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遺傳學核型分析范文

遺傳學核型分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遺傳學核型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遺傳學核型分析

第1篇:遺傳學核型分析范文

基于MC法的MDS細胞遺傳學檢測的研究進展

染色體危度分層系統(tǒng)

細胞遺傳學分析對于MDS有獨立預后價值,1997年IPSS國際預后系統(tǒng)是染色體、外周血細胞及骨髓原始細胞計數(shù)共同構成,但是在IPSS中有兩個問題:一是有明確預后意義的染色體異常種類太少,只有預后好的正常核型,20q、5q~、Y及預后差的7號異常、復雜核型,而其它核型數(shù)量眾多、種類繁雜的細胞遺傳學異常被籠統(tǒng)歸入到了預后中等的一組,而這些歸屬于中危組的染色體異常是未被統(tǒng)計學證實的;二是許多血液學專家認為,IPSS預后積分系統(tǒng)中染色體的地位過輕。如Haase1認為,在IPSS系統(tǒng)中預后好的染色體與原始細胞<5%都積0分,預后中等的染色體和原始細胞為5%-10%的同積0.5分,預后差的染色體積1.0分,11%-20%的原始細胞積到1.5分,21%-30%的原始細胞積到2.0分。然而伴有原始細胞計數(shù)達21%-30%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11.7個月,和伴有預后差的細胞遺傳學異常相當(其中位生存期為11個月),所以細胞遺傳學在IPSS積分系統(tǒng)中的地位明顯被弱化了。根據(jù)德國、澳大利亞、西班牙等MDS中心的大量細胞遺傳學資料,1286名患者只是接受了支持治療,由于樣本量大,且有大量患者只接受支持治療,能反映MDS的自然病程,Haase等0提出了令人十分信服的染色體危度分層系統(tǒng)。在其預后系統(tǒng)中(表1)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不同于IPSS的預后信息:首先,危度組被分為4組,不同于IPSS的3組;第二,明確預后意義的染色體內容多,不僅包括了常見的正常核型,20q-.5q-.-Y,7號異常、復雜核型等核型,也包括其它較少見的類型。例如預后好的染色體除了IPSS中的正常核型、20q-,5q-及-Y之外,12p-、11q-、+21、11(q23))及任何包括5q^的異常也被證明是預后良好的。第三,對于某些具體核型的預后信息與IPSS不同,在危度分層系統(tǒng)中,7號染色體異常被劃分到中危2組中,高危組的內容是大于3種染色體異常,這和IPSS中高危組的內容是不同的。另外,對于臨床十分常見的三體8,在新系統(tǒng)中被劃分為中危1組,預后較好??傊?,新系統(tǒng)對于MDS的預后能給出更為詳細準確的預后信息,同時對于治療也具有指導意義。

此外,Pozdnyakova等13報告了1029例原發(fā)性MDS患者的預后情況,得出了不同于IPSS的一些細胞遺傳學信息。該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按照IPSS的關于細胞遺傳學中等預后的定義,發(fā)現(xiàn)該部分患者中位生存期從10個月到69個月不等,充分證明了IPSS系統(tǒng)關于中危染色體的定義是需要進一步改進的;7q^的預后較-7為好,中危生存期分別為26個月與8.5個月,二者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12p-與11q-預后好,這與Haase的危度分層系統(tǒng)一致;3q異常及三體19預后較差,這不同于Haase的結論;i(17q)與+11預后偏差;der(1;7)被證明預后較好,中位生存期為45.5個月。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所觀察的結果可能受藥物治療的影響,因為其中有部分患者接受了三氧化二砷,沙利度胺或者剌激因子的治療,而這些藥物有可能改變MDS的自然病程,所以這些結論要謹慎對待。

中國MDS患者細胞遺傳學特征與西方的異同由于人種和地域的差異,亞洲人與西方MDS患者具有不同的遺傳學及預后特征,其不同之處首先表現(xiàn)在MDS的細胞遺傳學構成上。麻柔等[4報告,MDS發(fā)生頻率較高的染色體畸變率依次為:+8,40/20q--7/7q--5/5q-,-y,+9及復雜改變。

報告了283例MDS患者的染色體核型分析,發(fā)生頻率依次為+8,-20/20q-,-Y,異位型,-7及7q-,+9,5q-。Wang等^報告了483例中國成人原發(fā)MDS的畸變率從高到低依次為:+8、20q^J/7q、5q-。而西方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為5q-a’3,占到整個MDS病例的20%-30%。由于細胞遺傳學的構成不同,常用的預后系統(tǒng)如IPSS是否適合中國人是需要驗證的,因為在很多預后系統(tǒng)中,細胞遺傳學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Wang等0回顧性地分析了435例中國成人原發(fā)MDS,同時評估了WHO分類模式及6個預后積分系統(tǒng)的預后價值,得出如下結論:在預后生存方面,包括IPSS在內的5個積分系統(tǒng)被證明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但是WPSS不適合預測生存。在預測白血病轉化方面,IPSS被證明是不合適的,西班牙積分系統(tǒng)最適合中國MDS患者的白血病轉化預測。在運用WHO分類模式預測預后生存時,在RA或RARS與RCMD之間未見到統(tǒng)計學差異。結合國內運用預后系統(tǒng)的實際情況,IPSS積分系統(tǒng)用來預測MDS患者生存是可信的,根據(jù)IPSS對于染色體危度的定義,預后好的染色體組其中位生存期為37.2個月,中危組為26.1個月,預后差的染色體組為9.7個月。另外,雖然WHO的分類本身具有預后意義,但是在預測RA或RARS與RCMD預后時需要注意,因為在中國RA或RARS與RCMD患者的生存預后之間未見到統(tǒng)計學差異。

MDS出現(xiàn)遺傳學變化的預后意義目前,關于MDS患者在診斷后出現(xiàn)細胞遺傳學變化的發(fā)生率及其對于疾病的預后意義研究較少。Ber-nasconi等&]追蹤了153例MDS患者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的染色體變化(chromosomeexchange,CE)情況,在經過長達45.2個月中位隨訪期期間,30.7%的患者出現(xiàn)了CE,其中有26.1%的患者在疾病進展之前出現(xiàn)了CE。出現(xiàn)CE的患者死亡率及疾病進展風險較未出現(xiàn)CE的患者分別高7倍和36倍,并且對于總體生存率的影響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Wang等8對85例中國成人原發(fā)性MDS患者進行了染色體的復查,結果18例(21.2%)患者在隨訪期間出現(xiàn)了額外的染色體異常(11例)或原來為正常核型者變?yōu)楫惓:诵?7例),在25.1個月中位隨訪期結束后出現(xiàn)CE的18例患者中的12例死亡。另外,85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33.1個月,出現(xiàn)CE的MDS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25.8個月,而沒有遺傳學變化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期為45.4個月,其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并且有遺傳學變化患者的疾病進展風險也高于沒有出現(xiàn)CE患者。

基于SNP^A或aCGH法的MDS遺傳學的研究進展

常規(guī)MC法、SNP^A、aCGH三者優(yōu)缺點的比較運用常規(guī)MC法檢測MDS的細胞遺傳學異常率只有50%左右,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大約50%的MDS患者為"正常核型",MC法對于這部分患者,尤其是低危MDS患者的診斷、治療、預后常會有_定的困難。所以提高這部分MDS患者的遺傳學異常檢出率就顯得十分重要。Tiu等B]推定,MDS的細胞遺傳學低檢出率是由于MC方法的局限性所致,比如分辨率低、依賴于分裂相細胞、不能檢出單親二倍體(UPD)等。與傳統(tǒng)MC方法相比,SNP4及aCGH技術則具有很多優(yōu)勢,且能克服MC方法的很多缺陷(表2),因而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研究。

