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民俗文化的認識范文

民俗文化的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民俗文化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民俗文化的認識

第1篇:民俗文化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傳播人類學;貴州;民族文化;品牌;塑造

[作者]羅坤謹,貴州財經學院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貴陽,550004

[中圖分類號]C95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2)02-0048-006

我國西部大開發(fā)十余年來催生了西部各民族文化產業(yè)的大繁榮、大發(fā)展。在新時期國家高度重視民族團結與民族繁榮、民族富裕與民族平等的背景下,積極促進西部各民族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是增進各民族友好交流和凝聚民族情感、提高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最佳路徑。當前我國對貴州經濟發(fā)展的高度重視為貴州民族文化的開發(fā)提供了史無前例的大好時機。正如安東尼·吉登斯所言,“我們必須要從文化角度來關注全球化的到來”。當今,中國已跨入全球化話語空間,如何將民族文化形象以“有效的”方式傳播且又被全世界所認同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不避淺陋,嘗試從傳播人類學的視角,以貴州為例,揭示我國西部少數民族文化品牌形成中存在的缺陷或瑕疵,探索塑造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及有效傳播的路徑。

一、民族文化品牌塑造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信息時代帶來的全球經濟變革,催生各種思潮與文化大行其道,裹挾在全球化、國際化的浪潮下席卷各國,深刻地影響著各地區(qū)各民族的本土文化。一時間,后現代主義、大眾文化、通俗文化等各種文化現象及思潮應運而生,如潮水般撲面而來??v觀古今中外,凡歷經風雨,經久不衰的藝術精品,無一不是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深刻的民族烙印的產品。俄羅斯民族優(yōu)雅、舒緩的天鵝舞,西班牙民族豪邁、粗獷的斗牛曲,德意志民族恢宏、磅礴的歌劇,無一不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獨特的民族精神。中國蒼勁、渾厚的京劇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民族性必然是藝術精品的內在底蘊與靈魂支柱。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政黨和國家的精神旗幟。從世界發(fā)展的趨勢看,提升文化軟實力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任務。從科學發(fā)展的要求看,推進文化繁榮發(fā)展是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有效途徑。從全面小康的內容看,加快文化改革發(fā)展是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文化品牌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文化軟實力的集中體現。所謂文化品牌,是指“那些具有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并且有獨特標記的產品。對于一般產品而言,文化品牌具有明顯的文化附加值,能給消費者提供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逼放撇粌H包括產品名稱、外觀、特征等實體標識,還包括隨時間積累的、被認同和賦予內涵的品牌標識。傳統(tǒng)的品牌塑造認為品牌一經確立就會在公眾中產生一種潛在的心理暗示,通過影響人們對形象實物的主觀情感,間接改變人們在實際生活中作用于實物產品的行為意識。在發(fā)展民族文化產業(yè)的過程中,文化產業(yè)在經歷了粗放、自然的發(fā)展階段之后,必然向集約、擴張的階段邁進。品牌既是產品的賣點,也是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歸宿。文化產業(yè)要贏得市場,參與國內國際文化資本的激烈競爭,就必須走品牌化建設之路,就必須打造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文化品牌。

(一)全球化趨勢下的民族性才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和生命力

在經濟日趨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術和大眾媒介高度發(fā)達,在經濟一體化的基礎上,文化與文明的世界范圍交往發(fā)展到空前規(guī)模,世界文明和民族文明、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交往在全球已成為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現象,成為時代的主流。在交往促進各民族各類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引發(fā)或激化全球化與民族文明、民族文化的矛盾。不同國家、民族、地域間經濟發(fā)展呈不均衡態(tài)勢,強勢經濟不斷擠壓和吞噬弱勢經濟,而伴隨強勢經濟的文化也不斷沖擊和蕩滌著其他民族的文明與文化。各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應包括這樣幾個方面:“文化交往中形成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共同發(fā)展的格局;不同文化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進行平等對話和交流;以民族文化為本位,順應文化交往的趨勢;從當代文化發(fā)展的趨勢中確立交互作用辨證法觀念”。國家和地區(qū)間的競爭越來越依賴于“硬實力”和“軟實力”構成的綜合實力。將中華民族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對于提升中國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全球化的深化和加速使得建構民族、國家認同成為各個國家必須應對的挑戰(zhàn)。基于此,美國人類學家赫茨菲爾德認為,傳播人類學的研究可能會更好地實現本學科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使命:“人類學在當代世界上的任務,那就是質疑一統(tǒng)天下式的支配全球社會的那種社會和政治范式的既定智慧?!祟悓W可以發(fā)揮一種作用,那就是對這一全球性的概念和宇宙觀的霸權做出批判性的反駁?!备鲊?、各地區(qū)、各民族無不看重民族文化產品,強調民族產品的獨特性與原創(chuàng)性。而地域文化無疑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呈現,構筑、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體系。許多地方已逐步開展地域文化研究,如齊魯文化研究、嶺南文化研究、巴蜀文化研究。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地名+文化”的概念指稱中,各地域文化的特色并未得到鮮明的展示,各地域文化的精神內核并得到突出的彰顯。貴州少數民族文化應在各民族生活的地域環(huán)境中尋找精神內核,簡單的模仿任何一個成功的民族文化品牌絕非明智之舉。

第2篇:民俗文化的認識范文

你院(89)寧法研字第5號請示收悉。關于村委會要求村民按照土地承包合同議定數額履行交納國家征購糧的起訴,人民法院是否受理的問題,經征求有關部門的意見答復如下:

根據國務院國發(fā)〔1985〕131號《國務院關于切實抓緊抓好糧食工作的通知》和國務院國發(fā)[1986]96號《國務院關于完善糧食合同定購制度的通知》中有關規(guī)定,簽訂糧食定購合同,催收國家定購糧,追究拒交國家定購糧行為人的責任,均屬國家行政職權范圍。雖某些地區(qū)將農民應上交國家的糧食定購數額寫入村委會與村民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中,但這并不影響國家行使行政職權,向農民征收定購糧。國家向農民征購糧食同村委會與村民簽訂土地承包合同,是屬于兩個不同性質的法律行為和法律關系。國家向農民征購糧食屬于國家計劃定購,除依法減免外,應作為義務完成定購數額。因此,對村委會要求村民按照合同議定數額履行交納國家定購糧的起訴,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此復

附: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村委會要求村民按合同議定數額履行交納國家征購糧的起訴人民法院是否受理的請示

                                     (89)寧法研字第5號

最高人民法院:

第3篇:民俗文化的認識范文

通過在初中作文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能夠更好地重現本土文化的精神魅力。我國民俗文化是時間歲月的積累,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傳承下來的,所以在民俗文化中可以集中體現中華兒女勤勞勇敢、善良質樸、團結一心等等的優(yōu)良美德,值得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重視關注。將民俗文化滲透進初中作文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中國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培養(yǎng)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使學生在寫作文時的立意更為深刻,積極向上。

