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法律援助的要求范文

法律援助的要求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法律援助的要求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法律援助的要求

第1篇:法律援助的要求范文

一、法律援助是我國的一項重要的法律人權保障制度

第一,2004年3月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陛d入憲法,是我國制度建設的重要標志。這就要求國家不僅要通過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應當享有的各種權利,而且要創(chuàng)新制度安排,通過制度設計為社會成員實現應當享有的各種權利提供制度和物質的保障,當社會成員因經濟困難或其他原因無法實現應有的權利時,國家有義務提供必需的幫助,保證社會成員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法律幫助。

第二,法律援助法律規(guī)范屬于社會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社會法調整的是勞動關系、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和特殊群體權益保障等方面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其目的在于,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fā),對勞動者、失業(yè)者、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的權益實行必需的、切實的保障。法律援助作為我國一項司法人權保障制度,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以制度來保證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的法律規(guī)范;完善的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為社會成員提供可靠的“安全網”。

第三,從發(fā)展趨勢上看,法律援助應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權利之一。我國的法律援助在現階段,突出表現是一項對特殊群體的法律保障制度。從法律援助社會需求來看,法律援助應成為國家的義務,公民依法享有的權利之一。這是保障人權和公民權的要求;是平等和正義的法律價值的要求;是調整社會關系緩和社會矛盾的要求。

二、法律援助在我國應當明確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國家責任

第一,厘清法律援助的“國家責任”和“政府責任”的區(qū)別、界定兩個概念,對于明確法律援助是國家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國家責任充分體現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我國《法律援助條例》明確規(guī)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考慮到條例在性質上屬于行政法規(guī)而非法律,規(guī)定法律援助是政府責任是恰當和準確的。然而,從國家與政府的關系來看,政府是國家的行政機關,是國家實體的一部分,主要用以實現國家的各項行政職能。法律援助是我國一項重要的法律人權保障制度,其實施主體應是國家而非政府,國家與政府的不同內涵,決定了法律援助是國家責任。法律援助的國家責任,不僅確定了政府的法律援助義務,也為民間組織在法律援助中發(fā)揮應有作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法律層面的“法律援助法”,應當明確確定法律援助是國家責任。

第二,明確法律援助是國家責任,可以更好地促進法律援助的發(fā)展。國家責任強調的是:一個國家要為其國民的生存、發(fā)展、安全、健康、幸福生活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承擔和履行責任;現代社會保障的特點之一是以國家為首要主體,法律援助作為一項國家的法律保障制度,應是國家全方位的責任。明確法律援助是國家責任,可以更好地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促進法律援助的發(fā)展,增進人民福祉。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法律援助的政府責任重點在于管理和實施。將法律援助規(guī)定為國家責任,有利于國家依法對法律援助的制度和實施進行設計和管理;特別是在操作層面上,有利于法律援助機構與相關部門工作協作,有利于刑事訴訟中公檢法司各部門工作銜接配合;特別重要的一點更在于,國家責任體現在國家財政應對法律援助的投入上。

第三,法律援助應當明確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國家責任。法律援助制度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從民間行為變?yōu)閲倚袨?,逐步演變成為國家一項重要法律制度的。在法律援助的多元化主體中,法律援助應當首先明確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國家責任。政府要承擔首要的職責,要履行首要的義務,要完成首要的任務。其他社會主體則是政府援助的必要補充,他們在政府法律援助機構管理下,自愿參與法律援助活動,使政府援助和其他社會主體援助相互協調、相互補充,形成多層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援助網絡。

三、法律援助是推進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體現

第一,法律援助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具有全面實現法律對社會管理的若干功能,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huán)。隨著法治中國建設的推進,我們有能力、有經驗對法律援助進行頂層設計。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正確實施法律援助,可以使特殊群體權益得到切實的保障,這是明確法律援助國家責任的具體體現,更是公平正義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第2篇:法律援助的要求范文

一、法律援助辦案補貼的性質

筆者認為,法律援助辦案補貼的性質應由法律援助的性質決定。法律援助最初由宗教團體或慈善機構等基于道義或者良心為窮人提供法律幫助,再到律師自發(fā)地根據職業(yè)道德要求加入其中,最后由國家責任取代了個人責任。因此,法律援助發(fā)展史其實就是國家責任回歸史。通過法律援助,為公民提供訴諸法律、尋求救濟并獲得公正審判機會,被視為國家職能重要內容之一。由國家為弱勢群體提供免費法律幫助,這是現代法律援助制度一項標志性特征。許多國家通過立法明確獲得法律援助是公民一項法定權利,這也被《世界人權宣言》等聯合國有關文件所認可。因此,法律援質就是政府責任,這是包括民主制度確立、經濟水平提高、社會思潮影響與法律制度完善等多方面因素所決定的?!斗稍鷹l例》第3條明確規(guī)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作為政府,承擔法律援助責任主要體現在設置法律援助機構、提供法律援助經費支持和監(jiān)督管理法律援助工作上。具體到法律援助案件的辦理,在我國主要集中在兩類群體上:一類是公職人員,包括法律援助機構人員和具有公職身份的律師、公證員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等,其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是應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另一類是非公職人員,主要是不具公職身份的社會律師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其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是應法律援助機構代表國家實施政府購買服務。法律服務是專業(yè)人員利用專門知識為當事人等提供的一種技能。作為非公職的法律服務人員,其提供法律服務是以預期獲得報酬為前提;而公民獲得法律服務,就如同獲得實物商品,也理應支付相應對價。這類法律服務應該遵循的是有償原則。而作為公職人員,承擔法律援助是職務行為,其提供法律服務就不應該遵循有償原則。因此,作為為法律援助承辦人員提供報酬的法律援助辦案補貼,其性質應根據提供人員的身份來決定,作為公職人員的辦案補貼,是法律援助人員的辦案費用支出補貼,只包括付出成本,不含智力服務費用;作為非公職人員的辦案補貼,是政府付給法律服務人員的服務薪酬,包括辦案費用支出和智力服務費用。認為法律援助辦案補貼不應包含智力服務費用的理由是:《法律援助條例》規(guī)定,法律援助辦案補貼的標準參考法律援助機構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的平均成本等因素核定。但是該規(guī)定并不排除智力服務費用。因此,對于非公職法律服務人員來說,其承辦法律援助案件是基于與政府之間的法律服務合同,應遵循等價有償的市場原則。既然市場法律服務包含了智力服務費用,其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補貼也應包含智力服務費用。同時筆者認為,法律援助不應該是律師的義務。理由是:一是社會律師是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核心是等價有償。社會律師不屬于財政供養(yǎng)人員,他們是以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而獲取報酬,從而獲得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因此,作為民事主體,其行為具有一個本質特征——對價性,即以自己的勞動或服務在市場中進行等價交換,以換取勞動報酬③。就此而言,國家要求律師和律師事務所履行法律援助義務是不適合的,超出了其作為市場主體應承擔的義務范疇。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由律師承擔法律援助義務,是國家在目前人力、物力、財力等稀缺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種權宜之舉,充分考慮到律師可以利用法律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為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服務,具有相對優(yōu)勢④。目前,我國財力、物力和人力已今非昔比,已經具備了對法律援助義務重新合理分配的條件。二是責任義務不可轉移性。任何一個主體都不能任意轉移其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社會律師承擔法律援助義務,并非完全出自其自愿,因此出現律師法律援助積極性不高和法律援助案件質量不高的現象。三是以職業(yè)特性或職業(yè)倫理作為律師承擔法律援助的義務比較牽強。雖然律師的社會公共責任是律師安身立命的根本之一,不能放棄對社會公共責任的追求,但是不能以公共責任這一職業(yè)倫理而要求律師承擔過多社會責任,就像醫(yī)生沒有為窮人免費提供醫(yī)療的義務,教師沒有為貧困學生免費提供教育的義務。

