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酒文化論文范文

酒文化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酒文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酒文化論文

第1篇:酒文化論文范文

人們的和酒的關系密切:一方面,宗教的教義影響著人們的飲酒行為;另一方面,人們的許多宗教活動又都離不開酒。佛教在中國的影響較為廣泛。佛教的五條戒律中就有“不飲酒”這一條。很多中國人信奉佛教的教戒,盡可能地不飲酒或控制飲酒;再加上中國的酒大多是用糧食釀造的。所以,人們對于飲酒持的是一種比較謹慎的態(tài)度:認為喝酒只要達到一種微醺之境即可,當一個飄飄然的“酒仙”,而不愿當一個喝酒喝到失去常態(tài)的“酒鬼”??梢赃@么說,佛教戒律對人們的飲酒行為影響很大,甚至起支配作用。然而,西方人的主流宗教是基督教,葡萄酒在《圣經》里多次被提到。耶穌在知道了自己的命運后,在最后的晚餐上說:“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其目的在于要人們記住他是為人類贖罪而死的。因此,基督教徒視葡萄酒為圣血———耶穌的血液。他們在做彌撒的時侯喝圣血、吃圣體,視酒為耶穌救世精神的化身,認為人喝了酒就能與上帝的心靈相通,從而得到仁慈上帝的佑護。在此背景下,人們對于葡萄酒懷著一種喜愛、敬仰的心情,教會人員把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看作是他們的份內事。在宗教活動中,人們分食象征著基督血與肉的葡萄酒和面包,旨在繼承基督精神。在舉行酒神祭祀的時侯,人們結隊游蕩,組成合唱表演隊唱酒神頌歌,載歌載舞,在樹林里或者在荒野里喝酒縱情狂歡,人的本性得到了完全地釋放。

二、價值觀的影響

中國的酒文化典型地體現了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念。中國人之間的關系傾向于依靠、合作,也就是一種集體主義的緊密社會結構。中國人喝酒講究氣氛,三五成群,呼朋引伴。在喝酒時,中國人常常敬酒、勸酒,遇上喜慶節(jié)日的時侯還會有一些活動,比如劃拳、行酒令、做游戲等來活躍飲酒氣氛。勸酒不僅表現了中國人的熱情好客,更與他們的集體主義思維有很大的關系。一群中國人喝酒要比一群西方人喝酒更熱鬧、更有趣。除非是借酒消愁的或者是嗜酒如命的,否則很少看得到獨自飲酒作樂的中國人。中國人的集體主義的緊密社會結構使得他們視酒為交際工具,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大都是出于聯(lián)絡感情的需要。在中國酒被賦予了很多感彩,酒是聯(lián)系中國人感情的紐帶、劑。人們喝的是酒,飲的是感情,重視的是飲酒人,勸對方多喝是為了表示友好、誠意??鋸堻c講,在中國,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喝出來的,“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在中國人的人際關系交往中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無酒不成席”、“無酒情不厚,無酒禮不真”,以酒寄情,“一切盡在不言中”。中國人還注重“以人為本”,認為酒是為人服務的。因此,不管是繁多的酒器、敬酒的次序還是在飲酒者座位的安排上,無不體現出了中國酒文化“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然而,西方的酒文化則是個人主義的體現,一切都以自己為出發(fā)點。盡管他們也會有群聚而飲,但他們更注重的是個人對酒的淺嘗獨酌。西方人強調個人民主自由,從不干涉、強迫別人,所以他們在喝酒的時候全憑個人自由自主,不想喝就不喝,想喝多少就喝多少,無需客套。西方人的這種個人主義也使得他們不愿意依賴別人,也不希望別人依賴自己,甚至包括自己的親屬。他們之間這種關系決定了酒只能扮演藝術品的角色,是聚會的附屬品。西方這種個人主義的松散社會結構使得他們把酒看作是藝術品,他們是為欣賞美酒而飲酒。西方人也講究尊重個人隱私,互不干涉彼此,所以他們在酒桌上互相不敬酒、不勸酒,也不興做游戲如劃拳、猜數等。只有在一些特定的場合,他們才會一同舉杯。西方人還注重“以物為本”,無論是酒禮、選擇酒器時、還是在品飲的順序上,他們都會認真考慮每一種酒的性質、味道,力求將不同酒的不同特點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心理因素的影響

酒文化也常常伴有心理因素的表現,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人們的飲酒行為。飲酒,作為一種社會的有規(guī)律的活動,是人們有意識地進行的,反映了人們一定的精神意志,人們的情趣和精神的寄托等,也常會反映出人們心理上的一些積淀。它們在酒的作用下,就會在一定適宜的時間、場合、氣氛中迸發(fā)出來。這些也就構成了飲酒心理,它是酒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往往是其中的核心。中國人常常賦予酒很多感彩,他們的飲酒心理更多地趨向于精神層面。

①表現人格和個性的心理,通過飲酒就表現得更加充分具體了。比如唐代的李白,對酒的愛好以及他獨特的飲酒神態(tài)反映了他酷愛自由、不受拘束的個性。

②反映動機和需要的心理。中國人飲不同的酒有不同的需要和動機,比如通過喝白酒來抵御寒冷,喝藥酒來強身健體或治病。

③顯示觀念和理想的心理。人們對某些觀念的崇尚以及對理想的追求也常會蘊含在酒文化活動中。比如在中國有不少民族都有“三杯酒”的習俗。敬三杯酒,罰三杯酒,其中“三”這一數字就包含追求圓滿的意思。

④激發(fā)思維和靈感的心理。適量飲酒能刺激人們的思維能力,激發(fā)靈感,使人展開想象的翅膀。中國歷史上許多詩人為了激發(fā)詩興而飲酒,像李白、杜甫、辛棄疾等,他們在酒后寫下了許多經典之作?!袄畎锥肪圃姲倨本褪谴艘?。

⑤升華情緒和情感的心理。人的情緒情感是一種復雜而又高級的心理活動,喝酒能加速人的情緒情感的變化與構成。所以,人一般在飲酒的時侯更容易吐露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即人們常說的“酒后吐真言”。而西方人更多地視酒為個人愉悅感官、舒緩精神的一種物質。正如他們選擇酒器是為了更好地來品酒一樣,他們不像中國人那樣賦予酒很多東西,利用酒來傳情達意。西方人以生命的歡暢為主題。德國哲學家尼采認為飲酒就是情緒的發(fā)泄,是拋棄傳統(tǒng)束縛回歸原始狀態(tài)的生存體驗,人類在消失個體與世界合一的絕望痛苦的哀號中獲得生的極大快意。整天忙忙碌碌,面對生活的無奈、感嘆生命的短暫無常,只有在酒酣耳熱后,沉重的心靈才能得以片刻的慰藉,脆弱的人性才能得以片刻的解脫。

第2篇:酒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酒店文化建設核心以人為本人性化管理

一、酒店文化中的人本內涵

酒店文化,是中外賓客在酒店中感受到的文化的總和,是企業(yè)文化在酒店行業(yè)中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以飯店經營理念和飯店精神為核心,以特色經營為基礎,以標記性文化載體和超前產品為形式,在對員工、客人及社區(qū)公眾的人文關懷中形成的共同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和思維模式的總和”,是酒店在為社會提供各種產品與服務的過程中表現出的物質形態(tài)和精神形態(tài)的統(tǒng)一體。

酒店文化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組成的一個完整的結構體系。其結構層次的劃分,學者們有的將其分為物質、行為(制度)、精神三個層次,也有的將其分為四個層次,即表層物質文化、淺層行為文化、中層制度文化、核心層精神文化,其中“表層物質文化,包括飯店員工的風貌、酒店景觀、飯店用品和產品文化,它是飯店文化的外資表現;淺層行為文化,主要包括員工禮儀、飯店的經營活動、教育活動和文體活動;中層制度文化,主要包括規(guī)章制度、企業(yè)制度、領導制度和組織機構;核心層精神文化,包括員工文化素質、核心理念、管理思想、思想模式”等。

文化是一個綜合的概念,不管是三層,還是四層的結構體系,其實都是相對而言的。筆者認為四個層次的劃分相對有序而細致地區(qū)分了酒店文化由表及里的內涵,在酒店文化概念的這四個層面中,以員工為中心、以人為本的人本內涵,貫穿著酒店文化的表象及內核,成為最為核心的內涵。酒店員工是酒店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是飯店的主體服務力量,他們既是酒店文化建設的客體對象,同時也是酒店文化建設的主體實施者,是酒店形象與價值的體現,是酒店文化的靈魂。

二、以人為本的酒店企業(yè)文化特質

1.酒店管理者強烈的人本思想

“員工第一”的思想理念是成功酒店的企業(yè)文化中最顯著的一個特質。對于酒店管理者而言,在思想意識里明白:我們不能單單要求我們的員工為顧客提供優(yōu)質服務,要想顧客滿意,只有酒店內部的員工滿意了,他們才會竭誠為顧客提供“五星級服務”。

2.人才是酒店最寶貴的資源

人才是企業(yè)最寶貴的資源已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酒店的競爭即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酒店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根源。酒店管理者要愛才、識才、容才,知人善任,人盡其才。酒店有了一流的人才,才能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務。以人為本的酒店企業(yè)文化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沒有滿意的員工就沒有滿意的顧客”,是成功酒店管理者的共識。

3.人性化的酒店文化管理

企業(yè)文化作為一種企業(yè)管理理論,是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思考和分析企業(yè)的運行,把企業(yè)管理和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視為企業(yè)發(fā)展的生命線,把企業(yè)管理從技術、經濟層面上升到文化層面。人性化的文化管理被視為酒店管理的最高境界。