SNP-A聯(lián)合MC法對于MDS遺傳學檢出率的提高及其預后分層的影響

SNP聯(lián)合MC法能夠做到優(yōu)勢互補,Tiu等M認為SNP-A能夠補充MC,提高MDS及其他髓系惡性血液病的診斷及預后水平,并且對于指導治療也有意義。為了驗證上述觀點,他們選取了430例患者,其中MDS250例,MDS/MPD95例,繼發(fā)于MDS的AML85例,分別做常規(guī)MC、SNP-A分析。結果表明,SNP4聯(lián)合MC較單純MC法有更高的遺傳學異常檢出率(74%vs44%,P<0.0001)。Thiel等根據(jù)SNP檢出的新染色體異常具有獨立的預后意義,提出了新的MDS預后分組(表3),提高了MDS預后的精確性。早前Gondek等&2的研究結果也揭示SNP4對于MDS遺傳學的研究價值,他們運用SNP-A分析了174例患者(其中MDS94例,MDS/MPD47例,繼發(fā)于MDS的AML33例),發(fā)現(xiàn)78%的MDS患者有染色體異常,而MC法檢出率只有58%;同時,對MC正常的患者分為2組,1組為MC和SNP4檢測結果均正常,另1組為MC檢測結果正常,而SNP4檢測結果異常。2組生存期分別為39個月和16個月,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這證明了通過SNP4發(fā)現(xiàn)的新的染色體核型異常有更差的預后。與Tiu及Gondek的研究相比,Heinrichs13等則認為,SNP對于MDS的檢出率并不高。在對33例經MC檢查為"正常核型"MDS患者的SNP分析發(fā)現(xiàn),只有5(15%)例患者檢測到了異常,包括4例患者有UPD和1例患者有3個單獨的"微缺失",有3個UPD分別涉及到3q、4q、17p,另外有2例患者涉及到7q染色體,按IPSS積0分,都屬于低危,但是臨床隨訪發(fā)現(xiàn),這2例患者分別在10個月、12個月后死亡,進展十分迅速,伴有7qUPD的MDS患者是否和7q-/j-樣同屬于高危MDS則需要進一步大樣本的驗證。aCGH在MDS遺傳學檢測中的應用及其對于MDS預后分層的意義

StarczynowskiM等運用aCGH分析了25例伴有"正常核型"的MDS患者,并根據(jù)檢測結果把患者分為2組,1組患者具有大于3Mb的總基因異常,另1組則小于或者等于3Mb總基因異常。結果發(fā)現(xiàn),前組患者的生存期短于后組,且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Thiel等對125例經MC法檢查為正常核型的MDS患者進行CGH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有42例(39%)患者的染色體存在非平衡異常,這些患者和其余患者相比具有更差的預后(26個月vs57個月,p=0.002)。在這42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的異常涉及到4q、5q、7q和21q,這些異常染色體的預后意義不明,另外的34例患者則為個體拷貝數(shù)異常。Praulich等的研究也顯示,運用aCGH能檢測出低頻率的隱性染色體異常,這對于MDS的診斷及預后將會帶來重大影響。

小結

第2篇:遺傳學核型分析范文

關鍵詞:異常孕產史 染色體 核型分析

中圖分類號:R5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06-0040-02

異常孕產史包括自然流產、死胎、死產、曾育畸形兒等,隨著細胞遺傳學研究的深入發(fā)展,發(fā)現(xiàn)染色體異常是重要原因之一。為探討染色體異常與異常孕產史的關系,本文對723對具有上述病史的夫婦進行了細胞遺傳學檢查,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方法

1.1病例資料

從2005年4月~2011年1月,因有自然流產、死胎、畸胎和新生兒死亡等異常孕產史在我院就診的723對夫婦,其表型、智力均正常,行外周血染色體核型分析。女性年齡21~39歲,男性年齡23~42歲。

1.2染色體檢查方法

采用常規(guī)外周血染色體檢查方法,鏡下每例計數(shù)30個分裂相,應用染色體自動分析儀(CIARS1.0)分析染色體G顯帶核型5個,有異常則增加計數(shù)和分析數(shù)量,必要時加C帶處理分析。

2 結果

723對夫婦中,檢出染色體異常核型28例,異常檢出率1.94%,其中男性10例,女性18例。常染色體結構異常28例,其中相互易位23例,羅伯遜易位5例,倒位1例,無常染色數(shù)目異常,異常染色體核型與不良孕產史情況見表1。常染色體異染色質多態(tài)性變異136例,性染色體異染色質多態(tài)性變異27例。異染色質多態(tài)性變異情況見表2。

表1 28例染色體異常核型及主要臨床表現(xiàn)

類別 異常核型 例數(shù) 主要表現(xiàn)

相互

易位 46,XY,t(4;7)(q33;q22) 1 配偶流產2次

46,XY,t(1;7)(q32;q32) 1 配偶流產4次

46,XX,t(3;16)(q21;q22) 1 流產3次

46,XX,t(2;21)(q31;q22) 1 流產1次

46,XX,t(5;6)(q11;q23) 1 胎兒脊椎裂1次,死胎1次

46,XY,t(11;20)(q23;q13) 1 配偶流產3次

46,XX,t(2;11)(q14;q23) 1 流產4次,母親流產10次

46,XX,t(7;13)(q22;q21) 1 流產3次

46,XX,t(3;5)(q13;q15) 1 流產2次

46,XX,t(5;6)(q12;q26) 1 流產2次

46,XY,t(10;22)(q11;q11) 1 配偶流產2次

46,XY,t(10;18)(p11;p11) 1 配偶流產4次

46,XX,t(13;20)(q21;q12) 1 流產3次

46,XY,t(8;16)(q24;p13) 1 配偶流產2次

46,XY,t(1;3)(q22;q22) 1 配偶流產3次

46,XX,t(3;8) 1 流產5次

46,XX,t(10;13) 1 流產2次

46,XX,t(3;11) 1 配偶流產2次

46,XY,t(1;14) 1 配偶流產3次

46,XY,t(1;18) 1 胎兒腦積水1次,死胎1次

46,XY,t(5;6) 1 配偶流產2次

46,XX,t(4;15) 1 流產4次

羅伯遜易位 45,XX,rob(13;14) 3 各流產2次

45,XX,rob(14;21) 1 流產1次

45,XX,rob(14;22) 3 流產3次

倒位 46,XX,inv(10) 1 流產3次

表2 163例異染色質多態(tài)性變異情況

核型 例數(shù)

常染色體多態(tài) 46,XX/46,XY,1qh+ 50

46,XX/46,XY,15p+ 13

46,XX/46,XY,inv(9) 13

46,XX/46,XY,22S+ 11

46,XX/46,XY,16qh+ 9

46,XX/46,XY,14s+ 7

46,XX/46,XY,21s+ 7

46,XX/46,XY,9qh+ 6

46,XX/46,XY,15s+ 6

46,XX/46,XY,13s+ 6

46,XX,14p+ 2

46,XX/46,XY,21p+ 2

46,XY,13p+ 1

性染色體多態(tài) 46,XY,Yq+ 23

46,XY,Yq- 4

3 討論

本文對723對異常孕產史夫婦的 外周血染色體檢查中檢出染色體異常核型28例 ,染色體多態(tài)163例,總檢出率13.3%,略高于文獻報道的55%―6%的發(fā)生率,結果表明,染色體異常是異常孕產史的重要細胞遺傳學因素。染色體結構異常中平衡易位是不良孕產史夫婦中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是兩條染色體同時斷裂后,兩個斷片相互交換位置后重接,而形成兩條衍生染色體。染色體平衡易位攜帶者的異常核型可以由父母遺傳而來,也可以在配子形成過程中或胚胎早期卵裂時,發(fā)生新的突變。染色體發(fā)生易位后,一般沒有遺傳物質的丟失,所以平衡易位攜帶者表型大多正常,但會影響生育。相互易位攜帶者生殖細胞形成正常配子僅占有1/18,與親代一樣帶有相互易位染色體的配子占1/18,而16/18的配子有染色體部分重復或缺失,即遺傳物質不平衡。與正常人婚配,16/18幾率的胚胎在臨床上表現(xiàn)為早期流產、胎死宮內或生育染色體異常后代。羅伯遜易位的平衡易位攜帶者,其胎兒只有1/6的可能為正常兒,1/6的可能為平衡易位攜帶者,其余的為胎兒死亡或先天畸形兒[1]。

