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學歷史教育論文范文

中學歷史教育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學歷史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學歷史教育論文

第1篇:中學歷史教育論文范文

1.根據班級學生心理特征分類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fā)育階段,其心理特征呈現多變性、敏感性,心理波動頻繁,容易產生不良情緒。有些學生會表現出很強的自卑感,缺少安全感;有的學生會有急躁情緒,很不沉穩(wěn),急功近利思想比較嚴重;有的學生會有很強的依賴心理,缺少主動探索精神,沒有獨立思維能力;還有一些學生表現得非常懶惰,沒有時間觀念,對待學習任務常常有投機取巧心理。

2.制定不同層次心理滲透計劃

班級學生心理有共性特征,教師根據學生心理特征成功進行梳理分類,為后面教學制定不同群體心理滲透計劃創(chuàng)造條件。教師在教學預設時,要結合教材文本學習內容,結合學生個性心理特征,在教學的具體環(huán)節(jié)上進行融合實踐。對于自卑型學生,教師要多提供更多成功體驗的機會,可以為其量身定做一些簡單的學習任務,以此提升其自信心;對于比較急躁的學生,教師可以安排一些思考性更強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調整;對于有依賴思想的學生,要設計更多獨立性明顯的學習任務,監(jiān)督學生自己完成;對于比較懶惰的學生,教師要設計更多動手、動腦、動嘴的學習內容,提升檢查督促的頻率,幫助學生克服懶惰思想。教師可以利用模擬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課堂教學有了更多生氣,學生在愉悅中學習,課堂自然呈現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二、營造良好課堂環(huán)境,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

1.精心設計教學活動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的興趣。”可見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需要教師開動腦筋,尋找更多興趣激發(fā)點。歷史課堂教學中,教材內容是重要教學載體,教師要注意挖掘文本中學生關注點,明確了學生心理訴求,對下一步教學設計和實施都有積極影響。教師還要注意教學方式的選擇,課堂教學活動方式眾多,教師要對這些方式進行認真比對,或者是給學生一定參與意見,充分發(fā)揚教學民主,這對提升課堂教學活動質量有重要促進作用。

2.減輕學生心理負擔

師生關系和諧,教學活動自然會在良性環(huán)境中進行,學生心理壓力就會減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根據學生實際心理需求制定教學策略。新課改要求教師要盡快實現身份轉型,要和學生建立全新師生關系,教師要成為課堂教學的服務者和引導者。學生一旦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心理就會自然放松下來,教師施教阻力大大減少,教與學自然呈現和諧局面。教師要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與其他人形成互動。教師要對合作學習形式進行優(yōu)化整合,建立整體觀念,激發(fā)團隊意識,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最常見學習方法,在一些課時中,教師不是按照慣例讓學生討論,而是分角色飾演。這樣的改變,促使學生轉變了角色,從旁觀者轉變?yōu)閰⑴c者,心理自然也發(fā)生了變化,責任心提升了,學習效果自然大好。

三、關注每個學生心理,創(chuàng)設學生成功體驗機會

1.培養(yǎng)學生健康思維

學生存在個體差異,這是教師施教必須要面對的現實。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文化環(huán)境、思維方式存在差異,教師要正視學生差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要根據學生具體心理特征,制定針對性更高教學預設,激活學生學習動機,促使學生產生健康心理,用樂觀愉悅的心理迎接歷史課堂學習。歷史課堂教學中會涉及到眾多歷史事件,教師要結合學生心理思維特點,建立正確的歷史觀,這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維習慣有一定幫助。

2.激發(fā)學生正面能量

第2篇:中學歷史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 口語交際能力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c)-0115-01

口語交際能力是指用有聲語言的形式同時輔助適當的非語言手段,以聽、說為主要的實現途徑來進行情感交流和信息溝通的能力,其中包括了對文化設定的理解把握以及對語言應用知識的利用。[1] 口語交際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同時兼具了溝通的不可替代性和信息傳遞溝通的直接和有效性。語文作為對中國傳統(tǒng)語言文化的深入,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

1 口語交際能力的內涵和必要性

口語交際能力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這一項提出新的要求,規(guī)定口語交際能力不僅要做到簡單的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還應根據具體情況對不同對象使用不同的語言形式。口語交際能力表現在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中,是一種可以終身受用的語言能力。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口語交際能力是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培養(yǎng)中學生語文教學中的口語交際能力十分有必要性。首先,語文是一門人文社會學科,其教學內容是語言文化。因此,對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就意味著對語言文化的學習,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將知識應用在生活中,而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可以將語言的藝術性、實用性融合在生活中,是對語文這門學科的一種升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既滿足了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需要,也總體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由此可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占據多么重要的地位。

2 現今語文教育體系中口語交際能力存在的問題

語文教學改革始于20世紀70年代,在改革中于聽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同樣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地域間、不同等級的學校之間、不同教師的能力等都是產生不足的決定因素。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缺少互動

