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孟子的啟發(fā)式教學思想范文

孟子的啟發(fā)式教學思想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孟子的啟發(fā)式教學思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孟子的啟發(fā)式教學思想

第1篇:孟子的啟發(fā)式教學思想范文

其啟發(fā)式理念體現(xiàn)在他的名言中:“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盵1]首先,孔子強調必須待學生出現(xiàn)“憤悱”后,教師才能實施啟發(fā);其次,通過“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強調教師必須適度啟發(fā)。

一是“引而不發(fā)”和“自省自得”?!耙话l(fā)”是針對學生自求自省后可自得而言的,是孔子啟發(fā)教學的基本形式。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學、思、行發(fā)展主體能動性,從而促進完美人格形成。因此,“自求自得”是孔子眼里最理想的教學形式。

孟子?盡心上》:“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盵2]是說教師要像射手一樣,滿弓搭箭而不發(fā),做躍躍欲試樣,以此啟發(fā)和誘導學生,讓他們領會“習射”的關鍵?!耙话l(fā)”是一種不具體涉及學習內容,只指示目標、范圍和方向,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自求自得”的形式。

二是“憤悱啟發(fā)”和“適度啟發(fā)”。“憤悱啟發(fā)”是孔子啟發(fā)教學的另一種存在形式,它以產生“憤悱”為邏輯起點,學生自求自省后仍無法解決疑難,由此產生“憤悱”心理。孔子然后才“開其意”、“達其辭”。如“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盵1]又如,問政、問禮、問事君、問為邦等,均由學生發(fā)問,孔子應答。近代許多教育家、思想家對“憤則啟,悱則發(fā)”都有過強調與闡釋。指出:“做教員的,不可一句句或一字字的,都講給學生聽。最好使學生自己去研究,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課時才去幫助他?!盵3]

啟發(fā)之后,有的學生能舉一反三,說明目的已達到;但學生在啟發(fā)后仍不能得,這時教師“則不復也”,交由學生再學再思?!叭艚虅t不憤而啟,不悱而發(fā),喋喋然徒勞而無益也”[4]。

綜上所述,孔子的啟發(fā)形式教學可引導學生自覺學習、主動探索,有效促進學生融會貫通知識、發(fā)展實踐能力。我們亦可從圣人的言行中汲取一定智慧。我認為可以有如下啟示:

一、教師要有豐富的情緒感染力

孔子啟發(fā)式教學的前提是學生具有追求知識的愿望和熱情,“憤悱”就是這種激情的外在表現(xiàn)。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要善于運用情緒的感染性這一特征,讓它傳導至每個學生。

思想政治課本身就肩負著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引導重任,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我國政黨制度教學中,提到民主人士聞一多,我?guī)ь^引唱《七子之歌》,聲音哽咽了,眼睛紅了,在這種情緒感染下,學生哭泣,捶胸頓足,悲憤之情油然而生。自此之后,學生參與政治的熱情明顯提高,課間喜歡圍在我的身邊,除了詢問學科難題外,更多的是闡述對社會熱點、歷史事件的見解,聆聽我的觀點。由此可見,豐富的情緒感染力是教師啟發(fā)式教學的一大法寶。

二、教師要有豐富的學科知識和相關知識

從《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待弟子出現(xiàn)“憤悱”之后,適時啟發(fā),如果弟子繼續(xù)追問,孔子就會給出更深一步的解釋。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p>

子貢顯然是在出難題,而孔子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猶豫和迷惘,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鬃颖旧碜晕沂∥蛄Ω?,加之豐富的社會閱歷,是博學的圣人,這樣才能在學生提出各類問題時應對自如。

部分教師專業(yè)修養(yǎng)不足,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提問尚且無法解答,更不必說學生提出的課外問題。這樣一來影響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尊嚴,二來啟發(fā)式理念更無從談起。

在文化生活某課中,學生進行了德與才的辯論。有學生咨詢我司馬光的觀點傾向于哪個,我回憶略帶講解《資治通鑒》的內容,列舉晉國智瑤滅亡的例子,說明司馬光更傾向于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文史類學科涉及范圍廣,知識衍伸性強,需要教師不斷充電,多多了解諸如經(jīng)濟、社會、哲學、軍事等各科常識。這樣在學生需要啟發(fā)的時候就可以引經(jīng)據(jù)典、旁征博引、游刃有余。

三、教師要有嚴密的邏輯分析歸納能力

解讀《論語》,乍看之下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其實看似不合邏輯的事,往往卻是最合乎邏輯的。閱讀《論語》中的言論沒有絲毫前后自相矛盾。仔細分析孔子的啟發(fā)式過程,實則存在兩種邏輯特點:

第一種是由個別到一般的歸納邏輯,也就是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后,孔子直接給出結論性普遍定義。如交友問題上,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p>

另一種是由普遍到特殊的演繹邏輯。一部短短的《論語》,“君子”就出現(xiàn)了一百多次??鬃酉仁且蟮茏优Τ蔀榫?,然后一步步教育弟子,君子應該有哪些具體言行標準。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薄墩撜Z?子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薄墩撜Z?衛(wèi)靈公》

……

第2篇:孟子的啟發(fā)式教學思想范文

一、牽引學生注意力,具有啟發(fā)性

啟發(fā)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中。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是我國教育界最常見的教學方法之一,起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時代,時至今日,仍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其主要原因是它代表著一種科學、民主的教育思想,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是主動的、積極的、能動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全面發(fā)展。啟發(fā)式教學的主要特點是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在教師主導作用下,通過自主學習掌握知識。其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教師的教必須通過學生的內部矛盾運動才能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要求。運用啟發(fā)性的語言是實現(xiàn)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語言具有啟發(fā)性,除語言精練、準確、清晰、音量適度、邏輯性強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語言要輕重緩急、抑揚頓挫。通過音量、語速的不同,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和吸引力,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牽制學生注意力,使學生適應對知識信息的接受,并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2.語言要生動形象,有感染力。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一些諺語、詩詞、歌賦、順口溜等,可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受到感染,有所收獲。

二、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具有引導性

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任何效益高的教學方法,都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有機統(tǒng)一的結果,特別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的主導作用尤為重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教學內容遠離生活實際,成人化、政治化的傾向明顯,有些學生有逆反心理。

其次,在考試中存在考題過難、內容過多、范圍過大等問題,造成學生“無所適從”、“不知所云”等。

再次,很多學生對政治課提出的問題帶有一種偏見,總認為能“編”能“湊”就行了,似乎沒什么嚴格的是非界限,缺乏對教材難點、重點的分析和理解,對問題大概知道就行了,根本談不上準確性。鑒于此,政治教師的引導就顯得更為必要。

教師必須明確指導學生怎樣去挖掘教材內容的科學性,如何運用教材內容分析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沿著教師的導向進行思維,避免出現(xiàn)偏差。只有這樣,學生對教材內容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才能夠準確掌握重點,成功地攻克難點,自覺地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統(tǒng)一。

三、遵循規(guī)律,循序漸進,具有連貫性

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孟子主張教學遵循教學過程的客觀規(guī)律,一步一步地進行。他說:“流水的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的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他以流水比喻,指出流水在行進中必須流滿經(jīng)過的洼地才能繼續(xù)前進;君子有志于學問道德,沒有達到一定的成就也不能通達。說明學習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打基礎,循序漸進,決不能僥幸從事,否則“其進銳者,其退速”?!稗朊缰L”,急于求成,是違背學習規(guī)律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以課、節(jié)、框的知識點孤立存在,但形孤神不孤,如哲學生活中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聯(lián)系,經(jīng)濟生活中生產、分配、消費的關系等,且學生的認知過程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較少到較多的過程,所以教師的教學用語要重視新舊知識的過渡銜接,前后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分析問題的層層深入,由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循序漸進,融會貫通。