2.感性、理性是初中寫作的基石

通過學生全方面感受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夠使學生引起心靈的共鳴,讓學生獲得民俗文化之美的感性認識。當下學生之所以不對民俗文化感興趣,究其原因還是在平時對于民俗文化的認識不足。由于我國對民俗文化并沒有進行過多的宣傳,這就導致學生并沒有過多機會了解我國燦爛繁榮的民俗文化。一旦學生對我國的民俗文化進行了解,就會發(fā)現民俗文化其實有著巨大的欣賞價值,例如,在江南有著一種藍印花布,藍白相間,不管是做成服飾,或是作為壁畫都顯得格外素雅潔凈,有著極高的欣賞價值;又或者是南方的灶頭畫,內容喜慶吉祥,色彩繽紛艷麗,表現了人們美好的祈愿,是珍貴的民間藝術品;還有北方的窗花剪紙,圖案精致,惟妙惟肖,有著強烈的裝飾效果。學生可以將這些作為寫作的題材,深入的了解并宣揚民間藝術,將民間藝術通過寫作的形式讓更多人了解。學生接觸民族文化時,盡量讓學生形成良好健康的理性認識。在現代生活,學生越來越關注外國的節(jié)日和習俗,反而對自己國家風俗文化不屑一顧。教師應該在教學時讓學生了解中西方節(jié)日的文化淵源和歷史背景,讓學生明白,在中國只有本土節(jié)日才是最為合適應景的。讓學生在感受民族燦爛的文化時明白,雖然每個國家都有著每個國家不同的特色,例如,寫作的時候可以提到:我國有著端莊沉厚的漢服,有著古樸大氣的編鐘,有著優(yōu)雅大方的旗袍,老式的納底布鞋、藍印花布,讓學生明白應該為這些獨一無二的存在而感到驕傲與自豪。

3.提高鑒別能力,優(yōu)選寫作題材

雖然民俗文化燦爛繁榮,但是其中同樣存在一些糟粕。對此,教師應該加強指導,幫助學生提高鑒別能力,學會去蕪存菁。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了解東北的二人轉時,不僅要向學生肯定其中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同時也應該讓學生知道其中有一些不良的習俗是不值得學習的。在不同地域中的不同家庭往往有著其獨有的家庭傳統(tǒng)。而這些傳統(tǒng)也往往與當地的民俗文化有關。比如,家中的晚輩往往會在長輩整數倍生日時為其祝壽,主要體現我國獨有的人倫文化;在一些農村家庭中,他人坐過的板凳一定要在拍過幾下之后自己才能坐下,這主要體現的就是民間的一種禁忌文化;因此,在初中寫作中滲透民俗文化恰恰能夠豐富學生寫作的內容。

4.回歸本土語言雋永之美

例如,語言民俗是閃耀著民族特有的光輝。通過學習了解民俗文化中的語言文化能夠豐富學生的寫作靈感。由于不同的地域都有著自己獨特而有趣的風俗習慣,學生通過旅游能夠開拓視野,見識各地域、各民族獨特優(yōu)美的民俗文化,不斷積累自己的寫作素材,讓初中學寫作回歸本土語言的雋永之美。

5.結語

第4篇:民俗文化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群眾文化;民俗文化;關系

民俗文化一直都是群眾文化重要的組成,其創(chuàng)造了民族性格,提高了民族精神,強化了民族認同感,當創(chuàng)建諧和群眾文化的時候,民族文化也是很有重要意義的。民俗文化與群眾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融通的,如果在縱向看,現在的民俗文化就似從前的文化;如果在橫向看,那么現在的群眾文化也就包括著民俗文化。

一、群眾文化與民俗文化關系

人們的情感、生活、信仰、習慣所產生的文化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具有傳承性、大眾性、歷史性的,比如說我國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臘八節(jié)、中秋節(jié)、春季等。而人們在職業(yè)以外,所自我開發(fā)、娛樂、參與所產生的就是群眾文化,是有集體性的。在我國歷史的角度來說,民俗文化就是群眾文化所長時間沉淀出來的一種的文化,也是就是群眾文化包括著民俗文化,二者之間是有天然聯系的,也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這樣的關系。人民大眾是群眾文化、民俗文化的需求者、創(chuàng)造者,都是屬于非物質文化的,同時也是有民族特色、區(qū)域特色的。其次群眾文化與民俗文化都是有同樣社會功能的,都是利用文化活動來提高群體凝聚的,同時形成相同的民族感情、價值觀。在社會功能的角度來說,民俗文化和群眾文化都起著相同作用,人們通過這兩者不但可以改造、認識世界,還能不斷的改造、認識自己。民俗文化和群眾文化都是有社會整合作用的,都是利用文化活動來提高群體內聚力的。在群眾文化、民俗文化自我滿足、自娛自樂的同時,也發(fā)揮著充分的啟迪心智、道德教化、調節(jié)人際關系這些功能,因此二者的社會性、群體性特點都是很突出的。根據表現形式來說,群眾文化重要的組成就是民俗文化,在開展群眾文化的過程里,是離不開利用當地民俗資源、文化資源的,所有群眾文化的發(fā)展一定要和民俗文化資源密切相連的,在繼承民族文化的時候創(chuàng)新群眾文化。

發(fā)展群眾文化就要利用到文化資源,這是和其他的資源有所不同的,其要求文化資源要有精神、物質雙重屬性。一個民族或是一個地區(qū),文化面貌發(fā)展前途除了要有經濟要素,同時也要有高質量的民族文化,特別是要有較高的開發(fā)利用水平、能力。比如說,這是一個漢學文化和草原文化想交融的地區(qū),在這里人們創(chuàng)造出了繁多的民族文化,從而讓內蒙古地區(qū)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民族風情,同時也留下了很多民俗文化遺產,而這樣特有文化資源在世界上都是占有重要地位的,這也是群眾文化發(fā)展的珍貴財富。這幾年很多地區(qū)都利用了民俗文化資源來開展出了很多群眾文化,將群眾文化和民俗文化充分結合在了一起,而這就是少數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群眾文化的一個重要捷徑。

二、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中的作用、功能

1.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中體現的功能

(1)社會認知功能:群眾文化也很有社會性、大眾性的,民俗文化則是長時間所形成的文化,其本是就是群眾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此也就被群眾所利用,是有社會認知功能的,比如說春節(jié)年畫都是將蛟龍、鯉魚、彩鳳、蓮花來作為素材的,這也是符合人們祈求富裕昌盛、吉祥如意心理的。(2)道德規(guī)范功能:群眾文化的產生是因為其符合人們的需要,是有道德規(guī)范功能的,像是我國民俗文化極力追求真善美,而反對假丑惡,如鄰里和睦、誠實守信、父慈子孝、知恩圖報、富且愛這都是群眾文化精髓。

2.民俗文化在群眾文化中體現的作用

民俗文化自身的屬性決定著其功能如何,作用在在群眾文化中所體現的,而發(fā)展群眾重要的途徑就是傳承民俗文化。不管什么樣的文化都不是自然天成的,群眾文化的產生是來源過去、現在的,是有時代烙印的,民俗文化則是源于本民族的祖先,是有明顯民族色彩的。現在如果我們想創(chuàng)新、發(fā)展群眾文化,那么就一定要展現民俗文化,比如說民間傳唱、生活習俗、古典詩文、民族服飾等。像是丹東地區(qū)沒年前的正月十五就會舉行“燈謎擂臺賽”;在農歷二月二的時候,壯族人民會開展對個活動的等,這些都充分體現出了群眾文化,究其根本也就是展示了民俗文化。

