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中學歷史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歷史圖片在歷史教學中的意義
在我國教育領域深化改革的當下,中學歷史教學應當注意加強歷史圖片的運用,通過歷史圖片直觀的、真實的、清晰的展示歷史碎片,促使學生可以更加準確的了解歷史知識。所以說,歷史圖片應用于歷史教學中是非常有意義的,即可以豐富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啟發(fā)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一)豐富教學方式的多樣性
盡管歷史教材中也穿插一些歷史圖片,但僅有一兩張圖片來對某些內(nèi)容加以說明,起到的教育意義并不強。在歷史教學中,注重科學、合理、有效的運用歷史圖片進行教學,可以實現(xiàn)多種方式的教學,這可以提高教學趣味性、教育性,對于提升教學效果有很大作用。歷史圖片與描述歷史事件的文字結合在一起,就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可以使歷史相對真實、生動的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促使學生清晰、準確的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
(二)啟發(fā)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一直以來,中學歷史教學內(nèi)容都是由文字組成的,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知識通過一個個文字描寫出來。學生在學習歷史課程的過程中,需要對大量的文字進行閱讀,才能夠掌握中國歷史。而歷史圖片的運用則可以改變此種情況,使學生通過歷史圖片直觀的了解歷史,并通過歷史圖片對歷史進行分析、思考、學習。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啟發(fā),學習能力得到強化,促使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更豐富。所以,在歷史教學中科學、合理、有效的運用歷史圖片來展開教學活動是非常有意義的。
二、歷史圖片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我國有一句俗語“文史不分家”,其中就體現(xiàn)了歷史與語文之間的緊密關聯(lián)。但在現(xiàn)階段,由于多重因素導致中學歷史與語文的教學隔離,沒有互通。而實際上中學歷史與語文這兩門學科具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也就是“文史相通”。主要闡述中學歷史與語文整合教學的具體方法策略。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語文教學整合
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連貫古今中外的綜合學科,語文更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偉大學術瑰寶。但在現(xiàn)階段的中學歷史與語文教學中,因多重因素歷史教學與語文教學間隔、沒有互通。各自學科的教師也不認可彼此學科的可互通交融性,各自單一教學。而實際上,中學歷史與語文學科從教學內(nèi)容、教學形式都具備相通性。把中學歷史與語文教學整合起來,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生綜合文科成績,以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綜合素質人才。以下主要闡述中學歷史與語文教學整合的具體方法策略。
一、實際歷史教學中引入語文教學形式
歷史和語文學科是不可分離的,文史不分家一直是語文和歷史教學相結合的基本原則。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給學生引出語文古詩,利用更多的語文生動性帶動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趣味性,由此在理解歷史事件的同時也豐富語文知識。例如,教師在講授到文藝復興時期代表人物莎士比亞其藝術風格時,代入語文形式給學生講述了他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應用這種生動的語文形式詮釋故事,學生都被深深感動和震撼,加深了學生對于歷史知識深刻印記以及對于語文教學形式的由衷喜愛。由此可以看出,實際歷史教學中引入語文教學形式,可以更好地促進中學歷史與語文教學整合成效。
二、實際歷史教學中代入文學作品形式
“文史不分家”和“文以載史及史以文傳”很有深遠意義,所有的文學作品都產(chǎn)生于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下,并且映射某層面的社會現(xiàn)實。同時,歷史的內(nèi)容亦是通過文學作品等文學形式流傳記錄下來。所以,教師可以在實際的歷史課教學中代入文學作品,引領指導學生從中整理分析出有價值的歷史資料信息,使歷史教學生動有趣。例如,教師給學生代入講述《馬可•波羅行記》時,其中有一處記載是這樣描述的:錫蘭島“產(chǎn)之紅寶石……世界紅寶石中最大……世界最光輝之物……其紅如火……難以貨幣計之?!蓖ㄟ^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情境設定,深刻理解了西方社會經(jīng)由這本游記認知了解了東方世界的豐饒富美,推動了東方熱的經(jīng)久狂潮。另外,其中也有有關記載亞歷山大大帝的內(nèi)容,“在戰(zhàn)斗中,他總是身先士卒,第一個從云梯登上敵人的城墻的往往就是他?!睂W生可以從這些文字敘述中認識了解了亞歷山大大帝身為君主,具備了優(yōu)良的品質,身先士卒,勇敢無畏,從而為成為世界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優(yōu)秀君主奠定了牢固基礎。
