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管理與溝通論文范文

管理與溝通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管理與溝通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管理與溝通論文

第1篇:管理與溝通論文范文

關鍵詞:年級負責制;年級德育管理網絡;參與管理的原則;全員育德的理念;課程育德的方略

黨的教育方針是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據此,德育應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在中學深入推進“和諧育德”教育創(chuàng)新工程的實施,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機制,是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開創(chuàng)德育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趨勢。為達成此目標,就必須提升學校德育管理的實效性。

在實行年級負責制的中學,以年級為載體構建德育管理網絡可以有效減少學校德育工作中的管理層次與縮短管理距離,提高執(zhí)行力與反應力,增強針對性與實效性,使年級成為全體教師真正參與常規(guī)德育工作,有效進行德育管理的平臺,從而優(yōu)化學校整體的德育管理效能。

1構建年級德育管理網絡的意義

年級負責制,就是由同一年級的教師、班級組成擔負教育教學等管理任務的基層管理組織,把年級作為一個與處室(教務處,學生處等)平級的實體來進行管理。

在年級負責制下,同一年級的教師了解本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理解年級要達到的德育目標,并且由于組織結構的扁平化使得信息溝通渠道暢通,因此更易創(chuàng)造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機制和氛圍;構建年級德育管理網絡使年級的德育管理活動既符合學校的宏觀目標,又切合年級的具體實際,從而充分發(fā)揮年級管理功效,使整個學校的德育管理得到加強和優(yōu)化。

2年級德育管理網絡構成

德育是一個立體。其工作應該是縱、橫向交織的立體網絡,形成管理育人,教學育人,教師學生家長三方互動,全面育人的格局。

2.1年級德育管理網絡的橫向構成

2.1.1“參與管理”的德育管理原則

所謂“參與管理”就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讓員工和下屬參加組織的決策過程及各級管理工作,從而體驗出自己的利益與組織發(fā)展密切相關而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參與管理既對個人產生激勵,又為組織目標的實現(xiàn)提供了保證。因此,參與管理作為一種“以人為本”的管理方法,能確實促進組織績效的提高。

在年級負責制下,德育管理網絡必須遵循參與管理的原則。由于同一年級的教師有更多的機會與信息渠道了解年級的現(xiàn)狀,理解年級要達到的德育目標,因此更能主動承擔促進年級發(fā)展的責任。而且在年級負責制下,教師個人目標與年級要完成的德育目標一致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教師群體易達成共識,年級德育目標也易為個人接受,轉化為個體的自覺行動。實際上,年級負責制下教師的自身利益和年級利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教師認識到自身參與管理的重要意義,從而真正地參與管理。

2.1.2“全員育德”的德育管理理念

“全員育德”是從參與管理原則中提煉升華出的德育理念,全員德育要求教師做到“三全”,即面向全體、全員參與、全程關注。有一種思想,認為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的領地,德育是課外活動的主旨,將德育脫離于課堂教學之外,將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視為班主任的專利。而事實上,每一位教師都有為學生提供全面教育服務的義務。對學生進行民主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行為規(guī)范教育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并非專屬干班主任。只有全體教師都認同“全員育德”的德育管理理念,才可能從彼此封閉的學科教學中走出來理解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意義。

2.1.3“課程育德”的德育管理方略

“課程育德”是實現(xiàn)全員育德的有效方略。一方面,任課教師在年級各個備課組的要求下,結合本學科特點在課堂教學和課外輔導中對學生進行顯性的課程育德,在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育;另一方面,隱性的課程育德尤為重要。隱性課程指的是沒有在課程計劃中顯現(xiàn),卻是學校教育實踐和教育結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組成部分,包括良好的學校常規(guī),教師的人格品質等。德育隱性課程對學生的道德情感具有體驗和熏陶作用,如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關懷、期待、愛心等都容易感染學生,形成情感共鳴,從而主動地接受教師的顯性課程育德。

2.2年級德育管理網絡的縱向構成

年級德育管理網絡縱向由四條具體的實施途徑構成。

2.2.1年級黨支部一年級團支部一年級工會

年級黨、團支部和工會是實現(xiàn)全年級教師參與管理與全員育德的有力保障。黨員教師首先要充分發(fā)揚黨員的帶頭作用,率先學習并樹立正確的德育理念,形成推進科學教育理念的核心力量。年級黨、團支部和工會則定期組織教師開展學習討論,培養(yǎng)教師參與德育管理的意識,提升教師德育工作的理論水平,使年級黨、團支部和工會成為全年級教師學習黨的教育政策方針與推進先進教育理念的堅強陣地。

2.2.2年級主任一班主任一科任老師

年級負責制下,年級主任對整個年級的德育管理工作負責,班主任與該班任課教師共同對班級的德育管理工作負責。在班級的德育工作中,可形成以班主任為組長、科任教師為成員的德育導師小組,要求每位教師都參與到德育管理過程中。上課時間,教師是學生教育、管理的第一責任人,既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管理,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又應結合本學科特點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育,把德育滲透落實到課堂教學細節(jié)中;課余時間,教師應努力成為學生思想上的引導者,心理上的疏導者,學習上的輔導者,生活上的指導者。從而切實做到顯性課程育德與隱性課程育德雙管齊下。

2.2.3年級學生會一各班學生干部一全體學生

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可通過年級學生會來執(zhí)行和強化。年級學生會承擔了年級管理中的許多具體事務,如對各班每日考勤、出操、衛(wèi)生、寢室紀律等各方面的統(tǒng)計與評比或在各種年級活動中起協(xié)調組織的作用。并在管理過程中整合各班學生干部資源,使年級學生會干部與班委干部協(xié)作管理,使年級管理的形式從純粹由教師負責轉換為以學生自主管理與教師管理相結合的形式。組建年級學生會,可積極調動學生干部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管理監(jiān)督的能力。

2.2.4學校一家長學校一學生家長

第2篇:管理與溝通論文范文

關鍵詞: B/S結構;畢業(yè)論文;信息化;;Access

畢業(yè)設計是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分析和解決學科內某一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綜合性訓練。在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培養(yǎng)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著重要作用,是完成專

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但當前不少高等院校在畢業(yè)設計(論文)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管理主要還是采取傳統(tǒng)人工管理模式,在資料整理、資源共享、選題、論文撰寫及指導、格式檢查等諸多方面存在管理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等系列問題。而且傳統(tǒng)畢業(yè)設計中的畢業(yè)論文管理沒有合適的交流平臺,都是教師和學生單向溝通。

1 系統(tǒng)的體系結構及開發(fā)環(huán)境

當前高校畢業(yè)生畢業(yè)設計環(huán)節(jié)與畢業(yè)生實習、找工作等環(huán)節(jié)相互交織,導致他們與指導教師之間經常存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沖突。根據上述情況,本文將設計基于B/S結構的畢業(yè)論文信息管理系統(tǒng),其優(yōu)勢在于基于B/S結構的系統(tǒng)能夠通過Internet實現(xiàn)網上操作,打破時間和地域空間的限制,克服傳統(tǒng)管理方式下指導教師與學生必須見面交流或打電話交流等存在的不足。該信息化系統(tǒng)主要完成對畢業(yè)生選題的管理、教師指導課題至最終給出論文成績過程的管理以及管理員對學生和教師信息的管理等。

該信息化系統(tǒng)采用B/S三層體系結構:表示層、應用層和數據層,如圖1所示。

圖1 系統(tǒng)三層體系結構圖

其中表示層提供應用程序的用戶界面,即客戶端瀏覽器,用戶通過瀏覽器訪問本系統(tǒng);應用層實現(xiàn)業(yè)務功能,是系統(tǒng)的核心部分,這一層為表示層提供功能調用,同時它又通過調用數據層所提供的功能來訪問數據庫;數據層位于底層,以為接口,主要處理應用層對數據的請求。數據層可以對數據庫中存放的數據進行插入、修改和刪除等操作。

該信息化系統(tǒng)運用 3.5+CSS+C#技術,以Visual Web Developer 2008為開發(fā)平臺,基于B/S結構,使用IIS構架Web站點,以Access為后臺數據庫,通過訪問數據庫。

2 系統(tǒng)需求分析

根據畢業(yè)設計進行的過程,畢業(yè)論文信息管理系統(tǒng)主要分為三個模塊:管理員,教師和學生。該信息化系統(tǒng)工作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系統(tǒng)工作流程圖

管理員首先在登錄界面登錄系統(tǒng),通過系統(tǒng)的身份驗證后,進入管理員界面進行操作。管理員主要進行公告公布,對用戶進行添加、刪除、密碼修改等操作。同時可以查看系統(tǒng)各類數據,提取及整理數據,將結果向上級報告。

學生用戶與教師用戶的功能相對應,先選報指導教師和相應課題。如果該學生未被所選報的指導教師選擇,可改選其他指導教師。若被指導教師選擇為所指導的學生,將不能再改報其他指導教師。選報指導教師成功的學生可以在該指導教師的課題方向中做出選擇,指導教師可以根據選報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該學生的選題,或指定該學生做某方向的課題。課題選定后學生方可進行畢業(yè)論文的相關工作,撰寫論文后上傳論文,并查看指導教師的點評,重新修改論文以及重新上傳論文。論文通過后,學生可以通過畢業(yè)論文信息管理系統(tǒng)查看自己的論文成績。

該信息化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畢業(yè)論文選題過程中的雙向選擇。學生可以選擇指導教師并選擇其提供的課題,同時指導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情況及課題的被選擇情況選擇合適的學生及其課題。使學生的論文選報工作靈活、高效。同時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教學及論文指導水平,否則可能面臨沒有學生選報的尷尬處境。這也是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大進步。

3 系統(tǒng)的實現(xiàn)

3.1 系統(tǒng)功能設計

根據系統(tǒng)需求分析,在整個系統(tǒng)中用戶登錄模塊首先進行身份(管理員、教師和學生)驗證。當身份驗證成功后,分別進入不同的模塊進行相應操作,具體的功能模塊圖如圖3所示。

圖3 功能模塊圖

3.2 數據庫設計

該信息化系統(tǒng)的功能就是在進入畢業(yè)論文信息管理系統(tǒng)后,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畢業(yè)設計。系統(tǒng)數據庫主要包含學生表、教師表、管理員表、系統(tǒng)公告表和系統(tǒng)狀態(tài)表等。數據庫主要約束關系如圖4所示。

圖4 數據庫約束關系圖

3.3 功能實現(xiàn)

3.3.1 登錄功能

首先用戶通過登錄界面選擇相應的身份進行登錄,把用戶輸入的用戶名和密碼與數據庫中存儲的用戶名和密碼相比較,如果正確無誤則進入相應身份的操作頁面,如果錯誤,將進行提示。

本系統(tǒng)主要分三類用戶類型,將三類用戶登錄界面合而為一實現(xiàn),只需選擇不同的用戶類型即可。實現(xiàn)代碼如下:

if

(Roles.FindUsersInRole(DropDownList1.SelectedValue.ToString().Trim(),user_no.Text.Trim()).Length>0)

{ RegisterStartupScript("","alert('登錄成功!')");//清空文本框

Session["logid"] = user_no.Text.Trim();

Session["Roler"] =DropDownList1.SelectedValue;

if (Session["Roler"] =="管理員")

Response.Redirect("ManagerMain.aspx",false);

if (Session["Roler"] == "指導老師")

Response.Redirect("TMain.aspx", false);

if (Session["Roler"] == "畢業(yè)生")

Response.Redirect("SMain.aspx", false);

user_pass.Text = user_no.Text = "";

}

3.3.2 管理員功能的實現(xiàn)

管理員界面的功能包括公告、學生用戶管理、教師用戶管理、分組管理等。

導航菜單是一個系統(tǒng)的導航圖,用戶能快速、熟練地使用系統(tǒng)中的各個功能就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導航菜單。導航菜單使用C#、CSS、圖片等技術實現(xiàn),能夠點擊展開或收縮。并在右側顯示相應內容,便于操作。

3.3.3 教師功能實現(xiàn)

教師界面包括查看系統(tǒng)公告、學生信息、學生選報情況等,教師在此界面下可以對學生進行選擇等操作,修改密碼、課題方向和添加個人信息等。

3.3.4 學生功能實現(xiàn)

學生主界面包括查看教師信息,課題選擇、論文提交、查看點評、成績查詢、修改密碼等功能。

4 總結

基于B/S結構的畢業(yè)論文信息管理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網上選題、網上指導學生進行畢業(yè)設計等工作,使得學生可以在任意地點、任意時間進行選題。同時實現(xiàn)了教師與學生的雙向選擇,既提高選題質量和效率,確保選題的公平、公正、合理,也為指導教師和學生順利高效地完成畢業(yè)論文整個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平臺?!?/p>

參考文獻

[1]聶強,鄒賽,劉忠利.基于信息平臺整合對高職院校畢業(yè)設計過程監(jiān)控信息化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6(4):142-146.

[2]洪建峰.基于Web的畢業(yè)論文指導交流系統(tǒng)設計與應用――以上海電視大學畢業(yè)論文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13):49-51.

[3]劉芳,牟廉明.基于UML的畢業(yè)論文管理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24(8):55-58.

