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聲樂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聲樂教育教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聲樂教育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聲樂教育教學論文

第1篇:聲樂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培養(yǎng)學生對聲樂藝術系統(tǒng)的認知和思維

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起對聲樂藝術的宏觀感知,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將自己對聲樂藝術的理解貫穿到教學的每個細節(jié)中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歌唱者演繹聲樂作品的過程,也是對聲樂作品二次創(chuàng)作的過程,歌唱者只有充分把握藝術作品的典型特點、獨特性,并灌注自己的生活情感體驗,才能引起聽眾的靈魂的觸動和心靈的共鳴。要想達到這個演繹層次,歌唱者就必須積累大量的生活體驗,不斷豐富對音樂作品的感知能力。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歌唱藝術家,就必須積極投入生活,用心觀察和體驗人們的情緒變化和心理變化;用心觀察大自然的美景,體會大自然對我們的饋贈;觀看不同的歌唱藝術家的表演時,用心感受共通的藝術美感,也要用心甄別各自的聲音韻味和藝術風格;閱讀文學作品、觀看電影、朗誦詩歌作品時,要全身關注,用心品味不同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心理,這樣就可以擁有情節(jié)中主人翁的情感體驗,從而提升藝術修養(yǎng)。

學無定法,依據學生自身條件尋找適合的發(fā)聲規(guī)律

不同人在演繹同一個聲樂作品時,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因為不同人的自然稟賦不同,發(fā)聲技巧也就不同。每個學生都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尋找適合自己的發(fā)聲技巧。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與眾不同的獨特嗓音,只要流暢自然地演繹音樂作品,只要真正用心去參透作品背后的藝術內涵,就可以發(fā)出最美的聲音。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分析他們的聲音特點,在教學中充當起積極的引導者角色,幫助他們尋找切合實際的演唱方法,使其通過堅持不懈的練習最終形成自己的演唱風格。

創(chuàng)設新型有效的教學情境

(一)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藝術都是源于生活的,歌曲藝術亦不例外。聲樂藝術是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表演藝術,它通過創(chuàng)作者和演出者的情感演繹來感染聽眾。歌曲可以反映出生活的各個方面,可以表達不同人物的情感,這就要求演唱者能深刻體會不同角色人物的情感世界。要想做到這一點,演唱者就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要有一定的觀察和想象能力,還需要具備相當的文學修養(yǎng)和語言表現力。教師和學生的生活雖然有交集,但畢竟處于兩個不同的生活空間,教師要想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能力,就要學會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了解和熟悉他們的生活實際,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情感世界,有針對性地調整學習模式。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增加上大課的頻率。傳統(tǒng)的小課,即一對一教學,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多人在一起上課,有助于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在對比中成長。第二,教師要嘗試將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引入課堂。以往教師在介紹人聲樂器時,主要采用平面掛圖介紹,這樣的方式很難幫助學生建立起立體、動感的發(fā)聲狀態(tài)。如果條件允許,教師不妨帶領學生走進醫(yī)院,通過現代化的醫(yī)療設備學習發(fā)生機理,使得學生從源頭思考和理解發(fā)聲過程,掌握和揣摩發(fā)聲技巧。第三,要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表演觀摩的機會。傳統(tǒng)教學一般一學期只有在期末考試時給學生提供觀摩的機會。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地多給學生創(chuàng)設觀摩的機會,從教師到音樂廣場,都可以成為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場所,調動廣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學生間的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第2篇:聲樂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興趣指的是興致,是對事物喜好或關切的情緒。它直接表現為人們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tài)度和一種積極的情緒反應。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不僅僅是學生愿意學習音樂、認真學習音樂的先決條件,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樂感的重要的前提條件。當學生對自己所學的音樂產生了好奇與興趣時,他們就會通過各種途徑來了解與音樂相關的各種知識與背景,在對音樂相關知識的積累的過程中,他們的成就感就會不斷的得到滿足,使他們的樂感得到極大的提高,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上可以有長足的進步。相反,如果學生對音樂產生了厭煩感、排斥感,那么就會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對相關的音樂知識產生排斥,讓他們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無法獲取到滿足感與成就感,而且還會在不斷的挫折中使得他們的音樂素養(yǎng)、樂感的發(fā)展受到阻礙。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有很多影響因素,例如校園廣播、電視音樂表演、音樂會、音樂比賽等等,而教師對學生的音樂興趣是影響最大的,教師優(yōu)美的歌聲、生動的作品分析以及豐富的音樂素養(yǎng),都能夠激發(fā)出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二、多聽、多看、多思考提升樂感

要讓學生的樂感得到提升就需要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多聽、多看、和多思考的習慣,以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一)需要多聽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語言的藝術、聲音的藝術。聲音的藝術指的是將樂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的對比、變化進行有規(guī)律的組織,并形成特定的音樂形象,通過聽覺器官來感受的一種聽覺藝術。人對音樂進行感知最直接的就是聽覺,因此,要讓學生通過多聽,在頭腦中樹立起一個正確的審美標準。這對初中生有著較高的要求,它需要學生學習音樂時,能夠用心去感受音樂,建立起內心的聽覺。學生要大量的去聆聽各種音樂,通過對音樂的反復聆聽,從而產生出良好的內心聽覺。在培養(yǎng)內心聽覺之初,學生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分辨能力,此時就應該讓他們盡量的多接觸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在學生聆聽音樂時,教師要通過引導的方式來增強他們的樂感。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聽一些自己所喜歡的音樂作品,以此來幫助他們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層次理解與掌握,這樣可以帶來很多好處,提升學生的樂感。

(二)需要多看

對于音樂,不僅僅需要多聽,還需要多去看,看那些專業(yè)人士的表演,可以建議或指導學生去多讀多看音樂家的傳記、訪談錄,從這些東西去了解音樂大師是以怎樣的方式來思考問題的。例如樂圣貝多芬、音樂神童莫扎特、歌曲之王舒伯特、交響樂之父海頓、圓舞曲之父老施特勞斯、圓舞曲之王小施特勞斯等等。同時,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摩一些高質量的音樂VCD,大師們的現場演奏等。如果可能還可以讓學生到現場感受演奏的氛圍及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與表現。

(三)多聽、多看的基礎上還需要多思考

樂感的提升不僅僅需要多聽、多看,還需要多思考。在音樂教學中,要讓學生能夠成為音樂學習的有心人,讓音樂成為學生平時生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學生在聽、看的過程中還應該將自己對作品的感受記錄下來,時時思考。通過思考,讓聲音及音色在學生內心形成一定的內心聽覺和要求,從而直接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思考能夠讓學生對音樂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提升自己的樂感。

三、視唱練耳訓練鞏固樂感

想要讓學生保持良好的樂感,還需要重視音樂學習中的視唱練耳的培養(yǎng),通過視唱練耳訓練來鞏固樂感。

(一)聽覺訓練

聽覺訓練應該要從小就開始,但是很多地方都不具備條件。然而必須要明白盡早接觸音樂對于樂感的鞏固十分的重要。只有聽覺能力逐步提高,才能夠促進學生學習音樂的效率,鞏固樂感。聽覺的提高應該從音程著手,因為各種旋律、和弦都是由音程構成,掌握了音程就已經掌握了視唱練耳的基本核心。