四、有理有據(jù),語感傳情,具有可信性

由于思想政治課的德育性質,該課程不但要“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使學生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這就要求政治老師要具有一定的威信。教師的威信是指教師具有的一種使學生感到尊重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具備了這種力量,就能獲得學生的敬重和愛戴,學生也樂于接受教育,對思想政治課就會感興趣甚至熱愛。學生往往把教師和教學內容一起當作認識和評價的對象,如果政治老師對自己所授的內容本來就持懷疑態(tài)度,還照本宣科講下去,學生就會既反感教師虛偽,也反感內容的空洞枯燥。因此,教師能否客觀、準確、有說服力地說明教學內容,是政治課教學成敗的關鍵。

五、觀點明確,主次分明,具有歸納性

第3篇:孟子的啟發(fā)式教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儒家思想;教育;孔子;改革;現(xiàn)代化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2-0182-02

教育的文明與發(fā)展是現(xiàn)代中國人不懈的追求。標榜著先進、進步與科學的教育現(xiàn)代化隨著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一同進入了陳腐的舊中國。曾經(jīng),儒家經(jīng)典是中國精英教育的核心教學內容,它為中國古代社會培養(yǎng)了最核心的人才隊伍,這群佼佼者成為了權利的掌控者。但在西方的堅船利炮闖進中國時,也正是這群精英人群開始了對傳統(tǒng)教育深切的反思和后來大刀闊斧的改革。自此之后,每場教育變革的重點便是摒棄“腐朽”的儒家思想。

進入21世紀后,中國人仍在教育改革的大道上埋頭努力,大批的教育改革者在教育現(xiàn)代化的路上越走越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化教育模式”似乎成為空想。此時重拾儒家經(jīng)典的呼聲變得越來越高。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儒家的教育思想以及儒家在中國古代教育的影響進行新的思索,在傳統(tǒng)精髓中尋找前行的指引。

一、儒家思想與中國古代教育

1.儒家思想形成之前的中國古代教育

中國從夏代開始就有了比較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稱為“?!?。孟子說:“夏曰校,教也。”到了商朝,稱為“庠”,到周成為“序”。商代生產力日益發(fā)展,文化日趨進步,科學日漸發(fā)達,因之學校又有增加,稱為“學”與“瞽宗”?!皩W”又有“左學”、“右學”之別,前者專為“國老”而創(chuàng),后者專為“庶老”而設。國庶之界在于貴族與平民?!皩W”以明人倫為主,“瞽宗”以習樂為宗。

西周是奴隸社會鼎盛時期,學校組織比較完善。當時分為國學與鄉(xiāng)學兩種。國學專為貴族子弟而設,按學生入學年齡與教育程度分為大學、小學兩級。鄉(xiāng)學主要按照當時地方行政區(qū)域而定。因地方區(qū)域大小不同。國學為中央直屬學校,鄉(xiāng)學是地方學校。完善的學校教育對促進社會發(fā)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社會作用。

春秋戰(zhàn)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各諸侯國政治經(jīng)濟權勢的逐漸膨脹,私學應運而生,并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fā)展。儒,墨,道,法等諸家競相興辦私學,為歷史上著名的“百家爭鳴”奠定了基礎。

2.儒家的主要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是在私學興起的大浪潮下應運而生的。而談到儒家思想的形成,就不得不先談到孔子的貢獻。孔子是我國私學的創(chuàng)辦者。據(jù)史稱,孔子有“弟子三千”,培養(yǎng)出了在當時頗具影響的“七十二賢”??鬃右簧罢d人不倦”,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在教學實踐上,他認為,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該采用“循循善誘”的方法。同時他認為學生應該有好的學習方法,懂得“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這些都對后世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

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辦學宗旨,使人人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而孟子作為儒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則進一步推動儒家教育思想走向成熟與完善。與孔子的教學理論相比,孟子更注重學生道德理想的培養(yǎng)和道德意志的鍛煉。他反復強調“尚志”,認為人生第一大事就是要有自己的志向,并且要有大志向。關于道德意志的鍛煉,孟子特別強調要“存其心,養(yǎng)其性”,要節(jié)制私欲,培養(yǎng)浩然之氣。他認為堅定的意志是養(yǎng)成浩然之氣的基礎,一個人要通過意志的鍛煉才能有堅強的性格,才能擔當大任。

二、儒家教育理論與西方教育理論的比較

1.孔子的“有教無類”與西方“教育平等”

孔子是中國古代社會私學最主要的開創(chuàng)者,他認為人“性相近,習相遠也”,就是說人們天生并沒有本質區(qū)別,個性差異是由于后天培養(yǎng)所養(yǎng)成的,只要通過良好的后天培養(yǎng),艱苦的學習努力,每個人都可以養(yǎng)成君子的習性品德。所以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據(jù)說,孔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他們來自齊、魯、衛(wèi)、晉、宋、梁、陳等國家,且大都出身貧寒。

西方文藝復興之后,人文主義教育學家倡導以人為本、要求個性解放、重視人的現(xiàn)世生活,崇尚理性知識,這大大促進了教育的普及與平民化。西方工業(yè)的發(fā)展使得社會對政治、經(jīng)濟、科學、商業(yè)方面人才的需求加大。各種各樣的新式學校隨之出現(xiàn),受教育的人群也都在擴大。

但是,此時的西方教育并沒有普及到孔子“有教無類”的程度。西方的教育改革大多局限于對宗教神學與教會控制教育的反抗,所謂的“教育平等”只是這場戰(zhàn)爭的武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教育權利仍舊牢牢地掌控在貴族與富人手中。相比之下,孔子時期中國的平民教育的普及程度還是高過于西方的。

2.人本主義教育的共通與分化

孔子認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看來,在孔子眼中,天命才是最主要的,而天命就蘊含在自然運行之中,只要順乎天命積極努力,自強不息就可以成才成仁??鬃訉⑷酥糜谥鲃拥牡匚?,認為人只要順乎天命的努力便會成才,而不是在一味地接受鬼神安排。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家們也極力抨擊宗教神學對人思想的束縛。他們提出人完全可以通過教育達到全面發(fā)展,而不是只將希望寄托于后世。這與孔子的理念是契合的。

而后,中西方人文教育的發(fā)展卻產生了天壤之別。西方現(xiàn)代教育為了服務于工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注重培養(yǎng)高技術的可以在工業(yè)發(fā)展中發(fā)揮作用的人才,教育的內容與形式也與社會生產發(fā)展緊密配合,這些極大地推動了西方工業(yè)技術的發(fā)展。而此時,儒家思想統(tǒng)治下的中國社會仍舊堅持著王道政治為中心的道德教化似的教育。他們注重君臣、父子、夫婦的倫理綱常;重視禮樂教化,輕視生產知識。此時的中國教育已儼然發(fā)展成一種“人文教育”,自然科學從不被重視。而孔子的教育目的也只是培養(yǎng)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這一點被后世的統(tǒng)治者基于不同的目的積極宣揚,為后代中國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所以,當今中國進入全面現(xiàn)代化發(fā)展時期,西方應用型教育發(fā)展的理念逐步滲透到我們的教育之中。