第3篇:管理與溝通論文范文

[關鍵詞]文獻保護 文獻修復 課程體系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信息學院

[分類號]G25

文獻保護與修復(或使用其他名稱)是我國圖書館學和檔案學的重要專業(yè)課程。隨著學科發(fā)展、技術更新和實際工作變化,該課程的教學目的、內容和方法也應進行相應調整。除考察國內實際情況和需要外,對國外相關課程的調查和借鑒也是課程進行科學調整的必要前提。美國圖情學教育在國際上處于較先進地位,文獻保護與修復相關課程作為其傳統(tǒng)教學內容,在課程設置和具體教學安排上均具有相當的特色和優(yōu)勢。

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圖情學研究生院2009年最新排名數據,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信息學院位居“檔案與保存”專業(yè)排名榜首位,其文獻保護與修復專業(yè)教育在美國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廣泛的影響。

文獻保護與修復教學任務主要由該學院的卡爾嘉琳文化記錄保護中心(William and Margaret KilgarlinCenter for Preservation of the Cultural Record)承擔。該學院提供博士、碩士、雙碩士以及副修等級別的學位教育。其碩士培養(yǎng)計劃中的課程設置既支持學生獲得圖書館學或信息學的全面訓練,也為學生提供在特色學科研究領域深入學習的機會。其中,文化記錄的保護便是該學院三大特色研究領域之一。這一方向的碩士培養(yǎng)計劃致力于為學生提供文獻保護與修復相關方面的基礎知識和高級技能的培訓,涉及檔案與記錄管理、紙張與書籍修復、博物館研究與保護管理等。此外,該學院的高級專業(yè)資格證書進修計劃還為有工作經驗的信息從業(yè)人員提供了獲得“Conservation”和“PreservationAdministration”兩種專業(yè)培訓并取得證書的機會。

與上述碩士培養(yǎng)和高級專業(yè)資格證書進修計劃相配合,德州大學信息學院設置了一系列文獻保護與修復相關課程,以完整的課程體系、雄厚的師資隊伍、豐富的教學經驗、理想的實踐設施致力于文獻保護與修復人材的培養(yǎng)。論文從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方面加以分析。

1 課程內容概況

據分析統(tǒng)計,不計其他課程中的相關專題討論及實習課程,德州大學共有文獻保護與修復相關課程17門,如表1所示:

“現(xiàn)代社會的檔案、記錄及其保護”面向碩士生講授有關文藝復興時期至今的檔案事業(yè)、記錄管理和保護管理。教學目標包括:①回溯以美國為主的檔案事業(yè)、記錄管理以及檔案和記錄保護的發(fā)展歷史,包括記錄的生成和保留、記錄依附的載體以及為了對記錄信息進行控制管理并延長其生命周期而發(fā)展和積累的基本原理與方法論;②考量記錄、檔案及其保護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地位以及社會地位對于檔案事業(yè)的影響;③加強明確敘述和研究歷史問題并展現(xiàn)調查研究結果的能力。與教學目標相一致,教學內容也包括方法層面的歷史研究相關知識,如歷史研究概況、特性和操作方法等以及專業(yè)層面的檔案、記錄及其保護相關知識,如檔案基金會、檔案職業(yè)、國家檔案和聯(lián)邦記錄、記錄管理、載體與技術、處于危險狀態(tài)的檔案和記錄、檔案和記錄保護的發(fā)展、20世紀的檔案事業(yè)等。從教學內容可以看出,該門課程涉及檔案和記錄這一類文獻的保護,但同時包括檔案學專業(yè)的其他基礎知識,并非文獻保護與修復的通論性質課程。正如課程負責人David B.Gracy II在其2006年春季的教學大綱中所言“這是一門歷史課程”,“現(xiàn)代社會的檔案、記錄及其保護”側重于文獻保護事業(yè)發(fā)展史的介紹,因此,筆者認為,或可用“歷史”作為該門課程的內容關鍵詞。

“保護概論”是面向非文獻保護與修復專業(yè)的圖書館學、信息學和檔案學碩士生開設的基礎課程,介紹與圖書館和檔案文獻保護與修復相關的若干問題,包括文獻退變的類型和原因、處理方式、保護項目的組織等。教學內容包括:狀況調查與保護需求評估;紙質文獻的結構與退變;照片的結構與退變;多媒體材料的結構與退變;館藏保管;環(huán)境監(jiān)控設備;保護意識的普遍形成;可選擇的修復處理;創(chuàng)建永久數字收藏;保護性載錄格式轉換;災難預案;保護項目的建立等。從其教學內容可以看出,這是一門“通論”性質的文獻保護與修復課程。

“記錄資料的保護與保管”的教學目標是使參與本課程的碩士生理解“外部防護(extrinsic care)”這一保護圖書館館藏的舉措的技術現(xiàn)狀及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方式。所謂“外部”,義指區(qū)別于直接作用在文獻資料本身的修復處理。教學內容包括環(huán)境狀況監(jiān)控和記錄維護;控制環(huán)境的方法;館舍設計和改造中對于記錄資料保存的考量;主要類型的記錄資料的保藏優(yōu)先原則和實踐操作細節(jié);記錄資料在使用、運輸、復制和展覽過程中的保管;非書資料(如縮微膠卷、照片、手稿、地圖、磁性記錄載體、圖畫等)的存儲和處理;生物侵害及其控制;災難恢復;空間設計與使用等。雖然限于“外部防護”,但考察其教學內容,涉及文獻保護的各個方面,也應視為一門“通論”性質的課程。

“保護項目管理”向將要在圖書館、檔案館等文獻保藏機構從事保護管理的學生講授如何管理從需求評估到物理處理或載體轉換的選擇等全方位的文獻保護活動。通過課程學習要實現(xiàn)以下目標:①熟悉保護項目的組織模式及其與大型圖書館或檔案館的組織和使命的關系;②理解需求評估在保護項目中的地位并掌握評估保護需求的工具;③理解一個成熟的保護項目的主要運作組成部分;④練習對于成功管理保護項目至關重要的多種方式的溝通技巧;⑤運用其他保護課程所學的保護知識以及實踐經驗。課程內容包括調查文獻保護在圖書館或檔案館中的地位和組織情況;設計和綜合保護項目;需求評估和保護方式選擇;管理保護項目中的各個組成部分;員工和用戶教育;籌慕款項和撰寫贊助計劃申請書;人員配置;成本分析和預算等。從上述教學目標和內容可以看出,“保護項目管理”是德州大學文獻保護與修復課程體系當中的高階課程,需綜合其他課程的基礎知識方可完成,而“管理”則可視為這門課程的核心內容。

“創(chuàng)建永久數字收藏”介紹創(chuàng)建永久性數字資源收藏的操作活動,幫助學生從館長的視角理解需要進行數字化的載體以及數字化過程中與技術或管理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包括元數據的生成以及長期存取的數字化保護策略等?!皵底帧笨勺鳛槠鋬热蓐P鍵詞。

“電子記錄永久保存若干問題”關注與各種來源的電子記錄相關的問題,包括為了長久保存而對記錄所作的保護性載錄格式轉換。課程涉及載體更新,轉換為中性格式vs.盡量保持原始格式,遷移,按需遷移;

數字文獻的顯著特征及對其加以保護的重要性;格式與元數據;電子記錄長期保存中的數字簽名、消息摘要、真實性和鑒定;電子記錄存儲庫的建設、使用和管理等。本課程旨在使面臨為長期保護記錄或其他數字文獻而需構建有效的電子記錄存儲庫問題的檔案館或數字圖書館從業(yè)人員了解其中的主要困難所在、需要采取的解決措施以及如何尋求幫助。該課程側重于“電子”文獻的保護。

“音頻資料保護與載錄格式轉換概論”側重于音頻資料保護和載錄格式轉換中的經濟學問題,噪音降低和穩(wěn)定性問題,用于存儲聲音的現(xiàn)代載體的穩(wěn)定性問題等?!案呒壱纛l資料保護與載錄格式轉換”是其后續(xù)高階課程,側重于載錄格式轉換的相關問題,包括:不同格式信息的變換;優(yōu)先進行載錄格式轉換的資料的選擇標準;侵入性修復或最低限度修復的考量;非常用格式研究;音頻資料最大量信息恢復的方法等。這兩門課程側重于“音頻”文獻的保護。

“圖書館與檔案館文獻修復”向碩士生講授文獻保藏機構進行修復處理的理論、政策和實踐,涉及材料科學、保藏處理、預防性處理和治療性處理等。是側重于文獻修復的一門“通論”性質課程。

“圖書實驗室I-Ⅲ”是在圖書實驗室進行的三門系統(tǒng)的修復實踐課程,為文獻保護與修復專業(yè)的碩士生和進修高級專業(yè)資格證書的從業(yè)人員而開設。其中I包括圖書館和檔案館資料保護的修復性處理基礎介紹,通過設計和制作保護性函套和使用適當的維護程序對館藏進行成體系的保管等;II通過傳統(tǒng)的和現(xiàn)代的圖書修復材料及實施技術的詳細練習和學習,介紹紙張修補、修復和圖書館書籍裝幀;III涉及書籍修復的檢查、存檔和處理程序,高級修復裝幀,制訂維護流通館藏的技術標準和規(guī)范等,并為學生開始個人修復研究計劃做準備。均為“實驗”課程。

“高級修復處理”允許文獻保護與修復專業(yè)的學生在圖書實驗室和紙張實驗室進行個人修復研究計劃。該課程要求學生完成若干個圖書處理計劃,包括:決策和存檔,探究圖書處理和保護專門問題或特殊領域的個人計劃和工作組;實驗室案例;災難響應和恢復等。屬于“實驗”課程。

“紙張實驗室I-II”是在紙張實驗室進行的兩門系統(tǒng)的修復實踐課程,為文獻保護與修復專業(yè)的碩士生和進修高級專業(yè)資格證書的從業(yè)人員而開設。其中I旨在為學生介紹修復古代紙張的基本理論和技術,鼓勵學生培養(yǎng)恰當運用這些技術的判斷力;II旨在擴展和提高學生的修復處理知識和技能,要求學生能針對特定收藏做出修復處理決策。均為“實驗”課程。

“修復科學I-II”向文獻保護與修復專業(yè)的碩上生和進修高級專業(yè)資格證書的從業(yè)人員介紹圖書、照片、手稿等的構成、鑒別和修補所需材料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教學內容包括粘合劑,分析技巧,纖維素、淀粉和蛋白質,顏色、光線和化學,酶,功能團,現(xiàn)代紙張制作與材料,容模,聚合體,氧化還原反應,皮革與羊皮紙,溶劑等。偏重于修復“材料”的講解。

2 課程體系分析

結合上述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開課次序等加以分析,德州大學的文獻保護與修復相關課程體系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2.1 內容全面,結構合理

從上述課程內容分析及關鍵詞選取可以發(fā)現(xiàn),既有通論性質的綜合課程,又有專論性質的歷史、管理、數字、電子、音頻、材料等專題課程,基本上全面涵蓋了文獻保護與修復領域各個方面的內容?!氨Wo概論”的授課對象是非文獻保護與修復專業(yè)的圖書館學、信息學和檔案學碩士研究生,介紹文獻保護基礎知識;“記錄資料的保護與保管”關注文獻的“外部防護”;“圖書館與檔案館文獻修復”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文獻修復的理論、政策和實踐。三門課程雖同屬通論性質的課程,然各有側重,并不重復。各門專論性質的課程或從事業(yè)發(fā)展的不同角度(如“現(xiàn)代社會的檔案、記錄及其保護”),或從文獻載體的不同類型(如“音頻資料保護與載錄格式轉換概論”),或從實際工作的不同環(huán)節(jié)(如“保護項目管理”)對文獻保護與修復加以深入探討,與通論性質的課程一起,為學生提供了獲得合理的文獻保護與修復知識結構的機會。

2.2 層次分明,承接有序

從表1不難發(fā)現(xiàn),德州大學整個文獻保護與修復課程體系當中又有一些自成系統(tǒng)的課程模塊。如“音頻資料保護與載錄格式轉換概論”、“高級音頻資料保護與載錄格式轉換”、“圖書實驗室I-III”、“紙張實驗室I-II”以及“修復科學I-II”。這些課程模塊在教學內容上由淺至深,在開課順序上由基礎到綜合,并且通常由同一位教師負責教學,體現(xiàn)了層次分明、承接有序的特點。

2.3 理論與實踐并重

17門文獻保護與修復相關課程中,有6門實踐課程,而在部分理論課程當中,亦包涵了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從幾門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看,實踐課程實以理論課程為基礎,學生在完成相關理論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實踐課程親身體驗,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文獻保護與修復是圖書館、檔案館等文獻保藏機構的實際工作環(huán)節(jié),文獻保護與修復知識是應用型的知識,必須通過實踐操作方能真正掌握。除實踐課程外,德州大學還提供了6門實習課程,充分體現(xiàn)了其對文獻保護與修復實踐教學的注重。

2.4 保護與修復分明――兼論Preservation與Conservation的中文譯法

從表1的“關鍵詞2”一列可以看出,德州大學在設置文獻保護與修復課程時,對于Preservation和Conservation這兩個相關而又相異的內容進行了區(qū)分。綜合考察8門Preservation課程,可以總結出Preservation所涵蓋的主要內容包括:文獻保存狀況調查、文獻保護需求評估、不同載體文獻的結構、不同載體文獻的退變及原因分析、文獻保存環(huán)境監(jiān)控、文獻載錄格式轉換、文獻保護意識的培養(yǎng)、文獻保護項目的建立與管理、災難預案與恢復等。綜合考察9門Conservation課程,可以總結出Conservation側重于紙張修補、書籍裝幀等文獻修復處理方法的原理、考量、選擇和操作。不同的主要內容體現(xiàn)了兩者的相異之處。而Preservation的兩門通論性質課程“保護概論”和“記錄資料的保護與保管”的教學,除前述主要內容外,均涉及Conservation課程的內容,體現(xiàn)了兩者的相關性。這一相關性表現(xiàn)為Preservation這一術語在概念外延上較Conservation寬泛,有些時候,Preservation可以包括Conservation。

