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刑事法學論文范文

刑事法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刑事法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刑事法學論文

第1篇:刑事法學論文范文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而傳統(tǒng)作文教學主要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這嚴重影響了學生作文質量和寫作水平的提高。要想真正扭轉這種不良局面,就應改革作文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性。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到生活中去體驗,到課外去吸取營養(yǎng),同時,要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書面表達氛圍,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自由的表達,敢于并善于表達自己的見解,這才能使學生作文得以健康地發(fā)展。

一、指導觀察,激發(fā)習作的自主性

《語文課標》對學生習作提出了具體要求:“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毙畔r代給我們帶來了高度發(fā)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fā)生著不計其數的新鮮事,每個學生的生活內容、生活環(huán)境是不同的,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事也不可能是相同的,即使是相同的一件事,每個學生對事情的感悟也會各有各的看法。因此,我讓學生準備一個本子,每周一記,讓他們捕捉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東西,喜歡觀察什么就觀察什么,樂意怎么觀察,就怎么觀察,對觀察的內容不做統(tǒng)一的要求,可以各取所需,同時教給他們觀察的技巧與方法,在每周閱讀課上,讓每個學生挑選自己最滿意,認為最精彩的部分在小組交流。然后由小組推選代表在班級進行鑒賞評議。將全班公認的觀察細致,描寫具體,有自己獨到見解的習作張貼在教室墻報上。另外,在班上召開“新聞會”,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事、學校的事、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的事,進行思考、講述,對“重大事件、熱點話題”還要組織背景調查與材料搜集。這些做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積極觀察的主動性,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表達自我、展示個性的舞臺。

二、自由想像,培養(yǎng)習作的創(chuàng)新性

《語文課標》指出,要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fā)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因此利用新教材設置的訓練項目,我采取了多種形式挖掘發(fā)展拓寬學生的想象力:1、以“語文天地”的“筆下生花”項目為著眼點進行訓練。如第六冊“語文天地”中有寫“想像你走進了大森林……”我鼓勵學生把自己看成是大森林的主人或客人,進行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跳出“樹木、野花、動物”這些日常出現的事物圈子,啟發(fā)學生圍繞人類對森林的開發(fā)、利用以及野外求生、自救、甚至走入童話王國等等,讓學生們進行多角度發(fā)散式思維,這樣,學生的習作就千姿百態(tài),如有的學生想像自己成了森林王國的國王,帶領動物們建設家園,安居樂業(yè);有的想像自己接到了大森林的請柬,成了森林的客人,參加了小動物們的舞會,運動會;有的想像自己是未來的科學家,正在森林中研究綠色環(huán)保的高科技產品等等。2、對學過的課文進行仿寫、續(xù)寫、改寫。如課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我讓學生模仿中間四自然段寫一段話;根據《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續(xù)寫“小女孩被凍死之后……”等等。3、由學生自己找出幾種日常用品,事物,甚至是自己感到神秘的陌生事物等,進行大膽構思,自擬題目,自編故事,比比誰的生動有趣等。

三、選材實踐,豐富個性作文的內涵

習作是一項綜合工程,是觀察、思維、表達的綜合體,這就需要我們樹立“大作文觀”,讓學生利用多種形式與渠道,在廣闊的社會生活和智力背景中去體驗感受,開闊視野,解決“無米下炊”的問題。同時教師要因勢利導,熱情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爭辯。即對“司空見慣”或“完美無缺”的事物提出質疑。如根據學生的實際認識水平和作文能力,我讓學生寫這樣一些半命題、命題作文:《我認為他這樣做_______》《我做對(錯)了》《給(某少兒電視節(jié)目)的幾點建議》《我不喜歡_______》等。寫這樣的題目,讓學生敞開心胸,傾聽真心話,不但提高他們觀察、分析、明辨是非的能力,還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保證了學生個性化作文發(fā)展的正確方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能力水平,我在班級還有針對性的開展學習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選定一個題目進行實踐,如:“竹鄉(xiāng)環(huán)境調查及建議”、“開放奮進中的大竹”、“我的小發(fā)明”、“我的新發(fā)現”等等,在實踐中親手做,親眼看,用心想,而且在實踐活動中,不要別人包辦代替,不要按別人的意愿干,讓學生自主完成,取得與別人不同的結果和與別人不同的感受,以培養(yǎng)學生的獨創(chuàng)精神,形成創(chuàng)新型人才。這一做法“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了許多家長和參與這些活動的人士的贊同和支持,學生對這樣的活動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選定的各項實踐都取得了令人驚喜的成果。現在這一實踐活動,已被我班保留為一月一次,并在年級、學校推廣。豐富的實踐活動拓展了語文教育資源,構建了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育體系,為學生筆下千姿百態(tài),百花爭艷的個性化作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內涵。

四、積累語言,強化個性作文的表達

第2篇:刑事法學論文范文

1方法學部分是醫(yī)學論文的核心內容之一

    英文醫(yī)學期刊,應該說,兩者刊載的論文的水平,總體 上存在不小的差距。撇開其中反映的研究水平本身的 差距,僅從論文的形式上,中文醫(yī)學論文首先需要重點 提高寫作質量的部分就是方法學內容。目前我國醫(yī)學 學術期刊刊載的論文,方法學部分普遍存在著內容過 于簡單、關鍵細節(jié)描述不清甚至闕如的問題,以致讀者 對研究工作無法作出評價,甚至不能判斷它報道的工 作是否可靠。

學術論文“交流”的最基本的作用,是向讀者一 主要(但不限于)是與自己專業(yè)相同或相關的同 行一報道自己完成的工作,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使 自己在專業(yè)方面的工作能夠對同行未來的工作有啟 發(fā)、有借鑒、有幫助。其中,需要報道的一個重點是自 己的課題組是“如何”完成一項研究的,反映在論文 中,也就是在“方法學”部分,要用恰當的語言,詳細、 清晰地描述整個研究實施的過程,以能夠讓讀者對該 研究選用的方法是否準確、由此得出的結果是否可靠 作出判斷,并能夠讓讀者借鑒甚至完全重復該研究的 方法,用于自己未來的研究111。

具體描述研究的實施過程,能夠經得起同行對研 究質量的“評頭論足”能夠讓讀者以這些描述為依據 完成相同質量的研究,是方法學寫作的基本要求。

方法學的科學性問題,如研究設計的合理性,測評 方法或工具的適當性與可靠性,數據統(tǒng)計處理方法的 適當性等,可以由在相關專業(yè)領域工作的編委或特約 審稿專家來幫助把關;但編輯應做好基本的形式審查 工作一只有符合基本形式要求的論文,才有必要進 一步請專業(yè)人士對其科學性進行評審。

2方法學部分形式審查的基本要求

     方法學部分一般應包括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研究 步驟工具)、數據處理(統(tǒng)計學方法)等內容。

2 1研究設計  用簡潔的語言,首先說明該研究的具 體設計方案。醫(yī)學研究中常見的設計12 75—146 31有:觀 察性的研究設計有橫斷面研究(crosssecicnal sud e)病例一對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ies)和隊列研 究(ahOTtsudieS),實驗性的研究設計有隨機對照試 驗(andonized connied rials)、交叉試驗(cosover ttl)診斷性試驗(diagiostc trials)以及病例分析、個案報告等敘述性研究。編輯應熟悉醫(yī)學研究中這些 常用的研究設計方案的基本要點,做到基本概念準確、清晰。

不同研究設計方案的科學論證強度、實施難度均 有不同,每種設計方案的數據處理也往往有相應的統(tǒng) 計學方法121 175—146;因此,在方法學部分首先說明該研 究的設計方案,可以讓讀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對該研究 的基本特點有一個總體的簡要評價,引導讀者決定是 否繼續(xù)閱讀全文。

2 2研究對象  一般而言,一項研究的意義是將在樣 本的發(fā)現推導到對總體特征的認識,因此,對研究對象 的描述,須具體交代如下信息121147—1S,以讓讀者能夠 對樣本總體的代表性作出評價111。

