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民族民間舞學科建設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民間舞學科建設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民族民間舞學科建設論文

一、方法論的學科借用

中國民族民間舞本科教改方案和課程設置正是在這種思考下展開的,依據(jù)有關規(guī)定在北京舞蹈學院的專業(yè)設置中,中國民族民間舞、中國古典舞、芭蕾舞、音樂劇都劃歸在表演專業(yè)之下,與舞蹈學、舞蹈編導相區(qū)別。盡管中國民族民間舞本科教學只有一個表演專業(yè),但在2002版本科培養(yǎng)方案中,在表演專業(yè)結構框架內,對于具體的課程內容設計,不僅注重了學生表演能力的培養(yǎng),還刻意強調了“表”、“教”、“編”、“研”等系統(tǒng)課程的協(xié)調搭配,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在學生表演能力培養(yǎng)上,設計了基本功訓練、中國民族民間風格舞蹈課群(漢、藏、蒙、維、朝、傣風格舞蹈單元課、風格舞種專門化、中國民族民間舞傳習課、中國民族民間舞傳統(tǒng)、典型組合課)、中國民族民間舞劇目與表演、戲劇表演、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基礎理論與實踐等相關課程;在教學能力培養(yǎng)上,設計了由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分析課、中國民族民間舞編創(chuàng)組合、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畢業(yè)實習(教學實習)這幾門課構成的教學法課群;在編創(chuàng)能力的培養(yǎng)上,開設了中國民族民間舞即興與編創(chuàng)、中國民族民間舞動作分析與編舞這兩門課程;在學術研究能力培養(yǎng)上,開設了舞蹈形態(tài)學、舞蹈概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舞蹈教育學、中國民俗舞蹈、舞蹈作品賞析,以及文化人類學。開設文化人類學是因為中國民間舞蹈文化、中國民俗舞蹈這兩門課程,其課程性質類似文化人類學中的民族志研究,授課重點不在于學術理論和研究方法的探索,而是著重強調對中國不同民族地域仍在傳承的、有特點的民族民間舞蹈的詳細介紹。任何一門學科沒有自己學術研究的方法論,無論如何都是不完善的,借用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的理論范式與研究手段,填補與完善中國民族民間舞學術研究方法論的不足,是當時設計這門課程的最初思考。該課程2003年正式授課,雖因多種原因在2006版本科培養(yǎng)方案中被撤下,但在2011版本科培養(yǎng)方案又以限選課的形式被重新納入。今天,不僅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等其他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為教學重點的教學單位,也都開設文化人類學概論或民族學通論這樣的課程。