口語交際能力最注重培養(yǎng)的就是與人溝通的能力。但是就目前的情勢來看,在實際的口語交際能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缺乏溝通意識,往往只是將課本的知識機械性的傳遞給學生。如在進行課文講解時,教師只是通過對文章內容的分析來教授學生,并沒有與學生溝通交流。很多學生在課堂中沒有發(fā)言的機會,教師也對學生的發(fā)言缺少正確的認識,由此導致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不足,長此以往,使學生失去了表達和發(fā)言的欲望,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低下,喪失學習興趣,嚴重者還會產生與人溝通困難的心理障礙。

2.2 教師自身意識不強、水平不足

在整個教育體制中,教師起到導向作用。而在語言教育中,教師自身的能力也決定了學生是否能夠很好的領悟語言的魅力,從而更好地吸收知識。而現今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注重的都是對學生書面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答題技巧等以期學生能在中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績,由此就形成了一種“啞巴語言”的現象。同時由于教師自身的能力不足,導致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不夠流暢,缺少邏輯性和條理性,在語言表達過程中過于隨意,無法使學生真的受到感染。語言的學習是有一定的枯燥性的,如果教師不能很好的運用輕松幽默的方式來帶給學生愉快的學習情緒,那么就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語言的興趣,使學生用語言無法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影響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2.3 實際應用不足

想要真正的把一門語言理解透徹,實際應用是最好的方式。但是著眼于當今的教育現狀,很多語文教學都無法做到這一點,學校和教師將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課堂的教學之中,忽略了讓學生將語言實際應用到生活中的能力。僅憑死記硬背課本知識,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應對以及交際能力,無法掌握基本的口語交際技巧和交際方法,不能更好的與人溝通交流思想。久而久之,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變弱,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

3 口語交際能力提升途徑

根據上述對于當今于中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中的問題分析,可以明確的知道,只有教師正確的引導,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模式,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融入生活之中,注重實踐,才能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

3.1 注重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性

教師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中,在實際的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具體要求,設定相應的對話情境,增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例如可以根據課本內容安排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由學生自行安排角色并攥寫臺詞,這樣在表演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的理解文章中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可以更深刻、更直觀地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也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進一步增強同學們的口語交際互動性。

3.2 對教師進行培訓

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的能力和水平決定了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能力。學校應該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和進修,讓教師培養(yǎng)自己的語言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語言具有邏輯性、條理性,同時富有幽默感。這在一方面不僅為學校提供了更優(yōu)質的師資力量,也從另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總體素質。教師合理運用自己的語言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起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這樣可以更好地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全面的吸收課本知識。

3.3 將口語交際能力應用到實際中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在實際中應用。學校應當注重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實際應用的培養(yǎng),比如可以利用課后的時間舉辦詩歌朗讀大賽、演講比賽、辯論比賽等,這些從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正在成長過程中的中學生思維模式的塑性有著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在應用的過程中發(fā)現在自身不足,從而在今后的學習中更有側重點,更好的完善自身能力。

4 結語

口語交際能力是對語言這門學科的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得以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交往意識和口頭表述能力,也可以更好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當著重主義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第3篇:中學歷史教育論文范文

老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指揮者,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養(yǎng)者。因此,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發(fā)揮良好的育人作用,沒有高素質的歷史教師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一、歷史教師對歷史教學滲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認識,并形成一種職業(yè)習慣沒有思想認識上的高度重視,就不會有教師真正的感情投入,當然也就談不上真正的德育滲透。在當前情況下,特別要正確理解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擺正高考分數與育人的關系?!皯嚒蹦芰εc“分數”高低,實際上是道德思想、知識能力、身心素質在一種特殊氛圍中的直接或間接反映,應該說是能較好檢驗教育效果的。歷史教學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訓練歷史思維能力,滲透了辦事做人的道理,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進,實在是個難于截然分割的有機整體。人為地輕視滲透德育,只能是兩敗俱傷,既損害了育人的作用,也影響到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二、為人師表做學生的榜樣老師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導師和引路人,不論老師自己是否意識到,其言行處世態(tài)度都會被學生或多或少地視為自己的榜樣,這種向師性是一種非人為的自然屬性。問題的關鍵,不是導與不導,而是導多導少,導向何方?人們有理由疑問,老師不愛國,何以引導學生愛國?老師不愛黨,何以引導學生愛黨?老師治學不嚴,何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風?老師缺少真情,何以激發(fā)學生情感的浪花?只有心靈美的人師,才可能培養(yǎng)出心靈美的學生,而不稱職的“人師”是會誤人子弟的。

