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普通高級中學教育范文

普通高級中學教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普通高級中學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普通高級中學教育

第1篇:普通高級中學教育范文

關鍵詞:通用技術 技術素養(yǎng) 創(chuàng)新精神

一、教師自己要加強技術素養(yǎng)的修養(yǎng)

如果要給每個學生一碗水,那我們教師至少要有一桶水。因此,作為通用技術的教師,首先要精通業(yè)務,認真鉆研課程標準,領會《通用技術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這樣不僅對通用技術課程的理念、目標、評價方法會有深入的了解,也可以理解編者的編排思路,站在更高的層次上理解教材。我的體會是教師要在技術知識理解的基礎上,多鉆研,多探索,吃透課標和教材。很多教師以前都沒有接觸過這門科學,打開課本一看發(fā)現(xiàn)有很多的知識自己都不明白,而且相關的書籍、資料也很少。這就要求在上這門課之前就要吃透教材,看透教材,還要多看其他版本的材料,有空余時間還可以多看一些其他技術方面的書籍,以增加自己的知識面,各個版本的教科書也可以互相借鑒,地質版和蘇教版的書就可以相互補缺,有許多觀念經過對比,自身了解的就比較清楚,還可以豐富教學案例,有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所以,我們教師必須加強自身技術的修養(yǎng)。

二、培養(yǎng)領悟和運用是通用技術基本的教學目標

技術思想和方法的教學以注重領悟和運用作為目標。所謂領悟,一般是指能夠對有關信息進行轉化,使信息變成更好理解的形式,從而理解內容的意義。領悟作為技術思想和方法的教學目標之一,是指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對技術思想和方法進行描述和解釋、對技術思想和方法中存在的各種關系進行梳理,理解技術思想和方法作為一種理念、價值觀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對于人們實踐的意義,并在此基礎上將之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優(yōu)化自己的思維方式。運用,作為技術思想和方法的教學目標之一,是指學生能夠有意識地以技術思想和方法為指導,對一些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

三、精心選擇案例,開展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

技術實踐源于生活,但不是所有的技術活動都能夠在生產、生活實踐的真實場景里呈現(xiàn)。在這個時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選擇技術實踐、技術設計的案例或設計匠心獨運的活動,借助多媒體技術直觀形象的教學,通過聲音、圖像等入情入境的表現(xiàn)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以案例為載體,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各種信息的教學方法就是案例法。案例法可以作為技術思想和方法的教學方法之一的原因在于:

1.案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情境,不僅有利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獲得一種真實的體驗,而且有利于學生將親身體驗、領悟到的技術思想和方法有效遷移到解決其他問題的實踐之中。

2.案例法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做中學”的機會。學生參與案例的分析并與其他同學展開討論、交流,這是案例教學中至關重要的部分。通過這種“做中學”,學生可將案例中蘊含的技術思想和方法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發(fā)展自己的智慧。

四、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悟技術和設計方法

通用技術課要強調技術的特點,注重學中做、做中學的基本理念

技術課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使學生在技術實踐中更好的體會技術與設計、應用技術與設計的精髓。對學生的實踐活動教師要精心設計、精心安排。即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技術操作能力、時間控制,還要考慮技術設備、制作成本、對教材的整體把握等。使學生通過實踐要有收獲要有成就感。

以學生的親手操作、親歷情境、親身體驗為基礎創(chuàng)造性地實踐,讓其施展才華,大顯身手,這是學生掌握技術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設計、制作、試驗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操作”體驗,進而獲得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以及技術能力的發(fā)展。使學生在融入技術情感中,在實踐中領悟技術和思想方法,讓每位學生在展示自己的設計作品,暢談設計方案時,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豐富想象力,那種敢于表現(xiàn)的個性品質,良好的合作交流態(tài)度,又提高了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的意識,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得到更大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思維的意識與習慣,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不是單一的,設計的方案通常是多樣的。由于學生沉浸于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對問題解決中所揭示出來的技術思想和方法可以達到真正的感悟和理解。

學生對技術思想和方法的學習應是在已有認識基礎上的再創(chuàng)造。教學的著力點不是實現(xiàn)學生對技術思想和方法內容的靜態(tài)復制、被動適應和精確掌握,而是動態(tài)生成和主動建構新的意義,即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自身的感受和領悟,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對技術思想和方法進行詮釋和理解,并且內化為個體獨特的認知結構。技術思想和方法教學還有很多,但是,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jù)具體教學內容、學生水平和教學條件等,采取最適宜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各種教學方法相互交叉,需要對其綜合運用。如運用案例法,同樣需要發(fā)現(xiàn)、體驗,對案例中涉及到的具體問題也需要進行分析與解決。

第2篇:普通高級中學教育范文

一、學習動機的內涵和外延

一般來說,復雜的動機理論體系主要包括人的認識過程和情感過程的全部領域,在這之中,最受關注的就是學習動機。事實上,學習動機就是一種能夠激發(fā)個體進行學習的重要動力,并且在這種動力的影響之下,個體能夠完成自己的一切學習活動,進而取得一定的成果。由此看來,學習動機對于高校大學生的學習來說有著不容小覷的意義,它直接制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學習動機的作用

事實上,學習動機并不是一種智力因素,它屬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疇,并且它時時刻刻對其他相關的因素產生重要影響。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學習動機是學生完成學習過程的重要條件,如果缺乏學習動機,那么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會變得索然無味,也可以說,如果沒有學習動機就沒有其他非智力因素的產生。一個學生,只有在擁有較強的學習動機之后,才能夠擁有較強的其他非智力因素,具體地說就是學生的學習動機強,那么他的學習興趣就會很濃厚,對于學習也有一定的積極性,面對困難也不會退縮,最終順利完成學習過程。相反,如果學生不具備較強的學習動機,那么他對于學習也缺乏熱情,也就沒有耐心和毅力去客服困難。