(二)視唱訓練

視唱訓練與聽覺訓練相輔相成,能夠很好的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但是初中生有的“五音不全”、有的是從來沒有訓練過,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面對這些難點,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訓練。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從節(jié)奏逐漸的過渡到視唱。相比而言,節(jié)奏更好掌握一些,但是也應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進行科學訓練,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特別是沒有受過專業(yè)訓練的初中學生。在學生學習視唱時,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節(jié)奏的把握,如果能夠掌握好節(jié)奏,再過度到視唱,學生就能夠更容易的學習。在視唱學習的過程中則應該從唱準單音過度到旋律。想要擁有良好的樂感,學生不僅要會聽,而且要會唱。唱與聽都是音樂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在進行視唱訓練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唱準音階,然后再逐漸開展級進、跳進的練習,讓學生能夠從多變的音階中更好的對每個音的音準進行把握,同時還應該要將聽唱兼顧訓練,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對音準的掌握。在進行教學時,遇到那些比較難的節(jié)奏,可以先引導學生對節(jié)奏進行分解的訓練,然后在進行過渡。這樣可以有效的為學生降低難度,讓他們能夠感覺到容易并能很快貼切的表達出來。對于那些樂感不好的學生,如果能夠引導他們通過自身體態(tài)律動來表現出音樂,那樣也能夠有效的提高他們對音樂的感覺。要讓學生掌握好視唱,就要讓學生養(yǎng)成從視新譜開始就把各方面做到位的好習慣。學生應該對自己的音準、節(jié)奏、發(fā)音都要有嚴格的要求,即使無法做到完美也要做到一絲不茍。當出現錯誤時就要立刻停止下來,從頭再來,將每一個細小的問題都解決好,才能夠提高視唱水平,從而進一步的鞏固樂感。要讓學生明白旋律中的音并不是孤立的,音與音之間是有著各種聯系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視聽練耳的學習雖然復雜,但是確是幫助學生鞏固樂感的重要手段。因此,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樂感,必須要重視對學生視唱練耳。

第3篇:聲樂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數字化/直觀化/運用/拓展

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正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音樂課教學中。在一些有條件的學校中,鋼琴集體課、視唱練耳、樂理、配器等課程已基本上采用了數字化教學手段,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的科學性和優(yōu)越性已得到人們充分的肯定。那么在聲樂教學中能否引入數字化教學手段呢?可以。

一、數字化教學手段使聲樂教學直觀化

聲樂教學不同于音樂學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學。它是一種非常抽象性的教學,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備直觀性,因此有人說聲樂是音樂學科中最難教和最難學的科目。

聲樂教學要能夠象一些音樂理論課程和器樂課那樣直觀化就好了,很多教師和學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科技的發(fā)展和計算機技術的普及,為聲樂教學的直觀化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并正使它逐步變?yōu)楝F實。

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幾乎全憑經驗和感覺,教與學的雙方往往要負出巨大的體力代價與時間代價。比如,老師要求學生某字或某段聲音要“圓一點”、“亮一點”、聲音位置要“高一點”、“低一點”等,這往往要在課堂上反復練習多次才能達到;再者,傳統(tǒng)方式下的聲樂教學是沒有自身參照物的,有的參照物是教師的演唱和大師的錄音磁帶,學生無法聽到自己真實的聲音,教學中無法保持學生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和瞬間產生的歌唱靈感;對磁帶的模仿又容易造成學生的依賴心理,削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創(chuàng)造能力,而現在,一臺普通的多媒體電腦再加上一塊數字音頻卡(或能錄音的聲卡)及音頻軟件,就可以使聲樂教學變的直觀化了,這就是在聲樂教學中利用數字化技術對聲音的波形進行分析,使聲音能夠看的見,從而使聲樂教學直觀化,這種直觀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以自己的身音為參照,切實感受聲樂學習中的點滴,如聲音的位置、咬字、音準等,這在下面的文章中將分制闡述。

二、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在聲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實施環(huán)境

聲樂教學所需要環(huán)境要求不是很高,各單位可根據自身的條件決定,條件較好的單位,可以將數字化教學設備的檔次配置的好一些,條件一般的單位只需配置一些基本設備就可以了??偟恼f來,利用數字化設備進行聲樂教學,在設備硬件上應選用586檔次電腦,一塊數字音頻卡(或較高檔次能錄音的聲卡),一支麥克風和一對監(jiān)聽音箱,以及相應的數字音頻軟件,如CoolEdiePro、Mw3、CakeWalk6.0以上的軟件等;在外部環(huán)境上,上小課要求有一間相對獨立的房間,大課可單獨設立或與音樂多媒體教室共用,只要環(huán)境對錄音影響不大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麥克風和監(jiān)聽的選擇上,有條件的單位可盡量購置好一些的器材,上大課的地方對監(jiān)聽要求高一些,以提高聲音的保真度。此外,還要求教師要有熟練的音頻軟件操技能及相關設備的操作能力。

2.以分析波形文件為參照,提高學生對聲音的認識和客觀評價能力

前面已經提到,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是非常抽象的,不具備直觀性,我們在使用數字化教學手段時,應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越性,使聲樂教學變的直觀化。其做法是:有針對性地把學生演唱的段落錄下來,把幾次演唱的聲音做比較,幫助學生找出良好的聲音狀態(tài),使學生感受到如何調動自己的歌唱狀態(tài)才是正確的。下面我們以歌曲《松花江上》(男高音演唱)為例來談數字化教學手段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