我國在Preservation與Conservation兩個術語連用時,通常將其擇作“保存與保護”或合譯為“保護”。從上述德州大學兩類課程的內容分析來看,這兩種譯法并不合適。文獻保護通常可分為預防性和補救性兩種類型,結合上述兩類課程的內容,或可將Preservation視作文獻的預防性保護,而將Conservation視作文獻的修復性保護。而由于Preservation又可涵蓋Conserva-tion,因此,筆者認為,可將Preservation譯作“保護”,將Conservation譯作“修復”,則兩個術語之間的相異性和相關性均得以體現(xiàn)。

3 結語

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學或檔案學專業(yè)的文獻保護與修復教學基本上局限于通論性質課程的開設。然其“通論”亦僅偏重于傳統(tǒng)的檔案文獻載體知識的介紹和環(huán)境控制等,較少涉及文獻保護管理的內容。至于采用西方裝幀方式的精裝或平裝書籍的保護與修復方法和理論,更是鮮有涉及。如前面所述德州大學通論課程“保護概論”中所涵蓋的狀況調查和保護需求評估、日常館藏保管、修復處理方法的選擇、創(chuàng)建永久數字收藏、文獻載錄格式轉換、災難預案和文獻保護項目的管理等內容,在國內的通論課程中基本沒有涉及。這一情況與我國文獻保護與修復的研究現(xiàn)狀有關。目前我國的文獻保護與修復研究仍停留在技術層面,偏重于介紹以書籍為主的古文獻的常用修復方法和操作過程,實踐性和可操作性不強,對實踐經驗的總結較簡單,尚未上升到原理和理論的高度。

第4篇:管理與溝通論文范文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構建了品牌資產價值形成的過程模型以及品牌資產培育模型,分析了如何從整體戰(zhàn)略上建立并培養(yǎng)品牌,進一步塑造品牌代表的文化價值觀搶占消費者的心智資源,進而刺激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以此為契機推動企業(yè)全面做大、做強,最終體現(xiàn)為品牌資產的不斷增值。

早期對品牌資產的研究,主要圍繞品牌資產概念的內涵和品牌財務價值評估展開。Keller(1993)提出的“以顧客為基礎的品牌資產模型”(簡稱cbbe)被認為是“品牌資產研究領域過去20多年的一個分水嶺”(王海忠,2006)。Keller認識到,任何營銷戰(zhàn)略的制定不能脫離對消費者需求的理解和對消費者需求的滿足,因此,必須通過考察消費者對營銷的反應以及從消費者行為的背后進一步把握消費者的認知。他把以顧客為基礎的品牌資產定義為:由于顧客的品牌知識而引起的對該品牌營銷的不同反應。之后,對品牌資產概念的理解,大致可以劃分為三種概念模型,即財務會計概念模型、基于市場的品牌力概念模型以及基于品牌—消費者關系的概念模型。

品牌資產概念闡釋

財務會計概念模型主要著眼于對公司品牌提供一個可衡量的價值指標。這種概念模型認為品牌資產本質上是一種無形資產,必須為這種無形資產提供一個財務價值。所以,必須給每一個品牌賦予貨幣價值,公司管理人員及公司股東才能清楚知道其公司的真正總價值,從而減少因價值的低估而導致企業(yè)的重大損失。

基于市場的品牌力概念模型認為更重要的是要著眼于未來的成長。品牌資產的大小應體現(xiàn)在品牌自身的成長與擴張能力上,例如品牌延伸能力??梢姡摳拍钅P脱芯康闹匦霓D移到品牌的長遠發(fā)展?jié)摿ι稀?/p>

基于消費者的概念模型把品牌資產的組成模塊化(模塊化就是把整個品牌資產的組成劃分成若干個模塊,每個模塊具有一個子功能,把這些模塊集中起來組成一個整體,就是完整的品牌資產的組成,涵蓋了品牌資產的所有功能),有利于品牌資產的管理。這一理論觀點的重要啟示是,企業(yè)要積累品牌資產、有效地實施品牌戰(zhàn)略,就必須從消費者品牌知識的形成著手。

品牌資產的價值模型研究

以上三種模型比較得知,企業(yè)的品牌資產與品牌在消費者購買行為中所起的作用密不可分。品牌價值的存在必須依托于消費者對于品牌的認可并基于此種品牌認知度而產生的購買行為以及品牌忠誠度,這些都是構成財務會計模型中品牌的無形資產以及市場的品牌力概念模型中品牌自身的成長與擴張能力的基礎。本文將品牌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通過品牌價值的生產過程、交換過程和顧客的購買過程進行綜合分析后得出了品牌價值的生產與實現(xiàn)過程模型(見圖1)。

品牌價值的生產、實現(xiàn)過程模型體現(xiàn)出:一個品牌的生產和培育是品牌價值的創(chuàng)造過程。如何在品牌銷售的同時,把品牌全面鋪進消費者的頭腦里,占據“心智階梯”的最高層,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品牌知識成為品牌管理者確立品牌資產的核心問題。這樣,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無疑體現(xiàn)了一個品牌的品牌價值,即品牌資產。但這一品牌價值能否被市場所接納,還要經過消費者對信息所形成的關注,對自己效用需求的思考,同類產品的不同品牌對比和對品牌的感知,最后所形成的對品牌的印象。

品牌資產的培育模式研究

筆者認為品牌資產培育的模式核心在于從基于目標消費者特點的品牌定位出發(fā),創(chuàng)造品牌接觸點傳達統(tǒng)一、整合的品牌信息提高品牌認知,進一步塑造品牌代表的文化價值觀搶占消費者的心智資源,進而刺激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最終體現(xiàn)為品牌資產的不斷增值。本文構建了一個模型來說明,見圖2。

基于圖2這個模型,培育品牌資產,搶占消費者的心智資源核心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獨特的定位上取得優(yōu)勢

品牌資產理論認為:品牌資產是品牌的顧客、渠道成員、母公司等對品牌的聯(lián)想行為。這些聯(lián)想行為可以賦予品牌超越競爭者的強大、持久和差異化的競爭優(yōu)勢。其中,顧客對品牌的聯(lián)想和行為是構成這種競爭優(yōu)勢的最核心的部分,而企業(yè)要做到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fā)構建品牌資產,那么獨特的品牌定位則是企業(yè)創(chuàng)造品牌價值的出發(fā)點和基石。而所謂定位就是讓品牌在消費者的心智階梯中占據最有利位置,使品牌成為某個類別或某種特性的代表品牌。這樣當消費者產生相關需求時,便會將定位品牌作為首選,也就說這個品牌占據了這個定位。

(二)利用整合營銷手段使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隨著以消費者為主導的買方市場的來臨,傳統(tǒng)的產品營銷逐漸過渡到品牌營銷,而品牌營銷的核心就是必須將企業(yè)所傳遞的品牌信息高度整合起來,利用整合營銷溝通理論來傳播品牌信息。

整合營銷傳播是以溝通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核心整合重組企業(yè)市場行為,綜合協(xié)調地使用各種形式的傳播方式,以統(tǒng)一的目標和統(tǒng)一的形象,傳播一致的產品信息和品牌形象,實現(xiàn)與消費者的雙向溝通,并建立長期密切的關系,從而更有效達到廣告?zhèn)鞑ヅc產品營銷的目的。

(三)塑造品牌形象所代表的價值觀與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是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感覺和附加價值,是能帶給消費者心理滿足的效用,具有超越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具有超越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則更能令商品區(qū)別于競爭者的稟賦。

有人認為品牌的建立和維持離不開廣告,不過真正讓品牌在市場中站穩(wěn)腳跟的,并非廣告本身,而是品牌背后的核心價值。品牌核心價值是品牌資產的主體部分,是驅動消費者認同、喜歡一個品牌的主要力量。營銷傳播活動是對品牌核心價值的體現(xiàn)與演繹。只有在漫長的歲月中以非凡的定力去做到這一點,讓品牌的每一次營銷傳播活動都為品牌做加法,久而久之,核心價值才會在消費者頭腦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并成為品牌對消費者最有感染力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王新玲.品牌營銷策略.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2.于建原.營銷管理.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第5篇:管理與溝通論文范文

關鍵詞:“十一五”;當代中國;美術研究;學術成果;現(xiàn)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J201 文獻標識碼:A

“十一五”期間,美術學與設計藝術學研究領域的發(fā)展變化較大,隨著高等美術教育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教育日益普及,高等院校逐步向研究性大學轉換,高校教師的研究性成果成倍增長,研究機構紛紛成立,課題申報數飛速上漲,立項數不斷上升①,但高品質的學術成果卻并不多見,反而在總量擴大的情況下,質的相對比率反而下降。這種情況在“十五”期間已經出現(xiàn),國家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如控制博士生的招生規(guī)模,對學術期刊進行學術評估,對核心期刊進行動態(tài)評估,加強對課題項目后期資助的審核及資助力度,出臺各種對優(yōu)秀著作及科研成果的獎勵措施,各家出版社對優(yōu)秀科研成果也在每年的出版計劃中留有一定的比例,但在市場經濟的環(huán)境中,不良的學術風氣依然存在,量與質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全國美術學與設計藝術學學科研究的整體態(tài)勢是個體性的研究增加而集體性的研究減少,專門領域內的研究向縱深發(fā)展,個案研究比較多,邊緣性研究比較多,地域性美術研究亦逐漸增多,一些新興學科的概論性著作也逐漸增加。整體上說明了學科研究領域的面在不斷擴大,基礎研究也在不斷深入,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fā)展時期。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兩大方面,一是國家項目的推動及省(市)、部門各級項目的立項與資助力度不斷增強,大多數有研究前景的個人與集體項目都能獲得各種不同的支持;二是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成倍增加,盡管存在種種問題,但在總體上還是推動了學科研究的發(fā)展,因為其中的開題、評審、答辯等種種環(huán)節(jié),在掌控論文的學術質量上還是發(fā)揮了作用,還有一些學生在認真地鉆研學問。

與美術史論的傳統(tǒng)學術研究相比,創(chuàng)作實踐方面的研究更為活躍。美術市場空前繁榮,展覽不斷,當代藝術的浪潮一浪又一浪,畫冊、期刊及各種出版物讓人目不暇接,對現(xiàn)狀的研究也隨之展開,美術批評理論也隨著批評實踐活動而有所發(fā)展,推動了各種創(chuàng)作理念;尤其是設計藝術理論研究,雖然還處于初創(chuàng)時期,亦初具規(guī)模,這與設計藝術教育的普及有關,與學科的基本教育規(guī)模與實踐性有關,其研究成果大多還體現(xiàn)在教材與基礎理論問題上。

現(xiàn)依據“十一五”期間美術與設計藝術學科研究的主要情況與基本特點,分述如下。

一、基礎理論研究

“十一五”期間的美術基礎理論比較薄弱。與“十五”期間相比,在研究范圍上無突破,在數量上基本持平,基本上一年出版一本,還是以高等院校教材或輔助教材為主,如“美術概論”一類,有鄧福星的《美術概論》(2009年版)、趙一丹的《美術概論》(2008年版)、陳美渝的《美術概論》(2007年版)及高國良的《影視美術概論》(2008年版)、肖清風的《設計藝術概論》(2007年版)、朱主編的《設計藝術概論》(2006年版),其特點是強調了個體性的研究,突出一家之言,走出了集體編著的大一統(tǒng)模式,展開了多元論述。在門類美術的基本理論研究方面,近十年來還是局限在影視美術,未見其他門類美術的著述。在博士論文方面,則有些專題性的理論研究,如王云亮的《話語的轉型:以宗白華的中國畫理論為解析案例》(2008年版),就在探討20世紀中國美術理論話語的現(xiàn)代問題。

在“十一五”國家課題立項中,基礎理論方面的選題比例也小,占美術類課題總量約17%,其中包括對西方藝術理論的研究,設計藝術理論、批評理論及各項專題理論研究,未見原理論研究,而且有些選題重復立項。

與美術基本理論研究現(xiàn)狀相比,設計藝術理論的研究成果略為突出,且作者隊伍也趨向年輕化,其成果形式還是以教材為主。如余強主編了一套設計藝術基礎理論叢書(2006年版),以及邵宏編著的《設計學概論》(2009年修訂版)、胡守海的《設計概論》(2006年版)、張燾的《室內設計原理》(2007年版)、焦健等主編的《空間設計原理》(2007年版)、清華大學課題組編的《設計藝術的環(huán)境生態(tài)學》(2007年版,“十五”規(guī)劃題)、何燦群主編的《人體工學與藝術設計》(2007年版)、陸小彪等的《設計思維》(2006年版)等等。專題性研究則有桂宇輝的博士論文《包豪斯與中國設計藝術的關系研究》(2009年版),以及熊的博士學位論文《器以藏禮:中國設計制度研究》(2007年)。

二、美術史研究

“十一五”期間的美術史研究依然是重頭戲,成果數量不少,但值得稱道的卻不多。其間以教材為多,特別是中外美術通史寫作,雖然看似以個人撰著為主,體現(xiàn)研究主體的學術立場及其觀點,實際上還是取通用的體例及通常的史學觀,無甚建樹。五年間,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美術史出版有13本,外國(西方)美術史出版也有13本,基本上都屬于簡編。②其中,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工藝美術史就出版6部,有5部是個人專著。應該說,這與“十一五”期間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大力展開有關,與設計藝術學科的興起與普及有關,與文化研究及新美術史學觀的興起也有關系。外國美術史寫作中比較值得關注的是陳平的《西方美術史學史》(2008年版),特別是他又主編了一套“美術史里程碑”叢書,包括《羅馬藝術》、《作為精神史的美術史》及《羅馬晚期的工藝美術》。