三、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中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

(一)明確高校音樂教育的目的所在

普通高校當中的音樂選修課是高校教育當中不容小覷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實現(xiàn)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音樂選修課的教學之下,大學生可以了解很大一部分音樂知識,日積月累將會提升大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yǎng),其審美觀和審美情趣也會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與此同時,大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變得越來越活躍,整體文化素質也逐漸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上來,繼而影響到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事實上,不論學生在最開始的時候抱有什么樣的學習目的,但是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音樂教師應當讓學生意識到音樂學習對其終身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所在,這也是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所在,有了這個目的,學生就能夠擁有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二)培養(yǎng)強烈的音樂學習興趣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夫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學習動機培養(yǎng)的過程當中,也要充分重視起興趣所給予的強大動力。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正是人生當中好奇心最強的階段,他們對知識充滿無限的渴望,在音樂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感受到音樂學習所帶給他們的無限樂趣,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之下,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需要也會越來越強烈?;诖耍魳方處熅涂梢岳枚鄻踊耐緩絹斫淌趯W生音樂知識,學生也會更好地吸收。除此之外,教師還要保證課堂內容的新穎和創(chuàng)新,如果始終以一成不變的模式和內容來教育學生,長此以往,學生就會覺得音樂學習極其枯燥,如果能夠經常為學生介紹一些實用的,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新音樂,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參加多種多樣的音樂活動,學生自身也應當有參與音樂活動的意識,因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夠加強對音樂的感知和認識。教師在組織音樂活動的時候也要遵循多樣化的原則,譬如說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一小部分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小型的歌唱比賽,也可以舉辦各種形式的音樂競賽,學生在快樂參與活動的同時,還會進一步體會到實踐帶來的作用和意義,并且能夠及時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采取改進措施,在這一過程當中,教師也要細心地去觀察每一個學生的表現(xiàn),了解到他們對于音樂的需求,從而改進教學工作。專業(yè)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創(chuàng)立合唱隊和樂隊,最大程度上增強學生學習音樂動機,培養(yǎng)濃厚的學習興趣。此外,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多媒體已經走進高校課堂,音樂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先進的資源,通過播放音頻資料的方式滿足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需要,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途徑。

(四)利用原有動機的轉移

所謂原有動機的轉移,主要是說在學生缺乏學習動力的條件之下,或者還沒有明確學習的目標,教師就要利用學生對原有知識的興趣,加強引導和鼓勵,使學生在引導和鼓勵之后擁有學習的動力。筆者根據(jù)實際調查得知,現(xiàn)代大學生的課余音樂生活都是圍繞流行音樂展開的,盡管在現(xiàn)代流行音樂當中存在很多糟粕作品,但是也有很多精品,教師要利用學生對于流行音樂的興趣,做好正確引導,告訴學生去吸取流行音樂當中的精華部分,并將其與傳統(tǒng)的古典音樂結合起來,利用有效的方式讓學生在愉悅的環(huán)境下學習音樂。

第3篇:普通高級中學教育范文

關鍵詞:普通高校 體育教學 教學改革

高校體育教學是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增強學生的體質,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能力,而且能使學生在德、智、體、美方面全面發(fā)展。傳統(tǒng)高校體育教學存在著一些弊端,越來越不適應高校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需要,阻礙著高校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廣大高校體育工作者應共同努力,推進素質教育、深化高校體育改革,使之更加完善和富有實效。

一、傳統(tǒng)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對教學目的的認知

1.傳統(tǒng)觀點認為高校體育教學應以加強學生體質的鍛煉為主,通過不同體育項目的技能與技術的掌握,培養(yǎng)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和興趣。然而體育教學的制度和現(xiàn)狀往往造成小學學的內容中學再學、中學講的內容大學再講的現(xiàn)象,未能形成小、中、大學的連貫性教學,造成體育教學的嚴重浪費,使高校體育教學成為“大學牌子,中學形式,小學內容”。由于教學內容的重復和無新意,不少學生對體育課的教學產生厭煩情緒,出現(xiàn)了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現(xiàn)象。

2.一些研究者認為高校體育教學應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要目的,于是提出了“快樂體育”之說,認為好的體育課應是汗水加笑聲,通過快樂鍛煉達到強身健體、增強體質的目的。這種想法對體育概念的理解有些欠缺。體育不僅僅限于“體”,對身體的鍛煉上,還要表現(xiàn)在“育”,即對體育知識和體育能力的教育上。高校體育課每周只上一次,每次90分鐘,按照練習密度40%計算,每次體育課練習時間只有半個多小時,僅靠每周體育課進行半個多小時的練習達到增強學生體質的目的是不現(xiàn)實的。

3.還有人認為高校體育教學應教會學生一兩項運動項目,以滿足學生終身體育運動的需要??墒莾H靠一兩種體育項目使學生受用終身是不太現(xiàn)實的,只有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意識、興趣、習慣和體育技能,才能達到終身體育的目的。只有在重視增進學生身體健康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人格完善。

(二) 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不強

由于教學目的的認知程度不同,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內容針對性不強,主要表現(xiàn)在:

1.不能因材施教。高校學生生源不同,學生體育基礎也不盡相同。當前高校體育課采取同一選項相同的教學內容,基礎較差的學生會因動作較難完成產生自卑心理,因而降低對體育課的學習興趣;而基礎較好的學生卻因動作已經掌握而產生厭倦情緒,激發(fā)不起他們更大的興趣,以致影響整個教學效果。