二、法律援助辦案補貼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司法實踐中,法律援助辦案補貼在制定標準、制定主體及發(fā)放方面均存在一些問題。

(一)辦案補貼標準整體偏低。從全國來看,2013年平均辦案補貼為479元/案⑤。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認為法律援助是律師義務。有些地方法律援助管理人員認為,既然《法律援助條例》明確規(guī)定法律援助是律師義務,因此,律師承辦法律援助案件應該是無償的,法律援助機構無須支付任何費用。在司法實踐中,應當承擔法律援助責任的主體——國家,很大程度上只是扮演一個管理者、監(jiān)督者的角色。結果導致一些承擔法律援助的律師或律師事務所敷衍了事。一些律師事務所委派執(zhí)業(yè)年限較短、資歷較淺的律師從事刑事法律援助。他們在經驗、能力方面的欠缺決定了援助的質量不高。另一方面,即使律師愿意承擔法律援助義務,費用的嚴重不足也制約了律師的辦案質量。二是辦案補貼僅僅是辦案成本的補助。認為只須對案件承辦人員因為辦理案件所支付費用的補償,不包含承辦人員為之所付出的勞務和智力服務費用。即使是也僅僅考慮成本,按照最低標準計算。目前的律師管理體制,社會律師成為市場化競爭主體,不僅國家沒有為其支付任何工資和補貼,而且在執(zhí)業(yè)中要向國家繳納稅收,同時,還要自行承擔各項費用。有些律師為了將自己“損失”最小化,只能盡量減少援助工作的步驟和時間,其結果只能是犧牲了援助案件的質量與效果。另外,還要承擔與其收益完全不對等的風險,導致一些律師不愿意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營利合法化的具體規(guī)范起源于天職的“職業(yè)”義務觀⑥。社會律師從事刑事法律援助需要時間、精力、物質、專業(yè)等成本的大量付出,沒有基本對價的回報,僅僅靠道德和責任的支撐,法律援助事業(yè)很難獲得長足發(fā)展。三是法律援助經費不足。從全國來看,2013年法律援助經費才16億⑦,人均不足1.3元。因此,法律援助經費仍然存在較大缺口。

(二)辦案補貼制定不規(guī)范。一是制定主體不規(guī)范。按照《法律援助條例》的規(guī)定,法律援助辦案補貼由各省司法廳和財政廳聯合制定。但在實際操作中,有的是由地市或者縣級司法行政機關制定辦案補貼標準,甚至有的由法律援助機構自行制定補貼標準。而有些司法行政部門由于經費緊張,就盡可能壓低辦案補貼標準。二是制定程序不規(guī)范。《法律援助條例》要求結合當地經濟水平,參考法律援助機構辦理法律援助成本確定補貼標準。但很多地方在制定辦案補貼標準時,并沒有認真核算當地法律援助機構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成本,僅僅是參考其他財力相當地區(qū)的補貼標準,或者在往年的基礎上適當提高。造成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標準與辦案成本嚴重背離。三是調整不及時。有些地方的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標準從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以來就沒有調整過,因為地方財政核撥的法律援助經費也從來沒有調整過。

(三)辦案補貼支付不規(guī)范。一是發(fā)放不及時。辦案補貼不能及時足額發(fā)放已是公認的問題。根據司法部《法律援助辦案規(guī)程》的要求,承辦人員在結案時,法律援助機構應支付辦案補貼,但是實踐中,經常存在拖欠辦案補貼的現象。有的是因為經費緊張,等到財政經費到位后統一發(fā)放;也有的是法律援助管理人員圖方便,一定時間才統一發(fā)一次辦案補貼。二是法律援助機構人員不能領取補貼。工資改革以后,對發(fā)放津補貼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人事、審計部門認為法律援助辦案補貼也屬于津補貼,因此法律援助機構對公職承辦人員發(fā)放辦案補貼被認定為違規(guī)發(fā)放,輕則退款,重則黨紀、政紀處分。因此,公職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所產生的費用只能用票據報銷,但有部分費用無法獲取票據,如通訊費、餐費等,造成他們倒貼成本辦理案件。以致法律援助機構人員不愿辦理法律援助案件,而是將案件指派給社會律師或者基層法律服務人員辦理。由于律師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縣域律師較為匱乏,大量的法律援助案件只能由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承辦,導致法律援助案件質量不盡如人意。三是辦案補貼政策簡單僵化。目前采取低標準包干補貼的現象非常普遍,且常常不能及時兌現,四是發(fā)放審核標準缺失。辦案補貼的發(fā)放是基于法律援助案件承辦人提供了符合標準的法律服務。但由于目前沒有一個可操作性的法律援助服務標準,審核人員要認定一項法律服務是否符合標準難度較大。結果只能是承辦人員按規(guī)定提交了案件卷宗,法律援助機構就必須支付辦案補貼。這也是造成部分法律援助案件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完善法律援助辦案補貼制度的對策