總結:

民俗文化與群眾文化是密切相連的,也是人們需求的體現,比如說團體文化、廣場文化、館類文化這些都屬于群眾文化,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群眾文化也就漸漸形成民俗文化。因此就要充分的將民俗文化、群眾文化融合在一起,從而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文化資源。

參考文獻:

[1]李艷鋒 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現代教育價值探析[期刊論文]-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6(1)

第5篇:民俗文化的認識范文

    油畫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前提是“傳承”?!皞鞒小卑▽鹘y(tǒng)民俗文化的繼承和外來油畫自身所具有文化特征、特別是油畫語言特性的繼承?!叭诤稀眱热輵墙柚敶嘣幕恼Z境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重新審定,在被認識的過程中完成重建的目的。藝術是離不開特定時代的,一個成功畫家的藝術靈魂就是要有一種主體性的文化精神力量,處在不同時代,不同的人,應對藝術有著不同的文化理想和追求,但是其主體文化精神是不變的,是根。油畫作為一個外來畫種,其引進的過程也是與本土文化進行不斷融合的過程。如何對傳統(tǒng)民俗文化從當下現實中尋覓更具本土意義的思想觀念和文化主題,以創(chuàng)造更具民俗特征的贛南油畫,更好的促進贛南油畫藝術的發(fā)展。對傳統(tǒng)民俗文化,林風眠的可貴之處在于,他沒有限于當時的歷史局限,而是把中國藝術的發(fā)展同世界新藝術的發(fā)展聯系起來。他認為:“繪畫的本質是繪畫,無所謂派別,也無所謂中西。”他是站在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立場上用自信的眼光平等地看待西方藝術的。所以,對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研究、學習,以及對藝術語言當代性的追求,是一個藝術工作者應具備的品質,也是贛南油畫藝術家所應具備的品質。我們要在融合贛南傳統(tǒng)民俗文化和當代文化的同時,更多地關注當下的贛南社會現實,把握變動的時代脈搏,創(chuàng)作出更多具有時代氣息的油畫作品。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油畫一直試圖確立自己的“本土性”,但長期以來在西方油畫語言的影響下,舉步維艱,而受當代藝術觀念和世界性的后現代思潮的影響,使我們有了新機遇,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區(qū)域傳統(tǒng)民俗文化藝術。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對于當代油畫創(chuàng)作者來說形成“寬視野,深扎根”的創(chuàng)作原則是必然的選擇。藝術家要想創(chuàng)造出具有獨特魅力的藝術作品,他就必須走出尾隨他人的怪圈,深深扎根于自己最能發(fā)揮敏感性的文化資源之中,并按照個人的真實性情,最為純真地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來源于生活,通過贛南傳統(tǒng)民俗文化藝術資源,來強化油畫作品的民俗性和地方特色,從而充分展示獨有的藝術魅力。藝術家要做到深扎根,首先要對本民系中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資源做真切的現實感受,從而轉化為藝術的精神能量,成為藝術創(chuàng)新的不竭源泉。由于現實生活既是民俗性的,又滲透著現代性,所以,對藝術家來說,這是最寶貴、最重要的藝術源泉。充分利用這種優(yōu)勢,強化真切的體驗,才會使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造顯現出特殊的藝術魅力。要下大功夫學習贛南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藝術,清醒地認識這種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長處與短處,熟悉、領悟民俗生活中的藝術精神,這是在藝術變革中保持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血脈,不喪失民俗藝術特色的重要途徑。傳統(tǒng)民俗文化藝術中保留著屬于我們文化遺傳基因的特性,那是本民系先人審美文化創(chuàng)造成果。盡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演變,許多東西已不適用,但其中具有生命力的東西,完全可能喚醒民族氣質共有的特殊敏感性。每一種文化既有自己的長處,也會有自己的短處,如果一個藝術家完全拋棄屬于自己優(yōu)長的東西,而試圖通過完全摹仿別人的優(yōu)長來與其比高低,他注定是個失敗者。明智的對策自然是揚己所長,補己所短。

    充分利用油畫語言的特性,發(fā)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油畫藝術,傳承客家文化,油畫語言創(chuàng)新的著眼點應是首先確立自己的主題精神,強化自己的話語方式。從油畫語言所固有的表現力與張力,切入贛南傳統(tǒng)民俗文化層面,樹立一個傳承與發(fā)展,成為人類傳統(tǒng)民俗文化共有的一部分,而不是依附,以贛南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方式行事,做出對當代文化精神和文化理想的自主性反應。

    當然,民俗意識、民俗風格是自然而然的東西,不是可以任意外加進去的什么“佐料”,只要民俗精神不泯滅,油畫及一切外來藝術樣式總歸要滲入民俗性,這幾乎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都有自己的質的規(guī)定性,都應與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深層相連而呈現鮮明的民俗氣派,民俗性應是一種必然的,無須改正的品質。油畫語言所呼吁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俗特點的,反映其理論思維水平的精神風貌、心理狀態(tài)、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總和。民俗文化表現力是畫家對傳統(tǒng)民俗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吸收后,在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所體現出來的時代精神和人文理想。在贛南傳統(tǒng)民俗文化中創(chuàng)造新形式和對現代藝術形式的“本土化改造”,將西方近現代油畫表現形式,通過自己的感悟、轉化、發(fā)展和獨特創(chuàng)造,努力建立起有贛南本土民俗文化特色的油畫表現形式。以民俗化的繪畫立場,致力于在繪畫中追求贛南本地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自覺和成熟,以富于智慧性的民俗化思考。充分認識到失去民俗傳統(tǒng)文化品位、品性的繪畫是沒有生命活力的繪畫。因此,我們以在民俗化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在不脫離傳統(tǒng)民俗審美意識形態(tài)下發(fā)展內在的、恒久的精神“生產力”。

    贛南民俗傳統(tǒng)油畫創(chuàng)作的代表之一,贛南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江鋒教授,自幼受贛南民俗文化藝術的浸潤和熏陶,對贛南地區(qū)民俗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獨到的見解,擅長油畫,在業(yè)務上始終專注于歐洲傳統(tǒng)油畫藝術語言的研究,勤于創(chuàng)作實踐,其作品主要表現自己所熟悉的客家民俗風情,尤其關注人的生存環(huán)境、光色變化及鮮活的人和物狀態(tài)等生活原始素材,并在藝術思想和創(chuàng)作實踐方面有所拓展。代表作品有《客鄉(xiāng)女》、《圍屋情》、《山鄉(xiāng)細路》等。