2.以競技體育內容為主。目前,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多以田徑、球類等競技體育項目為主。由于競技體育具有對抗性和競賽性,一些學生,特別是女生因擔心受傷、身體素質較差、性格內向等原因,而不愿意參加這些項目,因而不能滿足全部學生對身體鍛煉和娛樂的要求。

(三)教學手段單調

當前社會已步入信息化時代,而普通高校體育教學還是延續(xù)舊的教學手段,即“教師示范并講解動作內容――學生練習――教師糾正學生錯誤動作”。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掌握運動技術很有益處,但是,大學生不僅僅要掌握運動技能,還要了解一些運動常識、損傷預防與處理、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等。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遠遠不能滿足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當采用一些其他的體育教學輔助手段來提高高校體育教學效果應當說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二、解決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建議

(一)增加理論課時數(shù)

“新課標”將體育與健康課程劃分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學習領域,并設置了相應的學習領域目標。學習領域的劃分,彌補了過去體育課程單純以運動形態(tài)和功能劃分學習內容的不足,拓寬了體育課程的學習范圍,更加有利于體育與健康課程多元化目標的實現(xiàn)。作為高校體育工作者,應該以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來調整高校體育的學習內容。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是通過一點一滴的理論學習和對社會的認識以及對周圍事物的感知而慢慢形成起來的。高校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素質,通過對學生進行體育理論、運動生理、運動生化、運動解剖、運動醫(yī)學等知識的講解,可增加學生對體育知識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體育興趣,提高學生體育運動的理性認識。另外,還可利用理論課時間,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實驗等對學生所學動作進行分析,提高學生對動作的理解和掌握,使他們形成合理的動作技能,激發(fā)他們的鍛煉興趣和表現(xiàn)欲望。

(二)分層教學

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報名并結合體育初試,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低層次學生為體育知識、身體素質、運動技能都較差的學生,對于這類學生主要進行身體素質和體育知識的教學,可開設田徑、體操、武術等課程以增強身體素質。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多安排一些游戲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在理論課教學中,進行體育基本理論和常識的講述,以使學生全面地認識體育、了解體育。中層次學生為身體素質較好但運動技能較差的學生,對于這類學生可以讓學生選擇體育項目,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在籃球、排球、足球、武術、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中選擇。理論課以單項技能的基本知識和裁判法為主,以增強對該項運動技能的理論認識。高層次學生為體育知識、身體素質、運動技能都較好的學生,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建立各個單項體育俱樂部,帶動全校體育活動的開展,對于這類學生教師除了對其體育知識和技能的指導外,還應培養(yǎng)他們的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以便更好地開展工作。

(三) 加強體育協(xié)會職能

高校體育協(xié)會是學生進行自我鍛煉的群眾性組織,體育協(xié)會利用余暇時間組織學生進行體育活動,學生一方面能鞏固體育課上所學的技能、鍛煉身體;另一方面能結交新朋友,促進相互間的交往,培養(yǎng)社交能力?,F(xiàn)有的各種單項體育協(xié)會普遍建立,但是它的職能還沒有發(fā)揮到最大程度,各項體育活動的開展與比賽還比較少,相關機構和教師應在協(xié)會的組織管理工作中加強督促和指導,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體育協(xié)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宏成.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1,(5).

[2]蔡本初.高校學生健康體育的構思與探討[J].首都體院學報,2002,(1).

[3]張振華.學校體育二十八年改革歷程的回顧與透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3).

第4篇:普通高級中學教育范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與時俱進;差異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030-01

根據(jù)教育部頒發(fā)的《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和要求,中等職業(yè)學校的語文教學必須要與時俱進,緊密貼合社會的發(fā)展,這和普通高中的語文教學完全區(qū)別開來。

一、中等職業(yè)學校的語文教學就必須要有自身的特點

1、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提高中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是要通過全方面的努力 以多樣的形式,使得中職的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yǎng),使得學生具備一定水平的語文應用能力、探究能力、審美能力。除此之外,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還應該充分發(fā)揮中職教育自身的優(yōu)勢和特長,不斷的讓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積極挖掘學生的語文潛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讓中職語文教學得以適應學生個體以及當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2、以就業(yè)為導向,培養(yǎng)語文能力

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至始至終就貫徹著“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yè)為導向”的方針,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實踐活動,從當前勞動就業(yè)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創(chuàng)設與職業(yè)環(huán)境相似或相關的模擬情境,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應用、閱讀、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各方面的提高,從而使學生具備將來直接走向社會所必需和夠用的的語文知識和能力。

3、兼顧共同基礎和多樣選擇,構建有活力的語文課

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應遵循共同基礎和多樣選擇相統(tǒng)一的原則,所謂共同基礎是指精選具有時代性和典范性的優(yōu)秀作品作為各專業(yè)學生共同的學習內容,使全體學生獲得必需的語文素養(yǎng)。所謂多樣選擇是指在共同學習內容的基礎上,增進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以及未來職業(yè)的聯(lián)系,根據(jù)不同職業(yè)類別,選擇適合學生的個體發(fā)語文的需求并設置相應的教學內容,開發(fā)和利用多方面的資源,構建開放靈活又有活力的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體系。

二、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與普通高中的差異

一直以來,我國中等職業(yè)學校的語文教學在很多方面都一直在沿襲普通高中的習慣和做法。例如教材和教學方式的選擇以及教學內容的安排,大同小異。確實,中等職業(yè)學校的語文教學和普通高中相比有不少共同之處,不過,一味的沿襲讓職業(yè)學校的語文教學失去其自有的魅力和特色。學生一邊學習職業(yè)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一邊又學習類似高中又不是高中的語文,這給職業(yè)學校的語文教學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既影響語文的教學效率和效果,也影響整體教學目標和任務的完成。不得不說的是,在職業(yè)學校的語文課程中,既要強調“語文”的概念,又要強調“職業(yè)”的概念。這“職業(yè)”一詞讓職業(yè)學校的語文存在了不同于普通高中語文的區(qū)別和差異:

