guī)護理外,筆者所在醫(yī)院護理人員還主動與兒童進行溝通,即使是幼兒,他們也主動與其進行肢體上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與兒童建立良好的感情,使其能夠配合醫(yī)務工作者的護理工作[5]。
1.3.4 并發(fā)癥護理 兒童的呼吸系統(tǒng)非常脆弱,稍一疏忽可能就會導致病情的加重,或者病情的轉移,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筆者所在醫(yī)院護理人員還定期對兒科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進行并發(fā)癥的檢查,確保病情的穩(wěn)定,一旦發(fā)現(xiàn)病情加重、病情轉移,立即請醫(yī)生診斷,保證了兒童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康復進程。
1.4 觀察指標
經在院治療期間的護理后,對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并發(fā)癥情況進行比較。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住院時間比較
在相同的治療方案下,采用科學人性化護理方案的觀察組住院時間(4.8±1.6)d,對照組住院時間(6.6±2.1)d,兩組患兒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在所有入組接受相同治療的患兒中,共有22例發(fā)生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如過敏性喉頭水腫、痰液阻塞、呼吸窘迫等),其中觀察組僅2例(2%),對照組20例(20%),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通過本次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兒科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常規(guī)護理無論在專業(yè)技術、技能方面都遜色于人性化的護理方法,人性化的兒科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護理技巧更加巧妙,對兒童能夠進行更全面的護理,保證兒童呼吸系統(tǒng)不被感染,此外,人性化的護理方式還能夠有效加強護理人員對幼兒患者的心理、病情的了解,更有利于消除兒童抵制治療的情緒,使其樂于接受治療,從而加快兒科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康復進程[6]。本次研究,筆者所在醫(yī)院對兩組患者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治療方法,只是護理方式不同,但是卻導致了兩組患者康復情況、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不同,由此可見,人性化、科學的護理方式能夠為兒童呼吸系統(tǒng)疾病提供更好的恢復環(huán)境,而且人性化的服務能夠使幼兒、兒童不懼怕護理人員,能夠消除他們的抵制情緒,使他們配合治療,因而就加快了患者的康復進程,縮短了康復時間??偠灾S著我國醫(yī)學模式的不斷改革,以及人們護理意識的提高,人性化護理方式已經成為當前最受歡迎的護理方式,它強調“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在術前、術中、術后都能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安撫,最大化地滿足了患者的情感、心理、生理需求,而且特別注意護理的細節(jié),豐富了護理內容,使醫(yī)務護理人員與患者的距離大大縮短,增強了患者對護理人員的親切感,減少了患者的恐懼心理,使護理理念和護理質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對促進患者手術的成功、縮短患者術后的恢復時間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由于兒童的呼吸系統(tǒng)極為脆弱,導致兒童患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概率大大提高,近幾年來,我國的兒科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兒童本身自制能力、護理能力的缺乏,兒科呼吸系統(tǒng)疾病康復起來比較慢,而且稍不注意就會引發(fā)并發(fā)癥,從而為治療帶來更大的威脅,因此,加強兒科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護理是非常關鍵的,為兒童提供良好的護理環(huán)境,能夠有效地加快兒童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康復進程,而且能夠大大降低并發(fā)癥的產生,在治療兒科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臨床護理中有著重要的作用[7]。通過此次研究,筆者所在醫(yī)院專家也發(fā)現(xiàn),常規(guī)護理方法雖然也能為兒童提供清潔的護理環(huán)境,但在一些護理細節(jié)上還是比較欠缺的,例如兒童不配合、護理不細致導致兒童呼吸道感染等,而人性化、科學化的護理方式就彌補了常規(guī)護理的這一缺陷,它能夠更加細致地為患者服務,能夠想患者所想、憂患者所憂,更好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服務,從而大大提升了護理服務質量,減少了兒童呼吸道發(fā)生感染的情況,而且能夠促使醫(yī)務人員與兒童建立良好感情,避免兒童不配合的情況[8]。
總而言之,在兒科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臨床護理中,人性化、科學化的護理方式能夠更加全面的認識兒童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觀察要點,能夠在護理環(huán)境、護理語言、并發(fā)癥護理等方面進行全面、細致的護理,實施系統(tǒng)化的程序護理,有效提高了兒科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護理質量,縮短了兒童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康復進程,值得在醫(yī)學領域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趙華,杜曉娟,林麗淵,等.中國人哮喘易感性與染色體5q31~33區(qū)連鎖關系的初步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9,52(12):65-66.
[2]李華強.小兒哮喘發(fā)病機理和治療展望[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10,23(4):47-48.