第6篇:民俗文化的認識范文

(一)建立民俗文化村

民俗文化村源于主題公園,強調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yè)運轉模式,為美國迪斯尼樂園的全球化翻版。[1]民俗文化村是集中保存、保護、傳承、展示、發(fā)展或經營特定地域或群體民俗我恩華的村落。民俗文化村可分為兩種類型:異地集錦型和實地展示型。前者為博覽、旅游等目的,通過濃縮、模仿、移植等方式,異地向人民集中活態(tài)展示民俗文化的模型博物館,如北京的中華民族園、深圳的中華民俗文化村、昆明的云南民族村等;后者是指在原居地選擇有典型代表性的村寨。集中保存、傳承、展現和發(fā)展其民俗文化的村落,如貴州黔東南的郎德寨、南花,湖南的德夯苗族民俗村等。[2]

以檔案學的視角觀之,檔案不是單一的,民族檔案不僅僅指某一份單一的文獻、石刻等,而是還包括與此文獻、石刻相關的一切事物、活動等民族文化事象,一份具體的民族檔案文獻和與該份文獻相關的所有民族檔案事象共同構成了民族檔案這一整體,民俗文化村就是將各地區(qū)典型的民俗習慣、儀式風俗、節(jié)日慶典等集中于一個主題景區(qū)內表現出來,其就是中國各民族文化的一個縮影,其不僅保存了民族檔案的本體,還保留了與之緊密相關的民族檔案事象,民俗文化村使保存分散的、不完整的民俗文化實現了體系化、集成化管理,有效地整合了民俗文化或民俗檔案。

(二)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館

所謂民俗博物館,就是依托豐富多樣的民俗文物、收藏品等,為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將民間傳承下來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采用有形和無形的陳列手段,以達到實現地域民俗風味的效果,從而也兼具對民俗文物的研究保護,最大限度的成為一個民俗文化展示、研究和傳播的產所。[3]民俗博物館不同于歷史類、自然類或其它類博物館,它是以收藏、演講、展示民俗文物為主要職能,并以此作為對公眾進行民俗知識教育的產所。

從檔案學的視角來看,民俗博物館保存了有形的民族檔案實物和無形的民俗文物,檔案是歷史的記憶者,在民俗博物館中所保存的文物可以看出民族檔案的發(fā)展歷程,并且民族檔案實物與民族檔案文獻相結合就構成了完整的民族檔案,因此,民俗博物館中的民俗文物是紙質型民族檔案文獻的重要補充,對于完善民族檔案體系和實現民族檔案集中統(tǒng)一管理具有重大的意義與價值。

(三)進行參與式保護

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需要人的自覺、自愿、積極地參與,然而在我國的保護實踐中,由于主位觀點與客位觀點的歧義異、對參與的膚淺化理解、政府角色的定位失誤等原因,導致對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保護性破壞”。[4]因此,在對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過程中,就需要基于對主位觀點的尊重和了解,充分汲取草根智慧與地方性知識,激發(fā)文化承載者的文化自覺,使其真正參與民俗文化的挖掘、保護、開發(fā)、監(jiān)測和評估,實現參與式的保護。對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字、風俗習慣等民俗文化進行參與式保護,通過與民俗文化的原始產生地的民俗文化傳承人或是當地居民交流,能夠記錄民俗文化的起源、社會發(fā)展歷程等具體的信息,能對民俗文化的傳承起到積極的作用,是一種對民俗文化進行有效保護的方式。在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過程中,因思維定勢的緣故,人們較為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作者所創(chuàng)的作品,而容易忽視民俗文化作者所持有的那套技術或技藝。關注民間工藝的現狀,以現代田野作業(yè)的理念調查民間工藝,以種種現代手段保存技藝、建立檔案,無疑是很重要的,但更應注意對于民間工藝傳承人的人文關懷,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走入現代社會的前臺,更直接地參與到現代社會的發(fā)展與運作的過程之中。[5]因此,在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館的同時,還應進行參與式保護工作,參與到民俗文化的原始產生地,加強與民俗文化傳承人之間的互動。

從檔案學的視角觀之,參與式保護從源頭保護了民俗文化的原始形成地,保證了民俗文化的純真性,明晰了民俗文化的傳承途徑、模式和形式等等,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檔案學視野下民俗文化傳承途徑探討

民俗文化的傳承從各個不同學科領域視之,都有不同的有效地途徑,從檔案學學科視角解讀民俗文化的傳承,就可以實現民俗文化檔案化。民俗文化檔案化是指依據檔案學原理,通過文字、錄音、攝影、錄像及數字化等記錄手段將民俗文化轉化成檔案予以保存,并以之為依托加以再現、復原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6]即把有歷史文化價值、科學研究價值等具備一定的檔案屬性的民俗文化當作檔案來對待,運用檔案學的學科理論、知識對其進行有效地保護與傳承,最終的目的是拯救瀕臨滅絕的民俗文化。使民俗文化以檔案的形式展現出來,并以檔案管理的操作要求來進行后續(xù)的管理,把民俗文化納入到檔案管理的范圍之中,以檔案管理的系統(tǒng)要求來對它進行保管、保護和提供利用,以達到民俗文化永續(xù)相傳下去的目的。民俗文化檔案化管理使民俗文化在開始形成時就處于受控狀態(tài),并及時糾偏、糾錯,使民俗文化在形成、收集、整理、歸檔等環(huán)節(jié)中實現標準化、規(guī)范化管理。

實現民俗文化檔案化的具體實施程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廣泛搜集民俗文物和民俗文化事象

民俗文物和民俗文化事象搜集的類型可以是文字型、石刻碑文型的古籍文獻,也可以是宗教典籍文獻、民族節(jié)日儀式以及舉行宗教儀式活動時使用的物品等等。對于民族古籍文獻而言,具體來說,國家可以成立專門的民俗文化保護工作組,由民族地區(qū)的檔案管理部門和文化管理、文物管理部門一起,做好民俗文化的普查、登記工作,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民俗文化的數量、種類、價值、保管狀況進行登記;對于民族節(jié)日和宗教儀式活動等而言,就可以采用錄音、錄像的方式真實地記錄整個儀式活動過程。對于價值難以判斷的,可以組織專家,成立專門的民俗文化鑒定小組進行鑒定,以便對有價值的民俗文化重點保護。另外,針對以往普查不全的情況,可以在全社會進行廣泛宣傳,除了派工作人員走訪登記外,可以利用互聯網,建立專門網站,鼓勵群眾自己通過網絡來進行登記,進行“鑒寶”。普查的結果,要形成民俗文化管理狀況分布圖、形態(tài)樣式表、有價值的民俗文化登記表,使人們對所尋找的民俗文化資源有比較詳細的了解和掌握。

(二)對民俗文化進行界定并歸檔保存

從檔案學的視角解讀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就必須從檔案學的學科視角出發(fā)對廣泛搜集而來的不同載體類型的民俗文化進行界定,看其是否具備檔案屬性,如原始記錄性等,具體來說,要看其內容信息的原始性、真實性,也就是了解某份文獻是否是當時當地直接形成的,需要強調的是盡管有些文獻是事后形成的,但是這些文獻與有關社會活動是緊密聯系的,是相關社會活動的一部分,類似這樣的文獻也應視為檔案,就需要進行歸檔保存。待界定工作完成后,就把古籍文獻和錄音、錄像資料進行分門別類地歸檔,考慮到民俗文化分布分散、殘缺不全和有些民俗文化還正在產生等原因,可以采用區(qū)別于“官方歸檔”的“自然歸檔”方法進行歸檔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繼續(xù)補充,實現民俗文化的體系完整、種類齊全。