1) 抽樣地點。是在社區(qū)對一般人群的抽樣,還是 在醫(yī)院對就診的患者及其陪診親屬的抽樣,還是到某 一特殊地點(如煤礦、災區(qū))完成的抽樣,等等。在何 種地點對何種人群進行抽樣得到的研究對象,是由研 究目的和設計方案決定的,在這里應當作清晰、準確的 描述。

2) 抽樣方法。作者應清晰地描述抽樣的方法及 其實施的具體過程。例如,對于隨機抽樣,許多作者僅 僅描述一句話,“采用隨機抽樣,從XX市X X區(qū)抽取 老年人XX名”,這樣的內容幾乎沒有提供任何有價 值的信息,無法讓讀者判斷作者是否真的進行了 “隨 機”抽樣。編輯在提修改建議時,首先應請作者明確 該樣本是否是通過隨機抽樣獲得的,如果是,需要請作 者補充抽樣的“總體”是什么,是整個市的人口還是某 個區(qū)的人口 ?確定的最小抽樣單位(是“個體”“戶” “居委會”還是其他)是什么?根據哪些指標估算的樣 本量?對最小抽樣單位如何進行編碼或分組,然后再 用哪一種隨機抽樣方法最終抽取到目標樣本?其中應 抽到的樣本量是多大,實際抽到的樣本量又是多少,其 中沒有訪談到的原因有哪些?對這部分數據是如何進 行處理的?只有將這些信息一一交代清楚,才能讓讀 者真正理解“隨機”抽樣的過程,才可能對該樣本的代 表性作出準確的判斷。

例如,《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的來稿,雖然許多作 者在初稿中寫的是“隨機抽樣”,但大多沒有具體描述 隨機抽樣的過程;因此,在退修意見中應要求作者補充 這些信息,若不是真正進行隨機抽樣,那么作者往往難 以“自圓其說”

關于抽樣,另一個常被誤用的概念是“整群抽 樣”如“整群抽取X X醫(yī)院的全部住院患者”或“整 群抽取XX社區(qū)的全體居民”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 描述,但這種對“整群抽樣”概念的理解都是不對的。 這樣的抽樣實際上都是非隨機取樣?!罢撼闃印笔?隨機抽樣的一種方法,需要參照上述對隨機抽樣過程 的描述要求來具體說明抽樣的過程。

無論采取何種抽樣方法獲得的樣本均應描述樣 本的基本特點,包括樣本量、性別構成、年齡等人口學 基本特征,以及可能對結果產生影響的其他基本信息, 如受教育程度、職業(yè)、病情特點、治療情況等。

3)入組和排除標準。醫(yī)學研究的對象常常是身 患各種疾病的患者,需要明晰而準確地描述具體的入 組和排除標準,特別是所采用的診斷標準應該是專業(yè) 領域內公認的工具,以及負責作出診斷的研究者應具 備的相關資質等。

4艙理學原則?,F代科學研究中,越來越注重研 究的設計和實施是否遵守倫理學原則,而總體上我國 生物醫(yī)學學術期刊對研究中涉及的倫理學問題的要 求,與國際優(yōu)秀學術期刊存在不小差距14。作者應明 確說明研究可能涉及的有關倫理學問題的處理方法, 如是否設計了書面知情同意書,研究方案和知情同意 書內容是否獲得了相關機構倫理委員會的審查通過, 等等151??紤]到我國的現實國情,許多地方的醫(yī)院和 研究機構還沒有設立規(guī)范的倫理委員會,要求作者至 少要說明研究方案是否符合尊重、慈善和公正的倫理 學基本原則的要求,研究對象入組時是如何獲得知情 同意的|4—61 121272 —281。對經歷重大心理應激的研究對 象和參加藥物治療試驗等實驗性研究的對象,更要特 別重視作者對相關倫理學問題是否作出符合倫理學規(guī) 范的處理。

在此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不少作者比較重視疾病 組(在文中往往稱為“研究組”)抽樣過程和一般人口 學資料及病情的描述,而對照組(尤其是以健康者作 為對照)的取樣過程常常語焉不詳,這是錯誤的。如 果對對照組的抽樣過程、一般特點等缺乏清晰的描述, 讀者便無法判斷“對照”的代表性以及與“研究組”的 匹配性,同樣會影響整個研究結論的可靠性。而且,健 康對照的入組同樣需要符合倫理學的基本原則要求。

2.3 研究步驟這部分內容主要介紹研究使用的測 評方法及工具,以及具體實施步驟。

1)開究工具。常用的研究工具有以下類型,每種 類型需要說明的基本信息包括:①生物學指標,要說明 具體的測定指標,血液等樣本的收集過程(如采血的 具體時間)初步處理的步驟、存儲條件等,采用試劑 盒的名稱、型號、生產廠家(批號)測定操作步驟,主 要儀器的名稱、型號、生產廠家等。②診斷工具,在以 各種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中,要明確說明作出 診斷所依據的標準。③其他評定工具,如輔助評估病情程度或病情演變的各種量表,需要說明量表的來源, 引自國外其他語言版本的量表要經過規(guī)范翻譯,中文 版應經過效度和信度檢驗并達到適合評定的基本要 求。同時應說明量表施測過程中的質量控制171。

也就是說,對該研究涉及的所有測量指標(即變 量)作者應清晰描述它們的測評工具、測評的流程、 測評中的質量控制方法,以及這些指標的取值范圍、單 位及其專業(yè)意義。

2) 研究步驟。主要看作者對整個研究的操作性 過程描述是否清晰。好的寫作,可以讓整個研究過程 清晰地擺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特 別是對于臨床試驗等有干預措施的研究,需要具體描 述分組的方法(如果研究對象部分已有清晰介紹,則 不必重復)干預的實施過程等。

這里特別強調一下“隨機分組”的描述問題。對 于多數臨床試驗而言,分組要采用“隨機”方法是一個 基本要求。與“隨機”抽樣的情況類似,因為沒有報告 隨機分組的具體過程和方法而無法判斷是否真正做到 了 “隨機”同樣是中文論文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 題|8|;因此,編輯對“隨機分組”應同樣要求作者具體 描述“隨機”的過程和方法。

2 4統(tǒng)計學處理在《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的來稿 中,只有“用X X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一句話的描述, 并不少見,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如何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至少應包括以下4個方面的內容129|?1) 描述分析。根據數據的類型和分布特點(用的 是什么檢驗方法)選用哪些指標來進行統(tǒng)計描述。 例如,定性(分類)數據常用的指標是比和率,而定量 數據一般首先要確定是否符合正態(tài)分布,符合的數據 常用算術均數(mean)描述集中趨勢,用標準差(sandard deviation 3))描述離散趨勢,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 據,則常用中位數(media)、眾數(mode)描述集中趨 勢,用全距、四分位數間距描述離散趨勢,等等。

2) 統(tǒng)計檢驗。結合研究設計和數據分布特點,說 明具體的統(tǒng)計方法。例如:對于檢驗,應具體說明采 用的是2個獨立樣本均數比較的檢驗,還是同一樣 本自身比較的檢驗;對于方差分析,采用的是單因素 方差分析、區(qū)組設計的方差分析,還是重復測量數據的 方差分析、拉丁方設計的方差分析,相關分析是用 Peaso相關還是SPeamar相關分析等。對于多因素回歸分析,應說明因變量和自變量各包括哪些變量,這 些變量是如何賦值的|W|。

3 結束語

     醫(yī)學論文以及其他專業(yè)的科技論文,基本的價值 是進行學術交流。在報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表達某種 學術觀點時,清晰描述這個研究是“如何”完成的,無 疑是其中的一項基本內容。

第3篇:刑事法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隱性課程;心理方式;作用

隱性課程是建立在人們的認識是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和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相統(tǒng)一的心理學基礎之上的。早在19世紀,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就已對這個方面進行過探索。保加利亞心理治療醫(yī)生洛扎諾夫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成功利用無意識心理活動,創(chuàng)立了“暗示教學法”。