三、取其精華——儒家教育思想對現(xiàn)代教育的啟示意義

1.德行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先行者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一直都有重道德教化,禮儀規(guī)范的傳統(tǒng)。但多年對于現(xiàn)代科學教育的追求,讓我們的教育者輕視了對于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我們只注重對于學科知識的教育,嚴重忽視了學齡青少年道德的培養(yǎng)。人們的道德標準越來越低。整個社會道德淪喪時,人們不禁又回顧起儒家思想在道德培養(yǎng)方面的巨大成就。

我們的教育者總是高喊著要普及素質教育,但素質教育不只是開幾節(jié)游戲課,少布置幾張作業(yè)。素質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使學生成為富有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遵守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合格人才。

孔子是中國古代道德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以“仁”為核心和最高的道德標準,他主張一個人要有理想、有抱負,要努力提高精神境界。為人處世要從道義出發(fā),克制不正當?shù)乃接?。這對于現(xiàn)代社會各種社會問題的解決都是一劑良方。同時,儒家思想以“孝悌”為本的仁愛思想有助于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孝敬父母與關愛他人,以及愛國愛民的重要性。“忠恕之道”也成為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交流與合作的行為標準,成為如何應對矛盾,處理問題的智慧之源。這些儒家思想為我們提供的寶貴資源必須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

2.素質教育的傳統(tǒng)淵源——儒家詩書禮樂教育

孔子重視對其學生詩書禮樂方面的教育?!霸姟奔次髦芤詠淼脑姼瑁寮医逃枷胝J為詩能夠激發(fā)道德情感,體會風俗盛衰,觀察政治得失,是學生獲取豐富知識的源泉?!皶奔词窌?。讀史可以提高學生明辨歷史是非的能力,同時從其中獲取行為指南?!岸Y”即周禮,是古老的道德標準和禮儀,禮使學生學會了為人處世的基本規(guī)范?!皹贰敝笜非c“詩”相連?!皹贰钡淖饔檬桥c“詩”相配合用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論語中提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過程應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梢姟皹贰痹谌烁衽囵B(yǎng)中的關鍵作用。

儒家這種人文主義教育傳統(tǒng),可以為我們現(xiàn)今的素質教育改革提供很多資源?!皯嚱逃焙鲆暳藗€人性情與社會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詩書禮樂”的標準能夠為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為主要內容的素質教育改革提供豐富的歷史經(jīng)驗與學習材料。

3.因材施教——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之精髓

孔子的“因材施教”首先是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差別??鬃油ㄟ^觀察,問答等方式了解學生性格愛好等的差異,再根據(jù)不同的個性特點進行教學。《論語》中保留了大量孔子評價學生個性德行差異的記錄。其次孔子特別注意對學生的啟發(fā)誘導,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這恐怕就是啟發(fā)式教學的源頭吧。

現(xiàn)代,我們也應因材施教,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教師在教學之前應充分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知識級別,保證教學的內容和方式符合學生的接受水平和個性條件,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志向,鼓勵學生發(fā)展自己的專長。

四、結語

綜上所述,儒家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原則在很多方面與現(xiàn)代教育理論是相符的。儒家思想及儒家教育理論理應成為我們現(xiàn)代教育的寶貴借鑒。在現(xiàn)代化教育發(fā)展的坎坷征途中,我們必須總結經(jīng)驗教訓,吸收外來教育的精髓,同時不忘在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tǒng)中國教育思想中提取精華,實現(xiàn)中國教育的真正現(xiàn)代化和科學化。

參考文獻:

[1]周立升,顏炳罡.儒家文化與當代社會[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2]馬振鐸.儒家之光[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3]郭齊家.儒家的教育思想傳統(tǒng)及其現(xiàn)代價值[J].邢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1999,(1).

第4篇:孟子的啟發(fā)式教學思想范文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jù)】

黨的十提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這與我們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人類文明優(yōu)秀思想成果一脈相承。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提倡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整個教學環(huán)境中是促進者、組織者、發(fā)起者,學生能利用各種條件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建構。

【教學內容分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是通過傳統(tǒng)文化進行涵養(yǎng)的。本節(jié)課力求用中華傳統(tǒng)文化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在全面理解友善內涵的基礎上,首先用儒家關于仁和人性善惡的探討解讀為什么要踐行友善,之后在體驗身邊的友善基礎之上,用儒家學說中的知行并重和宋明理學中的知行合一探討怎么樣踐行友善。

【教學對象分析】

我校初一年級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友善有著基本的體會和感悟,對于善惡已經(jīng)具有了基本的判斷和辨別能力,但還不能全面、辯證地看待和分析這個問題。與此同時,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之甚少,對于友善為何成為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以及中國價值觀的傳承并未進行深入了解,在實際生活中的修身善行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不利于“友善”價值觀的踐行。

【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感悟到友善是一種可貴的品質,熱愛并自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2.能力目標:能夠分辨是非善惡,增強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的主動性,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主動踐行友善。

3.知識目標:知道友善的基本內涵;了解中國歷史上關于人性善惡的基本觀點;知道“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理解“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知道“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理解“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2.難點:理解傳統(tǒng)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增強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主動性。

【教學方法】

講授法、自主探究法、情景感悟法、啟發(fā)式教學法等。

【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六尺巷》。

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呢,是歷史上真實發(fā)生的。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大學士張英的府邸與吳姓庭院為鄰,兩家庭院是共用一堵墻,平日里也相安無事。一日,兩家因重修府邸時所用的宅基地的院墻起了爭執(zhí),怎么辦呢?去縣衙讓大人評評理吧,可兩家都是官宦人家,縣衙大人兩方都不敢得罪,也絲毫不敢偏袒,于是爭執(zhí)數(shù)月也難以定奪??蛇@么耗下去也不是事兒啊,于是張家人想了一法兒,不是咱京城有人嘛,派人快馬加鞭給張英送了一封家書,張英閱罷,立即給張家人寫了信并寄回。

設問:“大學士張英是怎么回的信?”學生思考并回答,可能直接把那首詩回答出來。

教師將回信進行展示并設問:“你們猜,今天這地兒還在么?”學生猜測并回答。師:沒錯,今天這地兒還在,不僅在,而且成為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成為了安徽桐城一張響亮名片。

通過六尺巷的故事以及恰當?shù)奶釂?,引起學生對核心價值觀中友善的關注,激發(fā)學生對我國倡導正確價值觀的態(tài)度。

2.釋義友善。

設問一:“同學們,你們是怎么理解友善的?”

設問二:“同學們剛才針對友善都談了自己的相關見解,那么我們一起來看看辭海關于“友善”是如何注釋的?”

設問三:“咱們學校剛剛結束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班會的評選活動,大部分班級都選取了友善作為班會主題,同學還記不記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關于“友善”是如何界定的?”

通過聊一聊、說一說,拉近學生與上課內容的距離,幫助學生認識友善,使學生明確友善的內涵。

過渡:友善不只是今天提出的,它有著悠久的歷史。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形成了一個內容豐富的道德體系,而這個道德體系是以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為主要內容的。

3.追溯友善。

設問:“儒家有一個關于道德標準的‘五?!l知道這五常指什么?”

學生思考討論并回答。

師:“仁義禮智信”是儒家的“五?!钡赖聵藴?,那么老師考考你們,這儒家五常里哪個最直接的包含了關于友善的道德要求?