(1)歌唱狀態(tài)與音色的修正在正式進入歌曲演唱的教學前,教師都要對學生進行練聲訓練。必要的練聲訓練,是教學生把握正確的歌唱狀態(tài)的基本途徑,這時我們可選擇地把學生沒有進入狀態(tài)前的聲音和進入狀態(tài)后的聲音錄下來,進行波形對比分析,電腦屏幕上顯示的波形狀態(tài)是,未進入狀態(tài)前的聲音振動不明顯,聲響力度弱,進入狀態(tài)后的波形振動明顯且規(guī)則,聲響力度較強,通過對這兩條直觀的波形狀態(tài)分析,能夠使學生認識、感受到歌唱狀態(tài)下身體的運動狀態(tài),明白身體各部分的機能協(xié)作,從而加強歌唱狀態(tài)的記憶。隨著歌唱狀態(tài)的進入,教師可向學生講授男高音在不同音區(qū)的聲音特點,幫助學生找到良好的聲音位置,抓住練習中出現的瞬間靈感,以獲得較強的歌唱記憶。如在練習至高聲區(qū)時,教師常說口腔打開,氣息下沉支持等。說起來非常容易,但學生做起來就未必輕松,這時教師可將學生在高聲區(qū)的練聲全部錄下,直至最好的一遍停下,聽錄音、看波形、分析并找出良好狀態(tài)下的波形段落,讓學生對比音色變化的細微感覺,如口腔未充分打開時的“扁”,氣息不足及上浮時的“白”與“澀”,學生在對照錄音后可再次練習、比較,這樣可使學生較快地找到聲音的正確位置,并且還不容易丟失這種正確的歌唱狀態(tài)。(2)咬字、吐字的糾正歌曲《松花江上》的開頭處于男高音的中低音區(qū)(1=bE),“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一句中的“我”字容易造成歸韻時間長的錯誤,從而浪費音符時值,影響樂曲的表達。這時教師可用鉛筆工具修整波形時值或修改音頭,標出歸韻的時間點,把前后波形進行對比,讓學生自己取舍,這比教師說做多遍示范要便捷的多,學生的主客觀感受力也都有所提高。再比如:“那里有森林煤礦”一句中的“那”字,聲母發(fā)音是“L”還是“N”,通過錄音對比學生很容易找出;在歌曲“爹娘啊”一句中,“爹”字需要用較強烈的音頭來表達,但學生在演唱時常會顧忌音高、情緒等多種因素,把強調“爹”字的歸韻形成很慢,教師此時會常停下來講情緒,“爹”字要一氣呵成,可往往是說了半天,學生仍然找不準點,收效不明顯。如果教師面對屏幕,用鉛筆工具先做出一個音頭,標出時間點供學生參考使用,這會使學生一下就找出問題所在,從而省時省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音準的糾正:這里所說的音準問題是指因歌唱狀態(tài)的不正確而引起的音準問題。聲樂演唱中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在特定的音區(qū)中,演唱者常會因聲音的位置、氣息等原因造成音準問題,這一問題很難解決,尤其是對于歌唱技能還不能夠熟練運用的學生而言,更難解決此時的音準問題,因為在這種狀態(tài)下,歌唱者的內心音高是準確的,是歌唱技術的不成熟造成了音準差異,在沒有參照的情況下,演出者難以察覺,而聽者一聽就明白了。如“爹娘啊”這一句,“爹”字是樂曲的最高音,又是閉口音,很不好唱,音準容易偏低,此時,教師可將音高不準的波形裁剪下,先指出問題,然后修正音高,樹立聽覺上的準確,再告訴學生應將歌唱狀態(tài)做細微的調整,如氣息不夠,咽腔打開不夠,聲音位置偏低等,這樣可使學生在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下達到音高,而不是生硬的“夠音高”。

(4)音樂感覺的培養(yǎng):教師在完成聲音和歌曲演唱的訓練后,便開始強調歌曲情感處理的問題。這是學生學習歌曲表達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常先講解作品,然后分段唱,再合成。這種方式對于還夠成熟的學生來說要一次合成,難免有不到之處,效果往往也不盡人意,因為這不但有對作品理解上的問題,也有歌唱技術上的問題。在采用數字化教學手段時,教師可這樣做;先向學生講解作品的背景、創(chuàng)作手法、情感表達等,甚至可用課件來激發(fā)學生的演唱情感,再讓學生不做停頓地演唱歌曲,這樣錄上一兩遍,再選擇較好的一遍進行演唱指導,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幫助學生改進。如在《松花江上》中,“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共有兩句,分別位兩個樂句的開頭,這兩句在演唱處理上就有著不同的區(qū)別,第二句應當比第一句要唱的稍激動些。教師可以用鉛筆工具修改學生的演唱,調整兩句的音響度與個別字音頭,使演唱具有感染力;在感情表現豐富的“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xiāng)”一段中,漸強與漸弱的處理非常明顯和重要,教師可用鉛筆工具對波形進行處理,勾畫出樂句處理輪廓,幫助學生找準漸強與漸弱點及時間、段落,從而快速把握樂曲的處理,此外,在需要有氣口的位置處,教師也可在波形上做出氣口,以幫助學生找出位置點。

三、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對聲樂教學的拓展

把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運用于聲樂教學,不但可使聲樂教學直觀化,而且還可對聲樂教學進行拓展。

1.使聲樂課堂教學具有延續(xù)性傳統(tǒng)的聲樂課堂教學不具備延續(xù)性,在上課結束后,學生只能憑記憶去練習,很容易丟失上課時正確的感覺。如果把上課的錄音復制給學生,這就可使課堂教學有延續(xù)性,學生可按自己在課堂上良好的聲音狀態(tài)去練習,以自身為參照,對比清晰,可把課堂上的感覺較長時間地保存,加強和鞏固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以及準確地把握樂曲的處理。

2.把風格音樂教學引入聲樂教學中傳統(tǒng)的聲樂課,都是以鋼琴伴奏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隨時適應學生的主觀處理;不利的一面在于,一是鋼琴自身的音準問題,二是隨時可變的“跟節(jié)奏”方式無法給學生以準確的節(jié)奏感及風格感訓練。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則可預先做好歌曲的樂隊伴奏,強調風格與節(jié)奏,使學生能夠樹立較強的節(jié)奏觀念和風格觀念,從而達到表達的準確性,提高對歌曲的表達能力。不但如此,數碼音樂教學方式還可將多聲音樂教育引入聲樂小課課堂,使學生在學習演唱同時,還能接受多聲演唱訓練。

3.把舞臺表演引入聲樂教學在有條件的單位,可在計算機上加載數碼攝像頭,即可將學生的演唱過程適時地錄下播放,培養(yǎng)學生的演唱及舞臺表演能力。

第4篇:聲樂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師院校教學改革聲樂教材

教材是體現一定教學內容與思想的載體,是師生教學活動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據;是教學理論發(fā)揮功效與實踐媒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全面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的關鍵因素。教材建設是一項宏偉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內部;既涉及各個學科問題,又涉及教學心理領域;既有科學求真問題,又有技術革新與美學意義;既有理論探索問題,又有實踐問題;既有教與學的問題,又有管理的問題;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設問題,又包括教材的教學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問題,又有教材的出版發(fā)行問題。那么,如何加強高師的教材建設,編寫出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滿足教學和社會需要,突出高等師范教育特點的教材,這是高師院校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高師院校聲樂教材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高等師范教育發(fā)展進入到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學校的規(guī)模更大了,數量少了,專業(yè)設置多了,辦學條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數更多了。然而,作為高師院校基本建設之一的教材建設,卻滯后于高等師范教育發(fā)展的步伐,以至于許多高師院校的學生缺乏適用的教材,這勢必影響高師院校的教育質量,也不利于高師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設發(fā)展緩慢,教材的編寫組織管理不力,以致高師教材不能自成體系;二是有些教材內容陳舊,缺乏科學性、先進性與針對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這些教材往往與學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與實際不相符;四是有少數教師不愿選用高師教材。許多高校教材的選擇權在教師,教師使用老教材駕輕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師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選用的聲樂教材是由教師根據個人的演唱特點及欣賞習慣自選出來的,以一對一的單兵訓練方式教學;有的教材將聲樂理論、聲樂教育理論與歌曲集混合編排,有的教師對聲樂教學中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有自己的取舍與偏愛,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內容選用的隨意性。由于兩種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統(tǒng)性,造成有些學生只學技巧,不愛學文化的現象,這與高師音樂人才的培養(yǎng)規(guī)格、培養(yǎng)目標、知識能力的結構很不一致。這樣,必然導致教材無法貼近高等師范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和規(guī)格的實際。