1、教學目標的差異

“課堂教學目標是指單位時間內預期達到的教學效果?!?普通高中的教學目標主要是為學生進一步升學奠定基礎,所以現(xiàn)在的普通高中有一句口號叫“一切為了成績”。而職業(yè)學校的教學目標就與之有很大的不同。在職業(yè)學校的語文教學中,追求的是一方面加強必需的基礎知識的學習,在初中語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閱讀和理解現(xiàn)代文和文言文的能力,寫作能力,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不斷增加和積累語文基礎知識,傳授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進一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審美熏陶。另一方面,又要結合職業(yè)學校自身的特征,職業(yè)學校的語文還要不斷貼合學生所學的專業(yè),培養(yǎng)其專業(yè)的口語技能,不斷積累專業(yè)基礎知識,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和研究探討以及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不斷塑造學生的完整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由此可見,普通高中的教學目標主要還是升學,他直接面向的不是社會。而中等職業(yè)學校的教學目標則不同,他直接面對社會生產,學生面對就業(yè)崗位,他的教學目標一定更加突出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職業(yè)能力和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變化的綜合能力。

2、教學評價的差異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主要是注重對于學生學習和考試成績的評價。一般在普通高中里,語文教師通過不斷的題海戰(zhàn)術和不斷的周考月考的大小測試,來考察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依此來評價語文的教學效果。對于整個學校而言,辦學成績的好壞就靠這個,上級部門對學校的獎懲依據(jù)也主要來源于此。但是隨著近些年來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普通高中的教學評價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再單單傳授書本知識,而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重心;不再一切只為成績,而是過程與結果同樣重要;以往的應試教育正慢慢向素質教育轉化。而職業(yè)學校的語文教學評價與普通高中也有很大的差異。

由于語文基礎的相對薄弱,以及對專業(yè)課的從屬地位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不少職業(yè)學校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都把實際目標定位“學會夠用”上。而事實上由于學生的語文基礎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對低一些,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往往降低教學難度,以盡量符合大綱的要求。所以說能不能學會這是個度的問題,似乎沒有像普通高中那樣諸多的量化標準。至于知識是否夠用,要等學生真正踏上工作崗位才能真正知道。應該說“學會夠用”的這樣的一個標準并不是一個很高的要求,這相對于大綱要求已經算是比較輕松的目標,也符合學生的實際。在這種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不同要求下,職業(yè)學校的教學評價也必然與普通高中有很大的差別。在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中,學生成績比以前進步了,自學能力變強了,開始與同學合作了,這些都是進步,都在為職業(yè)發(fā)展做鋪墊。相對而言,職業(yè)學校的教學評價應該要更加靈活一些才行,只有這樣才可以適應學生的實際,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促進個體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于 冬.中職語文特殊性及教學對策探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

第5篇:普通高級中學教育范文

關鍵詞:高校 音樂教育 基本樂理 視唱練耳 整合教學

在高校中開展音樂教育的主要對象為那些不是非音樂專業(yè)的在校大學生,這種音樂教育追求的并不是一種專業(yè)性的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們形成自己的審美理念,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我自由而又全面的發(fā)展。所以在普通高校開展音樂教育不同于在專業(yè)的音樂院校開展音樂教育,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的受眾是一群缺乏專業(yè)知識的大學生群體,教學的策略往往不能過于理論化。所以這就在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一、理論學習與音樂音響有機結合

在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中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的聯(lián)系是非常密切的,共同構成了音樂教育的整體。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這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區(qū)別,但是這兩者往往需要進行有機的結合,才能夠達到特定的教學目的。對于普通高校的學生來說,雖然對音樂接觸的比較多,但是往往局限于流行音樂,對于音樂的基本要素還是缺乏基本的了解,對音樂還停留在感性的認識層面,所以在實踐教學中理論學習與音樂音響有機結合就顯得十分重要。首先,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學生對于音樂理論的把握,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音樂概念,從而能夠快速地了解音樂的曲式結構,便于學生的記憶。其次,在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增加音樂欣賞課的課時。許多的音樂作品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理論與音樂元素。學生們欣賞這些作品的時候能夠對風格流派以及其他知識做到整體的把握。

二、理論學習要在技能課中得到加強

音樂技能課能夠將基本的樂理同視唱練耳進行深度的結合。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許多普通高校已經擁有了專門的音樂教室,因此可以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增強學生對于音樂理論的把握。比如說在講授和弦的時候,音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鋼琴的名曲進行課堂講解,講解結束后讓學生分組進行聯(lián)系,試著辨別出不同的音響色彩,通過這種方式的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理論知識,也進一步提升了學生技能操作的水平。音樂教育需要學生自己親身參與進來,在教學的過程中音樂教師可以運用每一個學生的自身音樂系統(tǒng)來進行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樂譜,讓學生自己唱,從而區(qū)分出旋律的強弱。

三、充分使用多媒體教學和實物教學

多媒體在現(xiàn)代的教學過程中應用得非常普遍,在普通高校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進行課程教學。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往往由于實踐的限制,很多學生對于音樂元素的把握只能夠停留在抽象想象的層面上,在教學的過程中音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增加學生對于音樂元素的認識。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多媒體上的一些聲音和圖片,來調動學生的感受能力。同時,音樂教師也可以通過一些演示軟件,直接演示給學生看,增強學生的認識水平。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實物的使用,不要僅僅停留在音樂理論的講授上,在講授節(jié)拍的時候,教師可以實際進行操作,培養(yǎng)學生對于節(jié)拍的感受能力。