[3]江沁波,劉璽誠,高紅,等.應用纖維支氣管鏡診治嬰幼兒肺疾患25例臨床探討[J].中華兒科雜志,2010,53(6):36-37.
[4]趙順英.兒童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22(5):347-348.
[5]趙順英.小兒呼吸系統(tǒng)疾病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22(11):87-88.
[6]羅征秀,劉恩梅,李渠北,等.嬰幼兒反復持續(xù)吼喘58例病因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1,52(5):65-66.
[7]鄧江紅,姚開虎,胡惠麗.新生兒脯炎死亡病例中B組鏈球菌的檢測[J].中華兒科雜志,2010,53(1):77-78.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接受纖支鏡檢查298例,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18例,男:女=1:0.65;年齡15~82歲,平均(53±18.6)歲。
1.2方法 計算常見呼吸系統(tǒng)疾病纖支鏡檢出的病例和占298例患者的百分比,男性和女性病例數(shù)以及男女之比。各種呼吸道疾病百分比按公式計算。
2 結果
纖支鏡檢查總檢出率及性別比 各種呼吸道疾病纖支鏡檢出率在總檢查病例(298例)中的百分比、男女比值和差異性分析,總病例中有約76.3%的患者同時檢出至少2種疾病。
3 討論
我院患者大多數(shù)來自農村,經濟條件差,病程長,年齡相對較大,有慢性支氣管炎性病史,多在院外不規(guī)則使用抗生素治療,病情無緩解甚至加重才來我院就醫(yī)。因纖支鏡檢查為介入性的檢查和治療手段,有一定的風險和痛苦。既往呼吸系統(tǒng)疾病,臨床醫(yī)師和患者均愿接受胸部X線或胸部CT檢查,一般不愿接受纖支鏡檢查,經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效果不明顯時才接受纖支鏡檢查,明確病因。
由結果可見,疾病檢出率的前四位是慢性支氣管炎,病原菌感染,炭末沉著,惡性腫瘤。結果還顯示,總病例中有約73.6%的患者同時檢出至少2種疾病,最多的是慢性支氣管炎性改變,說明在老年患者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慢性支氣管炎占主要地位,反復病原菌感染是慢性支氣管炎加重的主要原因;男性明顯多于女性,這與男性長期大量吸煙,接觸職業(yè)粉塵和化學物質有關,符合有關文獻[1]報告。肺癌檢出39例,約占總病例的13.0%,其中鱗癌占7.4%,男性明顯大于女性,而腺癌占5.3%,女性大于男性,這和鱗癌與長期大量吸煙相關,而腺癌常見于女性,與吸煙無明顯相關性,符合有關文獻[2]報告。炭末沉著46例,占總病例的15.4%,男女比例無明顯差異性,這可能與男性長期吸煙,而女性經常在廚房吸入油煙,燃煤或柴火的煙霧、粉塵所致; 支氣管內膜結核檢出12例,占總病例的4.0%,年輕患者居多,女性多于男性,這可能與我省為結核高發(fā)區(qū),年輕患者(尤其是女性)常出入人口密集的地方,增加感染機會有關;肺膿腫檢出10例,占總病例的3.4%,女性多于男性,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肺膿腫發(fā)病率已明顯降低,女性多于男性,這與文獻[2]報告不符,可能與農村經濟條件差,女性患者社會地位相對較低,比較節(jié)約,未規(guī)則、有效的治療有關;接受纖支鏡檢查的肺不張患者,大多為胸外傷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長期臥床,咳嗽無力或護痛,不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導致肺某葉段或單側肺不張,檢出54例,占總病例的18.1%,男性略多于女性,這可能與我省是高原地區(qū),道路崎嶇,車禍傷相對較多,而男性外出比女性多,受傷機會增多有關;另一原因是男性吸煙多,中央型肺癌阻塞支氣管致肺不張,長期大量吸煙致慢性阻塞性肺病,咳嗽無力,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能力差,導致男性多于女性;真菌感染檢出17例,占總病例的5.68%。近年來應用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細胞毒藥物及免疫抑制劑的廣泛應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艾滋病增多,肺部真菌感染有增多趨勢[1],而我院灌洗液培養(yǎng)有真菌生長者,多為感染重,應用強有力的廣譜抗生素后,療效不佳才接受纖支鏡檢查,這與文獻相符[1]。