倒位是一條染色體發(fā)生2次斷裂,其中間片段倒轉1800后又重新接上。這種倒位攜帶者無遺傳物質的丟失,故表型正常,但在生育下一代時理論上可形成4種結果:一種正常,一種倒位攜帶者,另兩種因染色體片段部分重復和缺失最終導致流產、死胎、畸形。倒位片段占所在染色體的比例不同,其遺傳效應不同,而遺傳效應主要決定于重復和缺失片段的長短。一般來說,倒位片段越短,其重復和缺失的部分越長,形成配子和合子正常發(fā)育的可能性越小,臨床表現(xiàn)為婚后不育、早期流產和死產的比例越高,娩出子女的可能性相對低;而倒位片段越長,則其重復和缺失部分越短,其配子和合子正常發(fā)育的可能性越大,娩出畸形胎兒的危險性相對較高[2]。

染色體多態(tài)性在人群中普遍存在,是指表型正常個體的染色體上的微小變異[3] ,表現(xiàn)為Y染色體長臂變異,D/G組染色體短臂變異,1,9,16號染色體的次縊痕的變異以及9號染色體臂間倒位等變異現(xiàn)象。以往多認為無臨床效應,現(xiàn)今對其研究較多。大Y染色體與胎兒發(fā)育異常、流產之間有著某種聯(lián)系,可能是Y染色體異染色質區(qū)DNA過度重復影響生殖細胞在減數(shù)分裂時染色體配對聯(lián)會,使受精卵細胞分裂、分化異常,從而導致胎停育、缺陷兒出生[4]。小Y是由于Y異染色質部分或完全丟失,導致常染色質排列松散,結果造成其基因功能喪失和生成異常;還有研究認為是Y染色質排列過度緊密影響其基因功能發(fā)揮。D/G組染色體隨體的結構、功能及變異均有可能在染色體不分離及三體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發(fā)生機制可能是影響患者生殖細胞的分裂[5]。染色體的次縊痕異染色質區(qū)是易發(fā)和誘發(fā)斷裂的部位,由于增加或減少的是異染色質,故對個體本身表型影響不明顯,但減數(shù)分裂時可能引起其他染色體不分離導致胎兒染色體異常而流產。9號染色體臂間倒位,不能視為正常多態(tài),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對在臨床上檢出的染色體臂間倒位攜帶者再次妊娠時應做好產前診斷,指導其生育,避免畸形兒的出生[6]。因此對異常孕產史的夫婦除做常規(guī)檢查外,還要進行細胞遺傳學檢查,以得出明確的遺傳學診斷,從而避免盲目治療,進行正確的婚育指導。

參考文獻

[1] 余云勛,馬旭,余國斌.中國遺傳咨詢[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42-147.

[2] 劉權章.遺傳咨詢[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3-64.

[3] 劉權章.臨床遺傳學彩色圖譜[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59-62.

[4] 黃海燕,張香改,高羽,等.117例大小Y染色體臨床意義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7,(2):106-107.

第3篇:遺傳學核型分析范文

[關鍵詞]先天性小耳畸形;家系;遺傳學研究

先天性小耳畸形是繼唇、腭裂之后最為常見的面部畸形,也是導致面部不對稱的最常見先天性畸形。先天性小耳畸形病因尚不明確,遺傳是發(fā)病因素之一,家系是研究遺傳因素的重要資源。我們于2005年9月~2007年3月,通過對中國醫(y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yī)院住院患者及其家屬家族史的詢問調查,收集了先天性小耳畸形家系7個,并進行了相關的遺傳學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家系收集

1.1.1 先證者一級親屬中(包括父母、同胞及子代)至少有一人為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即家系中至少兩人為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對于所有接受檢查的家系成員告知對本研究的知情,并在自愿的情況下簽寫知情同意書。

1.1.2 從先證者出發(fā),追溯家庭成員的親緣關系,應用Cyrillic2.1軟件繪制家系圖譜。

1.1.3 對于簽寫知情同意書的人員抽取外周血約5ml,用于進行細胞遺傳學檢測和制備DNA。

1.2 染色體顯帶檢測

1.2.1 細胞培養(yǎng):取0.3ml肝素鈉抗凝靜脈全血接種于15%小牛血清、適量抗生素和PHA的RPMll640培養(yǎng)基中,放37℃恒溫箱中培養(yǎng),至36h后加入終濃度為7.3×10mol/ml的秋水仙素,繼續(xù)培養(yǎng)至48h。

1.2.2 染色體制備:用0.075mol/L的Kcl低滲處理兩次,每次10min,3:1甲醇、冰醋酸固定,第1次10min,第2次15~20min,空氣干燥制片。

1.2.3 G顯帶:將制備出的標本放于37℃恒溫箱中5~7天,然后用0.025%的胰酶37℃條件下處理15~20s,8%Giemsa常溫下染色20min后鏡檢。

1.3 vrk1基因突變篩查

1.3.1 外周血DNA的提?。撼R?guī)苯酚、氯仿抽提DNA。

1.3.2 PCR反應:vrkl基因設計引物覆蓋了vrkl所有編碼區(qū)和外顯子和內含子交界處的引物11對(外顯子1為非編碼區(qū)故未設計引物檢測)。應用25μ1的PCR反應體系,包含基因組DNA0.5μ1,5U/μ1Ampli Taq polymerase0.5μ1,10xPCR緩沖液2.5μ1,10mmol/L dNTPs1μ1,primer0.5μ1,雙蒸去離子水補足致25μ1。PCR反應條件如下:95℃預變性15min;94℃ 30s,60℃ 30s,72℃ 55s,10個循環(huán);94℃ 30s,56℃ 30s,72℃ 45s,22個循環(huán);72℃充分延伸5min;4℃保存。取2μ1PCR擴增產物用6%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檢測擴增效果。

1.3.3 測序:PCR產物經純化回收后,進行雙向DNA測序,測序由TaKaRa寶生物工程(大連)有限公司完成。將測序結果與基因庫中的正常序列進行對比分析。

2 結果

2.1 先天性小耳畸形家系收集:我們共收集了7個先天性小耳畸形家系。

2.2 染色體核型檢測:對7個家系的先證者(5男2女)經過染色體顯帶技術的檢查,結果核型正常,為46XY或46XX,且未發(fā)現(xiàn)有染色體的異常。

2.3 vrk1基因突變檢測:對7個家系先證者的vrk1基因檢測未發(fā)現(xiàn)存在基因突變。

3 討論

家系在遺傳因素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業(yè)內普遍認為,找到某一復雜性狀相似呈單基因遺傳的家系,是克隆復雜性狀的相關基因的最佳途徑。正是如此,國內外學者以及國內外較高級別的研究資助機構普遍認同一個觀點:找到大家系,即找到人類遺傳的全部所在。疾病家系就是“基因資源”,成為各國保護和爭奪的對象。我國是一個擁有豐富的先天性小耳畸形病種資源的大國,因此,保護、利用和研究我國寶貴的遺傳家系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我們利用收集的家系進行了細胞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檢測。絕大多數(shù)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染色體核型檢測是正常的,但少數(shù)患者出現(xiàn)染色體畸形,目前報道的包括:5p染色體缺失,6q單體性染色體,8q染色體缺失,18三體,21環(huán)狀染色體,22q缺失,22三體,47XXY。除此以外,還有報道染色體鑲嵌現(xiàn)象,包括7三體鑲嵌,9三體鑲嵌。我們針對收集的7個家系的先證者進行的染色體核型檢測未發(fā)現(xiàn)核型和染色體的異常。

侯選基因(candidate gene approach)結合基因定位的方法進行分子遺傳學研究,是近幾年隨著人類疾病基因研究的進展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基因鑒定的方法,是根據(jù)某種遺傳病和特定基因分別定位于染色體的同一區(qū)域,而發(fā)現(xiàn)并鑒定其基因突變,由此定位和克隆基因;也可從疾病的表型出發(fā),選取表型相似的已知基因,對其突變進行檢測,研究其致病基因。如在分子遺傳學研究中能夠靈活運用候選基因法,可能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第4篇:遺傳學核型分析范文