美術史的研究方法是這一時期倍受關注的問題。圖像學、藝術形態(tài)學、藝術社會學及藝術心理學等研究方法,甚至包括政治學、經濟學、意識形態(tài)研究、比較研究等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也不斷地滲入中國美術史學界,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歷史文獻學及風格樣式研究。其間,較有影響的是美籍華人學者巫鴻的著作被介紹到大陸,如《禮儀中的美術》(2005年版)與《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中的思想性》(2006年版)。2007年4月,首屆高等藝術院校美術史學教育年會在中央美術學院召開,會議主要著眼于青年一代的美術史學者,而來自各藝術院校及科研機構的青年學者所提交的論文,引起與會者的極大興趣。兩天會議不時掀起討論的熱點,如華南師范大學顏勇的論文《西學語境中的傳統(tǒng)畫論:以“墨分五色”的二三種現(xiàn)代詮釋為例》,又如中央民族大學吳雪杉的論文《清初“四僧”與歷史書寫――民國時期美術史的一個考察》,還有中央美術學院張鵬有關寺觀廟堂繪畫、雕塑的研究,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及獨到之處。2008年4月第二屆年會在四川美術學院召開,其研討的主題是“美術的地緣性”,并設六個分論題,即(1)差異與融合;美術考古的視角;(2)地域性母題的圖像呈現(xiàn);(3)美術及其理論中的地方觀念;(4)地緣性與風格流派;(5)文化地域性的價值限度;(6)地緣性理論的回顧和反思。顯然,年會的學術議題已轉向有關方法論的專題研究,“研究視角”比“學術立場”更受人關注。2009年10月第三屆美術史學教育年會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召開,主題是“邊界與范式”,曹意強與潘耀昌均關注到越界問題,即在全球化視野下的“世界藝術研究”;而在“中國古代美術研究新視野”的專場討論中,鄭巖、張鵬等人所提交的論文依然注重圖像分析,注意討論具體的問題,由此及彼,由小見大。這樣的研究方法正被越來越多的青年學者所接受。

中國美術史專題研究的主要成果來自于之前的一些研究項目。如屬于“十五”國家重點項目之一的“中國道教美術史”(2003年立項),其課題成果之一《論〈八十七神仙卷〉與〈朝元仙仗圖〉之原位》(李淞著)獲首屆中國美術獎理論評論獎(2009年),與其同時獲獎的還有李超的《中國早期油畫史》(2001年立項的國家年度課題)及裔萼的專著《二十世紀中國人物畫史》(2001年立項的文化部青年項目)。

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研究在“十一五”期間依然是一熱點③。已出版的專著有呂澎的《20世紀中國藝術史》(2006年版)、張曉凌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文獻集》第一輯(2007年版)、陳瑞林的《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教程》(2009年版);再版的有阮榮春的《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原名為“中華民國美術史”,2005年版)、潘耀昌的《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潘公凱負責的“中國現(xiàn)代美術之路”的課題組(北京市教委共建項目)于2006年相繼在香港、上海組織召開學術研討會,會議邀請海內外學者就20世紀中國美術的現(xiàn)代轉型問題展開討論。張曉凌負責的“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課題組(“十五”國家重點)也相繼在北京、杭州組織召開編委會,其項目將在2010年下半年結題。鄭工的《民國時期美術思潮》(2001年文化部項目,原題為“20世紀中國美術大論辯”)已于2006年結題(將在2011年出版)。而在博士學位論文選題方面,數量更多,出版的也不少。如顧丞峰的《現(xiàn)代化與中國百年美術》(2007年版)、薛娟《中國近現(xiàn)代設計藝術史論》(2009年版)、馬琳的《周湘與上海早期美術教育》(2007年版)、華天雪的《徐悲鴻的中國畫改良》(2007年版)等等。相比“十五”期間,研究范圍擴大了,研究深度也加強了,其特點是以現(xiàn)代化理論為核心,注重社會文化的整體轉型,同時也在進一步整理資料,敞開學術視野,消除偏見。

中國書法史論研究在“十一五”期異軍突起。說“異軍”則是因為在20世紀書法漸次游離出了中國美術圈,而在21世紀,在學科整合的過程中開始有所溝通,學科建設迅速發(fā)展,“十一五”期間推出了一批成果。如叢文俊等人合著的《中國書法史》叢書(2007年版),歐陽中石主編的《中國書法藝術》(2007年版);專題研究成果可見之南方出版社的“書法研究博士文庫”(第1輯,2009年版),王元軍的博士后出站報告《漢代書刻文化研究》(2007年版),獲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一等獎。

三、區(qū)域美術(含民族美術)研究

“十一五”期間區(qū)域美術研究比較活躍,正因為這一時期通史性的寫作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而地域性的美術研究又受到地方政府及有關文化教育單位的重視,作為地方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或有地方特色的研究項目進行扶持。區(qū)域美術研究的特點,一是文化中心區(qū)域,二是文化邊緣區(qū)域。如北京的地區(qū)性美術研究就有兩項成果,即邵大箴、李松主編的《20世紀北京繪畫史》(2007年版)與李福順主編的《北京美術史》(2008年版,北京市“十一五”社科規(guī)劃項目)。前者聚集了國內頗有建樹的美術史論家,如李樹聲、薛永年、水天中、單國強等人;后者主要是一批青年學者。二者體例不同,水平各異。相比“十五”期間出版的《上海美術志》(2004年版)和《20世紀上海美術年表》(2005年版),在研究思路及具體做法上已不相同。澳門文化局近年也資助一批有關澳門美術與設計方面的研究項目,已結題并待出版的成果有胡光華的《澳門繪畫史》、劉佳的《澳門設計藝術》。由澳門基金會編輯出版一套《澳門史新編》(2008年版),收錄了莫小也的《澳門早期美術史:遠古至1850年》與鄭工的《澳門美術史的分期與分類》。莫小也的研究課題“澳門美術史”(2003年立項的國家年度題)也基本完稿。

相關的研究成果還有李偉卿主編的《云南民族美術史》(2006年版)、張亞莎的《美術史》(2006年版)、范曉杰等人合著的《山西美術史》(2009年版)、朱琦的《香港美術史》(2007年版)、徐文琴的《臺灣美術史》(2007年版)。還有一些民族美術史的研究課題在“十一五”期間陸續(xù)立項,如彭林緒的《土家族工藝美術史》(2007年度)、張景明的《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藝術與文化表意》(2007年度)、李青的《絲綢之路與西北民族美術史研究》(2007年度)、李宏復的《中國少數民族刺繡工藝文化研究》(2008年度)及姜鐘浩的《中國朝鮮族百年美術發(fā)展歷程與特性研究》(2009年度)。

區(qū)域研究的性質應屬于文化研究,或者說是有關地方知識及在特定空間區(qū)域內文化關系的總體敘述,故在文化邊界、共時性關系、差異性論述等問題上容易形成關注的焦點。只是目前美術學界對文化研究的方法及意義認識還不明確,故在寫作時容易出現(xiàn)視野不清。其中最大的認識誤區(qū),就是將區(qū)域美術研究作為局部范圍內的一般美術史寫作,即被縮小了空間范圍的通史性寫作。實際上,這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研究,其目的不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都不一樣,要解決的問題更不相同。這一問題在2010年4月的“中國地域性美術史研究暨《北京美術史》學術研討會”上已被提出,但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四、邊緣性的文化研究

邊緣性的文化研究主要指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笆晃濉逼陂g,美術學及設計藝術學處于學科的基本建設階段,新的邊緣類型學科出現(xiàn)不多,其隊伍基本是由民間美術、工藝美術及設計藝術等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構成,理論基礎較為薄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興起后,帶動了民間美術與民間工藝美術的文化研究熱潮,但真正理論上的帶動卻是文化人類學及民俗學。如喬曉光的《本土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美術研究文集》(2008年版)、吳志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視野下的福建民間美術》(2008年版)、沈泓的《節(jié)慶狂歡:民間美術中的節(jié)俗文化》(2009年版)等。還有一些研究課題在“十一五”期間陸續(xù)立項,絕大部分都屬于調查報告④,其立項在美術及設計藝術類中每年的比例數高低不等,如2007年有五項(其中兩項為國家重點),2008年有四項,2009年有六項(其中兩項為國家重點),分別為當年美術及設計藝術類總立項數(含文化部項目)的19%、10%、17%(不含工藝史研究),但重點題所占比例很大,2007年為50%,而2009年則為100%。⑤

隨著2007年當代藝術市場的火爆,藝術市場學也為人們所關注。有些學者開始研究藝術市場的運作規(guī)律,涉及種種與藝術品交易有關的經濟現(xiàn)象,思考其中的理論問題,并涉及當代藝術的存在意義及其評價體系,重新判定藝術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重新判定藝術與經濟社會之間的關系,重新面對藝術的公共性,面對在新的城市天空中藝術的存在方式及交流方式。藝術社會學的內容必須置換,重新書寫,其研究方式也不是傳統(tǒng)的歷史學所能勝任的。應該說,這方面的研究正處于開始階段,研究成果多是調研報告,以及建立在宏觀基礎上的分析判斷。中國藝術市場的不規(guī)范,許多統(tǒng)計數字不可靠,資料來源也很復雜,給深入而客觀的研究帶來很大困難。有些學位論文涉及到藝術市場機制、藝術市場語境下的當代藝術發(fā)展問題,關于中國藝術市場史的研究也已起步。

2006年,中央美術學院成立了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由趙力主持,并主編了一套《藝術財富》叢書,如《藝術財富》(一)(2006年版)、《藝術財富:全球藝術市場新格局》(2007年版)、《藝術財富:全球化與中國藝術市場》(2008年版)、《藝術財富:金融危機下的藝術市場》(2009年版);同時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還陸續(xù)出版了2006年至2010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研究報告。自2009年起,國家文化部藝術市場研究中心也連續(xù)了2008年與2009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研究報告》。2010年4月,由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qū)雍和園管理委員會、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主辦了“2010藝術經濟論壇――后金融危機時代的藝術市場與藝術收藏”,其議題有宏觀經濟背景與目前藝術市場、中國經濟發(fā)展和藝術市場復蘇、亞洲當代藝術市場是否能夠走出危機以及亞洲藝術市場的前景。

五、創(chuàng)作理論與實踐研究

美術創(chuàng)作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歷來是美術學研究最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大多數著述都停留在基礎性技法理論教材的編撰,也有結合自身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總結一些經驗,提出一些看法,有的也試圖建構一個系統(tǒng)的創(chuàng)作理論框架,實現(xiàn)自己的藝術主張。

與原理論研究不同,創(chuàng)作理論的研究正在于實踐性及可操作性,其中技術性的成分比重較大,或者說,其解決的主要就是技術理論問題。特別是在新媒介、新材料不斷出現(xiàn)的當代社會,藝術的創(chuàng)新性不斷為人所重視,而創(chuàng)作理論與實踐研究卻有所不足。研究比較活躍的應屬設計藝術學科,如新媒體藝術、圖形創(chuàng)意研究、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現(xiàn)代設計中運用等,論文數量較多,也有一定的見地,而那些傳統(tǒng)的繪畫與雕塑領域,創(chuàng)新性研究不多。但在“十一五”期間立項的一些國家課題,有望在這一方面取得發(fā)展。如2007年度的“中國畫寫意傳統(tǒng)中的世界性研究”(國家重點)、“中西繪畫圖式與時空觀念比較”(國家一般);2008年度的“書法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文化部項目);2009年度的“當代中國水墨語言體系研究”(國家一般)、“中國北派山水畫的自然形態(tài)與筆墨形態(tài)研究”(國家一般)、“基于工作過程的服裝設計理論與方法論研究”(國家一般)、“數字傳媒設計中中國元素的融入及其應用研究”(國家一般)等。

六、問題及反思

問題一: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選題規(guī)劃上最突出的問題是美術學與設計藝術學依然混合在一起,既不利于設計藝術學的項目規(guī)劃與立項,也在擠壓美術學的項目資源。在國家學科分類目錄上,美術學與設計藝術學都是二級學科;同樣,在國家學科分類及代碼表上,美術與工藝美術、書法也是并置的。

因為多項學科均囊括在“美術學”內,造成每年“美術學”類的項目申報數居高不下,從而引起項目資源配置上的問題,導致“美術學”類的申報項目被大量削減,影響了學科的健康發(fā)展。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一些新興學科的研究出現(xiàn)不少學術泡沫,與規(guī)劃項目扶持不當也有關系。我們往往看到社會的需求,卻沒有注意到項目承擔者的實際學術水平與科研能力。

問題二:學術創(chuàng)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獨到的見解,這一點在集體編撰的項目中最容易被中和,最終使研究成果流于平庸。這并不意味著否定集體的智慧,否定研究課題的集體行為,否認學科帶頭人的積極意義,而在于我們如何正確處理科研立項中學科的“體系化”建設與“課題性”研究的關系。所謂“體系化”建設,即指那些學科的系統(tǒng)性理論建構;而“課題性”研究,則是針對某一具體項目的深入研究。從目前的學科發(fā)展情況分析,恰恰需要的不是這些“通史”或“通論”,而更需要在某一課題上深入發(fā)掘研究,得出新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如果沒有基礎性的“課題”研究先行,那么,“通史”和“通論”只能停留在編撰的水平,不斷重復地拼湊組合,在所謂的“框架結構”上做文章。但這并不等于說我們不需要學科的體系化建設,學科的體系化建設不能只停留在“通史”、“通論”上,而應該形成各自不同的理論派別,從基礎理論開始,形成“一家之言”,才能構成“百家爭鳴”的大局,促進學術繁榮。