四、認真研究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

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是瑞士音樂學家達爾克提出的,達爾克認為在實施音樂活動的時候應該讓受眾的身體自覺地去體驗音樂,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引入律動、視唱以及即興,長久的通過這種方法的培養(yǎng),能夠喚醒受眾對于音樂節(jié)奏的把握,從而促使音樂在受眾思想內的概念化。其次,德國的音樂教學學家奧爾夫認為在音樂活動中人類應該恢復最原始的狀態(tài),在音樂活動中動作和舞蹈應該積極的包含在內,通過節(jié)奏的作用將這些要素結合在一起,能夠增加受眾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增加自己的情感表達。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積極的借鑒國外的優(yōu)秀音樂教育理論和方法,改善我國目前的音樂教育現(xiàn)狀。

五、結語

目前我國的人文環(huán)境逐漸得到了改善,整個社會越來越追求審美教育,普通高校作為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地,則更加體現(xiàn)了這一點。普通高校音樂教學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欣賞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做一個具有高尚審美情操的現(xiàn)代化知識分子。在本文中筆者闡述了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中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整合的意義,針對如何整合也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希望能夠起到些許作用。

參考文獻:

[1]楊三川. 芻議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整合教學[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1).

[2]黃鷹.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整合與教學手段多樣化探索――兼及音樂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J].中國音樂,2006,(01).

[3]張婷.淺談高校學前教育專業(yè)中樂理課程與視唱練耳課程的合并教學[J].黃河之聲,2015,(03).

[4]楊天宏.論高?;緲防砼c視唱練耳課程的整合及教學[J].大舞臺,2012,(08).

第6篇:普通高級中學教育范文

【論文摘 要】運動的動機是激發(fā)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堅持體育鍛煉的重要前提。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動機就是通過創(chuàng)造外部條件來滿足學生的內在動機,并通過創(chuàng)造外部條件來滿足學生對體育活動不同需要。本文闡述了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動機的一些方法。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效果;學生能否通過體育活動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興趣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技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被動的要我學”變成“主動的我要學”、“喜歡學”。根據(jù)高校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在教學中采用目標設置,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情感,改革體育教材教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去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通過實踐,這樣不僅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更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下是我多年從事體育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感情

大學生不同中學生,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來自不同地區(qū),離開父母和親人,更需要建立一個新型的師生關系。這樣,就要求教在教學中悉心培養(yǎng)師生情感,熱愛、關心、幫助和尊重學生,以愛生之情培育學生對教師的敬愛、信賴之情。教師要組織好每一次活動,關心每一個學生,認真對待和設法滿足他們每一個正當?shù)男枨?。對他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要認真考慮,仔細回答。

二、對學生進行目標設置

體育課程目標設置是在一定時期(階段)內,通過實踐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它是學校體育課程的出發(fā)點與歸宿,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屬于有目的的行為,通過對其進行目標設置可以激發(fā)他們參加體育活動的動機,指導其行為。在體育教學中為學生確立當天或一個階段內所要達到的目標,當這種目標轉化為練習者的內心需要時,就會使學生主動的參與練習,從而提高自我的努力程度和動機水平。在進行目標設置時要根據(jù)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定得太高,但也不能太抵,要給學生提供明確而具體的目標以及達到目標的方法,并針對此目標提出具體的建議。其次在教學中還要注意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相結合,一般來說,短期目標最有效,對學生的行為最容易產生立竿見影的推動作用,但也必須有長期目標的引導,其行為才能更加自覺、堅持不懈。引導學生看到自己的成功經歷,教師也應該為他們每一次的進步給予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三、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

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愛好應強調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就要改變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習式教學模式,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等方式,讓學生體驗經過探究活動、合作活動和自主學習所獲得結果的過程,以提高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學習能力。以學生為主體決不是“放羊式”教學,教師對于每一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選擇、教法與學法的運用以及學習評價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把學生主動、全面的發(fā)展放在中心地位,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和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根據(jù)高校公共體育的教學特點,學生人數(shù)多,個體差異比較大,我們還可以采取分組教學或在完成教學任務后,安排一定的時間,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進行多種選擇性的活動。通過自由活動,進行大量的實踐,使學生了解了一些體育競賽知識和規(guī)則。學生也在活動中體會到體育知識和技術的重要性。學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滿足,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鍛煉熱情。同時鍛煉了學生的身心,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團結協(xié)作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學生學會科學鍛煉

運動參與領域要求學生掌握一些科學鍛煉的理論和方法,這一部分內容可結合運動實踐課進行教學,也可以安排少數(shù)課時(如下雨天或課余時間采用專題講座等)進行理論課講授或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體育課本中的有關內容,但最終是要把這些理論上的知識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科學鍛煉的水平。因此,教師要充分指導學生把動體與動腦相結合,使學生的科學鍛煉能力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得到提高。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安全教育,預防傷害事故的發(fā)生,并讓學生懂得一些簡單的急救處理,這樣就可以防止學生由于傷病而不愿意參與體育活動。

五、體育課堂教學中設置疑問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有預見地給學生“設置疑問”親身體驗,解決問題。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開拓了學生的思路。對于更好地掌握技術動作,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教學中“設疑”的方法較多,如“懸念式設疑”在課的一開始設置一些懸念,讓學生帶著問題上課。而且自己通過親身體驗把問題解決。如在投籃過程中,籃球出手后為什么要后旋?排球在發(fā)球和扣球時,排球為什么會前旋?教師要有目的的提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進行練習,激發(fā)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鍛煉的積極性,比只單獨強調學生怎樣做效果更好的多。