酒店人性化的文化管理,在酒店形成一種有利于發(fā)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挖掘員工潛力的民主、自由的氣氛,讓員工生活在輕松、和諧、愉快的環(huán)境,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員工更容易表現出難以置信的良好精神狀態(tài),贏得顧客的高度滿意。

三、建設“以人為本”酒店文化的措施

1.積極合作,培養(yǎng)員工團隊精神

酒店文化是一種文化氛圍、道德氛圍和工作氛圍,對于員工而言就如同作物良好的土壤,它能夠提高員工的積極主動性,加強員工的合作精神,激發(fā)員工的創(chuàng)造力和增強酒店的凝聚力。每一位員工進入這個氛圍里很自然地會受到熏陶和教化,產生一種從善如流的心態(tài),發(fā)自內心遵從它﹑喜歡它,并以它為楷模和標準來自覺規(guī)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給人一種潛在的動力,催人奮進。大家團結協(xié)作,并自覺通過努力向顧客提供最佳服務。

2.尊重員工,營造快樂工作氛圍

尊重是溝通的主題,而關注則是尊重的體現,快樂的工作氛圍不僅能夠使員工的服務態(tài)度更加熱情,也能夠使他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北京香格里拉飯店非常重視員工感受,認為“一切從人做起”是提供良好服務的保障。香格里拉有非常的漂亮員工區(qū),餐廳豪華、時尚,而且?guī)в形幕瘹庀?還取了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叫“香格人家”。這看上去不像是員工餐廳,很像是待客區(qū)的藝術餐廳??偨浝碚J為:優(yōu)雅舒適的環(huán)境,可以使北京香格里拉飯店的員工每天都能在一個極其愉悅輕松的環(huán)境中開始一天的工作。這一點正是他和飯店管理層的追求所在。

3.信任員工,給予員工充分授權

古語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員工授權,讓他們放開手腳自主地完成工作任務,盡情地把工作才能發(fā)揮好,這是對酒店員工信任的最好詮釋。如果員工在服務中需要層層匯報才能解決問題,一會影響工作效率,二會影響員工的情緒,抑制員工解決問題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

里茲•卡爾頓的首席執(zhí)行官霍斯特•舒爾茨先生堅信員工的重要性,他表示應把更多的權利下放給員工。飯店規(guī)定所有員工在未經批準的情況下都可以使用高達2000美元的金額來處理顧客投訴和糾正錯誤。這一權利下放的做法是對員工充分的信任,給予了員工極大的工作積極性。

4.多元培訓,提供員工發(fā)展空間

培訓員工是建設以人為本的酒店文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多元化地培訓員工,可以增強酒店員工服務過程中的信心,使員工面對任何情形都能得心應手。理性的員工總會挑選那些能資助自己終身學習、給予各種培訓,從而促使自己事業(yè)發(fā)展的工作氛圍的企業(yè)。對一線員工認真選拔和良好培訓,給予他們解決顧客問題的自由,獎勵他們良好的表現,甚至是給予確保完成任務的責任,都能使他們產生高度的自信和滿意度。

通過多元的培訓,員工可以掌握較強的工作能力,而且隨著他們的能力提高,管理者就可以把一些責任和做決定的權力下放給一線員工,使他們感受到自身的發(fā)展和提高,進而感受到他們也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和機會。

參考文獻:

[1]趙志磊李華.飯店文化[M].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6.1-4.

[2]吳萍,蘇勤.飯店文化的構成特征及其管理功效[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5(4).

第3篇:酒文化論文范文

(一)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化必須始終站在時代前列。新的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化大爆炸,一定的網絡輿論表現出特定利益的反應,當前輿情傳播進入“麥克風時代”,即在互聯(lián)網絡中任何一個群體都可以在網絡上大膽地獲取自身利益,成為輿情表達主體。在當今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相對集中,價值信息時代的特征日益明顯,中國化的建立必須在符合國家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的同時,積極站在時代前沿,站在社會核心中國化研究的前沿,樹立為社會服務的理念,不斷引領社會發(fā)展,不斷更新中國化,更加深入突出強調對真善美的探索,在中國化中注入社會公民對社會文明傳承和社會建設的重要責任。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化的改變是一個長期發(fā)展的過程,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要保持與時展同步、與社會進步的要求同步、與社會公民的健康發(fā)展同步。

(二)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化的培育需要正確的、科學的、先進的理念來統(tǒng)籌和引導。新時代背景下,群眾廣泛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將給社會公民群體的教育帶來新的挑戰(zhàn)和壓力。在此背景下,社會公民群體將接受各種各樣現實生活中可能看不見、摸不著、感受不到的社會轉型期的不良影響和反映,容易迷失方向,失去正確的價值判斷。因此,通過正確的、科學的、先進的理念來引導社會公民是十分關鍵和必要的,這也是中國化實現轉變的核心和關鍵。因此,新時代背景下,對于中國化研究中的兩個問題,要運用正確的手段,樹立素質化、國際化、個性化的先進的中國化研究培養(yǎng)目標,積極應對社會發(fā)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保持中國化教育沿著健康可持續(xù)進步的方向發(fā)展。

二、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化研究中兩個問題的實現路徑

(一)要在科學、合理、健康的路徑下實現中國化健康發(fā)展。當前社會出現很多怪現象,如果這些不健康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繼續(xù)在社會公民群體中傳播,將十分不利于中國化的形成和發(fā)展。這種世俗化的價值體系一旦在社會公民中形成固定的關系觀念,在日后的工作學習生活中,社會公民群體的個體發(fā)展將寄托在一種錯誤的方向引導上,對國家、社會和個人都十分不利。同時,這個問題將會引起許多連鎖反應,導致社會公民群體向著錯誤方向邁進。在此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中國化的培育需要跟現實生活相銜接,需要更有駕馭性和實效性,使中國化研究中的兩個問題朝著正確的、健康的、科學的方向發(fā)展。

(二)要在具有時代感、特色感和自由平等的空間中提升對中國化研究中兩個問題的意識。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公民的各種中國化和潛在的意識容易被虛擬的環(huán)境所誤導,導致一些公民的道德意識和責任感明顯減弱,喪失對中國化的正確判斷。這不僅對社會公民群體的思想教育產生了影響,也對中國化發(fā)展的進一步確立帶來巨大影響。因此,要在客觀條件下對中國化進行改造和再認識,要通過不斷發(fā)展完善,使中國化建立在一個富有時代特色的、成熟的氛圍之中。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化的特點和內容應十分鮮明和豐富,建立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也應是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的。

(三)要在追求真善美的價值尺度下引導形成中國化問題的價值取向。社會公民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作為人類社會未來健康發(fā)展的推進者,他們的發(fā)展與國家社會和人類的明天息息相關。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化的培育應該融入人類未來的發(fā)展、國家社會的未來發(fā)展過程,注重提高人們的知識技能,不斷培養(yǎng)人們的正確價值觀和對真善美的追求,培養(yǎng)人們對人類未來最高尚的追求,使人們增強全球意識,提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向著正確的價值取向努力,為未來社會發(fā)展、人類進步貢獻力量。因此,新時代背景下,正確的中國化的建立關乎社會公民的長遠健康和全面發(fā)展,關乎社會公民群體的價值判斷,也是武裝和提升社會公民的必要途徑,是未來整個社會發(fā)展、整個國家和民族未來發(fā)展的關鍵所在。

第4篇:酒文化論文范文

徽文化積淀深厚,普通旅游者對很多徽州文化旅游景點捉摸不透,走馬觀花看“熱鬧”,看不出多少“門道”。導游員作為傳播文化的大使和橋梁,應該對徽州文化系列景點了如指掌,并能以科學為依據,就每一景物娓娓道來,經得起旅游者的“追根溯源”,既不走“神話加傳說”的老路,也不只重視其娛樂功能而忽視其教育和文化功能,徽文化旅游資源的講解離不開對徽文化的涵義、精神內涵、現代價值的準確把握。

(一)徽文化的涵義

徽州文化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以徽州地緣為紐帶,以程朱“理學”思想為核心內容,產生于徽州,以明、清最為鼎盛和典型的影響遍及全國并流傳于今且保存較為完整的中國歷史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以徽商的發(fā)展為經濟基礎,內容涉及徽州土地制度、徽商貿易、徽州宗族、徽州歷史、徽州人物、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學、新安醫(yī)學、徽州樸學、徽州戲曲、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畫、徽派建筑、徽州工藝、徽州刻書、徽州文獻、徽州文書、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動植物資源等方方面面[1]。

導游認識徽文化,還要意識到徽文化不是單一的徽州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的移植;是中華多種文化在徽州這一特定地域的匯合和凝聚,它既有徽州區(qū)域文化的特征,又兼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特征。它的內核應是以儒學為中心的傳統(tǒng)文化,所以徽文化也可以說是“以徽州為中心的積淀和融會于徽州土地上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

(二)徽文化的精神內涵

要想向游客講清楚徽文化,導游首先必須明確徽文化的內涵是什么?怎么概括和表述?其價值是什么?