方法:40例CML患者口服伊馬替尼治療后,定期檢測血常規(guī)、染色體核型、bcr-abl融合基因,評估其療效。

結果:中位伊馬替尼治療時間平均為26.5個月。慢性期患者累積所獲得的完全血液學緩解率(CHR)、主要細胞遺傳學緩解率(MCyR)、完全細胞遺傳學緩解率(CCyR)和主要分子學緩解率(MM0R)分別是70.0%、80.0%、75.0%和70.0%。

結論:伊馬替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可獲得較高的遺傳學緩解和分子學緩解,明顯延長生存時間,但是對加速期和急變期療效則不理想。

關鍵詞:伊馬替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療效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163-02

1研究對象

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接受伊馬替尼治療并進行全面評估的CML患者40例,最低隨訪時間為6個月。所有的患者都經過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染色體核型和(或)融合基因的檢查確診。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中位發(fā)病年齡平均為45歲。根據(jù)應用伊馬替尼治療時患者的不同疾病狀態(tài),共分為慢性期20例,加速期和急變期20例。

2治療方法

根據(jù)國際通行的標準治療方案,給予慢性期患者口服伊馬替尼中位劑量400mg/d,加速期和急變期口服伊馬替尼中位劑量為600mg/d。治療過程中,根據(jù)治療反應調整藥物劑量,最大劑量加至800mg/d。根據(jù)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及程度給予適時的短暫停藥、利尿、消腫、保肝等對癥治療。

治療初期每周檢查血常規(guī),直到血象穩(wěn)定,其后每3-6個月進行一次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染色體核型,有條件者行Fish法檢測Ph染色體,同時采用RQ-PCR或RT-PCR技術檢測骨髓bcr-abl融合基因轉錄本。

3療效評估標準

3.1療效評估。完全血液學緩解(CHR):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

3.2耐藥標準。原發(fā)耐藥:患者口服伊馬替尼≥300mg/d治療達3個月仍未達血液學反應,口服劑量≥400mg/d治療3個月仍未達至少次要細胞遺傳學反應,6個月仍未達主要細胞遺傳學反應,12個月未獲得完全細胞遺傳學緩解。獲得性耐藥(繼發(fā)耐藥):任何時間出現(xiàn)的血液學復發(fā)、Ph染色體重現(xiàn)、間隔時間≥3個月Ph染色體增加超過30%,或者出現(xiàn)Ph以外的其他異常染色體克隆。

3.3危險度分組。Sokal評分系統(tǒng):評分=Exp[0.0116(年齡-43.4歲)+0.0345(脾臟大小-7.51)+0.188([血小板/700]2-0.563)+0.0887(原始細胞-2.1)]。

根據(jù)評分結果分組,1.2分為高危組。

4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醫(yī)學統(tǒng)計軟件,組間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應用Kaplan-Meier方法進行生存分析,繪制生存曲線,生存率的比較采用log-rank檢驗。

5結果

5.1臨床療效評估。共分析40例患者,計算的中位治療時間平均為26.5月,按照疾病分期,患者在慢性期、加速期及急變期累積達到的完全細胞遺傳學緩解(CCyR)率和主要分子學緩解(MM0R)率的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0例觀察的慢性期患者中,在用藥1-3個月后18例均達到完全血液學緩解(CHR),1例患者在6個月達血液學緩解,1例在8個月時才達血液學緩解,1例患者始終未達血液學緩解,1例達主要細胞遺傳學緩解,1例無細胞遺傳學反應,治療時間為9個月,1例在伊馬替尼治療5個月時因為并發(fā)嚴重的肺部感染死亡。

通過Sokal評分將本研究中的慢性期患者分為低危組(10例)、中危組(6例)和高危組(4例)三組,三個組之間的血液學、細胞遺傳學及分子學反應療效見表2,在血液學反應、細胞遺傳學反應及分子學反應上,低危組患者的緩解率均高于中危組和高危組,并且低危組和高危組之間累積達到的MM0R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47),剩余危險組間療效差異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5.2不良反應。非血液學副作用:伊馬替尼治療過程中非血液學的不良反應最為常見,主要發(fā)生在治療早期,一般表現(xiàn)為淺表組織水腫、惡心、肌肉痙攣、肌肉骨骼疼痛、過敏(皮疹)、肝功能異常、乏力、腹瀉腹痛、頭痛及骨關節(jié)痛。大部分患者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較輕,不需要調整劑量可耐受。

血液學副作用:血液學的不良反應主要為骨髓抑制,表現(xiàn)為外周血象白細胞計數(shù)、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大多是發(fā)生在用藥后2-4周左右,尤其以初診患者和加速期、急變期患者多見。出現(xiàn)明顯骨髓抑制后,短暫停藥或適當減量可使血象逐步恢復,后患者可逐步耐受,表現(xiàn)為血液學的穩(wěn)定。

6討論

本研究采用伊馬替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治療后患者的血液學療效和遺傳學療效均較高,這一研究結果與文獻報道一致??梢姡榴R替尼可有效地抑制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陽性克隆性白血病細胞,進行有效的分子靶向治療。本研究同時發(fā)現(xiàn)在治療過程中患者也出現(xiàn)了白細胞、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減少、下肢水腫以及肺部感染等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伊馬替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臨床療效確切,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應加強對患者病情的觀察,隨時調整藥物使用劑量,以避免或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韓晶.124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染色體核型及臨床作用[J].當代醫(yī)學,2011.1

[2]陳珊珊.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需注意的問題[J].中華血液學雜志,2006,27

第5篇:遺傳學核型分析范文

關鍵詞:細胞遺傳學;核心實驗;模塊化設計;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Q37.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739(2020)15-0255-02開放科學

遺傳學是引領生命科學發(fā)展的基礎核心學科,也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1]。遺傳學實驗教學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2]。遺傳學實驗課程在森林資源類、植物生產類等本科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中是最重要、綜合性最強的實驗課程之一[3]。

本科遺傳學實驗教學按照實驗內容可歸類為經典遺傳學、細胞遺傳學、微生物遺傳學、分子遺傳學、數(shù)量與群體遺傳學5個板塊[2,4-5]。近年來,國內遺傳學實驗教學越來越重視分子遺傳學實驗教學,聚合酶鏈式反應、質粒提取與酶切、大腸桿菌轉化等基礎分子遺傳學實驗項目早已經進入遺傳學實驗課程,甚至一些較復雜的分子遺傳學綜合實驗,例如QTL分析、RNA干擾等也已經引入到了遺傳學實驗課程[6-7],從而使分子遺傳學實驗在遺傳學課程實驗中所占比例不斷增加。這一趨勢與現(xiàn)代遺傳學的發(fā)展是相契合的,但也導致在總學時基本不變的情況下,細胞遺傳學實驗等經典內容勢必被壓縮。

面向森林資源類、植物生產類等本科專業(yè),本文在對現(xiàn)有遺傳學實驗教材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細胞遺傳學的核心實驗,嘗試按照模塊化設計將其分解為染色體誘變技術、染色體標本制備技術、染色體分析技術3個模塊,在此基礎上探討開展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學。本文對在課時有限的條件下提高本科細胞遺傳學實驗教學效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細胞遺傳學實驗教學的重要性