學生討論后可能大部分都說仁,也會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師:到底說得對不對呢?咱們一起來看看關于五常是怎么解釋的?

師:首先結合學生的現(xiàn)實體驗進行“五常”內涵的釋義,最后指出,在這五常里,仁是最基本、最普遍、最高的道德標準,它的內涵也比我們剛才說的豐富,它最直接地包含了關于友善的道德要求。至于是否準確,咱們同學回去查閱一下相關的材料,我們下節(jié)課再進行探討。

通過儒家的五常的道德要求切人,使學生能對儒家的至善“仁”有最基本的認識,從而看到儒家道德體系中善的影子。

鋪墊:觀點羅列并碰撞。

通過學生熟知的《三字經(jīng)》引入到本課,接下來探討的主題“人性本善”,以及與孟子的“性本善”相對應的觀點——荀子的“性本惡”。

設問:現(xiàn)在老師想聽聽咱們同學的看法,你們是如何理解這兩種不同的觀點的?你們更傾向于哪一種觀點?

學生在小組探討之后,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有的認可“人性本善”,有的認可“人性本惡”,有的認為“人性既善又惡”,有的認為“人性既非善也非惡”(詳細回答略)

師:補充明代王陽明“非善非惡心之本”的觀點與同學們進行分享。補充說明,剛才同學針對人性善惡都談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老師想補充一點,人性本善、人性本惡、人性既善又惡以及人性非善非惡并非完全對立的,這是歷史上存在的關于人性探討的幾種基本觀點。

使學生在分析和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通過觀點的沖擊碰撞,再加上老師的追問和引導,能夠明確關于人性善惡的基本體會,進一步增強辨別善惡的能力,融入到傳統(tǒng)文化中去,并為下文理解孟茍的基本觀點以及增強修身養(yǎng)性主動性做好鋪墊。

探討一:性本善

引導:孟子究竟是怎樣說明人性本善的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是不是首先得了解孟子所探討的人的本性或天性是什么???

師:人生下來就需要吃飯、睡覺滿足各種生理欲望,但這不是人之本性,而是人之本能,因為動物也有這些追求。那么人與動物的區(qū)別是什么?

同學思考并回答,可能大部分同學指出意識、思考和發(fā)達的大腦……順勢進行引導:在這個基礎上,孟子認為最根本的區(qū)別是人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并且在他看來,這四心人皆有之,若沒有,便不能稱其為人。而這四心便是人之本性,孟子稱之為“良知”,人性之善,也就體現(xiàn)在這四心上。

創(chuàng)設情境:我們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兒掉進了井里面,我們會產生什么心理?那么你們的這種同情和憐憫是為了討好小孩兒的父母嗎?是為了在社會中獲得好的名聲嗎?

因為這完全是發(fā)自于我們每個人的本性,這也是我們人性之善的體現(xiàn)。所以孟子認為:人性是本善的,就像水向下流一樣自然,人的本性沒有不善的,水(在自然狀態(tài)下)沒有不向下流的。

追問一:既然人性本是善的,那么為什么社會現(xiàn)實中還存在惡行?

追問二:后天環(huán)境的外在影響當然是存在的,但是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就一定會出現(xiàn)惡行嗎?

師總結:所以由此可知,不管一個人是否做出了惡行,內在的善心和善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孟子提出,人可以通過“存其心、養(yǎng)其性”,保存自己的善心,涵養(yǎng)自己的善性而實現(xiàn)善。

探討二:性本惡

引導:我們探討完了人性本善,那么荀子是怎樣說明人性本惡的?

師:荀子認為:“人性之惡,其善者,偽也。人性本惡,他的善,是人為的。(對于學生理解“偽”可能是偽裝進行糾正)

追問一:既然荀子說人性是本惡的,那么社會現(xiàn)實中就是惡行遍地了,是這樣嗎?

追問二:那我們該怎么做才不至于出現(xiàn)惡性外化于行,導致惡行遍地?

師總結:雖然茍子認為人性是本惡的,但是人可以通過“明禮儀以化之”,通過后天的禮儀教化實現(xiàn)善。

誘導性設問:通過剛才關于孟子和茍子人性善惡的探討,我們是否可以總結出,儒家的倫理道德的主流觀念是什么?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師總結:不管是孟子還是荀子,還是后代的其他的儒學思想家,大多是向善的。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4.體會友善。

咱們同學有沒有聽聞社會上的或者發(fā)生在你身邊的友善的事例,來與大家一起分享下?

學生互相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友善的體會和感悟。

師講述“光頭行動”的故事,江西宜春學院有一位罹患白血病的大三女學生,她的身邊出現(xiàn)一群充滿友愛的同學,為了讓玉梅不因為光頭而尷尬,他們班26個男同學集體剃了光頭。假設說一個因白血病而成為光頭的女學生在咱們班,我們如果是作為她的同學該怎么辦?這個故事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友善有什么啟發(fā)?

學生自我反思

師總結:踐行友善不僅需要善心和善性,還需要善行,需要方法。

過渡:除了我們前文中所探討的善惡問題,知行問題也是儒家經(jīng)常討論的話題之一。

5.踐行友善。

思考:知是什么?行是什么?

師:一般情況下,知指認識和知識,行指行動、行為,但儒家最重視的問題是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的倫理秩序。在儒家看來,知是: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行指人的道德行為和倫理實踐。

思考討論并回答:知和行誰在先誰在后?誰更重要?

學生針對知行關系紛紛給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知先行后,行先知后……

師:至于知行關系,實際上,歷代儒家大都主張知先行后,但這并不是說輕視行動,恰恰相反,儒家非常重視道德知識引導下的道德實踐,并且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整體上也具有實用主義色彩,強調學以致用。對行動的重視在孔子那里表現(xiàn)尤為突出,子日:“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保ā墩撜Z·公冶長》)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是強調知行并重的,甚至是更加注重“行”。關于知行關系的討論,到了宋明理學那里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明代的王陽明,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思想。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真正的道德觀念,必然會引發(fā)道德行為,而每一個道德行為,一定同時包含著相應的道德觀念,知行在本質上是合一的。

6.總結提升。

今天,我們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這個主題,回溯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而最后的落腳點——友善的踐行,便是我們今天探討的善惡問題和知行問題結果的融合,也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也應該做到的仁心善行,體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便是友善,它也是我們當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課堂反思】

收獲: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會有一些收獲,不僅是知識上的認識,更多的是對友善這一價值觀的思考。作為學生應該意識到,友善不僅僅是今天才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它是自古就被社會倡導的,因此在現(xiàn)代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便具有了民族根基和文化認同。相信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會更加關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并且在本堂課中我主要采取開放式探究討論和啟發(fā)式誘導,關于人性善惡以及知行關系的思考會使學生不僅在知識上受益,還會在思維上有所收益。

不足:因為本堂課是將當下倡導的核心價值觀與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為友善溯源,因而文章最終落腳點是思想品德課程還是傳統(tǒng)文化探究課我沒有進行明確界定,最終使得本堂課的定位不夠準確。

【專家點評】(黃京,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政治特級教師)

本節(jié)課是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教師獨特的視角,深刻的認識,精心的設計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首先,本節(jié)課的邏輯線索清晰。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友善的內涵,再由儒家思想中的“仁”及有關“人性善惡”的爭論,引導學生認知為什么要提倡友善?之后帶領學生在體驗身邊的友善基礎之上,用儒家學說中的知行并重和宋明理學中的知行合一,探討怎么樣踐行友善。這樣的流程設計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形成。