二、聲樂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探索

(一)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探索出一條符合高師音樂專業(yè)特點的教學方法

廣東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音樂系聲樂教研室的老師經過長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條符合高師音樂教學特點的聲樂教學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師音樂專業(yè)特點的教學方法。如針對學生的程度和嗓音特點的不同,課時分配和授課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級教學的手段來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從而達到“上不封頂,下要保底”(通過聲樂四級考試的要求)的量化標準的教學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學生完成學分。教學當中采取集體課、小組課、個別課相結合的授課方式,把聲樂技能訓練、演唱、作品講解、分析研究、理論知識、教學方法融為一體,達到了課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突出表現在教材不夠規(guī)范、進度不夠明確、考核不夠嚴格等方面。這些問題存在,涉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聲樂教學質量的提高,對教學有著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隨著教學規(guī)范化要求日益廣泛地得到重視,教學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統(tǒng)、規(guī)范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這要求每位教師在執(zhí)行教學的過程中,既要把教學大綱、教材、教學進度表、教案、授課內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師們在教學思想上、教學方法上、教材選用上、考試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從而達到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

聲樂教學要遵循其教學規(guī)律、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年齡等因素,突破“聲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的模式。聲樂教師要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聲樂教學大綱、聲樂教學計劃,教師要選擇接近學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進入“角色”,從發(fā)聲練習中有意地從情緒上引導學生,從歌唱站姿、呼吸、打開喉嚨、共鳴、咬字、吐字、聲情并茂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歌唱意識、創(chuàng)造能力和舞臺表現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與歌唱技巧,增強對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與情感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表達真實自然的歌唱情感。這樣,通過挖掘培養(yǎng)學生的歌唱情感,為學生提供富有創(chuàng)意的課堂設計和生動豐富的教學內容,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推出如“啟發(fā)式”“生成式”“互動式”等多種教學模式,遵循教學相長的原則,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yǎng),使每位學生都能有所獲、有所得。

(二)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條符合高師音樂專業(yè)特點的考核方式

聲樂分級教學不以年級劃分教學進度,聲樂考核不以年級區(qū)分專業(yè)水平,而以學習程度劃分等級,體現循序漸進教學要求的規(guī)定曲目的程度分級教學、分級考核。該教學模式按學生的程度和聲音條件,劃分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聲部八個級別,每個級別、各個聲部均按4首中國作品、4首外國作品的標準來制定曲目,力求教學作品在聲樂教學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這是制定分級教學規(guī)定曲目的基本原則。作品的遴選,著重注意選擇高師音樂專業(yè)聲樂教學經常采用的優(yōu)秀中外傳統(tǒng)民歌、藝術歌曲及歌劇選曲。這些作品經歷長期教學實踐的驗證,表現了鮮明的專業(yè)特征和突出的教學價值,較充分地顯示出藝術性與技術性的統(tǒng)一,是進行聲樂技巧訓練,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己朔绞娇舍槍β晿防碚摗⒙晿酚柧毢脱莩葍热葸M行評價。要評價對聲樂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可采用觀察、談話、討論、問卷法、小論文習作展示等方法,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形成性評價為輔。對聲樂訓練和演唱的評價,可采取觀察法、論文式測試、調查問卷法、等級量表法、會談討論法、聲樂藝術成長檔案袋的運用等。在考試中采取集體評分與主課老師評分相結合,獨唱與重唱、小合唱相結合,他人伴奏和自彈自唱相結合,課外藝術表演和實習相結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學中結合典范作品的學習,融系統(tǒng)的聲樂理論于嚴格的聲樂技能訓練之中,最終通過作品演唱,表現出學生對歌唱技能的嫻熟運用程度。明確劃分聲樂作品的程度,實行科學合理的聲樂分級教學。當然,按不同程度分級教學的辦法,主要為了方便高師音樂專業(yè)聲樂教學系統(tǒng)規(guī)范地選擇教材,科學合理地把握進度。同時,通過學習情況和教學質量的分級考核檢測,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師的教學責任感,引導聲樂教學的激勵和制約機制,促進聲樂教學質量的提高,因而能夠作為聲樂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三)反復實踐和組織,精心編寫高師聲樂教材

高師聲樂課是音樂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通過聲樂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聲樂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技巧、具備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夠較準確地理解和演唱不同類型的聲樂作品,勝任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任務和聲樂輔導工作。聲樂教學是一門授課藝術很強的專業(yè)教學,既要求把學生訓練成聲音優(yōu)美、可以靈活調節(jié)、自如控制的“樂器”,又要培養(yǎng)他們成為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yǎng)、敏銳的音樂感受能力、準確的藝術處理表現的“演奏者”。聲樂教學集理論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熔理性講解、技能訓練、情感表現和藝術創(chuàng)造于一爐,因而形成了獨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課方式。正是基于承認客觀上個體嗓音條件、心智狀況、音樂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異,承認學生入學時專業(yè)程度的差異,承認同一年級存在著授課要求和教學進度的差異,所以因材施教成為聲樂教學的突出特征。分級教學改革了傳統(tǒng)的聲樂曲目匯編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確分級的規(guī)定曲目,并以此作為聲樂教學的選材依據。規(guī)定曲目的制定是對二十多年來學院音樂教育專業(yè)(廣東省示范專業(yè))教學的不斷認識、不斷提高的結果,體現了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的全新思維,有利于聲樂教材的系統(tǒng)化和規(guī)范化建設,從而為形成規(guī)范化的聲樂教材奠定了基礎,這對于聲樂教學的學科建設無疑具有長遠的影響。在音樂藝術領域,聲樂作品以其“短、平、快”的優(yōu)勢,緊扣時代的脈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精神風貌、大眾心態(tài)和民俗倫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聲樂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聲樂分級教學規(guī)定曲目也將不斷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強聲樂教學改革,促進聲樂教材建設

一直以來,在高師院校中,培養(yǎng)人才是根本任務,教學工作是中心,教學改革是各項改革的核心,提高質量是教學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題。狠抓學生的專業(yè)基本功,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已成為高師院校的辦學理念。聲樂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兩者應緊密結合起來,教學才能落實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針對性。

(一)改革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方法

聲樂是一門復雜的藝術。在教學中應建立“教學——研究——演唱——進修”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避免教材功能與培養(yǎng)目標的脫節(jié),打破教學觀念與教材選擇的局限性,協(xié)調好學生水平與教材內容,平衡教學時限與教材的使用,改變考核與教材使用的單一性。

(二)按照師范性的要求去培養(yǎng)