現(xiàn)階段我們更需要獨辟蹊徑式的研究,從而加強某一選題的研究力度,以點帶面,拓寬研究的領域。特別在傳統(tǒng)的中國美術史學領域,鼓勵那些最適合個體性研究的選題系列,形成幾項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成果。如中國的宗教美術就是一個極有學術發(fā)展前景的研究領域,尚且不論四大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及敦煌莫高窟)美術,論敦煌學的影響及其在國際學術上的地位,就算那些零星散布在全國各地的佛、道美術作品,數量也極其龐大。中國古代美術遺品中,半數以上應與佛、道有關。這是其它國家和地區(qū)難以具備的文化遺產與學術資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樣,古代美術遺址及遺跡的保護與研究也迫在眉睫。過去,我們已經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圖錄與圖冊,相關的文獻資料也陸續(xù)加以整理,但深入細致的高品質論文卻難得一見,相關的研究選題也很少。

另外,繼續(xù)鼓勵少數民族美術研究,以邊緣性的文化研究排解單一性的主體敘述,建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新格局。同時,由少數民族美術及邊遠地區(qū)的美術研究拓展至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美術研究,提升區(qū)域美術研究的學術水平,既看到歷史文化在不同區(qū)域間的交流與互動,也揭示美術在地區(qū)性政治生活與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及意義。

問題三:美術基礎理論研究貧弱?;A理論需要較長時間的學術準備,尤其需要由創(chuàng)作理論沉積一段時間后再行引發(fā)新的突破。目前,藝術創(chuàng)作空前活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自由度也大,但卻匱乏新的理論思考及相關藝術實驗的研究報告。

我們不能說美術創(chuàng)作中沒有學術問題。過去美術家總期待著理論家?guī)退麄兘鉀Q理論問題,而理論家往往又幫不了這個忙,因為那些理論問題都與創(chuàng)作實踐密不可分。與其他的人文學者一樣,美術創(chuàng)作者總為范式問題所困擾,而突破范式的束縛則被認為是天才的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xiàn)。但范式的成形及傳播需要知識的幫助,一個成系統(tǒng)的新知識才能支撐藝術的新范式。當代藝術鼓勵創(chuàng)新,也為新的藝術理論出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而這種理論又會支持新的藝術批評,促進藝術創(chuàng)作的實踐,溝通藝術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審美聯(lián)系。(責任編輯:楚小慶)

① 僅就“十一五”期間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立項情況統(tǒng)計,2007年度為18項,2008年度快速遞增為29項,2009年度為30項,分別占當年立項課題總量的21%、30%及29%,連續(xù)三年居各學科之冠?!笆晃濉逼陂g,美術與設計藝術部分的結題數量也高居各學科之首,2007年度為18項,2008年度為9項,2009年度為12項,分別占當年結項課題的53%、50%與40%。

② 統(tǒng)計資料來源于國家圖書館館藏書目。

③ “十一五”期間,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研究的課題立項數占當年美術學及設計藝術學項目總數的比例約為23%(2007年)、25%(2008年)、31%(2009年)。

④ 如“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與傳統(tǒng)手工藝的保護、發(fā)展”(2007年度國家重點)、“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傳承人口述史數據庫”(2007年度國家重點)、“閩臺民間美術淵源與流變”(2007年度國家一般)、“珠江流域少數民族銅鼓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007年度國家一般)、“毛南族傳統(tǒng)織錦技藝的搶救與研究”(2007年度文化部課題)、“安徽省徽州雕刻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2008年度國家一般)、“現(xiàn)代社會湘西南少數民族民間美術生態(tài)與保護研究”(2008年度國家西部)、“贛閩粵邊區(qū)客家服飾的藝術人類學研究”(2008年度國家青年)、“中國苗族刺繡藝術數據庫”(2008年度國家數據庫)、“中國現(xiàn)代手工藝術的發(fā)展研究”(2009年度國家重點)、“中國少數民族剪紙藝術傳統(tǒng)調查與研究”(2009年度國家重點),“全球化背景下的嶺南莨紗綢服飾文化資源保護與復現(xiàn)對策研究”(2009年國家一般)、“布依族摩教藝術調查研究”(2009年度國家西部),“民間美術資源的調查研究”(2009年度國家西部),“撒拉族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以青海河湟地區(qū)撒拉族民間藝術為例”(2009年度國家西部)。

⑤ 據《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歷年立項課題匯編(1983-2009)》統(tǒng)計。

Primary Analysis on Research State for Chinese Fine Art in the 11th Five-Year Period

ZHENG Gong

(Institute of Fine Art, Chinese Academy of Arts, Beijing 100029)

第6篇:管理與溝通論文范文

【關鍵詞】商科;教師;培養(yǎng)

教師是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主力軍和改革取得實效的關鍵,因此現(xiàn)代商科教育要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就必須大力提升教師的素質,著力解決好教師對新培養(yǎng)模式的適應性問題,充分發(fā)揮教師參與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一、引導商科教師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

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要以教師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理念為先導。教師只有實現(xiàn)了人才培養(yǎng)理念的創(chuàng)新,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

我們認為,現(xiàn)代商科教師必須摒棄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樹立現(xiàn)代大學理念,并使之成為學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指導方針?,F(xiàn)代商科教師除了要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樹立“服務型”人才培養(yǎng)理念以及樹立開放式辦學的理念外,還應樹立“大德育理念、大商科理念和大實踐理念”。其中,大德育理念,是指以育人為本,學校全員參與,構筑全方位、多層次的德育教育協(xié)同機制,切實加強學生的信仰、健全人格、公民素養(yǎng)以及現(xiàn)代財經人職業(yè)道德教育,努力培養(yǎng)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和財經從業(yè)者。大商科理念,是指商科教育不囿于商科專業(yè),而是以市場條件下的“大流通”與“大市場”為背景,以培養(yǎng)學生精明的商業(yè)頭腦、敏銳的市場意識和較強的商戰(zhàn)實踐能力為目標,既注重發(fā)揮商科教育優(yōu)勢,強化商科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特色,又注重引領非商科專業(yè)依托學校商科教育背景和人才資源,深化教學改革,努力形成自身專業(yè)在同類院校中的比較優(yōu)勢。大實踐理念,是指構筑以實驗、實訓教學為基礎,以課程實習、課程設計、畢業(yè)實習、畢業(yè)論文(設計)為主線,以科學研究、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為依托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系統(tǒng)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能力。

二、引導商科教師大力推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

1.引導商科教師構筑“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

以更新教育理念為引領,現(xiàn)代商科教師要構筑有利于商科人才培養(yǎng)目標達成的“三位一體”的教育教學新體系。

第一,構筑大德育教育教學體系。近年來,我們引導商科教師遵循全員育人的教育理念,整合多種教育因素、教育內容、教育資源、教育渠道等,積極構建涵蓋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道德教育(公民基本道德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項內容的“大德育”教育教學體系和工作機制,切實加強“大德育”理論教育和實踐引領,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信念、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養(yǎng)成高品位的文化素養(yǎng)和健全人格。

第二,構筑大商科教育教學體系。學校從建校之初就十分重視通過優(yōu)化學科專業(yè)布局來突出自身的商科特點。多年來,引導商科教師以培養(yǎng)方案的動態(tài)修訂為抓手,依托商科教育資源優(yōu)勢,積極搭建“大商科”教育教學平臺,完善大商科教育教學體系。商科教師在大力加強商科類專業(yè)、課程、教學團隊、實驗室等建設,完善商科類專業(yè)教育體系,強化商科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特色的同時,注意引導非商科類專業(yè)在堅守自身專業(yè)規(guī)范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商科強勢專業(yè)對其他專業(yè)的支持力和影響力,融入商科素養(yǎng)教育,構建凸顯商科特色的教育教學體系,形成專業(yè)比較優(yōu)勢。如貫徹依托商科背景、利用優(yōu)勢資源的主張,在非經管類專業(yè)基礎教育中,開設經濟學、管理學通論課程, 強化學生對商科類課程的理論學習;貫徹學科交融的主張,將各專業(yè)任選課按大類打通,非經管類學生可選修經管類專業(yè)的專業(yè)任選課程, 通過選修這些課程,從操作和實務層面上了解和掌握商務活動中的實際方法和技巧,培養(yǎng)非商科學生的商科素養(yǎng);貫徹“博學”的主張,在科學人文素質選修課中,設立經管類課程模塊,該模塊開設了商業(yè)史、商業(yè)文學等豐富商學內涵的選修課程,要求非經管類學生必須選修該模塊兩個以上學分的課程方能畢業(yè)。此外,通過在第二課堂開展具有商科特色的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使非商科學生的商科能力得到有效鍛煉和培養(yǎng),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第三, 構筑大實踐教育教學體系。學校引導商科教師堅持理論與實踐并舉的理念,系統(tǒng)設計,構建以應用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的“大實踐”教育教學體系。近年來,我們的著力點一是重新確立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地位,系統(tǒng)構建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大實踐教學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比重。二是對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的功能進行了重新定位,構建開放協(xié)同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三是在充分整合原有實踐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成立了經濟與管理綜合模擬實踐教學示范中心,并把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來抓,提高實踐教學的水平和效率。四是以實驗、實訓、學年論文(課程設計)、畢業(yè)論文(設計)等第一課堂教學為主線,不斷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的手段與方法,有效監(jiān)控實踐教學質量,確保實效性。五是依托學生處、共青團組織,將第二課堂納入學校教學體系中,通過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管理和學分認證,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六是大力開展學生學科競賽,鼓勵學生參與創(chuàng)業(yè)活動和“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試驗項目”等課題研究,藉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七是將通用技能訓練、專業(yè)技能訓練于一體,校內與校外有機結合,設計了以商務案例分析、商務技能訓練、商務活動參與、商務項目研究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教學活動,形成了以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課堂與企業(yè)、市場相結合、專業(yè)實習與頂崗履職相結合的商科實踐教學模式,并堅持實踐教學四年時間不斷線。三大體系相互協(xié)同,彼此增益,確保了商科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全面提升。

2.引導商科教師樹立協(xié)同意識,積極搭建“多方聯(lián)動”的育人平臺

搭建開放式育人平臺,是彌補學校教育功能的不足,傳統(tǒng)教育的缺陷,解決地方高校教育資源緊缺問題,努力實現(xiàn)培養(yǎng)的商科人才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對商科人才需求的對接,商科人才培養(yǎng)與行業(yè)和企業(yè)的導向對接,商科人才培養(yǎng)機制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的對接,商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商科學生成長需求、與商科人才培養(yǎng)特色的凝聚對接,切實提高學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需要。

近年來,學校以省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構建開放式協(xié)同培養(yǎng)機制,創(chuàng)新商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為契機,多措并用,引導商科教師積極搭建學校、企業(yè)、行業(yè)、政府“四方聯(lián)動”的育人平臺。一是大力加強專業(yè)內涵建設,努力提升社會認可度,增強合作吸引力。主要包括:改變封閉式建設為開放式建設;進一步明確專業(yè)定位、專業(yè)建設的目標與思路;大力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努力改造和提升傳統(tǒng)優(yōu)勢專業(yè),充分利用國家特色專業(yè)建設點及省級特色專業(yè)建設點的建設示范作用,帶動和提升其他專業(yè)的建設;采取切實措施,扶持和強化新辦專業(yè)建設等。二是科學整合教育資源,努力提升科研實力,積極主動為區(qū)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在服務區(qū)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中提高自身的實力。三是科學定位合作目標,積極主動聯(lián)系企業(yè)、行業(yè)、政府和兄弟院校等合作部門,探索校企、校行、校際、校府合作育人模式,綜合利用校內外資源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我們將合作的目標定位于:雙贏;提高學生素質;解決學校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積極主動搭建校企、校行、校際、校府合作育人平臺,構建合作育人模式,完善合作育人機制。如積極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學校與企業(yè)簽訂了多項合作育人協(xié)議,開辦了“同舟實驗班”、“酒鬼酒實驗班”等。努力搭建校行合作平臺,學校借行業(yè)之力,改善師資結構,調整教學內容,優(yōu)化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主動搭建校際合作平臺,學校與國內多所兄弟院校共建、共享實踐教學基地、實驗室和基礎平臺課程,共同編寫教材、共同建設精品課程,創(chuàng)辦本科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聯(lián)賽等。同時,與國外多所高校開展校際合作培養(yǎng)人才實踐。如與愛爾蘭格里菲斯大學、荷蘭薩克遜大學等多所國外大學舉辦了“3+1”模式聯(lián)合培養(yǎng)本科學生的合作辦學項目;與國外培訓機構合作,以項目培訓的方式開辦ACCA實驗班;與發(fā)達國家開展國際交換生培養(yǎng)工作,與發(fā)展中國家開展留學生培養(yǎng)工作等。努力搭建校府合作平臺,學校與多個政府部門開展校府合作育人實踐。如與寧鄉(xiāng)縣人民政府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xié)議,開展多形式和多層次的教學互動、科研協(xié)作和產業(yè)合作;與湘潭市文聯(lián)合作共建“湖南省文藝家深入生活聯(lián)系村”湘潭曉霞山文藝村文藝創(chuàng)作基地;與省發(fā)改革委財貿處、省統(tǒng)計局合作,組織學生參與實地調研,共同年度統(tǒng)計報告等。同時,我們不斷完善校企“雙贏”機制、優(yōu)化校行互動機制、理順校際共建機制、健全校府聯(lián)動機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引導商科教師強化“五育并重”的育人內容

商科人才是區(qū)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不可或缺的人才,有其區(qū)別于其他人才的特質,準確把握商科人才特質,可為商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有效創(chuàng)新提供依據。我們認為地方高校培養(yǎng)的商科本科人才應具有以下特質:一是誠實守信,社會責任感強;二是善于經營,長于管理;三是自信,意志堅強;四是敏于發(fā)現(xiàn)機遇,善于創(chuàng)造市場,溝通與交際能力強;五是創(chuàng)業(yè)能力強。這是我們確定商科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與規(guī)格,設計商科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認識基礎。