二、理論范式的補充

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選擇文化人類學彌補自己方法論上的不足,不是一時興起之作,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必然。記得北京舞蹈學院對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有著突出貢獻的許淑媖教授,生前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要想解決自身的學術問題,必須要借鑒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边@是她游學世界后一個最為深刻的體會,據(jù)說她生前在香港還做了一臺人類學意義上的舞蹈專場晚會。當然有著類似認識的不僅就她一人,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等諸多研究中國民族舞蹈的老師,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做研究?!叭祟悓W是研究人性(普同性)和文化(多樣性)的一門學科。與其他社會學科強調自我(theself)的研究不同的是,人類學注重對他者的系統(tǒng)研究(theStudyofOtherMan),并相信通過研究他者能夠比僅僅研究自己能更深刻地認識自己。即通過研究時空和結構中的異文化來理解人類共性(humancommonality)、自性(self-identity)和他性(other-ness,orother'sidentity)?!摺?other)在人類學的理解中,不僅僅是指與自己不同的人群,更多是指與自己不同的文化(Culturalotherness),而是文化意義上的他者性?!比绻麑⑦@個概念加以引申,發(fā)現(xiàn)中國民族民間舞也是一門研究人性(普同性)和文化(多樣性)的學科,每一位中國民族民間舞人不約而同地也都是一位他者文化的傳承者與研究者。諸如現(xiàn)今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中的藏族、蒙古族、朝鮮族、傣族、維吾爾族等民族舞蹈教材,每一個對于學習這些舞蹈的漢族師生來說都是他者。即便是漢族舞蹈教材,諸如山東秧歌(膠州秧歌、鼓子秧歌、海陽秧歌)、安徽花鼓燈、贛南采茶、云南花燈、陜北秧歌等這些在田間巷頭、桑間濮上傳承的民間舞蹈形式,對于來自不同省份在都市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師生來說也都是他者。所以,用文化人類學的理論研究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情?!袄碚?theory)是通過對已知事實的推理得出用于解釋某事的一整套觀點。理論的主要價值在于促進新的理解。理論體現(xiàn)的模式、聯(lián)系和關系可能為新的研究所證實。”理論作為包含了一系列命題的解釋框架,最有價值的是能為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提供一個框架,讓研究產(chǎn)生預盼性以及能夠多視角地深入展開。對此,理論的積累與深入的研討是各個學科建設的重中之重。舞蹈界相對于其它學科,運動的人體(舞蹈動作語匯)是其本體,舞蹈表演是其中心(舞蹈只有跳出來才能呈現(xiàn)),所以“實踐永遠走在理論的前面”是一個被業(yè)界默認的“共識”,“重實踐輕理論”也是一個大家都明白也都看到的問題。當技術和學術之間的不平衡達到一個臨界點時,即舞蹈的學理建設沒有跟上舞蹈實踐發(fā)展的需要時,舞蹈實踐會陷入原地打轉、止步不前的怪圈,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理論指導實踐,科研促進教學,思想引領創(chuàng)作”的作用,缺少了學理支撐的實踐是不可持續(xù)的。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理論建設也是如此,盡管一些專家、學者花費畢生精力從事相關的研究,也提出“中國民族民間舞的五大文化類型劃分法、語言劃分法、地理劃分法”、“兩類三層說”、“中國民族民間舞原始舞蹈遺存”等一些精辟的理論,也有過《中國民族民間舞的集成》、《中國民間舞蹈文化》、《中國原生態(tài)舞蹈文化》等相關優(yōu)質的著作,但這些相比文化人類學在他者文化、世界民族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無論在理論深度、廣度、厚度以及理論著作的數(shù)量上都是不能成正比的。諸如在理論范式上,文化人類學對他者文化研究積淀的理論就有古典進化論學派、傳播論學派、法國社會年鑒學派、歷史特殊論學派、英國功能主義學派、文化與人格學派、新進化論學派、結構主義人類學、象征人類學、解釋人類學、后現(xiàn)代人類學等諸多學派。關于理論闡述的經(jīng)典名著也是碩果累累,甚至每年都會有不同新的論著產(chǎn)生,借用這些理論范式與研究成果研究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問題,無論從哪個方面說都是必要和必須的。

因為,在當下中國民族民間舞有許多理論問題尚待研討,例如我們今天所說的民族是國族(na-tion)的概念,還是族群(ethnic)或人群(people)的概念?民間和民俗的關系是什么?民族民間這個合成詞前者與后者之間的關系是并列?是從屬?還是偏正?職業(yè)化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傳統(tǒng)指的是什么?是世代傳承下來具有同一性的東西?還是當代人發(fā)明的新傳統(tǒng)?在職業(yè)化的過程中如何堅守民族民間舞蹈原有的神圣感、儀式性與多樣化?中國當今的56個民族的“民族識別”是怎么一回事?如何看待已被劃分好的民族下面的不同支系的族群舞蹈?民族民間舞蹈與社會,民族民間舞蹈與宗教,民族民間舞蹈與政治,民族民間舞蹈與生態(tài),民族民間舞蹈與文化變遷等等,相關的問題都需要深入研究,也都需要一一解答。這其中,很多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研究中,還沒有涉及或者鉆研不深的問題,在文化人類學中大多已經(jīng)有了很深入的研討,將這些研究成果加以借用和積極轉化,能使我們的研究少走彎路事半功倍。人們常說:“名不正言不順,理不直氣不壯”。許多學科的發(fā)展問題不能名正言順的回答,甚至連自圓其說都不能滿足時,自然就會遭到多方質疑以及各種責難。我們不能永遠用“你不懂舞蹈這句話”加以搪塞,是將我們的所思所想加以表述的時候了,“思維決定行為,想不清楚也就做不明白”,這是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當我們在某些方面力所不及時,借“它山之石,用以攻玉”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當然會出現(xiàn)文化人類學個別理論因過于高深而無法應用的情況。但類似《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國少數(shù)民族簡史叢書》、《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簡志叢書》、《中國少數(shù)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中國民族志》這樣的民族問題研究叢書,以及《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涼山彝家》、《湘西苗族考察報告》、《云南民族調查報告》、《臺灣畬族之原始文化》、《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鼓藏節(jié):苗族祭祖大典》、《克木人:中國西南邊疆一個跨境族群》、《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民族志》、《從闡釋到建構:納西族傳統(tǒng)文化轉型的民族志研究》、《圣歌里的芭蕉箐:富民縣東村鄉(xiāng)芭蕉箐苗族村民日記》等類似的民族志作品,能給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研究提供很多翔實的資料,以及理論范式應用上的思考。