要培養(yǎng)高素質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必須加強學生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方面的教學,學會科學地“教”,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基礎訓練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聲樂理念,形成正確的、良好的歌唱習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音樂感受力,始終把情感的表達放在首位。高師聲樂教學首先要增強師范性,按“師范”的培養(yǎng)目標去培養(yǎng)。把握知識結構的合理性,循序漸進,注重教學技能、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努力貼近學校音樂教育教學工作實際。必須體現教學內容與師范音樂教育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培養(yǎng)目標相適應的原則,提高中國傳統(tǒng)聲樂作品學習的質量,使之系統(tǒng)化。

(三)教材要選擇合適的曲目

選擇曲目要適合學生聲種的聲樂作品,也適合學生學習的程度,要符合大綱的要求,針對學生的條件和問題,不選擇高難度的聲樂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曲目,從著重于聲樂技術的基礎訓練到考慮一些音域比較寬、曲式結構較復雜的歌曲來演唱;要在聲樂技巧難度上有所區(qū)分,如對氣息的控制、聲音位置的把握、聲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選擇得當合理的聲樂曲目,首先切合高師學生的實際情況,還要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

(四)增強教材的傳統(tǒng)文化意識

出版的聲樂教材內容應做到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特色各具。但特色、優(yōu)秀的音樂教材也應體現音樂藝術的審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聲音訓練功能,應包括必唱曲目、瀏覽曲目、欣賞曲目,同時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傳統(tǒng)文化中革故鼎新,把聲樂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識和藝術修養(yǎng)課程,并將民族文化與民族唱法的特點體現并運用在教學上。

總之,教材建設的規(guī)律是教學規(guī)律和教學原則在教材編寫過程中的具體體現。聲樂教學教材內容應按著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去選編,有一定的涵蓋面,同時貫徹“少而精”的原則,認真精選內容。聲樂教材要體現高師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論知識,不使用質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師自行編寫的低劣教材。教材內容要新,要與實訓內容相結合,教材內容與職業(yè)資格證書相銜接。編寫教材時應重視啟發(fā)性原則,重視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科學性研究方法的培養(yǎng),教會學生科學的思維研究方法,提高他們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把教材內容體系建筑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為主的主旨上來。

聲樂教學改革最終應落實到教師的素質提高,聲樂教材建設最終應落實到學生技能的發(fā)展。教師要轉變觀念,要轉到高職教育的理念上來,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好、選好、用好高職教材,堅持以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為重點實施教學,為培養(yǎng)新世紀創(chuàng)新人才服務。

參考文獻:

[1]劉蘭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論與實踐[M].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

[2]劉大巍.高師聲樂教材編撰的設計思路[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129-133.

[3]呂環(huán).高等師范聲樂教學改革之探討[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6(1):132.

第5篇:聲樂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在時代不斷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不單單只是傳道、授業(yè)及解惑,而是不僅要教書育人,還要具備視野開闊,學科專業(yè)水品要高,有較高的職業(yè)道德,較高的理論水品以及溝通能力。當然,總結下來要想當好新時期的教師,無疑就是要樹立新的教師觀。

1.教師不代表權威

陳舊的教育比較強調教師的尊嚴,學生對于教師的一言一行需要聽取,非常注重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這也導致了教師的權威地位,致使學生的想法被忽略、拒絕,長此下去對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主動性都會失去。因此,要讓學生與教師之間是對等的關系,就要把學生當成有主見、有思考能力的人,尊重他們的選擇,對學生自己的意見要允許他們發(fā)表。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主動性及創(chuàng)造性。

2.教師只是作為對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

識能力的一個培養(yǎng)者現今計算機輔助教學已經實施,網絡教育也逐漸開展起來,科學文化知識覆蓋面也不斷擴大,且速度也逐年上升。在短短的幾年間,教師不可能完全把學科的所有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也不是過去單一的角色,即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而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激發(fā)者、輔導者,培養(yǎng)各種能力與積極個性的人。所以,其教學中心應是“學”。

3.在學生的人生中,教師只是引路人

教師為了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潛能有更好的掌握,觀察及交流溝通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為了讓學生能正確把握人生目標、方向,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及能力等特點,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地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學生有更高遠的奮斗目標。當然,另一面上,教師要想作為學生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就需起到自身經驗與榜樣的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調試、自我選擇,鼓勵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和個性發(fā)展的動機,并能使其持續(xù)、穩(wěn)定、健康地發(fā)展。

二、創(chuàng)新教育應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教師要在傳授知識及培養(yǎng)能力兩者之間把關系處理好,就一定要在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上加重培養(yǎng),從而引起學生的質疑,進而去調查、探究。教師應做到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對不同的需求都要滿足,對個體之間的不同也要關注。在教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主動參與,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很好運用知識、掌握知識。

三、只有對教學方法設置的加強,才能創(chuàng)新教育

(一)為激發(fā)興趣應采用背景音樂,創(chuàng)造藝術氛圍

學生上課進出教室時,其背景音樂一定要選擇明快、活潑且節(jié)奏感強的優(yōu)美歌曲或者是樂曲。這樣在音樂課中可以創(chuàng)造不一樣的藝術氛圍,對學生在學習音樂課的過程中會激發(fā)起興趣與向往。

(二)為引發(fā)興趣應采用范唱、范奏

為了使中小學學生的情感得到共鳴,可以采用教師或學生范唱、范奏。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甚至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對《天鵝》欣賞時,會大提琴的學生可以進行演奏,這對課堂教學會有明顯的促進效果。

(三)為增加興趣應采用電教、媒體等教具

對音樂教育的感染力、時效性的增強離不開電教及媒體。教師可以在開頭,就創(chuàng)設出引人入勝的效果,在中間營造出花團錦簇,結尾時拋磚引玉,這樣能讓音樂課更加形象、生動,讓知識成為一體化、網格化。這樣,在現代化的音樂教學實踐中,可以讓學生產生愉悅之感。

四、結束語

第6篇:聲樂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提升

在新課改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再是封閉的、集中的知識訓練營,也不再是單一地傳遞知識,而應是注重開拓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陣地。因此,改革閱讀教學方法、提升閱讀教學質量是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改革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語文閱讀興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立足學生實際,選擇多種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盡可能關照每一名學生,把學生變成課堂真正的主人,從而使閱讀課堂服務于學生的探究與合作學習,力求提升閱讀教學質量。

例如,當教師在講解課文《去年的樹》時,為激發(fā)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揣摩、體會小鳥和大樹真摯的友情,就可改革傳統(tǒng)教學方式,指導小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通過對話、討論、練習、直觀演示等教學方式,當學生將預習情況展示完之后,教師便出示導學案,讓小學生們合作、探究,教師則進行必要的指導,最后由學生展示、匯報。當學生在匯報時,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激勵更多的學生主動而積極地展示自己的探究學習成果。教師只有高度重視展示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才能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集中注意力并將其保持下去。如果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能大膽放手,不但學生能學習更多知識,還能逐漸形成對問題的發(fā)現、分析與解決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效率[1]。

二、培養(yǎng)質疑能力,促使學生參與閱讀教學

經常質疑能讓小學生的思維處于一個不平衡的狀態(tài),并逐漸發(fā)展思維。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考慮小學生好奇、求知欲強等特征,注重引導小學生質疑,把他們置于閱讀環(huán)節(jié)中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的承擔者地位,促使他們體驗閱讀學習經歷,積極開動腦筋,并動口、動手,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與主動質質疑的能力,從而促使他們積極參與閱讀教學過程。