為此,學校要引導商科教師設計“五育并舉”的教育內容,強化對學生上述特質的培養(yǎng),努力實現(xiàn)商科教育內容與教育目標的對接。(1)強化職業(yè)道德教育。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是道德經濟。企業(yè)經營為人以德,為商以信,故德存而信立。商科學生只有在大學期間塑造好從商的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才能在未來的商海搏擊中成就一番事業(yè)。因此,商科人才培養(yǎng)首先必須根據商科人才自身特點, 有針對性開展德育工作,從課程教學、主題活動、社會實踐、志愿者行動、完善考試制度、營造誠信教書育人環(huán)境等多方入手,切實幫助學生養(yǎng)成誠實心態(tài)、守信習慣和誠信素質。近年來,我校改革的著力點一是不斷深化以思想政治課為主體的德育課堂教學改革,強化誠信為本的職業(yè)道德教育,并采用專題式教學,以課堂辯論、個案分析等形式開展情景教學,考核環(huán)節(jié)注重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xiàn),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二是堅持開展商科類學生“道德與基本素養(yǎng)”大討論、“厚德端行”、“誠信守則”等主題教育活動。三是利用節(jié)假日、暑期“三下鄉(xiāng)”、“四進社區(qū)”、黨性鍛煉實踐等社會實踐開展了商業(yè)誠信狀況調查和校內外志愿者活動等。這些活動針對性強,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互相呼應,有力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成才觀念。(2)強化經營與管理教育。經營與管理能力是商科學生就業(yè)、職業(yè)勝任和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商科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因此,商科教育必須強化學生經營與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近年來,學校的主要做法一是注重學生從商意識的培養(yǎng)。學校通過校史教育,宣傳學校商科辦學歷史、商科背景和校友精英人物,鼓勵學生樹立從商的志向;通過商科專業(yè)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把握商科專業(yè)的內涵與外延,樹立商科專業(yè)思想,夯實商科專業(yè)基礎,培養(yǎng)商科專業(yè)精神,學會從商科專業(yè)的視角去關注、審視經濟動態(tài)與社會現(xiàn)象,學會用商科專業(yè)思維去思考、發(fā)現(xiàn)和解析社會經濟問題。二是注重學生從商素質與技能培養(yǎng)。學校通過完善商科專業(yè)課程體系,注重第一、二、三課堂的有效協(xié)同,打造課程特色,強化實踐平臺建設培養(yǎng)學生的商科素質與技能。如為培養(yǎng)學生的商科素質,學校搭建了商科類專業(yè)通識教育課程平臺;為培養(yǎng)商科學生的市場意識、風險意識、經營謀略、企業(yè)管理、經濟核算、貿易流通、營銷策劃、信息搜集與處理、項目服務、公關能力、執(zhí)行能力等專業(yè)技能,學校提高了商科專業(yè)課程綜合性程度,增大了商科專業(yè)應用性課程門類比重,增加了商科專業(yè)實驗課與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學分,進一步豐富了商科專業(yè)實習實訓環(huán)節(jié)的形式與內容等等。(3)強化人格教育。商科專業(yè)學生就業(yè)、職業(yè)勝任和未來職業(yè)發(fā)展要求商科人才自信,經得起磨練,能承受挫折和反復。所以,商科教育必須強化對學生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與自信訓練。近年來,學校在開好軍事訓練、體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素質拓展訓練等課程的同時,以“快樂學習班”為載體,組織商科專業(yè)學生開展了自信心訓練、勵志教育等活動,進一步加強對學生自信訓練,并充分利用社會實踐等形式加強商業(yè)意志品質訓練,提高商科學生商業(yè)人格教育的實效性。(4)強化社會能力教育。商科專業(yè)學生就業(yè)、職業(yè)勝任和未來職業(yè)發(fā)展要求商科人才善于表現(xiàn),長于溝通。因此,商科教育必須強化以溝通與社交能力為核心的社會能力教育。近年來,學校通過在第一課堂開設《演講與口才》、《商務禮儀》、《溝通技巧》、《管理溝通》等課程。同時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人際交往與溝通團體訓練”、 社團活動等形式,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專題活動(辯論賽、演講等)和社會實踐,來強化對學生人際交往、溝通能力訓練,強化學生的社會能力。(5)強化創(chuàng)業(yè)教育。商科學生系統(tǒng)學習經營管理的理論知識,具有從事創(chuàng)業(yè)的學科比較優(yōu)勢。因此,強化創(chuàng)業(yè)教育,加強對學生創(chuàng)業(yè)意識和創(chuàng)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是突顯比較優(yōu)勢,變比較優(yōu)勢為商科學生特質和商科人才特色的內在要求。近年來,學校在進一步明確創(chuàng)業(yè)教育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優(yōu)化了創(chuàng)業(yè)課程設置,完善了創(chuàng)業(yè)教育管理機制,加強創(chuàng)業(yè)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強化了創(chuàng)業(yè)教育實踐教學。

總之,通過引導和指導,我校教師應具備的、有利于學生商科特質形成、知識、能力和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的現(xiàn)代商科素質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楊虹,李波.以理念創(chuàng)新引領商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變革_中國財經出版?zhèn)髅?

http:///2014/0522/1967.shtml.

[2]楊虹,李波.以“四大理念”為引領 創(chuàng)新商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湖南教育科研報-Powered By:淮海高科,http:///2014/0522/1967.shtml.

[3]陳明.湖南商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確立及實現(xiàn)措施的研究.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2年度湖南省教育廳教研教改課題“現(xiàn)代商科教師素質構成及其有效培養(yǎng)研究”(湘教通〔2012〕401號)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第7篇:管理與溝通論文范文

【關鍵詞】地質類班級管理;綜合測評;地質實習

班級是大學生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要組織載體,班級建設對班風、學風以及學生成長成才都有著重大意義。高校班級管理的對象是大學生。近年來,90后大學生步入大學校園,學生更加注重個人和個性發(fā)展,經濟社會的深刻變化,給大學生帶來的不適應問題不斷增加,如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帶來的困難學生問題,各種因素導致的日益凸顯的大學生心理問題,獨生子女政策、經濟發(fā)展等帶來的高消費問題,網絡游戲成癮、新媒體癡迷問題,家庭對擇業(yè)期望值高、就業(yè)形勢嚴峻帶來的就業(yè)問題等。面對新形勢、新情況,高校班級管理還不夠適應,存在許多薄弱環(huán)節(jié)。對成都理工大學600名在校地質類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600份,回收563份,回收率為93.83%,其中有效問卷559份,有效率99.29%。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當前地質類班集體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缺乏上進心,學習氛圍不夠濃厚。對是否作過弊的調查顯示,65.16%的學生在考試中從來不作弊,31.16%的學生偶爾作弊,3.68%的學生經常作弊,也就是說有近35%的學生都有過作弊史。對學生每周上自習的情況調查顯示,有50.15%的學生每周上自習的次數不到兩次,僅僅是“偶爾”,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能保證每天一次自習,可見地質類大學生普遍缺乏學習主動性。

2、專業(yè)興趣不濃。有33.82%的學生就讀的地質類專業(yè)并非其選擇的第一志愿。就算是第一志愿是選擇了地質類專業(yè),選擇原因也是種類繁多。真正是因為自己興趣愛好的僅占26.87%,父母影響因素的占6.27%,招生部門調配的占33.82%,因地質類專業(yè)就業(yè)形勢好的占30.15%,其他占2.89%。在你對自己地質專業(yè)的學習興趣的調查中,有55%的學生選擇“興趣一般”,19.41%的學生選擇“很有興趣”,25.59%的學生選擇“沒有興趣”。也就是說有80.59%(25.59%+55%)學生對本專業(yè)沒有濃厚興趣。

3、不愿吃苦。地質類專業(yè)屬于艱苦專業(yè),工作性質就是進行野外考察和勘探,工作地點無可厚非的主要集中在野外,工作條件也一定非常惡劣,這是眾所周知的??墒窃谖覀兊膯柧碚{查中,卻發(fā)現(xiàn)有為數不少的地質類專業(yè)的學生希望今后的工作盡量少出野外甚至是不出野外,女生尤為突出,當然這和女性的生理條件不無關系。男生不支持出野外的比例為28.86%(24.05%+4.81%),女生不支持出野外的比例為58.49%(37.74%+20.75%)。說明當前的地質類大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還有待培養(yǎng)。

個人分析,存在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

1、在管理觀念上,盡管一直在灌輸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但在具體落實上部分班主任仍沿襲過去的經驗式管理,以管住學生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需要和發(fā)展,弱化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

2、當代大學生主要出生在90后,多為獨生子女,自理能力較差,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強烈,班級意識薄弱,不愿協(xié)作配合,對于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提出了新的考驗。

3、當前受益于國家近幾年能源戰(zhàn)略的調整,全國各地質單位紛紛走出困境,各類地質礦產公司成幾何倍增長,地質類學生就業(yè)形勢一片大好,薪酬待遇也水漲船高,畢業(yè)生就業(yè)往往出現(xiàn)十幾家單位爭搶一名學生的局面。良好的就業(yè)形勢讓學生養(yǎng)尊處優(yōu),自我感覺良好,強調個人主義,集體觀念淡薄。

4、部分兼職班主任責任心不強,或忙于教學科研,或忙于行政事務,長期對班級學生進行“放羊”管理,很少與學生近距離接觸,不了解學生在想些什么。不能真正尊重、關心學生,為求省事,大凡小事都全權交給班干部。

針對以上問題,結合地質類班級的實際情況,個人認為抓好地質類班級管理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進行單獨大學規(guī)劃輔導,制定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F(xiàn)在大學生在填報志愿時往往對專業(yè)了解不多,地質類專業(yè)屬于艱苦行業(yè),雖然近年來地質工作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雖有所改善, 但與其他行業(yè)比較, 工作條件仍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很多地質類專業(yè)大學生到了大學才發(fā)現(xiàn)專業(yè)和自己的設想差距頗大,加上大學的管理體制與高中不同,很多學生就容易迷失自己,渾渾噩噩的度過幾年美好時光。作為班主任應該從入學一開始就進行有針對性的單獨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輔導,一個專業(yè)兩百多學生都應該逐一談話,讓學生明白地質類專業(yè)的特點、性質、要求,引導學生首先對自我進行探索,了解自身的特點、需要等;其次對學習、生活、工作環(huán)境進行分析,在前兩步的基礎上制定個人生涯規(guī)劃,幫助學生分析個人特質是否與地質類專業(yè)相匹配,確定具體的階段目標和相應的行動計劃,并在探索中不斷評估、反饋,同時應幫助一些實在對地質類專業(yè)無法產生好感的學生,協(xié)助其轉換或輔修其他專業(yè)。個人認為,很多偉大的成就都是由一連串細小的成功組合而成,因此在制定目標時,應不斷制定很多可以實現(xiàn)的小目標,在不斷的成功中增強自信,鍛煉能力,最終實現(xiàn)學生個體的完美發(fā)展。

2、明確班級建設目標,分階段培養(yǎng)學生。明確學生是班級最為寶貴的資源,要有效的開發(fā),合理、科學地管理。對于班級的管理而言,就是要明確班級建設目標,這是班級管理操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對于地質類班級來說爭創(chuàng)優(yōu)秀班集體,同時讓學生更加優(yōu)秀就是班級的建設目標。

在班級管理的目標建立中,要考慮到其層次性和遞進性。比如在地質類學生的培養(yǎng)中,在學生大一期間主要是打好專業(yè)基礎,營造專業(yè)意識,學習上重點放在英語、數學、兩課上,要通過開展多種班集體活動,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因地質類專業(yè)男生占絕大多數,開展班集體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特點,多以戶外、體育競技、班級聯(lián)誼等形式為主,日常學生管理中組織學生出早、晚自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狠抓上課出勤率,強調校規(guī)校紀的嚴肅性,鼓勵學生多參加學生組織,豐富閱歷。大二期間學習上要培養(yǎng)專業(yè)興趣,確保通過英語和計算機等級測試,要以評先爭優(yōu)為先導,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個人特點和個人愛好,選擇發(fā)展方向,盡量做到最好,開展班集體活動時要側重專業(yè)競賽類,如地質技能大賽、數學建模、創(chuàng)業(yè)計劃大賽等,培養(yǎng)學生參與各類競賽的興趣。大三學習上要鞏固專業(yè)思想,掌握專業(yè)能力,全方位學習專業(yè)知識,根據學生特點,幫助學生做好考研或就業(yè)的準備。大四要理論結合實踐,升華專業(yè)能力,在班級活動組織上要以就業(yè)指導為主,幫助學生拓展就業(yè)渠道,樹立合理就業(yè)期望。

3、強化班級文化建設。班級文化可以從營造氛圍、創(chuàng)新活動、凝聚人心三大方面著手開展班級文化建設。氛圍的營造要包括物質建設和精神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物質建設如合理利用班費購買一些期刊、報紙,在班級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抓精神建設則可以設計一些醒目的班級圖標,精練的班級口號,要迎合了年輕人青春向上的性格特點。多開展創(chuàng)新活動,文化不只是口號,還需要通過行動來表達具體的內涵,通過獨特的形式體現(xiàn)特點,不同的班級應結合專業(yè)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以活動為載體將班級共同的價值理念潛移默化到學生內心。要讓班級文化建設成為每位同學的事情,增強學生的班級歸屬感,班級成員要承擔起責任才會更愛這個集體,才會有主人翁的感覺,才會更加認同班級文化,才會為班級的文化氛圍不夠理想而積極努力。