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杰克遜在《班級生活》中,首次提出“隱性課程”這一概念。隱性課程在教育中的獨特作用證明了它是課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國內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關注和研究隱性課程,隨著對隱性課程的深入研究,更多的教育者意識到,隱性課程廣泛存在于學校之中,不論是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隱性課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隱性課程的優(yōu)勢就在于它可以利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各種教育因素去開發(fā)學生的潛力。作為隱性課程,不論以何種方式影響受教育者,都通過無意識發(fā)生作用。人在作為隱性課程的文化環(huán)境、道德環(huán)境中生活就會不知不覺地接受其感染、暗示,或對其進行模仿,實現著文化心理積淀[1]。

隱性課程的特征決定了其功能的多樣性,決定了隱性課程的功能具有兩面性,即正功能和負功能。如今,學校德育實效性低下的現狀使更多學者們把目光放到了如何發(fā)揮隱性課程的正功能上。隱性課程是通過人類無意識、易受暗示等心理特性發(fā)揮作用的,這正是隱性課程正功能與負功能產生的內在機制。挖掘隱性課程發(fā)揮作用的心理方式可以為我們更好地發(fā)揮隱性課程的正功能、避免負功能提供幫助。

隱性課程發(fā)揮作用的心理學方式主要有感染、暗示、模仿、從眾、內化。

一、感染

感染是個體在無壓力的情況下,通過語言、表情、動作等其他方式引起的與別人相同的情緒和行為。感染有兩種形式:一是情緒感染,二是行為感染。情緒感染是指一群人的情緒統(tǒng)一起來,使個人放棄平常抑制其行為的社會準則,于是,每個人的行動便主要由自己的情緒發(fā)動。情緒感染在所有參與者都有相同的態(tài)度、信念和價值的情況下極易發(fā)生,它們會促進個體間的模仿過程。行動感染是指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向另一個人乃至許多人傳播。隱性課程的感染作用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要想形成一個積極向上、團結奮進的班風,離不開集體中各個成員的努力,每個成員的行為都在相互感染,不僅包括著情緒間的感染(“我是班級的小主人”觀念在每個學生中形成),還包括行為的感染(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主動打掃教室、參加班級活動等等)。

盡管感染是在個體無意識的情況下發(fā)生的,但是我們可以有意地通過具體活動或者情境來影響學生的情緒和行為,通過校園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如舒適、整潔、安靜的環(huán)境會形成優(yōu)良的校風、班風和團結友愛、和諧融洽的人際環(huán)境,同時約束學生的行為,使其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美好的校園環(huán)境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fā)學生對美的追求,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愛班、愛校、愛國的情感。通過組織課外活動、健康的文藝活動使學生從音樂、文學、影視等藝術活動中受到感染,促使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品德情感。

二、暗示

暗示是在受暗示者無對抗、無批判、無抵制的基礎上,通過議論、表情、手勢、服飾、環(huán)境等有利條件,從側面間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潛意識,從而對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暗示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是環(huán)境和人之間不斷進行交流的一種形式。心理學研究表明,普通人群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具有較強的心理暗示接受能力。在某些信息的刺激和暗示下,人的潛意識中會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覺地用這種信息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或多或少的接受暗示,對于處在成長期的中小學生來說,接受暗示的可能性就更大。在教育中運用暗示手段,通過轉變學生的內在需求和激發(fā)學生的心理潛力,可以減輕學生在課堂上的心理負擔,達到高速、有效地傳遞教學信息的目的。但是,暗示也是有兩面性的,有些暗示是積極的,有些暗示則是消極的。對于個性心理還不成熟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可塑性極強,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暗示都很容易對他們的行為和心理產生影響,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避免消極的暗示,采取積極的暗示。積極暗示有兩個作用:一是對學生的優(yōu)良品行起積極作用;二是對不良品行起到抑制克服作用。

與其他課程相比,隱性課程可以通過一系列間接的、不被人察覺的方式對學生施加影響,發(fā)出信息,以此來調整和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在課堂教學中暗示包括以下幾種形式:(1)語言暗示。語言暗示是通過語言方式對學生加以暗示。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往往含有豐富的信息,不管是音調的高低、還是語氣的輕重和節(jié)奏的急緩,學生都可以從中獲取某些暗示。(2)體態(tài)暗示。體態(tài)暗示是指教師用自己的眼神、表情、姿勢、手勢等非語言行為對學生加以暗示。體態(tài)暗示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暗示方法。適當的體態(tài)暗示能起到激勵、調節(jié)的作用。如在學生回答問題時給以鼓勵和贊許的眼光,減輕學生的緊張情緒,會讓學生感受到莫大的鼓舞。(3)環(huán)境暗示。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充滿暗示的環(huán)境中,在學校中學習的學生更是如此。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和手段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課堂情境,引導和刺激學生。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特有的教學環(huán)境,能對學生提供積極的信息暗示,調動學生情緒。(4)自我暗示。根據暗示信息的來源,心理暗示可以分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教師的語言和行為暗示、周圍的環(huán)境暗示對學生施加影響的同時,還促使學生進行自我暗示。如教師對學生語言上進行暗示,“你很聰明,你能行”,這種暗示就會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暗示,學生就會認為:老師說我很聰明,看來我只要努力就能做到。正如美國學者卡爾•施米歇爾所言:如果你認為學習另一種語言很困難,你就會感到困難。但是如果你真的把精神放松,相信你的老師,并且懂得學習是你頭腦要做的最自然的事情之一,事情就會比你可能想到的情況還要容易。

三、模仿

模仿是在沒有外界控制的條件下,個體受他人刺激或影響而仿效其言行,并使自己的言行與之相同或相似。模仿分為無意識模仿和有意識模仿兩個層面。無意識模仿不考慮行為的原因和意義,在不知不覺中仿照別人的樣子,是低層次的模仿。它可能是簡單的瞬間動作,也可能是比較復雜的長期活動。有意識模仿則是自覺地仿照他人的行為、動作進行活動,模仿者了解行為的意義,并經過一定的思考,這種模仿常常是有目的、有選擇地去進行的,是積極的、高層次的模仿。無意識模仿和有意識模仿可以互相轉化。模仿在兒童心理的形成和發(fā)展上,特別是在兒童的動作、語言、行為習慣、個性品質等方面的形成和發(fā)展上起著重要作用。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如果教師誘導兒童學習好榜樣,鼓勵仿效一切好的行為,那么,兒童身上的所有缺點就會沒有痛苦和創(chuàng)傷地、不覺難受地逐漸消失。”[2]

隱性課程中包含的許多因素都可以影響學生的模仿,青少年學生愛好學習,勤于模仿,越是他們喜歡、崇拜、感興趣的人,他們越容易模仿。人們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為學生提供好的榜樣來模仿,可以激發(fā)他們的上進心,鼓勵、引導他們朝正確的方向發(fā)展。青少年學習模仿的榜樣有很多,在學校里,教師和同學是離學生最近的榜樣,他們的影響最直接、最有效。教師的言行常常比說教更能對學生產生巨大作用,他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相同的學習環(huán)境、相似的生活經歷和相近的年齡,使得優(yōu)秀生也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這是最具有說服力、感召力的榜樣。

例如,某?!澳銥樾P做些什么”的活動開展后,班上同學間的關系格外融洽,大家開始領悟到了“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深刻含義。有的同學說:“我們遇事應像雷鋒那樣先替別人著想,為別人做完一件好事之后才安心。”同學們的思想感情變了。近一年來,做值日不用老師帶頭,同學們就把教室和衛(wèi)生區(qū)打掃得干干凈凈;周巖同學每天用墩布擦大廳,常常累得滿頭大汗;王洪同學的腳摔傷了,同學們自動組織起來用自行車接送他上下學;傅東升腳上長了個瘤子,不能上體育課,他就主動給上課的同學打洗臉水;一位老師患高血壓病仍然堅持工作,同學們知道后便買來山里紅悄悄地放在他的抽屜里。