三、教師要用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貫徹教學的始終中學歷史雖然是古今中外歷史中最基本的知識,但是其涉及的知識也是極其廣泛的。這就對歷史老師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硬要求———宏博、專精、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功底。教學要不拘泥于中學歷史課本和教學參考書涉及的內容,隨時注意吸收歷史研究、歷史教學的新成果,注意中國通史、世界通史方面,繼續(xù)不斷拓寬自己的歷史知識面,吐故納新,掌握更多、更豐富的歷史材料,在歷史材料的掌握上與時俱進。這樣隨著歲月的推移就能積累一定的教學經驗,上課時才能把教材內容聯系的面面俱到、點點落實,不但條理清楚,還能加強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講清歷史的來龍去脈原因,揭示出歷史現象掩蓋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因而可以加強德育滲透的力度,達到刻骨銘心的教育效果。我們常講給學生一匙水,老師必須有一桶水。歷史老師的表述,看似淺顯,但淺顯的背后卻有深厚的依據。唯有掌握較為淵博的歷史知識,才可能形成知識綜合、知識遷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備課中見微知著,講課中深入淺出,而不駐守課本,囿于教參;才可能在滲透德育中不斷啟迪學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四、教師要熟練掌握教育學科知識和教學技能掌握了淵博的專業(yè)知識,這僅僅為教好歷史、滲透德育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但這還不夠,還要嘴能說,手能寫,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還要因材施教具有較強的課堂應變能力。有些老師,學富五車,滿腹經綸,但拙于言辭,苦于表述,缺乏嫻熟的教學技能技巧,“壺里有餃子倒不出來”,使課堂了無生氣,枯燥無味,這也可能成為不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到這一步,連教學任務也難以完成,更不用說滲透德育了。

第4篇:中學歷史教育論文范文

1.教師使用語言描繪,增強課堂氣氛的活躍性

在初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用生動的語言將要講的知識描繪出來,對學生的學習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要求歷史教師在講課時要富有感情,形象生動,比如在講述一些歷史英雄人物時,要慷慨激昂地講述,讓學生受到感染,進而對其充滿敬意。在講到一些比較殘酷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時,要在語氣上體現出氣憤等情緒,使學生能夠與教師的情感形成共鳴。這樣,學生就會在教師正確的情感帶領下,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和價值觀。

2.再現歷史場景,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

在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是比較重要的,教師在講課時,可以制作一些PPT課件,把一些重要的歷史場景和事件用圖片或者視頻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如果時間允許,也可以播放一些相關的影片,把學生代入當時的情境中,讓學生能夠切身感受到歷史的氛圍,并認識到歷史的本質。比如在講“”時,可以將圓明園被燒毀之前的圖片和視頻與被燒毀之后的圓明園進行對比,讓學生一目了然事件的整個過程,達到學習的目的,提高了教學質量。

3.通過音樂渲染氣氛,使學生產生共鳴

在初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一些音樂來幫助學生體驗情境,可以在講課時將音樂聲音調小一點,營造一種歷史氛圍,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播放一些相關的歌曲,比如:在講述“九一八”事件時,可以給學生播放《松花江上》這首歌,這首歌學生應該都耳熟能詳,讓學生試著跟音樂一起唱,增強學生對情境的體驗,渲染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歷史知識。

二、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1.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課堂效果更好

上好一堂歷史課的標準就是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學到歷史知識。教師要在課前做好備課工作,精心設計課堂情境,在上課的過程中和學生積極配合,和學生一起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這樣學生與教師的距離拉近,在學習和表演時就會有更高的興致,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進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2.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

在傳統(tǒng)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學生的歷史知識是否掌握全面,只為了考試而一味地枯燥講解,強行灌輸,學生很難從中真正領悟歷史,也將學生的天性扼殺了。在歷史教學中加入情境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學習,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表演和想象,在教師設定的情境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出自己獨特的想象力。3.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初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中,設置情境教學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初中的學生普遍都喜歡這種輕松的學習氛圍,并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快樂中學習歷史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將學生從傳統(tǒng)的死氣沉沉的教學氣氛中解救出來,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生動而有趣,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充分地展現出來。

三、結語

第5篇:中學歷史教育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中學地理教學

 

中學地理學科的專業(yè)性強,它以整個地球為對象,要求學生掌握有關地球、地圖、世界氣候和自然帶以及分洲區(qū)域地理等基礎知識;掌握閱讀和運用圖表、地圖的初步技能,初步懂得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聯系。涉及的時間悠久,地域廣闊,加上內容復雜,且以描述為主,理解難度大,背記知識多。令人感覺煩雜,枯燥乏味。面對這些情況,如何教好這門課?十幾年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一點探索。

一、認清教與學的關系,充分發(fā)揮師生兩個積極性

教與學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兩者相輔相成決定教學的效果。從兩者關系看,學是目的,教是手段,教師的“教”,歸根結蒂為了學生的“學”;“教”的好壞要通過“學”的好壞來衡量。這告訴我們: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的教學方法應以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讓學生原意學、容易學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總之,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老師除自我主觀努力外,必須取得學生的配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在教學工作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基于這樣的認識,我采取了如下做法:

首先,自己以高度的工作責任感,充分發(fā)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努力備好每一堂課。對于備課教案的作用,很多老師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也許是習慣使然,對備課教案的依賴性很大。不備好一節(jié)課,不寫好詳細的教案,就好象心里沒有底一樣,我是不敢進課堂的。并做到每一節(jié)課后有小結。五個班級,每講完一個班,都對教案進行補充完善,發(fā)現問題,改進教法,力求精益求精;我覺得只有充分地備好課,作好有關方面準備和設計,才會胸有成竹,從容上陣,忙而不亂。