4、創(chuàng)新班級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大學四年,各類獎學金、助學金、榮譽表彰會有幾十項,各類獎勵的標準都稍有不同,往往學生先前都不清楚每一學年會有哪些,這就缺乏了獎勵標準的目標導向作用,如果在每一學期開始就告知學生這一學期會有的各類評比及標準,讓同學以此作為奮斗目標,定能鼓勵學生不斷前進。班主任應發(fā)揮評優(yōu)的激勵杠桿作用。并在制定評價標準前,與學生進行溝通,綜合大部分學生的特點,每名學生都建立一個個人檔案,評價標準應盡可能的量化,比如在新學期開始,如果學生參選班干部能加1分,當選上班干部為同學服務又能加1分,每個月由班主任和全班同學對班干部的工作表現(xiàn)進行評價,根據其表現(xiàn)給予1-3分的加分,普通關心班級,積極參加班級活動,每次可以加1分,在各類比賽中代表學院或班級爭得榮譽的,根據影響大小給予1到10分的加分,諸如此類等等,在推優(yōu)入黨、評獎學金時,將每名同學的表現(xiàn)得分與期末成績相融合,得出綜合名次,從而盡可能的調動班級每名同學的工作積極性。

5、要充分利用地質實習期間的班級管理工作。對于地學類專業(yè)來說,由于專業(yè)特點突出,野外實習往往是大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我們學校地質學為例,大一有1個月的峨眉山認知實習,大二有1個半月的馬角壩認知實習,大四有3個月的生產實習,時間較長,內容較多,且離開熟悉的校園生活環(huán)境,在野外大部分學生都會感到不適應,這時候一方面要多開展班級活動,如籃球賽、趣味運動會、專業(yè)講座等,增進學生之間,學生與專業(yè)老師之間的了解;另一方面成立班級臨時黨小組,并由班主任和專業(yè)教師擔任小組長,建立以小組長為核心,學生黨員為骨干的黨員隊伍,面向全體地質類同學宣講黨的理論知識。建立與野外實習相適應的考察制度,考察幫助入黨積極分子在各個方面爭取早日達到黨員的標準。

參考文獻:

[1]陳立民.高校輔導員理論與實務[M].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

[2]林冬桂.班級教育管理通論[M].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馮培.中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第8篇:管理與溝通論文范文

一、成人研究維度

一些學者研究成人教育時自覺不自覺地套用普教研究的觀點、體系、方法甚至結論,教育學中的分支學科有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教育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管理、教學論等,成人教育學的分支學科也就有了成人教育社會學、成人教育經濟學、成人教育哲學、成人教育心理學、成人教育管理學和成人教學論等。似乎只要教育學中有的分支學科,成人教育學都應該有,只不過需要在前面加上“成人”二字。用教育學的理論、概念或方法取代成人教育基礎理論的研究,最終導致成人教育研究主體性失落,使成人教育研究成為實質意義上的非成人教育研究,“一些研究看起來充滿了成人字眼,但卻對成人缺乏深刻的理解,沒有深入了解成人的身心規(guī)律、學習特征、內在發(fā)展需要,未能注重成人教育獨特性的研究?!弊繁舅菰?,這種研究范式的缺失歸咎于研究活動嚴重缺乏“成人”意識,更是遠離了充滿生機的“成人世界”。脫開“成人”與“成人世界”而空談“教育”,往往失卻了研究活動的邏輯起點以及進行深入演繹的邏輯空間。

特色是成人教育學這門學科永葆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是成人教育學得以獨立的法寶。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指出:“一門科學只有在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個性并真正獨立于其他學科時,才能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一門科學之所以能成為特別的學科,是因為它研究的現(xiàn)象是其他學科所不研究的?!币婚T科學的產生與否,不僅決定于外界有無客觀需要,而且還取決于其內部有無特殊的研究對象,即研究對象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對于某一現(xiàn)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學科的對象。由此可以推論,成人教育科學研究要想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就必須有自己相對穩(wěn)定、獨特的研究邊界。中國成人教育研究者的大腦不應該成為中國普教思想、理論的“跑馬場”。相對于普通(基礎)教育學而言,成人教育學理論研究,只有真正擺脫依附、從屬于研究兒童養(yǎng)護、陶冶、訓練、管理的(普通)教育學的地位,建立起以研究“現(xiàn)實中的成人特點和成人學習特點”為對象,而不是以研究者“想象中的成人特點和成人學習特點”的自主研究,才有可能適應以至推動成人教育實踐的發(fā)展。面對社會和專家對成人教育學的種種誤解和曲解,我們只有加強對成人教育學的“元”研究,才有可能爭取到成人教育學的學科獨立地位。美國著名成人教育專家諾爾斯將成人學生與一般未成年學生作了比較,提出兩者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他認為: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成人學生是指能夠獨立地指導和控制自己行為和活動的人;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成人學生是具有生活經驗和工作經驗的人;從教育學的角度看,成人學生是學習目的明確、憑借經驗能夠主動學習的人。也就是說,成人教育學與傳統(tǒng)的普通教育學之間有著完全不同的研究對象,成人教育學有自己的研究對象為邏輯起點和建立起自己的學科理論體系。只有回歸豐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進繽紛的成人精神家園,才能捕捉到成人生存境遇中的發(fā)展需求與發(fā)展困境,去思考教育可能提供的支持?!俺扇私逃婕岸喾N學科,成人教育研究的開展離不開汲取、借鑒其它學科的有關概念、理論和方法論體系。但是,必須強調的是,成人教育研究不能過分依賴于其它學科的理論研究,各種理論都有其特殊適應的對象和背后的基本假設,不當的移植可能會誤用其建立的知識體系和方法和適切性?!?/p>

二、弱勢群體的研究維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人教育得到快速的發(fā)展,但全體受教的權利并沒有很好的落實,教育不均衡明顯。如關注城鎮(zhèn)教育多、農村教育少,關注從業(yè)者多、無業(yè)人員少,關注定居人口多、流動人員少,關注有償教育多、義務教育少等。表現(xiàn)在我國成人教育招生規(guī)模受限;實行考試選拔錄取,開放力度受限;重視脫產、輕視業(yè)余;重學歷教育,忽視非學歷教育及在職培訓。于是,社會的弱勢群體還是難有享受成人教育服務,拉大了我國貧富懸殊、地區(qū)差距,公民的受教育權、發(fā)展權得不到普遍而平等的尊重與保護。這種集中社會有限資源,培育社會急需的高級專門人才,對推動科技發(fā)展和國家重點項目建設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它是以犧牲大多數成人的利益和教育需求而換取少數成人的成功來實施的。

2002年“弱勢群體”一詞首次見諸官方文件,隨后有關“弱勢群體”的問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所謂弱勢群體,是指由于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態(tài)而導致其處于不利社會地位的人群或階層。在傳統(tǒng)意義上,弱勢群體主要是指老弱病殘者和無勞動能力的依賴人群。但是在社會轉型過程中,那些并非由于主觀方面的低下或缺陷而是由于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在權利和權力方面、發(fā)展的機遇方面、生活的物質方面不具有優(yōu)勢的人們便成了這一群體的新成員。具體而言,主要包括生理性弱勢群體(老年人、殘疾人)、貧困農民群體、城市邊緣群體(城市農民工是自發(fā)流動人口)及失業(yè)下崗工人群體。我們可以從一些數據認識當前弱勢群體的現(xiàn)狀。截止到2003年中國老年人口統(tǒng)計顯示,目前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為1.34億,占總人口的10%以上;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9400萬,占總人口的7%以上;8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300萬。預計到2025年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0%,每5個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2001年,國有企業(yè)登記失業(yè)人員為680萬,下崗人員為500多萬,總計為1200萬人左右,到2002年底上升到1400萬人左右。另外,截止2002年11月,全國有1985萬享受城鎮(zhèn)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貧困人口。從以上分析可知,目前中國弱勢群體規(guī)模在1.4億~1.8億人左右,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1%~14%。弱勢群體已成為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成為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不和諧音。只有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社會才能穩(wěn)定發(fā)展?!盀榱似降鹊貙Υ腥?,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機會,社會必須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賦較低和出生于較不利的社會地位的人們。這個觀念就是要按平等的方式補償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傾斜。遵循這一原則,較大的資源可能要花費在智力較差而非較高的人們身上?!标P注農民工教育、下崗職工教育、老年教育、婦女教育、殘疾人教育、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教育、少數民族教育、社區(qū)教育是今后成人教育學科體系的批判與重構的重點課題。給每一個人平等的機會,并不是指名義上的平等,即對每一個人一視同仁,如目前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

機會平等是要肯定每一個人都能受到適當的教育,而且這種教育的進度和方法是適合個人的特點的。每個人并非要接受同樣的教育,但每個人卻應受到比較適合自己的教育。給下崗職工以教育關懷,讓其接受新技術培訓,接受廣泛的信息,提高自身的素質,跟上技術更新的步伐,把握住再就業(yè)的機會。對城市農民工實施教育關懷,在改變他們落后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提高他們的從業(yè)技能,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意識和敬業(yè)精神等方面進行系列教育培訓,是使農民工改變自身地位,融入所在城市社會群體的重要措施。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人對老有所用、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養(yǎng),提出了更高、更多、更細的要求,成人教育也應反映他們的切身需要和自身特點。

三、中國化研究維度

現(xiàn)代成人教育于西方,在一百余年的發(fā)展歷程中,西方國家不僅開拓了成功的成人教育實踐,而且產生了豐富的成人教育思想,創(chuàng)立了比較系統(tǒng)的成人教育理論,搭建了成人教育學科體系框架。如1816年托馬斯·波爾(T.Pole)出版《成人學校的起源及發(fā)展》;1851年哈德遜(J.W.Hudson)出版《成人教育史》;1918年麥丁斯基出版《校外教育和它的作用、組織與技術》;1926年林德曼(E.Linderman)出版《成人教育的意義》;1928年桑代克(E.L.Thorndike)發(fā)表《成人的學習》;1959年基德(J.R.Kidd)出版《成人如何學習》;1959年布倫納(E.Brunner)等人出版《成人教育研究總覽》;1964年由以北美專家為主的成人教育教授委員會編輯出版的《成人教育——一個正在形成的大學研究領域的概況》;1970年諾爾斯(M.Knowles)出版《現(xiàn)代成人教育實踐——成人教育學與兒童教育學的對照》;1970年保羅·郎格朗(P.Lengrand)出版《終身教育導論》;1970年弗萊雷(P.Freire)出版《被壓迫者教育學》;1988年霍拉(H.S.Bholal)出版《國際成人教育論》。而我國的成人教育實踐歷史短暫和理論研究薄弱。所以,我國一些學者在研究成人教育時,主要是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憑國外資料“想象”,運用抽象思維,或“移植”、“嫁接”、“拼盤”,引經據典術語滿篇的“科研成果”,對深層次的價值觀、文化觀等層面的差異缺乏理性認識,加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局限,使得部分研究結果難有適合國情。

一門學科理論體系的形成、發(fā)展和完善絕不是無中生有的,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相對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為此,一門學科的發(fā)展必須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對其加以審思,從中汲取養(yǎng)分,方可保證研究的持續(xù)與深化。中國成人教育研究學習、借鑒、參照歐美諸國成人教育學科建設的成功經驗是應該的,也是必需的,然而不能將這種學習、借鑒蛻變?yōu)椤耙酝鉃闇省?、“以西為準”來引進或加工,不能變成歐美成人教育理論研究的套用或翻版。中國的成人教育有自己的國情,有自身的實際,有自己的歷史與文化淵源,“原封不動”地一味借鑒會失去成人教育的民族特性。歷史地來看,中國的教育學,在建國以前很長一段時間,先是學德國的赫爾巴特,后是學美國的杜威,在建國以后,很長時間內學凱洛夫的《教育學》。如果中國成人教育學發(fā)展也走這樣的道路,那么有中國特色的成人教育學將永無形成之日。由于世界各國的成人教育是在本國的背景下開展的,受本國的文化、經濟等因素制約,所以在借鑒國外研究成果時,不能盲目地機械照搬,要考慮到國外研究成果的理論基礎、內在的文化觀、價值觀以及適用的范圍和條件,結合我國的成人教育實踐情況和我國的研究特色,真正做到“洋為中用”。“創(chuàng)新”與“原創(chuàng)”是理論研究的靈魂,是成人教育學科體系的批判與重構事業(yè)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中國的成人教育學科體系的批判與重構不是“引進式”思路以達到目的的。只有立足于“原創(chuàng)性”思路的前提下,以中國的成人教育實踐和成人教育問題為理論研究、學科建設之源,吸納數千年文化傳統(tǒng)孕育的教育智慧,借鑒西方成人教育實踐和研究的成功經驗,才能真正使成人教育學科體系的批判與重構走向正規(guī)化和科學化。中國有數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有極為豐富的教育思想資源,又是當今世界成人教育的大國,積有一百多年、具有現(xiàn)代性內涵的、豐富的成人教育實踐經驗。要從中國成人教育實踐的自身問題入手,從植根于中國文化土壤之中,植根于中國具體的、真切的成人教育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對本土成人教育實踐問題和理論問題的研究,從而逐步建立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成人教育理論,進而拓展中國成人教育學科體系的建設。

四、體系化研究維度

在我國,成人教育實踐和經驗總結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然而,從建國之后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成人教育的學科體系意識十分淡薄,而且還常與普通教育研究混雜在一起,很少單獨開展相關的研究活動。部分研究人員的選題更多的是從自身的興趣、特長出發(fā),研究活動處于散兵游勇、各自為政的狀態(tài)。部分研究者的價值取向不在學問和學術,而在個人的評職晉級,缺乏深沉理智的學術研究精神,“跟風”研究、“政策研究”濃厚,導致成人教育學的研究長期難以深化。大多數專業(yè)研究者來自相對封閉的普教系統(tǒng),知識結構、研究領域、學術視野不能完全適應成人教育研究的需要,存在著諸如“專門知識基礎的薄弱、科學方法的欠缺、理性思維的僵滯和大多停留在實踐運作體會感性歸整的層面”的現(xiàn)象,只能是“出體會、出經驗、出觀點”,科研水準停留在較低的檔次上,學術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不強。一些成人教育研究機構缺乏必要的溝通和交流,不能聯(lián)手攻關,聯(lián)合自強,在大范圍內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很少。