例如,教師可以使小學生一邊閱讀一邊質疑,即在讀完課文《學會看病》之后,個別學生指出課文里為什么都是“我”(系列內心感情變化)?該質疑是很有價值的,教師應把握好機會,教會學生怎樣運用第一人稱把事情的經過敘述出來,同時和之前學習的課文《珍珠鳥》中的第一人稱進行對比,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當然,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從課后質疑,為學生預留一定時間,讓他們通讀整篇課文,回味之前學習的內容,啟發(fā)他們從無疑處找尋疑問,激發(fā)學生深入探索課文。通過整體認識課文,學生不僅能進一步理清課文脈絡、體會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還能領會文章的思想情感,此時學生解決疑問,往往能引起他們更多的思考。引發(fā)學生質疑、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實踐中堅持探索。

三、加強自主閱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在閱讀教學中,小學生會產生形式各異的閱讀體驗,在這樣的形勢下,他們急切希望與人交流,分享自己的閱讀感悟。所以為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效果,教師須加強自主閱讀教學,盡可能改變單一師生溝通的現狀,讓小學生們自主決定閱讀溝通的對象、方式,促使他們能自由與教師溝通、與同學溝通,加深他們對課文的閱讀感悟。

例如,對于課文《詹天佑》的閱讀教學,教師可先要求小學生對課文進行認真的閱讀,然后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愛的段落細細品讀,并自主選擇各自擅長的方式向教師、同學展示、表達自己的閱讀成果。部分學生非常喜歡“克服自然困難”這一段,他們則選擇有感情地朗讀該段落,展示他們對課文的感悟;部分學生非常喜歡“中部鑿進和兩端同時鑿進”這段內容,他們則通過畫示意圖的方式展示自己的閱讀感悟;部分學生非常喜歡“詹天佑勇于接受任務”這一段,他們選擇資料介紹方式表現自己的閱讀感悟等等。如此一來,學生在自主的閱讀與交流中深刻感悟課文內容,閱讀效果良好。

四、注重課外閱讀,有效提升學生語文能力

課外閱讀強調小學生的獨立性,能有效補充課內閱讀,并深化、豐富課內閱讀[2]。如果教師能注重課外閱讀教學,增加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那么不但能彌補課堂閱讀教學,還能拓展小學生的視野,使其獲得更多新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逐漸提升語文能力。

五、結語

在小學語文中,閱讀教學是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方法,探索更多普遍適用于小學語文課堂的閱讀教學措施,從而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與語文素養(yǎng),促進小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第7篇:聲樂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在人類的一切社會活動過程中不斷形成的,人類在社會活動中也無時無刻不受著文化的影響,在人類的文化系統(tǒng)內研究聲樂藝術,文化是一個包多方面內容的體系,因此聲樂藝術的發(fā)展也受物質、經濟、風俗等文化內容的影響。例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和”就對中國音樂美學思想的“和”產生了重要影響,聲樂藝術所倡導的和諧美包括字與聲的和諧、情與聲的和諧,要展現出聲樂藝術的和諧美,才能展現主聲樂藝術的魅力。清代徐大椿的著作《樂府傳聲》對聲樂的演唱方法和創(chuàng)作方法進行了論述,強調增強藝術感染力,使演唱者聯想演唱表演中的情感體驗與其融為一體感受真實的情境,這種聲樂藝術的演唱技巧對現代的聲樂藝術的表達也有一定的影響。由此可見,傳統(tǒng)文化不僅賦予了聲樂藝術的獨特美,還在無形中推動了聲樂藝術的發(fā)展。

二、將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高校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聲樂教學質量

“聲樂鑒賞”是高校聲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學生通過傳統(tǒng)文化能夠增加對我國音樂藝術的傳統(tǒng)、民族聲樂藝術基本特征的了解。我國的藝術特征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字正腔圓的藝術特征,另一方面是聲情并茂的藝術特征。字正腔圓的藝術特征不只說明了字的聲樂性,同樣也說明了腔對聲樂的重要性,字和腔是一對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的矛盾統(tǒng)一體,傳統(tǒng)聲樂理論中就對字正腔圓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清代文學中《顧語錄》中:“字為主,腔為賓,字直重,腔宜輕,字立剛,腔宜柔,反之則喧賓奪主矣?!本完U述了字與腔的關系。而聲情并茂的藝術特征是在字正腔圓的基礎上,注重聲情并茂的表現,注重表達人的思想感情,要認識到“情”和“聲”的辯證關系,它們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沒有情感的演唱即使技巧在好也是不能夠打動人的。將傳統(tǒng)文化滲入到聲樂教學當中,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在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提高聲樂教學的教學質量。

(二)有利于弘揚傳統(tǒng)文化

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滲入傳統(tǒng)文化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聲樂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聲樂文化是一個國家本質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現象,我們能夠透過聲樂文化感受到整個國家文化的特點,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滲入傳統(tǒng)文化,例如通過學習《錦繡中華》、《愛我中華》和《中華之愛》等歌曲來了解我國的民族文化內容,增強學生的民族情感,試著通過觀看民族聲樂文化的電影,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又能拓寬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學生的聲樂知識,高校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底蘊的重要時期,在高校教學中滲入傳統(tǒng)文化,不僅可以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還可以促進文化的發(fā)展。

三、結語

第8篇:聲樂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民歌歷史悠久,具有形態(tài)特殊、曲調優(yōu)美以及內容豐富等眾多特點,是各個民族不可獲缺的珍貴財富,它可以表現愛情、體現生活、戲說故事,擁有豐富的題材,但是社會文化的發(fā)展以及時代的變遷,使得更多的藝術形態(tài)相繼而出,因此為了加強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傳承,必須不斷更新聲樂教學模式,這也使得傳統(tǒng)民歌的生存空間發(fā)生了轉變,民歌不僅僅局限于民間,也不僅僅局限于口頭相傳,而是融入到了課堂教學中。因為隨著社會環(huán)境和生產方式的改變,以及漢語普通話的推行和流行文化的沖擊,原生態(tài)民歌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破壞,不僅讓一些傳統(tǒng)民歌失去了演唱環(huán)境,也讓一些民歌的功能喪失,進而導致附著在這些功能上的文化隨之出現萎縮,這使得民歌生存和傳承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因此需要加強對民歌藝術發(fā)展、傳承途徑和空間進行探索,而教學課堂則可以成為其傳承空間之一。因為在課堂空間中,可以通過聲樂教師的傳授和學習者的學習來對其進行主動傳承,雖然不能完全符合原生文化空間的各個方面,但是在經過完善和系統(tǒng)教育的促進下,也能使其具有較為突出的新優(yōu)勢,進而實現民歌的傳承和傳播。