事實告訴我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引導學生學習英雄,就是使體現在榜樣身上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同學自身的品質。這種轉化盡管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只要采取生動的教育形式去誘發(fā)同學心靈深處潛在的上進因素,總是可以收到成效的[3]。

四、從眾

從眾是個體因受到群體的影響或刺激,引起自己在知覺、判斷、意見和行為上的變化,表現出與群體中大多數人一致的現象。從眾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心理現象。影響從眾的主要因素有個體因素、群體因素和刺激物因素。

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程度決定了他們從眾心理較強。對于青少年而言,同伴群體的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時時刻刻在影響著他們的一言一行。從眾現象表現在學生中主要有:一是學習上的從眾,如學生在一個班級中會受到這個班級學風的影響,學風好的會促使那些以前不努力學習的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二是生活上的從眾,主要體現在生活習慣上,如消費習慣,從名牌運動鞋和衣服、MP3、手機等在學生當中的受歡迎程度就可以看出學生們的消費傾向。同學之間過生日互請吃飯,送昂貴的生日禮物,尤其是在過洋節(jié)時送禮物等等這些現象早已在學生中間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規(guī)定。三是行為習慣上的從眾,主要體現在學生在遵守校規(guī)校紀上,如考場上的作弊、上課遲到、課堂上說話睡覺,在我們看來只是個別學生的行為,但是時間長了就會影響一大批學生。

隱性課程主要是通過集體的力量對學生產生影響,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集體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因此,建設良好的校風和班風,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和團結求實的學生集體對學生的個性品質發(fā)展會起到促進作用。

五、內化

內化是個體通過學習將社會文化、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轉化為穩(wěn)定的心理品質的過程。

隱性課程實施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過學校教育使學生把學校中習得的知識和經驗、社會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轉化成個人的觀念、態(tài)度和價值觀,促使學生思想品德的發(fā)展。而在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的統(tǒng)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外部到內部的轉化需要經過一系列的過程。人的內化反映到人的道德發(fā)展中就是指個體把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和觀念納入到自己的思想品德結構之中,使之變成自己的觀點和信念,成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行為的內在力量。

內化的發(fā)生規(guī)律要求教育者制定的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點。教育施加的影響只有通過受教育者積極內化吸收才能成為自身的思想品德。內化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對于學校德育來說,內化是社會道德觀念轉變?yōu)閭€體思想品德的心理通道和中間環(huán)節(jié),它不僅是受教育者主體作用的集中表現,還是學校德育目標是否實現的標志之一。因此,在德育中要加強對受教育者主體因素的研究,強調在德育實踐中從受教育者實際出發(fā),發(fā)揮主體的積極能動作用,因勢利導,促其內化。

“學校的一切教育行為都不可避免會傳授給學生好的或壞的價值觀標準,無論是書本課程還是行為課程中的規(guī)則、角色和關系都或多或少地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和品格具有潛在影響,且這種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問題不是懷疑價值觀標準本身,而是怎么將這種教育做得更好”[4]。對隱性課程發(fā)揮作用的心理學方式的研究,讓我們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更加注意隱性課程的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積極促進隱性課程正面功能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能大大增強隱性課程的滲透能力,使學生更容易接受隱性課程中所傳達的積極的信息。

學校應該注意營造出一個有利于學生接受隱性課程信息的良好環(huán)境??梢詮娜齻€方面入手:其一,學校物質環(huán)境的建設,如優(yōu)美整潔的校園環(huán)境、人性化的教學設施等。舒適整潔的校園會使學生在心理上感到和諧寧靜,陶冶他們的性情。其二,互動層面,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包括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還包括教師之間的關系、學生之間的關系。只有民主、完善的人際關系才有利于學生接受隱性課程傳遞的各種信息。其三,積極奮進的文化氛圍,比如健康向上的校風、團結友愛的班集體氣氛等等。積極的校風班風促使學生奮發(fā)向上,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到健康向上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教師應該在班集體中樹立團結進取、友愛互助的風氣。

參考文獻:

[1]班華.隱性課程與個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

[2]蘇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6.

第4篇:刑事法學論文范文

特發(fā)性心肌炎(Idiopathicmyocarditis)是一種少見的心臟疾病,至今原因未明,常突發(fā)心力衰竭而死亡[1]。現收集臺州市因醫(yī)療事件爭議解剖的2例特發(fā)性心肌炎病例,并結合文獻探討其臨床及病理學特征。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病例1:女;28歲。發(fā)熱、頭痛、咽痛,上腹部不適伴厭食3d,于2004年10月24日入院?;颊叻裾J有風濕病史。體檢:體溫38.8℃,脈搏110次/min。咽部扁桃體II°腫大;心臟叩診心界稍擴大,并可在心前區(qū)聽到低鈍的收縮期雜音;上腹輕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實驗室檢查見白細胞9.1×109/L,中性粒細胞68%。心電圖:竇性心動過速,II°房室傳導阻滯。心臟超聲心動圖提示心腔擴大。臨床診斷上呼吸道感染。入院后第1天予抗生素及輸液治療,在輸液后5min突然心跳停止,經心肺復蘇搶救2h無效死亡。大體檢查:心外膜光滑,透過心外膜可見心肌布滿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斑片狀病灶。心臟重580g,沿血行徑路剪開,見左、右心腔擴大,心腔及大血管內見大量血凝塊,左、右心耳見3枚附壁血栓形成,大小為0.3~0.6cm。心室肌壁肥厚,左、右室壁分別為1.3cm及1.0cm。左心室切面見有大小不等的斑片狀灰黃色病灶。右心房壁厚0.2cm,左心房壁厚0.4cm,其間也散在灰黃色的結節(jié)狀病灶。各瓣膜周徑基本正常,未見贅生物。分別在左室前壁、后壁、側壁、肌、室中隔、右室6個部位取材,石蠟切片,HE染色。鏡檢:心肌細胞排列規(guī)則,結構清楚,未見明顯的變性和壞死。心肌間質水腫,纖維間隙擴大,纖維母細胞和小血管增生。病灶區(qū)(大體上灰黃色病灶)心肌間質內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間以少量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細胞尤以小血管和近心內膜處為甚。心外膜完整,未見上述細胞浸潤。冠狀動脈無粥樣硬化。

病例2:女;35歲。心窩部疼痛3d于2005年10月25日入院。體檢:心臟叩診心界稍擴大,心前區(qū)可聞及收縮期雜音。血檢查:白細胞8.9×109/L,尿潛血(+)。超聲心動圖檢查:心臟擴大。經胃鏡檢查后發(fā)現胃輕度炎癥,擬診為慢性胃炎,予口服胃藥及補液處理,第2天患者出現心窩部極度疼痛,送醫(yī)院后經對癥處理疼痛癥狀無明顯改善。2h后心臟停搏,心臟體外起搏無效死亡。尸檢結果:心臟明顯大于患者右拳,重600g,質軟。沿心臟血行徑路剪開見心腔擴大,左、右心室壁分別為1.3cm及1.0cm,左右心房壁分別為0.4cm及0.2cm。心肌切面失去正常光澤,呈灰褐色,病灶呈不規(guī)則斑點狀或巢束狀。取材規(guī)范同例1。鏡檢:心肌細胞稍肥大,橫紋清楚,未見明顯變性壞死,間質擴大、水腫,并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少量的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浸潤。特別是在部分心肌間隙內可見局灶性的肉芽腫結節(jié)。肉芽腫中央為紅染的壞死物,周邊可見朗漢樣巨細胞及少量纖維組織、類上皮細胞。冠狀動脈無粥樣硬化。

2討論

特發(fā)性心肌炎又稱Feidler心肌炎或孤立性心肌炎(IsolatedMyocarditis),亦稱特發(fā)性巨細胞性心肌炎(IdiopathicGiant-cellMyocarditis),是一種少見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迄今為止國際上僅100例報道[2],國內查1990年以來的文獻,報道不足20例[3]。本病首先由Feidlar于1899年提出,直至1902年Scott等進一步描述了該心肌炎的特征,方引起醫(yī)學家們的廣泛關注[4]。它是一種病變局限于心肌的急性間質性心肌炎。常由于急性心臟擴張,發(fā)生突然的心力衰竭致死。