摘要:伴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中學歷史教學的教學質量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將小組合作應用于中學歷史教學中,可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推進教學活動中不同教學主體間的緊密聯(lián)系,提高教學質量。文章通過闡述小組合作的內(nèi)涵特征,分析小組合作在中學歷史教學應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小組合作的實踐應用提出“因地制宜,精心設計問題”、“加強互動,合理劃分時間”、“以人為本,巧用小組合作形式”等策略,以全面提高中學歷史課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小組合作;實踐應用
歷史不僅是學生了解中外歷史的有效途徑之一,還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歷史使命感的重要學科。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引導學生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樹立正確的歷史意識。從而提高對國家、社會歷史命運的關注度,提升社會責任感,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1]。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引入小組合作可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現(xiàn)階段,小組合作已成為推動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一種有效教學模式,并在教學領域得到推廣。由此可見,對中學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的實踐應用開展研究,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小組合作概述
小組合作是基于教師的引導、協(xié)助,將班級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由小組間開展互動交流,并于學習任務結束后由教師進行評價、點撥,是現(xiàn)階段得到推廣的一種新教學模式。小組合作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產(chǎn)物,通過應用此教學模式,可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彰顯。每位學生均有各自的分工,可切實調(diào)動起參與課堂教學的主觀能動性,可有效避免傳統(tǒng)的機械式教學,從而提升學生對學習的滿意度[2]。
2小組合作在中學歷史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現(xiàn)階段,小組合作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收獲頗豐。但也出現(xiàn)了以下三方面問題:第一,缺乏對小組合作的有效認識。伴隨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小組合作即便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得到推廣,但一些教師依舊對小組合作缺乏有效的認識,未將教學內(nèi)容與小組合作有效結合,使得小組合作的作用難以得到發(fā)揮。第二,小組合作的問題設計及時間分配不當。教師設計問題不合理,即使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但由于問題缺乏討論價值,造成了不必要的學習資源浪費。同時,一些教師對課堂上小組合作的時間掌控不當,出現(xiàn)時間調(diào)配不合理的情況。第三,缺乏對小組合作形式的有效應用。教師在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未切實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小組合作形式進行應用,使得小組合作效率不足,導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一、增加課堂內(nèi)容,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隨著歷史教學課程改革的發(fā)展,中學歷史教學內(nèi)容不斷增多,學時數(shù)在逐步減少。教材中的某些內(nèi)容,比較抽象、復雜,年代久遠或地域空間概念強,學生感覺到難以理解,教師用語言也難以講清楚,往往這些問題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很難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而多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圖像、視頻、動畫和文字的配合,形象地再現(xiàn)歷史場景,變抽象為具體,變動態(tài)為靜態(tài),化枯燥為生動,從而化難為易。例如,在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的“”的原因時,學生難以抓住要點。于是我通過多媒體展示一系列圖片,如“爬樹摘棉花”和“大南瓜”等,學生看了圖片后,很快就能把握其根本原因是忽視了客觀經(jīng)濟發(fā)展規(guī)律。又如,講到《大一統(tǒng)的漢朝》中,漢武帝實行大一統(tǒng)的措施,在教材里只有漢武帝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漢武帝大一統(tǒng)的另外其他的措施散落在其他內(nèi)容中,于是我就把另外的措施一起提前講:經(jīng)濟上,漢武帝將鑄幣權和鹽鐵經(jīng)營權收歸中央,統(tǒng)一鑄造五銖錢;軍事上,派衛(wèi)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解除西漢北方的威脅……方便學生能形成一個橫向的知識體系。接著,為了突破漢武帝大一統(tǒng)措施這一難點,我自制表格,將漢武帝大一統(tǒng)措施與秦始皇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通過多媒體進行對比,方便學生形成一個縱向的知識體系。這樣,一方面加深了學生的學習印象,突破了難點;另一方面也教會了學生一種學習方法。一石二鳥,何樂而不為呢?