第7篇:民俗文化的認識范文

民俗文化旅游的開發(fā)與利用對當地居民以及社會既有著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影響。正確對待民俗文化旅游的開發(fā)與利用可以提高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增長當地居民的見識等,同時,如果民俗文化旅游的開發(fā)與利用出現偏差,極易造成環(huán)境的破壞,嚴重的商業(yè)化還容易導致民俗文化的腐敗、同化等問題。所以,對民俗文化旅游的開發(fā)與利用要正確對待,不得忽視每一項工作的過程,全程督導,防止民俗文化被破壞。

(一)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與利用帶來的積極影響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與習俗。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國旅游資源,為旅游的內容增光添彩,并且吸引了大部分的游客前來感受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民俗文化的合理開發(fā)與利用,能夠吸引國內外的各地游客,激發(fā)游客的好奇心,推動民俗文化旅游業(yè)不斷發(fā)展。民俗旅游還為民俗的傳承與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將古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增強民族自豪感。民俗文化旅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民族地區(qū)人民的經濟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還可以增加政府財政的稅收,給當地的人們帶來更多的就業(yè)機會,文明的民俗文化旅游還可供當地人自己享用,更新人們的生活方式,逐漸與現代文明接軌。民俗文化旅游的開發(fā)與利用增加了民族地區(qū)人們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與利用帶來的消極影響首先,民俗文化旅游作為一種經濟產業(yè),由于利益較高,常常會出現開發(fā)者追逐利益而不顧社會效益與環(huán)境保護的問題。例如,民間仍有相信迷信傳說的現象,一部分游客因為獵奇心理往往會相信這些迷信與傳說等,久而久之,往往會造成民俗文化庸俗化的現象。其次,前來觀賞感受民俗文化的游客總是與當地的文化不同,游客們所帶來的外來文化有著侵蝕民俗文化的危險。例如,現代打招呼握手等簡單的方式逐漸會取代民族特有的打招呼方式,這樣就很難使民俗文化發(fā)揚光大。最后,大部分民族地區(qū)都有著獨特的地理地貌,有著獨特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但是,有些開發(fā)者注重的只是經濟效益完全忽視對環(huán)境的保護,污染環(huán)境、破壞環(huán)境伴隨著民俗文化旅游的開發(fā)常有發(fā)生。另外,在民俗文化旅游建成之后,交通方面會得到一定的改善,隨之而來的將是外來人員帶來的垃圾、汽車尾氣的污染等。雖然民俗文化旅游會提高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但是在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不得忽視對社會效益的保護。

二、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與利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過度開發(fā)造成環(huán)境與旅游資源破壞的問題民俗文化旅游在開發(fā)與利用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因過度開發(fā)而造成民俗旅游資源與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的破壞。一些唯利是圖的開發(fā)者,一味的以利益為主,瘋狂的追求更高的利益,對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進行瘋狂掠奪式的開發(fā),其結果就是短暫的經濟效益與長久的環(huán)境破壞,民俗文化資源在這一過程中也是傷痕累累,一些沒有廣被人知的民俗文化旅游也隨之銷聲匿跡。另外,在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與利用的過程中,沒有對民間習俗實行特殊的保護措施,總是在現代文明浪潮的沖擊下而瓦解、崩潰;在開發(fā)的過程中,一些民族的文化遺址與民族特有的建筑物受到了開發(fā)工作人員的嚴重破壞,有的破壞甚至無法進行修復,造成永久性的破壞。在開發(fā)中,外來技術的侵入很容易造成民族地區(qū)傳統(tǒng)的手工業(yè)失傳,有可能機械化的批量生產,質量大不如前。民族地區(qū)大多都有獨特的地形地貌,是國家重要的物質形態(tài),對民俗文化旅游過度的開發(fā)很容易造成地形地貌的變動,森林等重要資源被破壞,短時間內無法再生。總而言之,過度的民俗旅游開發(fā)就是犧牲民俗文化來換取短暫的經濟效益。

(二)商業(yè)化較為嚴重的問題民俗文化旅游的開發(fā)與利用者大多是追求經濟利益的商人,商人都是以經濟利益為主,忽略一些重要的問題,過分的商業(yè)化嚴重破壞了民族地區(qū)的生態(tài)平衡,扭曲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原始目的。由于開發(fā)與利用者一味的追求片面的經濟效益,使民俗文化旅游趨向于商品化、庸俗化,沒有完全的展現出民俗文化的獨特風采,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遭到了挑戰(zhàn)。民俗文化旅游的本來面目應該是把民俗文化放在首要位置,以尊重民俗文化、弘揚民俗文化為主的,但是個別的民俗文化旅游地區(qū)只給了民俗文化很小的舞臺,只是進行一些簡單的民俗表演等,多數以現代的表演形式來代替民俗文化的表演,而且民俗文化未經允許隨意的被篡改,導致了民俗文化形式化、庸俗化,失去了原有的生機與色彩。種種問題的產生導致了民俗文化旅游與當地社會生活的距離越來越遠,缺乏民族人民共有的淳樸、真誠的特點。民俗文化的開發(fā)與利用者只要能看得到利益,無論是優(yōu)秀的民俗文化還是陳規(guī)陋習都大肆宣揚,一切以創(chuàng)造經濟利益為主,雖然經濟利益可觀,但是阻礙了民俗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給民族地區(qū)的人民帶來了很多消極的影響。

(三)外來文化的入侵民俗文化遭到挑戰(zhàn)隨著民俗文化旅游的不斷開發(fā)與利用,選擇民俗文化旅游的游客也越來越多,這樣各種各樣的游客帶來的文化也是豐富多彩的,其中不乏陳腐、落后的文化,外來文化的入侵加速了對旅游地民俗文化的侵蝕。旅游其實就是文化交流的過程,在旅游的過程中各地游客匯聚一堂,多種多樣的文化相互融合.在這一過程中,民族地區(qū)的民俗文化受到了旅游者所帶來了外來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沖擊,民族地區(qū)特有的服飾、節(jié)日與習俗等隨著外來文化而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外來文化對民俗文化的侵蝕是潛移默化的,長此以往,民族地區(qū)的民俗文化將被外來文化所同化,民族的神秘感也會隨之降低甚至消失。民俗文化旅游原本就是以民族獨特的文化來吸引各地游客的,如果民俗文化徹底被現代文明所同化,那么對游客的吸引力也會隨之降低。