關于徽文化的精神內涵,國內學術界眾說紛紜,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徽文化精神給予不同的闡述。徽文化的重要特點是它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濃縮和匯聚,含有中華文化的一個標本和縮影。正因為它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有機部分,始終受到這個大系統(tǒng)制度文化的制約和支配,所以它具有兩個鮮明特征:一方面是徽文化之最具代表意義的徽商,他們身上的“徽駱駝精神”是中華民族頑強的原始生命力和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的一個生動體現。以徽商為代表的“徽駱駝精神”向世界表明中華民族并不乏開放、進取精神和沖破“停滯不變的社會”的能力。中華民族有能力創(chuàng)造歷史,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這是徽文化精神的核心與動力,是最有價值的,是徽文化的精華。另一方面是徽州作為“程朱桑梓”,程朱理學成為徽文化的指導思想,使徽文化深深打下了封建文化的烙印,這是需要堅決摒棄的。

(三)徽文化的教育功能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物質遺產,但其中無形的精神財富更應得到今人的珍視。導游在向旅游者介紹徽州文化時應明確:徽文化的講解應當是有關徽文化的解說和其現代價值的傳播,其目的是發(fā)揮徽文化的旅游教育功能而非徽文化中封建禮教的傳播,導游應從以下幾方面認識徽文化的教育功能。

1.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教育意識

導游在講解中要弘揚徽州文化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徽州對教育的極端重視,恪守古訓: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重文興教蔚然成風。所謂“兒孫不讀書,養(yǎng)了一窩豬”,在徽州即使是窮鄉(xiāng)僻壤,也“莫不有師有學,有書史之藏”、“雖十家村落,亦有諷誦之聲”。因此,造就了科舉場上的空前盛況,其中有“兄弟九進士、四尚書者,一榜十九進士者”,有“一科同郡兩元”者,更有備受稱頌的“同胞翰林”及“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2]。

2.愛國愛家、勤勞忍耐、和睦鄰里的人文精神

徽州人遠祖多從中原遷來,長期受中原儒學文化熏陶,特別是程朱理學深入人心的浸潤教化,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核心的徽文化精神,深深蘊藏著的愛國愛家、勤勞忍耐、和睦鄰里的人文精神,是徽文化精神的精華。在徽文化的導游講解中,導游還要把誠、信之類儒商準則介紹給客人,弘揚徽州孝悌仁愛、急公好義的傳統(tǒng),使其在構建誠信友愛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fā)揮潛移默化的作用。

3.自強不息、百折不撓、開拓進取的“徽駱駝精神”

導游在徽文化講解中離不開徽商,講徽文化精神不能不說“徽駱駝精神”?!盎振橊劸瘛本褪鞘钢厩Ю?吃苦耐勞的精神?;丈淘谏毯V猩朴诎盐丈虣C,權衡大道;在競爭中“一賈不利再賈,再賈不利三賈,三賈不利猶未厭焉”;徽商賈而好儒,在經營活動中重視人文精神理性地追求,自奉儉約,卻能慷慨地將財富奉獻社會,他們大多在致富后重視文化建設,捐資興學,刻書藏書,培養(yǎng)子弟讀書入仕;他們大多能熱心公益,濟困扶危,助餉賑災,修橋鋪路,急公好義……導游講解徽商,弘揚“徽駱駝精神”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使旅游者在旅游中受到影響和感染,進入人性升華的境界,使旅游的教育功能達到極高境界。

4.徽州文化崇尚自然、注重環(huán)保的精神

旅游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要讓旅游者從行為上成為自覺維護旅游環(huán)境、遵守旅游規(guī)范、堅持文明旅游的表率。導游在徽文化的講解中,導游引領旅游者去欣賞徽州村落和民居建筑的選址和布局;引導旅游者去發(fā)現古村落的選址和布局具有周密地觀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依山傍水、隨坡就勢的特點。導游借此向旅游者介紹徽州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念和環(huán)保意識,在古徽州的官府碑文和民間族規(guī)家法中都有許多禁止亂砍濫伐、開山鑿石、破壞水土的環(huán)境保護的內容,啟示旅游者在旅游和以后的生活中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以和善、友愛的態(tài)度對待自然萬物;反對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對片面地利用自然與征服自然,對于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二、正確運用徽文化的導游講解原則

雖然導游講解的方法千差萬別,各人在運用時又千變萬化,然而,各種方法和技巧有其內在的基本規(guī)律,徽文化導游在導游活動中也必須遵循如下三個原則:

(一)客觀現實為依托的原則

徽文化導游在進行導游講解時,無論采用何種方法或技巧,都必須以客觀存在的景觀為依托,傳遞正確的徽文化,切忌張冠李戴,杜撰史實。

(二)針對性原則

導游人員的服務對象復雜,層次懸殊,審美情趣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據不同對象的具體情況,在接待方式、服務形式、導游內容、語言運用、講解的方式方法上應該有所不同。

(三)靈活性原則

導游講解貴在靈活,妙在變化,不同景點的美學特征千差萬別,大自然又千變萬化,游覽時的氣氛、游客的情緒也隨時變化,徽文化導游必須靈活地選擇導游知識,采用切合實際的方式進行導游講解。

三、創(chuàng)新徽文化的導游講解手段

導游員在領悟了徽文化的內涵和把握其現代價值的基礎上,要使游客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徽州文化,導游員還要善于根據徽文化的特點從以下幾方面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導游講解技巧:

(一)善于確定專題

徽文化博大精深,內容包羅萬象,要針對不同的旅游動機、不同期望值、不同特點的旅游群體或個體,選好徽文化導游專題。如徽商創(chuàng)業(yè)發(fā)跡專題、徽州民俗風情專題、徽派古建專題、徽州文房四寶專題,而不同的專題又需不同文化重點。例如,對于古建筑考察旅游團,首選是黟縣宏村的承志堂。就規(guī)模、布局、結構、設施、裝飾藝術綜合評價,承志堂不僅是徽州古民居中最恢弘、華美的徽派建筑,而且堪稱中國古民居中的精華和瑰寶。其建筑、布局、雕刻集中展示了大鹽商汪寶貴“官運亨通”、“財源廣進”、“貴富延綿”和“讀書進仕”的全部內涵和思想。

(二)善于挖掘徽文化內涵

對于選中的題目,導游人員要善于挖掘其內部深層次的徽文化內涵。比如,在宏村承志堂中門西側邊門的上方,精雕有一個碩大的“商”字形圖案,許多人須從“商”字下走入。為什么在這兒刻一個“商”字,很多旅游者可能很難理解。其實,屋主汪定貴于清道光年間外出經商,后以貶運海鹽為主業(yè),短短幾年一躍而成為徽商中屈指可數的巨富,但是,“富而不貴”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實乃不孝,汪定貴在鹽業(yè)發(fā)財后,花錢捐了個“五品同知”官銜。汪定貴雖然經商發(fā)了財,而且捐了官,但經商在古代仍是一種劃分在九流之外的賤業(yè),這使得主人心里忿忿不平,于是想出此策,意思是說從邊門出入的人,不管你從事何種職業(yè),到我家來,都要從我“商人”的腳下過,可以看出房屋主人的矛盾心理。

(三)善于因人(時、地)而異

導游對徽文化的講解貴在靈活,妙在變化,不同景點的美學特征千差萬別,導游人員的服務對象復雜,層次懸殊,審美情趣各不相同,大自然又千變萬化、陰晴不定,游覽時的氣氛、游客的情緒也隨時變化[3],徽文化導游必須根據季節(jié)的變化,時間、對象的不同,靈活地選擇導游知識,采用切合實際的方式進行導游講解。

(四)善于借題發(fā)揮

徽州文化積淀深厚,導游在講解中對于所見景物,如果就事論事,泛泛而談,徽文化的潛在價值是很難發(fā)揮出來的。導游要準確把握徽文化導游的切入點,善于借題發(fā)揮是講解的關鍵。在黃山市及其周邊地區(qū),成百上千的徽州古村落是徽文化的“天然”博物館,是形象化、可觀性的徽文化,導游在講解中要善于借助這些向客人講解徽州文化,多角度、多方面的展示其文化內涵。從而讓客人去認識了解徽文化。

徽文化博大精深,要想更好地傳播徽文化,導游人員還要勤于學習和思考,善于創(chuàng)新,把徽文化講深講透。

參考文獻:

[1]高壽仙.徽州文化[M].吉林: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2-13,182-211.

[2]徽州文化[EB/OL]./article/huixueyanjiu/2008-05-28.

[3]杜煒,張建梅.導游業(yè)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0-223.

第5篇:酒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教師文化;學校管理;課程改革;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整個學術背景看,“文化”一詞成為學者們重點討論和思索的問題。教育作為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分支,文化問題自然引起了教育學界學者們的關注,由此產生了他們對教師文化的研究??v觀以往學者們的教師文化研究,可以看出他們比較認同的教師文化內涵系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從此,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兩個維度成為諸多學者教師文化研究的思維定勢。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師文化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它對學校的師資隊伍管理、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以及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正如有學者所言:“沒有教師文化的深層次改革,任何教育改革都是表面的和臨時的?!庇捎诮處熚幕瘜儆谝粋€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不同的研究,探究以往學者的研究成果對我們重新理解教師文化特征和重新審視教師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教師文化研究的歷史追溯

回顧國內學者的教師文化研究,就會發(fā)現他們研究的歷史脈絡大致為從文化現象領域到學校管理領域,再到課程領域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領域,研究層次上從宏觀、中觀到微觀。其中宏觀和中觀層次主要有四個方面,微觀層次的研究則主要表現在對教師的行為方式進行的觀察與分析。

(一)宏觀與中觀層次的研究

1、文化現象領域中的教師文化研究

研究教師文化的學者們離不開對文化的認識,這些認識主要包括對文化概念、分類以及文化理論模式的理解和運用。大多數學者認為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并且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對其進行劃分。例如:按照結構分類標準可以有縱向和橫向兩種劃分,其中縱向上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橫向上包括社會主導文化、群體文化和個體文化。因此,有學者從橫向的文化角度來理解教師文化,認為教師文化是一種群體文化,是教師群體在共同的學校教育環(huán)境里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此外,從文化的形式表現特征還可以分為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據此,有學者提出教師的職業(yè)意識、態(tài)度傾向和行為方式屬于顯性文化,教師的教育理念、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屬于隱性文化。鑒于文化現象本身的復雜性,還存在諸多分類標準,在此不一一贅述。但無論按照怎樣的劃分標準,它們都是從不同角度印證了教師文化的深層次因素。