特發(fā)性心肌炎臨床上多見于20~50歲的青壯年,男女發(fā)病率相似。Forster及Stoloff等發(fā)現兒童亦有類似的心肌炎,且多見于<3歲的兒童[2,3],最小年齡僅6周[4]。發(fā)病前常有發(fā)熱、全身倦怠等感冒癥狀,有的則表現為惡心、嘔吐等胃腸道不適癥狀。繼而出現心悸、胸痛、呼吸困難,甚者可出現阿-斯綜合征。體格檢查可發(fā)現心外界擴大,心前區(qū)可聞見收縮期雜音。心電圖檢查提示心率快,或房室傳導阻滯,提示心肌病變。超聲心動圖可見心腔擴大。由于本病較罕見,故入院時常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而予抗炎、輸液等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迅速出現心衰而死亡。

本病的病理學特點主要表現是心臟擴大,重量可達600g左右。心肌壁增厚達2~3cm,眼觀心肌壁可見灰白色不規(guī)則斑塊狀病灶廣泛分布于心肌壁,致心肌質軟,失去正常光澤。組織學上特發(fā)性心肌炎可分為2型[5]:⑴彌漫性間質性心肌炎(diffuseinterstitialmyocarditis):鏡下特點為心外膜完整,心肌細胞排列規(guī)則,橫紋清楚,未見心肌細胞變性和壞死。心肌纖維間隙擴大,間質中彌漫性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數量不等的單核細胞或中性粒細胞浸潤。在內膜下及近內膜處的心肌間質內更為明顯。本組例1完全符合彌漫性間質性心肌炎的標準。⑵以肉芽腫為特征的特發(fā)性巨細胞性心肌炎(idiopathicgiantcellmyocarditis),其特點是除上述彌漫性炎癥細胞浸潤外,在心肌內可見局灶性的壞死及肉芽腫形成。病灶中心部可見紅染無結構的壞死物,周邊有纖維母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形成肉芽腫并混雜有許多多核巨細胞。巨細胞的形態(tài)、大小各異,可為異物型或Langhans型多核巨細胞。本組例2屬于此型。

在臨床上,由于該病起病急,多以感冒的癥狀為主要表現,常難以確診,至出現急性心力衰竭,為時已晚,根據本組2例的臨床表現,除發(fā)熱等感冒癥狀外,均有心界擴大及心前區(qū)收縮期雜音的體征,故當感冒伴相關的心臟檢查異常時,應考慮到本病的可能。近年來,Shields等提出可采用心肌活檢的手段診斷本病,從而可及時采取免疫抑制藥物控制疾病的發(fā)展[6]。

在病理上確診特發(fā)性心肌炎時,必須掌握2個標準,即:⑴不存在其它部位引起心肌病變的原發(fā)性疾病。⑵病變只局限于心肌,而心外膜及心內膜均無炎癥病變。常需鑒別的心肌病變有:⑴冠心病心肌梗死:多發(fā)于成年人,臨床上患者常有冠心病病史。大體及鏡下檢查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改變,心肌病變的本質是缺血性梗死,炎癥反應乃繼發(fā)性改變,故病變以心臟變性壞死為主,早期可有中性粒細胞等反應,后期梗死灶機化、瘢痕形成。有時,同一心臟內可見新舊不一的梗死灶,伴纖維化,心肌間質中的小動脈并常呈硬化性改變。⑵細菌性心肌炎:以心肌間質內彌漫性化膿性炎癥為特征,可伴有小膿腫形成。⑶風濕性心肌炎:風濕性全心炎病變主要侵犯二尖瓣、主動脈瓣,心肌病變主要表現為間質小血管周圍及內膜下的風濕結節(jié)形成,其中阿少夫細胞為單個大核細胞與特發(fā)性心肌炎的巨細胞不同,故兩者在形態(tài)上鑒別并不困難。⑷心肌結節(jié)?。菏且匀庋磕[形成為主要特征的心肌疾病,同時有皮膚及淋巴結等結節(jié)病,結節(jié)病的肉芽腫主要由上皮樣細胞構成,中央較少壞死,即使出現壞死也是纖維素樣壞死而非干酪樣壞死,亦無彌漫性炎細胞浸潤現象。除嚴重的病例外,通常心臟無擴大,心肌壁無增厚。⑸病毒性心肌炎:在諸多心肌疾病中,病毒性心肌炎與特發(fā)性心肌炎(彌漫型)的鑒別較為困難。兩者均好發(fā)于年輕人,均可出現發(fā)熱等不適癥狀。形態(tài)學上又都是表現為心肌間質的彌漫性炎癥改變,但不同的是病毒性心肌炎的炎癥細胞以淋巴細胞為主,而特發(fā)性心肌炎除淋巴細胞外,常可見多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此外,病毒性心肌炎的病變多同時累及心內、外膜及心肌,而特發(fā)性心肌炎通常不侵犯心內、外膜。

關于特發(fā)性心肌炎的病因至今未明,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本病可能是免疫異常所致的同一類型的心肌間質反應[6]。有學者則發(fā)現約19%的特發(fā)性心肌炎患者伴有橋本甲狀腺腫、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及惡性貧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7],且動物實驗也證實本病可因自身免疫異常所致。近年來已有不少報道采用免疫抑制治療可有效地抑制疾病惡化,對于病情已控制的患者,也可采用心臟移植手術,并取得良好的效果[8]。

【參考文獻】

1LeslieT,CooperJr,MD,etal.Idiopathicgiant-cellmyocarditis-Naturalhistoryandtreatment.NEnglJMed,1997,336:1860~1866.

2石恩林.心肌炎引發(fā)猝死的法醫(yī)學檢驗15例分析.中國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5,15(12):1821.

3賴光明,黃真橋.孤立性心肌炎猝死2例尸檢報告.內江科技,2006,27(8):132.

4SaltykowS.Uberdiffusemyokarditis.ArchPatholLabMedAnat,1905,182:1.

5MasonJW,O`ConnellJB,HerskowitzA,etal.Aclinicaltrialofimmunosuppressivetherapyformyocarditis.NEnglJMed,1995,333:269~275.

6RenH,PostonRSJr,HrubanRH,etal.Longsurvivalwithgiantcellmyocarditis.ModPathol,1993,6:402~407.

第5篇:刑事法學論文范文

1.“知信行和諧發(fā)展”教學模式的形成

思想政治課的學習過程是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的統(tǒng)一。它既是基本常識的學習認知過程,又是思想品德的發(fā)展過程。其本質是以學習基本常識為先導的社會主義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要解決“無知”和“有知”、“認知”和“情感”、“認知”和“行為”等三對矛盾;這三對矛盾的依次解決,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呈現“明理”、“篤信”、“力行”等三個階段性變化(即知、信、行等三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依據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把社會主義的思想政治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個人的思想信念,進而又外顯為品德行為,從而實現知、情、信、意、行等品德要素的相互轉化與和諧發(fā)展,全面達到思想政治課的知識、能力和思想品德等三項教學任務的要求。這個規(guī)律描述了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知、信、行等要素相互轉化與和諧發(fā)展的基本過程,因而稱之為“知信行相互轉化與和諧發(fā)展規(guī)律”。它揭示了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內在的順序結構,說明了教學過程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轉化關系,從而為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指明了改革實驗的方向和道路。

依據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和教學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針對其教學的主要矛盾,東北師范大學洪俊、吉林撫松三中宿俊等老師構想并提出了思想政治課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知信行和諧發(fā)展”教學模式(簡稱“知信行模式”)。其基本結構為“入心——明理——解惑——力行”。

所謂“入心”,指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接受并積極參與教學,做好學習新知識的心理準備。這是針對中學生普遍不愿學政治課的情況,為扭轉課堂上的消極心理定勢而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通常采取“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方式,主要運用活動情境法、故事情境法、演示情境法、詩歌名言法、榜樣示范法、問題情境法等教學方法。