針對以上問題,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完善法律援助辦案補貼制度。

(一)確定法律援助國家責任。一是加快《法律援助法》立法進程。在《法律援助法》中明確法律援助的國家責任,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按照等價有償、公平競爭的原則,通過公開招標,吸引鼓勵社會律師積極參與到法律援助活動。以法律援助機構辦理同類法律援助案件的成本為依據,結合當地經濟狀況,適當確定律師智力服務費用,科學合理制定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標準。二是完善法律援助經費保障制度。政府財政撥款是法律援助經費的主要來源,中央要明文各地建立起法律援助經費最低保障機制,即規(guī)定省、設區(qū)市、縣(市、區(qū))三級法律援助機構經費保障標準,并形成自然增長制度,逐年提高法律援助保障水平。建立嚴格的監(jiān)督機制,要求??顚S?,并建立有效的監(jiān)督和審計機制。同時,積極鼓勵社會捐贈,建立和完善社會捐贈法律援助經費補充渠道。將社團組織、行業(yè)協會的法律援助經費納入統一的法律援助經費體系,由政府法律援助機構統一支配,將分散的法律援助經費統一起來。允許和鼓勵設區(qū)市設立法律援助專項基金,鼓勵企業(yè)為法律援助基金捐款,并對捐款企業(yè)給予稅收優(yōu)惠,拓寬社會捐資來源。

(二)完善公職法律援助律師制度。在現有法律援助機構人員的基礎上,建立一支素質高、業(yè)務精、戰(zhàn)斗力強的公職法律援助律師隊伍。一是明確公職法律援助律師職責。應包括:承擔法律咨詢;法律援助事項的審核;收集、反饋法律援助工作中的情況,針對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承辦法律援助案件。二是提高公職法律援助律師待遇,提高公職法律援助律師隊伍素質,從而提高法律援助案件質量,增強法律援助服務能力。對于訴訟中的權利與義務,公職法律援助律師應當與一般律師相同。鑒于公職法律援助律師是國家工職人員,其行使的權利與承擔的義務應當具有自己的獨特性。三是明確公職法律援助律師辦案補貼。應當明確公職法律援助律師能夠領取辦案補貼,但由于公職法律援助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屬于職務行為,因此,辦案補貼只能是辦案支出成本的補償??紤]到有些成本很難用票據報銷,可以沿用之前采用的辦案成本包干制,由管理機關按照當地辦理法律援助的平均成本,確定辦案補貼標準。

(三)完善法律援助辦案補貼制定程序。一是規(guī)范制定主體。《法律援助條例》明確規(guī)定,法律援助辦案補貼的標準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會同同級財政部門核定。也就是說地市和縣級財政部門、司法行政部門和法律援助機構是無權制定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標準的。由省級司法行政部門和財政部門聯合制定標準,有助于提高標準的權威性和科學性,有利于標準的執(zhí)行。二是建立科學的成本調查制度?!斗稍鷹l例》明確規(guī)定,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標準要根據當地經濟發(fā)展水平,參考法律援助機構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的平均成本等因素核定。因此,在制定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標準時,應該掌握不同地區(qū)的法律援助機構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的平均成本。為了確保數據的科學性和真實性,應當建立法律援助辦案成本調查制度,由辦案補貼制定機關定期委托統計調查機構進行統計,在此基礎上,科學制定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標準。同時制定不同區(qū)域標準。由于辦案補貼標準由省司法行政部門會同財政部門聯合制定,往往同一省域,經濟發(fā)展水平和辦案成本也是千差萬別,因此,應當科學劃分區(qū)域標準。三是定期調整?!斗稍鷹l例》明確規(guī)定,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標準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各地經濟發(fā)展水平和辦案成本都是在不斷變化的,應定期對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標準進行科學的調整,使其不斷適應當地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和辦案成本,以保持辦案補貼標準的科學性。

(四)加強法律援助質量控制。法律援助案件質量是法律援助制度成敗的關鍵,是法律援助制度的生命線。因此,建立完善的質量監(jiān)控體系,加強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監(jiān)督應是當前法律援助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要加強監(jiān)管。完善法律援助質量標準體系、加強日常監(jiān)督和開展集中質量檢查。二要強化監(jiān)督。設立法律援助監(jiān)督員,邀請部分受援人、社會團體、社會律師、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新聞記者作為志愿者,對法律援助開展情況進行監(jiān)督,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對法律援助案件的辦理過程進行監(jiān)督。三要建立獎懲機制。建立投訴查處制度,法律援助機構對投訴進行認真查處,對查證屬實的,依照《法律援助條例》及相關規(guī)定進行懲處。建立案件質量獎懲體系,讓優(yōu)秀案件承辦人員得到褒獎,對于不稱職的律師進行相應的懲處。四要建立民事賠償制度。從民法的角度來說,辯護律師的不稱職行為是一種失職行為。對于因這種失職行為造成的損害,被告有權主張民事損害賠償⑧。一方面是對受援人的損失進行彌補,另一方面也是對律師的一個懲戒,有助于督促辯護律師在參與法律援助活動中盡職盡責。

第3篇:法律援助的要求范文

一、推動政府責任落實

1、加大法律援助辦案力度。各鄉(xiāng)、鎮(zhèn)及中心的辦案數應隨著《省法律援助條例》的實施和法律援助經費的增長而相應增加,在確保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辦案數量。加強公證、司法鑒定法律援助工作。

2、推動法律援助經費增長。抓住《省法律援助條例》貫徹實施的有力契機,貫徹落實李炳軍副省長重要批示精神,不斷增加法援經費的財政預算,力爭今年我縣同級法律援助經費投入不少于市下撥法律援助經費總投入的30%。

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3、開展公證、司法鑒定法律援助工作制度調研?!妒》稍鷹l例》已將公證、司法鑒定列為法律援助的重要形式,各所、處及服務站要主動與法援中心溝通,研究工作如何銜接,收集溝通后的問題和意見,及時上報縣局法援中心。

4、建立健全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制度。完善與公檢法等部門的刑事法律援助聯席會議制度;健全看守所法律援助工作銜接機制;繼續(xù)采取措施,認真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律師參與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見》,確保今年社會律師參與法律援助案件辦理比例不少于35%,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辦理比例不少于70%。

三、提升法律援助服務能力

5、充分發(fā)揮示范服務窗口平臺的作用。擴大社會宣傳面,提高法律服務質量和水平,完善有關工作制度,強化法援工作管理。把示范服務窗口真正成為服務于我縣民生工程的便民、利民窗口。

6、啟動法律援助工作站規(guī)范化建設。工作站是法律援助的一個重要窗口。各鄉(xiāng)、鎮(zhèn)分期分批用5年時間,全面完成法律援助工作站規(guī)范化建設,從人員、場地、經費、工作流程、工作職責等方面進行全面規(guī)范,發(fā)揮工作站便民、利民的獨特區(qū)位優(yōu)勢。

7、加強法律援助聯系點工作。重點在隊伍方面做工作。積極開展法律援助明白人的培育工作,擬用3年時間,每個聯系點建立一支3至6人的法律援助明白人隊伍,不斷強化基層法律援助工作隊伍。