其次,注重講好緒論課,打響頭一炮。“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緒論課講解什么叫地理學。為什么要學、怎樣學等問題教育論文教育學論文,是一門課的總綱;是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激發(fā)學習自覺性和興趣的關鍵課;是給學生第一印象,為日后課程鋪道路的奠基課。因此,我牢牢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從學生身邊的地理現象講起、與人類生存悠息相關的生產、生活資料之源泉,滄海桑田的變遷,威脅人們生命財產的地震開始,引出地理學科的研究對象和任務;通過對比中國地形圖和展示中國名勝掛圖,提出了:為什么形成了地形的如此格局?為什么中國氣候東南濕潤、西南高寒、西北干旱?為什么“春風不度玉門關”?祖國的名山奇峰為什么如此奇麗多姿、栩栩如生?等問題,揭示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激發(fā)學生的神奇感和求知欲;又跟大家交底:地理作為中學七科統(tǒng)考學科之一,經過短短兩年的學習,就要參加全市的地理結業(yè)會考,考試成績將按50%的比例計入中考升學成績,并強調“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著重闡明教與學的關系,希望同學們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為學好地地理這一學科而共同努力。

第三,在課堂教學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關鍵是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我注意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和生動的語言,來營造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結合“地理就在身邊”教研活動,幾乎每節(jié)課都穿插與本節(jié)知識點有關的聯系學生實際的資料。比如:講氣候,就聯系長島的氣候特點;講季風,就聯系本地的冬夏風向;講地層,就聯系海邊懸崖的層疊現象;講地震,就聯系長島地震頻繁的原因;等等。使課本知識結合于實際,使理論知識具體化,抽象知識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四,教法學法兩手抓,重視學法指導。教法和學法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中國論文參考文獻格式。沒有好的教法,就談不上培養(yǎng)科學的學法,它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礎,但有只研究教法不一定就能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學法,對學法的指導實質上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對一個教師來說,通過自己的教學能夠形成學生較強的學習能力才是自己教學能力的綜合體現。因此,強調學法指導,才是抓住了根本。我在教學中,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通過教師的“教”去指導學生的“學”:

(一)凸顯前后知識點的內在因果聯系,交給學生理解記憶為主的學習方法。比如: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一節(jié),是世界地理教學的重點,但也是教學上的“老大難”。因為要在四課時的時間內學會辨別八種熱帶、溫帶和寒帶氣候的特征和成因以及分布,每種氣候特征及其成因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尤其是涉及到氣壓帶和風帶的部分,當初我自己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上課聽老師一種一種地講,也很感枯燥無味;我在教授這節(jié)課時,就嘗試從分析各種氣候類型的形成原因入手,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記成因、知特征、推分布”的理解記憶法。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對成因理解了,那么對特征、分布也就自然容易記憶了。

(二)指導創(chuàng)造靈活記憶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在中學各個學科中,地理可以說是個介于文理科之間的“邊緣”學科。雖說是要以理解記憶為主為基礎,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但還是難免許多死記硬背的東西,遇到這種情況,我教給學生許多靈活的記憶方法,比如:對于枯燥的數據,多采用諧音記憶法。“爸爸誓爬珠峰顛, (8848米)姨舞舞進吐魯番,(-155米)”,“海岸線有一把錢,(18000千米) ” “我國水能儲量大 ,不要浪費留點吧?。?、8億千瓦)”“馬里亞納最深處,累得堯堯扔三次。(-11034米)” 對于重要的規(guī)律,多編成歌訣。象《雨帶推移歌》《全國省名歌》,對難記的圖形,多采用象形法,比如“非洲是梯形加三角”“澳大利亞象螃蟹”“南極洲象逗號”,諸如此類。也鼓勵學生自己去發(fā)現此類方法,去聯想,去編寫。有效地減輕了學生的記憶壓力,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 用新舊對比法,以舊引新,講新復舊,異中求同 。講新概念、新知識時,利用新舊對比法和前后聯系法,啟發(fā)學生尋求新舊之間的共性和內在聯系,找出它們間的個性和區(qū)別,例如:學習“在地圖上辨別方向”,先回顧復習“地球的經緯網和經緯網所指示的方向”;講授“季風的形成”,先復習“海陸的熱力差異”;從而把新知識納入到舊知識的網絡中,既便于掌握新知又利于復習鞏固舊知識。達到了“溫故知新”的效果。