所謂“明理”,指教師引導學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明白道理,形成觀點。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解決常識的認知問題。“明理”是思想政治課的突出特點之一,它是學生提高思想覺悟和能力的基礎和前提。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通常采用“自學指導”教學方式,運用自學閱讀、討論、講解相結合的方法。

所謂“解惑”,指教師通過設疑、激疑、質疑、辨析、解疑等方法,引導學生探究發(fā)現,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消除學生學習中的疑惑和情感障礙,使他們形成堅定的信息?!敖饣蟆奔仁乔楦薪逃^程,也是進一步“明理”過程。通過“解惑”,情理實現交融,認識和情感都得到升華?!敖饣蟆笔侵判心J降年P鍵環(huán)節(jié),也是這種模式同其他模式的主要區(qū)別。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采用以問題情境法和討論辨析法為核心的“探究發(fā)現”教學方式。

所謂“力行”,指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明確各種條件下應采取的行為對策,促使學生積極踐行所學的理論要求和行為規(guī)范,并逐步養(yǎng)成習慣?!傲π小笔菍W生“知行統(tǒng)一”和“言行一致”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既是行為教育過程,又是意志訓練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主要解決兩類實際問題。一類是主觀世界的改造問題,即個人思想品德的修養(yǎng)問題。這類問題主要通過行為養(yǎng)成教育的方式解決。另一類是客觀世界的改造問題,即解決社會矛盾,協調人際關系的問題。這類問題主要通過能力訓練方式解決?!傲π小杯h(huán)節(jié)所運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引導學生參與活動的行為指導法、活動指導法、社會實踐法、品德修養(yǎng)法、作業(yè)法、練習法,等等。由于行為教育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因而“力行”環(huán)節(jié)始于課堂,終于課后。在課堂上,“力行”環(huán)節(jié)主要是使學生了解行為要求和掌握行為基本方式。要使行為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還必須經過課后的訓練和鍛煉,特別是學校其他德育活動和措施的密切配合。

知信行模式的特點在于:

(1)這種模式的核心和基本依據是思想政治課內在的教學規(guī)律和德育目標要求。它是為實現德育目標服務的,它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順序體現了思想品德各要素的相互轉化過程。

(2)這種模式不同于一般的教學方法運用程式,它是為全面實現教學目標而實行的素質教育模式。它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有其特定的任務和工作方式,彼此聯系并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一節(jié)課的任務。

(3)這種模式追求課堂的“樂學”情境,力求師生活動積極,氣氛熱烈而有秩序,教師不累,學生輕松,效率較高,形成優(yōu)化教學狀態(tài)。

(4)這種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作為教學基本模式,知信行模式的結構要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但運用時又要根據具體條件做適當調整。為適應教學的不同要求和不同類型知識學習的需要,知信行模式有兩種變式:

“入心——解惑——明理——力行”和“入心——明理——力行”。

(5)這種模式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唯一的。它主要解決新課教學中的傳授知識、培養(yǎng)情感、引導行為等問題。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其他問題,如復習、練習、作業(yè)、考試、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演講報告、撰寫小論文等等,仍需要其他教學模式來解決。因此,知信行模式只是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的一種基本模式,它還需要其他模式的輔助。

2.“知信行和諧發(fā)展”教學模式的應用原則

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知信行模式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是最有效的,它的應用要遵循下列三個原則:

(1)堅持以情感教育為中心: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課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學生能否接受教育影響,取決于他們的態(tài)度和情感。積極的情感和接受的態(tài)度,是德育影響內化為學生思想品德的關鍵。以往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實效性不強,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學模式忽視了情感的教育。因此,知信行模式把情感教育置于教學過程的中心,并使其主導教學方向。這是知信行模式的本質要求,也是發(fā)揮其功效的根本所在。

以情感教育為中心,關鍵在于把情感教育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和使整個課堂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力?!叭胄摹薄ⅰ敖饣蟆笔侵判心J街袑嵤┣楦薪逃膬蓚€主要環(huán)節(jié)。常用的情感教育方法主要有:情境陶冶法、情緒感染法、道德兩難法、活動體驗法、品德評價法,等等。這些方面都是以情感的兩極性、情境性和感染性等特點及其規(guī)律為依據的。情感教育的有效實施,還取決于教師的情緒狀態(tài)和師生間的情感溝通。思想政治課教師應當像演員一樣善于運用表情、語言、姿態(tài)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當喜則喜,當憂則憂。冷漠無情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致命大忌。

(2)密切聯系中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是指思想政治課教學從內容到方法都要盡可能地接受中學生的現實生活。以往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性不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脫離中學生的生活實際。特別是一些例證材料和中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感知性、情境性、行為示范性都不強,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很難受到強烈的情緒感染和深刻的思考教育。教改實驗表明,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的關鍵,在于緊密聯系中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是思想政治課理論聯系實際和啟發(fā)式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一般來說,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是理論同他們生活實際的矛盾。這些矛盾是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也是他們渴望在思想政治課上得到說明和解決的。它們既是學生關心的“熱點”,也是令學生困惑的難點。這些矛盾反映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解決問題同他們獨立解決問題之間的水平差異。把握了這些矛盾,也就獲得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動力。

在知信行模式中,聯系中學生實際有各種不同的方式。在“入心”環(huán)節(jié),主要是運用來自中學生生活、能夠為中學生了解和引起他們情緒共鳴的實際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在“明理”環(huán)節(jié),主要是運用中學生熟悉和能夠接受的實際材料說明理論,幫助學生形成觀點;在·“解惑”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利用理論和中學生實際生活的,設疑激疑,引導他們思考和探索,解決問題;在“力行”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指導學生認識周圍的環(huán)境和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幫助他們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引導學生探究發(fā)現。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主要采取“接受學習”方式,“應試教育”又使這種學習方式變?yōu)閱渭兊摹皺C械記憶學習”方式。這些學習方式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學習積極性很差。思想政治課的學習不僅是接受常識的過程,而且是探索社會和人類奧秘的過程。只有在主動探索中,學生才能做到理論和實踐的密切結合,才能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較強的認識能力和自覺的道德行為。因此,知信行模式采取“接受學習”和“探究發(fā)現學習”結合,以“探究發(fā)現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在思想政治課中,“探究發(fā)現學習”主要是在理論與現實矛盾形成的“問題情境”中,開展積極的思考和討論辯論。

思想政治課的“探究發(fā)現學習”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以掌握知識為目的探究發(fā)現。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接觸的是各種現象性材料,探究發(fā)現的是社會的規(guī)律和本質,要掌握的是理論同實際的結合、本質和現象的統(tǒng)一、原因和結果的聯系。這是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如法律、商品、貨幣、國家等概念的學習過程,等等。

另一種是以培養(yǎng)能力和提高覺悟為目的的探究發(fā)現。

這是一個學生應用所學理論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面對的是待解決的具體問題以及具體的行為對象和行為條件,要探究的是應采取的具體行為方式、行為對策和行為步驟,最終形成的是科學文明的行為習慣。

例如,在《孝敬父母》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不只要求學生會敘述“孝敬父母”的大道理,更注重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同父母之間的矛盾。如通過關于“當你和父母為選擇自己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發(fā)生矛盾時,應該怎么辦?”和“星期天你想出去玩,但父母不同意,應該怎么辦?”等問題的討論,幫助學生理解和明確處理此類矛盾的基本原則與恰當的方式方法,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正確地解決矛盾和養(yǎng)成孝敬父母的習慣奠定基礎。“探究發(fā)現學習”方式能夠把“入心”、“明理”、“解惑”、“力行”等方面的教學要求統(tǒng)一起來實施。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興趣,也有利于學生消除認知和情感的障礙,因而它是思想政治課學習的一種有效方式。

3.教學模式改革實驗的初步效果

知信行模式作為素質教育型教學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任務的全面完成和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使思想政治課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得以有效發(fā)揮。