8、啟動“遠程法律援助進農家”工作。從今年開始,全縣每年要選擇1至2個有基礎、有條件的工作站設立“遠程法律援助進農家”互動平臺,定期為基層群眾提供法律援助宣傳、咨詢服務,滿足群眾的法律服務需求。

9、繼續(xù)實施“法律援助公示牌進萬村”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全面完成“法律援助公示牌進萬村”工程,實現農村法律援助宣傳工作“全覆蓋”。

10、開通“12348”法律援助咨詢專線,提升服務質量。加強“12348”專線管理,規(guī)范“12348”專線服務,創(chuàng)優(yōu)“12348”專線服務民生品牌。進一步健全完善“12348”法律援助咨詢專線輿情分析制度。

四、加強法律援助監(jiān)督管理

11、加強法律援助隊伍教育管理。完善法律援助隊伍“層級”培訓工作機制,圍繞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能力,組織開展法律援助業(yè)務技能、管理技能和心理疏導技能培訓,提高法律援助人員服務能力和水平。

12、加強法律援助經費監(jiān)管。嚴格按照《省法律援助經費使用管理辦法》要求,用好管好法律援助經費,堅決防止并嚴肅查處侵占、截留和挪用法律援助經費的行為,確保??顚S?,確保資金使用安全。進一步規(guī)范辦案補貼發(fā)放,逐步推行采取轉賬方式,將辦案補貼發(fā)放到承辦人。

13、強化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監(jiān)管。健全完善旁聽、回訪等辦案質量監(jiān)督管理機制;不斷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將案件質量與年度考核、評先評優(yōu)和案件補貼掛鉤,加大對法律援助工作中表現優(yōu)秀人員的宣傳表彰力度。依據《省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監(jiān)管與評估辦法》和《省法律援助案件質量評估標準》,認真開展法律援助案件質量評查活動。

五、強化法律援助宣傳

第4篇:法律援助的要求范文

一、切實增強做好農村法律援助工作的責任意識

法律援助是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和改進農村法律援助工作,對推進農村民主法治建設,維護困難群眾合法權益,促進農村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從戰(zhàn)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實增強工作責任感和緊迫感,真正把農村法律援助工作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法律援助在農村的延伸和拓展,為加快我市農村改革發(fā)展、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提供有效保障。

二、突出重點,扎實推進農村法律援助工作

進一步擴大農村法律援助覆蓋面。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介和途徑,加強對法律援助制度的宣傳教育,提高法律援助在農村的知曉度。按照建立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的要求,結合各地實際,努力降低農村法律援助“門檻”,擴大受援對象和受案范圍,不斷滿足農民群眾的法律援助需求,力爭讓全市所有符合條件的農村困難公民都能獲得必要的法律援助。

建立健全農村法律援助組織網絡。繼續(xù)加強市、縣級法律援助中心建設,全面建立便民接待場所,根據實際需求進一步充實專職人員,確保法律援助中心有效履行職能。要以鄉(xiāng)(鎮(zhèn))司法所為依托,建立鄉(xiāng)(鎮(zhèn))法律援助工作站,在行政村、農村社區(qū)、農村務工人員集中的城鄉(xiāng)勞動力市場和有關企業(yè)建立法律援助聯系點,不斷延伸法律援助工作觸角,推進農村法律援助基層基礎建設。繼續(xù)在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老齡委等社會團體開展建立法律援助站(點)工作,為農村法律援助提供服務。

著力提高農村法律援助工作效率和質量。進一步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簡化辦事程序,積極推行“一站式”法律援助模式,著力打造“一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切實提高法律援助工作效率和質量。堅持把調解優(yōu)先原則貫穿于法律援助的全過程,更多地采用和解或訴前調解的方式解決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促進農村和諧穩(wěn)定。

三、加強領導,為農村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各級政府要依法承擔起法律援助的責任,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把加強農村法律援助工作作為政府為農民辦實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在人、財、物等方面加大支持和保障力度,確保農村法律援助工作順利開展。

第5篇:法律援助的要求范文

1、本制度所指的聽庭監(jiān)督是法律援助機構通過到庭旁聽,對法律援助案件的承辦人在法院開庭審理案件過程中的辯護()表現、適用法律、承辦態(tài)度、庭審效果等方面情況進行評定,從而對承辦人的辦案質量給予評價的一種監(jiān)督行為。

二、聽庭監(jiān)督管理

2、法律援助機構負責確定本機構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的聽庭監(jiān)督工作組織實施。

上級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對下級法律援助機構立案辦理的法律援助案件組織進行聽庭監(jiān)督。

三、聽庭監(jiān)督主體

3、參與聽庭監(jiān)督人員為各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及邀請的人員。包括:

(1)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

(2)律師協會、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協會秘書處接到法律援助機構通知后,委派的協會人員;

(3)受法律援助機構邀請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知名人士等社會各界代表;

(4)本制度要求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安排的執(zhí)業(yè)律師、執(zhí)業(yè)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四、聽庭監(jiān)督范圍

4、法律援助機構所受理的所有法律援助案件。重點是較為重大疑難、群體性或有較大影響的典型案件;法律援助機構和各法律服務單位認為有必要聽庭的案件。

五、聽庭監(jiān)督程序

5、法律援助機構在已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中,確定聽庭案件,并向承辦法律援助案件的法律服務機構及其承辦人員發(fā)出聽庭監(jiān)督通知書。

法律服務單位對本單位所承辦的法律援助案件認為有必要聽庭的,應當書面提請本級法律援助機構組織聽庭監(jiān)督。

6、法律援助機構根據需要可以指派本機構工作人員、專職律師或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也可以通知同級律師協會、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協會秘書處委派人員參加法律援助案件庭審旁聽。

法律援助機構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知名人士參與法律援助案件聽庭監(jiān)督的應送書面邀請函,并注明聽庭監(jiān)督的權利義務和注意事項。

7、法律服務單位及其法律援助案件承辦人在接到法律援助機構聽庭監(jiān)督通知后,應在案件開庭審理前三天,及時將開庭時間和地點報告所指派的法律援助機構,并提供基本案情、書復印件、答辯狀復印件等庭審相關材料。

8、聽庭結束后,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及時組織參加聽庭的人員對承辦人在法院開庭審理案件過程中的辯護表現、適用法律、承辦態(tài)度、庭審效果等方面情況進行評定。

9、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將聽庭監(jiān)督情況和對承辦人的評定結論向法律援助案件承辦單位及其承辦人及時進行反饋。

六、聽庭監(jiān)督的內容和要求

10、聽庭監(jiān)督應當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評判?;緝热菔牵?/p>

(1)法律援助案件承辦人對案件熟知程度如何;

