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臨床血液細胞檢驗質量管控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血液細胞檢驗質量管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臨床血液細胞檢驗質量管控

1分析前的質量控制

1.1檢驗人員專業(yè)素質的提高

血液細胞的檢驗技術要求高,它具有多學科聯(lián)合的特征,這就要求檢驗人員必須具有全面的臨床醫(yī)學知識和血液學以及其他邊緣學科的知識[2]。為此,血液細胞檢查科室的從業(yè)人員在上崗前必須經過嚴格專業(yè)的培訓,并進行考查,合格后方可上崗從業(yè)。

1.2血液細胞檢驗單應有足夠的信息

每位患者的檢查單必須標明有唯一的標志,如姓名、性別、年齡、科室、住院號、采集標本的時間、病史、相關治療措施等[3]。由于患者某些特征的差異會影響到評估標準的選取,如兒童、成人需選取不同的白細胞參考值范圍。

1.3采集標本的質量控制

1.3.1采血時間人體內的生物活動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tài),同樣地,血液中的相關指標也不停地發(fā)生著周期性的變化[4],因此,采血時間最好統(tǒng)一,以防波動給檢測結果帶來偏差。

1.3.2配制比例適當的抗凝劑EDTA-K2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抗凝劑[5],其比例配制相當重要,筆者對比例不準的抗凝劑的檢測結果與比例正常的檢測結果做以比較,得知血中的HGB、WBC、RBC、PLT的含量均有改變,二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結果記錄如表1。

1.4放置的時間和溫度

試驗結果表明,標本采集后放置的時間越長,細胞形態(tài)改變的可能性就越大,使各指標檢測不準,尤其對RDW的影響最大,久置后檢測結果與正常放置時的檢測不同,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低溫(4~8℃)也對各參數造成一定的影響,結果與室溫(18~25℃)下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記錄如表2、3。

1.5試劑和儀器的監(jiān)測、校準

對于不同的儀器,需要選擇與之配套的試劑來檢測[6]。儀器出廠時,廠家都會提供特定的校準液,檢驗人員要定期使用此校準液對儀器進行校準,而后用質控液進行測定,若測定值在允許范圍之外,則需再校準,新校準系統(tǒng)的計算方法為:新校準系數=校準液給定值/實際校準液測定值×舊參數[7]。

2分析過程中的質量控制

用校準好的儀器進行測量時,要核對所用試劑是否匹配,儀器的運轉有無差錯。此外,檢測儀器所處環(huán)境的溫度也相當重要,一般最適溫度為18~22℃[8]。最好對同一血樣用2個儀器檢測,作對比檢測,有需要時可用手工檢測方法與儀器檢測作以比對。

3分析后的質量控制

對于得到的數據不要冒然下結論,最好繪制細胞直方圖,根據圖示再決定是否再做顯微鏡的檢查。所有檢測數據均應與臨床結合進行分析,不同的病情其血細胞不同的表現(xiàn),例如巨幼細胞性貧血常常表現(xiàn)為血紅蛋白減少,RDW增大[9]。綜上所述,影響臨床醫(yī)學血液細胞檢驗質量的因素眾多,要得到準確可靠的檢測結果,就要牢牢把握細胞檢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控制各因素對結果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