另外,學者們把教師文化作為文化現象的一個子系統(tǒng)進行研究的還表現在對某種文化理論的理解與運用。例如:有學者把荷蘭文化協(xié)作研究所所長霍夫斯坦特(HofstedeC.)的“文化四維度理論”作為揭示教師文化特征的參考依據,該學者采用此理論的前提是認為教師文化是一種職業(yè)文化,它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被大多數人認同的職業(yè)意識、教育理念、行為作風、思維方式、生活信念、人際關系以及情緒反應等群體行為,簡單地講就是某一特定的社會群體所習得且特有的一切觀念和行為。根據霍夫斯坦特描述文化差異的四項指標,該學者對教師文化的特征進行了描述,即“教師文化是一種低權力距離的文化,平等觀念是教師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特征;教師文化是一種高不確定性回避的文化,教師群體普遍有一種高度的緊迫感和上進心,追求教師的穩(wěn)定性;教師文化是一種高‘個人主義’文化,教師群體結構相對松散,教師教學活動是個個體性的活動;教師文化是一種女性度文化,主要表現為教師群體注重和諧與倫理道德,重視精神和情感的回報等?!边€有學者在教師文化的研究方式上體現了對文化理論的運用,如文化三層次理論。在對此理論的理解之上,該學者對大陸和香港兩地的教師文化進行了實證研究,選取大陸和香港兩地部分教師作為主要的調研對象,從他們的教學工作、工作方式、繼續(xù)教育制度以及教師的心理感受等三個不同層面作為文化內容進行比較,并就這些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差異進行了深層次的文化因素分析。

2、學校管理領域中的教師文化研究

立足于此的教師文化研究者們主要在實踐和理論兩個層面進行了研究。他們多把校園文化看作是由多種不同的亞文化群所組成的文化,認為教師文化就是校園文化的一種亞文化。他們嘗試運用組織文化的觀點解釋、理解和構建教師文化,最終服務于學校教育管理的需要。例如:有學者提出校園文化是由制度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和物質文化四種亞文化構成的復合體,教師文化引領整個校園文化的方向,因此,作為學校管理者應該重視教師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還有研究者進一步把教師文化與校園文化之間的關系作為探尋教師文化建設的研究起點,這種觀點認為教師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基石,對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引導、示范、整合和預警功能。因此,要從制度文化、教學文化、學術文化和師德文化四個方面構建教師文化。

另外,教師文化還是學校管理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有學者對教師文化與學校制度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并指出教師的行為、態(tài)度、價值觀等難免受學校制度的影響。教師所擔負的教師文化同樣也受學校制度的制約。但是,對于那些長期處于學校組織中的教師來說,學校成為他們生活的場所,因此,教師在受環(huán)境性質約束的同時,他們的行為方式并不是停留于制度層面的簡單重復,而是以其特有的行為和思想創(chuàng)造著教師文化。因此,以此為基礎所構成的教師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學校制度的框架,并對學校制度的發(fā)展方向具有相應的反作用??梢妼W校制度與教師文化之間是一種規(guī)定與被規(guī)定的關系。

3、課程領域中的教師文化研究

基于課程領域的教師文化研究,多是在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訴求下開展的。研究者們普遍認為,教師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教師文化的革新才是課程改革的深層次支撐因素。因此,他們總結傳統(tǒng)的教師文化特征,指明教師文化的重建主要在于教師角色的轉換,而教師文化發(fā)展的新趨勢是走向共同合作,同時要發(fā)揮學校已有物質文化設施的功能才會促進教師文化的更新。

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我國當前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是全方位、立體式的改革。在傳統(tǒng)教育下教師們形成的教育理念、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已不適應這場改革。傳統(tǒng)的教師文化特征主要有無創(chuàng)造性、保守性和缺乏合作、角色認同的神圣化、價值取向的保守性、文化沖突中的自我中心主義等,這些制約著課程改革的進程,因此,新課程需要教師由單兵作戰(zhàn)走向共同合作。另外,有學者就課程本身為主要指向的狹義文化來理解教師文化,認為教師文化的重建就是教師專業(yè)角色的改變,即在課程“范式轉換”的背景下,教師由傳統(tǒng)的技術熟練者相適切的適應型教師文化走向反思性實踐者,因此,教師文化重建要從教師的課程意識和行為方式兩個方面人手:教師首先應該在專業(yè)理念上堅持科學、藝術、人文的開放教育思想,在價值觀層次上確立指導者和引路人的教師觀;其次,在行為模式層次上重視教師群體的協(xié)同教學與民主的師生關系,個性化的教學風格以及行動研究中的自我發(fā)展。最后,來自實踐層面的研究者對傳統(tǒng)組織模式下的教師文化進行了分析,即這些傳統(tǒng)組織主要是指學校已有的物質文化設施,如學校統(tǒng)一設置的以學科、年級為單元的組織結構——學科組的集體備課就是典型的實例,這些為教師的團隊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空間。在此基礎上又可以通過科學的教師評價機制或者輔助機制如經驗交流活動,自由論壇,學術沙龍等創(chuàng)建一種自然合作文化,從而推進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4、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領域中的教師文化研究

研究教師文化對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推進教育革新有很大意義。不少學者基于教師文化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重要功能,就其形式和類型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指明了教師間的自然合作文化最終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如:加拿大著名學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A.)的教師文化研究對世界各國學者的研究影響甚遠,他把教師文化按形式劃分為“個人主義文化(individualism)、派別主義文化(balka-nization)、人為合作文化(contrivedcollegiality)和自然合作文化(collaboration)”。從它們的發(fā)展態(tài)勢上看,個人主義、派別主義、人為合作的階段可以發(fā)展到自然合作這個境界,因此,只有形成以真實、自然、互相尊重和理解為特征的自然協(xié)作的教師文化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教師的發(fā)展,從而可以達到教育變革的根本目的。此外,師徒教師教育模式的合作教師文化也是引領和促進教師之間自然合作的一種重要途徑。關于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關系,有學者提出“教師文化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觀點,其中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深層次教師文化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二)微觀層次的研究

綜上四個方面,可以說教師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觀或者是中觀層次,而微觀層次的研究比較少見。在已經查閱到的相關文獻中發(fā)現唐芬芬曾對桂林市某小學的8位教師進行了近90余節(jié)的課堂觀察,并結合一定形式的訪談等調查方法對教師的口頭言語行為進行了研究,最后在她的碩士論文《教師文化的課堂透視——對教師口頭言語行為的個案研究》中,她總結出教師文化(言語文化)具有權威式的表現特征。由此她分析了權威式的教師文化產生的原因,既有宏觀方面的如文化傳統(tǒng)、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因素的影響,又有微觀方面的如家庭、同輩群體、學校文化和社區(qū)文化等因素的制約。

二、教師文化研究的總體特征與思考

對學者們的研究進行歷史追溯,可以發(fā)現以往學者的教師文化研究從文化現象、學校管理、課程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宏觀或者中觀層次,再到微觀層次的研究。如果從整體上綜合分析學者們的研究內容、觀點以及研究思路,就會發(fā)現他們的研究特征并尋找到今后研究的新的思考方向。

(一)以往研究的總體特征

1、主要內容和觀點體現的特征

首先,從教師文化的內涵看,學者們認為教師文化的內涵要素包括信念、態(tài)度、思維、習慣和處事方式等一些相同的內容,體現出教師文化構成要素的多樣性特征。其次,從教師文化的性質看,學者們認為教師文化屬于群體文化,如有學者明確提出了教師文化是一種群體文化,是教師群體共有的一種品質。再次,從教師文化的產生與發(fā)展看,學者們一致認為教師文化產生于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它的發(fā)展受到社會性的歷史因素和制度文化的共同制約,同時教師文化反作用于制度文化(如課程領域和學校管理領域方面的研究)。

2、整體研究思路體現的特征

第一,從研究趨勢看,首先,從學者們研究反映出他們是從宏觀層次的理論研究(如文化現象領域的研究)逐漸到微觀層次的實證性研究(如教師言語文化研究),注重教師自身的反思與實踐,共同著眼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具有實踐性指導意義。其次,學者們意識到傳統(tǒng)的教師文化類型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要求,他們都在積極探索如何構建與世界教育發(fā)展趨勢相適應的教師文化類型(如課程領域的研究),研究的趨勢由教師文化內容的研究到形式的深入挖掘,體現了教師文化研究的時代性特征。

第二,從研究模式看,仔細分析學者們的研究,發(fā)現他們的研究都是首先從揭示教師文化內涵開始,其次對教師文化進行分類,再次到揭示教師文化特征的研究模式,可見大多數學者們的研究模式具有某些相似的因素。

第三,從研究體現的特征看,學者們的研究反映出主要是以演繹分析和價值研究為主,以實證研究為基礎的歸納分析和事實研究較少,因此,大多數學者的研究表現為一種靜態(tài)分析的特征。

第四,從研究的切入點看,學者們的研究大多傾向于運用文化的相關理論對教育中的某個領域(如課程、學校管理和教師領域的研究)進行分析,研究領域具體明確,基于教育活動的特殊性對隱藏在其中的教師文化進行探究,體現了教師文化的真實性和具體性。

(二)以往研究的思考

結合當今以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為理念的背景,重新解讀我國學者的教師文化研究,可以看出此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分析過后便會發(fā)現其中似乎能為我們今后的研究尋找新的思考方向。