三、完善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與利用的相關對策

(一)合理開發(fā)利用,正視民俗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的開發(fā)者要全面的認識民俗文化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作用,合理的進行開發(fā)與利用,正確的對待民俗文化旅游,認識到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與旅游業(yè)之間的關系,加強對民俗文化歷史的研究,推動民俗文化旅游的不斷發(fā)展,實現我國成為旅游強國的目標。民俗文化作為人類歷史的寶貴遺產,是人類辛勤勞動的結晶,有著明顯的地域文化與歷史烙印。因此,開發(fā)者在對民俗文化的開發(fā)與利用過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不破壞自然環(huán)境,維持生態(tài)平衡,不要一味的追求經濟利益,要注重對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保證不破壞民俗文化原有的平衡。此外,民俗文化旅游作為近些年的熱門行業(yè),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開發(fā)時必須要保持民俗文化的獨特性,不以破壞環(huán)境來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用獨特的民俗文化來吸引國內外各地的游客,建立民俗品牌文化,提升民俗文化旅游的自身形象,形成一種高素質、高檔次的行業(yè)。其中還要以民族的主要特色活動為主,例如,民族特有大型節(jié)日、宴會等,利用這些條件來吸引各地游客,推動民俗文化旅游不斷發(fā)展。

(二)轉變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利用模式,禁止商業(yè)化民俗文化旅游的開發(fā)與利用一定要以游客為中心,以保護民族文化為重點,以民俗文化的傳播與發(fā)揚為目標,合理、正確的開發(fā)與利用民俗文化旅游。游客才是旅游活動的主體,是民俗文化旅游不可缺少的部分,游客的感受也成為開發(fā)者需要重點關注的因素之一,不要把民俗文化旅游搞得過于商業(yè)化,要滿足游客的需求,把民俗文化的淳樸與真誠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只有滿足了游客的需求,才能夠創(chuàng)造良好的經濟效益。當然,低效益與負效益的投資行為也是不可取的,開發(fā)者在不破壞民俗文化的前提下,在交通、飲食、購物與住宿上謀取利益,禁止把民俗文化與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放在一起,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則。民俗文化是祖先留給后代的寶貴遺產,我們每個人都要加以保護,盡努力傳承與發(fā)揚,為子孫后代所著想,造福更多的人們。所以,在開發(fā)過程中要杜絕掠奪式的開發(fā)模式,不要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的利益,要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規(guī)劃,用先進的經營理念來經營,禁止商業(yè)化,實現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抓住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的重點,保護歷史文化資源民俗文化旅游的開發(fā)重點是把散落的民俗文化聚集在一起從而表現出來,吸引游客前來觀賞游覽之后為當地居民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改善生活水平。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開發(fā)者可以將這些習俗放大,進一步的開發(fā),這樣既保護了歷史文化資源,宣揚了民俗文化,又創(chuàng)造了經濟效益,可謂是一舉兩得。當今是經濟高速發(fā)展的社會,很多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追求的是一些簡單的田園生活,開發(fā)者也可抓住游客的這一心理,提供一些簡單的田園生活來吸引游客。民俗文化旅游最吸引人的是它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反映了一個地區(qū)的文化風格與生活方式,利用獨特的民俗文化使游客為之向往。民俗文化旅游要想健康穩(wěn)定的發(fā)展,就一定要合理的進行開發(fā)與利用,發(fā)揚本民族的文化,推動民俗文化旅游更好的發(fā)展。

四、結語

第8篇:民俗文化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幼兒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4-0166-02

1.民俗文化的內涵

民俗文化是各個民族在不斷地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它包括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語言,建筑風格,生活習慣等方面。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是指在幼兒的發(fā)展階段為其傳授一定的民俗文化知識,從而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1]。當前我國的學前民俗文化課程主要包括:社會組織民俗文化,物質民俗文化以及口頭語言民俗文化等內容。其中社會組織民俗文化一般是指民間各種穩(wěn)定而具有相互關系的人們共同體,如行會、家族、幫會、秘密宗教及廟會組織等。物質民俗文化多是指人們在創(chuàng)造財務過程中,帶有模式性、不斷重復的活動,其主要包括物質消費民俗文化和物質生產民俗文化兩個方面[2]??陬^語言民俗文化則是指民族使用的本民族方言、語言和語言習慣,其多是在不同的人文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中不斷沉淀、積累、演化而來的民俗文化。

2.民俗文化課程對幼兒發(fā)展的價值

2.1增強幼兒的民族認同。就個體而言,民族認同是指人們對于自身身份,態(tài)度,信仰的認同;就集體而言,民族認同包括群體認識,態(tài)度,行為以及歸屬感等方面。民族認同又分為族群內部認同,族群間認同,國家認同和人類認同。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都是在各民族日常生活中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包含了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不僅是一個民族存在的象征和理由,同時也是推動民族發(fā)展的不竭源泉。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的開展,最好以各民族豐富的民俗文化為主要內容,對蘊藏著的精髓進行不斷的挖掘,從而為幼兒提供更加合適的教學內容,以更好的為幼兒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在兒童的學前教育中融入民俗文化課程有利于兒童從小了解民俗文化的內涵,實現兒童對民俗文化的認同。

2.2促進幼兒的身心發(fā)展。W前階段是幼兒行為方式,思想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在這一階段進行相關的民俗文化教育,有利于幼兒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3]。例如:民俗文化中一些民族的歌舞,雜技,游戲等,不僅有助于兒童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入了解,還能夠培養(yǎng)幼兒的興趣,還可以養(yǎng)成幼兒在某些方面的特長。在民俗文化中,有一些是關于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的內容,幼兒對于這些知識的學習有利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使其健康地成長。在不同地區(qū)生活的幼兒,他們所經歷的民俗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而且在不同民俗文化背景下培養(yǎng)出來的幼兒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其是開展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的前提,可以對幼兒的方方面面給予有效的反映,尤其是一些具備濃郁地方性色彩的民俗文化,可以更好的促進幼兒的身心發(fā)展。

2.3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在民俗文化中包含著關于禮儀,道德的內容,學習這些內容有利于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例如:我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普遍認為尊老愛幼是一種美德,了解這一點有助于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比如在公交車上主動給老人讓座,主動幫助比自己小的同學等。此外,通常情況下,生活是人所特有的活動,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人創(chuàng)造了生活,生活造就了人。一些民族的風俗習慣也有利于與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