其次,本節(jié)課注重認知的課堂生成性。教師通過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師生互動,生生合作、討論交流的學生系列活動設計,使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地生成認識,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最后,本節(jié)課開放性的設計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教師在踐行友善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上,以問題為先導,使學生在思維碰撞的辯論中激發(fā)深層次思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第5篇:孟子的啟發(fā)式教學思想范文

關鍵字數(shù)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1-0260-01

1有效的課堂提問

筆者從多年的教學實踐和不斷探索反思認為有效的課堂提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課堂提問應有目的性。根據(jù)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修改稿)的要求:“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shù)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fā)展所必須的數(shù)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jīng)驗.體會數(shù)學知識之間、數(shù)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shù)學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運用數(shù)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數(shù)學的價值,激發(fā)好奇心,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因此課堂提問的目的性應基于以下幾個原則:

1.1.1基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的課堂提問必須精確把握初中數(shù)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根據(jù)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修改稿)的要求:“通過對有關問題的探討,了解所學過的數(shù)與代數(shù)、圖形與幾何、統(tǒng)計與概率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初步獲得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經(jīng)驗.結合實際背景,在給定目標下,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進一步體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fā)展相應的能力”。

首先教師必須通讀并深入鉆研教材,對教材要有深入的理解.其次教師要備好每一堂課,了解并掌握每一堂課的難點、重點、教學關鍵,以及與已有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最后教師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

1.1.2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根據(jù)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修改稿)的要求:“數(shù)學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征”。俗話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若教師的提問隨意拔高,違背學生認知規(guī)律,則會造成學生思維斷層,讓提問變得毫無意義.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必須合理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

首先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認識規(guī)律因材施教,對什么樣年齡特征的學生準備什么樣的課堂提問。其次還必須深入生活、開拓視野,積累豐富的知識和語言.生活是無字的書.思想敏銳的有心人,可以從生活中讀到精彩的詞句和篇章.生活是語言的源泉,數(shù)學教師也要像作家一樣深入到學生的生活以及內心世界之中,通過課堂內外的思想交流和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教師可以充分掌握學生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和關心些什么,就能找到更多的共同的語言。

1.2課堂提問應有啟發(fā)性??鬃犹岢鼋處熃虒W要了解學生“聽其言而觀其行”,要按照學生的不同情況,因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孟子也十分重視啟發(fā)式教學,認為教學要達到理想的效果,教師不應訴諸強制的手段,而要適時地點化。

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經(jīng)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fā)式和因材施教.數(shù)學課堂提問僅僅滿足準確、精練以及生動形象通俗易懂還是不夠的.數(shù)學課堂提問應特別強調啟發(fā)性.這就要求教師應善于運用激勵式、懸念式、對話式等語言形式,圍繞教學內容展現(xiàn)新舊知識之間,現(xiàn)象和本質之間,原因和結果之間的矛盾.創(chuàng)設發(fā)人思考的問題情境,以激發(fā)動機引發(fā)興趣。

教師的提問不僅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而且還要求言之有趣,言之有味.幽默能使人產生輕松愉悅的心境,能調動課堂氣氛,縮短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有力地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有的人認為數(shù)學課幽默素材太少,其實教材內容本身和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存在大量的幽默源,就看教師如何挖掘,如何發(fā)揮了。

1.3課堂提問應有針對性。首先教師對教材一定要吃透,這樣就要求教師對每個知識點要用心研究,這樣提出的問題才能又精又準,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既理解和掌握知識,又得到嚴格的思維訓練。

其次為了鼓勵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充滿生機,教師應有意識地編擬高、中、低水平三個層次的問題進行課堂提問.對學習能力低的A層次學生的提問應是一些課本的基礎知識,難度不宜太大;對學習能力較好和較強的B、C層次的學生,尤其是C層次的學生,課堂提問應著重引導他們去猜想和類比,使他們在質疑解惑中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

2探索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方法

教師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jù)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提問有計劃性、針對性、啟發(fā)性,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有助于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課堂提問是啟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生答疑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高數(shù)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一直探討的話題。

在課堂上,學生喜歡回答怎樣的問題?我們的提問學生能接受嗎?我們的提問對學生的發(fā)展還有多大的空間?怎樣的課堂提問最有效?在課堂上,怎樣的提問結構才是最合理,最高效的?下面就筆者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和不斷的探索實踐,結合經(jīng)典的教學案例,就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方法跟大家共享。

第6篇:孟子的啟發(fā)式教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以人為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主體性

自孔子創(chuàng)立儒學,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就成了中國的正統(tǒng)思想,確立了以儒學為主干的兼容各家各派的思想理論體系。雖然在歷史發(fā)展長河中,儒學也曾陷入困境,但是一直到現(xiàn)今社會,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在整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處于主導地位。儒家思想中完整的教育管理思想為現(xiàn)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jù)。

一、儒家“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儒家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多為教育實踐者,這就使儒家的思想教育理論具有很多的合理成分,不僅對當時的思想教育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對現(xiàn)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很多的借鑒之處,而“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其中的精華之一。所謂以人為本就是教育要立足于人、面向人、為了人,使人得到全面的發(fā)展,使人的價值、潛能和個性能夠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當然這里的“人”指的是受教育者,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在教育過程中把受教育者當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這一思想尤其在儒家的教育方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一)儒家十分推崇因材施教法

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根據(jù)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特定的教育內容,采取適合教育對象的教育方法。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語上也?!?《論語·雍也》)即對于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告訴他高深的道理,而對于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只能講些淺顯易懂的知識。因此,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首先要全面了解受教育者接受能力,根據(j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又如《論語·先進》道: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嘁不螅覇??!弊釉?“求也退,故盡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眱蓚€學生問同一個問題,孔子的答復卻不同,其原因就在于兩個學生的思想性格不同。子路莽撞驕傲,所以要抑制他;冉有謹慎怯懦,所以要鼓勵他??鬃痈鶕?jù)學生的性格不同做出有針對性的回答,這樣就能夠使學生不斷地克服自己的缺點,發(fā)揚優(yōu)點,從而取得進步。

(二)在教育過程中,儒家采取的是啟發(fā)式教育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但還未得到解決;“悱”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jīng)有了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難以做出準確的回答。在這兩種的情況下,教師就應該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從而能夠準確地表達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發(fā)”。從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視學生自覺主動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倡導啟發(fā)式教育,強調學生自身的思考和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教育方法明顯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而是要誘導受教育者主動地去思考,強調的是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這就是“扣則鳴,不扣則不鳴”。

可見,儒家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都始終貫徹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著重突出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發(fā)揮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教育目標。誠然,儒家的教育思想把一定社會道德規(guī)定作為了人的唯一本質,摒棄了人性的社會性,陷入了唯心主義先驗論,但是儒家的正確的教育方法對現(xiàn)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其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guī)范對受教育者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施加影響,使其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實踐活動。因此,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認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承擔者、組織者和實施者,而受教育者只是教育者的作用對象,因此不具有主體性。由此可見,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崇的是教育者主體說,過多地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體性,而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很明顯這種教育者主體說并沒有真正地關注人的價值、人的個性,導致了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缺失“以人為本”理念的困境。而這一困境主要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殊性,不正確的教育觀念及教育方法所造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其人文關懷的缺失尤為明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教育對象——大學生群體。大學生群體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年齡結構、智能結構、心理品質跟其他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較大的不同。大學生一般不滿足于被動地接納事物或是盲目地遵從某種既定的社會價值規(guī)范,更多的是進行自我選擇、自我內化。然而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把大學生群體單純地看成了一個個相同的接受思想觀念的容器,完全忽視了他們的個性發(fā)展和主體性,導致人為關懷嚴重缺失。