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體育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體育價值觀的教育,使他們正確認識到⑴通過體育活動最直接、最顯著的價值,是促進身體的正常發(fā)育和身體健康水平的提高;⑵作為社會的存在物,人的運動實踐行為不久始終影響、改變著自身機體,而且隨時影響著人們的情緒和各種心理感受;⑶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擴大了人們社會交往的范圍,使人們的社會關系越來越復雜,是否具備與社會、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意識和能力,已經成為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⑷獲得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

七、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

寬敞的場地和充足的體育器材,也是激發(fā)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的重要因素。我們可以設想,當學生走進寬敞明亮的健身房,踏著柔軟的地毯,聽著優(yōu)美的音樂,墻壁上的大鏡子映出他們充滿青春活力的身影,必然會產生激動、愉快、自豪、躍躍欲拭的感覺,從而樂于進行鍛煉。因此,學校要加強體育場館設施建設,購置充足的體育器材,改善體育教學環(huán)境。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動機是多方面的。除了以上幾種方法外,我們在教學中,還可采取⑴改革體育教材教法;⑵利用原有動機的遷移,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⑶利用體育教學中的積極反饋,強化學習動機;⑷進行正確導向,維持動機的強度;⑸改變評價重點,促進學生學習和進步;⑹在課的各個部分,適當采用一些音樂;⑺教學方法要興趣化,教學手段要多樣化等等。通過采用這些新的手段和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鍛煉的積極性,為更好地完成體育課堂的教學任務,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第7篇:普通高級中學教育范文

關鍵詞:普通高校 殘疾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b)-0237-03

殘疾人受教育權的實現(xiàn)狀況,是權衡一個國家文明與進步與否的重要標準。它的保障程度,是實踐教育公平的客觀要求,體現(xiàn)了國家人道主義關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實際表達,有助于殘疾人平等行使參與社會權力。1985年教育部明確提出要求各地在高考錄用時要有比例的錄取學習成績優(yōu)異但身體有殘疾的學生,之后又頒發(fā)了四份專門文件,確保殘疾人充分享有高等教育權。于是新的問題產生了,即如何做好普通高校中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我國殘疾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情況

截止2010年,我國特殊教育學校(包括小學、中學、大學)共計1705所,按照殘疾兒童少年較多的縣市都應有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的國家規(guī)定,初步預估至少應有近萬所。但目前全國大多數(shù)縣市沒有相應的學校,很多縣甚至沒有開設殘教班,全國專門進行高等教育的特殊學校不足十所,這遠遠無法滿足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1987年我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殘疾人數(shù)為5164萬人,2006年我國進行了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殘疾人數(shù)為8296萬。殘疾人數(shù)增長幅度為37.8%[1]。圖1是1987年與2006年兩次調查殘疾人受教育程度比較示意圖。

2000年我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總人口的文盲率為6.72%,2006年全國15歲及以上殘疾人文盲人口(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為3591萬人,文盲率為43.29%。后者是前者的七倍之多。2006年全國殘疾人數(shù)比1987年增加了3132萬人。這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殘疾人數(shù)目有所增加,每十萬殘疾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shù)從287人上升到了1139人,但是接受高等教育總人數(shù)僅為94萬人,占殘疾人總人數(shù)的比例僅為 1.13%。由此可見,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情況并不樂觀。

以山西省為例,與1987年相比,2006年山西省殘疾人數(shù)量明顯增加,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上升[2],具體情況如圖2所示。

2006年山西全省殘疾人口202.9萬人,其中具有大學程度(含大專)的殘疾人是3.3萬人,占全省殘疾人口的1.6%。具體情況如圖3所示。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包括山西省在內的全國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shù)雖有所增加,但是所占的比重仍然不能滿足需要。由于高等特殊教育學校數(shù)量有限,能夠容納的殘疾學生數(shù)與實際需求存在差距,國家鼓勵殘疾程度較輕的學生進入普通高校求學,但普通高校對于殘疾學生的錄取數(shù)量也非常有限。如圖4所示。

可見,普通院校中所能夠容納和接受的殘疾大學生人數(shù)雖然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大,與殘疾人的增長數(shù)量相比,遠不能滿足殘疾大學生的求學需要。正是因為殘疾大學生在普通高校中所占比例不大,也使其逐漸淪為普通高校中的“弱勢群體”,容易導致他們產生被學校、被社會“邊緣化”的心理,不利于殘疾大學生的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針對普通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新的內容,同時也是高等特殊教育不斷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2 普通高校中殘疾大學生的特殊性

2.1 生理的特殊性

殘疾大學生是指有聽說障礙、視覺障礙和肢體殘疾的大學生。根據(jù)殘疾人殘疾的程度和情況不同,可以分為單一性殘疾和復合型殘疾即同時具有兩種以上殘疾的人。即使是同一種殘疾類型,根據(jù)其殘疾的程度不同,其所面臨的生活障礙也是有所不同的。由于受到教學環(huán)境和條件的限制,一般普通高校中接收的殘疾大學生以肢體殘疾為主,根據(jù)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對肢體殘疾等級的認定分為四級:“第一級是指不能獨立實現(xiàn)日常生活活動;第二級是指基本上不能獨立實現(xiàn)日常生活活動;第三級是指能部分實現(xiàn)日常生活活動;第四級是指基本上能獨立實現(xiàn)日常生活活動”。[1]在普通高校中接受教育的殘疾大學生主要是第四級也就是程度最輕的殘疾人。