2.4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園的課程與生活聯系得越緊密,內容與形式越生動活潑,幼兒的學習興趣會越高。兒童生活周圍的人、事以及活動都蘊含著民俗文化的內容,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利用社會民俗資源,引領幼兒感受祖國豐富的文化,有利于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例如:借助用廣為流傳的民族歌謠,能更好的激發(fā)幼兒語言學習的熱情;一些有趣的民俗游戲,比如跳繩、跳皮筋,不僅能增強幼兒的體質,還能培養(yǎng)團隊意識。學前教育承載著對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同時也肩負著對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發(fā)展重任,因此要盡可能的實際相結合,以更好的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例如,南部侗族非常好客好禮,即使是借個蒸米皮的盤子,也會送兩三卷米皮,并且在農忙時節(jié)還會主動幫他們進行干活。有外鄉(xiāng)人前來做客時,也會給予熱情的款待,這些遺留下來的民俗文化,可以更好的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例如德昂族所盛行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基本上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如:關門節(jié)、開門節(jié)、潑水節(jié)、燒白柴等節(jié)日。開門節(jié)時部分寺廟的村寨會開展"格聽祭",并且一般從傣歷12月13日就開始進行準備,有煮新飯、舂新米、做年糕等活動,并從中挑選出兩塊年糕送入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等待次日全寨開祭,同時還需要用竹篾做成小房,內部裝有年糕,并在當天由眾人抬著小竹房到寺廟進行朝拜,各家還要殺雞備酒,制作各式糯米糕點,全寨共聚一餐,相互品嘗各家的風味,這樣的學前教學可以更好的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5傳承和發(fā)展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主要勞動人民所享用、創(chuàng)造和傳承的民俗文化。我國的56個民族都具備各自特有的民俗文化,記載了當地民眾的日常生產和生活,同時集當地交際、勞作、民眾娛樂、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等為一體的生活和行為習慣,反映了當地民眾的精神智慧。將民俗文化知識引入到幼兒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夠豐富學前教育的內容,還有助于增進幼兒對民俗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激發(fā)幼兒的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因此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3.總結與展望

第9篇:民俗文化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民俗文化;體驗式設計;國際旅游島;海南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9-0143-03

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的核心問題是把海南島建設成為獨一無二、充滿魅力的熱帶島嶼,而海南島除了擁有燦爛的陽光、綿延的沙灘、蔚藍的大海、精致的島嶼、挺拔的椰樹……其最大的獨特性還在于我們對于海南島獨特民俗文化的詮釋,讓來到這座島嶼的人們感受到別處無法感受到的民俗文化魅力。

一、民俗文化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的重要

地位

1.民俗文化元素是海南旅游國際化的重要標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海南島要真正走向國際化,對民俗文化的整理和開發(fā)是一個關鍵性因素。一個地域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獨特的文化傳承形成特有的民俗文化特點,海南島更因其島嶼的特殊地理位置,保持了相對原生態(tài)的民俗文化特點。這種原生態(tài)的民俗文化也正是海南挖掘獨特文化魅力的源泉,也正是海南旅游走向國際化的基石[1]。

2.民俗文化元素是海南度假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海南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吸引了海內外眾多的度假游客,但是度假模式相對單一,更缺乏獨特文化元素的主導。這就對度假旅游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產生潛在的威脅,因為僅僅是陽光+海水+沙灘的度假模式在全世界范圍內可謂競爭激烈,而陽光+海水+沙灘+獨特海南島文化的感受之旅卻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梢妼D厦袼孜幕氐纳疃缺Wo和挖掘才是培養(yǎng)海南度假旅游的核心。

3.民俗文化元素是海南人文生態(tài)工程的核心基礎。建設國際旅游島應從人文生態(tài)視角將海南的民俗文化元素重新構建,將其納入海南人文文化建設體系,形成獨具特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文生態(tài)系統(tǒng)。一個區(qū)域人文生態(tài)的豐富多彩和延綿傳承,形成這一區(qū)域的個性魅力。構建海南島良好人文生態(tài)環(huán)境,有利于推動海南島經濟持續(xù)協(xié)調健康發(fā)展,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展示海南島文化內涵和個性魅力,增強親和力和吸引力,優(yōu)化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構建海南島良好人文生態(tài)環(huán)境,應以彰顯地域歷史文化及民族文化內涵、構建重點人文景觀保護區(qū)域、凝練人文精神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為重心,形成特色的海南島“名片”。

二、海南民俗文化資源旅游開發(fā)的體驗性弱

海南民俗文化資源豐富多彩,神秘而充滿魅力,但是在現階段的開發(fā)模式中,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更多感受到的不是神秘而是野蠻,不是魅力而是排斥。其中非常關鍵的原因還是海南民俗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fā)形式體驗性不強,例如,游客在旅游過程中也許能看到像竹桿舞表演,甚至還能加入到跳竹桿舞的隊伍中,但是這種體驗卻是片面沒有系統(tǒng)的。這種片面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不是所有來海南的游客都有機會體驗,對海南島的民俗文化理解自然不相同;另一方面,游客即使體驗到了這樣一種竹桿舞的形式,可能并未能體驗其他各種民俗文化而對海南的整體文化形象認識有偏差。

1.海南民俗文化開發(fā)的區(qū)域性明顯。海南在旅游開發(fā)過程中,對東線的開發(fā)是較早也是較成熟的,現有的民俗文化開發(fā)項目也大都集中在東線上,比如黎村苗寨、檳榔谷。這就對全面而整體的展示海南島的民俗風情提出了挑戰(zhàn)。而且民俗文化展現的形式大都局限于景區(qū)內,出景區(qū)門則很難從周邊的村落和環(huán)境中感受到景區(qū)內的風土人情。但是民俗文化的強大魅力是一定要人置身其中去充分體驗的。單一的依靠范圍有限的景區(qū)讓人們來了解整個海南島的民俗文化是不現實的。

2.海南民俗文化開發(fā)的功利性太強。海南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項目相對于自然風光的旅游開發(fā)項目,還處于相對較弱的位置。特別是像黎村苗寨這樣的項目,重復性很高,為什么重復性會這么高?利益驅使。為什么有利益?正是源于海南民俗文化的魅力,而我們在開發(fā)過程中,卻被利益主導,利用游客對海南風俗民情的好奇心理,采取了一些不妥當的手段。例如,進入黎村苗寨,體驗婚俗的一個項目,在游客不知情的情況下,強行讓游客體驗黎族婚禮,最后強行收取一定的費用。這會給游客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從而扭曲對海南民俗文化的理解。這種形式的體驗不僅不利于民俗文化的開發(fā),反而造成體驗錯覺。

3.海南民俗文化開發(fā)的可介入性弱。海南民俗文化具有神秘、原生態(tài)的特點,在開發(fā)過程中如果沒有以人及生活形態(tài)為載體,民俗文化的開發(fā)就很容易走入低俗、野蠻的窘境。民俗文化的開發(fā)旨在向人們展示海南島人民的生活藝術和文化,如果加入過多的商業(yè)開發(fā)成分,例如為了贏利,在景區(qū)內設置與民俗文化展示格格不入的文化元素,把民俗文化展示變成了大雜燴,只要有贏利的項目都可以上。如何介入并引導海南的民俗文化到一條和諧發(fā)展之路,正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三、體驗導向的海南民俗文化開發(fā)系統(tǒng)設計

(一)設計的核心基礎:海南民俗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海南民俗文化開發(fā)系統(tǒng)的設計旨在對不可再生的民俗文化資源進行保護與發(fā)展,以推動海南民俗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所有民俗文化的保護一樣,海南的民俗文化保護同樣面臨傳承問題。究其根源,主要是現代生活方式的巨大沖擊,年青人向往現代都市生活,并沒有認識到民俗文化的價值所在。而對現代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結合的傳承方式也缺乏政府主導,讓年青人看不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與價值之所在。政府需要給予相應的政策及經濟支持,使得海南民俗文化不僅能得以傳承,還會增加海南的國際化魅力,從而促進民俗文化本身的發(fā)展,進入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