(二)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滯后,不能適應時代要求

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觀念發(fā)展到現(xiàn)今都出現(xiàn)了滯后的現(xiàn)象,在這些滯后的觀念之中,有一個最為根本的觀念,即沒有正確地認識到教育的“以人為本”,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就是如上所說的教育者主體說,這種觀念只強調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權威地位,只看到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并把這種主導作用絕對化,忽視受教育者的個性需求,然而現(xiàn)階段大學生民主意識、主體意識、獨立意識明顯增強,由此可見這種教育者主體說已不適合現(xiàn)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了。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過于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滯后的教育觀點導致了教育方法的過于單一。教育主體這一觀念的典型表現(xiàn)就是“我講你聽”的灌輸模式,即重視理論灌輸,輕視實踐活動,以說教為主要方法,沒有真正考慮學生的思想現(xiàn)狀和心理特點,只重視教育結果,而忽視教育過程。滯后的教育內容也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擺脫課堂灌輸?shù)膯我荒J?,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使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和形式化,忽略了學生是否接受了教育,是否真正實現(xiàn)了內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其真正的社會價值。

無論是滯后的教育觀念,還是單一的教育方法,導致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沒有真正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阻礙了學生主體性和能動性的充分發(fā)揮。因此,要走出這一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重新審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問題,貫徹“以人文本”的教育思想,把學生的主體性凸顯出來,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儒家“以人為本”教育思想在現(xiàn)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儒家的教育思想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教育實踐的檢驗,雖存在一些弊端,但在很多方面對現(xiàn)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有積極地借鑒意義。尤其是儒家“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對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因此,我們在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要積極吸取儒家“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并結合時展的要求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借鑒儒家有效地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轉變觀念,堅持以人為本

要在現(xiàn)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貫徹“以人為本”,首先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教育者要改變以往的將學生看成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者的錯誤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創(chuàng)新理念?!耙匀藶楸尽痹诟咝K枷胝谓逃芯褪且獔猿忠詫W生為本,以育人為本,突出強調受教育者——大學生的發(fā)展。因此,在教學過程教育者必須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了解學生的情感,把學生當成教育的主體,把自己則是當作一名向導,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主導的作用,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讓學生主動地、自愿地接受教育,從而提高教育效果。

(二)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落實以人為本

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最重要的還在于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取的是灌輸方法,嚴重扼殺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因此,在現(xiàn)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就要變灌輸式教學為啟發(fā)式教學。所謂啟發(fā)教育法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采取多種方式,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為核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它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中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教師再進行適當?shù)膯l(fā)、引導,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更有效地實現(xiàn)內化。

而且,儒家的因材施教法也值得我們積極借鑒。思想教育的效果的好壞與學生的接受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而接受程度的高低又跟每個學生的性格、個性有著非常大的聯(lián)系?,F(xiàn)代的大學生自主性強,而且每個人的個性差異非常大,如果仍然按照傳統(tǒng),采用大課堂式的教學模式,可以想象效果肯定不佳。所以,要讓每個學生都很好的接受思想教育,就必須采取因材施教法,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差異,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學生的心坎上去,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處理好思想上、生活上的各種問題,引導他們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三)貼近學生,凸顯人文關懷

除了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教育者還要重視情感因素的運用,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思想是一種深層次的東西,只關注學生的表面是不能了解其思想和情感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充滿感情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情感的交流,如果缺乏情感這一要素,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平時要多跟受教育者交往,進行交流,關心其學習、生活和思想;要尊重并滿足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認同并真心接受教育內容,真正做到以受教育者為主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的工作,要做好這份工作,我們就要轉變教育觀念,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積極借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優(yōu)秀成果,并堅持與時俱進,在教育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突出受教者的主體性,有效實現(xiàn)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主導作用與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的有機結合,從而真正提高現(xiàn)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祝瑞開.《論語》本義新解.學林出版社.2007.

[2]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于春影.論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接受教育的情感過程.首都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8.

第7篇:孟子的啟發(fā)式教學思想范文

幾千年前,《論語》開篇就載有孔子對愉快教學的認識:“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揭示了學習過程本身應該充滿樂趣而讓學生從中獲得情感的滿足??鬃舆@時已經(jīng)認識到學習者的興趣和愛好對學習效果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并將“樂學”作為治學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實,孔子的得意弟子顏淵就是以學為樂的典范。孔子稱贊他為:“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我們認為,孔門弟子的樂學與其老師孔子的樂教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即所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其弟子顏淵就曾喟然嘆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闡明了樂教對樂學的重要影響。

荀子曰:“夫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也速?!彼J為音樂具有振奮人的精神,感化人們,教育人們的力量。

孟子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為人生的三大樂事之一,并且非常注意以樂教吸引學生的樂學:“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均是對孔子愉快教學思想的深入發(fā)展,尤其是作為世界第一部教育學著作的《學記》,更深刻,更具體的揭示了愉快教學思想:“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逼渲械摹昂汀?,就是指師生關系融洽,教與學之間的矛盾處理得當,教師善于引導而不是牽著鼻子走;“易”是指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教師嚴格要求而不施加壓力,學生就不會視學習為畏途;“思”指學習中的思維活動,教師只開個端倪而不和盤托出,讓學生獨立思考,這才算善于誘導,達到啟發(fā)式教學的要求。

上述見解說明先秦著名教育家及著作已對愉快教學有所認識,并且在以樂教引發(fā)樂學,融洽和諧師生關系方面為后人作出了榜樣。實施語文愉快教學十分重要,也符合新課改精神。

接下來談談實施愉快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創(chuàng)造一個讓學生愉快學習的優(yōu)美環(huán)境。

環(huán)境對學生具有不可忽視的教育作用,對青少年個性的發(fā)展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行為都是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形成的。學校、班級要根據(jù)教育目的,有計劃地選擇、加工和設置優(yōu)良而美化的環(huán)境,這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一種標志,同時也直接影響師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教學秩序。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能使中學生心情舒暢,精神煥發(fā),樂于學習,有助于愉快教學的順利進行。

教師應充分發(fā)動學生,讓他們人人都為綠化、美化、優(yōu)化校園環(huán)境出一份力,把學校布置成一個整潔、清新、美麗的樂園,使每個走進校園的人都感到賞心悅目,精神抖擻;把教室布置成一個美的、激勵奮發(fā)向上的小環(huán)境,使置身其中學習的同學們都感到輕松自然,其樂融融。

(二)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

愉快教學強調教學是師生聯(lián)袂演出,師生面臨的是共同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只有雙方攜起手來,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雙方的積極性才能充分調動起來。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有了感情傾向,學生才會自覺自愿地接受教育并樂于請教,愉快教學才能順利進行。韓愈說得好:“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比绻麕熒谇楦猩喜缓椭C,教師對學生不熱愛,甚至見到學生就煩,學生對教師毫無感情,甚至見了老師如同老鼠見了貓,雙方在思想上首先就不愉快,還談什么愉快教學?!

