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學地理研學旅行手冊設計編訂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研學旅行火熱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走上了研學課程組織開發(fā)的道路。然而,如何令研學課程真正滲透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目標、發(fā)揮出研學課程的實際意義,是一項巨大挑戰(zhàn)。本文將從研學手冊的設計與編訂著手,結合實際開展過的研學案例,以示例的形式為廣大研學課程建設者提供些許思路與參考。
關鍵詞:地理教學;研學旅行;研學手冊
2016年教育部頒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距今已有五個年頭。在此期間,全國范圍內研學旅行活動呈井噴式增長。各地在研學旅行的不斷推行和開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涌現(xiàn)出不少優(yōu)質的研學課程案例。當越來越多的教師同行被研學活動的特質吸引并加入課程開發(fā)的隊伍時,涉及適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開發(fā)與研學手冊的編訂工作卻成了攔路虎。目前“研學旅行”的相關文獻,多數(shù)是分享實際課程案例,而針對研學手冊的具體編訂并加以說明的文章則是鳳毛麟角。故筆者梳理了自己歷年研學旅行的相關經驗,將研學手冊組織編訂的一些經驗進行分享。
一、研學手冊的作用
研學手冊是教師在進行研學課程開發(fā)中所編撰的研學任務用書。研學不同于一般的旅行、游覽和參觀,其需要具備完整的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從而避免發(fā)生“只旅不學”或在研學過程中學習效果不佳的情況。一本研學手冊能夠為學生指明研學主題,落實探究任務,還能與研學導師的實地講解相互配合,提供與補充所需知識和信息。
二、研學手冊設計思路
研學手冊的編訂必須要服務于研學旅行課程的全過程。根據(jù)筆者編訂的經驗,將研學手冊設計的結構歸納如下。(1)課程簡介:點明研學主題,并對本次研學旅行的路線、任務展開介紹。(2)研學須知:重點明確安全須知等事項;提醒學生做好研學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如活動裝備、手機App下載等)。(3)行前課程:本章節(jié)設計內容為行前課程服務,引導學生進行預習和資料的收集整理(在行前需開設相應課程,對研學中所涉的知識進行鋪墊,對一些具有難度的探究問題可布置學生提前搜集相關資料)。(4)研學任務(活動指導):研學手冊的主體部分,可按照知識結構或研學考察點位分章節(jié)進行編寫。(5)附錄:按照研學課程需求,模塊化設置的記錄頁和補充資料(如實驗記錄頁、觀測記錄頁、調查筆記頁、地理攝影解讀頁、空白記錄頁等)。(6)學習評價:研學課程的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更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采用小組課題匯報形式進行評價,手冊中則相應配套小組答辯評分表)。在手冊的設計與編訂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視自身課程的特點進行結構的增減。
三、研學手冊章節(jié)示例
以下結合筆者歷年設計的“甬城地理研學系列課程”研學手冊,重點闡述行前課程、研學任務(活動指導)及學習評價等重點篇章的設計過程。1.行前課程此處以寧波象山海洋地理研學手冊為例(見表1)。2.研學任務、活動指導示例1——象山地理研學:花岙鹽場研學手冊節(jié)選(見表2)該研學點為象山縣花岙鹽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地,也是浙江省僅存的最后一座海鹽手工曬制鹽場。學生在此處主要考察海鹽的曬制,體驗打鹽花的過程。在設計研學手冊時,最重要的就是與研學任務的匹配,從而指引學生展開探究任務和項目式學習。為提升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第一部分設置“海水鹽度記錄表”便于記錄。學生首先需在鹽場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制鹽流程。海鹽從海水灌入沉淀到最后成鹽,要先后經過6-8個蒸發(fā)池,小組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學習使用鹽度計和波美鹵液計兩類儀器檢測海水鹽度。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yǎng)是能夠通過項目式學習任務引導強化的。第二項活動是體驗“打鹽花”(人力加速結晶)過程,學生需根據(jù)手冊中所設置的任務,開展活動體驗、資料收集,在與鹽農的交談中體會、對比分析出海鹽品質和制鹽工藝的優(yōu)劣,并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思考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海灘曬鹽會逐漸凋零的原因,并提出對策和建議。