(二)設計的基本理念:突出海南民俗文化的體驗性

海南民俗文化傳承的關鍵在于人,而人之所以傳承一種文化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或是熱愛。民俗文化之于海南,是形成國際化形象的立足之本,生存之需。但是現階段民眾缺乏對傳統(tǒng)文化意義的理解,一部分人對傳統(tǒng)民俗文化并不了解,一部分人熱愛傳統(tǒng)民俗文化卻迫于生計不得不放棄,陷入無人承繼的局面,這就需要通過引導讓人們了解文化的價值、體驗文化的魅力,并且通過政策引導讓民俗文化在展現魅力的同時緩解文化傳承者的生活壓力。我們通過一定的開發(fā)模式,讓更多的游客來體驗這種民俗文化,參與其中,讓他們更加了解這種文化,同時也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經濟的支持。

(三)設計的主要策略:保護優(yōu)先、重點突破、市場介入、大眾參與

1.保護優(yōu)先:全面整理和保護海南民俗文化的各類載體。海南島具有稀缺的島嶼文化和民族文化,但是稀缺的文化資源卻沒有被充分、完整的展現給游客,沒有形成核心的文化競爭力。海南島也致力于對這些民俗文化的保護,目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1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53項。但是這些民俗文化都面臨載體――人的缺失。為什么這么稀缺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卻面臨這樣一種無以為繼的尷尬局面呢?因為生存與文化之間,人只能先選擇生存,如果我們認識到文化的價值,并通過合理有效的渠道使文化轉化成經濟發(fā)展的動力,那么這些寶貴的資源才能保護下來,并得以發(fā)展,而文化的載體――人也得到了最好的保護[2]。

2.重點突破:開放一些有特色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海南的黎苗風情是其民俗文化中十分重要且最具特色的部分。而目前海南展示少數民族風情的旅游景點和項目,有些不但沒有讓游客接受和熱愛黎苗文化,反而心生恐懼;有些項目向人們盡可能全面、客觀的展示黎苗文化,卻缺乏體驗性項目讓人們走馬觀花,缺乏深入的理解,更談不上將黎苗文化打造成為海南島特有的文化核心競爭力??梢约又亓Χ冉ㄔO一批古樸、充滿民族特色的村寨,讓游客能全方位的體驗海南特有的生活方式。

3.市場介入:將民俗文化融入高端度假旅游體驗之旅。海南島目前主要以觀光和度假休閑旅游為主,其中自然包括一些對民俗文化進行了解的項目,但是沒有高端的民俗體驗線路設計,而這樣的線路設計,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高端客戶,另一方面也對海南的民俗文化進行最廣泛和有效的推廣。當前,三亞崖洲古城的保護與開發(fā)是一個很好開端,能成為補充三亞及海南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不足,再現海南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3]。

4.大眾參與:用群眾運動確保海南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我們要改變民俗文化傳承通過個別的傳承人,通過限定的景區(qū)來實現的觀點。民俗文化的傳承首先要有這個地區(qū)民眾的深深熱愛,然后要有豐富多樣的載體和表現形式。如果少數民族的歌舞隨處可見;如果瓊劇、海南八音、崖洲民歌能相隨耳畔;如果有幸居住在船型屋;如果能穿上黎族姐妹織的黎族服飾;如果能參與海南特有的節(jié)慶活動……對游客來說這就是最快樂的旅行,因為在旅行的過程中體驗了一種文化,并參與和傳承了這種文化。

(四)設計的核心領域

1.視覺體驗系統(tǒng)設計。海南的特色要通過視覺展現給游客的主要是獨具嶺南風格的回廊式建筑和少數民族服飾。我們應該通過政府的主導,將一些古建筑群進行修繕和整理,將海南鄉(xiāng)村的船型屋、城鎮(zhèn)的嶺南回廊式建筑為標志的建筑特色展示在游客眼前。海南有黎族、苗族和回族,在民族聚居區(qū)域應鼓勵少數民族保有自己的服飾文化,并通過全民的參與,讓游客感受到海南的與眾不同。海南現有的島服文化是一種非常好的視覺體驗典范,這使得游客非常有參與和認同感,但是島服文化的內涵有待深度的挖掘,也需要更多元化的產品。

2.聽覺體驗系統(tǒng)設計。海南有很多的民間音樂戲曲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其中有很多都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崖州民歌、儋州調聲、臨高人偶戲、瓊中黎族民歌、黎族竹木器樂、海南齋醮科儀音樂、瓊劇、海南八音器樂、文昌公仔戲(三江公仔戲)。如果通過整理能將這些音樂戲曲向游客展示,一方面讓游客通過音樂了解海南民俗文化,另一方面也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問題得以解決。

3.味覺體驗系統(tǒng)設計。海南美食繼承了南方飲食的特點:清淡、講究原汁原味,同時也結合了海南的地方特色,不僅有美味的小吃,更有已經為大家所知的四大名菜“文昌雞、嘉積鴨、和樂蟹、東山羊”,如果我們能把這些飲食資源與民俗文化展示進行整合,例如,專門開辟一條海南美食街,將海南的小吃、名點,著名菜式以快捷、衛(wèi)生、物美價廉的形式呈現給游客,想必大家都會非常愿意去品嘗,從而更深入的了解海南的飲食文化。

4.行為體驗系統(tǒng)設計。很多游客來到海南不僅為了領略海南的島嶼風光,更是想體驗海南的熱帶生活方式,尤其是黎苗等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這就需要我們建設一批能展現海南特色的農場、村寨,提供給游客充分體驗海南民居生活的場所和機會,就像云南的麗江、湖南的鳳凰等等這樣的古鎮(zhèn),通過一種生活方式來吸引更多的游客。更可以通過對少數民族特有節(jié)日的節(jié)慶活動,讓游客真切感受海南的民俗文化。

5.精神體驗系統(tǒng)設計。精神體驗系統(tǒng)的設計旨在通過文化作品,包括文學、影視等形式向社會大眾傳播海南清閑、自在、快樂的精神。首先是收集與海南有關的古代文學作品,整理出不同系列讓人們感受歷史長河中的海南,其次創(chuàng)作出現代影視作品,讓海南通過熒幕走向社會大眾,讓沒有來過海南的人向往海南,讓來過海南的人留戀海南,讓海南島不僅存在于一個地理位置,更存在于人們心里的某一個角落。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所在,旅游是文化的載體之一。海南民俗文化體驗性開發(fā)需要從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的高度實施“政府主導、民間參與、企業(yè)投資、社會收益”的總體策略,以實現經濟、社會、生態(tài)等多種效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建國.國際旅游島建設要挖掘本土文化[J].新東方,2009,(6):14-19.

[2]李壯麗.如何做好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fā)――在保護中實現有序開發(fā)[J].民族論壇,2009,(1).

[3]張軍.對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維度思考[J].旅游學刊,2005,(5):38-42.

How to Develop Hainan Folk Culture Under the Context of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Design by Experience

WU Jue

(Hainan University,Tourism College, Haikou 570228,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