師生關系和諧,關鍵在教師。教師應熱愛所有的學生,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在師生間架起情感的橋梁。像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的那樣:“愛學生,這是一個教師最重要的品質?!辈还茉谑裁磮龊?,教師都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只有意識到被尊重,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對優(yōu)差生應一視同仁,處理問題公允不倚,不帶偏見。平時應多鼓勵引導,忌無處不到的批評訓斥,任何鄙夷譏諷,怒斥甚至體罰學生都會引起學生的反感,造成師生之間的情感障礙。教師還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相信學生都是求進步的,都是要學習,有旺盛求知欲的,能夠改正錯誤的。

(三)制造一種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

愉快教學的最佳效果與良好的課堂氣氛分不開。好的課堂氣氛應該與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教學內容的情感基調相一致、相協(xié)調,教與學雙方的認知、思維活動必須有一個真正寬松自如的天地;應該是既靜謐又熾熱,既活潑又緊張的,既有播種的繁忙,又有收割的喜悅,既有在知識的皇宮里舒心的漫步,又有攻克知識堡壘的激烈的戰(zhàn)斗。良好的課堂氣氛可以緊緊地吸引學生步入科學知識的群峰中飽享秀色,樂而忘返;使學生奔馳在知識的大草原,產生一種對崇高、悠揚而心曠神怡的美好境界的向往。

首先,提倡教師笑進課堂。微笑是聯(lián)系師生情感的紐帶,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是創(chuàng)設和諧的、協(xié)調的教學氛圍的重要手段。有學生這樣比喻:“在炎熱的夏季,老師的微笑如甘露,帶給我們一個清涼的世界;在嚴寒的冬日,老師的微笑似春風,總讓我們感覺到溫暖。”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滿腔熱忱來組織教學活動。做到情緒飽滿,態(tài)度端莊、語言親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勢來輔助說話,讓學生感到聽你的課是一種精神享受。

再次,要善于發(fā)揮正強化的作用?!罢龔娀边@一心理學上的術語是指運用表揚、激勵、肯定、鼓動等手段發(fā)掘一個人的優(yōu)點使之得到及時鞏固、發(fā)展,從而形成一種心理定勢。教師在語文課上經(jīng)常使用正強化,會使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和愉快的心情,對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很有好處。還可把競爭機制引入課堂,故意設置障礙,造成疑慮,教師佯裝不知,激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他們爭論,以及用故事、表演、挑刺、幽默等趣味性措施,可使學生愉快地投入學習、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更深刻,更全面。

第8篇:孟子的啟發(fā)式教學思想范文

關鍵詞:現(xiàn)代 仁學 價值

現(xiàn)代社會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在科技文化、社會生產力、人性解放發(fā)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時也在人性倫理、社會秩序、環(huán)境資源、教育等方面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亟待解決。通過可以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在我們思考解決現(xiàn)代社會問題時,作為傳統(tǒng)社會中重要社會倫理基石的孔子仁學思想會帶來很多深刻的啟示。

(一)孔子仁學對現(xiàn)代社會人性發(fā)展、人生價值的啟發(fā)與價值

當今世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物質財富也日益豐富。但是我們看到,當人們生活水平條件越來越不斷地提高,物質生活越來越獲得相當程度的滿足的同時,人的人性發(fā)展和價值取向卻出現(xiàn)了某些偏差的一面。一些人貪戀于物欲的享受,把物質利益作為人生的唯一價值追求,甚至為了這些物質利益勾心斗角、與鄰為壑、道德淪喪,人性盡顯物欲、物化的一面。對此,連我們自己也時常困惑地問:現(xiàn)在的人怎么這樣呢?

這實際上就反映了現(xiàn)代社會中人在人性和價值取向上的問題。無何厚非,人有自私、自護、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的一面,而且,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人的個性發(fā)展帶來的個體權益意識不斷強化。但是,人畢竟是以社會群體的方式生存,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人同時也應該有德性、精神價值追求的一面,這是個體人和整個人類賴以共存的基礎。當我們看到現(xiàn)代社會中人德性褪化,物欲橫流時,人自身和社會人際關系出現(xiàn)了種種矛盾和危機,人人自護,同時也人人自危。

對于這一現(xiàn)代社會中人性、人生價值出現(xiàn)的偏差問題,我們可以從孔子儒家仁學中得到啟示。其一,“仁”是現(xiàn)代社會中人性發(fā)展的基本素質要求。人性并非是僅僅停留在物欲、自私的一面,人性還有精神和無私的本性。這些精神中,有多種層次和內容,包括道德、理想、信念、信仰、自由等多個方面,而具備良好的仁德,既是人性的美德,也是一種無私的精神,是人性的基本素質要求。人應該“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 論語?述而),否則,與禽獸無異也。尤其是在流動性、匿名性為主的現(xiàn)代社會關系中,作為自我形象和社會交往的基礎的人性,要控制好物欲的過度膨脹和自私的過分張揚,應該以“仁德”為內容,以“德”嚴以自制,以“仁”寬以待人,做到個體性與社會性、物欲與德性的同步結合,才能避免人性滑向自私、物化的深淵。

其二,“仁”是現(xiàn)代社會中人生價值的重要取向之一。人生的價值取向并非是僅物質利益追求的自我滿足這唯一層面,而應該還有更高層次的精神價值追求。應當承認,在當前經(jīng)濟社會中,人不能、也不可能像傳統(tǒng)社會那樣,更多的是生活在道德精神層面,物質利益滿足也是人的自我價值的重要內容,這具有合理性。但是,道德價值始終是人的精神價值需求之一。“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 論語?衛(wèi)靈公),甚至在必要的情況下“殺生成仁”、“舍生取義”。中國歷史上千百年來無數(shù)英雄志士的壯舉就是這種精神價值追求。即使是人為了生存所追求的基本物質利益,也應該遵從道義原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要求人們在道義原則的指導下進行物質利益選擇。尤其是現(xiàn)代社會中,仁德不僅是人生價值取向之一,而且也是控制、調節(jié)物質利益這一方面價值追求的重要導向標。

(二)孔子仁學對構建現(xiàn)代和諧社會、生態(tài)文明的啟發(fā)與價值

人類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在科技、經(jīng)濟、人權等方面都不斷取得進步,但是同時也出現(xiàn)了人際關系緊張,社會矛盾加劇,環(huán)境污染破壞等諸多現(xiàn)實問題。社會中,我們看到相當多的人群、區(qū)域、行業(yè)等之間經(jīng)常為了自身利益拼命爭奪,甚至有意無意地傷害他人,造成人情淡薄冷漠,人際關系緊張,沖突不斷。而且,為了短期的經(jīng)濟利益,人們甚至無節(jié)制地開發(fā)自然資源,破壞環(huán)境,經(jīng)濟繁華的背后是滿目蒼夷的生活環(huán)境,就連人們想去享受一下少得可憐的自然美景時,也是面目全非,人滿為患。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日益緊張,產生了前有未有的危機。

這固然與我們所處的市場經(jīng)濟,信息時代的客觀現(xiàn)實緊密相關,但是,更多是因為我們在現(xiàn)實中人為的主觀行為偏差因素所造成的。反思一下,其實就是人們在追逐個人利益、經(jīng)濟利益的時候,把自身利益視為至上唯一目的,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外在的人、物均可視為工具,為我所用,甚至隨意傷害破壞。