二、正確認識教書與育人的關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我原先想,作為任課老師教育論文教育學論文,尤其是所謂的副科小科教師,盡全力把書教好就行了,與學生的距離比較遠。可教育教學實踐告訴了我:一個學生學習上不去,固然有智力問題、方法問題,但首先是學習目的和對待困難的態(tài)度問題,一句話是思想問題、精神狀態(tài)問題。使我進一步認識到:教書不育人不可;教師的主導作用要著力于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fā)揮兩個積極性。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書與育人是不可分割的。不掌握學生的思想脈搏,不及時排除他們學習上的思想障礙,書也是決然教不好的,何況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新人是每個老師的共同責任,從此后,較自覺地把教書和育人緊密地結合起來,把了解學生和教育學生列入教學工作日程,把它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來做;把課外教育和課內講授很好結合起來,把它當作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抓。常到同學中走走、看看、問問,既關心他們的學習,也關心身體、思想、和生活;平時以平等寬容的態(tài)度,以“過來人”的身分與他們談心、交心。積極引導、幫助鼓勵學生學習,漸漸與他們的關系融洽了,心心相通了。大部分同學有話敢跟我講也愿跟我講了。這使我最大限度的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品質、個性特點和家庭情況,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便于營造生動活潑、主動探索的課堂氛圍,為我的教學工作創(chuàng)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三、突出地理學科特點,理論聯系實際,加強直觀教學。目的、方法、效果是辯證統(tǒng)一的。教學方法為學科教學服務;只有抓住本學科的學科特點才能選擇相應的適當的教學方法,從而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地理學科以地球和自然界為對象,研究地理事物空間分布。一方面,特別強調現實性、實踐性、實用性;而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可能都到各地典型現場去參觀,更不能直接感知那些或緩慢或激烈的地質作用過程和地理規(guī)律展示。如果光憑書本理論教學,既抽象又枯燥,既死板又脫離實際,難以取得良好效果。為此,我在教學中,盡可能多的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多用直觀教學法,力求把平面問題立體化,抽象問題形象化。

(一)、啟發(fā)提問處處結合實際。地理規(guī)律和理論很枯燥,但地理教材可聯系實際的方面很多,既可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又有豐富人文知識、人地關系充實教材,并明確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能解決實際問題,這就為教師結合實際進行啟發(fā),然后上升為理性知識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比如講述中國地勢的特點時。先提疑問,我國的許多大河都向哪個方向流?為什么?思考題的出現,調動了學生求知的熱情和希望作出解答的好奇心。學生自學課文后,分組討論,選出最佳答案是:河流大多向東流。因為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并呈三級階梯。我適時提問:“西高東低的地勢對氣流和河流有什么的影響?”同學們認真讀課文領會全文后學生得出:使我國多數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使東部海洋的濕潤氣流順著東低西高的地勢深入內陸,形成降水。再如,講述中國地形變化時,我先從黃河的淤塞說起:“歷史上黃河寬闊的河道由于河水帶來的泥沙日積月累,慢慢被淤平,形成沖積平原——華北平原,河口處也形成越來越大的三角洲;而一個地區(qū)發(fā)生地震時,卻由平坦的地形變的高低不平。那么地形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同學們想得到答案,他們急切的去讀課文,從而得出了地形變化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這一結論。

(二)、重視運用地圖和圖片導教、導學、導練 。地圖是地理教材的重要部分,具有全面、形象、直觀的特點,被稱為“百科全書”,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也是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因為地圖不僅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從中我們還能分析出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地理現象產生的原因等。我把閱讀、記憶、使用地圖視為學好地理的秘訣。首先,教給學生閱讀地圖的“三看法”:一先看位置和輪廓中國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所以打開地圖后,先看該區(qū)域的經緯度是多少,是位于沿海還是地處內陸,該區(qū)域大致是什么形狀。這樣就有了空間感和方位感,以后一提到這里,在頭腦中就有一個比較確切的印象。二看顏色。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通過仔細觀察不同的顏色的范圍大小、地區(qū)分布,即可掌握該地的地形地勢特點。三看“面、線、點”。 就是指按“面、線、點”的順序認識地理事物的分布。“面”是指像高原、平原、湖泊、海洋等地理事物,它們所占的空間范圍大,在地圖中最為顯眼,所以先從認識它們入手較好,要看清這些事物的名稱、位置、范圍等特點。“線”是指像山脈、河流、交通線等地理要素,要注意其走向、名稱等;“點”是指城市、村莊、工礦區(qū)等點狀分布的地理要素。然后,還要學會分析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如,地形對氣候、河流走向、工農業(yè)生產、交通運輸等各方面的影響。其次,不管是講授新知識,還是復習舊知識,還是做練習,我都以地圖為先導,沒有掛圖,就用手繪板圖,課上畫圖費時間教育論文教育學論文,就在課前畫好小黑板。在實踐中,我體會到,加強地圖運用,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記憶、想象的能力,又能最大限度的展示地理各要素之間的聯系,比如地形、氣候、工業(yè)和農業(yè)的分布等。

另外,我們平時注意 想方設法,盡力收集有關的地地理圖片,如:火山噴發(fā)、錢塘大潮、壺口瀑布、海嘯與地震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適時出示,進行生動、形象的教學,且寓學于樂,大大激發(fā)了大家的學習興趣。對于教學中涉及到的事物和規(guī)律,也盡量以圖片圖像直觀的展示在課堂上。例如在教水資源開發(fā)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時,我先出示《熟視無睹》和《就地取材》兩幅掛圖,然后出示疑問:“我國水資源相當緊張,但利用中又存在哪些問題?”激勵學生聯系圖像得出答案:①是浪費驚人;②是污染嚴重。課堂講授中,也隨時手繪板圖,比如:火山的構造、高低氣壓帶的形成、地形雨、河流流域與分水嶺,等等。以圖像的形式直觀再現了在自然界中很難直接面對的現象和規(guī)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受到學生的歡迎。