(2)(辯護)準備是否充分,訴訟各環(huán)節(jié)是否按程序規(guī)則盡心履職;

(3)(辯護)詞是否符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是否合理、準確,是否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進行有力的辯護;

(4)發(fā)言及回答問題是否能抓住爭議焦點,簡明扼要;舉證是否有力,辯護分析是否合法、合情、合理;言行舉止是否文明。

11、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做好與庭審法院的聽庭協調工作。

12、聽庭監(jiān)督活動應由法律援助機構指派或邀請二名以上人員參加。

13、聽庭監(jiān)督人員在旁聽案件審理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守法庭紀律,不得干擾庭審活動。

14、聽庭人員根據法律援助案件承辦人對案件的熟知程度、舉證情況、書面(辯護)詞質量等形成聽庭意見,填寫《法律援助案件聽庭意見反饋表》,送交安排聽庭監(jiān)督的法律援助機構。

15、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征詢受援案件當事人及其他庭審旁聽人員的意見,必要時可以對受援案件當事人及其他庭審旁聽人員進行問卷調查。

七、獎懲措施

16、全市法律援助案件的10%以上應當接受聽庭監(jiān)督;各法律服務單位自行安排聽庭監(jiān)督的法律援助案件每年不少于各自承辦數的五分之一,否則,不得參與年度法律援助項目評優(yōu)和市級法律服務單位評先評優(yōu),不推薦參加省級以上法律服務單位評先評優(yōu)。

17、聽庭反饋的《法律援助案件聽庭意見反饋表》作為承辦法律援助案件的法律服務機構和承辦人考核評比的重要依據。

18、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對承辦法律援助案件認真負責、表現突出的承辦人予以通報表揚;對敷衍了事、不負責任的法律援助案件承辦人予以通報批評,對《法律援助案件聽庭意見反饋表》中被評定為差的,將取消或減少其法律援助案件承辦補償費用;對造成不良后果的,依照法定程序嚴肅追究其責任。

第6篇:法律援助的要求范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貫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憲法原則,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規(guī)范法律援助活動,根據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有關規(guī)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人員,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并免收、減收費用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

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人員是指承辦法律援助事項、提供法律援助服務的人,受援人是指獲得法律援助的人。

第三條 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應當依法履行法律援助義務。

第四條 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在實施法律援助過程中,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恪守職業(yè)道德,遵守執(zhí)業(yè)紀律。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qū)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

第六條 有關機關、單位及個人應當支持、配合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開展法律援助工作。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表彰獎勵在法律援助工作中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

第二章 法律援助機構、人員

第八條 省、省轄市、縣(市、區(qū))的法律援助機構負責指導、協調、監(jiān)督并組織實施本行政區(qū)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上級法律援助機構指導下級法律援助機構的工作。

第九條 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基層法律服務所應當接受本轄區(qū)法律援助機構指派,辦理法律援助事項。

社會團體、高等院校及有關組織參與法律援助活動,由法律援助機構指導和監(jiān)督。

第十條 下列人員應當承擔指派的法律援助事項:

(一)法律援助機構專職工作人員;

(二)律師;

(三)公證員;

(四)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

鼓勵前款規(guī)定以外的具有法律專業(yè)知識的公民,志愿依法參與法律援助活動。

第三章 法律援助的范圍、對象、形式

第十一條 法律援助的范圍包括:

(一)刑事案件;

(二)請求給付撫育費、扶養(yǎng)費、贍養(yǎng)費的法律事項;

(三)除責任事故以外的因工傷請求賠償的法律事項;

(四)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婦女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法律事項;

(五)請求發(fā)給撫恤金、救濟金、基本生活費、最低生活保障金、社會保險費、勞動報酬的法律事項;

(六)請求國家賠償的法律事項;

(七)其他確需法律援助的事項。

第十二條 住所地或者事由發(fā)生地在本省行政區(qū)域內,符合下列條件的公民,經法律援助機構審查,可以獲得法律援助:

(一)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需要法律幫助;

(二)因經濟困難,無能力或無完全能力承擔法律服務費用。

經濟困難標準參照法律援助實施地人民政府規(guī)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執(zhí)行。

第十三條 被告人是盲、聾、啞或未成年人而沒有委托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托辯護人的?應當獲得法律援助;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托辯護人的,可以獲得法律援助。

第十四條 法律援助機構為外國籍、無國籍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的,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第十五條 法律援助主要采取以下形式:

(一)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提供法律意見;

(二)刑事辯護或者刑事;

(三)民事、行政訴訟;

(四)非訴訟法律事務;

(五)公證證明。

第四章 法律援助的程序

第十六條 訴訟法律事項的申請,由申請人向受案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級法律援助機構提出;非訴訟法律事項的申請,由申請人向住所地或事由發(fā)生地的基層法律援助機構提出。

第十七條 申請人申請法律援助應當填寫法律援助申請表,載明以下事項:

(一)申請人的基本情況;

(二)申請法律援助的事實和理由;

(三)申請人的經濟狀況;

(四)申請人提供的證明、證據材料清單。

第十八條 申請人應當如實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人有效的身份證明;

(二)申請人住所地、經常居住地的居(村)民委員會或有關單位出具的申請人本人及其家庭經濟狀況證明;

(三)與所申請法律援助事項有關的證明及證據材料;

(四)法律援助機構認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九條 申請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人代為申請。

第二十條 法律援助機構認為申請人提供的材料不完備或者有疑問的,可以要求申請人作必要的補充或者說明,并可以向有關單位、個人調查核實。

第二十一條 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審查和批準法律援助申請的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回避:

(一)是法律援助事項的申請人或者申請人的近親屬;

(二)與申請法律援助事項有利害關系的。

第二十二條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十日內作出是否給予法律援助的決定,并書面通知申請人。國家另有規(guī)定的,從其規(guī)定。

第二十三條 對符合本條例規(guī)定的申請事項,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受理,并給予法律援助。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法律援助:

(一)申請事項不屬于法律援助范圍的;

(二)申請人經濟情況不符合援助條件的;

(三)不屬于接受申請地管轄范圍的;

(四)申請人無證據證明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

第二十四條 法律援助機構決定給予法律援助的,應當與受援人或其法定人簽訂法律援助協議。

第二十五條 人民法院對指定辯護的刑事案件,應當在開庭十日前,將指定辯護公函和人民檢察院起訴書或者判決書副本等相關法律文書送交有關法律援助機構,并附送被告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證明材料。

第二十六條 法律援助機構對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的刑事案件,應當在收到指定辯護公函之日起三日內進行審查,被告人符合受援條件的,應當按規(guī)定指派法律援助人員為其提供辯護;不符合受援條件的,應當向指定該案的人民法院提交不予法律援助的書面說明。