首先,雖然我國學者比較認同從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兩方面對教師文化進行規(guī)范,但從以往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他們是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教師文化”的內涵,由于教師文化實屬一個復雜的社會文化和心理現象,從而出現了教師文化定義過于寬泛的局面,甚至出現了相互重疊的現象。可以說,教師文化無處不在。鑒于文化現象本身的復雜性,對教師文化的重新審視成為理論研究的必要,如何深入教師文化的理論研究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其次,前面提及的教師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觀或中觀層次,而微觀層次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唐芬芬對教師文化的口頭言語文化進行的觀察與研究,無論是研究思路還是方法對我們的啟示都很大。從教師文化的表現載體看,主要有教師的意識觀念和行為方式兩方面,除了教師的言語行為外還有很多。為此,基于教師文化微觀層次的研究可以從教師的日常行為方式如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及處事方式等人手,使微觀層面的教師文化研究更具有真實性和具體性。

第6篇:酒文化論文范文

以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為主題的研究中,包含著少數民族傳統(tǒng)生態(tài)文化的內容。張橋貴在《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的現代價值》(2003)一文中列舉了少數民族人們在崇拜山、水、土地、動植物方面和生產活動前舉行祭獻儀式方面的鮮活事例,初步地探究了少數民族原始宗教中萬物有靈論的生態(tài)價值及其在現代生態(tài)保護和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戴波、蒙睿(2004)的《彝族多樣性圖騰崇拜及生態(tài)學意義》一文對種類繁多的彝族圖騰崇拜進行了專項研究。通過對彝族圖騰的歸納總結,剖析了圖騰文化背后所蘊藏的生態(tài)因素。文章指出,很多彝族圖騰崇拜都具有生態(tài)特點,如:山、水、動植物圖騰崇拜,這種圖騰文化與人們居住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民族生態(tài)文化是緊密相關的,由圖騰崇拜衍生出的圖騰禁忌中反映了少數民族人們的生態(tài)道德精神,這對我國生態(tài)道德建設具有寶貴指導意義。林幼斌、黎純陽在《少數民族的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2006)一文以具體事例對少數民族原始宗教意識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倫理觀進行了深刻的闡述。從表面上來看,自然崇拜是一種少數民族人們?yōu)槿傋匀簧耢`的宗教崇拜,但其實質是對少數民族傳統(tǒng)生態(tài)文明的具體影射。多樣的自然崇拜是少數民族先民在不了解自然規(guī)律的時期,對破壞自然環(huán)境后遭到自然力報復的一種理性的反思。何燕霞,段敏芳(2009)在《淺論白族本主崇拜及其和諧思想》一文以白族本主崇拜為研究主題,對本主崇拜的內容、生態(tài)價值進行了充分的論述,總結了白族本主崇拜包含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間和諧共處的思想。白族本主崇拜按內容分為三大類型:自然崇拜的本主神、神靈崇拜的本主神、人物崇拜的本主神。本主自然崇拜的天人合一生態(tài)觀體現了白族人對大自然的深厚感情。何燕霞(2010)的《論少數民族自然崇拜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一文著重分析了少數民族自然崇拜的理性內涵。文章認為遵循自然規(guī)律,與自然共生共存和適度消費的理性因素對于當今提高生態(tài)文明意識、轉變消費模式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劉垚的《宗教對傣族生態(tài)環(huán)境思想的影響》(2011)一文,通過對具有濃重宗教色彩的傣族“萬物有靈”“、萬物一體”及“眾生平等”生態(tài)觀的論述,認為傣族生態(tài)思想的形成源于原始宗教。

二、風俗禁忌中的生態(tài)文化因素研究

李本書、王海鋒的(2005)《現代生存論語境下民族禁忌的生態(tài)倫理價值》一文介紹了少數民族山水、樹木、動植物、生計方式方面的禁忌,剖析了其中潛藏的哲學蘊意,發(fā)現了這些有關自然禁忌所具有的寶貴生態(tài)價值。文章認為少數民族種類繁多的風俗禁忌是促進地區(qū)生物多樣、維系生態(tài)平衡的不竭動力。廖春華(2006)《彝族、佤族、德昂族傳統(tǒng)文化習俗與森林資源關系的調查研究》一文論述了彝族、佤族和德昂族獨特傳統(tǒng)文化習俗中的生態(tài)保護精神,詮釋了其風俗禁忌的生態(tài)功能。李本書(2008)《傣族“龍山林”文化禁忌與邊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安全》:傣族人們認為“龍山林”是神靈居住的地方,神圣不可侵犯,因此,傣族人規(guī)定族人們不得在“龍山林”區(qū)域內進行伐木、獵捕活動,這種原始禁忌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的生態(tài)安全。作者指出,傣族的這種“龍山林”文化現象的本質實際上是一種人們對于保護自然的禁忌,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張唯一(2011)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中的環(huán)境保護》以生態(tài)角度審視了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風俗習慣,文章結合許多鮮活的事例揭示了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中的生態(tài)因素。作者認為原始禁忌有力地維護了的原始自然風貌,使當地人與自然之間形成了和諧相處的局面。梅軍(2012)《苗族禁忌習俗中的生態(tài)功能淺析》認為苗族的許多禁忌習俗中傳承了少數民族人們燦爛的生態(tài)智慧,這些生態(tài)智慧不僅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去適應生存環(huán)境,同時還有益于維護生態(tài)平衡,加速生態(tài)恢復。作者指出,強化苗族禁忌習俗的生態(tài)功能、優(yōu)化、整合其外化形式可有利的推動生態(tài)經濟的發(fā)展及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

三、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

1.神話研究。翟鵬玉(2007)在《壯族稻作神話群與民族生態(tài)審美敘事》一文中主要對壯族的“那”文化稻作神話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了。作者認為壯族稻作神話是一種集科技理解與生態(tài)選擇有機融合的生態(tài)審美范式,其中很多稻作神話飽含著珍貴的樸素生態(tài)觀,這些生態(tài)智慧為我們解決當前人類面臨的生態(tài)困境提供了現實、有效的文化參照。羅義群(2008)《苗族神話思維與生態(tài)哲學觀》:在苗族的神話中,“氣”指的是天地自然神靈的生命表現形式,人相相對于自然神靈只不過是“過客”、“兒子”的角色,人們的生存是依賴于自然神靈的“氣”的滋養(yǎng)。因此,苗族神話背后所體現的是人們要徹底摒棄“人類中心主義”,人們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劉亞虎(2008)《支配與和諧南方民族與自然關系神話中的深層意識》一文系統(tǒng)、深入地研究了南方少數民族的自然神話并從兩方面論述了人同自然的深層關系。一方面,南方少數民族的先民們?yōu)榱双@得在自然界中的主宰地位,他們以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來和自然物進行抗衡;另一方面,他們還通過制定制約人類某些過度的行為的規(guī)約以保護自然環(huán)境,表現人類與大自然的緊密關系,體現了與大自然共生共榮的觀念。楊文輝(2009)的《佤族〈司崗里〉神話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一文對佤族《司崗里》神話進行了深入研究。作者認為《司崗里》神話是佤族人們對于人類起源認識,是佤族人們生命觀的集中體現。在《司崗里》神話中,人類與自然和睦共處、患難與共,動植物與人類地位等同,這對于摒棄“人類中心主義”和解決當今生態(tài)危機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余敏先(2012)《禁忌與訴求中國南方民族洪水再生神話的生態(tài)解讀》,作者以生態(tài)視角剖析了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以禁忌為主題的洪水再生神話中的生態(tài)訴求。這類洪水再生神話警示著人類應該妥善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要不斷地提升我們自身的生態(tài)道德意識,以此來使得人類長久、平安地生存下去。2.口傳文學研究。楊海濤(2000)的《民間口傳文學中的人與自然西南少數民族生態(tài)意識研究》一文從生態(tài)視角出發(fā),深入、系統(tǒng)地挖掘了少數民族口傳文學中潛藏的生態(tài)意識。作者在少數民族民間流傳的眾多原生態(tài)口傳文學中發(fā)現了人與自然同源的親密關系,也就是說自然是與人類平等的、有靈魂的生命形式。這種同源的觀點體現出了少數民族人們的天地萬物渾然一體世界觀。同時,文章從三個方面對這種血親同源觀進行了詳實的論述:一是人與自然兄弟血親關系的生態(tài)意識。納西族的東巴經神話中,自然界的萬物統(tǒng)稱為“孰”,人類的祖先與“孰”是同父的,所以,如果人們亂砍亂伐、肆意捕獵就會受到“孰”即大自然的懲罰。二是少數民族樹神崇拜中的環(huán)保意識。以哈尼族為例,由于哈尼族人們對神樹的崇拜,族人們對森林進行了生態(tài)意義上的劃分和保護,有效地增加了當地森林的覆蓋率。三是少數民族喪葬祭儀方面有著濃重的靈魂歸宿觀,其中蘊含著生態(tài)意識。在地區(qū)的喪葬祭祀中,人們需由一位祭司專門吟誦的“指路經”“,指路經”的內容主要是對祖先居住地方的高山、森林、河流、動物、莊稼的具體描繪,這客觀地告誡人們要珍愛自然。沈茜(2009)《生態(tài)文學視野中的苗族古歌藝術》對瑰麗多姿的苗族古歌進行了生態(tài)維度的深刻剖析,苗族谷歌的題材十分廣泛,很多古歌都充滿著濃厚的生態(tài)意蘊,充分地體現出苗族人們熱愛自然,追求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生態(tài)觀。王軍?。?010)《傣族諺語蘊含的生態(tài)觀念解讀》考察了傣族諺語中所體現的傳統(tǒng)生態(tài)觀,作者認為傣族諺語中蘊含著人們敬畏神圣自然的生態(tài)精神,從傣族諺語中總結出了人們值判斷依賴外在的萬物、人們的行為準則和目標是為保護生態(tài)、構建和諧家園的核心思想。袁翔珠(2010)的《論南方少數民族口頭文學中的生態(tài)觀》:南方少數民族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口頭文學體系,少數民族口傳文學主要包括:俗語、諺語、歇后語、歌謠等。南方地區(qū)少數民族人們以各種形式將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觀念與口頭文學相融合,借助口頭文學俗易懂的特點將其傳統(tǒng)生態(tài)觀念世代相傳。作者認為南方少數民族口頭文學中的生態(tài)智慧深刻的體現了南方少數民族先民對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關系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們對生態(tài)系統(tǒng)內部各要素和諧發(fā)展的認識與理解。