細胞遺傳學是細胞學與遺傳學結合的產物,它以染色體為研究對象,揭示染色體與生物遺傳、變異與進化的關系。細胞遺傳學經過長期的發(fā)展,與分子生物學結合發(fā)展成為分子細胞遺傳學,并隨著高通量測序等組學技術的發(fā)展進一步形成系統(tǒng)完善的細胞遺傳學[8-9]。細胞遺傳學在醫(yī)學診斷[10]、倍性育種[11]、染色體工程[12]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因此,細胞遺傳學實驗在本科遺傳學實驗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從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最近10年(2009—2018年)遺傳學中2種熱門的分子遺傳學實驗技術(基因編輯、RNA干擾)和3種經典的細胞遺傳學實驗技術[核型分析、熒光原位雜交(FISH)、染色體顯帶]相關SCI論文數(shù)量,結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作為新興技術,基因編輯相關論文數(shù)量近年來迅速增加,自2016年開始每年相關論文數(shù)量均超過2000篇,且呈逐年快速增加的趨勢;RNA干擾雖然近3年相關論文數(shù)量呈下降趨勢,但每年論文數(shù)量一直維持在5000篇以上,是遺傳學研究中的熱門技術;在經典細胞遺傳學實驗技術中,染色體顯帶技術相關論文相對較少,基本穩(wěn)定維持在每年100~200篇,但核型分析和熒光原位雜交相關論文數(shù)量近10年來均穩(wěn)定維持在每年2000~3000篇;這表明細胞遺傳學經典實驗技術(核型分析、熒光原位雜交等)在生命科學研究中仍然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實驗課時有限的前提下,以“綜合性、設計性”為導向,如何高質量做好細胞遺傳學實驗教學是本科遺傳學教學中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2細胞遺傳學核心實驗模塊化設計

2.1細胞遺傳學核心實驗

目前,國內本科遺傳學實驗教材中收錄的細胞遺傳學實驗項目主要有12項[2-5,13],如表1所示。顯然,受實驗教學課時的限制,這些實驗項目在教學中是無法全部完成的。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任課教師只能根據(jù)實際課時并結合實驗室的條件從中選取少量實驗項目進行,因而導致在細胞遺傳學實驗教學內容選取過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因此,有必要從細胞遺傳學整體實驗技術體系的角度對這些實驗項目進行梳理和分析,確定哪些實驗項目是細胞遺傳學核心實驗項目,在教學中優(yōu)先保證這些項目的完成。由于細胞遺傳學是以染色體為主要研究對象,因而染色體操作與分析是細胞遺傳學核心實驗技術。

2.1.1核心實驗。涉及核型分析、熒光原位雜交、染色體顯帶等,屬于遺傳學特色實驗,基本不會與其他課程重復,更重要的是在現(xiàn)代遺傳學研究和實際應用中仍然經常使用,在遺傳學實驗課程中應該盡量開設。因此,可以將之歸為細胞遺傳學核心實驗。

2.1.2非核心實驗。植物組織培養(yǎng)、植物原生質體的分離再生不直接涉及染色體操作與分析,且與植物生理學、植物組織培養(yǎng)、細胞工程等實驗課程存在重復,在遺傳學實驗中可不開設;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的觀察、果蠅唾腺染色體的觀察、姊妹染色單體區(qū)分染色、植物微核檢測屬于比較經典的遺傳學實驗項目,在課時允許的條件下可以開設。

2.2模塊化實驗教學設計

在遺傳學實驗教材中,所列的核心實驗均為各自獨立的項目(表1)。在實際實驗教學中,可以采用模塊化方法進行實驗教學設計,既能在有限的課時內盡量覆蓋全面的內容,又可以提高實驗教學效果。按照所涉及的實驗技術和目的,細胞遺傳學核心實驗可以分為3個模塊,即染色體誘變技術(包括染色體數(shù)量變異與結構變異)模塊、染色體標本制備技術模塊、染色體分析技術模塊(圖2)。

按照設計方案,現(xiàn)有遺傳學實驗教材中原本分散獨立的細胞遺傳學實驗按照其所涉及的實驗技術整合形成3個教學模塊,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jù)實驗室具備的條件進行這3個模塊要素的自由組合,形成綜合性實驗項目,例如:①基于45srDNA-FISH的植物染色體組型分析;②結合C-顯帶技術和重復序列為探針的FISH識別植物的染色體;③基于FISH技術鑒定植物異附加系材料;④基于特異性重復序列探針鑒定植物異源多倍體材料。

3細胞遺傳學綜合性實驗教學方式

開展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對實驗教學的組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實驗教學方式上進行相應的調整。

3.1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

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需要學生提前做好資料收集、實驗設計、實驗準備。因此,教師一般需要提前2周以上向學生布置實驗任務。一些實驗材料需要準備的時間很長(例如遠緣雜交及回交),只能由任課教師提前完成,但最好能向學生提供準備過程的照片、視頻等,以使學生具備直觀的認識。

3.2發(fā)揮研究生的助教作用

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往往程序較復雜,實驗過程較長,時間跨度較大,僅依靠課程課表上的時間往往無法完成實驗,而任課教師通常也無法抽出更多的額外時間全程陪同和指導。所以,發(fā)揮研究生助教的作用不失為恰當?shù)慕鉀Q方法。將學生分組并分配研究生作為助教,這樣既能使學生及時得到指導,另一方面研究生也得到鍛煉,完成了其培養(yǎng)方案中的教學實踐工作。

3.3科研反哺教學

開展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對儀器設備要求較高。部分實驗設備,尤其是一些大型貴重儀器設備,本科教學實驗室可能不具備。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臺的儀器設備往往較為先進、齊備,是解決教學儀器不足的途徑。只要管理得當,不對科研造成阻礙,可更大程度地發(fā)揮科研儀器設備的價值。此外,結合教師的科研項目,可以引導學生在教師科研項目框架內開展設計性實驗。在此過程中獲得的具有理論創(chuàng)新或應用價值的成果可以鼓勵學生撰寫并公開,從而實現(xiàn)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

第6篇:遺傳學核型分析范文

【關鍵詞】 無精;染色體;卵胞漿內單注射

0引言

無精癥發(fā)病率在6.5%左右[1],近年發(fā)展起來的卵胞漿內單注射(ICSI)技術使部分無精癥患者的生育成為可能. 研究顯示,無精癥患者染色體畸變率較高[2]. 我們對40例擬進行ICSI的梗阻性無精癥患者做了染色體核型分析,以探討無精癥患者輔助生殖治療前遺傳學檢查的必要性及臨床意義.

1臨床資料

200501/200710西京醫(yī)院婦產科不孕不育門診病例,經檢查診斷為梗阻性無精癥者40例,年齡(28.2±5.9)歲. 梗阻性無精癥診斷標準:① 禁欲3~5 d,常規(guī)分析,密度為0×109/L,將離心后再次分析,密度仍為0×109/ L; 間隔1 wk復查,至少檢查3次,密度均為0×109/ L;② 活檢:可見成熟和/或各級生精細胞. 常規(guī)消毒下每人取靜脈血 2 mL,肝素抗凝,無菌操作下接種于RPMI1640培養(yǎng)基中,37℃培養(yǎng) 72 h,加秋水仙堿,繼續(xù)培養(yǎng)2~2.5 h ,常規(guī)法制片,置胰酶中消化0.5~1 min, 50 g/L Giemsa 中浸染10 min, 80℃烘干,鏡下計數(shù)30個分裂相,分析5個以上染色體核型. 40例無精癥患者中,染色體異常者6例(15%),其核型分別為: 46,XY(Y≥18); 46,XY,del(Y)(q11); 46,XY,Yp+; 46,XY,rob(13;14); 46,XY,inv(9)(p13q34); 46,XY,1qh+.

2討論

無精癥分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無精癥兩種,前者是指中找不到,但活檢顯示內存在成熟和/或各級生精細胞. 發(fā)生原因主要為感染等因素導致輸精管梗阻或先天性輸精管缺如. 非梗阻性無精癥是指不但中無,內也無和/或生精細胞. 發(fā)生原因主要是先天發(fā)育不良或各種原因引起的曲細精管上皮損傷. 研究顯示,非梗阻性無精癥患者染色體畸變率高,尤其是性染色體,其中最常見的為47,XXY 核型[3].