學科體系建設是成人教育發(fā)展的基礎性工程。學科群的形成是成人教育學成熟的標志。學科建設成熟的標志,不只要求“出經驗、出觀點、出思想”,而且要求“出理論、出學說、出體系”。作為教育科學理論的一門新興學科,成人教育系統(tǒng)研究的真正肇始卻是最近20多年來的事情。通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成人教育學科發(fā)展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成人教育學科框架結構基本形成,成人教育研究者在成人教育學科的概念、范疇、理論、原則、方法等方面基本達成共識。改革開放20余年來,我國出版了超過500種成人教育研究專著。其中王文林、余博、宋文舉主編的《成人教育概論》是我國建國后第一部成人教育專著;葉忠海主編的《成人教育學通論》、《成人教育心理學》、《成人教育管理》、《國外成人教育概論》、《大學后繼續(xù)教育論》等“成人教育理論叢書”較為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成人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基本學科的理論體系;王北生主編《成人教育概論》、《成人教育教學論》、《成人教育管理概論》、《河南成人教育史》是一套具有充滿時代氣息和前瞻預測的著作;黃堯等主編的《面向21世紀中國成人教育發(fā)展研究》、《面向21世紀中國成人教育制度研究》、《面向21世紀中國終身教育體系研究》、《面向21世紀中國成人教育學科建設研究》、《面向21世紀中國成人教育法規(guī)建設研究》和《面向21世紀中國成人教育發(fā)展模式研究》等“面向21世紀中國成人教育發(fā)展研究叢書”是一部貫通古今中外、頗有分量的叢書?,F(xiàn)有的專業(yè)研究人員中的相當一部分年長專家和相當一部分中青年學者是從其他學科、專業(yè)“轉行”來的,他們的背景和研究工作可大大提高成人教育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但他們是“半路出家”者,其成人教育研究的功底不足?!鞍肼烦黾摇闭卟粩嗵岣咦约旱某扇私逃芯克绞墙窈蟮囊粋€努力解決的問題。成人教育理論研究人員的專業(yè)化建設必須強調通過不間斷的專門培訓、自主學習和長時期的專業(yè)化實踐,使科研人員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和嚴謹的研究態(tài)度。研究人員、研究機構要加強交流溝通,發(fā)揮整體效益形成研究合力。要集中各省、各地區(qū)和各高校的研究力量,形成研究合力,有計劃地組織一些學術研討活動,對一些較大的課題采取聯(lián)合攻關。成人教育學科體系是一個多序列、多維度的立體網狀結構體系。其中,成人教育學、成人教育哲學、成人教育心理學、成人教育社會學、成人教育管理學、成人教育教學論、成人教育史、比較成人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學和職工教育學,是成人教育學科體系中有較強代表性的、主要的分支學科。要對這些學科展開相對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進一步推動成人教育學科真正從“自在”走向“自為”,并在“自為”的發(fā)展中走向成熟和完善。

五、跨學科研究維度

第9篇:管理與溝通論文范文

關鍵詞:大眾傳媒,競技體育,競技體育產業(yè),促進發(fā)展

 

1 序言

大眾傳播媒介是指通過有組織的技術傳播,有效的,快速的向公眾傳遞信息的手段 ,大眾傳媒一般可分為兩大體系,一是印刷媒體,如報刊、雜志、書籍等。二是電子傳媒體,如廣播、電視、電影和互聯(lián)網等。在當今社會,人民的生活富裕了,閑暇時間多了,看看報刊、雜志或者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都是很平常的事,可以說上至老人,下到小孩,每天都要接觸傳媒,它已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體育產業(yè)和大眾傳媒合作,可以擴大人們對競技體育的了解和認識,同時,大眾傳媒還具有兩個基本的功能,一是傳遞信息,二是向公眾提供娛樂服務。

體育產業(yè)是指進入市場實行商業(yè)化經營的體育活動范疇,它包括三大類:第一類是體育活動自身的經營,如競賽表演,健康消費,有償訓練,比賽門票,廣告贊助等收入(主體產業(yè));第二類是與體育緊密相關的產業(yè),如運動服裝、運動器材等體育用品的生產與銷(關聯(lián)產業(yè));第三類是體育系統(tǒng)中各部門和各單位所開辦的各種企業(yè)或商業(yè)經營活動等(體辦產業(yè))。而競技體育產業(yè)是體育產業(yè)的一部分,它是指以競技運動為商品,向人們提供休閑觀賞和娛樂享受的服務行業(yè)。競技體育產業(yè)作為娛樂業(yè)的一部分,歷來就與各種大眾傳媒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從當今社會競技體育產業(yè)和大眾傳播媒介的發(fā)展來看,兩者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形成了更為密切的關系。

2 大眾媒體與競技體育的相互影響

大眾傳媒和競技體育在各自的發(fā)展過程中既相互影響又相互促進,兩者之間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通過擴大觀眾和讀者市場來獲得更大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因此,雙方合作以培育共同的目標市場是傳播媒介和競技運動的利益所在。。

2.1媒體對競技體育的影響

任何一種傳媒對體育運動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電視對競技體育運動的影響最為深遠。大眾傳媒利用自身在信息傳遞上的優(yōu)勢,使競技體育的影響擴大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極大的促進了競技體育的發(fā)展和提高了競技體育的吸引力。通過電視等媒介的宣傳、報道,使更多的人開始注意并逐漸熱愛競技體育。由于越來越多的電視,廣播電子媒體觀(聽)眾對體育比賽的熱愛,使購買比賽轉播權的費用也越來越高,為此增加了競技體育發(fā)展所需的經濟來源。

為適應新聞媒介,特別是電視傳播的特殊需要,競技體育比賽也對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盡量使比賽更加激烈和精彩,增加比賽的刺激性和觀賞性,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同時,為使電視在轉播體育比賽中能有更多的時間播廣告,增加廣告費用,許多競技體育項目對競賽規(guī)則進行了相應的修改和調整,以滿足市場的需求。例如:籃球比賽從過去的上下半場改為分4節(jié)進行;排球比賽改為用彩色球以及每球得分制等。這些都充分說明了當今媒體對競技體育的影響之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某些項目的生存與發(fā)展。

大眾傳媒使當代競技體育的含義得到了新的解釋,特別是以電子傳播媒體為代表的大眾傳媒,利用其高科技的傳播手段,如多鏡頭多角度拍攝,瞬間慢動作回放,電子圖形分析等,專業(yè)化、人格化的現(xiàn)場解說,比賽精彩場面和人物特寫,賽前錄制的球星生平等的結合,使體育比賽轉播的可欣賞程度大大提高,從而使得競技體育比賽這一傳統(tǒng)的主要以球迷為觀眾的場所逐漸成為面向全社會的現(xiàn)代大眾娛樂活動的大市場。

2.2競技體育對傳媒的影響

大眾傳媒對競技體育以及體育產業(yè)的影響是巨大的,而這種影響是媒介的社會功能和其本身的利益所決定的。然而,在媒體對體育運動的發(fā)展產生作用的同時,體育運動(特別是競技運動)也影響和促進著各媒體的收視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大眾傳媒的內容更加豐富,節(jié)目更加精彩,對大眾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更深。首先,由于眾多讀者與觀眾對競技體育運動的發(fā)展所產生的濃厚的興趣和執(zhí)著的熱情,使各傳媒紛紛擴大了自己有關體育報道的版面和增加了體育節(jié)目內容的傳播時間。大量的專業(yè)性的體育報刊、雜志以及廣播電視頻道在近年的不斷涌現(xiàn)更能充分說明這一問題。體育的社會化、大眾化以及競技體育市場的快速發(fā)展,為新聞媒體在體育報道,電視臺轉播事業(yè)方面開辟了極為廣闊的發(fā)展和想象空間;其次,由于體育比賽轉播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要求,競技體育不僅推動著轉播技術的更新和傳播方式的變革,而且還在轉播時間、手段方法甚至理念上影響著大眾傳媒。各大電視臺網在平常與周末體育節(jié)目播出時間越來越多,黃金時段被體育比賽轉播所占用的事情也經常發(fā)生,專門為體育比賽進行全天候轉播的頻道在近幾年大量的出現(xiàn)。這一切既是為了滿足廣大觀眾對觀看、欣賞競技體育表演和比賽的需求,同時又大大提高了電視節(jié)目的收視率和電視的普及率;第三,由于競技體育比賽擁有巨大的觀眾與讀者市場,特別是人們對重大國際比賽和高水平精彩賽事的關注程度極高,使各媒體通過轉播、報道競技體育比賽而大大地提高了收視率和發(fā)行量。而這種高收視率和大發(fā)行量又成為了媒體給企業(yè)商家作廣告時進行討價還價的重要籌碼,凡在大型的比賽中作廣告都費用不菲,使媒介獲得豐厚的經濟收益。競技體育的發(fā)展以及對競技體育報道和轉播的擴展,使大眾傳媒的廣告收入大大增加。據統(tǒng)計,美國各大電視公司通過轉播體育比賽播廣告所得的收入,每年都超過25億美元。因此,競技體育為媒體所帶來的這種直接的經濟效益和市場潛力是其它行業(yè)無法相比的。

總之,競技體育與大眾傳媒存在著一種互利互助的關系,它們誰也離不開誰。一方面,競技體育組織依靠媒介而獲得經費來源并擴大了影響,另一方面,媒體也深知重大體育賽事能吸引大量的觀眾,而觀眾數量則是吸引廣告的最好誘餌,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

3.正確處理競技體育產業(yè)與大眾媒體的關系

由于大眾傳媒與競技體育之間的特殊關系以及媒體在競技體育產業(yè)中起到的作用,故處理兩者的關系非常重要。就目前我國競技體育產業(yè)的實際情況而言,各聯(lián)盟協(xié)會、俱樂部、賽區(qū)等應有專門的部門,指定專人負責同媒體進行溝通、聯(lián)絡和協(xié)調工作,接待各媒體的工作人員提供有關信息和必要的設備條件等,以方便媒體的轉播和報道。為處理好同大眾傳媒的關系,競技體育產業(yè)經營管理方就應當做好以下工作:

3.1提供有關信息

向媒體提供球隊、俱樂部、協(xié)會及比賽的各種信息,包括比賽的時間、地點、參賽隊的基本情況:訓練和比賽前后的各種可供報道的統(tǒng)計材料以及圖片和錄象片等;賽季之前向媒體提供有關球隊和運動員以及比賽情況的媒體指南;球員的年齡、號碼、特點、場上位置和出場時間、出場順序等;安排相關的采訪,充分利用記者采訪這一有效的營銷手段,讓新聞界了解更多的信息。向媒體提供相關信息的目的是為了讓報道的內容更加豐富、真實和客觀。

3.2樹立公眾形象

由于媒體的采訪與報道涉及到俱樂部、協(xié)會聯(lián)盟或運動員的形象,所以一般協(xié)會和俱樂部對教練員和運動員如何與媒體打交道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運動員在接受采訪時言行都會直接影響到俱樂部、聯(lián)盟協(xié)會和每個成員的公眾形象。因此,協(xié)會和俱樂部一方面應指定專門的新聞發(fā)言人負責就有關事項與媒體聯(lián)絡,向公眾信息;另一方面要聘請專業(yè)人員訓練自己的成員在面對媒體和公眾時如何表現(xiàn),為自己和集體創(chuàng)造一個能被公眾所接受的正面形象。

3.3組織新聞會

當協(xié)會、賽區(qū)、俱樂部有重要決定或重大事件如改變比賽地點和日程,俱樂部更換教練員、總經理、董事會成員,球隊調整運動員轉會等事宜需要宣布時,由媒體聯(lián)絡官負責組織,召開有相關媒體機構參加的新聞會。會前俱樂部要設法通知到有關媒體準時出席,并就誰來主持、宣布、發(fā)言內容等作出決定。新聞會上要留有充分的時間讓記者提問,回答有關問題應是積極的、正面的,避免發(fā)生矛盾與沖突和不愉快的場面。在有必要時還可安排單獨采訪。

3.4組織與媒體的聯(lián)誼

協(xié)會、俱樂部應該經常舉行同各新聞媒體之間的多種聯(lián)誼活動,以增進和融洽與媒體的關系,這也是競技體育產業(yè)經營管理方營銷及公關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為得到了媒介的理解與支持,便可在公眾面前樹立正面形象,從而得到廣大觀眾的支持,而公共形象的確立又與廠商企業(yè)的投入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因此,通過組織與大眾媒介的聯(lián)誼活動,爭取在協(xié)調關系方面取得主動。

綜上所述,在當今社會經濟發(fā)展背景下,許多國家的體育部門已把銷售電視轉播權等作為獲取財政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各俱樂部或職業(yè)運動隊取得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由于競技體育產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離不開媒體的支持,因而如何處理好并充分利用體育產業(yè)經營與大眾傳媒的關系,已成為我國競技體育產業(yè)發(fā)展中必須注重的問題。。總之,體育需要媒體的宣傳,媒體也要利用體育,二者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體育社會科學研究狀況與發(fā)展趨勢課題組,我國體育社會研究狀況與發(fā)展趨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34

2)韓丹.論斯泡茨(SPORTS)與體育(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999,(2)

3)宇土正彥.(J)體育經營學研究,1999,(10):1~6

4)郭國慶.市場營銷學通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73~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