(三)、 結合演示實驗激發(fā)興趣。利用地理教學儀器進行演示,并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符合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這樣做不但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深刻,而且理解透徹。例如在講述等高線地形圖時,我設計了山峰演示圖,在山峰(用玉米棒代表)上纏上等高線(鐵絲),并標上海拔。然后把玉米拿走,按住頂端壓下去,等高線圖出現,是一個閉合多圈圖,并且海拔由外向內逐漸升高,從而根據此圖判斷它是山峰。在此基礎上,讓同學們自己動手制作盆地地形圖、陡崖地形圖,由于是自己動手,所以印象深刻。在講述地殼運動時,褶皺和斷層對地形的影響很明顯,它們的作用會形成兩種不同的山脈。學生們很難判斷到底是哪種作用所形成。我制作了《褶皺模型》和《斷層模型》在課堂上演示,并提出疑問'為什么斷層形成的山邊緣往往是陡崖?'(因為斷層形成的山,是沿著斷裂部分錯動而形成的,所以邊緣往往是陡崖)。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親自觀察,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發(fā)展了形象思維,比較輕松地理解和掌握了一些重點和難點知識。

 

長島縣教育體育局教研室 劉長慶

二一一年三月十二日

第6篇:中學歷史教育論文范文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物理教科書中有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還有每章都安排的小實驗。通過這些小實驗,可以開發(fā)學生智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在物理教學中,通過一些小實驗來解決提出的問題。學生在預習和自學過程中常會遇到一些疑難問題,對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對某些物理規(guī)律將信將疑,有時想不通就會產生畏難情緒,影響自學效果。怎樣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呢?指導學生做個小實驗就是好辦法。

1.例如,小實驗“筷子提米”,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確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認識了摩擦力與壓力的關系。

2.什么是導體?什么是絕緣體?學生用導線將電池(三節(jié))、小燈泡和兩個鱷魚夾組成一個檢驗物體是否導電的實驗組。當鱷魚夾夾住鉛筆芯部分時,小燈泡發(fā)光,說明電路連通,碳質導電是導體;當鱷魚夾夾住鉛筆木質部分時,小燈泡不發(fā)光,說明干木材不易導電,是絕緣體;當用兩手各握一個鱷魚夾時,小燈泡亮了,說明人體導電,是導體;當松開一只手時燈泡熄滅,這說明空氣不易導電,是絕緣體。通過實驗學生認識了導體和絕緣體。知識在訓練中鞏固,能力在實踐中提高,思維在訓練操作中也得到了發(fā)展。

3.為了幫助學生區(qū)分熔化和溶解兩個概念,我便讓一個同學親自動手做兩個小實驗,其他同學當參謀。實驗一:把一勺白糖放入盛水的試管中,觀察白糖有什么變化?思考試管里有幾種物質組成?實驗二:把一勺海波放入空試管中,用酒精燈均勻加熱,觀察海波有什么變化?試管里有幾種物質組成?然后引導學生比較兩個實驗有什么區(qū)別,再用熔化概念去對照分析哪種屬于熔化現象,最后讓學生討論??梢?,借助小實驗可以形象、具體、直觀地說明問題,使學生能夠盡快彌補知識和技能上的欠缺。

4.教學“壓強”時,上課一開始,向學生提出:“圖釘的一頭為什么做成尖錐形?”并指出,“如果我們學好了壓強,就能知道其中的道理了?!睂W生頓時感到驚訝,想不到小小的圖釘還有科學道理,隨即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后通過實驗來了解壓強、壓力和受力面積的關系。

5.在講解串聯電路的特點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亮度可以調節(jié)的臺燈的亮度(或收音機音量的大?。┡c什么有關?(答:與電流強度有關。)改變電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變電壓或電阻。)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答:改變導體的材料、截面積、長度以及溫度。)我們學過的什么儀器可調節(jié)電流的大?。浚ù穑夯瑒幼冏杵?。)滑動變阻器如何連接在電路中?(答:串聯。)進而提出滑動變阻器串聯到電路中后,各部分電路中的電壓、電流如何?從而自然地導入新課。

6.在單元或綜合復習時,由學生聯系所學的物理知識,列舉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物理現象或原理。例如,“舉例說明分子是運動的”,“舉例說明應用杠桿原理的工具”。這一類問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搜尋記憶中的生活知識,在相互啟發(fā)下,可舉出更多的例子。我處理這一類問題的方式,一般是將學生舉的例子簡要記在黑板上,再由學生分辨哪些舉例是對的,哪些錯了。然后再把對的進行分類。例如,上面舉例中的第一題可分成氣體、液體、固體三類分子運動現象;第二題可按省力、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分類。這樣處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7.學生如果在教師的啟發(fā)下,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他們不但會感到一種學以致用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且還能激發(fā)積極思考,培養(yǎng)運用所學的知識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好習慣。我嘗試改成這樣的問題:熱水瓶外層玻璃破碎后為什么不保溫;新買的熱水瓶不保溫可能是什么原因?對照實物讓學生對不銹鋼保溫杯與常見的玻璃保溫杯的保溫原理和保溫性能進行分析與比較,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作出正確解答。如果有條件,針對課堂提出的問題,安排學生課后進行一些小實驗、小修理、小制作,對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有幫助。