轉貼于 有關梗阻性無精癥患者染色體變化的研究報道不多,一般認為染色體正?;蚧兟屎艿停?]. 本文40例無精癥患者中,染色體異常6例(15%),較文獻報道為高,可能與病例選擇有關. 本文結果表明,遺傳缺陷也是梗阻性無精癥發(fā)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輔助生殖醫(yī)學的不斷進展,目前,對梗阻性無精癥患者可采取穿刺獲得、再利用ICSI技術使卵子受精,以達到生育的目的[5]. 由于無精癥患者染色體畸變率較高,所以在進行ICSI治療前, 一定要進行遺傳學檢查,以便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以,從而降低后代遺傳缺陷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Emokpae MA, Uadia PO, Mohammed AZ, et al. Hormonal abnormalities in azoospermic men in Kano, Northern Nigeria [J]. Indian J Med Res, 2006, 124(3): 299-304. [2] 王江平,葉德立,李焱萍,等. 658例無精癥患者染色體核型分析[J]. 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 2006, 14(9): 43-44.

[3] Elghezal H, Hidar S, Braham R, et al. Chromosome abnormalities in one thousand infertile males with nonobstructive sperm disorders[J]. Fertil Steril, 2006,86(6):1792-1795.

[4] Cerruto MA, Novella G, Antoniolli SZ, et al. Use of transperineal fine needle aspiration of seminal vesicles to retrieve sperm in a man with obstructive azoospermia[J]. Fertil Steril, 2006, 86(6): 1764-1769.

第7篇:遺傳學核型分析范文

【關鍵詞】 急性白血?。蝗旧w;核型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675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345-02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統(tǒng)的克隆性疾病,具有高度異質性,以造血干/祖細胞獲得性突變?yōu)樘卣?。由于白血病細胞起源、分化和生物學行為的不同,臨床表現(xiàn)各異,治療和預后也會有所不同[1]。研究表明,許多急性白血病患者具有獲得性克隆性染色體異常,染色體分析可以揭示其克隆標志,有助于白血病的診斷、治療及預后判斷。染色體的異常改變與白血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較形態(tài)學和免疫學更能反映白血病的生物學特征。本研究對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血液科治療的10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染色體核型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對其與臨床的關系進行分析探討,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血液科治療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05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0例,女性45例,年齡16-79歲,平均年齡48歲。根據(jù)形態(tài)學、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分子生物學檢測確定白血病類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ˋML)85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ˋLL)20例。

1.2 檢測方法 抽取治療前患者髂前或髂后上棘骨髓液2ml,經過24h短期培養(yǎng),收集有絲分裂中期細胞制備染色體標本,應用熱處理姬姆薩R顯帶技術進行染色體顯帶,每例分析20個分裂相。核型異常參照《人類細胞遺傳學國際命名體制》進行描述。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一線化療方案誘導治療,AML(除M3)患者采用DA(柔紅霉素+阿糖胞苷)、MA(米托蒽醌+阿糖胞苷)、IDA(去甲氧柔紅霉素+阿糖胞苷)誘導緩解方案,M3采用亞砷酸和(或)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DA或IDA聯(lián)合化療。ALL應用VDP(長春新堿+柔紅霉素+強的松)、VDLP(長春新堿+柔紅霉素+左旋門冬酰胺酶+強的松)等方案化療。結束1個療程后,參照《白血病診斷及療效標準》對療效進行評價。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4.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處理,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 結 果

2.1 染色體異常檢出情況 105例患者中檢出染色體異常69例(65.7%),其中AML檢出異常核型54例(63.5%),ALL檢出異常核型15例(75%)。

2.2 異常染色體核型特點 在69例核型異常的患者中,24例(85.7%)M3患者檢出t(15;17)(q22;q11)異常,染色體變化比較一致,而且t(15;17)只見于M3,其它亞型未見;t(8;21)(q22;q22)主要見于M2b患者中;+8異常多見于M5患者中;以t(9;22)(q34;q11)在ALL患者中檢出率最高;其他類型染色體異常存在著不一致性。

2.3 染色體核型改變與預后的關系 根據(jù)預后情況,將急性白血病染色體核型分為預后良好、中間、預后不良3種。在AML中預后良好包括t(15;17)、t(8;21)、t(16;16)、inv(16);預后不良包括t(3;3)(q21;q26)、t(1;22)、del(5q)、t(6;9)、inv(3)、-5、-7和染色體復合畸形;中間類型指正常核型和除上述改變之外的其他類型。在ALL中預后良好包括t(12;21)(p13;q22)、高超二倍體;預后不良包括t(5;14)(q31;q32)、t(10;11)(p13;q14)、t(9;22)、t(8;14)、t(4;11)、-13、17p異常、低亞二倍體、近單倍體和復雜核型;中間類型指正常染色體、del(6q)、del(9p)、t(1;19)、dic(9;12)、dic(9;20)等。10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根據(jù)核型分析,預后良好27例、預后不良11例,中間類型67例,經治療后,緩解率分別為92.6%、36.4%、62.7%。組間緩解率進行比較,P

3 討 論

近年來對白血病分子細胞遺傳學機制的研究發(fā)現(xiàn),染色體異常對白血病的診斷、治療及預后判斷有重要意義[2]。

急性白血病患者細胞染色體核型畸變種類復雜,可分為兩類:一類主要為染色體數(shù)目異常,另一類為特異性的染色體重排。在AML中M3染色體畸變檢出率最高,以t(15;17)變化為主,變化較一致,具有高度特異性,WHO分類標準將其作為M3的一個重要標志。t(5;17)的有無對患者疾病的診斷與進一步治療有重要意義,臨床上具有此易位的患者對全反式維甲酸及亞砷酸治療敏感,有高緩解率,預后良好。M2b患者中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是t(8;21),對化療非常敏感,具有很高的緩解率及較長的生存時間。ALL染色體患者異常檢出率最高的是t(8;14)、t(4;11)和t(9;22)(即Ph染色體)。t(8;14)主要見于成人ALL,t(4;11)主要見于新生兒ALL,二者均預后較差。Ph染色體的出現(xiàn)常提示早期耐藥的出現(xiàn),患者治療反應差,預后惡劣。

總之,染色體異常核型分析對于白血病的準確診斷、靶向治療、判斷預后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有助于臨床醫(yī)生的早期評估,對白血病的指導治療有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第8篇:遺傳學核型分析范文

【關鍵詞】染色體;遺傳;畸變

Analyse of the distortion karyotype of the chromosome

FAN Hong,MENG Fan-rong, GAO Xiu-min, et al.The Inter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Cangzhou City,Hebei 061001,China

CHEN Hong-yu,DI Wen-zhi.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Cang Zhou 0610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make it clear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distortion karyotype of the chromosome, provding the reference for the human hereditary disease diagnosis. Methods Peripheral lymphocyte were detected by cytogeneties method,G-banding. Assayed karyotype under micrope,take count of 50metaphase,analysed 10 karyotype. Results In 1065 cases of generation consultants, the rate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 is 15.7%. Distorting of them by type, the rate of number aberration is 9.9%, the rate of the structure aberration is 2.3% and the abnormal rate of the chromosome polymorphism diversity is 3.5%. Distorting of them by chromosome, the rate of the euchromosome aberration is 11.7% and the rate of the sex chromosome aberration is 4.0%. Conclusion The human euchromosome easy to have the distortion. All of them , the predominant type of the humanity chromosomic aberration is the number distortion. The structure distortion often occurs in the euchromosome. The primary chromosome polumorphism is Y-chromosome and y-chromosome.