綜上所述,本資料結果與國內其它文獻報告基本相符,男性患者多,這與男性吸煙,呼吸系統(tǒng)疾病明顯增多有關。作為臨床醫(yī)師,特別是呼吸科醫(yī)師,不要過分依賴影像學檢查,遇到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不明原因的咯血,不明原因的局限性哮鳴音,不明原因的聲音嘶啞,肺不張及肺部塊影,阻塞性肺炎,肺炎不吸收、肺部彌漫性病變、肺門和(或)縱隔淋巴結腫大、氣管支氣管狹窄以及原因未明的胸腔積液;肺或支氣管感染性疾病[3] 。常規(guī)抗感染療效不明顯者,應該耐心向患者說明纖支鏡檢查的好處,打消患者的顧慮,積極配合纖支鏡檢查,明確病因,有的放矢的治療,縮短療程,提高療效,為患者減輕痛苦和經濟負擔。因為纖支鏡能進入段支氣管、甚至亞段支氣管,可應用于氣道吸痰,肺泡灌洗,取樣送檢,精確創(chuàng)面止血,在臨床上應用非常廣泛,尤其是對誤吸或痰栓形成的肺不張,經纖支鏡吸痰和肺泡灌洗后可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能直視支氣管粘膜充血、水腫、糜爛、甚至氣道堵塞情況,視野清晰,可在鏡下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操作[4],但纖支鏡檢查為介入性的檢查,治療手段,有一定的風險,應該嚴格掌握該項檢查的禁忌癥,要由有經驗、操作熟練的臨床醫(yī)師來操作,術中注意監(jiān)測生命體征和SaO2,若SaO295%時繼續(xù)操作。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主編.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7,31,57-58.
[2] 陳灝珠,主編.實用內科學[M].第10版.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1433-1434.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8月~2010年10月45位矽肺合并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男性患者,年齡60~84歲,平均68.7歲。
1.2 方法
其中1期矽肺合并肺氣腫28例,2期矽肺14例,3期矽肺3例,采取心理疏導、飲食指導、病情觀察、咳嗽、咳痰的對癥護理、功能鍛煉、電話隨訪。
1.3 結果
經護理干預后45例,除2例因年齡大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去世,43例通過護理干預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癥狀減輕,情緒穩(wěn)定,能正確對待疾病,身心狀態(tài)良好。
2 護理
2.1 病人評估 1期矽肺即使肺功能下降不影響正常生活,但當身體抵抗力下降,患呼吸系統(tǒng)疾病,可引起咳嗽、咳痰癥狀加重,反復急性發(fā)作和緩解交替發(fā)生,進行性加重。2期矽肺肺功能明顯下降,胸悶、氣短、缺氧等肺氣腫癥狀。3期矽肺支氣管痙攣或粘膜水腫,缺氧出現(xiàn)紫紺,合并肺心病時,頸靜脈怒張,肝腫大、下肢水腫。
2.2 心理護理 矽肺合并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因為長期患病,影響日常生活,不同程度出現(xiàn)焦慮、緊張、恐懼、悲觀失望等不良心理,我們針對病情及心理特征及時給予精神安慰,心理疏導。為患者創(chuàng)造良好的護理環(huán)境和氛圍,有計劃地進行矽肺合并呼吸系統(tǒng)疾病病因、治療和預后等知識宣教,取得患者的信任,并主動與患者接觸,肯定他們?yōu)閲颐禾渴聵I(yè)所做的貢獻,耐心傾聽工人師傅的訴說,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培養(yǎng)患者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與其家屬配合,逐漸消除患者的焦慮、緊張、恐懼心理,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2.3 生活及飲食護理 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室內每日上午9:00~10:00,下午15:00~16:00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根據(jù)每一個患者的病情給予臥床休息,坐位或半臥位,衣服寬松,被服松軟、暖和,以減輕對呼吸運動的限制。對心、肝、腎功能正常的病人,給予充足的水分和熱量,每日飲水量1500ml以上,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濕潤,降低痰液黏稠度,使痰容易咳出。適當增加蛋白質、熱量、粗纖維飲食,低糖飲食,可避免血液中二氧化碳過高,可以在食物中加入不飽和脂肪酸如:黃豆油、花生油等。粗纖維食物可預防便秘,避免產氣食物,可以預防腹脹。高蛋白食物提高能量,強壯肌肉和骨骼。
2.4 病情觀察 病人急性期有明顯的咳嗽、咳痰及痰量增多,缺氧發(fā)紺加重常為原發(fā)病加重的表現(xiàn),注意觀察神志、呼吸、心率、血壓及心肺體征變化,使用心電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心率、心律、血氧飽和度、呼吸頻率、節(jié)律及血壓的變化,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yī)生處理。
2.5 咳嗽、咳痰對癥護理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鼓勵和指導病人進行有效咳嗽,指導病人每日2~4小時定時進行數(shù)次隨意的深呼吸,在吸氣終了屏氣片刻后爆發(fā)性咳嗽,排出呼吸道內分泌物。(2)胸部叩擊:五指并攏,呈空心掌叩擊胸部,叩擊從肺底到肺尖,肺外側到內側,叩擊時間15~20min,每日2~3次,注意觀察病人面色、呼吸、咳嗽、排痰情況。