第7篇:中學歷史教育論文范文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融入進去,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養(yǎng)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并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因素,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有十分廣泛的內容,這其中包含有多種多樣的心理因素。教師應把握這些因素的運用方法,利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授課,以達到正面影響的作用。

(一)直接與文本對話,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中有些課文比較好運用心理因素進行教學,把握對課文的運用,直接與學生交流,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心理教育,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例如:在講授《小馬過河》這篇課文時,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這樣學生才能很好地理解小馬為什么在第二次成功過河,而后再運用角色扮演進行這幾個小動物之間的對話。通過這幾個小動物之間的對話,學生可以很好地體會小馬兩次過河心態(tài)之間的不同,面對困難要具有良好的心態(tài),要具備獨立性。這樣一來,才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具備獨立意識,以消除他們對親人、老師的依賴心理。

(二)尋找結合點,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中有些課文具有不明顯的心理教育因素,這就要求積極探索,找出語言中恰當的切合點,例如在講授《落花生》這一課文時,可以運用央視人生AB劇欄目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花生組和蘋果組中的其中一組,而后進行辯論:在當今的社會中,“蘋果”和“花生”你更樂于成為哪一個呢?在辯論過程中,學生自主抒發(fā)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采用這種形式,學生可以很好地認識到“蘋果”和“花生”各自的品質,學生理解這些品質是可貴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花生”樸實無華,但自信心不足,欠缺勇氣。最后,要強調,這兩種人有各自的閃光點,只是在于你自己的認識。通過教師的巧妙設置與安排,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合理利用教材,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利于學生全面客觀地評價事物,意識到要做一個勇敢、自信,內外兼修的好孩子。

二、在課堂中適時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教學主要在課堂中進行。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中,這一教學形式要進行很長時間。那么,怎么在課堂中恰到好處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情況下,在課堂教學中心理健康因素出現的時候是最好的時機,但是,要注意不能把語文課當成心理健康教育課,從而打亂教學內容,這個時候就要求教師要能夠把握好時機。

課堂中出現的恰當教育機會,通常出現在四種情況下:其一是當學生有興趣的時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有了興趣,學生才會積極思維,教育效果才會好。其二是當學生具有很高熱情的時候。在情緒昂揚、飽滿的時候融入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其三是當學生具有積極思維的時候。其四是當學生的主動性非常高的時候。總而言之,教學中時機是隨時出現的,教師要用心把握好這些機會,恰到好處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教學活動,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教學活動的特點非常鮮明,具備愉悅性、開放性、活動性和自主性的特征,除課堂教學外,還有很多種形式。在多種形式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有很多機會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注意觀察,抓住契機,適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這種形式的教育方式具有耗時少,效果好的特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很多社會實踐活動和交際活動被安排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進行制作、組織、設計、辯論、表演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學生在從事這些活動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喜悅、分享的樂趣的同時經歷失敗與挫折的經驗,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逐漸發(fā)生變化。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抓住契機,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用實際行動影響學生,潛移默化地灌輸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這樣學生在保持愉快、放松的心情狀態(tài)下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例如:組織一些學生自主操作的實踐活動,而后分組進行操作,操作結束后,評選出優(yōu)秀同學。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鍛煉了他們的分工協調、組織配合的能力。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生切實體會到學會技能的成功帶來的喜悅與遭遇失敗的痛苦。這些活動能夠促進同學之間團結互助的關系,拉近同學彼此之間的距離,這一過程中,同學之間形成融洽的人際關系。這不僅提高了學生與人協作辦事的能力,而且使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質。

第8篇:中學歷史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心理健康教育 運用

所謂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根據小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發(fā)展特征,不斷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其素質全面得到提升的一種教育教學活動。我們知道,小學生處于心理、生理發(fā)育成型的初級階段,因此,在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極為重要與關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時展的客觀需要,而且也是小學生健康茁壯成長的必然趨勢。實際上,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帶來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的大幅度提高,又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推進與實施。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與體會,并提出了積極有效的對策與措施。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充分利用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積極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認真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確保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我們知道,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心理教育資源,而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則提供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渠道與途徑。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與過程中,需要我們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分類指導,因人施教以及循序漸進。此外,課堂教學活動作為學生學習的主戰(zhàn)場,我們必須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作用,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整個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盡量做到二者的有機結合與相互滲透,而不是處于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之外,甚至相互割離開來??傊?,我們必須著力幫助小學生解決其心理方面的困難與問題,促使他們積極認真調整好心態(tài),不斷形成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進而全面提升小學生的整體素質。