2.2 心理的殘缺性

殘疾者因為自身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他們的求學之路要比正常學生艱辛得多。不僅要正視自身殘疾的困難,還要具備面對“有色眼鏡”帶給他們的無形的精神勸阻和精神壓力的心理承受力。在一些健康人看來,他們是需要同情、憐憫和救助的群體。這種長久以來在殘疾者心里扎根的弱能認同感隨時間的推移以微妙的方式代代延續(xù),具有可怕的同代傳染性和代際傳承性?,F(xiàn)實生活中的不便,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殘疾者的心理負擔。加之文化傳統(tǒng)的深刻烙印,使其滋生“自卑感”。在自卑感情緒下產生的心理陰霾籠罩下,他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與正常人有隔閡感,產生“低人一等”的心理。歷史沉淀的歧視、現(xiàn)代社會的偏見、異化的文化心理、自身的自卑感等等讓殘疾大學生表現(xiàn)為性格孤僻、少言寡語,有些甚至還存在極端的行為,如自虐、自殘、傷害他人等。

2.3 殘疾大學生社會適應力的獨特性

大學生應學會適應社會生活環(huán)境,懂得人際溝通和交往,能夠達到與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狀態(tài)。普通大學生和殘疾大學生都會面對社會適應性問題,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殘疾大學生不僅社會適應性能力差,其發(fā)展也比較遲緩。殘疾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較為復雜,包括語言適應性、心理適應性、文化適應性和人際適應性。語言適應性是通過手語、盲文的學習幫助自己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心理適應性是通過消除身體殘疾帶來的外在和內部的壓力,從而提高適應社會和抗挫折的能力。文化適應性是通過對主流社會文化、社會規(guī)范的學習,幫助他們消除與社會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文化心理障礙。人際適應性是殘疾大學生個體融入社會的必由之路,不僅包括殘疾大學生群體間的交流,也包括殘疾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的交流。

2.4 自身發(fā)展的限制性

盡管殘疾人往往某些方面功能會優(yōu)于常人,如盲人觸覺能力、聽覺能力突出,聾人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在某些崗位通過身體補償機制他們似乎比健全人更適合。但“殘=廢=無能”的思維定勢根深蒂固,所以雖然經過長期的教育,但是很多殘疾人從學校畢業(yè)后還遭受著不能融入主流社會、不能就業(yè)等被排斥狀況,使其自身發(fā)展力大大受限。有的單位認為:健全人都安排不了,沒有地方安排殘疾人。有的單位招用殘疾人是為了逃避繳納就業(yè)保障金,殘疾人領取一定數(shù)量的生活費在家休息,形成就業(yè)不在崗的局面;更多的殘疾人工作彈性大,時刻面對失業(yè)的威脅。諸如此類,都無法保障殘疾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3 加強普通高校中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由于殘疾大學生特殊性,針對殘疾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種途徑來實現(xiàn)。任何一種實現(xiàn)途徑都需要有專門的承擔載體作為媒介達到目的。

3.1 建立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目標

針對殘疾大學生自身的獨特性,應該建立專屬于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目標。一方面應該注重殘疾大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引導殘疾大學生形成自尊自立自信的完整人格,做事不卑不亢,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學習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應該將培養(yǎng)殘疾大學生的專業(yè)技能目標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當中,建立產學結合的培養(yǎng)模式,幫助殘疾大學生畢業(yè)后更好的就業(yè)。

3.2 將全納教育原則納入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則之中

全納教育原則源自于《薩拉曼卡宣言》,主要思想就是講求包容、反對排斥,學校應該不分等次、不因身體殘缺與否來劃分學生,以一種全部吸納的教育態(tài)度來對待學生。盡管現(xiàn)階段在我國囿于各種條件所限,讓殘疾人和其他學生一道在普通學校中,在同樣的時間和班級內學習同樣的課程實踐起來有相當大的難度,但是全納原則中提出了人權觀、民主觀、平等觀、教學觀和價值觀,通過“五觀”教育提高殘疾學生的社會適應性,促進其全面融入到主流社會當中,幫助殘疾學生實現(xiàn)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它的先進理念體現(xiàn)在它從關注部分學生到關注所有學生;從關注個體到關注群體;從關注知識到關注合作[3],為我們在集體和合作中接納殘疾學生提供了價值取向。

3.3 普通高校中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施于殘疾大學生,幫助他們擺正心態(tài)、克服心理障礙、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發(fā)揮自己的力量,為社會、國家、人民作出貢獻。普通高校中殘疾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健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如符合國家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都要對他們進行“三觀”教育,都是為了學生能夠符合國家、社會的發(fā)展需要。也具有個性,如為了更好的幫助殘疾大學生融入普通高校的學習生活當中,形成健康的“三觀”,達到成長成才、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根據(jù)殘疾大學生的自身情況,利用普通高?,F(xiàn)有條件采用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非常具有必要性。

3.3.1 發(fā)揮課堂教育、社團文化活動的育人作用

課堂教育依然是對殘疾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針對殘疾大學生獨特的生理心理特點,增開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加入關于殘疾人身殘志堅,勇面生活、并取得成功的典型事跡,以此來鼓勵殘疾大學生向榜樣學習,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課程的滲透功能,將符合主流社會的主導思想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到殘疾大學生的思想當中。但在教學方法上,應該針對殘疾大學生群體的差異性而有針對性的進行調整,便于殘疾大學生學習。

無論是理論學習型社團、文藝娛樂型社團,抑或是科研技術型社團,社團文化活動都是課堂教育的延伸。輔導員應該鼓勵殘疾大學生組建自己的社團或者加入到普通健全大學生社團組織當中。針對殘疾大學生不同的身體情況和志趣旨向,可以鼓勵他們加入不同類型的社團,如鼓勵喜歡唱歌等文藝活動的殘疾大學生加入到文藝娛樂性社團當中。在社團組織中有專門的社團制度、社團目標和社團文化理念,利用社團為殘疾大學生與普通健全大學生思想交流提供平臺,促進他們互相幫助、相互理解,有助于殘疾大學生融入到普通健全大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中。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內蘊于社團活動當中,讓殘疾大學生在輕松的氛圍內接受教育,不斷陶冶情操,樹立堅定的品格信念,消除直接思想教育對殘疾大學生造成的思想和心理抵觸感,達到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教育的目的。