【Key words】Chromosome;Herectity;Aberration

人類體細胞核內有23 對染色體, 其中常染色體22 對、性染色體1對。染色體畸變是體細胞或生殖細胞內染色體發(fā)生的異常改變,可分為數(shù)目畸變和結構畸變兩大類,在正常健康人群中,還存在著染色體的多態(tài)性[2]。了解染色體畸變的不同類型分布特點,分析臨床相關癥狀,對預防先天性出生缺陷極其重要。為此,筆者對染色體畸變的不同類型分布特點進行了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院2003-2007年遺傳咨詢門診、輔助生殖中心的1065例咨詢者,其中男570例、女495例,年齡1 d~52歲。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智力低下、早期自然流產、死胎、多發(fā)畸形、宮內停育、性腺發(fā)育不良、原發(fā)閉經、身材矮小、生育唐氏兒。

1.2 方法 對咨詢者進行染色體培養(yǎng)及核型分析。取受檢者外周血,進行淋巴細胞培養(yǎng),常規(guī)制備染色體,G顯帶,鏡下計數(shù)50個中期分裂相,顯微攝影分析10個核型。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染色體畸變核型不同類型分布 在1065例生殖咨詢者中,染色體畸變167例、畸變率為15.7%,其中按畸變類型分類,數(shù)目畸變105例、畸變率為9.9%,結構畸變24例、畸變率為2.3%,染色體多態(tài)性38例、畸變率為3.5%,數(shù)目畸變率顯著高于結構畸變率和染色體多態(tài)性(P<0.01)。按染色體不同分類,常染色體畸變124例、畸變率為11.7%,性染色體畸變43例、畸變率為4.0%,常染色體畸變率顯著高于性染色體畸變率(P<0.01)。

2.2 染色體數(shù)目畸變特點 在105例染色體數(shù)目畸變中,常染色體94例、占染色體數(shù)目畸變的89.5%,畸變核型及臨床表現(xiàn)為47,XY,+21智力低下(60例)、47,XX,+21智力低下(24例)、46,XY,-14,+t(14q21q) 智力低下(4例)、46,XX,-14,+t(14q21q) 智力低下(1例)、46,XY,-21,+t(21q21q) 智力低下(1例)、46,XX,-21,+t(21q21q) 智力低下(1例)、47,XY,+21,inv(9)( p11q13) 智力低下(1例)、46,XY/47,XY,+21智力低下(2例),以21號染色體畸變?yōu)橹?、占常染色體數(shù)目畸變的94.7%。性染色體畸變11例、占染色體數(shù)目畸變的10.5%,畸變核型及臨床表現(xiàn)為47,XXY性腺發(fā)育不良(5例)、45,XO原發(fā)閉經和身材矮?。?例)、45,XO/46,XX原發(fā)閉經和身材矮?。?例),以男性的X增加,女性的X缺失為主。常染色體數(shù)目畸變率顯著高于性染色體數(shù)目畸變率(P<0.01 )。

2.3 染色體結構畸變核型特點 在24例染色體結構畸變中,常染色體24例、占染色體結構畸變的100%,畸變核型及臨床表現(xiàn)為46,XY,t(3;9)妻早期自然流產 2次(1例)、46,XX,t(7;8)早期自然流產3次 (1例)、46,XX,t(4;7)(p13;q36)早期自然流產3次(1例)、46,XY,t(2;5)(p25; p13) 生育貓叫綜合征(1例)、45,XY,t(14;15)妻死胎3次(1例)、45,XY,t(21;21)無精癥(1例)、46,XX,-12,+der(12),t(4;12)(q22;p13)mat智力低下和多發(fā)畸形 (1例)、46,XX,t(4;12) (q22;p13)生育智力低下和畸形女嬰各1次(1例)、46,XY,t(4;12) (p12;q12)妻早期自然流產4次(1例)、46,XX,t(2;9)(p23;q22)mat宮內停育2次(1例)、46,XX,t(2;9)(p23;q22)自然流產和新生兒死亡史各1次(1例)、46,XX,t(9;13)(q23;q14)自然流產3次和宮內停育1次 (1例)、46,XY,t(2;6)(p21;q25)妻早期自然流產3次(1例)、46,XX,t(7;14)(q36;q12)早期流產2次(1例)、46,XX,t(6;7)(q25;q32)腦積水2次和宮內停孕3次(1例)、45,XX,-13,-15,+t(13q15q)宮內停孕2次(1例)、46,XY,t(1;5)(q32;q25)妻自然流產2次(1例)、46,XY,t(3;7)(p21;q32)妻自然流產2次(1例)、46,XY,t(7;11)(q11;p14)妻自然流產4次(1例)、46,XX,t(7;14)(p15;q12)自然流產2次(1例)、46,XY,t(7;9)(q36;p22)妻自然流產和生育畸形女嬰各1次 (1例)、46,XX,t(1;8) (q32;q24)早期自然流產1次(1例)、47,XX,+21,inv(7) (p15q36)智力低下(1例)、46,XY, inv(9)(p11q13)妻自然流產2次(1例),以平衡易位畸變?yōu)橹鳌⒄汲H旧w結構畸變的83.3%。在性染色體畸變中,未發(fā)現(xiàn)結構畸變。

2.4 染色體多態(tài)性特點 在38例染色體多態(tài)性中,常染色體6例、占染色體多態(tài)性的15.8%,畸變核型及臨床表現(xiàn)為46,XX,1qh+早期自然流產3次(1例)、46,XX,21p+死胎和流產各 1次(1例)、46,XY,21p+生育唐氏患兒1次 (1例)、46,XX,13p+自然流產和生育畸形兒各1次(1例)、46,XY,15p+生育先心病和唐氏患兒各1次(1例)、46,XX,15p+性發(fā)育不良(1例)。性染色體32例、占染色體多態(tài)性的84.2%,畸變核型及臨床表現(xiàn)為46,XY,(Y≥18)妻自然流產和死胎及無精癥(26例)、46,XY,(Y<21)妻自然流產(1例),以大Y和小Y為主,分別占染色體多態(tài)性的68.4%和15.8%。性染色體多態(tài)性顯著高于常染色體多態(tài)性(P<0.01 )。

3 討論

染色體病或染色體綜合征是由于染色體數(shù)目和結構畸變而引起的疾病[3]。染色體畸變導致患兒智力低下發(fā)育遲緩和先天性畸形等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同時還會造成流產、死產等。本研究結果顯示,在1065例生殖咨詢者中,染色體畸變率為15.7%。其中常染色體畸變率為11.7%,性染色體畸變率為4.0%。結果表明,人類常染色體易發(fā)生畸變。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智力低下、早期自然流產、死胎、多發(fā)畸形、宮內停育、性腺發(fā)育不良、原發(fā)閉經、身材矮小、生育唐氏兒。

染色體數(shù)目畸變是由于染色體在生殖細胞成熟時發(fā)生不分離的現(xiàn)象,導致部分或全部染色體歸向于一個細胞,成熟的生殖細胞就變成非單倍體數(shù)之細胞,可能是二倍體數(shù)或是單倍體數(shù)有增減,當受精卵形成時必然出現(xiàn)多倍體數(shù)或多體性、單體性染色體的細胞,結果造成個體發(fā)育異常,導致染色體病的發(fā)生[4]。本研究結果顯示,染色體數(shù)目畸變率為9.9%,其中常染色體數(shù)目畸變占染色體畸變的89.5%,主要表現(xiàn)21號染色體的畸變;性染色體的畸變均為數(shù)目畸變,主要表現(xiàn)為男性的x增加、女性的x缺失。結果表明,數(shù)目畸變是人類染色體畸變的主要類型。

染色體結構畸變是在成熟分裂時染色體發(fā)生斷裂以及斷裂后的重組,形成染色體在結構上的畸變。常見的染色體結構畸變有缺失、重復、易位、倒位、環(huán)形染色體、等臂染色體等。本研究結果顯示,染色體結構畸變率為2.3%,染色體結構畸變全部發(fā)生于常染色體,主要表現(xiàn)為平衡易位。平衡易位屬染色體結構畸變,由于無遺傳物質的丟失,因此個體表現(xiàn)是正常[5]。平衡易位攜帶者在配子形成過程中,會產生18種配子,它們分別與正常配子結合,產生18種合子,其中僅有一種正常,一種為平衡易位攜帶者,其余16種均為部分三體或單體等,后16種合子由于遺傳物質的重復或缺失,可引起死胎、流產或畸形兒。在本研究資料未發(fā)現(xiàn)性染色體的結構異常。結果表明,結構畸變主要發(fā)生在常染色體中。

染色體多態(tài)性是在正常健康人群中,存在著各種染色體的恒定的微小變異,這種變異按照孟德爾方式遺傳。主要包括Y染色體的長度變異,D組、G組近端著絲粒染色體的短臂、隨體及隨體柄部次縊痕區(qū)的變異,第1、9、16號染色體次級縊痕的變異。本研究結果顯示,染色體多態(tài)性的發(fā)生率為3.5%,主要表現(xiàn)為大Y和小Y,分別占染色體多態(tài)性的68.4%和15.8%。結果表明,染色體多態(tài)性以性染色體為主,表現(xiàn)為大Y和小Y。

染色體畸變是導致生殖異常的主要原因,臨床上對自然流產、死產、新生兒畸形或死亡、無精癥、閉經的患者進行細胞遺傳學檢查,對于病因診斷有著重要的價值。為避免染色體異常患兒的出生,應加強生育前的遺傳咨詢,建議在孕早、中期對染色體畸變有適應證的孕婦必須做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去劣存優(yōu),以達到優(yōu)生優(yōu)育的目的,防止缺陷兒的出生。

參考文獻

[1] 左.醫(yī)學遺傳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23-128.