2.6 呼吸功能鍛煉 (1)腹式呼吸鍛煉方法:患者取立位、坐位和仰臥位,做深呼吸,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用鼻子吸氣時盡力挺腹,用口呼氣時腹部內陷,盡量將氣呼出。吸氣2秒,呼氣4~6秒,吸氣與呼氣時間之比1:2或1:3。(2)縮唇呼吸鍛煉方法:通過縮唇形成的微弱阻力來延長呼氣時間,增加氣道壓力,延緩氣道塌陷。[2]用鼻吸氣,縮唇做吹口哨樣緩慢呼氣,自動調節(jié)呼吸頻率,呼吸深度和縮唇程度,每天3次,每次30分鐘。以上兩種鍛煉方法達到提氣容積,減少無效腔,增加肺泡通氣量,提高氣道內壓,防止小氣道的過早閉合,增強肺泡換氣,改善缺氧,緩解氣促的癥狀。
2.7 電話回訪 患者出院后護士每月一次電話回訪,詢問身體情況,告訴病人做到生活規(guī)律、預防感冒、避免受涼及與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觸,避免煙塵吸入,如天氣良好多到戶外活動,提高呼吸肌力量,改善呼吸。
3 小結
矽肺合并呼吸系統(tǒng)疾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威脅到生命健康。早期預防并采取有效地治療和護理,可改善患者的預后,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是矽肺合并呼吸系統(tǒng)疾病好轉的有效措施。護理人員應加強相關知識學習,更好地為臨床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呼吸內科;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情況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2.071
呼吸系統(tǒng)疾病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多發(fā)病, 由多種因素可引起, 主要在肺部、氣管、支氣管、胸腔發(fā)病[1], 導致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 具有發(fā)病率高、病因多樣等特點[2], 隨著目前空氣質量日趨下降及吸煙、人口老齡化社會發(fā)展、心理、生理的因素[3], 患病率逐年上升, 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目前有研究表明[4], 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在城市的死亡率是第三位, 在農村為第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部感染、肺癌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 死亡率也有增無減[5]。由于大部分呼吸系統(tǒng)疾病是由感染引起, 抗菌藥物是呼吸系統(tǒng)應用最廣泛的藥物, 且由于諸多原因, 臨床上濫用抗菌藥物的情況時有發(fā)生, 為規(guī)范臨床抗菌藥物的使用, 國家及醫(yī)療機構紛紛建立制度及措施規(guī)范臨床抗菌藥物的使用, 如衛(wèi)計委頒布的《處方管理辦法》抗菌藥物的處方點評制度、醫(yī)療機構采用的臨床合理用藥的監(jiān)測軟件等[6-9]。故本研究選取2016年本院呼吸內科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整理, 并作回顧性分析, 探討抗菌藥物的應用情況,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本院呼吸內科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整理, 并作回顧性分析。其中男35例, 女25例, 年齡25~88歲, 平均年齡(51.1±13.0)歲, 住院時間2~63 d, 平均住院時間(16.1±15.8)d。
1. 2 方法 對所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整理, 并作回顧性分析。統(tǒng)計患者的年齡、性別、疾病類型、住院時間、藥物類型、用法用量、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療程、用藥時間范圍、細菌標本的送檢率以及使用抗菌藥物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2 結果
2. 1 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 所有患者中, 上呼吸道感染者3例, 下呼吸道感染者50例, 結核并發(fā)細菌感染者2例, 真菌感染者2例, 其他感染者3例。所有患者以下呼吸道感染病例為主, 占83.3%(50/60)。所有患者中應用抗菌藥物的有57例, 抗菌藥物的使用率為95.0%。共使用11種抗菌藥物, 主要為喹諾酮類、青霉素類、碳青霉烯類、氨基糖苷類、大環(huán)內酯類、頭孢菌素類、抗真菌類等。使用頻率排第一的為左氧氟沙星, 其次為頭孢地嗪, 然后是頭孢哌酮/他唑巴坦, 分別占45.0%、28.3%、23.3%。見表1。
2. 2 抗菌藥物的聯(lián)合使用情況 所有患者中, 單用抗菌藥物的有42例, 單聯(lián)抗菌藥物使用率占70.0%, 二聯(lián)抗菌藥物的有14例, 二聯(lián)抗菌藥物使用率占23.3%, 三聯(lián)抗菌藥物的有1例, 三聯(lián)抗菌藥物使用率占1.7%。見表2。
2. 3 細菌標本的送檢情況 所有患者中, 在使用抗菌藥物時進行微生物限度檢測的有36例, 細菌標本的送檢率為60.0%, 包括細菌血培養(yǎng)檢查、痰涂片、痰培片、胸腔積液等, 細菌血培養(yǎng)檢查3例, 陽性為1例, 占33.3%;痰涂片9例, 陽性為5例, 占55.6%;痰培片21例, 陽性為12例, 占57.1%;胸腔積液3例, 陽性為1例, 占33.3%。查出20多種病原菌, 主要有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假絲酵母菌等。