3.3.2 加強網(wǎng)絡宣傳的思想滲透作用

現(xiàn)在許多高校都已經實現(xiàn)了寬帶“入校園、進宿舍”的目標,為廣大學生提供學習便利。殘疾大學生應該充分利用網(wǎng)絡載體加強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了解外界訊息,從而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當中。同時,在網(wǎng)絡的虛擬世界中,殘疾大學生能夠消除在實體世界中的心理自卑感等消極情緒,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寓于網(wǎng)絡當中,如許多的紅色網(wǎng)站,學習網(wǎng)站等都可以成為教育殘疾大學生的有利手段。針對殘疾大學生自身的特點,應提供專門的上網(wǎng)工具保障他們順利實現(xiàn)網(wǎng)絡溝通與交流,同時應該增加專門針對殘疾大學生的網(wǎng)站,如求學網(wǎng)、就業(yè)網(wǎng)、培訓網(wǎng)等,提高殘疾大學生參與網(wǎng)絡的積極性,更好地發(fā)揮網(wǎng)絡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3.3.3 充分發(fā)揮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的社會化功能

殘疾大學生的社會化實踐活動是他們走出校園、步入社會的橋梁和紐帶。殘疾大學生的社會化是殘疾大學生由自然人轉變?yōu)樯鐣说倪^程,通過學習達到符合社會要求、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的目的。在大學中多開展一些專門針對殘疾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幫助他們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消除對步入社會的恐懼感。通過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活動也可以拉近殘疾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與社會中健全人的距離,可以讓他們在社會中占有更大的席位。這也可以讓健全人更加理解、認可殘疾人,從最初的單純的同情變成真正的認同與接受。同時,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拓寬殘疾大學生的生活空間,很多殘疾大學生容易自閉在自己的狹小生活空間當中,關注的目光更多的是在自己存在的家庭、校園和本群體中,時間久了很容易導致他們脫離主流社會生活,這也不利于整個社會的發(fā)展。

3.3.4 加強輔導員的專業(yè)知識教育培訓

針對殘疾大學生思想心理的特殊性,高校中配備的輔導員應參加專業(yè)教育培訓,用專業(yè)知識來引導和幫助殘疾大學生。同時可以通過櫥窗、展板、板報、校園網(wǎng)絡平臺等多種方式向普通健全大學生宣傳關于尊重和幫助殘疾人群體的思想內容,讓普通健全大學生懂得去認可和接納殘疾大學生群體,逐步幫助殘疾大學生進入到正常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當中。

3.3.5 優(yōu)化校園硬件設施,為殘疾大學生提供便利環(huán)境

隨著普通高校中殘疾大學生人數(shù)的逐年上升,普通高校中的校園硬件設施有待完善。比如在校園中開辟專門的殘疾人專用通道,在教學樓修建殘疾人專用樓梯,增設殘疾人專用衛(wèi)生間,在食堂吃飯有殘疾大學生專用窗口,在操場上有專為殘疾大學生修建的活動設施和場地。人性化的設計將為殘疾大學生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也會讓殘疾大學生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關愛和重視,從而真正感受到家的溫暖,為他們的成長成才起到促進作用。

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將國家對于殘疾大學生的關注和重視傳達給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消除被社會邊緣化的思想觀念,能夠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回報社會、實現(xiàn)自身價值,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同時,殘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殘疾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能夠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調節(jié)和緩解負面的心理思想,達到個體內心的平和、個體與社會的和諧。

參考文獻

[1] 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辦公室.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shù)據(jù)手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7.

第8篇:普通高級中學教育范文

配額分數(shù)線:每個重點高中都有部分名額分給市區(qū)內的各個初中,名額需要達到一定分數(shù)線才能得到,這個分數(shù)線就是配額分數(shù)線。高中(Seniorhighschool),是高級中學的簡稱。

中國中學分為初級中學與高級中學,兩者同屬中等教育的范疇。高級中學是中國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后更高等的教育機構,上承初中,下啟大學,一般為三年制。中國的高中教育包括:普通高級中學、普通中等專業(yè)學校、成人高中、職業(yè)高中、中級技工學校、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中等師范學校等。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9篇:普通高級中學教育范文

【導語】

6月25日上午,長興縣教育局就2018年中考成績召開新聞會,會上了2018年中考成績,并公布了縣內各所高中學校錄取分數(shù)線。

長興縣教育局副局長成仁偉在會上公布:“長興中學551分;華盛高級中學521分;太湖高級中學501分;金陵高級中學473分;金陵高級中學美術班420分;職教中心五年一貫制學前教育471分;藝術高級中學417分;華盛高中與職教中心普職融通班471分;太湖高中與技師學院普職融通班451分;職業(yè)類學校最低錄取控制分數(shù)線230分?!?/p>

今年長興縣普高計劃招生2970人,其中:公費計劃生2320人;職業(yè)高中計劃招生2740人。

相比去年普通高中的錄取分數(shù)線,今年各所學校的錄取分數(shù)略有增高,這主是今年的數(shù)學試卷難度有所降低,此外,今年的科學在160分的基礎上,繼續(xù)增加了10分科學實驗操作測試,而語文、英語學科的試卷難度有所增加。各高中段學校,不同的學校教育特點各不相同,不少家長表示會根據(jù)孩子的特點來選擇學校就讀。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