三、研究方法的完善

文化人類學作為研究人類社會與文化,即描述、分析、闡釋和說明社會和文化異同的分支學科?!盀榱搜芯亢完U釋文化多樣性,文化人類學家從事兩類活動:民族志(ethnography)(基于田野工作)和民族學(基于跨文化比較)。民族志提供對特定社區(qū)、社會或者文化的描述。在民族志田野工作中,民族志收集他或她組織、描述、分析和闡釋的數(shù)據(jù),并以專著、文章或者電影的形式來建立和展示描述。傳統(tǒng)上,民族志者曾居住在小型社區(qū)中,并研究當?shù)氐男袨?、信仰、風俗、社會生活、經(jīng)濟活動、政治和宗教、藝術?!褡鍖W(ethnology)考察、闡釋、分析和比較民族志結果———從不同社會中搜集到的資料。它運用這些材料對社會和文化進行比較、對比和歸納。發(fā)現(xiàn)特殊之后更普遍的東西,民族學家試圖辨認和解釋文化異同,檢驗假設并建立理論以提升我們對于社會和文化體系是如何運作這一問題的理解?!睆囊闹锌梢钥闯觯镆肮ぷ骱捅容^研究是文化人類學最為核心的研究方法,甚至被學者們認定為“看家的本領”。

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來說這兩種方法也是貫穿始終。先說比較研究,學習和研究其他民族地域的舞蹈,一進入就開始了比較研究,無論你承不承認,對于你熟悉的本民族或本地區(qū)舞蹈文化解釋體系而言,其他民族地域的舞蹈永遠是不折不扣的他者,在學習和研究中不比較都不行,因為它總會與你熟悉擅長的舞蹈類型有區(qū)別,整個過程會在不適應———適應,不理解———理解中完成。文化人類學出于學科范式假設的需要,會致力于欣賞和理解“差異”(difference),中國民族民間舞就舞蹈學習研究的深入,也會以他者舞蹈的風格、特色、不同來反觀自己熟悉的舞蹈類型,從而進行更好地自我發(fā)現(xiàn),如同照鏡子一樣,成為他者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自己。田野工作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而言,是學科發(fā)展的基點,這是每一位中國民族民間舞人都能達成的“共識”,過去只不過叫“民間采風”而已,這與學科發(fā)展初期奠定的基礎息息相關。如果說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后引發(fā)的“新秧歌運動”,以及1946年由戴愛蓮為首組織編創(chuàng)的“邊疆音樂舞蹈大會”可以被認定為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發(fā)展起點的話。那么當時的做法,即文藝工作者積極深入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學習人民,理解人民,向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學習,視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源泉這一觀念不僅深入人心,更成為學科后期發(fā)展建設的方向標,以及學科教材建設、作品創(chuàng)作、學術研究的壓艙石。在當時,將對社會生活的體驗,對民間藝術的學習,規(guī)定為有出息文學藝術家進行創(chuàng)作的先決條件。在今天,“投入生活的激流,吸取民間的養(yǎng)料”,依舊是每一位中國民族民間舞人能出色地“表”、“教”、“編”、“研”的前提,并成為一種“傳統(tǒng)”被歷代中國民族民間舞人所遵循。上山下鄉(xiāng)、走村串寨地“訪舞”、“學舞”、“研舞”,每一位中國民族民間舞人都能說出與自己相關的一兩個故事,歷屆學科帶頭人也都是親歷親為,大江南北也都留有他們的足跡,部分田野經(jīng)歷或多或少也有所記載。如北京舞蹈學校民間舞第一人教研組組長盛婕老師(1954.9-1954.12),寫過《安徽的花鼓燈》、《江西省“儺舞“調查介紹》這樣的文章;第二任教研組組長彭松老師(1954.12-1956.2)發(fā)表過《采舞記———憶1945年川康之行》、《談民間舞蹈的發(fā)掘和整理》、《燈舞》、《花鼓燈之歌》這樣的文作;第三任教研組組長羅雄巖老師(1954.12-1958.4)寫過《塔吉克族舞蹈的藝術特色》、《九曲黃河燈初探———燈陣的古文化遺存》等相關的論文;第四任教研組組長許淑媖老師(1958.4-1961)也留有《南北尋舞有感》、《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采集點滴》、《再談深入學習傳統(tǒng),奮力發(fā)展創(chuàng)新》等相關的著述,與他們同時代的老師就更不用提了,不僅以身示范親歷民間,對自己的所感、所思、所見也多有筆墨。1987年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間舞系作為一個單獨的學科成立,去民間做調研,整理教材、創(chuàng)作作品、學術研究更是成為每一位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的必修課,在全國各地很多重大節(jié)日以及相關的儀式慶典中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認識如此深入,所作也如此精彩,令人遺憾的是迄今為止,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沒有一本關于如何進行田野工作的教材或著作,前輩教師做田野的經(jīng)驗和心得更多停留在資深教師的口述記憶中,他們的精彩故事以及學舞傳奇也沒有人有興趣著書立說,田野工作的經(jīng)驗和方法,少有歸納,更談不上系統(tǒng)的總結了。