四、少數民族民間規(guī)約研究

古開弼(2004)《我國歷代保護自然生態(tài)與資源的民間規(guī)約及其形成機制以南方各少數民族的民間規(guī)約為例》研究了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在一定血緣、地緣、業(yè)緣的關系之上而形成的保護自然資源的民間規(guī)約。西雙版納傣族的《布雙郎》、《土司對百姓的訓條》,苗族的“榔規(guī)”、“榔約”“、議榔詞”,侗族的“款約”與“款首裁決”,水族的“封山議榔”和“毀林罰戲”,布依族的“榔團盟約”與“文明公約”,壯族的“都老制”與“都老裁定”,瑤族的“石牌”與“料令”以及哈尼族的“分區(qū)育林”與“種子孫樹”都涉及了生態(tài)資源保護的內容。在原始宗教和民俗文化活動中,寶貴的生態(tài)道德規(guī)范得以傳承,在傳承中積淀為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信念、功德觀等,這為我國開展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撐。劉志偉(2010)《淺析歷史時期鄉(xiāng)規(guī)民約中的環(huán)境意識以現存1949年以前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石刻為例》一文通過分析84塊具有環(huán)保條款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石刻的深入研究,對鄉(xiāng)規(guī)民約石刻中包含大量保護生態(tài)意識進行梳理。林移剛,劉志偉《從鄉(xiāng)規(guī)民約石刻看歷史時期民間的環(huán)境意識》(2012),地區(qū)現存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石刻真實的反映了少數民族人們對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認識。作者對大量的生態(tài)保護條款進行了整理、解析,從中凝煉出少數民族先民們樸素的生態(tài)觀。

五、傳統(tǒng)生計方式中的生態(tài)文化維度研究

第7篇:酒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文化;貿易;產業(yè)

Abstract:Thisarticlecarefullyexaminetheculturalproductproductionandthetradeinthecontemporaryworldde2velopmentcondition,andconductedthecomparisonresearchtotheChineseculturetradequestion.Proposedthetransfor2mationidea,strengthenedtheunderstandingandthereformtradesystemraisedconstructionsandsoontechnicallevelbyfurtherdevelopingourcountryforeignculturetrade.

Keywords:culture;trade;industry

在經歷了多年以來美國好萊塢電影對中國文化市場的狂轟濫炸之后,近幾年又迎來了以“大長今”為標志的“韓流”的侵襲。這一切對于普通民眾而言自然是文化心理的洗禮和審美情趣的享受。然而對于擁有五千年文明史并有著豐富文化資源的中國,這也應該是一個不小的震撼和沖擊,足以引起中國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關注。

一個有著深厚文化自省意識的民族,通常會不斷反省本民族文化的普適價值內核及其傳播傳承的問題。文化的積累與發(fā)展通常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展現出活力與豐富性。遺憾的是,中國人對于中國文化的認同、傳播和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仍然處在一個比較模糊與猶豫的狀態(tài)中。

我們經常在各級政府的報告中讀到類似于這樣的句子:“我們要努力提高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我們要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然而一個小小的韓國,在經歷了1997年金融風暴后,只花了短短幾年時間用他們創(chuàng)造的音樂、電影、電視等文化作品不僅席卷了東南亞,還進入了歐美市場,成為了全世界文化產業(yè)市場中的一支生力軍。他們不需要抽象的口號而悄然登上了世界文化大舞臺,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一、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在當代世界范圍中的表現

在上個世紀,美、日、英、德是最大的文化商品出口國,占全球文化商品出口總額的5514%,同時它們成為了文化商品最大的進口國,占文化商品進口額的47%。本世紀初以來,中國成為了文化商品的進出口大國,但遺憾的是中國出口的文化50%以上是游戲設備、文教娛樂和體育器材,這確實與中國近年來作為全世界制造業(yè)大國的地位相吻合,卻與中國是一個有最悠久文化歷史傳統(tǒng)的國家這一地位不相宜。

中國的實物商品貿易量在全世界排名在前三位,然而文化商品與服務的進出口貿易比例約為10:1;2001年以來,中國平均每年引進和輸出圖書版權的比例約為10:1。1992年以來,我國購進俄羅斯版權為世界第一,而向俄羅斯輸出版權幾乎為零。1998年我國高達300億元以上的圖書銷售中,出口才2000萬元。2002年,電子出版物的進口額是出口額的14倍。在表演、電影、音像制品、會展、期刊、報紙展覽等產業(yè)中,存在明顯的貿易逆差。特別是無論哪種級別和內容的文化慶典活動、會展和交易活動,我們都會看到外國文化團體的參與和文化產品的引進,不僅大大擠壓了中國文化的話語空間,同時也形成了更大的貿易逆差。

中國文化產品的生產與貿易一直停留在小規(guī)模、低檔次、低效益的水平。當代世界的貿易發(fā)展潮流是服務貿易的比重在增加,而作為國際服務貿易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際文化貿易的比重又在服務貿易中的比重大增。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特征是知識在全球范圍的交流越來越多,知識和文化產品的服務貿易比重不斷增加。如美國2005年以版權和授權費用的出口增長達到近5000億美元,增長幅度超過了運輸服務和軍售。通過比較我們感受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這成為了我們研究中國文化貿易發(fā)展的動力。

二、改善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建議

如何改善中國文化貿易,這要進行全方面的系統(tǒng)的審視,因為“文化”這個概念的寬泛性以及文化產品的多樣性使得人們對于文化產品貿易在認知上要比其他商品和服務貿易困難得多。

(一)加深對文化概念和文化貿易的認知

“文化”有多種解釋,大致可以分為狹義與廣義。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一切物質和精神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都是文化行為和文化成果。包括人化的自然、人類的物質生產成果、制度文明成果、精神產品和意識形態(tài)。狹義文化概念指的是知識和精神產品,也包括制度文明和意識形態(tài)的積淀。

在探索文化對于人類生存狀態(tài)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意義和價值時,我們希望從廣義的文化視野出發(fā),將人類文明進程中所積淀的所有的文明成果作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來看待。但是在我們研究文化貿易時,我們又需要在一個特定的狹義文化的語境中對文化的內涵進行有限的詮釋,將文化看成是人類各種制度和觀念的成果。只有這樣,方可區(qū)別于其他物質領域的商品生產與貿易。

文化貿易屬于國際貿易中的一種特殊的服務貿易,它是與知識產權有關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貿易活動。文化產品不僅具有商品屬性,同時也具有精神和意識形態(tài)屬性。由于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需要比人的物質生活需要具有更高的層次性,因此人類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對外文化貿易不僅具有經濟功能,而且能夠傳播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和文化理念。韓國電視劇“大長今”不僅版權熱賣于世界各地,獲得了象三星、現代公司一樣巨大的經濟利益,也向世界傳播了韓國人堅持誠信、尊重傳統(tǒng)、銳意改革、不畏艱難的勵志精神。好萊塢電影風行全球,將美國式的民主和個人主義的道德觀念向全球推廣,它的影響力決不只是支撐了美國的文化產業(yè),而是形成了全球意義的話語權力。因此,各級政府和廣大民眾對文化貿易的功能、意義和價值的認知還要普遍提升。這不僅僅是作為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存在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理念和精神資源的需要,同時也可以讓世界人民享受中國文化成果,使我國在經濟政治等多種領域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力。

(二)發(fā)展對外文化貿易,加快我國產業(yè)結構調整

在經濟增長中,我國產業(yè)結構呈現出不太合理的狀態(tài),第三產業(yè)在總量上的比重偏低,嚴重制約了我國服務貿易的發(fā)展。目前,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發(fā)達國家第三產業(yè)對GDP的貢獻率已達到70%以上,而我國只有34%左右。文化貿易對第三產業(yè)的貢獻不僅是總量上的增加,更是內部結構的升級和完善。

全球服務部門按國際服務貿易分類標準,有八個大類142個服務項目,其中的四個大類是文化、體育及娛樂服務。文化服務貿易還包括第一大類商品服務中的F類的印刷、出版和第二大類通信服務中D類的視聽服務,這是經過日內瓦WTO服務貿易理事會評審認可的分類。

目前國際上流行的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產品和項目的交流,屬于國際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品貿易的平臺是構建在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基礎上的。在建構文化交流平臺方面,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發(fā)達國家,教育產業(yè)的發(fā)展除了為數不多的公共財政支撐的公立學校外,社會力量辦學和市場化經營為發(fā)達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外匯收入,如美國的迪士尼樂園、NBA籃球運動通過向全世界的滲透為美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西班牙皇家馬德里足球俱樂部利用全世界明星薈萃的優(yōu)勢,在聯(lián)賽空余時間造訪中國大陸、香港等進行文化貿易,既獲得了很大商業(yè)利益,又傳播了西班牙足球文化和理念。這些都說明文化是可以作為也是應該作為一種產業(yè)進行生產與貿易的。