第二十七條 法律援助機構決定給予法律援助的,應當在五日內指派法律援助人員。法律援助人員接受指派后,應當按照有關規(guī)定及時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務。

第二十八條 同一法律援助事項,兩個以上法律援助機構都可以受理的,申請人可以向其中一個法律援助機構申請;申請人向兩個以上法律援助機構提出法律援助申請的,由最先收到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法律援助機構之間發(fā)生受理爭議時,由共同的上一級法律援助機構指定。

第二十九條 法律援助機構決定給予法律援助的案件,受援人申請免交、減交或緩交案件受理、訴訟、仲裁等費用的,由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根據國家有關規(guī)定決定。

司法、行政機關及有關單位向法律援助人員提供法律援助事項的有關材料,應當免收、減收費用。

第三十條 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所需必要開支,受援人列為訴訟請求或仲裁請求的,由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根據國家有關規(guī)定裁決。

第三十一條 法律援助機構根據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需要,可以委托異地法律援助機構協助辦理有關法律援助事宜,被委托方應當予以協助。

第五章 權利和義務

第三十二條 受援人有權了解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活動的進展情況,對法律援助人員不依法履行職責的,可以要求法律援助機構更換法律援助人員。

受援人無正當理由拒絕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法律援助人員的,不得就同一事項再次提出申請。

第三十三條 受援人應當如實陳述與法律援助事項有關的事實,配合法律援助人員工作。

第三十四條 受援人因法律援助事項的解決獲得較大經濟利益時,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補償部分法律服務費用。

第三十五條 法律援助人員有權要求受援人提供與法律援助事項有關的證據材料。

第三十六條 法律援助人員在法律援助過程中發(fā)現受援人不符合受援條件的,應當報請法律援助機構批準,取消其受援資格。受援人違反法律援助協議的,法律援助人員可以報經法律援助機構批準,終止法律援助。

第三十七條 法律援助事項辦結后,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按規(guī)定給予法律援助人員一定的補助。

第三十八條 法律援助人員應當接受法律援助機構的監(jiān)督。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拖延或者終止辦理法律援助事項。

法律援助人員不得向受援人收取財物或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

第六章 法律援助資金

第三十九條 法律援助資金來源包括:

(一)政府財政撥款;

(二)依法接受的社會捐贈;

(三)其他合法來源。

第四十條 法律援助資金主要用于承辦法律援助事項及其他與法律援助有關的必要開支。

第四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將法律援助所需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fā)展逐步增加。

法律援助資金由法律援助機構管理,??顚S?,并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jiān)督。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二條 受援人以欺騙手段獲得法律援助的,應當支付法律援助服務的全部費用。

第四十三條 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基層法律服務所違反本條例第九條規(guī)定的,由法律援助機構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司法行政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給予處罰。

第四十四條 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拒不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的,有關部門或組織應當對其暫緩或不予年檢、注冊。

第四十五條 法律援助人員在法律援助活動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司法行政部門依法給予警告并責令改正;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jié)嚴重的,給予停止執(zhí)業(yè)三個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處罰:

(一)收取受援人財物或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的;

(二)無正當理由,拖延或者終止辦理法律援助事項的;

(三)對承辦的法律援助事項不負責任,造成受援人重大經濟損失的;

(四)假借法律援助機構名義從事非法律援助業(yè)務,造成不良影響的。

法律援助機構的人員有上述行為的,司法行政部門還應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六條 法律援助機構違反本條例規(guī)定,無正當理由不予受理法律援助申請的,由司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第7篇:法律援助的要求范文

與你同行”系列公益活動實施方案

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法律援助條例》和全國、全省法律援助工作會的精神,體現法律援助的宗旨和目標,廣泛宣傳法律援助制度,發(fā)揮法律援助政府職能,最大限度的滿足困難群體公款法律的要求,維護我區(qū)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推進我區(qū)和諧社會的進程,貫徹落實市開展的系列公益活動,我區(qū)司法局決定開展“法律援助與你同行”活動。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及全國、全省、市法律援助工作會議精神,圍繞鑄造法律援助“民心工程”品牌,促進法律援助工作社會化這一中心,堅持開展系列維權活動與法律援助工作站點服務相結合的方針,結合本地實際,求結合點,找準突破口,切實維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

工作目標:以貫徹落實《法律援助條例》為根本要求,以“政府滿意,人民歡迎”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落實法律援助政府職能,拓展法援領域,擴大法援覆蓋面,提高法援辦案質量,增強法律援助社會影響,開創(chuàng)法援社會化新局面,推動法援工作健康發(fā)展。

二、主要內容

1、積極開展法律援助系列宣傳咨詢活動

為了滿足廣大弱勢群體的需求,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按照“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要求,今年我們將在全市組織開展系列法律援助宣傳咨詢活動,以滿足弱勢群體對法律援助的需求,使法律援助“民心工程”更加深入人心,為構筑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活動內容:

(1)聯合勞動保障部門,組織法律援助工作者參與勞動監(jiān)察部門對建筑行業(yè)、民營企業(yè)、食品行業(yè)等農民工集中的行業(yè)的定期執(zhí)法檢查,積極為困難職工進行法律援助,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2)深入社區(qū)和鄉(xiāng)鎮(zhèn),組織老年人、婦女兒童法律維權知識講座。

第8篇:法律援助的要求范文

無論立足于過去還是當代社會,政府均擁有任何一種其它形式都不具有的制定規(guī)則和改變規(guī)則的力量,它不僅能夠通過制定新的規(guī)則來改變訴訟中弱者的劣勢地位,而且可以通過增加某些制度設施、改便法律服務的數量和質量來調整訴訟雙方的力量對比關系,所以當弱勢群體的需要謀求某種力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時,這種需求勢必要與政府掛鉤。所以法律援助制度從本質上來看是一種國家責任與社會責任的體現,是建立法治社會國家的普遍追求,法治社會的實現不僅要求要有良好的法律制度,更要有健全、順暢的法律救濟機制、權利實現途徑。