第9篇:孟子的啟發(fā)式教學思想范文

1.. 高校輔導員工作運用儒家思想的必要性

高校輔導員工作運用儒家思想的必要性是由自

身的特點決定的。年輕的高校輔導員自身的思想道

德素質是否過硬,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將產生重

大影響。輔導員的素質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質、道

德素質、人文自然科學素質、心理素質、業(yè)務素質、作

風素質等幾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質在諸多素質中

起著主導作用,是首要的素質[1]。儒家思想體現(xiàn)為

一種具有普適性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確切地講,在古

代,中國儒家思想就被理解為人類文明的核心。直

至當今中國,儒家思想仍被視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不

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普遍運用于我們的工

作與生活。

2.. 高校輔導員工作運用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高校輔導員工作運用儒家思想的重要性是由儒

家思想本身決定的。第一,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

看來,世事要以“治人”為中心,而高校輔導員工作

最重要的就是對大學生的管理與指導,作為輔導員,

首先,應明確學生是整個教育過程的主體,在學生管

理工作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關心和尊重

每一位學生個體差異及所帶來的價值理念; 鼓勵每

一位學生的嘗試和努力; 承認每一位學生的成就; 增

強每一位學生對老師和學校的認同感。這也體現(xiàn)了

素質教育中尊重學生、肯定學生,以創(chuàng)新為導向的理

念[2]。

第二,孔子曰: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 。在孔子看來,管理者

要講德行,有德行的話,就可以取得無為而治的效

果。作為輔導員,要不斷提升自身工作對學生的吸

引力和親和力,引導他們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投入學習、

工作和生活,促進他們道德自覺自律意識的養(yǎng)成,最

大限度地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輔導員的品質是其

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工作中的具體體現(xiàn)[3]。

輔導員要對生活充滿信心,要有生活熱情,要自覺樹

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以滿腔的熱情、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對待自身工作,勤勤懇懇,兢兢

業(yè)業(yè),身體力行,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才智奉獻給高

等教育事業(yè),給學生樹立起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榜

樣,成為廣大學生學習的楷模。

第三,孔子曰: “言必信,行必果?!弊鳛檩o導

員,要成為“誠信”楷模,說話不失言,調查不失實,

辦事不失信。當代在校大學生主要是“90 后”,他們

大多以自我為中心,有自己堅持的理念。離開父母

的大學生們特別需要在短時間內樹立一個人格的精

神偶像,所以輔導員應該充分利用與學生朝夕相處

的優(yōu)勢開展誠信宣傳,使大學生建立起誠信理念。

同時,應該堅持誠信教育師者先行,時時事事講誠

信,自覺接受學生監(jiān)督,給學生做出好的榜樣,在學

校營造起“人人重誠信、人人講誠信”的濃厚氛圍。

在開展誠信教育的過程中,使大學生們認識到誠信

品質是一個人在社會的立身之本。

第四,孔子曰: “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

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毕惹厝寮艺J為,人格高尚

者必然具有高尚的精神生活。在高校德

育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取先秦儒家人學思

想之精華,充實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之內涵,促使兩

者融會貫通、相得益彰,德育之目標便水到渠成。

二、辯證運用儒家思想,創(chuàng)新輔導員工作新理念

儒家思想給現(xiàn)代人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面對這些資源,現(xiàn)代人具有選擇的自由,可以吸收資源

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擯棄一些成分。知識經(jīng)濟時

代最重要的是在辯證中開拓創(chuàng)新,舊知識對任何人

都是平等的,只有掌握、創(chuàng)造了新的知識,才能為社

會的前進作貢獻。創(chuàng)新成果要靠創(chuàng)新思維,因此創(chuàng)

新思維是這個時代教育所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標:

1. 因材施教

孔子最早提倡因材施教,其進行教育活動的特

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根據(jù)其智力水平

差異有針對性地教學。“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

所安”,“聽其言而觀其行”。馬克思在他的《資本

論》一書中也曾說道: “天賦的特殊性,是分工產生

的基礎”。馬克思也承認人的智力是有差異性的。

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輔導員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

特點,才能有效抓住事物的本質,抓住矛盾的對立統(tǒng)

一點,因勢利導,有效教育。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特

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多形式的教育方式,增

強針對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其不

足,從而實現(xiàn)大學生個人最大程度的發(fā)展[4]。

2. 啟發(fā)式教學

孔子反對滿堂灌的教育方式,提倡獨立思考,只

有當學生深入思考仍不得解時,才給予提示,以此來

啟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擴大思維的廣度。如果學

生只是一味地吸收老師提供的知識,只知其然卻不

知其所以然,對于問題缺乏深度思考,思維被禁錮在

狹小的空間內,無法發(fā)散,更別說是創(chuàng)新思維了???/p>

子云: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

不復也?!笨梢娙寮宜枷敕浅W⒅貙W生的啟發(fā)誘

導,強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尊重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yǎng)和鍛煉學

生的自學能力。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

得之也?!痹诟咝]o導員工作中,在面對國際國內問

題或者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作為

輔導員,不要一味地把書本或自己的所謂正確的世

界觀和價值觀立刻灌輸給學生,而是要注意引導學

生思考,辯證地分析,學生只有具備積極主動的學習

態(tài)度,獨立深入思考,才能真正掌握所學知識。

3.. 回歸人文主義

通過對儒家思想的探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立足

點最終歸于人本思想。高校的道德教育

從科教興國這一實際出發(fā),融合了儒家思想的世界

觀和方法論,最后的落腳點是否也應該回歸到人本

主義呢? 答案是肯定的。20 世紀初杜威區(qū)分了傳

統(tǒng)教育和現(xiàn)代教育,“兒童中心”的理論使人重新成

為教育活動的中心?,F(xiàn)代教育所提倡和造就的,是

一種民主的、鮮活的和以人為中心的教育,旨在培養(yǎng)

人格健全、個性發(fā)展、精神自由和具有相應職業(yè)能力

的現(xiàn)代社會合格公民。

教育不僅作為經(jīng)濟的催化劑,還必須成為社會

思想、文化、精神、道德建設的源泉,為人類精神的提

升和社會發(fā)展導航。那么,新世紀教育的目標就不

僅僅是發(fā)展科技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而是對教育的人文

主義傳統(tǒng)的尊重、回歸以及繼承。形象地說,在新的

世紀里,教育將起到更為主動和關鍵的作用,未來競

爭的本質是人才和教育的競爭。建立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

為目標的教學,在深度上實現(xiàn)教育內涵化的理想; 最

后恢復和保持教育的人文價值,建立人在教育中的

立體性和教育在社會中的主體性,實現(xiàn)教育人文化

的理想。

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應該把這種人本主義的

思想滲透到學生思想教育的實際工作中去。以大學

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創(chuàng)新高校輔導員工作,從大學生

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關注大學生的正當利益訴求,徹

底改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適應時展需

要、不適應學生成長需要、不適應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

需要的方式、方法,力求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

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

力、感染力[5]。這一思想與科學發(fā)展觀的內涵也是

有共通之處的。對“什么是發(fā)展”、“靠誰發(fā)展”和

“為誰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發(fā)展觀的基本問題可以

做出科學的回答———“以學生為本”。

當今社會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輔導員的工

作任務日益繁雜。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對高校輔導員

工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其工作質量和效率直

接影響著高校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學生是內在因

素,而管理則是外在因素,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

輔導員工作有待解決的核心問題。運用儒家思想的

經(jīng)典滲透于管理工作,是提高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