二、課堂教學延續(xù)民歌藝術文化

在民歌中,不僅僅包含著民族文化的特征、民族歷史以及精神風貌等記憶,同時也包含著民歌藝術的特有信息,因此無論是對于學術研究來說,還是音樂創(chuàng)作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民歌具有獨特的調式和特色音,但是在我國的音樂教學和演奏領域中,基本都使用十二平均律的律制,音樂作品中也是以西洋大小調式記譜整理為主,而且在民族記譜中還會有“”“”符號出現在音符旁邊,表示在演唱中該音應該音高偏高或偏低,這樣才能與作品的要求相符。但是在當前很多音樂作品中這樣的標準符號卻被替代為倚音,這是對民歌本身音調特色的曲解。民歌的體裁主要是對其作品內在形式方面的特征進行過多的考慮,也就是基本表現方法的當面的差異,在漢族民歌中,主要分為小調、山歌和號子。因為其體裁不同,民歌音樂的表現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其特點都是由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思想以及地域環(huán)境共同影響而形成的,其風格的形成也受地域環(huán)境以及民族文化的影響。同時作為地方文化的結晶,民歌也有著自身獨特的方言烙印,甚至是對民歌身份加以表明的符號。因此在進行聲樂教學和演唱的時候,首先要求對民歌所述民族和地域信息進行辨識,其次再進行所涉及特性方言字詞的表明,這樣才能更容易地將方言的韻律與音樂旋律緊密配合在一起,使得演唱與本土的演唱效果更為接近。而且作為一種表演形式,聲樂的標準要以大眾審美和接受度為準,但是教師水平和教學的不同,以及學生條件的不同,使得聲樂演唱也會有所差異,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有針對性的運用方言進行演唱,這樣才能更好地將民族的獨特性加以體現,進而展現出民歌的特點。而且在教學中,將民族代表的地域、人文和語言等信息融入到教學中,幫助學習者更專業(yè)、更全面恰當的詮釋民歌作品。而且聲樂教育配備有專業(yè)的師資資源以及完善的課程設置方案,個別課程還能更集中的對民歌藝術進行教學,在這樣傳承的環(huán)境氛圍中,學習者能夠在教師的帶領下,完成民歌演唱的基本技能的訓練,同時對特定原生態(tài)民歌的藝術特質進行系統(tǒng)、專業(yè)的了解并形成深刻認識,進而實現民歌的學與唱,這樣不僅僅是對民歌藝術的傳承,也是讓學習者的情感更加豐富,擴展其視野,并體驗到民歌的多元價值。

三、結語

第9篇:聲樂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聲樂教學教學語言語言要素

教學語言是教師從事課堂教學的基本條件,是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信息傳遞的工具,是知識、心理、情感相互交織、相互促進的紐帶與橋梁。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說過:“教師的語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靈的不可替代的工具?!苯虒W的藝術首先應該是打動人心的談話的藝術,教學活動的靈魂就在于教學語言的技巧與運用,而教學語言的技巧與運用則來自于對本學科教學語言要素的了解與掌握。由于聲樂教學不像器樂教學那樣直觀,因此,語言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準確、精煉;生動、形象;情真、意切等基本要素構成了聲樂教學的語言特點。其中準確、精煉是聲樂教學語言構成的基礎;生動、形象是聲樂教學語言表達的技巧;情真、意切則是聲樂教學語言運用的審美體驗。長期的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只有掌握了本專業(yè)教學語言要素的規(guī)律與特點,并在教學中旁征博引,深入淺出,最終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領略到聲樂學習的真諦。

一、準確、精煉

聲樂教學的語言基礎在于準確與精煉。聲樂教學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聲音概念,建立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培養(yǎng)嚴謹的學習作風,提高藝術的審美情趣。由于人體的各個發(fā)聲器官在歌唱過程中的運動狀態(tài)和相互作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歌唱從生理機能上講是一種抽象的運動。這就要求教師對聲樂理論的“知識點”與“技能技巧點”概念清晰、條理清楚,并能夠運用準確、精煉的語言詞匯,將歌唱的基本原理、歌唱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等信息傳遞給學生,使學生通過積極的思維,實際的體驗,轉化為自己的歌唱。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歌聲和發(fā)聲狀態(tài),進行判斷、評價和指導。經過這樣有目的、有計劃,長期的反復訓練,使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聲音概念,建立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最終掌握科學的歌唱方法。

例如,呼吸的訓練。呼吸是歌唱的動力與基礎。在聲樂教學中,“呼吸訓練”是聲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歌唱的呼吸有別于生理性的呼吸,生理性的呼吸是自然地吸進去、呼出來,不用意志支配,不用加力,是由植物神經自主支配進行的運動。而歌唱的呼吸則需要把自然的氣息控制起來,把它組織成為一股集中的、有力度的氣流。因此,它是有意識的、有控制的、有技巧的運動。在訓練初學者時,語言信息的傳遞是指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呼吸狀態(tài)的關鍵。教師要把歌唱運動中有關呼吸的理論知識(如:呼吸的方式——胸腹式呼吸,參與呼吸的器官——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臟、胸腔和膈肌,呼吸的“支點”——腰部周圍產生壓力,使腰部周圍的肌肉向外擴張,即吸氣肌肉群與呼氣肌肉群相互配合形成“對抗支點”等)運用最準確的語言傳遞給學生,并指導學生在實際的訓練中領會原理,掌握方法。如果在學習的初始階段對這些“要領”表達不準確,就會使學生對呼吸的概念含糊不清,從而影響整個人體的“發(fā)聲樂器”控制失調,造成在演唱上出現許多弊病。

此外,教學語言的準確與精煉還體現在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上。對于初學者,語言應以感性為主。因為這時的學生對聲樂演唱的藝術理論和術語是陌生的,如果直接使用專業(yè)化很強的詞句,往往會使學生不知所措,產生誤解。因此教學語言應體現簡單化、形象化和具體化。而對于有一定的聲樂基礎及歌唱經驗的學生,教學語言就可以直接使用專業(yè)詞匯和專業(yè)用語。因為這時的學生在長期的學習中對聲樂術語的運用已心領神會,所以在教學時只要點到,就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

聲樂教學語言的準確與精煉,一方面來自于多年從事聲樂教學的前輩與教師不斷地將自己的實踐經驗和教學理論加以總結、提煉、升華;另一方面還來自于教師對各種聲樂流派及我國傳統(tǒng)的戲曲藝術的教學理論、演唱方法、聲音審美標準的研究與借鑒。例如,美聲歌唱的特點是音域寬廣,聲區(qū)統(tǒng)一,追求深呼吸高位置,注重聲音中泛音的運用。民族聲樂是以行腔、潤色為特點,字正腔圓,聲情并茂,注重民族的音樂風格。戲曲則是以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多種表演手段來塑造藝術形象。特別是在吐字上的出字、歸韻、收聲及在氣息上的呼氣、換氣、存氣等獨特的藝術手法,為聲樂教學語言的豐富與凝練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形象、生動

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說:“在學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個結果的社會價值的認識。啟發(fā)并加強青年人的這些心理力量,我看是學校最重要的任務,只有這樣的心理基礎,才能導致一種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財產——知識和藝術技能?!雹儆纱丝梢姡诮虒W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具有學習的愿望,有獲取知識的自信心。