二、法律援助制度的產生和發(fā)展

“法律援助”一詞起源于英文,中國在過去的字典、詞典中并無此詞,法律援助最早起源于資本主義最早發(fā)展的英國。1887年,世界上第一部法律援助法在法國誕生,并在此之后不斷的發(fā)展,并隨著世界各國之間的交往和聯系的日益密切發(fā)展成為國家應當履行的國際義務和對各國公民平等適用法律的保護。關于我國法律援助制度何時產生,大多數學者認為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產生于1949年以后,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出現的有關規(guī)定和制度作為中國律師援助制度的開端,也有學者認為早在清朝末年,隨著中國法制化得開端,法律援助的思想就開始傳播到中國,清末修律大臣沈家本《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的奏折中就有這一制度的反映。雖各學者對此持不同的觀點,但是無可否認的是法律援助制度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司法制度的向更文明、更民主方向的重要動力。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最早是司法部于1994年正式確立下來的,早在1994年之前我國也存在法律援助制度,例如我國1954年頒布的《人民法院組織法》中就規(guī)定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時候,可以為被告指定辯護人,此后也陸陸續(xù)續(xù)頒布了一些法律其中也包含了律師援助制度。據介紹,1996年以來,全國各級法律援助機構組織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32.8萬多件,接待咨詢298萬多件。2000年1-5月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不含公證法律援助事項)共62310件,其中刑事案件32789件,民事案件26238件,行政案件593件,非訴訟2690件,咨詢68萬余人次。

三、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不足與完善

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起步較晚,仍處在基礎階段,所以其存在的問題是不可忽視的,例如許多國家的援助制度已經寫進了憲法,進行了專門的立法。而我國雖然在刑事訴訟法、律師法中對此進行了規(guī)定,但迄今為止也沒有專門的立法,僅有一部作為行政法規(guī)的《法律援助條例》。并且普及力度也不夠,目前還有好多人甚至還包括國家工作人員都認為法律援助制度可有可無,對此并不重視。法律援助制度缺乏物質保障,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關鍵不僅要有人力更要有充足的資金。由于對法律援助的認識的偏差,法律援助經費短缺的問題沒有始終得到有效解決,等等。這些問題最終導致了作為援助制度主體的律師積極性不高,法律援助的效率低,草草了解案情草草結案,無法從根本上給予弱勢群體真正的幫助。針對上述的問題,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解決完善:

(一)建立健全我國的法律援助法律體系

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我國尊重和保障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應將法律援助制度寫進憲法,給予其以最根本意義上的法律保護。與此同時,應該積極借鑒其他國家,制訂法律援助方面的單獨立法,如英國的《1949年法律援助與咨詢法》、美國的《法律服務公司法》(1997年修訂)等。建立與完善法律援助的救濟機制,強化國家責任。

(二)提高國家工作人員的崗位意識,建立責任追究機制

加大對國家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他們對法律援助制度的認識與重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法律援助制度從法律層面走向實踐建立切實有效的責任追究機制,確保辦案質量,是各地法律援助機構的重點工作。完善獎勵懲處機制,將處理違紀違規(guī)與表彰獎勵相結合,以激勵和鞭策法律援助人員提高辦案質量,保證受援人得到優(yōu)質的法律援助服務。

(三)重新構建法律援助的財政撥款體系

我國雖然在《條例》中明確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但未明確以何種形式提供財政支持。隨后在司法部、民政部等九部門出臺的意見中規(guī)定各級人民政府可根據本行政區(qū)域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及財力狀況,將每年法律援助所需要的經費數額,逐步納入年度財政預算。但是卻未予細化。所以今后我們在構建法律援助的財政撥款體系時,首先要把機構運行成本同具體案件的運作成本分別列入預算之中。而且由于法律援助的特性,最好能將法律援助的財政預算單獨列支,方能真正地起到??顚S玫哪康?。

(四)建立累積積分制度,提高律師積極性

第9篇:法律援助的要求范文

第一條為了保障經濟困難或者符合法定條件的公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規(guī)范法律援助行為,促進法律援助事業(yè)發(fā)展,根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于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為符合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公民提供免費法律服務的活動。

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服務機構,包括律師事務所和經司法行政部門確認的其他法律服務機構。法律援助服務機構應當接受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安排人員辦理法律援助。

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人員,包括接受法律援助機構指派或者安排辦理法律援助的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和法律援助志愿者以及其他法律專業(yè)人員。

第三條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市和區(qū)、縣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積極推動法律援助工作,將法律援助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保障法律援助事業(yè)與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

法律援助經費應當??顚S?,經費的使用應當接受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jiān)督。

第四條市和區(qū)、縣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qū)域內法律援助的監(jiān)督、管理和宣傳工作。

市和區(qū)、縣司法行政部門確定或者組建的法律援助機構具體負責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或者安排人員為符合本條例規(guī)定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和相關服務,并對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的活動進行監(jiān)督、指導。

第五條律師協會應當支持、配合法律援助工作,監(jiān)督律師依法辦理法律援助。

律師應當依照律師法和本條例的規(guī)定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符合標準的法律服務,依法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

第六條社會團體、事業(yè)單位等社會組織可以利用自身資源為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工會、婦聯、殘聯、共青團等社會團體可以結合各自特點開展與其工作領域相關的法律援助活動。

第七條鼓勵組織和個人以捐贈的形式資助法律援助事業(yè)。捐贈財產可以依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享受稅收優(yōu)惠。

依法設立的法律援助基金會可以接受組織和個人對法律援助事業(yè)的捐贈。法律援助基金會應當按照章程的規(guī)定使用捐贈資金,向社會公開基金的使用情況,并接受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jiān)督。

第八條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由市和區(qū)、縣人民政府或者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法律援助范圍

第九條公民對下列需要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托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fā)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yǎng)費、撫養(yǎng)費、扶養(yǎng)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因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請求司法保護的;

(七)因交通事故、工傷事故、醫(yī)療事故、產品質量事故以及其他人身傷害事故造成人身傷害請求賠償的;

(八)法律、法規(guī)及市人民政府規(guī)定的其他法律援助事項。

第十條公民申請法律援助的經濟困難條件,按照國家和本市低收入家庭認定標準執(zhí)行。

第十一條農民工因請求支付勞動報酬或者工傷賠償申請法律援助的,不受本條例規(guī)定的經濟困難條件的限制。

第十二條公民因實施見義勇為行為致使自身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不受本條例規(guī)定的經濟困難條件的限制。

見義勇為行為的認定,依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第十三條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偵查階段犯罪嫌疑人自被第一次訊問或者被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案件自案件移送審查之日起,犯罪嫌疑人因經濟困難沒有委托辯護人的;

(三)公訴案件自提起公訴之日起,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沒有委托辯護人的;

(四)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托訴訟人的;

(五)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人,自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托訴訟人的。

第十四條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托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托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托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需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

第三章法律援助申請和審查

第十五條公民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屬于訴訟事項的,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屬于偵查或者審查階段刑事案件的,向辦理案件的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