二、積極營造平等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

積極營造平等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的重要內容。這是因為學習環(huán)境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與效果。當學生處于融洽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中時,一般都會思維活躍,身心放松,樂于學習,積極提問,進而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激發(fā)出來了,學習接收知識效率比較高,學習質量與效率比較明顯。反之,就會極大地抑制、禁錮學生的思維,其學習積極主動性必然遭受極大的挫傷和打擊,這樣其學習質量與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途徑就是通過教師運用語言文字的魅力,積極發(fā)揮語文知識的感染力等,促使學生產生一定程度的共鳴,進而使其人格與情感受到不斷的陶冶和熏染??傊e極營造平等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認真地把握與分析研究,并盡量做到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各方面的提高與發(fā)展。

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的關鍵內容之一。對此,教師必須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積極認真地創(chuàng)設集美、智、趣于一體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與氛圍,客觀真實地展現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場景,盡最大可能地縮短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接受知識和得到全面發(fā)展。一般情況下,小學生都比較樂意參加各種角色表演活動,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和熱情空前高漲。由此,教師就可以充分結合小學生的這些特點與規(guī)律,盡量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積極認真地組織開展一些具有創(chuàng)意的角色扮演等活動。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走進教材或人物的心里,進而更為真切地受到感染與啟發(fā),而且可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學習、娛樂過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四、努力使學生參與第二課堂學習

第二課堂不僅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延續(xù)與補充,而且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們知道,小學語文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活動,而必須組織開展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課外活動,進而不斷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他們學習鍛煉的機會。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就需要我們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競賽活動、知識活動、讀書活動、征文活動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內在潛能,達到磨練他們的人格品質以及心理素質的目的和效果。此外,我們還必須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進一步擴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促使他們建立良好的友誼網絡,著力形成融洽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與氛圍,不斷增強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

參考文獻:

第9篇:中學歷史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口語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2-0125-02

1.何為口語交際能力

我們所說的口語交際能力,就是通過一定的口頭表達方式來進行信息傳遞和感情交流的一種形式,它是雙方互動的產物。它傳播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非書面的表達形式,具有很高的靈活性和可塑性,但由于口語表達的隨意性,所以其產生的語句就會帶有很大的歧義,為此在小學語文口語教學中要尤其的注意。同時,口語表達是一個兩方互動的過程,它需要傾訴者和傾聽者之間的默契配合,在傾聽的過程中聽者要通過自身的眼神和肢體來對講述者進行一定的反映,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口語表達過程。

2.把握特征,明確訓練目標

口語交際是在人與人的交往的特定語境中,聽、說雙方運用口頭語言,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一種活動。從社會需求看,口頭語言是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際工具,較強的口語交際能力已成為每個人適應現代社會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谡Z交際是雙向互動的。參與交際的人不僅認真傾聽,還要適時接話題,談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你來我往,言語交鋒。這樣,在雙向互動中實現信息的溝通和交流??谡Z交際比聽話、說話更具有實用性??谡Z交際需要更全面的表達技巧。既然是而對而的接觸、交流,就不僅需要聽說技巧,還需要待人處事、舉比談吐、臨場應變、傳情達意方而的能力和素養(yǎng)。

口語交際的特點決定了它必須由多種因素構成,其主要因素是:良好的語音能力、敏捷的思維能力、快速的語言組合能力、得體的舉比談吐能力、為人處世的能力等,這些都是口語交際訓練所需要達到的目標。

3.激發(fā)興趣,創(chuàng)設意境,有利培養(yǎng)說話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chuàng)設情境,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說話興趣,但創(chuàng)設情境時要注意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注意過程不要太長、太復雜。還要根據教學需要,創(chuàng)設特定的語言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以特定的身份"參與"言語行動,從活動中培養(yǎng)說話能力。比如,一次上說話課,我問大家:"你們最愛玩什么?"學生一聽馬上情緒高漲,爭先恐后地舉手說,課堂氣氛由"要他說"立刻變成了"他要說"。我還讓學生回家多"會客",鼓勵他們與不同性格、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身份的各種人交流,從而開闊思維,活躍思維,激活興趣,培養(yǎng)說話能力。

4.精心備課, 巧設問題

就閱讀教學而言,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課堂提問是重要的、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但提問不當或過多就會出現問而不答或繁瑣的滿堂答的局面,浪費時間,影響教學效果。怎樣提問才恰當?這就要求教師精心備課,巧設問題。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度,恰到好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設置提問主要掌握三點:(1)問題適度,但有一定難度。(2)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因勢利導。(3)問題既緊扣教材,又符合學生實際。由于問得恰當,問得適時,學生學得活,答得對,記得牢。學生不但學到了語文知識,受到了思想教育,還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

5.模擬訪談

模擬訪談是模仿記者采訪的形式進行口語交際的一種訓練方法,可以在師生間開展,也可以在生生間進行。訪談前,教師首先要作好一定的調查,選出學生最感興趣的熱點話題;其次,教師要認真安排訪談事宜,做好準備工作;然后,教師要把握訪談氣氛,積極鼓勵訪談者,穩(wěn)定他們的情緒,必要時指出思考的線索,及時加以引導和點撥,使訪談能深入下去。