示例2——“三江城網,六塘織造”地理研學:寧波港變遷研學手冊節(jié)選(見表3)加強鄉(xiāng)土地理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時值寧波建城1200周年之際,筆者組織了以實地考察寧波內城水網、探討寧波港口變遷為主題的研學活動。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生產生活往往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為加強學生對人地關系的深入理解,此部分課程設計首先以梳理寧波自古以來各個歷史階段的港口位置為主,手冊也配合設計了繪圖和表格梳理兩種方式,在研學導師的講授和實地走訪之后,學生獨立完成基礎信息的歸納。成因的分析上,學生在導師引導下可由小組共同完成,在思辨中體悟地理環(huán)境在不同歷史時期與河道運輸、港口貿易之間的相互影響(史地結合)。右側的設計意圖,是將課本知識與研學實踐相融合,圖1(左)是八年級上初中歷史與社會教材中的一幅教學用圖,是學生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內容,其中漕運航線的變化與洋流知識有關,與本次研學主題中的寧波對外貿易也存在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寧波自唐朝以來,一直都是中國與東北亞諸國貿易往來的主要港口城市),這樣的知識融合也有利于學生將課本知識融會貫通。示例3——“溯源奉化江”地理研學:它山堰研學手冊節(jié)選(見表4)表4為它山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研學手冊的部分內容,圖中手繪部分為學生在研學活動中現(xiàn)場繪制的它山堰四大主要功能的示意圖(見圖2)。當此次“溯源奉化江”研學活動來到奉化江支流——鄞江上游重要的水利工程它山堰時,研學課程設計的主要內容就是帶領學生走訪考察,深入了解它山堰作為一項響譽古今的水利工程,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又是如何對寧波城市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的。該部分手冊的設計,首先展示它山堰的相關文字資料以配合講解;其次設置的核心任務是繪圖。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地圖永遠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繪圖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識。經過實地考察以及導師的講解,學生對它山堰的主要功能有一個大體上的了解,但是這些功能具體是如何體現(xiàn)和運作的,卻又說不上來。通過繪圖的方式,將它山堰四大主體功能分別呈現(xiàn)于圖上,就能非常清晰且直觀地展示出來。3.學習評價為檢驗學生在研學中的所獲,并督促其在研學過程中更加認真地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象山地理研學活動設置了與大學中論文、課題答辯相似的形式,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項目式學習并分組匯報。此次研學的小組答辯,共分為七個小組,每組6-7人。為提升學生項目式學習的縱深發(fā)展,分組后即刻進行課題抽取。白天研學,晚間在賓館中進行本組課題的討論、資料收集和演示文稿的制作(這既充分利用了晚上的空余時間,又便于夜間的安全管理)。最后基于如表5所示的標準對各個小組的答辯進行評價。這種形式既加強了小組合作,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組織溝通、資料收集、課件制作、演講口才等多維度綜合性的能力,更是研學過程性評價的一種最有效的體現(xiàn)。 研學手冊是服務于研學課程的文本載體,其編訂需符合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上文實例中涉及到人地協(xié)調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大地理核心素養(yǎng),研學任務和手冊的設計編訂包含了實驗、檢測記錄、資料整理、采訪調查、探究分析、繪圖等多種方式。希望本文能為中學地理研學的發(fā)展助力。
參考文獻:
[1]袁書琪,李文,陳俊英,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三)——課程建設[J].地理教學,2019(07):4-6.
[2]周維國,段玉山,袁書琪,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四)——課程實施、課程評價[J].地理教學,2019(08):4-7.
作者:周澤甬 單位:寧波市春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