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法制新聞傳播道德問題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法制新聞傳播道德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法制新聞傳播道德問題分析

摘要:隨著我國依法治國戰(zhàn)略思想的確立,法制新聞報道也逐漸發(fā)展起來,成為大眾傳播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傳播有其兩面性,如果控制不當就會出現(xiàn)傳播失控的情況,引發(fā)一些道德問題。本文主要對法制新聞傳播的道德問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法制新聞;傳播;道德問題

法制新聞傳播中出現(xiàn)的道德問題的成因和危害有很多,本文主要結合法制新聞傳播的自身特性,對一些具體的道德問題進行分析和歸納,并對其成因和危害進行了總結。

一、法制新聞要避免傳播內(nèi)容失實

法制新聞內(nèi)容必須保證其真實性。新聞真實性是指報道過程中的每一個事實都要符合客觀實際,新聞報道中提到的人物、地點、經(jīng)過、時間等都能夠經(jīng)得起核對。法制新聞傳播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客觀事實和對事實的評論及思想觀點等。法制新聞傳播中出現(xiàn)失實通常表現(xiàn)為:一是作者報道內(nèi)容的事實存在夸大、縮小、虛構等情況,導致報道與實際相悖。例如,2012年2月25日,重慶某報社刊發(fā)了一篇題為《租母豬騙150萬補償款》的報道,隨后被該報道所提及的“詐騙嫌疑人”張某以“報道與事實不符”告上法庭。張某認為,養(yǎng)豬場內(nèi)的豬并非租借,而是自己所有。報道中所提的“騙取了國家150多萬元”也未經(jīng)法院認定,自己雖然因涉嫌詐騙被刑事拘留,但報道時并未被審查起訴。據(jù)此,張某訴至法院請求判令報社對報道內(nèi)容進行更正,賠禮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失4.5萬元。法院經(jīng)審理認定該報道失實,侵犯了張某的名譽權,判決該報刊登聲明,賠禮道歉,并賠償張某精神撫慰金500元。二是作者對事實的評論、判斷、分析等和實際情況不符。有些記者會出現(xiàn)信口開河、添油加醋等情況,憑借自己的想象和臆斷,得出一些不合實際的結論,導致出現(xiàn)了謬誤。新聞的真實性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新聞職業(yè)道德建設水平,同時也體現(xiàn)了記者本身的素質(zhì)。造成新聞失實的主要原因是記者采訪不夠深入,未經(jīng)核實就;相關當事人提供的情況和事實不符,導致報道時出現(xiàn)信息的偏差;記者隨意捏造一些情節(jié)也會導致報道的虛假性。

二、法制新聞要避免報道不公正

法制新聞報道要求客觀公正,充分體現(xiàn)法制的公平和公正。出現(xiàn)新聞報道不公正的現(xiàn)象經(jīng)常發(fā)生在民事訴訟、刑事案件等中。為保證報道的公正性,新聞記者在面對案件中的原告和被告兩方時,應盡量屏蔽自身的主觀感情,認真聽取雙方的申辯。在報道時既要充分體現(xiàn)原告的訴訟理由,又要注意被告的答辯理由。做到采訪平衡,不能對一方的請求采取忽視的態(tài)度。即使在報道善惡分明的刑事案件時,記者也保持平衡的報道,維護雙方的合法權利。倘若記者報道的內(nèi)容有失偏頗,可能會誤導輿論,影響法官的判決,侵犯嫌疑人接受公正審判的權利。例如,發(fā)生在2009年的杭州“五七”交通肇事案,由于當?shù)赜嘘P部門處理方式不當,少數(shù)媒體報道失范,經(jīng)網(wǎng)絡媒體發(fā)酵,加上傳統(tǒng)媒體的反復推動,社會輿論從一開始就傾向于“不良富二代飆車撞死大學高才生”、“執(zhí)法交警部門公正性存疑”等論斷,給當?shù)卣蛨?zhí)法部門公正執(zhí)法造成很大障礙。即使在公安、檢察等機關定論為“交通肇事”后,部分媒體依然不依不饒地認為肇事者“危害公共安全”、“情節(jié)特別惡劣”,明顯有濫用輿論監(jiān)督、干擾司法審判的嫌疑。

三、法制新聞要避免傳播品味低下

很多法制新聞媒體過度炒作,為了抬高身價,不惜耗費大量版面、人力、物力等對一些法制事實進行高密集度的報道,并且在報道的過程中強調(diào)新聞的煽情性、表面性,甚至小題大做、無中生有,造成了大量虛假信息。有些媒體為了追求經(jīng)濟利益,吸引大眾眼球,忽略了報紙的格調(diào)和品位,并且報道的不當內(nèi)容還會產(chǎn)生不利影響。例如,一些法制報道中炒作的一些暴力事件很容易對青少年的價值觀造成不利影響,引發(fā)其犯罪行為。青少年各方面還處于發(fā)展階段,過多地從媒體中了解暴力,會讓其認為暴力也是人際交往中一種可以被接受的方式,導致其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模仿、實施等。同時,新聞報道人員應注意案件報道的社會化、大眾化并不意味著無條件地去迎合和遷就受眾。如果媒體毫無原則,不注意報道內(nèi)容和受眾之間在信息、智慧、判斷等方面的聯(lián)系,只是單純地迎合部分受眾的低級趣味,會導致媒體失去受眾。有的法制新聞則是過度刻畫一些犯罪細節(jié),變相地進行犯罪展覽。例如,一些西方的黃色新聞,過度刻畫標題,有的媒體則是過度刻畫犯罪造成的恐怖場景和效果,對一些讀者的思想等造成影響。讀者對這些情境的準現(xiàn)實體驗,可能會磨滅其細致的感覺,使其變得更加冷漠和冷血。這可能也會影響人們的判斷,誘發(fā)一些犯罪行為。

四、法制新聞要避免侵犯隱私

有些法制新聞的傳播會侵害公民的隱私權。隱私是依法受到保護的。隱私權是個人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保護的自身隱私不受侵害的權利,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和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私生活,公眾有權要求他人不得進行窺探、干擾、侵入等;二是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私人事項,公眾有權要求他人不傳播、搜集、打聽等,同時也有權要求新聞媒體不得非法獲得、評論、報道等。法制新聞侵害隱私權主要是一些新聞機關等對他人的私人秘密信息有披露、介入等違規(guī)行為。有些新聞媒體為了吸引讀者,提高經(jīng)濟利益,會對一些報道對象的隱私津津樂道地進行描述。并且法制報道和隱私權處于本質(zhì)上的對抗地位。法制報道主要是將公民自身以外的法制信息披露給大眾,滿足大眾的知情權,這就需要侵入報道對象的信息空間,并對其信息進行公布,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而隱私權則是保證公民的個人信息不受外界的干擾和侵入。因此,新聞媒體必須妥善控制報道的開放性,保證其不與報道對象的隱私權產(chǎn)生大的沖突。

總之,法制新聞是一個具有較強專業(yè)性的報道領域,新聞記者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知識功底,并且嚴格重視自身職業(yè)素質(zhì)的提高,公正客觀地進行新聞報道,讓大眾了解到客觀、真實的事件,發(fā)揮法制新聞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1]蔡斐.略論法制新聞編輯的基本原則[J].編輯之友,2012(12):12-13.

[2]陳剛.轉(zhuǎn)型社會爭議性議題的媒體再現(xiàn)研究[J].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2014(7):45-46.

作者:金建華 單位:大連廣播電視臺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