[2] 覃靖,陳荔麗,張海燕,等.世界首報10 種人類染色體新核型及其臨床的研究.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0,12(14):52-53.

[3] 蘇宇濱.人類染色體和染色體病.外科理論與實踐,2000,5(1):11-12.

第9篇:遺傳學核型分析范文

【關鍵詞】 細胞遺傳;異常核型;發(fā)育異常

【中圖分類號】R725.9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349-01

染色體病是一類常見遺傳病,在一般人群染色體異常發(fā)病率為0.5%[1],1993年至2002年,隨著染色體技術不斷完善,對病殘兒童染色體異常核型檢測提供可靠依據(jù),有利于優(yōu)生,我們對綿陽市三臺縣299例病殘兒童進行外周血染色體核型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一 對象

檢查對象來自三臺縣病殘兒童,其中染色體檢測適應征:1、有遺傳性疾病或疑有染色體病。2、智力低下患者及其父母。3、有原因不明的流產、死胎、死產史者。4、有先天性疾病患者。5、夫妻近親結婚。6、有生殖器畸形或發(fā)育不全者。7、孕期有致畸因素接觸者。

二 材料及方法

應用四川省計劃生育科研所細胞遺傳室研制的細胞培養(yǎng)試劑盒(RpMI1640全套),用500IU/ml肝素濕潤一次性注射器,無菌下抽取患者靜脈血1ml,于37℃恒溫箱培養(yǎng)72小時,制片前4小時加秋水仙素1滴(終濃度0.1IU/ml),常規(guī)制片,G顯帶,計數(shù)20個細胞,分析3-5個核型,嵌合計數(shù)50~100個細胞,必要時進行顯微照相。制備的染色體形態(tài)好,擴散佳,染色體間背景清亮。

三 結果

1、299例病殘兒童外周血淋巴細胞染色體分析,發(fā)現(xiàn)異常核型11例,異常檢出率4%,其中染色體數(shù)目異常5例,占被檢對象2%,染色體結構異常4例,占被檢對象1.5%,染色體嵌合型2例,占被檢對象0.5%,見表1。

2、結合染色體檢測適應征與臨床分析,兩性畸形5例,其染色體異常4例;先天性疾病(包括智力低下,家族中曾有先天性疾病患者等)153例,染色體異常4例;致畸因素接觸者73例,染色體異常1例;其它因素[包括懷疑染色體異常,高齡孕婦(>35歲)生產者等]68例,染色體異常2例。見表2

四、討論

1、染色體病(chromosome disease):凡是由染色體數(shù)目或結構異常引起的疾病稱染色體病或染色體綜合征(chromosome syndrome):[1]據(jù)調查染色體異常占新生活嬰的5~10‰,占一般人群的0.5‰;在一般人群中平衡易位占1.9‰(其中約有15%生育率降低),平衡易位由于大都沒有遺傳物質丟失,本人雖不表現(xiàn)疾患,但生育染色體異?;颊吒怕矢哌_50~100%,給后代帶來嚴重病殘。

2、[2]染色體病是遺傳病中種類最多的一類,可以上代傳遞下代,往往是父母之一為平衡易位攜帶者,也可是胚胎發(fā)生畸變而形成。本文分析299例染色體,有染色體數(shù)目增減和結構異常以及嵌合型,異常檢出率為4%(表1)

3、299例病殘兒童染色體檢測與臨床分析:[3]據(jù)調查染色體病導致原因有:(1)高齡孕婦(>35歲)生產者。(2)輻射:①電離輻射是造成染色體不分離原因之一;②出現(xiàn)不穩(wěn)定畸變;(D:受照射劑量;Y:每個淋巴細胞中雙著絲粒、環(huán)狀染色體、臂間(內)倒位等數(shù)目);(3)感染:麻疹病毒、支原體、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流行性腮腺炎、風疹病毒、水痘、慢性活性肝炎。(4)藥物及化學物質:一些農藥如殺蟲劑,藥物中的烷化劑,工業(yè)用的反應劑,食品工業(yè)上的某些添加劑。(5)家族性趨勢。本文299例病殘兒童,先天性疾病153例,染色體異常4例;兩性畸形5例,染色體異常4例;致畸因素接觸者73例,染色體異常1例;其它病例:包括高齡孕婦(>35歲)生產者、孕期感染等68例,染色體異常2例。性染色體異常導致性分化異常。近年來研究證實Y染色體短臂上存在著性別決定基因(SRY),SRY在胚胎的極早期決定原始性腺向發(fā)展[4],沒有SRY基因突變造成數(shù)目或結構畸變時,則導致性分化異常。加強B超檢測和羊水細胞培養(yǎng),可有效地檢出性染色體異常和生殖器官等異常兒出生。

4、如何降低病殘兒童出生和防止后天獲得性病殘,結合本縣實際情況,提出以下措施供參考:(1)大力開展遺傳咨詢門診:凡父母雙方某一方有遺傳性疾病家族史或孕早期接觸有害因素或曾有流產、畸胎、先天畸形生產史等應作遺傳咨詢,估算下代再發(fā)風險率,保證優(yōu)生。(2)作好必要產前診斷,提高人們優(yōu)生意識:染色體病目前不能徹底治療,給予積極預防顯得非常重要。通過我們實驗室對患者采取少量靜脈血進行染色體檢測,確診是否患有染色體病或是否為平衡易位攜帶者,以及在母孕期16-20周抽取羊水或妊娠8-12周取少量絨毛組織,對胎兒進行染色體檢測,發(fā)現(xiàn)胎兒是否有染色體異常,保證生育一個正常的后代。(3)禁止近親結婚,加強孕期保健:親緣關系的雙方攜帶相同基因機會大,雙方結合后,隱性遺傳病明顯增加,避免孕早期感染病毒,接觸輻射和有害化學物質,防止濫用藥物,減少病殘兒童出生。

5、事實證明染色體檢測是減少遺傳病和先天畸形疾病,提高整個人群的智力和身體素質,保證優(yōu)生優(yōu)育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明確某些疾病診斷的重要手段,呼吁盡可能在縣級部門全面開展染色體檢測技術,對基層計劃生育優(yōu)生遺傳提供有力依據(jù)。隨著我國出生缺陷干預工程的實施,產前診斷工作的加強,廣泛開展優(yōu)生遺傳咨詢,杜絕近親結婚。切實做好婚前、孕前檢查、孕期保健、產前診斷等工作,全面實施出生缺陷干預,盡量降低異常兒出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是我們每個醫(yī)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醫(yī)學遺傳學基礎》杜傳書主編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92:60

[2]“Genetic Counseling for clinicoans” Kenath L. Garver, M D.Ph D著

[3]《人類染色體方法學》 劉權章、馬長俊等編寫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4]周榮家,張思仲. 人類性別決定基因研究進展 [J]. 中華遺傳學雜志,1993,10(4):222-226發(fā)表于《華西醫(yī)學》2008年9月23卷第5期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