二、點燃情感火花,完成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學目標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單靠教師用語言描述,師生都是“置身事外”,缺乏情境渲染,很難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很難完成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但是利用多媒體教學,再現(xiàn)歷史場景,增強真實感,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并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由于視頻錄像、革命歌曲、歷史圖片等生動畫面,激發(fā)了學生對真善美的愛、對假惡丑的恨,使學生思想情感受到極大的熏陶,從而完成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例如,在講《重慶談判》時,通過視頻向學生展示出“假和平,真?zhèn)鋺?zhàn)”和“爭和平,戳陰謀”冒生命危險飛往重慶與談判,二者形成鮮明對比,激發(fā)學生對的敬仰之情。又如,在講《九一八事變》時,先讓學生欣賞《松花江上》激昂而悲哀的音樂,再展示日軍在東北的暴行圖片,達到一種情感震撼的效果。歷史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作為一名現(xiàn)代中學歷史教師,我們應該從初中歷史教學的實際出發(fā),不斷總結和完善,用其所長,避其所短,發(fā)揮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的最佳效益。
作者:許芝 單位:安徽省和縣聯(lián)合初級中學
“習題”,包括歷年高考真題、各種高考模擬題等。習題依賴傾向不同于“題海戰(zhàn)術”,不僅學生的“練”唯習題馬首是瞻,教師的“講”,也滿足于從習題中獲取教學靈感與創(chuàng)意。這既限制了學生思維發(fā)散,又使教師因過于依賴習題產(chǎn)生“惰性”,弱化了閱讀積累的積極性。鑒于此,中學歷史教學要勇于超越習題的窠臼,開辟更高更新的天地。
一要善于在“題”外拓展視野。習題中優(yōu)秀的創(chuàng)意和結論當然應借鑒,但教師對知識的拓展延伸,不能拘泥于習題所涵蓋的視域,而要追求新意,不落俗套,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和應試能力。例如,對于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掌握,習題大都圍繞議會權力中心的確立而設計,但這與后來丘吉爾所言相悖:“我從不為議會所困擾,但我事事都得與我的內(nèi)閣商量并獲得內(nèi)閣的支持?!睘榇?,教師就要講清議會與內(nèi)閣關系的流變及其深刻歷史原因。這種“題外話”,要求教師加強史學閱讀,關注史學動態(tài),并轉化為教學備課的營養(yǎng),防止教學視域窄化。
二要善于在“題”外探究生成。習題依賴傾向把各類習題過于神圣化,看作是講與練的依據(jù),這就使“問題意識”淪為“習題意識”,制約了學生思辨和質疑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新性。教師要當好“主持人”,引導學生敢于質疑、辯疑、解疑;做好“支援者”,把學生的疑問作為探究的切入點,及時引導并提供相關的信息資源,并及時點評。學生生成性的問題雖未見于習題或超越習題結論,但教師應該珍視這種思維火花,與學生共同探究結論。
三要善于在“題”外感悟歷史。當繪聲繪色的講述變成了“壓縮餅干”式的知識梳理,當課堂大部分時間被打磨習題答案要點所占據(jù),歷史便失去應有的魅力。2017年版高中歷史新課標指出:“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學生要了解和認識歷史,需要了解、感受、體會歷史……進而才能去理解歷史和解釋歷史?!睔v史課堂必須借助生動的語言描述,創(chuàng)設各種形式的歷史情境,營造歷史氛圍,讓學生體驗歷史情感,感受家國情懷。
作者:詹海 單位:山東省五蓮縣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