2. 4 使用抗菌藥物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使用抗菌藥物后, 49例患者對其肝腎功能進行了檢查, 未發(fā)現(xiàn)存在不良反應的情況發(fā)生。
3 討論
衛(wèi)計委《醫(yī)院感染管理規(guī)范》規(guī)定抗菌藥物的使用率應
本次研究, 選取2016年本院呼吸內科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整理, 并作回顧性分析, 統(tǒng)計抗菌藥物的應用情況, 細菌標本的送檢率以及使用抗菌藥物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表明, 所有患者中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例為主, 占83.3%, 抗菌藥物的使用率為95.0%, 共使用11種抗菌藥物。單聯(lián)抗菌藥物使用率占70.0%, 二聯(lián)抗菌藥物使用率占23.3%, 三聯(lián)抗菌藥物使用率占1.7%。使用頻率最高的抗菌藥物為左氧氟沙星, 其次為頭孢地嗪, 然后是頭孢哌酮/他唑巴坦, 分別占45.0%、28.3%、23.3%。細菌標本的送檢率為60.0%, 查出共20多種的病原菌。使用抗菌藥物后患者未發(fā)現(xiàn)存在不良反應的情況發(fā)生。
綜上所述, 呼吸內科對抗菌藥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所選擇的抗菌藥物種類與病征相符, 嚴格遵守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規(guī)范, 且對細菌標本的送檢足夠重視, 及時、有效的進行送檢與記錄, 從而更好的控制病情, 避免院內患者的感染以及抗菌藥物的濫用。醫(yī)療機構加強臨床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 提高臨床使用抗菌藥物的質量與水平, 達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趙春杰. 探討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心理社會因素與診治措施. 中國保健營養(yǎng)(旬刊), 2013, 1(5):587-588.
[2] 陳小菊. 呼吸系統(tǒng)疾病研究專題. 川北醫(yī)學院學報, 2016, 31(1):1-5.
[3] 周樂飛. 影響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相關因素. 健康之路, 2016, 1 (26):86.
[4] 劉龍軍. 淺談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鑒別診斷. 內蒙古中醫(yī)藥, 2010, 29(6):124-125.
[5] 馮靖雄. 探討臨床藥師如何規(guī)范呼吸內科合理用藥. 吉林醫(yī)學, 2011, 32(1):53-54.
[6] 吳麗敏. PDCA循環(huán)理論在臨床用藥點評中的應用研究. 山東大學, 2014.
[7] 王啟祥, 付琦芳, 田曉紅, 等. 醫(yī)院臨床藥學工作開展情況與分析. 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11, 11(1):89-91.
[8] 劉軍. 呼吸瓤500例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的探討.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2, 10(3):150-151.
[9] 付勇. 呼吸內科抗菌藥物使用分析. 四川醫(yī)學, 2011, 32(11):
1819-1821.
[10] 石民彥, 李鶴梅. 480例呼吸內科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應用的合理性分析. 海峽藥學, 2011, 23(1):129-131.
[11] 朱永紅, 張延華, 黃晉紅. 綜合干預對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效果分析. 臨床誤診誤治, 2013, 26(5):68-72.
[12] 薛曉紅, 謝寧, 沈毅. 我院呼吸科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應用分析. 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 2012, 14(7):4-7.
[13] 郗穎, 許健, 李小六. 呼吸內科抗菌藥物應用分析與探討.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2, 10(6):958-959.
[14] 周h, 楊明, 李勝前, 等. 我院呼吸內科抗菌藥物應用分析及藥學服務模式探討. 臨床肺科雜志, 2016, 21(6):1008-1011.
[15] 崔莉彬. 呼吸內科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4, 6(1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