第6篇:刑事法學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學中更注重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可以說綜合性學習進入語文教材標志著學習方式變革的全面展開。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從實踐中獲得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綜合性學習是一種與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并列的相對獨立的課程組織形態(tài),是超越了單一學科的界限,它將人類社會的綜合性課程和學生關心的問題以單元的形式統(tǒng)一起來,通過學生主體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它有機的將知識與經驗、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促進知情意行和諧統(tǒng)一的發(fā)展。它要求學生從實踐中獲得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它雖然是語文學習,但更重要的是綜合實踐。通過綜合性學習,“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fā)展?!?/p>

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學中更注重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可以說綜合性學習進入語文教材標志著學習方式變革的全面展開。學生在學習中通過不斷的搜集、整理、分析,與同伴交流合作,自主學習,改變過去機械訓練、被動學習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新課程改革實施四年來,在廣大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綜合性學習還沒有真正進入語文教學的領域,在很多教師的心目中,它只不過是語文教材的附庸,沒有重視這一版塊在語文學習中應有的位置。近年來,初中畢業(yè)會考中出現了綜合性學習能力的考查題,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導向??墒谴蠖嘟處熀鲆暳司C合性學習實踐性的特點,往往是通過專題的訓練,利用搜集到的資料,對學生進行機械的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以應付考試。在這里,語文綜合性學習被,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被篡改,這種現象亟待引起高度的重視。

當然,造成這一現象有它的客觀原因:一是農村中學由于地區(qū)的差異,經濟貧困,教育發(fā)展相對滯后,基礎教育相對薄弱,教育設施嚴重不足,教學資源相對缺乏。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綜合性學習更注重實踐性,而農村中學確實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困難。二是農村中學的學生整體水平偏低,由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加上大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學生的語文能力整體下滑,有很多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處于小學四五年級的水平。這給綜合性學習帶來了諸多困難,語文教師多以綜合性學習的設計不適合農村學生為由而放棄教學,這完全背離了新課程的理念。

新課標理念強調語文教學中教師地位和角色的轉換,教師不再僅僅作為課程的消極接受者,而要作為積極的課程開發(fā)者。教師開發(fā)課程主要表現的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上。一方面,教師要對“國家課程”進行“二次開發(fā)”,另一方面,要開發(fā)新的“地方校本課程”,還要開發(fā)課外課程資源?!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發(fā)性和彈性。在合理安排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fā)選擇的空間。”“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p>

作為農村語文教師,應該要針對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積極創(chuàng)設綜合性學習的環(huán)境,提升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其實,農村中學綜合性學習的資源也十分豐富,關鍵在于教師要把目光由教材轉向生活,善于挖掘身邊的資源,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綜合性學習。本人作為農村教師,收集了一些教師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設計方案,供苦于沒有教學資源的語文教師借鑒,讓綜合性學習回歸到語文教學的實踐中去。

1.關注家庭生活。要求學生搜集家庭成員不同時期的照片,調查了解照片的背景,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小組為單位,結合照片,撰寫照片說明,介紹自己的家庭,講述和照片有關的人和事。本方案簡單方便,易于操作,可以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關注校園生活。校園生活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學初,可結合九年級教材中“獻給教師節(jié)一份特殊的禮物”設計活動方案。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對科任教師和校長進行采訪調查,按照老師的工作和生活,設計學生關心的問題進行筆錄或錄音,然后分析整理。最后在班上召開一次主題班會,交流調查的結果和感想。

3.關注社會生活。社會生活可以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向廣闊的空間。七年級教材中“為本地人物立傳”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先把學生進行分組,根據學生的意見選擇合適的對象,可以是一個村長、一個技術能人、一名富翁、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師,也可以是一位默默無聞的郵遞員或街道清理工。再根據大家關心的問題設計調查提綱,進行調查訪問,寫成人物的傳記或事跡介紹。

4.關注民情風俗。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情風俗??梢髮W生針對本地的某一節(jié)日或某一習俗進行觀察調查,按照其時間順序寫出經過和風俗習慣,穿插適當的說明材料??梢赃x取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等,也可以選取婚喪嫁娶的習俗。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5.關注個性發(fā)展。教材綜合性學習的編排中有很多是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活動,它能尊重學生主體,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如教材中的“編一份手抄報”、“編演短劇”、“自己給自己出一本書”,這些都屬于這一范疇。像“編演短劇”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能多方面的展示學生的個性,能使每一個學生找到發(fā)展自己個性的空間。活動中有劇本的編寫、道具的制作、背景的布置、音樂的處理、劇目的演出等,整個過程能讓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示,也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6.關注科技發(fā)展??萍嫉陌l(fā)展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學生對科技發(fā)展有著濃厚的興趣。教材中設計的“現代科技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和“從古詩看古代交通”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就是要求學生把視野投向科技世界。“從古詩看古代交通”綜合性學習的設計,可以要求學生分組搜集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所學習的古詩,從中摘錄出涉及到交通的詩句。從道路交通和通訊交通兩方面進行分析,然后同現代的交通、通訊進行比較,感受現代科技帶給人們的極大的便利,激發(fā)學生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

“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取之為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盡管農村中學經濟落后,學生素質偏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與城市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但只要我們廣大語文教師認真學習,把握新課程的理念,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就能找到適應本地區(qū)、本校學生實際的綜合性學習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就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第7篇:刑事法學論文范文

當今時代,口語表達(即說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好像不用強調大家也會承認。可是在語文教學上并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撇開口語訓練本身的用處不說,光從書面語訓練來說,口語訓練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個人一天不知道要說多少話,可是一年不一定能寫上幾封信、幾篇文章;一個學生一天上好幾堂課,要答問,要討論,而作文只有一星期一次或兩星期一次。抓住口語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受到應有的訓練,說起話來有條有理有頭有尾,不重復,不脫節(jié),不顛倒,句式有變化,字眼有講究,還愁他不會作文?放過這個環(huán)節(jié),讓他說話隨隨便便,亂七八糟,只在兩星期一次的作文課上才要求他立意謀篇,字斟句酌,那就是一曝十寒,怎么精批細改也不容易提高作文的水平。根據本人淺薄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對學生進行“說”的能力訓練可以如下:

一、激發(fā)“說”的興趣

激發(fā)學生“說”的興趣,是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的第一關。我們知道,學生特別是農村中小學生靦腆害羞,性格內向,在大庭廣眾面前是不輕易“說”的。究其原因,一是從小少于培養(yǎng)訓練。二是沒有給他們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致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總認為講不好,不如不說。如果這兩條是一座堤壩,那么,教師就應該激起他們感情的潮水將這座堤壩沖垮。鼓勵他們自尊自信。同時,教師也應精心創(chuàng)設符合生活實際的說話情境,因為與生活實際相符的說話情境,容易使學生有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覺。情緒也會因此變得高漲起來,他們會帶著情感,懷著濃厚的興趣,去做進一步的體驗。

二、豐富“說”的內容

胸中有所積蓄,而后才能有所抒發(fā)。沒有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就根本談不到口頭表達?!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就是這個道理。如何才能做到呢?