反觀文化人類學,只要敲擊田野工作就會出來《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民族學理論與方法》、《文化人類學調查――正確認識社會的方法》、《田野民俗志》、《定性研究:經(jīng)驗資料收集與分析方法》、《定性研究:解釋、評估與描述的藝術及定性研究的未來》、《如何做質性研究》、《質性研究中的訪談:教育與社會科學研究者指南》、《參與觀察法》等諸多的學術論著,更不用提各種《人類學通論》或《民族學概論》中有關田野工作章節(jié)的介紹,以及專門撰寫的有關田野工作的民族志以及相關的研究文章了。對此,學習和借鑒文化人類學的理論研究方法,完善和補充中國民族民間舞在研究方法上面的不足和缺失,是件勢在必行的工作與任務。當然學會別人的目的在于找到自己。學習和借鑒過程中,不能完全依照文化人類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舞蹈,“首先需要認識舞蹈這種人體文化和藝術所具有的那種高度的敏感性和特殊性,還需要認識到,舞者先天的生理結構、心理素質、運動力學、美學理想等差異,一旦將它從此地文化移植到彼地文化的土壤中去,它便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現(xiàn)象,甚至會出現(xiàn)‘樹挪死’的可能,由此造成原有的文化意義不復存在,甚至遭到嚴重扭曲和誤讀的命運。”就這個問題一些人類學家也談道:“人類學學科立場的藝術研究往往本著人類學學科的立場,從‘藝術的社會性’著手,要求藝術人類學去研究各種藝術形式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和塑造社會的道德觀、價值觀、審美觀的,探討在藝術形式背后蘊含著什么樣的文化邏輯和理念,以及文化邏輯在場景中得以表征或者轉化于實踐之中的過程。以此來著手進行他們自己的藝術人類學研究,在研究中也可以使其研究更具有人類學學科的規(guī)范性。這種努力固然擴大了藝術的范疇,甚至可能使傳統(tǒng)研究有眼界大開的感覺。但是,也或多或少讓藝術研究圈內的學者和更廣大的閱讀者感到困惑:藝術本身的位置何在,人類學的藝術人類學研究是否靠‘藝術’的譜。當著意發(fā)現(xiàn)文化價值、社會集體表象之類的東西時,對藝術影像性或聽覺感受存在本身卻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討論,總給人隔靴搔癢之感?!睂Υ耍瑢τ谖幕祟悓W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借鑒與學習,學什么,怎么學是一個必須要深思熟慮的話題。

四、結語

當今世界學術創(chuàng)新大多是在交叉學科中產(chǎn)生的,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而言,借鑒和學習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不完全是為了創(chuàng)新,更多是有種補課或者是填補空白的意味在其中。當專業(yè)的學理建設成為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亟待完善的短板時,將文化人類學確立為學科方法論借鑒和學習的資源庫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一種現(xiàn)實的選擇。因為今天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教學、創(chuàng)作、研究不僅要求你能呈現(xiàn)出來,還要求你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個理性的解釋,這就是大學教育與科班授藝的不同。教學上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求我們從多種學科中學習,找到最合適的理論方法分析完善我們的認識,指導修正我們的所為,對文化人類學理論和方法的借鑒學習也是如此,學以致用!學以致理!學以致論。

作者:王昕 單位:北京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