要發(fā)展對外文化貿易就要建構文化產業(yè)文化產業(yè)要用市場的觀念和手段去打造。這就要改變多年來中國各級政府在計劃經濟時代所習慣運用的行政思維和行政手段。我們需要政府對文化產業(yè)的規(guī)劃和管理,如盡快建立一套動態(tài)有效的文化產業(yè)運行機制,制定有利于促進文化產品生產和貿易的政策法律,包括文化貿易的項目審批、外匯管理、商品結構、稅收優(yōu)惠政策等。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要嚴格按照被認可的體制和法律框架辦事,而不是由某一個文化管理部門簡單的個人意志去掌握該地區(qū)的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權力。同時我們的體制設計和政策制定一定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的企業(yè)提供一個有法可依、有政策導向、平等公正的競爭環(huán)境。教育、文化、體育、出版、會展在計劃經濟時代通常被認為是政府公權力管轄最直接最嚴格的領域,它甚至形成了某種政府對文化資源的壟斷,但對于中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和文化產品的傳播沒有產生積極的效果。因此我們仍然要象其他產業(yè)發(fā)展模式一樣,放開搞活中國的文化產業(yè)和發(fā)展對外文化貿易。當市場的力量產生偏差時,政府應該有辦法利用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法律手段加以調整和規(guī)范。如美國為了防止電影市場因為壟斷而削弱競爭,政府嚴格限制國內電影產業(yè)的壟斷,不允許建立從創(chuàng)意、制片到發(fā)行放映的垂直壟斷企業(yè)。韓國前幾年金融危機發(fā)生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優(yōu)先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的政策措施,短短幾年的市場化運作,文化企業(yè)象雨后春筍一般建立起來,形成了十分活躍的文化產業(yè)生產和貿易局面。我們應該充分借鑒外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體制和文化貿易策略,同時也應該借鑒我國二十多年來外貿體制改革的經驗。

(三)整合文化產業(yè)資源,實施品牌戰(zhàn)略,拓展國際市場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又具有從未中斷過的文化積淀。眾多的文化工作者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是我們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和對外文化貿易的基礎。但是中國的文化企業(yè)數量多,層次低,資本缺乏,規(guī)模太小。前些年雖然經歷了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體制的變革,建立了一些大型文化企業(yè),但集約化經營水平和產業(yè)集中度不高,不具有品牌優(yōu)勢。

面對國外媒體大規(guī)模兼并重組勢頭,中國文化產業(yè)要加快重組步伐,打破地區(qū)之間、行業(yè)之間、所有制之間的界限,通過聯(lián)合、兼并、重組等資本運作方式建立大型跨行業(yè)集團,實現企業(yè)規(guī)模經營和資源優(yōu)化配置,建立企業(yè)品牌和文化產品品牌,進軍國際市場。

我們從好萊塢的大成本制作電影、著名品牌廣告、國際文化活動可以看出,文化產品的制造需要大量資本,有時候為了幾秒鐘的效果會耗資上億元,這對于分散作業(yè)的小規(guī)模公司是無法承受的;其次,文化產品制作過程中高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技術的開發(fā)費用很大;同時文化產品信賴的主要資源是高水平人才,他們的薪水常常是天文數字。這要求文化企業(yè)要有一定的資本和規(guī)模,即使是小成本制作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它們的推廣和傳播也需要大量的金錢。當然文化產品原回報也是很豐厚的。中國雖然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大制作的電影、戲劇,但還只是簡單在形式上對西方藝術的模仿,由于內容上的單薄未在世界上形成太大的影響。

文化產品與傳統(tǒng)商品的消費特點是不同的,普通商品的消費存在邊際效用遞減的規(guī)律。而對于文化產品的欣賞并非如此,一個主題或一個概念被千百年來的藝術家用各種藝術形式不斷演繹也會引起人的欣賞欲望,并且傳播越廣越遠越能被人所接受。這一點我們不難從希臘故事、神話、戲劇和雕塑被全世界廣泛傳播而倍受青睞就可以看得出來。一個單位的實物資源被多人分享的情形是,分享的人越多享到的份額越少,可是文化資源,消費的人越多產生的文化觀念和快樂會越多,積淀下來的文化資源會令效用遞增。足球、NBA、電影節(jié)等帶給億萬人的快樂可以更加強化對它們的渴求。這是對傳統(tǒng)經濟學的挑戰(zhàn),同時也啟發(fā)我們的新思維。

第8篇:酒文化論文范文

對酒店來說,它的經營目標、類型,甚至建筑風格、服裝服飾、規(guī)章制度、儀容儀表都透視著企業(yè)領導者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是其人格魅力的再現。單純的統(tǒng)一服裝、統(tǒng)一標志,喊口號、搞公益活動以及CI形象設計都只是企業(yè)文化的塑造過程,當今社會,企業(yè)文化已成為企業(yè)興衰的關鍵因素,領導者的思想才是企業(yè)文化真正的原動力。由領導者思想凝練而成的企業(yè)文化,是培養(yǎng)員工積極性的動力,也是員工產生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的根源,它可以將全體員工的事業(yè)心和成功欲望化為具體的奮斗目標和行為準則。只有當企業(yè)文化滲透到每一個員工內心深處,員工真正明白企業(yè)追求的價值標準,才能自覺維護企業(yè)的利益,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本職工作當中。我們的員工在年齡、經歷、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個人與酒店、酒店的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利益也存在著差異,如果他們滲透著領導者思想的同一制度、同一氛圍、同一環(huán)境的導向,這種導向就容易形成精神共同體,形成每一個員工共有的目標及方向,成為企業(yè)的一種無形的約束。以海爾的企業(yè)文化為例,張瑞敏總裁本人喜好研究傳統(tǒng)哲學,如《老子》《論語》《孫子兵法》,其企業(yè)文化就極大程度地體現了他本人的思想:以中國傳統(tǒng)哲學為基礎,糅合現代企業(yè)管理,做到兼收并蓄(老子言:內圣外王)。他所起的導向作用就是引導員工不斷學習,爭創(chuàng)世界第一。

2企業(yè)文化對酒店員工的調試作用

廣州麗嘉酒店有這樣一條座右銘:“我們以紳士淑女的態(tài)度為紳士淑女服務?!比魏纹髽I(yè)的員工不可能都是優(yōu)秀的,優(yōu)秀的人只有優(yōu)秀的領導者才能調試出來。而優(yōu)秀的企業(yè)文化可以通過其特有的價值體系,影響酒店適應市場的策略和處理內部矛盾的一系列準則和行為方式。酒店業(yè)普遍都提出“微笑服務“”問好服務”“一站式服務”及“個性化服務”等服務形式,給客人一個可心的微笑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客人不一定永遠是對的,但讓客人帶著不滿意離去,就是我們的錯,把助人當作快樂之本,喜歡看到客人快樂,唯有把服務做精做細,才能贏得客人的心,服務是一種態(tài)度和美德,它對人性的基本假設、價值觀和世界觀,都可以通過制定各種規(guī)章制度及行為規(guī)范體現出來,可以制約、調試員工的習慣、信念、素質,甚至人生觀,潛移默化地將企業(yè)所需弘揚的文化滲透于員工的思想中去,從而達到提高服務水平及服務質量的目的。

3企業(yè)文化是酒店的最佳宣傳途徑

一個企業(yè)建立和實施企業(yè)文化,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向社會公眾展示自身成功的精神風貌、價值觀念、管理風格和良好的經營狀況,為本企業(yè)樹立信譽,擴大影響,從而提升整體形象和競爭力。好的企業(yè)文化所表現出的具體形態(tài),會被人們廣泛地借鑒、仿制甚至克隆。因此,它所產生的宣傳效應是巨大的,只要它代表先進、代表優(yōu)秀、代表時代,就會有很強的生命力及影響力。我們之所以致力于建立一個“學習型”的企業(yè),就是要在管理模式、文化觀念、經濟收入等方面向更高目標邁進。美國著名的麥肯錫咨詢公司提出了21世紀企業(yè)發(fā)展的新戰(zhàn)略———“協(xié)作競爭,結盟取勝,雙贏模式”,它是一種適應新經濟需要的網絡型戰(zhàn)略,也是另一種宣傳模式,其特點是優(yōu)勢企業(yè)抱成一團,取長補短,揚優(yōu)避劣,形成優(yōu)秀的企業(yè)文化,提高知名度,達成共識。太原市洗浴行業(yè)協(xié)會的成立就是最好的證明,它標志著新的企業(yè)文化即將誕生。

4企業(yè)文化能增強員工的凝聚力

在酒店業(yè)中,服務行為的最直接提供者就是酒店員工。關心、愛護他們,培養(yǎng)他們,給他們展示自己的舞臺及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讓他們清楚自己在干什么,為什么而干,有了清晰的目標后,他們才會將酒店工作視為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努力為其積累利潤,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增強主人翁意識,做到“人企合一”。這就是我們一貫倡導“愛兵如子”的領導作風的原因之一,因為我們知道任何企業(yè)不養(yǎng)無用之人,而員工也不會在任何一個企業(yè)虛度光陰,它只是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這就需要以企業(yè)文化陶冶人,營造生動活潑的企業(yè)氛圍,滿足員工的精神生活需求,凝聚員工,融洽企業(yè)內部各種關系。通過開展群眾性的有益的文化活動,營造健康、文明、向上的企業(yè)氛圍,使企業(yè)員工在共同的興趣愛好中增進溝通和了解,融洽感情,從而不斷給員工注入正能量,激活企業(yè)機體,用先進文化理念指導企業(yè)員工的行動。利用宣傳標語、店報、板報、店慶等各種形式強化員工的視覺感受,以達到統(tǒng)一思想、增強酒店凝聚力的目的,形成具有企業(yè)自身特色的企業(yè)文化氛圍。企業(yè)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現在“言傳身教”。因為它所產生出的形象、直觀教育比語言更具體、力量更大,它可以使人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優(yōu)秀的企業(yè)文化可以轉化成員工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讓員工擁有自豪感及榮譽感,從而更大程度地發(fā)揮其潛能,體現自身價值,盡獻其才。哲學家形容人生是“帶著鎖鏈跳舞”,企業(yè)文化何嘗不是?我國的海爾集團,僅用10年的時間,便將一個資不抵債的破舊小廠一崛而起成為進軍世界500強的大型科技型企業(yè)!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數百年。”用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的一句話來概括:“每個人,甚至國家都會有很困難的時候,但重要的是精神不倒!”這里的精神,是指企業(yè)的靈魂,也就是企業(yè)的精髓———企業(yè)文化!