公民申請法律援助的事項屬于非訴訟法律事務的,向有權處理機關所在地、申請人住所地或者事項發(fā)生地的法律援助機構提出。

按照第一款、第二款規(guī)定,兩個以上法律援助機構都可以受理申請的,申請人應當向其中一個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申請人就同一事項向兩個以上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的,由最先收到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第十六條申請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人、住所地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以及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組織、人員代為申請法律援助。

第十七條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刑人員申請法律援助的,可以通過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或者監(jiān)獄管理機關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或者監(jiān)獄管理機關收到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刑人員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請后,應當在24小時內轉交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

第十八條申請法律援助應當以書面形式提出,并填寫申請表。以書面形式提出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申請,由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或者代為轉交申請的有關機構工作人員作出書面記錄。

申請法律援助應當提供下列材料:

(一)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證明,申請人還應當提交有權的證明;

(二)經濟困難證明;

(三)與申請法律援助事項有關的案件材料。

經濟困難證明由申請人住所地街道辦事處、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出具。經濟困難證明應當包括申請人家庭人口狀況、就業(yè)狀況、家庭人均收入等信息。

第十九條申請人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機構可以直接認定其經濟困難,無需提供第十八條第二款規(guī)定的經濟困難證明:

(一)屬于農村五保供養(yǎng)對象的;

(二)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或者生活困難補助金的;

(三)在社會福利機構由政府供養(yǎng)的;

(四)重度殘疾或者患有重大疾病且無固定生活來源的;

(五)人民法院給予司法救助的。

第二十條法律援助機構收到法律援助申請后,應當進行審查。申請人提供的申請材料不齊全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一次性告知申請人作出補充或者說明,申請人未按照要求補正的,視為撤回申請;對申請材料的真實性有疑問的,可以向有關組織或者個人調查,有關組織或者個人應當協助,不得收取費用。

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請人按照前款要求提交全部補正申請材料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受理法律援助申請。

第二十一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自受理法律援助申請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查并作出是否提供法律援助的決定。

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作出提供法律援助的書面決定,指派法律援助服務機構安排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也可以安排本機構工作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與受援人簽訂法律援助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對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作出不提供法律援助的書面決定并說明理由。

第二十二條因下列情形之一不能提供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向申請人說明:

(一)申請事項不屬于人民法院或者其他非訴訟事務處理機構受理范圍的;

(二)申請相對人不明確的;

(三)法律援助事項已審結或者處理完畢,申請人以同一事實和理由再次申請法律援助的;

(四)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不能提供法律援助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三條申請人可以撤回法律援助申請。申請人撤回申請后就同一事項再次申請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機構不予受理,但能夠證明撤回申請違背申請人真實意思表示的除外。

第二十四條申請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作出的不提供法律援助的決定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決定之日起15日內向確定或者組建該法律援助機構的司法行政部門申請復查。

司法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復查申請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完成復查。經復查認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以書面形式責令法律援助機構及時提供法律援助,并通知申請人;認為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維持法律援助機構的決定,并將理由告知申請人。

第四章法律援助實施

第二十五條法律援助可以采取下列形式:

(一)解答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

(二)刑事辯護、刑事;

(三)民事、行政訴訟;

(四)行政復議,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和其他非訴訟法律事務;

(五)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法律援助形式。

第二十六條由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開庭10日前將指定辯護通知書和書副本或者判決書副本送交其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及時將與案件有關的材料轉交法律援助服務機構,并在人民法院開庭3日前,將確定的承辦人員名單告知作出指定的人民法院。

第二十七條法律援助機構提供法律援助的訴訟案件,受援人向人民法院提訟的,人民法院應當緩收訴訟費。

人民法院判決受援人勝訴的,訴訟費應當由對方當事人負擔;判決受援人敗訴的,人民法院根據受援人的經濟狀況決定減收、免收訴訟費。

第二十八條法律援助人員在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時,憑法律援助公函利用檔案資料、調查取證,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等組織應當予以協助。

受援人在接受法律援助過程中所涉及的訴訟費、公證費、鑒定費以及法律援助人員在辦案中查閱檔案資料、從事調查取證活動所涉及的相關費用,按照國家規(guī)定予以免收、減收或者緩收。

第二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機構可以先行提供法律援助:

(一)不及時提供法律援助可能使當事人面臨重大人身或者財產危險的;

(二)不及時提供法律援助可能會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

(三)有其他緊急或者特殊情形的。

法律援助機構發(fā)現先行提供法律援助的受援人不符合本條例規(guī)定的法律援助條件,應當終止法律援助。因先行提供法律援助而發(fā)生的費用,由受援人承擔。

第三十條發(fā)現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人員應當向作出提供法律援助決定的法律援助機構報告,法律援助機構經審查核實,應當終止法律援助:

(一)以欺騙、隱瞞事實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得法律援助的;

(二)受援人的經濟狀況發(fā)生變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

(三)案件終止審理或者已被撤銷的;

(四)受援人另行委托律師或者其他人的;

(五)受援人要求終止法律援助的;

(六)受援人違反法律援助協議,使協議難以繼續(xù)履行的。

第三十一條法律援助人員應當恪守職業(yè)道德和執(zhí)業(yè)紀律,依法實施法律援助,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并不得實施下列行為:

(一)無正當理由拒絕、拖延或者終止實施法律援助;

(二)向受援人收取財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

(三)不及時向受援人通報法律援助進展情況;

(四)泄露當事人的隱私。

第三十二條法律援助人員辦結法律援助案件后應當制作結案報告,并按照歸檔規(guī)范將法律援助過程中形成的法律文書、資料歸檔,提交法律援助機構。

法律援助機構收到前款規(guī)定的結案材料后,應當進行審查,經審查合格的,向法律援助人員支付辦案補貼。

法律援助辦案補貼的標準由市司法行政部門會同市財政部門,根據本市經濟發(fā)展水平,參考法律援助機構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的平均成本等因素核定,并可以根據需要調整。

第三十三條受援人有權向法律援助機構或者法律援助人員了解為其提供法律援助的進展情況;有事實證明法律援助人員不依法履行職責的,受援人可以要求更換。

受援人應當如實陳述與法律援助案件有關的情況,及時提供相關證據材料,協助、配合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開展法律援助工作。

第三十四條法律援助機構應當采取多種形式將法律援助的條件、程序、期限和申請材料目錄、申請示范文本等向社會公示。

第三十五條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法律援助質量監(jiān)督制度,制定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質量標準,開展法律援助服務質量檢查和評估,并將檢查和評估結果依法公開。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六條律師事務所拒絕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不安排律師辦理法律援助的,由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情節(jié)嚴重的,給予1個月以上3個月以下停業(yè)整頓處罰。

第三十七條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一條規(guī)定,由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情節(jié)嚴重的,給予1個月以上3個月以下停止執(zhí)業(yè)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