在聲樂學習中,有許多理論概念和名詞語義都是比較抽象的,特別是初學者不易理解和接受。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將抽象的理論概念及教學要求,用淺顯的比喻形象的提示,明白無誤地傳達給學生,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用“微笑”的啟示找到歌唱的“高位置”。教學中,有時會遇到學生犯有聲音過“重”、過“暗”、過“壓”等毛病,糾正這個問題需要師生之間積極配合,并通過大量的練習來完成。但往往學生在課上做到了,課下又丟失了,造成歌唱狀態(tài)反反復復。針對這種現象,就可以用“微笑”的比喻來提示學生改變歌唱狀態(tài)中的不良因素。通過啟發(fā)學生體會微笑時上門齒微露,面頰肌肉積極、興奮,上腭、軟腭同時抬起,下巴放松,喉嚨自然打開的狀態(tài),來調整聲音的位置與音色,使聲音變得明亮、靠前,獲得高位置。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能夠領會歌唱要領,易于抓住重點,并知道課下自己如何去復習和鞏固課上所學的內容,知道在練習中如何去調整自己的歌唱狀態(tài)。聲樂教學正是借助這些具體、可感的形象來啟發(fā)和感染學生的。

20世紀80年代末期,意大利著名聲樂大師尼古拉·羅西·雷米尼教授到中國講學時,在教學中針對有些學生氣息吸進去之后胸部緊張、不能放松的現象,用了一個“花瓶與水”的比喻。即他把呼吸的通道比喻成花瓶,把吸進去的氣息比喻成灌進去的水,并強調學生注意——水是先到底部的。他用這樣形象的比喻來啟發(fā)和指導學生在吸氣時肩部和胸部放松,而且注意擴張肋骨,使用橫膈膜,這樣使學生很快地理解了歌唱時深呼吸的要領。

我國老一輩藝術家在教學中也非常注重語言的運用,他們在教學中的語言往往生動親切,詼諧幽默。例如,京劇大師裘盛戎先生把京劇演唱中的“存氣”比喻為銀行中的“存款”。他這樣描述:存氣就好像人們生活中的存款,有零存零取,還有零存整取,口袋里總有余錢。但是不要浪費,必須用于需要處。這樣在演唱時就不會聲盡氣絕、聲嘶力竭了。沈湘先生把練唱比作“吃飯”。他在回答初學者課下如何進行練習時用了八個字:“少吃多餐,見好就收?!雹趶囊陨蟽晌凰囆g家風趣的語言中,學習者就能夠深刻地領悟到演唱中保存氣息的重要性和練習時如何去掌握科學的練習方法。

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愛德加·戴爾在他的“經驗之塔”理論學說中倡導:“教育應從具體經驗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雹坌蜗?、生動的語言的運用正是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升華的教學理念來進行的。在聲樂教學中,形象、生動的語言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避免了課堂教學的枯燥乏味。從學生反饋的信息中也表明,形象、生動的語言猶如教學中的調味劑,使他們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都保持在高水平的狀態(tài)中,從而優(yōu)化了課堂的學習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充分地體驗到聲樂學習的快樂。

三、情真、意切

聲樂教學不僅是師生之間知識、技巧的交流,同時也是一種情感的交流。聲樂教師所面臨的教育對象是性格、志趣、修養(yǎng)、素質各不相同的個體,是一個個思想感情隨時隨地都在發(fā)生著變化的活生生的人。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敏銳的觀察和細心的分析,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示之以范,同時語言上要情真意切。例如,對不同性格的學生,要選擇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對于膽小、怕羞、內向型的學生,教師要多用熱情、鼓勵的語言,及時肯定他們的進步,讓他們樹立起自信心。而對于活潑、好動、外向型的學生,對他們則要經常指出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不斷提出高要求,激勵他們向新的高峰攀登。

美國著名哲學家、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認為:小孩子無論生活在什么語言環(huán)境中,他總可以很快地學會這種環(huán)境中的語言,他不僅可以聽懂別人的講話,而且可以學會這種語言的運用。從這個觀點中可以得到一個啟示——教師通過運用恰當的語言,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造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與學習氛圍。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聲樂理論的知識點、技能技巧點及聲樂作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知識滲透,使學生逐步熟悉“聲樂藝術”,理解“聲樂藝術”,感悟“聲樂藝術”,并在聲樂藝術的實踐中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例如,如果教師面對的是一個有著戲曲學習經歷的聲樂初學者,教學語言就可以運用專業(yè)術語的變體形式。雖然歌唱和戲曲演唱都是人聲的藝術,都屬于聲樂文化的范疇,但是,在具體的藝術實踐中還是各自擁有獨立的語言規(guī)則。在聲樂和戲曲的演唱中都主張運用深呼吸,靠腹肌、橫膈膜控制氣息。這種呼吸方式在聲樂歌唱中稱為“胸腹式呼吸法”;而在京劇演唱中則叫做“丹田之氣”。再有,不論歌唱和戲曲演唱都強調吐字的清晰和語氣、語勢的準確,但在訓練上方法各異。美聲唱法的訓練是通過a、e、i、o、u五個元音以及這五個元音的逐步擴展來訓練歌唱的位置及語言的協(xié)調統(tǒng)一;而戲曲的訓練除了“喊嗓”,還有“念白”“道白”“繞口令”及專門練習“噴口”的段子。因此,面對有一定戲曲學習經歷的學生,如果在教學上直接使用聲樂專業(yè)的用語,往往會使學生概念混淆。但是,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把戲曲中的術語逐步轉移到聲樂學習中來,讓學生通過歌唱的實踐活動,逐步體會和掌握聲樂與戲曲在演唱中的相同之處,在理論上的不同論述,并能夠在聲樂演唱中借鑒戲曲表演有的藝術手段及表現方式。例如,在演唱《故鄉(xiāng)是北京》和《前門情思——大碗茶》這兩首作品時,如果教師通過情真、意切的教學語言啟發(fā)和引導學生把京劇演唱中的行腔吐字運用到歌曲的拖腔中,就會有京腔京韻之味道;如果把京劇表演中的扇子功、臺步功借鑒過來,就會使這兩首作品在演唱上錦上添花。

正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所倡導的,任何學習都應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應被動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是要主動地根據先前的認知結構與認知特征,有選擇地知覺外在的信息和建構當前事物。準確、精煉;形象、生動;情真、意切的教學語言不僅保證了聲樂教學的有效進行,而且還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聲樂學習和藝術實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展學生的認知個性,啟發(fā)學生根據自身的性格特點、文化素養(yǎng)、理解能力及嗓音條件,在學習和實踐中展開想象與聯想的翅膀,展示出個性特征和審美情趣,使“教”與“學”在自由、自在、自然的建構過程中進行。

注釋:

①轉引自劉朗著《聲樂教育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492頁。

②李晉瑋、李晉瑗著《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版,第81頁。

③轉引自吳疆、陳瑛著《現代教育技術教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版,第24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