5企業(yè)文化能更好地推動經營理念的實現

沒有客源,酒店何以生存?從事酒店工作的人都知道:客人是我們的上帝,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這就要求企業(yè)文化不只是員工認可,更要服務社會,讓賓客受到酒店溫馨氛圍的感染,把更多的客人吸引到酒店來,從而實現酒店社會價值的最大化。大家知道,人可以成為資產,也可以成為負債。這里的人不只指員工也包括客人。以人為本是企業(yè)發(fā)展的原動力。酒店業(yè)要以能勝任本職工作的人為本,以與酒店價值觀同步的人為本。企業(yè)不應將工作重點只簡單地停留在抓技能上,而應加大力度提高服務意識、了解賓客心理需求、處理好與賓客關系。員工要端正工作態(tài)度,明確崗位職責,最終使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與酒店的企業(yè)文化達到高度統(tǒng)一。通過提高賓客滿意度、降低投訴率,關注賓客需求,明確經營戰(zhàn)略,塑造企業(yè)形象,用優(yōu)質的服務潛移默化地引導客人,從而提高酒店的市場競爭能力,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立于不敗之地。

6結語

第9篇:酒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稅務文化;和諧社會;法治觀念;以人為本

1稅務文化的內涵

德國漢堡大學比格·納瑞教授認為:“一國特定的稅收文化是與國家稅務制度和稅務執(zhí)法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的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總和,它歷史性地扎根于該國的文化。”美國喬治·埃塞基亞和馬修·默里教授在分析轉型國家稅收文化時采用了納瑞的定義,而且指出,稅收文化反映了一國稅務正式規(guī)則級次和正式規(guī)則在涉稅習俗中的運用程度,包括稅務法律、稅務管理和納稅遵從三個部分。

國內公認的稅務文化概念是:廣大稅務工作者在繼承和弘揚先進文化的實踐中,以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價值取向為基礎形成的管理理念、制度體系和行為準則的總和,包括: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個層面的文化成果,構成一個有機的稅務文化整體。

(1)物質文化,是指稅務部門組織收入和為實現稅收職能而進行的物質建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成果。它處于稅務文化的最外層,表現為工作場所、辦公設施、征管裝備、社區(qū)環(huán)境等。

(2)行為文化,是指稅務人員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產生的活動文化,主要表現形態(tài)為行為規(guī)范、行為組織和行為管理,處于稅務文化的第二層。

(3)制度文化,是指稅務部門為協(xié)調征納關系、規(guī)范稅收執(zhí)法、強化行政管理等制訂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所反映出來的文化成果,處于稅務文化的第三層,包括規(guī)章制度、組織機構、管理機制等。

2加強稅務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

(1)加強稅務文化建設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體要求的一項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戰(zhàn)略性的新舉措。

(2)加強稅務文化建設是稅務部門樹立以人為本理念,提高執(zhí)政能力,促進依法治稅,贏得廣大納稅人對稅務工作認同、支持和配合的有效手段。

(3)加強稅務文化建設是稅務部門主動適應新形勢、應對新挑戰(zhàn)、增強新本領、開創(chuàng)新局面的現實需要。

(4)加強稅務文化建設是稅務部門加強自身建設、提高稅務干部隊伍綜合素質,打造一支思想作風硬、業(yè)務素質高、服務意識強的干部隊伍的需要。

3當前我國稅務文化建設存在的誤區(qū)

(1)表現形式簡單化。片面理解稅務文化的內涵,把稅務文化建設單純看成是唱歌、跳舞、打球、講座、培訓等活動,使稅務文化建設簡單化、文體化。

(2)成果反映形式化。不注重稅務文化底蘊的積淀,一味追求外在形象,本末倒置,導致稅務文化建設流于形式。

(3)具體實施表象化。認為稅務文化建設就是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注重衣冠服飾的標準統(tǒng)一,設備擺放的整齊劃一,使稅務文化建設表象化。

(4)工作標準膚淺化。認為懸掛標語、制度上墻、成文成冊就是在搞稅務文化建設,沒有認識到稅務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性、長期性的工作,需要長期積累、總結和提煉。

(5)文化建設無用化。認為稅務文化建設是務虛,沒有認識到它是一種實用的管理方法;認為稅務文化建設高不可攀,無從下手,敬而遠之。4加強稅務文化建設的政策建議

4.1轉變觀念,是加強稅務文化建設的前提與關鍵

(1)法治觀念。我國社會文化底蘊深厚,最貧乏的就是法治觀念,突出表現在:

①治稅思想上的稅收法定主義缺失。稅法沒有統(tǒng)一的憲法來源,憲法僅規(guī)定公民有納稅的義務。目前僅有《稅收征收管理法》、《個人所得稅法》和《外商投資企業(yè)和外國企業(yè)所得稅法》三部稅收法律。稅收立法還存在體系復雜(存在大量補充規(guī)定和修訂條款)、修訂頻繁等問題。

②反映稅法弱地位的“政策之治”。實踐中是彈性易變的稅收政策而非稅法扮演主要的規(guī)范角色。稅收政策透明度差,容易被稅務人員濫用而成為尋租的工具,滋生腐敗。

③稅法內容的義務本位取向。2001年新《征管法》強化了納稅人權利保護,但稅法義務本位的性質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納稅人義務一直是我國稅法規(guī)定的重點與核心。

(2)加強宣傳,培育良好的稅務文化環(huán)境,提高全社會的依法自覺納稅意識。

要改變納稅人納稅意識淡薄,對稅收有抵制情緒的局面,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納稅的良好氛圍,重點在于宣傳。

①進行各種形式的稅法普及宣傳,有計劃、系統(tǒng)地進行稅收法律的培訓、輔導和教育,使稅法廣泛深入到社會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以依法納稅為榮,以偷稅漏稅為恥”的社會氛圍。

②加強社會輿論導向,在全社會深入持久地開展稅法宣傳教育活動,樹立和表彰納稅先進單位,打擊偷逃抗稅行為,塑造自覺、誠信、依法納稅的觀念。同時,為企業(yè)、公民提供廣泛的稅收法律服務,著力提高納稅人的權利保護意識,創(chuàng)造公平、良好的稅收法制環(huán)境。

③加強稅法教育是基礎性和超前性的工作,在中小學到大中專院校的正規(guī)系列教育中,充實稅收基本知識,開設稅法課,從基礎上提高全民稅收法律意識。

(3)加強稅收法治建設,嚴格稅收立法,強化稅收司法,提高稅收法制化水平。

①立法盡快跟上,構建完整統(tǒng)一的稅法體系。堅持稅收法定主義原則,適時制定稅收基本法,把立法原則、稅權劃分、稅收管轄原則、納稅人權利和義務等以法律形式明確下來,逐步建立起以稅收基本法為主導,以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序法為兩翼的三位一體的、完備的稅收法律體系。

②司法盡快強化,加強稅法的剛性,稅收處罰必須有足夠的震懾力。嚴格依法治稅,杜絕對稅收違法的彈性處理。

(4)堅持以人為本,在服務細節(jié)上下功夫。

①在創(chuàng)新載體上,積極搭建、完善辦稅服務廳、納稅服務系統(tǒng)、網站三個平臺,整合服務資源,提高服務水平。進一步豐富網站服務功能,著重建設互動欄目,提供個性化服務,提高納稅人的參與積極性,滿足納稅人的納稅服務需求。

②在創(chuàng)新舉措上,依托信息化建設,實行稅務機構“扁平化”管理,推行“一站式”集中辦稅服務,將納稅人相關的涉稅事項集中整合在納稅服務場所辦理,形成“統(tǒng)一受理、內部流轉、限時辦結、窗口出件”的一站式服務格局,為納稅人提供快速、規(guī)范、便捷的服務。對涉稅咨詢、投訴舉報、稅務登記、申報征收、發(fā)票領用、涉稅核準審批等事項提出統(tǒng)一標準和要求(服務熱線的解答與實際辦理時的要求必須一致),并通過新聞媒體公布,接受社會監(jiān)督。開展“網送稅法”服務,面向全體納稅人提供及時、人性化的稅法服務。開展提醒服務,通過電話、電子郵件、手機短信等多種形式,及時通知納稅人應辦理的相關業(yè)務,避免納稅人因疏忽或不知情導致?lián)p失。積極開展信譽等級評定,引導納稅人誠信納稅。

4.2在創(chuàng)新機制上

(1)建立健全溝通機制,深入了解納稅人的需求,改進服務方式。一是開展問卷調查,征詢納稅人的意見;二是通過納稅評估、稅收審計、稽查、稅源調查等,發(fā)現納稅人的服務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納稅服務;三是檢查自身工作表現,查找存在的錯誤和紕漏,加以糾正和改善,更好地滿足納稅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