首先,語文教師要從實際出發(fā),組織學生盡可能多地參加校內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多觀察、多留意、多動腦,使自己的頭腦逐漸充實起來。為使充實的生活實踐不至成為過限煙云,最好的辦法是養(yǎng)成寫觀察日記的好習慣,做到厚積而薄發(fā)。葉圣陶先生就強調過:“要敘述事物,必須先認識它們,了知它們。這惟有下工夫去觀察?!?/p>

其次,要引導學生在重視實踐的同時,努力學習間接經驗,獲得間接經驗的重要手段就是讀書,中學生應當多讀書、讀好書,努力擴大自己的閱讀面,開闊自己的視野。此外讀出書時也要養(yǎng)成做讀書摘抄的好習慣。而蘇聯教育家加里寧曾說,“凡是對你和對價值較高的知識都應該好好記錄下來,以便一旦需要的時候可以拿出來使用”。

三、教給“說”的方法

話雖人人都能說,但真正說好卻很不容易。這里除有內容是否充實的問題外,還有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方法問題。語文教師應當要結合課文的閱讀及“口語交際”的安排有計劃地教給學生,為學生所掌握。說話的過程,是通過思維把語言按照規(guī)律組織起來以表情達意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結合實例深入淺出地講點倫理學、文法、修辭學等方面的知識,以求言語作品之完美。同時要在講讀教學中有意識地教給學生運用語言的方法。如《向沙漠進軍》一課的教學,在說話能力培養(yǎng)上可結合該課恰當使用修飾和限制性詞語來準確解說較復雜的事物、剖析深奧道理這一特點來進行。文中“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有史以來,人類就同沙漠不斷地斗爭”一句,是說自然界與人的關系?!白铑B強”一詞表明沙漠危害的嚴重性,而又有長期難以制服的特點?!安粩唷币辉~則表明人類在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沙漠面前從未停止過斗爭。此句中的這兩個詞如果換成別的詞,使不會有這么好的表達效果。講清這個例子,學生就明白了說話用詞要準確的問題。

四、開展“說”的訓練

學生有了“說”的興趣,腦子里有了較充實的“說”的內容,掌握了基本的“說”的方法,教師還要利用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長久持續(xù)的科學訓練,以提高學生“說”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知行合一,得心應手的境界”。具體而言,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常見的方式有:著圖說話、口述見聞、口頭辯論、講故事和講演、口頭作文等。

第8篇:刑事法學論文范文

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模式,利用各類資源,突出綜合院校的優(yōu)勢

地方綜合性大學動畫設計專業(yè)教育在教學管理、課程結構設置、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上雖然已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模式,但這種模式與專業(yè)院校動畫教育的模式相差很多,動畫專業(yè)不能按照傳統(tǒng)的地方綜合大學的培養(yǎng)觀念和教學模式開展教學。綜合性大學的教學主管部門在制訂一系列教學規(guī)劃時要進行充分調研,考慮到動畫專業(yè)的實踐性和個性化的教學特點,這就要求各綜合性大學發(fā)揮各自人才培養(yǎng)的優(yōu)勢和特點,打造適應動畫教學規(guī)律的教育模式。綜合性大學大多包括了文、理、哲、經、教育、管理等學科,學校的綜合優(yōu)勢強,其動畫專業(yè)的教育應該利用不同學科的資源優(yōu)勢,充分汲取各學科知識體系中的有利因素,發(fā)揮自身特色,為綜合性大學的整體發(fā)展做出貢獻。

合理設置課程結構,調整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的比例,培養(yǎng)學生自由發(fā)展

地方綜合性大學不同于專業(yè)藝術院校、獨立學院,其在人才培養(yǎng)上有自身的優(yōu)勢和特點,可以提出自己的培養(yǎng)目標和側重點。如,以動畫專業(yè)、文學本科專業(yè)為藍本,動畫概論、動畫運動規(guī)律等課程是動畫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同時必須增加影視文學基礎課;應確保核心課程的核心價值,核心課程在原則上應被控制在10~12門;總學分應控制在60分左右;應增加課程的深度,切不可“蜻蜓點水”。畢竟動畫作為實踐性較強的一門學科,不同于其他的學科類型,綜合性大學教學主管部門在設置課程結構的時候應充分考慮到動畫這一門藝術學科的特殊性,可將原有的綜合類優(yōu)秀課程放置在選修課中供動畫專業(yè)學生選擇,在提高學生專業(yè)素質的同時使學生能夠自由發(fā)展。

合理配置學科資源,加強對學生的培養(yǎng)

專業(yè)院校在動畫教育上實行實驗室制度,這種教育方式極大地適應了動畫教育的特殊性。動畫的制作工作量大、環(huán)節(jié)多,其創(chuàng)作、制作方式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個人創(chuàng)作有很大差別。動畫實驗室與工廠的制作車間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工廠車間里有車間主任、高級技師、學徒,一般采用師傅帶徒弟的“生產+學習”模式,傳統(tǒng)動畫制作和教學模式與其非常相似。沃爾特•迪斯尼創(chuàng)辦的美國加州藝術學院培養(yǎng)了很多動畫高端人才,所以在動畫教育當中適當實行實驗室制度是有必要的。學生在入學一段時間后可根據自身興趣選擇教師,進入不同的工作室,這是真正實現生產和學習相結合的動畫教育模式。

第9篇:刑事法學論文范文

語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語言優(yōu)美的文章,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材料,而語言的內化主要靠朗讀,朗讀不落實,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便無從談起。重視朗讀訓練,這已成為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的共識??蓪嶋H操作中,效果仍是不盡人意,主要體現在:朗讀訓練沒有找準“著眼點”、朗讀情感未激發(fā)、缺乏必要的朗讀技巧指導等等問題。在此,本人根據自己多年教學經歷,略談一下有關學生語文朗讀方面的幾點方法:

一、充分備課,準備指導

要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首先要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確定訓練的朗讀目標。因此,教師要先備讀,在字里行間閱讀,在空白處閱讀,讀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徹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朗讀指導就更加自如了。

(一)把好文本的“脈”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調,如果我們教師能把握好課文的情感基調,這樣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讀的“金鑰匙”。語文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懷念母親》一文通過日記和散文的形式,表達對祖國母親的愛意和生身母親無限愧疚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飽含深情的,語速緩慢、語調低沉的。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達,語文教師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披露出來,只有做到文本細讀,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進行朗讀指導的時候,才能做到運籌帷幄。

(二)選好訓練的“點”

“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chuàng)造,教師要細讀文本,尋求朗讀的最佳路徑,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我們在朗讀指導過程中應講求一個“精”字,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課文《七月的天山》,我在備課時,重點設計了這個問題來進行優(yōu)美詞句的品讀訓練:文章寫七月的天山,描寫了哪些景物?請你把覺得作者寫得最美的句子劃下來,好好讀讀,想想你從哪些字詞中體會到七月天山的美。學生通過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讀好這些描寫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語句,課文的朗讀也基本沒問題了。

二、潤物無聲,細心指導

(一)靜思默想醞釀情感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學生讀書若是像小和尚念經那樣——口到心不到,即使讀上千遍,“其義”也不能“自見”。因此,“朗讀”要與“靜思默想”結合,才能顯現其獨特的美麗。在閱讀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慢慢地讀,靜靜地讀,邊讀邊思考,遇到重難點可以反復讀、細細品,還可以停下來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讀下去。學生只有靜下心來,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調動起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不同解讀,產生獨特的體驗。

學生在讀中把一顆顆稚氣、晶瑩、澄明的心靈放飛于語言的天空里,從而產生或喜或悲,或怒或樂,或愛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體驗,為進一步感情朗讀奠定情感的基礎。因此,學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讀才會散發(fā)出靈動的氣息。

(二)讀書如見感同身受

別林斯基說過,“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痹谧髡叩恼Z言引導下,想象畫面可以隨之進入或久遠或當下、或現實或虛幻的世界里,觸摸人物的情感脈搏,聆聽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靈聲音。教師引導學生由文字想象畫面,可以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更加親近人物,體會個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讀。

正所謂“我口讀我心”,當學生腦海里有了鮮活、生動的畫面時,朗讀在不經意間也變得“栩栩如生”了。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書如見”,去想象和感受文本背后的畫面,學生感同身受,喚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一個母親對兒子平凡而又令人回味的深情,體驗到親情的美好。

(三)技巧指導,錦上添花

所謂朗讀技巧是指對各類文章的不同讀法,主要是對重音、停頓、語速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朗讀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來自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在學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師純技巧的指導是徒勞。教師只有讓學生感悟文本的精義妙理,在與作者感情共鳴的基礎上,對特別能表達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點詞句再進行朗讀技巧指導,學生才能更好地通過聲音將作品中的“情”讀出來。

三、精彩展示,提升能力

我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除了課前悉心準備,課堂上有效指導外,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朗讀展示活動,不但可以增強展示學生的自信心,獲得滿足感,促進朗讀的積極性。而更多學生則在榜樣的影響下,自然而然激起朗讀的欲望,“我也可以讀得這么好!”“我可以讀得更好”等念頭在學生的腦中閃現,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整體朗讀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